地质勘察课程设计十篇

时间:2023-09-28 18:09:08

地质勘察课程设计

地质勘察课程设计篇1

我国地大物博,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存在多种特殊性岩土体,岩土工程问题也复杂多样。因此,在进行工程建设前,必须进行岩土工程勘察。详细查明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对存在的不良地质作用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对存在的岩土工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因此,岩土工程勘察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考虑到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性和市场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我校将《岩土工程勘察》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方向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它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要求学生具有工程岩土学、土力学、岩体力学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同时能够将岩土工程勘察的理论知识顺利地转化为从业技能[1]。作为岩土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绝大多数从事的是工程建设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所以该门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用人单位对本校培养的毕业生的认可程度。因此,学生应该在实践方面给予更多的训练,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使学生能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转化成从业的技能[2]。然而目前《岩土工程勘察》课程的教学方法仍沿用以往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的方法,已经和实际的工程产生了较大的差距[3],为了适应现代建设发展的需要,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岩土工程勘察》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岩土工程勘察》课程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第一,目前选用的《岩土工程勘察》课程教材版本过老,不同与新修订的规范相适应。随著各个行业的勘察规范不断地修订,原有的教材仍然采用老版本的规范,已经不能与当前勘察规范要求相适应,学生对于新版本规范了解甚少。

第二,目前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理论教学,学生很难对实际工程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因为,广大的同学们才刚刚进入到岩土工程的专业课学习中,对该专业以后将要从事的工作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只是在想象中倾听教师的讲解,只研究理论数据是如何分析的,理性的认识不能上升到实践的认识高度,这样就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导致理论认识与实践工程偏差较大。

第三,《岩土工程勘察》是一门实用性学科,重点在于岩土工程实践,因此实际工程的案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案例教学至今未纳入课程的教学大纲,也极少有老师能够将实际工程案例与教学结合起来讲授。案例教学的缺失,使得原本就内容广泛,规范条文繁杂难以理解的《岩土工程勘察》课程教学效果十分不尽如人意,甚至有许多学生不能编写出一份较为完整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以上三方面反映了《岩土工程勘察》课程的教学目前存在着严重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难以保证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有必要加大《岩土工程勘察》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和创新,这对于对提高岩土工程专业人才的从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4]。

2 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式与内容

2.1 优化课程体系,突出教学重点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课程的教学大纲,合理选择与国家当前正在执行的规范相适应的教材,教材中的内容可能涉及各个行业,教师要针对岩土工程自身的专业内容有所侧重的进行讲解。对于教材中未更新规范的内容要重点指出,对于一些岩土工程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技术要给与重点讲解。

岩土工程勘察的主要任务是:对工程建设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解决方案建议;为实际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和设计参数[5]。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我校学生地质学基础普遍较好,对于工程中存在哪些工程地质问题掌握得较好,但是对于需要提供给设计部门哪些必要的地质资料和设计参数普遍难以把握。这个问题如果没有解决好,将会使得勘察和设计之间产生严重的脱节,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以岩土工程勘察的两个主要任务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去理解、掌握工程建设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如何布置,勘察资料数据如何处理,让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做”的问题,提高岩土工程勘察实践能力。

2.2 加强案例教学

《岩土工程勘察》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将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正确地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不应仅仅讲授书本中的理论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将实际的工程案例引入到教学环节中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日后毕业在处理实际工程的时候能够做到不慌不乱,正确面对。实际的工程案例可以是来源于教师的纵向或者横向研究课题,更应从相关生产单位的工程项目中进行收集,这样可确保案例的完整性(论证、勘察、设计等环节),最好是有正在进行的岩土工程勘察项目可以让同学去现场工地进行勘察实习,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具体工程项目的整个建设流程。案例还应适当地选取一些失败的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去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日后如何避免这种失败的产生。案例既包括岩土工程勘察的整个流程,同时也要有所针对的选取勘察的部分工作作为案例教学。比如可以只提供给学生工程项目的背景和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让学生来分析针对这一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应当如何布置。另外,各个行业的勘察工作侧重点和内容有所不同,教师应当保证每类工程场地至少提供一个完整的案例,以便让学生能够掌握各类工程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内容,因为同学们毕业之后可能去到不同的行业进行勘察工作,对于各个行业的勘察内容的区别和联系都要做到真正的了解和掌握。

2.3 重视岩土勘察报告编写教学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编写是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最后一步,是所有勘察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工程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勘察报告编写的训练,使学生能编写出一份完整、正确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报告编写的原则、主要内容、需要提供哪些参数和图件。为了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可以针对课堂上选取的实际工程案例,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资料去撰写一份真正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地质勘察课程设计篇2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应用 管理

中图分类号: U4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应用及管理中常见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在设计、施工管理、质量监管、安全管理、工程验收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并且初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工程技术管理体系。在国内现代工程项目建设中,尤其是在部分高层、超高层、水利、电力、路桥等重点项目的设计和施工中,基础和基坑开挖深度在不断增加,对于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应用和管理的标准在逐步提高,并且成为国内地质工程研究的重点技术课题之一。目前,我国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应用和管理中常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岩土界面的划分问题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质形态也较为多样,各省市、地区的地质、地形、地貌、岩层等都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在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应用和管理中普遍会存在岩土界面难以划分的问题。岩土界面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岩土体层面或岩石风化程度等,主要使用勘察仪器、设备,以及实验室检测技术对于地质构造和软弱结构面来进行判定,进而准确地对岩土层面进行科学的划分。但是由于技术管理中存在操作、数据采集、资料分析、综合处理等方面的问题,而导致所得出的岩土参数与实际不符,进而导致对岩土界面的误判,影响到勘察工作的整体效果。

1.2 技术人员管理的问题

目前,国内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应用和管理中,技术人员数量不足、专业素质相对较差、操作水平薄弱、数据综合分析能力不强等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影响勘察技术实际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所知,我国目前仅有部分综合性高等院校开设了岩土工程勘察专业,而培养出的专业人才数量和综合素质与实际工作要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造成国内勘察技术水平低于西方国家的因素之一。同时,在诸多地质勘察单位中,野外一线技术人员又以新进高校毕业生为主,而野外经验丰富的地质工程师大多已走上领导岗位,仅于室内负责审核、管理等之类工作。故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技术人员对于野外及室内相关地质数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能力较差,难以及时、准确地为工程项目提供科学、可靠的地质数据,进而导致设计、施工工作的延误。

1.3 岩土工程勘察与基础设计周期偏短

在现代工程建设项目中,尤其是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地质勘察作为一项相对较为复杂的工作内容,勘察人员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实地勘察,以及采集样本进行实验分析,同时了解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地下水、岩土层构造等基本地质资料和信息后,才能为工程建设单位提供具有权威性、科学性的地质勘察报告,并为设计人员提供专业的技术意见与方案。但由于受到建设项目工期的限制和约束,前期设计阶段时间相对较短,而设计单位只有在获得地质勘察报告后才能开展下一步的设计与优化方案工作,所以导致岩土工程勘察与基础设计周期偏短的问题日渐凸显。

2 加强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应用及管理的途径

在我国现代工程项目建设中,对于基础部分的设计和施工质量要求较为严格,也是保证建筑物整体安全性能和使用年限的先决条件。针对于我国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应用和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适时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强化,对于增强我国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水平及能力的整体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是现代工程建设项目中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2.1 加强取样技术的标准化管理

目前,在国内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普遍存在注重实地勘察,而相对忽略实验室分析的现象,进而导致勘察结果的科学性、精确性受到质疑。岩土工程勘察中,技术人员首先要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实地进行原位测试,以便及时获取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同时,技术人员还要在实地选取不同界面的岩石、土质样本进行实验室分析。在样本的采集和运输过程中要尽量保证在规范的程序下进行。技术人员通过实验室配备的专业仪器和设备对样本的密度、粒度成份、含水量、力学性状、可塑性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并与原位测试得出的数据和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比,最终为工程项目设计和施工单位提供确凿、详实的地质资料和相关数据。

2.2 加强对新型勘察技术的应用和管理

随着我国地质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先进勘察仪器、设备的不断引进、研发和应用,逐渐出现了一系列新型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其中包括:波速测试、标准贯入试验、多功能静力触探头、静载荷试验等,以上新型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实地勘察与实验室分析等环节的有机结合。针对实地勘察与实验室分析结果出现较大差异的问题,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将施工检测、监测中所获取的资料与采集的相关地质参数进行反复对比,最终得出较为可靠、科学、合理的岩土工程设计参数。

2.3 加强勘察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随着现代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对于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已经由单纯的地质知识向综合能力提升的方向转变,特别是在部分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区域的勘察工作中,技术人员往往需要借助装配专业软件的计算机进行承载力、持力层深度、土压力、基坑支护等项目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因此,勘察技术人员必须掌握较强的计算机和相关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岩土工程勘察单位也要定期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并逐渐选拔和构建一支业务精湛、野外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勘察队伍,以便能够应对较为复杂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3 结语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应用和管理上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国内地质勘察单位和相关管理部门、技术人员一定要坚持不断学习的精神,并结合本国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实际需要,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进而加强勘察技术的应用和管理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工程项目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梦迪,刘敏.浅谈地质勘察工作在建筑工程基础设计中的应用[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土木工程系,2008。(3).P36―38.

[2]刘海青,李建刚.浅谈建筑工程基础设计中勘察报告的编写和质量控制[J].建筑科技探索,2007,(5).P19―21.

[3]王旭,李晓明,吴航建.国内建筑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应用情况分析[J].山西建筑,2006,(10).P22-23.

[4]金淑华.关于加强建筑工程地质勘察与基础设计中环境保护意识的探讨[J].建设者,2008,(4).P30―32.

地质勘察课程设计篇3

【关键词】道路勘测设计;教学改革;项目驱动;课堂教学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是市政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主要研究道路的路线线形设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掌握公路、城市道路的勘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实用方法。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在不断加大,相应的道路工程也在迅猛发展。为此,应根据交通土建专业的学科特点,进一步完善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方向。而道路勘测设计是道路工程的基本工作,是道路基本建设的重要环节,该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面对21世纪教育形势,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针对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特点,在教学计划、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一、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面对专业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对人才培养模式与能力的思考,土木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教材内容与现行标准、规范不一致;②课程内容多而学时数少;③实践教学环节薄弱;④学生普遍觉得课程内容较枯燥,部分内容难于理解;⑤对学生的考评方法单一,无法体现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考察。具体表现如下:

二、《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1)开放式教学模式。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其核心是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要突破教材的束缚,变教材的主导地位为辅助地位。在理论教学中可开展本科生“科学专题报告”活动。科学专题报告活动主要由5个环节组成,即咨询与选题、查阅文选、阅读文献、提出研究报告及制订设计方案、汇报答辩。

(2)强化实践环节,培养综合能力。课程设计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本课程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可选用公路(包括平原微丘区、山岭重丘区)纸上定线,设计时间为一周。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独立使用工具书、查找资料、正确使用新规范和标准图集及创新意识的能力,掌握道路路线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要求路线线形平面顺适、纵面均横、横面合理,计算有理有据、图纸表达清楚准确,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在课程设计中,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打开思路,在多种方案经过比较后,选择一个最优方案进行设计。

(3)精简课堂教学内容。市政工程专业培养注重宽口径,平台课较多,课程内容多与学时数少的矛盾是很多课程都普遍存在的。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精简部分课堂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的分配较多课时,不够重点的分配较少课时,次要的甚至不分配课时;另外,在别的课程中涉及到或重点讲述的内容,在《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中可以适当减少课时。如道路勘测设计的依据、道路等级与技术标准的确定、可行性研究、交通量与通行能力、道路线形设计、道路横断面设计等内容是《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核心内容,在讲述时要深入、用足课时。而道路选线与方案的确定虽然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同时又是道路辅助设计课程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在《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可以简单地讲述基本原理,而在道路辅助设计课程中以实际工程的形式加深理解并进行实训,《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得到缓解,而且教学效果较好。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倡导素质教育、加强课堂启发式教学、精简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和对学生的考评方法进行改革,比较好地解决该课程的内容多而学时数少、实第2期邓绍玉:《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47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兴趣不足、考评方法单一等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较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独立完成二级及以下公路的道路选线和几何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1]孙国富,冯马必,刘运通,等.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数字化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6):74-77.

[2]王龙,解晓光.道路勘测设计课堂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1):78-79.

[3]冯冬菊,虹,徐占国.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制图教学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2(6):25-27.

地质勘察课程设计篇4

关键词 岩土工程;勘察;地质

中图分类号P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6—0112—02

1 关于岩土工程的概述

1.1岩土工程的特点分析

岩土和钢材或者混凝土等人工材料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岩石的裂隙性以及土质的空隙性这两个方面。因此,处理好土的空隙压力以及弄清楚岩石结构的具体情况和参数,是解决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

1.2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目的

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的实现目的的关键是要运用地质原理等,应用科学有效的勘察手法,利用先进的仪器及勘测设备,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建筑项目工程的场地进行综合考察、分析、探究与工程建设相关的工程的地质条件、施工建设对所在地以及周围自然地质环境可能形成的危害或影响,并对勘察的结果和相关技术参数等进行评价和设计。以便对工程的基础设计工作,以及为施工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材料和技术指导。

1.3岩土工程勘察的主体内容

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主要包括勘察现场的钻探工作,以及原位测试、原土取样、室内环境测试以及一系列的设计文件等。

1.4岩土工程勘察的形式和方式

首先,要对地质进行必要的勘察,为工程地质蓝图的绘制提高资料,并且按照具体地质条件和最终的测绘结果,进行勘察纲要的概要编写,然后根据地质条件、地势地貌、工程预算及特点等确定具体的勘察方法。

2 岩土工程勘察存在问题分析

2.1勘察体系的综合运用效果不明显

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内容丰富,这其中包括对地形地貌以及周围环境乃至当地气象和交通等各个方面,这些信息存在确定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当前的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机制或者系统不够全面和完善,很难满足对信息的综合采集,分析和处理。因此,在设计方案方面,常常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加上相关软件的研发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这些都影响着勘察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另外,在岩土工程勘察专业人员队伍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岩土工程勘察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不够全面,知识结构陈旧,对先进勘察技术的掌握不到位,再上行业的技术交流与沟通存在不足,所以就导致勘察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较低,无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高质量的采集、分析、辨别、整理、总结和利用,这样就导致大项工程不能顺利进行。

2.2信息技术的运用不强,软件开发不完善

时代在进步,信息化社会得以全面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运用也在不断地加强,但是相关软件的功能还不够全面和完整,软件的研发水平不能跟上脚步,软件应用可以提高设计的水平,但是设计之后的评价和技术探讨是不能够依靠软件来执行的。目前我国这方面的软件存在几点不足,第一,功能比较单一,不能实现系统化,工程勘察与设计之间的不能进行很好的信息交流,从而使得信息数据的综合处理处在不利地位。

2.3野外勘察工作中勘探点的布设

勘探点的布置存在不合理性,一旦更改勘察方案,就无法查明工程场地的地质情况。另外,勘探和取样工作没有按照技术标准来进行,勘察时长不足、取样不规范,样本缺乏均匀性和代表性,都影响到原始数据的精确性,而对岩土的性质鉴定和分类不准确,则容易导致错误结论,原位测试不能按照技术标准进行。

3 岩土工程勘察的具体措施

3.1实现勘察与设计整体性发展

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不能够被分离开来,这是我国岩土勘察工作面临着最严峻的问题,因此,加强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工作的结合是目前的工作重心。岩土工程的勘察要实现一体化,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工程资源的浪费,减少人力的损耗,也能够很好地降低人为操作的一些失误风险,从而综合提高勘察的效率。岩土工程一体化设计,有必要采用数字化设计流程,要掌握必要的地理,地质原理和技术,来推进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的数字化进程。

3.2运应高科技,提高勘察的技术平水

要运用高科技技术来提高勘察的综合水平,除了要巩固理论知识,探索新的原理和技术,还必须为我国的勘察工作提供一批新的勘探设备,高科技设备能够提高勘察信息的质量和水平。勘察企业应当要及时的更新勘察设备,实现勘察设备电子化,要进一步对勘察工作进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先进技术的应用,还能够提高办公效率,实现办公自动化,就像前面提到的一样,计算机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减少工作量和资源损耗,也能够全面提高工作水平。

3.3勘察方法的巧妙选择和改进

岩土的勘察方法很多,在这些繁多的方法中要找到符合具体情况的方法,这样才能够完成勘察工作。企业在这方面,要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理的勘察方法。在这方面,存在这样的问题,部分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采用静探孔方法,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一些土质较软的地质,但是并不适合其他的地质。但是一些特殊地质和地形来说,应用静探孔就不能够准确的反应底层的情况,因此这种情况就不适用静探孔这种方法。总的来说,在勘探施工中,一定要选用科学合理的探测手段,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这样会导致勘察结果的不准确。

4 结论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岩土工程勘探工作涉及的领域相对来说还是很广泛的,在一些建筑项目中,也离不开岩土工程勘察。但是目前我国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还没有实现高科技化,岩土勘察工作关系到很多行业的发展,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给结构和勘察专业带来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只有提高对这项工作的认识,寻求发展的新途径,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做好岩土勘察工作。

参考文献

地质勘察课程设计篇5

关键字: 岩土勘察; 工程技术; 测绘

Abstract: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s a part of modern science is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 of social construction, it has gain greater development, and also there are many deficiencie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s a young discipline which was very practical, it has not rigorous enough, not perfect, not mature enough technical disciplines right now. With the continuous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many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and modern high-rise buildings continue to be built deeper and deeper foundation and excavation depth, various public buildings of architectural styles, its plan and elevation change structure and survey professionals bring many new issuesKey words: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urveying and Mapping

中图分类号: U469.6+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一、引言

20世纪以来,岩土工程技术作为近代科学中的一部分,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得到了较大发展,也存在许多不足。岩土工程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年轻学科,发展至今还是一门不够严谨、不够完善、不够成熟的技术学科。因其难度大,发展潜力也更大,需要广大岩土工程师的继续努力和不断实践,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多做贡献。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高速发展,众多基础建设项目和现代化超高层建筑物不断兴建,基础和基坑开挖深度越来越深,各种公共建筑物的建筑风格迥异,其平面和立面变化大,给结构和勘察专业带来诸多的新课题,采用传统的勘察方法和传统的勘察手段已经很难满足设计的需要,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

二、 岩土工程勘探的方法

2.1 工程地质的测绘

它是岩土工程勘探的基本工作,通常在勘探初期阶段进行。此方法的本质是采用工程地质的理论,对地面的地质现象进行观察、描述,分析它的性质、规律,借以结果推断地下地质的情况,给勘探和测试工作等其他的勘察方法提供根据。在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等较复杂的场地,必须对其进行工程地质的测绘。工程地质的测绘也是认识工程地质条件的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高水平的测绘工作可以准确地判断出地下地质的情况,有指导其他勘探方法的作用。

2.2 现场的检验和监测

它的目的主要在于保障工程的安全和质量,提高工程的工作效益。现场的检验包含施工阶段对之前的岩土勘探成果的核查验证和质量控制以及岩土工程的施工管理。现场监测则主要是对施工、运营中的结构物以及环境影响的监测。检验和监测所取得的资料,能够反映和求出工程技术的一些参数,井以此为依据进行设计提高,使得在经济和技术方面得到优化。

2.3 勘探取样

勘探工作包含钻探、物探等方法。它不仅可以被用来勘探地下的地质情况而且还可以利用勘探工程取样来进行原位的测试、监测。应当依据勘探的目的和岩土特性选择上述的勘探方法。钻探也被称作勘探工程,是直接的勘探手段,可以准确地了解地下的地质情况,是岩土工程勘探中必不可缺的一种手段。它的使用最为普遍,可以依据地层的类别以及勘探的要求选择不同的钻探方法。物探它是一种间接勘探手段,优点是比钻探经济、轻便并且快速,可以及时的解决工程地质测绘中不容易推断并又急于了解的地下地质状况,因此经常和测绘工作配合起来使用。

三、岩土工程勘探技术改革措施

1、积极采用先进的岩土工程勘探技术在岩土工程勘探中,为了更加准确的确定出地基承载的特征值,可以用回归分析法,为了确保成果的正确性,可以用计算机进行研究处理,为了减少由于勘探点布置的随意而导致的损失,可以用克里格法。在工程分析的过程中,为了提高精确度,可以用高密度点法和多道瞬态面波勘探技术。所以先进的技术有很多,我们应尽可能多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2、必须严格规范市场行为、按照正确的建设程序进行勘察、严格遵循“先勘探、再设计、后施工”的原则。施工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仰仗政府相关部门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对项目的准备和实施过程提供相关的法律依据,另一方面则应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积极推行工程监理的全程化,尽可能避免不正当行为的发生,使勘探的质量以及投资效益的最大化有所保障。

3、加强相关人员知识技能的培训同时严格市场的准入。通过这些年勘探设计资质换证,使得勘探设计单位有了一定的清理和整顿,对市场的规范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勘探资质的门槛还是比较低的,目前通过高级技师的数量来衡量此行业的技术水平不能准确的反映出勘探企业真实的技术水平。所以应该尽快的出台注册土木工程师制度,通过这样真实的反映出我国岩土勘探的真实水平,促进勘探技术、水平的提高。

四、岩土工程设计的注意事项

1、负面影响和环境限制。岩土工程设计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是环境条件。环境条件越严,可选的方案越少。无论何种工法或方案,一般都是有缺点,有优点,可能有某些负面影响,又有其适用的一面。例如,城市中不能采用沉管式灌注桩和噪音大的锤击式预制桩,某些注浆材料污染地下水,泥浆污染城市,有些施工方法影响人体健康,深基坑开挖和地下开挖时,,严重浪费宝贵的水资源,大量抽排地下水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降落漏斗使邻近工程产生附加沉降等等。

2、施工的质量的可控制性和可操作性。有优质的施工优秀的设计才能成为现实。当有多种工法可选时,应尽量选用便于操作,施工简单,施工单位有经验的熟悉的工法。设计得过于复杂,会降低施工的可操作性。岩土工程多为隐蔽工程,质量的检验和控制十分重要,挖孔桩的广泛应用,质量易于控制是原因之一。有的工法虽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如果质量不易控制也只得放弃。例如粉喷桩许使用就是在于质量不易控制,曾被一些地方封杀。两千零二年版的《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规定,必须配有搅拌深度自动记录仪及计量部门确认的粉体计量装置,就是为了解决粉喷桩质量的可控制性问题。

3、技术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首先应当考虑的是方案的不适用还是适用,无效还是有效。例如,孔隙水压力难以消散,由于软黏性土的透水性弱,因此,不宜采用密集的挤土桩也不宜采用强夯法加固。密集挤土桩的挤土效应造成浮桩、歪桩、断桩的事故屡有发生。挡土墙背后的填土一般不采用黏性土,采用无黏性土,不仅孔隙水容易积聚而增加土水压力,而且是黏性土的压实性不易控制。所谓有效性,是指该方法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某种方法的有效性如何,显而易见的可以通过直观经验判断,直观经验难以判断时,需通过验算作出结论。

五、结语

提供各种相关的技术数据,查明情况,评价和分析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并提出解决岩土工程问题的建议,以保证工程建设高效、安全运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任务。

六、参考文献

[1]地基处理新技术:孔内深层强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1版),2011.3.1

地质勘察课程设计篇6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ccording to the experience of the technical problems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were studied and solved. Only for company staff reference.

Key word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P25

一、 基础地质和岩土工程勘察概况

我国工程地质勘察专业向岩土工程勘察方向发展水平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中的勘探手段、测试设备、试验仪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是技术人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但岩土工程勘察已经要求我们不仅仅限于传统的勘察方法和勘察手段,还要面临更多的考验,需要找到更科学、更有效的解决办法。基础地质主要是对区域地质的调查和基础地质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岩土工程勘察提供原始的地质资料,还能有效节约勘察的成本和对技术的要求。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目的是弄清楚工程现场的地质情况并为其设计、施工提供地质勘察成果及各项岩土的工程参数,其勘察报告的质量对工程的安全和造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工程勘察成果的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性和工程造价的高低。基础地质中岩土参数的科学提供不仅关系到基础设计的安全性、经济性,还包括工程施工的可行性论证。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包括工程的现场钻探、原状土取样、室内试验和现场进行原位测试等方面,必须重视工程勘察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执行,同时结合当地工程的施工经验,保证勘察结果的准确可靠性。

二、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岩土工程技术作为近代科学中的一部分,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得到了较大发展,也存在许多不足。岩土工程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年轻学科,发展至今还是一门不够严谨、不够完善、不够成熟的技术学科。因其难度大,发展潜力也更大,需要广大岩土工程师的继续努力和不断实践,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多做贡献。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高速发展,众多基础建设项目和现代化超高层建筑物不断兴建,基础和基坑开挖深度越来越深,各种公共建筑物的建筑风格迥异,其平面和立面变化大,给结构和勘察专业带来诸多的新课题,采用传统的勘察方法和传统的勘察手段已经很难满足设计的需要,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1.界面划分问题:主要有岩土体和岩石风化程度的界面划分,地质构造和软弱结构面的判定,以及不良地质体的地质界面等。

2. 地质形态问题:主要有不明地下物体、空洞及其分布形态、埋藏位置和埋藏深度的确定。

3. 岩土参数问题:主要是那些难于取到原状岩土样和难于进行室、内外试验的岩土层即粗颗粒土、残积土和风化岩等。其岩土设计参数(承载力、变形指标等)难于确定。

4. 综合能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勘察技术人员缺乏对勘察各专业的野外和室内原始资料的整理、分析、利用的能力,缺乏如何辨别真伪、去伪存真、补充印证、归纳总结的能力,缺乏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知识,常造成勘察的目的性不明确,所提供的资料不能满足设计的需要。

5. 技术素质问题:主要是勘察技术人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问题,勘察各专业缺乏内部沟通、技术交流,对各自技术服务的对象和技术发展状况不了解,导致碰到重大项目和复杂工程时束手无策,不知应采用何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去解决所碰到的技术问题.

6.勘察企业质量体系方面:

(1)勘察纲要编制不完整。部分单位勘察纲要内容不完整,甚至未经审核审定就施工,也没有勘探点平面布置图。个别单位甚至无勘察纲要。

(2)责任人签名或仪器编号填写不全。如室内土工试验、野外施工记录、静探试验记录缺责任者签名及试验日期,缺乏可追溯性,部分漏签、部分自动记录静探数据无责任人签名。

(3)测试仪器不按规定进行标定。不少单位对勘察原始资料的校审未真正落到实处;少数单位原始资料归档制度不完善,有的原始资料缺失。

三、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解决方法

要解决上述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伴随着电子、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十几年来,工程物探专业根据弹性波理论、电磁波理论和电学原理发展了许多新的工程物探方法并相应发展了一大批集适时采集处理,软、硬件功能于一体的工程物探探测设备,它具有采样密度大、速度快、成本低、信息量大等特点。可以利用工程物探可连续加密测点的办法来获得连续的地质界面。从而有效的解决传统钻探手段以点带面划分地质界面时常带来的漏判、划分不准确等缺点;并且可以利用综合工程物探方法有效地解决传统勘察手段难于解决的诸多岩土工程问题,如地下不明物体、洞穴、软弱结构面、滑动面、断层、破碎带等在地下的分布特征、形态、埋藏深度、位置。并且可以提供许多工程建设所需的岩土动力参数和设计地震动参数。相对传统的钻探方法,工程物探技术使用时受场地、地形条件的限制较少,具有节省时间、节省费用、勘探精度高等特点。但是,各种工程物探方法的有效性决定于它对探测对象的适用性,物性条件的适用性越强,解决问题的可靠性越大,因此,为了有效地解决某些复杂的岩土工程技术难题,必须采用多种工程物探手段和钻探联合使用的方法,起到互相补充、互相验证的作用。合理地选择、运用工程物探技术与传统勘探手段相结合,无疑是解决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2.加强室内、外测试新技术(如多功能静力触探头、标准贯入试验、波速测试、静载荷试验等)和施工检测、监测技术的使用,通过其所获得的数据和资料,经过分析、对比,建立它们之间的经验关系,并通过工程施工检测、监测所获取的实测资料反算得到的参数作为对比依据,确保所提供的岩土工程设计参数的可靠性。并达到解决那些采用传统勘探手段难于获取可靠的岩土工程设计参数(如粗颗粒土、残积土、风化岩的承载力、变形指标)等问题。

3.加强勘察技术人员的再教育和技术培训并形成定期制度,促进其知识的更新换代。勘察单位施行内部岗位轮换制度,促成勘察各专业的技术交流、知识渗透,尽可能组织技术人员参加各种有关的学术活动和讲座,达到扩大勘察技术人员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的目的。强调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如受压层深度计算、承载力计算、土压力计算、各类静力或动力有限元计算、基坑支护设计计算、沉降分析、数理统计、地基与基础协同作用分析、地震反应分析、渗流分析等),采取这些措施无疑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技术综合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理地选择、运用工程物探技术与传统的勘探技术相结合,无疑是解决岩土工程勘察存在的技术问题的最佳途径。同时,我们要提高工程勘察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培养勘察技术人员的技术素质,拓宽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参与工程实践。

参考文献:

地质勘察课程设计篇7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195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我国的工程建设项目在进行施工地基设计时,通常都会展开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其不仅是地基设计的基础活动,同时也为项目的施工、地基处理提供了各项地质资料、技术参数、数据指标。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所归集、整理、过滤的各项数据、资料、参数,其准确性、真实性将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基础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安全性。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工程建设的越发频繁,在现代工程项目不断为岩土勘察带来新的课题的同时,勘察单位已逐步向企业化靠拢,由于改为自负盈亏,在一定程度更注重了利益而轻视了工作质量,加之现代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方法、水平止步不前,从而很难适应现代工程建设的需要,以至于曝露出一些问题。以下,本文就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问题分析

1.1缺乏内部管理与规范

近些年,我国部分需要政府机构提供行政拨款的勘察单位,已陆续转换为企业化运营模式,而由于经营方式改为自负盈亏,以往由上级部门下达、指派的勘察任务,未来需要勘察单位自行去寻找、承揽。基于此种模式,一定程度上使当下许多勘察单位将运营的重点放在了利益上,而忽略了实质的任务质量、勘察本质。目前,我国部分勘察单位的内部管理缺乏力度,勘察工作的效率与质量较差,往往存在:由于承揽的业务量不足,而为获得更多的项目、任务,勘察单位会人为的压低预算价格,但又要谋取一定的利益,以至于恶意降低工作强度与任务量,该执行的工作内容没有实施或流于形式等;在深入工程现场进行勘察时,往往会为了抢速度而随意得进行各项操作,钻探、测试、取样、布孔等操作并未严格按照有关标准与规范进行,其必然会造成分层位置失准、特殊地质现象遗漏等问题,不仅无法为工程施工提供各项数据,甚至还会直接的破坏地基、岩土地质。

1.2勘察报告过于陈旧

长期以来,我国的岩土工程勘察,通过对工程场地的地基基础结构进行各方面的勘察、试验、分析后,最后编制的总结性勘察报告,其内容往往侧重于定性分析,有关施工场地的各项定量数据相对较少,最后向工程师提出的建议及措施较为片面、不够明确、缺乏针对性。目前,我国许多勘察单位仍在沿用着以往传统、守旧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框架,由此得出的勘察报告,其具体内容通常是围绕主观性的描述来展开,从而导致最后的结论、建议较为笼统,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人员、设计部门难以采纳并加以运用,使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1.3作业面狭隘

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最后的勘察结果、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不断的通过实践来总结经验而完成的。就工程建设项目的岩土勘察工作而言,倘若没有针对项目当地的岩土工程进行总体的研究、分析,就无法全面了解、掌握项目施工场地及其周边区域的地基土层性质、特征、变化规律等,倘若此时进行岩土勘察的分析、评价则难以保证其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长期以来,我国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通常只是针对工程项目的施工场地进行勘察、研究,而并未深入了解、分析项目场地周边区域的地质结构,由此得出的勘察报告、结论、建议,一般不会考虑地区性因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项目施工提供了支持与依据,但随着工程项目完工,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很难保证地基结构不会发生改变,甚至可能会受到周边地质变化的影响而引发重大安全事故。在实际的岩土工程勘察中普遍存在:对于地区工程实践,缺乏重视、经验不足;生硬套用有关标准与规范,勘察结论、报告、建议过于保守。由此,不仅难以有效发挥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作用,同时也将造成极大的经济浪费。

2.现代岩土工程勘察的改进对策

2.1加强规范,有效运用工程监理

为保证岩土工程勘查工作的有效性,对于工程项目的勘察纲要与合同,为避免勘察单位盲目的开展各项勘察活动或是出现越级行为,应进一步加强审查工作与管理。在实际的岩土工程勘察中,对于施工场内的所有勘察活动,可聘请监理部门负责监督、审查,避免出现不规范作业、虚假编制记录、随意布孔、违规取样等现象的发生。在加强勘察活动的监督、规范勘察行为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对勘察报告的审核、检查,在对报告中的各项指标、数据、资料进行审核、检查后,为避免出现描述性勘察报告,应重点针对工程场地的稳定性评价、基础选型论证、施工建议、勘察结论等内容进行审核,必要时可展开技术论证,由此确保勘察分析的专业性、完整性。由此可见,对于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不仅需要政府机构与监督部门协同加强对其市场的管理与规范,同时还需勘察单位自身加强内部管理、质量管理。

2.2加强勘察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

由于我国岩土工程勘察的改革正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技术、理论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推力,而为进一步提高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必须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的培训工作,从而避免出现描述性勘察报告以及违规、违章的业务行为与操作,保证勘察工作的专业性,提高岩土工程设计与勘察报告内容的深度、广度,为工程项目的施工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2.3加强重视地区性勘察

由于我国的地域尤为广阔,地质环境与条件相对复杂,而就名称相同的地基土而言,生成环境的不同也将具备不同的力学性质。由此可见,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仅凭对施工场地进行的勘察来总结勘察报告是不够的。现代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应综合考虑施工场地条件及其周边地质的影响,分别开展勘察活动,最后进行总体的归纳与分析,全面了解、掌握影响工程基础地质的各种因素,充分发挥岩土勘察工作的应有作用,确保工程的质量安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适应现代工程建设需要,政府机构应发挥主导作用,规范勘察市场行为,创造一个良好的岩土工程勘察环境,有效推进岩土勘察现代化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王晓伟,赵志强,杨苏楠. 浅谈岩土工程勘察中出现的几个问题及解决方案[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05)

地质勘察课程设计篇8

[关键词]露天矿 边坡工程 地质勘察 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 TD16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112-1

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露天矿业发展无论是速度还是规模上都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但是,尽管我国在露天矿边坡工程地质勘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很多问题仍然是存在的。露天矿边坡的稳定问题一直是困扰露天矿安全生产的难题。边坡工程地质勘察为露天矿边坡设计及治理方案提供基础数据,是进行边坡稳定性评价和边坡治理的基础工作。因此,露天矿边坡工程地质勘察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主要研究露天矿边坡工程地质勘察程序以及内容,探讨露天矿边坡工程地质勘察程序技术,为我国在露天矿边坡工程地质勘察方面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1露天矿边坡工程地质勘察程序分析

露天矿边坡工程地质勘察作为边坡工程设计以及施工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影响着边坡治理效率以及边坡的稳定性,对于促进边坡工程设计以及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意义重大。为此,要想做好露天矿边坡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就需要严格边坡工程地质勘察程序。在实际的边坡工程地质勘察中,应该首先从大范围的区域地质开始,对于边坡工程地质勘察范围进行排列,逐步缩小边坡工程地质勘察范围,从而将需要勘察的地址范围囊括在其中,进而获得更加准确的边坡工程地质勘察数据以及资料。露天矿边坡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程序图如图1所示。

2露天矿边坡工程地质勘察内容探讨

露天矿边坡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工程勘探、监测工作以及工程地质测绘、岩土试验以及测试等。下面,我们就露天矿边坡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

第一,研究勘察边坡地层的机构特征、岩层产状、破碎程度以及地质构造、成分结构,甚至还包括含水量、岩性等。另外,对于软弱层的分布规律、接触关系以及存在状态进行研究,从而获得更加精确的露天矿边坡工程地质勘察数据。

第二,研究一些与边坡的稳定性有着某些关系的地质构造,包括断层性质、破碎宽度、断层面特征以及断层产状,尤其是要注意断层的填充物、地下水与断层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研究裂缝的产状、发育程度以及裂缝的性质,包括褶皱的类型和形态、特征等。

第三,研究勘察风化以及松散岩石的基本特征,包括风化以及松散岩石与坚硬岩石之间的关系,岩石的风化程度以及不同类岩石的接触面以及接触关系。

第四,研究勘探含水层岩石的基本特征,包括裂缝发育状态、厚度以及岩性、渗透性等,还包括出水点的位置以及流量变化,甚至包括水的补给途径以及来源途径。

第五,研究勘察岩矿的基本构成,主要是弱岩中的伊利石、蒙脱石以及高岭土之间的配合比例。

第六,对于获取到的岩芯,有关部门以及人员还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岩石物理实验以及其他力学实验,从而通过这些实验确定岩石物的基本力学指标,包括含水率、密度、抗压性、抗剪性以及弹性规模、泊松比。通过对于这些力学指标的研究确定出工程岩土的实际指标数值。

3露天矿边坡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研究

下面,我们主要以地质工程测绘、工程地质勘探以及测试工作等为例,深入研究露天矿边坡工程地质勘察技术。

3.1工程地质测绘

地质工程测绘工作,主要是建立在详细的研究资料以及充分的搜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地质工程测绘主要是侧重研究地质条件的地下分布,甚至包括对于推测地表的分布。露天矿边坡工程地质勘察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地质勘查工作,其主要是测量出台阶上岩性的变化,针对出水点、结构面以及采掘台阶的现状,测绘出地质分布区域以及剖面图。地质工程测绘还应该包括哪些对边坡有着深刻影响的地段。主要的测绘方法有:采用卷尺现场测量、罗盘测量以及经纬仪测量。实际的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应该保持在一比五百到一比两千之间最为合适。

3.2工程地质勘探

工程地质勘探是露天矿边坡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之一,一般来讲,工程地质勘探最为常用的手段主要包括掘探法、地球物理勘探法以及钻探法等技术方法。相比于地球物理勘探法,掘探法以及钻探法是比较直接的勘探方法,这两种方法可以更加的了解地质的实际情况。而地球物理勘探法则是一种比较间接的勘探方法,主要是指施工人员充分利用各种钻探工具对岩层主体进行取样,从而对样品进行鉴别,从而获得高质量高精确的数据。

3.3测试工作

测试工作主要包括岩土试验和监测工作。岩土试验着重确定岩土的抗剪强度和岩土体软弱面的抗剪强度,通过室内试验测定边坡主要地层岩土的物理参数、强度参数、变形参数。软弱结构面(可能的滑动面)的物理参数、强度参数、变形参数。岩体原位测试,主要有变形试验、强度试验及天然应力量测等。变形试验测试方法有:承压板法和声波法。原位岩体强度试验主要有直剪试验、单轴和三轴抗压试验等。岩体应力测试常用的方法有:应力解除法、应力恢复法和水压致裂法等。监测工作主要是为了进一步确定边坡地表滑动区的主要范围,包括水平移动速度以及方向,目前的地表位移监测主要是固定测点,然后借助仪器进行数据读取。

4小结

综上所述,露天矿工程地质勘察是迸行边坡稳定性评价和边坡治理的基础工作,要严格依据工程地质工作的一般程序和技术要求,采取合适的勘察技术,为露天矿边坡设计及治理方案提供可靠的数据。尽管我国在露天矿边坡工程地质勘察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是在实际的露天矿边坡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严重影响者露天矿边坡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深入研究现阶段露天矿边坡工程地质勘察存在问题,创新露天矿边坡工程地质勘察策略,是今后我国露天矿边坡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课题以及方向。

参考文献

[1] 田赞春.TIAN Zan-chun 充分发挥钻探技术人员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作用[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12(04).

地质勘察课程设计篇9

一、胜任力及胜任力模型

(一)胜任力

胜任力又称能力、素质和胜任特征等,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avid?C?McClelland(1973)在《Testing Competence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中提出的Spencer夫妇(1993)将胜任力定义为能够将工作中具有突出绩效的员工和普通绩效的员工区分开来的个体深层次的特征,包括行为和技能、某方面的知识、自我认知、价值观、态度、自我形象、特质、动机等,以及任何可被准确计算或测量,同时可将优秀绩效与一般绩效显著区分出来的个体特征。胜任力的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具有层次性,既包括显性的,可观察的知识、技能和行为,又包括隐性的,不易观察的员工的价值观、个性、动机和态度等;(2)具有区分性,它可以将优秀绩效者与普通绩效者显著区分开来;(3)具有动态特征,它随着个人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而增长,并且还与任务情景相联系;(4)与工作绩效相关联,通过胜任力可以预测员工未来的工作绩效。

(二)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是指为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项绩效目标所具备的一系列不同胜任特征要素的组合,包括不同的知识和技能、自我形象、社会角色、个性品质以及动机等。这些技能和行为必须是可观察、可衡量、可指导的,并且能对员工的个人绩效以及企业绩效产生关键影响。Spencer 等人(1993)经过近二十年对胜任力的研究与应用,提出了冰山模型。冰山模型将人的能力分为冰山以上的部分和冰山以下的部分。其中冰山上的能力是一个人的行为、知识和技能等一些外在的,可以观察的特征;而冰山下的能力则是价值观、态度、自我形象、个性品质和动机等内隐的、不易观察的特征。他们认为真正决定一个人在工作中能否做出突出绩效的不是知识和技能等冰山上的因素,而是冰山下的潜在的个人特征。

二、勘察设计企业员工特点及培训现状分析

(一)勘察设计企业的员工特点

勘察设计企业是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占企业总人数的60%―7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界定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其工作属于脑力劳动的范畴,其产品属于智力产品”。勘察设计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是指拥有工程勘察设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够解决复杂的工程技术或管理问题的工程师。他们在企业中担当技术攻关和创新的重任,是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和核心竞争力的来源。由于产业自身原因,勘察设计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大多数是高学历、高素质的知识型员工。因此,与一般企业员工相比,他们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大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能力素质;二是培养周期长。由于专业技术较为复杂,技术要求高,学习难度较大,需要长时间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复制的;三是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和自主性。他们从事的不是简单的重复性工作,而是需要发挥个人能力和灵感的创造性的工作;四是工作过程难以监控,工作成果难以衡量。他们工作大部分是思维性的脑力活动,劳动过程是无形的,工作过程难以监控。通常一个勘察设计项目周期较长,需要几个专业部门共同完成,工作成果一般难以衡量;四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具有更高的需求层次,往往更关注自身价值的认同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五是潜在流动性大。由于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如果现在的工作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或缺乏成长与发展的空间,他们会比较容易跳槽到其他企业。

美国知识管理专家Tampoe(1989)将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依次排序为:个人成长(33.74%)、工作自主性(30.51%)、工作成就(28.69%)、金钱财富(7.07%)。相对于物质报酬,作为知识型员工的专业技术人员更加关注个体的成长、工作自主性和工作成就等因素。因此,如何发挥员工的胜任力,提供足够的成长空间,使其获得更多的业务成就感是勘察设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

(二)勘察设计企业培训现状分析

我国勘察设计企业大部分是由事业单位改制而来的,员工培训工作存下以下问题:

一是企业领导对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不重视,培训缺乏规范化和系统化。大部分培训仅是为满足当前工作需要,很少对员工和企业的培训需求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更没有系统、规范的人员培训与开发规划,使得培训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是对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投资不足。许多勘察设计企业培训经费较少,并且没有专门的培训预算。

三是对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单一,培训效果不好。勘察设计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主要是参加上级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组织的培训,培训方式主要是讲座和课堂授课,培训内容主要是行业规范和专业相关知识。没有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和员工的个人特点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员工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不好。

四是培训注重人才资源的显能的管理,而忽视人才资源潜能的开发。培训内容主要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训,也没有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人发展需求。

六是培训评估机制不够健全,培训结束后不能对培训效果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

在新的人才竞争条件下,勘察设计企业需要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个人需求,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机制,通过对员工胜任力进行针对性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员工培训积极性和培训效果。

三、勘察设计企业建立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的重要性

员工培训是企业增值性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方式,既可以提高员工的能力,继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也可以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福利,使员工感受到企业对其成长的重视,继而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与传统基于岗位的培训不同,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是根据胜任力模型的要求,对专业技术人员特定职位所需的关键胜任力进行培训,提高员工个体胜任力水平和企业整体胜任力水平,从而提高人力资源对企业战略的支持能力。对勘察设计企业而言,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具有以下优点:

(一)更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

企业主要岗位的胜任力模型是在企业战略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和调整的。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不仅能满足勘察设计企业当前对胜任力的要求,而且能从战略层面上满足当前及今后较长时间对人力资源胜任力的要求。

(二)更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需要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胜任力水平进行全面评估,分析其当前胜任力水平与胜任力模型的差异,从而可发现专业技术人员胜任能力优势和弱项,制定重点培训计划,使培训项目更有针对性,能够提高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帮助员工了解了自身能力、素质及发展需要,指导员工进行符合个人特征的职业生涯规划。这种以个人胜任力为基点的培训体系,可以让专业技术人员感受到企业的重视和更多的公平感,这对于重视个人成长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具有很强的激励性。

(三)注重价值观、态度和动机等隐性特质的培训和开发

传统培训大部分是针对岗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员工能更好地胜任当前的工作。知识和技能是岗位的基本能力要求,比较容易培养和改变。而价值观、态度、人格特质和动机等隐性的特质才是区别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关键因素,往往更难以改变。特别对于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差别不太大,对工作绩效起关键作用的是这些隐性的特质。基于胜任力的培训更加关注专业技术人员隐性特质的培训与开发,使培训效果更好,也有利于避免培训后员工的流失,提高企业培训收益。

(四)能使培训更深植于企业文化之中

与胜任力模型有关的行为取决于企业文化,因此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也就体现了不同的组织文化、价值观或战略背景中的成功行为。在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培训体系下,勘察设计企业可以通过营造以内在能力素质为导向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最终提高企业的组织绩效。

四、建立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

(一)构建胜任力模型

构建基于胜任力的培训体系的关键是要建立勘察设计企业各主要岗位的胜任力模型。首先要成立胜任力模型开发项目小组,成员包括企业高层领导、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和培训工作负责人、胜任力模型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外部的胜任力模型专家。然后根据胜任力模型的构建程序,建立企业各主要岗位的胜任力模型。行为事件访谈法是国内学者比较认同的开发胜任力模型的有效方法。而开发程序则可以参考McCelland和Spencer先后提出的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是明确目标,确定绩效标准,一般采用工作分析和专家讨论法来确定绩效标准;第二步是选取分析样本,分别从优秀绩效和普通绩效的员工中随即选取一定数量的员工作为研究对象;第三步是获取样本有关胜任力的数据资料,以行为事件访谈法为主,综合运用问卷调查、专家小组讨论和360度评价等方法来获取胜任力有关数据;第四步是建立胜任力模型,通过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编制胜任力模型;第五步是验证胜任力模型,对胜任力模型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

(二)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活动的首要环节,是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方案、组织和实施培训、进行培训效果评估的基础。培训需求分析主要包括员工个体层次的分析、工作层次的分析和组织战略层次的分析。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的目的主要是确认差距,即确认员工胜任力的现有状况和应有状况之间的差距,以此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以及培训的内容。而胜任力模型则为培训需求分析提供了参照标准。

(三)培训计划制定与实施

1、确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

根据培训需求分析报告,确定培训目标。基于胜任力的培训目标主要是通过培训活动来提高员工的胜任力水平,继而提高组织的总体胜任力水平。根据胜任力模型的要求,给员工确立培训目标,使他们由一般绩效者变成优秀绩效者。

2、确定培训的内容、培训机构、培训方法以及培训的具体课程

不同行业、不同文化和不同岗位的胜任素质模型是不同的,因此对于企业中不同层次和不同岗位的员工,其胜任力培训的内容要有不同的侧重。勘察设计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基于胜任力的培训内容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关注专业技术人员的沟通能力、团队意识、自我效能、创新意识、成就动机、价值观等能力素质的培训。对于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前者的培训所占比例更高;对于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后者的培训所占比例更高。由于勘察设计企业的特殊性,外部培训机构的通用课程不一定适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因此,勘察设计企业应根据需要进行内部培训课程的开发,即根据企业内部不同岗位的胜任力要求,对他们共有的胜任特征进行归类并确定培训内容,然后有针对性的开发课程,保证培训有的放矢。

在确定了培训内容之后,就要选择不同的培训方法。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可以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如课堂讲授法、研讨会法,也可通过师带徒、轮岗、外派学习、参观考察等方式,主要是传授新的专业知识和行业规范。员工的行为方式、价值观、个性和动机等可采用角色扮演、行为示范以及管理游戏等方式进行。同时,培训方式除了集中学习以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平台,鼓励员工自主学习。

组织实施培训方案时,要注意要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培训场所和选择合适的培训师。勘察设计企业一般工作任务比较重,因此应和部门负责人及员工及时沟通协调,根据工作进度分批次安排培训时间。作为知识密集型的勘察设计企业,可以优先从企业内部选拔培训师,建立内部讲师库,这样不仅节约培训成本,而且内部讲师更熟悉企业的各个方面,培训效果更好。同时,要注意后勤保障以及过程控制和计划调整。

(四)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结束后,人力资源部应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对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等及时进行调整。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评估主要采用柯氏的四级评估模型,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四个层面进行评估。反应层主要评估参训者对培训的整体满意度,包括对培训内容、培训讲师和培训的组织等方面的满意程度,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学习层主要评估受训者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一般在培训结束时进行书面测试,考察其对培训的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行为层主要评估受训者在培训后工作行为的变化,如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态度变好和工作效率提高等;结果层主要评估受训者因培训产生的效果,即工作绩效改善程度。行为层和结果层体现的时间都较长,需要对被培训者进行长期后续追踪,主要通过访谈和绩效考核的形式与其所在部门领导和员工配合完成。

地质勘察课程设计篇10

【关键字】轨道交通;勘察特点;质量控制

1 引 言

我国轨道交通工程勘察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无论从勘察手段、测试设备、试验仪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是技术人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轨道交通的特殊性(基坑开挖深度深、盾构穿越技术复杂等),给勘察工作带来诸多的新课题,采用传统的勘察方法和传统的勘察手段已经很难满足设计的要求,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

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为东西向的基本骨干线,一期工程连接了宁波西部的工业园区,三江口商业中心,东部新城中心区。1号线一期工程起于宁波城区西部的高桥镇,沿望春路与后塘河之间规划的绿化带以高架线向东南方向延伸,经芦港、徐家漕,至望春路以东转入地下到望春站。1号线一期工程线路全长约21.3km,设车站20座,其中:地下站15座,高架站5座。在线路的西端设石路头停车场,东端的天童庄设车辆综合基地,分两个标段进行勘察。详见图1。

图1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走向示意图

2轨道交通勘察工作特点

轨道交通线路敷设方式和施工方法的多样性,导致工程基础类型和结构形式的多样性。轨道交通勘察兼有铁路隧道、城市高层建筑、深基坑、水文地质勘察的特点:

(1)线路长、协调难度大

轨道交通线路长,第条线路一般都有几十公里,基本沿既有道路敷设,跨越不同的行政区域,勘探施工前需要向不同的相关管理部门办理施工许可手续。同时,轨道交通勘察是没有征地的勘察,特别是地下盾构区间,政策协调涉及部门多,协调难度大。

(2)任务重、工期紧

轨道交通线路长,布置的勘探测试工作量多,详勘提交的勘察成果报告数量较多。而为满足工程进度的需要,初勘从设计提资到提交成果报告一般一个多月,详勘约为4个月,且协调工作量大,勘察工期较为紧张。

(3)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轨道交通勘察线路是线状工程,涉及多个地貌单元和不同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技术难度较大。

(4)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要求高

轨道交通勘察大多在城市繁华区域进行,交通压力大,涉及对电力、电信、煤气、自来水、污水、雨水、交通信号等地下管线的保护,安全生产的压力较大。

(5)施工过程中变更较多

由于勘察周期较长,受工程进度的影响,设计方案未完全稳定即向勘察专业开放,往往实施的勘察方案不能完全满足最终设计方案,需要进行补充勘察。

(6)服务周期长

轨道交通勘察服务周期较长,需按工勘、初勘、详勘及补勘不同阶段实施,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勘察要求。

3勘察监理及质量控制

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岩土工程勘察监理工作,坚持“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的监理工作方法。技术标准执行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勘察等相关技术规范和《铁路工程地质勘察监理规程》(TB/T10403-2004)规定,依据合同规定编制勘察监理《勘察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和经审定的各标段勘察大纲,分勘察阶段、分勘察标段实施勘察监理及质量控制。

严格实行勘察监理制度,勘察监理对勘察工作全过程进行监督与检查;总体、工点、咨询、强审单位对勘察报告进行了严格审查,并组织专家对勘察成果进行评审。

3.1 质量的事前控制

监理进场后立即着手收集建设、设计单位所提供监理文件、资料,熟悉设计文件和总体勘察技术要求,并根据监理招标文件要求及时编制《勘察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报建设单位审批后执行,用以指导施工。

3.2 质量的事中控制

1)按照国家、行业技术规范、《勘察大纲》和《监理实施细则》的勘察技术要求,采用巡视、检查、核查、旁站等手段对整个勘察工作过程进行监理。

现场监理工作对工程的明挖车站、明挖区间和上部软土及水上作业等重点部位的钻探、静力触探进行抽查和必要的旁站监理;对钻探取样、孔内原位测试及重要部位的静力触探等关键工序进行旁站监督;对现场发现质量问题及时纠正,存在质量隐患的要求立即整改、问题严重的个别钻机进行费孔处理。

2)钻探终孔验收

所有钻孔终孔后现场监理工程师要进行现场验收。钻孔终孔后先由勘察单位自检,自检合格后填报《工程地质勘察钻孔终孔质量验收表》。现场监理首先对照《勘察纲要》检查取样和原位测试位置和数量,丈量钻具核实终孔深度,确认达到技术要求后由现场监理工程师、勘察单位技术员、机长现场会签,终孔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封孔作业。

3)单项勘察项目的验收

单项工程结束后应提交专门试验报告,由总监组织现场监理、勘察单位和勘察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联合验收。

4)工程质量事故处理

根据勘察现场质量事故分级,对重大质量事故、一般质量事故和存在质量隐患的行使监理质量监督权,及时下达停工指令,并协助勘察单位积极制定事故处理措施。

5)组织现场工程例会

按照《勘察监理规划》每周五下午2:30准时召开现场监理例会,各单位汇报工程进度和本周完成的勘察工作量,总监总结本周勘察监理情况及工程勘察质量动态情况,组织讨论质量及工程勘察的其他事宜,解决施工遇到的各种问题,会后形成会议纪要。

3.3质量的事后控制

1)地调、地面物探、抽水试验、静力触探等单项工程完成后,先经勘察单位自行检查,自检合格后填写《勘察成果资料报审表》并附验收报告或单项勘察成果报告,由总监理工程师组织监理、勘察单位的联合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用于勘察报告。

2)勘察单位根据勘察进度安排,及时进行资料整理和勘察报告编制工作。勘察单位交总监理工程师复审通过后再印刷装订。

3)勘察报告完成后对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提出的勘察质量缺陷进行检查和记录,对勘察单位进行补充勘察的勘察质量进行验收,检验合格后予以签认。

4取得的成果

4.1建立了宁波市岩土分层体系

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1号线横穿宁波平原,线路长、工程地质情况较复杂。以浙江省工程勘察院多年来对第四纪地层的研究结合“省标”进行地层划分,根据成因时代和物理力学性质综合分层,第四系地层一般划分为10个工程地质层组,每个工程地质层再根据岩性不同分亚层。

4.2 编写了轨道交通勘察系列工点报告

勘察报告对地基土、场地不良地质作用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提供了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供设计使用;各车站报告重点对深基坑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提供了一系列岩土设计参数,并对基坑支护方案、设计和施工中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建议;各区间报告重点对盾构法隧道施工方案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提供了岩土设计参数,对盾构法施工产生的地面沉降进行了预测,对地铁建设与周边建筑物的相互影响及相应的防治措施提出了分析与建议;各工点勘察报告均通过了指挥部组织的专家组评审,与会专家组成员肯定了本次勘察所取得的成果。

4.3取得了冻结法专项勘察成果

通过专项勘察分析了宁波地区典型软土在冻融条件下各种物理力学性能,为人工冻结法施工在宁波地铁建设中应用提供必要的设计参数,为冻土墙解冻后计算结构稳定性及对周围环境影响提供依据,进而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环保性。

4.4推进了多项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4.4.1 地温测量

首次应用JTM-T400型温度计测量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地表下25m以浅的土壤温度,确定了各深度范围内的地温随气温的变化规律。通过气温与地下各深度范围内的地温的对比,清楚反映了地下各深度范围内的地温变化规律,为轨道交通提供设计参数。

4.4.2基床系数K0仪室内试验

基床系数现场测试在土体埋藏较深时或场地有水时,受到很大限制,实验室三轴仪等方法对试验技术要求很高,按压缩试验资料计算不可靠。K0固结仪上进行的室内试验方法,避开了上述限制,可大量测试深部土体、水平方向的基床系数。

4.5制定相关管理程序及标准

为了使宁波市轨道交通勘察管理更科学更规范、安全文明施工及质量可控,我们在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勘察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及要求,如: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勘察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程序;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勘察施工围挡标准;安全文明施工考核表等。

5 结 语

1号线一期工程勘察工作己圆满地完成,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组织管理和报告质量都达到了预期目标。勘察工作顺利完成是建设、设计、监理和勘察等单位参与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轨道交通1号线是宁波市轨道交通第一条线,可供借鉴的经验较少,属于学习入门阶段,有些失误和教训。对1号线一期工程勘察工作进行总结,目的是为后续工程的实施提供依据和借鉴作用及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GB 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