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心理学的核心观点十篇

时间:2023-09-27 18:20:23

进化心理学的核心观点

进化心理学的核心观点篇1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学教育是学生步入社会之前接受价值观系统教育的重要阶段,是青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培育“理想人格”的价值指南。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针对,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的真实状况和辅导员“亦师亦友”的管理角色,利用传统文化的优势对理工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先在优势。

本课题重点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缘性关系,理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的作用。分析理工类院校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相关政策,实证调研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情况以及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最后,笔者基于辅导员学生管理的角色和身份,梳理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通过对本课题相同或相近主题的研究成果等资料进行搜集、整理、选择、凝练,得出现存文献的研究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现状

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各自的理论成果。总体来说,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

学者主要侧重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功能和作用、途径和方法、认同机制等几个角度进行研究,针对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发放调查问卷,分析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观认同状况和特点,找出需要改进的问题,提出改善策略。从学者对选取的样本进行调查分析的结果来看,近八成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促进个人的成长成才,说明对其认同感较高。同时,从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当今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务实,趋向功利性,价值取向更加多元。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研究

学者主要通过理论思辨和经验分析,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李明(2012)认为“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从大学生主体出发,发挥主体自身的教育功能,从切合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让大学生接触、接受、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李纪岩(2010)认为在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的基础上,确定培育的目标,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坚持四个统筹,针对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分层次建立培育的长效机制。高巍翔(2013)认为“通过凝练大学生群体的核心价值观,来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效路径”。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机制研究

此类研究主要从心理学视角审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实际,使大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接受机制,从而完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同到践行的过程。汪立夏等(2012)认为“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机制、动力机制、体验机制和固化机制的创新,可以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理论自信,进而将其内化为个体的价值观,最后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以传统文化教育为切入点的研究较少,部分学者研究培育路径时,涉及传统文化教育,但未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部分学者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对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对此进行了研究分析。郭学利等(2013)认为,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优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手段,拓宽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进而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进化心理学的核心观点篇2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是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到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又先后深刻阐述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再到党的十明确提出“三个倡导”,表明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在进一步深化。在当今社会,中学生明白如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践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了解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总结出认同特点,使中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升华,也是我们党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成果。“三个倡导”一致体现了国家、集体与个人三个层面的要求和希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高度的价值自觉与价值自信,是兴国之魂、立国之本与强国之基的有机统一,是党中央基于现代化建设实践作出的具有重大现实理论意义的战略决策。

从国家制度层面来说: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精神与价值层面的相互联系,展现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全方位的价值追求。四者的地位如下:富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核心价值;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价值;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与生态建设的核心价值。

从社会集体层面来说: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描绘,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不断追求地理想价值,也是我们党始终并且长期坚持的核心价值理念。其中四者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自由是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平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前提。公正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价值。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公正的制度保证。

从公民个人层面来说: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公民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道德与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的精华,也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与价值理念的新发展。四者的地位在社会上具有重要作用;爱国是公民的社会美德敬业是公民的职业道德;诚信是人的基本德性;友善是人的善良和宽容凝聚的一种宽厚的德性。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是有机联系、内在统一、密不可分的逻辑整体。“三个倡导”相互联系、相互贯通,体现了国家、社会与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

二、当代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我们可以从教师和学生这两方面来讨论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如何使思政课堂生动有趣,课堂知识又深入学生的心中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如何在中学这个校园环境中更好的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探讨和研究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上需要做到三个阶段的合理安排。“内化”阶段时,教育者需要将社会所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道德规范输送给受教育者,这也是中学生理论知识学习阶段。中学生只有充分的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内涵,才能使他们上升为情感上的共鸣,只有这样中学生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因此,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外化”阶段时,需要构建四维一体的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模式。因此中学校团组织需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长效监管机制,切实提高各方面的服务能力。“反馈”阶段时,是中学生运用知识,反复实践的过程。两者共同检验教学的过程,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以反馈到下一次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候要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点。第一,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渗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离不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同样,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也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特点。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特点;第二,需要形成一个共同的认知或者环境;第三,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特点是要让中学生达到情感认同。

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中心任务是要让中学生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中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是认清引导体系和内化机制。因此,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结合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规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学生中形成认同感。中学生通过显性的学习、实践、体验和内在的思辨、选择、融合等活动来形成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机制,整个内化过程包括理性认知、情感共鸣、思想转化、心理调适和沉淀固化五个环节。因此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使当代中学生获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帮助中学生增长实践的信心,引导中学生以积极、包容的心态看待生活、看待社会。只有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情感认同,才会让中学生达到明理,明辨的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进化心理学的核心观点篇3

【关键词】高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效性 价值选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34-03

在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使大学生真正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是当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和难题。本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探讨高校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方式。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高校学生对社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上是认同的,他们的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方面市场经济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东西方文化及现代和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对抗带来的社会环境高度复杂化,使得一部分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呈现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追求实用化、价值选择矛盾化的特点,这是高校价值观教育不能回避而且必须积极应对的现实状况。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服务、奉献社会精神不足,缺乏责任感,以个人为中心,对生活中不良行为缺乏应有的正义感。

第二,价值追求实用、功利化。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和竞争法则使得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抬头,一部分学生持“一切向钱看”的观念。

第三,价值取向多元化。日益开放的社会充斥着各种思想、观念,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大学生必然受到影响,加上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的不足,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态势已显现。调查了解到,有的学生赞同“理想的追求高于金钱”的生活观念,有的学生同意“提倡雷锋精神”,也有的学生认同“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更有的学生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价值观,等等。

第四,价值选择的矛盾化。价值观念与现实行为脱节,知与行不一致,崇尚高尚,渴望成功,但具体到自己却怕吃苦,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认同道德的力量,但会做出违反道德的事情。

二、找准教育着力点,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在多元文化社会环境下,高校既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也要充分尊重他们多元的价值取向;同时贴近现实生活,满足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的功效,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能力。高校的价值观教育多年来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自我判断和选择的环节,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我提升能力。首先,在当今价值多元时代,对学生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其次,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为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尚缺乏,社会上各色各样的价值观都会对他们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部分学生在价值选择上的矛盾、对立与冲突。有的学生赞同我国传统道德观念,接受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观念,同时又认同和追随社会上不良风气。最后,网络时代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互动和影响日益加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自主理念,让学生学会价值判断,从而获得价值选择的能力。

时代、环境造成了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的困惑,对于这些价值困惑,学生在理论上不是很清楚,观念上不坚定。因此,高校价值观培育应把能够帮助大学生解决他们所遇到的价值困惑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能力作为教育重点,在讲解、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过程中,运用创新的方式方法给予学生思考的土壤,帮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中学会鉴别和选择,引导他们独立思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有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价值导向一元与价值取向多元两者的关系。正确处理价值导向一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关系是对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定位。从价值选择来看,在当前网络时代,社会呈现价值多元化发展趋势,要应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高校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必须思考和落实的问题。为此,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价值导向一元与价值取向多元两者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从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分析来看,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比较,有一致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全面深入地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切实在差异中寻求共同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确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行为准则,引导大学生在多元的价值观之间学会理性判断与合理取舍,走出价值困惑;运用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培育方法去积极创设各种条件和机会,从中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价值取向多元相统一的原则。这就要求在培育价值观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做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探究并尊重他们多样化的价值选择,关注学生自我发展;同时还需要我们认真调研,深入解答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价值困惑以及他们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学生与社会之间架起认识和理解的桥梁,确保我们的理论解释与宣传具有说服力和针对性,找到核心价值与多元价值的共通点,从而促进核心价值不仅能够积极有效地引领学生个体的价值取向,而且对个体多元价值也能够发挥有力良好的控制力。如此,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自身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促使他们向内勇于追求自我的全面发展,有了这个认识基础,从而进一步认识到自身行为对社会发展所能发挥的作用以及所具有的价值,促进学生自愿将多元的自我价值追求和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等结合起来,向外追求社会价值的实现,自觉把多元的价值追求当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从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

在多元化时代,无论价值选择如何多样,高校的价值观培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元的导向,这是我国高校教育必须贯彻始终的价值取向 。

(三)价值观培育要与社会生活接轨,将“知”与“行”结合。个人价值信念产生于不同的生活体验,价值观是随着个人活动经验的积累、丰富而得到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高校的价值观培育关键是达到实现个人价值信念和社会核心价值两者的同构,因此,现实社会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域。当前,高校以理论宣传为主的价值观教育和现实生活有距离,忽略了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脱离了真实生活风险性、竞争性的情境,难以触发学生的情感与思考,从而学生也难以从内心认同和接受,使得学生对实践中的价值冲突缺乏应对能力,导致“知”与“行”的脱节,降低了价值观教育的实效。因此,价值观培育不仅是讲解、传递价值知识和价值准则,也是价值认知和价值行为两者的统一。高校的价值观培育要与社会生活接轨,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深入挖掘和利用学校和社会这两种资源,充分发挥两者的力量,保证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方法

(一)全部课程渗透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指引高校的价值观培育应该是一项全员参与、全部课程介入的教育工程,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能够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者在构建人的价值观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但不是唯一的,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价值观培育不是任何一门课程教学就可以完成的,必须建立在各学科所呈现的多样性知识基础上,融于不同学科的教学之中。为此,积极借助各学科的价值引导因素,在系统的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相关价值内容,以隐形、间接、渗透的方式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中引领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学生容易认同并接受。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可从两方面入手: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应从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入手,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的三方面核心内容融入日常教学课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从理论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强力支持;对于现实生活中许多价值选择的两难问题、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应正面回应与引导,加强对社会思潮的动态分析,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

其次,切实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入手,针对学生在思想上的困惑及道德上的误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来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侧重整合专题教学、案例讨论、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创设条件和平台促发学生不断进行理性思考和辩论,提高学生的判断、选择能力,比如开展“模拟法庭”和“两难问题讨论”等这类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对“公平公正、权利义务”、“善恶美丑”等这类价值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高效性。

(三)充分利用网络手段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我国数量庞大的网民中,大学生是最活跃的新媒体用户群体之一,他们的互联网接触率高达99.4%。新媒体给学生提供了多样化审视视角和展示平台,冲击他们的传统阅读习惯、思维习惯乃至更深层次的价值取向,也将成为影响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手段。大学生接触的宣传渠道不同,看待事物及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引发的行为方式也不一样,这就要求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手段需要与时俱进。在当今网络时代,必须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扬长避短借助新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营造网络平台上社会主流文化氛围。在内容上,运用典型历史事件回顾分析、个案剖析等教学技法,开展网络专题教育与宣传,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难点与重点。在形式上,从专业性的语言向生活性的语言转变,用网络语言将抽象的观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以文本、音乐、图像及动画等表现形态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表现力和影响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接纳和认可。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握实践导向,促进行为养成。可从两方面入手:

首先,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其“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作用。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增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内心感悟,以隐性教育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为此,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需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台、板报、主题班会等各种途径,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价值困惑及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传统节假日、重大事件等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生活开展知识性、娱乐性的文体活动,长此以往,让学生长期置身于积极向上、健康的精神氛围中,潜移默化中获得熏陶滋养。在管理学生工作中,需建立健全辅导员与学生谈心交流制度和困难学生帮扶救助制度,有针对性地疏导、开导、引导好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成才、交友择业、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促进学生在体验、感受的过程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服务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高校教育的责任不仅是育才、育德,还要引领学生走上适合他们施展才华、体现价值的平台。因此,高校应借助各种社会资源、创设各种现实生活情境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积极倡导和推动学生更多地参加社会公益、社区服务等活动,增加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把价值观的建构从课堂延展到社会,从理论转向实践,而且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鼓励学生通过服务社会来体验奉献的乐趣,使学生在深入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对社会、对人生有更多的了解,进一步认识自我,明确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增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在这个基础上促进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树立一种“教会选择”的新理念,从“说服学生”向“让学生主动接纳”转变。面对多元化的社会环境,激励学生勇于面对现实,在价值冲突中学会理性地判断和选择。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又不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生成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在实践中外化为行动。

【参考文献】

[1]赵冬梅.路径与方法――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问题[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2008(4)

[2]刘奇葆.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3-05

[3]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4]张燕,郭倩雯.美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及启示[J].人民教育,2013(22)

[5]蓝晓霞.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三问[N].中国青年报,2014-06-03

[6]许婧.2014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与最喜爱的媒体调查报告[EB/OL].中国新闻网,2014-06-25

进化心理学的核心观点篇4

[关键词]护理教学 临床护理 核心价值观

一、前言

临床护理教学核心价值观指的是临床护理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以病人或护理对象的需求以及临床护理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对临床护理教学核心价值的认知、观点以及解释的结合体。临床护理核心价值观是主体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改革总结出的针对临床护理实际选择以及评价的原则、方法以及标准,从而满足临床护理需求。今天的护理理念随着以人为本观念和社会文明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病人在接受医疗服务的同时对医护人员的态度礼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现代社会进步对护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学校临床护理教学中要重新认识并确立临床护理的核心价值观。

二、临床护理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不断推行临床护理教学改革,临床护理教学核心价值观越来越受到相关领域的重视。为了适应临床护理实践的发展,满足临床护理实践的需求,临床护理教学核心价值观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现阶段临床护理教学的核心价值观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提供护理服务,发挥临床护理的基本功能作用,而是向“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已经成为了临床护理教学的主体内容。所以如何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以及临床护理理念的特点进行临床护理教学核心价值观的革新是现阶段我国临床护理教学的主要论题。本文拟通过研究临床护理教学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以及演变过程,找出现阶段临床护理核心价值观所存在的不合理的方面。最终提出“以人为本”的临床护理教学核心价值观体系,并对临床护理教学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构建以及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实施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为今后我国临床护理教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临床护理教学的核心价值观与人的价值观的关系密切。由于人的价值观随着社会背景与时代的改变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临床护理教学的核心价值观亦然。要对临床护理教学核心价值观进行科学的研究,首先要梳理临床护理教学核心价值观的演变与发展历程,从而挖掘各个时期不同临床护理教学核心价值观的特点,以完善现有的核心价值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在起步阶段主要是为了满足基本的护理需要,在现代临床护理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结合当时的医药科学的飞速发展,临床护理工作更加专业化、规范化,护理实际中更加注重根据护理对象的个体差异、心理差异以及临床护理实际采取恰当护理方式,临床护理越来越成为临床医学重要板块。在人们服务需求日益提高的今天,临床护理核心价值观更加倾向于工具化,为了社会的需求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临床护理核心价值观更加强调社会与个体之间的联系,临床护理需要个人无私奉献,给予服务对象人文的关怀。

三、临床护理教学中发扬“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随着我国多年的临床护理教学改革,结合国外临床护理的先进理念,逐渐将临床护理教学核心价值观转变为以人为本,注重满足个人的需要功能上。在以人为本的临床护理教学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更加注重服务对象的需求、个体体质的差异。将临床护理、对护理对象的心理疏导等多个方面融入到临床护理教学中。从而体现出了临床护理以护理对象为本、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所以,当前以人为本的临床护理教学核心价值观可以说是临床护理教学发展史的分水岭,无疑最为进步与合理。以人为本的临床护理教学核心价值观具有先进性与合理性。临床护理教学设置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具有较强服务意识和护理技能的人才,临床护理教学实践也正是在这种价值观念指导下而不断发展的。“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必须贯穿于临床护理教学的始终,在整个临床护理教学具体环节中灌输以人为根本的价值理念。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发扬“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首先要视人体生命健康为第一位,将人体作为一个大系统,心与身是统一的,并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合理安排临床护理方法和手段。其次要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充分体现人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应该具有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的生活方式和交际交流方式,也就是说,临床护理教学过程要社会化生活化。最后,以人为本的大潮席卷全中国,临床护理教学应勇担历史的重任,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促进临床护理教学实效性的不断提高。

四、临床护理教学实施“以人为本”价值观的途径

我国临床护理教学核心价值观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也是临床护理教育教学不断进步的过程,以人为本的临床护理教学核心价值观具有先进性与合理性,符合时代需要,更是符合人的发展的需要。所以,在临床护理教育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发扬“以人为本”精神。第一,强化临床护理教学的教材建设。临床护理教材对临床护理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重要,临床护理教材的系统性、合理性会直接影响临床护理教学过程的科学性。我国相关部门应当鼓励教师参与实践、鼓励有实践经验的护理人员参与到讲义的编写工作中来,并要明确体现与临床护理教学相关人文关怀以及护理常识,从而能够使临床护理教学更趋向于规范化与科学化。第二,改革临床护理教学评价体系及评分标准。现阶段临床护理教学的评分标准仅限于对学生在课程内学习的结果,忽视了学生的认识、观念的考核。今后需要对学生的临床护理学习态度、对临床护理认识的深刻性等方面进行考核。这样才能够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临床护理核心价值观,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临床护理价值观,通过培养让学生形成较强服务意识和先进服务理念。第三,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个人情况进行临床护理课选择,并且要求每学期需要完成的指标,一个学年需要最少选择两种不同的项目进行学习。鼓励学生尽量参与到临床护理实践中来;在临床护理教学实践中,通过制定科学的临床护理教学计划能够培养正确的临床护理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曹志平.整体护理对护理伦理理论和实践的影响[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12)

进化心理学的核心观点篇5

(福州大学党委组织部,福建福州,350116;福州大学,福建福州,350116)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党组织建设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同一性和互补性,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党组织建设基本内涵的阐释,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党组织建设存在“政治话语与时代诉求”“目标指向与战斗堡垒”“理想信念与组织行为”等三大关系,由此立足高校实际,从“嵌入与建构”“熏陶与共生”“认同与自觉”“推动与创新”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党组织建设的契合点进行阐释。

[

关键词]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组织;同一性;互补性;契合点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1-0141-04

[收稿日期] 2015-01-16;[修回日期] 2015-01-26

[基金项目] 2014年福建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立项重点课题“大学生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研究——以福州大学城为例”(闽政研2014-A3);2014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大学生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研究——以福州大学城为例”(2014B049)

[作者简介] 钟钛申(1979-),男,畲族,福建泉州人,福州大学党委组织部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陈少平(1957-),男,福建福州人,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中,理所当然需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广泛共识。

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目前,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也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等共识。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论和具体内容。即便如此,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界定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关于“三个倡导”的表述,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以颜晓峰、张凤莲为代表,他们认为这就是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形态的表述方式;另一种观点以申维辰为代表的认为是进一步凝练的原则,是一种开放的表达。尽管存在诸多分歧,但纵观相关学者的观点,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涵盖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社会关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在我国占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并能指导社会主义社会健康发展的价值观。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涵

当前,高校存在师德师风败坏现象和学术不端行为,大学生存在信仰迷失、人格解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问题,在高校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在更新理念、加强研究、拓展途径、创新模式、提高素养等方面下功夫,并通过理论实践教学、特色校园文化、网络平台教育、校内外联动教育等方式,对师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引导师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构建融认同、动力、联动、体验、情感等机制为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原则:一是要坚持继承和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要把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知与行、知荣和明耻结合起来,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二是要坚持贴近师生的思想特点、贴近师生的现实要求、贴近大学教育的精神诉求。同时要做到“四个结合”: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与

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三是要坚持教育机制创新的规律性、实效性、人本性、实践性、包容性等五项原则。

二、高校党组织建设的基本内涵

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是衡量党组织建设的三大要素。基于党组织建设与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内在同一性,只有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增强了,党组织建设才能得到切实加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

所谓创造力,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破解瓶颈中体现出来的一种富有个性的心理特征,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等特质。高校党组织处在学校事业发展和推动本单位工作的最前沿,对基层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也最有发言权,要善于抓住机遇,敢于迎接挑战,主动迎合诉求,充分挖掘和释放潜在的创造力[1]。其主要任务就是要建立党建工作责任制,坚持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在抓方向、议大事、出思路、管大局上下功夫, 克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倾向,防止“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创造性地落实好上级党组织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创造性地解决好具有全局和战略性意义的重大问题,创造性地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增强党建工作的活力。

(二)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所谓凝聚力,从个体上讲,就是团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关联;从整体上讲,就是团体成员对组织目标认同的程度。党组织的凝聚力体现在党组织的亲和力、思想教育的渗透力、党员干部的感召力、党员个人的人格魅力、党内活动的吸引力等方面[2]。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增强凝聚力,就必须转变工作方式,改进工作作风,把服务师生作为基本职责和自觉行动,在领导和管理中强化服务理念,通过各种各样的服务,达到贴近、团结、引导、赢得师生的目的。其主要任务就是要有效发挥组织领导、引领示范、教育培养、权利保障、帮助帮扶、政策宣传等功能和作用。围绕发挥大学四大功能特别是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搞好服务成才、服务发展、服务社会等工作,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最大限度地凝聚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巩固和扩大党在高校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三)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

所谓战斗力,就是作战能力,泛指能打硬仗、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能力。党章中明确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完成本单位任务的实际效果如何,一般就可以看出一个基层党组织是否有战斗力及其强弱[1]。为此,高校党组织的战斗力,主要表现在各级党组织要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特别是要为大学四大功能的发挥保驾护航。要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就必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对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进行了全面部署。落实到高校,就必须强化从严治党责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从严管理干部、完善权力运行制度、发挥师生监督作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在新起点上把学校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引向深入。

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党组织建设的关系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更是高校党建的重要任务,揭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党组织建设的内在关系,可以为高校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党组织建设提供诸多切入点和创新点。

(一)政治话语与时代诉求的关系

一种政治话语要发挥其强大的社会规训潜力,最为有效的策略是对其进行概念化处理,使其成为一个承载意义的符号载体,在道德提升、价值规约、精神引领、秩序构建等层面发挥社会改造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政治话语,经过概念化处理后上升为政治符号,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和目标愿景,其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三个倡导,构成独立的话语体系,具有凝练概括、便于教育传播和引领践行等话语特点。如同其他一切概念化表征的政治话语一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嵌入社会文化生活的深层结构,作为一种“指导精神”引领一个时代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需要用表达主流价值的政治话语来规训人民大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恰好迎合时代诉求。落实到高校党组织建设,就是要在广大师生尤其是党员干部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形成大学独特的核心价值观,并以此来影响全校师生员工的行为举止,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力量。

(二)目标指向与战斗堡垒的关系

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社会制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因。社会主义以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制度设计、目标愿景,昭示其优越性,感召着人类社会的价值追求和目标指向。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价值追求,是其在文化建设上的目标指向。要实现这一目标,只有依靠执政党,也就是通过加强党的建设,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营造氛围、组织优势、教育培训、指导实践、提供保证等战斗堡垒作用,乃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民大众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就高校党组织而言,就是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特别是要在思想建党上下功夫,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组织和党员的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召党员的理想追求,丰富党员的精神自由,提升党员的精神素质,规范党员的行为规范,并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员的价值追求辐射到党组织之外的师生员工,在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实现学校和个人的价值追求[3]。

(三)理想信念与组织行为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理想信念,最大价值不在于精神感化,而在于激发、引领行动。从这种意义上说,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形成的学校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驱动力。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增强组织凝聚力,除了要有共同的愿景,还要促使成员与组织发生利益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就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必须树立全局的观念,处理好国家和个人、学校和个人的关系,实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核心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的良性互动,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学校和个人价值观,用学校和个人价值观诠释并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造就社会共同体的重要基础,是促进社会系统正常运转、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精神依托和文化规范力量。要实现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用社会主义和学校核心价值观规范师生员工行为,凝聚师生员工投身于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具体实践。可见,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任重而道远,必须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从细节抓起、从微观培植,这也意味着高校党组织必须长期肩负这一历史使命[4]。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高校党组织建设

鉴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党组织建设的同一性和互补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探讨高校党组织建设,既可以为创新党组织建设提供思路,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路径。

(一)嵌入与建构:核心价值观话语

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三个倡导,构成了具有独立话语体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入国民的心灵深处,成为国民的价值追求、判断是非的标准以及个人发展的指向,才能持久地影响着国民,进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国民性。在高校党组织建设中嵌入与建构核心价值观话语,增强政治话语适应性和附着力,是提升核心价值观渗透性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一是要坚持合理的现实性、科学的创新性原则,把核心价值观话语嵌入组织工作。二是要坚持开放的融合性、实践的有效性原则,自觉运用核心价值观话语开展组织工作。三是在核心价值观话语与组织工作话语中形成契合点,建构起适合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组织工作开展的独特话语体系。高校党组织要借助核心价值观教育,从理念、内容、形式、载体、方法等方面推动组织工作创新,变被动嵌入核心价值观话语为主动建构大学核心价值观话语,使全体党员乃至全体师生员工对核心价值观产生广泛认同。形成融大学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一体的组织话语,进而发挥宣传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扩大组织话语覆盖的张力,并善于运用新媒体,把组织话语变成具有强烈指涉功能的网络话语,提升用网络语言表达主流价值的能力。

(二)熏陶与共生:核心价值观入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创新创造、崇德向善的动力和纽带。高校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就是通过党组织围绕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开展活动,培育和践行大学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可见,深入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加强党组织建设是共融共生的。在党组织建设中融入核心价值观,就是把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特别是把起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融入党组织建设,通过加强党组织建设,促使党员干部在思想和行动上都遵循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一是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中主动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特别是要增强党员、学生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信念、价值标准的认识、理解和消化。比如,引导高校各级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QQ、飞信、微信和短信平台等网络传媒工具的优势,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把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转化为党员的知识,转化为内心的信念,并通过实际行动体现党员的价值观,做到“知”“情”“信”“行”的统一。二是充分利用入党培训、党日活动、支部立项等平台和载体,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比如,开设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等党支部立项;通过支部接收预备党员观摩会、党员创先争优典型报告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辅导报告会等活动,让学生直面现场,感受大学的核心价值观。三是让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党组织建设走向共生态,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彰显组织工作特色,在组织建设中推动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入。比如,组织开展“核心价值观-我的价值观”系列活动,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新生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辅导和党团教育等各个环节。

(三)认同与自觉:核心价值观入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个民族的精、气、神,关乎每个个体、每个公民的意识和追求,但如何深入、内化到每个个体,是其能否真正得到全民践行的关键。为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一个认同的问题,就是通过核心价值观蕴含的共同理念、价值和追求教育广大师生,把全校师生员工凝聚在一起。一是党组织要结合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好顶层设计,党员干部要围绕核心价值观树立个人价值观激发活力。二是要把党组织建设的顶层设计、党员干部的价值观教育统一到核心价值观教育。三是党组织在建设、个人在奋斗中实现组织与个人、核心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统一。党组织要把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必须坚持三个结合。一是把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校中心工作结合起来。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要把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全过程,积极培育和践行大学独特的核心价值观。二是把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校党建思政工作结合起来。要通过党校培训班、党日活动等载体,推动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共建组织、共创先进”活动、先锋团队、党员示范岗建设、党支部工作“立项活动”“两访两创”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深化教育与推动工作的整体合力。三是把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树立典型榜样结合起来。高校党组织要将励志的、模范的典型挖掘出来,让师生看到有理想就会有追求,有追求就会有成功,形成人人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比如,福州大学以“党员好故事、书记好党课、支部好案例”的“三好”展评活动为载体,以建立党员示范岗、先锋团队等方式选树和学习身边各类先进典型,充分展示大学的核心价值观。要从价值认同走向行动自觉,制度建设是关键,只有让价值理念进入制度,成为制度的灵魂,通过制度执行促使价值理念成为师生员工的工具理性和实践准则,这样价值理念才能获得师生员工行为意识并付诸行动的支撑。只有当理念成为文化基因,制度成为习惯,核心价值观才能落地生根,成为学校的灵魂[5]。

(四)推动与创新:强化教育创特色

核心价值观与党组织的作用力是双向的,一方面,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丰富了党组织的建设内涵,另一方面,通过党组织建设彰显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双方在相互借力中力求实现、力求加强。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凝聚、激励和导向功能,对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党组织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融入实践,积极培育和践行大学核心价值观。一是核心价值观的注入,为组织工作推陈出新提供新视角。比如,福州大学启动了大学生“村官”选苗育苗工程,以选聘生在校培养为主题举办“星燎班”,分层次、分阶段为有志到农村基层锻炼成长的大学生进行培训。二是党的建设要为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保障的任务,要求组织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创新,勇于实践。比如,福州大学启动了大学生党员创新创业高峰工程,扎实推进大学生党员以专业知识创新为基础的创业,彰显“理想、责任、诚信、成才”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真选聘和使用好大学生党建兼职组织员,指导他们“抓项目、带团队、出实践”,推动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三是通过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高校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现实路径。比如,福州大学建立了五个创新创业型学生党支部,其中土木学院创新创业型学生党支部已获两项国家专利,机械电子科技创新团队获得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大学生创业教育及服务》项目顺利入选团中央学校共青团重点工作创新试点项目,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能量和成才追求。

参考文献:

[1] 王波,韩兆秀.关于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思考[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2 (4):70-71.

[2] 江萍.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凝聚力建设的创新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1):44-45,48.

[3] 宁晓菊.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4):3-6.

[4] 张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价值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回顾与前瞻[J].教学与研究,2013(10):91-99.

进化心理学的核心观点篇6

普通高中 学校核心价值观 特色发展

学校核心价值观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基础与前提条件,学校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学校特色建设的目标与方向,是学校特色定位统领性的指导原则。学校特色建设的内涵与目标应与学校的核心价值观相一致,才能确保特色建设方向的正确性与校本性。以下将以北京市第166中学、西城外国语学校、知春里中学三所普通高中学校为例,分析普通高中学校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途径与学校特色建设中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层面,以阐述学校核心价值观如何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一、学校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分析

1.概念界定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价值的总观点、总看法,是人们的价值信念、信仰、理想、标准和具体价值取向的综合体系。[1]

学校核心价值观是有关学校核心价值或基础价值的一整套看法或观念,它是从多样的学校价值观中抽取的带有基础性或能为不同价值主体共同选择的价值目标,是学校全体师生对本校发展方向、培养目标、教学方式等重要问题所共有的理解与选择,是学校日常运作和组织发展的基石,是学校文化的价值统领。

从外延上讲,学校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一个价值观体系,其内容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价值原则;二是学校发展目标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价值原则;三是学校基本办学方式上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价值原则。[2]

本研究主要取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内涵作为讨论的依据。学校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内涵,也即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多表现为学校的校训,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博、爱、勤、勇”,北京市第166中学的“博雅”,北京市知春里中学的“知中行健,春和海涵”;也有的表现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如北京市广渠门中学的“生命教育”;也有学校明确提出本校的核心价值观,如北京西城外国语学校明确提出核心价值观为“和谐与发展―爱、阳光、幸福”,等等。

2.学校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普通高中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应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学校使命定位的基本精神保持一致。也即学校在遵守和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时,在具体内容方面,还应该充分考虑本地区、本学校的具体条件,形成适合本地区、本校领导与师生追求的核心价值观,才能赢得学校成员的认同、尊重与执行,也才能真正统领学校特色建设与师生的发展。其实,不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是学校核心价值观,都是在概括、提炼中外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核心内涵具有一脉相承之处。

二、三所案例学校的基本情况

1.学校概况

(1)北京市166中学

北京市第166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位于东城区,创建于1864年,前身为贝满女子中学和北京市第十二女子中学,1971年更名为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1978年被列为北京市东城区重点学校,2005年被授予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2012年被授予“北京市百年学校”。该校遵循“全面育人、整体提高、发展特长、办出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创办具有国际视野、高品质、有特色、可持续发展的优质学校”为办学目标,以“秉承育人本真,构筑教育生态,为学生一生幸福服务”为办学理念,注重整合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空间,丰富教育内涵,润泽校园文化,提升教育品位。

(2)北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

北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创建于1989年,是一所具有鲜明外语教育特色、综合教育成果突出的完全中学。该校秉承“教育,让生活更美好!文化,让生命更精彩”的理念,经历了跨越式发展历程,是北京市唯一一所由基础薄弱校发展成为“北京市普通高中示范校”的学校,先后荣获“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北京市课程建设先进校”、“北京市艺术教育示范校”、“北京市国际交流示范校”“等几十个称号,被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ESD教育实验学校和国务院西部开发顾问校等荣誉。

(3)北京市知春里中学

北京市知春里中学成立于1985年,地处海淀区中关村腹地,是一所公立完全普通中学。学校践行“知中行健,春和海涵”的学校文化,秉持“创设满足师生发展的绿色、适宜的学习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恪守“传承文化、培育英才、服务社会、奠基未来”的办学使命,追求“学术精湛、特色鲜明、富有底蕴、生机盎然,值得信赖的品牌学校”的办学目标。该校曾经依托ESD项目,进行“绿色学校”建设。

2.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

三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包括核心概念、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发展目标与办学方式的基本价值取向等内容,具体内容详见表1。

由表1可见,三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鲜明、独特,并且各系统之间自成体系,具有系统性,并以核心价值观统领学校特色建设内容。

三、学校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途径

关于学校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途径,有学者指出,制约学校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校的组织特点;二是学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定位;三是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1]就北京市普通高中学校来说,影响学校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同样存在,但就各个学校的具体个性而言,其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途径各有不同。北京市普通高中学校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途径分别为基于学校历史文化传统、基于学校领导与师生发展的特点与需求、基于校名或地域特点等三种途径,这三种途径分别以上述三个学校为案例来分析。

1.基于学校历史文化传统

北京市很多普通高中学校拥有悠久的历史,其中有不少百年老校,这些学校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了值得继承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学校核心价值观与学校历史文化传统有一脉相承之处。不少学校正是在挖掘、传承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当今的核心价值观。如北京市第166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第165中学、潞河中学等。以北京市第166中学为例,该校在概括、提炼百年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以“博雅”为校训,并将博雅的内涵解释为知识渊博、心胸博大、博采众长、国际视野、博爱精神以及人格高尚、文雅脱俗。其认为博雅教育是人之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自由人的教育,并以此为核心价值观来统领学校特色建设,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科学、艺术、健康、媒介、公民素养为特色建设内容。

2.基于学校领导与师生发展的特点与需求

在学校的发展历程中,一些学校领导在了解、分析、综合本校师生行为特点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本校的核心价值观,如北京市广渠门中学、西城外国语学校等。以西城外国语学校为例,该校校长根据本校师生关系充满关爱与和谐,学生洒脱大方等特点,以“和谐与发展――爱、阳光、幸福”为学校核心价值观,建设阳光文化,以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心中充满阳光和真善美的人为学生培养目标,以“建设具有鲜明外语特色、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面向国际的一流完全中学,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办学目标。

3.基于校名或地域特点

追求办学特色、建设学校文化已成为目前学校发展的主导趋势。许多学校,尤其是一些曾经比较薄弱的普通高中学校,在分析、总结学校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针对学校的校名或所处地域特点来提炼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建设学校文化体系。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知春里中学等。以知春里中学为例,该校校长面对知春里中学位于中关村腹地、该地区名校林立、学校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现状,根据曾经进行绿色学校建设的实践,结合校名,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出“知中行健,春和海涵”的校训,并对其内涵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解读,形成了富有该校特色的“知・春”文化。

四、学校特色建设中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学校特色建设要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并在特色建设中践行学校核心价值观,即以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来层层展开,内化到特色建设的各个方面。按照学校文化之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划分,学校特色建设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可依以下思路来进行。

1.内涵阐释,完善发展理念

在精神层面,学校应对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进行阐释与分解,使学校师生了解本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外延,从而在特色建设中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如166中学把本校校训“博雅”的内涵解释为知识渊博、心胸博大、博采众长、国际视野、博爱精神以及人格高尚、文雅脱俗。为此,该校明确要求学生要具备“六种素养”,即健康素养、文学素养、艺术素养、科学素养、公民素养和媒介素养,并以此为基础建设“博雅”课程,以培养“博雅”的学生,“博雅”课程成为学校特色的重要载体。

知春里中学对其校训“知中行健,春和海涵”与育人目标进行了详细阐释。“知中”就是要知自己的学校,爱自己的母校;知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国家;知我中国的思想智慧和为人处世之道;知我中国的民族精神,进而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行健”:就是要勇猛刚健,勤奋不懈,一往无前,自强不息,天天进步。“春和”就是春日和暖,春风和煦,春意盎然,像春天那样,抒发、生长、向上、创造、适宜、和谐。“海涵”即宽广与包容。对其育人目标“培育‘内德外强’知中人”,该校解释为:“内德”即爱国忠诚的情操、自强不息的精神、好学明理的智慧、宽广仁厚的胸怀;“外强”即志――知耻上进之心,勇――正义浩然之气,行――坚毅果敢之力,善――悲天悯人之情。这些解释,体现了该校校长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为其特色建设奠定了宽厚的精神基础。

2.整合资源,建立课程体系

在行为层面,学校核心价值观主要表现为学校的课程体系。特色课程与活动是学校特色实施的载体。以学校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相关资源,开设适合学生需求与发展的特色课程,组织特色社团与特色活动,是特色创建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特色课程的开设要基于“校本”、立足于“校本”,也就是立足本校的传统、特点、学生需求、教师特长等,进一步强化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优势,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形成独特的、统领性的课程建设原则与基本体系,开发出独特的校本课程。如西城外国语学校以阳光文化为引领,通过“外语教育特色建设”和构建“以幸福为驱动力的教育体系”,巩固“以爱为核心的德育体系”,为培养国际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奠基。166中学以“六种素养、六条生态化途径”来引领广而博的博雅课程,通过创设环境不断丰富校本课程,实现校本课程精品化、特色化,其校本选修课程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实践等九个系列120余门。知春里中学以“知・春”文化为统领,围绕育人目标,重新搭建了学校课程结构,形成了指向培养“内德外强”知中人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系列、拓展系列、活动系列、社团系列四个层次。

3.变革管理机构与制度

在制度层面,学校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是特色实施的保障。为保证特色建设的顺利实施,学校必须建立适应特色建设需求的组织机构,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管理理念、行政管理、教学管理、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教育科研管理、学生管理等。目前,北京市普通高中学校在管理机构与制度方面最突出的变革是北京十一学校的扁平化、联邦制、分布式领导结构,北大附中的分部制、单元制、四学院、五大中心的组织机构,以及二者共同的以学科教室取代原来行政班的管理模式与学生指导制度。上述三所学校在此方面的探索还未有突出表现。

4.建设环境文化

在物质层面,学校核心价值观在环境中的物化,体现为学校的环境文化建设,也即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环境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化建设中所透露出的和谐、人文氛围,也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外在显现。如西城外国语学校把学校教育作为践行“微笑、感激、享受挑战、选择、美丽”五大“阳光法则”的重要手段,创造充满和谐、温馨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走进西城外国语学校,所能感触到的那种极为温暖的、令人感到舒适的、振奋而激扬的阳光感觉,令人不由自主地感悟着生命的激情、美好、快乐、自由和幸福;聆听西城外国语学校的阳光法则,感悟西城外国语学校的人文真谛。”[3]这种文化氛围充分体现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显现了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文化。

五、三个学校案例引发的思考

在对北京市第166中学、西城外国语学校与知春里中学这三所学校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途径、在特色建设中践行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四个层面的案例分析基础上,有以下两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与讨论。

1.学校核心价值观与学校特色建设:孰先孰后

学校核心价值观对学校特色建设的统领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其产生的先后顺序,由于各校校情不同,未必遵从一定的模式。如西城外国语学校早在2005年就完善了以“爱、阳光、幸福”为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文化,总结了西外人文文化价值观,即“五大阳光法则――微笑、感激、享受、选择、美丽”[4]。然后以上述价值观为引领,明确了学校的特色建设方向为“深化外语教育特色,为培养具有较强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奠基”。166中学是在对悠久、深厚的学校文化传统、科学与艺术特色建设的回顾与思考基础上,提炼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博雅”,再以“博雅”文化来统领与进一步丰富学校的特色建设;知春里中学是在对学校长期以来进行的ESD教育、建设绿色学校进行反思基础上,结合学校所处的位置、校名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于近两年提出了“知中行健,春和海涵”的校训与“内德外强”的育人目标。

由此可见,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确立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并以此来引领和丰富学校特色建设。从上述三所学校走过的历程来看,西城外国语学校走的是一条从“整体――面――点”的路线,166中学与知春里中学走的是一条从“点――面――整体”的路线。两条路线不同,但殊途同归,都致力于以学校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2.学校特色建设的难点:学校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的变革

作为学校特色建设实施的重要保障,学校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的变革也是学校特色建设的难点。上述三所学校在此方面未有突出进展就说明了这一点。三所学校虽然确立了明确、系统的学校核心价值观,但把核心价值观内化到学校特色建设的各个层面尤其是组织制度层面,还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在学校特色建设背景下,学校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变革的实质就是校长放权给中层领导与教师、学生,甚至把校长的权利“关进笼子里”,以给教师、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权利和机会。因为学校特色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学校的多样化发展。只有给教师、学生自主选择与发展的机会,他们才可能真正得到发展。因此,学校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的变革,意味着学校内部治理体系的创造性转换,意味着权力的让渡,是学校特色建设的难点。但学校领导只有让渡权力,敢于“去行政化”,实行校内多主体参与的民主、合作与协商,才能真正实现学校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的深刻变革。

――――――――

参考文献

[1] 石中英.论学校核心价值观及其形成[J].中小学管理,2008(10).

[2] 余清臣.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系及其生态[J].中国教育学刊,2009(12).

[3] 尉小珑.学校文化建设与教育创新[EB/OL].新华网,,2011-4-11.

进化心理学的核心观点篇7

最近一段时间是立德树人政策窗口期,教育部密集出台了有关政策文件。日前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共3个部分13条大约3600字。判断一个政策文本好不好,主要是看它新不新、深不深、科学不科学、管用不管用。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认识《意见》的新颖性。《意见》新不新,关键看它如何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出来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重点任务。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重申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进一步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并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意见》在这个背景下出台,如何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意见》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意见》第一部分从德育内容角度提出了“五个加强”,应该说,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告诉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基础,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公民素养关乎一个国家的气质和一个社会的风尚,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就是要引导广大学生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培养公民美德,发扬社会公德,增强国家认同。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的新内涵,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心理发展是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过程。网络世界价值多元,是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的新阵地,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在多元中把握主导价值观。

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中理解《意见》的深刻性。从《意见》内容来看,改革思想贯彻始终,改革举措重点突出。说改革思想贯穿始终,主要体现在提出了“三性”并将“三性”分别对应文件的三个部分。《意见》立意是“进一步增强中小学德育的时代性、规律性、实效性”。除了实效性是一贯提法外,时代性和规律性都是新概括、新思想。提出时代性,背后的假设是这个时生了变化,德育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提出规律性,意味着德育必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自身工作规律,避免“不讲理”、“有理不好好讲”等问题。说改革举措重点突出,主要体现在第二部分的“四个改进”上,即改进课程育人、改进实践育人、改进文化育人和改进管理育人。从课程、实践和文化“三育人”到现在的“四育人”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而且在“四个改进”中,各自又有核心的改革。在改进课程育人中,核心的改革是“推动学科统筹,特别是加强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课程教学的管理和评价,提升综合育人效果”。在改进实践育人中,核心的改革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改进文化育人中,核心的改革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之中”。在改进管理育人中,核心的改革是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除了“四大改进”外,《意见》还提出要改善时事教育、改进家访制度、改进方式方法等。这些内容一起使得“改”字成为《意见》的一个亮点。

在遵循立德树人规律中把握《意见》的科学性。《意见》科学不科学,关键看它是否符合德育规律。立德树人,落脚点是“人”,因此立德树人规律首先就是时时处处想到学生,把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意见》中“学生”一词共出现了38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核心用词,充分说明了文本“目中有人”。其次,“立德”要有活动设计。好的德育不是干巴巴地说教,而是尽可能在活动中育人;好的德育政策文本也不是干巴巴的教条,而是充满了各种活动设计。《意见》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大致设计了十余种活动。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和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三爱”活动;举办中小学时事课堂展示活动;深入推进节粮节水节电活动,持续开展“光盘行动”;开展基本国情调查体验活动;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组织微视频创作展示;开展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展示活动;组织学生广泛参加“学雷锋”等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参观体验、专题调查、研学旅行、红色旅游等活动;开展经常性的读书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定期开展德育教研活动等。有了这些活动设计,各地各校就有了实践抓手和载体,就有可能打造自己的品牌活动,形成德育特色。

在总结政策执行经验中判断《意见》的实用性。《意见》管用不管用,关键看其内容有没有“硬招”和支持条件。《意见》第三个部分明确提出了改进方式方法、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同配合和完善督导评价等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全面可行。观察政策文本管用不管用,还要看两个维度,一是看通篇有多少“硬招”,二是看有没有配套支持政策。就前者来说,“见制度见标准”的政策和“见钱见物”的工程,被视为“硬招”。《意见》主要是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健全来提升自己硬约束力的,共涉及八个方面:探索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队伍建设,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组织学生在每个学段至少参加1次学工学农生产体验劳动;逐步完善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体制机制,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纳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推行德育导师制;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教育部将定期表彰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课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探索品德优秀学生表彰激励机制等。由于制度或机制是管长远的,这八项制度和机制就从内容上保障《意见》有望成为一个管用的政策文件。就后者来说,《意见》是一个综合性文件,涉及的有关内容,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育人、师德建设等,都有专项文件。有刚刚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也有《意见》提及之前出台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和《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等,这些文件支撑着《意见》,共同构成了立德树人政策体系。学习把握《意见》,应同步学习把握其他六个文件。

进化心理学的核心观点篇8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课,它们都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通过教学过程能够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他们拥有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方法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并为之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它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决定了高校必然会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而思想政治理论四门课所包含的教育内容也正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这些内容,并且这些内容还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核的最高抽象,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然会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并使其成为教育的主课堂。综上所述,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应承担的教育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必然成为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

二、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任务,承担着政治导向功能和人文素质教育功能。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种种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

(一)学生不重视

学生的重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成功发挥育人功能的一个前提条件。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目标越来越趋于现实,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未来的职业选择方面往往更加注重“实在”与“实用”,因而他们把大学教育并没有看做是自身完善发展的途径,而是把其看作是通往未来职业生涯的道路,这使得他们往往喜欢他们认为对自己未来有用的课程。对于政治类和思想品德类的课程由于传统的偏见,他们认为这类的课对自身发展来说没有任何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讲课讲得再精彩、再有激情,对于大学生来说也难以入其耳、入其脑、入其心,当然育人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师不改变

不可否认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达到育人的效果,教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有的高校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教学方法上,仍然是墨守成规,一如既往的采用单一式教学方法,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难以达到“以人为本”;教学内容上,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注重抽象理论的讲解,忽视实际内容的引用;教学态度上,由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漠视,使得教师逐渐失去了教学的热情和兴致,抱着应付了事的态度,甚至有的教师把主要精力并非放在教学上,而是放在其他事情上。

(三)学校鼓励少

近几年来,由于中央的号召,高校越来越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及其作用的发挥,资金投入有所加大,但是和中央的重视程度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相对于专业课的老师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方面的机会还是缺乏的,如进修培训、外出考察和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的机会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社会主义大学人才的培养。

三、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新型”课堂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要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就必须改变原有课堂教学状态,构建充满活力、富有内涵的“新型”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

(一)教师功底深厚、充满自信、富有激情

首先,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深化自身的专业知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时代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它的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教师要不断吸纳新的内容,时时关注社会上的新问题、新情况,热点、焦点问题以及大学生的发展变化情况,以此来储备、丰富自己的知识含量;其次,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堂吸引力。积极寻找和探索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教学方式,一切可以调动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方法都可以大胆的尝试、有效的利用;再次,教师要端正态度,敢于克服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因为受到挫折就怨天尤人,抱着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态度,甚至自暴自弃,而是勇于面对困难、寻找原因,改变自己,走出困境,重新投入到教学中去;第四,教师要充满自信、热情洋溢,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二)教学内容“吃透两头”、“两头一致”、“突出重点”

所谓“吃透两头”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一方面要吃透理论,一方面要吃透实际。这个实际既包括社会上的时势变化也包括学生生活实际的变化。所谓“两头一致”即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头与中央保持一致,充分体现党的方针路线政策,一头与实际保持一致,联系社会上的热点、焦点问题,特别要针对大学生生活当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也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大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所谓“突出重点”就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的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贯穿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当中。

(三)学生兴趣浓厚、主动参与、理论自信

进化心理学的核心观点篇9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所进行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心任务是要使大学生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客观呼唤高校建立起相应的教育导引体系。该导引体系应该是一个科学的指导、引领体系,是一个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立场和观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贯穿于学生管理服务全过程,寓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方位,以此来导引大学生理解、感悟、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其思想精髓逐步内化为大学生个体核心价值观的系统工程。

一、将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因此,必须着力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导引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解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应着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于教学内容,精彩体现于教学过程,消化吸收于讨论交流之中。

(一)着力将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于教学内容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着力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内容。课程教学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和武装大学生,任课教师要着力以科学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帮助大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然性,认识到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看清本质、理性选择。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着力强化共同理想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导引大学生树立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通过理论课教学,帮助大学生正确分析在社会主义转型期,体制转换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冲突,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健康科学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帮助大学生进一步坚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真正实现;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国际形势,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清楚认识到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中国共产党九十周年的伟大历程,引导大学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转化为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追求,并树立为之奋斗终身的坚强信念,进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努力拼搏、奋发向上、团结进取,建功立业。

(二)着力使核心价值观吸收消化于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是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式,是内化观念提升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师生互动、双向交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教学规律的内在要求,是现代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互动交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状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组织以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主题班会展开广泛的探讨、辩论,妤发自己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会和见解、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难点和疑点,这不仅能引起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接受与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讨论交流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大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能力的发挥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进行的方式、效率和结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前提条件。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除了善于运用理性的智慧之光启迪学生外,还要把握学生的需求心理,认真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本身有何益处,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深入了解当今学生的内心世界,从学生最关心的思想、政治、生活、学习、工作和就业问题入手,针对大学生的特点,组织开展针对性地互动交流、主题学术沙龙等教育活动,才能激发青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其自觉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苗壮成长。

二、将核心价值观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校园文化已经成为引导推动大学生潜移默化内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寓教于乐,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心感悟。

价值理论学习和价值生活实践两方面,一方面,要强化大学生的价值理论学习,使其明白何为价值观,何为社会主义价值观,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何在,真正理解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与精神实质,并在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内化为个体世界观和价值观,并指导和规范其行为。另一方面,要强化大学生的价值生活实践教育,使其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进而形成并强化价值认同。任何一种理论,都需要融入实践,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参考文献:

进化心理学的核心观点篇10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微”传播 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28

党的十报告中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提出了新部署和新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这就要求要不断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路径,高等院校对于新鲜事物有更强更快的接受能力和传播能力,对于日新月异的“微”传播载体有更好的吸收和消化能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要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通过微传播路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持续培育和弘扬,是当前高等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等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教育、服务和管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必然要求。

1 搭建“微”平台,让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

当下传播学范畴研究称“微时代”已到来,表现在文化传播领域,其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传播的媒介t是QQ、MSN、微博、微信等微媒体;传播的载体则是手机、平板电脑等为主的便携设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提供的2014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结果显示:微传播工具呈现出的即时通信在整体网民中的覆盖89.3%,社交网站覆盖率为 61.7%,微博覆盖率为43.6% 。微传播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就在于其符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传播原则。而只有源于生活、与群众联系密切的传播路径才能广泛、有效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之根植群众、深入民心。故此,微传播媒介和工具都切实的达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需要。实践中,当下高等院校应该根据短小、精悍、实时、迅速的微传播特性,建构与之对应的传播“微平台”。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针对社交类用户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微博主要用来浏览消息、关注资讯、发表评论,用户呈现出年纪轻、学历高等趋势。微信、社交网站、聊天室、QQ等即时通信类的用户年龄分布较广、差别大,用户主要用它来沟通交流,以维系熟人间的交流或结实新的朋友为主要功能,但是朋友圈、QQ空间也有着与微博相似的浏览传播功能。高等院校的传播受众主要是高学历、年轻化的青年学生,高校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遵循传播学规律,深入研究并认真把握各类微媒介的特,针对性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内容,才能真正把握好微传播主阵地。

从当前高等院校青年大学生主要依据“微”平台获取信息资源的现实特点出发,引导全体大学生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为重,把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放在首位,对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焦点、热点问题要给予客观的判断和冷静的分析。这就要求高等院校与时俱进,准确把握青年大学的成长规律和特点,将有益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品渗透并贯彻到微传播领域,以达到对“微”文化受众的多维度渗透,进一步让“微”平台名副其实的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之一。

2创新“微”媒介,把发挥课堂教育主渠优势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步进行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主媒介的传统教室,是师生学习交流的核心阵地。高等院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深层次开发多种多样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科专业相结合,使诸学科门类的以德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充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年大学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抱负、讲文明的新青年。因此,就必须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主线,采取参与式教学模式,借助不断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并教育学生科学的判断和评价当代社会出现的各种焦点问题,理性把握社会思潮的主旋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主动提高德育素质和法制意识,不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由传统的教材体系转向教学研究体系,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