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2:20:17

进化范文篇1

1南极鱼类抗冻蛋白分子特征和适应性进化

目前至少1种抗冻糖蛋白和4种抗冻蛋白已经被鉴定出来,它们分布在多种分类地位相差很远的极地鱼类中。这些抗冻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和空间结构都不相同,但都具有结合冰晶并抑制冰晶生长的功能。最初在南极冰鱼(Nototheniidae)中发现AFGP,由一个糖三肽(Thr-Ala-Ala)基本结构单位重复组成,Thr残基上可以连接双糖基团(β-D半乳糖基,1,3-α-N-乙酰氨基半乳糖),糖基上发生化学修饰会降低AFGP的抗冻活性。鱼类可以合成一系列大小不一的AFGP分子,由不同数量的糖三肽单位聚合而成。根据糖三肽单位重复数目不同,AFGP可分为8个类别,重复数为4~50,分子量从2.7~32kD[7]。鱼类的AFP也根据氨基酸组成和结构差异进行分类。I型抗冻蛋白(AFPI)存在于北极和北大西洋的扁鱼(Pleuronectespp.)和杜父鱼(Myoxoce-phalusspp.)中,是3.5~4.5kD的小分子肽。AFPI分子中富含丙氨酸(Ala),形成一个几乎规范的alpha螺旋结构[8]。II型抗冻蛋白(AFPII)是分子量1417kD的多肽,富含半胱氨酸(Cys),分布范围较窄,目前仅在大西洋鲱(Clupeaharengus)和美绒杜父鱼(Hemitripterusamericanus)等几种鱼中发现AFPII[9]。III型抗冻蛋白(AFPIII)是研究最为广泛的一种抗冻蛋白,主要分布在极地海域和大西洋的几种绵鳚亚目(Zoarcidae)的鱼中,包括断线真狼绵鳚(Lychodyichthysdearborni)和北极狼绵鳚(Locodespolaris)[10]。目前已经从南极大头鳗鲡(Lycodichthysdearborni)的血浆中分离出8种AFPIII成分,包括3种主要成分(RD1、RD2、RD3)和5种少量成分[11-12]。AFPIV是从多棘床杜父鱼(Myoxocephalusoctodecimspinosis)血清中分离到的一种抗冻蛋白(LS12)[13],分子量约12.3kD,含108个氨基酸残基,其中17%是谷氨酰胺,N末端被焦谷氨酰基团所封闭。AFPIV广泛分布于硬骨鱼类中,具有降低冰点和冰晶修饰等AFP的特征性功能[13]。抗冻蛋白的进化是南极鱼寒冷适应的一个重要机制,其中南极鱼的AFGP从头进化机制是近年来的重要发现。南极鱼类的AFGP基因由功能上不相关的胰蛋白酶原基因(trypsinogen)演化而来。trypsinogen第一内含子和第二外显子交接处的编码Thr−Ala−Ala的9核苷酸序列在5′端微卫星DNA序列的引导下扩增,首先形成一个trypainogen−AFGP中间分子,随后经历了大部分trypsiongen编码区序列缺失而形成独立的AFGP编码基因,并进一步通过分子内大规模扩增形成一个庞大的AFGP基因家族[14]。北极鱼类的AFGP蛋白在氨基酸序列上与南极鱼类的AFGP几乎没有区别,但经过研究却发现北极鱼类的AFGP蛋白在基因进化上与trypsinogen毫无关系[4]。有研究发现来自于南极大头鳗鲡的AFPIII基因起源于一个唾液酸合成酶(SAS)基因拷贝[15]。IV型AFP与其他类型的鱼类AFP相似度较低,被鉴定并归类为新的IV型AFP,并且这种蛋白质被认为是从载脂蛋白进化而来的[13]。抗冻蛋白基因起源的发现揭示了一种新基因起源的进化机制,同时也把分子进化、环境适应和物种分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抗冻蛋白的作用机制

抗冻蛋白作用机制在于可以结合微小的冰晶并抑制冰晶的继续生长。抗冻蛋白以非依数性形式降低水溶液的冰点而对其熔点(meltingpoint,MP)影响甚微,从而导致水溶液的熔点(MP)和冰点(freezingpoint,FP)之间出现差值,这个差值称为热滞活性(thermalhysteresisactivity,THA)[16]。THA已被用于定量描述AFP的活性(图1),对于大多数鱼类AFP,观察到的THA约为1℃。在冬季(–1.9℃),这种温度差距可以为海水提供足够的缓冲,使极地鱼在寒冷的环境中生存[17]。抗冻蛋白的第二个功能是冰重结晶抑制(icerecrystal-lizationinhibition,IRI)。冰重结晶(IR)解释了一个热力学上有利的过程,其中较大的冰晶的形成以牺牲较小的冰晶为代价。较大的冰晶对于冷冻保存的细胞以及栖息在极地或寒冷地区的生物体可能是致命的,而抗冻蛋白可以在非常低的浓度下抑制冰重结晶,冰晶晶体之间界面处的AFP可以与冰粒表面结合并抑制其生长过程,其依赖AFP的冰重结晶抑制机制仍不是很明确[18-19]。将含AFP的溶液与30%蔗糖以1∶1的比例混合。将混合溶液点在两个盖玻片之间并快速冷冻。然后,将样品置于–6℃,并在特定时间段内观察变化。如图1所示,较大的冰粒以较小的冰晶为代价而增长,而在AFP存在的情况下,在较低的面板中停止生长[20]。冰重结晶抑制更可能是耐寒生物在极冷环境中生存的关键属性,冰重结晶抑制被认为可以保护细胞膜免受冻伤。图1使用改良的激冷板实验检测AFP的冰重结晶抑制功能[20]Fig.1IcerecrystallizationinhibitionassayofAFPusingmodifiedsplatassay[20]热滞活性(THA)和冰重结晶抑制(IRI)均基于AFP对冰的亲和力。然而,THA并不总是与IRI活性成正比(图2),较低THA活性的AFP可以表现出较高的IRI活性[20]。Olijve等[21]证明了AFPⅢ及其突变体显示出不同的THA值,但具有几乎相同的IRI活性。与中度热滞活性的抗冻蛋白LeIBP相比,高热滞活性的抗冻蛋白FfIBP却在IRI中表现出较低的活性[22]。这些结果提示,抗冻蛋白的THA并不能够直接转化为生物样品的冷冻保存效率,因此不能仅靠THA来考虑AFP在冷冻保存中的应用。

3抗冻蛋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抗冻蛋白的热滞活性(THA)和冰重结晶抑制(IRI)活性使其在冷冻保存中具有重要作用。冷冻保存可用于在极低温度下储存各种类型的细胞、组织和器官、鲜冷食品等,已成为生命科学、医药卫生、食品、农业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冷冻保存中最重要的是避免冰晶形成导致的细胞损伤。目前常用的冷冻保存剂(如二甲基亚砜和甘油)可以减少冰的形成,但高浓度的冷冻保存剂对细胞具有毒性[23]。解冻期间的冰再结晶也是冷冻保存对细胞损伤的重要因素,而AFP在抑制冰再结晶,提高冷冻保存效率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3.1在生殖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冷冻保存是生殖医学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可以解决不孕不育、延迟生育等问题。AFP可应用于精子、卵子和胚胎等组织器官的冷冻保存[24]。研究报道极地鱼类来源的抗冻蛋白AFPIII对小鼠卵母细胞的冷冻保存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使用抗冻蛋白明显降低了小鼠卵母细胞冷冻保存−复苏后的损伤,ROS的产生、DNA双链断裂程度和细胞凋亡的程度明显降低,复苏后卵子的发育完整性增强,使用抗冻蛋白冷冻保存的受精卵发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5-26]。在牛的卵子玻璃化冷冻保存研究中发现,抗冻蛋白AFGP-8的加入也明显降低了冷冻损伤的发生,提高了冷冻卵母细胞复苏后正常发育的水平[27]。在鱼类的胚胎冷冻保存实验中也发现,用加入含有AFPI的冷冻保存液进行显微注射或孵育的鱼胚胎,在低温(4℃或–10℃)冷却后存活率显著提高[28-29]。哺乳动物精子的冷冻保存技术比较成熟,但也有研究报道AFP和AFGP在精子冷冻保存中发挥重要作用,可明显降低冷冻损伤,提高精子的活力和浆膜的完整性[30-32]。这些研究表明AFP在精子、卵子、胚胎冷冻保存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3.2在外科中的应用冷冻手术是目前肿瘤治疗的一项关键技术,研究报道手术前将少许AFP注射到待切除组织中,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冷冻手术后的目标组织发生冷冻损伤问题[33]。AFP也被用于器官移植手术的组织、器官的冷冻保存,AFP在器官冷冻储存中的保护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AFP的浓度、冷冻保护液的成分等。如有研究发现较高浓度的AFGP对低温储存的心脏没有保护作用[34]。同时有报道AFP可以保护低温保存的大鼠心脏,用含有AFP的保存液保存的心脏在移植手术后具有更高的存活率、表现出更好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和更低的细胞凋亡水平[35-36]。目前对AFP在组织、器官低温储存中的作用机理和应用潜能方面的研究较薄弱,该方面的基础研究对AFP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开发是急需开展的。

4抗冻蛋白在食品领域的应用研究

抗冻蛋白作为食品添加剂可以抑制冰晶生长,改善冷冻食品的品质[37]。添加有AFP的冰激凌,冰碴的产生显著减少,而未加AFP的冰淇淋样品中冰晶较大且不均匀,AFP添加改善了冰激凌的质量和口感[38]。抗冻蛋白还可以应用在冷鲜、冷冻食品的储存和运输环节。研究发现AFP在肉类的冷冻保存中,可以减少肌肉细胞内冰晶的产生,可以保持肌球蛋白ATP酶的活性,从而提高冷冻肉类的品质和口感[39-40]。在羔羊屠宰前注射AFPG,宰后肉在–20℃冻藏2~16周后解冻检测产品质量发现:屠宰前注射AFPG均可显著降低冰晶的体积和液滴的数量[41]。速冻果蔬容易出现汁液流失、软烂、失去原有形态。运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异源高活性抗冻蛋白基因导入果蔬中,能够有效改善这种状况。美国DNA工程公司把抗冻蛋白基因导入番茄中,这种新的转基因番茄耐寒性能增强,可以在–6℃生存几个小时,而且果实冷藏后不变形[42]。

5抗冻蛋白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

5.1抗冻蛋白转基因技术提高动植物的耐寒能力。低温冷害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危害,每年因低温冷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提高动植物的耐寒能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近年来,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成熟,抗冻蛋白基因被引入植物和动物物种,以扩大其地理适应范围,增加低温生存的能力。目前科学家已经生产出多种能够合成抗冻基因的转基因物种,包括烟草,番茄和马铃薯植物等,初步观察发现这些转基因植物中获得了增加的抗冻能力[43-44]。而表达外源AGFP的小鼠对于低温引起的冻伤具有更好的抵抗力[45],同样表达外源AGFP的果蝇也具有更强的低温耐受能力[46]。抗冻蛋白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将有效地帮助农业生产避免恶劣天气带来的损失,扩展作物的栽种范围和生长季节,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此外,抗冻蛋白转基因农作物还有望在后续的运输、低温储藏和加工等多个环节更加有效和便利,抗冻蛋白在农业和食品行业极具应用前景。5.2抗冻蛋白转基因能有效提高水产经济鱼类的耐寒能力。每年因低温冷害造成的渔业损失巨大,将抗冻蛋白基因转入温度敏感经济鱼类,可以提高这些鱼类的抗寒能力,改善这些鱼类的养殖区域。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发现将抗冻蛋白转基因罗非鱼显示出增强的耐寒能力,但当时由于转基因技术还不成熟,抗冻蛋白的表达水平比较低[47]。直接显微注射南极鱼抗冻蛋白到斑马鱼受精卵,斑马鱼发育成熟后表现出强的耐寒能力[29]。美国AquaBountyTechnologies公司拥有世界上首个被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鱼,他们研发的转基因三文鱼AquAdvantage被转入了两种基因:太平洋奇努克三文鱼的生长激素基因和大洋鳕的抗冻蛋白基因,使其可以在大西洋寒冷的底部也能快速持续生长[48]。由于来自极地鱼类的抗冻蛋白属于长期被人类食用的天然蛋白,在食品安全方面没有问题,容易被大众接受。

6南极鱼抗冻蛋白研究和应用开发所存在的问题

尽管南极鱼抗冻蛋白在医药、食品、农业等领域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在生产成本和产业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限制和不足,生产仅限于研究和专门的应用。因此,如何低成本地生产高活性的抗冻蛋白是其应用开发的技术关键。目前有学者通过原核或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和纯化了重组的南极鱼AFP[49-50],但上述研究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表达量和规模化生产。此外,也有研究报道通过混合使用多种AFP或表达多种AFP的融合蛋白来增加AFPs与冰晶结合的能力,以提高AFP的热滞活性[51]。AFP的应用开发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应建立AFP的基因工程产业体系,大规模生产AFP,降低其成本;其次,充分研究AFP在冷冻介质中的行为和作用机制。高浓度的冷冻剂,如DMSO、乙二醇、聚乙烯吡咯烷酮等,可能使AFP不稳定,甚至功能丧失;第三,应该设计和开发高活性的AFP,以克服天然AFPs的局限性。如有研究表明,含有三个结构域的AFPIII抗冻活性明显高于一个和两个结构域的AFPIII[52]。杨敏等[53]报道人工合成含有4个结构域的AFPIII抗冻蛋白(LD4)具有更强的抗冻、抗寒活性。LD4由4个AFPIII分子通过9个氨基酸的linker串联而成,具有4个与冰晶结合的活性平面。LD4不仅具有抗冻功能,而且具有在非冰冻温度下抵抗低温伤害的抗寒功能,转LD4基因的斑马鱼细胞可获得强的耐寒特性。天然AFP无法穿透细胞膜,有报道进行细胞内化或穿透AFP的研发,这样有利于AFPs在组织、胚胎等的冷冻保存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减少冷冻液中冷冻剂的使用量,提高冷冻保存的效率[20]。

进化范文篇2

事实上,整个发展与渐进成长的理论是从牛顿才真正开始的,该理论如此年轻,对现代人来说很难想象。按照传统的观点,世界是在六天中被创造出来的,世界上现存的天体、现存的动物、植物以及在大洪水中绝迹的动物、植物,在被创造的那个时候就都是现在的样子。至于说把宇宙的发展作为一个法则,神学家们主张,应该象大多数基督徒所相信的那样,只是在人类堕落时种种灾难的一种结合的后果。上帝告诉亚当和夏娃不要吃某些树上的果子,但是他们还是吃了。结果,上帝惩罚他们和他们的后裔都不能永生,而且即使是他们最遥远的后裔,除了按计划选定的以外,死后也都要在地狱遭受永久的惩罚,在谁会被选定避免惩罚的问题上,则存在很大分歧。从亚当的罪孽开始,所有动物便开始互相杀掠,荆棘丛生,四季更替,大地临祸而不再为人类提供丰盛的品物,人们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才能养活自己。一时间人类曾变得如此邪恶,以致上帝必须以大洪水淹死除了诺亚、他的三个儿子以及他们的妻子之外所有的人类。后来人类并没有从此变好,但是主还是许诺不会再来一次盖世洪水,而是限制于时而制造些火山爆发或者地震以示惩罚。

应当知道,所有这一切都是被当作实际发生的史实来对待的,它们或者直接源于圣经,或者从其中的文字导出。创世的具体日期可以从《创世纪》中的家谱中推导出来,它记载着每一个世系的族长在多大年龄时生了长子。由于某些模棱两可情况的存在,以及七十三人译本与西伯莱语版本文字的不同,对具体时间还存在某些分歧,但是基督教世界广泛承认的日期是公元前4004年,它由剑桥大学的副校长乌舍(Usher)大主教莱特福特(Lightfoot)确定,虽然莱特福特认为如果更细心的对《创世纪》进行研究可能会得到更精确的结果。按照他的说法,人类是在十月二十三日上午九点被创造的。但是这一点从来没有成为一成不变的信仰,你可以相信亚当和夏娃是在十月十六日或者十月三十日诞生的,只要你能从《创世纪》找到根据,就不会有泄渎圣灵之嫌。那一天是星期五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上帝在星期六休息。

科学被指望着要接受这种创世历史的限制,而那些认为这个可见的世界只有6000年实过于短暂的人则受到强烈的攻击。虽然不能再把他们处以火刑或投进监狱,但是神学家还是千方百计对他们的生活制造不幸,想方设法阻止他们的理论的传播。

牛顿的研究成果虽然使哥白尼理论获得认同,但是它却丝毫没有动摇宗教的正统观点。牛顿自己就是一个具有很深宗教情结的人,他相信圣经文字可以启发灵感。他所理解的世界并不是一个由发展而来的世界,虽然他的讲义上并没有那样写,但是他认为非常可能世界的每一部分都是同时被创造的。他认为是上帝的手最初推动了行星,使它们有一个足够的切线速度才不至于落向太阳,只有在那之后所发生的一切才服从引力定律。虽然在他写给班特莱(Bently)的私人信件中,也曾设想太阳系可能是从一个接近均匀分布的原始物质形成的,但是他公开和正式的观点,似乎更倾向于太阳和行星一开始就被创造得象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样子,并不存在一个宇宙进化过程。

从牛顿那里,在十八世纪产生了一种独特的信仰:即上帝是规律的制造者,他首先创造了世界,然后又制定了所有事物必须遵从的规律,而以后的发展上帝就不再干预了。正统的观点是,在总的规律下也容许有例外,那就是与宗教相关的奇迹。但是自然的崇拜者却不相信例外,他们认为一切都为自然规律所支配。这两种观点在教皇的《关于人》的杂文中都有涉及。关于存在例外,他在其中一段写到:

创世帝初动“公务员之家有”版权所

通律贯苍穹

进化范文篇3

然而,直到最近10多年来,在均衡选择方面才取得进展,这些进展提出当存在多个均衡时,应该怎样去做。

一、纳什均衡

纳什,在1950年就已经对纳什均衡给出两种解释。第一种是群体作用的解释。此种解释假设,在博弈中存在对每个参与者又称局中人(player)起作用的参与者群体。参与者不断地积累各种纯策略中的令人注意的经验信息,如果此博弈稳定下来,那么这种均衡必是纳什均衡。然而。Shapley在1964年证明,如果博弈没有稳定下来,那么必然存在一种策略选择的有限循环。第二种解释的观点是把均衡看成一个“自动实施协议”或者是理性的预测。如果基于理性的预测是唯一的,那么博弈均衡确实得以存在,这时倘若均衡是众所周知的,它必是纳什均衡。纳什本人对此做了阐述,这是“一种十分强的理性化和理想化的解释”。这对阐述均衡而言是有效的,解决均衡选择问题是一个基本的问题。因此,对于经济学家的研究目的而言,与均衡选择相关的问题是必须加以分析和深入探讨。

对纳什均衡的第三种解释,是由MaynardSmith和Price在1973年首次提出的,它源于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在这种解释中完全不存在有意识的选择:参与者预先选取某一种策略,而且更为成功的策略生存下来;如果种群(population在生物学上称为种群,在经济学中我们将其称为群体更好)达到一种稳定状态,那么所有策略必是等价的,因此,这种状态必是纳什均衡。这种生物学上的方法,其优点是它不仅具体指出稳定的结果,而且它还靠可能达成的一些结果来给出一种显示性的过程。

当然,经济学家清楚地意识到将涉及到的生物学领域中的思想和方法应用到经济学领域中的疑问和困难,比如,像生物学中的“复制方程”扩展到经济学领域中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至今还在探索中。

二、进化思想在经济学中应用的回顾

对经济学给出进化的解释不是一种新的手法。实际上,进化解释在社会科学中是先于达尔文(Darwin)而出现。例如,亚当·斯密(AdamSmith)曾说:“带来许多利益的劳动分工,原本不是人类智能的结果,虽然人类智能预见到劳动分工产生普遍富裕,并想利用它来实现普遍富裕。尽管在人类本能里没有意识到这样广泛效用中的一种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以及相互之间交易的倾向,此倾向很缓慢并且渐进产生结果,但是劳动分工是必须的。”

进化思想也能够在马尔萨斯(Malthus)、马歇尔(Marshall),熊彼特(Schumpeter)和哈耶克(Hayek)所写的著作中找到。关于进化经济学,这是一个单独的学科领域,经常与熊彼特的工作相联系。Robson在2001年系统地给出了经济行为的生物学方面的基本解释。

进化经济学与进化对策论至今是完全相互独立地发展起来的。在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中,理性人的偏好通常是固定的。然而,对于理性人的偏好变化或者进化选择,经济学家对此也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利他主义的生存价值以及风险态度等。然而,我们这里的进化对策论是将偏好作为固定的和已知的。

关于市场生存进化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开始于Winter在1964年的文章“经济的‘自然选择’与厂商理论”,接下来Winter在1971年发表了“满足、选择与改革残余物”,Nelson和Winter在1982年出版的著作《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有中文版),是这一领域中出现的最为重要的文献。最近由Blume和Easley(1992,1995,1996),Dutta(1992)Dutt和Radner(1993),Radner(1995),Bega—redondo以及Boldeke和Samuelson(1997)等学者在此领域进行探索和研究。虽然这个论题与进化对策论紧密相联系,但是,目前这两种文献在方法论上相距甚远。

三、进化对策论的基本原理与结论

最近10多年里,不像对策论的传统分析方法那样——考虑有限理性的经济行为人以及在严格的认知局限之下必须学习执行策略,这样的对策论理论及其应用有了迅速的发展。这方面的大量研究工作是在称为进化对策论所提供的框架下进行的。正如此学科标题所表示的,这一新学科的原理借用生物学中的进化模型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一些特征。然而,此学科本身也发展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特别地适合于有限理性基本假设下对社会和经济体制方面的分析。进化对策论在10多年里以快速的步伐取得长足的发展。

进化对策沦为人们提供一种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工具。其潜在的应用领域从进化生物学延伸到一般的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中。进化理论在经济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直到最近,这种方法在非合作对策论框架中才得到应用。

进化对策论是研究策略行为的稳健性,它是针对有限理性行为人所组成的大群体中多次博弈背景下的进化力量而言的。这种新的组成部分在经济理论里导致一种新的预测方法,并且为其他社会科学开辟一条崭新的研究途径。

进化对策论的基本内容:

(一)进化稳定策略概念。进化对策论理论中,一个关键概念是进化稳定策略(ESS),这一概念的提出归功于MaynardSmith和Price在1973年的“动物冲突的逻辑”一文。此种策略在特定的意义上对进化压力而言是稳健的:群体执行该种策略对执行任何其他策略而言是非入侵的。假定一对个体是重复随机地来自于大的群体,去参与一个对称并有限的两人博弈,还假定所有的个体在博弈中起初都执行某一个纯的或混合的策略x是进化稳定的,那么对于每一个变异策略y,都存在一个正的“入侵障碍”,使得执行变异策略y的个体群体所获得的支付低于此障碍,从而x赢得的预期支付比执行的y所得要高。下面的不等式对于充分小的ε>0成立,即:

u[x,(1-ε)x+εy]>u[y,(1-ε)x+εy]…………(1)

其中左边的表达式记为对于策略x而言,当执行相对应策略的个体进入之后,混合群体情况的混合策略(1-ε)x+εy时的预期支付,而右边的表达式记为对于策略y而言,其所对应的情况的预期支付。

实际上,由上述定义知道,进化稳定性十分有用的特性是一个策略x是进化稳定的当且仅当(1)它是对自身的最佳反应;(2)它是对所有其他最佳反应的反应,当这些策略对其自身的反应比较时。为了弄清楚(1)是必要的,只需充分观察即知,否则会存在一个对x而言的最佳反应y。在一个充分小的种群中,表现出的这个“变异”策略几乎总会遇到策略x,从而会赢得比x水平高的收益。同样,(2)是必需的,因为否则的话一定会存在一个对x而言的可供选择的最佳反应y,它会赢得与x遇到x的时候或者至少x遇到y时候的收益相同,从而y的平均水平会赢得比混合种群要高一些的收益。注意到,进化稳定性准则没有解释种群是如何达到这种策略的。然而,一旦达到这种策略,则这样的策略对进化压力来说是稳健的。同时,人们发现,进化稳定性没有处理种群中具有两个或更多“变异”同时出现的情况。因而,它隐含地把变异当成稀少事件,以致于种群有时间在另一个变异出现之前响应这种状况。

虽然,进化稳定性准则是一个生物学上的概念,但是它为各种各样的人类行为提供一种有关的稳健性准则。这样,进化稳定性要求人类群体中企图采用可选择的策略的任何一个小团体不比已经采用“固有”策略的那些个体所构成的团体收益好。相反,采用固有策略的那些个体所构成的团体缺乏激励来改变他们的策略。但是,那些采用可选策略的小团体却受激励而具有转变固有策略的行为。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进化稳定策略被人们看成是传统习惯或者已经确立起来的行为规则。比如,社会风气、企业管理模式等都可以看为是某种人类群体的规则,而极个别的人群社会行为、习气的变化就会被认为是“变异”。当然,在这种背景下,如果那些极少数的人群或企业的收益比不变异的人群或企业高时,那么这些变异分子会生存得更好!反之,则被淘汰掉。

可惜的是,许多博弈没有进化稳定策略。于是,研究人员探讨各种比进化稳定性稍弱一些的形式,以及集值形式的进化稳定性概念等。此外,ESS概念不能推广到n人对策的情况上。在本质上,ESS要求强的纳什均衡来实施,也就是每一个策略对于策略组而言应是唯一的最佳反应。

(二)复制动力学。复制动力学是选择过程的显性模型,它说明种群是如何分配博弈中有联系的不同纯策略随时间而演化的。复制动力学的数学公式是由Taylor和Jonker于1978年在“进化稳定策略和对策动力学”一文中提出的。他们认为由随机配对的个体所构成的一个大种群执行有限对策的两人博弈,犹如进化稳定性的设置一样。然而,此处的个体仅仅采用纯策略。种群状态是指在纯策略上的一个分布x。这种状态在数学上与博弈中的混合策略是等价的。

如果博弈中的收益表示成生物学上的适合性,也就是后代的数目,同时每一个后代继续其父母的策略,因此,采用纯策略i的个体数目(在大的种群中)将以某一比率指数增长,而此等于对纯策略i的预期收益u(ei,x),当执行着表示种群中当前策略分布的混合策略x时,采用任何纯策略i的种群分布的增长率等于此策略的收益与种群中平均收益的差。后者,等同于混合策略x当与其自身博弈时的预期收益u(x,x)。这是一个单种群的对称两人博弈的复制动力学。

Xi=[u(ei,x)-u(x,x)]xi………………(2)

注意到,对当前种群状态x的最佳反应具有最高的增长率。第二最佳反应具有第二高的增长率,如此等等。然而,虽然更成功的纯策略比欠成功的纯策略增长得快,但是种群中的平均收益不必随时间而增长。产生这一原因的可能性是,如果一个个体由采用最佳策略的个体所代替,那么遇见这个新个体的成员会得到比较低的收益。例如,这正是囚徒困境博弈的情况。如果最初几乎所有个体采用“合作”,那么个体中将逐渐地转向“抵赖”,从而平均收益将下降。然而,如果博弈在两个人总是获得相等的收益意义上是一个双对称的,那么自然选择的基本规律将成立:种群中收益随时间而增长,即使没有必要成为全局最大的。例如,这就是合作博弈的情况,其中所有个体逐渐地转向到执行同一个纯策略上。复制动力学能够推广到n人博弈的情况上,这可以看成是来自于n种群、中的个体随机地以n类型配对,其中每一个参与者的地位状况正如纳什所给出的群体行为解释的那样。目前,存在两种形式的n种群复制动力学,其中一个是由Taylor在1979年提出的,另一个是由MaynardSmith在1982年给出的。

(三)学习模型与选择动力学

人们把学习模型分成三种类型,即基于信念的学习、强化学习以及模仿学习。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复制动力学是由后面两类的某种模型所促成的。

1.强化学习模型

心理学上的有关个体学习文献的中心模型是所谓的强化模型,这是由Bush和Mosteller在1951年提出的。然而,它的思想可以追溯到Thorndikede的“导致过去好的选择在将来最有可能重复”。当然,人们注意到这里的选择隐含地作为概率上的一种说法。

Bush和Mosteller的强化学习模型及其他的推广形式,已经在一系列的人类主观执行博弈中得到运用。可惜,这些模型的通常数学性质,人们还知道得很少。然而,Borgers和Sarin在1997年发表的“通过强化和复制动力学的学习”文章把Cross的Bush—Mosteller学习模型的形式与Taylor的两种群复制动力学进行了理论上的对比研究。虽然这种学习过程在离散时间背景中是随机的、演化的,而复制动力学在连续时间背景中是确定的、演化的。他们证明,在适当地构造连续时间的界限下,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有限时间区间内可通过复制动力学来*近。

更确切地讲,他们研究在多次博弈回合中(n=l,2,…),在一个固定的两人参与者采用混合策略对中有限两人博弈的情况。每一个参与者凭借由其所运用的纯策略来记录概率如下。如果参与者1(同样的考察参与者2)在博弈的n次回合中运用纯策略k,并且获得一个正的收益Vk(n),这里Vk(n)作为随机变量,它依赖于参与者2所做出的随机选择,那么参与者1对于运用这个策略的未来概率将越增加,其收益也就越高。参与者2以同样的方法记录其选择概率向量Y。所有收益均假设处于单位开区间上,不过,这里的收益不能解释成N—M(冯·诺依曼和摩根斯藤)效用。因此,一旦所用策略的概率是递增的,那么所有选择均是强化的。

从任何一个初始概率向量X(0)=x0和Y(0)=Y0开始,方程(3)定义出博弈的混合策略空间中的一个马尔可夫链{X(n),Y(n)}∞n=1。其中参数δ>0表示博弈的两次回合之间的时间:t=nδ是n次博弈回合中的“真实”时间。Borgers和Sarin得到这一过程的连续时间界限,通过设n→∞和δ→0以便有δn=t,在任何有限的“真实”时间上来估计价值。因此,博弈在越来越短的时间区间上执行,同时概率以相称的较小数值得以适应。他们证明,在这个界限内,此过程以状态(x(t),y(t))的形式出现在单位区间概率上,其中如果复制动力学的初始状态在时间0处以(x0,y0)开始,那么复制动力学会在时间t达到。在这个意义上,复制动力学在有限时间区间上近似于强化动力学(3)。

然而,这两类模型的渐进性质却十分不同。例如,为了在直观上理解这点,假设参与者1的收益既是恒定独立于他的策略选择又独立于参与者2的策略选择。设参与者1在强化动力学中的初始状态指派概率等于参与者1的所有可获得纯策略的概率。同样的,设复制动力学的初始状态指派种群的各部分采用策略的概率等于所有可获得纯策略的概率。显然,复制动力学的解是一个常量:所有种群的各部分分得的收益永远相等。然而,强化动力学的实现会容易随时间而收敛到参与者1可获得的任何一个纯策略上。由于在博弈的第一个回合中选用策略的概率将高于在下一次博弈回合中所选用的策略概率,所以强化动力学的性质更有可能把参与者1“锁定”到他的任何一个纯策略上。Borgers和Sarin证明,任何有限两人博弈的强化动力学以概率1收敛到一个纯策略组合上,而不像复制动力学那样。

2.模仿学习模型

博弈论学者Gale,Binmore和Samuelon在1995年提出一个所有个体参与者都采用纯策略的大群体,但是有限博弈的社会学习的简单模型。每一个参与者在博弈中都赢得一个渴望水平的收益。在离散时间0,δ,2δ,…上,任意从群体中抽取个体δ部分,把其当前收益与他们的渴望水平收益相比较,其中δ>0是很小的数。如果个体实现的收益低于其生存水平收益,那么该个体就会随机地模仿已抽取的个体,在相同的参与者群体中,所有其他个体都具有相同的概率被抽取。由此可见,如果渴望水平收益具有均匀分布(某一个区间上包含所有可能的收益值),那么模仿的概率对于个体的当前策略而言,在预期收益上是线性递减的。对于很小的δ,他们证明这个过程可以由有限时间区间上的复制动力学来*近。

人们把个体策略的适应过程作为连续时间中的一个随机过程。假设在有限群体中每一个个体时常得到一个冲动,使其改变纯策略。如果这些冲动是依照i.i.d.的Poisson分布,那么同时发生的概率是零,而且总的过程也是一个Poisson过程。此外,总过程的密度刚好是各个过程密度的和。如果群体是很大的,那么人们利用预期值给出的确定流来近似这个总过程。

Bjornestedt和Weibull在1996年研究了一系列这种模型,其中改变的个体在其博弈的群体中模仿其他的个体,并证明许多正收益的选择动力学可以被人们推导出来,包括复制动力学的三种形式。特别,如果个体改变比率对其策略而言预期收益是线性递减的,那么每一个纯策略Poisson过程的密度是与其个体总数大小成比例,同时比例因素将是其预期收益递减的。如果每一个改变的个体选择其未来的策略是通过在其博弈中随机地模仿抽取的个体,那么其作为结果的流*近也是一个复制动力学。

Schlag在1997年分析当个体经常以参与者的同样地位去模仿其他参与者个体时,个体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模仿规则的问题,然而参与者的同样地位却受制于信息和记忆的约束。他发现,如果个体想要学习规则是在所有平稳环境中收益递增,那么此个体应该满足:(1)当改变策略时,总是通过模仿来进行;(2)永远不向收益实现比其所拥有收益低的那些个体模仿;(3)向收益实现比其拥有收益高的那些个体模仿。

这种模型被各种各样不同的环境所发展。在有限两人博弈中,Schlag假设在随机地来自于两个相等大小的有限群体的个体之间两两配对,每一个有其自己的地位。个体总是执行纯策略。在每一个收益实现之后,每一个个体都要随机地与其他个体所处的群体进行抽样调查,并且比较两种收益的实现。行为规则是一种函数关系,即把收益实现和所用策略对应到博弈中个体地位上可获得的纯策略集合上的分布,为的是采用新的策略。换句话说,允许使用个体的唯一资料是这种收益实现和纯策略对。特别,从较早的博弈回合中实现收益被忽略。此外,假设个体在所有博弈中运用相同的行为规则,具有相同数目的纯策略可选择;也就是,个体不需要知晓他们执行什么样的博弈,他们知道所使用的纯策略数目就足够了。

在任何这样的博弈中,导致预期收益弱递增的以及在对手种群中对于任何固定策略分布的行为规则,称为改进。本文中的重要结果是对于所有这样规则的刻画。改进规则的一个特征是他们是模仿的:个体坚持其初始的策略或者采用抽样的个体策略;但是不会转向第三个的策略。

行为规则称为是占优的改进规则,如果在某一个博弈中不存在改进规则产生比较高的预期收益改进比例,而且在对手种群中的某一个策略分布上。Schlag证明,某一个行为规则为占优的改进规则,其具有上面给出的性质(1)(2)(3)。这个比例模仿规则是其自己的一个改进规则,而且可以证明它确有一些其他吸引人的性质。Schlag证明,Taylor两种群复制动力学的离散时间形式可以*近在任何给定有限时间范围内导出的一个随机过程,只要种群充分的大就行。

(四)进化对策论中的一些结论

本文集中探讨关于有限n人博弈的显性动力学种群模型方向的介绍,其中个体执行纯策略。首先探讨确定性选择动力学,然后介绍随机进化模型,其中把随机变异过程与确定性选择过程或者随机选择过程结合起来。

研究确定性动力学项目性质的一种直接方法是选取一个初始的种群状态,并且稍后可以计算。然后,人们应该记住让初始的所有纯策略在种群中出现,由于初始的已亡策略将在选择过程中仍保持已亡的状态。这种解的轨迹称为内部的。解的轨迹随时间流逝而安定下来,就称为收敛的。反之,则称为发散的。

如果种群状态是收敛的,那么什么是长时期限制状态的本质呢?可以证明,在任何一种弱的正收益选择动力学中,沿着任何收敛的内部轨迹,限制状态必将构建纳什均衡,研究人员发现,种群执行某种纳什均衡或者在渐进意义上的纳什均衡。Nachbar在1990年第一个证明出单种群复制动力学的这个结果。事实上,如果选择过程遇见弱的正收益的相对温和的条件,且如果汇总的行为随时间而安定下来,那么在长时期种群状态中的个体就好像他们预期一个特殊的纳什均衡对此执行着一个最佳反应,这点颇像是纳什所声称的“群体解释”。

如果对于弱的正收益选择动力学的内部解随时间而收敛,那么我们看到幸存下来的策略在作为结果的混合策略组合的最佳反应的意义上是理性的。此处的问题是,如果解的轨迹不收敛,那么会发生什么情况吗?当长时期中没有均衡达成时,我们产生的问题是,执行是否为理性的。

非合作博弈论中基本的理性假设是参与者不采用作为严格的劣(strictlydominated)纯策略。这个假设要求不知道其他参与者的偏好或者行为。一个更严格的理性一--附有知识的---假设是参与者不采用作为迭代的严格的劣策略。除了回避严格的劣的策略之外,这个假定要求所有参与者相互知道彼此的收益,而这些就是他们知道等等,一直到共同知识的某一个有限水平上使得迭代剔除严格劣的纯策略的过程停止。

因此,进化对策论中的基本问题是进化选择过程是否剔除掉所有的严格劣策略或者所有的迭代的严格劣纯策略。如果所有迭代的严格劣策略消失,那么这提供了在策略上相互作用的参与者行为假设的一种进化证明,就好像此假设是参与者他们作为理性人的共同知识。

Akin在1980年证明,在任何有限对称两人博弈中所有严格劣的纯策略沿着关于单种群复制动力学的任何一个内部解的轨迹都能消失。Samuelson和Zhang在1992年把这一结论推广到某一个两种群选择动力学的正收益子集合中的迭代的严格劣纯策略上。他们将这种情况称为聚集单调的(aggregatemonotonic)。

对长时期进化状态分析的辅助方法是研究种群状态的稳定性,也就是考察种群对于很小的扰动是如何反应的。Bomze教授在1986年曾证明,如果种群状态在单种群复制动力学中是弱的动态稳定的,那么此状态就是对自己的最佳反应,这里的状态被认为是采用混合策略的。经常运用的稳定性准则是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即状态x是李雅普诺夫稳定的,如果x的邻域B包含x的邻域A,使得在A中开始的解将永远保留在B中。不是李雅普诺夫稳定的状态称为不稳定的。因此,不仅进化稳定性的静态稳定性准则,而且复制动力学中的动态稳定性都蕴涵着纳什均衡的实施。这个结果能够推广到任何有限n人博弈中的任何弱的正收益选择动力学上。总之,对进化压力而言,以各种不同方式系统阐述的稳定性都需要纳什均衡来实施。然而,不是所有的纳什均衡在这个方面都是稳定的,因此,这些进化稳定性准则是纳什均衡概念的精炼。

另外,研究者在考察动力学进化稳定性时,把随机因素并入到进化过程的建模当中。特别,变异过程被认为是内在随机的一种情况。随机振动可以凭借稳定性分析方法来解释确定性选择动力学;一个稳定的种群状态对于种群的孤立的很小扰动而言是稳健的。然而,这种稳定分析几乎说不出一系列的小振动或者同时发生的小振动累计之后促成的大振动的稳健性。这样的一系列或者同时发生的连续不断的振动会使种群状态离开选择过程的吸引域。虽然这种大量涌现的小振动不可能是统计意义上的独立而稀少变异的事件,但这一可能性在基本方法上却改变了动力学进化过程的性质。代替历史依赖性(依赖于初始种群状态),此过程会成为遍历的(ergodic),也就是具有一种渐进分布,其中渐进分布是历史独立的(对于所有的初始种群状态都是相同的)。从而,导致人们现今研究的一个专题——随机动力学稳定性。这种研究路线的先驱者是Foster和Young(1990),随后是Fudenberg和Harris(1992),Young(1993)等等。注意到,进化稳定性准则没有解释种群是如何达到这种策略的。然而,一旦达到这种策略,则这样的策略对进化压力来说是稳健的。同时,人们发现,进化稳定性没有处理种群中具有两个或更多“变异”同时出现的情况。因而,它隐含地把变异当成稀少事件,以致于种群有时间在另一个变异出现之前响应这种状况。

虽然,进化稳定性准则是一个生物学上的概念,但是它为各种各样的人类行为提供一种有关的稳健性准则。这样,进化稳定性要求人类群体中企图采用可选择的策略的任何一个小团体不比已经采用“固有”策略的那些个体所构成的团体收益好。相反,采用固有策略的那些个体所构成的团体缺乏激励来改变他们的策略。但是,那些采用可选策略的小团体却受激励而具有转变固有策略的行为。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进化稳定策略被人们看成是传统习惯或者已经确立起来的行为规则。比如,社会风气、企业管理模式等都可以看为是某种人类群体的规则,而极个别的人群社会行为、习气的变化就会被认为是“变异”。当然,在这种背景下,如果那些极少数的人群或企业的收益比不变异的人群或企业高时,那么这些变异分子会生存得更好!反之,则被淘汰掉。

可惜的是,许多博弈没有进化稳定策略。于是,研究人员探讨各种比进化稳定性稍弱一些的形式,以及集值形式的进化稳定性概念等。此外,ESS概念不能推广到n人对策的情况上。在本质上,ESS要求强的纳什均衡来实施,也就是每一个策略对于策略组而言应是唯一的最佳反应。

(二)复制动力学。复制动力学是选择过程的显性模型,它说明种群是如何分配博弈中有联系的不同纯策略随时间而演化的。复制动力学的数学公式是由Taylor和Jonker于1978年在“进化稳定策略和对策动力学”一文中提出的。他们认为由随机配对的个体所构成的一个大种群执行有限对策的两人博弈,犹如进化稳定性的设置一样。然而,此处的个体仅仅采用纯策略。种群状态是指在纯策略上的一个分布x。这种状态在数学上与博弈中的混合策略是等价的。

如果博弈中的收益表示成生物学上的适合性,也就是后代的数目,同时每一个后代继续其父母的策略,因此,采用纯策略i的个体数目(在大的种群中)将以某一比率指数增长,而此等于对纯策略i的预期收益u(ei,x),当执行着表示种群中当前策略分布的混合策略x时,采用任何纯策略i的种群分布的增长率等于此策略的收益与种群中平均收益的差。后者,等同于混合策略x当与其自身博弈时的预期收益u(x,x)。这是一个单种群的对称两人博弈的复制动力学。

Xi=[u(ei,x)-u(x,x)]xi………………(2)

注意到,对当前种群状态x的最佳反应具有最高的增长率。第二最佳反应具有第二高的增长率,如此等等。然而,虽然更成功的纯策略比欠成功的纯策略增长得快,但是种群中的平均收益不必随时间而增长。产生这一原因的可能性是,如果一个个体由采用最佳策略的个体所代替,那么遇见这个新个体的成员会得到比较低的收益。例如,这正是囚徒困境博弈的情况。如果最初几乎所有个体采用“合作”,那么个体中将逐渐地转向“抵赖”,从而平均收益将下降。然而,如果博弈在两个人总是获得相等的收益意义上是一个双对称的,那么自然选择的基本规律将成立:种群中收益随时间而增长,即使没有必要成为全局最大的。例如,这就是合作博弈的情况,其中所有个体逐渐地转向到执行同一个纯策略上。复制动力学能够推广到n人博弈的情况上,这可以看成是来自于n种群、中的个体随机地以n类型配对,其中每一个参与者的地位状况正如纳什所给出的群体行为解释的那样。目前,存在两种形式的n种群复制动力学,其中一个是由Taylor在1979年提出的,另一个是由MaynardSmith在1982年给出的。

(三)学习模型与选择动力学

人们把学习模型分成三种类型,即基于信念的学习、强化学习以及模仿学习。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复制动力学是由后面两类的某种模型所促成的。

1.强化学习模型

心理学上的有关个体学习文献的中心模型是所谓的强化模型,这是由Bush和Mosteller在1951年提出的。然而,它的思想可以追溯到Thorndikede的“导致过去好的选择在将来最有可能重复”。当然,人们注意到这里的选择隐含地作为概率上的一种说法。

Bush和Mosteller的强化学习模型及其他的推广形式,已经在一系列的人类主观执行博弈中得到运用。可惜,这些模型的通常数学性质,人们还知道得很少。然而,Borgers和Sarin在1997年发表的“通过强化和复制动力学的学习”文章把Cross的Bush—Mosteller学习模型的形式与Taylor的两种群复制动力学进行了理论上的对比研究。虽然这种学习过程在离散时间背景中是随机的、演化的,而复制动力学在连续时间背景中是确定的、演化的。他们证明,在适当地构造连续时间的界限下,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有限时间区间内可通过复制动力学来*近。

更确切地讲,他们研究在多次博弈回合中(n=l,2,…),在一个固定的两人参与者采用混合策略对中有限两人博弈的情况。每一个参与者凭借由其所运用的纯策略来记录概率如下。如果参与者1(同样的考察参与者2)在博弈的n次回合中运用纯策略k,并且获得一个正的收益Vk(n),这里Vk(n)作为随机变量,它依赖于参与者2所做出的随机选择,那么参与者1对于运用这个策略的未来概率将越增加,其收益也就越高。参与者2以同样的方法记录其选择概率向量Y。所有收益均假设处于单位开区间上,不过,这里的收益不能解释成N—M(冯·诺依曼和摩根斯藤)效用。因此,一旦所用策略的概率是递增的,那么所有选择均是强化的。

从任何一个初始概率向量X(0)=x0和Y(0)=Y0开始,方程(3)定义出博弈的混合策略空间中的一个马尔可夫链{X(n),Y(n)}∞n=1。其中参数δ>0表示博弈的两次回合之间的时间:t=nδ是n次博弈回合中的“真实”时间。Borgers和Sarin得到这一过程的连续时间界限,通过设n→∞和δ→0以便有δn=t,在任何有限的“真实”时间上来估计价值。因此,博弈在越来越短的时间区间上执行,同时概率以相称的较小数值得以适应。他们证明,在这个界限内,此过程以状态(x(t),y(t))的形式出现在单位区间概率上,其中如果复制动力学的初始状态在时间0处以(x0,y0)开始,那么复制动力学会在时间t达到。在这个意义上,复制动力学在有限时间区间上近似于强化动力学(3)。

然而,这两类模型的渐进性质却十分不同。例如,为了在直观上理解这点,假设参与者1的收益既是恒定独立于他的策略选择又独立于参与者2的策略选择。设参与者1在强化动力学中的初始状态指派概率等于参与者1的所有可获得纯策略的概率。同样的,设复制动力学的初始状态指派种群的各部分采用策略的概率等于所有可获得纯策略的概率。显然,复制动力学的解是一个常量:所有种群的各部分分得的收益永远相等。然而,强化动力学的实现会容易随时间而收敛到参与者1可获得的任何一个纯策略上。由于在博弈的第一个回合中选用策略的概率将高于在下一次博弈回合中所选用的策略概率,所以强化动力学的性质更有可能把参与者1“锁定”到他的任何一个纯策略上。Borgers和Sarin证明,任何有限两人博弈的强化动力学以概率1收敛到一个纯策略组合上,而不像复制动力学那样。

2.模仿学习模型

博弈论学者Gale,Binmore和Samuelon在1995年提出一个所有个体参与者都采用纯策略的大群体,但是有限博弈的社会学习的简单模型。每一个参与者在博弈中都赢得一个渴望水平的收益。在离散时间0,δ,2δ,…上,任意从群体中抽取个体δ部分,把其当前收益与他们的渴望水平收益相比较,其中δ>0是很小的数。如果个体实现的收益低于其生存水平收益,那么该个体就会随机地模仿已抽取的个体,在相同的参与者群体中,所有其他个体都具有相同的概率被抽取。由此可见,如果渴望水平收益具有均匀分布(某一个区间上包含所有可能的收益值),那么模仿的概率对于个体的当前策略而言,在预期收益上是线性递减的。对于很小的δ,他们证明这个过程可以由有限时间区间上的复制动力学来*近。

人们把个体策略的适应过程作为连续时间中的一个随机过程。假设在有限群体中每一个个体时常得到一个冲动,使其改变纯策略。如果这些冲动是依照i.i.d.的Poisson分布,那么同时发生的概率是零,而且总的过程也是一个Poisson过程。此外,总过程的密度刚好是各个过程密度的和。如果群体是很大的,那么人们利用预期值给出的确定流来近似这个总过程。

Bjornestedt和Weibull在1996年研究了一系列这种模型,其中改变的个体在其博弈的群体中模仿其他的个体,并证明许多正收益的选择动力学可以被人们推导出来,包括复制动力学的三种形式。特别,如果个体改变比率对其策略而言预期收益是线性递减的,那么每一个纯策略Poisson过程的密度是与其个体总数大小成比例,同时比例因素将是其预期收益递减的。如果每一个改变的个体选择其未来的策略是通过在其博弈中随机地模仿抽取的个体,那么其作为结果的流*近也是一个复制动力学。

Schlag在1997年分析当个体经常以参与者的同样地位去模仿其他参与者个体时,个体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模仿规则的问题,然而参与者的同样地位却受制于信息和记忆的约束。他发现,如果个体想要学习规则是在所有平稳环境中收益递增,那么此个体应该满足:(1)当改变策略时,总是通过模仿来进行;(2)永远不向收益实现比其所拥有收益低的那些个体模仿;(3)向收益实现比其拥有收益高的那些个体模仿。

这种模型被各种各样不同的环境所发展。在有限两人博弈中,Schlag假设在随机地来自于两个相等大小的有限群体的个体之间两两配对,每一个有其自己的地位。个体总是执行纯策略。在每一个收益实现之后,每一个个体都要随机地与其他个体所处的群体进行抽样调查,并且比较两种收益的实现。行为规则是一种函数关系,即把收益实现和所用策略对应到博弈中个体地位上可获得的纯策略集合上的分布,为的是采用新的策略。换句话说,允许使用个体的唯一资料是这种收益实现和纯策略对。特别,从较早的博弈回合中实现收益被忽略。此外,假设个体在所有博弈中运用相同的行为规则,具有相同数目的纯策略可选择;也就是,个体不需要知晓他们执行什么样的博弈,他们知道所使用的纯策略数目就足够了。

在任何这样的博弈中,导致预期收益弱递增的以及在对手种群中对于任何固定策略分布的行为规则,称为改进。本文中的重要结果是对于所有这样规则的刻画。改进规则的一个特征是他们是模仿的:个体坚持其初始的策略或者采用抽样的个体策略;但是不会转向第三个的策略。

行为规则称为是占优的改进规则,如果在某一个博弈中不存在改进规则产生比较高的预期收益改进比例,而且在对手种群中的某一个策略分布上。Schlag证明,某一个行为规则为占优的改进规则,其具有上面给出的性质(1)(2)(3)。这个比例模仿规则是其自己的一个改进规则,而且可以证明它确有一些其他吸引人的性质。Schlag证明,Taylor两种群复制动力学的离散时间形式可以*近在任何给定有限时间范围内导出的一个随机过程,只要种群充分的大就行。

(四)进化对策论中的一些结论

本文集中探讨关于有限n人博弈的显性动力学种群模型方向的介绍,其中个体执行纯策略。首先探讨确定性选择动力学,然后介绍随机进化模型,其中把随机变异过程与确定性选择过程或者随机选择过程结合起来。

研究确定性动力学项目性质的一种直接方法是选取一个初始的种群状态,并且稍后可以计算。然后,人们应该记住让初始的所有纯策略在种群中出现,由于初始的已亡策略将在选择过程中仍保持已亡的状态。这种解的轨迹称为内部的。解的轨迹随时间流逝而安定下来,就称为收敛的。反之,则称为发散的。

如果种群状态是收敛的,那么什么是长时期限制状态的本质呢?可以证明,在任何一种弱的正收益选择动力学中,沿着任何收敛的内部轨迹,限制状态必将构建纳什均衡,研究人员发现,种群执行某种纳什均衡或者在渐进意义上的纳什均衡。Nachbar在1990年第一个证明出单种群复制动力学的这个结果。事实上,如果选择过程遇见弱的正收益的相对温和的条件,且如果汇总的行为随时间而安定下来,那么在长时期种群状态中的个体就好像他们预期一个特殊的纳什均衡对此执行着一个最佳反应,这点颇像是纳什所声称的“群体解释”。

如果对于弱的正收益选择动力学的内部解随时间而收敛,那么我们看到幸存下来的策略在作为结果的混合策略组合的最佳反应的意义上是理性的。此处的问题是,如果解的轨迹不收敛,那么会发生什么情况吗?当长时期中没有均衡达成时,我们产生的问题是,执行是否为理性的。

非合作博弈论中基本的理性假设是参与者不采用作为严格的劣(strictlydominated)纯策略。这个假设要求不知道其他参与者的偏好或者行为。一个更严格的理性一--附有知识的---假设是参与者不采用作为迭代的严格的劣策略。除了回避严格的劣的策略之外,这个假定要求所有参与者相互知道彼此的收益,而这些就是他们知道等等,一直到共同知识的某一个有限水平上使得迭代剔除严格劣的纯策略的过程停止。

因此,进化对策论中的基本问题是进化选择过程是否剔除掉所有的严格劣策略或者所有的迭代的严格劣纯策略。如果所有迭代的严格劣策略消失,那么这提供了在策略上相互作用的参与者行为假设的一种进化证明,就好像此假设是参与者他们作为理性人的共同知识。

Akin在1980年证明,在任何有限对称两人博弈中所有严格劣的纯策略沿着关于单种群复制动力学的任何一个内部解的轨迹都能消失。Samuelson和Zhang在1992年把这一结论推广到某一个两种群选择动力学的正收益子集合中的迭代的严格劣纯策略上。他们将这种情况称为聚集单调的(aggregatemonotonic)。

对长时期进化状态分析的辅助方法是研究种群状态的稳定性,也就是考察种群对于很小的扰动是如何反应的。Bomze教授在1986年曾证明,如果种群状态在单种群复制动力学中是弱的动态稳定的,那么此状态就是对自己的最佳反应,这里的状态被认为是采用混合策略的。经常运用的稳定性准则是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即状态x是李雅普诺夫稳定的,如果x的邻域B包含x的邻域A,使得在A中开始的解将永远保留在B中。不是李雅普诺夫稳定的状态称为不稳定的。因此,不仅进化稳定性的静态稳定性准则,而且复制动力学中的动态稳定性都蕴涵着纳什均衡的实施。这个结果能够推广到任何有限n人博弈中的任何弱的正收益选择动力学上。总之,对进化压力而言,以各种不同方式系统阐述的稳定性都需要纳什均衡来实施。然而,不是所有的纳什均衡在这个方面都是稳定的,因此,这些进化稳定性准则是纳什均衡概念的精炼。

另外,研究者在考察动力学进化稳定性时,把随机因素并入到进化过程的建模当中。特别,变异过程被认为是内在随机的一种情况。随机振动可以凭借稳定性分析方法来解释确定性选择动力学;一个稳定的种群状态对于种群的孤立的很小扰动而言是稳健的。然而,这种稳定分析几乎说不出一系列的小振动或者同时发生的小振动累计之后促成的大振动的稳健性。这样的一系列或者同时发生的连续不断的振动会使种群状态离开选择过程的吸引域。虽然这种大量涌现的小振动不可能是统计意义上的独立而稀少变异的事件,但这一可能性在基本方法上却改变了动力学进化过程的性质。代替历史依赖性(依赖于初始种群状态),此过程会成为遍历的(ergodic),也就是具有一种渐进分布,其中渐进分布是历史独立的(对于所有的初始种群状态都是相同的)。从而,导致人们现今研究的一个专题——随机动力学稳定性。这种研究路线的先驱者是Foster和Young(1990),随后是Fudenberg和Harris(1992),Young(1993)等等。四、进化对策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进化对策论的产生、发展在本质上就是起因于对策论中关于理性行为人的假设与经济应用中行为人“试验——失误”(即试错法)学习过程相偏离的事实而引发的。从上述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进化对策论在经济学里的应用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和吸引人的。

最近,Routledge探讨了金融市场上个体行为人是如何通过适应性或者进化学习来发现内生变化并运用这种内生关系的一种学习模型。他通过对来自于模仿过程和经验过程来对个体的投资行为建模,而不是运用传统上的显性最优化方法放松关于知识和理性的假设。Routledge运用Grossman和Stiglitz的1980年发表的经济模型的形式。Grossman和Stiglitz(GS)模型提供了考察适应学习过程的一种良好的框架,因为它是获得内生信息的标准模型,这点已经被后来的其他许多关于学习方面的模型都是基于GS而提出的事实所证明。

如果假设交易者能够观察到他们自己的适应度和其他行为人的行为,那么模仿是如何发生的许多特殊细节就显得不重要了。Routledge的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作为单调选择动力学的适应学习会促成GS均衡;其次,由单凋适应学习驱使的模仿的稳健性可从随机实验中来获得噪声(noise)来研究。他发现,适应学习是缺少稳健性的。特别,他运用Binmore和Samuelson(1999)的技术来对模仿和经验建模。为了使带有漂移(drift)的适应学习产生GS理性预期均衡,必要的条件是在风险资产供给中的噪声与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五、问题与前景

我们注意到,进化过程并不总是导致最优性、均衡或者社会有效性。通过目前已取得的一些成果,我们认为下面的一些方向或许是值得学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的:

(1)引进机构,分析市场选择机制。

(2)探讨博弈中学习规则的进化稳定性。结果,这就会导致拥有适度认知能力的个体的模型。

(3)进一步探讨扩展形式博弈中的进化过程。

(4)对*近理论方面的进一步探讨。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性模型之间的联系与关系。

(5)探索、研究结构化的稳健预测。显然,某种博弈的子结构,诸如在最佳反应和弱最佳反应的条件下所促成的纯策略集合,是进化过程的稳健吸引子(robustattractor)等。

本文概括地阐述了进化对策论中的理论内容和一些模型,特别是博弈中有关学习模型的新近发展。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进化对策论的发展动力来自于与其他社会学科的交叉融合,吸收其他社会科学中的有益知识。为了把有关的选择过程、学习过程以及变异过程的类别变窄,我们需要更多地知晓个体、团体、组织、厂商以及整个社会是如何随时间而适应和学习的。这里的部分内容正是实验对策论中所要探讨的,同时这也是我们应向其他社会科学学习的领域。

参考文献:

1.王忠玉:《199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对策论》,载《科学(ScientificAmerican中文版)》,1996(7),3—5页。

2.王忠玉:《金融市场从众行为的数理模型》,载《中国管理科学》,2000(2),50~55页。

3.Binmore,K.,1990.EssaysontheFoundationsofGameTheory,BasilBlackwell.

4.Binmore,K.,Samuelson,L.andVaughan,R.,1995.MusicalChairs:ModellingNoisyEvolution.GameandEconomicBehavior11,1--35.

5.Binmore,K.andSamuelson,L.,1999.EvolutionaryDriftandEquilibriumSelection.ReviewofEconomicStudies,66,363--393.

6.Blume,L.andEasleyD,1992.EvolutionandMarketBehavior.JournalofEconomicTheory58,9-45.

7.BlumeL.andEasley,D.,1990.EvolutionandLearninginCompetitiveMarkets,inKirman,A.andSalmon,M.(eds.),LearningandRationalityinEconomics,Blackwell(Oxford).

8.Bomze,1.andPotscher,B.,1989.GameTheoreticalFoundationsofEvolutionaryStability.SpringerVerlag(Berlin).

9.Bomze,I.andWeibull,J.,1996.DoesNeutralStabilityImplyLyapunovStability.9Gameand

EconomicBehavior11,173--192.

10.Bryan,R.Routledge,1999.AdaptiveLearninginFinancialMarkets.TheReviewofFinancial

Studies12,1165--1202.

11.Canning,D.,1990.LearningandSocialEquilibriuminLargePopulations,in

Kirman,A.andSalmon,M.(eds.),LearningandRationalityinEconomics,Blackwell(Oxford).

12.Cressman,R.,1992.TheStabilityConceptofEvolutionaryGameTheory,SpringerVerlag(Berlin).

13.VanDammeE.,1987.StabilityandPerfectionofNashEquilibria,SpringerVerlag(Berlin).

14.Dekel,E.andScotchmer,S.,1992.ontheEvolutionofOptimalBehavior.Journalof

EaonomicTheory57,392--406.

15.Fudenberg,D.andLevine,D.,1993.Steady-stateLearningandNashEquilibrium,Econometrica61,523-574.

16.Fudenberg,D.andLevine,D.,1997.TheTheoryofLearninginGames.MITPress.

17.Haesanyi,J.andSelten,R.,1988.AGeneralTheoryofEquilibriumSelectioninGame,MITPress.

18.Kandori,M.,Mailath,G.andRob,R.,1993.Learning,Mutation,andLong-runEquilibriainGame,Econometrica61,29--56.

19.Nelson,R.andWinter,S.1982.AnEvolutionaryTheoryofEconomicChange.HarvardUniversityPress(CambridgeMA).

20.Robson,J.A.2001.TheBiologicalBasisofEconomicBehavior.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Vol.ⅩⅩⅩⅨ(March2001),11--33.

21.Samuelson,L.andZhang,J.,1992.EvolutionaryStabilityinAsymmetricGames.JournalofEconomicTheory,57,363--391.

进化范文篇4

摘要:我国服装企业应该走品牌道路,这已是人们的共识,可是企业往往不顾自己的情况,而照搬别人的品牌模式,这就导致许多服装品牌在市场上往往昙花一现,如何来改变目前的状况,这需要企业明确自己的品牌发展方向。文章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出发,对我国服装企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品牌发展方向作了论述,并得出一系列结论,提出企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有利变异”来适应环境,求得生存与发展。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话是达尔文进化论的经典总结,目前在世界上存在的生物都是进化而来,物种数量的增长将不可避免地引发生存竞争,而竞争是严峻的。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物种通过“有利变异”来适应环境,并最终得以生存。有利变异是环境促使的,随着无竞争力的物种的消亡,差异化的创新得以保存和发展,并最终让有特殊和专业技能的物种生存下来。所以在达尔文的自然世界中,我们会经常看到增长、竞争、稀缺资源、创新、差异化等现象。

目前,我国服装企业发展问题不断地被人提起,有种恨铁不成钢的味道,的确,目前我国的服装业整体来说“大而不强、目光短浅、无序竞争……”,出口的服装便宜得惊人,有时为了保住定单,甚至低于成本价,便宜了别人,但是还被人家处处喊打。因此,大家纷纷提出种种建议——创品牌、搞科研等,目前好像人人都认为我国服装企业的出路在于创品牌,于是创品牌、做强企业成了人们的口号,确实品牌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重要,我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席团主席刘瑞旗说,在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中60%的部分来自品牌产业创造的价值。像拥有众多全球著名品牌的美国,完全可以不需要制造业,而只需要通过经营品牌,就可以创造出不菲的价值。

达尔文认为生存下来的物种全是与环境相适应的。关键是“适应”,并不意味着强弱智愚,例如,恐龙很强,但最后还是灭亡了。进化论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要想生存发展,首先要适应环境。在此基础上才能改造环境。如果实在不适应,则要争取转移。

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竞争最激烈的地方也是进化最快的地方,这和今天关于全球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全球化、准入壁垒、行业整合、供应链管理优势等的争论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这些争论同时发生在服装行业。所以服装企业要明确自己的现状,我国的服装企业处于向品牌产业发展的过渡时期,由于整体经济水平、整体的意识、政策法规等发展还没有成熟,这种情况在一定时期内会存在,这个道路是不仅要摸索如何创品牌,还要明确自己创哪一类的品牌。

一、设计&制造品牌

对于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如雅戈尔、鄂尔多斯等,既有设计能力,又有生产能力,也有研发能力,这样的企业很有实力进军国际品牌,他们可以集设计、生产、销售、展示、商务为一体,同时还有能力建立服装的上游企业。例如,雅戈尔,它不仅有自己的服装生产基地,还建有纺织城,纺织城主要致力于高档色织布、印染布、针织品等的研发与生产。雅戈尔纺织城利用国际资本建设,使雅戈尔在纺织研发和管理迅速与国际接轨;通过引进、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和科学管理方法,除了能够填补国内高档面料生产、印染和整理的空白,还能为自己的服装生产提供高档面料。雅戈尔进出口有限公司,能够为集团公司下属企业产品,包括衬衫、西服、休闲服、领带、针织服装、床上用品等的出口服务。

二、设计品牌

这一个模式的品牌是指企业只有设计能力,没有生产企业,设计出作品后可以找企业加工,这样可以省下精力来进行创新设计与营销。服装纺织品行业是一个传统性很强,且需要不断创新和更新的产业。设计创新,款式翻新,时尚引领,潮流推动,成为一个国家的服装纺织品行业的运营灵魂。这类设计品牌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这个任务,这一点我们可以学习美国的耐克,耐克就是这样一种运营模式的品牌。这类企业可以在国内找到生产合作伙伴,策略焦点完全集中于:建立最好的生产运作模式;为代工厂商说明新设计与款式;维护品质水准。

进化范文篇5

徒手绘画、电脑辅助(CAD、电脑效果图、CG)设计表现进化

近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的设计图纸也毫无抵触地引进数字化技术。一旦图纸被CAD同化,就必须以它为基础安排工作,从对方案的各种探讨,到方案的修改、复制等,从现在逐渐完善的设备环境来看,我想恐怕再也不会回到用手制图的时代了吧。但是现在也只不过是一种绘图工具,掌握它还需要一定程度的训练。随着电脑进一步进入人们的生活,普及到随手可用的状态,就会成为很普通的思考工具,成为生活的一个要素,这一天我想不会太远了吧。

我想它还会逐渐成为对加快世界建筑均质化进程的第二次浪潮,从CAD和CG制作出的图纸来看,很难产生有个性的表现。而从手绘制的图纸中可以看到制图人的思考、困惑、文化背景等内容。CAD绘制的图纸乍一看表现力很强,甚至看似有很充实的内容,但是无论是谁绘制的图纸都会呈现出相同的表现。还可能会出现在建筑图中极其重要的功能缺陷不容易被发现的问题。CAD绘制的图纸表达不出制图者的思维、犹豫,往往存在本来没有处理好的细部也会被掩盖过去,使人看上去还觉得做得很好似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更加认识到,徒手绘画的设计草图作为一种媒介,相对建筑师或设计师最后完成的作品而言,且有类似植物胚芽那样不可否认的作用,除此之外,手绘图还可能比最终作品走得更远,它具有不受任何约束的创造力,即兴、有姿态。它的特点还包括思想性、描述性、绘画艺术性、语义学特点等。手绘图具有你无法想象的前景。

我们相信设计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一开始就赋予其设计文化的意味。

长时间以来,建筑师们最先学习的就是绘画,无论是高迪还是柯布西耶,莫不如此。在建筑设计中,既要考虑空间和规律——建筑的两个核心,也要考虑到绘图,无论是设计建筑物还是设计家具,或仅仅只是将一些模糊的想法实现,都要经历略图、草图到最后执行方案的过程,一些设计大师们的手绘图,因为蕴藏着他们最朴素和直白的创造,记录了设计的过程,以至成为后来设计者们的收藏、学习的重要范本。

但随着电子工具的广泛应用和电脑绘图的普及,人们甚至相信这将意味很多老式手工操作的结束,而事实并非如此,建筑这种杰出的空间艺术,应当永远不会掘弃绘画,因为绘画不仅体现了建筑设计的内在观念,而且,还是促使建筑发展的前沿力量。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值得庆幸的是现在毕竟还有人坚持着……

现在仍有很多设计师坚持徒手绘图,通过手绘图这种恒久的方式,他们能同他人交流得更多,如思想,这比那些全套的所谓执行方案、图像、计划和尺寸之类更加卓越,因为在这些图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即兴的趣味和某种设计姿态,同时他们又极富思想性、描述性、绘画艺术和语义学特点,并能展示出一种前景,使人立刻领悟到其中蕴藏的持续力量,无论是将之视为设计还是绘画。

建筑徒手画是建筑设计方案构思、建筑参观资料收集、建筑设计与表达内在美最有效的方法,是一名成功建筑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延伸了人的脑和手的功能,但在很长时间内乃至永远,CAD不可能完全代替手工研究设计,尤其不能代替学习过程中通过作业训练的思维,对在学习的学生而言,更需要这样的训练。

建筑画不仅能给建筑创作带来灵感和遐想,更是建筑师的一项基本功,它是建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从中可以看出他们把握建筑环境空间的能力,以及用线条表现材料质感和空间的水平,这是一个建筑师或是建筑教学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表达能力。

作为设计师,当我们为3DMAX以及LS软件的强大功能喝彩的时候,也多多少少带有一点失落和惆怅。效果图这个设计师的看家本事,似乎正在逐渐退化,设计与表现也因为专业分工而造成脱节,过于精美的画面质量更像是商业化的包装,而大量的资料储备图库是建筑造型的随意拼贴,堆砌变成更加容易,信手捏来,设计创作所应有的严肃性好像正在被花花绿绿的画面所遮掩,而一年一度设计竞赛的评比会也怕会有变成选画会的危险。但也正是设计分工的驱使,推生出一批专业的制图公司,当然,我们不应以消极的心态去抱怨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种种问题,关键是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建立网络让设计师与绘图师配合得更加密切,比如把建筑表现引入设计创作之中,而不仅仅是对结果的表现,比如设定环境光线时更多采用照片融入方式,强调实景效果,而不是亮丽的舞台布景,更重要的是我们应以建筑技术和建造质量上的提高逐步弥补现今效果图与实际效果的巨大反差。

效果图是设计师用以表达设计意图与业主沟通交流的基本手段,正如汪国瑜先生所说,它是设计师“以画代言,以图表文,以象证实,以形表意的语言工具和表达手段。”与纯粹的美术作品不同,效果图是一种艺术和技术结合的产物,它既要求设计师有对空间和形体造型上的推敲,还要有逻辑的思辨。效果图由来已久,我国古代曾有的“界面”实际上也是一种效果图,然而在效果图中引入透视法,则是在文艺复兴早期的佛罗伦萨,伯鲁乃列斯基首先在建筑图纸中以二维的空间表达出三维空间的效果。

建筑表现的种类很多,除了模型,效果图也门类繁多,各种表现手法在色调、质感、环境渲染、光影、造型特征和空间性格等方面的处理上都各有千秋,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效果图表现也由早先对铅笔、钢笔、毛笔、喷笔、马克笔等运用发展到现在的电脑绘画。

室内外设计是一个过程,在这一从构思、推敲、修正直至最终较为完善地表达设计意图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设计的图形表达,设计师利用草图在设计前期的构思阶段演奏建筑这一凝固音乐的序曲,可以说它实际上能最“纯真”地表达设计观念,并提供设计师有益的联系,富有情趣和朦胧诗意的草图本身就是一项“设计作品”,历史上如辛克尔、柯布西耶、罗西等的构思草图都是很好的例子,随着专业分工的细化,设计师在很多情况下不再参与设计最终的图纸制作,而把他委托给专职的表现公司或个人,由他们来协助设计师完成设计成果的最终表现。随着信息技术和设计业的发展,电脑图像的艺术魅力和使用价值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其他种类的效果表现手段相比,电脑建筑表现以设计图为依据,以其独特的美学品质,在透视角度的选择上,在基调和节奏的确定上,在光影、色彩、材质、形体、立面划分、细部刻画、建筑与周围环境整体性的表达及配镜处理上,都有明显优势,它能以清晰准确,较为客观逼真的图景反映设计师的设计意图,达到古人所说的“真境逼”境界,为业主,开发商或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形象依据,尤其是动画表现,在建筑空间中注入时间的节奏,表达建筑空间可居可行、可游可观的真实场景和体验价值,使人可以俯仰自得,徜徉在现实与梦境之中。

无疑,效果图表现在对设计真实性和精确性的表达上有很大的优势,然而设计表现还要注重建筑空间整体的渲染与营造,即“建筑意”的表达,不仅要“真境逼”,还要“神境生”。这就要求作者不仅要熟谙电脑技术,更要具备良好的设计学以及绘画艺术方面的素养和品位。

参考文献:

A、《安腾忠雄论建筑》(日)安腾忠雄/著白林/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B、《水晶石建筑表现Ⅱ》崔恺/《序》、王路/《前言》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进化范文篇6

目前,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使我们必须把大尺度上的生物进化和小尺度上的人类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才能把生物多样性保护落实到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保证人类的各种行为不偏离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使人类走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笔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探索生物的进化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旨在为生物进化大背景下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奠定基础。

1生物进化与生物的适应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阐明了生命是进化的产物,现代的生物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给神创论以巨大打击,使生物学摆脱了神学的羁绊…。达尔文认为由于随机变异的产生和自然选择的作用,适应的变异被保留了下来,而不适应的变异则被淘汰。因此,自然选择的过程,就是生存斗争及适者生存的过程,适应是生物进化的最终结果。

进化论及进化生物学的研究发现多细胞生物起源于单细胞生物,结构复杂的生命体总是源于结构简单的生命体。据此,部分学者认为进化就是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发展过程。生物的进化就是生物体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前进发展过程,其中存在着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方向性,这和达尔文对生物进化这一基本问题的理解是相背的,这是人类中心说的判定标准在生物进化论中的体现。即使现代的进化观也并未认为“进化就是革命性的进步”,而把“进化”定义为“进化是生物适应性的改变和生物群体多样性的变化”,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一致,在进化理论中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是达尔文整个进化理论体系和现代进化观的奠基石。

适应是生物进化的最终结果。生物的进化是生物物种的趋异化过程,是生物的随机变异和自然选择的过程。自然选择是对随机的多种变异的选择,大自然为选择者,而随机的各种变异成为被选择的对象,被大自然最终所选择的那种变异就得以保存下来,而同一物种中的其他变异就被淘汰,得以保存的变异就是适应大自然的。可见,生物物种产生的各种变异,无论是变异的程度上、方向上,还是变异范围的大小、数目的多少上,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但又是客观存在的。而大自然的选择相对于物种的变异来看,却是有一定方向的。自然选择的方向性和物种变异的随机性,客观上就决定了生物对自然的适应是一种被动的过程,生物体在结构、功能上对自然的适应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对自然的适应性总是滞后于自然对生物物种的选择性,也就是说,生物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而不适应才是绝对的、永恒的。这就从根本上澄清了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和现代进化论所基于的客观事实,在进化论中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划清了进化论和神创论的界限。

2自然选择与社会选择

生存斗争及适者生存的过程就是自然选择的过程。除此之外,还有另外1种选择——社会选择也与生物的进化密切相关。伴随着人类社会工业文明的开始,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日新月异,市场经济和资源环境私有制的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加上当代生物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生物界的改造力度越来越大,表现在一些物种逐渐消失;一些物种数量急剧减少,成为濒危物种;一些物种地理分布区域大幅度缩小;一些物种生活习性及部分性状发生改变;不时有新品种出现等现象,表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对生物物种的演化具有不可低估的选择作用,这种选择称为社会选择。社会选择是人类主动适应自然环境的表现和手段,是人类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好地适应自然的一种必然。从本质上说,人类的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科学实践活动等都是人类自主选择的结果,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工业生产以及科学实践活动等人类行为的发生发展和演化等各个方面都属于社会选择的范畴。

事实证明,现在人类社会选择的力量的确是越来越强大,无论是对自然的改造力还是对自然的破坏力都超过了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但是,人类、人类社会本身以及社会选择等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都是在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发挥效能的。在一定程度上,社会选择是人类社会对自然选择作用的一种应答和反映,可以看作是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典型。但社会选择一经发生后,便有其独立作用的一面,可以和自然选择作用一道共同作用于生物的进化过程。

自然选择和社会选择的辩证关系表现在:一方面,当二者一致时,社会选择对自然选择起到了促进和加速的正向作用,使自然选择的力度、范围、时效得以加强,而自然选择使社会选择的目标得以快速实现,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加速生物物种的演化。另一方面,当二者不一致时,有3种情况:①当自然选择的力量大于社会选择时,生物物种的演化由自然选择所控制,社会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自然选择成为了社会选择的阻力。这种现象在人类的动植物新品种的选育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②当二者力量近于相等时,自然选择和社会选择都在自己一定的范围内作用,社会选择的目标停留在研究成果阶段,无法有效推广和应用,而自然选择也以其自身的作用规律对生物进行着选择。③当自然选择的力量小于社会选择时,社会选择的结果在自然界中得以快速体现,自然所固有的一些平衡体系被打破,自然选择的方向被改变,社会选择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控制着生物的演化。

2种选择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人类社会诞生起,2种选择过程都直接或间接地贯穿在每一个具体的物种的演化过程当中。但是,社会选择的对象、原始材料和最终归宿都统一在自然界当中,社会选择无论多么强大。都必须以自然选择为基础。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在尊重自然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社会选择对生物和环境的再创造作用,同时利用社会选择来抑制或从根本上扭转对人类或自然界(如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环境等)都不利的自然选择,或减缓各种对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毁灭性打击的自然灾害等,降低灾害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力,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3社会选择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性选择,是一种非常理智的自主性选择,同时也是人类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的一种机制,是一种实现长期自我演化的策略和手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使人类的现代化工业和现代化农业以及现代科学实践活动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了正确的方向,把人类的社会选择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主动适应都有机地统一在可持续发展这个大框架下,使人类的社会选择和主动适应终于走上了“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的道路,从而实现了人类在自己的演化历史上第一次按自己所设计的演化模式去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质上转化为人类的社会选择和大自然的自然选择二者间的关系问题,但这种相互关系无论是从时间、空间维度还是二者间力量强弱的对比情况来看,都是不对称的。从生物进化的时空尺度上来看,人类必须充分发挥自己所特有的主动适应力来确保社会选择在最大时空尺度上与大自然的自然选择相适应,人类才可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以实现长期的自主演化。

从纯生物学的观点来看,自然和自然选择都不会支持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内发展水平的全方位提高,因为这意味着人类作为一个生物学种群,将占有越来越多的物质和能量,因而会剥夺其他物种生存和演化的机会,这与生物界的演化趋势相背离。因此,在生物进化的大背景下,人类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全人类长期的艰苦努力,还必须同时处理好进化、适应和选择等重大问题,只有这样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生物的进化、适应和大自然的选择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都统一在生命的演化过程中。进化是生物适应自然的结果,适应是选择的结果,而选择是自然界所固有的属性。换句话说,进化、适应和选择都是自然界所固有的运动规律在生物物种演化过程中的体现,是物种演化过程中3个最重要的环节。人类的社会选择和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此为前提,才能正确地发挥作用,为人类造福。

进化范文篇7

关键词:主动适应被动适应自然选择社会选择可持续发展

从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至今,由于对进化论的理解不深,因而出现了2种极端现象:一是生物进化中的自然主义倾向,即忽视社会选择的巨大作用,仅仅将生物进化归结为自然选择作用的结果;二是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过分夸大社会选择的作用,而低估了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目前,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使我们必须把大尺度上的生物进化和小尺度上的人类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才能把生物多样性保护落实到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保证人类的各种行为不偏离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使人类走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笔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探索生物的进化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旨在为生物进化大背景下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奠定基础。

1生物进化与生物的适应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阐明了生命是进化的产物,现代的生物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给神创论以巨大打击,使生物学摆脱了神学的羁绊…。达尔文认为由于随机变异的产生和自然选择的作用,适应的变异被保留了下来,而不适应的变异则被淘汰。因此,自然选择的过程,就是生存斗争及适者生存的过程,适应是生物进化的最终结果。

进化论及进化生物学的研究发现多细胞生物起源于单细胞生物,结构复杂的生命体总是源于结构简单的生命体。据此,部分学者认为进化就是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发展过程。生物的进化就是生物体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前进发展过程,其中存在着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方向性,这和达尔文对生物进化这一基本问题的理解是相背的,这是人类中心说的判定标准在生物进化论中的体现。即使现代的进化观也并未认为“进化就是革命性的进步”,而把“进化”定义为“进化是生物适应性的改变和生物群体多样性的变化”,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一致,在进化理论中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是达尔文整个进化理论体系和现代进化观的奠基石。

适应是生物进化的最终结果。生物的进化是生物物种的趋异化过程,是生物的随机变异和自然选择的过程。自然选择是对随机的多种变异的选择,大自然为选择者,而随机的各种变异成为被选择的对象,被大自然最终所选择的那种变异就得以保存下来,而同一物种中的其他变异就被淘汰,得以保存的变异就是适应大自然的。可见,生物物种产生的各种变异,无论是变异的程度上、方向上,还是变异范围的大小、数目的多少上,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但又是客观存在的。而大自然的选择相对于物种的变异来看,却是有一定方向的。自然选择的方向性和物种变异的随机性,客观上就决定了生物对自然的适应是一种被动的过程,生物体在结构、功能上对自然的适应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对自然的适应性总是滞后于自然对生物物种的选择性,也就是说,生物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而不适应才是绝对的、永恒的。这就从根本上澄清了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和现代进化论所基于的客观事实,在进化论中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划清了进化论和神创论的界限。

2自然选择与社会选择

生存斗争及适者生存的过程就是自然选择的过程。除此之外,还有另外1种选择——社会选择也与生物的进化密切相关。伴随着人类社会工业文明的开始,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日新月异,市场经济和资源环境私有制的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加上当代生物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生物界的改造力度越来越大,表现在一些物种逐渐消失;一些物种数量急剧减少,成为濒危物种;一些物种地理分布区域大幅度缩小;一些物种生活习性及部分性状发生改变;不时有新品种出现等现象,表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对生物物种的演化具有不可低估的选择作用,这种选择称为社会选择。社会选择是人类主动适应自然环境的表现和手段,是人类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好地适应自然的一种必然。从本质上说,人类的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科学实践活动等都是人类自主选择的结果,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工业生产以及科学实践活动等人类行为的发生发展和演化等各个方面都属于社会选择的范畴。

事实证明,现在人类社会选择的力量的确是越来越强大,无论是对自然的改造力还是对自然的破坏力都超过了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但是,人类、人类社会本身以及社会选择等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都是在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发挥效能的。在一定程度上,社会选择是人类社会对自然选择作用的一种应答和反映,可以看作是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典型。但社会选择一经发生后,便有其独立作用的一面,可以和自然选择作用一道共同作用于生物的进化过程。

自然选择和社会选择的辩证关系表现在:一方面,当二者一致时,社会选择对自然选择起到了促进和加速的正向作用,使自然选择的力度、范围、时效得以加强,而自然选择使社会选择的目标得以快速实现,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加速生物物种的演化。另一方面,当二者不一致时,有3种情况:①当自然选择的力量大于社会选择时,生物物种的演化由自然选择所控制,社会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自然选择成为了社会选择的阻力。这种现象在人类的动植物新品种的选育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②当二者力量近于相等时,自然选择和社会选择都在自己一定的范围内作用,社会选择的目标停留在研究成果阶段,无法有效推广和应用,而自然选择也以其自身的作用规律对生物进行着选择。③当自然选择的力量小于社会选择时,社会选择的结果在自然界中得以快速体现,自然所固有的一些平衡体系被打破,自然选择的方向被改变,社会选择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控制着生物的演化。

2种选择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人类社会诞生起,2种选择过程都直接或间接地贯穿在每一个具体的物种的演化过程当中。但是,社会选择的对象、原始材料和最终归宿都统一在自然界当中,社会选择无论多么强大。都必须以自然选择为基础。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在尊重自然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社会选择对生物和环境的再创造作用,同时利用社会选择来抑制或从根本上扭转对人类或自然界(如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环境等)都不利的自然选择,或减缓各种对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毁灭性打击的自然灾害等,降低灾害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力,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3社会选择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性选择,是一种非常理智的自主性选择,同时也是人类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的一种机制,是一种实现长期自我演化的策略和手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使人类的现代化工业和现代化农业以及现代科学实践活动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了正确的方向,把人类的社会选择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主动适应都有机地统一在可持续发展这个大框架下,使人类的社会选择和主动适应终于走上了“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的道路,从而实现了人类在自己的演化历史上第一次按自己所设计的演化模式去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质上转化为人类的社会选择和大自然的自然选择二者间的关系问题,但这种相互关系无论是从时间、空间维度还是二者间力量强弱的对比情况来看,都是不对称的。从生物进化的时空尺度上来看,人类必须充分发挥自己所特有的主动适应力来确保社会选择在最大时空尺度上与大自然的自然选择相适应,人类才可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以实现长期的自主演化。

从纯生物学的观点来看,自然和自然选择都不会支持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内发展水平的全方位提高,因为这意味着人类作为一个生物学种群,将占有越来越多的物质和能量,因而会剥夺其他物种生存和演化的机会,这与生物界的演化趋势相背离。因此,在生物进化的大背景下,人类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全人类长期的艰苦努力,还必须同时处理好进化、适应和选择等重大问题,只有这样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生物的进化、适应和大自然的选择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都统一在生命的演化过程中。进化是生物适应自然的结果,适应是选择的结果,而选择是自然界所固有的属性。换句话说,进化、适应和选择都是自然界所固有的运动规律在生物物种演化过程中的体现,是物种演化过程中3个最重要的环节。人类的社会选择和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此为前提,才能正确地发挥作用,为人类造福。

进化范文篇8

【关键词】进化稳定策略;电信监管;进化博弈

一、引言

完全理性,往往是经典博弈论中的必要条件,在参与的过程中均通过获取最佳策略获取最大利益,但实际情况下的参与人往往是有限“理性”的,无法做到完全“理性”。近年来,进化博弈理论的重视程度加深,其将有限“理性”假设作为理论基础。[1]我们发现,进化博弈的模型可适用于多种领域。因此,我们通过采取动态分析这一方法,将对参与人行为有一定影响的各种因素纳入设计好的模型,根据系统论相关观点来对群体行为的演化趋势进行深入考察与研究。国内外众多学者在这一领域采取了一些有效研究,如在应用上,进化博弈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进化博弈在社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另一种为进化博弈在企业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2、3]

二、进化博弈理论在电信监管方面的应用

进化博弈论广泛应用在生物学、社会及经济学。而目前涉及到电信企业及监管机构的博弈研究中,学者们依旧会默认博弈主体是完全理性的,这也是基础的假设前提。[4]并且,二者的研究一般认为是基于非合作性质的博弈。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二者往往多是有限理性的,完全理性的存在只是一个理想状态。因此,从现实意义的角度来看,引入进化博弈研究理念来创新电信监管部门对电信企业的监管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进化博弈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构建关于电信企业与监管者行为的一般模型。在研究过程中,为保证客观性,先对参与主体、主体行动、信息情况和监管的实施情况进行一般性说明与假设。根据上文介绍,电信监管机构和电信企业主体不同策略下的成本、收益可以做出如下假设:我们将A(C)定义为电信监管机构监管的原始成本,这一成本始终是默认为存在的,且其值不随监管强度的大小而改变;在这一情况下,如果电信监管机构的实施情况为“强监控”,那么,电信企业主体一旦“逾越规则”就会被给予惩罚,此时,电信企业主体就会产生包括受到消费者和监管机构的批评与处罚等在内的企业负效用,我们将这一效用设为-μ。而此刻,作为监管方,由于监督有力,如罚款以及在公众中的威信提高等行为,因此监管方将会获得收益,我们将这一收益设为λ;相反,对于电信企业来说,如若企业主体能够合法经营,那么,该主体无负效用产生,此时将可以有较为稳定的收益,我们将其设为θ;另外,对于监管方而言,也会存在不负责的行为。如监管不力、玩忽职守等行为。在这种“弱监控”情景下,如若电信企业主体“逾越规则”,那么,电信监管方将产生包括受到消费者和上级的批评与处罚等在内的负效用,我们将其设为-χ。而此刻,企业主体因违规经营,会盈利从而得到利润,我们设为δ;相反,如若电信企业主体“诚信经营”,电信监管方就会因闲暇或节省监管成本的原因,获得正效用,我们设为ρ,电信企业仍将获得稳定收益θ。

(二)模型分析

博弈初始,根据经典博弈理论,我们假定电信监管方(1方)实施“强监控”策略的比例为x,如此实施“弱监控”策略的比例为1-x;对于电信企业群体(2方)而言,假设企业主体选择“遵守规则”策略的概率为y,那么,采用“逾越规则”策略的概率就为1-y。根据以上假定,对模型进行了适应性分析和稳定性分析,得到同一坐标平面内电信企业和电信监管机构两群体的复制动态趋势的相位图。根据相位图显示,存在四个鞍点,并没有进化稳定策略。然而,其均衡状态可以分析获得;当初始状态落在I区域时,该博弈收敛于平衡点x=1,y=0,即:(强监控,逾越规则)是电信监管方和电信企业主体两个博弈群体中所有参与者的必然选择。当初始状态落在Ⅱ区域时,该博弈收敛于平衡点x=1,y=1,即:(强监控,遵守规则)是电信监管方和电信企业主体两个博弈群体中所有参与者的必然选择。当初始状态落在Ⅲ区域时,该博弈收敛于平衡点x=0,y=1,即:(弱监控,遵守规则)是电信监管机构和电信企业主体两个博弈群体中所有参与者的必然选择。当初始状态落在Ⅳ区域时,该博弈收敛于平衡点x=0,y=0,即:(弱监控,逾越规则)是政府和核心企业两个博弈群体中所有参与者的必然选择。

(三)模型验证

随着通信业的高速发展,运营商通过实施资费套餐这一市场策略,通过捆绑月租费与使用费供用户选择。消费者并不清楚资费套餐的收费标准,经常掉进资费陷阱。分析发现这种问题属于第一种进化稳定策略情形,现实表现为电信监管机构执行监管的成本大于对电信企业主体违规经营的罚款,由于资费套餐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监管方必须有强大的财力物力人力支持,才能完全查出电信企业存在的问题,目前电信监管方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因此电信监管机构群体会选择弱监控策略。如何才能改变监管不力的情况,可以考虑不断加大对“违规经营”企业的处罚力度,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此刻,由于企业“违规经营”所获得的收益小于其由此被查处时的负效用,电信企业群体就会选择采取“合法经营”策略,与模型的推理完全相符。

三、结论

通过建立电信企业主体与电信监管方之间的进化博弈模型,对其均衡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博弈两方初始阶段不同,均衡也不同,策略的选择与两方选择比例相关。所以,对于电信行业的监管一方而言,只有通过渐渐加大奖惩力度,才能有效防止企业主体逾越规则去经营的现象产生,从而更易推动多数电信企业遵守行业规则,合理赢取利润。

作者:徐 臻 刘逸哲 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孙庆文,陆柳.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演化博弈均衡的稳定性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7):11-16.

[2]田厚平,郭亚军.一类基于进化博弈的多主多从Stackelberg对策算法[J].系统工程学报,2015,20(3):303-307.

进化范文篇9

聪明的人看得清,精明的人看得准,高明的人看得远。越是高明的投资家,就越能高瞻远瞩地看问题,从不去拘泥于一些精打细算的小事情。因为他们知道,市场是最好的调查员,它可以通过一种特别的方式去告诉你什么最赚钱,应该投资什么。自然界可以造化出数千万的物种,最后他们经过优胜劣汰的过程,形成了今天的世界。我们的商业活动也是一样,不断的有新公司新企业产生,也同时有着老公司老企业消亡,与大自然的进化如出一辙。我们能否从大自然中找到一些使企业兴旺发展的佐证呢?这个问题有着一定的复杂性,因为自然界的发展是纯粹的自然选择,而人的特殊性在于人能够认识自然并且改造自然。企业运作的主体是人,认识有理性的动物。这样,商业环境与自然环境相比,在这个层面上就多了一份理智与稳定,少了一

二、商业管理视野中的进化论

人类始终坚信能够用知识来充实自身,以便协助人们更好地改变“自然发生的过程”。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就存在着这样的道理:必须了解市场的定性规则,从而有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结论的产生,我们都想要更优秀、更聪明地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生存,就必须了解创新和差异化的力量,才能击败竞争对手,取得胜利,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客户提升出更多利益。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进化论中,存在着这样一个观点:物种必须自身具备“有利变异”这种能力,这种有利变异是顺其自然发生的,可被称为自然选择的阶段。因为,伴随无竞争力物种的灭绝,差异化应有的创新才能继承并有了发展,于是,最终有奇异以及专业技能的物种得以存留。于是,我们所看到的,变强,对抗,紧缺资源,进化及追随私人利益的表象,只发生在达尔文自然论中看到。对于商业管理,其升级是被提及频率最高的。这一般意味着向更高层次的追求与过渡。然而,达尔文进化论中,“存活越艰难的地方是进化越迅速地方”向我们证明了对抗的压力给与了我们升级的动力。如今,又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商业管理进化也必须产生。因为,当今社会竞争的愈演愈热,商业管理方式的提升,新旧商业模式的更新换代,都促使着我们更加进步。四、商业管理得以进化的要素开放性:于当今,经济逐渐全球化进行发展,区域以及全国、更甚全球的文化、经济及政治这些的发展,对于商业企业的未来发展而言,其即为机遇,或者为挑战。这些全方位,多元化的竞争方式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面对这样严峻的态势,倘若那些企业仍只顾埋头苦干、与时俱进不了,没有办法跟随市场发生进化的行程,可能存在于市场进化之中被淘汰的一种危险。于是管理者应于商业管理之中,积极进行健全的市场监测机制的建立,大力重视市场变化,随时研究市场之中的潜在危机,做出合理的预警,使企业的发展没有障碍,才可抓住大好的发展机会。灵活性以及快速反应能力:对于如今的市场,其为日新月异改变很快的一个市场,竞争日益剧烈,进化速率逐渐变快,基于如此态势,灵活性以及快速反应能力缺失的一些企业,一贯仅留下错失置于眼前的机会的某些遗憾,面对挑战没有办法。于是,企业灵活性以及快速反应能力的缺失,其较大程度地对市场跟踪及预警机制于企业发展之中具体作用的发挥造成影响。所以,商业企业的管理者除了需保持组织体系上的灵活性,还需组织中的每个成员培养快速转变思想观念的能力,组员间通过积极的交流及合作,进行协调及配合,最终有效地提升全部组织的灵活性以及快速反应能力。创新能力:对于创新能力,其为商业企业灵活性以及快速反应能力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有管理模式以及产品的创新。创新能力欠缺的企业无论指引市场前进方面,还是跟随市场变动方面,均有不同的问题发生。在企业生产的产者需求不相符之时,企业的全部

三、管理进化的关键

进化范文篇10

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psychology)是自20世纪80年代逐渐形成的交叉学科。它以达尔文(Darwin)的进化论为指导,对人类的心理起源和本质进行研究,通过进化的心理机制来解释人类行为的适应性,旨在分析自然选择过程中不断进化的认知加工机制是如何指导社会行为的,从而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人类行为的综合观点[1]。

1.1人类携带着远古的大脑生活在现代环境当中

数百万年来,人类的思维为了应付环境挑战而不断进化[2]。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则是心理进化的自然选择的途径。通过狩猎—采集生活方式的自然选择,人类的身体和心理向着适应远古环境的方向不断进化。但当今世界人文事物几乎都是在最近一万年中出现的,与变化的环境相比,人类进化的速度太慢了。人类携带着远古的大脑,生活在现代环境当中[3]。

1.2人的某种心理是为解决某种适应问题的产物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进化过程中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生存和繁衍,通过自然选择,不断淘汰不利于生存和繁衍的心理特征,保留下有用的适应机制[4],并最终形成了现代人所拥有的心理特征和适应机制。在进化过程中,适应的行为来自自然选择而产生的稳定发展的遗传特征[5]。心理机制是在人对生存与繁衍压力的适应和选择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6],心理也就是一系列的适应器,其具备解决某种专门问题的功能性特征。因此,热带草原法则蕴藏着“真相”的核心内容,而且能够解释许多人类行为[5]。

1.3人的行为是心理机制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解释人类社会行为考虑心理因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环境因素,外显行为都是背景输入和心理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作为背景因素来激活心理机制,从而使有机体表现出行为。人的行为是心理机制和环境互动作用的结果,心理机制是社会行为的前提,而社会环境又会反过来影响心理机制的表现方式、强度和频率[7]。

1.4人类心理进化史是了解现在心理机制的钥匙

心理机制受进化规律的制约,人们现在所拥有的适应机制中留下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种种痕迹,揭示了关于祖先生存环境的诸多信息。现代人的行为举止和基因有关,相当于事先在人类大脑中安装了“模块”,代代相传[8]。借助现有适应机制所具备的种种特性,可以去推断祖先在过去生存环境中面临着哪些适应性问题(选择压力),以及他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适应性问题才能成功地生存与繁衍。利用这种方式来理解适应机制的结构和运作,可以了解人们的各种心理机制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所以,过去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以及个体成长史是了解现在心理机制的关键[7]。

2进化心理学与旅游相结合的意义

2.1进化心理学本身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进化心理学透过人类进化的历史背景研究心理和行为,符合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它虽然在某些方面不能使用经验的论据,但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许多独特和重要的见解,这对任何一个试图对人性有真正理解的人都是探索性的、不可缺少的[8]。有学者甚至认为,进化心理学已为心理学者打开了寻找心理机制“终极解释”(ultimateexplanation)的大门[9]。国外的诸多研究为进化心理学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实验经济学方法验证了进化形成的“互惠—作弊—处罚”的心理机制适于处理社会两难问题,环境和遗传因素有助于对制度偏好的研究[10]。进化心理学方法实证分析表明,人们对绿色广告中的洁净水源、绿色环境有天生的偏爱[11]。进化心理学也能够解释人类追逐资本是为了获得繁衍成功这一论断[12]。进化心理学的观点不仅有助于研究人类的正常行为,也同样有助于对犯罪及其他反人类行为的理解[13]。尼克尔森(Nicholson)前瞻性地提出,应该根据进化心理学的新人性观来进行组织和生活设计,以改善人们的生活与工作[14]。国内研究虽然起步晚,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赵敦华按照进化心理学的方法,对道德起源这一道德哲学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研究[15]。陈苪探讨了现代社会主观幸福感与经济增长“失配”现象的成因与对策[16]。刘志超等运用进化心理学解释了消费行为的性别差异[17]。刘歌等学者探讨了抑郁症的进化机制,并认为抑郁症是正常心理机能运作所带来的主观困扰,产生了不符合社会预期的行为。人的许多压力源于某些非适应性观念或信念,抑郁则让人放弃,这是抑郁症积极的一面[18]。张卓业等研究分析认为,人类的厌恶情绪源于抵御寄生物和保持种群规模的需要[19]。

2.2拓宽旅游研究概念体系的时空范畴

进化心理学有效弥补了传统心理学仅对近因探讨的不足,把目光指向心理和行为的根本原因,对于全面深入地认识心理和行为的原因具有积极的意义。谢彦君教授认为,尽管旅游者出行的具体目的可能不同,但在最概要或最基本的层次上,所有旅游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寻求愉悦[20]。但旅游这种人类行为的起源与根本动机是什么?旅游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进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和发挥着怎样的功能?迁徙、旅行、旅游是否存在共同的心理动机,都是值得探索的问题。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旅游,有助于将旅游研究的范畴拓展到整个人类历史长河,探索旅游的起源,从而不再局限于从纵向上生产力发展和横向文化差异来理解旅游的起源和特征。

2.3回到“过去”是研究旅游心理的起点

按照进化心理学的逻辑,活着的人都是一部复杂的记录,其心理设计提示着过去的选择。若要理解旅游活动的起源,就要看促成旅游活动的原始心理机制在远古承担着何种适应功能。因此,回到“过去”成为研究旅游心理的起点。旅游活动通过其本质与特征与其他活动相区别,也因此成为进化心理学解释旅游现象的切入点。旅游是在闲暇时间追求愉悦的活动,由于异地性和暂时性,不能不让我们联想到远古人类对陌生环境的向往与敬畏。为生存繁衍,人类“走出去”的原始冲动不断进化形成的适应器在今天仍然存在,旅游冲动远古有之。

3进化心理学分析旅游的路径

人是由生理和心理这两部分构成的受进化规律制约的有机整体。旅游动机是人类远古留下的心理种子,在现代环境条件下激发和发展。闲暇为重温基因记忆提供了时间条件,信息与交通方式变革则加速了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在远古适应心理的驱使下,现代环境里的旅游行为表现出诸多特征,并与其他行为相区别。

3.1旅游世界与原始世界存在共同特征

远古时期,具有狩猎、采集竞争优势的个体,在群体中有良好的地位,有助于获得更多的性机会和性选择权利,其基因遗传的几率较大。从狩猎、采集等原始生产生活,到部落迁徙,到帝王巡游、僧道云游、文人访学,直到现代旅游活动,外出、出游能力显示生存能力和社会地位的功能都非常明确。因此,旅游是人类在长期社会交往过程中显示自身优势和建立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器的反映。出游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旅游活动是获得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旅游活动对应于狩猎、采摘、竞争、繁衍活动,旅游环境类似于热带草原环境。旅游的内驱力是匮缺补偿和自我实现,而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某种旅游活动是对保留在基因里的某种远古行为习惯的补偿。旅游虽然并不直接提供生存和繁衍的斗争,但能够实现人们回到过去、逃离现代和体验自然的诉求。旅游世界活动与原始世界的狩猎、采集活动都具有异地性和暂时性。所不同的是,原始世界的生产生活已经无法存在,但当时环境条件下,经过自然选择产生的适应器或者说是原始记忆仍然在发挥作用。只是在今天,人们要通过付费才能体验百万年前的行为,而收获由物质为主转为精神为主。

3.2旅游心理承担着远古适应器的功能

生存与繁衍的欲望促使人类不断探索新的世界,这是旅游体验形成最原始的冲动。“旅游者的目光是借助符号建构起来的,而旅游充斥着符号的采集过程”[20]。旅游体验、记忆、留影、纪念品等,在功能上与狩猎和采集活动是相似的。从认同和价值角度来看,消费攀高、炫耀、模仿等行为,则与男性渴望获得更多的性接触机会,女性希望获得更多的亲资回报的功能与目的,有密切的联系。旅游的探索、冒险、干涉及道德弱化等行为特征,表现出远古适应心理对现代环境的响应。旅游活动有助于解决环境压力问题,这一点表明了旅游虽然是现代活动,但却有着古老的适应功能。当人们不再为生活所迫时,生存与繁衍的心理适应器仍然在发挥功能,旅游就有了产生的环境和心理条件。

3.3旅游体验实现了人类心灵的回归

旅游世界是对生活世界的逃逸与背叛,是游客意象中的舞台。“在空间上,旅游世界总是生活世界的一种暂时的隔离,先是离开它,然后再回归它;在这个背离和回归的过程中,旅游者发生了变化”[20]。现代核心家庭与工作环境带来的压力,激发了人们“走出去”的心理适应机制,通过回归人类祖先的原始生活大家庭来寻求关怀和安全感。旅游世界成为对原始世界的追溯与再现。旅游世界搭建起了现实与过去、生活世界与远古世界的桥梁,从而实现了人类心灵的回归。

3.4构建旅游“适应器—环境”响应机制

以生存与繁衍为目的进化而形成的心理适应器在现代文明条件下仍然发挥作用,这是旅游活动本质与特征形成的最基础原因。由于文明进步快于生理和心理进化的速度,人类在原始世界形成的适应心理机制处于现代社会时就会失衡,失衡就要寻找出口。远古适应器与现代环境的矛盾导致出游,旅游就是适应心理机制与环境作用的结果。“旅游作为一个表面上具有开放性和结构张力的行为,实际上它却在构筑一个相对封闭的世界:展开来,就是人们生活世界的延伸;掩闭上,就是一个与日常生活迥异的世界。”[20]“远方世界”,也就是“旅游世界”,成为心灵寻求平衡的目标之一。生活世界是每个人心目中的世界,在旅游者看来它是灰暗的、沉闷的、忧郁的和枯燥乏味的[21],而旅游是梦想中的假期。当我们对日常生活世界怀有如此的认识时,旅游世界就翩然而至了[20]。生活世界提供的压力与有效需求,刺激了原始适应行为的发生。旅游环境异于生活环境,起到了替代陌生环境、原始世界的功能。而旅游世界的产生来自适应心理机制的作用,即对生活世界的逃逸和对原始世界的回归。在旅游世界里的体验与日常生活相异,从而拉开了人与现实世界的距离,仿佛回到了“过去”,走近了远古的人类。现实生活压力替代了远古生存与繁衍的压力,也打开了藏在心灵中对自然环境探索和依恋的基因阀门。“走出去”这个本来以“狩猎、采集与繁衍”为目的的自然选择条件下形成的适应机制,在旅游世界下发挥了功能。旅游活动的现代化和普及,则是外部力量激发的结果。外部力量包括闲暇、可支配收放增加与城市病等推力,也包括交通改善、旅游资源吸引等引力。

4进化心理学对旅游体验行为的解释

旅游行为实现了现代社会建立在生存和繁衍基础上更为高级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借助进化心理学理论,可以对旅游的概念与特征进行功能分析与解释。

4.1旅游追求愉悦是适应心理进化的结果

旅游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和自娱过程[22]。旅游的世俗愉悦与生存繁衍密切相关。同时,大量的证据表明,美丽标准是人类适应的结果,美意味着环境适宜和身体健康[3]。因此,全人类在旅游审美的标准以及由此而获得的愉悦方面也存在共性。利于增加生存与繁衍机会的远古适应器在今天还发挥着提高生活质量的功能。因此,旅游是在实现了生理与安全需求基础上的,情感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的高层次精神需求。当旅游者、旅游吸引物和环境达到有机统一时,主客体间不再有距离,旅游者在精神上高度自由,进入了极度愉悦的状态,即表明他获得了高峰体验———这就是我想要的。此时,游客精神上进入了一种悠远无限的“游”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人对生命和宇宙的瞬间感悟,是一种“致乐”之境[23]。这种心理机制适应了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

4.2认同和炫耀是旅游体验的目的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的终极任务是生存与繁衍,遵循社会认同原则是个体行为的优先策略[4]。通过自然选择,社会认同作为心理模块以基因的形式遗传。旅游活动中的交往、模仿、冲突、角色扮演等行为是获得认同的途径。旅游成为游客实现认同的一种仪式。笔者认为,认同危机或认同都有导致出游的倾向,目的是为了获得认同和扩大认同的范围。从目的地认同、角色认同、文化认同到自我认同,表现出旅游的独特价值。从古代的吟游诗人到现代的旅游者,都是在寻求与其生活环境相悖的某种补偿。这种心理经过长期的历史沉积以及环境变化对它的强化,便出现了现代旅游的两种明显倾向:旅游的现代化与原始化[24]。认同反映了游客的价值观。旅游活动追求认同的同时,也伴随着炫耀特征。炫耀心理在人类的进化策略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炫耀是传递有能力提供丰富物质资源以保证后代生存(解决亲本投入问题)的信号,过度消费有助于吸引同样期待将自身基因最大限度传承下去的异性(解决配偶选择问题),并将在与不能提供同样资源的同性竞争中胜出(解决同性内竞争问题)[5]。因此,旅游活动是社会地位和能力的明证。炫耀能够带来愉悦,它在传递和证明一个远古时期的适应机制,即更强的生存与繁衍的能力[5]。在现代社会,通过旅游炫耀行为也能够实现认同带来的愉悦感。

4.3异地性与暂时性模拟了远古生存环境

由于时空的位移,使得旅游者潜意识中总是有种“离家感”和“漂泊感”[23]。旅游性质上总是短期的和暂时的,用不了多长时间,旅游者“回家”的心情就非常明显了[20]。旅游体验的异地性与暂时性特点模拟出了远古生存环境,形成的新鲜感、自由感、陌生感、离家感、解放感和漂泊感等体验,构成了其他各种体验的基础。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之所以追求异地的新奇怪异,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生存与繁衍机会。但寻求更多的性接触机会仅仅是现代旅游活动的目的之一,生存与繁衍的目的已经更多地表现为对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追求。需要指出的是,进化心理机制都有持久度与强度范围。游走在常住环境与陌生环境之间,并且在持久性和强度上达到合适的度,这也是进化选择的结果。外出太久或者待在家里太久,都会失衡。这也表明了旅游的异地性和暂时性对人类心灵寻求平衡的合理响应。

4.4道德弱化源于适应器与环境的矛盾

人类学家认为,旅游者类似于朝圣者去拜谒“远方的中心”,心怀敬意,只是旅游者被容许“在远方”嬉戏,能做一些“不严肃”的事情[25]。由于远古与现代人文环境的差异,“出游”的原始冲动并没有为现代文明约束下的异地性的活动做好“文明”准备,游客与目的地的矛盾不断发生。人类大脑的进化远不及文明进化得快,在远古适应器控制以及现代环境激发条件下表现出的“生存竞争行为”,在当今文明社会来看,则可能被认为是道德弱化行为。远古环境与现代环境之间的差别可能改变了适应性问题的主要特征。当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仍然正常地发挥它们的设计功能的时候,这种功能反而可能被认为是一种功能性障碍。心理机制的正常功能可能会不符合社会预期的行为。根据热带草原法则,人类的大脑无法理解不存在于远古的法律和道德,从而做出责任感松弛的行为。因此,不能把道德弱化简单地理解为文明本身发展或者地域差异的问题。

4.5痛并快乐着———良性自虐的旅游

从痛苦中获得快感的良性自虐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比如饮酒、吃辛辣食物。在热带草原生存竞争法则下,焦虑和惊恐等负面心理活动的适应性功能有助于人提高生存几率。对外部世界的敬畏是心理进化的结果。远古环境条件下,由担心到收获,由竞争到胜利的不断反复筛选,形成了经历痛苦,实现生存与繁衍喜悦的心理适应器。多数情况下,旅游体验是吃苦受累的过程,体验的差异性越强、刺激越强烈,获得的快感反而会越大,其中也包括返回居住地获得的解脱感。以蹦极为例,“良性自虐”就是游客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越强烈,平安无事后得到的快感就越大。当然,吃苦受累的负面作用会降低旅游满意度。旅游体验的快感往往在痛苦—快乐两个极端之间。因此,对不同消费倾向的游客来说,自虐的“度”也不一样。

5结论

5.1旅游心理机制远早于旅游概念的形成

旅游动机形成于人类心理机制进化的道路上。“走出去”是人类社会形成以来基因记忆,同时,现实社会归属感又迫使人们必需回到原来的群体。虽然旅游是一个现代概念,但旅游心理机制的起源非常古老,现代旅游活动中仍可以看到狩猎、采集和繁衍的影子。由此,旅游活动可以认为是建立在生存和繁衍基础上的人类对外部世界的实践探索和价值追问。在现代旅游活动产生之前,旅游的心理机制已经存在。

5.2旅游满足了生存与繁衍的原始诉求

旅游是现代环境激发的人类心理适应机制的反应。热带草原法则在旅游活动中仍然发挥作用,比如,男性显示获取更多资源的能力以吸引女性,而女性则倾向于发现这种拥有资源的男性。成功的旅游项目或者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往往都包含有优越环境、生存竞争、同性竞争、配偶选择等基础要素,以及含有不确定性因素等内容或者噱头,为游客取得认同感和高峰体验提供了条件。

5.3进化心理学可用于解释旅游需求偏好

远古形成的心理适应器是形成旅游需求与偏好的前提。旅游开发则首先要迎合适应器的功能。旅游从资源开发、产品设计、形象设计、产业布局到项目落地,需要满足市场导向。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养生旅游、探险旅游等产品顺应了时展的趋势,也是人类回归自然和历史的愿望。例如,西方游客对中国古老文化的向往,多数怀有一种探秘心理;对归国侨胞和港澳台同胞来说,多数意在寻根访旧,重温故梦[24]。相当多的证据表明,自然环境总比人造环境更受欢迎,因为自然环境曾经是人类的收获与藏身之所[5]。

5.4旅游是解决心理适应矛盾的重要途径

人类心理进化滞后于文明进化,并由此产生了诸多矛盾。文明的进化越快,基因与文明的鸿沟便越大,人类遭到的适应性挑战难度便越高。旅游则是解决基因进化与文明进化失调的重要途径。因此,当文明进步反而引起适应性功能矛盾的时候,旅游发挥提升幸福指数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功能的空间就越大,旅游的社会价值就越高。因此,旅游不仅是远古时期埋藏在人类心灵的一颗种子,这种移动的生活也在人类发展的道路上承担巨大的创造新文明的功能[26]。

5.5进化心理学对旅游的解释仍有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