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教学方法十篇

时间:2023-09-27 18:19:15

法律教学方法

法律教学方法篇1

【关键词】法律英语 案例教学法 文献翻译法 模拟法庭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3-0056-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我国对涉外律师的需求日趋增大。现今社会对于熟悉法律且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变得越来越迫切。但目前在中国,精通英语的人往往对于法律知之甚少,而懂法律的人大多在英语的运用上捉襟见肘。据统计,目前在法律界,85%的职位要求应聘者熟练掌握英语,但实际上,82%以上的法律从业人员只具有单一的法律背景。中国有各类律师事务所近1万家,执业律师约12万人,但能承担涉外法律服务的律师不到4000人。①因此,对于“法学+英语”这样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 法律英语的课程定位及教学目标

“法律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在这个前提下,要尽可能地利用语言这一载体,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西方社会文化等知识。要强调通过大量自主阅读来提高词汇量和增加知识。”②基于此,法律英语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既精通法律英语又熟悉国内外法律的法律实务型人才以及专门研究国外法律制度或进行中外法律制度比较研究的研究型法学人才。③

国家司法部从法学教育的实际出发制定了《法学教育“九五”发展规划和2010年发展设想》,提出了“重点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法律人才和职业性、应用型法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对法律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该设想强调了法学专业教育与英语教学相结合进行教学的重要性,表明法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更快更好地加强法律英语课程的学科建设,使法学教育能够适应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是法律英语教育者应肩负起的使命。

二 法律英语教学存在的不足

通过对法律英语的定位,可以看出,法律英语是法学与英语语言学的交叉学科,这种特色使法律英语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法律英语教学应当有其特殊之处。但是,目前的法律英语教学往往忽视法律英语的特点,采用类似于传统英语教学的方法,无法达到法律英语教学的目的。

1.法律英语教学主旨无法实现

教师在讲授法律英语的过程中,往往在“在法学语境下学习外语”还是“用英语学法律学”上有失偏颇,不能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英语教学和法学教育中确定一个平衡点。

2.法律英语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国内一些研究表明,目前专业英语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语法分析+翻译;阅读+写作;翻译+写作;词汇讲解+写作。④作为一种应用型、功能型的英语,法律英语的教学不能沿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法律英语是语言体系中较难学习的部分,与公共英语相比更为艰涩,再加上学生英语基础的参差不齐,所以许多教师在讲解课文时采用的多是逐字逐句翻译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尽管教师能够将课文中的语法点逐一点到,但往往忽视了西方法律制度的学习,而通过英文学习读懂国外专业资料,使用英语与外国人士就专业进行交流,才是法律英语的最终学习目的。而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已无法达成法律英语的教学目的。

3.法律英语教学设施过于陈旧

语言教学最讲究方法和手段,但在法律英语的教学中却仍沿用“一本书、一支笔、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在普通教室进行,没有多媒体设备。陈旧而单一的教学设施,使学生们觉得法律英语是如此枯燥、乏味、难学的一门课程,久而久之势必会心生厌恶。此外,对于听说训练完全放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学到的只能是“聋哑英语”。

三 法律英语教学方法的探索

基于上述关于法律英语教学方法不足的探讨,可以看出,要改变目前的法律英语教学状态,单靠一种教学方法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作为法律英语的授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从而循序渐进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目前,可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文献翻译法、模拟法庭法、电影教学法和对外交流法。笔者将对于这几种教学方法一一予以解析。

1.课堂讲授法

课堂讲授法是指由教师对法律文章进行讲解,对文章中的内容,如所涉及的法律制度、法律术语进行解释,对长句和复杂句在语法结构上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该文章的含义。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使学生大致了解相关的英美法律制度,掌握一定的法律英语词汇和术语,提高对英语语法的掌握,从而能够培养学生未来阅读法律文书的能力。因此,课堂讲授法适合于法律英语初学者和英文水平相对较弱的学生。但这种单纯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感到乏味,缺乏挑战性,且没有互动环节,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且学习结果得不到及时的反馈。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又叫苏格拉底教学法,是美国法学院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学生主要通过阅读根据上诉法院的判决编写的案例教科书来学习法律。采用这种教学法,教师要首先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案例,如何查找资料。采取这种教学法,学生学习的结果可通过两种形式体现:一是课堂提问的回答情况;二是撰写案例报告或案例摘要。

这种教学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能大大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法律文献的检索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案例的讨论能提高学生的辩论能力。此外,通过撰写案例报告或案例摘要,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但这种案例教学法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它对于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相对较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可能会造成许多学生的抵触。

3.文献翻译法

法律文献翻译能力是涉外法律工作者应当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法律文书翻译的准确与否直接涉及到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的确定,从而产生相应的法律效果。

文献翻译法的优点在于,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掌握法律文献的句式特点和语言特点,以及法律英语的翻译技巧。但是,学生翻译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通过练习、体会、总结、再练习的过程,循序渐进,稳步提高。

4.模拟法庭教学法

英语模拟法庭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实战演习的场所,也是促进法律英语教学有效的补充手段。教师选取合适的案例,由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原告、被告及律师等角色,学生根据案件和自己的角色要在开庭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查阅大量的资料。

通过开庭前的这些工作和开庭,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和熟悉英美法庭审的程序,掌握举证、质证、辩论的技巧,同时得到了锻炼,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但模拟法庭教学法对于学生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有一定的语言能力,而且要求熟悉英美法律制度。

5.电影教学法

为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等视听手段,适当地播放一些相关的法律题材类电影以及一些法律专题片和新闻报道。

这种手段,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法律制度的了解,提高听力水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受到英美法律文化的熏陶。在播放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讲解、重复播放的方式,确保学生能真正看懂、听懂。

6.对外交流法

对外交流法,是借助学校和律师事务所或国外学者联系,定期或不定期做讲座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扩大学生视野,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碰撞。这种教学法对于一些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操作起来难度较大。

四 结束语

以上教学手段各有其特点,作为任课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灵活适用,不能拘泥于一种手段,应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从而循序渐进地实现教学目标。

此外,上述手段并没有穷尽法律英语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摸索出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出能够胜任工作需要的、精通英语的法律复合型人才。

注 释

①张法连.复合型法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设计[J].中国成人教育,2009(9)

②梅晔.浅谈高校法律英语课程设置[J].学科园地,2009(8)

法律教学方法篇2

关键词:法律思维   法学教育   法律逻辑学   教学方法

法律逻辑学没有探讨法律的逻辑(此处的逻辑意指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但它告诉我们批判性地分析法律的逻辑(此处的逻辑意指思维规律、规则和方法,主要是推理和论证的规则与方法)。后一种逻辑理性地看待前一种逻辑的现有观点,思考其未来走向。在法律教育和学习中,法律逻辑不但是基础,是工具,而且更是目的。这正如台湾著名的民法学家王泽鉴先生所言:“学习法律,简单言之,就在培养论证及推理的能力”。

当前,法学教育困惑于怎样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法律逻辑学教学困惑于怎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法律思维训练。对此,本文结合讲授法律逻辑学的体会,总结一些法律逻辑学的教学方法,就教于同仁。

一、强调逻辑自律意识,引导学生重视逻辑思维

人从2岁左右就开始逻辑思维,在成长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但是逻辑自律意识淡薄却是大家的通病。有一些人,我们不能说他逻辑思维能力欠缺,但在写论文、教材、专著中,在讲话、演讲、辩论中,在处理一些重要问题时,却犯了一些不该犯的简单错误。例如:《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中的两篇文章。

《中国法学》2002年第2期《社会危害性理论之辩正》第167页:“根据通说,犯罪的本质在于它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简单地说,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显然,它是一个全称判断,即所有危害社会的行为都是犯罪。于是,反对者很快反驳”这里,作者明显在偷换论题,从“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推不出“所有危害社会的行为都是犯罪”,只能推出“有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是犯罪”(全称肯定判断不能简单换位,只能限制换位)。

《法学研究》2004年第1期《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第109页:“客观真实论者一方面声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另一方面又将刑事诉讼定义为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同一,这样一来,在诉讼中,所谓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一命题可以替换为‘认识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而所谓真理无非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一种认识,因此,上述命题可以进一步替换为‘认识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作者在这里混淆了概念,将辨证思维中的“同一”理解为普通思维中的“同一”,依此作推理,结论肯定不正确。“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同一”指的是辨证思维中的“同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同一,而不是普通思维中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同一。

当然,讲到这里,老师还要告诉学生:出现逻辑错误只是作者和编辑缺乏逻辑自律意识的结果,核心期刊还是核心期刊,法学专家还是专家,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全部(作者的文章还是有创新之处,这个例子还可以用来讲解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的关系等),需要注意的是,核心期刊的编辑、专家尚且出现这样的错误,我们更应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逻辑自律意识,把自发的逻辑思维转变为自觉的逻辑思维。这是学习法律逻辑学的第一个目的。

二、用法律逻辑学理论思考,引导学生提高法律思维能力

法律思维由法律思维形式和法律思维内容组成,法律思维形式和法律思维内容相互依存,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法学专业课讲授法律思维内容,法律逻辑学讲授法律思维形式,各有侧重,但在培养和提高法科大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法律思维训练时,法律思维形式和法律思维内容彼此相依,形式离不开内容,内容也离不开形式。法律逻辑学教学中融入法律思维内容,法学专业课讲授时注意法律思维形式、方法和规律,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实现法学教育的目标。举两个例子:

在法律逻辑课堂上,我让学生把“合法行为”、“违法行为”、“行为”、“犯罪行为”四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用欧拉图表示出来,大部分学生把行为划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在违法行为中划分出犯罪行为。他们认为,一种行为,要么合法,要么违法,为什么?他们说“不违法的就是合法”,“法不禁止即自由”嘛!且不说这样给合法下定义不合逻辑规则,也先不提合法的定义到底应该是什么,就举个例子,一个人坐在座位上,另一个人上来打他一下,不重,也不轻,违法吗?不违法。合法吗?没法回答,说是说不是似乎都有问题,但你肯定不能说这种行为合法。还有更多的例子,不违法的并不能说合法。“合法行为”、“违法行为”、“行为”、“犯罪行为”四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用欧拉图应该这样表示:先将行为划分为法律调整的行为和法律不调整的行为,然后,再将法律调整的行为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违法行为中有一部分是犯罪行为。想一想,“法不禁止即自由”是多好的一个借口啊,法不禁止的就是自由的,但逻辑理性告诉我们,不是所有时候都这样。

在和学生一起聆听的一次学术报告中,一位教授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修改为“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司法公正,执法公平”。目的是希望“依法治国”落到“依法治官”、“依法治权”上,而不是“依法治民”。但是如果要“依法治官”、“依法治权”,那么,凡是官和权都要依法而治。行政是权,我们呼吁依法行政,司法也是权,为什么不说依法司法呢?是现在我国的司法已经依法了,还是司法需要凌驾于法律之上,还是司法依不依法并不重要,至少不如行政依法重要,只要公正就可以了?而什么是公正?司法官说了算吗?这是从逻辑三段论推理想到的质疑。当时,正好讲到三段论推理,学生感触非常深刻。

以上说明尽管法律逻辑学没有探讨法律的逻辑(此处的逻辑意指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但它告诉我们批判性地分析法律的逻辑(此处的逻辑意指思维规律、规则和方法,主要是推理和论证的规则与方法)。后一种逻辑理性地看待前一种逻辑的现有观点,思考其未来走向。

三、从法律逻辑学的角度分析案件,让学生产生学习期望

“案件分析是指对案件事实进行分解、条理剖析,并提出应如何适用实体和程序法律意见的活动。”案件分析是法学专业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案件分析在于揭示案件中的法律理由,包括事实根据、法律依据和二者在法律上的逻辑结合。事实和法律都是由概念组成命题,由命题进一步组成推理,以此来论证法律理由。所以,案件分析也可以从概念、命题和推理入手。

例如,某地方法院判决的婚姻关系上的违约金案。原告和被告结婚时订立书面的婚姻合同,上面约定了违约金条款:任何一方有第三者构成违约,应当支付违约金25万元给对方。现在被告违约,原告起诉请求违约金。法院审理本案,遇到的难题是:本案是婚姻案件,应当适用婚姻法,但婚姻法上没有违约金制度。违约金是合同法上的制度,而合同法第二条第二款明文规定:婚姻关系不适用合同法。

怎样解决这一难题?从法律逻辑学的角度讲,合同和婚姻,一是财产法上的行为,一是身份法上的行为。但两者均属于法律行为,法律行为是其属概念。法律行为与合同、婚姻两个概念之间是属种关系。因此,法官可以适用关于法律行为生效的规则,具体说就是:其一,意思表示真实;其二,内容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其三,内容不违反公序良俗。审理本案的法官认为,本案婚姻关系上的违约金条款,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现行法对此并无强制性规定,并不违反"公序良俗",因此认定该违约金条款有效,并据以作出判决:责令被告向原告支付25万元违约金。

四、提问式教学,使学生学会思考

提问式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是老师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务求达到学生被穷追猛问,难以招架的地步。其目的是促使学生思考,通常不会问问题的人,也就不会发现问题,不会提出问题。因此,要在不断的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不仅会回答问题,更主要的是会注意问题、发现问题、并以适当的方式提出问题。

有人说,律师的作用就是重新组合案件事实,寻找法律理由,维护当事人的利益。而怎样在复杂的案件事实中找到突破点?借鉴mba逻辑考试的方式,针对一个案件,请学生总结各方当事人的可能观点及证据,思考怎样支持、加强、反驳、削弱某一方的论证,怎样解释、评价某一方的观点和论证。同学之间可以假设案情,展开辩论。

在个案分析中,不断提问的方式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们积极思索,互相反馈信息,并与教师沟通,在提问、反问、自问自答、互问互答中,探求解决问题、难题的路径与方法。

五、适当课堂辩论,引用典故事例,设计课堂游戏,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

逻辑学是在“辩”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我国古代,逻辑学也称为“辩学”。“诉讼”的目的就是找到法律理由,说服别人,维护自身利益。故辩论对于学好法律逻辑学而言,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辩论的题目可以是学生生活、学习中的热门话题。辩论要求语言流畅,有的放矢,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以理服人,分正反两方进行。如“法学教育应侧重于理论(实践)”等。这是一大部分大三学生所困惑的问题,大一、大二学习了一些专业知识,大三开始思考未来发展时,发现所学的理论与实践之间有差别,而又不知道怎样解决。辩论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自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辩论的一个作用。此外,辩论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了,逻辑问题也出来了。如:概念的内涵外延不明确,机械类比、循环论证、诉诸无知等等。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老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法律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法律思维的形式、规律和方法的工具性学科,学好它对于我们的法律学习、司法实践大有裨益;同时,它又是一门交叉学科,高度抽象的逻辑学学科溶入具体的法学学科,概念多、规则多、符号多、公式多,法科学生学起来有一定难度。鉴于课程的抽象性和应用性,有必要设计一些课堂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为强化学生对等值命题的理解和运用,在课堂上用10—15分钟做“换一句话说”的小游戏:第一排学生写一个命题,后几排学生换一句话说,然后在传回来,前排学生评价是否等值;讲到法律规范逻辑时,为了引起学生对“应当”、“允许”等规范词的重视,请学生们课后研读法律条文,寻找三个相关法律条文,编造“两个事实与一个谎言”,上课时,请其他同学判断那一个是谎言;讲法律概念时,请学生用三个词语编一段故事;讲推理时,做“谁是作案者”、“故事接龙”的推理游戏等。

六、既讲普通逻辑学的知识,又讲辩证逻辑学的知识,寻找法律的生命

对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加以研究,因而逻辑学本身是一个庞大而又多层次的学科体系,如今人们通常把逻辑学分为普通逻辑、辩证逻辑。普通逻辑形成最早,它侧重于静态地研究思维形式的逻辑结构及逻辑规律,研究单向的思维;辩证逻辑研究动态的思维,研究多向的思维;恩格斯说“普通逻辑和辩证逻辑就象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关系”。辩证逻辑思维时针对某一方面的论述同样要遵守普通逻辑思维的形式和规律。在通常情况下,对于简单案件,人们使用普通逻辑思维就可以了,但对于复杂案件,必须使用辩证逻辑思维才可以维护法律的正义。毕竟,人类已经进入辩证逻辑思维时期。

从某种意义上讲,法律、道德、经济、政治是统一的,经济效益有国家、集体、个人之分,有近期、中期、长远之分;道德上善与恶的标准、政治上利与弊的权衡也因出发点的不同而有差异;谈到法律,当它确定时,我们以合法性为标准进行法律思维,当它不确定时,我们怎么进行法律思维呢?而什么是合法?为什么法律如此规定呢?答案是,以当时的政治、经济、道德为标准所制定。所以,当我们讲用法律来思维时,我们仍然要考虑到政治、经济、道德的因素,当法律确定时,是立法者考虑;当法律不确定时,是司法者考虑。这样,法律就是活的法律,而不是死的法律;合法性仅仅是法律思维的重心,而不是法律思维的唯一前提。

因此,既要讲普通逻辑的知识,又要讲一些辨证逻辑的知识。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必须告诉学生,形式推理重要,但仅有形式推理是不够的,在形式推理解决不了的地方,需要使用辨证推理。这样,学生分析案例发现逻辑知识并不能简单地应用时,就不容易产生“法律的正义是个变数”等消极看法。

法律离不开逻辑,法律的长足发展要求每一个法律人思考逻辑、应用逻辑,寻找法律的逻辑。法律逻辑学还是一个不成熟的学科,它的成熟需要逻辑学者和法学学者的共同努力,这也是法律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秦玉彬.我国当前法学教育困境探微.dffy.com,2004-2-26 20:45:34

[2]林吉.法律思维学导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版

[3]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事例》.[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法律教学方法篇3

论文摘要:如何提高技工学校学生法律课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方法:把课堂交给学生,与学生共同学习;结果:增强了技工学校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法律课教学效果;结论:成功的课堂教学方法和公正富于爱心的态度帮助教师获得学生的相互理解、信任、尊重和合作,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保持对法律课学习的兴趣,体会主动、合作学习的快乐,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是一门‘.教书”的艺术,要发挥教师白勺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主创性,就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苏霍姆林斯基在学习心理学中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劳。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如果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自已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来组织教学。也就是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

法律课教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且重在法治教育的课程,一旦予以学生枯燥、空洞、说教的印象,将再也难以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我从事了多年的技工学校法律课教学工作,如何针对学生特点,提高教学效率,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唯一的途径,就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生动富有教法的教学和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桥梁,赢得他们的尊重、钦佩和理解,最终达到把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行为的教学目的。具体来讲,我的经验,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与学生共同学习。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一些。

1、角色演绎法

笔者讲法律概念,从未干巴巴解释定义和原则。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哪一个不蕴涵着法理和法条呢?我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之一就是“角色演绎法”。举例而言,在讲《治安管理处罚法》时,我设计了一个只有两个当事人,案情简单,却涉及六个法律问题的案例。第一环节,我请两位学生扮演当事人,请他们演绎案情,并请其他人扮演法官、律师和公安人员并准备资料,做好解释法律条文,进行判决的准备。这样,学生开始进入紧张的准备工作。适当时间后,进入第二个环节,学生开始演绎案情,演员各自到位。这期间,教师注意力集中到一点:查找演绎过程中法律适用错误。第三个环节,请其他未扮演角色的学生先发表见解,找出错误,提出自己的看法。第四个环节,教师讲评。结果,不仅教学计划中要掌握的六个问题全部理解,还牵出了跟犯罪概念有关的两个问题,等于把下节课也一并预习了。这种授课方式令学生终身难忘。笔者认为,这是最省时、最见成效的自主合作教学方式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事前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尤其是案例的选择,要既简单又典型,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避免在角色演绎中出现法律知识空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2、辩论讨论法

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讨论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对话、讨论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辨析、归纳。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美国教育家布鲁姆也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前苏联一位教育家强调:“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常常通过‘’问题一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根据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威廉格拉塞的自控论和合作学习理论,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他认为“人的一生都有与别人分享的需要和合作需要。合作使学生更专心一致地投入学习,对教学过程、学习任务和学科本身产生更积极的情感,提高学生对他人认知和情绪的理解能力,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讨论、辩论可以培养训练学生的责任意识,达到教学目的。同时,讨论和辩论中培养学生的胆量,从而达到积极主动和乐于学习的目的。当然,在讨论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比如教给他们讨论的技巧,给表达能力欠缺的学生以及时的鼓劲点拨,使讨论能够有序并且激烈地进行下去等等。

3、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发展到今天,已不是什么新生事物。现在,几乎每个教师都可以制作课件,但是由于手法单调、内容单一,很多时候沦为电子教案,对学生没有太大吸引力,尤其是法律课教学,学生哪里会安静地坐着听人说教。作者在多年的教学中灵活运用了图像、声音、影片剪辑、动画、文字等声像资料,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换句话说.多媒体教学照样要秉承“把课堂交给学生,与学生共同学习”这一教学理念,才不至于白白浪费教学资源。

比如发现有些学生牙惯在公众场合毫无顾忌地说脏话,丝毫不管什么人在场,毫无礼仪常识。为此,有一次上课件课,讨论法律和道德关系时,为了借机教育一下学生,就在课件中专门穿插了一个名为《脏话》的FLASH动画,播放之后,学生们在大笑声中感慨说:

“以前没看到自己说话的样子,现在终于知道原来给人这种恶劣的印象。接着又给他们播放了一段影片剪辑,里面是彬彬有礼而又亲切自然的人物形象。经过这么一个反差强烈的对比,无须教师再说什么,学生已经心领神会了。所以,设计课件内容,照样需要秉承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理念。

法律教学方法篇4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本次课程改革取得极大成效,但也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二合一”的教学模式,致使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严重割裂;教学方法缺少针对性,教学实效不尽人意等等。本文独辟蹊径,尝试以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入手,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讨,期望以此为据,选择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有的放矢地开展课程教学,弥合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的裂隙,进而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2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2.1概念辨析

“道德”一语,源于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认为,“道”生万物,“德”养育万物,“道”是指自然运行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随着社会实践的演进,道德的概念及范畴不断发生变化。法理学教授孙国华认为:“道德归根到底是被人们的经济条件所决定的评价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善与恶,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的感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1]关于“法律”的定义,台湾教授曹兢辉将“法”的学理意义归结为:(1)法是社会生成的规范;(2)法律以正义为存在基础;(3)法律靠国家强制力实行。曹兢辉教授强调法生成于社会,以正义为基础,且将强制力限制在实行的基础上。这一定义值得赞同,它深刻地指出了法律的存在基础,反映了法律与道德的深刻关联[2]。

2.2道德与法律的联系

道德与法律的本质是一套社会规范系统,二者如孪生兄弟相生相伴。正如肖平在《法律伦理导论》一书中所说:“在几乎所有原始文化的图腾禁忌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道德与法律共同的影子”[3]。二者的关联性还表现在:(1)道德是法律正当性、合理性的基础,诸多规范社会行为的立法,都是道德规范法律化的结果,道德也成为评价法律善恶的标准。(2)道德是法律实施的前提。“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不会自动得到实施,在法律制定、法律解释、法律适用和司法裁量中必须由具有一定道德水平的人来启动解释维持和指导[4]。(3)道德水平的维系依赖于法律。法律通过对严重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进行规制和惩戒,对高尚的行为予以褒扬,促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准的提升。

2.3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尽管道德与法律关联性甚密,但作为不同的规范系统,二者仍存在区别。2.3.1产生的条件不同道德与人类社会同步产生,是维系社会存在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而法律一般认为与国家的出现同步,二者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2.3.2调整的范围不尽相同道德不仅调整外部行为,而且调整内心;法律一般调整外部行为,法律并不调整人的思想。2.3.3作用机制不同道德规范表现为原则和信念,违反者将遭受社会舆论的负面评价,促使行为人进行自我反省、忏悔。而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范,违法的后果是由国家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2.3.4内容不同法律以权利义务为内容,且权利义务对等,而道德只强调义务。

3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基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也存在同一性和差异性。道德教育,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向教育对象传授道德知识,使得其提高道德认识,强化道德意识,并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行为;法制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向教育对象传播法律知识,传输法治理念,使之形成权利义务意识,善于知法、用法,恪守法律底线不违法。

3.1同一性

3.1.1教育目标的一致性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同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方面,二者都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理念的必然要求,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一致性。3.1.2教育内容的层次性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任何外在的强制性规范只有内化为行动才获得真正的生命力。法制教育必须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个体的自我约束可以节约法律的运行成本。3.1.3教育目的的互补性道德教育着眼点在于自律,法制教育则强调他律;道德教育强调“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鼓励人心向善,法律则强调不可作恶,为行为设置底线。二者在功能上具有互补性。3.1.4教学方法的交互性在道德教育及法制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交替渗透方法加深教学对象对道德观念及法律知识的认知。任何一种违法行为必然是违背道德规范的,在进行法制教育的同时应对背后的道德价值观予以阐释。在对道德现象进行评析时,可拓展相关法律知识,二者在教学方法上具有交互性。

3.2差异性

3.2.1教育内容迥异道德教育以传授道德规范为依据,法制教育以教授法律规范为宗旨。道德规范具有普遍性、广泛性,而法律规范由国家机关制定并颁布实施,内容具体、确定,且具有强制力。3.2.2教育方法各有侧重法律是实践性学科,教育方法侧重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法律运用方法,树立对法律的信仰;道德教育更多地表现为信念和良心,在教育方法上可以采取案例教学、参观教学基地等方法激发内心的信念,唤醒内心的良知。

4嵌入式教学法

鉴于道德与法律的密切关联,笔者尝试将道德教学和法律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彼此的渗透,使“德”“法”在教学中实现互动,笔者将此教学方法命名为“嵌入式教学法”。“嵌入”一词源于生物学,其本意为“放线菌素、氨基吖啶等分子插入并结合到DNA链中相邻的碱基对之间,使DNA螺旋倒扭18°,以致增大了原为0.34纳米左右的碱基对的螺距,使整个分子的粘度增加,从而引起DNA的变性。”本文将其引入教学方法中,意义在于道德与法律具有不可分割性,以“德”嵌入“法”或以“法”嵌入“德”并将其作为对方的一部分,二者融合以实现教育目的。

4.1以“德”入“法”

《基础课》2010版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为“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重点讲述了“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笔者以此为例,尝试对德法融合的教学方法予以实践。4.1.1道德先行关于“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即正确使用网络、健康进行网络交往、养成网络自律精神、避免沉迷网络。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运用道德理论对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予以阐释,如慎独理论。所谓“慎独”,一般认为是指“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作为网络世界中的一员,虽然身处虚拟世界,缺少监督,但仍然应遵守道德规范,自觉维护互联网秩序。4.1.2法律引入正所谓“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由是有限度的,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自由。可见,使用网络虽然是个人的自由行为,但自由需要尊重别人的权利,如果自由超越了边界,即是对他人权利的侵犯,可能会因此承担法律责任。至此,自然地引入法律分析,通过网络世界普遍存在的“网络暴力”现象予以解读。4.1.3法律解析案例:2007年,北京女白领姜岩从家中纵身跳下,以声讨丈夫王菲和第三者。自杀之前,姜岩在网络上公布自己的死亡博客。网友开始声讨王菲,将其个人信息公布于网络,王菲的生活从此苦不堪言,最终选择状告3家网站,并获得赔偿。诸如“网络暴力”此类事件,表现为肩扛道德大旗,以正义为口号,侵犯个人权利。从法律层面看,涉嫌侵犯公民的隐私权、名誉权。隐私权即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不受他人非法干扰,私人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他人不得非法刺探、公布公民的私人信息。而名誉权《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民通意见》第一百四十条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由此可见,公共的网络世界虽然虚拟,不可触摸,但仍属于传统社会的延伸,基于慎独精神,无论在哪个领域,我们均应坚守自律的道德要求,健康交往,在行使言论自由时,对他人的权利应予以尊重,不能突破法律的边界,否则可能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德入法的教学方法,充分诠释着道德和法律的内部关联,顺承自然,使学生通过道德讲述和法律案例,知晓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应在内心坚守道德伦理,不轻易碰触法律这根“高压线”,否则存在法律责任风险。

4.2以“法”入“德”

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第二节中关于刑事法律部分,提及“犯罪种类”,因大学生犯罪现象日益成为关注焦点,应予重点讲授。教学者首先选取有代表性的法律案例,以案说法。4.2.1法律案件马加爵故意杀人案:2004年,马加爵在云南大学公寓与同学因琐事发生争执,认为邵瑞杰、杨开红等人说自己为人差、性格古怪等,感到绝望。马加爵采用铁锤打击头部的犯罪手段,将4名被害人逐一杀害后潜逃,后被捕,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被判决死刑立即执行。法律讲述:以上案件属于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犯罪,具体罪名为故意杀人罪。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之所以将故意杀人罪予以严惩,原因在于对生命的尊崇。正如特朗派特法官所说的:“在法律看来,每一个生命都是极其崇高和无限珍贵的。这让每个生命具有平等的价值。没有哪一个生命可以超过其他生命。任何牺牲都必须是自愿的,否则就是侵犯了法律所确认的生命平等和神圣尊严。”4.2.2犯罪成因———道德引入马加爵案发生之后,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曾对马加爵案进行全面调查,专门为马加爵设计相关心理测试,作出《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报告》。报告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4.2.3道德分析通过挖掘案件背后的成因我们发现,理想信念及如何对待人生环境的教育在马加爵身上尚属缺失。第一,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第一章)。雨果说:“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能生活。”理想信念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崇高的理想信念还能够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面对记者的提问,马加爵曾说:“理想很重要,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我成为没什么理想的人了。”缺少理想信念的支撑,人生就像失去方向的航船,陷入漫无边际的黑暗。第二,科学对待人生环境(第三章第三节)。团队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个人被集体接纳必须破除自我中心主义,学会包容和理解别人的行为。马加爵陷入交际僵局时,选择非理性的方式宣泄,终于触犯刑律,这是我们应该予以警惕的。以“法”入“德”,通过法律责任的警示作用,唤醒学生对法律的认知。透过挖掘案件背后的犯罪成因,教学者将已教授过的思想道德修养知识勾连起来,串成美丽的项链,也能使学习者“温故而知新”。

5教学方法差异

5.1法律教育

从《基础课》2010版的课程设置来看,思想道德修养部分占据的比例更高,法律知识部分涉及第五章“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第六章“职业活动中的法律”、“婚姻家庭法律”,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律精神”,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法律基础部分只占有两章多一点的比例,篇幅不多。其意在使学生初步掌握法律知识,进而树立法律权威,弘扬法治理念。“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5],“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僵死的法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为狂信。”波尔曼先生在《法律与宗教》中提出这句话的确值得深思,尤其是目前法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仅仅靠传授两章多篇幅的法律知识,能否实现树立法律权威,弘扬法治的愿景,结论是不言而喻的。信仰不是靠知识的传递树立,而是靠自身体验到的利益和功效,换而言之,应该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法律是“护身符”才会心生信仰,进而对法治充满信心和期待。从学科性质上看,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在教学方法中必须侧重实践,否则法律知识的灌输将是灰色的、僵死的。5.1.1听审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者应与司法机关联络,组织学生旁听有关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旁听一次庭审甚于十次知识讲授,通过直观的庭审活动,讲述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同时对相关的实体法内容穿针引线的介绍,更利于学生理解、吸收。5.1.2模拟法庭听审之后,组织学生模拟法庭活动,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自己做法庭的审判人员和诉讼参与人,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的角色赋予自身的不同责任和使命,对学习的程序法知识和实体法律制度进行检验和演练,并撰写报告和心得,教学者予以认真审查和评阅。

5.2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深化道德认识,提升情感,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习惯,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内在更应侧重内心的反思,行为上侧重习惯养成。5.2.1情感培养法树立榜样的力量,通过观摩教育基地、观看教学电影的方式,树立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等共产党员的形象,见贤思齐,以榜样的力量激发自身道德情感。5.2.2互助法将班级成员分组,组员之间互相监督,相互汇报自身的不良习惯,以一个月为限,创设道德环境、克服不良习惯。5.2.3反思法通过自学、反省、反思等具体形式,如日记的方式,反思自身的思想及行为,以一定时间为限,敦促自身改变。同时,鼓励学生将日记内容公之于众,开展主题班会讨论等等。

6结论

法律教学方法篇5

关键词:高职法律;课堂教学;能力“输出”

一、引言

近几年,高职法律的课堂教学在吸取以往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教学等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迎合需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开发了一部分适合高职法律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模式方法,但却各自“星星点点”,没有形成“燎原”之势。

二、高职法律课堂教学的现状

尽管几乎所有的高职法律专业教师都认识到了技能训练的重要性、转变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向的迫切性,但在培养训练学生操作能力方面多少存在一些实际问题。第一,实践技能的培养力度过弱。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建立在经过改造的教学案例基础之上,事实和证据都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会遇到真实案件中可能出现的未知情况和突发问题,只能切实采取以案说法、以案释法的举案例证模式,无法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时已经对此有所认识,但转变的力度依然微薄。[1]第二,学生自由拓展空间狭窄。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听,师生很少交流。教师是主角,学生扮演的是被动的角色。教师总是想将教材中的内容一点不落地传授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一定自我深入学习和自由拓展的空间,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课堂中没有学生的地位,跟谈不上调动与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

三、输出型教学方式的提出

输出型教学方式,是与传统的“输入”型填鸭式教学方式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第一,内涵表述。输出型教学方式的内涵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因素:首先,课堂主要呈现为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输出,而非传统意义上教师知识与技能向学生输入;其次,课堂主力军由教师向学生转换,学生起主导作用,教师起引导和监督作用;最后,课堂成效,由教师向学生“输入”的内显,向经“输入”再“输出”的学生外显转变,学生不仅要学得好,而且要能够表达出来,实现“输出”才是关键;4、学生知识技能输出水平作为课程考评的主要参考依据之一。第二,具体做法。输出型教学方式的具体做法是:在教师的总体把控和指导下,在课程教学进度计划中,由学生自由挑选适当的内容,自学或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相关知识点,首先实现知识的“输入”。然后自由准备展示方法、在课堂上师生换位,由学生自己解说知识技能、评讲案例,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输出”。输出型教学方式将学生推上课堂讲学的主讲台,为学生创造充分表达自己学习效果和展示技能水平的平台,不仅考察和锻炼学生法律思维养成、法律分析和辨认处置等专业技能,同时也考察一般的语言表达及沟通、协调等基本社会交流技能。输出型教学方式不是对案例教学等传统法律教学方法的否定,其最终目标是转变教学思路,实现课堂教学模式从教师为主导向学生为主导转变,从看中学生知识的掌握这个“内显”的效果,转向注重学生知识掌握并展示的“外显”效果。这并非高职法律课堂教学的方法创新,而是更为深层次的思维和观念创新。

四、“输出型”教学方式在高职法律课堂

教学中的实践和评价目前,绝大多数教师已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学生主导教学的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本人在最近两年的法律教学实践中,至少在《法理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和《劳动法》的教学中尝试师生角色对调,使用了“输出”型教学方法。以《劳动法》的课堂教学为例,在完成劳动法律关系基础知识和签订劳动合同等技能点讲授的基础上,教师设定了包括工作和休息休假时间、最低工资和劳动保护、五类劳动保险以及两类特殊主体的保护、劳动争议的解决等关于劳动合同内容审查的技能点作为学生技能输出的范围。学生可选择上述内容提前进行准备,自由选择能体现相关技能点的案例,制作合适的PPT进行课堂展示。实践中发现,“输出型”教学方式的优点是非常明显的。如课堂的氛围很活泼,学生参与程度大大提升;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主动学习的各种潜能得到开发;课堂的学习由抽象变为具体;教学效果直观可见、立马见分晓等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为了能够在台上展示时能够生动有趣,课下常常不费余力,认真查找资料、梳理知识点,设计思路。课堂展示时,作为课堂主导者,自然主动引导课堂氛围。台下学生更愿意提问,积极参与讨论,台上台下双方一配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与老师讲课时相比,课堂氛围更加活泼热烈。结果常常让教师眼前一亮,对学生的潜能和表现惊艳不已。

五、结束语

作为观念的创新和思路的改变,注重学生展示能力的“输出”型教学方法在今后将会是高职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和常态。我们应当有信心去继续推动这个课堂教学方法在高职法律课堂的应用,使高职教学向着重技能训练而非知识传授的方向变化,使学生操作能力的高低成为衡量教学模式成效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AmandaBaker.ExploringTeachers’KnowledgeofSecondLanguagePronunciationTechniques:TeacherCognitions,ObservedClassroomPractices,andStudentPerceptions[J].TESOLQuarterly,2013,48(1):136-163.

法律教学方法篇6

一、案例辩论式教学概述

案例辩论法的出现与实施,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巨大发展,各界学者对这一方法的讨论日益激烈,由于案例辩论法呈现出的教学优点,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案例辩论教学也可以被称为“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这一方法广泛应用于英、美、法等发达国家的法律教学中。案例辩论教学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帮助学生进行各项法律问题的学习和思考,并从中提高学生对与法律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案例辩论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紧抓知识重点,对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二、实施案例辩论式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1.案例辩论式教学法符合当代大学生教育

案例辩论式教学之所以在法律教学中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是因为这一方法从根本上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符合当代大学生活跃的思维方式。现如今的大学生不论是在思想还是在能力方面都呈现出进步与新潮的特点,他们不再需要死记硬背的枯燥学习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考试分数。现如今的教育应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再适应现代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案例辩论式教学方式能够适应当代活跃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往往是以教师的教育活动为中心的,教师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是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学生只有听和记的学习手段,听从教师的传授。然而在案例辩论教学方法中,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其中扮演着引导启发的功能,帮助学生融入到学习的活动中去,教师通过案例教学方法,分析案件中问题,从中指出学习重点并进行讨论,使学生在与教师相互交流的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点。

3.学习过程的活跃性

在运用案例辩论方法进行教学时,要将理论知识、思想活动与经验相互融合,塑造教师与学生融洽的交流氛围,使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互动。这个互动过程的实现,就是打开学生思维的手段,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加深对知识点的多层次认识。这一学习过程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同学的经验共享中总结思想,以此来达到更加全面更加主动的学习效果。

4.教学与学习效率的提高

案例辩论教学方法与以往的教学方法相比更加注重知识点以外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倡教师与学生建立相互学习的关系。教师运用案例辩论方法使抽象难懂的法律知识融入到实际案例中,变得更加贴合实际,简单生动,不仅更加容易使学生了解其知识点,也能够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更加深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教师的教学效率。

三、案例辩论式教学方法在法律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1.案例辩论式教学的运用原则

(1)教育性原则

案例辩论法的适用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法律教学的目的,因此具有的教育性原则是其中需要具备的第一原则。在进行教学案例的选取时,要将思想、政治的意识融入其中,这样才能够保证法律教学的顺利实施。教师应对分析案件时学生的法律和政治思想进行重点培养。

(2)适应性原则

辩论式教学在选取案例时要选择适当难度,来平衡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偏好都存在差别,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来选择适合的案例进行教学。例如,针对更进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由于他们的法律基础知识非常薄弱,并没有形成一定的法律意识和逻辑分析能力,因此就需要教师选择较为简单的案例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典型性原则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进一步增强法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选取案例时需要贯彻典型性的原则。教师要将社会的的热点问题融入其中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与教学内容相互关联,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辩论式教学方法发挥更加强大的教学功能。

2.案例辩论式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1)案例导读与设问

教师作为案例辩论式教学的发起者和引导者,将教案例融入到法律教学活动中,利用案例导读的方式发挥对学生的学习引导功能。例如,教师选择适合的案例进行教学,根据案件背景以及法律关键点,引导学生进行自助分析与探讨,对案例进行剖析和判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其中对于案件的设问非常重要,教师需要提出与教学相关的法律问题,是学生通过各种手段去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学习能够掌握案例背后的法律知识点,并且也拥有了一定案件分析经验,这要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和积极性。

(2)案例辩论

这一环节是存在与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提出设问后,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以及相互合作的方式,针对问题进行辩论的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辩论,相互阐述各自的观点,在根据情况适时的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学生通过这个问题的引导,来找出案件背后的学习内容。

法律教学方法篇7

法学学科理论性和实践性特征都很强,要求通过法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有较强的法律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法学教育既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讲授,又要着力提高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素质,对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诉讼和非诉讼纠纷解决技巧方面进行训练。但传统的法学教育侧重关注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较少考虑实际能力的培养和社会对法学人才的现实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马上熟练投入实际工作。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美国民权运动的兴起,一种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法学教育方法——诊所法律教育应运而生。所谓诊所法律教育(Clinical Legal Education),是指借鉴医学院学生学习实践技能的成功模式,由诊所指导老师全程指导学生对司法实践中的真实案例进行接待、咨询、起诉、应诉等活动,学生在办案过程中掌握实践技能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培养职业道德观念的法学教育方法。传统法学教育在教学目标上注重学生对法律条文的准确理解,教学方法上采取灌输式,内容上突出理论性,教学效果上追求单一答案,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诊所法律教育在教学目标上注重学生对法律运用的技巧和实践能力,教学方法上采取互动式,内容上突出实践性,教学效果上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寻找最佳可行方案。

自2000年9月起,到2011年9月6日为止,国内有118所大学法学院系成为了中国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单位会员,实施了诊所法律教育实践教学。[1] 学生对参加该教学活动积极踊跃。我国诉讼案件中大部分都是民事案件,在法学专业民法教学中采用诊所法律教育方法对学生今后顺利开展法律实务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将诊所法律教育方式用于民法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在民法教学中采用诊所法律教育方法,可以在学生掌握民法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司法实践,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其法律执业道德观念,为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塑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转变传统法学教育观念

传统法学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在民法教学汇总开展法律诊所教育前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传统法学教育观念中,法学教学活动是单纯的单向灌输活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接触机会,并且相关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在诊所法律教育中,学生处于独立的地位,亲自接触案件,发现事实真相,搜寻证据,提出对案件的处理意见,而诊所指导教师仅仅处于协助者的地位,对相关问题的探讨也是双向的和平等的。当然,这种教育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相辅相成的,以后者为主,前者为辅。共同达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目标。

(二)加强民事法律诊所课程体系的设置

作为诊所法律教育的起源地美国,由于是本科后教育,学生都是在拥有其他专业本科学位后,大部分还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后才继续攻读法学学士学位,接受诊所法律教育。在我国,法学学生都是在高中毕业后开始攻读法律专业学位。并且各个学校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在前三年学生实践环节都较少,而在第四年才进行毕业实习,学生实践锻炼机会较少。但是民法诊所法律教育属于民法高级课程。其开展必须以必要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前提,这些基本知识包括民法、商法、知识产权法、民事程序法、法律文书学等方面。[2] 因此,建议法学院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前述课程学习完后的大学三年级下期开设。民法法律诊所课程的开设,同时应注意提高学分的设置,让学生在获得实践经验的同时又能赚取较高学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配备得力的诊所指导教师和相关工作人员

将法律诊所教育方式引入民法教学必须开办民法法律诊所。除了配备相关的诊所管理人员外,最为关键的就是教师的配备。我国传统法学教育对教师在科研和理论方面要求较高,忽略实践技能。但是基于法律诊所,特别是民法法律诊所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求教师既有坚实的民法基本理论素养又要有较为丰富的律师实践经验。指导教师由于投入的工作量相较于一般理论课教师而言大得多,因此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在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待。另外,还可以适当扩大指导教师的范围,邀请校外的民事审判庭法官、社会律师,特别是法律援助公益律师加盟,可以起到开阔视野,与相关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等作用,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密西根大学法学院与美国国家野生动植物协会相关自然资源研究中心就联合成立法律诊所。我校也与重庆三峡农民工维权中心联合成立法律诊所,可以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

(四)民法诊所教学的指导教材和基本物质条件

法律教学方法篇8

一、注重数学的教学过程

数学是一门逻辑推理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学过程,让学生掌握数学问题解决的来笼去脉。数学的教学过程最好有一个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的空间,针对学习的关键环节,带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要提高这种数学探究过程的质量,以提高课堂教学研究的优异化程度。为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的条件和空间,为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较好的平台。让学生真正体验、探索了知识的发现、发展过程,学生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的探究才是真正的探究、有效的探究。真正的探究活动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脑结合,手脑并用,减轻学习负担,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才能长得以充分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遵循教学规律实现教学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数学教学规律,按照新课标教学新理念实施教学。要达到数学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教学中应遵循教学渗透方法。教师要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忽视或压缩这些过程,一味灌输知识的结论,就必然失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次次良机。《有理数》这一章,就要求则贯穿在整章之中。在数轴教学之后,就引出了“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而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的全过程单独地放在绝对值教学之后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住这个逐级渗透的原则,既使这一章节的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又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易于接受。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机结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利用数形结合方法,从而比较顺利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

三、实施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有差别的,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不愿写作业、抄作业是后进生写作业最大的特点,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不会做,其次是懒惰。但是如果他每次做作业都会做,发下来的作业都是一百分,那他肯定会慢慢改掉不爱写作业的毛病,逐渐爱上写作业。那毕竟也是自我展示的一个平台。而好学生一般能完成作业,但常常是有些题已经做了很多遍,还必须重新做,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如果留一些适合他们的作业,也会激起他们的斗志,他们挑战自我,经过反复思考,推理演算,最终完成。他们会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和成功感。教育评价的分层次,一般的期中、期末考试,一张卷子定了你这学期的档次,但有时学生比较紧张,发挥不了真实成绩,我们的学校不会给你再一次机会,这就有些死板。评价得分层次,更讲究人性化,发挥不好的可以再给机会补考。考卷也可以分层次,学生自选。考分值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五十,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完善评价机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和成就感。让他们在学校里沐浴阳光,走出学校时才会带着阳光。

四、有效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是数学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人们一般把代数称为数而把几何称为形,数与形看上去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其实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互化。数量问题可以转化为图形问题,反过来图形问题也可以转化为数量问题,而数形结合就是实现这种转化的有效途径。例如:有理数加法法则,乘法法则都是结合图形归纳总结出来的。在进行有理数运算时,能借助数轴这个工具,加强数形结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形转换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对今后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掌握数学的分类思想方法

数学问题的解决可以实施不同的方法,学生要做到触类旁通。分类的思想是依据学习对象本质属性的同异将其化分为不同种类的数学思想。例如有理数的定义。课本是这样叙述的:“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它揭示了有理数的所有外延,既不扩大也不遗漏,这本身就体现了分类思想方法。这样学生对分类思想就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后继内容诸如代数式、方程式、根式、函数解析式等知识体系的分类奠定了思想基础.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学习数学的高境界,使学生初步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我们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做到讲方法联系思想,积极渗透数学思想,使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培养中,不断增强教学能力。

法律教学方法篇9

教学法应用于高职“行政法律”教学,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真正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行政法律项目教学法

[作者简介]彭水兰(1969-),女,江西泰和人,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行政法学;陆春燕(1976-),女,江

西南昌人,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行政法学。(江西南昌330013)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行政法律》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

一。(课题编号:JXJG-10-38-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150-02

一、当前高职“行政法律”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缺陷

本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走访资深行政法教师、对本院法律

系三个中队听课等多种渠道和方式,了解到当前高职“行政法

律”教学的现状:现行的高职院校的法律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一种

传统的由上而下灌输的教育模式,近年来,案例教学法成为高职

法律课程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虽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

授、练习等仍不失为有效的方法,案例教学法也具有传统法律教

学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但都无法体现出高职法律教学的课程

特点,难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操作技能,无法满足高职实践性法律

教学的需要。这些教学方法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1.教学目标上忽视了知识的运用和行政法律职业操作技能

的培养。当前的高职“行政法律”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一种由上而

下灌输的模式。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主要局限于课程

的知识体系和基本理论以及如何注释法条,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职业思维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它在教学目标上更

重视传授知识和技能,却忽视了知识的运用与动手能力的培养,

无法体现出高职法律课程的教学特点,难以培养学生的行政法

律职业操作技能,无法满足高职“行政法律”实践性教学的需要。

2.教学内容上狭隘浅薄且缺乏系统性。现在所用的“行政法

律”的教学方法,通常是围绕章节、单个问题来设计,这种设计针

对性强,重点突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相关法条和法理的理解。

但是,在行政实务或司法实践中,一个真实的案件往往涵盖了从

实体到程序的若干知识点,这就需要行政执法人员或司法人员

在把握案件整体脉络的基础上,制订系统的方案,全面解决行政

实务的所有问题,并且能够应对案件发展的随时变化,灵活启动

专业机制,找到相应对策。而“章节本位主义”的僵化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上狭隘浅薄且缺乏系统性,带来的是知识的断裂,造

成的是思维的封闭,既不利于学生构建融会贯通的行政法律专

业知识体系,更不利于培养其解决行政实际问题的职业技能。

3.教学形式上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现行的高职“行

政法律”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重

理论、轻实践,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以教为主,是学生学习的灌输

者,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体现。因此,

这种教学形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探究能力和动手操

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学激励形式上,以外在动力为主,没

有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力,让学生乐于实践,自主发展;在教

学交流形式上,虽然也有师生的互动,但是单向的、表面的、被动

的,而不是双向的、深入的、主动的;在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上,

学生听从教师的指导,是“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

4.教学策略上没有利用学生的优点开展教学活动。高职

“行政法律”教师在教学活动时,总是习惯把目光锁定在相关的

行政法律专业知识。在教学策略上,教师只是挖掘学生的不足

以补充授课的内容,却常常忽视了学生的优势和心理特点,没有

利用学生的优点开展教学活动。其实,当代的高职学生一般思

维敏捷,精力旺盛,个性张扬,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接受能力

强。通过专业技能训练、系统学习,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得

到充分发展,智力水平会有所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会增强,其智力含有较多的社会性和专业理论色彩,这些显著优

势,使得他们心理活动的内容得到极大丰富。如果教师在教学

策略上,能够抓住学生的优势和心理特点,甚至把学生的思想内

涵挖掘得更纵深一些,那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

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域,促进学生

行政法律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学生的行政法律职业

素养。

可见当前的高职“行政法律”教学方法,已越来越不能适应

现代高职法律教育的要求,不能满足法律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

的需要,不能适应现代市场对法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本课题组遵循“以职业技能为课程核心”的原则,改变传统的由

上而下灌输的课堂讲授法,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突破案例教学

法的局限性,首次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综合性强、应用性强和操

作性强的高职“行政法律”教学,融教、做、学于一体,重点培养学

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二、项目教学法的内容综述

1.项目教学法的内涵。是

19世纪美国哈佛大

“项目教学法”

学首创的一种教学方法,最早见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

育家查德合著的《项目教学法》,它最基本的性质是“在做中学技

能”,强调以职业技能作为教学目标。至今为止,学术界对项目

教学法尚无统一的定义。

国外学者凯兹、查德、弗雷德·海因希里等从项目教学法的

起源、定义、特点、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等不同角度对项目教学

法理论进行了研究。本课题组认为,高职法律教育“项目教学

法”应有这个领域的特定的含义,借鉴他人的定义,对项目教学

法如下界定:项目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

项目组织教学知识点,把一个真实或仿真的项目展现在学生面

前,分析该项目中的职业技能,学生再现或仿真操作该项目全过

程,从中掌握并能运用该职业技能的教学方法。它的核心是“在

做中学”,让学生在经验和活动中掌握职业技能,主要体现在

“有内容”教学、做事教学、过程为中心和学生为主体。

2.项目教学法的特征。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讲授法、案

例教学法相比,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

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

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过程为中心,它主要有以下特征:

第一,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尽管在传统讲授和案例教学中,

学生可以参加讨论,分析案情,但却是“纸上谈兵”,而项目教学

法,关键是“项目”,即活动,以学生自主践行、自主学习为主要教

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实际操作过程中学习,使理论知识实

践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综合职业能力,真正做到融“教、做、学”于一体,真正让理论和

实践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

离,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有效方法。

第二,教学内容涵盖的系统性和实用性。项目教学法关注

教学内容的综合性、社会性、实用性和挑战性,不仅仅局限于学

生单项知识的学习掌握和单项职业技能的训练,而是更注重在

一个复杂的项目中,展现程序的完整性,构建学生相关专业知识

结构体系,让学生在全方位体验项目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和

掌握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

第三,教学形式的开放性。项目教学法强调从“个体户”式

到“社会化”学习,即强调社会性和协作性在学习中的重要意

义。在项目教学的实践中采用较多的是工作小组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项目中,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经

验,给出不同的解决项目的方案。项目教学法创造了使学生充

分发挥潜能的宽松环境,学习成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职

业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教师借助项

目完成的全过程,将教学的内容延伸到法律以外的更广阔的空

间,如社会学、心理学领域等。

第四,体现学生的自主性。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以往学生被

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尝

试。在项目教学中,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订、方案的选择、任

务的完成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成为教

学活动中的主人。这样学生既了解总体,又清楚每个环节的细

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

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理论水平和职业技能,培养了合作、解决

问题等综合能力。

三、践行项目教学法的体会

本课题组在本院法律系四个班进行项目教学法试点教学,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教学实践,改变了当前高职“行政法律”教学

方法的弊端,真正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

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

1.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策略,帮助其成为自主学习者。学习

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选择和使用学习程序、规则

和技巧等的思维模式。现有“行政法律”的教学过于强调学生的

学习方法,且方法过于古板、单调、乏味,仅强调知识的吸收,而

忽视知识的应用,忽视培养学习策略,学生往往消极对待,处于

被动地位。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解决问

题,包括独立确定项目任务、制订项目计划、实施项目活动到项

目检查评估。学生以“当事人”的姿态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进

行创新性思考和分析,因此很好地培养了其学习策略,帮助其成

为自主学习者。

2.发挥了学生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促进作用。非智力因素

主要包括需要、兴趣、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是学习成功的

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是提高学习效率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项

目教学法把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摆到同等重要的位

置,并且认真落实到“行政法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提高了学

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其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3.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项目教学法

则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系统掌握行政法律

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使他们与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深入行政实

务和司法实践活动,并将书本上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用于解决

实际问题,它使学生实现了“从想到做、从说到做”的跨越。通过

自主践行,操作项目,学生独立、亲自完成项目全过程的所有具

体工作环节。项目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

实践技能,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

4.发展了学生专业核心能力,提升了其综合职业素质与能

力。项目教学法不但要求学生亲身操作,有针对性地完成项目

任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在

项目操作的过程中,还会发现专业理论知识的欠缺,并针对薄弱

环节,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不断取长补短,在实

践中总结经验,不断进步,丰富了所学专业知识,发展了专业核

心能力。同时,项目教学立足于项目的全貌,将教学内容由单项

知识向系统专业知识拓展,由专业学科领域向其他学科领域拓

展,由单项技能训练向综合素质培养拓展,学生的职业综合技能

大为提高。另外,项目教学促进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让学生理

解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了其团队合作精神,提升了综合职

业素质与能力。

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既尊重教育规律,又

体现职教课改理念,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寻求方法的能力和

社会能力的提升,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涵.行为导向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

[2]蒋庆荣.以项目教学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与实践[J].珠海城市职业

技术学院学报,2006(2).

法律教学方法篇10

关键词医学院校 法律教育 当代医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家法制建设也逐步健全,对医务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熟悉自身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依法行医,以便更好的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基地,必然要承担起对医学生法律教育的重任。我们认为,法律素养也是任何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通过对医学生法律知识的传授,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的培养,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我们尝试着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改革。

一、“问题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

我们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高校大学生已经步入成人阶段,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简单的灌输方法是无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为此,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来组织课堂教学,使提问成为课堂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传统教学一直把提问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我们认为,在当今形势下,提问的职能要发生转变,即提问不仅仅起到检验的作用,更应该是师生增强互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一种手段。因此,我们在教学准备阶段,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使问题成递进形式,让学生不断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再加以引导和归纳,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入,让学生在思考和分析中提高素质。

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法学理论可谓博大精深,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医学生既掌握法学理论知识,又对他们进行法治思想的教育,案例教学法不失是一个捷径。在具体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我们主要采用如下方法:

(一)案例讲授

学生们普遍感觉行政法这一章很难理解,它不像刑法、民法那样贴近生活。我们就在课前先讲一个主题案例,并把该案例贯穿整个理论讲授全过程,让学生对什么是行政机关、什么是行政相对人等问题先有感性认识,再向学生讲授“行政法对公民权利的约束性”,这些法治理念,就容易得多。我们讲授的对象是医学生,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基本法律知识,更希望了解医患纠纷中的法律知识,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加入了医患纠纷的典型案例,把法律知识和学生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学生们切身的体会到了学习法律知识的实际价值,培养了他们的兴趣。

(二)多媒体案例教学

选用有代表性的案件,实际放映给学生们看,让他们对法律知识有更直观的感受。在讲授“刑事诉讼程序”时,结合相关庭审视频,给学生讲解相关法律条文阐述其意义,这样就是学生对书本上枯燥的叙述有了鲜活的认识,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理解这些知识,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革考试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不论对作业还是考试,老师和学生都形成了依赖标准答案的习惯,只要与标准答案不同,就是0分,这样做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挫伤了学生的思考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的积极性。因此,我们一改传统的闭卷考试模式,而是采用了案例考查法,就是让学生根据案例中所给的条件,回答两三个问题。所提出的问题都是围绕教学中的重点知识点,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与案情结合起来,以达到培养学生法律思维的目的。在评卷方法上,采用标准答案与非标准答案相结合的方式,即使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相符,但是学生运用了学到的知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也会取得好成绩,这就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空间,学生们能够活学活用,把考试变成展示自己的平台。

通过对医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方式的改革,能够培养出专业技术优秀,同时,懂得法律知识的人才。为减少医患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颇为有益。

参考文献

[1]王安富,等.医学法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