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管理工作特点十篇

时间:2023-09-25 18:14:42

人事管理工作特点

人事管理工作特点篇1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特点;问题

事业单位是国民经济建设的主要力量,在推进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上发挥着重大作用,其中,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管理工作重要内容,对于事业单位人事工作有着直接影响。首先,人事档案管理管理工作要负责管理人才资源信息;其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为企人才的选拔与晋升等提供主要依据。然而,当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面临着许多方面问题,具体如下:

一、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特征

(一)现实性特点

人事档案管理是事业单位中一项重要工作,主要作用是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提供重要的管理依据。比如,提供人事管理所需要的人员考核、鉴定等方面资料信息。通过查看这些资料内容,便于事业单位全面了解与考察个人情况。事业单位只有在全面了解个人情况后,才能够进一步客观的、合理的对个人经历进行分析,既实现对个人内在潜能的发掘,又可以实现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机密性特点

事业单位人事档案工作的主要特点是保密性强,为此,事业单位开展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之中,务必要严格的执行保密制度,要切实保证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机密性,避免出现机密泄露的问题,最大程度的减少事业单位的损失。

(三)真实性特点

真实性是对人事档案资料的基本要求,只有保障了人事档案资料的真实性,才能够准确的反映出人才的经历。为此,作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认真细致的做好自身的工作,对资料的整理与鉴别务必要秉承认真负责的态度,切实保证材料具有足够的真实性与权威性,严厉禁止随意篡改人事档案资料的行为。

(四)动态化特点

人事档案资料主要是对当事人经历的记录,为此,在当事人的经历发生变化时,要相应的对人事档案资料做出调整与更新。为此,对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要坚持动态化的原则,实时更新人事档案资料,确保能够充分发挥人事档案资料作用。

二、事业单位开展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完善相关制度,明确岗位职责

为了保障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事业单位应重视完善相关制度,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因此,事业单位应立足于自身发展情况,根据调查的结果,改进工作方式并建立规范化制度。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要做好整理、审查、归档以及收集人事档案资料工作,落实清理与鉴定人事档案工作,充分发挥自身服务职能。

(二)构建完善的管理组织体系

在事业单位的整体档案管理工作中,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属于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针对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事业单位要合理分配管理责任与权限,采用统一化管理模式,既可以有效提升人事档案管理质量与效率,而且可以节约人事档案管理成本,促进信息容量的提升,保障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全面性。通过构建一体化的管理组织体系,可以提升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地位,使其获得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

(三)改进人事档案工作方式

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忽视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既无法提升档案查阅与利用的效率,又加大了档案管理的压力,无法满足如今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因此,针对于这一问题,事业单位应加快改进档案管理方式,采用新型的档案管理方式,推进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提升,促进自身的服务职能的提升。

(四)加大开发档案资料的力度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要充分考虑事业单位发展需要,做好收集各种人事档案资源的工作,不断的充实档案的内容。然而,就传统档案资料内容来看,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忽视整合人事管理工作所需的德、能、勤以及绩等方面材料,无法有效反映与体现人才实际情况。此外,为了提升档案信息时效性,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要融入动态化管理思想,为事业单位进行人才考察、选拔与培养等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事档案管理队伍

管理人员作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执行者与实施者,其个人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工作质量。为此,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队伍是保障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落实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档案管理人员在平时工作生活中要不断加强学习,全面的了解先进的管理思想与技术,并且积极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此外,事业单位应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参与组织建设与思想作风活动,强化全体人员对人事档案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作用,保障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推进落实。

(六)加强信息化的建设

传统的档案管理主要是补充人事档案管理,避免由于信息瘫痪而造成档案数据的损坏,然而,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事档案管理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积极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从而保障人事档案管理的安全性与便捷性。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纸质档案进行电子化建设,建立起完善的档案信息平台,提高信息平台的管理功能,在符合档案数据信息共享同时,确保各个部门具有不同的操作权限。同时,要加强对人事档案信息化平台维护,促进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愈加明显。为此,事业单位应加强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采用开放化与社会化的发展思想,充分的发挥出人事档案自身的服务功能,从而推进事业单位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慧.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特点与问题经验谈[J].办公室业务,2017(7):102.

[2]金丽双.新时期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创新问题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19):189.

人事管理工作特点篇2

 

关键词:税收管理员制度 问题 构想 手段

税收管理员是指税务机关从事税源管理和纳税服务的税收行政执法人员。为推进依法治税,切实加强对税源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自国家税务总局年起实施税收管理员制度以来,税收管理员在税收管理中的作用得到了强化,“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现象得到有效缓解,税收征管的质量、效率、税源控管力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在税收管理员制度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由于经营形式的多元化、税源管理日趋复杂,以及受传统管理理念、税收管理员素质、行政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更好地适应当前税收征管工作,笔者结合对吉林省国税局年度税收征管审计调查的有关情况,就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想法。

一、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管理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较为繁杂

在基层税务部门,税收管理员的日常工作包括了户籍管理、催报催缴、欠税管理、纳税评估、税法宣传、发票管理、金税专票协查、税控装置管理、信息采集等内容,几乎覆盖了除受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违章处罚、减免税和税务稽查以外的面向纳税人的所有涉税事宜。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增加,使税收管理员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造成税源管理的重点不突出,税收管理员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影响了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以吉林省国税局为例,该局虽然制定了《税收管理员工作制度》,但由于工作绩效考核尚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基层税务人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仍未得到根本转变。

(二)结合税源特点实施分类管理不够深入

在税源管理工作中,基层税务部门的分类管理不够细化,没有很好地结合辖区纳税户生产经营规模、性质、行业、经营特点、企业存续时间和纳税信用等级等要素以及不同行业和类别企业的特点,实施科学合理的分类管理,部分税收管理员的经验特长、专业特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特别是对那些经营规模较大、会计核算复杂、利润形成隐蔽以及纳税信用等级较低的企业,实施专业化、有针对性的重点管理做得还不到位。

(三)管理幅度过大,征税成本过高

目前,在税源管理一线执法的税务人员较少,实施税收管理员制度必然导致管理幅度过大。如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税局的总纳税人有多户,但税收管理员仅多人,平均每人分管近户,若要管好,难度显而易见。从征税成本看,目前,我国的征税成本几乎是美国的l倍。要实现精细化管理,则需要增加税收管理员的数量,从而增加管理成本,而这显然与国家实现征管目标的前提相悖。

(四)保姆式管理并未废除,激励机制尚未建立

税收管理员担负着对纳税企业进行日常的纳税管理、催报催缴、纳税辅导等多项职责,并且还要对所管理的事及管户负全责。一方面,这种管理方式与专管员制度下的保姆式管理没有大的差别;另一方面,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下,没有设立相应的奖优惩劣机制,使税收管理员制度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五)税收管理员与税务机关的法律责任风险加大

税收管理员每完成一项工作都要给相关职能部门和纳税人出具税务文书。这种税务文书导致税收管理员要承担纳税人管理方面的责任。假如纳税人在其财务、纳税等方面采用欺骗、隐瞒等手段,那么税收管理员出具的文书则存在不真实等问题,税收管理员就有可能承担连带责任,税务机关也可能会有连带责任。仔细分析,问题的症结在于税收管理员制度还是建立在对企业直接“管”的基础上。

二、进一步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构想

(一)完善税收管理员的概念

税收管理员应扩大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外延方面不仅仅基层税务部门的税务人员是管理工作员,每一层级的税务人员都是税收管理员;内涵方面不仅是管理,而应该是管理与服务并重,这里的服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服务,而是要让纳税人遵从税收法规的服务。按照税收风险理念,作为一名税务人员,每个人都有采集纳税人涉税信息的职责,真正形成税收管理团队去应对纳税人群体;让一些管理能力强的税务人员去处理复杂税收事项,将无差别的对纳税人平均管理转变为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特定的纳税人管理。

(二)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总体思路和总体目标

明确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总体思路:在全员管理的框架下分工协作、相互监督,依托税收基层管理平台实行层级和岗位之间的考核评价体系、管事和管户相结合的执法与服务并行,形成“全员管理、专业评估、重点稽查”的税收风险管理团队。税收管理员从层级上应分为总局、省、市、县、基层五级;从每个层级的岗位分工上应细化为:风险采集、纳税服务、税源调查、综合管理、稽查监督等岗位。

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总体目标是要建立一种日常管理和专项评估相结合、分户管理和综合管理相结合、全程管户和环节管事相结合的系统管理模式。也就是要推行适度的专业化管理,合理分解税收管理员的管理事项,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政策执行情况的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收风险识别以及一些重点涉税事项的调查等交由专职管事人员负责。同时,专职管事人员要将在分析、评估、重点涉税事项调查中获取的信息及时反馈给税收管理员,由税收管理员进行跟踪监控;税收管理员也要结合日常管理,将发现的疑点及时交给专职管事人员作为分析的依据。

(三)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原则

推进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和完善工作,应遵循管户与管事、管理与服务、属地与专业、集体履职与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原则。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将税收管理权分成若干个环节,分解到不同的岗位,通过流程控制,建立起各个征管业务岗位之间相互衔接和相互监督的征管工作机制,其核心为权力的分解、过程的控制和岗位的制约。分解权力并不等同于弱化责任,要坚持强化税收管理员的管户和管事的责任,明晰哪些事情是以管户的形式出现的,哪些是以管事的形式出现的,通过强化责任,促进征管质量的提高和税源管理能力、遵从服务能力的提高。

由于税收管理员是税收征管的重要抓手和载体,人数众多,并且有相关的管户责任,必然会带来“管户责任”的执法风险。而一些行政执法的监督部门在监督税收行政执法过程中,也以此为依据,追究税收管理员的行政执法责任,这在基层实际工作过程中也屡次出现。因此,在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过程中,要坚持规避风险的原则,对税收管理员的工作事项进行梳理,减少不必要的签字等执法风险的事项,同时在管户上采取集体履职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等方式,弱化个人管户的概念,在管事上采取交叉执法等方式规避税收执法

  

风险。

三、进一步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手段

(一)合理划分税收管理员的基本工作职责

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要合理划分管户制税收管理员与管事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管户税收管理员是指以特定纳税人为管理对象,以特定纳税人的日常涉税事项管理、纳税服务为主要职责的税收管理员。管事税收管理员是指以不特定纳税人的重点事项和一次性(或偶发性)重要涉税事项管理、纳税服务为主要职责的税收管理员。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种分类方式:

.按事项分类。管户制,指税收管理员以划定的特定纳税户为管辖对象,以特定纳税人的税源管理、纳税服务等为主要职责。管事制,指税收管理员不以特定的纳税户为具体管辖对象,而是以不特定纳税人的特定涉税事项作为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的主要职责。管事与管户结合制,指纳税人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中的日常涉税事项由管户的税收管理员承担,纳税人的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等专业涉税事项由管事的税收管理员承担。

.按级别分类。国家税务总局级税收管理员负责特大型企业、企业集团的税源监控及特定事项的税收风险应对;省级税收管理员负责省级大型企业、企业集团的税源监控及特定事项的税收风险应对;市级税收管理员负责市区重点税源、五级风险企业的税源监控及特定事项的税收风险应对;县级税收管理员负责全县重点税源、五级风险企业的税源监控及特定事项的税收风险应对;基层税收管理员负责规定区域内的税源监控及一般事项的税收风险应对。

.按岗位分类。风险采集岗,负责日常管理和接收的各种信息,在发现纳税人有涉及税收风险的可能而计算机又不能自动提取该风险信息的情况下,进行手工录入异常信息的内容并提交给纳税人所在税务机关综合管理岗审核。风险采集为全员采集,对一些特殊任务的风险采集由特定人员采集。纳税服务岗,负责向纳税人进行税收政策解读及纳税人到税务机关申请办理的各种涉税事项,除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税务总局规范性文件另有明确规定外,统一由办税服务厅受理、办理、传递与反馈。税源调查岗,负责辖区内纳税人的基础信息的核实、优惠、认定信息的核查、一般涉税风险的识别与应对、税收政策和宣传解读。综合管理岗,负责特定纳税人、特定事项的涉税风险的识别与应对,监控和缩小纳税人纳税遵从偏离度。稽查监督岗,负责追补没有遵从税收法规的纳税人的应纳税款,提出税收管理建议,并对上一环节的税收管理人员从管理能力、廉洁自律方面实施监督。

(二)合理优化税收管理员人力资源配备

税收管理员可按“税收风险分析、专业纳税评估、大企业的风险监控应对、中小企业的行业性风险监控”等类型配置,也可按行业、产业类型、规模配置,还可聘请“院校管理学者、行业管理大师、标准认证专家”或其他有效方式成立管理员专业管理团队。从事税务工作的人员结构应为:行政机关%左右,税收服务厅%左右,税收管理员%左右,其中,调查核查人员为%,纳税评估人员为%,税收稽查人员为%。

(三)逐步建立以流程管理制度为主线的考核机制

人事管理工作特点篇3

随着我国学者对差异管理理念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差异管理相关理念的实践经验逐渐丰富起来,近年来,差异管理理念逐渐渗透到我国一些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这在我国医院人事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较为常见,而随着现代管理理论的逐步完善,差异管理的理论内涵不断丰富,其适用范围也进一步拓宽,因而差异管理理论在现代人事管理工作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最近,现代人事管理制度正在发生变化,相关工作者正在努力地创新一种全新的管理制度。

科学的现代人事管理制度应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进行相应的改革,现行的管理制度不应当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管理模式,而是应当更加紧密地跟随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传统的管理模式由于具有自身保守、不灵活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员工的思维,极大地束缚着员工的创造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这就要求现代人事管理制度必须取代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必须得到充分的创新与发展。

目前,现代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正处在较为关键的初级阶段。通过不断的改革完善,在改革中逐渐形成了全新的管理模式,使人事的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并且改革呈现的独立性使人事管理工作更加完善。在现代人事管理制度过程中,差异化管理理念是现代管理制度的最突出体现,是管理制度的一大创新,它极大地体现了现代管理的科学性。它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差异化管理理念完全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管理宗旨,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实际的运行中处处为人性着想。第二,它可以根据不同员工的不同特点进行统筹管理,合理地利用每一个员工自身的优点,为共同的工作目标去努力奋斗,由此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从而加快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工作质量。

经过长期的经验表明,差异化管理理念是现代化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巨大创新,在人事管理制度中具有先进性,有助于推进现代化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进步与成功,因而将差异管理引入现代人事管理工作中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差异化管理在人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为了使差异化管理在现代人事管理工作中得到合理有效的应用,应采取策略如下。

第一,人才管理和人才分类是现代人事管理制度中最为关键的两个环节。差异化管理理念有效地协调了这两个问题。在现代人事管理制度下,人才资源不计其数,为了防止人才的流失,一定要对人才的管理工作协调完善。差异化管理能够根据员工的不同年龄层次进行合理管理,极大地调动不同年龄段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由于不同员工在工作经验、生活阅历以及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员工在人生观与价值观上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在录用人才方面不可能选用相同年龄段、有相同习俗的员工进行工作,这就要求在人事管理方面要有针对性。差异化管理能够有效地避免年龄段、生活习俗等问题的差异,根据不同年龄层进行有效管理。除此之外,有的员工属于具有较强专业知识的知识型员工,而有的员工则属于从事简单工作的普通型员工,由于员工之间知识水平的不同在工作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对这两类员工要运用不同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因此,采用差异化管理的方式能够根据不同职业的不同特点,选择更加合适的任务安排,调动各方优势,从而能够更加合理、高效地完成自身工作。

第三,差异化管理不仅在人才资源管理方面具有独到之处,而且在激励人才措施方面也体现出了普通管理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由于在庞大的人才资源中,人才之间有各自的特点与习惯,不同员工在喜好等方面也会有自己的特点。

差异化管理能够切实地了解每一位员工的习惯,采用员工能够接受的措施激励他们努力工作。因此,差异化管理在激励员工方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可以综合考虑员工本身适合的方式,尊重员工自身的选择,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去激励员工,保证员工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工作状态。同时,激励方式还要根据员工自身的能力选择。对于专业知识丰富、工作能力强的员工要采取适当激励方式,防止激励过度而导致员工之间形成骄傲自满的浮躁情绪。

人事管理工作特点篇4

关键词:基层事业单位;女职工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在现实生活中,女性无论是在社会招聘还是在实际工作中要面对的各种阻力都要多于男性,再加上女性自身固有的特点,所以纵观女职工的总体表现,不如男职工出色,尤其在基层事业单位表现的更为突出。面对这样的现实,事业单位的管理者们应该与人事部门联合起来,结合目前事业单位的岗位,提高女职工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教育,以适应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需要。

一、女职工的特点

首先,“爱唠叨”是女人最大的特点,这也是“三个女人一台戏”的最突出表现,所以女职工情绪容易波动,稍有不顺心的事都会给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其次,女职工除工作之外的负面压力大,如带孩子、照顾双方父母、操持家务等也会影响其自身的工作质量。再次,女职工大多数都性格比较内向、自尊心比较强,遇事容易产生沮丧情绪,如果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很难保持冷静与清醒的思维,从而影响其工作职能的发挥。最后,女职工的总体劳动强度大,在我国,一般家庭里的生活琐事几乎都由女性承担,这是千百年来留下的习俗;在单位的工作中,尤其基层事业单位是服务于百姓的窗口,琐事、烦事都要多于其他部门,这样给女职工的工作带来极大的压力。

二、基层事业单位在女职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从女职工的特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其综合幸福指数低于男职工,各方面综合压力对工作的影响高于男职工,但是目前许多事业单位特别是基层部门没有关注女职工的上述特点,在工作中忽略对女职工的优化管理,从而制约了女职工工作能力的发挥,具体如下:

1.从招聘到使用再到提拔,更倾向于男职工鉴于女性的自身特点,目前许多事业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招聘人数、招聘年龄、招聘专业等方面对女性要求都高于男性,这样导致女职工的人数在逐渐减少、年龄在逐渐增高,导致女职工的年龄结构两极分化。在使用上,一般将大多数女职工分配到无关紧要的岗位,而不是遵循着岗位与工作能力最佳组合,从而影响女职工的工作热情。在提拔上,同样的表现与业绩,同样的工作能力,男职工优先于女职工,从而刺伤了女职工的自尊心。最终导致多数女职工工作无激情与责任,在不求上进中混日子。

2.对女职工的权益体现不足随着事业单位进一步推进深化体制改革,事业单位也和企业一样,实行岗位定员定编,这种人员管理模式本身没有错误,但是许多事业单位在机制运用中缺乏公平性,影响了女职工的合法权利,给女职工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如许多事业单位特别是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少,工作量大,甚至一人身兼多职,没有替补人员与储备人员。许多女职工都担心一旦休产假或者育儿假过长,自己目前的工作岗位将会受到影响,所以许多女职工在惴惴不安中休完法定假期后马上回到工作岗位。再有许多事业单位,月底、年底许多工作岗位加班加点,管理者考虑的是自己的业绩与单位的工作效率,而没有考虑女职工的自身特点与其合法权益,导致女职工在精神上与身体上受到极大的影响。

三、女职工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措施

女职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女职工自身的原因,也有管理部门以及人事部门的责任,那么,如何通过共同努力,使女职工发挥其特长,实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顺利转型升级,促进事业单位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方面共同发展?总的来讲,要提高对女职工的认识,关注、关爱她们的工作及学习。人们常说,在现实生活中,女人是“一本书”,她需要男人去读懂。在实际工作中,女职工是“半边天”,需要领导与人事部门去正确引导她们、尊重她们、关心她们、关爱她们。

1.加强对女职工的综合素质教育工作要鼓励女职工树立自强不息的斗志,在时间上,给她们宽裕时间去进修学习、参加各种业务自学考试,来提高其理论知识;在技能上,加强各种业务比赛,充分发挥女性特有的细心、耐心来增加窗口的服务质量;在物质上,将上述能力与其工资奖金钩挂,并作为年底业绩参评的重要一项,这样可以最终提高女职工的工作热情与责任。

2.加强妇联管理工作,保护其合法权益,强化女职工的文化生活妇联管理者们要真正地成为女职工的“娘家人”、知心人,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要关注她们、关爱她们。如积极主动地靠近每位女职工,在工作上鼓励她们积极上进、永不服输。在生活上给予她们特殊的照顾,尽量解除她们的后顾之忧。在文化生活上,走进女性的内心世界,举办晚会、健身美体比赛,培养她们插花、茶道的情调,使她们提高生活质量。另外,还要与主管领导及时反映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做好女职工与领导沟通的桥梁工作。这样不仅会让女职工增强了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心,同时通过交流与沟通也增加了女职工之间的友谊与凝聚力,减少了女职工之间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相互闹矛盾的机会。

3.掌握好女职工的总体结构平衡我们知道女职工家庭琐事比较繁多,如生儿育女、照顾老人、支持丈夫工作等,因此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另外女人更年期也困扰着女职工的身心与工作。所以在女职工的人员结构比例上及队伍建设上要注意建立人才“蓄水池”,不要形成梯队断层,以缓解女职工因各种假期带来的工作不便以及人员的紧缺。这样对女职工来说,不仅维护了其合法权益,也体现了人权在和谐社会的表现;对事业单位来讲,提高了工作质量与服务效益。

四、总结

在事业单位的改革大潮中,相关体制和相关部门应该有义务有责任去关注、关爱女职工,使之产生正能量,以此激发女职工的工作潜力,让她们为事业单位的良性运转作出她们的贡献。总之,在基层事业单位工作中,优化女职工人力资源管理不可小觑,它在对事业单位的经济建设与社会责任方面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树霞.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工会女职工工作[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0,(6):67-68.

人事管理工作特点篇5

【关键词】高校;人事管理;人本管理;应用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197-02

以人为本和创新发展是时代的特征,人本管理重在关注生命、关注尊严、关注人格,是人类对人存在和发展的思考。这一理念,决定我国的高校管理也要积极地运用人本管理,强调将人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人和人的尊严及其价值置于首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作为高校管理工作核心内容的高校人事管理,在各种管理理论和方法中,必然将人本管理方法作为高校人事管理的核心,同时也作为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应当遵循的根本方法。

一、人本管理的内涵及高校人事管理的特点

(一)人本管理的内涵

人本管理是经过多年的管理实践逐步形成的一种管理思想和模式。人本管理强调人在管理中的地位,认为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是管理的核心,它要求充分尊重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以激励人的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根本,充分发挥组织内每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实现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目标。[1]

人本管理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在思想上强调人性需要的满足,以实现和推进人性需要的满足为管理的最终目的;其次,在过程中强调尊重、关心、和理解他人,被管理者通过内心的激励来积极参与管理过程,管理的主、客体之间是平等、理解、支持的和谐统一关系;再次,在方法上注重通过教育和引导来达到管理的目的,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挖掘人的潜能;最后,人本管理注重管理者自身修养的提高,要求管理者以人为本,以德服人,通过以身作则来影响被管理者。[2]

(二)高校人事管理的特点

高校人事管理,是指为保证高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正常开展和高效运作,以广大教职工与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其他教学辅助活动的相互关系为对象,运用有关人事管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高校内部的人员录用、调配、考核、奖惩、培训等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指挥、监督的活动。[3]

高校人事管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显著特点:(1)从管理对象上看,高校的人事管理主要针对的是各种高层次专业人才;(2)从管理理念上看,随着高校新一轮人事制度的改革,现代意义的高校人事管理已逐步实现从视人力为成本的传统人事管理向视人力为资源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将高校教职工视为最重要的资源,通过科学管理使该资源升值增值;(3)从管理内容上看,高校人事管理重点是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活力,力求使每个人都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4)从管理体制上看,属于主动开发型,根据高校的现状、未来,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工作,如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实施人才引进培养、决定薪资报酬等,工作富有主动性、创造性。

综上所述,人本管理与高校人事管理有很多共通之处,其核心内容和最终目的一致,都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通过调动和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实现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目标。

二、人本管理在高校人事管理中的重要性

以人为本和创新发展是当今时代的特征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人本管理也广泛应用到高校管理中,并且人本管理在高校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高校的管理理论、管理办法和管理手段将全方位地体现在人事管理中。因此,高校管理运用人本管理的这一理念,决定了高校人事管理也要积极地运用人本管理,强调将人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人和人的尊严及其价值置于首位,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掘人的潜力、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在各种管理理论和方法中,人本管理方法是高校人事管理的核心,同时也是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遵循的根本方法。

(一)从高校人事管理的对象看,人本管理是高校人事管理的内在要求。

首先,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服务对象是高级知识分子,表现出工作方式的个体性、工作内容的专业性和工作过程的创造性等特征;其次,由于承担人才培养的工作任务,每位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同时也是教育者。[4]这种高层次性和管理的双重性特点,决定了高校人事管理中不能简单地采用一些刚性的规章制度,要多体现出情感性的特点,自觉运用人本管理方法。在管理过程中,始终贯穿和充分注意“人性要素”,尊重人的地位价值,不仅要考虑人的基本需要,还要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二)从高校人事管理的目标看,人本管理符合高校人事管理的目标。

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目的要满足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如何在工作中开展人本管理,为教职工提供优质的服务,将是管理工作走出被动的重要举措。[5]人本管理强调人性需要的满足,以实现和推进人性需要的满足为管理的最终目的。而高校人事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科学地管理,开发教职工的潜能、激发教职工的活力,力求使每个教职工都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从当今高校之间竞争特点看,高校人事管理迫切需要树立人本管理思想。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以人为主体。因此,当今时代背景下,高校之间的竞争主要不再是办学传统、办学经费和办学设施的竞争,也不再是经济待遇和地域环境的竞争,而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之间竞争的新特点要求高校人事管理需从行政管理向人本管理转变,要逐步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机制,采用“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心留人”的人本管理思想。对受地缘等劣势因素所制约的弱势高校,如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来说,人事管理中应用人本管理更有其迫切性。

三、人本管理在高校人事管理中的应用

(一)营造尊重人的氛围,树立人本管理理念

人本管理思想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尊重的原则,高校人事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尊重和信任是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的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与管理者对立的情绪,产生消极、自卑的情绪。人本管理作为高校人事管理的核心,要求高效人事管理要以尊重教职工的行为主体性,推进教职工人性需要的满足,促进教职工自身价值的实现为目的。因此,高效人事管理要从尊重出发,树立人本管理理念,营造一个舒畅的心理环境,在教学、科研工作等方面,要给教师留有较大的自由创造的空间,提倡以正面引导为主,多考虑教职工的人文需求,以利于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二)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 贯彻人本管理思想

人事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美籍日本人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认为一切管理都离不开人,一切管理理论的研究,都离不开对人的研究。在任何时候,均确立以人为中心,尊重人之为人的尊严和价值,为使人人发挥潜能,适其所任,尽其所用,设置种种利于个人发挥聪明才智的管理制度、办法和手段。在人事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要从尊重人性角度出台支持性人事政策,而不是限制性人事政策,营造支持教职工个性发展、勇于创新的宽松和谐的制度环境。人事管理工作要反映广大教职工的意志,尊重教职工的意见,坚持民主的原则,让广大教职工参与决策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尤其要听取和尊重专家的意见,增加决策目标的认同感和科学性,为教职工从被动管理走向主动参与管理提供条件和基础,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

(三)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落实人本管理目标

激励是管理的核心。同样,激励也是高校人事管理中人本管理的核心。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调查研究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一般仅需发挥20%-30%的能力,即可保证不被解雇。如果得到充分激励,则职工的能力可以发挥80%-90%。其中50%-60%是激励的作用所致。[6]高校人事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而以人为中心,就要了解广大教职工的心理,关心他们的需求,运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因此,激励应当成为人本管理的最主要的方法和手段。在高校人事管理中需要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努力拓宽渠道,做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真正落实人本管理的目标。

(四)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发挥人本管理作用

因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本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实施效果受执行者的素质影响。任何良好的制度都要依靠优秀的管理者和优秀的被管理者的双重支撑。因此,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既要有科学的理论、方法和相关的科学知识去指导,更需要从事这门科学的管理者具有相应的素质。搞好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关键则在于人事管理者,只有人事管理者自身的整本素质提高了,才能保证各项人事工作的高效运转。目前,在高校运用人本管理思想,高校的人事管理工作者应该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的素质:一是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丰富的管理科学知识;二是良好的心理素质;三是良好的表达能力、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四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等。

四、结束语

人本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经过多年的管理实践逐步形成的一种管理思想和模式,已被广泛应用到各种管理领域和管理过程中,是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的有效方法。同时,人本管理在实践中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在高校人事管理中实行人本管理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把人本管理的理论与高校人事管理的实际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保证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与日俱进,从而保证高校的健康发展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兰邦华.人本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艺术[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0.

[2]刘加养.人本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J].宜春学院学报, 2011, (1).

[3]赵炳起.人本管理:高校人事管理的核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3, (3).

[4]李芳炎,郑太亮.关于高校人本管理的思考[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4).

人事管理工作特点篇6

(一)充分认识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特种设备是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做好特种设备安全工作,不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平安建德”战略部署的具体体现。各有关部门和广大企业,必须进一步提高对特种设备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领导,强化安全意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和减少各类特种设备事故的发生。

(二)指导思想。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围绕省委建设“平安浙江”和市委建设“平安建德”的战略部署,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以防止和减少事故为目标,加强制度建设,落实各项责任,强化安全监管,构建体制健全、职责分明、运行高效、管理科学的特种设备长效安全监管新体系。

(三)总体目标。到年,努力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检验技术把关、社会监督支持的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格局,使特种设备安全状况保持基本稳定,力争不发生重特大事故,伤亡事故率控制在0.8起/万台以下(压力管道为万公里伤亡事故率、气瓶为百万只伤亡事故率),其中锅炉压力容器伤亡事故率控制在0.4起/万台以下,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强化监管,防止特种设备重特大事故发生

(一)突出重点,加强特种设备的安全监管。在特种设备普查整治工作的基础上,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要继续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单位和重点设备的安全监管。以化工企业、气体充装单位、客运索道等场所及设备为重点对象,做到定期检查、随时抽查、逢节必查,常抓不懈。继续实施重点监控单位的定期监督检查和注册登记率、定期检验率、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与事故隐患整治率的定期通报制度。按照国务院《条例》的要求,加强对化工、城市燃气、旅游、建设等行业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并依法实施从安装到使用全过程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

(二)加强防范,提高对面上特种设备事故隐患整治工作的有效性。事故隐患整治是保障特种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各有关部门配合,要继续做好工业压力管道、码头吊、罐车、简易升降机、厂内机动厂等特种设备事故隐患的专项整治,及时消除事故隐患,确保特种设备安全运行。严重事故隐患的处理需要由市政府协调解决的,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应当及时报告市政府;对不能立即整改的事故隐患,要建立相应的应急防范措施,并明确隐患整改时间表,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整改;对危及安全的严重事故隐患,要采取果断措施,该关停的要关停,该报废的要报废。

(三)依法行政,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市政府要继续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条例》和浙江省《条例》,充分发挥安全监管与质量的作用,提高的有效性。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应严格依法行政,强化监督管理,加大日常检查和查处力度,特别是加强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的查处,坚决取缔未经许可擅自从事生产、使用、检验检测活动的企业和单位;切实加强对许可取证单位的证后监管,及时取消已经获得许可但是不再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和单位的许可资格。

(四)加强预警,建立和完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有关规定,各部门、单位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预警机制,完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对重大危险源与重点监控企业、重点设备实施动态监控和预警。

三、标本兼治,夯实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基础

(一)进一步完善全过程的安全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对特种设备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检验等环节实行以事前审查为主要手段、以定期检验为技术支撑的全过程安全监察制度。建立健全企业自觉申报、监察协管员督报、群众举报相结合的特种设备使用登记制度;进一步明确和落实使用者、检验者、监管者、领导者的相关责任,完善特种设备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二)加快特种设备安全信息化步伐。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信息网络。及时巩固特种设备普查的成果,进一步完善特种设备信息、检验检测数据、事故信息等动态信息数据库,在年底前我市特种设备实现网上动态管理,并入杭州市特种设备动态管理网络,做到特种设备的安全信息及时更新、和预警,尽快形成信息畅通的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快速联动新机制。

(三)强化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务院《条例》的规定,接受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经质量技监部门考核合格,持证上岗。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必须对特种设备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进行相关安全教育和培训,保证其具备必要的安全管理和安全作业知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要加强对相关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的监督检查。

四、加强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安全工作新格局

(一)切实加强对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领导。加强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是市政府承担公共安全的重要任务和工作内容之一。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对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领导,督促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部门履行职责,保障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所必须的经费,对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及时予以协调解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积极配合,明确一至二名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协管员(由乡镇质监员兼任),协助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做好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二)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安监、建设、工商、监察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有关行业协会要加强对本行业内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自律管理,配合、协助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做好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各级工会、共青团组织要发挥各自优势,开展群众性特种设备安全宣传。要鼓励和强化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建立健全举报处理和举报奖励制度。

人事管理工作特点篇7

关键词:管理;方法;特点

一、学院后勤管理的方法

后勤管理的内容很多,工作量大,政策性强,加强后勤管理需要从各个方面深入细致地做许多具体工作。要把这些工作做好,我们认为必须坚持生产观点和群众观点。

(一)学院是育人的园地,教学是学院的中心工作

后勤管理工作的生产观点,就是为教学服务,起保证和促进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后勤管理为教学服务,要想教学之所想,急教学之所急,千方百计地为教学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设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管好各类财产,做到物尽其用。主动热情地搞好生活服务,解除教师后顾之忧。加强财务监督,努力美化学院环境,确保学院安全。为此,要求后勤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自觉地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

(二)后勤工作坚持群众观点,最主要是依靠群众参加管理

后勤工作遍及全院,与师生员工息息相关,广大师生员工对后勤工作是十分关心的,他们最熟悉教育、教学工作情况,他们最了解财力物力的合理安排。充分依靠群众参加管理,就能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后勤工作只有把用钱用物和管钱管物结合起来,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把工作做好。

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可见方法问题对完成任务是十分重要的。完成后勤管理的任务,也要重视对方法问题的研究。在实践工作中,我们摸索了以下几种方法。

1.深入实际,了解实际

后勤管理同其他工作一样,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因此,深入实际,了解实际这是后勤工作的基本方法。为了使后勤管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我们应当深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到课堂、教研室、饭厅转一转,看一看有什么新情况,听听有什么呼声议论,问一问有什么要求,交谈一些情况,请教一些问题,必要时,还要召开部分师生的座谈会,征求意见。这样经常了解、掌握实际情况,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使后勤工作做得更主动。

2.服务中心,照顾一般

后勤工作的内容繁杂,千头万绪,要做的工作很多,而财力、物力、人力有限,哪些先办、哪些缓办应有主有次。学院各项工作中,教学是中心,后勤工作应以服务教学为主,其他次之。在主要工作中,还要分清轻重缓急,是主要急需的就先办,可缓的则缓办,不能平均使用力量,不搞排队式的先来先办,后来后办。只有坚持以服务教学为中心,照顾一般,才能保证教育教学的必需,才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3.精打细算,讲究经济效益

学院的经济活动是比较频繁的,在确定开支之前,一定要精打细算,要讲究经济效益,具体说就是先算账后用钱,要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少花钱是手段不是目的,多办事、办好事是目的。少花钱是为了多办、办好。而要多办、办好,则必须节约少花。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关键在于把事情办好,就是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如果没有经济效益,钱花得虽少,事办得虽多,也是浪费。因此后勤工作人员在处理日常经济活动中,要学会精打细算,讲究经济效益,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宣传群众、组织群众

后勤管理具有政策性强与涉及面广的特点,要求采取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方法来进行工作。特别是经济政策有关方面,要利用各种机会,积极正确地宣传,联系实际作耐心细致的宣传,以期与群众取得共同的认识,使执行政策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搞好工作的基础。后勤管理的许多工作,与群众有直接联系,必须组织群众才能做好。

5.加强学习,提高管理能力

我们正处在改革的新时期,后勤管理也要开拓前进,为此必须加强学习,要认真学政治,不断提高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思想,甘当无名英雄。要学业务,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还要学习教育学、管理学,学习教育体制改革,学习有关方针政策、制度。通过学习,积累新知识,提高工作效率,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多作贡献。应当纠正只重实际工作,以干代学的错误观点。

6.科学分工,实行岗位责任制

后勤工作,必须实行岗位责任制,以岗定责。在分工时,可一岗多人,也可一人多岗。实行岗位责任制,使其完成定责,有利调动后勤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检查总结,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7.争取各部门配合,协调工作

后勤工作,为教学服务,并通过具体的管理措施和模范行为,使学生受到教育,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风尚,使后勤管理的各项要求,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争取工会、团委、教导处、班主任、学生会的配合,协调工作。通过他们去进行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实践证明,工作离开了他们的配合与协调,则往往收效甚微,而一经他们的积极配合,则是事半功倍。

8.沟通信息,横向联系

各校条件不一,各自应从本校实际出发开展自己的工作。然而,我们应当开拓视野,沟通信息,避免囿于本位固步自封。为此,我们应当走出去,横向联系,不定期的与兄弟学院联系,参观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开拓前进。

9.请示汇报

在书记、院长领导下,后勤部门在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应当主动处理,但对重大问题必须提出建议,向书记、院长请示汇报。其中与政策有抵触的事项,还得向上级行政领导部门请示汇报,要真正当好书记、院长的参谋。

二、学院后勤管理的特点

后勤管理作为一门学问,它所具有的矛盾特点有哪些呢?

(一)学院后勤管理面广、事多、工作量大

后勤工作的表象经常呈现着琐细、纷繁、具体。而后勤工作者必须及时进行处理。正如有的同志讲:“眼睛一睁,忙到熄灯。”这句话形象地反映了后勤工作具有面广事多工作量大的特点。从学院范围来看,各学科教研组,各年级学生班,党、政、工、团、队、学生会等各办公室,教工、学生宿舍……等等都与后勤部门有着频繁的工作联系。在校外,与银行、医院、交通、粮店、菜场、建筑、仪器、文体、土产及其他众多的企业商店有着经常往来。按工作内容分类看,吃的、用的、住的、行的等等,无一不待后勤工作者去安排解决。这些具体问题,使人有重复感,今天解决了,明天又发生了,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因此,后勤工作者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改进工作方法,使纷繁的事务条理化,主动做好服务工作。

(二)后勤工作的阶段性和季节性

后勤工作的阶段性是从属于教育教学的阶段性。学院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显示着阶段性。从一个学年度看有上学期、下学期、寒假、暑假;新学期开始与学年度结束;从一个学期看,有开学、期中、期末等等。这些不同时期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后勤工作应当根据这些特点来计划、安排自己的工作,不失时机地把工作做到需要的前面。例如,新学年开始前除了备齐教育、教学、生活等各种物资外,还要根据学院招生计划调整教学、生活用房;组织收费,配合书抄发放,配齐教室桌凳及生活用品;组织师生生活,配合工会做好教工福利工作等等。学期结束前,应抓紧时间作好房屋、设备维修计划,清理财产,并适时地按照学院假期活动特点,全面地妥善地安排好房屋、桌凳、照明、生活用品,要尽可能避免损失损坏。

寒暑假是学院特有的休假期,这个时期,特别是暑假,它是后勤工作的“黄金”季节。后勤部门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时机,为新的学年度开学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诸如房屋、场地、课桌椅、体育器械、车辆及生活设施的维修保养,环境的整理,文具纸张的购置,防寒保暖物资的筹措等,都要在这个时期完成。这些工作在放假前就要认真研究,作好安排,包括任务、时间、分工、完成任务的措施和注意事项。其中,维修工程较大的,还要做好施工力量的选用和备料等工作。假期开始后,即可按计划有步骤的分头进行。由于后勤部门的职责要求和工作需要,其人员不可能同教师一样休息。暑假期间,学院后勤工作比较繁重,又是高温季节,工作确实辛苦,学院领导要关心后勤人员的生活和健康,搞好防暑降温工作,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困难问题。

此外,还应注意季节特点,做好季节性工作。例如:防暑降温、防寒取暖、重大节日(如三·八、五·一、七·一、教师节、十·一、元旦、春节)应着力抓好改善生活及节日布置工作、安全检查工作。这些都是阶段性工作的具体内容。后勤工作者应该认识后勤工作的阶段和季节性,掌握这个特点,从而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发挥主动性,把工作做好。

(三)政策性、专业性、技术性强

后勤管理的专业有会计、物资、水电、装修、房屋修建、木工、烹调、园林、采购等等。这些专业都有各自的技术。如会计的有关核算与监督,财产管理的检验、记财、储存,炊事人员的红白案烹调技术,水电设施的安全适用,木工的锯、刨、砍,房屋修建的设计、测算与施工监督,物资规格性能质量鉴别,绿化栽培等等。这些都是技术性强的工作。后勤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越高,则管理工作成效越好。不懂技术,不尊重技术,势必导致工作成效低劣,甚至造成损失。对待技术问题,我们应当持科学态度。后勤管理人员,必须掌握有关技术,逐步做到一专多能,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

(四)注意偶发性问题的处理

后勤管理工作除了常规性外,还具有偶发性。特别是安全的偶发性难以预测。如失火、触电、溺水、食物中毒、流行疾病、交通事故、理化实验、劳动、军训以及体育活动中的事故等。在平时,后勤人员要经常向师生宣传教育,提醒大家严加防范,努力做到不发生事故。如果万一发生这类问题,必须迅速配合有关部门及时地、果断地处理好,不能犹豫、拖拉。对涉及政策性的问题,应立即请示上级解决。妥善处理好偶发性的问题,也是后勤管理的一个特点。

(五)综合性

学院后勤管理是一项综合管理工作,服务面大,涉及到学院人员所需要的各个方面。在任何社会中,任何一个企业或商业部门,只能是满足社会人员的一部分需要。所谓百货公司,也不可能满足人们的全部需要。可是,学院后勤工作,服务范围之广,涉及面之大,远远超过社会各个部门。仅就教学、科学研究而论,它担负着仪器设备的购置、安装及维护,图书资料采购,实验室建设,各类药品及器皿的供应等等;在生活方面,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退,都需要后勤管理者解决。后勤所属各部门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有饮食供应、土木建筑、水电采暖、医疗保健、幼儿教育、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物资供应、财务管理、车辆运输等各个方面,需要一整套科学管理办法。就一个后勤管理者而言,很难做到样样精通。但后勤管理者必须善长管理工作,且具有较高的管理能力和一定的知识,才能适应综合性的特点。

(六)自觉性

后勤管理者应具备主动性、自觉性很强的素质,这是由于后勤工作性质所决定的,这也是与其他行业管理者不同之处。因为学院后勤工作涉及到广大师生员工,要求后勤管理者发挥高度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热情、周到地做好服务工作。其他行业的管理者虽然也要求具备这种素质,为顾客服务,但由于服务对象不固定、流动性大,要求的具体形式及内容和学院存在着差别。因此,做后勤管理工作的同志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后勤工作永远处于被动地位,听不完的意见,挨不完的批评。究其原因,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因素。关键还在于后勤管理者本身。譬如,人家管道漏水、电灯不亮、下水道堵塞……找到后勤,你一不听、二不看、三不修,一推了事,或者是修理不及时,影响使用,人家能没意见?如果能够象对待自己的事情那样,雷厉风行,一呼百应,工作一定能干好。要相信广大师生都是通情达理的,你为人家做了好事,人家就会念念不忘地感谢你、赞扬你。只要在思想深处解决了为谁服务的问题,工作就会由消极变为积极,由被动变为主动,就会做到积极、主动、自觉地为广大师生服务。后勤管理者必须有时间观念,拖拖拉拉的作风,必然贻误大事,必然遭到反对。因为在很多工作是属于分秒必争的,否则就会出问题。例如,电灯坏了就不能学习和备课,锅炉坏了就不能蒸饭等等,哪一些工作能久拖不做呢?因此,时间观念对后勤工作人员至关重要。

(七)一贯性

这是后勤管理者工作的又一特点。学院服务工作不能一曝十寒,高兴就干,不高兴就不干。有好多工作必须连续进行,及时解决,不能间歇。这是由学院后勤管理工作的特点决定的。比如,在社会上,饭馆有时可以整日关门,是否还有人用餐可以不顾。在学院食堂,一顿不开饭也不行,晚来者也得照顾。诸如此类事情很多。因此要求在后勤工作的管理者,必须有不怕艰难困苦和连续工作的作风,有一股老黄牛精神,不松套,一干到底。要树立为革命,为群众做一辈子好事的精神,像有的老工人那样,几十年如一日,辛辛苦苦,兢兢业业的干一辈子。正像同志给徐特立老人信中写的那样,一个人干一两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后勤管理者就要教育后勤职工有做一辈子好事的精神。

(八)政策性

后勤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学院后勤部门集中了大量的人、财、物,接触到全院各个阶层和广大师生员工。对外又直接和有关业务部门联系,有的还需要受业务部门的领导。因此,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克服盲目性和自由主义,对搞好后勤工作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后勤部门在一年内所经手的经费几乎达到学院行政经费的三分之一左右,每一项经费的支出都必须受到财务制度所制约,严格遵守财经纪律,要在财经纪律所允许的范围内收支。对物资采购也是如此,带有很强的政策性。

(九)福利性

学院后勤管理工作,在现阶段的又一特点是无偿服务,劳务费由学院支付,对教职工个人基本是免费服务。这就出现了服务范围的不断外延,服务内容的不断深化,这是后勤部门所承受不了的。福利内容越多,供求矛盾越大,后勤压力越重,这是当前后勤工作存在的主要矛盾,即供求矛盾。它只能按照商品经济规律,用有偿服务逐步地解决。在当前对已有的服务内容既不能取消,也不能压缩,而且只能服务得更好,否则就会影响教职学员的积极性,甚至遭到指责,影响安定团结。这种服务只能随着社会的前进逐步地用有偿服务予以解决。

十)敏感性

后勤管理者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因为学院后勤工作的服务对象不是一般的社会人员,而大部分是知识分子。服务态度的好坏,物资条件是否得到满足,要比社会上敏感得多。做为学院后勤管理者要善于了解群众需要,观察动向,研究心理。既要考虑群众利益与需要,又要考虑可能性。有多大能力,能为群众解决哪些问题,都要从全局出发。既要考虑周到,避免盲目性,又要雷厉风行,急别人之所急。因此要求后勤管理者有高度的敏感性,善于抓住事物的苗头,把工作做到事情发生的前头。

人事管理工作特点篇8

【关键词】水电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有益措施

任何项目的施工安全都是企业良好发展的基础,安全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企业生产的重中之重,其复杂性、综合性、系统性、全面性决定了这项工作实施过程困难重重,所以要加强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使得企业获得最大的利益。

一、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各项原则

1、预防为主的原则

①要提升工作人员对安全生产意识的培训和教育,使得人人明白安全生产是自己的职能,确保他人和自身的安全是自己义务,要从员工的自身意识上避免出现违规操作,还有习惯性的技术违章,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

②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技术措施,并且认真的落实到位,从根源上将所有的危险因素都消除掉,制定的安全技术措施要结合水电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着手,更具可行性、全面性、针对性、科学性,一定要将所有措施都真正的贯彻执行。

③所有在工程施工中采用的防护用品,必须要检验质量,只有符合标准的防护用品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才能真正的起到防护的效果。

2、安全优先的原则

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任何一项生产活动,无论是工程的施工进度、控制工程成本以及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中,工作人员的安全状态是最为首要的,无论出现什么样的状况,都不能以身犯险只为了抢工程进度,赶工期而不顾安全生产,使得成本效益降低。

3、强制性原则

安全作为生产活动的基础条件,安全生产必须要重视,不可以因为领导人忽视而缺乏关注。生产活动中的人员配置、设备采购、防护用品的配备都需要严格的按照制定的标准来落实,如果发现哪一项没有贯彻实施就一定要追究责任。

4、全员管理原则

安全职责要贯彻落实到人,各项目的领导人以及各工作人员都要明确职责,从上到下将安全生产贯彻执行,使得每一位员工都可以感受到安全管理的意识,所有人都以自身为基础,做到人人关注周边所有的事物安全,更好的形成全员安全生产的管理原则。

5、全方位管理原则

安全管理的重点是要全方位的贯彻落实,很多事故的发生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长久的生产活动可以总结出来很多的事故发生前就能够提前做出预防。有些事故具有着随机性,需要在整个生产活动中提升监督职能,从员工的思想上提高安全生产的意识,严谨的贯彻所有制定好的安全管理措施,认真的对事故做出处理,全方位综合性的提升生产管理体系。

二、加强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有益措施

1、安全措施的制定

安全措施的制定的主要内容就是对施工安全方面的技术措施制定。施工安全方面的技术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类:施工安全技术措施一般分为三类:

①一般工程所制定的安全技术措施包含了临时工程以及主体工程中的安全施工措施,例如设备用电、施工交通、洞室开挖、模版工程、机械设备等等所涉及到的项目工程。

②特殊工程所制定的安全技术措施就是针对那些危险性较大、结构过于复杂的特殊性工程,应该制定出符合这些特点的专用安全技术措施。例如在爆破拆除、工程截流、大型吊装设备以及特殊的专项设备的安全施工措施。

③季节性的工程所制定的安全技术措施主要是针对雨季和雪季时的项目施工在夏季时首先要做好降温防暑的预备工作,在雨季时重点的做好防洪防雷事故发生的概率,在雪季时就要做好保温防冻的预备工作。

安全技术措施的交底工作认真贯彻执行是落实安全施工的重中之重。水电工程施工前,施工部门要协同相关的安全部门一起对施工工作人员及时的交底。安全交底的工作重点:水电工程的项目施工特点、操作危险方面、防范的具体措施、安全的操作规范、操作标准、施工注意事项以及应急救援措施。

安全施工技术措施的贯彻执行主要就是保障生产安全过程顺利的施工,工程结构的安全可靠需要保障自身的安全,满足工程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刚强度的需要,并且根据施工项目的实际条件特点相应的设置符合特点的措施来施工。

2、提升预防工作

①经常组织召开班组会议,可以及时的对工作中会出现的状况作出预防,在工程项目的施工作业现场,各作业班组中在交接班过程中,组织召开班前会议,对上个班和下一个班的工作重点、施工任务、操作程序、注意事项、施工安全措施、监督监察的职能权限划定清楚,找出其中的利害关系、将重点责任明确到位,做到科学合理的实施防范,使得工作人员可以更安全的施工作业,提升安全生产的有序执行。

②提升自身的预知和防治意识。科学合理的制定工作表,由专门的项目施工安全部门定制宣传板栏,将所有需要注意的事项写明标清。根据每天的工作任务重点,将所有警示标语醒目的标注在宣传板兰上,对工程施工的动态过程全程监控,将所有存在的安全隐患消除掉,从而起到预知和防治的效果。

③提升预防事故分析的能力。预防事故可能发生的原因,将所有的因素作出分析,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将所分析出的结果制定出项目表,通过全方位、综合性的对所有相关项目作出检查,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可以有效的防止事故发生的概率。

3、加强人员管理,提高人员素质

①加强安全教育。安全教育主要是提升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的全方位教育。应该根据水电工程项目中的具体工作内容,相应的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育制度。根据工种的特殊性和工程项目的施工计划分批分次的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以提升个工作人员的自身安全意识,更好的为企业服务,提升企业安全管理的水平。

②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水电工程项目中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部门负责任、企业领导人、各部门安全员以及生产工作技术人员等等,都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所有的专业人员必须有相应的学历,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和教育,在真正熟悉和掌握了相应的技能特点以及施工标准后,才能上岗工作。而流动型的兼职工作人员必须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熟悉掌握了安全生产的准则和工程特点之后,才能上岗工作。各工作人员经常要组织培训和教育,以提升所有人员的综合素质,更好的为企业安全生产而服务。

4、处理安全事故

安全事故出现之后,要及时的找出事故的原因、等级、类型,严格按照事故处理标准步骤及时做出解决和处理。应急事故处理的内容主要程序有:对现场的伤员要迅速实施抢救,将事故现场做出保护,将事故报告及时的上报,各相关部门一起对事故开展调查,科学合理的制定出预防措施,找出责任人追究其职责,将事故做出结案并且最后处理。

三、总结

工程的安全管理是水电工程项目的重点,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工程项目中的所有员工提升自我安全意识,从自身做起将项目的施工安全管理放到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孙小春.浅谈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0)

人事管理工作特点篇9

同志们:

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全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会,会议主要是统一思想,明确任务,适应形势,迎难而上,把我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引向深入。为扎实推进全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我先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深刻认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事业单位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专业技术人才、科学技术力量最为集中的部门。截止××年底,我县共有事业单位个,人,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完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事业单位,其发展越来越受到原有运行机制的制约。从体制上看,政事职责不分,管理方式单一,社会化程度不高;从人事制度上看,人员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待遇能高不能低;从保障机制上看,法律制度不健全,保障机制未建立,宏观调控不得力等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阻碍了事业单位的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已势在必行。这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在全县初步建立起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配套措施完善的分类管理体制;建立一套符合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各岗位要求的人事管理制度;形成一个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和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基本形成符合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特点的用人、分配、考核、奖惩和社会保险福利等制度;逐步实现和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

二、认真领会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全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出发,按照政事分开、分类管理的要求,以有利于增强事业单位的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有利于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为目的,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总体思路是:“脱钩、分类、放权、搞活”。按照这一总体思路,通过改革,改变用管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办法管理事业单位人员的做法,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与党政机关的人事制度分离开来。根据各类事业单位职能、经费来源和岗位性质的不同,建立适应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和不同岗位特点的人事制度。扩大用人自,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引入激励竞争机制,切实把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搞活。

三、切实抓住重点,明确基本任务版权所有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以建立和推行聘用制、搞活工资分配、建立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科研、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等事业单位在推行人员聘用制的同时要结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搞好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其它各类事业单位要以推行人员聘用制为重点,分步进行各项制度改革。其基本任务是:

(一)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用人制度

一是全面推行以聘用制为核心的基本用人制度。打破干部职务、个人身份终身制,逐步解除固定人事依附关系,建立单位与个人之间的新型人事关系,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纯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关系转变、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二是建立岗位管理制度。依据“因事设岗、精简高效、结构合理、群体优化、竞争激励”的原则,设岗聘人,按岗定酬,实行岗位管理制度。三是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竞争上岗制度。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前提下,注重能力和实绩,任人唯贤,破除身份界限,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四是改革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单一委任制。在选拔任用中引入竞争机制,根据事业单位各自的特点和实际,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一定程序,采取直接聘任、招标聘任、推选聘任本文权属所有,更多文章、公开考聘、委任等多种形式,把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符合“四化”要求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通过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等方式,使领导人员明确自己在任职期间所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确保其在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范围行使权力。五是实行公开招聘考试制度。事业单位补充人员要公开空缺岗位情况,原则上应实行公开招聘考试,切实把好选人用人关,把优秀人才吸引到事业单位中来,提高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整体素质。六是完善考核制度,加强聘后管理。把考核制度作为聘后管理的最主要的手段和方法,以考核结果作为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续聘、解聘、低聘、晋级、增资和奖惩的依据。七是建立和推行解聘辞职制度。用人单位可根据聘用合同解聘职工,职工也可按照聘用合同合法辞聘。通过解聘辞聘制度,疏通事业单位人员出口,促进各类人员的合理流动。

(二)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分配制度

一是贯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特点和社会职能以及经费来源的不同,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工资管理办法。打破工资分配中的“大锅饭”,分离档案工资和实际工资,激活工资构成中活的部分,依据业绩进行分配。对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积极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制度,搞活内部分配;对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根据拨款比例,实行工资总额增长与收入增长幅度及财政拨款递减幅度挂钩的办法,逐步加大内部分配自;对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的管理方式,在保证公共积累的基础上,允许自主决定内部分配。通过搞活内部分配,合理拉开工资收入档次,允许发挥工资政策的导向作用,工资待遇向关键岗位和特殊岗位倾斜,向优秀人才倾斜。二是要试行按项目分配的政策。把人员的成本纳入项目成本预算,把国家对单位的支持变成对项目的支持,变养人为养事,变按人头拨付经费为按项目拨付经费。事业单位在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收益中,可以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奖励项目完成人员和对科技成果转化有贡献的人员。对重大科技贡献者,按有关规定实行重奖。鼓励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自行高薪聘用拔尖人才,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三是要积极探索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特别是要探索信息、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办法和途径,切实把专业技术人员的贡献与其收入挂起钩来。积极探索符合事业单位经营管理者工作特点和工作业绩的机制。四是坚持按岗位分配的原则。实行全员聘用制后,凡在行政管理岗位上的一般工作人员,不再评聘专业技术职称,只能按行政管理岗位核定工资;凡在专业职称岗位上的一般工作人员也不再评定一般行政职务,只能按专业技术职称核定工资。

(三)逐步建立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最重要的外部条件。根据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要求,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防止因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而阻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推进、甚至引发其它不稳定因素的情况发生。

(四)建立事业单位的宏观管理和人事监督体系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县人事争议仲裁办要积极开展人事争议仲裁工作,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保驾护航,切实维护职工和单位的合法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第二,要切实加强对事业单位人事工作的监督。要保障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利,保证事业单位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要切实保证和发挥好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依法保护事业单位职工参与管理和进行监督的权利。第三,要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工作的宏观管理。对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要健全人员和工资总量的宏观调控体系,促进自我约束机制的形成。在一定时期内,人员增长继续本文权属所有,更多文章实行编制范围内的计划管理方式,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工资总量调控的有效途径和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类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技术等级结构比例的宏观管理办法,优化人员结构,合理控制人员增长,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凡实行全员聘用制的单位,应将聘用实施方案提交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后,再与受聘人员签订省人事厅统一印制的《四川省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并将受聘人员的档案、人事关系委托同级政府人事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管理,实行人事后进行合同鉴证。第四,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执法监督机制。根据市场经济和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制定、修改、完善符合我县特点的事业单位考核、奖惩、分配、解聘、辞职制度。实行人事执法评估制度,定期检查评估,对违反人事政策法规的行为进行通报和查处,并以此作为考核主要领导和领导班子的重要依据之一。

按照中央、省、市的要求,我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已经滞后,从现在起,必须尽快全面启动起来,确保在今年月底前全面完成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

四、加强组织领导,部门通力协作

人事管理工作特点篇10

一、总体要求

特种设备安全使用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事关社会稳定的大局。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广大企业必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新昌”的战略高度出发,进一步提高对特种设备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按照“忠于职守、勇于负责、严格把关、保国安民”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责任制,发挥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的整体作用,构建体制健全、职责分明、运行高效的特种设备长效动态安全监管新体系。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一年努力,建立县、乡镇(街道)二级较为完善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体系,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率、定期检验率、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和事故隐患整治率等符合安全规定要求,努力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检验技术把关、社会监督支持”的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格局,特种设备安全状况保持基本稳定,力争不发生重特大事故,伤亡事故率控制在0.8起/万台以下,其中锅炉压力容器伤亡事故率控制在0.4起/万台以下。

三、工作内容

根据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新格局,加强动态安全监管网络的建设,重点建立动态安全监管组织体系和动态信息管理体系,实现全过程的动态、长效监督管理。

(一)加强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目前我县特种设备数量2905台(套),各类气瓶超过13多万只,压力管道近130公里,分布在全县各乡镇(街道),且85%的使用单位属于中小企业。要管好这些设备,实现安全生产,必须从政府领导、部门监督、基层协管、企业负责、群众监督和法定检验6个层面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安全监管组织体系。

1、县政府将加强对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组织体系,落实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责任制,支持、督促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监察职能,落实和保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管理所需的经费;及时协调有关部门,解决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中存在的重大问题,采取有力手段督促和帮助消除事故隐患。同时,按照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定期研究分析特种设备安全形势。

2、各有关部门应按照法律赋予的职责,承担各自的安全责任。质监部门要认真抓好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工作,对特种设备的生产(包括设计、制造、安装、维修、改造)、使用单位和检验检测机构实施安全监察,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掌握特种设备的状况,强化消除事故隐患的各种措施;要建立特种设备安全形势定期分析和报告制度,对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要及时报告县政府,督促企业消除事故隐患;加强安全监察力量和稽查力量,保证日常巡查和突发性事故的紧急处理工作。经贸、教育、卫生、旅游、建设、交通、水利、电力等行业主管部门要把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列为本行业、本部门安全管理重点工作之一,做好特种设备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的宣传工作,及时掌握特种设备的安全状况和使用动态,督促使用单位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安全义务;配合质监部门共同做好特种设备安全检查、事故隐患整治及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工作。

3、乡镇(街道)要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的要求,履行特种道)、村(社区)是监督特种设备安全的基础力量,应把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作为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各乡镇政府(街道办)应指定专人负责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做好特种设备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的宣传工作,及时掌握本行政区域内特种设备的使用动态,及时发现和制止非法使用现象,协助监督本地区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共同开展浴室、豆腐作坊等领域使用“锅炉”的整治工作。

4、各相关企业应切实承担起特种设备安全运行的主体责任。特种设备的生产(含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单位是特种设备安全工作主体,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是特种设备安全第一责任人。特种设备生产单位应当对其生产的特种设备的安全性能负责。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特种设备的安全全面负责。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必须依法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和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并予全面落实;严格履行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申报定期检验、维护保养、安全管理和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及持证上岗等安全义务;保证必要的安全投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

5、要积极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共同监督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责任的落实。有关行业协会要加强对本行业内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自律管理,配合协助质监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做好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新闻媒体、工会、共青团组织要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开展群众性特种设备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安全知识。要鼓励和强化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建立健全举报处理和举报奖励制度。

6、严格实行特种设备强制检验制度。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重大维修过程必须经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实施监督检验,使用中的特种设备必须经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定期检验。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和检验检测人员对检验检测结果、鉴定结论负责。

(二)建立动态信息管理体系。质监部门应建立完善特种设备数据库,及时掌握全县特种设备生产(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检验等环节的信息,动态反映特种设备数量和安全状况,实施动态管理。加快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数据库建设,要及时维护好特种设备数据库,进一步完善特种设备使用信息、检验检测信息、事故信息等动态信息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做到特种设备安全信息及时更新、和预警,形成信息畅通的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快速联动新机制。加快建立特种设备人员数据库,汇集全县乡镇(街道)协管员、企业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等方面的信息,实现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的动态管理。要建立特种设备事故统计数据库,对事故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制定防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的有效措施。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宣传,增强安全意识。各乡镇政府(街道办)和有关部门要把特种设备安全宣传教育作为社会化宣传的重要内容。要大力弘扬“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安全文化理念、“保护自己、保护他人”的道德文化理念、“知法懂法、自觉守法”的法制文化理念,营造知识文化理念和“科技兴安”的科学文化理念,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通过先进文化理念的培养,形成人人注重安全、关注安全的氛围,使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维护特种设备的安全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各级报刊、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要加强特种设备法律法规、安全常识、安全重大举措、先进典型和经验的宣传,对严重忽视特种设备安全,导致发生安全事故的典型事例,要坚决予以曝光。

(二)明确职责,落实安全责任。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特种设备使用安全实行属地管理和行业管理相结合。各乡镇政府(街道办)对辖区内、各行业主管部门对所属企业实行全面安全监管,并承担安全监管责任。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目标纳入安全生产统一考核。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履行安全职责,采取各种措施,发挥好安全监管网络队伍的作用,形成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和企业守法自律的安全监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