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烹饪培训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8 20:20:16

中式烹饪培训总结

中式烹饪培训总结篇1

【关键词】技能大赛;烹饪教育;实训教育

一、烹饪实训和技能大赛之间的关系研究

烹饪实训教育就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掌握烹饪技能,能够为餐饮企业接受,成为自己的谋生本领,是学生的一项职业技能。因此,可以说烹饪实训教育是烹饪专业的一种教学手段,是烹饪专业的教学过程。技能大赛就成为能够明显突显烹饪实训教育成果的有效方法,是评价烹饪教育成功与否的一项标准。

烹饪教育中,提倡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以培养学生就业技能为主,以满足社会需求为教学目标,因此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开展烹饪教学活动,如技能大赛的形式促进烹饪实训教育,对烹饪操作构思、烹饪操作计划、烹饪操作实施以及烹饪操作结果等进行全过程评价,以更好地完成烹饪实训教育。技能大赛作为一种综合的评价方法,对烹饪实训教育的整个教学进行全过程评价,通过技能大赛来检验烹饪实训教育的实施结果。如,我国目前烹饪项目包括中式面点制作、中式热菜制作、工艺冷盘和果蔬雕刻四大项,而烹饪技能大赛考虑到人员能力的有限性,仅要求参赛人员掌握两种以上的烹饪大项即可参加大赛。因此,在烹饪技能大赛中,参赛人员仅需要依据自己所报项目进行比赛即可,可以依据烹饪岗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项目参赛,这和烹饪实训教育的过程是一致的,即将烹饪分为不同的实训模块进行不同形式的教学。

二、技能大赛在烹饪实训教育中的应用路径

(一)以创新求异思维促进技能教学

创新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放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是可以多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层次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发现新事物。在烹饪实训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开拓学生的四维空间,以广阔的思维突破传统思维的约束,向多方向的思维发展。在烹饪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求异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以较强的观察力,积累烹饪知识,开拓思维,不断进行烹饪训练。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关键点,吸引了学生观察的点,在实训教育中,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是一种举一反三的能力,更是自身提升的能力。如,在烹饪实训教育中,学生可以从糖醋鱼、橙汁菠萝鱼和茄汁鱼等菜肴考虑烹饪复合味的组合。

(二)以坚实的师资队伍促进技能教学

烹饪实训教育的开展还需要有坚实的师资队伍作为保障条件,烹饪专业教育没有专业性、技术性的师资队伍,就没有技能应用型的学生人才,因此烹饪教育需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在烹饪实训教育中,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出发,以教育意识强、理论功底硬、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开展实训教学活动,加大“名师工程”的实施力度,强化烹饪专业带头人的建设。烹饪实训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更为严格,烹饪教师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能手,还需要是实训操作间的名师,是专业技术的能手。以坚实的师资队伍促进技能教学,同时鼓励教师参加技能大赛,在比赛中进步,在比赛中练兵,以赛促教的形式培养烹饪专业教师,也为烹饪实训教学奠定基础。

(三)设计实训教学环节促进技能教学

烹饪实训教育是非常重视教学质量的,是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因此需要针对实训教育的需要选择专业技术强的教师,以技能教育委员会促进实训技能教育的开展,实施实训教育的规范化教学,尤其要注重对烹饪实训教育“讲、演、练、评”四环节的教学,其中,讲是指烹饪教师在实训教育中,以实训技能的讲解形式为学生讲解实训操作的烹饪原理、烹饪方法以及烹饪要领;演是指烹饪教师在实训教育中,以实训技能的操作形式为学生演练实训操作的具体程序和流程;练是指烹饪教师在实训教育中,以实训技能的练习形式让学生自我进行训练和操作;评是指烹饪教师在实训教育中,以实训技能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实训效果进行客观全面评价。烹饪实训教育四环节法是相互联系的,要在讲中演练,在练中点评,有机结合四环节才能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促进技能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强化实训社会实习促进技能教学

烹饪专业学生为了更好的走向社会工作岗位需要尽快的提高自身的烹饪技能,这就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社会实习平台,保证学生在实习工作中能够学到真正的烹饪技能,而不是以社会实习为借口自我放纵。强化实训社会实习,需要学校构建专门的实习管理部门,以专业的教师带队,学生以一定的实习任务指标开展实习活动,教师在学生实习完成后,对学生开展实习考核,学生需要上交实习报告。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社会实习可以得到快速的提升,社会实习还有利于学生就业。在技能实训教育中,学校还可以和餐饮企业开展合作活动,以各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活动,以专业技能竞赛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烹饪能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烹饪学习意识,还提高了学生的烹饪操作能力,使得学生更易于被社会所接受。

总之,在烹饪实训教育中,通过分析技能大赛和实训教育之间的关系,采取不同的实训教育路径实现烹饪实训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以创新求异思维促进技能教学、以坚实的师资队伍促进技能教学、设计实训教学环节促进技能教学和强化实训社会实习促进技能教学为应用路径,再创烹饪实训教育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苏爱国.从全国职业院校烹饪技能大赛看烹饪实训教学[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5).

[2] 章小永.开展技能竞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J].职业,2010(02).

中式烹饪培训总结篇2

【关键词】双元制;烹饪人才;烹饪师资;教学模式

1 烹饪人才培养的发展与现状

1.1 烹饪教育的办学层次

烹饪教育从五十年代起,为我国烹饪教育启蒙阶段。20世纪80年代烹饪高等教育踏上正规,1989年,黑龙江商学院开设一届本科层次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1993年,扬州大学开设本科层次的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1993年,黑龙江商学院旅游烹饪系从该院食品工程系硕士生中分出两个指标成为烹饪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等等。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烹饪高等教育已初具规模。

1.2 烹饪教育的师资

中国烹饪教育的师资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技能方面主要是以行业中有一点文化、技术好的师傅为主,他们技艺高超,操作经验丰富,年龄结构偏老,由于文化素质的局限,只能进行实践演示和讲解工艺要点与操作规程,不能阐释专业理论和工艺原理,所以理论方面主要是以旁系学科对烹饪有一定研究的学者为主,理论与实践完全脱节。之后,烹饪教育的重任逐渐被烹饪专业具有大专、本科学历新生代力量所替代,他们是烹饪教学与科研的积极推进者,并经过多年的努力,烹饪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学科体系。这是烹饪高等教学30年来的一大贡献,只是美中不足的是许多老师实践操作工夫不强,这有待今后的不断充实和提高。

2 烹饪职业教育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

烹饪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网络调查结果,“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烹饪人才?”答案是:“学历不是第一位,知识扎实、丰富,实用技能过硬,有熟练的技术,良好的职业素养,一上岗直接就能上手,为我们企业带来了高收益”。

显而易见,中国烹饪是以手工劳动为主、技术性较强的工种,社会企业能够接受既懂烹饪理论、知识面广,又具有熟练的技术和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应变能力强,并且有较好职业素养的复合型高级烹饪人才。由此,烹饪职业教学应该朝着这一方向去努力,引入“双元制教学模式”是培养烹饪人才的当务之急。

3 烹饪职业教育需要改进的环节和措施

3.1 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前提条件,直接关系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模、速度和培养人才质量的根本问题,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烹饪教师要注重动手能力的提高,教育学家曾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从30年烹饪高等教学来看,目前在职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任教,在烹饪实践方面是相当欠缺的,从表面上看,都具备教师资格证、在教师职称上都有讲师、教授职称,在技能上都有烹调技师、高级技师职称,但如果仔细考量一下每一位老师的工作经历,在烹饪岗位工作的经历几乎是一片空白,这对教学而言,这是“虚胖”,没有底气,这是目前中国烹饪师资队伍的短板。这在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学中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比如:在德国,要成为一名职校教师是极其不易。除了具有学历和资历并享有国家公务员待遇这些基本条件外,还必须经过3年以上的工厂实践才具备职校教师资格;若担任实训教师,则必须经过“师傅”考试并取得师傅的资格。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把好进入教师队伍的第一关,除学历之外,要着重考量工作经历和技能水平;其次,对在职岗位上的教师,采用“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逐步解决教师缺少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第三,走专兼结合之路,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利用多种渠道加大来自生产一线教师的比例,把企业最新的技术最新的管理理念,企业的精神带进课堂,使学生接受良好的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

3.2 引入“双元制教学模式

所谓“双元制”,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的职业教育形式。“双元制”职业培训分别是在企业和学校里进行的,通常在企业里进行3—4天的实践培训,在学校里进行1—2天的理论培训。“企业与学校”这一培训比例始终贯穿“双元制”职业培训。这种教学模式,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一种集学科本位教学模式和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之优点的教学模式。“双元制”教学实行“三点一线”具体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解决 “应知”的问题,包括广阔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为进修准备的知识等。其目的是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是正确的。在实验室中解决“应会”的内容,即掌握技能的问题,包括实际技能、知识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互相协作的能力等。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清楚怎样做,在实习企业中解决技能的熟练问题。三“点”有机结合,相互贯通。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的一体化效应是显著的,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观念。

3.3 烹饪教学新模式的尝试

以下几种形式供同行交流:

(1)研究性学习法,此方法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和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归纳起来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指学科教学中的研习活动,是一种与接受学习相对应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要探究、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可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运用。二是指一种专题式的研究学习活动,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在开放的情况下,多渠道获取知识,并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项目学习活动。

(2)讨论、辨析式学习法,此法带有一点强制性,具体是教师把上课内容和章节作为作业提前一周告知学生,由学生自己学习,遇到问题可以在网络上查找答案,也可以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上课时学生安组发言,每次以一个组为主讲,同学们有异议、不懂的先有主讲组解答,最后由老师利用现代化多媒体信息技术(如:幻灯片、视频录像)进行归纳、补充和总结。

综上所述,烹饪职业教育在社会进步,烹饪人才的开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然而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创新的教学模式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我相信通过烹饪职业教育同行们的共同努力,中国烹饪将后继有人。

中式烹饪培训总结篇3

关键词:烹饪专业 教学模式 学生主体

一、烹饪专业发展的社会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餐饮行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一个支柱产业一直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发展势头。尽管中烹协2013年全国餐饮收入报告显示,全年餐饮收入为25392亿元,增幅同比下降4.6%,创21年来的最低值。我省餐饮业也营业额出现大幅下跌的情况,如贵阳市云岩区对本区监测的9家大型餐饮企业数据监测显示,总体下跌了7.83%。我们分析下跌的原因,与餐饮业面临高成本、低利润等压力以及“八项规定”出台后加速餐饮业转型等因素有关。但我们也要看到,在这个转型时期,整个餐饮行业也依然在积极发展,民间消费依然有着巨大的上升空间,各餐饮企业正努力加强餐饮文化和消费文化建设,着力推动提高队伍素质,积极实施餐饮业品牌战略,推动品牌经营理念和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在全行业的普及。当今餐饮行业越来越朝着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餐饮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而对人才的争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在此关键时期,行业面临着高素质人才短缺困境。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未来5年,中国厨师需求总量达四百多万人,当今十大就业率最高专业中,烹饪专业位居其中。各种数据和调查信息表明,当前贵州省餐饮市场的发展和旅游经济的发展也迫切需要专业的烹饪人才,尤其是精通黔菜、川菜的本土烹饪技能人才,要求不仅需要掌握系统的中餐、西餐烹调技能和餐饮理论知识,还必须了解现代餐饮企业经营理念,同时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经过系统的烹饪专业教育的技能人才已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1]

在本省的人才状况上,通过社会调查,我们走访了数十家本地宾馆、酒店及大型餐饮企业,对其总经理、人事部经理、学校实习学生、毕业生、部分单位员工等,通过调研了解到:目前,在我省烹饪行业从事工作的人员中,53%是由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入行业,35%在烹饪培训班经过一至三个月的短期培训上岗,只有12%左右是经过中专以上正规学历教育、系统全面学习过烹饪的,行业从业人员中普遍存在素质较低、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在我省旅游产业迅猛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制约我省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并没有得到彻底改观。“人才培养是贵州旅游发展的第一要务”,贵州的旅游要发展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特别是近年来,我省开始逐步打造和挖掘“黔菜”,贵州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紧扣原生态、健康、绿色三个主题因素,以振兴黔菜为宗旨,深度开发贵州地方饮食文化,着力打造系列餐饮节庆,大力培育贵州餐饮品牌,形成强大的餐饮旅游吸引力”,以此来满足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满足越来越多的中外宾客希望品尝当地特色饮食的需要,满足本地区人员对饮食多样化的需要。而要使黔菜发扬光大,则需要更多的优秀烹饪专业人才。

通过对行业进行调查论证以及修正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基本确定人才培养工作的方向:培养适应我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本专业岗位,具有一定的现代科学文化素养,具有烹饪专业所必须的理论、技术、技能,有独立工作能力,并能自主创新,在烹饪行业的特定环境下,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成为不断适应现代化烹饪产业发展的实用型专门人才。作为中专学历的学生,当前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立足技能为主,突出实践技能教学,提高专业实践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动手能力强、训练有素、技术过硬的毕业生,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为就业上岗做好知识和技能储备。

要确保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确保培养实践性人才的新教学计划有效实施,我们在烹饪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紧密结合贵州省烹饪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高度重视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不断推动校企合作,从企业聘请高级管理人员或技术能手到校任教,深化校企合作,实训课紧密结合行业生产,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学习后成为餐饮企业愿用、爱用、好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二、烹饪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探讨

中式烹饪培训总结篇4

我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是2013 年河南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点。立项以来,根据《河南省民办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精神,按照申报书和专业建设方案,不断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革,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预期的成效,完成了建设目标和任务。现将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 学院基本情况介绍

烹饪学院是2010年成立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共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2088人,中职生2870人,专任教师245人。设有烹饪技术系、旅游管理系、工商管理系、食品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和基础教学部。开设烹饪工艺与营养、酒店管理、电子商务、食品加工技术、学前教育、电梯维修等30多个中、高职专业。

学院始终坚持“文化厚校、质量立校、特色发展”的发展理念,认真贯彻国家职教方针、深化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了大量餐饮专业人才,有力推动了产业进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拥有国家专利6项,先后荣获部级奖项50多项,省级奖项80多项。

几年来,学院先后荣获“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河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河南省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项目单位”、“河南省技能大师工作室”、“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中国烹饪名师大师注册培训基地”、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烹饪工艺与营养)等荣誉称号,原省委书记卢展工、副省长徐济超、中烹协副会长冯恩援、高炳义等领导先后莅临学院调研与指导,对学院的特色办学、就业创业等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 专业建设情况

烹饪专业自招生以来,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提高办学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办学特色逐步凸显,先后荣获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河南省高职学校示范性实训基地等称号。学生多次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并屡获殊荣。2016年9月,烹饪专业93名学生作为志愿者服务G20峰会,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该专业现有高职在校生1256人,中职在校生1657人。专任专业课教师64人,兼职教师30人,专任教师中副高职称以上21人,研究生以上学历21人,“双师型”教师25人,中国烹饪大师7人。有校内实训基地33个,校外实训基地45个,专业图书10万余册。  

(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前提,烹饪专业以“优基础、适口径、强技能、多方向”为指导,结合学院办学定位,立足餐饮行业,不断修订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是在开设中、西餐方向的基础上,适时增开中西面点、雕刻、营养配餐等方向,使得人才的培养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二是增加了《国学教育》等限选课程,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三是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公修课程的开设力度,促使学生人格等全面的发展。四是进一步改革了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适时加大了专业实践课程,对课程中老、偏、旧的知识及时摒弃或更新,使得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具备了针对性。

(二)深化校企合作,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

1、完善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促进校企合作的制度化建设

根据学院要求,烹饪专业2014年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建立了章程,确定了校企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定期召开校企合作会议。目前,该专业与开元名都、河南大厦、上海望湘园餐饮有限公司等45家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在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和实施、学徒制建设、订单培养、教师挂职锻炼等方面展开了积极的合作。

2、实施订单教育培养,成立企业冠名班

2014年起,烹饪专业先后与迪欧咖啡、望湘园餐饮公司、喜河南大厦、香港云顶集团等企业成立定向培养班。根据协议,学生第三年到签订企业进行带薪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奖学金,企业派教师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就可以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订单培养的模式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实现了“学生毕业有工作、企业发展有人才、专业发展有生源”的多赢目标。

3、依托行业力量,积极探索学徒制培养模式

2016年6月份,学院被中国烹饪协会批准为烹饪与餐饮服务大师名师注册培训基地,挂牌为中国烹饪大师工作站。2016年12月,学院牵头成立中原烹饪职教集团。烹饪专业充分依托集团、工作站的优势,积极探索和启动学徒制培养班,制定了《学徒制培养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学院每年选拔100名学生,组建“学徒制试点班”,主干课程由大师授课,学生在寒暑假和顶岗实习期间跟随大师工作和学习,确保学生成长成才。

(三)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该专业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模式改革。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一主线二主体三循环四模块”的教学模式进行专业教学,即以培养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为主线,以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单位为主体,采用职业素质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职业技术、职业技能理论—单项岗位技能训练——校内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交替进行的三次循环,以通过重组、整合、优化的职业素养基础模块、职业技术模块、职业技能模块教学,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需要的高度吻合。

在校内实践教学上,该专业不断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按照企业对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细化实践教学标准,合理设置实践课程和教学内容。目前,烹饪专业在课程类型上设置了纯实践课程,课程门数达到5—8门,校内实践课时达到校内总课时的35%以上。根据要求,烹饪专业第一学期设置基本功实践课程,学生通过课程考核后方能够进入第二学期的菜品制作等综合实践课程,基本功不达标,不能进入综合实训室进行实训。

(四)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教师是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关键。烹饪技术系采取“招聘、引进、培养”相结合的道路,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近年来,先后从行业引进32名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学院的专兼职教师,从高校招聘应届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20人。

学院建立了校内和校外培训相结合的教师培养体系。颁布实施了《校本教师培训方案》、《教师外出培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采取“传帮带”、企业挂职锻炼、专家讲课、督导听课、教师外出培训等途径和办法,从专业认知程度、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对青年教师展开了系统的培训。截止2017年,烹饪技术系共有6名教师参加了部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10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2名教师参与学术交流活动。

(五)加大投资,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示范引领”的实训室建设原则,学院不断加强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对烹饪专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硬件改造升级。截止2017年底,烹饪专业共建成各类校内实训基地33个,总面积达3615平方米,总值1418万元,生均6192.14元,涵盖了基本功、热菜制作、中西点、西餐等所有烹饪专业的岗位技能,校内实训开出率达100%。

(六)积极申报省级专业建设项目,促进专业建设

立项以来,该专业以省级专业建设项目为抓手,不断促进专业建设。2015年,该专业先后申报了“技能大师工作师”、“河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师范基地”等项目,并顺利通过验收。2016年,该专业又通过了“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骨干专业建设”、“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烹调工艺与营养—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等三个省级创新行动计划项目的立项。目前,各项目负责人正在按照方案积极推进,争取早日通过验收,促进专业建设提档升级。

(七)积极推进对外合作办学

该专业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一是2015年与韩国全州大学签订“2+2”联合培养协议,学生前两年在我院进行专科的课程学习,通过韩语(TOPIC)三级后,即可申请进入全州大学本科3年级进行学习。毕业时,学生可获得中国教育部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二是与法国积极开展合作交流。从2018年起,学院将每年选拔25名优秀大专生赴法国学习交流,为中法饮食文化的交流和人才的培养作出积极贡献。

(八)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在品牌专业建设期间,我们不断完善了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了《教师日常教学规范》、《教师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教学管理文件,规范了教案、教学大纲撰写、实践教学、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促进了教学秩序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形成了一套高效、完整的教学管理机制。

同时,我们进一步加大的质量监控的力度,建立了查课、督导听课、同行听课、学生评教等一系列制度。同时,每学期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建议和意见,及时进行有效整改。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得烹饪专业的各个教学环节得到有效监控,从而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三、专业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教学改革力度大,教学成果显著

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积极进行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并能不断根据餐饮市场发展的要求,重组课程设置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效果显著。近几年烹饪专业教师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篇、省级课题3项、部级专利6项、校本教材5本、校级精品课程3项。

(二)形成了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烹饪专业现有专任教师64人,副高以上职称21人,占专任专业教师总数的43.5%;“双师型”教师25名,占31.3%;硕士以上研究生21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校专业带头人3人,校中青年骨干教师9人,校级先进教师19人,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26人。同时,还从企业聘请了32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烹饪大师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三)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1、学生实践技能明显增强。建设期间,烹饪专业先后参加省级、部级专业技能大赛,共获得团体二等奖2项、团体三等奖2项,个人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同时,学院注重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将考证知识融入到平时的课程和教学中,加大对学生考前的培训和指导,烹饪专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到了100%。

2、学生就业质量明显提升。2015年、2016年、2017年就业率分别为94.69%、93.35%、90.39%。2017届学生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92.97%。用人单位对我院2017届毕业生满意度达92.31%。2017届毕业生平均月薪达到3983元/月,个别毕业生月薪达到1万元以上。

3、学生创业能力明显提高。学院成立了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学生的创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使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学院采取有力措施为学生提供创业帮助。一是建立创业导师团队,为学生提供指导服务;二是开展创业培训,帮助学生寻找项目,制定创业规划;三是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学生创业提供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2014—2017年,学院相继举办“美团杯”创新创业大赛、户外生存挑战大赛等项目比赛,促进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提高和创新创业技能的掌握。

(四)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该专业积极发挥人才和资源优势,紧密结合企业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全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中国烹饪协会培训基地,不断加大培训力度,承担人社、扶贫等部门交付的培训与鉴定任务。建设期内,累计培训技能人才2100多人次,许多学员拥有一技之长,走上了脱贫致富和自主创业之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同事,学员还积极承担县内、县外合作企业的员工培训,为御膳苑、望湘园等企业提供定制服务。牵头组织了《中国烹饪通史》编撰工作的第一次年会,为长垣籍大师吕长海大师举办了“从业68周年技艺研讨会”。参与编辑了《中原特色餐饮文化》、《长垣烹饪技艺系列名菜标准汇编》等书籍。一系列活动展示了烹饪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中式烹饪培训总结篇5

高职烹饪教育现状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烹饪教育的发展可谓是硕果累累,不仅培养了大量的高级烹饪人才,更是促进了烹饪业、餐饮业的繁荣发展。尽管高职烹饪教育蓬勃发展、一片繁荣景象,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各种先进的烹饪设备的发明、烹饪方法的使用以及国外烹饪方式的引入,对于中烹饪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同时也使目前高职烹饪教育的现状以及所具有的问题暴露无疑。

烹饪专业课程设置和内容的不合理性。就目前高职烹饪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而言,主要设置有烹调工艺学、烹饪原料学、营养卫生与安全、中式面点工艺学、热菜制作、冷菜工艺、中式面点制作、营养配餐与食谱编制、厨政管理等众多课程,其重点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热菜、冷拼、雕刻、中西式面点等烹饪技能的培养。就课程设置而言过于宽泛和笼统,对于学生特点以及喜好过于忽视,没有做到因材施教,缺乏应有的灵活性。对于课程内容由于受到教材、师资等方面的限制,课程内容比较老旧,对于新的烹饪方法、技巧以及烹饪的创新不足。并且对于食品营养搭配、厨政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过于忽视和肤浅,仅仅停留在形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烹饪专业教师的缺乏。目前高职烹饪专业教师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来自于扬州大学等高校的毕业生,另一方面来自于酒楼、饭店的名厨。这两类烹饪教师各有其特长和缺点。如来自于高校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但是缺乏丰富的烹饪实践能力;而具有丰富烹饪经验的名厨,对于烹饪理论的讲解以及烹饪方法、营养配餐等理论提炼和理论研究就显得相对捉襟见肘。由此可见,目前高职烹饪专业的教师综合能力相对不高,理论与实践操作能力全面发展的老师相对较少,严重影响了高职烹饪教育的质量。

实践模式单一、效果不佳。目前烹饪专业的实践环境主要是校内的模拟实践和训练,校外企业合作让学生进入酒店进行实战演练。但是就目前学校内部的实践环境和实践方式而言,大多数学校仍采用传统的手工知足和师徒传承的教学方式,而对于先进的机械化、电子化、智能化的厨房设备应用较少。另外对于烹饪技能的传授仍然是靠经验以及单纯的技能传授,即只知如何做,而不知为何做,对于相应的技巧和烹饪技艺缺少相应的理论研究和总结,不利于烹饪技艺的传承和教育。

高职烹饪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针对目前高职烹饪教育所出现的状况和教育弊端,烹饪教育不仅是对烹饪技艺的传承,更重要是对于烹饪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高职烹饪教育不是简单的实践教学,更要注重理论培养、烹饪管理人才的培养以及烹饪创新人才的培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烹饪教育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首要任务是对于目前的师资状况进行优化,对于目前烹饪师资情况进行分类培训,提升相应教师的烹饪技能和理论素养。另外重视和加强对于学生的理论教育,将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研究,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

烹饪的综合管理人才培养。鉴于目前烹饪教育对于实践操作技能的过于重视,而对于食品营养搭配、营养配餐等忽视,这与目前人们对于饮食营养的重视程度相违背。随着人们对于蛋白类、蔬果类、油脂类等均衡摄入的重视,以科学的营养理论为基础,追求科学健康的饮食方式。另外对于烹饪材料、烹饪器具、人员调度等厨房管理等方面教育也势在必行。

传统与西方烹饪教学融合与创新。中国传统美食和烹饪博大精深,讲究色、香、味、型的烹饪技艺。对于传统烹饪艺术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烹饪对于食材的选择的重视、精湛刀工对于烹饪的影响以及精湛的烹调技艺,而且要对于熊掌、猴脑等现代不允许的烹饪方法和食材进行改良和创新,既能保留传统的烹饪方式,又不违反现代的法律法规。另外随着东西方饮食文化和烹饪技艺的交流和融合,世界各地的烹饪技艺的传入与中国传统的烹饪方式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丰富的烹饪方式,促进了新的烹饪技艺的产生。因此高职烹饪教育是传承与创新相融合的烹饪教育。

中式烹饪培训总结篇6

现状分析

烹饪与营养教育这一学科的设立,也算硕果累累,但当下其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让我们思考改进,具体体现如下:首先出现的是教学内容暴露的弊病。表现之一是在教学中太多的关注烹饪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管理技能的学习。诚然,大学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烹饪技能,夯实专业技能这样没错,而且确实应该这么做,但试想,如果一位厨师只懂烹饪而不动管理或者教育,那么就不会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只有在本科期间辅之以管理等专业的学习,才会跟有利于日后的发展,而非仅仅是解决当下的就业问题。其次,教学模式太过单一,忽略学生个性发展。当然这是中国教育现状的通病,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及时发现学生之所长,那么就不会盲目的安排学生学习所有的烹饪技术,毕竟术业有专攻。再次,教学设备的落后,由于烹饪重技术加之部分新设备比较昂贵,导致学生接触到最新烹饪设备的机会少之又少,以至于出现毕业生来到厨房不知道如何操作使用和面机,切菜机,远红外烤箱的尴尬局面。最后,忽略了在教学过程中对教育专业的学习,该专业开始之初很多教师是从高级厨师或者留校教师而来,他们在教学中容易忽略教育心理,方法的教授,毕竟该专业属于师范类专业,这些内容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其次,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对称。如上文提及,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在教学中太过关注学生的技能训练,殊不知现在社会更加需要复合型人才,想要在社会上长足发展,不仅仅是厨艺,更应该是懂管理、会经营的人。再者,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脱节,这也可以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校闭门造车,很少请企业上门指导或者与企业进行互动,这样的学校很难知道企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唯有进一步扩大交流,才能更高效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最后,关于烹饪与营养的脱节。我国现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者的数量不断增加,这是烹饪改善人们饮食的体现,也是中国人民之中饮食不重营养搭配的结果。而在实际教学中,营养的教学也是孤立于烹饪学习的。殊不知营养教学建立在烹饪基础之上,而烹饪的长久发展也离不开营养学的支撑。

前景展望

烹饪与营养教育发展中虽有不足,但前景乐观,笔者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完善教学理念,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多元化人才,做到专业知识高精尖,而其他相关知识不匮乏。要认识到学校培养的不仅仅是会做出美味佳肴的高级厨师,更是会在现有技能之上,懂管理会经营的企业家。拉大毕业生的发展空间,让其烹饪技术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2、吸取旧时精华,发扬烹饪营养伟业。中国有数千年的烹饪营养历史,教学中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编纂总结。使得与烹饪与营养教育相关的只是更加专业化规范化。3、改革课程设置,完善教学模式。首先希望学生的学习能够走出校园或者走进校园。前者是指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走进餐厅厨房,走进企业管理。学校可以通过安排实习,让同学们看到他们的技术是如何运用到餐厅厨房,让他们了解到没有专业的管理知识再好的技能也只是昙花一现。后者是学校可以请一些成功的认识来校进行经验分享,实践教学。再者,注重教学内容的周全性,不要忽略烹饪与营养教学属于师范类教学,在学习专业技能的时候,了解教育类知识,能够在毕业后既会说有会做。4、注重营养教学,培养国际教育。现状中也已经分析过,我国烹饪与营养教育几乎属于分道扬镳的境地,这么必将倒是消费者的饮食结构的不健康化。那么就需要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开始注重营养专业的培训与学习,从观念上树立健康烹饪,健康饮食的理念。再者,要注重国际餐饮文化的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类的学习,还要学习西方的烹饪文化与技巧,以此,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将中国烹饪与营养教育推向国际化。结语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烹饪与营养教育在我国已经获得较为成熟的发展,但是伴随着餐饮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中国烹饪与营养教育也必然会面临新一轮的挑战,我们能够做的就是立足于现状,不断进行分析改革,以求做到最好。相信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会在中国拥有更美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付岩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中式烹饪培训总结篇7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1.理论与实践脱节。烹饪原料初加工课程是一门实训课,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教师演示某一种原料的初加工过程,在演示过程中讲解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如果有相关的新鲜度鉴别、营养方面的知识,教师只是口头讲授,学生也只是围起来听着,并没有时间和条件记下理论要点。在练习时,学生也只是有样学样,回忆教师的操作流程,完成初加工工作,最后教师看到学生的初加工成品后给出本次课程的成绩。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弱化了理论知识的作用,在学生评价上也非常不重视过程性评价,单一地将初加工成品作为评判成绩的唯一标准。而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操作,目标仅限于完成课堂任务。2.培养方式脱节。当前餐饮业需要的是具有扎实的烹饪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与创新精神的综合型人才,但技工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却缺乏充足的调研数据,没有对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深度分析,企业专家虽然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会议中,但实质上并没有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这就导致中级工、高级工的培养只是在课程上存在差异,同一门课的授课内容的一致性却颇高。于是,中级工学生的学习内容有些“超纲”,知识面广,难度较高,教师在授课时会感觉困难重重,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费劲,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果;高级工学生的学习内容非常多而杂,有的课程与岗位要求不符,使得学生的抵触情绪较大,师生矛盾较多。3.教学方法脱节。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教师思想上的不先进、技术上的落后,大多教师仍旧采用填鸭式教学。三尺讲台,一本教材,一台多媒体设备,一遍一遍地讲理论知识点,一遍一遍地示范实操技能,这就是烹饪专业传统教学的常见方式。枯燥乏味的课堂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模式也导致学生难以理解知识要点,无法将课堂知识带到实际工作中。比如在烹饪原料知识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教师会重点讲授鱼类的特点,学生能通过多媒体直观感受多种类型的鱼,但在烹饪原料加工技术课程的实训课中,学生领取原料时甚至辨别不出鱼的品种,这就是典型的理论与实践脱节。而在教师的示范过程中,学生只是兴致勃勃地观看与交流,最后自己一上手就漏洞百出,这就是典型的“眼睛会了手没会”。

二、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优势

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是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烹饪专业首批课改的一门主干课程,也是必修课程。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具备烹饪原料初加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在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烹饪专业抽取骨干教师组成课改团队,对不同层次的餐饮企业进行走访调研,亲自到餐饮企业厨房初加工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并编写餐饮行业的调研报告。随后邀请10名酒店行政总厨作为企业实践专家,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对烹饪原料初加工课程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制订课程标准,确定学习任务。在课改团队所有成员的努力下,我们摒弃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将理论课与实践课进行重组,开发了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这门课程融合了烹饪原料知识、饪原料初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安全等多门专业课程,借助学生工作页这一媒介,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融为一体。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任务为驱动,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任务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带领学生进入到学习任务中,还能把课堂教学变成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既要动脑、动手又要动口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自主学习、善于思考、团结协作、敢于实践,课后总结,举一反三,最终达到能力拓展的学习目标。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开设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也是唯一一门一体化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尝试这种新模式的课程,一方面打破传统教育的思想禁锢,另一方面为后续一体化课程的开展做好引导工作。另外,学生一旦进入到职业教育中,各种职业素养的培养即刻启动,因此,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是一个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三大目标放在重要位置的课程,也是将学生的职业素养、综合能力放在重中之重的课程,更是脚踏实地培养一个个工匠、传承中国饮食文化、发扬工匠精神、用心锻造一个个匠魂的课程。

三、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情况

1.齐全的一体化工作站。为了更好地促进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的实施,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建设了初加工一体化工作站,站内设定三大主要区域,即资讯区、学习区、工作区。资讯区的设施为与互联网联接的多台计算机和书柜,书柜用来存放一体化课程教学辅助资料,比如教材,教具等,起到辅助学生学习的作用;学习区的设施由桌椅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组成,桌椅和多媒体采用分组设置的形式进行布局,主要是让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前的团队学习以及后期的自主学习,也方便教师后期进行观察巡视辅导;工作区由专业配置的多种类型的生产设备组成,能够满足课程的加工需求。2.新式的教学方式。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总结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结合餐饮企业的用人需求,改进了枯燥的讲授法、示范法,制订了新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任务驱动为导向,教师下发初加工任务,学生团队合作,组内分工,查阅资料,在教师的组织及引导下,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工方案的制定和加工难点的攻克。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辅助并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归纳、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补充、完善各类知识点与技能点。工作页作为一种载体,将每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点都以纸质形式保留下来,学生在书写或练习过程中能够加深印象,课后可以自行巩固,举一反三。3.全面的教学评价。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的评价方式一改往常通过加工成品给出成绩的终结性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对学习任务的每一个环节(接受任务、明确任务,制定方案、加工准备,实施方案、过程控制,任务拓展、总结汇报)都进行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有利于激发和维持烹饪专业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完成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评价细则包括学生的学风学貌、工作态度、团结协作、学习成果、语言表达、组织分配、相关技能、卫生习惯、创新意识、总结汇报等多项评价内容,从多方面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技能水平,职业素养,检验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和学习目标的科学性。

四、一体化教学的改进方向

中式烹饪培训总结篇8

[关键词] 区域优势资源清真烹饪培训基地教育品牌

2009年7月,中国清真烹饪培训基地落户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立足自身办学优势与特色,在遵循民族、饮食律例的基础上,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全力打造清真餐饮教育品牌。

一、清真烹饪人才的摇篮――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省属重点高职院校,现有教职工500多人,全日制在校学生9000多人。占地1560亩、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的学院新校区暨宁夏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正在建设中,并计划于2009年10月入驻。学院立足现代服务业、面向工业,开设有22个高职专业,涵盖现代服务、财政金融、电子信息、能源化工、机械加工等9大行业的40多个职业方向。拥有一个清真烹饪培训中心和一个部级职业技能鉴定所,可进行13个工种5个等级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同时还是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特许授权考试站。目前,已形成了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集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于一体的职业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烹饪专业自1978年开办以来,紧跟行业发展动态,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2008年被确定为自治区级骨干示范专业。烹饪专业教师团队共有专兼职教师40多名,其中专任教师中有烹饪高级技师7名、高级营养师1名,中国烹饪大师3名、全国餐饮服务大师1名、中国烹饪名师1名,取得全国清真烹饪大赛个人特金奖、金奖、银奖共10项;所培养的学生因“实践动手能力强,吃苦耐劳和创业精神强”,深受社会各界的赞誉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次签约率均为100%,并为自治区获得了特金奖9枚、金牌20枚、银牌15枚、铜牌25枚。烹饪师生应邀参加了第29届北京奥运会、第24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清真餐饮服务工作,并被授予“抗击冰雪抗震减灾奉献奥运突出贡献奖”、“中华金厨奖”、“优秀组织管理奖”、“杰出贡献奖”。目前累计为社会清真餐饮行业培养高级、中级烹调师,饭店高、中层管理人才及基层管理人才6000多名,鉴定清真烹饪、酒店服务人员8000多人次,为自治区旅游、餐饮、饭店等服务性行业培训员工两万多人次,为发展清真食品产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立足区域优势,创建全国清真烹饪培训基地

随着经济全球化,清真饮食文化的传播日益国际化、市场化,特别是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吸引了来自 40多个伊斯兰国家的运动员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穆斯林到北京观光、旅游,这无疑给中国的清真饮食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更高的要求。据有关资料显示,清真食品业每年有150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西北地区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以穆斯林为主体的 1 个自治区、 4个自治州、 13 个自治县在西北 ,有1400多万穆斯林兄弟,发展清真烹饪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而素有“塞上江南”、“回族之乡”美誉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西北、黄河中上游,现有回族人口211.4万,占全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强,被称为“中国的穆斯林省”,也是全国各地穆斯林群众的“家乡”。缘于这种独特的人文地理关系,清真食品产业在宁夏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和人文条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规模优势、品牌效应和群众基础。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已经把大力建设和发展中国西部独具特色的清真餐饮业、清真特色商品作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全力支持其做大做强。从传统优势出发,改造和提升清真餐饮服务业,进一步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促进就业,增加收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清真饮食(含食品)经营户达15万户 ,其中90 %以上是餐饮业。宁夏清真餐饮企业多达两万多家,占宁夏餐饮业的80%以上,从业人员比重达到33%。预计到2010年,全国清真餐饮业人才需求缺口将达到200多万人,这就为清真烹饪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为此,中国烹饪协会在全面考察的基础上,批准在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中国清真烹饪培训基地。

三、准确定位,全力打造全国清真餐饮教育品牌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紧扣中国烹饪协会工作要求,充分发挥“中国清真之乡”的文化品牌优势,按照“12345”建设思路,进一步加强与行业、清真餐饮企业、食品加工业合作交流,逐步形成以宁夏清真产业为资源的聚集效应,打造全国清真餐饮教育品牌。

1.即构建一支以市场为导向的清真烹饪理论体系,弘扬清真饮食文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组织有关专家、行业人士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研讨,建立清真烹饪理论体系。组织有关人员整理编写《清真餐饮店运行手册》,持续扩大清真烹饪的市场需求空间。编写《清真饮食习俗》等大众科普读物,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尊重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出版《清真烹饪工艺》、《清真菜肴》等系列培训教材,建立清真烹饪培训基地网站,加大教育、宣传力度。

2.即推动清真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两大工程,扩大清真餐饮产品的影响。成立以学院、行业和企业餐饮专家及餐饮爱好者共同参与的研发机构,广泛深入民间,系统挖掘、整理、记录清真菜名、用料和制作方法,对独具清真特色的产品进行筛选开发,不断拓宽原料、辅料的使用范围,不断丰富菜肴品种,服务穆斯林,吸引其他民族的消费者,扩大清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将提升清真菜品档次、推广美食文化、开发饮食器皿与培养专业人才紧密结合起来,以适应大众对绿色菜品的追求,满足国内外穆斯林消费者的需求。配合烹饪协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清真“名菜”评选活动,促进清真菜品推广,努力扩大清真产品影响,让清真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3.即采取三项措施,提高清真食品科技含量。一要加大清真菜品标准化研究力度。从清真代表菜品入手,梳理有关厨房设备、烹饪技法等方面的规范、标准,促使清真食品实现产业化发展。二要提高菜品的机械化程度,通过引进先进的设施、设备,在保证菜品质量的同时,提高劳动效率。三要加大清真餐饮的科技创新力度,推动清真餐饮向高科技方向发展。

4.即推进四项工作,打造清真烹饪培训聚集园区。一要加大对现有烹饪培训资源的布局调整,引导社会清真办学培训机构向宁夏聚集,建成清真烹饪文化教育、人员培训、行业交流、发展规划、理论研究的“聚散”中心。二要根据不同规模的清真餐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部分青年自我创业的需求,依托中国烹饪协会,聘请全国清真烹饪专家、大师参与清真烹饪专业人才培养,建立“推广初级促就业、培育中级树名牌、提升高级出名师”的阶梯轮回式培训基地。三要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大力开展“定向、订单、定岗”培训,开办清真公共营养师、餐饮职业经理人、厨政管理及点菜师等培训班,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适应性及时效性。四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少数民族厨师人力资源信息库,帮助学员成功就业、自主创业。

5.即开展五大活动,增强清真餐饮产业发展活力。一是开展清真食品“名企、名店、名厨、名师”评选活动。以清真食品名企为依托,通过技能竞赛、资格认定等形式,积极引导清真餐饮企业自觉树立品牌意识,建立有利于清真产业文化名人脱颖而出的机制,努力构建以文化为支撑的企业管理和运作模式。二是充分依托宁夏现有“品牌活动”载体优势,借助“宁洽会”、“回商大会”等具有国际性、全国性规模的重大活动,搞好清真餐饮促销活动,加大营销力度。三是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餐饮烹饪行业协会的支持,协助中烹协举办全国性清真餐饮文化展示,大力弘扬传播清真美食文化。四是邀请全国和国外特别是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名厨为清真餐饮业“传经送宝”,开展国际性合作与交流,打造“中国清真美食之都”。五是配合中烹协做好“中华餐饮清真店”年审及中、高级职业经理人的培训资格认定等常规工作,服务于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中式烹饪培训总结篇9

【关键词】任职教育 烹饪课程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1-0114-01

一、任职教育下烹饪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烹饪课程教学中,烹饪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方式长期来看,一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现象,重理论轻实践,这样导致学员的动手能力差,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任职需要。二是理论课的课程大于操作课的课程,这就使学员在动手操作上能力低。三是评价一名学员是否合格主要是通过考试的形式来表达的,没有考虑到提高个人实践能力。四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内容之间没有太大的联系,学员对教员讲授的刀工技法、火候运用、调味等烹饪基础知识不能深刻的领会,这就会影响学员不能进一步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操作中去,更不要谈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烹饪人才了。

二、烹饪课程改革的意义

1.培养理论与技能于一身的烹饪人才

目前,中国已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烹饪技术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新变化,培养理论与技能于一身的烹饪人才已迫在眉睫。

2.以技术为导向培养学员的专业综合能力

学习烹饪的培养目的是将学员培养成具有一定烹饪技能的烹饪人才。学习烹饪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个人的综合能力,能力是培养学员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养成独立自学的能力、归纳知识要点和反思问题的能力。因此,烹饪课程的改革应该从学习能力出发,培养综合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技术是学员掌握烹饪知识的主体,让学员在学习中,以教员与学员互动的方式,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提高烹饪技术,从而形成自己的技术能力。所以,烹饪课程的改革是提高对学员掌握烹饪知识的必要动力。

三、烹饪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以学员能力发展为主要目标,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内容,以烹饪技术操作体系为教学主体,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烹饪课程教学的重要途径。

在烹饪教学改革之前,必须对相关的烹饪岗位进行调研,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该课程教学范围,从学习理论知识、技能知识、情感知识到最后从实践过程中反馈、改进、完善。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教学改革目标

要对地方伙食进行广泛的调研,然后由系领导、学科带头人、专业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从而确定符合社会需要的教学方向。并不定时的进行调研,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时的获得最新的烹饪信息,将其运用到烹饪教学中来。

2.教学改革原则

烹饪教学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教学目的,以实用、够用、管用为原则,将烹饪技术课程涉及的知识体系进行横向剖析,理顺课程重难点,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比如先讲解基础知识如烹饪概论、烹饪中的营养素的变化与保护等,再讲解专业理论知识如烹饪基本功、副食烹调技术、主食烹调技术等,最后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这样使知识点彼此联系,循序渐进,学员可以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提高烹饪操作技能。

3.教学改革重点

教员在教授课程时应摒弃单一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而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合作式教学、案例性教学、启发式教学等,从而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发挥学员的主动性,比如在实践课中从练习方案的设计、实际操作以及考核方案等各个环节,都应让学员参与进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当然还要优化实习场地建设,使学员的场地训练既是操作间又是教室,便于教员开展教学。

4.教学改革方法

中式烹饪培训总结篇10

1.明确中式烹调专业技能培养目标,重视烹调技能素质教育

目前,烹饪中等教育发展已有一定的规模,呈现出中专、中技、职高齐头并进局面,烹饪教学质量已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烹饪技能教学以菜点制作为主的模式并未改变,围绕着这个状况,从总体上来看,仍然是“一枝粉笔一把刀、一块砧板一个瓢”这样的师徒相授式的教学。这种教学形式有它好的一面,也有个性特征,仍然可以作为社会的一种辅助教育形式,但显然不符合现代教育的共性要求。技能教学的共性是概念准确、揭示规律、循序渐进、掌握方法。烹饪技能教学的个性是演示性、操作性、工艺性、风味性。个性寓于共性之中,共性包容着个性,个性是直接的、感觉的、浅层次的;共性是理性的、感悟的、深层次的。个性不能取代共性,更不能强调烹饪的特殊性而扬弃教育规则的普遍性。因此,烹饪技能教学结构必须改变。烹饪技能教学教程应包含哪些基本内容呢?这首先要明确培养一个合格的中级烹调师应达到的技能标准,应该将为社会服务的现实性、烹饪技能教学的局限性两个问题作为前提来思考。

一个合格的中级烹调师在技能方面应该具有这样的技能素质:掌握常见烹调法的操作流程和调味组配能力;具有以炉灶操作为基础的熟练扎实的基本功;具有菜品风味的一般鉴赏能力;掌握菜品设计方法和综合利用原料的能力;能够自觉接受管理与管理厨房的能力;掌握系统卫生知识,养成严格执行卫生法规的习惯[1]。

2.加大技能教学的比重,调整课程设置

目前技校、职校、中专的烹饪专业技能教学比重普遍偏低,只在总课量45%-60%的幅度之内。要加大动手能力的培养,可实行“三三制”。所谓“三三制”,即基础文化课与烹饪专业理论课总课时量占三分之一,烹饪技能课占三分之一,校外烹饪实习占三分之一。国外与境外的烹饪专业的技能教学比重甚至达到70%以上,(美国军校成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如郑州商业技工学校采用的是“三三四”制,在校生有七成的时间用于动手操作[2]。要实现“三三制”势必要加大烹饪技能教学和烹饪实习的比例,减少烹饪理论课和文化课的比例,加大不仅仅是量的增加,而且是质的飞跃。减少并不等于弱化,而是精化。在课程设置上进行重组与调整,这样面临着两种选择:

一个选择是合并烹饪理论课程,从现行的烹饪理论课程教材内容来看,概念不清、内容陈旧、重复、详略失当之处并不鲜见,应针对性的改进。例如烹饪原料知识与烹饪营养卫生、原料加工技术等教材的很多内容相互交叉。因此可这三门课整合成一门课程进行教学,如此,可至少减少一半的课时。

另一选择是基础文化课的开设应与烹饪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利用“3+2”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为烹饪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择业之外又提供了一个深造的机会。这种选择下,基础文化课的开设应尽可能地与之相适应,教材的选定既应符合平行教育的原则,也应该具有前瞻性,将烹饪中等职业教育与烹饪高等职业教育接轨,形成完整的教学模式。

3.强化学生基本功的训练,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所谓基本功就是从事某种技术工种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例如演员有唱功、念功、武打功、表演功等,而厨师要有刀工、勺工、火功等。然而目前的烹饪教学忽视了基本功的教学和训练,热衷于制作一些花色造型、寓意、“上道”的菜肴,正如顾客所说的那样:“现在的菜肴都是士豆、萝卜开大会,好看不能吃”。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充分利用社会课堂。目前,由于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滞后,在校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社会大课堂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烹饪教学要不断与社会紧密结合。一方面将课堂搬向社会,走进实际工作的“战场”中,真正体现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原则。改变过去毕业时再实习的教学方式,采取边学习、边锻炼、边实习的方式,使在校内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通过社会课堂来弥补。其作用:一是让学生亲眼目睹现代厨房的合理布置和工作管理情况;二是可了解现代厨师的操作技巧、调味程序和方法、火候的使用等现场操作情况;三是可学习到新原料、新器皿等加工使用方法;四是学习社会上师傅们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及团结协作精神。另一方面定期地将社会上的烹饪名师请进来传授新品种、新制法、新技巧等,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

4.从烹调方法入手,在掌握流程的基础上掌握烹调规律

“炒、熘、烧、烤”是4种最常见难度较大的、使用比较普遍的烹调方法,由此派生出众多的烹调方法。我们以工“熘”为例来剖析,“逢熘必炸”,“熘”基本上涵盖着“炸”烹调方法,掌握“熘”就掌握了“炸”的烹调方法。

我们将各种熘菜生产流程叠加在一起不难看出,凡熘菜基本流程有4个环节,即刀工与腌制拍粉或挂糊油炸调味,最关健的环节是刀工与调味。刀工决定了外型的变化,调味则体现了熘菜在酸甜味基础上的变化。譬如:松鼠桂鱼、鱼、糖醋鱼块等,这一类熘菜区别在刀工处理、拍粉的类型上,其它方面在同小异。又如糖醋桂鱼、茄汁鲫鱼、澄汁菠萝鱼等,主要的变化在调味上,分别糖醋汁、茄汁、橙汁而形成不同风味。

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将教学菜按照常见的烹调方法一类一类地传授下去,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去组合,学生掌握程度将会大大提高。目前教学菜的组合有时是紊乱的,难易时而颠倒,不讲究菜品之间的工艺联系。练得最多的、重复频率最大的成为教学重中之重的是技能考核证的考核菜,客观上已造成舍本而求末。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和人力精力的流失。解决基础菜与考核菜之间的关系,只有一把尺子,就是学以致用,服务社会。教学菜以多取胜、以形取胜、以考定格都是偏离方向的。抓住烹调方法从基础菜做起,掌握烹调法的规律,应是中式烹调工艺教程设计的重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