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与学十篇

时间:2023-09-22 17:2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教与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教与学

小学语文教与学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式,提高

人教版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风格,受到熏陶感染。其次,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赏读与创设情境

赏读,便是“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这种朗读方式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品析自己喜欢的词句。除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才能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他们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想象与激感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众所周知,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感的关键。学生朗读时不公要以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如教学第五册第九课《爬天都峰》时,课文讲天都峰笔陡,铁链仿佛从空中挂下来似的。教师可从爬陡坡去引导学生想象天都峰的险以及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天都峰的艰难,领悟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勇往直前。

3.演读与感悟体验

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又忘了说。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的精神。学生通过想象再现了语言文字可描绘的情景,产生了真情实感,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评读与促进发展

小学语文教与学篇2

(一)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

据统计,整个毛里求斯,目前,正式在编的中文教师只有4人,这和庞大的学生群体不相匹配。当前毛里求斯小学汉语教学工作主要由两个群体来承担:一是毛里求斯本地会说汉语的人,他们中只有极少数人接受过短期专业培训和学习,大多为在毛里求斯生活多年的华侨,或从中国远嫁到毛里求斯的华人。他们的优势在于能用克里奥尔语和中文进行交流,不足之处在于很多人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对教育学、语言学基础教学缺乏基本的认识。二是国内派出的海外志愿者。志愿者们在国内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能使用标准的汉语,也有良好的外语基础。但是由于只在毛里求斯服务时间在一年左右,流动性较大,对整个毛里求斯汉语教学本质的提升和改变起的作用不太明显。

(二)缺乏专业的汉语教材

当前,毛里求斯小学课堂统一使用的教材是由毛里求斯教育部出版。该教材暂时弥补了先前缺乏全国汉语教学计划和材的不同,但是课本的实用性存在较大不足:课文内容较为陈旧,难度偏大;各个年级的区分度不高;课后习题与课文内容的一致性不高,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教学任务主要以中文阅读为主,缺乏必要的听说练习,致使学生的汉语表达存在脱节。课堂上出现的较多的语言就是“老师,我会写这个字,但是我不认识;或者是老师我认识这个字,但是我不会说”。

(三)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不强烈

毛里求斯华人数量较少,多数家庭使用克里奥尔语进行交流。学生汉语学习缺乏必要的语用环境。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选修汉语的数量最多,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抱着尝试和体验的心态;三年级之后汉语课程难度的攀升,以及学业的繁重性使得一部分学生相继放弃;继续学习的学生中也多数是处于家庭原因,并非自身主动要求。

二、关于毛里求斯汉语教学发展及对策

(一)打造专业的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对学生语言习得成效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发展毛里求斯的汉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尽管国际汉语教学的主战场已逐渐从国内转向国外,但是仅仅依靠国内派出的老师和志愿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缺乏长期扎根海外的专业教学和辅导机构是制约专业对外汉语教师团队发展的第一问题。加强国内院校和该机构的交流合作,为当地老师开展教育学、语言学的相关专业教师培训辅导工作,让他们在会说中文的基础上,转变为会教中文;定期派出专业的对外汉语教师和各行业志愿者加强文化和商业的交流;增加对双语教师的重视,才能持久地长远地改进目前的对外教学现状。

(二)打造针对性的教材和教辅资料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纽带。教材和教学计划是汉语教学有机的组成部分。教材的设计必须吻合教学计划,如实地反应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教材的内容,必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经验水平;教材的难度和区分度又是课堂教学、课外辅导和课后评价的重要依据。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需要加强同当地政府、国内外研究对外汉语的专家、中国文化中心、国家汉办等诸多机构的分析和研究,结合毛里求斯实际情况,遵循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原则,编写出实用味性较高的教材;增加听说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交流能力。作为小学汉语教材,教材的趣味性更为重要,课文主题,课后练习等等多增加趣味活动,页面的设置增加图片、色彩的运用等。

(三)增强对外汉语的国内认可度

小学语文教与学篇3

潘涌(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以下简称“潘”):就理论背景而言,积极语用教育观既来自国外语用学又超越之。1977年,荷兰出版《语用学学刊》(Journal of Pragmatics),标志着语用学学科诞生。亦可译为“言语施行论”,主要研究言语行为。语用学是对语言学的新发展,构成言语教学论的理论基础。语用学早在20世纪90年代陆续译介到大陆英语教育界,在英语教育界比较流行,在汉语文教育界较少提及,更没有展开本土化的系统研究。语用是言语行为,语用学是结合一定的语境而对言语行为的意图、意义和交际价值所作的动态研究,语境、背景、话题、交际方、话语是其基本要素。本人不是简单照搬国外语用学的理论。“积极语用”与国外语用学的区别是:从侧重口语交际行为扩展到综合、立体的“全语用”以及“自觉语用”、“深度语用”等。

就时代背景而言,积极语用教育观的提出是基于对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思政中心论”、“语言工具论”、“语识中心论”和“语感中心论”等汉语文教育思潮的批判性反思。在汉语文教育实践中,长期以来趋同化输入、共性化输出的基本范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表征为青少年汉语思辩、运用、创造诸能力全面弱化的母语教育的危机,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公共问题”。

积极语用教育观又是在前瞻文化强国的时展远景中酝酿而成的。除了有所参考国外语用学外,其理论基础还来自积极心理学、超越论教育学、“表现性目标”课程论以及时间美学等。

罗:就是说,积极语用教育观不是照搬国外的主张,而是中国化了的。那它一般包括哪几个方面的要素?

潘:一般言语行为的表达效果是由三个要素的乘积所形成,就是:言语动机、言语情感、言语能力。言语行为的表达力是由这三个要素的乘积构成而不是它们的机械累加或堆积。我们可以给出一个语用方程式:

语用行为=语用动机(0~100)×语用感情(0~100)×语用能力(0~100)

这个语用行为方程式,简洁地说明了从消极语用到积极语用是一个由弱到强的言语区间,语用主体的动机、情感和语用能力三要素之乘积决定了语用行为的效果。所谓积极语用,是表达主体基于独立人格和自由思维而以个性言说、独立评论和审美表达等为形式特征因而富于创造活力的主动完整的表现性言语行为。积极语用包含“自觉语用”、“全语用”和“深度语用”三个相对独立、有机融合的子概念。

罗:潘教授,您是说,积极语用包括“自觉语用”、“全语用”和“深度语用”这三个层面,那这三个层面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潘:“自觉语用”是指任何言语行为都是受动机支配的,动机驱使着人的言语行为。“自觉语用”对我们语文教师的启示,就是要积极唤醒学生的表达意识,使之能够拥抱母语、享受母语,满足用母语表达自己深思真情的那种愉悦感和成就感。“全语用”是指人的言语行为是一种完整、立体式的言语行为,包括两个层面即“内语用”与“外语用”、“输入型语用”与“输出型语用”。“深度语用”就是指言语行为达到一种理想化的境界,即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之间的高度吻合,是思想品质和审美品质两者之间的深度融合,也就是孔子所谓“文质彬彬”。“文”就是言语形式,“质”就是言语内容。当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两者融为一体,就达到了言语行为的极致。

罗:潘教授,听了您的解释,我们渐渐明白了“自觉语用”、“全语用”、“深度语用”的特点。但是,“积极语用教育观”与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观”有什么不一样?

潘:第一、“听说读写观”缺少对学生思想能力的必要重视,将语用行为仅仅视为一种外部感官的言语行为。如果片面注重“听说读写”,只能陷入一种技术主义教育的泥淖,是忽视生命主体思维和情意元素的技术主义的狭隘思路。而言语行为从来不是人的感官的简单技术行为,而是一种智慧生命的心灵闪光,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思想和情感能量的释放。所以,传统“听说读写”云云,就是忽视了对学生内在思想力的重视和培养。

第二、将“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并置,将输入型语用与输出型语用看作是同等关系,就是忽视了表达力的目标指向,这是片面的误导。久之,必然致使语文课程形态主要以阅读课为主,写作课成为阅读教学的附庸,而口语交际教学则完全缺失。这样一种汉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狭隘格局陷入了接受型、偏废了输出型,最严重的是不自觉地放弃了对基于阅读和倾听的表达能力的培养。输入型语用固然重要,但它无非是为输出型语用作必要的积淀,只有经过长期的语用实践转化为更重要的表达力时,输入型语用才对智慧生命具有意义(否则,人就降格为留声机、电脑软件一类的工具了)。“说”和“写”是指向,是语用行为的目的,“听”和“读”是其基础和条件。古往今来,唯有语言的表达力才是实现主体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最后达成人自身价值的最主要能力。

在“听、读、视、思、说、写、评”七字语用能力体系中,外语用包括“听、读、视、说、写、评”,其中的“视”即“读图能力”,看视频能力;而内语用即指“思”。外语用中的“评”很重要,汉语文教育最缺少的是培养学生对外在事物的独立评判能力,尤其是深刻、缜密、严谨的独立评判能力。以前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其实是蒙学教育的一种混沌读书法,这样的混沌读书法,其实湮没了中国历代的思想者,数千年来都出不了善于建构思想体系、撰写体大虑周宏伟作品的思辩性人才。

罗:原来我们往往提到的是“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潘教授,您又加上了“思”、“视”和“评”,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潘:刚才不是提到,语用有内语用和外语用之分。就内语用而言就是“思”。而外部的语用是通过人体感官来实现的,因而输入性语用除了“读、听”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无疑需要加入一种“看视频”的能力或曰“读图”的能力,简称为“视”。全球化时代,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图像占据了我们阅读量很高的比例。我们通过“读图”来接受大量信息并在去芜存真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独立判断。因此,“视”的能力是全球化时代对每一个现代公民的特殊要求。

在输出型语用能力方面,我特别强调一个“评”字。除了“说、写”,这个“评”尤其显示突出的地位。在中国,在汉语文教育中,大部分的“说、写”能力并不是“评”,因为我们的传统教育更倾向于让学生作出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再现、复制,忽视作为独立主体对外在事物的个性、深刻、创新而又缜密的评判。当代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是重新认识人对外部事物、现象等等的主观印象和评价。人,正是在与各种人物、事物与物象的价值联系中建构自己的评价体系的。各人可以在源于特殊文化心理基础上而秉持自己的独立原则和立场,从特殊的立场出发去评判这些人物、事件——这就是至为宝贵的“评论”能力。世界的多维性来自主体评论的多元性。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中小学的母语教育乃至大学教育都严重忽视基于自主人格和自由思维的独立评论能力之养成。我反对简单记忆、机械背诵而高度注重“评论”,正是基于对母语教育乃至整个蒙学教育的批判性反思。当然,输入性语用能力与输出性语用能力,两者不可完全分离、更切忌对立。“视、听、读”是输出性语用的一种基础,“说、写、评”是基于输入性语用而超越之的目标指向。

罗:潘教授,听您这样一说,我们明白了积极语用不同于平时我们传统所说的“听说读写”,它还应包括“思、视、评”。

潘:是的,作为积极语用,其实包含着三层意思:其一是唤醒语用行为的动机;其二是构建全面、完整、主动的语用能力体系;三是追求语用品质的卓越,即将深刻、创意的思想内容与清新、鲜活的言语表达形式之间的完美融合。如果这三个方面都达到了,这才可以说是积极语用。假如,连自觉的表达意识都没有,如果这种意识还陷于昏昏然沉睡之中,学生的语用行为只是停留在复述、再现、描摹层面,那么,充其量就是一种“消极语用”层面,即所谓被思考、被体验、被表达。尽管某个人在说话,其实是别人的思想借其嘴巴而“复述”出来的——学习过程异化成对“他者”思想的复述——这当然是“消极语用”。

罗:目前,积极语教育观作为一种崭新的汉语文教育思想,正在受到广泛关注。积极语教育观对于日常教学实践也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请问潘教授,一个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把这些主张落实到课堂中去?

潘:就组织形式而言必须要进行小班教学。因为语言课,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都是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而言语能力不能通过老师的讲、学生的听来养成。学生必须像学习游泳那样在水里、在惊涛骇浪中学而不是在岸上学。母语教育亦如此,在游泳中学游泳、在表达中学表达。

假如一个大班,50多个人却只有短短的40分钟时间表达(就算教师基本不讲),怎么保证每位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来展开表达?教师又怎么从中协调?怎么及时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个性作出到位的发现、评价、引导等等?基于如是考虑,语言课必须是小班化的。

罗:可是潘教授有所不知,是否进行小班教学,这可不是我们一线教师所能左右的。如果是大班,能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吗?

潘:当然也可以。教师可以做的就是在现有大班规模不变的情况下,怎样把大班进行分解、化整为零、实施小组教学——这就是小班化教学。以小组为单位实施讨论、交流甚至争辩。所有的言语实践活动,首先在小组内进行。小组提供给每一位学生比较充分的表达机会,使其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观点,在小组的多边互动中达成思想的分享、情感的融通,并对学习内容有所升华。当然小组内应该有具体的操作措施,比如应该有主持人,主持人掌握小组里全面语用活动,给小组里每个人享有均等的机会并协调交流活动,当然也要对小组活动的时间进行规限等。主持人掌握小组学习的基本规则,确保每位同学都有合法、充分的表达契机。那么,老师在教室巡回、倾听、点评、协调,并且把巡回教学中的问题带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这是教师作为课堂总主持人所应该做的事情。教师可以不讲话,但是他不应该、也不可能置身于课堂之外,在积极语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更是一个倾听者、协调者、点拨者和引导者。

这样的小班化就是对大班的语用实践(特别是表达活动)进行纠偏并回归,即把被颠覆的课堂重新颠覆过来——所谓“课堂归正”。课堂提供每个学习者表达心灵智慧、情感体验和独特观念的契机,使之感受到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颇有成就感地享受母语。“享受”母语而不是简单“使用”母语——“使用”尽管是对的,但是没有“享受”一词那样蕴含丰富的内涵。语文课只有让学生“享受”母语才可能“人”“言”合一、目标到位。因为这里隐含着哲学上的一个重要命题:语用即“我”,“我”即语用。20世纪哲学的一个主流趋势就是通过语用行为去研究并发现心灵的奥秘。所谓人的价值,必然是在语用(尤其是表达)中体现出来的,没有了语用就是失去了“人”的思想现实,就是失去了人自身啊!因此,积极语用教育观主张通过小班化学习形式去实现学生思想力的发展和表达力的提升。当然,课堂积极语用教育的操作细则有待于教师别具匠心的探索且付诸创造性的实施,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即是。关键是保护好每位小学生的童真和天籁。

罗:听您这么一说,明白了大班可以通过分组活动来开展言语实践活动,唯有这样,才可以让每一个学生享受课堂、享受交流、享受表达。作为教师,在教学艺术或方法上还应该如何探索和创新呢?

潘:就教学艺术而言必须要实施“留白”。“留白”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其一是“时间留白”,其二是“思维留白”。留白的艺术,表面上似乎无作为而实际上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大作为,类似于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不教之教”。

首先,“时间留白”。教师要从课堂抽身,让学生通过积极语用而填补空白的时间。时间就是生命的成长,恰如马克思所说“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空间。”给学生全面语用的时间,就是把生命成长的自还给学生,为其内语用和外语用留足必要的“发展空间”。当然,“时间留白”要针对课型特别是教师特定素养而分别处理,我们并不盲目、绝对地地主张“去讲授”,教师精彩的讲解仍然需要;但总的来说,课堂要留给学生热情洋溢地去自觉语用、全面语用和深度语用,教师要自觉保持金子般宝贵的有内涵的“沉默”——这就是山东杜郎口课堂创造的新观念:将“以教代学”转变到“变教为学”(“不教之教”)。

“思维留白”。这就是给学生留足一个心灵内部语用的思维空间。在全预制、全垄断和全封闭的指令性课程中,当学生展开思维活动之前,教师往往喜欢说一些隐含思想倾向的话语,即使“设问”也由教师精心设计好标准答案。这样的前提下实施启发式教学,其实是让学生“思维入套”,即诱导学生思维亦步亦趋地陷入教师预设的“美丽的思维陷阱”——这是母语教育的大忌。从发展意义上说,学生思维的“出轨”和“犯错”其实远比“入套”要好,唯有保护好学生思维的“出轨”和“犯错”,才能维持学生创意思维的勇气与胆量——如此,那他才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找到正确的思想并逐渐逼近真理。从这样的意义上说,课堂学习不是学会对知识的认知,而是学会对既定知识与真理的质疑、批判乃至颠覆,也就是学会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唯有学会学习,才是母语教育乃至一切学科教育的最高目标。

罗:潘教授,您说得很对,通常情况下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本身就是个诱饵,答案早已设定。那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

潘: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精心设计问题的“问答流向”,就是变“师问生答”的单一模式为“生问生答”、“生问自答”、“生问师答”甚至“生问无答”(就像解方程一样,可以暂时没有答案)这多维问答形式。这种问答流向的改变,实质就是促进学生思维由狭隘走向开放、由开放走向无疆界。学习者思想的解放比知识的简单认知或机械记忆远为重要。英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劳伦斯·斯滕豪斯(L·Stenhouse)所倡导的实施“人文学科课程计划”所需遵循的五项“过程原则”,对如何释放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者的思维活力和表达个性颇有参考价值。劳伦斯·斯滕豪斯教授认为:文科教学的基本内容应该是问题而不是既成的结论;探究问题的主要方式应该是讨论而不是灌输式的讲授;教师应在学生争议中秉持中立立场;教师不该以权威或书本上的观点来封锁学生的思维疆界,问题讨论不一定达成一致意见;教师作为讨论的主持人应对学习质量和标准承担责任。斯滕豪斯的主张无疑是对“思维留白”式教学的完整、深刻的诠释:积极语用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借此才可砥砺学习者的思维品质和语用品质,并以积极、亢奋、昂扬的情感体验来促进其语用能力长时期的可持续发展。

罗:潘教授,您的思考很全面,做法也比较新颖,给了我们一线教师很大的启发。那么,在培养学生积极语用能力时,教师自身需要怎样修炼?

潘:教师要做好角色转换。首先,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激励者。学习、求知、思考、创造这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一个优秀教师的使命在于催生学生尽可能充分地释放生命深处的智性元素和情意能量。打个比方,如果教师是一位颇有匠心的点火者,那么,熊熊燃烧一己生命则是学生自己的事情,释放生命的智性和情意能量是其义不容辞的天然使命。所谓“点火艺术”,就是教师实施积极和激励性的评价。对学生思维和言语行为的评价,应当是充满强烈的激励性和期待性。即使面对其稚嫩、偏颇乃至错误的表达,也要从发展和差异的原则出发去鼓励之。保护积极思考和积极表达的主动性、个体性和前瞻性远比简单消极的“指瑕”更有深远的价值,因为前者才意味着创新的可能。诸如教师要鼓励学生打破沉默、纳悦有差异的表达、肯定学生间隔性的沉默(间隔性沉默是表达前一种必要的酝酿期)等等。

其次,教师自身更重要的是提升一己的语用素养(尤其是表达力)。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其口头和书面的表达就是学生学习母语的活生生的教科书。教师今日语用之修炼,就是学生明日语用之造化。与其说是一本优质的教科书造就了人,不如说是一位卓越的语文教师熏陶并升华了青春生命。即使有一本优质的教科书,充其量它只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一个小小道具而已,而比道具本身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那种超凡脱俗的思想力和表达力。

从这层意义上说,教师要先于学生而努力锻炼自己的思想和表达力。思想力可以从异质阅读开始,在指令性课程范式中教师自身接受了太多的同质化阅读,导致自己的思想也被高度同质化乃至日益趋向机械化、刻板化、单一化。我们应该非常自觉地展开多元开放的异质阅读,深读超越“语文”的古今中外思想者们丰富的多元思想。只有经过如此多元阅读的长期砥砺,才能催生每一位教师蜕化出思维精彩、表达个性的新自我!

罗:潘教授,谢谢您对“积极语用教育观”深入浅出的解说。有了您的引领与指导,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以思想力和表达力为核心的积极语用能力方面将获得根本性的突破。

小学语文教与学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兴趣 思维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长期固定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认为学语文简直一点儿意思都没有。《语文标准课程》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而是要体现出“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还要注意创造各种外部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努力将自主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与学是建立在教师传授式的教与学生被动式的学之上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完全失去了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也被提上了日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自发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要改变的便是教师,教师要做到:1.课要上的好;2.是要对学生好。要上好课就要求教师做到:(1)讲课要有条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讲课要有深度,有力度,既要有哲理的启发,又要有艺术的感染力。(3)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富有变化并且要节奏分明。(4)上课态度要和谐,课堂气氛要轻松。(5)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待学生要做到客观公正。(6)要有自己的特点,语言要幽默。

有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是教与被教的关系,而是一种配合教师的讲解,配合着学生的练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承担了一种引导、指向、解答的任务,而学生则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学习、思考,主动地完成课堂任务。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即演示教学法的应用。利用多媒体综合运用声、像等手段,将原本枯燥单一的课堂内容变得多姿多彩。音像结合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了课堂内容上,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在这种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教师要采用有效的管理方式,避免出现一些无关于课堂学习的行为。最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则是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中,如果没有成功的喜悦,那么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尤其是低年级,教师与家长所给予学生的肯定与表扬是不可或缺的。在肯定与表扬中,学生才会拥有自主学习的动力,他的学习生活才会有趣。

二、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反映,而思维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思维有多种形式,例如,形象思维、动作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中,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样起到重要作用。语文学习中思维能力的发展可以借助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借助课文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联想,可以横向联想,也可以纵向联想;可以从因果关系的方面联想,也可以以转折关系为基准联想;可以正向联想,也可以逆向联想;另外想象力的培养也是一种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训练想象力可以借助教师的语言描述,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对课文情境进行描绘,学生根据教师的描述进行想象,从而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另外想象力的培养也可以通过课本插图、图片、影音等直观形象,通过这些形象把课文内容转成直观内容,借助教师提问形成悬念,也是一种培养想象力的方式。学生通过对疑问思考,进行想象补充,从而达到训练想象力的目的,培养想象力也可以通过对课文内容与阅读材料的续写、改写、补写、扩写等手段来完成。

三、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基于此,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逐步走向了小学课堂,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然而自主学习并不是教师放手,而是把教师的定位放在一个引导上,在学生学习之前,要为学生明确指出学习的目标、方法和过程。民主的学习气氛也是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领导者的定位,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在教学中可以借鉴采取小组合作共同学习的方式,组内同学互相学习,共同交流分享学习成果,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问与评价,对于学生不同的见解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支持,但活跃的课堂气氛并不等于“乱”,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一个度。使活跃的气氛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首先,上课之前要明确告知课堂是学习的场所,一切与学习无关的行为都不被允许的,其次,保留足够的时间给予学生,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用来思考、讨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对于语文学科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也为学生终身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总之,语文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套路,要根据学生的状况,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之,如果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就是无效的教学,反而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好的教学方法,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学生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人生成长的维生素,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代翠芬.浅谈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8(Z2).

[2]杨春杰.怎样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方法[J].考试周刊,2009(50).

小学语文教与学篇5

关键词:儿童文学;语文教育;历史透视

早在1932年,民国教育部就颁布了《小学国语课程标准》,其中,即提出“欣赏相当的儿童文学,以扩充想象,启发思想,涵养感情,并增长阅读儿童文学的兴趣”的教育目标。当时的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也推动了儿童文学的创作,语文教育家、儿童文学家叶圣陶编写《开明小学国语课本》时,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他说道:“小学生即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得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当时我编写这一部国语课本,就是这样想的。”

周作人在《儿童的文学》的演讲中就指出,所谓儿童的文学就是“小学校里的文学”,在周作人看来,儿童文学几乎就是小学文学教育的同义语。也是在这篇演讲中,周作人第一次比较系统全面地提出和论述了小学文学教育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一是儿童观。周作人认为,儿童是独立的个体,儿童期有其独立的意义和价值。二是儿童文学的价值。周作人认为,文学首先是满足儿童的需要,而不是道德训诫的手段。至于文学教育能够产生道德教化、智力培养等作用,则是文学教育的副产品。“所以小学校里的文学教材与教授,第一需注意于‘儿童的’这一点,其次才是效果,如读书的趣味,智情与想象的修养等。”三是儿童需要文学的原因。周作人采用人类学理论,接受了“同构复演说”的观点,认为人类个体的发展阶段和人类群体的发展阶段具有相似的结构,因而儿童的精神生活和原始人相似。原始人因为有文学的需要,所以产生了歌赋、戏曲和小说,儿童当然也有文学的需要。四是学校文学教育的作用。他引用麦克林托克的说法,提出文学教育的三种作用:“(1)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2)培养并指导那些趣味;(3)唤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兴趣与趣味。”五是文学教育的内容。他采用年龄分期,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分配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例如,幼儿前期(3~6岁)为诗歌、寓言、童话;幼儿后期(6~10岁)为诗歌、童话、天然故事(动物故事);少年期(10~15岁)为诗歌、传说、写实的故事、寓言、戏曲。六是文学教育内容的开发。周作人慨叹“中国向来对于儿童,没有正当的理解,又因为偏重文学,所以在文学中可以供儿童之用的,实在绝无仅有,但是民间口头流传的也不少,古书中也有可用的材料,不过没有人采集或修订了,拿来应用……”所以他希望能够有一个开发小组,收集各地的民间文学资源,从古书中挑选可用的材料加以修订,同时翻译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然后编辑成册,供学校和家庭使用。从以上可以看出,周作人几乎是对儿童文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个全面的阐述,不仅说明了儿童文学对于学校教育的重要价值,也提出了小学语文教育中文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内容资源的开发,尤其是他对儿童文学的价值,以及以儿童为对象的文学教育的目标和一些基本性质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

在社会道德价值上,儿童文学传达的多是人类共通的基本美德,如诚信、勇敢、合作、宽容等。当儿童为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所吸引时,会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会下意识地站在各种不同的角色形象的立场来理解人与人的关系,体验各种道德情感,并随着作品的诱导作出道德判断。儿童在欣赏、接受儿童文学作品时产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会对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意大利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之所以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名著,一百多年来为世界各国儿童所喜爱,就是因为它塑造出勤奋坚韧的小抄写员叙利奥、跋涉三千里寻母的聪明勇敢的玛尔可等一系列的好少年形象,对儿童产生了很大很好的影响。茅盾20世纪30年的中篇儿童小说《少年印刷工》中,小主人公赵元生是个好学、能干、懂甘苦、自立奋斗的穷苦少年典型形象,为当时一大批由学生变为童工的少年儿童树立了独立谋生的榜样。我国的海娃、雨来、张嘎子等艺术形象也引导着少年儿童走上正确的生活道路。因此,我们说儿童文学是爱的文学,它源于人类的爱与期待,爱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美学元素;儿童文学是善的文学,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美学特征。世界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就是因为它传达了深邃的爱的哲学,它具有引人向善的思想魔力。

“人类应当将最宝贵的赋予儿童”,这是联合国提出的原则。赋予儿童“最宝贵的”当然首先是美。“育人始于立美,立美始于儿童。”文学作为人类审美的最高形式之一,尤其应遵循美的规律进行创作。凡文学都应该是美的,没有美就没有文学。它应以美的光辉照射人类,以美的形态感化人心。曹文轩先生认为,“美感与思想具有同等的力量,甚至大于思想的力量。”他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不遗余力地浇灌出一朵朵善的花朵,用它们的美陶冶人们的心灵。儿童文学,除了具备一般文学的美学特征外,还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中对这个美妙无比的艺术世界作过形象的描绘:“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明,然而绝不像一张白纸。儿童文学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然而绝不像一片玻璃。”这样的描述,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儿童文学所独有的美学魅力。

儿童文学既是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生活的审美反映。儿童文学作家在进步世界观的指导下,将生活中较粗糙、分散、处于自然形态的美的事物,形象地概括提炼为更强烈、更丰满和更理想的艺术美,通过作品集中表现生活美、自然美与艺术美。

小学语文教与学篇6

小学语文教学本身就拥有感染性的艺术特征,这些特征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首要的就是仪表风度。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举止和表情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教师的仪表风貌还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时刻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发挥教师的朴素风格,争取给每个学生留下一个好印象。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可以将自己的备课内容很好地展示在课堂上,还能够通过自己富有美感的讲解,将这份感情传递给学生,以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水平和鉴赏力。教师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和学生的最终学习情况相关联的,教师要擅于用自己的方式来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技巧,帮助学生少走弯路,提高学生的审美艺术水平。

二、实施课堂教学艺术的方式

1.发掘课堂上的艺术细胞

小学语文的教材基本上比较简单,课文主要是以示范性和教育性为主的文章。教师应该充分地发掘出这些课文中的艺术细胞,这是每个教师都必需要做的,同时这也是提升语文课堂艺术性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的教学方式有很多,比如,多媒体的应用,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些工具充分地利用起来,帮助学生从各方面来充分感受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学生的鉴赏力和自身的素质水平需要我们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培养和熏陶。

2.提升语言的功能

每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和教师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密切相关的。对于语文课堂而言,教师的语言使用情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对每个教师教学水平的衡量应该从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定性。教师语文的学术性是必需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其语文的规范性和逻辑性等方面。

3.课堂提问的技巧

课堂上除了教师的讲课之外,还需要学生的配合和互动,如此才能最终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课文的具体难度,来制定每节课的提问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这节课的内涵意义。学生在了解到了教师提问的重点之后,就可以将这些问题带到课文的分析和阅读过程中来了。带着问题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提升自己鉴赏力的过程,也是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过程。教师的问题不应该难度系数过大,应该较好地突出这节课的重点,这就是提问的技巧所在。

4.从生活中发掘语文的艺术性

小学语文教与学篇7

P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创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景。”针对这一教学标准,语文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应学生创造口语交际情景,在言语实践中学习口语交际的基本知识,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一、合理选择口语交际话题,激发学生的交流兴趣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章节中,已经为学生准备了很多新颖、有趣的口语交际话题,但有些话题并非适合全部学生的,学生的教育条件、教学环境、生活经验存在差异,若是一味沿用课本口语交际话题,可能会存在不适应性。因此,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应注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选择合适的、能引起学生交流兴趣的话题,还应注重话题的趣味性、情节性和开放性等,在课本原有口语交际交流章节上,对话题加以延伸或者改编,让学生面对新话题,重新产生交流欲望,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

比如,在面对“怎么过六一儿童节”这个口语交际话题时,正好处在国庆期间,为了适应当前的教学环境,教师就可以就“如何过六一儿童节”引申为“打算怎么过十一国庆节”,很多小学生在国庆假期还没来的时候,在父母的帮助下,已经有了假期打算。教师刚好就这一环境,与学生探讨“打算怎么过十一国庆节”,有些学生说“出去旅游”,也有学生回答“到乡下看爷爷奶奶”,等等。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对学生不同的回答进行分组讨论,充分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

二、创设口语交际情境,发挥口语交际激情

小学语文的口语交际课堂,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巧妙引导,为学生口语交际创设出良好环境。最简单的就是分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扮演,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好的交流环境,让学生身处在语言环境当中,以故事原型为话题,参与故事演出,发挥学生的口语交际热情。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能让语文的口语交际活动变得丰富有趣、多姿多彩。

比如,当学生学习完《小红帽》这个童话故事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扮演。首先,选取几个学生扮演大灰狼、小红帽、妈妈、外婆、猎人等。为了增加角色扮演的趣味性,教师可以赋予小草、小花等自然植物生命,共同构建口语交际环境。然后,让学生在原文理解基础上身临其境,表演主要的故事情节。最后,在学生表演完毕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就“角色扮演和看角色扮演”展开讨论,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具体事件中产生说的欲望和激情,增加语文口语交际的魅力和色彩。

三、多种形式组织口语交际

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无论是什么时候,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口语交际时有话可说、有话可讲。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与话题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口语交际素材。比如,组织学生春游、秋游,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把握口语交际的机会,将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讲给大家听,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其次,向学生提供交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很多小状况,面对突发状况,比如遇到学生拌嘴、迟到等情况,教师就可以以此为教学素材,让学生掌握什么环境下该怎么说话,从交流态度、语言上进行比对,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会口语交际技巧。最后,进行随机训练。教师对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的40分钟,而是要利用教学的随机性,抓准时机进行口语交际。比如,学校经常组织课外活动,活动是学生的天性,在活动中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提升和培养,能显著地增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下,口语交际是人人必须掌握的工具,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可以从合理选择口语交际话题,激发学生交流兴趣开始,进行多形式、多手段的创新教学,不断增强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

参考文献:

[1]郑细静.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创新教学研究[J].快乐阅读,2015(22).

小学语文教与学篇8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素质

1.独立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

理解教材的能力要求是小学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项教学能力。首先,要讲求科学性,字词句章,听说读写,知人论世,均不能发生差错。其次,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只浅层次地弄清文章写了什么,进而还要深层次地清楚文章是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应该引导学生学什么等问题。在正确深入地理解单篇课文的基础上,还要理解单元课文的量、序、度。即单元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全册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处理教材的能力要求首先是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课时切割的合理、一节课的密度容量的合理。其次是教学突破口选择得巧妙、小高潮设计得巧妙、启发引导得巧妙。再次是有新意,包括课堂教学结构的新意、听说读写能力组合训练方式的新意等。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是备课的两项基本任务,作为一个有追求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培养和提高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上下功夫,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

2.选择和运用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经过长期教育实践经验总结和优选出来的,并经过一定理论的概括、加工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结构、阶段和程序的施教形式或样式。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一项基本的内功,含有声语、文字语和态势语三种。声语的结构,是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语体和口气,采用口语化语文来表情达意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能借助语言的情感力量,富有鼓动性与感染力激起小学生真善美的共鸣,从交际方式上看,主要有无声的和有声的两种,无声的又有动态与静态之分,有声的则是一种并无固定的语义。作为一种教学语言,态势语主要是通过眼神、手势和神态的变化等来表达情意。小学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教态的修养,以落落大方,优美高雅的体态语言,来陶冶并影响学生,使之共鸣和感化。文字语指写作能力,语文教师应具有写作实用文体的能力,具有写作计划、总结和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能力,还应具有观察和分析生活的能力、谋篇立意的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文章的修改能力等。

3.设计教学与管理教学的能力。

组织与管理教学是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手段。要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精心设计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强化设计意识,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千方百计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使学生越学越聪明。组织与管理教学就是把安排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使教师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地驾驭调节课堂和驾驭调节学生。一个好的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常规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学习、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4.全面创新的能力。

创造没有固定的模式,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掘学生身上蕴藏着的无限创造潜能,这要求教师本身就要具有全面创新的能力。重视教师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能力所特别强调的。小学语文教师向学生传递语文知识,实际上就是向学生传递语文信息,教师必须具有非常灵活地适应教学技术和时代迅速变化的综合性的能力,教师的综合性能力主要指语文信息处理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

5.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小学语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它是教师的反省思维或思维的批判性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素质的培养

1.培养教师超前的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教育的社会效益具有很强的“后效对比”,这就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确立超前的教育观念。面向新世纪的语文教育,需要有适应新世纪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型教师。教师要在新课程环境下塑造自己的新角色,重视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全新的语文课程将提升语文教师职业工作的技术含量,重建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也将重建教师的教学理念。我们要从那种以传授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的陈旧不当的教学理念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崭新的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教与学篇9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一、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小学语文教学1.对“素质教育”的初步认识“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①简言之,是注重受教育者基本素质发展的教育。人的素质结构是开放的,有序的、分层次的身心系统。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提法,可以整理成如下的图示:基础层“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②其根本属性是“培养人”。“素质教育”就是面向21世纪对基础教育的需求,针对中小学中一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它明确了基础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学校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手段,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毋庸置疑,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这种认识,基于“语文学科的功能和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多维的,既包含发展语言这一基本功能和任务,又包含再现知识、认识世界、形成学习方法的功能和任务,也还包含着提高思想、陶冶情感的功能和任务”

③不难看出,组成语文学科功能的各要素与人的素质结构各层次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通过个性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比较稳定素养的过程中,语文的学习必然会施以重大的影响。此外,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素质的特点之一。素质是社会文化通过个体有意识地反复交错进行的“内化”和“外化”,逐渐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而这种“内化”与“外化”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况且,小学阶段是整个学龄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其它学科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建国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教学改革不断深化。1993年秋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已明确地将本学科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教材的科学化、多样化进程,不断加速;小学语文教学基本理论,在充分进行实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有所发展。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一些观点已成为小语界同仁的共识,并在逾来逾大的范围内转化为教学活动。一是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功能和任务的综合性,增强了整体意识;二是明确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增强了训练意识,提高了寓德育于教学之中的自觉性;三是明确了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与教育中的“客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既要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又要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教授;四是更自觉地从教育心理学的高度,探索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了语言与思维发展的辩证统一,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五是明确了语感教学为基础,以语言规律为指导,加强了语言训练的科学性;六是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进行了“愉快教学”的尝试;七是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目标教学”的研究;八是教法、学法、考法的综合改革……篇幅所限,仅举如许,但足以说明小学语文教学。是始终伴随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改革进取的。这构成了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主流。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区域性的教育体制正在完善之中;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适应教育飞速发展;教学研究的成果,不能更大范围地转化为教学效益等原因,造成一部分学校,乃至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有利于区域性教育体制的完美,有利于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些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应该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和其它的概念一样,“素质教育”也具有“内涵”与“外延”这两个逻辑特征,内涵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外延则是具有这个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只有注重概念“外延”与“内涵”的辩证统一,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认识。在这种认识下,才能不偏离“培养人”的基点,使听说读写训练作用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比如:识字教学,就会既完成一定的识字量,又注重识字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就不会忽视“四会”(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学会使用)的要求,而造成学生能记得“这个生字是课生字表中的第几个”,但作文时却写错这个字的现象。阅读教学,就会既注意字、词、句、段的基本功训练,又注意篇的整体内化吸收;既注意语言完整性、准确性、形象性、条理性等方面的培养,又注意晓以规律、渗透学法。就不会忽视听话、说话、朗读、复述、背诵方面的教学。作文教学,就会把作文过程视为一种有规律的认识过程,体现出观察是前提,表达是结果,思维是核心。就不会再让学生背记范文,考试时按照题目“一文多变”了。

小学语文教与学篇10

一、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

小学生性格活泼开朗,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对知识充满学习的欲望,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内容不易太过简单,尽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方法也应该超多元化趋势发展,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在自由的海洋里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坚持以学生为主,是指教师在授课时,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为主。例如,教师在讲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在课堂上自由讨论一段时间,然后总结出文中我、爸爸、妈妈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点,并从表面和深层两个层面分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含义,让学生学会从故事主人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内心去剖析人物的心理特征,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探索,不仅掌握了分析文章的技巧,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还教会了学生如何辨证地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学会理解父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语文教材是传播优秀经典文化与现代科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所有知识点的集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知识点进行分析和解剖,做到“难易分明,层次清晰”,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教材上的重难点知识进行分类和简化,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保证学生“跳一跳就能摸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教材,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设计

学生间由于家庭背景、生长环境等因素,在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应该客观看待这种差异的存在,尊重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并根据学生间的差异,结合教学大纲的教学总目便和阶段性目标,灵活地安排自己的教学设计,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例如,教师在对《两小儿辩日》进行课前教学设计时,应该根据文章的难度和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将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理解和记忆能力都较高且语文基础扎实的优等生,教师出来要求他们理解和记忆文中的重要句式几用法,还应该鼓励他们在课外自主赏析和巩固课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其熟练背诵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式,掌握文中的重点生字词。对于语文基础差、理解和记忆能力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把教学目标设立为:掌握文中生字词,会熟练地阅读课文。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既减轻了教师的授课压力,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有利于促进语文课堂最优化的实现。

三、将 “教语文”与“教做人”相结合

小学语文教师的任务除了传授给学生知识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较丰富,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体现教语文与教做人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