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临床医学十篇

时间:2023-09-21 16:57:45

中医学临床医学

中医学临床医学篇1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6358

国内刊号:31-1794/R

邮发代号:4-63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中国临床医学》(双月刊)创刊于199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办的部级临床医学类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述评、专家论坛、论著、新进展、经验交流等。

中医学临床医学篇2

1研究对象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院院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教学医院,承担大学针推学院五年制本科生临床课理论授课与临床见习带教任务。本研究以2011—2012学年在医院上临床课的针推专业2008级五年制100名学生做为实验组,以2012—2013学年在医院上临床课的针推专业2009级五年制96名学生作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入学成绩、性别、年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教材均选用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科学》,带教老师为同一组临床教师,且接受过统一的规范培训。

2研究方法

两组理论授课教学内容相同。本研究在2个班中医内科学临床见习中实施。对实验组实施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首先,按照中医内科学见习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常见病、多发病的患者为主,带教老师带领学生接触病人,一般以新入院的患者为好。第一次接触病人时,通常以一个学生为主向病人及其亲属询问有关病史,然后由小组其他成员补充询问;接着由同一个学生或另一个学生进行望闻问切四诊查体,并将检查结果向全组汇报;如果学生问诊或查体有遗漏或错误时,可以相互纠正,老师进行点评。其次,接触病人后带教老师应立即组织学生进行第一次小组讨论,让主询问病史的见习生进行汇报,归纳和分析病人的病史与临床特点,提出初步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及其依据,拟定进一步的诊疗方案,然后再由其他学生进行质疑并提供新的意见。如果学生在讨论中发现自己在问诊和查体方面的某些遗漏和错误,可由学生自行提出解决的办法;若确实存在某些遗漏和错误而学生没有及时发现时,带教老师应适当提示学生并提供必要的讲解,帮助学生想办法补充遗漏,纠正查体错误。在此过程中,带教老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异议以及其他各种相关的问题;老师可暂时不直接解答这些问题,可将这些问题归纳、总结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按学生兴趣分配给每个学生,作为学生自学的内容,要求他们应用各种资源(包括教科书、杂志、网络、图谱等资料)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必要时带教老师可为学生指出需查阅的相关资料以及查询工具书、查询网站等。再次,在全班讨论前,小组中指定一名学生对病例进行追踪,这名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向患者的主管医师询问病人的病情发展变化、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必要时在主管医师带领下察看病人。每次获得新的病例资料后,这名学生都要及时地向全体组员汇报。在全班讨论前小组长组织全小组的同学对病例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和诊疗过程制作成PPT形式,待全班大讨论时用。最后,在全班大讨论时,带教老师做主持。各小组先由一名学生用PPT形式向全班同学将本组病例的病史、查体、辅助检查结果、实际诊治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讲述,还可以讲述自己的学习心得,本组其他同学可对该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和更正,并阐述自己的意见及自学心得(每组10min以内),然后由带教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围绕病例提问题,该小组的学生进行解答,最后带教老师对该病例所涉及的临床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补充、讲解,并对该小组的学习过程进行点评。逐个小组依次进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中医内科学以带教老师为主导的见习带教方法。

3效果评价

学期末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结合临床技能考核成绩、中医内科学综合笔试考试成绩得出结论。

3.1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运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3.2结果

(1)对两种教学方法的主观评价分析。2011—2012学年、2012—2013学年共发放调查问卷196份,收回有效问卷194份,分别从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是否开阔思路,能否培养自觉学习能力,能否提高互助沟通能力,能否对基础知识起到复习作用、能否锻炼对疾病判断力和对资料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能否享受学习乐趣等8个方面进行调查。两组调查问卷A+B选项(A选项为有明显作用,B选项为有作用)结果比较。

(2)两种教学方法在临床技能考核效果比较。中医内科学临床技能考核成绩总分30分,“优”为27分及以上,“良”为22分及以上。两组中医内科学临床技能考核成绩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考核成绩优良所占比例比较。

(3)两种教学方法在综合考试笔试成绩中的效果比较。中医内科学卷面成绩满分70分,“优”为63分及以上,“良”为52分及以上。两组综合笔试考试成绩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笔试成绩优良所占比例比较。

4讨论

中医学临床医学篇3

1预防医学教育面临的形势

1.1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1)医学知识快速膨胀;(2)医学模式转变:由生物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进一步转向生物-心理-环境-社会模式。(3)学生对培养要求的提高:包括适宜的课程计划、新的学习环境、客观的评价方法、良好的师资队伍等。面对挑战我们必须努力改变现状,以适应医学教育发展的要求。

1.2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要求

随着《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与指南》、《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草案)》的面世,医学教育标准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凸显。医学人力资源跨国界、跨地区流动的不断增多,都要求我国医学教育应主动适应国际趋势。对照以上标准、要求、指南,我们学生在团队精神、法律观念、创新意识、分析批判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自主学习及终身学习等综合素质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在临床医学教育阶段努力提升。

2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2.1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处于脱节状态

目前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阶段的教学,课程结构仍然停留在临床医学专业的结构模式上,整体仿效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医学课程。在教学上大多采取与临床医学专业相同的教学大纲和教材[2]。没有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教学专用教材,所学医学知识没有凸显出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不能与后期所学预防医学专业知识进行有效地衔接和弥合。

2.2现有课程内容设置过窄,方法学内容偏少

在教学内容上存在陈旧、重复现象。过于强调本专业内容,知识结构单一。对新知识、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内容反应不足。在教学方法上仍以传授知识为主,授课与见习内容低效重复,小班授课缺乏互动,忽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

2.3学生学习负担重,疲于应付考试

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由于医学课程的门数多、学时数大,使得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疲于应付书面知识的学习和考试,学习缺乏主动性,自学自研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很难培养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

3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教育课程改革构想

3.1课程改革的总体原则

“突出专业、优化内容、注重能力、兼具特色”。“突出专业”是指临床医学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突出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把预防医学教育渗透到临床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优化内容”指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以及卫生防疫工作的需要,合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知识结构,优化精选讲课内容,注意各学科的交叉融合,使教学内容既能反映当代医学发展的成果和信息,又能符合当前公共卫生工作的实际。“注重能力”指重视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重视实践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能力的考核与评估。“兼具特色”指在课程体系安排上充分利用和发挥医院的学科优势。强化在肿瘤学科及全科医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使所培养的学生能更好适应将来实际工作的需要。

3.2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前提;而课程内容体系是整个改革的核心;课程的组合形式及其教学方式,即教学模式是关键,是课程结构改革的落脚点。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对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原有课程设置认真进行梳理,围绕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学科为中心,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加强实施小组讨论式教学,形成新的顺应现代医学模式与卫生事业需要的预防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新课程体系突出以下几点:

3.2.1突出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

在临床医学教学工作中,突出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重视大卫生观念的树立,积极探索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有机结合,把预防医学教育渗透到临床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教学内容的选择紧密结合当前公共卫生的实际,强调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与疾病有关的可控发病因素、疾病的预防、以及群防群治、健康教育。把三级预防教育纳入各有关临床学科中,预防医学教育始终贯穿于临床医学教育全过程。把医疗实践与预防保健相结合,而且将其贯彻于临床医学教育的“三基”要求及对实际工作的态度中去。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临床医学教育重点的转移,对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来说十分重要。

3.2.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培养目标、我国疾病谱和死因谱的变化、公共卫生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对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原有课程在学科内、学科间进行梳理,确定所需的知识结构,重新设计和安排课程组合形式和教学方式。打破原有桥梁、系统、中小课明显的三段式教学。对桥梁课内容进行整合,加强、优化物理诊断学内容。优化、精炼系统课、中小课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处理好各门课程的衔接,尽量体现课程间横向的交叉渗透,减少重复,删除过时、陈旧的内容,增加新知识、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总体体现增加知识的广度,降低知识的深度。改革教学方法,减少理论课授课比例。理论授课的内容以本学科的总论、概论和重要的核心内容知识为主,非理论授课的内容,多以临床实际案例的形式,使学生在临床实战中掌握知识内容。

3.2.3发挥医院学科优势,增设新兴学科课程

当前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处于脱节和分离的状态[3]。发展全科医学教育是弥补多年来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之间裂痕的最佳选择和最好办法[4]。尤其就目前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社会对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要求,发展全科医学教育也是势在必行。我院是北京地区第一批《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增设全科医学课程。在临床实习阶段增加2周的社区实习,使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了解全科医学的内容,有利于弥合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裂痕,为日后从事公共卫生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也给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将来就业开阔了更多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各种肿瘤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原课程结构中各学科的肿瘤性疾病分散到各专业学科中授课,重复内容多,缺乏系统性。本次课程改革我们充分发挥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医学院临床肿瘤学的学科优势,将各学科中的肿瘤性疾病整合到新增设的临床肿瘤学课程中授课,系统讲解病因、流行病学状况、预防、诊疗新进展等,突出特色,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3.2.4优化实践课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小班实践课用于对理论课内容的补充及应用,是强化学生临床思维、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平台。精炼小班课内容,对外系课程删减有关手术、专业检查治疗内容,强化无菌概念。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科和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如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教学,多以临床实际案例的形式出现,讨论中注意案例与医学的基础内容、临床基本原则、疾病群防群治、案例相关的伦理、医患沟通、医疗法律法规等相联系,使学生在临床实战中掌握知识内容,促进“以能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团结协作精神。尝试将实践活动课程化,以现况调查课题为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加强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弥合,同时也使学生早期接触预防医学专业学习。

3.2.5整体优化实习内容,实现教学内容有机融合

整体优化实习内容,在短短的16周时间里,将实习内容重点放在内科常见病、传染病监测病种以及妇幼保健等内容。在实习期间加强三基训练,强调生产实践阶段工作态度、学风、合作精神的培养。把生产实习教学改革融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中,进行多学科病例讨论,实现不同学科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加强社区保健与素质教育,根据社区存在的主要慢性病,利用网络检索有关信息,写出疾病防治与健康教育计划,形成讲稿在社区讲解,给居民进行健康检查和提供健康咨询,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

中医学临床医学篇4

文章分析了当前“临床专业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并以安徽理工大学临床专业实验教学为例进行探讨。文章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拓展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体系,优化实验考核标准,为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途径。

关键词:

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循证医学;实验课程

0引言

临床医学作为一个应用学科,对学生要求很高,不仅需要掌握“医学基础”、临床各科以及“医学辅助诊断”的课程,还需要掌握“预防医学”的课程,包括“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和“职业卫生”等课程。预防医学的课程旨在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树立疾病三级预防观念,且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面的知识为学生们在大学和以后工作中从事科研设计和数据分析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与这些预防医学课程配套的实验课也非常重要,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及实验课程体系存在把重点放在具体实验操作步骤和结果的获得上,而忽视了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利用,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会导致学生今后学习、工作积极性差[1-2]。循证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通过总结他人的成果,发现问题,同时也为制订科学的预防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循证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对临床医学学生通过预防医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开展科学研究以及数据处理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3]。

1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医学统计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在以往的“医学统计学实验”课中,教师都是重理论轻实践,找一些课后习题让学生计算,巩固理论知识。学生按照教师规定好的实验步骤,计算好数据,不关心自己做的结果有何意义,更没有运用循证医学的思维去总结数据、发现问题。这样的大学生缺乏总结能力,做事只看结果,对结果怎样,以后需要如何改进并不清楚。临床医学系学生最终要走向临床工作岗位,会遇到很多病人,而这些病人中有很多症状相似,重复看病,不会总结数据,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会增加医生的负担,浪费医疗资源。国内外医学上很多著名的发现,都是基于医院的医生会总结,总结后再加工。医学上前人实践累积的数据和经验很重要,因此重复记忆是必需的,但是一味强调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的缺陷也显而易见。要学会适时总结,及时发现不足,进行自身改进。“医学统计学实验”课就是教大家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应用循证医学可以将数据进行再加工,从中及时总结。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用循证医学的方法看问题。循证医学的统计软件REVIEWMANAGER也应该在“医学统计学实验”课程中进行介绍,让学生懂得如何进行循证医学分析,使方法学和实际运用相结合。

2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临床流行病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在临床流行病的实验课上存在着给学生讲解一个案例,让学生计算相关的指标,掌握一些指标的计算方法。至于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利用所得的实验数据怎样系统的论证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等问题,很多大学生都缺乏思考。因此,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潜在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影响其学习兴趣。尤其是循证医学的思想并没有融会贯通到各种流行病学方法中,造成学生看问题单一片面,不会总结,无法通过已有的证据总结新的问题。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当某一项结果用各种流行病学方法得出很多的结果,那么就提出了新的问题,如:同一个因素与疾病的关系;采用的流行病学方法不同,为何结果不同;这些方法间有何差异;在临床工作中到底如何取舍这些结果。传统的医学模式由于缺乏总结这些结果,比较这些结果的差异性,不能科学合理地解答这些结果是否适用当前的病人,教师只能根据经验和书本来讲授,其结论往往缺乏科学性。

3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验课程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能根据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生产、生活实践,利用掌握的知识来进行指导合理营养,预防营养相关疾病,并且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然而,在目前的实验课中存在简单教学生配餐的原理和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基本不让学生发问。这样学生只会被动接受,但是营养和食品问题是存在争议的,标准也是时刻在改变的,应该用循证医学的观点看问题,及时总结更新自己知识。循证营养被定义为:“系统收集来的现有最佳证据,在制定营养政策和营养实践中的应用”。循证营养的重要意义在于为其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框架,在这一框架下,所有可获得的证据都被收集和评价,从而帮助制定营养政策与建议,并且有可能为那些存在争议的营养问题提供决定性的证据。在“营养和食品卫生学”的实验课上,食谱编制和各类食物卫生检测是重点实验课内容,但是既往的食谱编制是否正确,是否需要调整,有没有证据去证明确实需要改进。如:三鹿奶粉事件以及阜阳奶粉事件对于奶制品卫生问题的检测,现有的三聚氰胺检测的证据到底准确性如何?奶企业是否已经不添加三聚氰胺,而去添加目前人们忽略的二聚氰胺。由于方法的缺陷,检测不出,及时总结可以发现目前检测方法的不足,并为新的检测方法提供依据。将循证医学应用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验课上,可以让临床专业的学生树立起时刻更新知识理念,改进一成不变的思想。

4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环境卫生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现有的“环境卫生学实验”课程内容在设置过程中,很多实验都是一些在实验室内进行的模拟实验、验证分析或形成物质检测等;对实际存在的现场实验内容设置很少,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在实验检测对象现场的环境基本资料等方面的获取能力培养受限[4-5]。在以往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主要以单一性、验证性实验为主,导致学生所学的实验内容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实际工作脱节,实验操作技能训练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够,造成临床专业学生对环境卫生学实验课极不重视。循证医学在“预防医学实验”课中的运用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在环境卫生学实验课大气采样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去不同地点采样,将每个地点采样的结果作为一个证据,收集整理证据,最后总结比较不同地点空气污染状况的差别,发现问题,为具有争议的相关问题提供依据。例如在“水中溶解氧的测定”和“漂白粉中有效氯含量、水中余氯量和需氯量的测定”两个实验中都用到了碘量法,滴定操作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二者使用碘量法差别在哪里,作用是什么?让学生总结发问,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对复杂多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针对性、实效性。

5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职业卫生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的研究对象,非常明显地区别于其他医学专业。其主要以职业人群及其作业环境为研究对象。在以往的“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实验”教学中,重结果、重演示,轻设计、轻培养,仅仅在实验室内对传统检测项且按已有的方法开展验证性实验,得到预想的实验数据,无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这种教学方法越来越满足不了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专业的发展要求。如:开展劳动现场空气质量检测、按国际标准进行气象条件测定、大气中SO2浓度测定、空气中铅浓度测定、空气中粉尘浓度测定、粉尘分散度测定等项目,并且强调一定要走出校门,选择合适的现场,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化学性、物理性及生物性有害因素,劳动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紧张因素及工效学因素,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等,开展实验。运用循证医学的观点就可以很好让临床专业学生去发现和收集很多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实验课上的数据与其他数据的区别,分析整合这些数据发现相同厂房可能由于暴露地点不一样,不同地区职业有害因素的差别,从而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循证医学的方法在“临床专业预防医学实验”课程的各个部分都可以很好的应用。通过循证医学思想在学生中的广泛普及,学生可以掌握提出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寻找科研证据、解决问题和进行证据评价的必要技能学生不仅掌握了学习内容,又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循证医学的理念真正得到了灌输,并且能够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应用于解决临床问题,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6]。

参考文献:

[1]殷朝阳,钟才高,易露芮.预防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29-230.

[2]韩知峡,甘仲霖,熊炜,等.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杂志,2009(10):1868-1872.

[3]李幼平.循证医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李万伟,李晓红,贺圣文,等.《环境卫生学》课堂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5):120-123.

[5]杜可军,陈景元,骆文静,等.《环境卫生学》教学改革基本思路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3(24):3815-3817.

中医学临床医学篇5

变应性鼻炎屋尘螨变应原皮试结果比较分析 陆秋天,梁建平,何宁,袁弘,李凤提,林敢生

中老年人上睑皮肤松弛矫正方法改进及标准化建立 麦慧,杨克敌,何敏,MAI Hui,YANG Ke-di,HE Ming

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疗效观察 黄忠卫,HUANG Zhong-wei

眼眶肿瘤的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诊断 王小燕,康利克,蓝春勇,廖明珠,黄向红,农美芬,沈桂新,肖艳菊

硝普钠和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持续微泵注射治疗顽固性心衰 贺仙光,刘召红,HE Xian-guang,LIU Zhao-hong

两种根管长度测量方法对根管充填质量的影响 陈燕,黎石坚,方萍,陆兆威

依那普利与安体舒通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近期疗效观察 黄中国,李金维,邵永建,车燕

FOLFOX4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张波,ZHANG Bo

大面积脑梗死68例临床分析 上官稳,蒋中凤,SHANGGUAN Wen,JIANG Zhong-feng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 毕连臣,麦威,秦千子,黄顺荣

依托咪酯乳剂复合雷米芬太尼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王华,林高翔,WANG Hua,LIN Gao-xiang

微创经皮肾穿刺造瘘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李信众,梁建波,玉海,刘刚,韦华玉,蓝志相

巧用输液及时贴制作医疗废物标签 孙淑梅

通心络对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抑郁症状的影响 严彬,李月,牟逸晴,张述新,顾政辉,苗青国

右肌肉囊虫病1例报告 由国胜,刘洋,姜笑天,赵文辉,姚凤娟

先天性无阴道腹腔镜下腹膜代阴道成形术1例报告 李静玲,马刚

原发性宫颈淋巴瘤1例报告 赵仁峰,马刚,刘妮平

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防止非计划性拔除胃管 李敏,覃鸿雁,韦佩沂

临床生化检验的循证质量控制研究 史(直),SHI De

胎儿心动过速1例报告 刘茜,华燕萍,魏红

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影像诊断技术应用进展 钟维章,ZHONG Wei-zhang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冠状动脉疾病研究进展 张俊峰,蔡久英,ZHANG Jun-feng,CAI Jiu-ying

腹腔镜肝切除术的研究进展 席兆华,XI Zhao-hua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及UPPP术治疗OSAHS的疗效观察比较 陈德荣,张莉萍,CHEN De-rong

鞍区占位10例的MRI分析 郑建刚,梅莉,许建兴,顾勇坚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克罗恩病的诊断价值 杭桂芳,HANG Gui-fang

产妇急症子宫切除36例的原因分析和手术时机选择 蒙文霞,陈滢,MENG Wen-xia,CHEN Ying

间苯三酚治疗晚期先兆流产30例临床观察 王兴红,WANG Xing-hong

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41例的临床分析 邓宁,杨显春,陈勤,DENG Ning,YANG Xian-chun,CHEN Qing

改良部分(足母)趾甲切除术治疗顽固性甲沟炎的疗效观察 侯茂金,尹忠生,HOU Mao-jin,YIN Zhong-sheng

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髁上粉碎骨折 袁卫星,汤同军,郑威伟,陆维举

115例未足月胎膜早破的临床分析 陈园园,CHEN Yuan-yuan

胆管结石34例的CT与B超诊断对比观察 许建雄,XU Jian-xiong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 蓝春勇,王小燕,凌冰,农美芬

CRT植入术操作技术方法的改进 吴隐雄,伍广伟,刘杰,王孟杰,宋越红,覃绍明,邓金龙,黄丹

LASIK术后3级角膜瓣下上皮植入1例 宋钰,高夕宁

牙胶尖快速消毒法的临床效果观察及护理应用 钟秀芬,陆兆威,卢其芳,杨喜琴

症状性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前术后的护理体会 陈娟带,钟维章,CHEN Juan-dai,ZHONG Wei-Zhang

弥漫性轴索损伤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进展 马春林,郑文斌,MA Chun-lin,ZHENG Wen-bin

突发性耳聋经颅多普勒检查的临床研究进展 唐德萍,朱秋梅,TANG De-ping,ZHU Qiu-mei

腹主动脉瘤血管内修复治疗术的研究进展 袁军,林英忠,YUAN Jun,LIN Yin-zhong

铅性肾损害效应生物标志物β2-MG、NAG、RBP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苏素花,蒋东方,农康,廖瑞庆

广西交通系统处级领导干部身心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姜敏,陆芸,成忠慧,茅俊

常规LASIK术后早期近视患者波前像差变化研究 赵武校,黄建忠,刘伟民,杨佳,林恩韦,刘洪婷,李志超,王英

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对比研究 徐友高,胡居正,王,勇,李百川,朱成明,韦小谋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术期并发症分析 温昭科,林辉,李香伟,莫安胜,龙小毛,周一凡

近视患者两种角膜地形图系统检测值的对比分析 李晓波,刘伟民,LI Xiao-bo,LIU Wei-min

髂内动脉-前列腺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晚期前列腺癌 黄恒海,薛元领,黄志红,郑赓唐

运动性失语患者情感关怀方案研究 邝锦波,苏秀青,黄润坚,潘霭青,杨英,岑永豪,冯桂智,黄居昌,姚桂谊,李晓珊

乙酰谷酰胺抗疲劳作用的研究 贺仙光,HE Xian-guang

声波与手用器械联合预备后牙感染根管的临床观察 黎石坚,陈燕,陆兆威,杨剑少

盐酸法舒地尔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血管痉挛的研究 张津华,赵燕,荆宏建,付志新

玉林市862例女性宫颈人类状瘤病毒感染状况分析 罗宇迪,邓国生,LUO Yu-di,DENG Guo-sheng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与C反应蛋白的影响 杨平,YANG Ping

后路侧块钉板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 梁斌,李宏宇,韦敏克,陈峰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廖立红

仿麦氏小切口腹膜后结扎治疗精索静脉曲张 党向阳,徐伟

残余胆囊并发胆系结石的诊疗体会 宁海波

新鲜羊膜移植治疗严重角膜溃疡临床观察 陈琦,陆可卫

显微手术治疗垂体瘤术后尿崩症的临床分析 潘荣南,陈民,吴文昌,吴雪松

食管癌手术前的消化道准备 黄国武,张春,李畅波,潘泽群

24例急性砷中毒的心电图及血清心肌酶谱分析 陈年芬

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刘本光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分析 梁冲,劳景茂,何文海

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38例临床分析 黄珍珍

脑动静脉畸形手术治疗体会 黄琦丹,黄志伟,陆健吾,文超勇,郑捷敏,李学东,陈家康

普鲁卡因治疗老年咯血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效果观察 欧阳辉,刘高纯,郭勇

腹腔镜治疗异位妊娠65例临床分析 曾莉莉

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体会 梁英学

阿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36例临床观察 农明金

四妙丸加扶他林片治疗老年膝关节滑膜炎疗效观察 冯穗,苟凌云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两种导管的应用效果观察 王皓,杨波,林英忠,徐广马,刘伶

72例2型糖尿病患者超声心动图分析 彭乃拾

老干部高血压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 农小宝,黄彩芳

肺癌所致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护理 林伟芬,黎英兰

视知觉感知学习在弱视治疗中的应用 林恩韦,刘伟民

内皮素系统及其拮抗剂与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龚智峰,叶琨

神经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汤树洪,谭海涛

胫骨Pilon骨折治疗现状 李志光,谭毅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胡昌兴,徐广马

门诊手术的麻醉进展 龚小芳,陈建华

长期服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矽肺并肺结核长期带菌生存的前瞻性研究 黄桂平,邱立

急性肾功能衰竭611例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黄莉,徐瑾,廖蕴华

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与舌象变化的研究 杜建雄,杨小英,刘艳,蒋筱,韦蕾

高强度纤维桩在前牙改向修复中的美学评价 彭利辉,钟爱喜,刘光雪,潘小波,李荣婷

血管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KDR的表达和血管生成的研究 梁杰,黄其佳

温和灸在预防化疗消化道反应的疗效评价 黄乔统

颞骨测量值诊断梅尼埃病的ROC曲线分析 黄耀渠,赵晓梅,秦红卫,周守国,伍琼慧

血脂康对冠心病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董玉江,王萍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脂代谢的关系探讨 王荣桂,梁浩

神经内科ICU住院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江红亮,沈岳飞,罗杰峰

改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初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分析 钟海彬,李敏,赵昕

颌骨曲面断层片垂直方向放大率的临床分析 唐礼,陈东晖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100例临床观察 陈盛鹏,朱继敏,霍江涛

窒息新生儿生后72 h内电解质变化的临床观察 谢彦奇,赵若雯

黄芪与抗生素联合应用对福氏痢疾杆菌感染后大鼠肠功能的影响 谢子任

新辅助化疗TEC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观察 孙成厚,周泉,王卿

卒中单元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疗效的影响 马莉琴,温德树,覃佩红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关节端复杂性骨折 杨庆达,苏瑞鉴,梁波,张智钊,卢建国,曾麟杰,吴耀康,陈善豪,梁大喜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静脉曲张交通静脉检测中的应用 张步林,黄莉,谢湘波,陈丽荣,赵敏,朱爱民

MED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解剖变异 李宏宇,梁斌,尹东,韦建勋,李荣祝,丘德赞

110例输卵管妊娠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分析 刘久英,马刚,王琳,Jiuying,MA Gang,Wang Lin

液囊空肠导管在上消化道化学烧伤肠内营养的应用 苏军凯,张鸣青,王爱民,张荔群,刘将,马桂芳

腹腔镜下乙状结肠单腔造口术可行性分析(附21例临床报告) 陶绪雄,叶德强,余德元,袁堂战,陈嘉希

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与转化生长因子β1 关系的研究 李平,许萍,刘晓静,LI Ping,XU Ping,LIU Xiao-jing

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与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 温玉敏,陈宝珠,WEN Yu-min,CHEN Bao-zhu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叶正华,许荻,YE Zheng-hua,XU Di

通心络对高血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研究 葛晓莉,GE Xiao-li

滋养细胞肿瘤化疗中应用微量泵的临床观察 余瑛,张群贵,YU Ying,ZHANG Qun-gui

B超引导下羊膜腔穿刺手术技巧探讨与并发症分析 田矛,万里凯,TIAN Mao,WAN Li-kai

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黄惠冰,蒋丽珍,HUANG Hui-bing,JIANG Li-zhen

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凭静脉麻醉中的应用比较 毕经斌,谢卫农,BI Jing-bin,XIE Wei-nong

连续性血液净化对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熊滨,林勇军,XIONG Bin,LIN Yong-jun

婴幼儿肺炎并心力衰竭血清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牟静飞,MOU Jing-fei

咪唑安定治疗小儿全身性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观察 苏萍,陈蓓,蔡霞,SU Ping,CHEN Bei,CAI Xia

CZES型食管支架置入术18例分析 覃江,郑琴芳,农兵,梁列新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严重胸损伤的临床救治 朱志清,张武容,茆仁胜,徐胜宏,蒋国荣

针灸加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33例 陆岸英,LU An-ying

社区获得性肺炎50例病原菌调查及耐药分析 廖殿昌,饶小惠,李文威,LIAO Dian-chang,RAO Xiao-hui,LI Wen-wei

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 王军,张仁义,WANG Jun,ZHANG Ren-yi

92例早产儿血糖紊乱高危因素分析 廖继文,LIAO Ji-wen

65例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分析 黄尚鹏,HUANG Shang-peng

200例慢性扁桃体炎患者扁桃体摘除术后远期效果观察 徐海兵,XU Hai-bing

腹腔镜技术在诊治女性不孕症中的应用 卢金玲,凌丹,LU Jin-ling,LING Dan

325例妊娠期高血压的临床治疗分析 陈园园,CHEN Yuan-yuan

结节病误诊为结核病1例报告 梁大华,韦彩周,吕劲

癔症性躯体障碍1例报告 黄金生

前后分隔膜样纵隔子宫超声检查1例报告 刘斌

妊娠晚期急诊瓣膜再置换成功1例 郑培秋,覃少州,陆升,周云珍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护理 赵海琴,张桂红,赵丽丽

中医学临床医学篇6

1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1.1合理运用多媒体和板书教学,有利于教与学医学院校的医用化学课程学时一般较少,合理运用多媒体和板书教学,既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教学内容丰富形象的特点,又能充分利用板书教学速度适当、重点突出的特点,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有些教学内容如“电子云”、“杂化轨道”、“手性分子和对映体”等内容,多媒体教学表达的更形象、更直观;有些教学内容如讲课内容的框架和重难点内容以及一些重要物质的结构式的写法,板书教学重点突出、效果更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精心制作的多媒体和精心设计的板书,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记忆和对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对教学过程的掌控。

1.2加强与后续医学课程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医用化学是后续各种医学课程学习特别是生物化学课程学习的基础,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后续课程的联系特别是生物化学课程的联系。例如,在讲授“氢键和范德华力”时,引申出生物化学课程中的“蛋白质空间结构的稳定力量”;讲授“羟基酸”时,要求学生掌握乳酸、苹果酸、柠檬酸、异柠檬酸等物质的结构,为以后生物化学课程中的“糖代谢”内容的讲授奠定基础;讲授“乙酰胆碱”时,引申出生理学课程中的“神经递质”;讲授“生物碱”时,注重与药理学课程中一些药物的联系。通过加强与后续医学课程的联系,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学习医用化学课程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医用化学课程教学中,将医用化学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知识和临床知识相联系,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时也更有动力[2]。如在讲授“蔗糖”时,讲解红糖、白糖、冰糖的知识;讲授“醇的氧化反应”时,讲解“呼吸分析仪检查汽车驾驶员是否酒后驾车的原理”;讲授“酮体”时,解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呼吸中为什么会出现烂苹果味”。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发现医用化学的学习并不是那么枯燥、空洞,而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与医疗密切相关,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常识、医疗知识等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2优化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是医用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设医用化学实验时,注重与生物化学和后续医学课程的联系,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创造能力为目的,开设基本操作实验如“实验仪器使用教学”(实验仪器包含生物化学和医学分子生物学等医学课程实验教学中所需用到的实验仪器)、“溶液的配置”,开设综合性实验如“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的测定”,同时将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实验并独立完成。通过系列实验,使学生掌握各种实验规范操作和各种现代化分析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临床检验所需的部分实验内容,为后续医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医学学习的理解。

3优化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传统的评价方式

中医学临床医学篇7

中西医临床专业长期面临时间短,学科任务重,学生负担重的矛盾,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我国该专业教育的现状和“5+3”的临床培养模式,结合我校对中西医结合办学的前期研究基础,进一步提出适合我校我院“围绕‘3’、优化‘5’”的发展策略,实现长达8年的院校教育和毕业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最后达到该专业学生具备中医、西医两套本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从而切实提高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关键词:

“5+3”模式;中西医临床医学;医学教育;临床培养模式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我校在全国医学院校中较早开办的专业。该专业已经被建设成为部级特色专业,具有较好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生源和就业情况好,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受到用人单位好评,该专业对我省乃至全国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我校及全国的兄弟院校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长期改革与实践中,该专业也一直面临时间短,学科任务重,学生负担重的矛盾,因此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5+3”模式下,实现长达8年的院校教育和毕业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最后达到该专业学生具备中医、西医两套本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从而切实提高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岗位胜任力”[1]尚待探索,在此仅将我院“围绕‘3’,优化‘5’”的思考与实践分述于下。首先我们应当将“5+3”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而非将其作为两个截然分开的时间段来执行,二者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提高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完善人格,增强人生幸福指数这个共同的“1”而设定的。

1紧抓“黄金般”的大学新生阶段化“听基础”为“用基础”

大学新生具有其他年级不可比拟的优势:高考成功的喜悦和轻松,对新专业知识强烈的渴望,较为扎实的英文功底和文理基础,对社会及家庭前所未有的热心关注。因此本阶段理论与实践课程安排要比例协调、松紧有度、动静相宜。给新生一个适应大学生活的缓冲期。英语教育要围绕医药文献的检索来展开,可以为学生未来长期的医疗科研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体育教育则须以养生保健的体育活动为主,比如可以授习“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这样学生亦可以长期坚持此保健活动,将来为医生,亦可以创造适合自己未来专科活动的一些保健活动。先不忙教“为什么”,先学会简单的“怎么做”,在大学新生阶段可由附属教学医院相应科室因势利导地由教会大学新生基本功,量血压、测体温、测血糖、包扎伤口、心肺复苏ABC、院前管理、院后管理、特殊疾病饮食方案介绍、卫生统计基本表格的设计与填写、医学文献检索,在下午或者周末则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即可比如开展“义诊进社区”“一对一病床陪护义工活动”“医院导医”“医院志愿者活动”“社区随访”“医患沟通”“进药园、认中药”“听名医讲故事”“十大穴位来养生”等,落实每个学生小组的任务,这样实际上就把中西医结合导论、卫生统计学、医学伦理学等相关内容已经贯穿到这些实践活动中了,既提高了医院的服务质量,亦可减轻医院医护人员沉重的工作负担,而此活动一旦启动,则对于一届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来讲至少可以持续4~5年,这是一股不可小视的服务社会的力量。

2夯实大学2~5年级的中西医学科基础大胆推进整合课程和教学法改革

(一)整合各课程,使之更有效率地承接和过度,节约教学时间,更有效地调配教学资源。如我们尝试以五脏系统为线索,串连中基、医史、经典、中诊、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课程的内容。设置我校的特色创新课程,如经方学、仲景学说、泸州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坛、玄府学等。西医课程围绕执业医师考试的内容而重点选设相应的课程或者片段。

(二)控制选修的门类和时间,因材施教。通过学业导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愿望和中医专业本身的学科特点,合理制定修学计划,注意控制选修课不宜多而杂,一定留出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

(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利用前期教改成果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成果。摒弃以往课程教学中主要教授教材内容的传统方式,主动采取课前自学与课堂PBL、案例式教学、研究式学习、网络教学、WIFI校园、QQ、微信课堂、对话式教学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师生双方的主动性,不断更新知识和方法,不断实践与反思,最大限度地保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供学生“自主式学习”,重点培育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课堂的知识点传授。

3跨基础与临床“双导师制”和“学长制”紧密结合

充分利用我校和我市丰富的名医资源,以直属附属中医院为依托,重点依靠基地医院,适当运用友好协作的社区诊所,继续利用前期的教改成果,对2011级、2012级、2013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进行了“学业指导教师+临床实习导师的“双导师制”和“学长制”的师承教育,学校遴选大学三年级的优秀“学长”,配合本专业的优秀教师作为学业指导导师,指导学生完成全学程的专业学习,配备的临床指导教师采取流动制,定期轮换,使学生能够广泛接触临床实例,提高临床诊疗经验。

4以“赛”促教学强化医学临床技能

我校近年高频组队参加泛珠三角区域中医临床技能大赛、“中医药社杯”教师基本功大赛等均获得奖项,2014年由我校附属中医院牵头主办中西医结合临床技能大赛,组织8~9个基地医院代表队参加。“以赛促学”“以赛督教”,以中西医临床技能竞赛为主线,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调整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学时比例,增加实训课程学时,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将教育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等活动要求的基本临床技能训练项目纳入诊断学、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课程教学计划。我校积极创建了跨学科、多层次、综合性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加大其开放力度,给予优异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条件、空间。通过医学模拟教育和实训为手段,实现医学基础向临床实践、单项技能向综合能力、医学生向职业医生的转变[1,2]。

5“5+3”全时空的过程性评价考核

考核由“一考定全局”的传统终结性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全程评价。采用习题作业、学术问题研讨、随堂随机测试、社会调查、小论文、小项目或方案设计等方式,加强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考查,提倡开卷、半开卷、口试、论文、讲座、答辩等多维度的考核方式,真正把考试模式由单一、封闭转向多元、开放。如我校中西医临床专业已经实行将课外学术活动,参加学术讲座、大学生科研活动,设置创新性学分、“一元钱创业”等。我院2014年被评为部级中医医师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同时还是四川省的临床类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包括内科、外科、神经内科、皮肤科、检验科、麻醉科、耳鼻喉科),我们先后出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住院医师带教导师遴选及考核办法”,成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指导委员会,毕业后医学教育管理委员会。从2008年开始实行规范化培训以来,已接受400余名住院医师进行培训,现在院人数280余人。除了轮转科室的日常培训以及外出进修会议培训外,每个月规培医院的继续教育中心将组织经验丰富的医事管理人员、临床医生集中对规培学生进行公共课程的培训(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学伦理、人际沟通技巧等)。对带教老师和学生我们分别进行日常考核、月度考核、出科考核、年度考核,以作为每月津贴、补助发放、进修、评优的依据,其收入能够应对学生平日生活及继续学习的花销,有助于稳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军心”,使其能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而保证该专业的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如何有序地建立以“5+3”(五年医学院校教育加上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培训)为主体的院校教育、毕业后和继续教育有效衔接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学生、医院、教师、社会”多赢的局面,培养“下得去,用得好,可深造”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3],还值得广大中西医临床、教育工作者不懈地去探索。

作者:江花 王明杰 文艺苓 邓盛木 谭群英 马碧珉 杨思进 魏嵋 单位:四川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大伟,刘岩峰.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医学,2015,36(6):1271-1272.

中医学临床医学篇8

关键词:儿科;实习;医学生;医德教育

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进,不仅仅对于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广大医务人员提出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的精神”[1]。医德医风建设不仅以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为主体,还应包括对医学院在校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从医疗卫生人员成才的起始阶段便注重医德医风的形成,能为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医德问题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2]。在医德的教育实践中,简单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更有效的方式是使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2,3]。临床见习实习教学的目标是为临床一线培养不仅具有丰富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更具有高尚医德的医务工作者。因此,在临床见习实习阶段注重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养成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的良好品德,意义深远[4]。笔者所在的儿科在几代人多年带教中一直都对实习医学生医德培养非常重视,笔者总结了丰富的临床实习教学经验,并进行了汇总,现报道如下。

1在儿科实习中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许多人看来,儿童就是成人的缩小版,但实际上儿科与成人科比较有很大的不同,患儿的生理、心理都处于快速发育的特殊时期,认知能力差,同时大多数患儿家属都会因孩子生病而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而且患儿家属对医护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儿科容易成为医患冲突的多发区[5]。据统计,在各种医患纠纷中,80%为非技术因素所致,其中大多数与医患沟通不足和不当有关系[6]。通过多年的临床带教,笔者发现提高实习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反复强调对患儿及家属的人文关怀,能够将医患矛盾减少至最低。患儿家属与医生接触最先感知的就是医生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在临床实践培养过程中,核心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加强医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无疑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7]。

2在儿科实习中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途径

2.1加强儿科医生自身医德修养

医生这个职业要求医护人员更懂得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具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因儿科患者更具有特殊性,这也就要求儿科医师必须怀有仁爱之心与无私奉献的精神。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因此,儿科临床医生在实习教学中不仅要向医学生教授儿科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培养其成为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的未来行医者。

2.2从自身做起,带教老师成为实习学生的医德典范

当今社会医德主流是良好的,但也有一些负面的信息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同学。例如学生听闻个别医务人员“开大处方、乱检查、要红包、拿回扣”等现象,容易造成医学生医德方面认知的偏差。儿科工作既辛苦又收入低,且工作强度大、医患纠纷多。因此不免有个别医生总把抱怨挂在口头上,即使带教期间也总是把作为儿科医生的苦与累整天唠叨不停,使一些原本有志向学习儿科的学生,在儿科轮转后放弃选择儿科专业。因此,本科室尤其注重实习带教老师的选择,挑选的都是临床经验丰富,同时热爱儿科事业,具有爱心和责任心的医师作为临床带教的主力。

2.3通过提高儿科带教教师的个人魅力加强对实习学生的影响

临床教师的个人魅力是其在工作、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内在的、持久的、连续的感召力,是其个性品质、个人修养、职业操守、敬业精神等素质的综合体现,会对医学生的医德感知产生榜样性作用[8]。因此,本科室在青年医生中开展多种多样的争优创先活动,通过党建带团建、送医送药下社区、青年志愿者等一系列活动,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使年轻人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不仅指导实习学生学会临床的基本知识,同时在日常的点滴中感受到教师的魅力所在,对医学生的医德行为产生引导作用,对医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的不良行为产生修正作用。

3在儿科实习中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实践活动

3.1建立信任,与病患进行良好沟通,全面详细采集病史

儿科实习医生不仅要和带教老师学习医疗技术,还要学习与不同病情、不同层次的患者家长沟通的能力。儿科医生所针对的患者都是儿童,除了一些大龄儿童可以部分叙述疾病过程外,大多数儿童疾病的经过需要父母或其家属进行叙述。与患儿家属之间建立信任,态度和蔼,目光真诚,言语友善,耐心倾听,使之消除顾虑,树立信心。体谅家长的焦虑心情,并根据需要加以必要的提示、追问和引导,使其能详尽地叙述病情症状[9]。与新生儿家属沟通,更应理解家属的心情,询问病史时应着重系统了解主要症状的发生、发展情况、轻重程度。此外采集个人史要全面,往往一些小细节都有助于明确诊断。对于住院患者,在诊疗中发现问题还需要多次、多个家属进行询问,以利于更好地完善病史。许多实习生都说来儿科后,说话声音小了,动作轻柔,还学会了哄孩子。实习生从最初的旁听、记录,到在老师提示下问病史,最后可以独立完成病史采集。

3.2处处体现爱伤精神,全面系统进行查体

小儿因病而就诊,面对新奇的环境和陌生的“白大褂”往往恐惧不安,因此必须注意诱导患儿合作。可鼓励称赞患儿,拉近与患儿的关系。对患儿查体可先告知患儿做个小游戏,逐渐消除其戒心,分散注意力。同时语气和蔼,手法要轻柔,速度要快,冬季可以先将听诊器的听筒捂热后再接触孩子的皮肤,暴露胸腹部特别是外生殖器时,尤其是年长儿童一定要注意避让异性。在进行神经系统查体前,需要安抚好患儿的紧张情绪,否则不能配合,将影响对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造成不必要的检查及治疗。对于特别不能合作的患儿,可以待其入睡后或适应环境后再行检查。有学生说原本以为儿科没什么难的,无非是些发热、感冒、腹泻的患者,可是在实习期间才发现真正做起来并没有那么简单。

3.3加强病历书写,并参加医疗纠纷案件分析讨论

病历是医疗活动的记录,也是一种重要的证据,在发生医疗纠纷时,病历是惟一的呈堂证供,同时病历也最能体现出医生的水平与负责程度,儿科实习医生就是从认真写好病历的基础工作做起。在采集病史、查体后,就是书写病历了,最初可以先参考带教老师书写过的同类型病历,接下来通过查阅书籍来独立完成大病历及首程分析并请老师进行修改,在不断的修改中提升病历书写水平。空洞和漫无边际的说教,易于引起医学生的反感情绪,笔者科室在进行医疗纠纷病案分析时也让实习生参与发言,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进一步理解做好病历记录的重要性。因为儿科的特点,有些医疗纠纷可能会发生在患儿出院几个月或几年之后,所以带教老师常常对实习生说你现在一个不经意的记录,就有可能会是几年后纠纷败诉的源头。

3.4实践临床操作技能

在掌握理论知识、操作原理的同时,更需注重如何实践[10]。对儿童进行操作前,要先消除其抵触情绪,尽量让他们主动配合治疗,并及时表扬与鼓励。在进行腰穿、骨穿等有创检查前,要先与患儿家属及患儿进行沟通,交代其必要性及操作的大致过程,消除患儿他们的恐惧心理。操作过程中,实习同学一方面观摩操作,一方面在期间和患儿不间断地交流,或是和他聊聊天,或是用一些小物品逗玩,操作完毕,一定要大声地表扬,并告诉其家属。

4实习阶段是实践职业道德课程的好时机

随着国家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儿科医生的缺口将越来越大,在临床实习中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培养出具备高尚医德、高超技能的新型医学人才,可以使更多的医学生热爱儿科,投身到儿科事业中,为儿童的健康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黄海.新医改对医院发展的挑战及对策[J].医院院长论坛,2009(4):33-36.

[2]熊雄,傅琛.医学生医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J].卫生职业教育,2014(3):11-13.

[3]田丰.高等医学院校德育途径探讨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2):115-117.

[4]符钢,张佳思,张勇,等.带教见习中加强医德教育的体会[J].重庆医学,2011,40(9):926-927.

[5]杨爱君,崔红.医学伦理学在儿科教学中的意义[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6,44(4):103-105.

[6]李丁川,蒋知新.浅谈医患纠纷成因及防范[J].医院管理杂志,2013,20(12):1121-1122.

[7]袁羽西,冯跃林,陈地龙,等.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医德教育的思考[J].重庆医学,2013,42(36):4473-4475.

[8]向克兰,王青丽,张强,等.临床教师的个人魅力对临床实习医学生医德的影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8):23-24.

[9]荣雪,樊靖,张湘生,等.儿科医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技巧[J].中国医师杂志,2012,14(增刊2):127-128.

中医学临床医学篇9

中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阴阳五行为哲学基础,将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作为生理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色。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性,易导致西医留学生在学习中医时出现思维混淆,并且会习惯性用西医思维理解中医,如部分学生可能会认为中医没有经过西医式客观的实验检验;没有器官、细胞、分子水平等的具体观察指标;也没有病理生理或解剖作为支撑。针对此,教师在讲授中医课程时,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中西医在思维方式上的根本区别,让学生了解到中医是一门哲学思维指导的整体医学,不能像西医一样单纯用“客观存在”来解释中医,学生应多了解中医哲学理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诊疗方法。

2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医特色教学

大部分留学生的成长背景决定了他们思维相对比较活跃,不喜欢填充式教学,习惯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自己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因此,在中医授课过程中,教师不应单纯以讲授方式将中医理论介绍给学生,而应采取引导及分析式方法。如阴阳五行理论,若单纯讲其理论,多数留学生很难理解,可举例分析,女为阴,男为阳,让学生从“男”“女”自己特性上分析寻找阴和阳两者的区别,这样学生易于理解并加以发挥运用。同时,由于临床医学留学生的西医专业特点,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医时惯用西医思维解释中医,比如经常将中医心、肝、脾、肺、肾等同于西医的脏器,而未从中医的五脏六腑功能角度去理解;此外,许多学生会希望探究经络的本质,会将经络和西医的神经系统进行对应联系。所以在介绍中医和西医概念区别的同时,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中医学的现代最新研究进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中医。在授课时,教师还应随时结合中医临床案例,通过案例分析给学生进行中医理论探讨,这样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中医。

3灵活运用英文解释中医知识

目前,全英文授课的医学教育方式越来越成为留学生中医教学的趋势,我国已有50多个西医院校开展了全英文授课的医学教育,其中就包括了中医课程的全英文授课,这有利于推动中医国际化。大部分来华留学生毕业后将回国或到其他国家从医或继续深造,英语是他们在实际医疗工作中运用最多的语言,若从他们接受中医教育时即用英语授课,可避免学生在日后工作中因语言转换造成的困扰。中医本身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当运用很多专业词汇时需了解一定的中国文化,所以将中医词汇直接翻译成英文后,应运用更通俗的语言为学生诠释,如“五行”翻译为thefiveelements(Wuxing),应重点解释包括“木、火、土、金、水”代表的事物特性及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同时介绍其与中医诊病之间的联系。在介绍针灸穴位时,穴位都是以其拼音命名,为帮助学生记忆,可结合穴位名称或功能特点给予相应解释,如足阳明胃经的“承泣(Chengqi)”穴,将其汉语字面意思解释给学生,“承”中文代表接住的意思,英文即为“catch”,“泣”中文意为眼泪,英文即为“tears”,两字放一起“承泣”,从字面意思可理解为“接住眼泪”的穴位,英文含义为“catchtears”,这样学生通过名称就能直观地了解承泣穴原来位于瞳孔直下,眼泪流出经过的部位,同时根据其位置也可想象到承泣穴可用于治疗眼部疾患。可见,在为留学生进行全英文中医授课时,教师采取活跃生动、易理解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让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中医理论。

4结语

中医学临床医学篇10

【关键词】医学统计方法;临床医学研究;应用

在现代临床医学科研工作中,医学统计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但是部分医学科研人员却相对忽视对于医学统计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并且缺乏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导致临床医学研究中出现较多的实际问题。在今后的临床医学科研中,科研人员只有加深对于医学统计方法的认识,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才能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成。

1医学统计方法概述

在现代临床医学科研工作中,专业设计与统计学设计是重要的两个环节,也是影响科研工作实际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必须引起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医学统计方法作为现代临床医学科研中一门独立的自然科学,其从形成与发展共经历了近300年的历史,由较为简单的统计方法逐步向各种科学统计方法综合应用的方向转变。随着现代电子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SPSS、SAS等统计处理软件的研发和应用,客观促进了临床医学科研工作的大幅发展。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学统计方法在临床医学科研中应用的基本步骤为:1)对于某项临床医学科研工作进行全过程的设计;2)根据统计学设计的基本要求,收集和整理所需的各类资料和临床数据;4)对于经过归纳后的资料和数据,选择科学、合理的医学统计方法,以保证科研工作所获取各类信息和数据的客观性、可靠性。从现代临床医学科研发展的角度而言,科研人员在专项研究或论文撰写时,都离不开医学统计方法的应用,所以他们必须掌握基本的医学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并且依靠其掌握科研项目的客观发展规律,形成具有一定价值的专业文献。由此可见,现代医学统计方法则广泛用于临床医学科研、医学论文撰写,以及卫生事业管理等领域,其实际作用和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2统计学设计与指标选择

在现代临床医学科研中,统计学设计和指标选择是科研人员开展工作的首要环节,他们必须坚持对照、重复与随机化的基本原则,在重复观察一定数量的样本基础上,合理设定对照组,以保证统计学设计中的随机抽样或随机化分组。在临床医学科研的统计学指标选择时,应注意下列问题:1)采用配对设计的医学统计方法,尽量保证组间的均衡性2)临床医学科研的目的必须明确,特别是要与现代医学实践工作紧密结合,以促进现代医学事业的稳步发展;3)注重医学统计方法与指标的可行性研究,注重于解决某一或几个方面的现实医疗问题;4)临床医学科研中的统计样本要尽量全面,样本越大其统计结果也越接近于实际情况,也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学科研的可靠性与科学性。

3医学统计方法在临床医学科研中的应用

在现代临床医学科研工作中,医学统计方法合理的应用必须引起广大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而且要加强对于现实问题的深入研究。同时,国内科研人员应积极吸取和借鉴外国先进的医学统计方法,并且不断加强计算机技术及各类新型软件的研发,最终全面提升临床医学科研工作的实际效率和质量,为促进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重要的力量。

3.1COX模型的应用在临床医学科研中应用COX模型时,科研人员要应用C0X模型进行单因素的筛选,并且综合分析影响统计结果的接近显著性或显著性因素。在应用COX模型进行统计结果多因素分析时,应逐步检验和清除不显著的因素,最终形成具有科学性、客观性的优化数学模型,以便科研人员进行深入的分析。在利用COX模型进行临床医学科研的危险因素分析时,必须保证方程公式的进一步优化,特别要注意两组数据模型的对比与分析。

3.2多元回归与常规统计方法联合应用在临床医学研究的多指标统计分析时,科研人员必须采取常多元回归与常规统计方法联合应用的模式,尽量减少统计结果的模糊性。例如:在进行某一药物的功效研究时,要采取先进的电脑测定方法,并且通过临床病例脏器功能指标与多项形态的综合统计与分析,建立专业的多元回归模型,在对比病例治疗前后的各项检验指标变化情况的基础上,从而科学判定某一种药物的实际效果。

3.3其他方面的应用随着各类现代化检验仪器的研发和应用,在临床医学科研中要适当强化正常值的研究范围,绝不能简单的采取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分析的医学统计方法。科研人员应提高样本的数量,进行各类临床数据和资料进行综合的统计学处理,并且按照正常值的统计方法进行其余工作。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临床医学科研工作中,对于各类医学资料和数据的科学收集、整理与分析是不容忽视的关键性问题,也是构建现代医学基础研究体系的重要一步。在今后的临床医学科研中,科研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是至关重要的,他们不但要掌握基础的医学统计和概率论知识,而且要强化自身的分析判断能力与逻辑思维,这对于促进临床医学科研工作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金丕焕,主编.医用统计方法[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14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