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十篇

时间:2023-09-20 16:59: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篇1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有限;无限

一、针对人力资源有限角度的战略管理举措

首先,人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的总体数量受到食物链和大自然的基本规律所制约,总的数量的有限的。所以应该在有限的人口总数中逐渐挖掘具有使用价值的优秀人力资源,以促进人力资源队伍素质的提升。其次,从人力资源的单一个体来看,人的生命的有限的,人的智力资源也是有限的。经济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核心是人才的智力应用。但是人力资源的智力受到生存空间,工作环境和年龄的限制,具有有限的开发空间和利用空间。而且人力资源是遵循生物体系的,是有其一定的生命最终年限的,从这一点来说,人力资源仍是有限的资源。所以,应该建立一支年轻化的人力资源队伍,不断引进年轻的技术型人才,逐步降低老龄化的趋势。人力资源的有限性不仅仅表现在其数量等方面,同时与社会的重视程度有关,也与人力资源的合理搭配、人力资源的行业种类、产业结构的分布等等有所关联。如何在大量的人才中选择优秀的人才成为企业人才管理的关键,企业要发展就需要利用优秀人才的思想和智力因素,所以对于人才的选拔应该主要以人才的基本能力为杠杆。

二、针对人力资源无限层面的战略管理

伴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进展,企业间的商品竞争和市场竞争,更主要的是人力资源的智力因素的竞争,所以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在逐渐的提高,需求量也在逐渐的加大。这既是人力资源的一个机遇也是人力资源面临的一个基本挑战。具体的挑战主要体现在:第一,随着用户需求的提升,技术手段的进步,人力资源的智力需求的质量也随之提高。第二,对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和强度再加深;对人才的判断标准不断再更新和发展,新要求在不断增多;知识更替的速度在加快;对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期望再增加,人们对人力资源特别是有贡献的高层次人才社会认同感不断增加;人力资源开发从注重个体化向团体化转变速度加快等等。为了满足人力资源智力方面的深层次需求,就需要企业等投入一定的智力开发资金和举措。

三、智力资源的再生

智力资源的再生是指人的各种知识、技能等无形化的资源形式,通过人与人或者人与某个组织之间等在生产的过程传播、扩散,实现价值转移的过程。从现实来看,人力资源再生的途径和手段主要表现为:加大对人才培训的投入,包括资金、人员等,增强人才培训的频次,包括支持在职教育学习、国内外培训等;通过人才自我主动学习观念的深入,促进新知识、新理念的更新、传播和继承;在实际工作中给关键岗位和重点人才适当加压,通过实际工作磨炼;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等等。在对人才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培训时,应该根据人才岗位的不同,工作方向的差异,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深度,整体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就会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也会相应提高。

四、资源的重组使用

资源的重组使用有利于以最小的成本价值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也有利于对资源的节约利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资源的重组过程中,应该对企业内部的各个工种和岗位工作人员同等对待。因此,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重组的过程中,首先应该端正态度,尊重每一个共组岗位人才的基本劳动成果。

五、人力资源的基本管理策略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篇2

论文摘要: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到当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人事管理领域的一次革命性转变。公共组织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部分相同的特性,但是,由于公共组织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它又具有区别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特征。21世纪以来,随着公共管理环境的变化,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又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势。

在当代西方,工商企业管理领域首先出现了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到当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革命性转变,并逐步推广和应用于公共组织的人事管理之中。目前,如何结合我国行政体制以及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在公共组织中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观念、新模式,推动我国公共组织人事管理体制的创新和管理方式的转变,提高人事管理水平,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基本主题。

一、传统的公共组织人事管理理论及模式的局限性

我国传统的公共组织人事管理制度及模式其特点是,无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还是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统统称为“国家干部”,都用统一的方式来进行管理。这种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相适应。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它的弊端日益明显地凸显出来,在实际工作中必然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其一,高度集中的单一管理模式,使各部门、各行业不能根据业务工作性质、难易程度等特点,灵活有效、有针对性地管理干部,从而造成责权分离,人与事相脱节。

其二,管理权限过分集中,把人事工作简单化,人事关系简单化,强化了“人治”,忽视了法治。

其三,“国家干部”身份在根本上排斥竞争和个人才能的发挥、个人利益的实现,强化个人的人身依附,个人主动性、独立性被极大地扭曲和受到压抑,阻碍了竞争机制发生作用,也不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二、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模式的兴起

人力资源管理来源于传统的人事管理,但又超越并取代了后者。无论在管理范围、管理内容、管理体制及管理方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这些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地位不同。传统人事管理处于日常事务性管理的范畴,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已经上升到创造价值的职能范畴。

(二)性质不同。传统人事管理贯彻的是行政管理模式,它体现的是以资为本或者以官为本的原则。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贯彻的是人性管理模式。

(三)内容不同。传统人事管理主要限于招聘、分派、工资发放、档案保管等日常性、细琐性工作上,业务内容是零星的,不成体系的。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逐渐增加了岗位分析、培训开发、绩效评价、薪酬制度设计等内容,从而形成了系统化业务体系。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公共部门就业人员特别是政府公务员从招聘、录用、培训、晋升、调动、考核、评价、工资福利分配到离退以及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规划和开发的一系列活动所实施的管理,其目标是调动公共部门就业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能力,改善服务质量。它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公共组织人事管理活动中的推广和应用。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体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哲学:人是第一资源;让人的才能和潜力得以发挥,自身的价值得以实现;把人力或人事管理当作组织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注重组织文化建设等等。

三、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公共部门就业人员特别是政府公务员有着一些不同于企业员工的特点。前者所从事的是公共事务活动,他们行使公共权力,追求公共利益,提供公共物品,担负公共责任。因此,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就具有某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不具备的内容和特质。一方面,它要反映一般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哲学,采取某些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同或相似的新管理方式;另一方面,它作为一种公共管理新哲学,必须反映与公共权力的行使密切相关,具有政治性或公共性的特征,以区别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公共管理本质特征。

1.管理的公开性

企业管理与公共管理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但是公共管理在许多重要方面是与企业管理存在着差别的。它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其职能是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无偿占有社会公共资源,并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企业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更加复杂和严格。它们接受公民的委托,代表公民去做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事情,它们要向公民负责,同时接受公民监督。正因为如此,公共组织内部管理制度的公开性成为其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特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往往是企业商业秘密的一个组成部分。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公开性在保证实现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公平性方面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提高了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专业人员的职业化水平的要求。

2.管理的复杂性

与企业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了广泛而复杂的政府活动,而且公共管理的运作是在政治环境中进行的。它是一个纵横交错、层层节制的官僚制组织结构体系,要求目标统一、责权统一和功能配置统一。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既受到政府组织的影响,也受到其它部门的影响,它的这一特殊性增加了对其管理的复杂性,提高了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对公共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难度上。公共部门绩效评估面临着诸多的难度:产出难以量化;目标缺乏准确性;绩效指标难以确定;评估信息系统不健全;管理者与评估者相对立等等。这其中有些困难如产出的特殊性和目标的多重性是无法通过努力就能改变的。

3.管理的稳定性

公共组织的结构很少发生变化,管理模式也很少发生根本性变革,与企业组织相比,公共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这对人力资源管理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是,由于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稳定,员工的组织预期和行为方式可以长期化。不利的是,公共组织往往不能像企业那样,通过组织结构的变革,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激励手段缺损。

4. 管理的法制性

由于宪法、法律和各项行政条例等法律手段是公共组织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方式,因此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的规划、开发等活动都是有法可依的。一方面国家制定专门的法律和法规对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组织机构及其宗旨、行为规范等一系列管理行为进行规定,另一方面公共组织要依法合理地行使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权力。这也是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特点。

5.管理的权威性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与一般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不同就在于管理主体的不同。公共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权力都属于公共组织,公共组织就是凭借国家权力和公共资源对公共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公共组织制定的有关公共人力资源的各项管理措施,其他社会组织必须认真贯彻执行。

四、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21世纪以来,随着公共管理环境的变化,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又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工作者的兴起以及公共组织职业化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日趋发展,公共组织管理复杂性的增加及对大量信息的需求,公共组织管理日趋技术化和专门化,公共组织对专门性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这一切都导致了知识工作者的兴起。与此同时,知识和信息工作者在公共管理领域内将占主导地位,知识和专家的权威更加凸现。

2.从消极的控制转为积极的管理

传统的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以控制为导向的消极管理,其基本特点在于:强调效率价值的优先性;强调从业者的工具角色;强调严格的规划和程序;重视监督和控制;强调集中性的管理等。这种消极管理不免使得人力制度僵化、缺乏活力。而新的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更具积极性,强调“授能”,即授权赋能,致力于创造使人潜能得以更好发挥的良好环境,促使工作者具有使命感,从而促使组织目标的达成和效能的实现。

3.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视和强调

面对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日益发展,面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公共组织认识到公务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要性,即通过持续的学习以改变公务人员和公共管理者的态度、行为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今天公共组织管理者面临的是一个快速变迁的社会,过去被动式的学习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具备新的学习能力是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发展的核心。

参考文献

【1】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版。

【2】 董克用.《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及其特点》,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9。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篇3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不再能够单纯的依靠之前金融资本和自然资源进行发展,而是需要借助于知识水平的提高,那么在这种形式下,人力资源管理也必须找到一个和当今时代相符的管理方式。下面本文就对人力资源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概念认识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简称知识经济,经合组织认为,其核心、基础分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使用消费等。占有和配置智力资源、重视科学技术、有效分配和消费知识是知识经济的本质因素。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现在普遍认为知识经济的代表是知识密集型企业,能够对企业的发展新动态进行有效的反应;杠杆为高技术,能够对传统产业知识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武装为高技术,能够极大地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想到为新增长的理论,能够促进企业经济的长期繁荣;主导为高技术产业,能够将产业发展的新途径体现出来;依靠是现代管理理论和技术,能够将管理创新性经济培植出来;根本是教育和学习,给予人力资源开发以充分的重视;保障是当代人文精神,能够将产业生态系统培育出来,从而有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组成

其中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构成了人力资源管理,宏观管理就是国家在全社会范围内计划、组织和控制人力资源,目的是对人力资源状况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改善,使其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微观管理仅指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通过管理人和事有效协调人际,匹配人事,将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对人的各种工作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智慧和控制,最终促进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

三、知识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1.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动向是为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服务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普遍使用的范式并不存在,实际上,由于不同的市场主体具有不同长短的生命周期、不同的市场环境、竞争导向、人员结构等,因此在实践中也必然会具有不同的范式。但是,人力资源管理和实践应该自始自终都是为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服务的,同时,市场主体在运行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也能够在这种创新下得到较为快速顺利的解决。

2.从行政事务性管理走向战略性管理

在现代市场主体的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始终扮演的角色的性质就是职能性和顾问性,行政事务性便成为其代表。有人认为,操作性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全部性质,战略地位是无从谈起的。也有人认为,简单地去迎合面临的挑战就是市场主体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内容。近几十年来,随着知识在市场中地位的不断上升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学家都给予了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战略的形成和执行中重要作用以充分的肯定。Barney和Wright认为,在未来市场主体组织能力的建设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将发挥出极为重要的作用;Dessler认为,在今后市场主体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将上升为战略伙伴一样的高度。一些管理学者甚至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在极大程度上还充当着战略领导的角色。组织绩效是今后人力资源实践的发展重点。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不可避免会发生战略性转变。在这种战略地位下,对市场主体员工的才智进行积极的开发,为其创造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主要任务。具体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加大培训力度,对员工的潜能和业绩进行有效的评价,有效反馈员工的工作,对员工管理其职业生涯给予一定的帮助,使员工的个人目标符合市场主体的整体目标。

3.人力资源管理的网络化趋势

在社会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中,市场主体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大背景下,如果市场主体无法对其重要资源、关键技术等进行有效的掌握和控制,那么这一市场主体将处于极为危险的境地。市场主体要想谋求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管理方式上进行积极的创新。近年来,各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不断涌现,如知识联盟、网络化管理等。很多大型的市场主体已经充分认可了人力资源的网络化管理,因为这些市场主体指导,要想实现知识技术的创造、传播和应用,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难实现的。学习和创造知识是这种网络化管理的中心目标。市场主体之间能够在网络化管理人力资源的过程中积极借鉴彼此的良好经验,及时改正自身的不足,从而将人力资源的能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共享资源,一方面使成本得到极大的节省,另一方面也为市场主体扩张和转换能力、获取竞争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总之,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以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从而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以上本文就在对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经济时代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发展趋势,以能够为同行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篇4

一、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哲学本质

简言之,人力资源管理的哲学就是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主客体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

人力资源管理的哲学,存在于人力资源管理主体与人力资源管理客体之间的特殊矛盾性,因而它不仅要以人力资源管理主体的世界观、方法论及其意识形态(ideology)为研究对象;而且要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在的矛盾法则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思想、逻辑、伦理(ethics)、心理、法律、人际关系等等的内在联系进行研究,并探讨人力资源管理主客体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人力资源管理的哲学研究并不仅仅是理论思维的图式(graphicmodel),它更关注其研究对象的“实践化(practicization)”问题。

第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哲学研究就是要帮助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客体的物质性,树立人力资源管理唯物论的思想,坚持从实际出发,服从人力资源管理客体的内在规律;反对运行过程中主观臆造(subjectivefabrication)、盲目武断(blindlyarbitrarydecision)的唯心论倾向;指出人力资源管理主体如果做不到这些,就必然会导致其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迷失方向而屡受挫折。

第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哲学是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和矛盾关系,以及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内部的处于矛盾过程中的各种要素。比如,系统地分析科学技术与经济实体中的生产力结构的矛盾,经济运行过程中高度的比例性和创造性、连续性的矛盾,知识经济时代日益精细的劳动分工与复杂严密的劳动协作的矛盾、数量与质量的矛盾、信息和控制的矛盾、职责与权限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构成了人力资源管理客体的矛盾原型和本质。人力资源管理主体认识人力资源管理的矛盾法则,考虑和利用规律的力量,有利于控制和协调各种复杂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运行中的矛盾,取得领导决策的成功。

第三,人力资源管理的哲学研究将揭示人力资源管理主体在实践中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认识路线,指出人们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不同于那种被动地、消极地适应外界的活动,而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人力资源管理客体的能动活动。人力资源管理主体的任何认识、决策、指令只能在实践中产生。这是因为只有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人力资源管理对象才能成为主体的对象。只有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人们才能接触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各个层面,获得真正确实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认识。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哲学研究,其范围十分广阔,其中蕴藏着多种社会科学分支发展的系列课题,它注重从人力资源管理的社会属性方面来进一步丰富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指出各种社会科学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渗透。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的哲学研究,奠定了人力资源管理最高层次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故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强烈地感觉到在即将破晓的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世界来临前,多么需要哲学这一人类思想的闪电给人力资源管理以照耀,以加强其自身主体哲学意识。这就是说,人们需要对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阶段性总结并向它告别,同时,对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世界进行联想、展望和思索,以期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哲学倾向上首先突破。

人力资源管理主体能否树立正确的综合价值观念,对于活跃思想,开拓视野,丰富其知识结构,提高思维的逻辑力量和决策的科学性,加深对于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有着重大意义。这对于处在高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工作者和实践中的决策者来说,就可以经常不断地从各类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哲思动态中吸取养份,估量其对人力资源管理渗透的理论价值,以推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构思和提出;就可以从一定意义上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综合科学价值观念与哲思是人力资源管理主体现代化思想和创造性精神的渊源。

二、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哲学属性

我们知道,形成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首先要有人力资源管理主体,即说明由谁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其次要有人力资源管理客体,即说明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或人力资源管理什么的问题;再次要有人力资源管理目的,即说明为何而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

有了以上三个要素,就具备了形成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基本条件。但是,要真正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还必须运用为达到人力资源管理目的的管理职能和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即解决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同时,我们还应想到,任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都不是孤立的活动,它必须要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不考虑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和条件,也难以解决为什么而人力资源管理和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

根据上述,我们就可从一般意义上来概括人力资源管理。即一般地说,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或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和手段,对人力资源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

根据上述对人力资源管理要素的理解,综合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情况,一般地说,人力资源管理在本质上有以下特征: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二重性特征是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提出的。通常,我们把管理的二重性称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谓自然属性,是指管理是任何社会劳动或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要求,它要从有效组织共同劳动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出发来发挥职能、采取措施。这一点不以国家制度和阶级属性的不同而转移。所谓社会属性,是指管理既然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在阶级社会中,它又要体现一定阶级的意志,并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因此必然受一定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所制约。认识人力资源管理的二重性,不但有利于认识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特征,而且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和建立,对于如何正确地学习和借鉴别国的管理经验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性

管理是人类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因此它有明确的目的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这一本质特征,是我们区别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那些非管理活动的重要标志。首先,它区别于人类社会中那些盲目的、没有明确目的的活动。也就是说,凡是盲目的、没有明确目的的活动,就不能称其为管理活动;其次,它区别于自然界有些看起来是有组织、有目的,其实纯属是由生理功能所驱使、无意识的本能活动,如某些鸟类和昆虫的群体活动;再次,就多数情况来说,管理的目的性一般表现为社会劳动和社会团体的共同目的,而不是表现为某个成员或管理者单方面的目的。否则就难以形成协作的意愿,也就很难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实际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往往具体表现为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它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指导和评价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基本依据。为此任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都必须把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作为首要任务。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综合性

任何管理活动都要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并要通过综合解决各种复杂的矛盾以达到系统的协调和管理目标的实现,这就是管理的综合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综合性表现在各个方面,例如,分析问题、进行决策要综合考虑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内外的各种影响因素;组织实施和进行调节,要综合运用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要综合分析各种不同人员的心理和思想状态,等等。管理活动这种综合性的特点,也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复杂性和边缘性。因此,只有运用包括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各门学科的知识,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研究,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人力资源管理规律,并提出普遍适用和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原则和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四)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本性

在任何管理中,人是决定的因素。为此,人力资源管理要以人为中心,把提高人的素质、处理好人际关系、满足人的正当需求、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工作放在首位。这就是管理的人本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这一特征,不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贯彻人本原则,而且要求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中,也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把对人的研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五)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性

实践证明,管理不仅是进行共同劳动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劳动。这种劳动不但参与创造价值,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性特征远不只表现于此,它的真正涵义还在于人力资源管理本身也是一种不断变革、不断创新的一种社会活动。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不但能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创造新的生产力。历史上,人们往往只注意技术革命对于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而忽视管理变革的推动作用。实际上技术革命必然会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而只有技术革命和人力资源管理变革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8、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无疑大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在管理没有真正完成从经验到科学的转变之前,资本主义国家的许多企业的生产都远远达不到在技术上的设计能力的要求。只有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泰罗等人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进行了变革,才使人力资源管理由经验转向了科学,才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从而使新技术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一事例充分体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性。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这一特征,有助于克服我们目前尚存在的重生产、轻经营,重技术、轻管理的倾向,真正把技术和人力资源管理看作是经济起飞的两个翅膀。

参考文献:

1、(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九州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2、李明德:《管理心理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

3、徐国华,张德,赵平著:《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篇5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体系建设

作为中国经济命脉决定性支柱的国有企业,正在进行着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在内的各个管理系统的不同层面的变革,以适应整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忽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缺乏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缺乏激励机制,考核体系陈旧、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数据化水平落后等。如何从企业实际出发,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理解和人力资源部门的定位,最终科学地建立起一套能够适用于当前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方案,以达到指导、解决企业人力资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目的,值得深入探讨。

一、科学完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对策

(一)提高企业各管理层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由于企业管理层多是由原本单一的专业技术岗位提升的,没有经历过除自身所学专业外其它专业方面的综合性素质培训,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也是未曾参加过,因此缺乏系统化认识和理解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更是无从谈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与企业战略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尽快的做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完善和发展规划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企业领导层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供一些基础的人力资源信息外,缺乏明确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和发展规划,更多的还是凭借着个人的主观印象,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上,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还停留在处理日常行政事务性工作的阶段,未曾提升到为企业高层战略决策提供依据、成为战略合作伙伴的地位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被认为不需要任何专业技术含量低,也无需特殊专长,只要具有最基本的文化水平即可胜任的工作。企业管理层对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完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等项工作的开展全部是凭借着业务开展的惯性而进行的,现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所设岗位及人员配备早已经满足不了当前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投入上,企业领导层还停留在成本投入上,还没有意识到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实际上是一种投资来,常常在投资观与费用成本观之间的犹豫着。

(二)向企业管理层导入全员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

国有企业大多数的管理层还普遍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是属于一个专门业务部门的工作,与其它的业务职能部门没有太大的关系。在企业高层领导中的业务分工中人力资源工作是由总经理兼管着的,对于其他领导不让也不能主动的参与人事工作,否则可能会被人员越权,甚至

被认为要挑衅总经理的权威性,所以其他副总少有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更难能主动将主管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而去考虑问题。至于其它的业务管理部门的领导多是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并非是自己主管的业务范围,与自己关系不大。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不能深入全员人心,缺乏全员管理、系统管理的思维,这也造成了在实施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难于落实,难于准确契合实际,难于与各项职能工作有机结合的问题。这就造成了企业无法有效提出具有良好可操作性的职位分析、岗位说明书、培训计划、绩效指标方面的合理有效方案;缺乏全员参与、主动沟通的意识,无法让管理理念深入基层、深入人心,更是极少在日常生产管理之中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予以传播灌输。

(三)将数据统计信息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领导层决策客观依据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工,除极少数人员外,绝大部分是从其它业务部门转岗过来的。这部分人员既没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背景,也没有进行过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因此,根据员工任务完成率,期望值,以及历史数据作为衡量标准。目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大部分职工的精力仍放在繁杂的事务性工作的处理上。对于工作中所必须要熟练掌握的人力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等专业性的知识,主要是工资发放、档案和人事关系处理、社保业务的办理等日常事务性工作工程中被动性接受到的;对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实务操作都是通过各种途径只鳞片角了解到的,而对于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是似是而非、一知半解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薪酬福利、绩效考核及劳动关系管理的各个业务职能工作的开展中都是无法独立完成的,甚至还有部分人员在专门的指导下也无法胜任,至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是无从谈起。

(四)加强工作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企业现有的岗位职责还都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所制定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演化而来的,并且还没有形成书面形式而予以准确的描述,对于自身岗位职责的理解完全是凭借着业务工作开展的惯性发现和上级领导或主管部门的要求。对于工作分析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管理中所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在日后工作中,着重针对工作分析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

(五)树立“以人为本”、淡化“政治”选人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努力摆脱过去那种沉冗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要把人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以激发人的潜能和活力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能够充分发挥出专业方面的特长实现企业发展的既定目标。努力创造条件,让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能够得到可持续性的提高,以保证人力资源部门成为既能够较好履行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办事C构,又是领导班子实施企业发展战略的合作伙伴。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篇6

关键词 知识经济时代 人力资源管理 发展趋势

一、知识经济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简称知识经济,经合组织认为,其核心、基础分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使用消费等。占有和配置智力资源、重视科学技术、有效分配和消费知识是知识经济的本质因素[1]。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现在普遍认为知识经济的代表是知识密集型企业,能够对企业的发展新动态进行有效的反应;杠杆为高技术,能够对传统产业知识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武装为高技术,能够极大地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想到为新增长的理论,能够促进企业经济的长期繁荣;主导为高技术产业,能够将产业发展的新途径体现出来;依靠是现代管理理论和技术,能够将管理创新性经济培植出来;根本是教育和学习,给予人力资源开发以充分的重视;保障是当代人文精神,能够将产业生态系统培育出来,从而有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

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构成了人力资源管理,宏观管理就是国家在全社会范围内计划、组织和控制人力资源,目的是对人力资源状况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改善,使其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微观管理仅指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通过管理人和事有效协调人际,匹配人事,将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对人的各种工作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智慧和控制,最终促进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2]。

三、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3.1 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动向是为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服务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普遍使用的范式并不存在,实际上,由于不同的市场主体具有不同长短的生命周期、不同的市场环境、竞争导向、人员结构等,因此在实践中也必然会具有不同的范式。但是,人力资源管理和实践应该自始自终都是为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服务的[3],同时,市场主体在运行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也能够在这种创新下得到较为快速顺利的解决。

3.2 从行政事务性管理走向战略性管理

在现代市场主体的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始终扮演的角色的性质就是职能性和顾问性,行政事务性便成为其代表。有人认为,操作性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全部性质,战略地位是无从谈起的。也有人认为,简单地去迎合面临的挑战就是市场主体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内容。近几十年来,随着知识在市场中地位的不断上升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学家都给予了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战略的形成和执行中重要作用以充分的肯定。Barney 和Wright 认为,在未来市场主体组织能力的建设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将发挥出极为重要的作用;Dessler认为,在今后市场主体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将上升为战略伙伴一样的高度。一些管理学者甚至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在极大程度上还充当着战略领导的角色。组织绩效是今后人力资源实践的发展重点。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不可避免会发生战略性转变。在这种战略地位下,对市场主体员工的才智进行积极的开发,为其创造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主要任务。具体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加大培训力度,对员工的潜能和业绩进行有效的评价,有效反馈员工的工作,对员工管理其职业生涯给予一定的帮助,使员工的个人目标符合市场主体的整体目标。

3.3 人力资源管理的网络化趋势

在社会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中,市场主体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大背景下,如果市场主体无法对其重要资源、关键技术等进行有效的掌握和控制,那么这一市场主体将处于极为危险的境地。市场主体要想谋求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管理方式上进行积极的创新[4]。近年来,各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不断涌现,如知识联盟、网络化管理等。很多大型的市场主体已经充分认可了人力资源的网络化管理,因为这些市场主体指导,要想实现知识技术的创造、传播和应用,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难实现的。学习和创造知识是这种网络化管理的中心目标。市场主体之间能够在网络化管理人力资源的过程中积极借鉴彼此的良好经验,及时改正自身的不足,从而将人力资源的能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共享资源,一方面使成本得到极大的节省,另一方面也为市场主体扩张和转换能力、获取竞争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和信息高速发达,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发展,多种典型的发展趋势不断涌现。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我们只有深刻认识并积极总结了这些发展趋势,然后对其进行积极的适应,顺应历史潮流去管理企业的人力资源,才能将市场主体人力资源的有益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显著提升市场主体的经济效益,为市场主体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袁建昌,王铁铭.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思考.工业技术经济.2009(5) .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篇7

 

关键词:企业经营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管理 

就我国企业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而言,虽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其仍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人才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企业人才的管理,其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而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 

一、促进企业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管理 

很多企业的领导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较片面,错误地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即是为企业招聘高素质人才,并在以后的工作中适当地调整。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也做出了相应地改变。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对企业员工进行招聘、培训、运用、考核、奖惩、调整等管理的工作。其目的在于发挥企业员工的潜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训、保持和利用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四个重要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容忽视的。针对企业领导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出现误差的情况,应该根据上述所描述的相关内容进行改进。通过正确认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从而推动我国企业的良好发展。 

二、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健全,有的企业甚至照搬其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两种情况都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地管理和运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对人力资源管理行为的一种约束,是保证企业人力资源得到有效运用的前提条件。不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企业应该对自身情况进行充分地了解之后,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做出相应地改进。通过结合企业文化和企业的发展需要,制定出严格、健全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而合理地配置企业资源。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行为进行约束,将所制定的人力资源管理落实到工作中,从而推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三、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 

很多企业在员工上岗之前,会对员工开展一项岗前培训工作,从而帮助新员工了解企业文化和工作事项。但是仅靠一次岗前培训是远远不够的,经济的飞速发展会导致知识和技术的更新,因此定期培训对企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能够增加企业人力资源的总体价值,必须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企业的培训工作不要局限于企业的岗前培训,还需要定期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员工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另外,除了对员工的职业技能进行培训之后,还应该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保证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推动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四、推动人性化管理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企业对人才资源的保留工作是相当重要的。如若不能将高素质人才留在企业,会给企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为了有效地避免这一情况的产生,必须在企业中推行人性化管理理念。推动人性化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向心力;有利于提升企业与昂的工作荣誉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改善企业上司和下属之间的管理,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企业要想有效地推行人性化管理,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制定奖惩分明的管理机制。通过对企业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考核,表现优秀者及时给予鼓励,表现较差者给予一定的惩处。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公平、公正的考核原则。 

(二)建立良好的企业沟通制度。企业上下间的沟通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交流加强对彼此的了解。领导者积极听取下属建议,推动上司和下属友好关系的建立,为企业的工作营造和谐的氛围。 

(三)开展户外扩展活动。员工工作压力的释放和其工作效率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企业可以通过开展户外扩展活动,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从而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结束语: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

[1] [2]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篇8

一、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双重困境

(一)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困境

1、各部门管理者缺少合作意识

在新的年度会议或新项目的实施之初,很多总经理最关心的已不再是资金问题,而是迫不及待的要问,“我们的人手够不够?”,“我们还需要多少人?”。他们对人力资源部门的参谋咨询作用充满期望,但因各部门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支持不够,人力资源部对其他部门的工作又了解太少,结果做出的结论常令他们失望。久而久之,人力资源部门只能像往常的人事部门一样仅从事一些招聘、薪酬、考核等日常的人事管理工作,对企业战略的实现更没有任何帮助。最终,企业花重金聘请了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并不惜成本组建企业的人力资源部,不仅未能改善企业的整体绩效,反而造成了部门间冲突不断,大大加大了企业的内耗。

2、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定位错误

人力资源部虽然对人力资源管理负有责任,但并不是完全的责任。人力资源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主要承担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员工培训和咨询顾问的职能,而人力资源部门的资金投入不仅对本部门有直接效益,对其他部门和整个企业的效益都有直接影响。

(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执行困境

1、缺乏人才培养和员工职业生涯设计

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知识更新特别快,高科技产业(如IT业)基本上是3年1次大换血,传统工业最多不超过5年。而大学生进入企业后,一般很少有系统的知识培训,职业生涯设计也是一句空话,知识很快落伍。而在其它许多优秀企业工作,培训机会很多,又有较好的人力资源职业生涯规划,员工能够不断成长和提高。除此以外,中小企业在选人用人上更是奉行“拿来主义”,认为培训是一种浪费,而且有风险,企业只要肯出钱一定能从市场上获得需要的人才。这也是中小企业人员流动快,人才队伍缺乏稳定,员工对企业忠诚度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2、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不匹配

当前我国一些中小企业非常重视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尤其是一些运营规范的成功企业。然而大多数企业却未制定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需求规划,更未建立一种有效的人才需求机制以最大限度地获取人才、培养人才、发挥人才的潜质,以适应企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结果不仅难以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更未能实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使得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充满了障碍。

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改善措施

(一)从战略的高度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再认识

1、对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的认识

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主要体现在对人力资源战略价值的高度重视,以及企业通过人力资源来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上。企业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匹配的一系列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具有指导作用的战略规划,它认为人力资源是企业战略成功的必要条件,即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是通过人来实现的。

一方面,企业要获取战略上成功的各种要素,如研发能力、营销能力、生产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等最终都要落实到人力资源上。人力资源为企业战略的成功提供平台和人力支持。

另一方面,企业是为顾客服务的。企业要想让顾客满意,既需要企业为顾客提供优良的产品与服务,同时也需要企业有稳定的员工与顾客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优良的产品与服务需要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与之配套,而与顾客保持持久的合作关系,则对企业员工的稳定性有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培训一个新员工达到需要的工作要求可能需要较短的时间,但要他真正融入企业的文化并与企业的顾客建立起牢固的合作关系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2、重新定义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中各部门的角色与职能

企业决策层和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制定人力资源的规划方案以及对方案的评价,其中决策层要参与人力资源战略决策的制定,而各职能部门则要配合人力资源部门执行规划;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力资源战略决策和各部门人力资源规划的执行,同时还要协助企业的决策者和职能部门制定规划方案,并做好方案的评价。在这一体系中,人力资源部要尽可能地了解公司的业务及公司的需要与方向,以能为各部门提供战略制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信息。

各职能部门应配合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为其获取整个企业人力资源信息提供更多方便和机会,以帮助人力资源部做好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和人力资源环境的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的分析。各职能部门仍然需要负责本部门人力资源的核心业务,包括具体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方案的制定。

(二)综合运用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员工的职业发展需要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是企业成功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它要求管理者做到以下两点:第一,确立“人高于一切”的价值观,认识到企业管理的主体是人,而不是任何资产。第二,认识到员工有实现自己最大潜力的需要,他们值得信赖,应该受到尊重,且会因培训和鼓励而不断成长。研究表明,员工参与企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工作热情和劳动积极性通常与他们的自身素质有极大的关系。

2、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

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要求中小企业注意以下几个原则:①人才的引进要与企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必要时可以借助一些科学手段,如时下流行的人力资源测评软件;同时还要注意引进那些资历不高但有潜力的员工。②人才引进的结构要科学合理,即要注意引进人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等因素。③企业应该对招聘职务和工作的内容做真实详细的描述,以便于应聘者进行选择。④注意引进对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认同感强的员工,以确保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一致。⑤外部招聘要与内部提拔相结合,建立内部提拔为主、外部引进为辅的用人策略。这要求企业重视内部员工的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以形成自己的晋升文化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的加入。

三、结论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篇9

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和卢卡斯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内生的独立因素,知识可以提高投资效益,知识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特殊的、专业化的、表现为劳动者技能的人力资本者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这些研究引领人们对知识与经济的关系产生了全新的认识。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把知识经济定义为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这预视着人类的发展将更加倚重自己的知识和智能,知识经济将取代工业经济成为时代的主流。一般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知识经济有诸多特征,但最为重要的是资源利用智力化。“劳力资源经济、自然资源经济、智力资源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三个发展的必要阶段,是资源配置的集中体现。而知识经济是以人才和知识等智力资源为资源配置第一要素经济,如何管理与开发这一资源,是更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高度发展,使得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日益复杂化,企业间愈来愈激烈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在了人力资源上,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们对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根本,有了人才,资本才得以向企业集中,企业在竞争中才能得胜的观念认识更为深刻。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理念已经确立。企业家或企业的管理者,已经充公认识到人力资源对企业生产经营和企业竞争力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因此,管理者已经把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提升到了决定一个企业最终成为所有竞争优势的来源的位置。

二、 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人力资本投资

如前所述,人力资源也是投资,投资就要有收益并伴随着风险。这是我们所熟知的,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的投入已经成为企业支出的最大部分之一。有关数据显示,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其人力资本支出已经达到了26%以上。这就促使企业家对人力资源观念的改变,并运用到了企业人力资源建设之中:即除了考虑为获得人力资源而需支付现值,还将其带来的长期收益作为衡量人力资本支出的重要依据。也就是说,企业家已经把人力资源的成本作为投资在谋取回报。随着产品中所包含的科技含量的增加,企业家们对于知识与利润关系认识的加深,对于知识创造价值的意义更加认识深刻,于此,他们对于能够将知识转化为价值的执行者――人才,就给予了最大的关注与渴求,疯狂挖人才的成本也就规划到了企业投资的一部分。更有甚者,企业家把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作为衡量企业人力资源政策优劣的标准。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人力资本投资,其在产品研发和管理体制上将推动企业进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关系

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管了一些员工,一些人,而是预测这些员工,这些人的经济效能的。也就是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如做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对所选择人员进行有效组织,进行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制定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等,通过以上措施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由此可见,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重在以人为中心,既有传统人事管理工作内容,更有现代企业战略和生产经营目标的制定。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尊重其活的、有生命的资源属性,遵循智慧性、触动性、再生性、周期性的特征,在重视经济活动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 研究生产经营过程中人(人力资源)与事(物质资源)的相互适应性和协调性,从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巨大效能。这就是人力资源开发中要做的主要工作。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指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也就是注重人力资源的动态变化信息,结合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培养其相应的技能或知识。按照现代人才培养的原则,企业要从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的潜能出发,用科学的人道的方式培养员工,尊重其人格和选择, 帮助其完善自我,在企业的发展中实现个人的人生目标和价值。

四、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措施

现代企业,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创新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关键。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人才,在于人力资源的质量。因此,为了更大限度地提高物质资源的利用率,使各种有限资源得到最佳运用,企业必须盘活竞争的新资源――人力资源。

1、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避免人才浪费。

企业以一定的标准招聘来的员工都是有才华的,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合理使用人才,善用人才,以最大可能地发挥其聪明才智,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做贡献。这就要管理者转变人才观念,凡能力符合岗位需求,能胜任岗位需要,就是企业的人才。以这种观点来审视企业的现有员工,会发现企业内部有许多自有人才,只要善于利用,就会节省人才招聘成本。在用人上不要盲目追求高学历,以降低人力资源的成本,同时也避免了人才的浪费,做到了人尽其材,更好地促进了企业内部人才的培养。

2、加强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提升现有人力资源的知识技能。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是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这已经为研究者所证实。因此,企业要确立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的增加重要得多的理念,加大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以最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人力资本增值的有效率。这就要求企业要把教育培训员工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加强管理培训工作,如企业文化教育、岗内培训、岗前培训、转岗培训等,以促进教育培训工作有序而实效地进行。

3、建立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估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企业文化环境。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篇1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部门关注的焦点。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问题越来越受到当代企事业单位的关注和重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和。它贯穿于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个运动过程。对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事业单位,其人力资源的管理会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针对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问题和矛盾,本文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并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探讨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工作分析与设计,人力资源的维护与成本核算,人员的甄选录用、合理配置和使用,还包括对人员的智力开发、教育培训、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等。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涉及面广,包含矛盾因素多,尤其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受到了制约。其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只重视经济效益,轻视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

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大部分企业都在过于追求着经济利益,却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一点尤其表现在中小型企业:①中小型企业缺乏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某些小型企业中,几乎没有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管理部门和体系建设,因此,造成企业未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②某些企业认为,只有经济效益才能带动企业的发展,只看到当前的经济利益,企业的管理人员未能从长远的角度来对人力资源进行规划、管理和开发;③由于部分中小型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不够,造成对人力资源的资金、人员等投入过少,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

2.企业缺乏合理的用人制度和机制

大部分的企业在选拔人才的时候,由于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过于关注人的资厉,轻视个人的专业能力和创造性,造成企业内部优秀的人才难以得到提拔和重用,导致人力资源的形式化,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对企业的基层领导的选拔和考核上,存在过多的利益关系,造成一种“能力差的当领导,专业技术强,管理能力强的人当员工”现象,进而使企业人力资源不能得到优化配置。

3.企业对员工的缺乏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方法

企业领导者和企业管理者缺乏对员工的全面认识,缺乏采用有效激励机制来鼓励员工认真工作。实际工作中,大部分的管理员认为员工不能做个人的自我激励,而是在其管理员的话语的激励下,才能形成激励,这明显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进而造成对激励措施的认识不够。尤其在市场经济的驱使下,员工在没有获得经济利益的情况下,一般是不可能对企业过多的奉献自我劳动力和自我激励。

4.企业缺乏自身特有的文化,或者文化滞后,以及文化的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不相接,相脱离

在任何一个企业,都应当存在一种属于本企业的特有文化,把文化变成企业的灵魂,才能加强企业员工与企业的目标、发展形成共识,才能鼓励员工为企业不断奋斗。大部分企业对企业的文化建设不重视,并且将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相背离,导致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相结合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企业只是单纯、一味的停留在喊号上,难发激发员工的企业评价翁的归属感和员工积极的主观的能动性。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1.企业领导人和管理者应正确认识和对待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并加以投资建设

中小型企业由于其规模小,人员少的原因,其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力度不够,其领导者和管理者认为员工流失对其影响不大,而且员工的招聘比较容易。这种认识是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容易造成企业人才的中断和关键人才的缺乏,进而会造成企业生产的中断。因此,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角度来看,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而且要加以重视,企业只有依靠稳定数量的员工和掌握关键、高端技术的人才能够带动企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2.建立合理的用人、选拔人才机制,为企业员工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

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和选拔制度,对于能力优秀的,表现突出的人才要给予奖励和职务的提升,以此来鼓励和加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吸引外来的人才。要严格控制和避免利用关系来提升职务或者获取奖励,不然,会造成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造成员工认识自我奋斗的价值没有得到企业的认可和重视,反而会造成企业人才的流失,尤其是掌握关键技术的员工的流失,这将会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要高度重视企业的环境,为员工营造和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才能让企业员工的价值得到最大体现。

3.建立科学的激励措施

企业要建立基本的福利保障机制,以保证员工对企业的依赖。对于工作上表现突出的,积极主动的,专业能力强的人才要给予一定的薪金以及职务提升,并对激励措施和机制加以完善,进而可以减少和避免人才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