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会计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11 17:11:03

信息技术会计工作计划

信息技术会计工作计划篇1

一、“抓”学生会部门干事

新上来的这一届学生会成员总体而言比之上一届“质量”要高,但是总归还会存在很多滥竽充数的,针对与这些滥竽充数之人,上学期的时候已经采取过相关措施进行整顿,把这些学生会的“蛀虫”剔除掉。虽然留下的这些干事上学期都是积极进取、工作踏实的,但是过了一个寒假,难保这些“精英”当中某些人会由于寒假里的过分享受而对学生会的工作积极性有所降低。为了使这种情况不从本质上影响到学生会的正常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处理:

1、督促各部门部长定时召开部门会议,会议除了跟干事布置学生会任务之外要注重对干事的“学生会思想”的疏导。

2、对于那些问题较严重(专指那些对学生会工作产生抵触情绪的同学)的干事,对其进行一对一谈话,谈话者可为所在部门部长或者主席团干部。

3、如果以上两条均不奏效,而且该干事的态度变本加厉,先由学工秘书或书记训话教育,如不成,则按学生会相关条例书面形式开除该同学学生会干事资格。

二、“抓”学生会部门部长

学生会干事当中尚且存在此些孰轻孰重的问题,那么部门部长当中必然也会存在这些问题,如果一个部长都不能以身作则、严以律己的话,那么要想他所在部门干事能有多出色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对部长的督促管理也至关重要。

1、在每星期一次的学生会例会当中,严格把关部长开会的迟到现象,如无故迟到2次以上,需向系领导、学工秘书孙波老师递交书面检讨。

2、学生会工作当中部长得起带头作用,在系里有工作需要相关部门去完成时,其部门部长得以身作则,带动干事去把任务完成。

3、在日常学习生活当中,部长要严格要求自己,学习态度端正,日常作息规矩,要杜绝违纪现象,听从主席团和系领导的安排。

4、如有部长态度行为恶劣,给系里抹黑,经劝导无效学生会有权撤销其部长一职。

三、“抓”学生会部门活动

接下来这一学期,较之上学期系里将有更多重大而重要的活动需要学生会及团总支的配合,也就同时需要学生会每个部门的参与以及各部门之间的默契配合,只要这样,系里的所有活动才能顺利举办并在院里面取得好的反响。

1、“it风暴”节,技术部将负责“键步如飞”打字比赛、多媒体大赛和基本技能大赛三个重要活动赛事,作为主办部门,技术部的责任重大,但是同时也需要学生会其它部门的配合,比如外联部得负责经费方面的赞助和宣传部得负责赛前的海报等的宣传工作等等。

2、“同一首歌”晚会,这将是这新学期系里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同样的,作为主办部门的文艺部将负起最重大的责任,另外外联部将负责解决晚会开展所需的经费问题,宣传部的宣传工作也必须要到位,体育部、生活部等部门到时要协助完成晚会现场的布置和善后工作。

3、五大球类比赛,这将是体育部的主要任务,能不能把比赛完成得井井有条,完全看体育部的策划安排和组织。到时,其他部门最重要的事就是组织所有成员前去为我系参赛队伍加油助威。

4、摄影大赛,主办部门:宣传部,配合部门:外联部(活动经费)等,相对而言,这个活动的开展没有那么复杂,但是宣传部也必须要重视得去做好它,其它部门也要适当得配合到位,争取把这比赛高效率、高质量得完成。

5、新生朗诵赛,这个比赛由学习部主办,经费方面由外联部负责,宣传方面要宣传部参与,其它一些赛前准备活动都需要学生会所有部门的积极配合。

6、生活部的卫生检查,这是完全专属于生活部的工作,在活部部长沈烨的带领下,计划比上学期工作要更到位、更负责。

信息技术会计工作计划篇2

一、“*”成效与问题

“*”期间,*省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省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努力工作,强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现代化管理与服务体系,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

一是建成了人口和计划生育专网。建成了省到省辖市,市到县(市、区)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广域网,所有乡镇(办事处)建立了WIS系统,省市两级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大部分县(市、区)实现了上述目标。

二是促进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通过建立和应用育龄妇女信息系统,既起到指导工作和服务群众的作用,又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通过将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用于平时专题调研和年度目标考核,简化了工作程序,增强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提高了办公效率和决策质量。全省计划生育系统信息专网的建成,使省、市、县级之间的通讯更加快捷便利。上级的重要文件和工作安排,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传输,为各级超前安排工作争得了主动权。各级计生工作人员逐步摆脱了传统的工作方式,政务信息、业务信息和统计信息等基本实现网络传输。随着“三网一库”的建立,各级计生部门用于决策的信息日益丰富,各级领导的决策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利用信息资源指导工作的作用日益增强。

四是拓展了对外宣传的空间,初步实现了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随着国际互联网、公众信息网的开通,宣传教育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基本知识、基本动态,伴随着信息网络传向社会各个领域,为加强与社会公众的联系,更好地接受社会监督建立了新的渠道。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系统已由过去单一的育龄妇女信息管理,逐步发展成为融政务信息、育龄妇女信息、计划统计信息、流动人口信息、财务管理信息、计生协会信息为一体的综合性信息资源,能够为社会有关部门提供婚姻、生育、节育、就业、老龄化等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树立了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的良好形象,提高了网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促进了与公安、统计、民政等部门的信息交流与共享,计生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互通互联得到加强,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五是构筑了省级人口数据中心网络应用平台。20*年,我们抓住国家建设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的有利时机,主动申请,争取到发改委的支持,成为全国六个项目省之一,并以信息化国家立项为契机,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同时,应当看到,*省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定问题。一是计生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滞后于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速度,不适应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的需要。二是市县人口计生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应用深度和应用广度不够。特别是近几年,差距拉大更为明显。三是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偏低,网络应用效率不高。四是信息员队伍知识层次偏低,滞后于工作的发展。全省现有专职计算机技术员、操作员配备比例很高,但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人少,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工作要紧紧围绕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主线和职能,以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为核心,以建设应用系统为主导,以开发信息资源为目标,以信息化国家立项为契机,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统一规划,协调建设,资源共享,安全保密”的原则,优化管理流程,规范工作程序,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全面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应用水平。要坚持开创性和继承性的有机统一,整合和利用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业务应用系统和人口计生信息资源,发挥全省人口计生系统专网优势,以信息化手段带动人口计生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带动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二)基本原则

一是统一管理,分步实施。要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想,统一领导、整体规划、归口管理、分步实施、协调推进。信息化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和资金密集的系统工程。涉及全系统的基础应用项目以及跨地区的项目,要由省人口计生委统一规划、统一规范、统筹推广应用。

二是突出应用,促进改革。把推进信息化与促进改革发展结合起来。要紧紧围绕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主线开展信息化建设,抓住信息化建设的契机,全面理清各项管理业务,优化管理流程,规范工作程序,提高行政效能和管理服务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把信息化建设融入管理与服务,不断增强为广大育龄群众服务的能力。以信息化手段带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推动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三是加强协调,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强同相关部门间、地区间的网络互联互通,注重综合协调,提高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

四是提高效益,保证安全。把握好速度、效益、质量、安全之间的关系。使用成熟、稳定的信息技术,优先采用集中建库的技术路线,降低建设和维护的成本。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三)总体目标

依托全省人口计生专网,加大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依托政府专网,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大力开发信息资源,发展信息服务业;建成以人口宏观信息和育龄妇女个案信息为主体的省级人口数据中心,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形成比较健全的信息安全体系和信息管理工作制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信息化知识水平和操作运用能力大幅度提高。“*”末,全省信息化应用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进入全国信息化先进行列。

(四)具体目标

1、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

省辖市人口计生委、县级人口计生委设立人口信息中心。省辖市人口信息中心,承担起本市的软件维护任务和计算机网络管理、维护及相关人员的培训等。

县级人口计生委或信息中心至少配备2名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其中1名网络管理员、1名信息技术员。乡级计生办要配备信息技术员。专业技术人员要具有计算机相关专业学历。市级要求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县级具备大学专科以上,乡级要求中专以上学历。

各级人口计生系统信息技术人员每人每年不少于两次专业技术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48小时。

县级及县级以上的网络管理员取得信息产业部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高级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证书和“数据库管理员(DBA)证书”。

2、基础建设

2006年,按照《*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规范》要求,加强基础建设、网络环境、人员配备、数据库质量整顿,巩固和提高育龄妇女基础信息在基层经常性工作中的应用,增强市、县两级育龄妇女综合数据的分析、运用能力;各省辖市建立人口信息网站,各县在本市人口信息网上实现链接;市、县两级机房建设要达到规范化要求;建成设施配套完备及安全稳定的省、市、县、乡四级网络,建立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平台;省辖市和部分县建立数字化服务站;人口和计划生育业务信息系统在全省得到普及应用。

2007年,全省达到网络通讯方式的统一化管理,结合软件系统的要求对全省人口计生专网和网络设备进行整体改造,省、市、县带宽升级;结合省政府对电子政务网的要求,利用政府电子政务网逐步实现全系统的内网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的内外网隔离;所有县建立数字化服务站;充分利用人口和计划生育业务应用系统开展工作。

2008、2009年,逐步建立省、市、县三级远程双向视频会议室;优化网络环境,拓展服务领域,开发实用性、针对性强的应用软件,实现与政府其他部门信息互联共享。

2010年,建成以省级人口数据库为中心,以人才资源为保障,集网络环境安全稳定、软件系统功能完备、信息纵向交流畅通、横向共享便捷为一体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网络管理服务平台;人口和计划生育业务信息应用系统在村级普及推广;信息化建设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3、软件开发及应用效果

2006年,《*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省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及《*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系统》等软件在全省得到普及,所有县(市、区)数据纳入省级人口数据库集中管理;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要求初步实现《全国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PADIS)软件有关功能的开发和应用工作。

2007年,开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政调评估系统》、《*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法规管理系统》、《OA办公系统》、《*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报表管理系统》等业务软件;全省人口计生专网作用发挥良好,公文、信息、值班、会议、督查等主要办公业务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

2008、2009年,根据业务需要开发新的业务系统,实现政府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信息共享程度明显提高,基本形成比较健全的信息安全体系和信息管理工作制度。

2010年,实现全省人口预测、统计分析信息和综合决策信息一体化。

4、资金投入

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将信息化建设经费纳入年度计划生育事业费预算,专款专用。按照建设与维护并重的原则,在规划项目建设资金时,要落实项目建成后的维护经费,建立科学、合理的维护机制。要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支持,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均衡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领导

各级政府要将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纳入政府信息化建设体系中,要把信息化工作摆到事关人口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列入议事日程。要充分发挥人口计生信息化领导小组统筹、规划、调度、协调、督办的作用,及时发现和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大对信息化建设考核评估的力度,逐步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各级党政、人口计生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严格奖惩。

(二)建立稳定的信息化建设财政投入机制

财政是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投入的主渠道,各级政府要将人口信息化建设日常经费和项目经费纳入本地财政预算、并随着事业费投入的增加而增加,以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政府采购和项目招标,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积极探索开展社会服务,建立投资的社会补偿机制。

(三)抓好各级信息技术机构和队伍建设

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稳定现有技术队伍,加强信息技术机构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建立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鼓励信息化人才的稳定和引进。要加强信息化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把信息化知识和技术培训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常抓不懈。加强岗位练兵和继续教育,建立分层次、分类别、重实效的信息化技术培训制度,对各级领导、工作人员和信息化专业人员进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争取用5年时间,使人人都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培养一支掌握信息应用、熟悉业务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四)健全制度,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

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十分重视信息安全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组织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牢固树立信息安全观念,严格执行国家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建立安全策略、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三位一体的信息安全体系,做到信息安全与规划、建设和发展“三同步”。要对现有的信息系统安全进行测评,做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网络信任体系建设、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论证和重要信息系统灾难备份与应急建设等工作。要制定有利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政策、规范,统一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标准。逐步推广应用网络资源安全证书认证系统工程,保证政府信息网络的信息安全和保密。同时,切实抓好各级人员的信息网络安全保密教育,增强信息网络安全防护意识,提高安全防护的技术水平。

信息技术会计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通讯工程规划;应用

十三五规划对于通讯业的发展提出了宏伟的构想,要求“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形成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城乡通讯服务的均等化、通讯设施的升级、通讯业务的扩大化等都需要极大的信息支撑系统,这些服务的开展,需要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更深入的与通讯工程规划相结合,以处理、分析并利用来自于更多通讯载体的信息,使通讯工程的建设能够真正达到生产、生活、军事、国防等各个领域的使用需求。

1通讯工程规划的基本内容

计算机信息管理整合了计算机技术和管理技术,借助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网络技术,围绕一定的目标及规划采集、加工、处理、存储、传输、查询信息同时做出判断和决策的过程。这一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当前社会的各行各业,使各行业管理活动的决策和规划更为科学、高效。通讯工程规划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环节,围绕城市当前建设需求和未来发展需求,需要通过科学地规划使通讯工程发挥最大的作用,为城市进步和发展提供支持。通讯工程规划,要围绕实际需求以及发展目标,实行总体和分区规划,并分析和探索规划重点,使规划更有方向性、目的性。

1.1通讯工程规划的工作内容

通讯工程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便利而产生的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涵盖范围逐步扩大,是对通讯技术、通讯系统和通讯网络等工程的总称。通讯工程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保障,基本要求就是合理完成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我国通讯工程规划工作中包含有庞大的地理属性数据量,需要借助于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才能得到最有效、准确的利用,这也是今后计算机信息管理在通讯工程规划中将要面对的主要工作内容,基于这些工作内容,才能对通讯工程的线路、设备、站所配置进行优化。从总体规划上,确定国内、国际长途电话的规划发展,以及非通话业务和数据通信等业务的发展目标,对于市话局到长途局之间的长市中继方式进行规划。对于新建的邮政以及电话局所等,要对模块局和郊区分区之间的集线器等远端模块位置进行勘定,对于分区内的近、远期的局所和站设备配合关系以及交换网的区界做出确定。明确近、远期的广播电视设施的规模以及用地面积。明确无线电收发信的区域范围和保护控制措施以及微波通道的宽度和控制高度。明确电话及广播电视的近远期枢纽、主干路和主要配线的路由以及电信缆道的管孔数。对于电话、广播、电视、邮政等通讯的布置进行优化,确保长途电话和数据通信等业务的实效性以及合理性。当前,我国的信息发展较为迅猛,新旧线路的置换也处于关键时期,旧站所、设备的维护和新站所的建立等都需要有科学的规划,避免大拆大建和浪费现象。在建设的基础上,确保项目功能达到最优化,全面提升通讯工程的效果。计算机信息管理将计算机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理念结合起来,在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保障了通讯工程规划的科学性、长远性、系统性。

1.2通讯工程规划的基本原则

第一,通讯工程规划要以社会信息化需求为依据,根据社会信息化的需求,保障最普遍的通讯服务,为社会信息化发展提供最大的保障。第二,要做到通讯工程规划与城市规划的有效结合,根据城市规划布局进行合理的通讯工程规划。第三,要根据国家相差标准及规范进行规划,通讯技术的标准日新月异,在规划的过程中,必须了解相差标准,才能进行科学、合理、可靠的规划,确保通讯工程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效果。第四,要以现阶段的发展实际以及未来发展需求为基础进行规划,充分分析当前的发展状况和未来通讯需求,保障通讯发展规划具有协调性,既满足当前城市需求,又能有更长远的规划,为通讯工程未来的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综合化、宽带化、多样化发展提供基础。。

2邮政设施工程的规划

邮政是我国覆盖范围广、数据流量庞大、为人民基本通讯服务的基础设施。邮政连接了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镇、乡镇与乡镇之间的通讯,科技的不断发展、区域之间联系的不断加强使传统的邮政设施面临着升级压力,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成为邮政设施发展的关键技术。

2.1连接中心区域和周边区域

邮政设施的发展在我国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各地区之间邮政通讯存在着差异性,同一地区之间也会有中心区域和郊区的差异,依靠传统的人工服务很难将中心区域和周边区域实现通讯服务的均等化,但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就能够把各区域内的邮政设施和邮政通讯用户进行统一的信息管理,实现整体化、系统化的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使中心地区和周边地区之间的连接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实现了邮政通讯连接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畅通性。工作人员只需要把周边地区的邮政设施和用户信息在计算机管理系统中进行输入,借助管理系统和计算机的数据分析技术,能够更迅速的运算出最理想的通讯方式及通讯线路,使周边地区的信息能够畅通地传输到中心地区,提高区域整体邮政通讯效率。

2.2邮政枢纽的设计和规划

通讯线路的设计和规划是邮政通讯传递的基础和关键步骤,线路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邮政通讯的工作效率和传递效率。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运用,使邮政的设计和规划更加理想化。通过一键化和自动化操作,工作人员只要将现场勘察数据信息直接传输到信息管理系统中,管理系统在全面分析邮政枢纽的基础上,借助强大的数据统计和分析能力,更快捷、科学地规划通讯线路,使线路设计和规划更为合理化,不仅极大的减少了人力、物力和时间的花费,还极大地优化了设计结果。邮政通讯作为一个发展时间较长的系统,在规划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整体性以及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力度,因此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将各支部的布局和规模数据统一起来,再进行整体规划,能够确保规划更加科学、长远,而且既实现了独立工作,又能够进行集中管理。

2.3邮政通讯设施的维护和管理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为邮政通讯设施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设施运行也更为安全、稳定。工作人员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一个邮政通讯设施运行正常状态的数据信息库,或者直接输入到管理系统中,借助系统的存储和记忆功能,分析邮政设施的运行状态。由管理系统连接区域内全部设施,实施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异常信息,向工作人员发出相应的指令,以便及时控制故障设施和线路,避免损坏扩大化。

3城市电话系统的规划

固定电话系统在移动通讯系统大规模发展之前,对于现代社会便利度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固定电话通讯技术也在不断提高,新设备和新技术的运用,使固定电话通讯线路更为复杂而多变,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运用,为固定电话通讯工程的网络连接的完备性以及安全通信的需求提供了技术支持。目前,我国城市电话系统已经形成了光缆为主,微波和卫星为辅的立体化通讯网络。拥有全球最大的固网系统,在为城乡用户提供固定电话服务的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的宽带网络服务,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帮助下,建成了一个庞大的电信网络传输系统。

3.1固定电话的业务办理

固定电话在业务办理时,需要实名办理,根据业务办理所在地信息和用户身份信息进行办理,这些信息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能够与身份证明信息系统快速进行核对和匹配,在完成身份信息准确性认证的同时,再生成相应的固定电话号码,完成身份证明与固定电话号码的匹配。在后续的各种固定电话业务中,只需要使用身份证明和电话号码,就能够办理各种相关业务。

3.2固定电话通信线路的规划

城市固定电话系统的规划也是固定电话通讯质量的关键环节。我国城市电话系统从规划要求来说,住宅电话要求每户一部,而非住宅电话则是住宅电话三分之一左右。电话局和站所设备容量在占用率方面从近期要求是50%,中期则是80%,远期要达到85%。长途、市话等各网之间的交换,线路的选择等,都需要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强大的存储和分析功能,从而为系统规划提供更为合理的方案。城市固定电话系统需要相应的分支机构和站设备容量进行支撑,要保证通讯质量,就需要对分支机构和站设备容量的占有率进行分析,以选择最佳的通信线路,充分利用电信设备,提高城市电话系统的通讯质量,保障电话系统的布局、规划更为合理,能够将资源投放到最需要的地方。

4移动通讯规划

移动通讯工程的发展,是当前通讯工程发展最为迅猛的领域,对于固话领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随着移动通讯基站的不断扩展,移动通信逐步覆盖了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通讯的实时性、便捷性都实现了质的飞跃。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作用的极大的发挥,为移动通讯工程提供了最为坚实的技术支持和发展动力。

4.1业务办理

移动通讯客户数据量爆增,使得移动通讯的信息量急剧增加。移动通讯电话卡的申请、办理、补办,通讯纪录的查询、监督和管理等,都需要庞大信息量的支撑,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为业务的快速处理提供了更为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方式,从而使移动通讯能够满足不断增长的客户需求。

4.2业务故障处理

我国移动通讯网络有A、B、C、D、G,其中A和B网都是模拟移动电话网,C、D、G网则是数字网。各个网络之间客户群不同,线路也存在差异,要使整个移动通讯网络能够在各个线路之间及时、准确交换,就需要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将客户信息传输到通讯网络中,确保其通讯的正常运行。业务发生故障时,也能够通过身份证明到营业厅处理,或者通过电话客服以及网络服务进行处理。

5广播电视规划

5.1广播电视规划宏观预测

广播电视规划一般以人口预测的方式对信号口和户均数据进行分析,按照2.8-3.5人为一个用户进行运算,从而测算出标准信息口和户均两端的数据,人均端口数则不能超过1个端口。有线电视包括了总前端和分前端等光接点,以200-500户的标准在路边箱内设置光接点。分前端则位于服务区中心,每两间机房服务于10000户左右。

5.2广播电视规划信号传输

广播电视规划的业务主要是无线的覆盖和有线网络设施,无线覆盖需要发射台和检测台等设备和站所,有线设施需要信号源接收和网络传播等设施。这些设施的信号覆盖、信号传输都需要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提供技术支持。广播电视信号由卫星以及地面庞大的网络系统传输到用户设备中,要完成信息的实时、高质量接收,必须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撑下,通过快捷、准确的信息分析和处理技术,将数据信息及时、快捷、准确地提供给用户设备。

5.3广播电视运行和故障维修

广播电视作为城市规划的基础通讯设施,会受到来自于天气以及各种自然环境的影响,故障率较高,需要投入较大的监控和保护措施。当设施发生故障时,需要信息管理系统对故障进行排除、分析和指派处理,业务的办理、报停以及故障和线路的维修,都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得到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广播电视设施覆盖面积和用户信息量都较为庞大,运行和维护都需要强大的信息支撑和管理。

6结语

计算机信息管理对通讯工程规划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使通讯工程规划工作的日常管理更为及时、准确。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功能,极大地提高了通讯工程规划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能够使各个部门通过计算机网络,就能够了解到整个通讯工程的运行状况,通讯部门的决策有了更科学、全面的依据,使城市通讯工程规划更为真实、可靠。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于通讯工程规划的宏观预测技术支持,使通讯工程规划在满足当前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更符合当前通讯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的发展要求。

引用:

[1]熊建.计算机信息管理在通讯工程规划中的应用探讨[J].装饰装修天地,2016(6).

[2]李成刚.论计算机信息管理在通讯工程规划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34).

信息技术会计工作计划篇4

“十五”期间,是我国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时期,也是人口与计划生育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国家把信息化作为优先发展项目,为计划生育系统信息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空间和资源平台。

一、计划生育系统信息化建设回顾与瞻望

*省计划生育系统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思路基本形成。1993年,*省计生委根据本省计划生育工作特征和发展现状,提出了将传统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模式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即向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社会转变的新思路,这种工作机制的转变,必然要求人口与计划生育规划统计工作将实行改革,即统计指标向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方向转变,统计过程向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方向转变,统计质量向自动监测的方向转变,研制开发了《育龄妇女信息管理系统》。到1998年底全省所有乡镇均建立了《育龄妇女信息管理系统》。系统的建立彻底改变基层原来手工操作的流程,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一个对个案信息分级负责、互相制约的体系。县级计生部门不仅可直接管理全县所有育龄妇女有关计划生育内容的个案信息,而且在管理个案信息中逐步改变了以往单纯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的做法,采取婚姻、生育、节育和子女的管理信息与服务信息相结合的全程管理方式,管理与服务同做,规范了计生干部的行为,联系了干群关系。系统把每个育龄妇女的个案信息汇合成一个群体,把阶段性信息集合成一个连续的过程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市、县、乡、村在该系统中即有分工,又保持相互依存、相互衔接、相互督促和相互制约,使计划生育工作初步走向信息化管理的轨道。

第二阶段:省域范围内的计划生育信息管理广域网形成。单机运行的系统,使得县乡两级“接受”和“处理”信息的时间明显滞后于管理与服务的要求,乡与县之间数据不一致现象也比较严重;省、市级由于缺乏有效的网络手段对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地给予解决,直接影响着基层日常工作的开展;县乡两级育妇的个案信息库以单机方式运行,省市级无法方便地利用基层已建立的数据库为辅助决策服务。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网络系统的需求产生。1999年省、市、县三级计生系统内部分别建立局域网,垂直之间通过X.25相联,乡计生办通过Modem拨号上网,登陆县计生委网络服务器,全面启用《育龄妇女信息管理系统》(网络版)进行日常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同时部分地级市的城区,建立了《育龄妇女信息管理系统》(城区网络版),计生通过与卫生、民政、公安、街道的协作不同程度上实现了不同数据源信息的共享。数据传输方式的改变,大大提高了信息交互的速度和共享范围,乡级通过网络定期将采集到的信息向县级系统上报,县级及时地将处理后的数据反馈到乡级,县乡数据一致性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乡级数据因得到了及时更新也解决了服务滞后的问题。网络的形成,使得上级部门对基层在线提供指导和帮助成为可能,加快了排除故障的速度,改善了基层系统维护难的处境,同时各级充分利用网络系统这一数据交换的途径,在线对基层数据库进行抽样。其效果是既科学定义了调查对象,调查范围,减少了人工抽样的繁琐过程,使调查或考核更趋向规范、合理,又减轻了现场的工作量,保证了调查或考核的质量和进度。

第三阶段:计划生育电子政务构架基本形成。“十五”时期全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规划中要求,到“十五”期末,在本省内建成融宣传教育、政策法规、技术服务信息管理为一体,具有计划生育综合性业务管理的《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系统》。育龄妇女信息管理是整个系统中最具有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特色的部分,它将紧密结合“*省避孕节育服务和生殖保健促进系列工程”内容,以育龄妇女常规避孕期为主体逐步向两头延伸的框架(涵含系列工程中群众所需也应当得到的所有服务),随着育龄群众需求和科技服务内容的发展,经过整合后的信息将得到进一步拓展,最终形成群体信息处理与育龄妇女个体生殖健康情况相结合的动态更新体系和综合信息数据库。通过系统提供的信息引导,跟踪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计划生育避孕节育和生殖保健服务,逐步完成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监测、预警、评估过程。该系统的建成,为实现人口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的基础上,使得人们各类活动的功能和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人们的工作方式、管理体制、思想观念的得到全面变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前十年我们的信息化建设仅仅是完成了业务流程计算机化的过程,距满足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需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或数据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开发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突出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模式的不适应:计划生育工作以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已逐步走向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进而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以需求为线索重新组合业务流程的趋势已十分明显。然而,现业务流程中计划生育管理的分量还比较重,数据统计、数据分析的关注点、考核与评估的标准及活动均存在不适应发展的部分。因此只有对不断拓展的业务活动进行梳理、规范、优化重组,使之与先进管理思想及服务模式合拍,才能使信息化达到提升管理和服务的效益。

2、运行机制的不适应:信息时代带来的人的流动性、需求的多样化和维权意识的加强等等因素使得计划生育由社会制约的管理办法不再有效。然而,现行系统中并没有较好地体现建立以利益导向与社会制约相结合,宣传教育、依法行政、技术服务、信息管理相统一的机制,在技术手段上也忽略了提供一系列人性化的服务窗口,缺乏引导和帮助群众了解和遵守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自觉地实行计划生育的功能。因此信息化管理必须与运行机制建设同步,才能步入有管理、有服务、有反馈,有成效的管理轨道。

3、不同来源的信息处理问题:系统信息需要享用同构数据源和异构数据源两个部分的数据。因为信息内容在拓展,信息的采集需要不同数据源的支持,而不同来源的数据可能产生在不同结构的数据库中,因此激活异构数据资源是最理想的从根本上解决系统信息收集和共享的办法。现系统无法解决。

4、信息的管理存在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由于系统数据代码设计较早(建系统时国家和部级还没有颁发统一的代码标准),代码的编制不可避免的带有随意性的色彩,影响着数据的共享和可用程度。在基层一些单位对有些敏感指标统计口径上有自定义标准的现象,使原始数据可信度降低。因此把握好数据的规范化管理是信息化取得最终成效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

5、数据库的管理和运用不足:目前使用的数据库只能对原始数据进行一般性加工和汇总,数据的挖掘尚未开始。其重要原因,数据分析需要一定的数据积累和一定的数据规模,而全省很多地方数据存储不完整或数据积累不够,(有些存储在磁介质上的历史数在基层已有丢失),且数据规模太小(数据集中在县乡两级),那些潜在的、有价值的未知的关系、模型和趋势,能够给全省计划生育工作提供决策影响的数据不易被挖掘出来。

6、重网络建设,轻网络管理。虽然各级在硬件设备、网络建设方面有不少投入,但由于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网络的日常管理、优化和安全监控未被重视,网络的隐患已显现。如,有些数据服务器与INTRNT物理上没有断开,故数据库毫无安全可言;基层常常忽略日常数据备份,一旦网络出故障就可能造成数据的丢失;有些县网络中心在没有采取任何安全策略的情况下接入当地政务网,由于网上用户比较多,数据被病毒感染、被攻击的机率较高。

三、计划生育领域引进CIO机制、实施CIO战略的重要性

1、CIO概念与职能

CIO是英文chiefinformationofficer的缩写,通常被译为首席信息执行官或信息总监。CIO是一个职位,也可以把CIO视为一种管理机制、管理策略,这个职位代表的全部内涵是它所承担的职责。政府CIO主要职责是实现信息技术战略与管理过程的整合。即帮助完成决策的支持、引导信息需求、规划信息资源、追踪先进技术、整合业务流程、确定信息化远景规划和战略,以最大的力度推动信息化的进程。

2、计划生育领域引进CIO机制、实施CIO战略的重要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的控制,缓解了人口过多对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为提前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以及稳定世界人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十五”期间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如何保证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转变,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省计划生育事业发展也将面临机遇与挑战。为此;继续努力将生育水平稳定在更替水平以下,降低可以预防的、高发的婴儿出生缺陷的发生,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计划生育避孕节育和生殖保健促进,全面实施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生育健康计划,实现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两个转变”(由以往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向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采取综合措施解决人口问题转变;有社会制约为主逐步向建立利益导向与社会制约相结合,宣传教育、综合服务、科学管理相统一的机制转变)是寻求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奋斗方向。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计划生育事业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手段和思路,而事实上管理创新更为重要,我们引用CIO机制,就是引用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因为现代信息化要解决的不仅是技术问题,即,支持不支持不同数据源的数据抓取、转换、传输和加载,能否能提供一种可靠的信息交换机制,是否解决了数据的积累、沉淀、挖掘,能否最大化地把知识管理提升到可操作的阶段,更重要地是要解决信息战略问题。要运用CIO战略管理思想,如:业务调配与信息技术战略、信息技术重组战略、信息技术外包战略、信息技术风险管理战略、信息资源杠杆战略、信息系统再造战略等,从战略规划的角度,将战略信息管理视之为信息战略的展开过程(追求管理不断细化的过程),对计划生育系统的信息化重新规划和改革。

1)全面完成业务流程的梳理和数据的整合:首先完成现有流程的清理和规范(找出缺少的流程和不规范的流程规范化),再对优化流程系统化、集成化,对各种分布、异构的数据整合,最后将优化统一的流程及整合了的数据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使之达到支持管理和提升管理的目的。

2)技术协同应用彻底打破单纯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思路,确定以人为中心,以业务需求为目标,对各种计算模式进行整合。协同利用各种资源,构建信息化应用平台。

3)知识与知识库的管理体现对相关知识资源进行明晰化、系统化的管理。即,能从众多的信息中迅速地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或知识;能高效地共享利用数据库、文档、业务流程,创造性地融合别人的知识;能提供一种“会话”环境,通过关联性知识,产生新的知识。

4)灵活的应用模式问题提供不同的应用模式(满足全省信息化建设中要求的规定动作),供实施单位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允许挂接其他应用,充分调动基层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以推动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5)数据的备份;建立数据备份制度,提供备份技术,对数据实施保护和控制。要求备份文件的当前记录、历史纪录,备份重要的系统信息,可实现异地的灾难性恢复。

6)建立数据仓库;数据库不具备多维特征,只能对原始数据进行一般性的加工和汇总,因为一般决策所需的数据总是与一些维数的统计和计算有关,以多维数据为核心的多维分析是决策的主要内容。数据仓库的多维性特征克服了数据库存在的问题,能满足数据分析所需的技术支持。因此对目前决策所需要的一些复杂问题的分析、预测,最终是通过以决策主题构建的数据仓库技术来解决。

7)提倡一种激励机制解决高素质的复合性人才缺乏问题。让所有的管理者能够不断地突破自己能力的上限,自觉地从外部吸取知识的养分,培养前瞻性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会计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网络技术 道路施工 PERT网

1网络技术在我国道路施工管理中应用的现状

1.1 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了局部应用

在道路施工管理中,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在部分地区的部分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例如,预拌混凝土上料自动控制技术、大体积混凝土施丁质量自动控制技术、大型构件和设备整体安装的同步提升技术等都是在道路施工管理实践中应用比较成功的自动化控制技术。

1.2 计算机和工具软件在部分道路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我国部分施工道路管理工程中已经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及相应工具软件,提升了工作效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工具软件对道路施工管理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辅助作用,大大节省了人力和物力。例如,办公自动化系统、工程招投标系统(工程进度网络编制、造价计算、施工平面图设计、标书制作、投标报价、工程量计算)、设计计算机系统(施工详图设计、模板设计、支架设计、深基坑支护设计)、项目管理系统(日常信息管理、工程进度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成本管理)等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正逐步地在道路施工管理中推广应用。

1.3 缺乏信息互动

信息技术在通路施工管理中的应用要以计算机系统和软件应用为主,利用的只是计算机处理速度较快的优势,并未允分地开发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信息共享和互动方面的开发和应用不尽人意。例如,无论是政府相关网站还是道路施工管理部门得网站都以信息为主,很少有实时的信息巨动和交流。

1.4 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十分狭窄

我国道路施工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领域和范围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施工管理的前期,比如施工组织设计、造价预算、工程施工招投标管理等,而对于道路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质量管理、施工进度管理施工成本管理等方面应用得较少,这一阶段的管理仍然沿用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工作效率低下。

2PERT网络在道路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2.1 公路工程工序划分

划分施工工序是编制施工网络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划分施工工序就是要综合考虑公路及其构造物本身的特点和沿线的地形地质现有道路情况、构造物填挖方原材料供应地的分布情况以及施工组织条件将整个建设项目划分成详细明了的工序集。

2.2 公路工程工序关系的确立

公路工程的工序划分完成后就可在此基础上建立各工序之间的关系,传统的网络计划方法表示工序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一种衔接关系即工序完成之后才进行下一工序。在工程实际中由于人力组织、施工安排和天气影响紧后工序的开始并不以紧前工序的完成为条件,而只要在紧前工序开工一段时间能为紧后工序提供一定工作开始条件后,紧后工序就可开始与紧前工序平行施工工序之间的这种关系即为搭接关系搭接网络计划。

2.3 公路工程中工序持续时间与搭接时间的确定

工序持续时间估计值。在概率网络图中,工序时间一般用3种估计数值来表示。

(1)最乐观持续时间:它是在最顺利的工作条件下,完成某项工序所需的最短时间,以a表示。在概率网络图中,它的实际发生概率通常约为0.01。

(2)最可能持续时间:它是在正常的工作条件下,完成某工作最有希望的持续时间以m表示它的实际发生率最大。

(3)最悲观持续时间:它是在最不利的工作条件下,完成某项工序所需的最短时间,以b表示。在概率网络图中,它的实际发生概率也约为0.01。

工序持续时间的期望值与方差。在概率网络图中,由于工序的持续时间按3种估计值出,这就使各项时间参数的计算难以进行,但当这种估计过程进行相当多(>30)次时,3种时间的随机分布将呈现β分布。

另外,还有一系列的搭接时间的期望值与方差计算、公路工程搭接PERT网络时间参数的计算、搭接PERT网络图中线路S的时间参数、搭接PERT网络图中按规定工期完成工程计划的模糊概率、等一系列计算。

通过考虑搭接时间的不确定性出发,导出扩展了的搭接PERT网络的计划方法,在对时间的评审方面也利用了模糊数学的方法,使得搭接PERT网络在工程管理中更接近实际情况并简化了评审过程,从而充分发挥管理在工程实践中的作用。

3提升道路施工管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对策

3.1 制定相对完善的信息技术应用战略

制定相对完善的道路施工管理信息技术应用战略应该结合信息技术的特征和道路施工管理的实际,借鉴国外经验,推动信息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全过程应用:一方面,真正地重视信息技术在道路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制定并实施切合实际的、科学合理的信息技术应用战略,而不是将战略流于形式和表现,利用信息技术改造道路施工企业已经成为其赢得未来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二是在信息化应用战略指导下,逐步地建立完备的道路施工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管理系统化、信息利用科学化、信息技术集成化、信息检索工具化、信息交换网络化、信息收集自动化施工企业和丰要部门应该根据上述信息化施工的主要内容,不断提升自身信息化水平。

3.2 充分利用信息共享平台和网上办公系统

当前,道路施工项目规模的逐渐扩人,参与单位和人员的逐渐增多,甚至部分项目涉及国际合作,工程建设相关文件繁杂,信息量巨大,传统的以纸为载体的项目信息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管理效率的要求,在传输、管理、信息共享方面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代道路施工管理的要求,且极易造成信息传输失误。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网上办公系统和信息共享平台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不仪能够提升信息处理效率,而且为不同单位、不同人员之问的信息传输和共享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充分利用信息共享平台和网上办公系统能够为道路施工管理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技术会计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网络规划与设计;需求获取;难点分析;技术引入

中图分类号:TN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2-0000-01

现阶段,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便对网络相关参数的设计规划增加了难度。近年来,网络技术人员着重进行了网络规划设计难点与技术的创新探索,以期全面降低网络资源需求的变动性,并基于安全化的资源共享进行了仿真技术引入应用。笔者认为进行新技术创新应用有助于缓解网络规划与设计方面的发展困境,因此笔者在本文中先介绍了网络设计与规划难点,并基于难点进行了新技术应用探索,以启发网络发展技术创新人员,突破网络规划发展困境,从挑战中获得发展。

一、网络规划设计难点分析

现阶段,网络发展与应用中以资源分享与应用具有普遍性与急切性,网民需求不断增加的同时,网络规划设计更加注重追求高水准的数据资源以提升民众的资源使用满意度,也更加注重网络规划设计的依据客观、有效水平,以全面提升网络规划决策的科学水平与资源利用安全性,以形成全面、系统的网络规划局面。

(一)网络多元规划与设计方案的制定难点

现阶段,网络规划设计主要分为短期、中期、长期规划,但是多元规划方案设计在实际的网络发展中应用并不广泛,网络技术人员在进行网络规划设计工作时常忽视规划方案的重要性,以致网络规划设计缺乏相应的延续性,影响了网络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网络规划方案制定工作的难度还存在于规划设计方案的实施,规划设计方案的实施工作不仅要基于规划需求,还要在实际应用中进行网络资源应用客户的利益保护,切实保护网络新规划前的客户投资,提高客户资源服务使用的满意度,而且,网络规划设计还要在规划实施中对新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预测,这便增加了网络规划设计的难度。

(二)网络规划设计中的需求分析难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信息交流需求,网络规划设计还面临着一定的需求分析难点。网络规划设计中的需求获取与分析难点主要是网络规划与设计人员在进行网络规划设计时面临的网络信息资源统计难点,其中还包括客户需求调查精确性与时效性难点,现阶段网路技术人员已经进行了需求分析技术研发,但是该技术的应用中仍然存在一定难点。

网络需求获取与分析作为网络规划设计工作的基础,能为网络规划设计提供目标参考,还能提升网络客户信息资源的使用满意度。网络规划设计中的需求获取与分析难点主要是指网路资源共享过程中由于技术功用有限而导致的网络规划目标缺失,该难点的存在直接影响了网络规划设计中网络性能指标的缺失,长期发展还会影响网络资源的现代性、时效性及有效性,直接威胁着网络的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局域网络的规划设计需求分析难点解决具有紧迫性。局域网基于专项性能提供特殊教育、服务等网络资源,网络规划设计中的需求分析需求量大。局域网的规划需求分析能够为网络资源提供网络建设发展规划指导,还能提升网络建设安全性,对网络结构规划意义重大。

(三)网络规划中的组网技术难点

现阶段,社会各行业的组网规划发展不断深入,网络规划设计中的组网技术也面临发展困境。当前ATM、FDDI、千兆以太网等主干网技术应用比较广泛,其中后两种技术在应用中优势越加突显,成为广泛应用的主网技术。社会网络规划设计发展中出现了组网难点,各种主干网络技术应用优势因为技术布局应用不合理而导致优势不能得到有效发挥,技术功用大打折扣。

目前,在网络组网规划设计中已经实现了楼层建筑中的局域网组网,其中核心组网设备运行中采用千兆以太网,更高层次的广域网组网还未应用成熟,导致各项主干网技术优势不能有效统筹组网,影响了网络技术设计向更高层次上发展。

(四)网络规划设计中的结构性布线难点

网络规划设计中的结构布线状况是影响网络运行的关键影响因素,现阶段,网络规划设计中的故障多半源于网络规划中的结构布线,解决网络规划设计中的结构化布线难点是提升网络运行顺畅度与质量的关键环节,还能减少网络应用中的故障,对于提升网络信息资源使用客户的满意度具有战略意义。

网络规划中的结构化布线能够为社区局域网提供便利的网络传输,还能借助通信设备实现广域内的信息管理系统连接。切实解决网络规划设计中的结构化布局难点能够全面提升网络信息共享的效率,还能有助于进行网络拓展,并将多模光缆与双绞线联合应用于网络规划设计中,全面提升网络建设水平。

二、网络规划设计困境探索中的新技术应用

网络规划设计难点多数关系到网络规划设计技术水平,加大网络技术创新,切实提高网络规划技术水平,能够全面推进网络规划设计工作。笔者就现阶段应用比较广发的需求获取分析技术与网络规划设计仿真技术进行分析,希望对网络规划设计难点的解决提供思路。

首先是需求获取分析技术,该技术主要包括关键人物采访、实地调研、网络展示等。该激技术应用过程中先要了解网络规划设计目标,并基于需求获取的目的强化信息交流,其全面提取关键的需求信息,以为网络规划设计提供精确度较高的信息资源,切实推进网络规划设计突破难点,获得切实进步。

网络仿真技术主要应用于网络设计工作中,该技术的应用核心是三层建模机制,其中还包括仿真方法要点,高技术应用于网络规划设计中能够全面提升网络资源共享的安全性,还能通过仿真机制与引擎缩短网络建设周期,降低网络规划成本,提高系统的开放性,推进网络广域规划工作的开展。

三、结语

本文着重分析了现阶段网络规划设计工作中的难点,笔者还基于现阶段的技术应用中进行了网络规划设计技术探讨,希望能为网络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思路。此外,网络规划设计工作是网络获得总体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系统、科学的网络规划设计能够切实推进网络技术水平的综合提升。

参考文献:

[1]余佳.网络规划设计中的需求获取技术探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1).

[2]李明.论校园网络规划设计的若干问题[J].成才之路,2009(03).

[3]苏航.TD-LTE网络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3).

信息技术会计工作计划篇7

在IT服务领域多年的积累使神州数码的专业能力获得了政府和业界的认可,神州数码信息服务集团被推选为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工作组副组长单位和信息技术服务运维专业组组长单位,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部门,协助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推进IT服务标准化的工作。

在此次标准编写工作中,信息技术服务运维标准组组长神州数码信息服务集团主导掌舵,承担了运维标准中《信息技术运维服务通用要求》和《信息技术运维服务交付规范》编制工作,并主导推进了《信息技术运维服务应急响应规范》和《信息技术数据中心运维服务规范》的编制。

为了保证标准的编制质量,神州数码信息服务集团带领整个工作组于2009年5月份在全国5省市10余家具有代表性的信息系统运维服务企业进行了全面调研,进行了入围工作小组企业资质和能力的调查及选择,以确定信息技术运维专业组核心成员单位;6~8月组织标准草案的编写;9月针对标准草案广泛征求意见并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正;9月~12月为标准征求意见阶段,并搭建标准后期推广试运行的方案。由神州数码信息服务集团领导的运维工作组所负责编制的《信息技术服务运维通用要求》、《信息技术运维服务应急响应规范》是标准服务工作组里目前独家正式列入国家标准计划(计划号分别为:20091399-T-469、20091400-T-469)的二项标准,而运维组交付规范、数据中心、桌面及外设标准等其他相关标准也已获批行业标准计划。

据神州数码信息服务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已有73家企事业单位正式加入工作组,得到了14个省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已申报了21项国家标准计划、23 项行业标准计划。目前,已有国标计划2 项和行标计划22 项,并形成1 项标准报批稿、5 项标准征求意见稿、8 项标准草案,其中由神州数码主导负责的运维组的企业目前有近20家,覆盖了金融、电信、政府10多个行业,涉及了软件服务商、硬件服务商、集成服务商等多种类型企业。

信息技术会计工作计划篇8

(一)审计信息化

审计信息化是将传感、通信、计算机、控制等信息技术手段??用于审计领域,全面改造审计业务流程、建立并完善新的审计方式、提高审计能力和水平的转变过程,使审计工作以最大程度处于体现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的状态。

(二)审计信息化面临的挑战

相对于纸质账簿环境,信息化环境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传统的差错纠弊方法在进行审计查账工作时不起作用。仅仅依靠传统的审计方法,要想在庞大的信息数据中查找问题很难,不仅浪费时间,更加浪费审计资源。

审计人员不得不关注新的审计领域,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审计人员不断提升能力,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关注新的审计领域,适应新的审计工作要求,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社会综合效率对审计工作效率的要求。网络时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决定了审计工作必须改变传统审计方式、方法效率低的弊端,不断提高效率,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益。

审计机关的内部管理面临新情况。信息化背景下,许多审计业务组织管理不到位,经过分析当前有关审计信息化的现状可以发现,很大一部分审计业务的组织并没有很好的同信息技术相结合。

二、审计信息化模式创新

在新时期为了更好的应对信息化高度发展的趋势,审计工作信息化的建设克不容缓。下面分别从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整改这三方面的信息化创新模式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建立高效审计机关使审计计划信息化模式创新

审计计划信息化创新关键的步骤就是形成完整的审计计划数据库系统。要想做好一件工作必须有科学的计划做支撑,审计工作也是这样。通过建立一个高效的审计机关,形成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是审计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一个完整、科学的审计计划数据库系统,将各类的审计项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恰当的分类后,审计工作就能够快速、顺利的进行。形成完整的审计计划数据库以后,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和技术完成各种审计工作,很大程度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

(二)在降低职业风险和提高审计能力基础上形成机关审计实施信息化创新

降低职业风险,科学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提高审计能力包括决策指挥的能力、发现错弊的能力和把握宏观的能力的综合提升。审计实施是指整个审计工作开始进行的时期,要最大化降低职业风险,提高审计能力,同时也是审计工作最关键和主要的部分。一个完整顺利的审计过程是保证有效结果的关键。审计实施过程中,能够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资源的整合,这样经过资源整合后的审计工作,相关工作人员就能完美的完成任务。同时可以使用信息化手段形成完整的审计系统。经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审计工作后,最终完成对某项任务的合理审计工作。结合相关信息化技术进行审计工作的展开任务,确保审计工作按照要求完成。而且在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建立的审计系统时,不仅达到了审计结果的要求,而且也是审计的全过程方便简捷。

(三)审计整改信息化模式创新,最终完成审计管理的目标

审计整改也可以看做审计审理工作,就是对已经完成的审计工作恰当的整理,改正那些存在问题的地方,从而更好的实现审计目标。结合信息化创新进行审计整改工作,从而形成依靠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起审计审理的数据系统,并且做好数据库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工作。通过不断的加强审计工作信息化管理,使之朝着生成最优的审计成果方向迅速发展,不断实现审计的管理目标。相比陈旧的审计管理模式,审计整改信息化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减少了资源的大量堆积,提升了审计成果的利用效果。

信息技术会计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林业;调查;规划设计;3S技术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61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森林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科学管理,是产生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效保障。但是,森林资源具有广阔性、动态性等特征,全面掌握森林资源的状况难度较大。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在林业工作中的普遍应用,3S技术也逐步变成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主要技术,它将森林资源的调查与规划设计工作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领域。

1 3S技术简介

3S技术包含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1]。

遥感技术(RS),是一种以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地理分析为基础的综合探测技术,主要用在地球中环境和资源的综合性监测,具有快速、准确、成本低等优势。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个专门管理地理信息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能为管理决策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个全球性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采用三角测量方法,确定地球上某一位置的准确坐标,能提供包括定时、时间、速度等多种信息,具有费用低、定位准、操作简单等优势。

2 3S技术在林业规划设计外业调查中的应用

2.1 手执GPS机的应用

手执GPS机在林业规划设计外业调查中,主要用于结合外业调查地形图进行定位,有助于地图的绘制,还能获得调查区域的海拔等地理信息[2]。在外业调查要求较低的情况下,还能进行简单面积的计算。在手执GPS机的坐标点导出工作中,若外业调查的工作内容较多,且机子的内存储信息量较大,还可应用一些辅助软件进行批量导出。

2.2 遥感卫星图片与地形图的应用

在外业调查的前期工作中,若能将遥感卫星图片与地形图有效结合应用,则可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实际操作过程中,可充分运用谷歌地图等免费资源,但运用时必须进行坐标转换,以确保国内坐标系统与谷歌地图坐标保持一致。

2.3 遥感影像图的应用

利用遥感影像图进行实地核对,建立图面判读标准后,可通过影像的颜色、质感、地理位置等信息进行初步判读。这一过程中,只需在现场进行核实,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小班区划的精确度。

3 3S技术在林业规划设计内业分析中的应用

3.1 地理信息定位

通过外业调查工作中所获取的资源,可清晰的显现于ARCG IS10.0等软件上,同时还可精准的在软件上显示坐标,并在坐标点上输入相关数据以做标记。例如,在产业项目典型样本的调查与规划设计中,可将典型样本以点的方式在矢量地形图中表达出来,此点不仅包含了相对应的地理空间信息,还能在各点中输入其他诸如时间、区域特点等文字。外业调查后,进行拐点坐标定位时,还可利用连接拐点坐标计算投影面积,相比于传统的方格纸计算则更为方便。

3.2 空间分析

在空间距离分析方面,应用ARCG IS10.0软件中的分析功能,可快速获得不同项目区的距离成本,尤其是在大数据计算工作中,此分析法的应用优势更为显著。项目区与临近水系、保护区等空间距离的关系,也可应用此分析法获得。在空间位置分析方面,应用ARCG IS10.0软件中的识别功能,能够快速审核已有图层中各信息的准确性,并自动将核对的数据添加到规划项目中[4]。另外,ARCG IS10.0软件中的缓冲功能,能将林业规划区的影响用线性距离向外散开,便于直接在图像上显示出规划区与其他要素的联系。

3.3 数据转换

目前,我国可实现地理信息系统操作的软件较多,林业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软件主要有ARCG IS、Superm ap、M apgis等。不同的应用软件,其数据的存储格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应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此外,还应进行不同坐标系统的转换,谷歌地图采用的是WGS-84坐标系统,国内地图主要采用的是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统,因此必须进行不同坐标系统之间的转换。

4 结束语

3S技术虽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却非常快,当前,超过50%以上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均有应用3S技术。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以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精密要求下,相信3S技术在林业产业中的应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 王孝宗.浅谈3S技术在林业产业规划设计中的实际应用[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6-18.

[2] 周维禄,苏百牛.“3S”技术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中的应用[J].甘肃林业,2013(2):36-37.

信息技术会计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 建设工程项目;信息;项目管理;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化施工项目管理是以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作为核心,利用信息系统的处理功能,将相关的行政管理、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的所有主要信息有序及时的存储,采用一定措施之后,满足建筑工程项目在数据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共享、生成决策目标等过程中对信息化的需求,并为行政部门、建筑施工承包部门、建筑材料供应商等单位提供决策依据。

一、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计算机、通信技术和由两者结合所形成的网络技术就是所谓的信息技术。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功能增强的同时大大降低了成本并且光纤在远距离通信中的传输速度得到了巨大提高,都强化了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性。随着信息设备性价比的大幅度提高,奠定了其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应用普及的基础。例如,为一个项目配置5-10台性能较高的计算机并配置网络,费用也在10-20万之间,而由于信息技术应用在建筑项目中所节省下来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的开支将远远大于这个数目。

2.技术性。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能够使项目信息快速、及时、海量的进行加工、存储、传输,能够使每个项目参与人员方便的获取共享信息,从而能够协调工作人员间的协同合作,提高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并促进工程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3.工程应用性。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在各个行业的综合应用,为相关行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建筑工程领域,计算机辅助施工和信息技术综合利用在一些技术较为雄厚的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在这种形式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二、建筑工程相关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原则与保障

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建设时要遵循的原则包括:统筹规划,定制政府信息化建设、管理规划,各单位要按照此规划对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制定相关规划;政府主导;统一标准,将网络建设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统一,避免政府、单位间标准的冲突;联合建设,单位在进行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时,按照统一标准,通过政府的信息网络平台交换、运行相关信息;资源共享;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掌握好信息网络的关键,分布实施网络建设的目标。

建筑工程相关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是政府的积极参与支持。政府应制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信息化建设提供较好的法律氛围,并协调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和率先实现信息化,带动发展企业及社会的信息化。

三、建筑工程项目信息管理设计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利用有效的组织管理措施,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工期、质量及投资进行实时动态的控制,确保工程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就是能够帮助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完成这些任务。因此,建筑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应包括的部分如(图1)所示。

1. 进度控制子系统

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子系统主要是辅助项目管理人员编制优化项目进度计划,并对其实际进度情况跟踪调查,如有偏差及时有效的采取措施纠正偏差,对项目进行实时动态的控制。所以应包括的功能有:

(1)能够输入建筑工程项目相关数据,为其进度计划的编制优化提供数据依据。进度计划包括横道、网络、舵机网络计划系统,可以对建筑工程的工期、费用、资源等进行优化;

(2)对建筑工程实际进度进行统计分析。计划与实际的进度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差距,该子系统要对实际进度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工程进度作出预测,为调整进度计划提供依据;

(3)对工程的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能够进行动态的比较。如果发现偏差,能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并输出报表的输出表格图像等。

2. 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子系统

建设项目合同管理子系统是通过对建筑工程进行合同信息统计和公文处理等辅助项目管理人员对合同进行起草、签订。应具备的功能有:提供常规合同模式,方便管理人员选择;编辑、打印、进行合同信息登录、查询、统计有关的合同文件;分析、计算、索赔、报告审查;能建立并分析反索赔报告及提供各类经济法规等各方面信息的查询等。

3. 质量控制子系统

质量控制子系统主要为项目管理人员实施对建设项目质量的动态控制提供信息支持。应包括的功能有:

(1)存储有关设计文件、变更文件、设计修改、工程质量标准等信息,进行文件档案的管理、评定设计质量并为项目管理人员实施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2)能够对比较重要的供需进行统计同时绘制控制图、直方图等图表;

(3)对主要的建筑设备材料、构件、成品等进行跟踪管理,能够统计分析工程质量和安全事故并提供事故统计分析包括。

4.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子系统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子系统是用于收集、存储、分析建筑项目的投资信息,在其实施的每个阶段收集信息、制定投资计划,并将实际与计划投资进行比较,实现动态控制项目投资。因此,该子系统的功能有:收集、存储计划投资信息、数据,明确控制投资的目标;根据实际投资情况,调整有关费用,分析投资偏差,并预测未完成的工程投资及输出相关报表。

5.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计划由于收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会发生一些变化。为实现辅助项目管理人员对计划进行有效的控制,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要能够利用知识库中的知识对项目实施计划进行审查,制定合理的实施计划,并定期对工程建设的实施状况进行检查,详细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辅助项目管理人员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其基本目标是确保实现对项目的进度、质量、投资进行控制,确保项目管理人员是在三者平衡的基础上做出任何决策。

结论

在信息时代下,信息网络将会是信息交流和管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实现信息化管理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我国建筑行业在技术、管理、成本控制、信息化管理等方面,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所以为了促进其发展,建筑行业采用一定的措施加速并强化信息化管理很有必要。本文中对就爱你住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方面进行了探讨,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陶庆;王红春.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7(01)

[2] 冯晓东. 试谈公路工程建设中如何应用信息化管理[J]. 魅力中国.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