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7:28:48

考场作文

考场作文范文篇1

关键词:考场作文、支招、题目、凤头、豹尾

孙长江老师曾说过:“考生考场上得高分的关键是要让文章亮起来,而作文能否亮起来,取决于题目、开头、和结尾。即题目令人眼前一亮,开头引人入胜。结尾耐人寻味。”我很赞同孙长江老师的话。写作“平时靠积累,考场凭发挥。”平时写作正如俗语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一定的积累是写不出好文章的。考场作文一笔定乾坤,所以临场发挥得好,自然就得高分。那么临场如何发挥呢?就此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漂亮的作文题目

根据《说文解字》,“题”的本义是“额头”,“目”的本义则是“眼睛”。“题”“目”二字并举,可见其重要地位。题目是作文的眼睛,那么它是文章“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窗口”,一个“出彩”的题目必然能让你的文章出位更“出众”,在众多题目中显得格外醒目抢眼,它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一下“粘”住阅卷老师的眼球,让他们的眼前为之一亮,心中怦然一动——“一见钟情”。

漂亮的作文题目,常常可以用文章中自己最得意的句话。孙长江《铺路者的路》是他在写一篇关于一个老师辛苦一生只为给学生们“铺路”,可他自己的人生之路却是那么地坎坷,于是他就用了文章中自己最得意的那句话做了标题。想要题目漂亮,常用地还有化用前人的名句,诗句,改编歌名,歌词等。有一次中考作文的话题是:港台的影视剧中,很多人物随时随地都可以文绉绉地说上一大篇话,温情脉脉地抒上一大段情;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一些人,他们有的动不动就掉眼泪,有的动不动就发脾气。有人说他们是感情细腻丰富,有人却说他们是矫揉造作。那么,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对于这样的人,你是怎么看待的呢?请以“真情”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在阅卷过程中一位教师正改着试卷,忽然笑出了声,其他教师好奇地问怎么回事,她捂着嘴指指她所阅的那位考生的作文题目,大家一看全都乐了,原来题目是“掐死你的温柔”!与邓丽君子一的经典歌曲《恰似你的温柔》标题谐音,意思却正好相反。大家顿时有了兴趣,争着看内容,与题目致,他在文中表达了对矫饰感情的批判。虽然在语言表达方面还存在一点不够流畅的遗憾,这篇文章最后还是被阅卷教师一致评为满分。应该说,标题在得分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算得上是锦上添花。

二:扮靓凤头惹人爱

考场作文若能有一个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的“凤头”亮出,必能紧紧抓住阅卷老师的目光,博得阅卷老师的认可,那么如何才能写出好的开关呢?

1:开门见山击靶心。所谓直击靶心,就是指文章一开篇,便开门见山地亮出自己的观点,或描述表现对象,或锁定文章主旨。这种开关不绕圈子,不卖关子,入题快捷,不枝不蔓,给人以轻松畅快之感。它适用于各种文体,尤其适用于议论文,应作为考场作文开关的首选。下面是一位考生《给生命留一个缺口》的开头语段|——大千世界,滚滚红尘,潮涨潮落,生生不息。面对名与利,面对个人与集体、寂寞与热闹、失败与成功、现实与未来,有的人不甚挤压和重负,羁绊于生命之重;而有的人为自己留一个缺口,举重若轻,收获丰盈的人生。学会留一个缺口,这是生命的大哲学。这段开头文字,娓娓道来,直接点题,观点一目了然。2:旁征博引展文采。引用法是一种很常用的文章开头法。它巧妙地借用诗歌、名言、典故、俗语谚语开篇,既能激发读者兴趣,又能提高文章的品位,同时还能揭示文章主要内容,突现人物事件,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3:倒叙开头吸引人。倒叙就是将事情的结局,或是其中的关键情节,安排在文章开头,造成悬念,吸引读者。4:“景”入佳境展氛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记叙文、散文的写作中,环境描写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烘托气氛,可以衬托人物,还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5:题记导入秀才情。题记是写在文章的题目下面用于开启下文、浓缩主旨或奠定感情基调的文字。一般都是一两句话或一节诗。文字可以是自己浓缩的精华,也可以引用名人名言或诗文。这种方式的开头语言精练而富有哲理,形式新颖,备受阅卷老师的青睐。

当然,开头方法远不止这几种,诸如欲扬先抑法、对比映衬法、设置矛盾法、以情动为法、故事铺垫法等,都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开篇并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写作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处理,巧妙运用。正如明朝诗人谢榛所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

三:激活豹尾,刷新视界。俗话说得好:“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作文也是如此。一个简洁有力、活力四射并让人回味无穷的结尾,往往能使文章大放异彩,“刷新”阅卷老师疲倦的眼球,从而收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那么,如何“激活”出一个既充满诗情画意又意蕴深刻的豹尾,来“刷新”阅卷老师的作文视界呢?结合近年来的中考满分佳作的范例,我们来作一些技法点拔的归纳:

1:卒章显志点龙睛。在中考作文的收篇中,我们若能恰到好处地升华出思想感情的火花、生活哲理的闪光或人生意义的感悟,充分展现我们当代中学生的精神风貌、思想品位,必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如河南省中考满分作文《我找回春天》,文章以童话的形式,叙写了一个深山里的桃子寻找春天的过程,文末写道:“我突然明白了:原来春天是一个我们可以快乐成长的季节,是一段可以让我们美丽的时光。哦,妈妈,我找回春天了!可是你还应告诉我啊:老人的幸福是春天,孩子是祖国的春天,凡是美好的东西,就都是春天。”作者所写的春天,没有局限于季节,而是借助桃子的所见所闻所感,在文章的结尾处,升华了主题:凡是美好的东西,就都是春天。这是多么机智的结尾,多么不俗的立意,文章也因此而被评为满分作文。2:呼应开篇呈圆合。结尾有意识地照应开头,巧妙点题,能显示文章的结构圆合之美。如安徽中考满分作文《体验花季》就是这样的一篇成功佳作。文中写初中生对情感的体验,题记写道:“十几岁的花季里,总是不太安分,向往那些未曾感知的东西南北,希望去体验一下花季到底是什么滋味,哪怕是酸的也好。”最后一段这样写道:“柔柔的发丝拂动,下面是她的笑脸。是的,花季总是有许多体验。哪怕是酸楚的、苦涩的,不也是一种收获吗?体验花季……”二者遥相呼应,文末的省略号意味深长,将那种难以言传然而又真实淳朴的情感体验描述得真切独特,首尾圆合,令人赞赏不已。3:中国的艺术非常讲究意境、韵味,讲究空灵,追求余音袅袅,给予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文学上则表现出为追求“言已尽而意无穷”。4:议论抒情情气不凡。许多佳作的结尾,都是用作者对某人或某物的赞颂、感叹作结,把作者的独特情感、主观感受抒发出来,以达到感染读者、烘托景物、营造意境的目的。5:巧妙发问引深思。一篇佳作的结尾,总要具有启发性,展示哲思美。如同欣赏一支优美的乐曲,曲已终但余音袅袅,给人留下无穷的思考。一般而言,在结尾处巧妙发问引发读者思考,深化文章的意蕴,能体现出作者思考的深刻性与独特性。如湖北省中考满分作文《哈哈镜中的我》的结尾:“不同的话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视野,不同的哈哈镜有不同的成像,不同的心情会有不同的行动,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花香和样子,不同的评价造就孩子不同的命运。何必要让自己狭小的视角不公正地评价一个人、伤害一个人,何必要熄灭风中的烛光,何必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无个性的模型?”这段结尾针对老师的评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先用排比句说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老师不必磨灭学生个性;再以反问句收篇,掷地有声,引人警策,发人深省,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文无定法,结尾亦无定法。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谈起文章的结尾时说道:“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不管什么样的结尾,只要能引发读者思考,能点明文章主旨,有利于内容与表达的实际需要,就自然能达到“清音有余”的目的,就是靓丽有力的豹尾,就必会“刷新”阅卷老师的视界,让他们驻足回眸,流连忘返。

四:表达灵活构立体,语言灵动成美文。文章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在行文中,只有准确地选择和巧妙地运用表达方式,你的作文才有可能占得出彩的先机。

1:悬念入胜法。叙述是一种艺术,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叙事不仅要把事情交代清楚明白,还应善于运用事件的曲折性、复杂性,极尽一波三折之妙。如果在文章中巧妙地设计出扣人心弦的悬念,就会使读者产生追根究底的欲望,欲罢不能,收到吸引读者的神奇效果。2:细节激活法。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棵树,那么叙述就是挺拔的枝干,而描写就是枝头飞舞的叶子,细节描写则是叶间的花朵。一个细节,足以激活一个人物,激起一段往事,激现一篇美文。文章最感人的莫过于细节,有细节的文章内容才充实,有细节的文章才能表达出真情实感。3:烘云托月法。不从正面描写客体形象,而从侧面落笔去描写主体的印象、感受来突出客体的特征,让读者获得强烈的审美效应。巧妙地运用烘云托月法,可以产生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4:点石成金法。在叙述中恰当地穿插一两句议论、抒情,有时就能使一篇貌似平常的文章变得粲然生色,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5:排比出彩法。排比,用以叙述,则清晰深刻;用以描写,则形象生动;用以抒情,则情深意浓;用以说理,则鞭辟入里;用以举例,则连贯充分。排比表达,句式工整,内涵丰富,语气连贯,可以增添语言的气势美,可以构建形式的整齐美,可以打造文章的层次美。6:生动有趣法。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点风趣。”生动有趣可以让说明文更具有文采,更具有可读性。只要我们把握事物的特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恰当使用说明方法,并满含感情地去观察、去体验,再加以活泼的语言表达,你也能写出好文章的。

五:用真情拨动心弦。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确,文章不是无情物,唯有真情可动人。只有充满真情实感,文章才会获得生命。那么,在中考中,怎样才能让自己笔下的文章充满真情,做到以情动人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供同学们参考、演练。

1:描摹细节,细微之处见真情。世间也许存在那种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情感,但更多的却是具体真切、细微平凡的。其实,在我们身边真情无处不在: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无不流淌着浓浓的情愫。因此,我们要炼就一双慧眼,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饱含真情的细节,通过那些点点滴滴的琐事来展现人与人之间的那份圣洁而真诚的情。2:巧设情境,关键之时显真情。大音稀声,直觉无言。有时候,往往越是深沉的感情,越不轻易流露出来,因而也越不容易为人觉察。但是,一旦到了某个特定的关键时刻,这种真情的会展现无遗,令人回肠荡气。因此,在作文时,要有意识地撷取这种关键时刻,通过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来展示真情。[精段品析]:于是我们不约而同地停住了脚步,站在那儿注视着爸爸远去的背影。爸爸依然笃定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会让他回头……可是他走到拐弯处,就在他侧身向左拐的刹那,好像不经意似的回过头来,很快地瞟了我一眼,然后才消失在拐弯处。(《拐弯处的回头》)文章记述了一个感情“冷漠”的父亲,面对脚被尖利的石头割破、缠着绷带的“我”,竟然没有一点同情和怜爱,只顾自己上班。就在“我”十分委屈、在发牢骚的时候,同学劝道:“其实他很爱你,只是不善于表达罢了。不信你看,等你爸爸走到前面拐弯的地主,他一定会回头看你。”在大家半信半疑中,发生了上面一幕。作者别具匠心,将父亲置于“拐弯处”,通过父亲不经意似的一回头,把无言而深沉的父爱表现出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3:直抒胸臆,张扬真情打动人。总有一种真情,让我们感动万分、总有一份爱意令我们不能自己。当我们沐浴在真情的光辉中,心里会涌起阵阵暖意,产生一种想要倾诉的冲动,那么,就请你大胆地表白吧!用自己的感动去感动别人,尽力张扬真情的力量,让整个世界都笼罩在浓浓的情意之中。这样,你笔下的文章,也一定因此而获得巨大的感染力。4:胸怀天下,升华真情感染人。人类的情感包罗万象、复杂多样,因而有真假、好坏之分,美丑、浓淡之别。在作文中,我们一定要彰显美好的人性,用你的真诚,你的善良,你的悲天悯人,激起读者的的情感共鸣。为此,不仅要关注来自身边的亲情、友情等“小情”,也要放眼世界,胸怀整个人类甚至宇宙万物,以博大的胸怀去拥抱世间的一切,抒写崇高的人文精神和悲悯情怀。

最后,说说中考作文的字数控制技巧。

1:字数规范莫忽视。任何地区的中考作文命题,对字数都有明确的要求,常见的有“不少于500字”“不少于600字”“600字左右”等。如果题目中要求写作“不少于600字”,你只写了不到500字,那最后被扣去的分数,就不仅仅是作文评分中明确规定的“每少50字扣2分”的4分。因为写作内容过少就显得单薄,阅卷老师也会认为你缺乏最基本的观察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自然你的作文也就很难得高分。就我多年阅卷经验看,如果字数低于题目要求50字,至少会额外损失5分;如果少于100字,至少会额外损失10分以上;如果少于200字,肯定就会评为不及格的作文了。讲到这里,有同学会以为:哦,字数少了不行,字数多了应该行吧!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一般而言,我鼓励考生写作时比题目规定的字数多一些。比如,题目要求“不少于500字”,你最好写到550—600字。如果太长了,会给人一种表达啰嗦的感觉。况且,试卷提供的作文字格是一定的,如果写得太多,把字格都定满了,甚至写在了字格外面,视觉上不美观。不整洁的卷面,也会影响得评分。

2:结构习惯培养。要使字数符合写作要求,不能就字数谈字数。没有哪个人能在写作前就知道自己这篇作文成文时是多少字的。所以,我建议考生从谋篇布局入手,培养构思文章结构的习惯。有人习惯定长的文章,一出手就是洋洋数万言;有人习惯写千字文,每次写下来都是千把字。我们若留心归纳就会发现:写作时,有人的文章总是略短,有人的文章总是偏长,有人的文章总是不长也不短。原因其实很简单,就在于各自谋篇布局的习惯。习惯会造成每个人写作时对结构的把握。如果你每次写作都是偏长或略短,可以有意在结构习惯上作出调整。我们经常把作文结构分为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写作时,习惯偏长的同学,往往在开头、结尾的语言表达啰嗦,对此我们可以练习“一句话开头法”“一句话结尾法”:每次写作文时都用一句话开头,点扣题目,开启下文;一句话结尾,呼应开头,升华主旨。写作时,习惯略短的同学,应多在主体部分下工夫,依据两三个核心材料,或转折,或并列,或承接,以纵式结构或横式结构连缀起来,把每个材料都能有效铺展,并对材料进行必要的叙述、描写、说明议论,使材料充实、丰满。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调整、强化自己构思文章结构的习惯。比如,把开头、结尾均控制在50字以内。主体部分如果由两个核心材料组成,每个最好控制在250字到300字之间;如果由三个核心材料组成,每个最好控制在150字到200字之间。每次都用一种统一规格的作文纸,练习几次之后,你就能比较熟练地自由控制作文字数了。

3:临场救急有妙招。一般而言,只要考前调整得好,临场就不会出现字数不足或者字数过多的情况。不过,万一出现了这种情况,也不必害怕。如果你是在行文中间发出字数略微偏少,这时可以增添一些细节刻画。比如,动作描写之外,再添两笔神态描写;正面描写之外,再补两侧面描写。或者说在叙事、定人之后,增加两句抒情、议论。如果字数相差很多,就可以考虑从正反、主辅、虚实、详略等角度再补充一个核心材料。如果是在行文将尽方才发现字数不够,少三五十字的,可以运用排比句收束全文等。字数少得多的,可以考虑再缀上一首小诗。诗歌是分行的,三五个字一行,可以诗歌只有三四十字,但看起来似乎多了百十字。此外,还可以补一个后记或者写两三个感情强烈、意蕴丰富的句子,独句成段。如果你平时写作时总是字数不足,考试时应提醒自己多分段落,一般有8到10个段落都是可以的。穿插分行式对话描写,必要时也可以用进去。如果你平时写作时总是字数过多,应提醒自己快速入题,果断收尾。

写作,这个自由辽阔的精神世界,让我们尽情地思考,即兴挥毫。抒写真情,描绘大自然,鞭挞假恶丑,讴歌真善美,张扬个性,放飞情思,咏叹人生,感人心扉,悦人心神,诲人自省,益人心智,让我们在书山学海中尽情地遨游。

参考文献:

谢榛《四溟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13页

孙长江:《铺路者的路》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考场作文范文篇2

美文争共赏才识服“判官”

从2002年高考作文阅卷来看,所谓的“写好各类文章的能力”,首先表现在考生所具备的“才”和“识”上。丰富的阅历、渊博的知识、厚实的积累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大胆的想象、娴熟的技巧、优美的语言是把作文写活的基本保障。但是,一个人拥有了这些“才”其实还是不够的。因为好文章不是简单地堆积材料或展示才华,更重要的是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材料和写作技巧,并对这些材料进行“艺术”性地加工改造,使其为我所用,表达“我”的独到见解,甚至使其闪现哲理的光华,这就是“识”。

“才”和“识”虽然是一对辩证的关系,但“才”是写好考场作文的基础,“识”是提升考场作文品位的必要条件。有一位往届生,借用《凤凰涅pán@①》为题,叙写了自己从失败到奋起,从而取得自我新生的心理历程,结尾几段,是这样写的:

我知道,我的心灵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既然阿加门农也要花费十年时间才能攻破特洛伊,夺回海伦;既然奥德修斯也要历经艰险才能回到故乡,重新为王。我,又有什么理由去拒绝面前的这一点荆棘呢?

我细细审视自己,我的身体不够强壮,我的意志不够坚强。但我不会害怕前方的路,因为我还有一颗跳动的心,在呼告着未来!

我不是凤凰,但我梦想凤凰的永生;我不是英雄,但我渴望英雄的不朽。而我的心灵,它告诉了我前进的方向!

执掌着智慧的女神雅典娜啊,你愿意睁开你的慧眼,去关注一个凡人的涅pán@①吗?

丰富的知识是一种“才”,深刻的见解则是一种“识”。我们不仅要为这位考生具有较为丰富的外国文学修养而赞叹,更要为他义无反顾地选择心灵的“涅pán@①”而鼓掌。

考场是无情的,考场又是“多情”的,只有美文,才能争得共赏;只有“才识”,才能征服“判官”。

扎实打基础临场方自如

才识哪里来?功夫在考场外。

议论文中小至成语名言,大至典故传说,考生心中要有“一本账”,待要用时,自然而然便呈现眼前了,这就是一种功夫,这种功夫的背后是考生十年寒窗的积累和理解,没有投机和巧合,只能扎实地打基础;记叙文可以是对所见所闻的叙写,也可以是对生活的艺术再创造,它必须得益于合理灵活的思维,扎实娴熟的写作功底。有一段考场作文这样写道:

……历史是座宝藏,华夏文化便是那巍巍昆仑,莽莽太行。一路前行,当你被纷繁世事压迫得难以喘息时,听听阮籍的恸哭,你便明白什么是真实。当下一个休假到来时,也许你已和家人决定了度假的车票;当你情场失意,官场潦倒之际,听听丧妻贬官的苏轼为你高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不知你的心情是否如雨后初霁的天空丽日高照。当你背负着生活赐予你的累累伤痕痛不欲生,听听郑板桥羽扇中轻摇出的“任尔东南西北风”,也许你也会“难得糊涂”一把。人生之路四通八达,“风物长宜放眼量”。生命的质量便在于我们的选择……

文段中的比喻新颖活泼,联想自然贴切,如果没有丰厚的历史知识作为基础,想象的翅膀能够如此自如地扶摇吗?

未来的考生们,想要成为考场骄子,就老老实实地学习,勤勤奋奋地练习吧。要学的是各种各样的知识,要练的是多种多样的方法。

自然表真情纯朴见睿智

对近几年高考作文的现状,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余荩先生的话可谓一语中的:“从最近两年的阅卷看,有些文章的确思路活跃,形式多样,但很多乍看情节编得很圆满,细看却有似曾相识之感。某个情节或某段用词精彩的排比句老师第一次批阅到,也许会击节三叹,但第二、第三次遇上,就有受骗上当的感觉了。许多考生动不动就编故事,而且编的都是外国人的故事。试想,中学生对外国人的生活究竟能有多少实际体验,文字也许很花哨,但内容的虚假度增加了。”

那么,中学生的真情是什么?

一、所遇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毫无疑问,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是中学生“真情”的主体。所遇可以是自己遇到的,也可以是他人遇到的;所见所闻一般都是他人的东西,不过让自己了解了;所遇所见所闻都来自于生活,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所感所思来自于主观心理。真情就是以客观为依托,经主观升华了的东西。中学生的真情应该是纯朴的,而不是花哨的,是自然的,而不是做作的。

也许有人说,中学生作文,尤其是考场作文,缺少真情,是被“逼”出来的。中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生活在相对狭小的社会环境当中,接触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机会较少,其中有一部分生活是经过挑选了的理想化了的,或者经过改造了的具有模拟性质的东西。是不是有“逼”的因素,这当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今后值得深思的问题,然而这决不是容忍中学生写虚情假意作文的理由。否则我们语文教学就是在顺之导之了。

二、真情不排斥虚构,但要遵循生活的“法则”。尤其是要自然,纯朴。属于主观心理的东西离不开生活客体的依托,任何反应到作文中的生活客体可以是虚构的,但不怪异就好,更不能以标新立异为目的。近几年,提倡中学生的作文要能放开思路,善于联想,甚至要学会幻想,其本意是好的,但幻想出了“格”,便是胡思乱想,便不好了。

虚构只是对所了解的生活的重组,或者是在把握生活特征基础上的再创造。创新与瞎编乱造有本质的区别。有一位考生把自己幻化成为一个水鬼,全文写了一个水鬼的忏悔历程:

好冷,总是一个人,没有人陪我。冰凉的河水浸透着我的身体,也浸透着我的心,我的心已经死了,它已经不会跳动了。

水鬼,传说中落入河中淹死的人。它们一辈子也不能转世,只能带着对生命的渴求,徘徊在冰冷的河水中,没有希望,没有未来,甚至连死也没有。我来这里已经三年了,黑暗、恐惧、孤独陪伴着我,我想我的家人,朋友,恋人,我渴求父母的拥抱,可以用心感受的呼吸,可以用手摸触的体温,我想要。

阴暗潮湿的空气让我失去了人性,我渴求生命,只有一个办法可以救我,杀死一个人让他替代我的位置,我的心发出了阴暗的笑声。好可怕,连我自己都被吓呆了,“杀死他,你才有生命!”一个声音在我心中高喊着,“对,我没有其他选择了,为了生命,我可以不顾一切,哪怕是失去善良。”

机会来了,一个小男孩在河边玩耍,他是那么可爱,那么的天真,像我小时候一样,我的心软了,不忍去伤害一个纯真的生命,“喂,你在想什么,你没有其他的选择了,难道你想在刺骨冰冷的河水中呆上一世吗?”邪恶的声音又在我的心中高喊看。“对,杀死他,选择生命。”我失去了理智,我疯狂了,那一刻我选择了邪恶。我向小男孩游去,带着恐惧和愤怒,我抓到他的手了,温暖的,刹那间,连空气也仿佛凝固了。我的心笑了,拼命的笑。

挣扎中泛起的水花,演奏着死亡的旋律,我拼命地拉着小男孩向水中游去,我要杀死他。小男孩挣扎着,呼喊着,但这一切都是徒劳的,因为我是邪恶的,我没有了人性。

“妈妈!救我。”“妈妈”,好久没有听到这个词了,我的心颤抖了一下,小男孩的哭喊勾起了我的记忆。“妈妈,慈祥的妈妈,她在盼着我回家。”突然间,我感觉到有什么东西,滴进了我的心里,暖暖的,瞬间传遍了我全身的肌肤,那是妈妈的眼泪,她想我,盼望着我回去,我心跳动起来了,从来没有过的感动,我轻轻地把小男孩托上了岸,看着他跑回了家,那一刻我感觉到温暖,我找回了自己,我不会再让天底下任何一位母亲,为失去自己的孩子而哭泣,因为那是罪恶,好可怕!我做出了我人生中最大的选择,我不知道它是对还是错,我只知道我的母亲会为我的选择而骄傲的。

漫天飘舞着金黄色的落叶,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微风拂过河面,泛起片片涟漪在欢快地歌唱着,小河旁聚集着欢乐嬉戏的孩子们,小河成了孩子们的游戏场,好美。

又是一年过去了,据说这条河很久没有淹死过人了,溺水的人会被神祗推上岸,人们快乐的谈论着它,他们都说:“有一个善良的天使守护着这条河和河边的孩子们。”

我也好幸福,因为那是我心灵的选择。

初读很恐怖,也很荒唐,细品构思是“新”的,内容是“奇”的,情感是“真”的。这种真情实感寄托在一个“新奇”的情节中,却又显得那么自然和谐。可谓“新”而不怪,“奇”而不谲,足见这位考生的聪明才智。这样的作文焉有不得高分之理?

套文最可悲切忌背范文

高考作文的备考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流行学范文,背范文,并以此作为写好考场作文的典型经验和制胜法宝。有的语文老师在学生进入高三以后,不是指导学生注意各种文体特点,尝试训练为主,而是要求学生每周摘抄一篇范文,甚至要求背诵范文,以此代替训练,求得备考捷径。此种备考法,只是帮助学生在脑子里建立起范文库,而不是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考生们抱着侥幸心理,盼望考场上能够套上一篇美文佳作,缺乏随机应变能力。一旦临考时“套”上了,考生们沾沾自喜,老师们自以为是。可如今高考作文阅卷对此种现象毫不容情地说了“不!”并明确规定,对套用的雷同卷一般最高得分不超过20分。

今年高考作文阅卷时还是发现了一批套用或有套用嫌疑的作文,还有不少仿写痕迹过浓的作文。有一位考生以《弱智》为题,写了一篇以叙事为主,情节相当新颖的作文,可人们还来不及赞叹,便又发现这是一篇套用作文。当翻开2002年第12期的《微型小说选刊》,人们惊奇地发现了这篇同题范文(此文最早发表于2002年第2期《文学港》,作者署名励爱琴)。文中除了为数不多的文字改动之外,从故事情节到人物性格完全雷同。此文成了本次高考作文阅卷中套用卷的典型样本。

套用的实质是一种抄袭,过分地仿写也会让自己的个性丧失殆尽。在提倡考生展示个性,积极创新的时代,考场作文坚决杜绝套用,也不提倡仿写。

或许这位考生在考场上凭借自己的实力写一篇作文,还可以拿到可以自慰的分数,我们在为这位考生惋惜的同时,要告诫所有未来的考生们,写作没有捷径,只有勤奋;没有秘诀,只有训练。考生们千万别误入歧途。

在高考作文阅卷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批“另类”作文,那就是用文言或半文半白的古白话写的作文。为什么会刮起这股“复古”风呢?究其原因是因为2001年高考某省诞生了一篇满分卷,这篇作文以其流畅娴熟的古白话征服了阅卷的教师们,也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于是,一批“追风族”在今年的高考中纷纷效仿。虽然也有几篇“上乘”之作,但已经不可能再像去年那样激发起阅卷老师的兴趣了,因为第二个用鲜花比喻少女美丽的人不可能再排上天才的行列。至于那些半文不白,仅在语言上故作雕琢的不伦不类的作文,那就大有东施效颦之嫌了。

更有甚者,有这样一篇“古文”,具有典范的古文文法,精练的古文语言,还有别致的篇章构思,如果不是考场作文有具体的要求限制,我们都要为这篇“奇文”拍案了,可惜此文离题万里、不着边际。我们在为该生叹惋之际,不禁要问,古文功底如此深厚的人,居然会不知道如何审题吗?似乎不大可能。那么,他只能考前有备而来。姑且算他自身果真有如此深厚的古文造诣(说不定是请哪位宿儒),早已炮制好了这篇得意之作,然后报着侥幸心理,谋求标新立异,孤注一掷,投机取巧。这是不是一种“预谋”的套用,抑或是变相的抄袭?现在姑且不论此文是急就章,还是现成文,不论是自己创作,还是他人,反正离题万里了,“套”得牛头不对马嘴了,得分还会高吗?

考生们,考场作文制胜因素多多,以上是就今年高考阅卷中最突出的几个方面而论。以下为2003年高考作文备考送上一帖,仅供参考:

扎实打基础,才识不可无;方法学到手,临场方自如;

审题应仔细,主题不偏移;创新要提倡,瞎编见鬼吧;

自然最重要,真情不可少;纯朴见睿智,雕琢是掩饰;

套文最可悲,范文不可背;追风要不得,形式自斟酌;

表达全方位,描写排首位;语言像翅膀,书写同化妆;

写作无捷径,勤练是根本;功到自然成,等你拿高分。

考场作文范文篇3

结构文章的原则是:

(1)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如要写一件事,最好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要写一个人,则宜从多角度来安排材料。在学过的课文中有大量优秀的范例,如《雨中登泰山》《琐忆》《荷塘月色》等。

(2)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人们认识事物与事物发展有时是一致的,可从事情的发生、发展到结果来安排结构;有时却并不一致,则可从印象最深处着手。文章的结构要选择最利于读者的认识方面去安排。

(3)服从中心的需要。要选择那些对表达中心有用的材料;有些材料虽然很生动,但对表达中心无用或用处不大,则应坚决舍弃。

(4)符合文体特点。各类文体对文章结构的要求是不同的,必须找到一种最适合的结构来安排材料。

总之,文章的结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思维的条理性,一个是篇章组织的技巧。前者是指把应表达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出来,后者则更多地体现在段落之间的衔接与呼应等技巧上。

①思维的条理性

主要体现在如何把文章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下来,使之完全符合生活的逻辑。

请看下面这篇考场作文:

千里马也会失蹄

“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羽毛/……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说来说去,鸟儿们没有一个值得赞扬。

千里马也会失蹄,诸葛亮也曾失策。若挑起短来,人没有一个能算作“才”,千里马只能去拉大车,诸葛亮最好待在隆中躬耕,别妄想刘皇叔能给他落实政策。唉,鸟儿们揭起短来毫不嘴软,人揭起短来也够受的,想当初关羽、张飞不是嫌孔明架子大吗?孔明后来不也错用过马谡吗?这还算什么“神策军师”,打发回老家了事!

所幸刘皇叔还慧眼英明,不以一眚掩大德,终于把卧龙请出隆中,定了个三分天下。可遗憾的是,这揭短挑刺的遗传病顽固地一直流传到现在,症状越来越明显。

知识分子不是才大吗,可人家脾气也大呀!只好窝在斗室里拿百十快工资惶惶度日吧。新技术不是可以提高生产力吗,可发明人要的价太高了!还是让他们拿到别家卖钱去吧。小王不是有管理才能吗,可他和领导的关系总处不好,还喜欢搞什么改革,这厂长又和他没缘了……

为什么总是喜欢挑刺而不是赞扬别人的长处呢?说到底还是个人本位主义作祟。严人宽己是一向作风,我不怎么样,你也不是十全十美呀!要知道“千里马一食或尽粟一石”,“哎呀呀,吃这么多细粮,怎么喂得起呀?还是让它拉大车吧!”何其荒谬!

我并不是说现在到处都是这种情形,我是说这种情形是严重存在的,它给我们改革开放大业造成的损害是不容忽视的。我也不是说每个才子都“才大气粗”,我只是说千里马毕竟是千里马,不管它吃多少,不管它是否失过蹄。

考场作文范文篇4

如何实现高考话题作文形式的创新呢?简要说来,就是把某些文学文体、应用文体或者专用文体的结构形式移植到话题作文的写作中。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使考生拥有一个更广阔的写作空间,从而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下面我结合最近几年高考话题作文体例创新的一些实际例子,谈谈在内容质量上乘的前提下几种文体形式上的创新。

(一)小说

小说是一种常见的叙事性文学体裁,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对情节、环境的描述来表现社会生活。小说的好处在于可以生动形象地解剖话题的内涵,让人一见便生好感。

2003年福建省一考生的满分作文《我的愧疚》就是一篇小说。全文的内容并不复杂,情节完整,开端——邮册丢失,发展——寻找邮册、怀疑妹妹,高潮——责问妹妹、发生冲突,结局——判断错误、无限愧疚。整个故事写得曲折跌宕,耐人品味。平时喜欢读文学作品,擅长记叙描写,想象力丰富,并且善于虚构的考生,在高考时不妨采用这种文学体裁来写作。

(二)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指对人们熟悉的经典故事进行改造,在原有情节的基础上再创作、加工,也就是对原故事进行改写、续写,或者借用历史人物、经典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来表达现实生活的内容和主题。这种写法,新颖别致,既可起到借古喻今的效果,又可以使文章轻松、风趣。高考作文时,那些阅读量大,文学功底深厚且富于想象,但缺乏实际生活体验的同学,采用“故事新编”这种文体进行话题作文的写作,可以发挥自己想象力强的特长,以弥补实际生活素材不足的弱点。

2004年甘肃省一考生的优秀作文《相同的地方不同的人》就是采用“故事新编”的形式写的。作者以我国古代寓言《愚公移山》为蓝本,重新编述出一个故事,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意义,可谓独树一帜,别有新意。考生用当代人的眼光来观照古人古事,用现代意识对古代寓言加以改造、生发,将故事的主人公愚公和智叟的行为重新作了对比:愚公移山是为了“全村人世代的利益”“乡亲们未来的好日子”,为此,他“起早贪黑,风雨无阻”苦干了几个春秋,最终修好了山路,实现了自己的夙愿;智叟则为了“挣好多钱,然后到城里安家落户”“让自己的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因而倒买倒卖,牟取暴利。愚公的行为受到乡亲们的支持和尊敬,而智叟的行为最终被乡亲们唾弃。文章结尾用“只看到自己的人,遗臭万年;总想着别人的人,流芳百世”的碑文,对两人的行为作了总结,同时巧妙地点明了主题。

(三)寓言

寓言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寓言常常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带有劝诫或讽刺的意味;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寓言的主题往往是深刻而富于哲理性的;寓言在创作上经常运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如果我们作文时要表现比较深刻、带有劝诫性的主题,那么可以采用寓言这种文体。

2004年四川省一考生的优秀作文《我是一片叶》就是一篇寓言。作者写了一篇寓言故事:一片小树叶,顶风冒雨,去追求绚丽多彩的人生。作者通过小树叶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面对挫折,不要放大痛苦,因为再大的痛苦也敌不过生命的力量,痛苦的降临是为了让人有新的生命。

(四)戏剧

戏剧也是一种较常见的文学体裁。戏剧一般是通过人物的对话、独白、意图、行动等表现社会生活或某种思想、精神等。采用戏剧形式写作文时,一般适宜采用独幕的话剧形式。这种形式主要以对话来表现人物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主题。这种形式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要求相对集中,场景要求集中,对人物塑造不宜多,但求形象鲜活。如果考生擅长对话描写,的确有写剧本的能力,又遇到合适的话题,那么可以采用戏剧这种文体来写作。

2003年重庆市一考生的《孔明挥泪斩马谡》就是采用独幕剧形式写的一篇优秀作文。作者充分发挥想象,结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认识,改写了小说中“孔明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情节。文章不是对小说情节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紧扣“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采用戏剧的形式,删繁就简,紧紧围绕孔明的内心矛盾来写,塑造了一个执法如山、严明军纪的忠臣形象。孔明在军令、国家大事与个人感情之间,不顾与马谡的亲近感情,以国家利益为重下令将马谡斩者。戏剧矛盾冲突集中,人物刻画细腻,再现了蜀国忠臣的光辉形象。

(五)书信

书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用于交流思想、互通信息、联系感情的一种应用文体。使用这种文体,有利于作者表达真情实感。从高考写作的实际看,有些考生借助这种形式,运用文学手法,写出了感情真挚的令阅卷老师欣喜的好文章。近年来,高考作文试题大都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话题作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文体自由”,也就是说,考生可以围绕“话题”任意选择文体来写作。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再放开一点,在常规的记叙文、议论文之外,选择自己更擅长的,与要表达的内容更匹配的,更能展现自己写作个性的文体呢?例如,采用小说、寓言、戏剧、采访录、日记、书信等。如能在文章体裁的选择和运用上做好,有创新,也就是有可能在“发展等级”中获得高分乃至满分。如何实现高考话题作文形式的创新呢?简要说来,就是把某些文学文体、应用文体或者专用文体的结构形式移植到话题作文的写作中。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使考生拥有一个更广阔的写作空间,从而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下面我结合最近几年高考话题作文体例创新的一些实际例子,谈谈在内容质量上乘的前提下几种文体形式上的创新。

(一)小说

小说是一种常见的叙事性文学体裁,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对情节、环境的描述来表现社会生活。小说的好处在于可以生动形象地解剖话题的内涵,让人一见便生好感。

2003年福建省一考生的满分作文《我的愧疚》就是一篇小说。全文的内容并不复杂,情节完整,开端——邮册丢失,发展——寻找邮册、怀疑妹妹,高潮——责问妹妹、发生冲突,结局——判断错误、无限愧疚。整个故事写得曲折跌宕,耐人品味。平时喜欢读文学作品,擅长记叙描写,想象力丰富,并且善于虚构的考生,在高考时不妨采用这种文学体裁来写作。

(二)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指对人们熟悉的经典故事进行改造,在原有情节的基础上再创作、加工,也就是对原故事进行改写、续写,或者借用历史人物、经典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来表达现实生活的内容和主题。这种写法,新颖别致,既可起到借古喻今的效果,又可以使文章轻松、风趣。高考作文时,那些阅读量大,文学功底深厚且富于想象,但缺乏实际生活体验的同学,采用“故事新编”这种文体进行话题作文的写作,可以发挥自己想象力强的特长,以弥补实际生活素材不足的弱点。

2004年甘肃省一考生的优秀作文《相同的地方不同的人》就是采用“故事新编”的形式写的。作者以我国古代寓言《愚公移山》为蓝本,重新编述出一个故事,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意义,可谓独树一帜,别有新意。考生用当代人的眼光来观照古人古事,用现代意识对古代寓言加以改造、生发,将故事的主人公愚公和智叟的行为重新作了对比:愚公移山是为了“全村人世代的利益”“乡亲们未来的好日子”,为此,他“起早贪黑,风雨无阻”苦干了几个春秋,最终修好了山路,实现了自己的夙愿;智叟则为了“挣好多钱,然后到城里安家落户”“让自己的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因而倒买倒卖,牟取暴利。愚公的行为受到乡亲们的支持和尊敬,而智叟的行为最终被乡亲们唾弃。文章结尾用“只看到自己的人,遗臭万年;总想着别人的人,流芳百世”的碑文,对两人的行为作了总结,同时巧妙地点明了主题。

(三)寓言

寓言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寓言常常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带有劝诫或讽刺的意味;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寓言的主题往往是深刻而富于哲理性的;寓言在创作上经常运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如果我们作文时要表现比较深刻、带有劝诫性的主题,那么可以采用寓言这种文体。

2004年四川省一考生的优秀作文《我是一片叶》就是一篇寓言。作者写了一篇寓言故事:一片小树叶,顶风冒雨,去追求绚丽多彩的人生。作者通过小树叶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面对挫折,不要放大痛苦,因为再大的痛苦也敌不过生命的力量,痛苦的降临是为了让人有新的生命。

(四)戏剧

戏剧也是一种较常见的文学体裁。戏剧一般是通过人物的对话、独白、意图、行动等表现社会生活或某种思想、精神等。采用戏剧形式写作文时,一般适宜采用独幕的话剧形式。这种形式主要以对话来表现人物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主题。这种形式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要求相对集中,场景要求集中,对人物塑造不宜多,但求形象鲜活。如果考生擅长对话描写,的确有写剧本的能力,又遇到合适的话题,那么可以采用戏剧这种文体来写作。

2003年重庆市一考生的《孔明挥泪斩马谡》就是采用独幕剧形式写的一篇优秀作文。作者充分发挥想象,结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认识,改写了小说中“孔明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情节。文章不是对小说情节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紧扣“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采用戏剧的形式,删繁就简,紧紧围绕孔明的内心矛盾来写,塑造了一个执法如山、严明军纪的忠臣形象。孔明在军令、国家大事与个人感情之间,不顾与马谡的亲近感情,以国家利益为重下令将马谡斩者。戏剧矛盾冲突集中,人物刻画细腻,再现了蜀国忠臣的光辉形象。

考场作文范文篇5

美文争共赏才识服“判官”

从2002年高考作文阅卷来看,所谓的“写好各类文章的能力”,首先表现在考生所具备的“才”和“识”上。丰富的阅历、渊博的知识、厚实的积累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大胆的想象、娴熟的技巧、优美的语言是把作文写活的基本保障。但是,一个人拥有了这些“才”其实还是不够的。因为好文章不是简单地堆积材料或展示才华,更重要的是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材料和写作技巧,并对这些材料进行“艺术”性地加工改造,使其为我所用,表达“我”的独到见解,甚至使其闪现哲理的光华,这就是“识”。

“才”和“识”虽然是一对辩证的关系,但“才”是写好考场作文的基础,“识”是提升考场作文品位的必要条件。有一位往届生,借用《凤凰涅pán@①》为题,叙写了自己从失败到奋起,从而取得自我新生的心理历程,结尾几段,是这样写的:

我知道,我的心灵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既然阿加门农也要花费十年时间才能攻破特洛伊,夺回海伦;既然奥德修斯也要历经艰险才能回到故乡,重新为王。我,又有什么理由去拒绝面前的这一点荆棘呢?

我细细审视自己,我的身体不够强壮,我的意志不够坚强。但我不会害怕前方的路,因为我还有一颗跳动的心,在呼告着未来!

我不是凤凰,但我梦想凤凰的永生;我不是英雄,但我渴望英雄的不朽。而我的心灵,它告诉了我前进的方向!

执掌着智慧的女神雅典娜啊,你愿意睁开你的慧眼,去关注一个凡人的涅pán@①吗?

丰富的知识是一种“才”,深刻的见解则是一种“识”。我们不仅要为这位考生具有较为丰富的外国文学修养而赞叹,更要为他义无反顾地选择心灵的“涅pán@①”而鼓掌。

考场是无情的,考场又是“多情”的,只有美文,才能争得共赏;只有“才识”,才能征服“判官”。

扎实打基础临场方自如

才识哪里来?功夫在考场外。

议论文中小至成语名言,大至典故传说,考生心中要有“一本账”,待要用时,自然而然便呈现眼前了,这就是一种功夫,这种功夫的背后是考生十年寒窗的积累和理解,没有投机和巧合,只能扎实地打基础;记叙文可以是对所见所闻的叙写,也可以是对生活的艺术再创造,它必须得益于合理灵活的思维,扎实娴熟的写作功底。有一段考场作文这样写道:

……历史是座宝藏,华夏文化便是那巍巍昆仑,莽莽太行。一路前行,当你被纷繁世事压迫得难以喘息时,听听阮籍的恸哭,你便明白什么是真实。当下一个休假到来时,也许你已和家人决定了度假的车票;当你情场失意,官场潦倒之际,听听丧妻贬官的苏轼为你高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不知你的心情是否如雨后初霁的天空丽日高照。当你背负着生活赐予你的累累伤痕痛不欲生,听听郑板桥羽扇中轻摇出的“任尔东南西北风”,也许你也会“难得糊涂”一把。人生之路四通八达,“风物长宜放眼量”。生命的质量便在于我们的选择……

文段中的比喻新颖活泼,联想自然贴切,如果没有丰厚的历史知识作为基础,想象的翅膀能够如此自如地扶摇吗?

未来的考生们,想要成为考场骄子,就老老实实地学习,勤勤奋奋地练习吧。要学的是各种各样的知识,要练的是多种多样的方法。

自然表真情纯朴见睿智

对近几年高考作文的现状,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余荩先生的话可谓一语中的:“从最近两年的阅卷看,有些文章的确思路活跃,形式多样,但很多乍看情节编得很圆满,细看却有似曾相识之感。某个情节或某段用词精彩的排比句老师第一次批阅到,也许会击节三叹,但第二、第三次遇上,就有受骗上当的感觉了。许多考生动不动就编故事,而且编的都是外国人的故事。试想,中学生对外国人的生活究竟能有多少实际体验,文字也许很花哨,但内容的虚假度增加了。”

那么,中学生的真情是什么?

一、所遇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毫无疑问,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是中学生“真情”的主体。所遇可以是自己遇到的,也可以是他人遇到的;所见所闻一般都是他人的东西,不过让自己了解了;所遇所见所闻都来自于生活,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所感所思来自于主观心理。真情就是以客观为依托,经主观升华了的东西。中学生的真情应该是纯朴的,而不是花哨的,是自然的,而不是做作的。

也许有人说,中学生作文,尤其是考场作文,缺少真情,是被“逼”出来的。中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生活在相对狭小的社会环境当中,接触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机会较少,其中有一部分生活是经过挑选了的理想化了的,或者经过改造了的具有模拟性质的东西。是不是有“逼”的因素,这当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今后值得深思的问题,然而这决不是容忍中学生写虚情假意作文的理由。否则我们语文教学就是在顺之导之了。

二、真情不排斥虚构,但要遵循生活的“法则”。尤其是要自然,纯朴。属于主观心理的东西离不开生活客体的依托,任何反应到作文中的生活客体可以是虚构的,但不怪异就好,更不能以标新立异为目的。近几年,提倡中学生的作文要能放开思路,善于联想,甚至要学会幻想,其本意是好的,但幻想出了“格”,便是胡思乱想,便不好了。

虚构只是对所了解的生活的重组,或者是在把握生活特征基础上的再创造。创新与瞎编乱造有本质的区别。有一位考生把自己幻化成为一个水鬼,全文写了一个水鬼的忏悔历程:

好冷,总是一个人,没有人陪我。冰凉的河水浸透着我的身体,也浸透着我的心,我的心已经死了,它已经不会跳动了。

水鬼,传说中落入河中淹死的人。它们一辈子也不能转世,只能带着对生命的渴求,徘徊在冰冷的河水中,没有希望,没有未来,甚至连死也没有。我来这里已经三年了,黑暗、恐惧、孤独陪伴着我,我想我的家人,朋友,恋人,我渴求父母的拥抱,可以用心感受的呼吸,可以用手摸触的体温,我想要。

阴暗潮湿的空气让我失去了人性,我渴求生命,只有一个办法可以救我,杀死一个人让他替代我的位置,我的心发出了阴暗的笑声。好可怕,连我自己都被吓呆了,“杀死他,你才有生命!”一个声音在我心中高喊着,“对,我没有其他选择了,为了生命,我可以不顾一切,哪怕是失去善良。”

机会来了,一个小男孩在河边玩耍,他是那么可爱,那么的天真,像我小时候一样,我的心软了,不忍去伤害一个纯真的生命,“喂,你在想什么,你没有其他的选择了,难道你想在刺骨冰冷的河水中呆上一世吗?”邪恶的声音又在我的心中高喊看。“对,杀死他,选择生命。”我失去了理智,我疯狂了,那一刻我选择了邪恶。我向小男孩游去,带着恐惧和愤怒,我抓到他的手了,温暖的,刹那间,连空气也仿佛凝固了。我的心笑了,拼命的笑。

挣扎中泛起的水花,演奏着死亡的旋律,我拼命地拉着小男孩向水中游去,我要杀死他。小男孩挣扎着,呼喊着,但这一切都是徒劳的,因为我是邪恶的,我没有了人性。

“妈妈!救我。”“妈妈”,好久没有听到这个词了,我的心颤抖了一下,小男孩的哭喊勾起了我的记忆。“妈妈,慈祥的妈妈,她在盼着我回家。”突然间,我感觉到有什么东西,滴进了我的心里,暖暖的,瞬间传遍了我全身的肌肤,那是妈妈的眼泪,她想我,盼望着我回去,我心跳动起来了,从来没有过的感动,我轻轻地把小男孩托上了岸,看着他跑回了家,那一刻我感觉到温暖,我找回了自己,我不会再让天底下任何一位母亲,为失去自己的孩子而哭泣,因为那是罪恶,好可怕!我做出了我人生中最大的选择,我不知道它是对还是错,我只知道我的母亲会为我的选择而骄傲的。

漫天飘舞着金黄色的落叶,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微风拂过河面,泛起片片涟漪在欢快地歌唱着,小河旁聚集着欢乐嬉戏的孩子们,小河成了孩子们的游戏场,好美。

又是一年过去了,据说这条河很久没有淹死过人了,溺水的人会被神祗推上岸,人们快乐的谈论着它,他们都说:“有一个善良的天使守护着这条河和河边的孩子们。”

我也好幸福,因为那是我心灵的选择。

初读很恐怖,也很荒唐,细品构思是“新”的,内容是“奇”的,情感是“真”的。这种真情实感寄托在一个“新奇”的情节中,却又显得那么自然和谐。可谓“新”而不怪,“奇”而不谲,足见这位考生的聪明才智。这样的作文焉有不得高分之理?

套文最可悲切忌背范文

高考作文的备考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流行学范文,背范文,并以此作为写好考场作文的典型经验和制胜法宝。有的语文老师在学生进入高三以后,不是指导学生注意各种文体特点,尝试训练为主,而是要求学生每周摘抄一篇范文,甚至要求背诵范文,以此代替训练,求得备考捷径。此种备考法,只是帮助学生在脑子里建立起范文库,而不是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考生们抱着侥幸心理,盼望考场上能够套上一篇美文佳作,缺乏随机应变能力。一旦临考时“套”上了,考生们沾沾自喜,老师们自以为是。可如今高考作文阅卷对此种现象毫不容情地说了“不!”并明确规定,对套用的雷同卷一般最高得分不超过20分。

今年高考作文阅卷时还是发现了一批套用或有套用嫌疑的作文,还有不少仿写痕迹过浓的作文。有一位考生以《弱智》为题,写了一篇以叙事为主,情节相当新颖的作文,可人们还来不及赞叹,便又发现这是一篇套用作文。当翻开2002年第12期的《微型小说选刊》,人们惊奇地发现了这篇同题范文(此文最早发表于2002年第2期《文学港》,作者署名励爱琴)。文中除了为数不多的文字改动之外,从故事情节到人物性格完全雷同。此文成了本次高考作文阅卷中套用卷的典型样本。

套用的实质是一种抄袭,过分地仿写也会让自己的个性丧失殆尽。在提倡考生展示个性,积极创新的时代,考场作文坚决杜绝套用,也不提倡仿写。

或许这位考生在考场上凭借自己的实力写一篇作文,还可以拿到可以自慰的分数,我们在为这位考生惋惜的同时,要告诫所有未来的考生们,写作没有捷径,只有勤奋;没有秘诀,只有训练。考生们千万别误入歧途。

在高考作文阅卷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批“另类”作文,那就是用文言或半文半白的古白话写的作文。为什么会刮起这股“复古”风呢?究其原因是因为2001年高考某省诞生了一篇满分卷,这篇作文以其流畅娴熟的古白话征服了阅卷的教师们,也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于是,一批“追风族”在今年的高考中纷纷效仿。虽然也有几篇“上乘”之作,但已经不可能再像去年那样激发起阅卷老师的兴趣了,因为第二个用鲜花比喻少女美丽的人不可能再排上天才的行列。至于那些半文不白,仅在语言上故作雕琢的不伦不类的作文,那就大有东施效颦之嫌了。

更有甚者,有这样一篇“古文”,具有典范的古文文法,精练的古文语言,还有别致的篇章构思,如果不是考场作文有具体的要求限制,我们都要为这篇“奇文”拍案了,可惜此文离题万里、不着边际。我们在为该生叹惋之际,不禁要问,古文功底如此深厚的人,居然会不知道如何审题吗?似乎不大可能。那么,他只能考前有备而来。姑且算他自身果真有如此深厚的古文造诣(说不定是请哪位宿儒),早已炮制好了这篇得意之作,然后报着侥幸心理,谋求标新立异,孤注一掷,投机取巧。这是不是一种“预谋”的套用,抑或是变相的抄袭?现在姑且不论此文是急就章,还是现成文,不论是自己创作,还是他人,反正离题万里了,“套”得牛头不对马嘴了,得分还会高吗?

考生们,考场作文制胜因素多多,以上是就今年高考阅卷中最突出的几个方面而论。以下为2003年高考作文备考送上一帖,仅供参考:

扎实打基础,才识不可无;方法学到手,临场方自如;

审题应仔细,主题不偏移;创新要提倡,瞎编见鬼吧;

自然最重要,真情不可少;纯朴见睿智,雕琢是掩饰;

套文最可悲,范文不可背;追风要不得,形式自斟酌;

表达全方位,描写排首位;语言像翅膀,书写同化妆;

写作无捷径,勤练是根本;功到自然成,等你拿高分。

考场作文范文篇6

一是比喻美。

比喻是汉语运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更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广义的比喻即打比方,它是借两个事物的相似点进行类比。考场作文中要想使对象表现得更形象真切,更好地表达出对事物的爱憎和褒贬,更好地描绘出事物的内在特点,就必须靠形象化的比喻手法。文章中如果用了好的比喻,分数一定也会高出一个等级。如高考作文《尝试》,一位考生是这样开篇的:“尝试是什么?尝试是乌云蔽日时直上云霄的那只最勇敢的鸟;尝试是大浪迭起的海面上勇往直前的一叶扁舟。对于勇敢者,尝试是一条崭新的生活之路;对于弱者,那迫不得已的尝试是一座高筑的墙。十八个春秋,风风雨雨。回顾往事,我无悔无憾;展望未来,我信心百倍。我勇敢地面对生活,因为生活教会了我勇于尝试。”作者开始连用四个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它一出现,就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二是设问美。

设问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如《转折》一文是这样开篇的:“有人说:转折意味着机遇。有人说:转折预示着挑战。/有人说:转折可以使你远离失败。/有人说:转折也许会让你距离成功更加遥远。/究竟什么是转折?/我问那串永不停歇地滴落的水滴,小水滴欢快地告诉我:‘转折就是那样一滴可以穿透一块坚石的水。’/我问山边那一树红梅,它笑笑说:‘转折就是严寒冰冻下朵朵鲜花绽放的那一刻,转折就是那突然而至的满树灿烂。’/路边的小草,你又能告诉我,什么是转折?枯黄的小草抬起头:‘转择就是我们告别枯黄、重新吐翠的时刻,就是不久将至的春天。’”作者借形象包孕抽象,意蕴深刻,令人回味。

三是排比美。

排比本是一种修辞方式,可是,一旦将这一语言样式扩大使用,就会使自己的语言收到绝好的修辞效果。适当运用排比,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更集中的表达某种意思或感情,而且可以造成结构形式的整齐美,增强文章的艺术美。用以叙述,则清晰深刻;用以描写,则形象生动;用以抒情,则情深意厚;用以说理,特别能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鞭辟入里、理直气壮的强烈气氛。排比可用于句子和段落之间。如作文《多解的一个问题》开头三段是这样写的:“幸福是什么?//曾认为幸福便是拥有金钱,但我看到当一些人使尽浑身解数拼命挣钱而腰缠万贯,却发现世间还有许多金钱买不到的东西时,我迷惘了。//曾认为幸福便是拥有美女,但我看到一些人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国色天香,待跪在美女裙下却发现美女也有衰老的时候,我没有找到幸福的答案。//曾认为幸福便是拥有权势,但当我看到一些人疏通官路、官位显赫时,发现当官不为民做主被百姓戳脊梁骨,不如回家卖红薯,我明白我仍没有找到答案。”三个排比段整齐而不呆板,结构严谨而不落俗套,开篇就展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由如优秀作文《横看成岭侧成峰》,最后一段是这样结束的:“创新是石,擦出星星之火;创新是火,点燃希望之灯;创新是灯,照亮前行之路;创新是路,引导我们前行!相信,横看成岭侧成峰,只有创新才不同,只愿‘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者语言文采飞扬,排比句式使语意连贯延伸,归纳了全篇,深化了主旨,更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四是引用美。

谚语,诗词名句和中外名人名言,历来具有表达精练、含义深刻、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等特点。引用得好,往往有助于表达的精练和生动。在考场作文中若能恰当借用,必能使文章神采飞扬,意蕴深刻。借用名句主要有两种情况:局部引用和全篇引用:如作文《世界因多彩而精彩》中间一排是这样引用的:“‘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吟咏着徐志摩的佳句,我轻轻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一段之内五处引用诗词名句,既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说理感染力,显示了作者文史知识的丰富和驾驭语言的功力。由如作文《问世间情为何物》,作者大胆引用台湾歌星姜育恒的《梅花三弄》主题曲的精美歌词,塑造了新形——四大美女形象,注入新内涵——各有其怨,对“情”字的理解丰富多彩,使文章既有时代气息,又有古典韵律之美。

五是反语美。

考场作文范文篇7

一是比喻美。

比喻是汉语运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更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广义的比喻即打比方,它是借两个事物的相似点进行类比。考场作文中要想使对象表现得更形象真切,更好地表达出对事物的爱憎和褒贬,更好地描绘出事物的内在特点,就必须靠形象化的比喻手法。文章中如果用了好的比喻,分数一定也会高出一个等级。如高考作文《尝试》,一位考生是这样开篇的:“尝试是什么?尝试是乌云蔽日时直上云霄的那只最勇敢的鸟;尝试是大浪迭起的海面上勇往直前的一叶扁舟。对于勇敢者,尝试是一条崭新的生活之路;对于弱者,那迫不得已的尝试是一座高筑的墙。十八个春秋,风风雨雨。回顾往事,我无悔无憾;展望未来,我信心百倍。我勇敢地面对生活,因为生活教会了我勇于尝试。”作者开始连用四个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它一出现,就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二是设问美。

设问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如《转折》一文是这样开篇的:“有人说:转折意味着机遇。有人说:转折预示着挑战。/有人说:转折可以使你远离失败。/有人说:转折也许会让你距离成功更加遥远。/究竟什么是转折?/我问那串永不停歇地滴落的水滴,小水滴欢快地告诉我:‘转折就是那样一滴可以穿透一块坚石的水。’/我问山边那一树红梅,它笑笑说:‘转折就是严寒冰冻下朵朵鲜花绽放的那一刻,转折就是那突然而至的满树灿烂。’/路边的小草,你又能告诉我,什么是转折?枯黄的小草抬起头:‘转择就是我们告别枯黄、重新吐翠的时刻,就是不久将至的春天。’”作者借形象包孕抽象,意蕴深刻,令人回味。

三是排比美。

排比本是一种修辞方式,可是,一旦将这一语言样式扩大使用,就会使自己的语言收到绝好的修辞效果。适当运用排比,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更集中的表达某种意思或感情,而且可以造成结构形式的整齐美,增强文章的艺术美。用以叙述,则清晰深刻;用以描写,则形象生动;用以抒情,则情深意厚;用以说理,特别能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鞭辟入里、理直气壮的强烈气氛。排比可用于句子和段落之间。如作文《多解的一个问题》开头三段是这样写的:“幸福是什么?//曾认为幸福便是拥有金钱,但我看到当一些人使尽浑身解数拼命挣钱而腰缠万贯,却发现世间还有许多金钱买不到的东西时,我迷惘了。//曾认为幸福便是拥有美女,但我看到一些人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国色天香,待跪在美女裙下却发现美女也有衰老的时候,我没有找到幸福的答案。//曾认为幸福便是拥有权势,但当我看到一些人疏通官路、官位显赫时,发现当官不为民做主被百姓戳脊梁骨,不如回家卖红薯,我明白我仍没有找到答案。”三个排比段整齐而不呆板,结构严谨而不落俗套,开篇就展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由如优秀作文《横看成岭侧成峰》,最后一段是这样结束的:“创新是石,擦出星星之火;创新是火,点燃希望之灯;创新是灯,照亮前行之路;创新是路,引导我们前行!相信,横看成岭侧成峰,只有创新才不同,只愿‘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者语言文采飞扬,排比句式使语意连贯延伸,归纳了全篇,深化了主旨,更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四是引用美。

谚语,诗词名句和中外名人名言,历来具有表达精练、含义深刻、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等特点。引用得好,往往有助于表达的精练和生动。在考场作文中若能恰当借用,必能使文章神采飞扬,意蕴深刻。借用名句主要有两种情况:局部引用和全篇引用:如作文《世界因多彩而精彩》中间一排是这样引用的:“‘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吟咏着徐志摩的佳句,我轻轻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一段之内五处引用诗词名句,既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说理感染力,显示了作者文史知识的丰富和驾驭语言的功力。由如作文《问世间情为何物》,作者大胆引用台湾歌星姜育恒的《梅花三弄》主题曲的精美歌词,塑造了新形——四大美女形象,注入新内涵——各有其怨,对“情”字的理解丰富多彩,使文章既有时代气息,又有古典韵律之美。

五是反语美。

考场作文范文篇8

近几年,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批评越来越多。全国人代会上,几乎每年都有代表批评学生写字水平下降。1997年年底,《北京文学》破天荒地发表了一组关于中学语文课的《世纪观察》,名为“忧思中国语文教育”。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许多报刊都作了转载。之后,《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南方周末》、《浙江教育报》等纷纷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确实不少,由此引发的笑话也够多的。一位作家的文章被收进了与中学语文课本配套的练习册,根据这篇文章编出的“标准化”练习题不只难倒了学生家长,竟也难倒了作家本人。诗人邹静之发现他辅导不了上小学的女儿的作业。根据句子的意思写成语,关于“思想一致,共同努力”,女儿答“齐心协力”,老师判错,标准答案是“同心协力”。(注:见1998年3月《南方周末》。)上海一所小学二年级有一考题:天空是(A.青青的,B.蓝蓝的,C.灰灰的,D.白白的)。标准答案只能是“蓝蓝的”。语文教育家于漪气愤地说:“鲁迅活到现在也考不及格小学考卷了,他的作品很多词也都用错了!”(注:《语文教学质量辨》,1997年4月在扬州全国语文研讨会议上的讲话。)

1998年高考结束后,作文题引发的问题又成为传媒关注的热点。小作文题目是“妈妈只洗了一只鞋”,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开头和结尾,补写中间的内容。考的是学生的想象力,可大多数考生都缺乏良好的想象力,没有新意,于是报纸上马上出现一篇标题醒目的文章:“一位教授阅完高考‘小作文’后发问:想象力哪去了?”文章列举了考卷中出现的种种想象力贫乏的表现,又援引了一篇美国小学生的想象作文作对比:“有几个小男孩,到郊外去玩,在芦苇丛中发现了一只蛋,有的说是蛇蛋,有的说是鸟蛋,争论没有结果,他们决定把蛋拿回去放到烘箱中去孵……蛋壳快破了,大家紧张地盯着看,哈,蛋里孵出的是里根总统!”据说这篇作文被推荐到美国全国性的报上登载,受到广泛的推崇。(注:见1998年8月4日《扬子晚报》。)

大作文则要求写一篇表现自己心理承受力的文章,题目是“战胜脆弱(或‘坚韧——我追求的品格’)”。考试后发现了两大问题:一是瞎编故事情节,二是在“战胜脆弱”面前未能战胜脆弱。仅1998年8月9日这一天,笔者就收看到两家电视台对瞎编故事情节的报道。浙江电视台《早间新闻》说:今年安徽省考生中有20%的人瞎编自己的生活经历。一位书法水平挺高的考生说自己早就失去双手,后来靠顽强的意志学会了用脚写字。而省招办负责人说,今年安徽全省考场上没有发现考生用脚写字的。一位阅卷老师说:“刚开始看到这类作文很感动,但改多了就很反感。”同一天的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高三生活》节目里,一位女教师又谈起了阅卷感受:很多考生都编造了差不多的故事——星期天父亲陪自己去新华书店买复习用书,不料被迎面急驶来的车撞死了……考生们为了获得高分,不惜以牺牲父母生命为代价。再是“战胜脆弱”面前未能战胜脆弱。且不说高考前夕因承受不住巨大压力而自杀的江西丰城二中卢某某等同学,单说在考场上,江苏南通市某考点就有一考生,在完成了基础题和小作文题后,仅仅因为手中的圆珠笔无法书写,大作文一字未写就痛哭流涕,匆匆地离开了考场,在“战胜脆弱”这一考卷(恐怕也是人生考卷)面前得了0分,用行动编出了一个世纪性的笑话。(注:见1998年7月25日《浙江教育报》。)

二、症结何在

人们都会问:语文教育怎么了?

人们也都会想:语文教育症结何在?

我的看法是:症结主要在高考,在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方式和命题内容。语文高考出现了诸多弊端,并引发了语文教育的四大问题:

一是标准化考试导致了学生和教师思维的单一乃至僵化。标准化考试的特点是讲求答案的唯一性、“标准性”,所以才出现了前面的天空色彩唯有“蓝蓝的”一种答案的笑话。上海有位著名的语文教师出考题,出完后自己答题,结果与标准答案也有出入。这不是教师没水平,而是挖空心思出考题,把自己也搞得晕晕乎乎了。这也是标准化制度下特有的怪事。人们都很怀念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那段语文教育的春天,那时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地教改气氛活跃,各种创新的教育方法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语文教坛上。可自从标准化考试引入语文高考后,语文教改百花齐放的局面马上下去了,语文教育从此变得寂静一片。这多么令人惋惜,也多么值得深思啊!

考场作文范文篇9

灵感往往呈跳跃性、短暂性和不稳定性。当灵感突发于考场时,如果不及时捕捉,灵感就会逍逝,以后再冥思苦想,一时半刻也难以记起,特别在考场特定的紧张氛围中,越急就越打不开思路。因此,当灵感出现时,我们应立即捕捉,并速记备用。捕捉灵感不必用完整的语句,只要用极简单的字词或特别的符号将点滴灵感火速记下即可。准确捕捉灵感并向纵深开掘,就常常能化难为易,并迅速打开写作思路。针对捕捉的灵感进行联想选材,把映在头脑中最能突出文章中心的材料迅速文字化、条理化,就能写出高质量的中考作文。

一篇文章,给人第一印象就是开头一段话。古人把文章开头称为“凤头”,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漂亮,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开头好比乐曲定调,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整个作品的得失。开头应尽力写得新颖些、别致些。请看2000年吉林省中考满分作文《感受孤独》的开头:

我不喜欢雨季,但它还是来了。雨缠绵地下着,我躲在伞下,独自品尝着雨季的苦涩。

语言流畅,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耐人寻味,颇有神韵,而且巧妙而含蓄地点题,并为全文定好基调——多么生动精彩的开头。

分段和写好中间的技巧

分段的技巧说白了就是多分段。有的学生爱写三段式文章,“穿鞋戴帽中间一大套(一大段)”,显得拖沓、冗长,成绩肯定受影响。中间部分要多分段:一件事一段,略写的是一段,详写的内容再分为二三段,并用恰当的过渡词、句、段进行启承转合,便会给人以脉络分明之感,自己也便于在分段中调整思路。

另外,当你的文章以精练取胜而显文字不足时,多分几段可以增加篇幅。一般说来,考查一篇文章的总字数,是不考虑每段后面的空格的。因此,在不影响意思的完整表达时,多分段不失为明智之举,例如,可将人物之间的对话用分段的方式来排布等。总而言之,多分段不仅可以弥补字数不足,还可以收到利于阅卷的奇妙效果,使阅卷老师很轻松地把握你文章的思想内容及结构。

被喻为“猪肚”的文章中间如何写得浩荡而精彩呢?其实,名篇佳作,绝非通篇精美,它们之所以出“名”称“佳”,靠的也只是一个或几个精彩的片断。名家名篇尚且如此,初中生的中考作文又怎能企求在“考场”这样特定环境里,用个把小时就雕琢得十分完美呢?

因此,写好中间的技巧就是精心设计出一两个精彩片断来。这种片断或浓墨重彩、精工细描,或饱含深情、抒发感慨,或画龙点睛、提示哲理……这种文字看似短,但“磁力”大,它往往能像闪光的珍珠一样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平时上课时老师津津乐道,我们自己感到文章写得妙的不都往往是一些精彩片断或细节吗?那么,我们将片断写精彩不同样会受到好评吗?

控制字数和意外情况应变的技巧

中考是选拔性考试,作文有字数的限制,才能较客观地反映出考生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从而使部分有明确的标准。控制不好字数,使作文字数不符合要求,不仅会被直接扣分,同时会给阅卷老师产生不良的第一印象,因而会大幅度地降低得分率。而且字数过少或过多,作文的内容、中心、结构、语言等势必受到影响,评分时可能各项都会因此而降低,作文想得高分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所以,作文控制字数小看不得。

考场作文范文篇10

一篇文章,给人第一印象就是开头一段话。古人把文章开头称为“凤头”,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漂亮,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开头好比乐曲定调,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整个作品的得失。开头应尽力写得新颖些、别致些。请看2000年吉林省中考满分作文《感受孤独》的开头:

我不喜欢雨季,但它还是来了。雨缠绵地下着,我躲在伞下,独自品尝着雨季的苦涩。

语言流畅,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耐人寻味,颇有神韵,而且巧妙而含蓄地点题,并为全文定好基调——多么生动精彩的开头。

分段和写好中间的技巧

分段的技巧说白了就是多分段。有的学生爱写三段式文章,“穿鞋戴帽中间一大套(一大段)”,显得拖沓、冗长,成绩肯定受影响。中间部分要多分段:一件事一段,略写的是一段,详写的内容再分为二三段,并用恰当的过渡词、句、段进行启承转合,便会给人以脉络分明之感,自己也便于在分段中调整思路。

另外,当你的文章以精练取胜而显文字不足时,多分几段可以增加篇幅。一般说来,考查一篇文章的总字数,是不考虑每段后面的空格的。因此,在不影响意思的完整表达时,多分段不失为明智之举,例如,可将人物之间的对话用分段的方式来排布等。总而言之,多分段不仅可以弥补字数不足,还可以收到利于阅卷的奇妙效果,使阅卷老师很轻松地把握你文章的思想内容及结构。

被喻为“猪肚”的文章中间如何写得浩荡而精彩呢?其实,名篇佳作,绝非通篇精美,它们之所以出“名”称“佳”,靠的也只是一个或几个精彩的片断。名家名篇尚且如此,初中生的中考作文又怎能企求在“考场”这样特定环境里,用个把小时就雕琢得十分完美呢?

因此,写好中间的技巧就是精心设计出一两个精彩片断来。这种片断或浓墨重彩、精工细描,或饱含深情、抒发感慨,或画龙点睛、提示哲理……这种文字看似短,但“磁力”大,它往往能像闪光的珍珠一样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平时上课时老师津津乐道,我们自己感到文章写得妙的不都往往是一些精彩片断或细节吗?那么,我们将片断写精彩不同样会受到好评吗?

控制字数和意外情况应变的技巧

中考是选拔性考试,作文有字数的限制,才能较客观地反映出考生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从而使部分有明确的标准。控制不好字数,使作文字数不符合要求,不仅会被直接扣分,同时会给阅卷老师产生不良的第一印象,因而会大幅度地降低得分率。而且字数过少或过多,作文的内容、中心、结构、语言等势必受到影响,评分时可能各项都会因此而降低,作文想得高分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所以,作文控制字数小看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