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的心理特质十篇

时间:2023-09-18 17:58:52

创业者的心理特质

创业者的心理特质篇1

[关键词] 创业者 创业者素质 创业者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中国大大加快了国际化进程的步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需求不断变化。而“创业”这个概念也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当中,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然而,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在各种资源中,人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影响创业成功的各种因素中,创业者素质是最关键的要素。因此,本文正是从创业研究的个体层面出发,分析创业者所应具备的核心素质,为已创业者和欲创业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一、创业者概念的厘清

在有关entrepreneurship的研究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基本观点。第一种是创业者是创造或建立任何新模式的企业的个人,即企业外部的创业者。Turgot(1766)区分了创业者和资本家的概念,他认为创业者以一种新的方式获得或组织生产要素以创造价值,而资本家只是“提供他需要的风险资金”。第二种是创业者是革新者,即企业内部的创业者。Schumpeter(1934)认为“企业”是“新组合的运行”。所谓“新组合”,是(1)新产品或产品的新品质的引进;(2)新生产方式的引进;(3)新市场的开拓;(4)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供应源的控制;(5)新组织结构的运行。而“创业者”是使新组合的自由体系不断地跨越障碍的革新者,而不仅仅是使已建成公司一成不变地运转的人。也就是说,创业者能将公司资源与远景导向相结合并对其负责,创业者不墨守陈规,而常常是变革其轨道的人,是那些有眼光、有能力、敢于冒险实现创新的人。正如美国经济学家Drucker认为,创业者是革新者,是勇于承担风险、有目的地寻找革新源泉、善于捕捉变化、对变化做出反应,并把变化作为可供开发利用的机会的人。

与Schumpeter的纯粹实用主义相似, Bruyat& Julien(2000)从构建主义角度对创业者定义进行了整合,(1)承认个体是创造新价值的一个重要或关键因素。从法律意义上来说,不只是只有创业者通过创建企业或某种革新为社会创造了新价值。他们只是创造了大部分新价值,是经济体系合理运转的必要条件;(2)认为个体不是自动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的机器。他们有能力学习和创造,有能力自我实现,因此,不管环境是提供了机遇还是设置了阻碍,他们都有行动的自由;(3)环境中的资源促进了一个地区的创业者数量的增加。

综上所述,创业者是处于相对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的,通过他们自己或者他们领导的团队的一系列自由市场行为,创建一个新企业或整合固有的资源而对现有企业进行革新,从而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企业成长和个人财富做出贡献,在整个过程中创造大部分价值的,具有个人主动性、创造性、学习能力以及能够反作用于环境的个体。

二、 创业者核心素质述评

Drucker曾经说过:“在当今世界,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企业的成败存亡”。创业者是一个素质集合概念。可以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身体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态度、情感、意志等)、能力素质、技能素质。因此,对一个创业者素质的判断应当是一个系统的、细致的技术性识别过程。而过分注重项目技术含量而忽略创业者个人综合素质能力,将其专业技术素质简单地等同于创业者素质是片面而危险的。在创业者素质集合当中,创业者的心理素质是核心素质,起着灵魂、统帅作用,对创业成功具有突出的影响。主要有:

1. 成就需要。McClelland从心理社会学角度出发,提出为什么在某个时间点上,某些社会存在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增长。他把这种增长归结于这些社会中的大多数人的成就需要,认为成就需要是从文化中获得的,是创业者的关键心理特征。高成就需要个体具有以下特征:对决策承担个人责任、设置目标并努力实现、有反馈的需要(McClelland, 1967)。后来的研究也验证了很多成功创业者有高成就需要(Begley& Boyd, 1986; Johnson, 1990; McClelland, 1986)。但是成就需要理论有两个基本问题,即其适用于业务员、经理和创业者等不同个体;高成就需要不能预测创业倾向(Sexton& Bowman, 1985)。McClelland最近的研究跨越了成就需要,验证了其它一些人格特征,如主动性、独断性、效率导向、系统规划以及工作承诺(McClelland, 1986)。但这些特征与成就需要一样都不是创业者特有的素质,而是很多成功个体普遍具有的特征。

2. 自我控制。即个体相信通过他们的行为能够控制事件的发生(Rotter, 1966)。然而,自我控制也不是创业者独有的特征,与成就需要相比更不能区分创业者与非创业者(Gasse, 1982; Brockhaus, 1982; Sexton& Bowman, 1985)。Brockhaus总结到,虽然高自我控制是成功经理与成功创业者的共同特征,但是它仍然能“区分成功创业者与不成功创业者”。

3.高风险倾向。Miner& Raju(2004)将风险倾向上的差异作为区分创业者与一般管理者的标准。但是,总体研究结果认为创业者只是适度风险承担者,不能很好地与经理甚至一般个体在风险认知上有显著区别(Sexton& Bowman, 1985)。

4.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Schere(1982)和Sexton& Bowman(1985)指出,创业者与经理相比具有更显著的不确定性容忍度。其它一些区分创业者和经理的人格特征是高自治、统治、独立需要与低支持、遵守需要、以及忍耐力(Low& MacMillan, 1988; Sexton& Bowman, 1985)。

另外,Chen等(1998)的研究表明,创业者与非创业者在创业自我效能感上存在显著差异,并将影响创业绩效。Baum& Locke(2004)对创业者的特质、技能、动机与创业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同样发现了创业者个人特征的重要作用。Carland等(1984)通过问卷法比较了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工薪阶层的心理特质,发现企业家在成就动机、冒险倾向、创新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群体。另外,Beuge1sdijk& Noorderhaven(2005)通过问卷调查比较了创业者和普通人(失业者、退休者、学生、妇女)以及工薪阶层的人格特质,发现创业者具有更高的个体责任感和勤奋品质。

而国内研究者在探讨分析企业家特殊心理、个体特质的同时,还指出了企业家独特的心理素质对创业的影响。如王红军(2007)等提出了企业家创业胜任力的8个特征,并认为机会、关系、概念、组织、战略、承诺等6个要素直接影响创业绩效;此外,部分研究者针对企业不同生命周期探讨了企业家的心理品质。例如,盛南(2006)认为,在初创期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素是艰苦创业、坚忍不拔;在成长期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素是积极进取、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与风险管理;在成熟期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开放合作与学习创新;而在二次创业阶段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素则是远景管理与社会责任意识。

综上所述,特质论认为创业者独特的心理素质一般包括:成就动机、冒险倾向、创新性、控制点、自我效能感、领袖气质、责任感、经验开放性等。近期的研究也表明,创业者的特质因素是不容忽视的。研究发现,个体在个性、风险倾向与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创业效能感、成就动机、认知模式、毅力、激情、控制感等特质因素上的差异,使得创业者与非创业者区分开来,这些特征对创业成功具有较好的预测效度。

三、 创业者研究展望

然而,在某种意义上,特质论是从个体层面对创业进行研究,但其过于偏重微观层面的个体特征,存在方法上和定义上的问题,如没有比较样本、对成功创业者的偏见、以及所观察到的创业者特征有可能是创业经验的结果。Gartner(1988)也指出单纯从特质角度区分创业者与非创业者存在局限性。因此,我们对创业者进行研究,应该把创业者置于宏观层面中,如从整个社会这个创业大环境出发,将其作为一个群体和社会现象,结合当地文化和制度等;或者置于中观层面中,如企业生命周期,并结合企业内部的每一次大的变革,如产品创新、市场拓展、组织变革和流程再造等;进而研究微观层面的创业者核心素质,从而形成一个立体式的研究格局。

参考文献:

[1]陈传锋 叶贤 俞柏灵:(2007). 民营企业家的心理演变探析. 心理科学, 1265-1268

[2]盛南:(2006). 企业家精神的构成要素与阶段发展模型――兼论浙江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困境成因. 技术经济, 6, 11-13

[3]王红军 陈劲:(2007). 科技企业家创业胜任力及其与绩效关系研究. 科学学研究, 6, 143-153

[4]严建雯 叶贤 陈传锋:(2008). 民营企业家的创业心理研究. 心理科学, 31, 1503-1506

[5]Amit, R., Glosten, L.& Muller, E.(1993). Challenges to theory development i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30,815-834

[6]Beugelsdijk, S.& Moorderhaven, N.(2005).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self-employed: an empirical study.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4, 159-167

[7]Bruyat, C.& Julien, P. A.(2000). Defining the field of research in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6,165-180

[8]Carland, J. W., Hoy, F., Boulton, W. R.., ect.(1984). Differentiating entrepreurs from small business owners: a conceptualiz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9,354-359

[9]Ireland, R. D., Hitt, M. A.& Sirmon, D. G.(2003). A model of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the construct and its dimensions. Journal of Management, 29, 963-989

创业者的心理特质篇2

关键词:创业动机;影响因素;职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075-02

通常认为,成为一个创业企业家是一个具有挑战的职业选择,因为他们在创业的过程中每天要面对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情境充满了日与俱增的不确定、困难、失败和沮丧(Campbell,1992)。因此,理解这些人为什么要选择创业和怎么样开展创业活动对于理解创业活动是非常关键的,这就涉及到对创业动机的研究。关于创业动机的概念,目前学术界没有达成一致,研究者从不同的侧重点对创业动机进行定义,但可依据动机的传统定义将创业动机理解为:创业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创业活动,并导致创业活动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纵观国内外近几十年的研究中,对创业动机的理论研究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的发展路径。在纵向发展路径中,与管理心理学领域发展轨迹类似,研究者逐渐从构建静态的内容导向的理论模型转变到关注具有动力特征的过程。这一转变符合创业动机本身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规律,创业动机地激发、维持是创业者个人与环境不断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的产物。创业动机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企业的逐步发展壮大,创业企业家在满足了初步的需求后,创业动机也会逐步改变。比如,创业者动机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经济性动机逐渐减弱,而社会性动机逐渐增强。横向发展路径研究指的是研究者从不同的学科领域依据各自的理论背景、关注对象对创业动机的不同方面进行研究。比如,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分别从各自的学科视角开展了对创业动机及创业动机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外学者(Walte等,2014)在对近30年来众多有代表的文献的归纳研究,发现研究者主要从六个视角来研究创业动机的产生、发展及特点。其中包括特质视角、认知视角、情感视角、意图视角、学习视角和经济视角。特质视角关注个体的特质和倾向。认知视角强调获取、储存、加工和使用信息的认知过程能够强有力的驱动个体产生创业动机(Baron,2004)。情感视角关注情绪和情感在创业者决策中的作用。意图视角研究创业者创业意图的驱动因素。学习视角强调了观察者通过观察社会行为进行学习。经济视角借鉴了人力资源和决策理论的相关观点,认为利益最大化驱动了创业的职业选择。

创业动机是个体创业行为的驱动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动机的产生受着有机体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个体创业的动因或驱动力往往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多种动因共同促进。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笔者认为创业动机的影响因素可分为两大类: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又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发展因素,其中先天因素包括人口学变量、人格特质因素,后天发展因素包括认知特质、能力特征与个人心理特征。环境因素则包括创业氛围和创业政策因素。以下分别具体介绍创业动机的每个影响因素。

一、个体因素

1.先天因素。

(1)人口学变量。以往的研究发现,个体自身的性别(男女差异)、经济条件、教育程度,父母的价值观念、文化程度、职业种类等都会影响创业道路的选择。男性比女性更倾向选择自主创业,家庭经济较差者受物质追求面驱动选择创业,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者则更多受成就动机和自我实现的要求选择创业。父母创业,则孩子更倾向于创业。

(2)人格特质因素。人格特质在创业过程中影响创业者是否创业的决策的制定(Shane,2003)。人格特质的研究者关注创业者的个性特质和倾向,他们假定在早年,人格特质可通过社会学习过程而塑造(Carland等,1988),但人格特质主要由遗传或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影响决定(McCrae,1994)。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最早到对创业动机的研究致力于发现哪些人格特质和特点能够促使创业者产生创业意图、开展创业活动,即区分哪些具体人格特质使创业者和普通人不同。从McClelland(1965)提出成就动机影响创业开始,大量的对人格特质的研究开始涌现。例如,Whetton和Cameron(1998)研究发现外向性特质(extraversion)、开放性特质(openness)影响创新能力与创业倾向。近些年,有研究者认为个性特质对创业动机的影响有限,这可能与个体的特质会随时间改变而改变有关,因此后续对人格特质因素的研究要结合时间维度开展。

2.后天发展因素。

(1)认知因素。认知因素对个体的创业动机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在个体获取信息或机会并且能够识别、辨认信息或机会的过程推动下,个体才会产生创业的动机。研究者对认知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采用启发式的认知策略和目标设定。在缺少时间、信息或者信息加工能力的情况下,启发式减少了加工的关键信息的总数,并且能够产生充分的、通常可以接受的结果。研究者认为创业企业家比普通企业管理者更依赖于启发式,因为他们典型的要面对高不确定性和复杂的决策制定场景(Busenitz and Barney,1997)。类似地,认知策略偏向启发式的个体更容易选择创业的角色,而其他个体会感觉创业活动过于成为负担,而不考虑创业。但是,在高信息负荷、不确定情景、情绪紧张或者时间压力下,使用启发式可能会带来认知偏差(Baron,1998)。它能直接影响创业者的决策或者影响对风险的认知,进而造成对风险的误判(Simon et al.,2000)。目标是行为的客观标准,创业目标的设定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创业活动。具体地,Locke(2002)指出目标通过四种机制影响行为表现:第一,目标起到指导功能,它指导注意和努力朝向与目标相关的活动;第二,目标具有激励功能,高目标比低目标产生更多的努力;第三,目标影响毅力;第四,目标通过唤醒、发现,使用任务相关的知识和策略间接地影响行为。

(2)能力特征。在此能力特征指潜在创业者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会影响他是否创业以及创业动机的强度。欧洲国家的政策制定者相信通过教育,特别是创业教育,能够增加创业者的数量和质量。他们认为个体获得创业相关的知识越多,越能促进创业。

影响个体创业动机的能力具体指发现、识别机会的能力。具有发现并能辨认机会的能力,个体就更能发现潜在的商业价值,进而产生创业意图,促进创业活动的开展。

(3)心理特征。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自我效能感,是依据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结合创业领域而提出的概念。创业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扮演各种创业角色,并完成各项创业任务的信念强度(Boyd,1994)。创业自我效能感不只反映了过去的经验和成就,更重要的是,它能给个体提供自己能够胜任的结论,因此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过程很重要,它涉及到个体有信心执行一项任务并且有信心获得结果,它提供了有能力的感觉,所以在创业企业家高不确定结果的背景下,它是预测行为的一个有利的指标。如果个体认为自己具有必备的创业企业家能力,比如风险承担,那么他就更倾向于选择创业。Gartner(1985)认为创业意图是为了建立新企业,在行为之前所表现出的一种有意识的状态。创业首先表现为创业者建立意图,创业意图应该是创业机会搜寻、发现和开发之前,一旦创业意图形成了,搜寻和识别创业机会才开始。

二、环境因素

1.创业环境。近几年创业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响创业的环境特点和机会特点上,这些研究极大地提高了对创业现象的理解(段锦云,2012)。《GEM全球创业观察2002中国报告》将影响创业活动的创业环境因素分为: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和培训、研究开发转移效率、商业环境和专业基础设施、国内市场开放程度、实体基础设施的可得性、文化和社会规范九大方面。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环境影响当地人的创业意识和动机,积极的创业文化能更多地萌生创业动机,从而使有创业动机的个体有意识地搜寻因为环境的变动带来的商业机会。

2.创业政策。Anders将创业政策界定为“是关于激励企业家(创业者)及其创业精神的政策措施”,包含三方面内容:创业政策对象是处于发展前期,起步和后起步阶段的企业(42个月之内的企业);创业政策的设计和实施涉及三个领域:动机、机会和技能。创业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企业家从事创新与创业活动降低创业壁垒,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促进创业活动,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目的。国家经济政策影响着创业活动,进而影响经济的增长(van Praag,2007)。当国家的经济自由程度增加时,个体更愿意自己创业。

三、后续研究展望

创业动机是预测创业行为的重要动力机制。创业动机受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交互影响,根据实证研究表明,相对于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对创业动机的影响和预测作用要小。虽然对创业动机的研究已经开展几十年,但创业动机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清晰的和完整的定义,这妨碍了研究者对以往研究数据的评估使用。因此后续亟待一个统一的定义。

创业动机多种多样,而不同类型的创业动机,其影响因素不同,影响机制也不同。探讨影响机制,将会促进人们对创业动机的进一步了解,这还需后续研究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段锦云.创业动机研究:概念结构、影响因素和理论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5):698C704.

[2]Baron,R.A. (2004),“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a valuable tool for answering entrepreneurship’s basis why question”.

创业者的心理特质篇3

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加剧的今天,高校需要通过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来促进大学生创业行为的有效发生、顺利发展和圆满成功。有研究表明,在SCI和SSCI文献中,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研究远远落后于世界,加强和推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经非常紧迫[1]。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实施途径,值得我们给予充分关注和开展深入研究。通过文献梳理,理清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研究概况,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心理学视角的理论支持,有助于培养出更多心理素质过硬的创业人才,更好地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一、国内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研究概况

1.基本脉络

目前,国内学术界尚缺乏对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开展的系统研究。在国内可查到的中文文献中,“创业心理教育”这一提法最早出现在江应中2003年发表的《大学生创业心理培养》一文中,文章指出“高等学校开展创业心理教育势在必行”[2],但这一提法并没有被之后的学者们广泛使用。其后,在学刊上明确使用这一提法的文章有5篇,作者分别是丁邦俊[3]、任丹阳[4]、沈文青和赵方强[5]、王瑞雪[6]、林磊和陶思亮[7]。与之相关的研究主题例如“大学生创业心理”、“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大学生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等,散见于一些学刊中,但是往往是自说自家,缺乏系统性和对照性。从研究方法上来看,理论探讨多于实证研究。近年来出现了从心理资本、心智、胜任力等理论视角探讨大学生创业心理的研究,特别是心理学专业的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中积极开展实证研究,从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大大推进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国内高校在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实践方面几无建树。林磊和陶思亮认为,当前我国高校的创业心理教育严重失位,暂处于“打游击”的状况,还未正式起步[7]。沈红明认为,虽然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方面已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有益的经验,但是在整体上存在着实施范围狭小、失位、理论建设迟缓、模式较为封闭、培育方法单一等问题[8]。

2.研究热点

葛莉以CSSCI数据库中1998年至2011年间中国大学生创业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在就业竞争力的视角下探讨了中国大学生创业的研究热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十个方面的研究热点中与创业心理教育关系紧密的达八个之多,分别是创业精神、市场意识、创业能力与绩效、创业素质与素质教育、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大学生与创造性人才、创业心理品质[9]。

3.主要成果

刘志等研究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心理接受机制,认为这是大学生出于自身需要,对创业教育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并内化为自身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外化为创业行为的过程;其内在工作机制体现为:“内化-外化”的双向建构、“价值-事实”的双维合成、“关系-过程”的双态共生[10]。

席升阳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提出了一种由创业心理、创业伦理、创业哲理三个层次构成的“创业教育的精神学范式”;其中,创业心理是创业伦理与哲理的“摇篮”,是创业精神的感性形式[11]。他致力于“中国创业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创新,以及全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与保障研究。

江应中认为,在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志趣、创业人格、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2]。席升阳认为,主要是: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发展;创业者的心理素质与创业过程的心理分析;成功期与挫折期的心理学应对等[11]。任丹阳认为,主要包括:客观分析自我,正确认识创业,具备创业意识;明确创业目标,坚定创业意志,有效应对困难;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4]。

韩力争[12]、唐海波和王瑜萍[13]、车丽萍和李守成 [14]、严建雯[15]等众多的研究者探讨了创业心理素质的内容。

唐海波和李赛兰、席升阳探讨了创业心理障碍及其干预问题。唐海波和李赛兰认为,创业心理障碍主要有:创业认知偏差、心理适应能力差、创业意志缺乏、创业动机偏差;具体干预措施有: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宣传;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家庭的支持;创业心理品质的自我培养[16]。席升阳指出,创业过程中会出现过于依赖、自卑、畏缩等人格障碍和急于求成、目标多变等行为障碍,克服的办法就是以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等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为重点开展大学生创业心理的教育[11]。

丁邦俊[3]、沈红明[8]、任丹阳[4]、苏益南[17]、唐海波和王瑜萍[13]、王志峰[18]、车丽萍和李守成[14]、邓丽芳等[19]探讨了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多个途径。

车丽萍和李守成分析了创业情景模拟训练、消除或缓解心理障碍法、表象训练法、自我暗示法、自我反省法、认知活动情景法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14]。陈丽君认为,ERP沙盘模拟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20]。沈红明认为,创业实践中可以采用社会情景法、实践操作法、问题探究法三种方法[8]。

国内学者积极构建创业心理模型。比较有代表性有范巍和王重鸣的创业倾向模型[21]、贺丹的创业倾向模型[21]、倪坚和陆连国的“经心”创业模型[22]、曾照英和王重鸣的中国情境下创业者动机的二维模型[23]、高娜构建的七因素创业心理资本模型[24]、邓丽芳等构建的大学生创业心理胜任力模型[19]、张敏建立的基于典型创新行为的创业胜任力评价体系[25]、高日光等的当代中国大学生创业动机四因素模型[26]、王沛和谌志亮构建的具有多层次多维度心理结构的创业心智模型[27]。

简丹丹等指出,创业意向是创业行为的最好预测指标;个人背景、人格特质(如“大五”因素和冒险倾向)、认知特征(如自我效能感)和外界环境等都会影响创业意向[28]。李海垒等总结了创业研究中的具体人格特质和一般人格特质,认为影响创业的具体人格特质包括自主性、成就需求、控制点、自我效能感、创新性和冒险性等[29]。段锦云等指出,影响创业动机的因素,主要包括大五人格特质、自我效能感、目标和环境因素等[23]。

近年来问世的代表性专著有:王沛等著的《大学生职业心理研究――基于职业决策困难与创业心智的视角》、严建雯著的《大学生创业心理研究》、席升阳等主编的《创业心理学》。

二、国际创业心理教育的研究概况

1.研究热点

葛莉通过Web of Science中的SCI-E、SSCI数据库研究了国际创业教育领域1945年至2010年间半个多世纪的研究文献,诠释出国际创业教育的13个热点知识群。其中与创业心理教育比较相关的约有7个,分别是:(1)创业教育预期、态度、模式与绩效;(2)创业教育与方法,职业选择与培训;(3)创业者的人格与健康;(4)青年创业者的支持与环境;(5)创业目的与成功;(6)职业干预、评估与决策;(7)职业选择与决策,创业自我评估[30]。葛莉和刘则渊对国际创业教育研究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后,得出近年来国际创业教育领域的九大研究前沿,其中与创业心理教育相关的有:(1)Holland理论;(2)创业自我效能和角色模型,初创企业绩效;(3)职业愿景与选择;(4)职业发展促进与成熟[1]。

2.主要成果

林磊和陶思亮认为,美国是率先实施创业教育和实施创业教育最成功的国家,其创业教育是一种整合性的模式,其中没有系统的创业心理教育的提法,但是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领导力、创新素质等创业心理品质的教育是美国创业教育的两大主要内容之一。在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涉及心理的内容主要为企业家精神的培育。美国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一般包括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创业知识的形成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等;其中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主要包括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合作性、缜密性等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7]。

国外典型的、有影响的创业学模型主要有Timmons、Gartner、Sahlman、Wickham、Christian和Julien、Zahra和 George、Haiyang Li以及Jain等构建的经典创业模型;台湾学者刘常勇也提出了一个创业模型[31]。

国外学者构建了许多创业心理模型。其中包括:Phan的创业倾向模型[21]、Shane等的创业动机与创业过程模型[21]、Luthje和Frank的创业意向结构模型[21]、Schmitt-Rodermund的创业职业期待预测模型[21]、Wagner和Sternberg的创业支持政策模型[21]、Carr等关于“先前的家庭从商经历的创业倾向”模型[21];计划行为理论 (简称TPB)、创业事件模型(简称SEE)、Bird的创业意向模型等创业意向模型[28];Rauch和Frese的创业者人格特征与成功模型[29];Kuratko等(1997)的创业动机四因素模型,以及Robichaud、McGraw和Roger的新创业动机四因素模型[23]。

经典的创业动机理论有拉动和推动理论、简单和复杂理论、解放理论等[23]。

与创业心理教育相关的代表性著作是(美)泰普林和孙威合著的《创业其实并不难――创业人员心理和技术辅导》。国外的经典创业图书有:(美)杰弗里・蒂蒙斯和小斯蒂芬・斯皮内利合著的《创业学》;(美)库洛特克和(美)霍志茨合著的《创业学:理论、流程与实践》。

三、评论与展望

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可以发现,虽然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总体上看显现出低水平、粗放、凌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研究内容和研究术语等还不统一,“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这一提法尚未被普遍采用;第二,大量的研究局限在思辨的层面上,属于低水平的重复,缺乏对照性,没有新意;第三,新近出现的实证研究,侧重点大多是停留心理学理论建设的层面上,其定位并未延伸到如何有效指导和开展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因此缺乏应用性和实践性;第四,虽然许多研究涉及到大学生创业和创业教育的一些相关的心理学问题,但是多数研究者并没有意识到应从学科发展的视角来定位和研究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而只是把创业心理教育看成是创业教育的一个辅助体系和很小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看作独立的学科或学科分支,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既不利于建立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研究领域,也不能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

未来我国的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1)应确立其学科地位或者学科分支地位,对本学科或者分支的研究内容、学术术语、研究方法、学科地位等给予清晰的定位,力争进入国家的人才培养学科体系内;(2)应坚持科学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走向,避免空谈,应围绕“创业”,立足“心理”,突出“教育”;(3)应该充分立足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4)应更多地引入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例如实验法、问卷法等)来开展量化研究,增加研究结论的可对照性。在此基础上,将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有机结合起来;(5)定位应该避免精英化、功利化的取向;(6)应力争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7)应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研究;(8)应加强文化视角的研究和实践,从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人类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力争实现通过文化理解创业心理教育、借助文化促进创业心理教育;(9)研究应该更加侧重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成果;(10)研究应积极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创业心理教育成果,洋为中用。

参考文献

[1]葛莉,刘则渊. 国际创业教育研究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教育科学,2011,27(2):8-14

[2]江应中.大学生创业心理培养[J].人才开发,2003,7:30-31

[3]丁邦俊.创业心理教育: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67-69

[4]任丹阳.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4(2):156-158

[5]沈文青,赵方强.心理学视野中的创造性对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教育的启示[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2):171-173

[6]王瑞雪.高职院校“四位一体”创业心理教育模式探索[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7:13-14

[7]林磊,陶思亮.中美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比较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17:70-74

[8]沈红明.论我国高校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9):88-90

[9]葛莉. 就业竞争力视角下中国大学生创业的研究热点[J].中国成人教育,2012,11:17-20

[10]刘志,张向葵,邹云龙.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心理接受机制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02-105

[11]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2]韩力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与思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6:88-91

[13]唐海波,王瑜萍.谈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途径[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1):56-58

[14]车丽萍,李守成.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路径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93-96

[15]严建雯. 大学生创业心理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6]唐海波,李赛兰.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及干预方法[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5):31-33

[17]苏益南.高校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模型构建及培育[J]. 企业经济,2010,1:63-65

[18]王志峰.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45-47

[19]邓丽芳,刘祖良,慕丽伟.大学生创业心理胜任力的特征与培养模式[J].研究学术论坛,2012,9 :204-208

[20]陈丽君.ERP沙盘模拟教学与大学生创业教育[J].新课程研究,2011,6:112-127

[21]叶贤,严建雯.国内外创业心理模型述评[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11(1):43-47,59

[22]倪坚,陆连国.“经心”创业模型沙盘推演――指导大学生赢在创业[J].职业,2008,7:59-60

[23]段锦云,王朋,朱月龙. 创业动机研究:概念结构、影响因素和理论模型[J]. 心理科学进展,2012, 20(5):698-704

[24]高娜. 创业心理资本模型的构建及开发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5]张敏.基于ERP沙盘模拟的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比较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1:65-67

[26]高日光,孙健敏,周备.中国大学生创业动机的模型建构与测量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9,1:69-75,112

[27]王沛,谌志亮. 创业心智研究进展及其模型构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1:83-90

[28]简丹丹,段锦云,朱月龙.创业意向的构思测量、影响因素及理论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192-199

[29]李海垒,宫燕明,张文新. 创业人格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2012, 20,(3):403-411

[30]葛莉.国际创业教育的热点知识群诠释[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4):70-76

[31]董保宝,葛宝山.经典创业模型回顾与比较[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 30(3):19-28

创业者的心理特质篇4

1.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较强但是信心不足

通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相关调查研究可知,大学生对于创业具有高度的热情,达到80.3%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表示对创业很有兴趣或者较有兴趣。但是在这个数据背后的事实是众多大学生对于创业并不具有强烈的信心,很多毕业前夕的大学生对独自创业采用一种较为保守的态度,说明大学生虽然对创业具有较为强烈的兴趣和意愿,但是由于社会经验的不足、资金缺乏、对市场经营管理知识的缺乏等因素使得他们不敢轻易进行创业实验。

1.2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环境存在很多缺陷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创业需求

虽然我国政府以及很多地方政府为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创业提供了很多政策上的支持和宽松环境,但是不少学生和家长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并不认同创业活动,很多家长希望大学生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进行创业的积极性。此外创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需要创业者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但是由于大学生在很多方面并不成熟,Υ匆倒程中需要用到的法律、商业知识比较匮乏,因此使得他们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种的问题和难题,进而对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带来严重影响。

1.3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不具有高度的实用性

虽然各大高职院校都开展了创业教育课程,但是这些创业教育主要局限于大学范围内,主要通过简单的创业大赛或者活动等形式进行,因此无法对学生起到真正的训练作用。另一方面创业课堂上老师为学生进行授课的主要内容都是一些理论知识,并不具有高度的实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取得真正有效的内容,对学生的创业活动无法进行具体科学的指导,这就使得学生在操作中并不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指引自己进行科学调整,因此大学生的创业活动难以取得成功。

1.4 大学生创业者自身素质较弱

大学生作为创业主体,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将会直接影响到创业活动的效果,但是通过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各项素质和能力较差,无法充分满足创业所需要的各项技能,使得创业往往陷入困境,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2.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分析

2.1 运用积极心理学对主观体验的感受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

当前的创业教育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对创业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相关计划书、法律法规知识的了解,但是这些内容无法完全满足创业的需求。基于此,需要运用积极心理学中的情感体验法,促使学生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并正确认识创业以及创业对自己以及社会的深远影响,进而激发学生形成对创业的高度热情和激情。这个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目的,形成健全的创业思维,进而为各项创业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

2.2 运用积极心理学培养大学生形成创业者的人格特质并使之贯穿创业全过程

创业对于创业者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很多创业者自身具有一些特殊的人格特质,这些人格特质在很大程度上是保证创业成功的基础,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创业成功者的经历进行学习和分析,进而找出创业者所具有的特征,进而在日常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发展自己的创业特征和创业精神,进而不断为创业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2.3 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组织系统理论为大学生打造良好创业环境

大学生在进行创业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实现创业活动,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组织系统理论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着手,一是改变教育因素进而有效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特征。一是改变学生对外部环境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和认知,进而有效促进学生提高创业活动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创业者的心理特质篇5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创业环境;创业活动

中图分类号:F30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2)03-0117-06

创业是一个跨度巨大的社会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创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德鲁克认为,创业主要表现为利用高效的企业管理手段,提升创业过程中有限资源的利用率,以引导市场需求倾向[1]。Schumpeter认为,创业其实是创立一个将从未有过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的全新组合加入到“生产函数”的体系中,创业者的任务就是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2]。创业会刺激原有的社会经济体系持续前进,并不断给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特别在中国,返乡农民工的创业不仅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而且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创造就业机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成功率和积极性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深入分析和探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因素,并消除农民工创业困境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困境分析

根据GEM(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即全球创业观察)2009年的统计数据,我国的创业活动活跃指数由2002年的122上升到2009年的188,创业率超过了50%[3]。受金融危机等的影响,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非常活跃,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我国返乡创业农民工的数量以年均增长7%的速度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创业环境较差、农民工创业相关政策的缺乏以及农民工自身素质低下等原因,返乡农民工在创业起步阶段还是困境重重。

1金融支持缺失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超过八成的返乡农民工认为创业的首要困难是资金问题。只有不到25%的农民工创立企业得到扶持贷款,但是贷款数量十分有限。创业起步阶段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能够拥有足够的起步资金,虽然农民工在外务工有一定的积蓄,但是这对于创立一定规模的企业而言却是非常之少。而农民工返乡创立企业得不到足够的贷款资金,会极大伤害农民工创业的积极性,不利于农村企业经济的发展。如果金融机构和政府不给予资金上的扶持,多数返乡农民工会停留在创业起步阶段而无法前进。

2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农民工返乡创业离不开政府和各类创业相关优惠政策的扶持。我国多数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没有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给予应有的重视,既缺少积极地引导,更缺乏创业优惠政策。

另外,企业的用地问题也是制约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部分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起步厂房是临时租借的,有的甚至把自家房屋当作厂房。这虽然能使问题得到暂时的缓解,但始终是企业发展的一个不稳定因素。企业一旦有发展需求,需要扩大生产规模时,土地问题还是会显露出来。

3创业教育与培训不足

教育和培训是创业活动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创业者将潜在商业机会变为现实的基础。因为通过创业教育和培训,可以让创业者掌握创业的相关常识和技能,学会主动关注市场的变化。这无论是对创业方向的选择还是未来企业发展路径的把握,都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目前,返乡创业农民工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和创业知识与技能的缺乏,大多数农民工在创业选择方面依然存在盲目性。由于盲目性而创立的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上会受到较多限制,最为显著的便是未来企业竞争力的缺乏。

4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目前我国农村在通讯、公路和水电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方面普遍存在滞后的问题,这给农民工创业增加了投资成本和困难。在农村的客观环境中仍存在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商业环境不完善,市场开放程度低等诸多问题仍亟待解决。

从上述关于农民工创业困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第一,创业环境是农民工创业的关键性外部因素。金融和政府政策会直接关系到农民工的创业导向、创业选择甚至是创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返乡农民工的教育与培训工作也会直接影响农民工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创立企业的相关知识的获取;国内商业环境和市场的开放程度更会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选择产生直接的导向性作用。促进农民创业的关键是制定和出台积极的政策措施,开展农民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农民创业氛围,优化创业环境,促进农民创业[4]。总的来说,创业环境是农民工返乡创业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所以,研究创业环境对于分析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活动的因素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农民工作为返乡创业的主体,其自身素质会对创业的意向、创业的选择甚至是创业的成败产生直接影响。农民工自身的心理素质决定了其是否有勇气放下在城市打工的工作机会,回乡创立自己理想中的企业,实现自我价值,这也是农民工返乡创业导向中最关键的因素,对于农民工是否创业的边际效应最大;而农民工主要从事以体力打工为主的粗放型劳动,能接受到的科学文化知识相对匮乏,文化素质低下,这对于创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门槛;并且在前两者基础之上的以创业机会识别和创业机会把握为主的创业能力,更是创业起步阶段的重要个体能力因素;加之农民工外出打工所积累的社会经验、社会网络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技术带头人、客户群体等等,都是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所特有的创业资源。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这些个体因素属于影响其创业活动的内部因素,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根本性因素。因此,深入探讨和研究农民工的个体特质是本文研究的一个关键内容。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活动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基于以上论述,为了更加直观和全面地讨论农民工返乡创业活动的影响因素,本文构建了一个影响因素与农民工返乡创业活动关系的模型,以期能够为改善农民工创业环境提供解决方法和建议。

1 理论依据

Katz指出,创业环境是创业活动活跃度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也是创业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5]。这是因为一方面通过对创业环境的研究,可以优化现有的创业环境,形成有利于创业行为发生的良好创业环境导向,另一方面还可以发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创业失败率。Grundstén把创业活动的外部影响因素分为理性和感性两大环境要素[6]。Gnyawali和Fogel认为,创业环境是创业者在进行创业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和能够掌控的各个因素的总和[7]。Romanelli指出,外部环境中的资源的可得性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会对新创企业的融入产生影响[8]。Austin等将创业环境的概念界定为不受创业者控制的但却会左右创业者创业成功或失败的因素总和,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9]。Gartner则把创业环境定义为人们的创业意愿、技术转移程度、资源的获得性以及政府的干预作用等[10]。

英国伦敦商学院和美国百森商学院于1999年共同发起的GEM重点而系统地讨论了不同国家的创业环境以及创业环境对创业活动的影响。通过收集全球各个参与国的创业环境数据,对每个国家的创业活动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比不同国家之间创业活动的情况和差异来揭示一国创业活动水平的内在因素,并给出促进该国创业的政策建议。尽管GEM是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研究创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但是GEM所提供的对于创业方向的研究方法却是我们可以加以利用的,而且对于我们研究国内其他领域内的创业活动与行为具有指导意义。GEM课题组提出的GEM2009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GEM2009重点研究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外部环境对本国或本地区创业活动的影响,然而对创业者个体的一些相关重要因素却没有划入重点考察范围之内。例如,返乡农民工的个人特质就是影响其创业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王国华基于我国农民创业的基本情况和农民自身的特点,指出影响农民创业的关键性因素主要有外部环境因素和农民自身因素。影响农民创业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体制性因素、政府的政策、社会文化水平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影响农民创业的自身因素包括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11]。黄德林在GEM模型的基础上,调查和讨论了创业环境因素、自身创业能力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基本条件和素质对农民创业活动的影响[12];郭军盈在GEM传统创业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中国农民创业的影响因素有外部环境、创业者自身素质和体制性因素,并把创业者的自身素质作为研究农民创业的影响因素之一,并将其进一步细分为能力素质和心理因素[13]。但是,农民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与农民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在外打工的经历,这也是农民工返乡创业最为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在大城市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经历使其身上具备了普通农民所不具备的特点,例如较强的心理素质、初具雏形的经营理念以及一定的创业能力等,这些影响因素都会对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活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研究的创业外部环境特征是以GEM2009为依据,并在王国华、郭军盈和黄德林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而得的,外部环境特征包括:金融支持、政府政策、商务环境、教育与培训、文化与社会规范和城乡二元结构等;对于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个体特征的选择上,是以郭军盈、黄德林所分析的返乡农民工个体特征因素为基础,最终确定个体特征包括: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创业能力素质等;打工经历主要基于农民工经历方面的分析,包括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地区、在外务工所持续的时间以及所从事的行业等。对于在外务工的农民工来说,最为重要的还是在打工期间所掌握的工作技能和所积累下来的以人脉或客户源为代表的社会资本,这些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

2农民工返乡创业活动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基于以上几位学者的研究,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外部环境如何通过影响农民工的自我因素来对农民工的创业活动产生影响。因此,本文把外部环境特征和农民工的个体特征同看作是影响创业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打工经历作为主要影响因素之外的一个独特因素,在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与创业活动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变量的作用,如图2所示。

三、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活动影响因素具体分析

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可以看出,农民工的个体特征在返乡农民工创业活动的影响因素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外部环境特征则通过作用农民工的个体,影响农民工的创业活动,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既可以直接影响农民工的创业活动,又可以通过对返乡创业农民工产生影响来提高农民工自身的创业导向和创业能力,使其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创业活动。

1农民工个体特征与创业活动的关系分析

(1)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在Dollinger的创业学中是成功领导者的基本素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这不仅仅表现在创业过程中对于机会的把握和企业的掌控,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创业失败的态度[14]。心理素质是成功创业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而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在这方面的素质参差不齐。由于农民工自身素质的限制,拥有敢作敢为、拥有冒险精神的农民工的比例相对较小,而思维禁锢、行为保守却是多数农民工的心理素质写照[15]。

(2) 文化素质。创业者的文化素质属于基础素质中的个体资源禀赋中的一项基础素质,也是创业者必不可少的一种基本属性。这不仅表现为创业者学历的高低,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方面会在创业阶段对创业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尽管有外出务工的经历,但是文化教育和科学知识十分匮乏,文化素质整体低下,机会识别能力较差,在创业起步阶段和企业发展阶段都会制约企业的发展。较低的文化素质不利于返乡农民工理性分析市场形势,明晰创业的方向,尤其是对于创业机会的发现与创业前景的预测更为不利。

(3) 创业能力素质。创业者的能力素质主要表现为机会感知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返乡创业农民工的机会感知能力受制于其较低的文化素质,表现为滞后性和盲目性,无法及时把握市场机会成功创业,更多的是盲目地模仿别人进行重复创业;在组织协调能力方面,由于多数为家族式的创业,不具备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权威关系,从而导致在起步阶段的企业管理混乱,组织协调能力下降。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这一特质对创业活动更多的表现为负面的影响。

2外部环境特征对创业活动的影响分析

(1) 金融支持。金融支持直接关系到返乡创业农民工的首笔创业资金。良好的金融支持不仅可以在创业起步阶段解决创业者的资金困难,更会给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以心理上的安全感与可靠感,使其在创业机会的识别与把握上更有信心,提高创业能力素质,为创业活动在起步阶段和成长阶段提供坚实而可靠的基础。因此,良好的金融支持可以正向地刺激农民工创业活动的发展。

(2)政府政策。创业扶持政策的缺失对于返乡创业愿望迫切的农民工来说影响深远。政府的政策扶持不仅包括政府提供的资金和相关项目的引导,而且包含了政府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提供的服务、帮助和支持性的组织,从而使农民工能够尽快地摆脱创业困境。政府可以通过调节,将与创业相关的资源和技术从资源富足区引向创业需要区,增加创业活动的生命力和持久力,提高创业活动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调节税收相关政策,降低农村新创企业的税率,从而提高新创企业的生存能力和调动企业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合理的政府政策可以正向地影响农民工的创业活动。

(3)商务环境。商务环境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即创业企业能够获得哪些资源,包括供应商、咨询机构等;创业企业能够获得哪些服务,包括金融服务和非金融服务;创业企业能够找到哪些资源;创业企业能否用得起这些资源。对于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而言,能够把握到的资源十分有限。首先,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尽管有在外务工的经历,但是对于自己的企业需要哪些资源、哪些服务以及如何获取这些资源和服务,都还是未知数;其次,根据GEM2009的统计数据,我国的商务环境服务在国际排名相对靠后,大环境也决定了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获取创业资源的难度很大。良好的商务环境能够给创业的农民工提供急需的资源和服务,这不仅可以拉动和促进农民工的创业,更能点燃农民工内心的创业成就感。因此,良好的商务环境可以正向地影响农民工的创业活动。

(4) 教育与培训。教育与培训指的是教育和培训系统在小型企业或新创企业内的普及程度,以及社会提供给创业者学习和提高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机会。由于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低下,教育与培训对于农民工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在农村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和创业教育培训,可以为初创企业和新成长型企业提供良好的知识储备。农民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开阔视野,拓宽创业思维,还可以得到培训机构提供的市场经济指导以及创业企业成长等创业相关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创业活动的目的性和效率性。因此,良好的教育与培训能够正向地影响农民工的创业活动。

(5) 文化与社会规范。良好的文化与社会规范,可以给予创业者更为宽松的社会文化及舆论环境,不仅在创业感知和创业机会的把握方面影响着创业者,而且基于对创业失败的社会认同,会在心理素质方面正向影响创业者。良好的文化与社会规范也可以在财富创造的态度方面对创业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财富创造相关指数,来形成创业竞争的良性循环,刺激创业的发生与发展。但是在我国农村,几乎没有这样的优良的文化与社会规范环境,所以在创业初期就会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者产生负面的影响。创业的盲目性和担心创业失败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是创业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因此,鼓励和培养农村良好的文化与社会规范,除了可以协助农民工明确创业的方向和创业的选择外,还可以给予创业失败的农民工更多的鼓励,减少心理负担,因此,良好的文化与社会规范可以正向地促进农民工的创业活动。

(6) 城乡二元结构。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政策的原因所出现的城乡二元结构,相对于前五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一特点对于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的心理素质、基础文化素质和创业能力素质而言作用不是太明显。但正是由于这一结构的出现,实际上在创业导向和创业意愿方面促进了农民工的返乡创业活动。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让在外务工的农民工坚定回乡创业的信念,促使城市劳动力回流农村,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从而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4打工经历的调节作用

打工经历是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与普通的农民创业最本质的区别。农民工在外务工经历因素对于个体素质特征的形成以及创业资金和创业技能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首先,农民工在外打工的经历,会使其从创业的选择到创业全程都有参考依据,并且在心理素质方面有着重要的强化作用,会在创业意识和信心方面都有很大的正向影响作用;其次,农民工在外务工的经历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打工期间所积累的专业知识是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的一个很好的补充,这些必备的创业知识更是农民工创业的有力支撑;最后,农民工的在外务工经历会逐渐积累起一定的社会网络和固定的客户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资本以及忠实的顾客群体,这是创业起步阶段非常重要的资源,对于创业活动的开展也起着正向的推动作用。所以,打工经历在农民工个体特征与创业活动的关系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四、结论

农民工返乡创业是我国现阶段增加农村就业、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创业环境是影响农民工创业的关键外部因素,良好的外部创业环境可以作用于农民工个体,提高其创业成功率。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积极制定政策,改善当地的创业环境。针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这一创业群体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提供专门的金融财政支持;积极改善当地的商务环境,努力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提供良好的创业相关支持,并且针对农民工自身的一些不足,开设创业教育和培训课程,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创业积极性;除了农民工自主寻找创业机会和创业项目之外,政府也应当积极引导和帮助农民工创业,寻找那些进入门槛不高,创业资金较少的项目。积极鼓励和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优化农村创业环境,不仅有利于农民工返乡创业活动的开展,解决农民就业和收入问题,更是对构建农村创业型经济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创新与创业精神 [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8

[2]Schumpeter,J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457-94

[3]Kelley, J, Bosma, N, Amorós,J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GEM [R]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Association (GERA), 2009

[4]闫敏四川省农民创业因素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Katz, J A The Chronology and Intellectual Trajectory of America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1876―1999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3,18(2):283

[6]Grundstén,H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and the Entreprneurial Environment:A Study of TechnologyBased New Venture Creation[D]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04

[7]Gnyawali,DR,FogelDS Environments for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Key Dimensions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4,(1)

[8]Romanelli, EOrganization Birth and Population Variety:A Community Perspective on Origins [J]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 Behavior,1989,(11):211-246

[9]Austin,J,Stevenson,H,Skillern,JW Social and Commercial Entrepreneurship: Same, Different or Both [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2006,30(1):11-20

[10]Gartner, WB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the Phenomenon of New Venture Creation [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5,10(4):696-706

[11]王国华农民创业因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2]黄德林中国农民创业研究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33-39

[13]郭军盈影响农民创业的因素分析 [J]现代经济研讨,2006,(5):77-80

创业者的心理特质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创业 心理模型

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主要集中于创业心理品质的现状分析和培养路径探讨,而对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内在结构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还很少。本文在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影响因素,并从内驱力理论入手对大学生创业心理产生过程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不争的事实: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困境

高校扩招后,我国大学生人数增速极其迅猛,就业形势日益严峻。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631万人,比2009年增长了20万人,整体增长趋缓。教育部2011年高校就业目标工作任务也将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纳入工作重点。与此相比,社会需求增长缓慢,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关键。从社会环境看,在社会上存在“用人高消费”情况下,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如本科生、研究生,甚至不如中职生。关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比较公认的说法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但是从调查情况来看,出于生存的压力,许多高职毕业生从事的是初中毕业生就可以胜任的普通工作岗位,或者与没有学历的打工者处在一个职业群体中。工作待遇低于高职教育期盼,用非所学。

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生源现状和毕业生的价值取向看,部分毕业生创业心理浮躁,功利主义倾向明显,追求高收入,以经济价值来衡量个人价值。以报酬的多少作为择业的唯一标准,错过很多适合自己发展的就业机会。同时,高职毕业生普遍综合素质不高,很多学生从小生活在比较安逸舒适的环境中,动手自立能力差;安于现状不求进取,导致了在求职就业中的弱势地位。

二、被忽视的问题: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现状

创业心理素质,既可以指人的素质中有待开发的创业心理素质潜能,又指已经内化形成的人的创业心理素质;既可以指个体创业心理素质,也可以指群体创业心理素质。

1.信念中缺乏坚定和理性认识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大学毕业生实际进行创业的不到2%。绝大多数大学生之所以未进入创业天地,主要是缺乏对创业的理性认识。他们当中,有的人有畏难心理,认为创业高不可攀,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迈出创业的第一步;有的人有无助心理,想创业但缺乏足够的创业能力,不知道如何去创业;有的学生盲目乐观,好像人人都适合创业和有能力创业,对创业的期望值很高;还有的学生因找不到工作,才被迫选择创业,把创业当作规避就业的手段之一。

2.激情中缺乏耐心和顽强意志

一方面,当前高职大学生创业者缺乏一颗持之以恒的进取心。他们虽然聪明灵活,但依赖性强;虽然有理想抱负,但抗挫折能力不强,所以一旦在创业过程中遭遇困难和挫折,往往情绪低落,无法自拔,一蹶不振。另一方面,缺乏自律的坚定意志。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市场垂青遵守游戏规则的人,违规获利者也许能暂时成功,然而最后的成功应属于以德获誉、以诚取信的人,最后的成功,不仅是创业的成功,也应是做人的成功。

3.创新中缺乏经验和魄力

高职大学生们虽有创新精神但缺少经验,对行业的运作规律、要求、技术、管理都不太熟悉。有的大学生自卑胆怯、患得患失,不愿为也不敢为,缺少果断尝试的胆识,严重阻滞了创业向成功的方向发展。

三、一个概念:创业心理的构成

国内一些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创业者的心理品质进行了探讨。韩力争将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归纳为四个维度:创业动机、创业能力、创业人格和创业相关知识。贾少华通过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者的跟踪调查和访谈,认为创业心理品质包括:不断坚持、顽强不屈;脚踏实地、甘于平凡;勤于学习、自省自修;自信无畏、乐观豁达;开拓创新、胆大心细;善于沟通、为人热情;认真做人、诚信经营等。杨颖分析了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特征,包括开拓创新、竞争进取;自信果断、坚持不懈;乐观开朗、沉着应对、团结协作、踏实肯干等。刘旭认为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应包括创业信念、创业意志和创业个性等内容。余可发认为,大学生应具备不畏困难、不怕挫折、能够与他人及社会和睦相处等良好的心理素质。总体而言,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不同学者对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内在结构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

借鉴上述研究成果,并结合对部分成功大学生创业者的访谈,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心理构建主要应包括期望、自我效能感、能力、兴趣4个方面。

四、一个心理模型:创业心理的产生过程

根据驱力降低理论,通过整合创业动机因素、个体认知因素及环境因素,并分析各因素对个体心理的影响,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创业心理产生模型(图1)。该模型表明:

图1 创业心理产生模型

创业心理产生是一个可控制的过程。创业心理产生过程包括成功体验、创业唤起和创业心理的产生三个阶段。通过心理训练有针对性的对自我效能感、个人期望、能力、兴趣进行统合,以获得成功体验从而唤起对创业的渴望,在外部环境和机会的作用下,就产生创业心理。

创业唤起因素影响创业机会识别、创业心理产生,而外部环境因素一方面通过直接作用创业机会识别影响创业心理产生,另一方面通过调节创业唤起因素、认知因素对创业机会识别、创业心理产生影响。

创业心理成功体验的产生,主要是通过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对自我效能感、个人期望、能力、兴趣进行有机统合,有针对性的获得创业人格特质因素和认知因素,并在不同类型的活动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以唤起创业心理。

具备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是大学生成功创业的重要心理基础。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一项牵涉面广的复杂系统工程,还需要政府、高校、家庭以及大学生本人等多主体的共同长期努力。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文件.

[2]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

[3]黄志刚,张汉龙,孟鹰.大学生创业现况分析及发展对策[J].科技广场,2005,(9).

[4]董红燕,徐双俊.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探究[J].埠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创业者的心理特质篇7

1、创业的过程也是人的创业潜能不断开发、创业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2、创业能力是在知识不断丰富、技能不断提高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深入的基础上获得的。

具体表现为专业技术类、经营管理类、综合能力类三个方面。

3、创业能力的特征是强烈的

社会实践性格

、高度的综合性

、突出的创造性

和鲜明的个体性。

4、创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始终于创业实践和

社会实践紧密相连。

5、创业实践过程是人的创业潜能不断开发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提高创业者创业能力的过程 。

6、创业能力结构的核心部分是智力;中间层次是诸种特殊能力;表层部分是经营管理能力和各种综合性能力。

7、没有智力活动的作用,创业能力纵向结构各层次不可能形成和发挥作用,各层次之间的灵活转换和逐级递增不可能实现,创业能力横向的各种要素无法结合和组合。

8、要使创业实践顺利圆满,创业者就必须具有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创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必然受个性心理倾向和特征的影响与制约。

10、有的创业者工于计划,有的则擅长拼搏,这是由于他们的

性格

不同而造成的。

11、创业基本素质结构的核心是创业能力。

12、创业能力

是影响和制约创业实践活动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

13、创业能力从低到高依次是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及综合性能力。

14、专业技术能力是创业能力最基本的能力,为创业者走向社会、投身于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基本的条件和手段。

15、在一定的条件下,专业技术能力

影响创业实践活动的

效率    。

16、在一定条件下,专业技术能力对高层次创业能力的有效发挥具有促进作用。

17、经营管理能力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能力,是创业能力中的

运筹

能力,能直接提供效率和效益。

18、许多成功的企业家在创业之中能够推动创业实践顺利进行,首先是因为其具备专业能力。

19、对商品销售商来说,利润是取决于消费者的数量的。

20、创业者应学会巧于组织,充分发挥全体成员的聪明才智,并且善于使用各类人才。

21、综合性能力是创业能力中的一种层次最高的能力。

22、善于理财的实质就是使资金增值,它是创业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

23、在现代商业竞争中,能否搜集和掌握经济信息,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

24、利用信息的前提是捕捉信息。

25、创新与挖潜能力的实质是创造性思维,是不断产生新的主意和方法。

26、能力是以知识和智力为基础的,是知识、智力加实践的结果。

27、鲜明的社会性特点决定了创业能力只能在

社会

实践和

创业

实践中形成。

28、社会能力与专业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对个人增强创业生涯中的竞争力、取得创业成功却尤为关键。

29、创业者的思维方式要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由单一性转向多维性,为

独立性品质。

30、创业者要有相当的胆识,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并能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为敢为性品质。

31、为了达到某一方面的目标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并能承受挫折和失败,为坚韧性品质。

32、创业者能约束自己某些过分的行为,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为克制性品质。

33、创业者自觉地培养自身

心理

相容性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尤为重要。

34、在进行创业实践训练期间,不仅要训练、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意识地学习、提高经营管理方面的技能。

35、在现实中,或许促使人们走上创业之路、提高创业能力的更强烈的激励来自 负面

的推动力。

二、名词解释

1、创业能力

三、简答题

1、创业能力与其他创业基本素质的地位和作用。

答:(1)在创业基本素质各要素中,创业能力是创业实践活动赖以运转和展开的直接因素,它决定着创业实践活动运转的方式,进行的速度和活动的效率,是影响和制约创业实践活动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创业能力是创业实践活动的操作系统。

(2)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社会知识结构虽然不能直接作用于创业实践活动,但它们共同影响着创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影响着创业能力作用和功能的发挥,从而影响创业实践活动本身。

2、专业技术能力对创业活动所起的作用有哪些?

答:(1)为创业者走上社会、投身于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基本的条件和手段。(2)在一定条件下影响创业实践活动的效率。(3)在一定条件下对高层次创业能力的有效发挥具有促进作用。

3、为什么每一个创业者都应该善于管理?

答:创业者从事的都是企业化的商品生产和经营,这就不能只顾自己埋头单干,而要依靠与他人的合作,无论什么形式的创业活动,创业者既是生产者,又是管理者。要使管理出效益,就必须善于管理。

4、创新与挖潜能力实质是什么?

答:创新与挖潜能力的实质是创造性思维,是不断产生新的主意和方法。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固定观念模式,凡事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想出多种解决方法。创新与挖潜的能力人人都具有,问题在于如何将它激发出来。

5、创业者应特别注重培养哪些心理品质?

答:创业者特别应该自觉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品质:

(1)独立性品质,创业者的思维方式要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由单一性转向多维性。

(2)敢为性品质,要有相当的胆识,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并能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

创业者的心理特质篇8

Thomas和Theresa认为,创业胜任力是一个高水平的个人特质,包括性格特征、技能和知识等,也可以被认为是创业者成功地在组织中执行工作的所有创业能力。冯华和杜红提出创业胜任力是指在企业创业过程中,一个绩效优秀的创业主体所具备的能够胜任企业创业任务并取得高的创业绩效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集中表现为在创业过程中能够识别、追求机会,获取和整合资源的综合能力。创业胜任力是金融创业者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金融界成功的创业者往往能够未雨绸缪、把握机会,具有系统思维、创新思维、透视思维等一系列的心理品质与素质。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是很健全的条件下,创新精神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精神是金融创业人才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因为金融创业本身就是对金融创新的一种。近期有研究认为,机会是经济系统内各种作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市场力量变化导致的非均衡状态引发的未满足需求、未解决问题或低效率过程等现象的产物,企业家的任务就是发现客观存在的市场机会并转化为能为市场创造新价值的新组织,因此,感知创业机会是成功创业者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

特质角度

研究发现,成功的创业者之间,总是存在某些共同的特征。中国内地富豪榜的开创者胡润则提出了创业者“十大财富品质”。他认为,作为成功的创业者,100位中国内地最大的富豪共同的品质有十项,诚信列于十大财富品质排行榜之首,其次分别是把握机遇、102创新、务实、终身学习、勤奋、领导才能、执着、直觉和冒险引。对于金融创业人才,他们具有和普通创业者相同的特质,如积极主动的态度、坚持不懈的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等。然而,更重要的是,在成功的金融创业者身上有着区别于普通创业者的特质,他们掌握着过硬的金融理论知识、先进的技术,能够将金融领域内的新兴技术快速运用到实践当中,能够加速金融资源的集聚和配置,有效推动金融资本和实体产业的黏合。他们拥有着系统、逆向、透视的思维能力,以及把握经济走向和局势的能力水平。

创业价值观角度

金融创业人才在创业价值观上体现在:一是创新创业的价值观:金融创业者往往具有创新精神,敢于从冲破原有的金融经济弊端,勇于变革,在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背景下,不断创新金融产品、金融管理、金融体制、金融理论。二是民本主义价值观:金融行业是一个收入差距极大的行业,优秀的金融创业人才不是以敛钱作为自己的价值标准,他们在价值观上保持着良心与良知。说实话,干实事,这不仅是金融企业家的一种“行为方式”,更应成为一种价值标准。

创业自我效能感角度

创业者的心理特质篇9

关键词:财经类大学生 创业素质构成 测量模型

成功的创业行为,可以推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结构转型,财经类大学生拥有独特的创业优势,近年来不断涌现出创新型的复合创业人才,其创业贡献较为显著。本文研究概述了创业素质的构成,分析了目前财经类大学生创业的特征,并构建了创业素质测量模型。

一、创业素质构成概述

(一)创业者素质

创业者素质,包括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具有的人格特征与能力特质。Timmons曾经指出,创业者的素质包括自信、驱动力、创造性、承担风险等,而Markman认为优秀的创业者应该具备机会识别能力、坚定的意志、优秀的技能、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人力资本等。

(二)创业者人格特征

内部控制点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可以反映创业者的人格特征。成就动机理论类似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创业者需求之一也为实现自我价值。内部控制点理论,它将自身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能力内部因素,创业者通常是内部控制点的。

(三)创业者能力特征

创业者具有机会识别能力,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可以有效的识别市场机会,把握市场机会,并利用市场机会,通过机会的识别来组织创建者,创造新的组织。可以说,成功的创业者首要的能力就是市场机会的识别能力。此外,成功的创业者还具有新知识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领导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商业能力也是成功创业者具备的能力。领导能力可以组建并激励团队;人际关系能力是指与他人关系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商业能力能够做好企业战略管理、预算和成本管理等;自控能力则是指管理自己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创业者的能力特征。

二、财经类大学生创业素质构成及测量模型构建

(一)财经类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概述

财经类大学生,主要指就读于高校的财经类专业的高等学校学生,其财经专业主要涉及金融、财税、审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统计、经济信息管理以及经济法等专业知识,还包括法学、文学、信息工程等专业支撑。学科涉及面较广,知识结构构成较宽,理论联合实际性较强。

(二)财经类大学生的创业优势

综合性的研究财经类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实践水平发现,财经类大学生具有比较明显的创业优势,其创业素质也具有鲜明的特征。因为财经类大学生在校时所学专业的综合性较强,学科涵盖内容较广,融合了金融、经济、财会以及管理等多个方面,加之校内、校外针对性的创业、创新活动比较多以及实习和实践的机会也比较多,致使他们较其他专业学生接触社会更早,且社会融合性更高。总体来看,他们初步具备了创业者所必需的知识结构,视野更为开阔,信息接受能力以及处理更强,这就是很好的创业优势。但是,就目前而言,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创业意识较淡薄,这是国内的传统的创业观念上的偏见所致,财经类大学生也一样较为缺乏创业理念和创新精神。不敢、不愿意去面对创业风险,缺乏创业信心。第二,缺乏创业能力。财经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不强与其创新能力不强密切相关,这是高等教育的教育缺陷,也是个人能力的缺陷。

(三)财经类大学生创业素质构成及测量模型构建

通过创业者素质的理论研究,结合对财经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分析,现建立了财经类大学生创业素质测量模型,主要包括六个维度,分别为创新能力、领导能力、机会识别能力、创业续航能力以及成就动机、内部控制点倾向。它囊括了创业者的能力特征以及人格特质两个层面。见图1。

图1:财经类大学生创业素质测量模型

模型中的内部控制点倾向与成就动机体现的是创业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它是一种心理特质,是先天的。而领导能力、创新能力、机会识别能力以及创业续航能力体现的则是大学生创业者的能力特征。它是一种可以经过后天学习和锻炼形成的能力。模型中的领导能力,即是对创业团队和创业行为的综合经营管理能力,是创业者对他人的影响能力;创新能力,指具有前瞻性眼光,能将独特想法和新奇想法转为实际行动的一种能力;创业续航能力,指创业者具有应变能力和忍耐力;机会识别能力,它是创业者必备的能力之一,只有对机会拥有一定的认知度和敏感度才能更好的利用机会,它也能体现一个人对信息的整合和组织能力。而成就动机,指个体成功后获得的满足感,它是一种内在的创业成功的驱动力。成就动机越强的人,其个人责任感与竞争意识也就越强;内部控制点倾向,是指创业者具有很强的控制欲望,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实现成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且自信、自律。财经大学生只要拥有上述这些素质就可以在创业过程中勇敢的面对创业风险和创业困难,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也较强。

三、结束语

本文从理论上构建了创业者素质和测量模型,包括成就动机、机会识别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内部控制点倾向以及创业续航能力6个维度,针对性的对各大要素进行了研究,为财经类大学生创业素质能力的提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创业行为指导,今后,将进一步致力于此项研究,旨在对所有创业投资者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周建.财经类大学生创业素质构成及测量模型的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5, 6(6)

创业者的心理特质篇10

关键词高职 职业化发展 创业素质培养

1 创业素质培养与学生职业化发展关系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针对特定的职业岗位(群)而进行的,具有很强的职业针对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化发展正是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实施人才培养活动,使学生在未来从事某项工作过程中,形成由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所构成的职业素质,并符合职业标准和规范,获得职业资格的过程,核心是职业素养的养成和强化。创业素质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方面,是学生职业化发展教育的关注重点。有效强化创业素质培养会提升学生职业化发展水平,学生的职业化发展程度和实效性可以在创业素质培养环节中得到体现,从而为学生走上创业之路奠定基础。

2 基于职业化发展要求的创业素质培养内涵与现状分析

创业素质是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全面地、较稳固地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它既是人的职业化素质中有待开发的创业基本素质潜能,又是已经内化形成的人的创业基本素质。创业素质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性素质;第二层次为发展性素质。基础性素质包括文化基础知识、认知策略、态度;发展性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创新精神。

创业素质培养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这一理念的提出,它倡导和注重实际创业能力,要求把创业素质培养提高到与职业性教育同等的地位。这一理念最先被美国所接受,设立了国家创业教学基金,广泛实施创业教育。欧美各国主要大学在创业素质的培养教育方面起步也较早,倡导创业管理教育。此后,这种趋势在亚洲各国得以传播,中国国内陆续出现了大规模的创业大赛,高校也陆续开设了创业相关课程。

高职院校虽然近年来正逐步引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创业实践环节,但是绝大多数高校对此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关注。即使将创业教育引入校园,也只停留在第二课堂活动层面,效果不明显,实施创业教育的广度、深度不够。就创业教育的重要方面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而言,尚未形成系统性体系。

3 实施创业素质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关键

(1)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经济的环境看,创业时代已经到来。新经济环境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广阔舞台。高等职业教育肩负“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使命,引领大学生走向创业之路,是时代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2)创业教育走向高等学校,已成为国际化趋势。国家经济和文化的整体实力,要依靠成千上万的创业者来支撑。创业素质的培养要以人才培养的立意,去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这些创业者,不但能经营经济,也能经营文化、教育、科技,甚至用经营理念来理解政治、人生和国家。

(3)创业素质培养会增强学生职业化发展内驱力。创业素质能力作为大学生 “第三本护照”,不仅要求学生的掌握一定创业知识和技能,并且要求加强创业素质培养及创业个性品质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因此,开展创业教育,培养良好的创业素质,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作为高职教育特定群体高职学生创业素质能力的培养,无论从时展看,还是从经济发展看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看,都是当前促进学生职业化发展必须研究的课题。

4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路径和要求

尽管人们对于创业是否可以培养的问题已形成一致意见,但对创业应提供什么样的课程和培养方法问题尚存在分歧。早期创业素质培养内容是围绕创业、商业计划撰写,其理论依据是创业成功是人格特质的成功;构建新的创业素质培养体系应遵循学生职业化发展规律,以创业行动为导向,同时要求引入人格、技术或行业经验,建立创业领域特有的体系及创业素质培养模式或方法。

4.1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要素分析

创业素质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可以说,创业素质培养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素质教育的过程,它包括创业思想的确立、创业氛围的形成、创业技能的培养和创业认证。按照基础性素质和发展性素质两个层面的分析,需要对高职院校学生特有群体的特征进行阐述,确立高职院校创业素质培养的基本组成和结构性特点。

高职学生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要素可以描述为,培养学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创业精神及创业理想;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如独立性、敢为性、适应性、合作性、坚韧性、自律性等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业的社会交往能力、创业的财务管理能力、金融理财能力、资本运营实务操作能力及开拓创新能力。创业素质是基础性和先决性的因素,归纳创业素质的范围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创业动机、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创业知识等等。

4.2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基本策略

创业素质的培养机制构建的理念可以从三方面理解其含义:一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自谋职业、创业致富的能力和本领;二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心理品质;三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开创的个性和社会变革的参与者。其目标是在于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根据创业素质培养的基本概念和范畴、目标,按照理论整合的特定要求和结构法则组织起来,确立创业素质培养的目标体系、结构体系、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创业素质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模型体系。一是创业基本素质框架,主要从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社会知识结构方面的构建;二是创业素质培养基本模型,主要从创业素质培养目标和内容、领域和范围、方式和途径等方面展开;三是创业实践活动模型,注重创业实践活动的系统化、职业化和强化实践驱动性等方面;四是创业素质培养评价模型,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实施评价的可操作性办法。

参考文献

[1]姜荀著.职业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245-248.

[2]李新仓,杨晓非.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