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经济社会十篇

时间:2023-09-18 17:58:52

助推经济社会

助推经济社会篇1

在全县上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用“十七大”精神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加快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做出积极努力的关键时刻,共青团长岭县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今天隆重开幕了。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人民政府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

过去三年,是我县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三年,也是我县在追赶全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上阔步前进的三年,更是我县国民经济连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三年。三年来,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以上。今年以来,全县工业经济继续领跑县域经济。1—月,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市政开发步入运作最规范、市场最活跃、效益最明显的黄金发展期。1—月,全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党建工作全面加强,执政能力明显提高。县、乡、村三级电教网络和播放管理平台扎实构建,边疆党建长廊全面启动,村级“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一肩挑”比例达99%。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广大干部职工和各族人民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的结果。其中,也凝聚着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的心血和汗水。在这里,我代表县委、县人民政府向出席会议的全体代表,并通过你们向辛勤工作在全县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团员青年和青少年工作者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十四次团代会以来,在县委和上级团委的领导下,全县各级团组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政中心工作,积极探索理想信念教育的新形式和新内容,自觉承担起团结、教育、联系青年的重任,引导广大青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围绕一个主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青春献小康),抓好两个服务(服务党政工作大局、服务广大青少年),实现三个提高(提高共青团的工作水平、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提高团干部的工作能力),深化“四项工程”(青年人才工程、共青团与“”同行工程、青年劳务输出工程、希望工程)。不断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激发广大青年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热情,为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证明,我县共青团无愧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无愧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无愧为“三个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和突击队。

今后五年,长岭经济社会将继续巩固基础,继续扩增总量、继续提高质量。这一时期,是长岭实现大发展、大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长岭进一步实施“开放带动、产业带动、投资带动”的重要战略时期。作为年轻的长岭青年,一定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十七大”精神为依托,以十七大精神为统领,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个主题,牢固树立抢抓机遇、艰苦奋斗、后来居上的“三种意识”,把“艰苦奋斗、后来居上”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勇敢立于时代的潮头,积极投身伟大的事业,为推进长岭经济社会既好又快发展贡献青春和力量。借此盛会,我讲三点意见:

一、勤奋学习,扎实工作,努力成为“十一五”期间助推长岭经济社会既好又快发展的“四有”青年。

(一)要努力成为勤于学习、敏于求知的有识青年。学习是青年成长进步的阶梯,是共青团组织保持生机活力的源泉。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竞相涌流的今天,现实工作中将会遇到许多“想不到”、“弄不懂”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果不抓紧学习,尽快提升素质,就难以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最需要知识武装的关键时期,青年对知识的需求,知识对青年的武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青年如果放松了今天的学习,就等于对自己的明天不负责,青年如果放弃了今天的学习,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未来。广大青年要把学习当作首要任务,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毕生追求,花大力气学习,下苦功夫求知,把“十七大”精神贯穿于学习过程的方方面面,用“十七大”精神来指导学习,指导实践,在学习中认真领会“十七大”精神,在实践中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努力做到认认真真学习,明明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广大青年要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和旺盛的求知欲望,积极倡导并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勤于学习,敏于求知,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充实人生,净化心灵。广大青年既要注重政治理论知识的深造,又要注重业务知识的提高;既要重视知识的积累,又要重视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不断提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真正成为“十一五”期间助推长岭经济社会既好又快发展的有识青年。

(二)要努力成为胸怀理想、志存高远的有志青年。一个民族有了共同的理想追求,就能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个人确定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作为当代中国青年,你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作为当代长岭青年,儿女,你们肩负着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长岭的历史重任。“十一五”期间,长岭将面临着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这为广大青年明确志向、实现理想、建设家乡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更是长岭的明天。面对机遇,你们要真抓实干、奋勇向前。要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确定的等方面的个重点项目,把工作自觉地融入到全县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真正服务好经济发展,服务好项目建设。长岭当前这个续建和新建项目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如:等。这个重点项目如果建好了、做强了,做大了,就能为长岭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就有近亿元的固定资产投向长岭,流往长岭,有这么一个庞大的资金流、项目群做支撑、做保证,长岭的产业链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展和延伸,投资拉动和产业带动战略将会进一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将会得到翻天覆地的巨变,财政收入将会实现超越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将会大幅度提高。机遇就在眼前,但机遇稍纵即逝,作为长岭青年,你们要抓住机遇、抓紧机遇,全身心地投入到新时期长岭经济建设的伟大征程中,用“十七大”精神来统领、来指引经济发展全局,将自身实践与建设“”的战略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紧密结合起来,与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攻坚”工程紧密结合起来,与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培育“四有”新人紧密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后来居上”为精神动力,以胸怀理想、志存高远、建设家乡为己任,为加快“三大目标”建设进程而不懈奋斗。面对挑战,你们要迎难而上、奋起直追。要时刻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来武装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自觉地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加快长岭发展的热潮之中,把青春和理想融入到全县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论面对怎样的艰辛,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始终不变初衷,始终勇往直前,在服务长岭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真正成为“十一五”期间助推长岭经济社会既好又快发展的有志青年。

(三)要努力成为扬荣抑耻、崇尚文明的有德青年。立世德为首。当代青年,特别是长岭青年要努力追求全面发展的人生目标,既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还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广大青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明辨是非,知晓美丑,认清善恶,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倡导基本道德规范,打牢道德修养的根基。积极参加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寨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投身诚信单位、文明单位、文明窗口等创建活动,积极遵守和实践“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准则,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完善人格品质,激发自身的智慧和活力,把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加快长岭发展的实际行动。在平凡中勤勉敬业、埋头苦干,在富足时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在成功时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充分展现新一代长岭青年的良好形象真正成为“十一五”期间助推长岭经济社会既好又快发展的有德青年。

(四)要努力成为肩负使命、敬业奉献的有为青年。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是美好的人生追求,也是成就事业的前提。过去五年,我们通过不懈的努力,产业结构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过渡,县域经济逐步由投资拉动型向产业拉动型过渡,农民生活总体实现了由贫困型向温饱进而向小康型过渡,提前和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各项目标。当前,我县正处在工业经济迅猛增长,对外贸易异军突起,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国家继续推进的历史机遇为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良机;州委、州人民政府作出建设“大通道经济”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县围绕通道经济谋发展,不断开发优势资源、培植支柱产业提供了先机。州第次党代会提出的工作思路和县第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思路为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指明了方向。作为肩负振兴长岭、建设家乡历史重任的广大青年,要深刻领会我县“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全面把握实施“十一五”规划对广大青年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牢固树立中心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找准切入点、着力点,积极开展各种建功立业活动,真正成为“十一五”期间助推长岭经济社会既好又快发展的有为青年。

二、开拓创新,认真实践,全面推进新形式下的共青团工作

(一)坚持把服务大局、服务发展作为新形式下共青团工作的第一责任。共青团要有所作为、有所地位,必须进一步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光荣传统,在服务大局中创造新的业绩。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要了解大局,准确把握服务大局的基点,只有在全面了解大局的前提下,才能真正服务好大局、服务好发展。团员青年是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勇于开创事业、乐于服务奉献的群体。要认真开展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以此为契机,学理论、知团情、懂县情,深化团员意识,把握长岭县功能定位和发展规划,自觉参与到长岭县发展中来。要积极参与长岭县现代化建设。立足岗位,发挥优势,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贡献才智;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基层文化活动,发挥先锋作用,倡导文明新风;要全面推进志愿服务,从党政关注、社会急需、青年能为的结合点上确定工作重点和服务内容,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引领社会风尚,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坚持把青年所需、团员所盼作为新形式下共青团工作的第一选择。共青团的服务主体是青年,紧密联系和团结的对象也是青年,竭诚为青年服务,是共青团工作的宗旨,也是共青团代表和维护青年利益的根本途径和重要内容。如果共青团服务的主体和对象有诉求得不到表达,有意见得不到解决,有困难得不到帮助,就会对团组织失去信心,共青团的工作将难以开展,形象将大打折扣,地位将无法保障。各级团组织在办事情、想问题、做决策时,要着眼于维护青年切身利益,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多为青年办好事、办事实。要不断扩大服务领域,主动适应青年流动变化的特点,特别要对下岗和失业青年、进城务工青年等特殊群体,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各级团组织要满足青年的多样性需求,为青年提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有实效的服务。要围绕开发农村青年人才资源来做好团员青年工作,服务好农村青年。实践证明,着力开发农村青年人才资源,既是农村团组织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最佳结合点和工作突破口,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青年增收成才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县正值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为广大农村青年建功立业,实现理想,体现价值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广大农村青年是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你们肩负着无比光荣和艰巨的重任,你们要勇敢地挑起这个时代赋予你们的使命,在新农村建设中立志进取、奋发图强、挥洒汗水,为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贡献青春和智慧。

(三)要坚持把建设好班子、培育好干部作为新形式下共青团工作的第一保证。一个好的班子和一支好的团干部队伍,要把维护青年权益,竭诚为青年服务作为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当好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积极协助政府搞好对青年事物的管理。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团员队伍建设,把基层活跃起来,把团员的先进性发挥出来,源源不断地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要引导青年支持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团结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服务家乡、服务经济、服务社会。要经常深入企业、农村、社区、了解青年需求,反映青年呼声,关心青年疾苦,研究青年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型式下做好青年工作、服务团员青年的新路子、新方法。要把自身建设放到工作实践中去考量、去历练,努力建成党放心,青年信任的好班子,好队伍。

三、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为全面推进新形式下的共青团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共青团的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要明确加强和改善对共青团和青年工作领导的总体要求。坚持加强党的领导与支持共青团依照法律和团章独立自主开展工作相统一,坚持体现党的要求与照顾青年特点相统一,坚持发挥共青团在青年工作中的核心作用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相统一,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构建“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共青团组织实施、社会广泛参与”的青年工作格局,更加密切党与青年群众的联系,充分发挥青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要站在党的事业长远发展和国家、民族的未来的战略高度,自觉地把团的工作纳入党的工作的整体格局,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努力为共青团开展的青年技能培训、自主创新、就业创业、社会实践和支教、支农、支医、扶贫等活动提供资金、技术、项目、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制订扶持青年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帮助下岗失业青年努力提高技能,千方百计扩大青年就业。要坚持以党建带团建,把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将团的建设与党的建设同步研究、同步部署、同步落实、同步考核,形成以党的先进性建设带动团的先进性建设、党团组织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通过完善党建带团建工作目标责任制、联席会议制度、工作考核制度,不断优化基层团组织的工作条件,并将团的建设和团的工作作为评选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内容。要高度重视团员队伍建设,切实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发展壮大团员队伍,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按照“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团员,向一切先进青年敞开团的大门”的方针,指导团组织做好团员发展工作。不断完善团员发展的标准,把加大发展团员的力度和改善团员分布状况结合起来,在进一步巩固中学发展团员主渠道的同时,注重在农村、企业、社区等领域的从业青年中发展团员,不断优化团员队伍结构,努力使各条战线的团员数量及所占青年的比例趋于合理。进一步加强“推优”工作,真正使“推优”工作成为党组织发展青年党员的主要渠道,使团员成为党组织发展青年党员的主要来源。要充分发挥各类宣传阵地在青年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宣传、教育、文化等部门要把握正确的宣传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认真落实“人才强县”战略,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团干部和青年人才的工作力度,着重帮助他们加强党性修养、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尽快成长成熟、脱颖而出,不断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后继有人。

助推经济社会篇2

近年来,我们邳州市针对本地发展的现实需求,大力开展党风廉政巡查工作,积极探索将廉政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具体路径,通过廉政巡查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优化加快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使得廉政建设成为推进地方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有力保障。

把好权力使用关口。培育优良的党风、政风。严把权力关,规范领导干部的用权行为是廉政建设的第一要务。只有党政机关干部率先廉洁从政,才能赢得全社会的信任,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投人建设和发展事业。为此,我市紧紧盯住腐败易发多发的领域、部门和环节,围绕管好人权、财权、审批权、司法权等,进行专项巡查,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党员干部时刻保持清正廉洁、远离腐化堕落,培育了优良的党风、政风,在群众心目中树立了正面的形象。农村公路建设是省委、省政府为繁荣农村、发展农业、富裕农民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为确保把这一“民心工程”、“富民工程”打造成为“阳光工程”、“廉洁工程”,我市始终把廉政巡查贯穿于农村公路建设的全过程。通过建立和完善由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全程参与的事前参与、事中监督、事后审计的运行机制,实施跟踪巡查,构筑了一道坚固的农村公路建设廉政“防火墙”,实现了“筑路千里、不倒一人”。2005年,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巡查工作经验交流会在邳州召开,我市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农村公路建设工作受到了国家、省和徐州市交通部门的充分肯定,被评为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示范市,成为全省唯一进入示范工程行列的县级市。村级干部“勤廉双述”是我市的一项创新性工作,为确保“勤廉双述”工作落实到位,我们大力开展巡查活动,不断推动代表选举、双述形式和督查方法等方面的创新。目前全市486个村(居)委会共召开双述会议3744次,落实代表建议3312条,通过这项工作,拉近了干部和群众的距离,解决了群众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收到了凝聚民心、集聚民力的积极效果。

确保职责落实到位。营造一流发展环境。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要实现洼地崛起、率先胜出,需要一流的发展环境做支撑。为此,我市利用廉政巡查这一手段,促进各部门职责的落实,全市发展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均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升。一是选调10名干部组成软环境建设巡查组,对全市行政执法单位、经济主管部门和窗口服务单位开展专项巡查。几年来。共明查暗访200余次,走访企业1200余家,召开重点支持企业座谈会9次,办结投诉举报568件次,先后对12个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诫勉谈话和批评教育,组织处理、辞退解聘违规人员36人,电视曝光破坏软环境案件5起,对各单位形成了警示效应。与此同时,大力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巡查,加强作风建设,仅2006年就先后查处了3起工作日饮酒、4起服务不到位问题,并对2名干部进行诫勉谈话、通报批评。此外,还对公务招待实名制度开展巡查,仅2006年就节省招待费300多万元。二是实行每周巡查会办,及时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每月公布本市重大项目建设情况。接受群众监督,每季度对项目进度、质量、科技含量等综合打分,确保每一个工程都建成“精品工程”、“廉洁工程”。三是对招大引强、民营扩张、“五城同建”、新农村建设等重大部署的落实情况进行综合巡查,盯住不落实的人,抓住不落实的事,督促贯彻落实,确保政令畅通。2005年如期完成“五年再造一个邳州城”的目标.2006年在苏北率先创建成为省级园林城市,今年5月28日顺利通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部级验收;2006年每个镇都有3000万元以上竣工项目,全市共竣工项目86个,今年全市已新开13000万元以上项目110个,可望全年实现工业总投入100亿元;“村村工业投入过百万”工程进展顺利,全市各行政村共开工项目449个,投资超过10亿元。发展形势相当喜人。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努力为民办事解民忧。廉政建设的对象主要是党员干部.但是并不意味着就与群众无关,在廉政巡查工作中,我市正因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为民办事解民忧,才使这项工作取得了扎实的效果。一是跟踪巡查民心工程,确保落实到位。2005年,我市为了解决城市下岗困难职工住房难题。投入巨资建设了“解困房”。这项民心工程涉及面广。影响大,市纪委、监察局会同有关部门组成5个巡查组进行了全程跟踪巡查,用1个月时间,通过逐一走访、实地勘察和证件查验等对832户申报住房的特困职工资格进行全方位审核,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坚决予以清退,保证了这项民心工程的公开、公平、公正操作。二是把群众呼声记录在“民情日记”上,由巡查办集中梳理,研究解决措施,明确落实责任,并跟踪督办。市委根据巡查办梳理的问题,每年确定一批要为群众办的实事,相继完成燕子埠、占城两镇扶贫攻坚,建立“党员妈妈”长效机制,创办“爱心园”收养孤儿,设立绝症救助基金,实行农民健康体检、非赢利医院挂号、孤贫儿童上学、公园入公厕、农村集市临时设摊点“五个免费”等为民服务项目。其中仅取消非赢利医院挂号费这一项,一年就为百姓节省费用共300万元。三是对各镇各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绩效巡查,以“指标是否进位、项目是否落实、群众是否满意”为标准,评实绩、定进退,落后的镇和部门不得向市委推荐干部。针对农民工反映的少数外资企业拖欠工人工资问题,组织专项巡查组,利用3天时间,深入120余家企业进行拉网式巡查,先后为328人要回工资90多万元。维护了农民工的利益。对救灾救济、种粮直补款发放中存在的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组织重点巡查,对挪用水稻直补款一案的有关镇、村干部进行了严肃查处。同时,巡查组还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反映群众的呼声、提出合理化建议,比如全市支农惠农资金全部实行“一卡通”发放等。这些工作均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肯定和支持。

(作者单位:中共邳州市委宣传部)

助推经济社会篇3

关键词:人才 环境 鹰潭经济 柔性引进

近年来,鹰潭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鹰潭市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描绘了鹰潭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鹰潭强市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为把鹰潭建设成富裕、秀美、宜居、和谐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璀璨明珠,实现鹰潭的科学发展、进位赶超和绿色崛起,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俗话说,环境好则人才聚,人才聚方事业兴,为此,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对促进鹰潭经济社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鹰潭作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面临着绝好的发展机遇,为了更好地融入经济区建设,加速超常发展步伐,需要以强有力的人才做后盾。同时,金融危机带来了产业布局的重新“洗牌”。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迫于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纷纷把工业尤其是工业的加工环节向内地扩散,产业转移不仅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转移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鹰潭作为紧邻东部沿海地区的地级市,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有着较大的地域优势。为了能够更好的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需要充足的人才做保障。

1.2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鹰潭市把调优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作为推进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核心战略。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由粗放式生产方式向集约式生产方式转变、由高能耗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依靠大规模资本投入、低成本劳动力、出口拉动经济的发展模式后继乏力,需要有创新的和科技的产业作为主导,而创新的和科技的产业发展主要依靠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引擎。为此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汇聚大批优秀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先决条件。如,鹰潭市要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大旅游和大物流等第三产业,离不开大量的高素质的服务型人才;鹰潭要大力发展铜的下游产业,促进铜的精深加工业发展,同样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和高科技人才。

1.3 鹰潭目前人力资源现状与鹰潭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 近年来,我市加大了人才队伍建设,较以往人才总量有所增加,但人才增速不快,人才总量相对不足,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由于经济欠发达、又处中部地级城市,城市小,就业机会少,人才待遇不高,人才管理体制和人才市场体系不够完善,人才创业平台相对狭窄,人才外流现象较严重;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管理类人才较为缺乏,人才引进难度较大。高校是优质人力资源的主要供应地,鹰潭市高等教育规模小的瓶颈也使当地高校提供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较弱。鹰潭人才队伍现状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推进鹰潭经济社会发展。

2 如何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鹰潭人才环境的优化,将汇聚大量鹰潭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鹰潭市经济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2.1 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 一方面,要加大四高人才的引进力度。一是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抓住后危机时代海归人员回归的有利时机,大力引进掌握关键技术的领军人才;二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团队;三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四是高技能的实用人才,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推动校企的深度合作,打造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技术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才的柔性引进。所谓柔性引进,是相对于刚性引进人才而言,是根据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力资源共享理念,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在不改变国籍、户籍、身份、人事关系的前提下,突破工作地和工作方式的限制,以提供智力服务为核心,充分体现个人意愿和用人单位自的一种人才智力引进方式。尽管鹰潭市属地级小市,但紧邻江浙等发达地区,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发展态势都为柔性人才引进提供了便利条件。柔性引进可以使鹰潭能够在更广范围内选拔优秀人才,提升人才层次,提高人才使用的灵活性。当然,在柔性引进人才的同时,还要注重人才引进的实效,为此,要加强联系、构建平台、引进科技成果、建立保障机制,促使柔性引进人才取得实效。

2.2 高端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抓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充分发挥领军人才的引擎作用,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和人才工作奋力前行,推动鹰潭市特色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技术的应用、管理理念的有效推广离不开普通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作支撑。尤其是我市要大力发展物流、旅游等服务性行业,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尤为迫切。为此,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不能仅局限于重点人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使用,还要关注基层,关注一线,努力造就大批技术应用型人才,着眼于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一方面要加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高端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等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形成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办起一个企业,兴起一个产业的良性循环态势;另一方面,要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和继续教育的投入,着力提高全市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使其符合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的要求,确保各项改革、创新和引进能够有效消化。

2.3 人才使用与培养同时抓 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要使人才始终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在充分使用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强人才的继续培养,跟上时展要求,在促进人才为鹰潭做出更大贡献的同时,有效地留住人才。在人才使用上,营造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浓厚环境,建立人才工作机制,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促进公共部门、高校、企业人才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人才使用离不开人才培养,如果把人才的使用看作是一种输出,人才的培养则是一种能量输入。没有能量的输入就不可能有能量的输出。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各企业应将工资总额的1.5%的比例用于职工教育培训,并保证一定比例专项用于技术工人的业务培训。要克服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把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要针对发展实际需要,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加大创新人才、高科技人才的交流学习和学术研讨,形成浓厚的创新科研氛围;另一方面,加强对职业经理人、高管等的培养力度;同时还要加强对中基层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使培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努力提高培训效果。

2.4 企业主导与政府推动支持相结合 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过程中,企业占主导地位,但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2.4.1 加强政策创新,营造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的制度环境。将招才引智工作同步纳入招商引资考核和政府目标考核,切实动员社会各方共同招才引智,推进孵化园区的建设,对引进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提供创业资金和干事创业的舞台。为引进的急需高层次人才,在享受政策待遇和引进程序上实行特殊的“绿色通道”。

2.4.2 加强关爱服务,营造安居乐业、舒心舒适的生活环境。许多地市都将建人才公寓纳入招才引智的举措之一。鹰潭着力打造富裕秀美宜居和谐城市,也有必要建设一批人才公寓,优化人才生活基础环境,在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公共事业方面做好后勤保障,创造拴心留人的好环境,使人才在鹰潭干事创业放心、安心、开心。

2.4.3 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使各类人才在鹰潭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营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弱化官本位思想,提高人才的社会和政治地位,让人才有机会参与重大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的同时帮助实现人才的价值,使人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更好地留住人才。

2.4.4 完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信息管理平台,为求职者的就业提供指导,为企业的人事管理提供参考,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3 结语

人才资源在物力、财力、人力三大资源中是第一资源,是具有创造力的主宰性资源,其它一切物的因素只有通过人的作用,才能得到开发和利用。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合理选人、用人、育人、留人,鹰潭这个江西省的小巨人,将乘着人才托起的翅膀驶入发展快车道。

参考文献:

[1]李丽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推进人才兴业战略[J].新长征,2009/11.

[2]刘波.依托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J].人才资源开发,2010/03.

[3]邵玲.知人善用 建造聚人的强磁场[J].职业时空,2008/05.

助推经济社会篇4

论文关键词 创新 矛盾调处 助推 经济社会

一、引言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面临着群体事件高发的态势,恶性突发事件层出不穷。长期以来社会矛盾的累积、国内通货及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严峻经济形势、加之国际政治动荡不安局势,如南海问题、中东战乱问题、钓鱼岛问题等等,这一切都对我国的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不可预知的变数。大范围的动荡不会发生,但局部、小规模突发性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事件定会发生,如2012年7月“启东群体事件”。

目前,我市(徐州市)社会矛盾形势也不例外。2011年5月13日下午,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要健全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做到“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下,要使经济社会在稳定中发展,就要做好社会管理创新,而要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就必须处理好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据此,不断深入创新社会矛盾调解机制,便是稳步推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有力保障。人民调解又称诉讼外调解,是我国法制建设中一项独特的制度,是现行调解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Www.133229.Com实践证明,人民调解是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好形式,它对增进人民团结,维护社会安定,减少纠纷,预防犯罪,促进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构建大调解机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新时期社会矛盾的特点

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类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趋于多样化,致使一些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矛盾的复杂性,使得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难度不断加大,社会管理面临着极大地考验。影响社会稳定的民间纠纷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民间纠纷呈现很多新的特点,如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纠纷增多,调解难度大,反复性强等。

1.常见社会矛盾。以徐州为例,2010年度、2011年度,全市各级法院每年受理一审案件均达10万件之多,110报警平台年接听报警电话达1000万件之多,这些数字即说明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巨大。各类型社会矛盾纠纷逐渐凸显,如2011年四季度的各类型社会矛盾纠纷有如下特点:(1)物业纠纷出现异常增长。同比增长10倍多,环比增长5倍有余:(2)农村婚姻家庭纠纷情况突出;(3)交通赔偿纠纷表现较为集中,2011年第四季度比第三季度增长了79.92%:(4)合同类纠纷凸显,合同纠纷与生产经营纠纷(以生产销售合同纠纷为主要表现形式)已占据纠纷总量的7.31%,成为继婚姻家庭、邻里和房屋宅基地纠纷之后的第四大类纠纷;(5)劳动争议、农民工纠纷和土地承包纠纷出现季节性增长:(6)征地拆迁纠纷有所抬头,环比上升了140.24%。这些问题都会给社会稳定带来长久的不利影响。

2.重点、热点社会矛盾。当前,呈爆发趋势的“挤兑”、“跑路”、“倒闭”等等崩盘现象,引发了大量的民事、刑事案件及上访事件,削弱了国家的金融宏观调控能力,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社会危害性较大。除民间借贷案件剧增外,非法集资案件也频频发生。以江苏某市为例,就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而言,全市两级法院受理的民间借贷案件,2008年为4435件,2011年增至8807件,3年间增长了约98.6%;就非法集资案件而言,全市检察系统2007年至2011年共受理涉及256人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案件177件,其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2007年为3件6人,2010年为61件82件,4年间分别增加了19.3倍和12.6倍。

总体而言,非法集资呈现出以下新动向:

一是专业化。集资行为由过去的以“个人名义”进行,发展为以“公司名义”专业化运作,这些集资公司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往往在工商局以担保、典当等业务形式进行登记注册,在繁华地段租用办公地点,有些甚至还获得“诚信企业”等称号,使得这些集资公司看起来极具专业性和可靠性。而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抱着确保资金安全的希望,选择将资金投入这些看起来更专业更可靠的集资公司。

二是许诺以高息、欺骗性大。以江苏某市为例,自2011年以来,全市各级公安机关经侦部门立案侦查数十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集资诈骗的非法集资案件,集资者全部对外许以高息,许诺的年息低者16%-18%,高者达到30%、40%甚至更高。而中国人民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6.84%。两者利息相比,差距悬殊。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很容易受到诱惑。

三是集资行为公开化。很多担保公司公然在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上打出“年收益xx”的广告,宣传范围大,投资者由过去的“亲朋好友”的范围扩大至“社会公众”,使得集资向“银行”类型发展,投资者“送钱上门”,集资者“坐地收银”,用款者“主动求贷”。

四是集资范围更大、人员更广。公开化带来的直接就是更多人知悉和参与。在地域范围上表现为,民间借贷已从两年前的江浙沿海扩展到陕西、内蒙等内陆地区,甚至是很多欠发达乃至贫困地区。在产业范围上表现为,从制造领域扩展到商贸领域甚至普通家庭。在人员范围上表现为,参与者众多,从公务员到普通老百姓,在高息和资金需求饥渴等作用下,甚至一些银行资金也充当了民间借贷的“二传手”。

三、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创新——以“徐州人民调解样本”为视角

面对新的形势,让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应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开拓工作方法,努力拓展化解矛盾的领域和空间。

2011年,徐州市司法局组织精干力量,成立“徐州市司法局矛盾调解中心”,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1.整合系统资源,完善12348热线基础设施。已将12348热线由“法律援助中心”整转进入“社会矛盾纠纷12348调处指挥中心”,设立接线大厅,升级接线系统,将接线坐席增加至6个,聘请10名资深律师24小时轮值接线,解答群众咨询和分流调处矛盾纠纷。各县市区“12348热线”同步转入“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安排专业人员值班接线。市与各县市区12348专线联网,已建立成“两级解答、三级服务、内外联动、协调解决”的规范网络体系。

2.做了信息研判,强化矛盾纠纷的预警功能。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理念,加强了隐患登记梳理和处置,徐州市与各县市区12348热线接处的案件,实时录入系统平台,连同调处中心定期排查的社会矛盾纠纷隐患,逐一进行登记建档,建立矛盾纠纷数据库,对矛盾纠纷隐患按照事态缓急和对社会稳定的危害程度分为黄、橙、红三级管理。针对重点领域、多发矛盾、敏感问题、突发案件、重大隐患等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或责任部门发出预警建议书。

3.强化矛盾调解,落实12348热线下调解服务。(1)健全了电话接报分流交办制度。发现矛盾纠纷快速作出反应,即时分流、现场调处,变事后调处为事前疏导预防、事中上门调处和事后回访落实,极大提高了矛盾纠纷调处的时效性。(2)完善了矛盾纠纷排查调解网络。以12348平台建设为主线,推行网格化排查模式,加强调解员和调解信息员队伍建设,按照辖区人口万分之一点五标准配备专职调解员,按照千分之三标准配备调解信息员。(3)加强了专业调解组织建设。实现矛盾纠纷多发行业调解组织建设率100%。(4)提高了矛盾纠纷调解质量。加强调解员业务培训,着力提升调解实战能力。选聘组建矛盾纠纷调解“专家组”,有效化解重大疑难矛盾和群体性事件。(5)建立了考核奖惩机制。加强调解员、信息员工作考核,创新实施招标调解、以案定补等方式,提高调解员工作积极性,严格落实责任倒查,切实做到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消除在好。

4.开通12348官方微博,在线接受公民咨询求助。社会矛盾调解中心以“徐州12348”为用户名在新浪、腾讯、网易、搜狐、凤凰、人民六大网站上分别开通了官方微博并且通过官方认证。全市11个县(市)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12348热线全部在新浪网和腾讯网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微博门户。使用统一的头像、统一格式的用户名、统一的一句话简介,构建起了以市12348热线微博为龙头、以各县市区12348热线微博为主干的特色微博群。

社会矛盾调解中心成立以来,社会矛盾调解工作成绩突出,社会效果非常明显。以2011年度案件为例,2011年度,市各调解组织接待群众19535批次41753人,受理纠纷17044件,调解成功16930件,调处成功率99.33%,为徐州市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调处机制的不足之处

(一)对人民调解机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实际运作中,一些街镇、职能单位的领导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看法上存在偏差,有的只是按要求发个文,挂个牌,只图一个表面,没有实实在在地按照《实施意见》的精神和要求,结合实际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制度、落实工作责任。

(二)人民调解协作领域有待加强

未有形成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互配合长效的大调解机制。例如实践中,人民调解和公安行政调解的整合度不高。现阶段大量的治安、轻伤害案件还是由公安部门独立调解为主,人民调解参与程度低。人民调解和公安行政调解还没有建立有效的衔接工作制度。

(三)基层调解组织网络体系需进一步健全

“人民调解工作室”仅有化解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的能力还是不够的,要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在矛盾纠纷的预防上下功夫。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矛盾纠纷的预测、预警、预防、排查、调处调解组织体系。

(四)人民调解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人民调解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为少数调解员法律素质不高,在调解中往往是凭经验、讲威信,调解方法简单、陈旧,调解技巧不足。面对复杂的民间纠纷,如果无法做到依法调解,必然影响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和人民调解的威信。

五、创新调处机制的建议

新时期社会矛盾调处工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人民调解法》,以提高调解质效为核心,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

1.规范调解工作程序,深化舆论宣传。一是规范制度,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学习、定期排查、重大讨论、回访等工作制度。二是规范调解,严格按照调解程序进行调解,受理纠纷时,要做好纠纷登记。三是规范调解文书,调解文书是依法、公平、公正调解的证据,合法的调解协议书得到司法保护的基础。四是强化舆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采取发放公开信,悬挂横幅,调频广播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

2.不断拓宽调解协作领域。一是完善调解对接机制。完善公调对接和诉调对接机制,重点加强与公安部门、法院部门的资源整合,实现人民调解12348热线与110的技术联接与工作对接,深入开展基层司法所与基层法庭的“庭所共建”活动,推动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良好对接。不断探索以“涉检信访息诉和解”、轻微刑事案件“检察环节和解”、“民事申诉执行和解”为主要内容的检调对接工作。另外需,加强与其他民生类服务热线的技术及工作流程对接,有效整合民生服务和社会维稳资源,如政府12345热线、市妇联12338热线。

3.全面推进“矛盾纠纷调解网格化建设”。要按照“科学建置、责任落实、优势互补、信息共享”的原则,制定工作意见,建立矛盾纠纷网格化排查调解机制,确保调解组织全面覆盖城乡每一个角落,不留死角,划网有人,明确责任,快速反应,要至少做到“可能引发群体性的矛盾纠纷”被发现在初起之时、努力化解在苗头阶段。

助推经济社会篇5

[关键词]影视 文化产业 知识经济 城市竞争力

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已存在,是与人类共生的现象,然而,文化产业的概念,却只能追溯到20世纪3、40年代。当时。在阿多诺和霍克海默联合撰写的文章《文化产业》中,首先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个词,并在文中对文化产业抱之以完全否定的态度。相反,同属法兰克福学派的本雅明则对文化产业持支持和肯定的观点。

20世纪中期,文化产业从理论的论争走向实践的发展,并最先在美国发轫,尔后波及欧洲及日、韩等国。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被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强大社会影响的现实所惊叹和震慑。目前。美国文化产业的经营总额高达几千亿美元,其中。好莱坞的巨制电影、三大电视网的娱乐节目、时代华纳的流行音乐更是侵占了营业额的大头。在每年美国商品的出口项目当中,文化产业视听产品的出口额总是紧随航空业和食品业之后。名列前茅,它同时为美国国内提供了1700多万个就业岗位。作为文化产业的龙头行业,影视业有一个特别庞大和综合性特别强的产业链,包括文学、美术、化妆、摄影、照明、制景、服装、道具、工艺、表演、导演、广告、动画设计、动画制作、烟火特技、电脑特技、放映、发行、制作管理、资金运行等等许多方面,优先发展影视业将会带动我国整个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

总结和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文化管理的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对中国影视文化产业进行认真审视,可以看出影视文化产业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支撑,正日益发挥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助推器的重要作用。

一、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一个民族只有掌握了先进文化,才能真正繁荣昌盛,确保社会经济的良性、快速发展。但是,先进文化若想扩大其影响,必须要有可以依托的载体,而这个载体,则非文化产业莫属。

首先,先进文化与经济发展互为补充,互相促进。一方面,先进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知识和技术支持,文化服务与文化产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有的比例、产生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了,国家才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文化企业,以促进其发展壮大,提升企业及其产品的品格,从而使我国文化产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影视文化产业的市场运作,将彻底改变人们的传播观念,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传播思想,同时国家包办事业型的传播状况将被多种传播的新格局所替代。国有、民营、联营等多种经营形式的相互竞争,必将使先进文化产品快速占领广阔的市场,从而有力抵制各种腐朽文化对人们的侵蚀,从而达到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目的。

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促进先进文化广泛传播的同时,还可大力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因为文明不论是作为一种社会进步状态还是价值观念,总是与文化联系在一起的。文化不仅是文明存在的基础,而且是通向文明的手段。这种文化与文明良性互动的结果,又会在全民族创造新的有感召力的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从而使中华民族更加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加快文化创新的步伐。不断打造创新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要

影视文化生产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性活动。文化生产的任务,不是重复生产已有的东西,而是生产没有的东西,即创造人类所没有的新的文化特质。英国有许多学者把文化产业界定为“创意产业”。并指出文化产业的“创新性”是新经济企业的主要动态特征。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的对策文件就把创意产业定义为:“源于个体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力”。

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可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文化产业的整合与发展必须拥有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第二、文化产业必须运用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去创造财富:第三、文化产业必须时刻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文化产业和其他行业中的创意部分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因为源于创造力的创新才是附加值最高的东西。例如,美国的迪斯尼和好莱坞。就不仅是一个游乐园,一座电影城而已,它们代表着美国的一种文化,成为美国文化的一种象征,从而既为美国文化风靡全世界立下汗马功劳。同时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任务,在于精心培育与时代同行的新文化,力求不断推进文化创新,以文化创新推动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我们建设先进文化的目的,就是要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在这一点上,发展先进文化,同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大力发展民族影视文化产业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

例如。云南省红河州着力发展影视业。组建影视创作生产实体,推出民族影视产品系列,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以及精心营造宣传效应,前几年成功推出了哈尼族题材影片《蜡玛的十七岁》和彝族题材影片《花腰新娘》,并双双荣获电影“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很好实现。

三、扩大消费,拉动内需,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恩格尔系数也进一步降低,因此,人们对文教娱乐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消费支出也进一步放大。在居民消费中,“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支出总额,2002年约5300亿元左右:2003年,虽然受到“非典”的影响,但文化消费类支出依然稳定增长,将达到5800左右。同时,随着广电、通讯、信息产业从不同的角度实现融合与创新,先后启动了一个又一个新兴文化消费市场,极大地扩大了国内需求,带动了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2007年,全国共播出公共广播节目1127.24万小时,公共电视节目1454.67万小时,同比分别增长4.56%和6.93%。全国广播影视总收入1383.66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9.65%,其中广播电视产业收入1129.41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7.65%。2007年影视节目出口总额突破了21亿元。但是,一方面,我国文化消费量有数千亿元人民币的结构性缺口:另一方面我国的文化产业还严重滞后,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此外,“十五”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从合理化调整转向高端化调整,第二产业有机构成提高,高新技术产 业成为主导,吸纳新增劳动力的弹性大大下降,甚至出现挤出效应。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同时,我国当前正处于劳动力就业高峰,每年都有1000万劳动力需要就业,但只有800万就业岗位。这使得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责任大大加重,而影视文化产业中许多行业都是需求弹性大。吸纳就业人数多的产业,大力发展影视文化产业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的矛盾。其实,不仅中国,在众多研究西方文化产业和文化政策的文献中,就业问题都始终是专家学者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影视文化产业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的强大作用也正在引起西方各国政府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

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当前,城市的功能正逐步从工业型向服务型转变,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全球化进程对城市的发展提出了打造城市竞争力的客观要求,而影视文化产业与城市竞争力正在形成深刻的内在关联:一方面,文化产业以其强大的创造性激发了城市的活力。并直接构成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竞争在城市层面展开的走向更趋突出。在城市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形成与扩张的同时。文化产业也在不断的自我更新和调整中相继成为满足城市生活需求的必要途径和城市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此外,文化产业在塑造城市整体形象、增加城市文化含量以及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方面也具有显著的强化作用。以美国纽约为例,该市文化产业在2000年的经济贡献中超过120亿美元之多,其中非营利性艺术事业占纽约整个艺术产业经济贡献率的30%。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连同金融业、商业服务业一起,成为一个重要的就业部门和拉动城市经济增长产业的新兴产业。当前,影视文化产业以其巨大的文化附加值及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正在使城市增值,并以巨大利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而它所催生的城市新环境,又加快了城市人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流动速度,从而大大提升城市的现代化和知名度。

在国内,以云南为例,云南省委、省政府近年来成立了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制定宽松政策,安排专项资金,组织专业队伍。积极扶持影视创作和影视生产,使云南独特丰富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一大批省内外民营企业纷纷看好云南影视产业的潜力及前景,采取多种形式在云南拍摄、制作影视作品,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游客、投资商和赞助商,从而使得昆明、丽江、大理、红河等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五、高新科技与影视文化产业联姻,使得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涵。现代科技文化不但丰富了人们的理性思维、创作手段和表现方法,也拓宽了人们的思路和视野,并使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境界。例如。电视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使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与之相关的音像制品也层出不穷,互联网和宽带技术的出现,更是文化产业得以飞跃的重要契机。它们为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力,使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此外,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降低了制作成本。创新了文化品种,还赋予人们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从而刺激了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推动了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人们在文化产品的制作过程中萌生了新的理念、手段和方法,表现手法更加不拘一格,表现内容更加广泛。高科技对传统文化的支配和渗透,使文化本身的发展出现巨大的变化,可以说影视文化产业就是高新技术与文化紧密结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文化与经济互相渗透的趋势。影视文化产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性产业,已经成为向人们提供知识、教育、审美和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纵而美国文化产业,充分利用高科技优势是其杀手锏之一。尤其是在影视等大众传媒领域,印刷复制、录音录像、电子排版、网络传输、数字化、地球通讯卫星等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美国文化产业具备了向全世界扩展的“桥梁”和“利器”。

助推经济社会篇6

关键询:医院;成本核算;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R197

在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在2012年开始普遍在公立医院实施,新制度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规范了医院的财务会计核算。新制度紧贴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化,对原有的医院财务制度进行了全面的修订,要求医院加强成本管理与成本核算。在新制度下公立医院如何理解成本核算理论的变化,如何进行成本核算,如何及时发现自身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并如何对存在问题进行改进,这在现阶段成为医院成本管理首要应思考的关键问题。

一、医院实施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一)医疗体制改革需要实行成本核算。伴随着医院体制的不断革新,对医院成本管理有了新的要求。新医改对强化医院成本管控和成本测算有了明确的要求,实行低成本医疗服务是卫生医疗服务的重要改革目标。

(二)实行成本核算是调动医院科室人员积极性的需要。通过成本核算所进行的成本和效益分析可以把医疗服务的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结合起来,使医疗服务质量通过经济效益量化,以此为依据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分配体 制,明确各核算主体和个人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增强员工自我约束机制和参与成本管理的自觉性,激励和调动员工积极性。

(三)医院改革其内部管理运行机制需要实行成本核算。成本是一项综合的经济指标,成本核算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反映出医院的业绩。通过成本核算可以监督医院的各项开支是否合法、合理,以此来采取措施降低成本。实行成本核算有利于医院管理者了解医院各种资源的配置状况,便于决策者及时调整资源的分配,实现效益最大化,能促使各核算主体合理使用人、财、物,有效的利用卫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进而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二、现行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现状

新制度强调了医院的公益性,财会制度也应体现这一点,这就要求医院在获取经济利益时,还应考虑社会效益。政府对医院也采取了新政策,如财政补贴、政府监督等。而这些都必须根据明确真实的成本分析后再做决策。总之,成本核算在提高竞争力、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新财务制度规定,制度的适用范围发生了变化,即多用于公司医院,而不是基层医疗机构。同时,收支项目方面与以前先比,多了科教支出、累计折旧等新元素。此外,成本核算体系也进一步完善,如将医疗收人和药品收入合并,不再分开。

结合医院成本核算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意识不足、认识错误、过于盲目、方法不当、信息化水平低、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等。不少职 工认为成本核算都与自身无关,其实并非如此。职工在工作中的每一项花费都要计人成本,所以医院要节约成本,全体员工均应配合,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但该医院部分员工甚至少数领导都缺少成本核算意识,没有意识到成本核算的作用。或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将成本核算与个人绩效相挂钩。其实成本核算是医院成本管理的重要工作,强调的是整体管理;而绩效和奖金分配只是一种激励手段。管理体系不健全,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虽然工作效率比以前有明显提高,但依旧存在着很多漏洞,常出现数据丢失、账簿报假等行为,为核算提供的信息失真,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内部各部门缺少交流,加上各科室的开支项目不同,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且容易出现重复计算的情况,难以体现应有的效果。管理方法不当,往往是事后控制,不能 及时发现问题,也就无法防范。部分核算人员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等素质偏低,存在以公谋私现象,导致大量资金流失。

三、完善医院成本核算的建议

(一)强化认识,改善方法

成本核算的作用不言而喻,应贯穿于医院整个经营过程,且应长期坚持,才能促进医院长期发展。在此过程中,需要全体职工共同努力,领导必须正确理解成本核算,明确其意义,并积极宣传相关知识,确保内部员工都能树立起成本核算意识。可通过组织活动、开展培训、召开会议等方式来实现。各部门应加强交流,使财务部门能够及时掌握有效信息,避免出现重复计算的现象。同时,核算方法及管理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而选择,确保核算的及时性、精确性和全面性。

(二)建立健全全的成本核算体系

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根据医院自身状况建立规范化、流程化的全成本核算体系,将每一项活动都纳入成本核算。同时结合预算管理,以最低成本提供最优质服务。为起到较好的效果,首先应制定适宜的管理制虔,和科学规范的流程,确保各项活动有秩序地开展。其次要保证所获信息的真实,实现自动化采集,仔细分析影响成本变动的原因,并采取防范措施。

(三)新《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明确将医院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等纳入成本核算的范围,规范了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医院应严格遵循新制度对有关费用的分摊方法;定期对全院各科室房屋面积重新核实;加强科室固定资产管理,及时办理固定资产入库、出库手续,对超过使用年限和无使用价值的设备应按程序及时予以报废,使固定资产占用费实际反映科室实际在用设备。

(四)提志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引入专业且能够尽快适应医院的高素质会计人才,缓解专业人员匮乏的局面,有利于建立起新的核算体系。聘请专家开展员工培训,鼓励支持在职员工深入学习,加大此方面的资金设备投入。积极参与外部交流,借鉴先进的经验,拓展思路,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助推经济社会篇7

关键词:高校;资助工作;溢出效应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005-02

资助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高校资助工作的主体是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工作对象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途径是提供物质资助和精神激励,目的是保证其顺利入学、安心学习,最终完成学业,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标,资助为高等教育带来的直接效益或者效果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更长远的效益是促进受助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在看到资助工作的效益的同时,也应看到资助工作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的溢出效应。

一、溢出效应

从教育经济学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是一项生产性活动,既有成本投入,也有效益产出。“效益”即“效果”和“收益”,它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与所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二是产出必须符合社会需要。效应与效益不同,效应多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描述,一般是指在有限环境下,一些因素和一些结果之间构成的因果现象,也可指事物一个方面的发展带动了该事物其他方面的发展。所谓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是指一个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影响。溢出效应不一定带来的全是正面的收益,也有可能是负面的影响。

高校资助工作虽然其工作对象和覆盖面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主体是专门的学生资助管理部门,但工作运行范围的影响不仅限于校内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首先,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高等教育机会能否均等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资助工作作为保证和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它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势必会对高校提供教育产品公平性的评价产生很大影响。其次,作为大学精神建构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自由平等、人文关怀这些观念的建立和传播不仅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同样适用于针对学生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中。资助工作规范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是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运行实践,为高校制度文明建设提供着重要支撑,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校园文化氛围的塑造。第三,资助工作对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也会带来巨大的影响。非困难学生是资助工作重要的参与者和监督者。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和奖助学金的评定过程中,非困难学生是最基层的参与者和评价者。作为学习和生活上的朋友,朝夕相处中看到的是比较真实的情况。同时,非困难学生也是资助工作中重要的受教育者。评定过程是否公正,资助力度是否符合困难学生的实际需要,受助家庭困难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学习效果,都会对非困难生看待社会、看待制度、对待人生的价值观产生潜在的影响。因此,从社会、学校、学生三个层面看,资助工作产生的溢出效应是现实存在而且是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

二、高校资助工作产生的溢出效应

从产生影响的时间长短和深度来看,我们可以把高校资助工作产生的溢出效应分为短期效应和长远效应。从溢出效应产生影响的性质来看,可以从正向效应和负面效应来分析。

1.社会层面的溢出效应。高校资助工作在社会层面的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对社会风气、公民道德、学校声誉的影响上。从短期来看,某一阶段高校资助工作成果的溢出影响,如资助典型的宣传引起社会对某一学生个体的关注和关怀,对社会道德建设的思考。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洪战辉,带着捡来的妹妹艰难求学十二年,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感动了本校师生,得到学校的资助,而且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引发了社会对当代青年人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的热烈讨论。长远效应,如资助工作引发社会舆论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与推动,对高校发展面临各种问题的关注,对高校社会声誉的影响甚至对推进某些社会规范改进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有可能会产生负面的溢出效应,同时也有可能转化为正向的推动力。如早期在高校资助体系中,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重要的资助来源,借贷人数众多、催贷成本高为部分贷款学生毕业后恶意或者非恶意拖欠贷款带来了可乘之机,承担国家助学贷款的各大国有商业银行遭受了经济损失,社会上也对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产生了质疑。但这一短期来看的负面溢出效应,从一个侧面推动了银行征信系统的建立,同时推进了国家对于助学贷款方式的改进,由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提供助学贷款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生源地助学贷款为主,既扩大了资金来源,同时也保证了贷款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从长期来看,就转化成了正向的溢出效应。

2.学校层面的溢出效应。在学校层面,资助工作的溢出效应体现为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推动、为学校各项建设事业带来的社会关注等。高校资助工作是高校教育管理的窗口性工作,强调政策性、规范性的工作,执行过程中的公开透明与公正公平,会带给参与师生对学校制度和教育管理的信任与支持。同时,在实践过程中针对新问题、新困难的改进或者反馈,对国家资助管理体系的完善和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都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如,资助工作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对整个学生管理服务系统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资助工作中的一些专项工作也为其他学生管理服务的专项工作提供了便利。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对学生勤工助学的支持和帮助,成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部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业教育的先导和组成部分。

3.学生层面的溢出效应。在学生个体层面,资助工作的开展带来的溢出效应可以扩展到非困难学生的教育、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对于大学生心理工作的关注等多方面的内容。非困难学生,虽然并非高校资助工作中物质帮助的直接受益者,但却是资助工作的参与者和受教育者。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和奖助学金的评定过程中,因为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影响,非困难生容易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心态或者不平衡感,这就要求资助管理人员主要是基层的辅导员积极地引导和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资助工作不是少数群体的物质救助,而是公共资源为了社会平等这一价值取向进行的再分配,参与并且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推选也体现着大学生身上的公民道德素质,既是对受到资助的同学的责任,也是对没有资格接受资助的同学的责任,同时也传递了一种诚信的正能量。

三、高校资助工作如何发挥正向溢出效应

溢出效应是高校资助工作过程中的“副产品”,但在工作实践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努力发挥其正向作用,推动资助工作不断进步。

1.以“全面育人”为目标,开拓思路,不断改进资助工作体制,推进管理、服务与时俱进。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而不断更新的任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和工作对象都在发生着变化,资助工作的具体制度、运行机制和方法也应该随之进行改变。不仅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成长的需要,育“全面的人”,同时也要努力扩大资助工作的覆盖面和教育面,育“人的全面”。例如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动态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标准的定期调整,可以考虑如何合理有效地发挥社会、非困难学生的作用,既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也能够提高结果的真实有效性,发挥真正的帮扶作用。逐步改善传统物质帮助为主、精神激励为辅的观念,将两者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推动原有“奖、贷、助、勤、减、免”资助体系内部比例的调整,从扶资助逐步向激励性资助过渡,在物力投入上不仅要保证解决个体的经济问题,更要以多种形式满足群体的学习、心理等多方面需求,同时也能带动学生管理各方面工作的创新拓展。

2.注重新媒体的使用,加强资助工作的宣传。溢出效应的发挥虽然是潜移默化、逐渐显现的,但传递影响的主要渠道和形成方式是信息,进而形成舆论,对其他客体产生影响。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自媒体时代,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新媒体平台的建立和推广,提高资助工作的宣传力度、速度和广度,为实现育人的中心目标服务,促进溢出效应的正向发挥。宣传资助典型是传统的重要育人途径之一,要始终坚持,但注意不能仅仅突出经济层面的困难,更要注意挖掘受助学生在国家、社会、学校关爱下自身精神的奋发努力。同时要注重对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注重对资助受益面的宣传,注意宣传社会、非困难学生对资助工作的正向反馈和支持。要努力在师生中培养舆论领袖,运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扩大资助工作的舆论影响面,提高资助工作宣传的即时性和吸引力。

3.重视资助工作实践的理论化总结。学生资助工作开展虽然由来已久,但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研究相对较晚,高校资助工作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案例,无论是外化为溢出效应,还是内化为工作推力,都需要理论的分析和支撑,理论化成果的升华。资助工作看似性质单一,但从工作实践所能涉及的学科领域来看,有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而且从事资助工作的人员专业背景不一,特别是作为溢出效应这一在资助工作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如果想对其有系统的认识、了解和科学的评估分析,必须不断开展资助工作的理论化总结,开展资助工作的理论性研究,引用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在推动资助工作制度化建设、实践创新的同时,为促进资助工作溢出效应的正向发挥提供持续的理论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刘志民.教育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助推经济社会篇8

关键词:精准视阈;教育扶贫;人才培育;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9-0039-02

党的十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主张,并将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有效推动这一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如何打开贫困之门,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受到时代教育的滋润,改变其自身的命运,已成为值得深入探析的重要话题。

一、精准视阈下教育扶贫的重要意义分析

精准视阈下的教育扶贫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通过多维度的教育扶贫,有效增进人才培育、资金支持、培育体系、专业指导,以有效促进区域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不断地保证社会的进步。

实现精准视阈下的教育扶贫,能够促进社会均衡发展、实现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并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提供有效的路径。下面将重点对其重要意义进行阐述。

(一)促进社会发展均衡的重要举措

积极推进精准视阈下教育扶贫对于社会均衡发展具有无比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于农村贫困地区,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很多地方在交通、教育、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缺陷,这最终会导致其区域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而通过实现有效的精准教育扶贫,能够不断地针对本区域的现有条件来进行有效的关注和扶贫,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来对本地域的人民进行有效的针对性培养,从而能够不断帮助地域经济得以更加高效运行。因此,必须要充分地重视精准教育扶贫,不断实现地域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有效推进教育精准扶贫,以此来更好地齐聚合力,为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创造条件。

(二)有助于全面促进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通过有效而精准的教育扶贫,能够全面促进人才的培育与发展,不断借助于时代教育的力量来推动经济的进步和提升。特别是重点关注贫困家庭的孩子,对他们进行专门性的职业化教育,以不断保证人才的培养效率。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实现技术进步,有效拉动经济的发展。积极贯彻“读书一人,带富一家”的主张,以促进人才培养率的提高,通过有效的资金支持、专业教育对接等多种方式来实现,从而督促这些人来更好地为家长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总之,精准教育扶贫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人才的培养,可以在根本上保证区域经济发展效率提升,实现经济的长远进步。

(三)实现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其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很多时候必须面对较大的经济压力。而通过专门化的教育扶贫,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有效的关注和教育,有助于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对于后续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无比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实现有效的教育扶贫,能够有效实现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提升,实现富余劳动力向产业化方面发展,全面提升农村扶贫效能。总的来说,必须要从根本上提升教育扶贫的力度和精准度,来为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基于精准视阈的教育扶贫策略探究

基于精准视阈的教育扶贫,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通过教育培训,实现教育朝着生产力的转化,以此来有效拉动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具体到实践中,应该通过精准招生来促进教育面的拓展,构建完善的教育扶贫资助体系,打造科学精准的人才培育机制,实现有效的专业化培训,积极促进精准化的职业技能指导等,以此来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助力和支撑。

(一)通过精准招生来促进教育面的拓展

实现精准视阈下的教育扶贫,必须要不断延伸教育面,更好推动精准招生的实现,从根本上保证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联动效用。必须要密切关注现有的农村教育资源,结合贫困家庭和贫困地区的经济形势来对之进行有效管理,打通相关的受教育渠道,从而不断保证受教育的可能性。实现教育政策的有效调整,不断为当地的考生提供优惠政策,允许其去经济发达地区进行深造,不断提升其职业技能和实操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延伸教育面,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对象进行教育和提升,保证教育的深度和宽度,以此来更好地实现教育扶贫的有效性。教育是第一生产力,是提升地域经济水平的关键要素,也是拉动地域发展的重要方式,必须要通过精准招生的方式来促进全面化教育的实现,从根本上来保证贫困地区的发展。

(二)构建完善的教育扶贫资助体系

构建完善的教育扶贫资助体系,能够在根本上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解决贫困地区现有的经济问题,助力地域发展和进步。建立奖、助、贷、勤、补、免六位一体的学生资助体系,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资助和优惠政策,以此来更好地保证寒门弟子能够享受到同等的受教育程度,更好地实现自身的成长与成材。首先,国家和政府应该积极推动优惠政策的传达和下发,为相关的农村寒门弟子受教育提供有效的渠道和机制,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这样在实现他们自我成长的同时,还能够有效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其次,应该增加资助的投入力度,加大资助的额度,更大限度地帮助更多的寒门子弟学生接受教育。每年度都给他们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质,以此来更加有效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助推经济社会篇9

为了更好了解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脱困”现状并提出相关对策,笔者在广西范围内对相关高职院校进行了抽样调查。共选取了广西6所高职院校,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40份,问卷有效率为90%。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脱困”调查

“心理脱困”得到重视,但实效性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学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受到广泛关注和多方面的帮助是高校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100%的高职院校师生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表示支持;90%的人认为经济困难学生得到了全面的资助;95%的人认为相关资助工作已经逐步由单纯的经济资助向经济资助与“心理脱困”的融合,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脱困”问题得到了重视。但高达85%的人认为,“心理脱困”的实效性并不明显。

在有效问卷里,约75%的人认为,“心理脱困”缺乏相应的数据指标,难以量化,因而在判断学生是否“心理脱困”上存在很大的难度;约17.2%的人认为,“心理贫困”主要是个人非智力因素在作怪,在受到外界人和事的刺激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反复,因而也难以准确衡量是否已经“心理脱困”;约7.8%的人认为,“心理脱困”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而是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一个部分,必须辅以其他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心理脱困”工作与其他脱贫助困工作有待加强结合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脱困”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与其他脱贫助困工作紧密相连,仅仅从学生心理方面入手,并不能使之得到有效解决,而必须与其他脱贫助困工作齐头并进。

调查中,约48.7%的人认为,勤工助学资助机制对“心理脱困”工作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勤工助学资助机制岗位存在供需矛盾,尤其缺乏技能性岗位,对学生“心理脱困”缺乏实质性作用;约35.5%的人认为,虽然减免学费、绿色通道、困难补助、助学贷款、助学金和奖学金等资助工作可以缓解学生的经济困难,但提供的资金并不充裕,在购买书籍、学习用品和提高技能培训方面无能为力,学生只能解决基本温饱问题,他们依然是经济困难者,因而难以有力地助推“心理脱困”;15.8%的人认为,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工作,大多局限在改善经济条件上,而不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脱困”工作不能单独开展,而其他相关资助工作更不能抛下学生的“心理贫困”而不顾。

励志教育滞后,“心理脱困”缺乏有力的专业支持 调查中,100%的人认为,应该通过形式多样的励志教育来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斗志,唤醒他们的志向;98.7%的人认为,“心理脱困”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尤其需要心理学、教育学和成功学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得到更有力的推进,同时,在这部分人当中,有60.3%的人认为,当前高职院校的“心理脱困”工作缺乏这样的师资力量、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有30.1%的认为虽然学校虽然心理咨询机构和励志教育,但这并非专门面向经济困难学生,缺乏针对性,无法有力地推动“心理脱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脱困”对策分析

有机融合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心理脱困”实效性 职业生涯规划是对一个人一生的职业进行的设计与谋划,有利于学生科学全面地认识自我和了解社会,明确职业领域与职业目标,自觉调整职业期望并实现自我价值。但这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恰如所指出的那样,既要“教育人”和“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和“帮助人”。“心理脱困”则帮助他们排解心理问题,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寻找大学生活每一天的意义。

巩固高职院校贫困生经济资助体系,助推“心理脱困”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贫困”是与经济贫困共生同体的。因此,在推进“心理脱困”的各项工作中,要继续巩固贫困生经济资助体系。一是拓宽资金来源。要从巩固党和国家政权、促进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高度去认识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问题,加大经济资助经费投入,确保相关资助资金能有效满足各高职院校的基本需求,同时,鼓励社会个人和企业捐助,进一步拓宽资助资金来源。二是高职院校要建立公开透明的资助资金捐助制度,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和个人,管理好、经营好和使用好资助资金,促进资助资金的合理配置与使用效率的提高。三是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经济资助体系比如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学费减免、绿色通道、困难补助等等资助方式的作用,特别是要发挥高职院校与企业联系密切的特点,加强勤工助学工作机制的改善,为贫困生经济脱困创造良好的条件,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进而助推“心理脱困”。

推进高职院校励志教育,创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意志消沉、意志薄弱、缺乏向前的动力、缺乏志气、志向不明确和心理世界不健康造成的。因此,为了实现他们“心理脱困”,应不断推进励志教育,创新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励志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进他们“正确认识自身,科学提升自我”,帮助他们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处理好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问题。

一是要建立相应的励志教育机构与社团,努力实现励志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心理脱困”工作提供励志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支撑。

二是要立足贫困生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开展面向贫困生的多种形式的励志教育,创新励志教育内容和形式,提高励志教育的针对性,为贫困生心理状况的改善建立现实基础。

助推经济社会篇10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南通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和市第十次党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精神,回顾总结近年来村企共建工作,动员全市工商企业与所有行政村结对共建,进一步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努力实现聚居化、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并进,共同促进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在,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深化认识,增强实施“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工程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百村万户”帮扶工程为载体,积极鼓励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村企结对方式参与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也积累了一定经验。特别是去年以来,各镇(区)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结合“双帮”工作和助推全面小康村(社区)建设,组织推进“村企结对共建”活动,使“以工促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内容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力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大,成效得到了进一步凸显。

1.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去年以来,各结对企业积极参与村企结对工作,主动与结对村共谋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共商发展大计。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结对村提供信息、技术、资金和人才,通过招商引资,促进结对村快上项目、上好项目,增强村级经济实力。部分村级班子带头领办、创办企业,形成紧密型的共建模式,直接为村级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兴办实事。南通吉利思服饰有限公司积极为吴窑镇钱庄村招商引资,介绍台湾客商投资豆类蛋白提炼加工项目。如皋市双马化工有限公司结对东陈镇南东陈社区,积极实施以企招商战略,目前,经该公司引进的投资5000万元的赛孚机械制造项目和投资1500万元的格林运输公司已相继落户,两家企业正式运营后,可增加经济总量1.5亿元,转移劳动力150人。

2.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紧扣农民致富增收,结对企业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人缘、地缘、信息优势,大力挖掘结对村特色资源,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帮助引进、建设高效农业项目,引导农户与市内外农业龙头企业对接,帮助结对村发展规模种植养殖业,各结对企业去年以来共帮村发展高效种植业项目169个,建成高效养殖业项目167个,促进了花木、湖桑、高效蔬菜面积的扩张和设施农业的发展,为全市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部分企业通过自身做大做强,尽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去年全市企业帮助挂钩村培训农民1.5万人次,推动了农民转移就业,增加了农民工资性收入。

3.助推了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设“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要求,广大企业针对挂钩村存在的行路难、排灌难、引水难等问题,多方筹措资金,帮助挂钩村推进道路、桥梁、农田水利、公共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村容村貌全面改善。去年全市企业为结对村捐助资金共251.58万元。如皋市皋翔水泥粉磨有限公司、南通吉泰服饰有限公司、南通华冠电器有限公司分别捐助水泥350吨、出资5万元、2万元用于结对村(社区)的公共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南通锻压机床有限公司出资2万元帮助柴湾镇双楼庄村购进树苗,植树造林。

4.构建了村企双赢局面。在村企共建新农村活动中,部分企业为了解决用工不足的难题,主动与结对村进行用工对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结对村劳动力,此举不仅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也促进了企业自身的快速发展。南通市恒康海绵有限公司结对丁堰镇鞠庄村,不断加大技改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投资了1.6亿元,新建了恒康家纺园,累计吸纳村富余劳动力300多人。

在充分肯定村企结对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村企结对共建工作对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少数企业主的认识模糊不清,没有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对村企共建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行动不快。二是村企共建活动推进还不够有力有效,机制还不够健全灵活,传统式输血比较多,项目式共建、造血型共建比较少。三是镇村主体推动作用发挥还不够,企业参与面还不广,结对共建的不平衡性还比较大。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加以克服和改进。

总结经验有利于我们增强信心,查摆不足有利于今后有的放矢,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好村企共建工作,我们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化认识。

1.从村企共建的实践看,实施“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工程,企业可以大有作为。一年多的实践告诉我们,广大企业通过结对共建这个载体,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建设,改善了农村环境,树立了自身的良好形象,构建了村企之间的和谐关系,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双马化工通过实施村企共建,不但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而且还成功地走出国门,实现了自身的裂变式发展。“双马”成功实践充分说明,广泛开展合作共建,实现多边共赢,把自身的发展融入到区域经济大格局中才是谋求长远发展的最高境界。

2.从当前发展的阶段看,实施“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工程,企业能够大有作为。当前,如皋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宏观调控趋紧,土地、资金等瓶颈制约的难题,推进村企共建可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使不同所有制的市场主体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14日下午的座谈会上,不少企业负责人对未来的前景充满信心,他们认为通过村企共建,优势互补,能够以项目为载体,推行贸工农一体化,共同发展产业经济;能够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共同进行资源和环境保护;能够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在加快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效。

3.从实现双赢的目标看,实施“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工程,企业一定大有作为。村企共建是一项互补、双赢工程,不仅可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而且可以解决企业劳动力、资源和市场等现实问题。广大企业通过带着感情结缘,带着责任共建,带着义务奉献,努力发挥人才、技术、产业、资金等各方面的特点优势,必将整体提升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后劲,进一步开创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

二、高点定位,突出重点,明确实施“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工程的目标要求

推进“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载体,是深化“学赶张家港、建设新如皋”的具体举措,必须坚持高点定位,突出重点,创新举措,努力开创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实施“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全市规模以上工商企业全部主动参与村企结对共建,鼓励市内其他各类企业(个人)和市外各类企业(个人)积极参与我市村企结对共建,实现村企结对全覆盖。市内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建筑业总承包一级以上、房地产资质三级以上企业,批发年销售1亿元、零售年销售5000万元以上服务业规模企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技术、信息和资本等优势,加大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村企互动、合作共赢。所有行政村都要主动参与结对共建,深化共建内容,拓展共建领域,努力在发展村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上实现新突破。

全市参与村企结对的企业要通过“共谋发展、合作开发、产业带动、招商引资、培训就业、公益捐助、帮扶济困、文明共建”等八种主要形式,突出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环境、共建和谐农村三大重点,创新思路,创新载体,创新举措,谋求突破。

(一)以村企结对为载体,共兴农村经济。

村企结对工作是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抓手。因此,要把又好又快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村企结对的首要任务。

1.共同谋划发展。村企双方要高度重视结对共建工作,在共同发展壮大村域经济上发挥积极作用。帮助理清发展思路。企业经营者(个人)可以担任结对村的“经济顾问”,发挥企业人才智力、市场信息等优势,以新的经营理念、新的发展思路和新的工作方法,帮助结对村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创业引导和实业指导,为结对村提供智力支持。帮助解决发展难题。企业经营者(个人)社会关系广、人缘关系熟、协调能力强,要积极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大力帮助结对村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和矛盾。直接参与村务管理。企业经营者(个人)符合条件的,也可按规定程序兼任村主要干部或两委会成员,直接参与村务管理。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运用企业管理的新理念,提高村务管理的层次和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2.共同推进现代农业。企业要积极帮助结对村用发展企业的理念、思路谋划农业发展,推动农业通过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管理创新,实现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快把农业建设成为技术、资金、效益密集的富民产业和功能多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直接参与发展农业主导产业。鼓励企业围绕花木盆景、栽桑养蚕、外向果蔬、优质畜禽四大高效主导产业,以农业园区为载体,直接投资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鼓励企业把推进“三大合作”与发展现代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鼓励企业通过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在结对村直接建立农产品原料基地;通过合同定购、定点采购等形式,在结对村建立农副产品供应基地;通过多种形式帮助扩大当地农副产品直接进入大型超市,进入大中型城市,带动种养殖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市场化水平。积极参与项目合作开发。以项目合作开发为纽带,由企业(个人)提供资金、技术、品牌和管理,结对村提供土地、劳动力,共同开发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农副产品专业市场。

3.共同推进全民创业。企业要帮助结对村营造支持创业、崇尚创新、鼓励创优的良好环境,推动全民创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建设配套基地。规模工业企业要围绕自身产业特色,突出围绕主导产品上、中、下游配套产业链的拓宽和延伸,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方式,积极寻求与结对村合资合作,实现产业配套本土化,形成一批经济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配套能力强的企业联合体,发展壮大特色经济板块,帮助结对村争创“民营经济发展明星村”。兴办建设标准厂房。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镇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鼓励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参股等方式投资建设标准厂房,为全民创业提供载体。培育创业主体。鼓励企业充分发挥人才素质较高、观念理念较新、发展经验较多的优势,以企业成长的经历和经验帮助农村党员干部、农村能人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创业意识。广大企业经营者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帮助村干部转变理念,投身创业,成为“双强”、“双带”型村干部,同时,积极帮助结对村能人实施创业,主动帮助收集在外能人信息,鼓励和吸引在外能人返乡创业。

4.共同推进招商引资。企业(个人)要在符合结对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帮助结对村包装特色产业项目,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借助自身招商平台,通过网上招商、以商引商等多种途径,实现招商建厂、建园、建场等新突破。招商建厂。企业通过自身的信息、市场、人才优势,帮助结对村引进农副产品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和无污染、劳动密集、适宜村域的工业企业、商贸企业。招商建园。现代农业园区是农业现代化的先导区、试验区和示范区,代表着农业作业方式、经营模式的发展方向。企业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帮助结对村引进工商企业带信息、带技术到村兴办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建成一批标准高、规模大、效益好的现代农业园区。招商建场。鼓励和吸引境外资本、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专业市场,充分发挥各类市场对高效农业快速扩张的引导作用。引进流通企业和农民经纪人。企业要通过多种方式,帮助所在村引进流通企业和农民经纪人,充分发挥其在农产品流通中的生力军作用,带动农副产品基地建设。

5.共同推进农民培训转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综合素质好的新型农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一要构建培训互动平台。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自身培训资源和现有的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点等平台,采取知识讲座、现场指导、广播电视、网上课堂等培训手段,与结对村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培训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创业和转移就业能力。二要推动农民转移就业。鼓励企业结合自身用工需求,在挂钩村建立劳动力就业基地,开展“订单式”“定向式”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与结对村建立就业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吸纳更多的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在帮助结对村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的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帮助农民转移就业、外出就业。

(二)以村企结对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快全面小康、推进持续腾飞的基础工程。结对企业要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农村环境建设。

1.共同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个人)通过捐赠资金、物资等方式,积极帮助结对村完善村庄建设规划,帮助加快村庄聚居化修建性详规编制与报批。鼓励企业参与结对村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参与村庄河道清理整治和防渗渠建设、泵站改造等农田水利建设等,改善结对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加快推进通集中居住点道路、农村危桥改造和农村村组道路建设、管护,确保老百姓出行便利,共同营造“道路平整畅通、交通标志齐全、绿化达标、环境整洁”的农村道路环境。

2.共同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鼓励企业(个人)积极参与以清洁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以多种形式参与绿化造林、清洁河道、垃圾处置、户厕改造、秸秆还田等工作,推动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努力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全面禁烧工作是二季度环境整治工作的重点,鼓励企业(个人)帮助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秸秆收购点建设工作,积极推广应用秸秆饲料、秸秆建材、秸秆沼气、秸秆食用菌等综合利用技术,通过项目带动,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率的提高,为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作出贡献,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卫生村、生态村创建,帮助结对村建成省级卫生村、生态村和绿化合格村。

3.共同参与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要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关于“继续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以集中布局促进土地节约利用”和“结合新农村建设村庄布局调整,采取有吸引力的补助政策,让农民将老宅基地置换出来”的工作要求,全面贯彻《关于鼓励农民进城进镇居住的激励意见》精神,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按照“三集中”的要求,全面参与结对村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妥善安置农民,复垦农户宅基地,整理土地,发展现代农业。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参与结对村进城进镇居住农户宅基地复垦、土地整理工作。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结对村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加快区内道路、供电、供水、通讯、排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引导企业发展村级物业,兴建房屋出租,建立或帮助建立物业公司,参与结对村物业管理,提高小区管理水平,共同将农民集中居住区建成功能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帮助结对村创建示范居住小区和合格居住小区。

(三)以村企结对为平台,共建和谐农村。

和谐农村建设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村企结对工作要围绕构建和谐农村的总体要求,以共同培育文明新风、共同兴办农村社会事业、共同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共同构筑扶贫济困平台为重要内容,精心组织,务求实效。

1.共同培育文明新风。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结对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尊老爱幼优良传统和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鼓励企业结合自身文化建设,通过文化设施共享、文体队伍共建、文化活动联欢等形式,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共建和谐文明小康村。鼓励企业深入开展“送文化、送科技、送法律”等活动,努力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2.共同兴办农村社会事业。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村文化活动室、卫生室、老年活动室、农民公园、体育健身中心、“农家书屋”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帮助结对村大力推进有线电视、调频广播“双入户”工程,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

3.共同构建农村社会保障。鼓励企业(个人)采取多种形式,帮助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

4.共同构筑扶贫济困平台。企业(个人)要发挥自身人力、财力、智力优势,采取“一助一”、“一助多”等多种形式,在结对村开展扶贫济困活动。要充分考虑低收入户的经济基础、生产资源条件、生产能力等因素,积极开展扶贫济困、应急救助、送温暖献爱心、创业援助等活动,积极加大对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救助力度,采取项目扶贫、科技扶贫、就业扶贫等形式,做到一户一策,个性推进,扶“志”与扶“智”、“技”互补,“输血”与“造血”、“活血”并举。大力实施“一美元”工程,助推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企业要积极帮助结对村提升“爱心超市”星级,通过捐资捐物等多种途径保证物资持续供给。

三、科学筹划,精心组织,确保“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工程取得实效

实施“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工程,是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实际行动,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更是建设新农村、推进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在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中,我们一定要注重活动的实效性,讲究方法,确保这项工作落到实处。要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1.要在“对接”上下功夫。结对共建,能否取得实效,既取决于组织领导,更取决于结对双方。市、镇(区)和新农村建设领导组要加强村企结对工作的组织、协调、服务和推进。结对双方要增强主体意识、合作意识,企业主要负责人要高度重视结对共建工作,明确专人负责推进,积极参与结对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村(社区)要进一步增强主体意识,迅速、主动地组织与企业对接,争取企业支持,综合村情企情,明确实现村企共建双赢的科学发展思路,努力使广大村民在村企结对中得到实惠。结对双方要建立结对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开展人员、项目等对接活动,确保结对共建工作快推进、快突破、快见效。

2.要在“共建”上下功夫。结对共建是一项双向、互动的活动。结对双方要以共建互赢为原则,积极开展各类共建活动。工商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职责,防止和克服以单纯送钱送物代替共建的现象,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结合结对村实际,高点定位,科学规划,选准对接项目、制定共建方案、落实共建项目。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要强化主体意识,克服“等、靠、要”思想,主动加强与结对企业的沟通联系,梳理需要结对共建的项目,争取企业支持。结对双方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创新共建方式,打造结对特色,形成结对经验,叫响结对品牌,确保结对工作结出感情,结出友谊,结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