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方案十篇

时间:2023-09-14 17:50:04

特殊教育方案

特殊教育方案篇1

(一)总体目标

经过三年努力,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建立财政为主、社会支持、全面覆盖、通畅便利的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机制,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的特殊教育工作格局。到2016年,全县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残疾儿童学前3年入园率和接受康复教育训练率达到90%以上,残疾学生接受高中教育阶段的机会明显增加。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为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创造条件和机会,积极为残疾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服务。

(二)重点任务

全面建立残疾儿童筛查制度。健全适龄残疾儿童的统计工作制度。依托现有特教学校继续加强资源中心建设。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进一步规范随班就读工作。加强全纳教育的宣传和教育。2016年,在县特教学校建立附属幼儿园(学前教育部),提高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至每生6000元。在有条件的随班就读学校设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进一步推进县特教学校试点开展职业教育。贯彻落实教育部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全县各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建立健全覆盖全体残疾学生的资助体系。

二、主要措施

(一)提高全县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根据辖区内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数量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到2016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随班就读工作机制。加强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无障碍设施等建设,为残疾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便利。鼓励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设立特教班。

提高县特殊教育学校招生能力。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县特殊教育学校招生规模、增加招生类别,不断提高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等残疾适龄儿童少年的招生培养能力。

组织开展送教上门。建立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机制,县教育局统筹安排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教育资源,为确实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每周提供一次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并将其纳入学籍管理。

(二)积极发展学前阶段和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纳入当地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列入学前教育重大项目。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儿童。到2016年,在县特教学校建立附属幼儿园(学前教育部),接收残疾儿童。鼓励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增设附属幼儿园(学前教育部),选择韩店镇、明集镇两处中心幼儿园开展残疾儿童随班保教试点工作。创造条件,支持初步具备就学能力的残疾少年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三)构建医教、康教结合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建立残疾儿童少年信息档案数据管理平台。县教育局、卫生局、计生局、民政局、残联等部门分别建立完善残疾学生学籍信息、残疾儿童筛查鉴定信息、残疾孤儿信息和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信息管理平台,形成残疾儿童筛查、检测、建档、转介、安置网络化运行机制,实现互通互联、资源共享。

加强对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鉴定与指导。县教育局组织成立残疾儿童入学鉴定和咨询委员会,聘请医学、康复、心理、特殊教育等领域专家及家长代表,根据卫生、计生部门的检测结果,提出适合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建议,实施“一人一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探索建立顾问医生制度等康教结合模式,对残疾儿童实施随访、跟踪服务。

积极开展“康教结合”实验工作。县卫生、计生、残联等部门定期派医务人员和专业康复人员到学校指导残疾儿童少年的医疗与康复工作,县教育局要组织特教师资为在校外接受康复医疗的残疾儿童少年提供教育服务。到2015年,依托现有资源,力争县特教学校创建成省级“康教结合”实验学校(全省30处)。

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和儿童福利机构特教班建设。支持县内有条件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和儿童福利机构设立特教班。残疾儿童康复机构与特殊教育学校要积极探索资源共享“康教一体”的教育模式。县民政局要与教育、残联等部门密切合作,加强对儿童的福利指导,向残疾儿童提供康复、特教服务,提高康教服务的覆盖率。

(四)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切实保障特殊教育学校正常运转。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2016年提高到6000元。随班就读、特教班和送教上门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参照上述标准执行。

进一步提高残疾学生资助水平。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在“两免一补”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资助政策,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免费教育。县财政支持的残疾人康复项目优先资助残疾儿童。每年安排8%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劳动技能教育。由中央、省、市返还我县的专项公益金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

(五)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积极改善县特教学校的办学条件,继续充实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设备,进一步完善随班就读巡回指导制度。2016年,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少年8人(含)以上的普通中小学和幼儿园要设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配备基本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设备,为残疾学生提供个别化教育和康复训练。积极探索教育和康复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

(六)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制度,针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少、班额小、寄宿生多、残疾差异大、康复类专业人员需求多、承担随班就读巡回指导任务等特点,积极争取各级支持按特教学校编制标准核定编制,及时补充专任教师,保障特殊教育学校的良性发展。全面落实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和普通学校承担特殊教育任务的专职教师的特教岗位津贴,对在普通学校承担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教师,在绩效考核中给予倾斜。为送教上门教师和承担“医教结合”实验的相关医务人员提供工作和交通补贴。对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满20年或连续从事特教工作满10年并在特教岗位上退休的教师,其特殊教育津贴纳入退休费计发基数。加强教师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到2016年底,全县所有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教师都接受至少一次国家(或省、市)级培训。

(七)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落实课程教材体系要求。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制定的盲、聋、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用好新编和改编的盲、聋、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教材。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指导特教学校增加必要的职业教育内容,强化学生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加强个别化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建立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定期举行交流活动的有效机制,确保每生每月至少参加半天普通学校的活动,促进融合教育。

三、组织领导

(一)落实政府责任,明确工作任务。发展特殊教育关系到每个学生的成长,关系到每个残疾学生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各部门、各镇街要将发展特殊教育作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任务,明确各自责任,本着特教特办、重点扶持的原则,统筹安排相关资金,合理配置特殊教育和康复资源。

特殊教育方案篇2

【关键词】案例;案例教学;特殊教育

【中图分类号】G2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125-02

引言

案例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1870年最早应用于法学领域的教学,1920年引入到商学院的教学,在法学和商学的教学中得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自己解决问题比被动接受教师的结论好,有利于学生产生独立自主与创造思想。[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案例教学的优势而将案例教学应用于学科教学中。案例教学应用于特殊教育领域的才刚刚起步,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在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目标指引下,传统的讲授教学显示出不足,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补充该不足的方法。大多数专业课教师按照自己对案例教学的理解,不同程度地尝试应用于教学中。案例教学是指“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2]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所谓的案例是指“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3]

1应用的现状

培养能够从事特殊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对特殊儿童进行个别化教育的应用型、实践型人才是特殊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单纯的讲授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寻找创新性的能够替代和补充讲授法不足的方法成为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任务,特殊教育的特殊性、针对性、个别性、经验性、情境性使教师的目光转向了案例教学,这也是案例教学应用的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把收集的资料和经验过的特殊儿童的事例作为案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某些相关的定义或原则。在具体应用中,教师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讲述一些理论知识,包括一些定义、原理、原则,为了更好地诠释这些理论知识,则把一些所谓的案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体会“理论指导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过程。

目前,在特殊教育专业教学中,案例教学应用于某些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这些课程包括教育学、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特殊学校课程与教学、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行为改变技术等。例如:在特殊学校课程与教学这门课的教学中,教师会先讲授“什么是培智学校语文教案或数学教案、培智学校语文或数学教案的内容与要素、书写的步骤和方法、书写教案的注意事项等”,接着向学生展示培智学校某教师的优秀教案,进一步证明他讲授的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诠释了培智学校语文或数学教案的概念、内容等,强调了这些知识的重要性。

2案例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把事例等同于案例

在特殊教育领域,由于缺乏现成的案例库供教师使用,教师在尝试应用案例教学时,所使用的“案例”实际上都是事例,且都是正面的事例。案例来自于事例,但不同于事例,“所有的案例都是对某一事例的描述,但是并不是所有事例的描述都可以成为案例。一个好的案例应该包括:一是事例的描述中要包含一定的冲突;二是事例的描述要具体、明确,不应是对事情大体如何的笼统描述,也不应是对事情所具有的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概括化的说明;三是描述中要把事例置于一个空架子中,也就是要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四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教育教学的反复性、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需要等;五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故事发生的特定的背景。”[4]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案例也有正面和反面之分。

2.2案例教学的本质是归纳推理而不是演绎推理

在尝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把案例教学的本质定为演绎推理,即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呈现案例,把案例作为理论之知识的一种诠释和运用,是从一般到具体的过程。实际上,从案例教学诞生那时起,案例教学的本质是归纳推理而不是演绎推理,即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将案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案例中所描述的事例,并发现问题,并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周密思考、小组讨论等途径解决问题,最后对这个过程进行总结、归纳、推理,得出结论。

2.3案例教学的地位不明确

案例教学本身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与讲授教学是交相辉映的。但在应用中,教师不能摆正案例教学的地位,过大渲染了案例,仅仅会满足于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较好的优点,没有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滥用案例教学。

另外,成绩考核的时候,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学生只是记忆了案例本身,而不能将案例与相关的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考核的结果不够理想。主要原因是夸大案例教学的作用,并将案例教学进行了孤立,逐渐远离了专业理论的学习。

2.4案例教学中仍然以教师为中心

在尝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没有认识到案例教学的真正本质,因此课堂中仍然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原理和理论,教师讲授案例,很难转变角色。实际上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依然是重要的信息源,但主要是启发和促进意义的建构”,[5]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介绍案例方面,教师具有丰富的经验,并能够从宏观上对教学过程和学科知识进行把握,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会引导和提示学生主体如何发现问题和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把问题和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3对案例教学在特殊教育专业教学应用的思考

3.1本土化的特殊教育案例教学如何界定

案例教学引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生搬硬套的应用中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没有考虑到中国的的具体情况,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特点,界定本土化的、易于学生和教师操作的特殊教育的案例教学将成为特殊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有了界定和目标,特殊教育工作者才能大胆把案例教学的方法广泛应用于教学中。

3.2特殊教育的教学案例采编难度较大

和其他领域的教学案例相同,特殊教育的教学案例也必须具有典型性、真实性、科学性、完整性、教育性,但是特殊教育的教学案例与法学和商学的案例相比较,采编上难度比较大因为特殊儿童更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特殊教育的教学案例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访谈。另外,在中国,家长还不能完全从心理上接受成为特殊儿童家长的事实,自我封闭、自我压抑、胆怯自卑的心理状态使他们不愿意将自己的孩子作为教学的案例进行研究。在特殊教育教学案例的采集上如果得不到家长的同意和支持,就不能获得典型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教学案例库就很难顺利建构,因此特殊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家长转变观念,互相支持,是教学案例顺利采集的前提。

3.3特殊教育案例教学适用的范围或领域

特殊教育的案例教学正处于摸索阶段,是否任何特殊教育的课程都适合使用案例教学仍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将案例教学广泛地应用于特殊教育的所有课程中,对于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要让案例教学在特殊教育的教学中发挥最大的功效,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进行大量的调查和验证其适用性。

3.4案例教学过程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案例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前后呼应,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首先,案例教学应该与以学生的培养目标为指导进行制定。学生应该成为案例教学最大的受益者,不仅要注重学生对案例和知识本身的掌握,还要启发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案例教学的内容应该与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相匹配,体现重点和难点知识,包括教学中重要的定义、理论观点、方法等。再次,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个步骤缺一不可,必须是全面的,而且步骤之间必须紧凑,体现案例和案例教学的关系,做好案例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最后,在案例教学中,处理好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案例教学不是唯一的和万能的,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3.5特殊教育中案例教学实施条件

3.5.1教师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仍然掌握着是信息的重要来源,“学习者所接受的知识技能信息以及思想观念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主要是由教育者控制,即由教育者选择、组织、编码和传递教育信息。”[6]教师是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并依靠自己的知识经验及对所教授知识内容的把握,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指引,课前对案例进行筛选,做好案例教学的计划,安排案例教学实施的具体步骤,向学生提供案例的背景信息,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必要的时候指导学生思考的策略,并评价学生的观点。

3.5.2学生

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体,“是主动的信息寻求者、探索者。在教育者的指引下自主选择、确定议题、获取信息、主动思考、积极假设、认真验证、交流反馈。”[7]即学生要在教师的组织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发现案例中显示出的问题、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归纳并总结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思考,同时发现的问题并不是在课堂中通过讨论都能解决的,需要学生课后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时,不会得到教师直接的答案,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寻找问题的答案。

3.5.3图书馆

图书馆是案例教学实施的后备力量。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发现的问题,需要查阅大量的书籍和文献,图书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大力搞好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要整洁、安静,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专业书籍和与专业相关的书籍应该齐备、电子阅览室网络应该畅通,便于学生和教师迅速找到所需要的资料。

总之,案例教学已经开始在特殊教育专业教学中进行着大胆的尝试,虽然暴露出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关注到案例教学中每个环节和要素,严格按照案例教学计划和目标恰当运用案例,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案例教学将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特殊教育专业教学中被广泛使用的方法。

作者:李晓庆

     参考文献 

[1] 刘金祥.案例教学法的产生与发展及优劣辨析[J].化工高等教育,2004.4:86-89 

[2][5][6][7] 唐世纲、李枭鹰.论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基本特征[J].教学与管理,2004.6:47-49 

特殊教育方案篇3

一、特殊教育法律政策保障特殊教育机会均等

美国特殊教育的高度发达与其特殊教育立法息息相关。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美国特殊教育法律体系已经相当完善,有效地保障了美国各类残疾人的受教育权,尤其对促进特殊儿童教育机会均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美国的特殊教育并非一开始就受到国家和州政策法规的有力支持。虽然1788年制定的联邦宪法中规定保障所有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各级政府按照宪法的规定确立了义务教育制,但当时大多把残疾儿童排除在外。20世纪70年代,美国约有800万残疾儿童,其中一半以上的残疾儿童没有得到适当的教育服务,100万残疾儿童完全被排除在公立学校体系之外;那些被安置在普通班的残疾儿童也因为人们的不接纳态度和缺乏支持制度而不能得到充分的学习。公立学校体系内缺乏为残疾儿童提供的足够的服务;财政投入不能满足残疾儿童的教育需要;联邦和州有关残疾儿童教育的法律实施困难。

基于上述状况,美国国会于1975年通过了《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Education of All HandicappedChildren Act),以保障残疾儿童的教育权益,规范学校中的特殊教育。该法案堪称美国特殊教育发展的里程碑,为残疾儿童接受平等而适当的教育提供了法律支持。该法案确立了保障残疾儿童及其家长权益的六条基本原则,如下所述。

第一,零拒绝(zero reject)。该原则保证任何一名儿童不被排除在教育之外,即学校应向社区所有儿童(包括特殊儿童)提供免费的、适当的公立教育。

第二,无歧视性评估(Nondiscriminatoryevaluation)。该原则要求学校对特殊儿童进行公正的评估,以确定其是否属于特殊儿童,属于哪类特殊儿童及障碍程度如何,同时确定其教育的侧重点和所需要的相关服务。对特殊儿童的评估必须考虑到儿童自身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不应有任何偏见性的评估。

第三,个别化教育(Individualized education)。该原则要求学校在公正评估的基础上,为每个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儿童制定个别化的教育计划(Individual Education Plan,IEP)。IEP应对特殊儿童当前的表现、教育的目标、服务提供的方式等内容进行详细描述。

第四,最少限制的环境(Least restrictiveenvironment)。该原则要求学校尽可能地安排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和生活,尽可能在最少限制的环境里接受教育。

第五,合法的程序(Procedural due process)。该原则确保专业人员和家长共同有责任为特殊学生制定公正的教育决策,保障学生有权反对学校的决定,并有权向法庭。

第六,家长的参与(Parental participation)。该原则保障家长有权参与学生的评估和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发展,保障家长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表现有知情权。

为了实施这个法案,美国卫生、教育等政府相关部门均颁布了相应的法规。作为对联邦政府这项法案的回应,全美50个州都通过了本州的法律,以保障该法案各项条款的实施。

1.美国特殊教育法案的修订历程

《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自颁布以来,历经了多次修订,其基本的六条原则的内容和细节也不断在新的法律中得到了发展。

1990年,美国将1975年的《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更名为《障碍者教育法》(Individuals with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这种服务对象称谓上的改变体现了在特教用语上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即障碍只是人的某种特征,不应把人等同于障碍。这次修订在障碍类别上增加了孤独症和外伤性脑损伤两类新的残疾类别;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对象在年龄上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向两端延伸,涵盖了0~21岁的特殊儿童;特殊儿童的教育计划不仅包括0~2岁特殊婴幼儿的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3~21岁学龄儿童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以及16~21岁残障青年的个别化转衔计划,在相关教育服务中还增加了康复咨询和社会工作等多项服务和康复领域。

1997年,《障碍者教育法》进行了修订,重新颁布的《障碍者教育法修正案》(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Amendments),针对特殊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对特殊儿童期望值偏低、实践中难以确保运用经研究证实的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等不足,更加强调了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受益和成效问题。在个别化教育计划中,重视与普通教育的连接,重视对障碍学生的标准化教育结果负责,更加注重学生学业成就的提高;尽量减少教师不必要的书面工作,而强调实际的教学过程。在教育成效上更加突出国会所提出的特殊教育在机会平等、独立生活、融合共享、经济自立等方面应达到的实效目标。此外,《障碍者教育法修正案》还对行为障碍者的违纪、违法行为在管理和处置措施上作了更明确的规定。

2004年末,布什总统签署颁布了《障碍者教育促进法》(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Improvement Act),对《障碍者教育法》再次进行了修订,其中的一项重要改进就是进一步完善了对特殊教育中的有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学生的无歧视性评估原则。该法案明确指出,全美国所有学区须为有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学生接受特殊教育实施转介前教育方案(pre-referral program),确保这些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特殊教育,并对转介干预的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做了详细规定,更加完善了《障碍者教育法》的各项条款。

2.美国特殊儿童的安置方式

美国特殊儿童的安置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是正常班(regular class)。即普通学校的普通班。在正常班的特殊儿童,有的可以全部课程、所有时间都与普通学生一起;有的要有受过专门特殊教育训练的教师在普通班上课时或课外对他们进行辅导;有的要在一定的课外时间或上课时间接受专职特殊教育教师的辅导。只有当儿童残疾的性质或严重程度已达到了在正常班级教育中使用补帮助仍然不能令人满意时,才能被安置在特殊班级或隔离的环境中。

二是资源教室(resource room)。它是指接受辅导的特殊儿童大部分时间在普通班学习一般课程,其余时间到资源教室接受资源教师或特殊教育人员的指导的一种安置方式。通过这种安排,特殊学生的潜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缺陷可以得到及时补偿,同时发展了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可以在普通班顺利就读。资源教室教育模式的特点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普通学校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适用于轻度残疾儿童的教学。

三是隔离班(separate class)。即设立在普通学校中的特殊儿童班,但这种隔离并非完全意义上的隔离。隔离班一般由3~4名或稍多一些的学生组成,由专门的特殊教育教师全日或部分时间集中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适合特殊儿童特点的教学,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等都和普通班不同。课问和课外时间,隔离班的学生可以和普通学生在一起。“隔离”仅是在主要教学活动中,如有时隔离班的学生(如聋哑儿童)到普通班上课,经常有专门的手语教师随班到教室做翻译,课间交往时亦可找校内穿有特殊标志服装的懂手语的教师翻译。

四是隔离机构(separate facility)。即专门为残疾儿童设立的特殊教育学校和其他机构,包括公立和私立的走读学校、寄宿制学校、寄宿制的矫正医疗机构、疗养院和关闭在家中。上述几种类型的机构从与社会接触和交往角度看是越往后隔离的程度越重,与社会交往的机会越少。一些人认为特殊教育学校是为残疾儿童打上有害标记或标签的地方,与社会隔绝,不平等,不利儿童心理发展,应予取消。而另一些人认为,美国最早为残疾儿童进行教育服务的就是单独的特殊学校,残疾儿童可以在这里与同伴自由交往,根据特点学到知识、得到发展;可以得到劳动训练或毕业后仍可得到学校的追踪帮助和关怀;而且这里有为残疾人服务的各种设施、教具、住宿、行路、上课等方面的条件,完全考虑到了他们的特殊需要。目前,特殊学校在美国很多州或地区逐渐减少,但依旧在美国残疾儿童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殊教育学校与其他几种安置方式相辅相成地存在着,它在一个州或地区起着收纳重残、多残或作为特教资源中心的作用。

3.美国特殊教育理念的变化和发展

美国《障碍者教育法》颁布至今,历经了多次修订,见证和推动了美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从它的演进历程中可以透视出特殊教育理念在实践中的一些变化和发展。

(1)从残疾范式到以人为本。美国《障碍者教育法》在名称上的改变,体现了当今特殊教育领域在术语使用上逐渐摒弃了残疾范式,而越来越多地采用以人为本的语言模式,将障碍更多地理解为人的一种特征,而不是等同于此人。

(2)教育平等观念逐步扩充。《障碍者教育法》法案从零拒绝开始,保障所有残障儿童有权进入公立学校接受教育,实现了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进而发展到在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前提下,如何根据个人的特殊需要来实施个别化的教育;再到如何能及早地在学前阶段实施有效的补救教学。事实上,障碍者的特殊需要教育就是旨在帮助障碍者达到对于他们自身能力而言具有挑战性的生活要求,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3)特殊教育从关注外在的环境安置到注重内在的服务品质。特殊儿童的教育从隔离式教育发展到回归主流教育,关注的焦点是特殊儿童的外在安置环境上的变化。随着全纳教育(inclusiveeducation)理念的实施,特殊教育将不再体现为一个安置的地方,而是一种支持和服务。《障碍者教育法》正引导教育工作者通过整个学校的改革和重建,使全体学生得到平等教育。融合的理念逐渐从政策走向一种文化和权利。

(4)关注个体的生涯发展和特殊教育成效。《障碍者教育法》为0~21岁的特殊儿童提供了全面的教育服务保障,从婴儿的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到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再到成年后的个别化转衔计划,涉及到个体在家庭、学校、社区、工作环境、成人服务机构等不同生活环境的发展。对特殊教育成效目标的关注不再只是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数量,而是转向了特殊儿童接受教育后其成年生活的质量,即障碍者在独立性、融合性、生产性、满意性等方面的发展成效,对障碍者应抱有较高的期望。

(5)重视多元评估和实际干预策略的研究。《障碍者教育法》重视对特殊儿童的评估,除了在评估中对多元文化和不同语言的尊重以外,在评估内容上,注重多领域专业人员的团队合作,从认知、行为、生理和发展等多领域整体地考察障碍儿童的需要与长处,并决定他们所需要的特殊教育及相关服务。在实施特殊教育的实践中,注重转介前教育方案的介入和以研究证实为基础的有效教育教学方案的引入。

二、特殊教育现实举措保证特殊教育机会均等

对特殊教育公平的维护除了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外,具体实施措施是贯彻特殊教育公平的实际行动。美国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特殊教育公平,在具体实施上做出了不懈努力。美国之所以能在特殊教育领域保持领先水平,与其特殊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有直接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经费的投入与教师的优化配置,这对于维护教育公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1.美国联邦政府对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支撑特殊教育公平

美国联邦政府对特殊教育经费的持续增加对其实现特殊教育公平有着重要意义。自从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的经济遭到严重打击,奥巴马总统上任后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力图恢复经济。这其中也包括了对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奥巴马总统于2009年签署的《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中,计划未来2~3年内,在教育领域的政策性投入达到约1000亿美元。美国特殊教育领域也得到了大量的政策性投入,这些资金由各州的教育部门和教育管理部门视具体情况发放,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13亿美元发放到各州;4亿美元发放到学前机构;5亿美元发放给孤儿和贫困家庭。依据该法规定,相关机构和部门在规划与使用这些政策性投资资金时需遵循四大原则:一是迅速发放和使用这些资金,以保留和创造就业机会;二是通过改革和完善学校的设施与制度来提高特殊学生的成绩;三是确保透明有效地使用资金;四是尽量投资短期项目,避免资金断层效应。美国教育部特殊教育与康复服务办公室(Office of Special Edu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Services,OSERS)的一份教育经费使用公告中还提到经费计划使用的目的是,利用各种教育媒体为特殊儿童提供教育服务,其中包括电视节目、录像带和网络技术等。

美国联邦政府对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涵盖了其为特殊儿童自出生到成年后提供的教育及安置服务的各个方面,切实有效地保障了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

2.美国联邦政府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与配备保证特殊教育公平

美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高素质的教师人才,教师队伍的质量和规模直接影响着特殊儿童所接受的特殊教育,是教育公平的直接体现。美国联邦政府对于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教师要求非常严格,要求所有的特殊教育教师岗位,都要由教师资质合格的人来担任。特殊教育教师的薪酬同学生的学业成绩相关,学校对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估,这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特殊教育教学效率。美国教育部还拿出专门经费用于培训特殊教育教师,其在培养专业的特殊教育教师的同时,也允许普通学校的教师经过一系列的特殊教育专业化培训,进入到特殊教育行业。美国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特殊教育教师,构成了本国的特殊教育教师体系。

特殊教育方案篇4

目前,英国特殊教育服务体系涵盖学校行动计划(SchoolActionPlan,简称SA)、学校行动加强计划(SchoolActionPlusPlan,简称SA+)和特殊教育需求声明(SpecialEd⁃ucationNeedStatement),它们在层次上依次递进(详见图1)。[3]若主流学校教师或特殊教育需求协调员(SpecialEducationalCoordinator,简称SENCO)发现有学生存在学习困难、理解力差的现象,并在学习中没有获得进步,就可征求家长同意启用SA,从而为这些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师资、特殊教学方法、特殊教育教学评价等支持。但如果SA不能帮助学生获得进步、满足他们的发展要求,学校则可以启动SA+。在学校加强计划中,学生可以从地方教育当局、地方服务机构以及卫生机构获得额外帮助。若SA和SA+都不能帮助这些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取得进步,或者不能满足他们的发展要求,地方教育当局就会对这些学生进行评估,并征求家长的意见是否做出特殊教育需求声明。声明包括:儿童的基本信息、所需的特殊教育服务、如何获得服务支持等。在家长收到特殊教育需求声明后,如果不满意,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向负责特殊教育服务的官员说明,也可以向特殊教育需求和残障法庭(SpecialEducationalNeedsandDisabilityTribunal,简称SENDIST)上诉。[4]英国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虽然已经形成了包括SA、SA+以及特殊教育需求声明在内的三级服务体系,并可以根据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程度选择服务体系,但在这个体系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

第一,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制度不完善,特殊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偏低。由于工党政府倾向融合教育,即将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纳入主流学校(mainstreamschool),导致许多主流学校乘机挪用特殊教育经费,造成特殊教育发展缓慢。

第二,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各自分离,影响效率。1978年的《沃诺克报告》(TheWarnockReport)基于古利佛(Gulliford)的特殊教育观念指出,只要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不能取得学习进步,则表明该学生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用这种评估来代替原来的医学检查,或者残疾人分类,[5]这就割裂了教育与医疗健康的关系。2011年3月,英国政府的《咨询提案》进一步分析了目前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服务体系过于复杂,各种服务机构过于分离,造成与特殊教育有关的教育、健康、照顾三大服务机构缺乏整合。

第三,主流学校的教师、课程、评价体系对特殊教育需求学生考虑不足。2001年11月,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出台法定指导框架《全纳教育——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InclusiveSchooling:ChildrenwithSpecialEducationalNeeds),明确要求开发新的教育系统,将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纳入主流学校,[6]这给主流学校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此受到了主流学校部分教师的抵制。导致出现抵制的原因在于,在课程设置和评价上,课程内容缺少对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考虑,不能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合适的教学内容,也无法根据不同的要求对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生做出恰当的评价。

第四,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存在作风,家长和具有特殊教育需求儿童的意愿与要求未充分得到尊重。[7]家长对孩子的特殊需求最明了,如果能重视家长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将可以帮助特殊教育决策部门制定合适的特殊教育计划,从而为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恰当的特殊教育服务。但在目前的特殊教育体系中,由于特殊教育服务体系的作风严重,无论是在特殊教育经费分配,还是在家长申诉的过程中,家长的要求往往被忽视。

二、英国特殊教育服务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改革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体制

2011年3月的《咨询提案》明确提出要赋予家长制定个人预算的权利,旨在改革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制度的弊端,比如投入预算没有考虑具有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个体差异。政府希望家长能够根据孩子的实际需求制定个人预算,并控制预算经费的使用权,以期最迟到2014年,实现家长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制定个人预算,从而增强经费使用的灵活性,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为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投入体制,英国教育部于2012年3月出台《学校经费投入改革:朝向更加公平的投入体制》(SchoolFundingReform:NextStepsTowardsaFairerSystem),其目的是建立一个高效、公平、透明的基础教育投入体制。[8]其中涉及特殊教育领域的经费投入体制改革,规定将专项拨款(DedicatedGrant)划分为学前教育区、学校区、高需求区三个部分,其中高需求区就包含特殊教育儿童。政府注重在特殊教育领域针对特殊教育需求群体,建立一个支持对象涵盖从出生到25岁的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制度。

(二)整合地方特殊教育支持体系

一方面,由于英国特殊教育一线的专业人士认为目前的特殊教育体制过于科层化,阻碍了他们工作;另一方面,家长期望通过整合地方教育支持体系,按孩子的实际需求提供特殊教育服务,取代学校先前通过经验提供服务的方式。所以,英国政府希望通过体制创新和整合服务机构来简化特殊教育相关程序,让专业人士和相关服务机构更好地为儿童、青年和家庭服务。为了改变复杂的特殊教育支持体系,减少科层化的不利影响,并加强地方服务部门间的合作,英国政府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改革:第一,拟定单一的法定评价程序,整合教育、健康和照顾服务体系。到2014年,年龄在25岁以内的有特殊教育需求声明或者学习困难声明的学生都将采用这个单一评价标准,而“教育、健康和照顾计划”将整合这三个服务部门,识别学生的特殊教育类型,并提供相应的需求支持。[9]第二,制定国家经费投入绑定框架。在2011年3月的《咨询提案》中,教育部宣布将和地方政府一起探索国家绑定框架,既保证提高具有特殊教育需求儿童和青年、残疾儿童经费投入的透明性,又能兼顾地方政府在经费投入上的灵活性。第三,更好地发挥社区部门的服务功能。2011年11月,英国政府宣布要发挥社区服务部门的作用,为那些能为学生离校后提供独立生活培训的组织予以600万英镑的资金支持,投入期限为两年。这些组织项目包括:早期语言发展(TheEarlyLanguageDevelopmentPro⁃gram)、早期支持和关键工作(EarlySupportandKeyWorking)、家长参与(ParentPartici⁃pation)、为成人做准备(PreparationforAdulthood)等。[10]

(三)提升主流学校特殊教育的服务质量

英国政府在《咨询提案》中明确表示,所有的儿童和青年都应当获得额外的支持,从而保证他们获得令人满意的学习水平。学校作为特殊教育的前沿,为这些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目前,英国主流学校主要从教师培训、课程设置、教学评价三个主要方面着手改革,以适应特殊教育学生的特殊需求。第一,通过培训提高主流学校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在提高学校特殊教育服务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已经成为提升特殊教育服务质量的重要方式。《咨询提案》规定教师和学校其他工作人员必须通过培训掌握识别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处理不良行为的能力、有效教学的能力、尽早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11]第二,改善特殊教育课程设置。2008年的报告《特殊教育需求和全纳:反思与革新》(SpecialEducationNeedsandInclusion:ReflectionandRenewal)中,分析了课程设置的三大原则,即在课程中设置一定的难度,满足学生的多样需求,克服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学习困难。第三,改善特殊教育评价方式。针对特殊教育评价,注重效率的学校通常采用目标—设定(target-setting)的方式评价课程和其他方面的发展。比如在英国的梨树学校(PearTreeSchool),课程协调员通过分析这所特殊学校写作水平低下的原因,通过制定新的政策,提供合适的支持,在每堂课都关注写作,并做出评价,通过对比以前的状况测量学生的进步,进一步设置教学目标。[12]

(四)赋予家长和儿童在特殊教育中的权利

2008年3月,特殊教育联合会主席布莱恩•蓝姆(BrianLamb)发起了一项调查,被称为“蓝姆调查”(LambInquiry)。其主要目的是调查具有特殊教育需求儿童的家长对特殊教育服务体系的信心度,并向儿童、学校与家庭部国务大臣提出了如何提高特殊教育需求儿童学习水平的建议。在这个调查报告的基础上,英国儿童、学校与家庭部于2010年了《改善家长获得特殊教育信息的实施计划》,为那些具有特殊教育需求儿童的家长专门设立热线电话和网上服务。[13]2011年3月的《咨询提案》再次强调了家长参与的重要性,并让家长参与到特殊教育体系的决策中去。到2014年,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家长可以获得以下权利:制定个人预算,控制自己孩子的特殊教育服务;获得资金使用信息;选择学校,包括所有公立学校(maintainedschool)、学院(academy)和自由学校(freeschool)。这次特殊教育改革不仅强调了家长的权利,同时也提出了要尊重特殊教育儿童的需求。《咨询提案》的反馈者强烈支持赋予儿童上诉的权利,尤其是对于那些伤残的儿童、需要照顾的儿童。这些儿童很少能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赋予他们直接向法院提起上诉的权利,将有助于改善他们的不利地位。

三、英国特殊教育服务体系改革的主要经验

(一)统一的需求评估方式

英国特殊教育需求评估体系经历了多次改革,其评价方式也随之调整。在1978年《沃诺克报告》以前,特殊教育需求评估主要由医疗机构进行,根据儿童的伤残类型建议与之相适应的学校。但《沃诺克报告》以后,特殊教育需求定义得更加宽泛,只要存在学习困难问题就可以声明自己具有特殊教育需求。但在特殊教育需求评估上却变得十分复杂,医疗机构和学校脱节,造成多头评价,效率低下。由此,2011年的《咨询提案》建议统一健康、教育与服务机构,采用统一的需求评估方式。将健康、教育与服务机构有机统一,以解决多方评估造成的评估效率低下、费时耗力的问题。健康机构与教育机构的有机衔接将大大消除不科学的评估行为,在医疗检查的同时还能够获得医生的及时建议,如学生是适合在主流学校,还是适合在特殊学校就读。

(二)连贯的经费投入体制

自2011年3月英国教育部出台《咨询提案》绿皮书以来,英国就致力于建立一个连贯一致的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标准。2012年3月,英国教育部出台《学校经费投入改革:朝向更加公平的投入体制》,目的是改革以前以16岁为分水岭的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标准,新的标准将涵盖从出生到25岁,做到前后连贯一致。将16-18岁特殊教育需求固定拨款、学习者附加支持资金、特别安置预算资金整合为一种资金支持,从而统一资金分配。新的经费投入标准将减少由于经费断层给特殊教育需求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协商性的家长参与机制

以往家长在特殊教育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根据家长在特殊教育服务体系中的参与程度可以将家长参与模式分为:专家模式、移植模式、消费者模式、协商模式。[14]专家模式完全忽视家长的作用和要求,家长只负责提供孩子的信息;移植模式开始考虑家长的需求;消费者模式赋予家长选择学校的权利;协商模式则更加强调家长的作用,学生遇到问题,教师就需要和家长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一致,教师还需要通过问题解决策略与家长继续协商,减少分歧。家长对孩子的身心状况最为了解,通过家长参与,学校可以获得更准确的学生信息,从而为学生提供匹配的教育服务。这次的改革同样强调了家长参与,家长可以自由选择学校,控制特殊教育资助,并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的个人预算。

(四)全纳的主流学校发展模式

特殊教育方案篇5

关键词;特殊教育 电子电器 专业建设 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残疾人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特殊教育的专业建设,培养方案可谓是乱草丛生,无章可寻。电子电器作为安徽省特殊教育的骨干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能不能让残疾学子学到一技之长,能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获得持续性发展和更大的市场生存空间?这是值得我们探索、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人长期从事特殊教育电子电器专业的教学一线,对该专业的现状与将来的发展,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特殊教育电子电器专业的基本现状

(一)关于学生

电子电器专业是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实际动手实践能力的专业。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而进入特殊教育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数基础都较差,有些根本没有念完九年义务教育,甚至小学都没毕业的也大有人在。再加上自己身体上的残疾,学习能力相对较差。这样就使得学生学习很吃力,老师教的不省心,教学的有效性相对较差。

(二)关于教师

1.师生比例不够科学,组织过程无序。

我们知道普通职业院校的师生比为1:20,而特殊学校的师生比至少为1:5,实际上很多特殊学校连普通院校的师生比都达不到。这样在安排电子电器专业学生实习的时候,教师安排的力量薄弱,人数偏少,导致师生比例失调,活动组织混乱,影响了实训活动的正常开展。

2.教师实践经验欠缺,指导效果不佳。

电子电器专业是应用性的专业,需要教师不仅能“说得出”,还要“做的到”。现在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师都是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虽然在理论知识方面或者专业研究方面造诣颇深,但是在实训活动组织与指导方面,缺乏足够的实践技能,直接影响了对学生实训活动指导的效果。

(三)关于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

1.班级人数较多,混杂各种残疾类别

特殊教育的班级人数应该严格控制,人数不易太多。但实际上由于师资力量的匮乏,很多学校的班级人数和普通院校的班级人数相当。笔者所在的特殊学校电子电器专业班级人数就达到了27人。在这样的班级里,混杂着听障、肢残、脑瘫、智障等多种残疾学生。教学有效性不尽如人意!

2.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不尽完善。

(1)教材。全国相比而言,十几所特殊教育学校所用教材不一,学时长短不同,甚至学制各异。这导致了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化,连续性不强,知识体系不完善,导致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从而影响专业的发展。目前,教学资源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课程体系的完善。针对特殊教育领域的材料远远少于普通学校的学生,其出版社也是少之又少,这就严重制约了教学的开展和课程设置,试想三寸金莲又如何能跑过大脚板呢?

(2)教学计划。课程设计由于目前国家并没有关于特殊教育这一块的教学大纲,培养标准等,所以特殊教育电子电器专业通常采用普通中专学校的课程设计稍加修改而成。这种教学模式和课程设计对于基础较差而身体又有残疾的学生来说并不合体。

3.实验室建设没有体现“特殊性”。

现在特殊教育学校电子电器专业的实验室多采用政府招标的方式进行。而一般中标的都是专门给普职做的厂家,没有能力根据残疾人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也不能因人制宜的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的设计实训教学方案,在实训过程中,设定的教学目标往往不合实际,导致学生们很轻易或者很难完成教学目标,忽视了实训应该要让学生们既有成功体验,也要认识到学无止境。难易结合才有益于学生养成勤动脑、善思考、精益求精的学习习惯。

二、创新开展特殊教育电子电器专业建设

作为特殊教育领域的电子电器专业建设应该走出自己的特点,既要吸收普通职业教育的精华,又要创新的开展教学活动,完善专业建设方案,使其真正成为特殊教育核心专业。为了让读者更加清晰的理解特殊教育电子电器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思路,结合我校电子电器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现将培养方案流程制图如下:

(一)根据学生的残疾类型和知识结构细化班级

要想提高残疾人教育的教学有效性,让残疾学子真正的有所收获。首先我们就要打破原先的“大杂烩”,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分班。这种分班不是简单的人数上的减少,而是要根据学生的残疾类别、级别、文化程度、思维、兴趣爱好等进行分班。还要邀请实习企业看看学生的残疾情况能够适应什么样的就业岗位进行分班。就电子电器专业而言这种分班尤为重要,因为有些专业课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学。比如手机维修就不适合上肢缺损,或者手抖的学生。而空调制冷、电工等需要消耗体力的工种就不适合下肢残疾严重的学生。有了这样的分班就可以为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量身定做教学计划,让学生脱掉不合体的“大衣服”。

(二)完善课程体系,优化专业结构

1.课程设置的形式。

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结合本校情况,我认为采用四个模块的形式较好,即可设置公共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课、选修课,把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合二为一,设置一些综合课程,从而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同时,可有一定数量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尤其是经过细致分班后各个课程设置会有一些不一样,对于那些想学习更多知识的学生提供了渠道。

特殊教育方案篇6

关键词:培智教育;教师;能力结构

一、研究背景

教师的能力结构是所有类别的教育都需要关心的一个重要话题。在普教中,国家出台了各级各类学校关于教师资格的准入制度。从教师培养开始就精心设计培养方案,挑选课程,所有教师持证上岗,力争使教师在进入一线学校之前就具备职业所需的各种知识和专业技能。在特教当中,特教教师的准入制度一直是广大特教学者所关心的重要话题。有学者提出,应该将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纳入今后的特殊教育立法[1]。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有关特殊教育内容征求意见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也认为,可以参考国外“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的做法,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和随班就读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2]。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丁勇院长认为,我们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和做法,积极开展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试点及推广工作[3]。过去及当前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我国特教师资培养能力的限制,以及现有一线教师成分构成的复杂性,使得特教教师资格的准入政策在短期内难以出台。但是,大势所趋,在不久的将来,特教教师的资格准入制度必将出台。为此,先期的准备研究应该尽早着手。在这种背景下,本研究对培智教育教师的能力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一方面是初步了解我国特教教师的能力现状;另一方面,就如何优化培智学校教师的能力结构提供建议,希望对相关政策的出台有所参考价值。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目的

希望通过对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的调查,了解我国培智教育教师的能力现状,以及对于一个培智教师来说,哪些知识和技能是必备的。并就如何优化培智教师的能力结构提出建议。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利用一次全国培智教育培训班的机会,对来自全国十多个省份的近二十多所培智学校的骨干教师进行了调查。样本量为30人。样本覆盖面较广,涵盖学校较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自编访谈问卷。问卷所涉及的问题由两个维度组成:第一,作为一名培智教育教师,哪些知识和技能是必须具备的;第二,作为一名培智教育的教师,哪些知识或技能是当前最缺乏的。每个问题下面列出了二十一项知识或技能作为选项,可以多选或补充。且这二十一项知识和技能可归纳为十个大类,其结构如下:第一,康复技能。包括语言治疗、物理治疗、职业康复、作业治疗、社区康复。第二,特教专业知识。包括特殊教育理念、特殊教育教学法、个别化教育、班级管理、特殊教育课程、特殊儿童评估。第三,心理学知识。包括行为矫正、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第四,家校合作。第五,医学常识。第六,课题研究。第七,辅助技术。第八,政策法规。第九,教师职业修养。第十,教师基本功。数据的统计工具为Excel2003。

(四)数据的统计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以量的分析为主,适当辅助质的分析。在量的分析上,由于两个问题都要求受试者选择相关知识或技能,所以主要统计相同或类似答案的出现比例。在统计频数时,一张问卷上,只要出现语言治疗、物理治疗、职业康复等康复知识,记一次康复技能;若出现个别化教育、班级管理等特教知识,记一次特教专业知识;其它类推。

三、研究结果

(一)培智学校教师认为教学过程中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从图1可以看出,在十大类知识中,特教专业知识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其次依次为心理学知识、康复知识、教师职业休养、家校合作、教师基本功、医学常识、辅助技术、政策法规。其中认为特教专业知识、心理学知识、康复知识是必备知识的人数远高于其它几类知识。

从图2可以看出,在二十一小类知识中,培智学校教师认为特殊教育教学法是最重要的。其次依次为儿童发展心理学、物理治疗、教师个人修养、特殊教育课程、语言治疗、班级管理、行为改变技术、个别化教育。

(二)培智学校教师教学过程中缺少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受试者在回答教学过程中所缺少的知识和技能一问时,选择到的知识和技能包括16个课程方向。这16个课程方向主要涉及类知识和技能,分别是:第一,康复技能。包括语言治疗、物理治疗、职业康复、作业治疗、社区康复。第二,特教专业知识。包括特殊教育理念、个别化教育、班级管理、特殊儿童评估。第三,心理学知识。包括行为矫正、教育心理学。第四,家校合作。第五,医学常识。第六,课题研究。第七,辅助技术。第八,政策法规。

通过图3可以发现在类知识中,培智学校教师最缺的是特教专业知识。其它依次为康复技能、心理学知识、家校合作、医学常识、课题研究、辅助技术、政策法规。在这八类知识当中,特教专业知识、康复技能、心理学知识出现的频数远远高于其它类。此外,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似乎也有所突出。

通过图4可以看出,在16个课程方向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物理治疗。其次依次为特殊儿童评估、语言治疗、个别化教育、行为矫正、特殊教育理念、家校合作、班级管理。

四、研究结论

(一)培智学校骨干教师认为培智学校教师应该具备九个领域的知识

研究表明,培智类学校教师普遍认为,作为一名培智学校的教师,必须掌握九个领域的知识,按其重要程度排序如下:第一,特教专业知识。包括特殊教育理念、特殊教育教学法、个别化教育、班级管理、特殊教育课程、特殊儿童评估。第二,心理学知识。包括行为矫正、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第三,康复技能。包括语言治疗、物理治疗、职业康复、作业治疗、社区康复。第四,教师职业修养。第五,家校合作。第六,教师基本功。第七,医学常识。第八,辅助技术。第九,对政策法规的了解。

(二)当前培智学校教师相对缺乏的知识涉及领域,特别是其中的八个课程方向

这领域按其缺乏程度排序如下:第一,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第二,康复技能;第三,心理学知识;第四,家校合作;第五,医学常识;第六,课题研究;第七,辅助技术;第八,政策法规。八个特别缺乏的课程方向,按其缺乏程度依次为:物理治疗、特殊儿童评估、语言治疗、个别化教育、行为矫正、特殊教育理念、家校合作、班级管理。

(三)当前康复类知识的缺乏成为影响培智教育的重要因素

从图3可以看出,康复类知识被认为是当前培智学校教师非常缺乏的知识,仅次于特教专业知识。究其原因,本研究认为,随着融合教育成为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潮流,越来越多的中度智力缺陷儿童开始进入普通学校就读。如此一来,培智学校的生源受到影响,被迫招收重度甚至是极重度智力缺陷的儿童,包括部分自闭症,轻度脑瘫等原本公办校不招收的儿童。这些儿童在语言上、动作上、行为上等方面多少都存在问题,他们在接受特殊教育的同时,必须接受一定的康复训练。而当前的培智校教师大多从未接受过康复类的训练,面对新形势,他们急需接受相关知识的培训。此外,本次调查的对象当中,有部分是民办特教机构和社会福利院的老师,这些机构招收的教育对象对康复的需求更加迫切。

(四)一些与心理学相关的学科应该引起特教师资培养的高度关注

在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中,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容易被忽视,甚至被认为是非专业知识。本次调查发现,行为矫正、儿童发展心理学等相关心理学专业知识普遍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容易理解的。因为智力障碍儿童,特别是重度和极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大多存在行为问题。这也是最让培智校老师头疼的问题。行为矫正的各种原理和方法能有效地解决各种行为问题,因此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了解普通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一门重要学科,而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参照普通儿童的发展规律,如果不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所以这门课程也很重要。

(五)一些非主要领域的知识也应该引起特教师资培养的重视

作为一名培智专业的教师,特殊教育学知识、康复类知识、心理学类知识相对比较容易引起重视,但是,教师基本功、家校合作、医学常识、课题研究、政策法规和辅助技术等知识却往往容易被忽视。本研究表明,作为一名培智学校教师必须掌握这些知识,并且其中的许多知识已成为一线教师的能力缺陷。

五、关于优化培智学校教师能力结构的相关策略

(一)优化特教师资培养方案,精心选择课程,提高师资培养质量

师范类院校是特教师资的培养基地。培养方案建设是影响特教师资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特别是专业课程的选择。一份好的课程设置方案应该根据一线学校对教师的能力需求以及未来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来选择课程。不仅着眼于当前,而且面向未来。但是,从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许多师范院校都是仅仅根据自身对特殊教育的理解来选择课程的。这样造成的一个问题是:各所学校培养出来的特殊教育师资能力结构差异较大,特别是对一线的实际需求了解不充分,以至于毕业生走上岗位和仍需二次培训才能上岗或满足岗位需求。因此,优化特教师资培养方案,精心选择课程,是提高特殊教育师资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本研究表明,在课程选择上,应该把特殊教育教学法、儿童发展心理学、物理治疗、教师个人修养、特殊教育课程、语言治疗、班级管理、行为改变技术、个别化教育等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培养方案。在选修课当中应该包含教师基本功、家校合作、医学常识、课题研究、政策法规和辅助技术等课程。

(二)准确把握在岗教师培训重点,提高师资培训质量

能在师资培养阶段就尽可能的完善教师能力结构是最理想的选择。针对我国当前许多在职特殊教育教师并非专业出身的实际情况,加强在职培训是完善教师能力结构的重要选择。要提高培训的质量,必修准确把握培训的重点。要把握培训的重点,必须事先调查清楚一线教师最急缺的知识技能。本研究表明,物理治疗、特殊儿童评估、语言治疗、个别化教育、行为矫正、教育理念、家校合作、班级管理等课程是当前一线教师最急缺的知识和技能,应该成为培训课程选择的重点。

(三)加强在职教师的自我成长能力

在当前知识爆炸式增长的大背景下,加上一线教师每天都有可能面对新的问题。能力的准备和补救式的培训是很难从根本上满足不断变换着的教学需求的。所以,从根本上看,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每当遇到新的问题时,能第一时间通过自身的探索需求答案,而不是抱怨能力准备的不足或等待下一次的培训。要具备良好的自我成长能力,教师必须拥有强烈地求知欲望,良好的自学方法和习惯。除此以外,学校必须为教师的自我成长营造氛围,提供条件。比如,经常举办各种研讨活动,竞赛活动,为老师提供各种图书资料、信息化学习平台等。

参考文献

1.包万平,李金波,郭炜煜.我国特殊教育法律缺陷及其立法学术建议.继续教育研究.2009(12),68.

2.黄伟,杨希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有关特殊教育内容征求意见座谈会综述.中国特殊教育.2010(4),95.

3.丁勇.关于我国中长期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几个重大问题的思考.中国特殊教育.2010(10),5.

作者简介:

特殊教育方案篇7

《哲学与人生》课程归属于德育课范畴,主要由“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顺应历史潮流,确定崇高的人生理想”、“在社会发展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五个单元组成,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结合中职学生身心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贯穿始终,把引导学生如何做人、走好人生路作为落脚点。

 

残疾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都具有特殊性,他们的教育水平与文化素质和正常人有一定差距。在特殊教育高职院校进行《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时,应运用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使特殊教育学校的残疾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而且从中学会关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完善生命,这对他们融入群体生活,能够直面和接纳其身体,战胜困难、勇敢地生活下去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特殊教育高职院校《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跳出学科理论知识体系的框架束缚,从学生实际出发“改变课程过于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形成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教学活动。

 

一、案例教学法在《哲学与人生》课堂上的运用

 

在特殊教育学校《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等活动,创设相对宽松、良好的教学情境,把枯燥的理论讲授与案例相结合,化抽象为生动,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等活动,让他们思考、分析、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但是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因地制宜选择案例,如学习“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时,可应用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失街亭这一段,学生讲述故事,师生相互交流、探讨,启发学生想问题办事情,不能照搬书本,不能把一般原则当做教条,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而客观实际是每个人进行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要遵循激励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及趣味性原则,案例与教学理论不脱节,使抽象的哲学原理通俗化,枯燥的哲学理论趣味化,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吸引力、感染力,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和运用哲学的能力。

 

二、自主性教学方法在《哲学与人生》课堂上的运用

 

《哲学与人生》作为德育课的重要内容,教学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尤其对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来讲,在《哲学与人生》中使用自主性学习方法,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心灵健康发展。

 

《哲学与人生》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了解各种哲学思想知识内容,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和行为模式。尤其对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要让他们对人生和社会充满希望,勇敢地面对社会的竞争压力,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和自强心。

 

自主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按照课前自主准备—案例导入自主—心理疏导自主—学生主体自主四个步骤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发表自我意见,在思考中不断进步,培养自己的信心和兴趣,从而自主地进行课外知识内容的探索和钻研,不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趣味性教学方法在《哲学与人生》课堂上的运用

 

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特殊性,课堂教学中,理论课的讲授往往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因此,趣味性教学就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如适当的课堂游戏是吸引学生关注和参与的有效方法。游戏中,学生的精力高度集中,对游戏结果的执著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既能身心愉悦,又可达到哲学“引发人的思考”的目的。搭纸牌、添一笔变字、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创造性游戏,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学生通过有效参与,提高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不同视角展开对哲学和人生的思考。

 

因此,在哲学教学中加入适当的游戏有利于培养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兴趣,符合“乐学”的原则。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枯燥乏味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通过教师对课堂的合理设计与组织,以“寓教于乐”为宗旨,引导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把游戏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调动残疾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特殊教育方案篇8

[关键词]特殊儿童;权利保护;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D917,6

[文献标识码]A

儿童保护理论是在人权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特殊儿童作为社会成员中的弱势群体,其基本权利应当受到社会成员和国家法律、法规的特别保护。即特殊儿童一方面应当作为人权的主体被尊重,同时鉴于特殊儿童在身心发展方面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所以更应该给予特殊保护。

一、各国在特殊儿童权利保护方面的立法

(一)我国在特殊儿童权利保护方面的立法

1951年,政务院通过《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1957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办好盲童学校、聋哑学校的几点指示》。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5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1986年《义务教育法》中的第9条提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为盲、聋哑和弱智的儿童、少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班)”。198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发展特殊教育若干意见》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问题,要求把残疾儿童教育切实纳入普及义务教育工作的轨道。

中国自成为《儿童权利公约》的缔约国后,中国政府参照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提出的全球目标和《儿童权利公约》,先后出台了两个国家行动计划:《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1992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2001年)。其他法规主要有:1991年,国务院颁发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1992年国家教委《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1994年7月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1996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1998年12月教育部下发《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2001年教育部等九个部门下发《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2006年新的《义务教育法》明文规定:普通学校应当接收残疾儿童参与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

(二)美国在特殊儿童权利保护方面的立法

美国在1920年制定了《职业康复法》。美国国会在1957年通过了《教育所有残疾儿童法》,其中规定必须为每一位残疾儿童制定一份个别教育计划。1965年的美国《初等和中等教育法》中单独设立“缺陷儿童方案”。1973年颁布的《职业康复法案》第504款提到特殊儿童问题。1975年颁布的《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简称为EHA或者94-142公法,IDEA),其中规定了特殊教育应该遵循的五项基本原则:非歧视性评估或鉴定;免费的、适当的普通教育;制定切合实际的有效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创造适合特殊儿童的最少限制环境;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的程序。1986年的“残疾人教育修正法”,也称99-457公法,1990年此法案被重新修订为《美国残疾人法》。1990年的101-476公法,即《残疾人教育法》(简称IDEA),对特殊儿童的评估又有了比较具体的规定。1997年美国重新修订了特殊教育法,新的特殊教育法被称为《障碍者教育法》,对美国特殊教育的对象、目的、范围、方法方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作了全面修订。2004年底通过的《残疾人教育促进法》中对转学的学生的评估工作做了详细明确的规定。在这期间,美国还陆续颁布了《康复法》、《建筑无障碍法》、《残疾儿童教育法》、《关于处于发展阶段的残疾人法案》等。另外,美国颁布的法律通常还附有配合实施的各类标准及细则。

(三)英国在特殊儿童权利保护方面的立法

英国在1944年颁布了《教育法》,这个法律对英国的特殊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对缺陷儿童的法律条款有详细规定。此后,英国相继制定了1970年的《缺陷儿童教育法案》和1973年的《就业与训练法案》。1990年,英国出台了《残疾人教育法案》(PLl02-119)。1994年,英国教育部颁发了《特殊教育需要鉴定与评估实施章程》,其中规定了学校和地方教育当局实施全纳教育的一些问题。1997年对特殊教育法进行了第三次修订,成为PLl05-17公法。修改后的《残疾人教育法案》规定特殊儿童有平等接受合适的公共教育的机会,体现了对残疾儿童实施全纳教育的思想。1998年,《英国教育改革法》要求,所有学校必须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精神的、道德的、文化的、智力的、体格的发展,有责任为学生提供体验成人生活的机会,为成人生活做准备。1993年的《教育法》强调所有的学校都必须制定相关的特殊教育政策,并建立一个保证特殊儿童教育工作有序进行的系统。1995年,英国颁布了《残疾人歧视法》,并在2001年5月被修订为《特殊教育需求和障碍法》,这两部法律都明确规定了残疾儿童养育计划具有的义务和权利,残疾学生有权享有养育教育及养育计划提供的服务。

(四)日本在特殊儿童权利保护方面的立法

日本在1947年的《学校教育法》中规定,建立盲校、聋校和其它残疾人学校,用于保证特殊儿童的义务教育,普通学校为残疾儿童开设特殊班。1956年颁布了《公立学校为残障儿童提供服务的特殊办法法案》。1976年颁布的《学校教育法》中的第六章涉及到“特殊教育”;另外还颁布了《残疾人对策基本法》、《残疾人福利法》等十几个具体领域的法律,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日本还制定了《有关盲人学校、聋哑学校及养护学校的就学奖励的法律》,国家和地方政府分别向这些学生提供经济援助。日本文部省于1989年制定的《特殊教育诸学校学习指导要领》中明确规定了特殊学校的教育目标。

二、各国在特殊儿童权利保护立法的经验和问题

各国关于特殊儿童权利保护方面的立法都经过了较长的发展阶段,而且随着各个时代对残疾、残疾儿童认识的深入,对特殊儿童的权利保护都有相应的调整。例如,关于特殊儿童的定义经过了缺陷或残疾、障碍、特殊需要等阶段。我们注意到,正是因为特殊儿童(包括残疾儿童、超常儿童等)存在着巨大个体差异,每一类特殊儿童甚至同一类特殊儿童的不同个体面l临的权利保护状况非常复杂,既有权利保护的领域也有保护的程度上有差异。因此,各国在立法进程中都特别关注特殊儿童,采取单列的专门立法,例如在《教育法》之外,另行制定残疾儿童教育法。此外,还就特殊的不同特殊需要进行专门立法,例如,在反歧视、福利、康复、就业等方面都有立法。

我国在立法方面和其他国家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我国立法机构和政府均高度重视特殊

儿童问题,所以在我国许多重要的法律条文中都涉及到特殊儿童权利保护问题,如在我国的宪法、义务教育法等中都对特殊儿童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都从根本上保证特殊儿童应该享有的权利,也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儿童权利保护状况。

在立法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虽然我国对特殊儿童保护的法律和法规比较健全,但是已有的法律条款用词空泛,原则性表述多,可操作性不强。另外,在社会上还没有形成一种普遍的共识,可以说许多公民不了解特殊儿童及其权利保护,甚至特殊儿童的家长也不是很熟悉特殊儿童权利保护的相关法律。究其原因,这一方面和有关特殊儿童的法律的宣传力度有关。但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国有关特殊儿童保护的法律都包含在一些大的法律、法规里面,要求往往比较笼统,这样在具体实施起来没有具体的标准可参考,使特殊儿童的一些权利得不到很好的落实。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最大的不同在于:我国的法律比较宏观;而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和日本在这方面最突出)往往只针对某一个具体领域(如康复、就业)颁布相应的法律,这样比较容易落实到具体的实践。

最后,我国与其他国家相比的一个欠缺是:在一些有关特殊儿童问题的重要方面或环节上重视不够,如特殊儿童的鉴别、评估,以及康复和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等,有关这些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多,这就阻碍了特殊儿童一些权利的很好落实。因此,立法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应组织专家,尽快研制出一套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特殊教育对象的鉴别和评估标准。

法律、法规的制定固然重要,而有效地执行则更为重要。因此,我国政府有关部门还应该制定一些政策落实情况的奖惩措施,以更好的推动各项法律、法规的实施,从而使它们真正地发挥效力。

三、各国政府对特殊儿童保护方面采取的辅助措施

各个国家除了颁布针对特殊儿童保护问题的法律法规外,还采取了其他一些有效地辅助措施。

(一)我国政府在保护特殊儿童方面采取的一些辅助措施

我国政府为了更好的保障残疾人的权益,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快速发展,倡导成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简称中国残联),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县残联,以对本地包括残疾儿童在内的所有残疾人实施服务和管理。

另外,1982年,我国民政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开展了“残疾儿童社区康复”项目。到1994年为止,全国已经在23个省的32个市、县建立了残疾儿童康复网络,并对从事残疾儿童康复治疗和教育的工作人员以及残疾儿童的照料者进行了系统的培训,这有效地确保了残疾儿童权利的实现。

(二)美国在保护特殊儿童方面采取的一些辅助措施

美国在PL94―142公法中指出,各州应按规定成立的残疾儿童教育顾问委员会。在行政决策听证会上特殊教育顾问往往被要求作为专家证人,以及帮助家长解决与残疾学生教育有关的联邦和各州的法律和规章的理解的困惑。其中的成员必须包括残疾儿童、残疾儿童专家、残疾儿童家长等各方代表。另外,还明确规定家长在评估、诊断等方面的权利。

早在1933年,俄亥俄州Cuyahoga县就出现了名为智障儿童审议会的家长组织。它最初是由五个有智障孩子的母亲组成。这些家长们联合起来以抗议学校将她们的孩子开除出校。另外,还有一些家长组织如重度残疾人联合会(The Association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Handicaps,TASH)、全国脑瘫协会(The United Cerebral Palsy Associations)、全国自闭症儿童协会等。同时,全国合作学校网(National Network of Partnership Schools)发展了6种父母参与教学的手段,学校可以依此决定自己的指导方针。

在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方面也有一些其他措施,如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CEC)1995年制定的《每个特殊教育者必须知道什么――有关特殊教育教师准备和资格的国际标准》中规定特殊教育教师至少获得学士学位,至少当一年的专业辅导教师,并需要参加有关专业的继续教育。另外一个是新教师的入门指导计划(Beginning Teacher Induction Programs)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产物,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新教师入门指导计划”受到广泛的关注,并成为“发展最迅速的运动”之一。另外,如果普通班里来了一个特殊儿童,教师应该在大学的培训班进修相关课程,或者大学派专家进行指导,使教师更有效地帮助特殊儿童。

美国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特殊儿童教育听证会,它主要是协调特殊儿童家长的意见与学校的决定和服务产生的分歧。最终通过法律仲裁解决矛盾,以更好的贯彻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另外,1967年开始推行的诉讼程序,规定当特殊儿童的宪法和法规规定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实施法律诉讼,以作为获得这些权利的手段之一。教育和治疗残疾儿童,长期以来被视为慈善事业,现在必须被视为是特殊儿童享有的一项不可剥夺的权利。也基于这样的原因:每一次代表残疾人利益的审判的胜利,都有助于确立新的法律用于保护残疾人的利益。立法和政策极大地推动和规范了特殊儿童的康复和教育。例如,美国的“波太奇早期干预模式”重视父母和家庭对孩子早期发展的作用,它能够提供一套结构严谨的评价、评估及儿童学习的程序,主要是把特殊儿童自身发展特点和周围拥有地资源结合起来制定出个别化的教学课程,提高家长的养育技能以更好的帮助和辅导特殊儿童。

(三)英国在保护特殊儿童方面采取的一些辅助措施

英国的特殊儿童法规中比较明确地规定了家长在特殊儿童监护方面所具有的权利,如地方教育单位应该以书面通知家长一些有关权利的申诉程序;当某志愿团体能够给家长提供建议或帮助时,应主动通知家长。英国专门处理地方教育当局和家长之间分歧的机构是特殊教育需要法庭(SEN Tribunal)。

1993年的英国教育法规定:每所普通学校必须有一位特殊教育的协调人负责本校的特殊学生教育工作,并将其作为学校年度评审的一项重要指标。英国的所有普通学校都设有专门负责学校的特殊教育管理工作的特殊教育协调人,并附带有特殊教育专家组成的支持小组。特殊教育协调人受命于地方教育委员会并对它负责。这种模式在管理层面上保证了特殊教育的有效实施。例如,Portage工作者(Portage Worker):他们隶属于教育系统,以家访形式对5岁以下特殊需求的儿童和残疾儿童进行每周2次的教育和指导,并且指导家长如何教授孩子,使孩子能够学会新的技巧。

英国的有关法律还规定:所有教师(无论是普通教育教师,还是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均应包括特殊教育的内容,英国教师资格委员会只承认那些有特殊教育课程的师资培训机构。

(四)日本在保护特殊儿童方面采取的一些辅助措施

日本为保护特殊儿童制定了详细、全面地法律法规。其中一个比较值得借鉴的特色措施

是:日本的访问教育,为因病长期在家卧床不起或需长期住院治疗、或反复出院住院治疗的视障儿童建立教师访问特殊教育班。这样可以保证所有特殊儿童都能够享受教育权利,使特殊教育的覆盖面更广。

另外一个比较好的措施是:当婴儿出生3个月、18个月和三年的时候,每个城市、城镇或乡村的健康和福利部门都要对婴幼儿进行健康评估和普查。如有必要,将转介到医务或早期干预部门进行医学诊断或尽早地提供指导和服务。这样可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可以有效地治愈或减轻残障程度。

四、各国政府对特殊儿童保护措施的经验和问题

第一,近几年我国在特殊儿童治疗和教育的经费投入方面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众多等问题的存在,我国的经费投入与美国和日本相比有些差距。如2000-2001学年美国政府为明尼苏达州的11万特殊教育对象投入特殊教育专项经费近1亿美元。而我国在1989-2000年的11年间下达的特殊教育专项补助款仅为2亿元人民币。不过,最近的几年我国用于特殊儿童的经费投入有了较大的提高。

第二,我国普通学校中的特殊教育的管理缺乏专业化的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这在普通学校中的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上是一个桎梏。我国应该在有特殊儿童就读的普通学校设立类似于英国的特殊教育协调人,以保证达到随班就读的目的。

另外,由于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数量的增加以及特殊教育教师的流失,因此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特殊教育教师匮乏现象,我国在这方面也存在问题,美国针对这个问题采取的措施值得借鉴。1984年,新泽西州率先通过立法将“选择性证书计划”(Alternative CertificationProgram,ACP)作为师资培养的途径,截至2004年,全美43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共设立了144个选择性证书计划,主要针对有一定工作经验、希望从事教育工作的社会人士。这样可以广泛吸纳社会人士参与到特殊儿童教育中。

第三,我国在要求或鼓励家长参与特殊教育的有效措施较少。我国的有关特殊儿童保护方面的法律中,很少涉及到家长有参与制定特殊儿童的治疗和教育计划的权利,家长在儿童康复和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被忽视。在这方面国外有一个值得借鉴的方法:特殊学校创办家长学校,由特殊教育教师向家长系统地传授特殊儿童心理及教育方面的常识,可以为家长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援。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更有效的利用家长资源。

最后,有关特殊儿童的鉴别和评估问题亟待解决。在我国,评估和鉴定主要是由医疗专业人员进行,根据《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只有在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鉴定时,才可“在家长和班级教师的参与下进行严格的筛查”。我国应该重视特殊儿童家长的参与,儿童家长应该学习美国建立家长组织,以维护特殊儿童应有的权利。

五、比较研究对我国特殊儿童权利保护的启示

(一)完善多层次的特殊儿童保护法律体系

多层次的特殊儿童保护法律体系可以确保法律法规更具有操作性,以保障特殊学生的基本权利。我国需要制定一些针对性比较强的、易于落实的有关特殊儿童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将宏观的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则。此外,我国应成立专门特殊儿童法律实施状况的监督机构或组织,并对落实情况制定奖惩制度。

(二)倡导社会各界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导向或者媒体宣传等措施,来引起社会各界对特殊儿童的理解和关注,通过志愿者等多种方式,切实帮助特殊儿童。

(三)提高特殊儿童家长的维权意识

与欧美国家相比,这是我国特殊儿童家长监护方面的一大不足。作为残疾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为残疾孩子的各种权利保护做出的努力和行动还不多,往往使孩子的正当权利受到损害。因此,提高特殊儿童家长的维权意识至关重要。

(四)制定完善的鉴别、评估、审核程序和制度

对特殊儿童实施有效的鉴别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正确的鉴别结果有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康复和教育计划,有助于达到有效的治疗、康复和教育效果。

(五)政府鼓励和支持开展特殊儿童权利保护的研究

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如科研立项和经费支持,鼓励大学和相关研究机构从事特殊儿童权利保护的研究,培养从事特殊儿童权利问题研究的专业人才。

特殊教育方案篇9

相关法规过严

Nichols等指出,相关法规是造成特殊教育教师短缺的原因之一。1997年及2004年的《残疾人教育案》(IDEA)修正案以及《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实施加剧了特殊教育教师的短缺。一方面,这些法律法规将更多的孩子定性为特殊儿童,从而增加了特殊儿童的数量;另一方面,这些法案对于教师的任教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大量没有获得任教资格的特殊教育教师被清退,从而加剧了特殊教育教师的短缺。

教师工作负担重

有些学区只有寥寥几名特殊教育教师,一名特殊教育教师要负责一个学校甚至是数个学校的特殊教育教学工作,教学跨越多个年级,需要掌握广泛的课程知识。如山的文件工作以及与家长的频繁沟通等使人们不愿意进入特殊教育行业。正如有特殊教育教师所指出的那样,由于州内“个别化教育项目”缺乏标准化,每年都在发生变化。并且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区,因此,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整理他们的相关信息,花费至少4个小时了解一个学生的情况,花费5个小时去检验原来教师的评语,最后用40分钟时问完成报告。这些工作需要在课下时间和周末来做,总是让教师精疲力竭。

缺乏足够支持

由于特殊教育教师并不被普通教育教师认同,他们感觉自己生活在社会与学校的主流文化之外,使特殊教育教师对于学校文化产生疏离感,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感觉孤立无援,缺乏安全感。如有特殊教育教师反映:“由于缺乏普通教育同事的理解,导致我被疏离、冷落、排除在外,并且感觉不到自身的价值”。特教教师缺乏资源与人员支持,反映在:(1)获得资源有限。许多特殊教育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材料、物理空间以及管理者的关注。一位特殊教育教师说,他在一个非常贫穷的小学工作了12年,有9年时间需要成为“资源专家”,自己寻找资源,缺乏合适的材料。他与其他四位同事共用一个办公室J。(2)人员支持不够。许多学校缺乏特殊教育教辅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等,致使特殊教育教师经常感到孤立无助。

教师流失率高

“教学与美国未来国家委员会”将教师流失称之为“国家危机”。根据Boe(2005)的研究,每年平均有6.27%的特殊教育教师离开教师岗位,从事其他职业;有8.27%的特殊教育教师转行从事普通教育。也就是说,每年有大约15%的特殊教育教师流失,是普通教师流失率的2倍。每年离开特殊教育岗位的教师比新增特教教师还多。并且,特殊教育教师流失最严重的是城市和农村贫困区域的学校。初任特殊教育教师流失率高。在所有学科的初任教师中,特殊教育教师是流失率最高的,特殊教育教师最初三年的流失率达到了19.9%。初任教师入职五年后,特殊教育教师离职率达到40%以上l2J。未获完全特教资格的教师流失严重。比如JamesMcleskev,BonnieS.Billingsley(2008)的调查显示,某大城市学区,由于特殊教育教师短缺,不得不雇用了100名未获特教资格的替代者(substitutes)填补特殊教育岗位空缺,然而,之后三年中这些教师有40%一50%选择了离开。并且全美320万教师中有将近一半是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他们在最近几年都将临近退休。由于以上多方面原因,造成了特殊教育领域的教师短缺。

美国特殊教育教师补充策略

建立特殊教育教师综合数据库

许多州建立了州(际)特殊教育教师个人数据库,以便了解州特殊教育教师的数量、分布、工资、流动等基本状况,为特殊教育教师的招募与保留提供政策依据。2002年,肯塔基教育专业标准委员会与北卡罗来纳州教育部、北卡教育研究委员会合作,共同搜集并建立了跨州的教师数据库,包括教师的培养、需求、流动与保留等。北卡教育研究委员会对近几十年州内教师的流失状况进行了纵向分析,同时州政府还对州内的42000名教师进行了调研,以了解他们的工作条件。这两个州的数据便于管理者及政策制定者按照学科及地域分布状况招募并补充教师,并提供合适的初任教师教育项目。

减少特殊教育教师需求量

Bo~(2006)指出,寄希望于将来培养大批的特殊教育教师填补所有空缺岗位是不现实的,应对特殊教育教师短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减少特殊教育教师需求。所应用的策略包括:(1)减少定性为残疾学生的数量;(2)重新设计教育过程,例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或者聘请教师助手,从而减少全职特殊教育教师需求;(3)增加普通教师对于残疾学生的指导,或扩大全纳教育实践。此外,许多学校还聘请了退休特殊教育教师重返课堂,担任部分甚至是全部教学任务,以减少新教师的需求量。

整合特殊教育教师培养途径

改革现有培养模式。包括改革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加强特殊教育知识和理论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学术水平。例如,CarlaMcClure,CynthiaReeves(2012)_的调查显示,2004年在北达科他州,不同类别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需要学员花费很多时间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北达科他州大学改变了教师培训模式,通过案例管理和服务不同残疾学生的方式展开。这样,许多农村的小学校都能够保证每天至少有一名特殊教育教师全程在校服务。精心设计替代性特殊教育教师培训项目。根据Rosenberg等(2007)的研究,在美国有大量的替代性特殊教育教师培训项目存在,尤其是在特殊教育者极其短缺的那些州。这些项目大多是为想从其他行业进入特殊教育领域的人员设计的,并且这些项目秉承美国教育部坚持实践取向的意见,通过作业、远距离教育培训候选人。许多学区还着眼于那些社区内从事过与特殊教育相关工作的人员,并鼓励他们通过一定培训进入学校担任特教工作。为学校员工提供培训,使其具备任教资格。美国许多学区都寻求为现有普通教师、教辅人员提供资金、时间等支持,使他们参加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培训,获得特殊教育任教资格。

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福利待遇

提高教师待遇。各州及学区教育政策制定者已经意识到教师薪水不足以吸引和保留有能力的教师,因此,许多学区通过提高教师工资、增加奖金或者改革教师工资制度的方式吸引和激励特殊教育教师。来自Shafer(2oo6)的研究表明,亚利桑那州的阿什福克学区将初任教师的工资提高到了36000美元/年,是该州最高的,并且该地区为新教师提供了6000荚元的奖金。为教师提供(免息)贷款或者代偿贷款等。许多州和学区为教师提供了住房补贴等,有些州还还为大学生提供贷款,大学毕业选择到特殊教育工作一定年限,就可以根据情况减免贷款。如Putney(2009)的研究表明,阿肯色州(Arkansas)为参与教师教育项目的每名候选人提供了3000美元的贷款,如果候选人达到一定的学分绩点、获得教师教育资格并到某些教师特别短缺的学科如特殊教育任教,这些贷款将获得减免。

改善工作条件

对于教师补充问题来说,使教师岗位变得更富于吸引力以减少教师的流失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管理者通过多种策略改善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环境。管理者多方支持。早在1994年,Littrell就为管理者多方支持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包括:(1)情感支持。考虑教师的想法,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表现出对教师工作及其人品的欣赏等。(2)教学支持。为教师提供与教学有关的帮助,包括提供必要的材料、空间、资源,为教师提供合理的教学时空。(3)信息支持。为教师提供进修、会议以及有效教学等多方面信息。(4)评价支持。通过与教师持续、深入交流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建议等。营造“家”的学校氛围。有学者(vL.Estrada等,2010)在调研中发现,能够长期在某一个学校执教特殊教育的教师大多提到了“家的感觉(senseoffamily)作为他们一直在其工作岗位上工作下去的动力。管理者、普通教育教师、教辅人员以及学生像家庭成员一样的支持、关怀是他们在岗位上坚守下去的重要原因[驯。减轻教师工作负担。许多学区或者学校通过降低班额、提供教学助理以及优化教学设备的的方式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如斯波坎市的威尔皮尼特学区为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专职的教学助理,并且将班额限定为17人左右。

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

贾斯特森(Gerstsen,2001)等指出,那些感觉到自己有机会在工作中学习的教师倾向于继续工作下去。因此,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对于教师的招募与保留是十分必要的。为教师提供初入职指导。根据每一位初人职特殊教育教师的特点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指导者。理想的指导者应当是与被指导者教授同一年级同样残疾的儿童,在一起办公,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及指导经验,并且富于耐心。2004年,Smith等人调查发现,同一领域的初人职指导能够使初任教师第一年的流失率降低3o%。指导的内容包括教学计划和程序的建立,教学资源的支持,教学方式的改进,学校文化的适应,工作压力的排解。并且这种指导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而后者被证明效果更好。为教师提供学习机会。教师的学习包括校内同事间研讨以及专业进修等。学校领导者为特殊教育教师学习提供时间和资金支持。同时,管理者通过与特殊教育教师座谈等了解他们的需求,针对其薄弱方面采取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专业培训,据L.W.Moses(2005)的研究表明,特殊教师教师在三种相关的技能领域相对薄弱,分别是教授来自于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学生、合作以及应用技术进行教学。与大学(学院)建立特殊教育科研联系。美国诸多学校通过为大学或者学院的特殊教育实习教师提供实习基地,与大学特殊教育研究者共同开展相关研究,为本校特殊教育教师提供专业发展资源等。

采用合理的招聘策略

特殊教育方案篇10

[关键词] 特殊群体;大学生;教育;管理;保障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114-2

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快,教育制度不断改革,高校的规模逐年扩大学生的种类也就丰富多样,在这之中存在着的一类特殊群体。伴随特殊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他们所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大,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大学生问题。当前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加强特殊群体大学生教育管理及建立健全相关保障体系,促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全面发展的水平,建立和谐校园。

一、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涵义

特殊群体大学生是普通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在心理或者行为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特殊,有着与常人不同的一些行为。他们一般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常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思想有的时候很偏激,把自己深深的埋藏在自己的世界中,常常用阴暗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把别人的善意看成不怀好意。他们大多数都是远离集体,独来独往,很少与别人进行交流,独自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一部分学生还具有心理障碍,严重的甚至患有心理疾病。

二、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成长背景

目前在校大学生一般都是90后,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这时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在这段时期,我国正在由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调整经济结构,各种外来文化也传入了我国,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外来文化的传入对社会造成巨大影响,大学生大多数都在这个特殊时期成长起来,其人生观、价值观肯定也受到影响。这些影响在平常生活中会有一定的表现,但是家人和老师可能会认为是因为沉重的学习压力所导致的,在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就会表现得尤为明显,形成了特殊群体大学生。

三、特殊群体大学生的主要类型

(一)经济困难学生群体

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家庭收入不高,其经济能力难以适应进入大学后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用。因此,他们可能内心自卑,怕被别人嘲笑,把自己的家庭情况隐瞒下来,怕同学知道后不与他们交往,甚至疏远他们。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是他们刻苦勤奋,适应能力强,深知学习的来之不易,可以在求学过程中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兼职工作维持生计,在步入社会后可能比大多数人都优秀。

随着学校的扩招,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不断扩大,需要学校加强对他们的管理。一方面,该群体需要学校对他们进行扶助,给予一定的经济援助,发放国家助学金,减轻家庭的压力,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在这个群体中可能部分学生因为长期的经济困难造成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学校需要针对这一情况进行心理方面的帮助,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问题。

(二)学业困难学生群体

学业困难学生群体是指因学习能力较弱或者学习态度较差而导致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群体。学校需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帮助,帮助他们更正自己的不良学习习惯,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获得学习的动力,走出学业困难的情况。

(三)心理困惑学生群体

心理困惑学生群体主要由具有轻微心理失调的学生组成,他们大多数都存在着对大学的困惑。这个群体的学生在大学之前的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家人的庇护之下,没有经历过集体生活,缺乏集体生活的经验,没有掌握部分生活技能,与他人沟通交流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如果学校不能针对这一特殊学生群体提供适当的帮助,会对他们的校园生活造成困扰,如果不进行心理疏导和调试,这会使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产生严重的后果。

(四)情感受挫学生群体

这个学生群体大部分都是因为在情感生活中发生了一些不顺利的事情,因而有些想不开,心理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甚至越想越气恼,产生心理疾病。如果学校可以针对这一群体进行相关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帮助他们排解内心的忧愁,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避免因感情受挫而发生悲剧。

(五)沉迷网络学生群体

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联网在为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由于大学生的好奇心特别重,网络游戏、网聊、网恋等深深吸引着大学生,逐渐沉迷于网络,形成了沉迷网络学生群体。

(六)心理不健康学生群体

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形成了心里不健康学生群体。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因此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不健康情况。有相关研究表明,女生比男生容易出现心里不健康现象,学历越高越容易出现这个现象,并且由心理不健康引发的恶性事件正在呈逐年上升状态。

四、特殊群体大学生教育管理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

特殊群体大学生的知识素养比较高,自我意识比较强,需要得到他人的理解与尊重,这需要学校在对他们教育管理过程中注意尊重学生,有效帮助特殊群体大学生。有的学校为了便于管理特殊群体大学生,建立了相关档案,详细记录了特殊群体大学生的信息,甚至还可以任意翻阅。这种方法不仅没有做到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回归正常的生活,还不利于学校相关管理工作,甚至会带来更加恶劣的后果。学校应该重视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表现,在学校的能力范围内给予学生帮助。

(二)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

高校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对于特殊群体大学生是非常可行的有效途径,可以充分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这对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拥有广泛的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基础牢固,能否达到因材施教的水平。学校教师可以通过继续教育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来完成因材施教,帮助特殊群体大学生。

(三)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但是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出现偏离了这一目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在对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内心,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够充分理解他们所思所想,照顾他们的个人感受和特殊想法,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要注重对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进行适合他们的教育,改善他们的行为方式,帮助他们取得良好的成绩,并对他们的成功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出困境。

(四)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机制

学想要针对特殊群体大学生聘请心理专家进行相关讲座,普及心理相关知识,宣传解决不良心理状态的方法,还可以在校内建立心理咨询机构,辅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咨询给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机制。学校可以组织相关心理调查,调查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掌控他们的心理状态。

(五)把解决实际问题和心理问题相结合

特殊群体大学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实际问题和心理问题两方面。有的时候,解决了两个原因之一,另一个也就随之解决,在管理特殊群体大学生是可以从两方面都入手,从两个方面综合分析,把实际问题和心理问题的解决结合在一起。

(六)加强管理,预防恶性事件的发生

加强特殊群体大学生的管理,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合理掌握管理的力度,既不会因过于松懈而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也不会因过于严格而造成学校管理者和学生的对立,预防恶性事件的发生。学校应该加强管理监督,及时、准确地掌握特殊群体大学生的信息,控制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五、特殊群体大学生教育的保障体系

(一)实施“双导制”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不断创新,实施“双导制”,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当前学生教育管理的新形势下,导生制和导师制的实行进一步的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了贴心服务。在大学一二年级,设置班级导生,一般由高年级的学生党员或者优秀学生干部担任,主要职责是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给与指导。由于他们的身份都是学生,沟通顺畅,新生能很快接受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代替班主任指导大一新生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和生活。

(二)建立完善的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档案

目前,学生档案是由专门机构或者部门统一管理的,随着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学生档案管理职责正在逐渐向二级学院管理过渡中。学校应该成立相关档案管理机构,完善校园学生档案管理制度,使得助学金的发放能够及时、完整,有效帮助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经济问题。

由于各个学校对学生经济困难没有明确的定义,没有在学生提交申请材料后进行审核、复查,可能会存在一些虚假信息,把原本应该给予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补助发给没有经济困难的学生。经济困难学生可能因为长期的经济压抑,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学校应该严格管理经济困难学生的档案,维护其自尊,缓解其心理问题。有些学生的经济困难可能只是一时的,学校应该没一学年进行核实,及时更新经济困难学生档案。

(三)将帮困助学与励志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积极帮助经济困难群体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摆脱心理压力,经济资助是不可少的,在他们助学金时及时教育他们感恩社会,帮助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对经济困难有正确的认识,注重培养自身的素质、气质。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开设心理讲座、个别辅导咨询、人格特质行为训练、经济困难学生心理互助等方法,来进行对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心理调适。

结论:正确认识特殊群体大学生现象,提高对其的关怀和重视程度,有利于学校正常的教育管理,有利于改善大学校园环境,建立和谐美好的校园氛围。从各个方面对特殊群体大学生教育管理及保障体系进行了研究,有利于校园管理工作的开展,减少恶性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吴文兵.论新形势下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07,(4).

[3]张耀斌.我校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引导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