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网络安全战略十篇

时间:2023-09-14 17:50:04

欧盟网络安全战略

欧盟网络安全战略篇1

网络信息入侵已经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信息安全再度成为全球关注焦点。信息的掌控、信息资源的争夺等问题,已成为当今国家安全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世界各国打响信息安全保卫战。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颁布了保护信息安全的法律,他们在维护信息安全、净化网络环境、保护信息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方面重拳出击,经验值得借鉴。

美国建成网络霸权地位

美国历来将信息安全看做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环节,是世界上第一个引入信息战概念的国家,也是信息安全法律规范体系建设较系统的国家。美国信息安全法制建设可追溯到1946年《原子能法》和《1947年国家安全法》两部法律的出台,自1978年以来,美国国会及政府各部门先后通过了130余项相关法律法规。

“9·11”事件之后,美国信息安全战略不断升级,美国加快了网络安全战略方面的建设。布什政府期间,美国把信息安全战略置于国家总体安全战略的核心地位。2001年,美国《信息时代的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将“总统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办公室”作为联邦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的最高管理协调机构。此外,布什政府还设置直接向总统负责的总统国家安全顾问,设立国土安全部,将网络安全纳入其国土安全计划。

10多年来,美国先后制定了《美国爱国者法案》、《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网络空间可信身份标识国家战略》、《网络空间安全国家战略》、《网络情报共享与保护法》等法律,并组建了网络战司令部等机构。在这些法案中,值得警惕的是,根据《美国爱国者法案》,警察机关有权搜索电话、电子邮件通讯、医疗、财务和其他种类的记录,以此减少对美国本土情报单位的限制。在此法案下,“金刚”(思科、IBM、Google、高通、Intel、苹果、Oracle、微软)或主动或被动地开始向美当局提供信息。谷歌就公开承认,需要把欧洲资料中心的信息交给美国情报机构。

美国还组建了世界上首个黑客组织——国际互联网名称和编号分配公司,成为网络世界真正的主宰力量。长期以来,美国在联网政策上一直推行对内坚持“严格管制”,对外要求“信息自由”的双重标准。目前,美国正在采取措施改变主要依赖于企业应对信息网络威胁的防护模式,转由军队来直接保障信息网络安全。

美国军队是其网络军备竞赛的急先锋。美国正在大力研究网络战理论,组建网络战机构和部队,研制网络战武器装备,进行网络战练演。美军已将网络战作为信息战的基本样式之一,写入其作战条令。迄今为止,美国防部和各军种都成立了网络战机构和部队。据了解,近年来美军网络战部队不断壮大,目前数量已经超过10万大军,研制出超过2000种网络战病毒武器,一支规模如此庞大的网络战部队,一旦集中发动攻击,任何国家和机构都将难以承受。

无论是立法还是军备战略,美国的信息安全网都已经是世界最高水平的代表。近期频发的网络安全事件中,无论是入侵别国网络信息系统还是时不时“贼喊捉贼”,其网络独霸地位都已然难以撼动。

欧洲各国合作保障升级

欧盟成立以后,在欧洲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保障信息安全方面,欧盟通过颁布决议、指令、建议、条例等构建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体系完整的法律框架。

欧洲如今在保护个人信息方面成效显著,与欧盟采用严格的法律法规来加强信息保护不无关系。欧盟信息安全立法起源于1992年,《信息安全框架决议》开启了欧盟信息安全立法的新篇章。该决议的目标在于给一般用户、行政管理部门和工商业界存储电子信息提供有效的切实的安全保护,使之不危及公众的利益。1995年欧盟通过《欧盟个人数据保护指令》,协调各国国内法律以确保个人信息在欧盟范围内自由流动。

各欧盟国家也分别制定国内的相关法律,保护信息安全。德国于1976年颁布《联邦资料保护法》,目前虽然没有统一的互联网管理规定,但相关法律,如普遍性法律条款、《媒体服务国家协议》、《广播电台国家协议》和《通讯媒体法》等均适用于互联网领域。特别是《信息和通讯服务规范法》明确了互联网内容传播过程中各个环节、相关机构的责任和义务。英国也重视依法监督管理网络信息,既有明确赋予相关机构监听权力的《规范调查权法案》,也有打击互联网犯罪的《防止滥用电脑法》,还有保护个人隐私的《数据保护权法》和《隐私和电子通信条例》。法国早在1978年通过了《信息、档案与自由法》。该法第一条规定,信息应服务于公民,信息技术发展不应侵犯身份信息、个人权利、隐私、公共和私人自由。2000年后,法国又相继颁布施行了《数字经济信息法》、《互联网创作保护与传播法》以及《互联网知识产权刑事保护法》等,不断细化信息安全保护方面的法律条款。

除了法律手段,在政府支持下,法国邮政局、主要电信运营商和法国银行联合会都已陆续将个人电子签名系统纳入各自的服务体系中。据了解,法国每个网民平均拥有12个不同电子账户,而这些信息正是不法分子的重要目标。因此,新的个人电子签名计划预计将有效提升个人信息安全。

近年来,在经历几次大的数据泄露事件后,欧盟对信息安全的关注不断升级。2007年,英国皇家税务及海关总署寄出的两张数据光盘丢失,上面有2500万人的姓名、住址及相关银行账户等信息,涉及人口将近英国总人口的一半。2008年10月,1700万名德国电信用户的个人数据遭泄露。于是,欧盟将信息安全列入了“欧洲数字化议程”,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保障。自2010年“欧洲数字化议程”实施以来,欧盟在制定实施信息安全宏观政策、加强对网络数据和隐私的保护、加强对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打击网络犯罪和加强有关宣传工作等有关信息安全工作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

尽管欧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专门保护本国网络安全的机构,但是各国之间的合作甚少,这也导致保护公民、网络犯罪者的难度加大。基于此,欧洲一些安全企业在2013年5月成立了欧洲网络安全组织。该组织成员结合各企业的一线经验,向政府、企业以及监管者提供更为有效和实用的建议,内容涵盖网络防御政策、防范和缓解风险实践以及跨境信息共享。

日本尤其注重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作为世界科技强国,日本在信息保护方面是一个法律和民众意识都比较健全的国家。

尽管日本政府于2000年7月设立“IT战略本部”,并制定了“IT基本战略”,通过了“IT基本法”;2001年又先后制定了“电子日本”(e-Japan)战略和重点计划。然而,在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日本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也接踵而来。2004年,雅虎公司一个外包员工偷盗了450万份个人信息,为此事件雅虎一共损失了100亿日元。2006年2月,日本海上自卫队“朝雪”号驱逐舰机密情报泄露,被称为“日本防卫史上最大泄密灾难,其数量之大、细节之全、密级之高史无前例”。2009年11月,美国生命保险日本分公司个人信息泄露累计32359件。同时,日本还不断受到境外黑客发起的网络攻击,日本警察厅、防卫厅和外务省等部门网站以及一些被认为支持右翼势力公司的网站都遭受过不同程度的网络攻击,针对靖国神社网站的网络攻击更是达到了每秒1.5万次。

在信息不再安全的背景下,2005年4月《个人信息保护法》开始生效,这是日本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根本法律。日本信息安全政策会议于2009年2月制定了《第二份信息安全基本计划》,2010年5月又通过了《日本保护国民信息安全战略》,旨在保护日本民众日常生活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降低民众在使用信息技术时所面临的风险。

日本政府还组建了多个信息安全机构,具体负责信息安全工作,如经济产业省的“信息安全对策办公室”、IT战略本部的“信息安全对策推进会”、信息处理振兴协会的“信息技术安全中心”等。日本防卫厅已经组建了一支由陆海空自卫队计算机专家组成的5000人左右的网络战部队,专门从事网络系统的攻防作战。此外,日本还积极号召民间机构和社会团体也加入到保护网络安全的行动中来。

日本企业在管理客户信息方面也非常严格。从公司发出的邮件,公司管理人员和监管部门都严格审阅,公司的手提电脑一般不允许带出公司。据了解,一旦存有客户信息的电脑丢失,媒体就会争相报道,给公司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

国际合作应对共同挑战

信息技术的扩散与普及,全球早已从“地球村”的概念进入到一个近似没有边界的信息空间中。当面对来自同一个或几个威胁时,分散的个体更需要形成一个共同面对风险与挑战的安全共同体。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席第四届安全事务高级代表国际会议时就指出,维护网络和信息安全是各国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面对网络信息安全威胁和挑战,各国必须加强合作,共同承担网络安全责任,从世界各国共同利益的角度,加强合作,国际社会要积极合作打击各种网络犯罪,加快制订信息安全国际行为准则,坚决反对网络冲突。

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珍妮·纳波利塔诺也表示,信息安全犯罪的技术复杂度正在快速上升,并超过了全球各国的应对能力,“大部分国家甚至缺乏能对网络进行监管的法律框架。这是一个全新的现象,而各国和国际法律系统的发展没有赶上技术发展的步伐。这就是事实,我们需要加速在这方面的应对。”她呼吁,全球各国应当加强合作,应对信息安全威胁。

欧盟网络安全战略篇2

关键词:物联网;发展战略;问题;建议

1 引言

2013年2月5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1],明确提出了今后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与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世界信息革命浪潮。2005年11月16日至18日,在托尼斯举行的世界信息首脑会议上,国际电信联盟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2],真正意义上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至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把目光投向这个新兴领域,各国纷纷开启物联网发展战略规划,希望能在新一代的信息科技浪潮中占据有利地位。其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包括美国、欧盟、日本以及中国。

2 美、欧、日物联网发展现状

2.1 美国

美国作为世界强国,在物联网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方面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撑,并且在物联网的研发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明显的优势:美国是最早开始开发物联网技术核心技术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截止到2012年美国RFID的专利申请为9822项,而日本有2956项,欧盟有1907项,韩国有1657项,中国有1595项,其他国家专利数目较少,由此可见,美国在对物联网技术的开发上占领先地位,而且许多近期的与物联网相关的新兴技术如智能微机电系统传感器技术、无线传感技术、网格计算技术也是由美国研究开发出来的,可以说美国的物联网发展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垄断”的状态。

2.2 欧盟

2005年7月,为了追求更新的通信网络系统,欧盟启动了“i2010”战略。欧盟将安全性保障以及标准化制订作为该战略发展的重点。继2007年欧盟提出建立智能城市的设想后,欧盟在2009年又制定了建设智能城市的详细规划。至此,欧盟智能城市建设涵盖了很多方面,涵盖了建筑设施、新生能源网络、交通道路建设和医疗系统等方面。

射频识别技术作为物联网的核心技术被列为欧洲物联网产业的重点,目前最小的RFID芯片为0.05mm×0.05mm,镶嵌到物品中去大小适宜、简单方便。另一方面,欧盟关于RFID技术申请的专利已经超过1900项,57.7%是针对物理和电学,33.75%是针对化学研究和冶金,由此可见,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欧盟经济和新兴技术的发展。

2.3 日本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日本政府就尤为重视物联网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为物联网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21世纪以来,在"IT基本法"的指引下,为普及、拓展信息技术的应用,e-japan,u-japan,i-japan的战略方针被提出并逐步付诸实施。

2.3.1 E-JAPAN战略

由日本IT战略总部提出并制定的e-japan战略于2001年开始实施,主要以建设上网环境,普及宽带使用为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推动互联网的普及和价格的合理化;建设电子政府,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培养专业人才,使日本成为IT人才资源大国;建设高速上网环境。e-Japan战略的实施为日本物联网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2 U-JAPAN战略

日本总务省于2004年推出了U-Japan的国家信息发展战略,即泛在网战略。该战略旨在建立“普遍存在的,无所不在”的物联网,希望通过信息技术革命构造一个开放的,普遍联系的社会。要求构造一个全新的网络架构,将无线网络拓展到原有的宽带基础上,让用户无论身在何地都能快速地连接网络,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生活;完善包括终端盒平台在内的各种辅助设施,为使用者和无处不在的网络进行信息交换时提供客观环境;通过网络应用推进日本社会的经济转型,完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2.3.3 I-JAPAN战略

为了在数字经济时代赶上甚至超过其他国家,改善泛在网的局限性,日本IT战略本部在2009年了“I-JAPAN战略2015”。该战略旨在将数字应用融入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使日本尽快进入数字化社会,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复苏,综合国力稳步增长。具体要求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建成医疗卫生事业和教育事业的数字化管理,同时变革行政管理机制,以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为进一步的政治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进而发挥经济政治的协调促进作用。

3 制约美、欧、日等国物联网发展的瓶颈问题

3.1 美国

3.1.1 资金短缺

要想在美国各州普及物联网技术,首先就要把所有相关物品的信息录入电脑系统并嵌入电子标签,然后建立一个足够大的处理系统,进行汇总整理,在使用期间还需要高度灵敏性的识别辨认系统和读取系统,最后还要对整个系统进行维护,如此庞大的研究开发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做后盾。电子标签的嵌入会提高商品的成本,而在价格尚未调整的时候,会造成瓶颈效应,使美国的物联网技术长期处于待发展状态,并且会间接得影响国内与国际贸易。

3.1.2 产业链结构存在缺陷

在实行物物相连的时候,每个过程所涉及到的经营商也应该联系到一起,生产电子标签的厂家、传感设备制造商、系统维护商、经营商应该联合制定一系列的运营机制,确保可以将物联网技术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并,与此同时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3.1.3 安保机制不够完善

物联网如果实现了普及化,它的覆盖面积极广,此时国家对物联网的发展没有明确的限制,会导致一些恐怖组织、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侵入国家的安全网,对国家的重要事件进行暗中监视甚至控制,国家机密的泄漏让一国始终处于危险状态,美国应该利用其在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优势并且制定一些法律条令来加强对其物联网的控制。

3.2 欧盟

3.2.1 计划与实际需求脱轨

由于欧洲物联网市场相对比较发达并且发展潜力巨大,各个经营企业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利益纠纷愈来愈多,竞争关系也日益呈现。无论是从市场的有序竞争还是从物联网的发展前景来看,欧盟没有制定竞争中相应的引导政策,是有违实际情况的。

3.2.2 技术发展不成熟

在技术方面,着重强调了M2M的重要性,但仍旧是以RFID的发展应用为主的,在其他物联网技术上并没有寻求新的突破,比如传感器网络等在计划中并未提及。而在欧盟正蓬勃发展的移动通信市场上,移动通信技术的短缺也是物联网发展的阻碍。此外,射频识别技术本身也是存在诸多不足的,如RFID标签是以被动式为主,读取信息的准确度有待提高,通信距离较短等等。

3.3 日本

3.3.1 转化率低

一方面物联网的概念比较模糊,缺乏全局性;另一方面,“没有一个非常成熟的政策体系或制度体系”,导致很多成果都无法投入到生产之中,如何提高科技转化率是日本物联网发展中遇到的关键问题,同时也制约着日本物联网商业化的发展。

3.3.2 信息交互界面有待完善

将物联网普及到群众生活,使物联网能更方便快捷的为生产生活提供全方面服务,就需要打造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而如何实现人机交互是技术上的一块短板,怎样打造良好的人机界面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3.3.3 行业融合度有待提高

要使信息的传播更具时效性和实用性,使新的信息技术方便迅捷的为生产生活服务,显示物联网技术的优越性,实现信息产业的结构升级,带来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就必须实现信息在行业内的融合,日本在实现物联网在工业、农业、服务业多个领域的融合应用上有待完善。

通过对美国、欧盟以及日本的物联网发展情况的分析,不难发现物联网的发展道路上还有很多障碍,这些障碍集中体现在对资金的需求、对技术的逐步完善、对产业链的进一步规划、对技术发展实行的安全措施等方面上。要想实现物物相连,就要实行一定的政策来调整各项技术发展的步伐,使物与物相协调、人与物相协调,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同时,我国也紧跟世界的潮流,在物联网技术的开发与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4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4.1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历程

从技术角度看中国物联网行业,中国的技术研究水准已然处于全球领先行列,由技术研究角度看中国物联网行业,中国技术研究水平处于全球领先行列,中国的RFID(射频识别技术,传感网,电子标签等技术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专利方面看物联网行业的进展,物联网相关专利的发展可谓是一日千里。以射频识别技术为例,截止至2013年1月,由SOOPAT搜索可得RFID技术达9269项,近万项的专利技术。纵观全局,国内专利申请以迅猛的势态在发展,这同样也是物联网行业发展崛起的缩影。遍观国内各个省份,京、苏、浙、粤、沪等经济发展位于前列的省区居于领先位置。我国于物联网行业标准领域也有着突出贡献,于2012年3月被ITU所采纳的"物联网概述"标准草案,成为了全球第一个物联网总体性标准[3]。这也是中国在物联网行业标准方面踏出的一大步,同时标志着中国在世界物联网行业中日益增强的决策力。

从物联网应用来看,物联网在交通,物流,汽车,家居,市政,工矿业,农牧,环保,安防,金融,教育,通信,旅游,医疗,电网,文化,零售,国防,服装,食品这些行业中有着极大的应用[4]。航空,服装,食品这些行业中有着极大的应用。在这些主要行业应用中,交通,安全防范,电力这三个行业可谓炙手可热。自2009年开始,中央与地方政府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无疑是一大助力剂。观之2011年工信部所制定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培养物联网产业10个聚集区和100个骨干企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汇集和产业资源整合[5]。江苏省作为全国物联网领先省区,首先将物联网区域创新化产业基地成功建立,孵化了千家大型企业,领导一批极具产业活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栽培10余家上市公司。这些成就也预示着中国物联网行业必然鹏程万里。

从表1可以看到,近年来物联网行业发展势头迅猛,2009年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的1716亿人民币,2010年1900亿,2011年2632.6亿,同比增长42.5%,2012年3650亿,同比增长38.6%,2013年预计4896亿的市场规模。保守估计,在未来3至5年中物联网产业的增速将会维持35%左右的年复合增速[6]。由此观之,物联网产业无疑将成为亿万元级的产业,将极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

在政策培育与各方的努力之下,物联网产业近年来有着飞速的发展。我国物联网产业应当以应用为先导,充分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物联网体系的标准化趋势,将促进物联网市场的统一与成熟;物联网综合性平台的出现将完善推进物联网行业的发展;针对物联网行业的创新型经营模式必将成为如今物联网行业发展的一大热点。

5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我国物联网产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同时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我国还处于物联网发展初级阶段,政策、体系标准、技术规范等都不完善,仍然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欧盟网络安全战略篇3

“智慧城市”概念自出现以来,就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浪潮,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和实施智慧城市发展战略与行动计划,力图把握新一轮科技创新革命和信息产业浪潮的重大机遇,抢占现代城市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欧盟,协同合作

早在1999年,欧盟就在里斯本会议上推出了“e-Europe”全民信息社会计划。“i2010”作为里斯本会议后的首项重大举措,旨在提高经济竞争力,并使欧盟民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减少社会问题,帮助民众建立对未来泛在社会的信任感。2005年7月,欧盟正式实施“i2010”战略,致力于发展最新的通信技术、建设新网络、提供新服务、创造新的媒体内容。2009年3月,欧盟委员会提出了《信息通信技术研发和创新战略》,呼吁加大对信息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支持和投入,使欧盟在该领域领先全球。同年6月,欧盟委员会向欧盟议会、理事会、欧洲经济和社会委员会及地区委员会递交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希望欧洲在构建新型物联网管制框架的过程中,在世界范围内起主导作用。

2010年,欧盟委员会出台《欧洲2020战略》,提出了三项重点任务,即智慧型增长、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增长。同年5月的《欧洲数字化议程》提出了七大重点领域:在欧盟建立单一的充满活力的数字化市场;改进信息通信技术标准的制定,提高可操作性;增强网络安全;实现高速和超高速互联网连接;促进信息通信技术前沿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提高数字素养、数字技能和数字包容;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产生社会效益,例如信息技术用于节能环保、用于帮助老年人等。

针对智能电网计划,2011年欧盟强势要求18个月内出台欧洲范围的智能电网互操作性标准,并要求所有的27个成员国在此期间拿出适当的智能电网计划。欧委会对此下达了具体任务:技术参考架构,要代表主域、集成系统和子系统架构的功能性数据流;一套支持信息交流(通信协议和数据模型)和整合系统所有运营商的一致性标准;可持续的标准化进程和协作工具,保证利益者的互动,也保证互操性、安全性和隐私;调查信息的安全和数据保密性,满足高层次要求。目前,欧盟标准化联盟组织正致力于制定智能电网标准。

2012年5月,欧盟交通运输理事会通过了旨在推进欧洲核心交通运输网建设的跨欧洲交通运输网指导规则。该指导规则将致力于取消制约跨境运输的瓶颈,提升基础设施,优化跨境人员与物资运输的流程等工作,从而将欧洲现有的公路、铁路、机场和运河等零散的交通手段,整合成统一的交通运输网,即“跨欧洲交通运输网”。2012年6月21日至22日,在欧盟2020战略七大旗舰计划之一的“数字议程”年度会上,欧委会再次重申的欧盟数字战略五大优先关键领域分别是:云计算与物联网、高速宽带、研发创新、公共服务和数字安全,并要求欧盟及成员国把握机遇,加速信息通讯技术的研发创新及产业化,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

同年7月10日,欧盟委员会启动了“智能城市和社区欧洲创新伙伴行动”(简称SCC-EIP),将集成欧洲在新能源、智能交通和信息通讯(如物联网)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在特定城市开展示范项目,促进绿色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推动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型。为此,欧盟将成立由相关领域的创新型企业负责人、市长以及来自欧盟及其成员国的相关管理人员和金融机构官员组成的委员会来负责实施工作。

欧盟各成员国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各有其特点:

瑞典:斯德哥尔摩典范

瑞典的“智慧城市”建设在交通系统上得到了最大体现。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曾经交通拥挤非常严重,通过瑞典国家公路管理局和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共同建设智慧交通后,既缓解了城市交通堵塞,又减少了空气污染问题。斯德哥尔摩市推行的完全集成公交安全系统,能够覆盖所有交通模式。项目涉及到6项关键安全措施:普通监视摄像机、身份识别摄像机、非法轨道出入警示系统、消防安全系统、救助电话、恶意破坏行为数据库。

为了更加便捷有效地为辖区内的居民提供高质量的诊疗服务,斯德哥尔摩市开始构建跨市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斯德哥尔摩市每年在医疗卫生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在2亿美金左右。此外,斯德哥尔摩还是世界上首个将智能电网转为商业用途的城市,市民可以在自家的屋顶上生产太阳能,富余的能源可以放进电网中出售。

西班牙:“城市2020”项目

西班牙2012年提出的“城市2020”项目,旨在建立一个在生态和经济发展意义上可持续型的“智慧城市”新模型。西班牙知名跨国IT巨头英德拉公司是主要牵头企业,同时还有一些大型企业和三家中小企业参与“城市2020”项目。另外,各大高校也将组织专项研发团队参与该项目。

“城市2020”项目涉及了五个基本方面:未来互联网城市、能源和效率、通过智慧交通系统应用实现的出行和可持续通、环境可持续性和市民福利、城市市民行为及其与城市间的关系。在该项目中,市民的实际需求,以及日益普及的互联网通讯和互联网移动设备,都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其服务的提供将会以对市民城市行为所有数据的分析为基础,并通过对大宗数字化数据的整合来实现,同时还能调整因实际需求变化产生的交互式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城市2020”项目提出将研发基于智慧交通系统的新型解决方案,以期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量和缓解城市交通的拥堵程度,实现直接和间接成本的双双降低。为此,“城市2020”项目将大力推行城市综合交通服务,为市民们选择更具环保性和可持续性的交通工具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城市2020”项目还将致力于对环境、噪音以及光污染监测方面的研究,如为市民提供能够优化管理其能源消耗的技术工具,鼓励市民为实现水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的可持续管理做出贡献。

英国:传递服务、降低成本

英国伦敦市政府先后提出了“e-London”和“London Connects”战略,从政府如何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的角度,阐释信息化在更好地传递服务、降低成本方面的重要作用。如,在石油、自来水等管道上安装传感数据分析器,一旦管壁内压力、流量等数据发生异常,分析器就会自动启动,第一时间查找故障所在;仅通过一张 “Oyster”非接触式借记卡,伦敦市民就可以支付80%的伦敦公共交通服务费用;通过Dotmobi平台提供Mylomo服务,使用户能够通过发送短信的方式与市政议会取得联系,获得访问当地新闻和职位空缺等服务,从而达到削减成本,并与没有接入宽带的市民进行互动的目的。

为落实2009年出台的《英国低碳转型计划》国家战略,2009年12月初,英国政府首次提出要大力推进智能电网的建设,同期《智能电网:机遇》报告,并于2010年初出台详细智能电网建设计划。2011年3月30日,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部公布了2019年之前分两个阶段实施为该国的3000万户住宅及写字楼共计安装5300万台智能电表的计划。该计划使得英国几乎所有的住宅及写字楼都可实时向电力与燃气用户、电力与燃气供应商或者经营电网及燃气网络的运营商通知用电量及燃气用量,并根据需要控制用电量及燃气用量,以此实现减少电费、燃气费及CO2排放量的功能。

为了充分利用云计算更好地降低成本,2011年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开始支持云计算可行性研究,通过这个研究确定了三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包括互操作性、数据恢复以及身份保障等。2012年英国推出第二批投入约合450万英镑的竞争性项目,对上述方向进行支持。

法国:全社会信息化

法国巴黎市政府于2006年推出“数字巴黎”计划。这个计划主要围绕三个目的:快速发展光纤网络,推广WiFi以及全民共享网络。为此,巴黎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各地方政府普遍成立由市长、市议会议员、电信专家组成的工作小组,小组下设城市、农村、企业和电子政务四个项目推动小组,负责在各领域推广宽带网络和应用服务项目;要求各级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提供的窗口服务必须进入网络;在推进政府、企业和家庭上网的同时,积极推广电子商务、网上教育、网上医疗、网上救助、消费卡、居民卡等信息服务,鼓励更多的企业和居民应用网络;积极发展电子政务,带动全社会信息化的发展。2011年10月12日至15日在巴黎召开的自由办公室会议上,法国巴黎大区政府决定将和文档合作基金一起提供SAAS“云”模式的自由办公室服务。该基金的办公室和该地区的高中教育部门将免费享有“云”自由办公室的服务,可以在自己的云空间存储相应的文档。

法国拉罗谢尔市2011年提出将为1.1万个垃圾箱装上电子芯片,新垃圾箱安装工作将持续到2012年底。这些电子芯片包含了户主的信息,同时还可输入与垃圾收费相关的信息。管理部门可依据这些电子芯片收集的数据对相关家庭收取费用。布雷斯特市则于2011年10月开启了法国第一个用于试验4G服务的平台Imagine Lab,该平台提供高速的新型移动网络服务,在图像和网络方面具有较强竞争力。

其他国家,百花齐放

除了欧盟之外,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同样出台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举措,并且取得了战果丰硕的社会成效。

美国:包罗万象

美国纽约市在世纪之交就提出了“智能化城市”计划,以促进纽约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纽约市《2007年信息技术战略导向》中进一步指出信息化的总体目标:市政府转型、政府信息安全访问、信息基础设施、流程再造和快捷服务。

2009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奥巴马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的圆桌会议上,建议奥巴马政府投资新一代智慧型信息基础设施。同年6月,美国商务部和能源部共同了第一批智能电网的行业标准,奥巴马政府正式启动智能电网项目,将智能电网项目作为其绿色经济振兴计划的关键性支柱之一。同年9月,美国迪比克市与IBM共同宣布,将建设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

2012年在Tech Crunch Disrupt大会上,奥巴马总统的高级技术顾问ToddPark和美国首席信息官Steven Van Roekel宣布了5项将要颁布的重要联邦举措,以推动国家数字化。这五项重要举措分别为:开放数据计划,提供“Blue Button”应用程序,“20% Campaign”国际救援计划,建立“RFP-EZ”的平台和MyGov网站。为改善公民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改善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关系,确保政府的项目顺利进行,及支持国际发展等方面做出努力。

2012年5月8日,美国宣布将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霍布斯市附近的利县斥资10亿美元,兴建一座没有居民的小城,以帮助科研人员针对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新技术测试,而无需干扰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说,科研人员会针对老旧电网测试智能技术,可能还会在街道上测试可自动驾驶的汽车。从智能交通系统和下一代无线网络到自动洗衣机和自动冲水马桶,可谓包罗万象。

新加坡:成绩斐然

新加坡于2006年4月正式推出《智慧国家2015规划》,核心目标是通过应用信息通信技术,促进信息技术领域的成长,并应用包括物联网在内的信息技术提高主要经济领域的竞争力,建设能够良好互联互通的社会,利用无处不在的信息技术,将新加坡建设成为一个由信息通信所驱动的智慧国家与全球都市。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新加坡制定了四大战略:建设超高速、普适性、智能化的可信赖的资讯通信基础设施;开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资讯通信产业;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资讯通信人才资源;以及对主要经济领域、政府部门乃至整个社会进行改造。在“智慧国2015”规划的推动下,新加坡资讯通信产业发展位居国际前列。

此外,在智能交通和电子政府方面,新加坡的成绩同样引人注目。新加坡的智能交通系统,使道路、使用者和交通系统之间紧密、活跃和稳定的相互信息传递和处理成为可能,从而为出行者和其他道路使用者提供了实时、适当的交通信息,使其能对交通路线、交通模式和交通时间做出充分、及时的判断。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服务的电子化尤为重要,电子政府无疑是“智慧城市”的助推器。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以优质的电子政府项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并提高生产力。新加坡电子政府采取的是“市民、企业、政府”合作的模式。政府已牵头建立了一个“以市民为中心”的电子政府体系,市民和企业有权力随时随地参与到所有政府机构的事务中来,与政府进行互动。

与此同时,政府还将开发新平台,以促进私有部门和政府共同创造,并向公众提供全新的增值服务。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在2011年6月推出了“电子政府2015”总体规划,旨在促进由“政府为你”向“政府与你一起”的重大转变,迈向建立一个与国民互动、共同创新的合作型政府的愿景。继2009、2010和2011年之后,新加坡在2012年继续蝉联其在早稻田大学电子政府研究排名的首位。

澳大利亚:绿色先行

布里斯班是澳大利亚第三大城市,拥有全国最大的海港,是被誉为“智慧之州”的昆士兰州的首府和该州的主要工商业中心。近年来,布里斯班市政府通过“绿心智慧城市计划”,以“气候变化和能源工作组”为智囊团提供城市发展建议,积极实施绿色交通系统、绿色基础设施等“绿色智慧城市”建设行动,将布里斯班打造成为澳大利亚最为节能环保的城市之一。“绿心智慧城市计划”的目标是在2026年将布里斯班建设成为一座“无碳城市”,计划目前主要包含绿色清洁能源的使用、金融支持体系和生态多样化城市建设等几方面的内容,通过清洁能源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强化全民环保意识、制定环保法规政策、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智能交通、城市生态建设等多方面举措,构建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绿色智慧城市。

此外,布里斯班每年举办全澳洲的“智慧城市创新节”,旨在结合社会各方力量进一步推广布里斯班市的绿色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突出布里斯班市在全球现代生态城市建设方面的领军地位,高效推进“绿心智慧城市计划”的实施。2009年8月,布里斯班举办了主题为“生态城市创新科技”的第二届“智慧城市创新节”,有57000多人参加了本届创新节组织的80个活动。

日本:ICT战略

日本ICT战略起始于2001年推出的《e-Japan战略》,当时主要致力于宽带建设,让日本成功发展成为通信基础设施发达国家。2005年日本东京市开始实施“东京泛在计划”。这项计划建立在日本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上,以日本国内信息基础设施的标准化为目标,通过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向经济社会的全面渗透,实现“不论何时,不论何地,不论何人”都可以得到自己所需信息的“电脑终端电子向导社会”的目标,最终实现“将东京建设成为世界第一魅力城市”。2006年推出了《IT新改革战略》以促进ICT应用的战略,但是在行政、医疗、教育等公共领域上未能取得相应成果。

2009年7月,日本政府IT战略本部制定了《i-Japan2015战略》,旨在将数字信息技术融入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并由此改革整个经济社会,催生出新的活力,实现积极自主的创新,到2015年将日本建设成以人为本,“安心且充满活力的数字化社会”。但是由于内重新推选首相以及日本大地震的发生,该政策未得到充分实施。

2012年5月29日,日本知识产权本部了《知识产权推进计划2012》,日本总务省也计划在7月推出新的综合战略《活力ICT日本(暂定名)》,一度搁置的政府ICT战略研究重新启动。新ICT战略将重点关注大数据应用所需的云计算、传感器、社会化媒体等智能技术开发,并将“国际标准化”作为重点之一。同年7月日本政府召开国家战略会议,通过了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日本再生战略”,提出未来3年将重点投资节能环保、健康医疗和农林渔业三个领域,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援力度。

韩国:泛在服务

2004年3月,韩国政府推出了“u-Korea”发展战略,以无线传感器网络为基础,把韩国的所有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以此促进韩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新的国家战略。

2005年韩国仁川市宣布打造“智慧城市”,规划松岛、青罗、永宗三地分别发展智慧国际城、金融与休闲、物流三大主题,松岛新城成为仁川市政府联合本土及跨国企业共同建设“智慧城市”的起点。目前,仁川“智慧城市”建设进展顺利。韩国首尔市也于2006年4月公布U-首尔(U-Seoul)计划,以加强信息技术在城市公共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目标是建成世界领先的商业城市,使首尔成为让公众享受高质量生活并富吸引力的都市。

2007年6月7日,为了U-City工作顺利落实,韩国信息通信部成立了U-City支援中心,首尔、釜山、仁川等6个地区成为u-City示范区。把市民及其周围环境与无所不在技术集成起来,使市民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设备访问和应用城市元素,方便地享受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远程办税服务,甚至还可以远程控制家电,以降低家庭能耗。U-City发展可以分为互联阶段(connect)、丰富阶段(enrich)、智能阶段(inspire)。互联阶段偏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如无线网络、传感器安装等;丰富阶段偏重服务,即提供无所不在的服务,如u-服务等;智能阶段偏重管控一体化,如u-中心等。目前,韩国U-City已逐步进入智能阶段。

欧盟网络安全战略篇4

11月2日至9日,北约在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举行了“坚定爵士2013”军事演习,这是北约今年系列军演的收官之战,也是北约10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演习。

为期一周的演习中,有20多个北约成员国及乌克兰、马其顿、瑞典和芬兰等伙伴关系国的6000名军事人员参加,其中包括北约的陆海空部队和快速反应部队,以及北约联合武装力量军事参谋部。6000名军事人员主要分为两部分,其中3000人在波兰波莫瑞省德拉夫斯克地区和乌斯特卡附近海域进行实战演习,另外3000人在拉脱维亚的阿达兹和爱沙尼亚以及立陶宛进行指挥作战演习。演习还出动了15艘军舰和潜艇、57架军机、350辆装甲车等重型装备。

北约最高指挥官布里德拉夫将军称,本次演习将展现北约进行复杂战争和保卫国土的能力。北约的此次演习主要模拟击退某国对爱沙尼亚的攻击。尽管北约未点明演习假想敌,但波罗的海国家军方不加掩饰地表示,他们参演的目的是防范可能来自俄罗斯的入侵。尽管北约邀请了俄罗斯军官作为观察员参加军演,但是北约演习设想的假想敌引发俄罗斯强烈不满。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安东诺夫表示,北约此次演习散发着“冷战”气息。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也表示,“坚定爵士”军演激活了“冷战”思维,损害了俄罗斯的战略利益。

应对网络威胁成为演练重点

北约强调,演习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成员国面对外敌入侵和大规模网络攻击时的联合应对能力,检验军事参谋部的指挥和控制能力,以及快速反应部队的联合行动能力。其中,这次军演把如何应对“可观的网络威胁”作为演练内容,以检验北约应对“网络威胁”的能力。实际上,北约并非现在才在网络领域积极备战。早在10年前,北约就把建立网络防御体系纳入议事日程。

2002年,北约在布拉格峰会上通过了“网络防御计划”,提出建立北约组织用于预防、检查和处置计算机事故的第一屏障。2007年,北约成员国爱沙尼亚曾遭到黑客攻击,导致国内网络陷入瘫痪。2008年,北约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设立网络安全中心。2010年,北约设立“新安全挑战处”,旨在提高北约应对网络战争的能力。2011年,北约批准了修订版网络防御政策和加强防御的行动计划。北约还把网络防御纳入正常规划进程,将北约网络防御管理局升格为北大西洋理事会第三级机构,直接向北约副秘书长负责,提升了网络防御地位。2012年,北约启动了5800万欧元的网络防御项目,完善计算机事故应对能力,在比利时蒙斯建立了技术中心。2013年3月,北约完成了第一部关于网络战规则的指导性手册的撰写工作。该手册指出,针对由国家操纵的网络攻击,允许北约实施“适当的反制手段”。这个网络战规则的制定,表明北约网络战部队正在为自己实施网络战奠定法理基础。2013年4月,北约的一场军事演习就设定了应对网络威胁的剧本,旨在考验北约网络部队的反应能力。

前不久,北约28国国防部长召开的网络安全首次部长级会议,就确定今年秋季要达成网络防御能力不仅覆盖全体盟国并且能够全面运转的目标。而这次的军事演习把网络安全作为一个方面进行演练,是对网络应对能力的再一次检验和提升。

北约通过演习欲达到多种效果

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指出,“演习目的是确认我们的快速反应部队已做好保护盟国的准备,能在任何地区展开行动并成功应对任何威胁。”

北约快速反应部队组建于2006年,现有兵力约2.7万人,包括陆军、空军、海军和特种部队等多个兵种,其中1.6万属于后备部队,可以在5天内部署到全球任何一个危机发生地。然而国际以及地区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北约快速反应部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北约成员国经济状况下行,各国不得不缩减军费开支。其次,美国的战略重心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这就要求欧盟各国在应对地区冲突、进行共同防御等问题上承担更多的责任。北约希望通过军演,检验欧盟国家的协同能力和集体防御能力。再次,北约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紧迫。一方面,2014年底北约将从阿富汗实现全面撤军,撤军后阿富汗的安全部队是否能够承担起维护本国安全与稳定的责任,恐怖主义势力是否回潮,这些都需要北约做好相应准备。另一方面,北约成员国还面临越来越多的网络威胁。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曾经指出,北约面临的网络袭击正变得日益多发、复杂和危险,北约仅在2012年就成功应对了2500多起网络袭击。

因此,北约希望通过这次军演达成多个效果:展现北约军事实力。北约实施军演,一方面是检验北约国家面对外敌入侵和大规模网络攻击时的联合应对能力,而另一方面有向全世界尤其是俄罗斯展现北约军事实力的战略考量。北约的军演是向世界证明,尽管美国和欧盟国家遭遇了经济危机和财政紧缩,但是北约仍然可以担负起维护北约成员国安全稳定的责任,仍然可以应对北约所面临的恐怖主义、网络威胁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仍然能够担当起北约的责任。

巩固北约此前东扩成果。北约通过数次东扩竭力向中东欧和前苏联地区拓展,不断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俄罗斯也通过采取构建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等一系列措施予以应对,譬如警告希望加入北约的独联体国家不要与西方走得太近,否则面临严重后果。2013年9月,俄罗斯联合白俄罗斯举行了“西方2013”军演,两国出动的兵力超过1万人,也是模拟遭遇外敌入侵时的对抗能力。俄罗斯的军演在北约看来更是向与俄罗斯为邻的北约东欧成员国发出干涉的示威信号。因此,北约的这次军演是对北约东欧成员国的安抚,防止这些北约东欧成员国对北约产生离心倾向,以巩固此前的东扩成果。

提升北约吸引力。冷战后北约虽然进行了3次东扩,但是北约一直还在寻求继续向东扩展,而马其顿、乌克兰、格鲁吉亚成为下一步入选的重点对象。为了实现北约向东扩展的目标,1994年在美国建议下提出了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目前北约和平伙伴成员国已经扩展到乌克兰、阿尔巴尼亚、摩尔多瓦、格鲁吉亚等30多个国家。北约的这次军演有向意欲加入北约的国家和“和平伙伴关系国”展示其联合反应能力的战略考量,以提升北约对这些国家的向心力。

北约与俄罗斯的博弈远未结束

北约与俄罗斯在北约东扩问题上存在较大的认知差距,北约一直寻求更多的前苏联国家加入北约,以进一步挤压俄罗斯的生存空间。而俄罗斯一直把前苏联地区作为自己的传统势力范围,不允许北约再在东扩的问题上向前进行。

面对北约向芬兰和乌克兰伸出欢迎两国加入北约的橄榄枝,俄罗斯向两国发出警告,警告两国不要加入北约或与之走得太近。俄罗斯相关人士指出,芬兰与北约日益密切的关系妨碍芬俄关系,会导致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后果。今年3月,俄罗斯空军在俄罗斯列宁格勒与芬兰边境举行了代号为“拉多加2013”的航空战术演习。面对乌克兰计划11月与欧盟签署准成员国协定的状况,俄罗斯不断加大对乌克兰的施压力度。普京向乌克兰发出警告,如果乌克兰与欧盟签署协议,那么乌克兰将不能加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关税同盟,俄罗斯及其关税同盟伙伴将采取坚定行动保护自己的市场。美国《星条旗报》网站10月23日报道,乌克兰已放弃加入北约的努力。在乌克兰加入北约问题上,俄罗斯暂时占了上风。但是,格鲁吉亚等国还在争取加入北约的征程中,所以双方在北约进一步东扩问题上的较量仍会继续。

同时,双方在构建欧洲反导系统上的较量仍会继续。早在小布什政府时期,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就提出在波兰等国部署反导系统,以应对所谓“伊朗的威胁”,但俄罗斯认为这是美国削弱俄罗斯战略威慑能力的一个重要步骤,引发美国和俄罗斯关系严重倒退。为了缓和双方关系,奥巴马政府采取了“改头换面”的手法,以美国拟建立的反导系统为核心,将北约目前的导弹系统重新整合,改为由北约牵头建立覆盖全欧的所谓“欧洲导弹防御系统”,邀请俄罗斯参加,以防止俄罗斯反弹。俄罗斯于2010年里斯本峰会期间同意与北约就欧洲导弹防御系统进行合作,但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拒绝对俄罗斯提供导弹防御系统不针对俄罗斯的法律保证,并且拒绝了俄罗斯进行联合分区反导系统建设的提议,认为北约和俄罗斯应该建立两个独立的反导系统。虽然双方在反导问题上举行了数次会谈,但是由于双方的分歧严重,会谈难以取得重要进展,双方之间在反导问题上的斗争仍在持续。

欧盟网络安全战略篇5

什么是网络数据?

我国“网络数据”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中。《草案》第六十五条第四款规定:“网络数据,是指通过网络收集、存储、传输、处理和产生的各种电子数据。”

国外法律规定中并无“网络数据”的定义,各国数据保护法都只对数据以及个人数据等相关概念进行了定义。例如英国《数据保护法》,其只对数据下了定义,数据是指根据发出的处理指令自行运行的设备所处理的信息,为了由上述设备加以处理而记录的信息以及作为相关存档系统的组成部分或为了成为相关存档系统的组成部分而记录的信息。

在实践中,网络数据还经常和大数据混用。维基百科将大数据定义为一个复杂而庞大的数据集。香山科学会议(技术型定义)则认为大数据是来源多样、类型多样、大而复杂、具有潜在价值,但难以在期望时间内处理和分析的数据集。从定义理解来看,大数据是由无数的网络数据组成的数据集,通常二者也很难严格区分开来。

网络数据安全成为全球热点

随着网络数据价值的不断增加,针对网络数据的安全威胁也与日俱增,给数据安全保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使很多国家对网络数据使用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棱镜”事件前,网络数据开放逐年深化,针对跨境流动等的国际合作不断推进,“注重开放”成为国际网络空间数据使用的主流态度;而“后棱镜”时代,各国开始明确并不断强化网络数据安全保护,加强网络数据安全管理。

2015年9月1日,俄罗斯第149-FZ号联邦法《关于信息、信息技术与信息保护》生效。该项法律规定俄罗斯公民的个人信息数据只能存于俄境内的服务器中,以实现数据本地化。2015年10月6日,欧盟最高司法机构欧洲法院作出裁决,认定欧盟委员会2000年通过的关于认可美欧安全港框架的决定(2000/520/EC)无效,使得美欧之间最重要的跨境数据传输方式丧失合法性基础。2015年10月,澳大利亚通过《电信(监控和接入)修正(数据留存)提案》,对数据留存做出强制性法律规定,要求电信运营商对电话、互联网、电子邮件的用户数据留存两年。2015年9月5日,我国了《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提出要加强大数据环境下的网络安全问题研究和基于大数据的网络安全技术研究,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等网络安全制度,建立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

各国“施法”保护网络数据安全

总体来看,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网络数据安全问题,国际社会正在从法律法规、战略政策、标准评估、管理体制等方面下手,全面开展数据安全保障实践。

在法律法规方面,各国通过修订原有立法和制定新法为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立法保障。英国对《2000年调查权规则法案》进行修正,改为《2014年数据留存和调查权法案》,要求通信服务提供商保留用户通信数据长达12个月,并且在执法部门提出合法要求时予以披露。美国于2015年6月2日,正式出台《美国自由法案》,赋予电信运营商承接情报执法机构的电话数据搜集和留存职责,必要时按照特定程序向政府机构提供。2015年12月15日,欧委会与欧洲议会,欧盟理事会三方机构在立法进程的最后阶段就欧盟数据保护改革达成一致,核心改革成果——《欧盟数据保护总规》即将正式颁布,新规继续坚守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理念,全面提升个人数据保护力度,开创性引入数据可携权、被遗忘权,并特别针对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分析、画像活动,予以严格规制。

在战略政策方面,各国顶层设计与政策落实并重,先后出台部级战略规划,在促进数据发展的同时兼顾安全保护。英国于2012年6月《开放数据白皮书》,推进公共服务数据的开放;2013年10月31日又了《把握数据带来的机遇:英国数据能力战略》,制定了提升数据分析技术、加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研究与产业合作、确保数据被安全存取和共享等举措。日本2013年《创建最尖端IT战略》,明确阐述了开放公共数据和大数据保护的国家战略;印度2014年国家电信安全政策指导意见草案对移动数据保护作出规定;美国白宫2015年白皮书《抓住机遇,守护价值》,总结大数据中隐私保护政策,提出发展大数据的具体举措和安全保障,加强数据管理。

在管理体制方面,各国主要分为政府主导和行业自律两种模式进行网络数据管理。政府主导型监管体制是最主要的管理模式,通常有较成体系的保护机制,如德国专门特设保护机关联邦数据保护委员会,荷兰专门特设保护机关为数据保护局以及韩国行政安全部和韩国通信委员会共同承担数据安全行政监管职能。行业自律型监管体制的典型代表为美国。美国的监管体制可细分为以下两种模式:一是建议性的行业指引,由行业组织或商业实体制定行为指引或隐私标准为行业内的隐私保护提供示范;二是网络隐私认证计划,要求具有隐私认证标志的网站必须遵守在线隐私资料收集的行为规则。

此外,各国还在标准体系、技术手段、安全评估等方面采取了相关措施。

启示:安全与发展并重

在我国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使得操作系统更加复杂,各种数据海量增长,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网络数据安全和用户信息安全问题将更加突出。要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的思路,重视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数据安全风险。

欧盟网络安全战略篇6

【关键词】物联网 传感器 U-Korea 轨道交通防恐系统

1 物联网全球市场发展现状

1.1 全球物联网市场发展概况

在2012年第三届中国国际物联网博览上,航天信息董事长于滨曾表示,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保持接近25%的年增长率,到2015年市场规模将接近3 500亿美元。近来,美国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连”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1,仅在智能电网和机场防入侵系统方面的市场就有上千亿美元。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美元级的信息技术产业。

未来十年物联网将实现大规模的普及与发展。其中,微加速度计、压力传感器、微镜、气体传感器、微陀螺等器件已在汽车、手机、电子游戏、生物、传感网络等消费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大量成熟技术和产品为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对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发展物联网应用被视为巩固综合国力,促生经济动力的重要手段。据思科最新报告称,未来10年,物联网的将带来一个价值14.4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思科预计,未来1/3的物联网市场机会在美国,30%在欧洲,而中国和日本将分别占据12%和5%。

1.2 中国物联网市场发展概况

从2009年以来,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物联网行业在资金和政策上均给予了大量的支持。2011年工信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培养物联网产业10个聚集区和100个骨干企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汇集和产业资源整合。在政策的培育下,物联网产业在近几年处于高速发展期,2010年我国物联网的总产值约1 900亿元;2011年的产业规模超过2 600亿元;2012年已经超过3 600亿元,年增速接近40%。赛迪顾问预测,2013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有望达到近5 000亿元,是2010年1 933亿元的2.59倍;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 500亿元;至十二五末,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2017年将超过万亿元级。而未来3至5年物联网核心细分产业(如传感器等)将会维持35%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

据“物联中国”网站报道,传感器产业已直接从中受益。2010年,我国传感器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实现销售收入440.27亿元。在物联网市场规模大幅增长的带动下,2015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 200亿元以上。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预测,从2010年至2015年之间中国传感器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31%。

2 主要发达国家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概况

目前世界各国的物联网基本都处于技术研究与试验阶段:美、欧、日、韩等都正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并启动了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地球”、“物联网行动计划”、“U-Japan”、“U-Korea”等国家性区域战略规划。

2.1 美国

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的发展。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理念后,迅速得到了奥巴马政府的响应,《2009年美国恢复和再投资法案》提出要在电网、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带动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应用,发展物联网已经成为美国推动经济复苏和重塑其国家竞争力的重点。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NIC)发表的《2025年对美国利益潜在影响的关键技术报告》中,把物联网列为六种关键技术之一。此间,国防部的“智能微尘”(Smart Dust)、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全球网络研究环境”(GENI)等项目也都把物联网作为提升美国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以思科、德州仪器(TI)、英特尔、高通、IBM、微软等企业为代表的产业界也在强化核心技术,抢占标准建设制高点,纷纷加大投入用于物联网软硬件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

在2013年开幕的CES展上,美国电信企业再次将物联网推向了高潮。美国高通已于2013年1月7日推出物联网(IoE)开发平台,全面支持开发者在美国运营商AT&T的无线网络上进行相关应用的开发,双方预计,该物联网开发平台将在2013年二季度提供给开发者。与此同时,思科与AT&T合作,建立无线家庭安全控制面板。思科还获得“2012年度物联网行业突出贡献奖”的提名,2012年思科了一款物联网路由器ISR819,同时借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思科大力地推广了其物联网技术。

市场研究公司IDC预计,到2016年,仅在美国,为计算机和手机之外设备提供无线连接服务将为一些公司带来近10亿美元的收入。

2.2 欧盟

2009年6月,欧盟委员会递交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通告》,以确保欧洲在构建物联网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通告提出了14项物联网行动计划,了《欧盟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提出欧盟在2010年、2015年、2020年三个阶段物联网研发路线图,并提出物联网在航空航天、汽车、医药、能源等18个主要应用领域,以及识别、数据处理、物联网架构等12个方面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目前,除了进行大规模的研发外,作为欧盟经济刺激计划的一部分,物联网技术已经在智能汽车、智能建筑等领域得到普遍应用。

2009年11月,欧盟委员会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对外了物联网战略,提出要让欧洲在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基础设施发展上领先全球。除了通过ICT研发计划投资4亿欧元、启动90多个研发项目提高网络智能化水平外,欧盟委员会还将于2011—2013年间每年新增2亿欧元以进一步加强研发力度,同时拿出3亿欧元专款,支持物联网相关公司合作短期项目建设。

为了加强政府对物联网的管理,消除物联网发展的障碍,欧盟制定了一系列物联网的管理规则,并建立了一个有效的分布式管理架构,使全球管理机构可以公开、公平、尽责地履行管理职能。为了完善隐私和个人数据保护,欧盟提出持续监测隐私和个人数据保护问题,修订相关立法,加强相关方对话等;执委会将针对个人可以随时断开联网环境开展技术、法律层面的辩论。此外,为了提高物联网的可信度、接受度及安全性,欧盟积极推广标准化,执委会将评估现有物联网相关标准并推动制定新的标准,确保物联网标准的制定是在各相关方的积极参与下,以一种开放、透明、协商一致的方式达成。

2.3 日本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泛在网”战略的国家,2004年日本政府在两期“E-Japan”战略目标均提前完成的基础上,提出了“U-Japan”战略,其战略目标是实现无论何时、何地、何物、何人都可受益于计算机通信技术(ICT)的社会。物联网包含在泛在网的概念之中,并服务于U-Japan及后续的信息化战略。通过这些战略,日本开始推广物联网在电网、远程监测、智能家居、汽车联网和灾难应对等方面的应用。2009年3月,日本总务省(MIC)通过了面向未来三年的“数字日本创新计划”,物联网广泛应用于“泛在城镇”、“泛在绿色ICT”、“不撞车的下一代智能交通系统”等项目中。2009年7月,日本IT战略本部发表了《I-Japan战略2015》,作为U-Japan战略的后续战略,目标是“实现以国民为中心的数字安心、活力社会”,强化物联网在交通、医疗、教育、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

2012年全日本总计发展了317万多物联网用户(放号量),其中NTT DoCoMo现有超过150万物联网用户,主要分布在交通、监控、远程支付(包括自动贩卖机)、物流辅助、抄表等九个领域;KDDI虽然起步较晚,但一开始就追求高速大容量的物联网通信,通过推出可车载、小型、轻量、廉价的物联网通信服务,在交通、物流行业发展了超过100万用户;而Softbank因为最迟涉足物联网行业,目前仅25万多用户,大部分是数码相框等个人电子消费品,还有少量的电梯监控和自动贩卖机业务。

从日本物联网业务发展现状来看,最热门的业务无疑是自动贩卖机、交通运输管理、监控及电子钱包业务。日本通信行业对物联网发展寄予厚望,预计将来会在遥测、交通运输管理、电子支付、安全监控、数字标牌、数据备份等行业大力发展物联网,以此突破日本市场业已饱和的手机放号,从而带来新的巨大商机。

2.4 韩国

与日本类似,韩国也将物联网这一技术的发展纳入了信息产业的范畴。从1997年推动互联网普及的“Cyber-Korea 21”计划到2011年对RFID、云计算等技术发展的明确规划部署,14年来,韩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多达8项的国家信息化建设计划,其中,“U-Korea”战略是推动物联网普及应用的主要策略。自2010年之后,韩国政府从订立综合型的战略计划转向重点扶持特定的物联网技术——致力于通过发展无线射频技术、云计算等,使其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新推动力。

2004年,韩国提出为期十年的U-Korea战略,目标是“在全球最优的泛在基础设施上,将韩国建设成全球第一个泛在社会”。2006年,韩国《U-IT839计划》提出要建设全国性宽带(BcN)和IPv6网络,建设泛在的传感器网(USN),打造强大的手机软件公司;把发展包括RFID/USN在内的8项业务和研发宽带数字家庭、网络等9方面的关键设备作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为推动USN在现实世界的应用并进行商业化,韩国在食品和药品管理、航空行李管理、军火管理、道路设施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试点应用。

2009年,韩国通过了《基于IP的泛在传感器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传感器网确定为新增长动力,确立了到2012年“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传感器网基础设施,打造未来广播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ICT强国”的目标,并确定了构建基础设施、应用、技术研发、营造可扩散环境等四大领域的12项课题。韩国通信委员会(KCC)决定促进“未来物体通信网络”建设,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智能通信,由首尔市政府、济州岛特别自治省、春川市江原道三地组成试点联盟,建设物体通信基础设施。其中首尔市的建设重点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业务,济州岛聚焦于建设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环境测量智能基础设施,春川市江原道则致力于打造智能化娱乐化城市。韩国已将物联网市场确定为新增增长动力,据估算至2013年底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达50万亿韩元。

3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在标准方面,据工信部透露,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已被采纳。我国已成为国际传感网标准化的四大主导国(中国、美国、韩国、德国)之一,在制定国际标准中享有重要话语权。由中国提交的“物联网概述”标准草案,于2012年3月30日经国际电信联盟审议通过,成为了全球第一个物联网总体性标准。上海已经制定了国内第一个物联网应用地方标准,即首个轨道交通防恐系统。

在技术领域,早在1999年,中科院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分别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目前处于世界前列,并拥有多项专利。2009年10月24日,在第四届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博览会上,西安优势微电子公司宣布:中国的第一颗物联网的中国芯——“唐芯一号”芯片研制成功,中国已经攻克了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唐芯一号”芯片是一颗2.4G超低功耗射频可编程片上系统PSoC,可以满足各种条件下无线传感网、无线个域网、有源RFID等物联网应用的特殊需要,为我国的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2009年8月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物联网行业在资金和政策上均给予了大量的支持。2011年底工信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培养物联网产业10个聚集区和100个骨干企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汇集和产业资源整合。2013年2月17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到2015年,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的规模示范应用,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初步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明显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此次政策将有相关财税、金融、投资等政策配合。行业内纷纷预期,我国的物联网产业将进入新一轮的提速发展阶段。

在国家高层的推动下,各级地方政府部门也扬鞭奋起,北京等28省市开始制定物联网产业的规划政策,努力打造无线城市、发展物联网示范工程、培育物联网产业、攻坚物联网核心技术、举办物联网主题展会,积极抢占物联网发展的制高点。产业分布上,国内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其中,长三角地区产业规模位列四大区域之首。

在应用发展方面,目前占据中国物联网市场主要份额的应用领域为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农业和智能环保。其中智能工业占比最大,为20.0%。中国移动物联网基地自建成以来,投资金额已达到10亿元。其主要用于云端产品的开发,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教育、金融、市政管理、城市安防等领域。不仅如此,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都已将物联网业务提升到战略层面,并均申请了物联网专用号段。

4 结束语

当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都在积极的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以期在未来的智能化建设中占据高地。中国物联网产业不是在技术成熟条件下催生的,也不是在强大应用拉动下水到渠成地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全球主要国家的物联网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跟进”的结果。

中国作为发展物联网产业的积极响应者,有自己独特的驱动因素与阻碍因素,有自己独有的产业特点,并已经形成一定的细分市场。但在我国物联网发展的过程中,在进行物联网关键技术攻关、创新物联网应用模式、建设自身的标准和规范、打造中国物联网自身核心能力的同时,仍需注重引进和吸收国外物联网技术发展和社会应用的先进经验,注重与国外厂商合作。只有不断地引进、学习、消化、吸收,才能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物联网产业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井志强,李文龙. 物联网与移动核心网融合的网络架构研究[J]. 移动通信, 2013(1).

[2] 蒲竹君. 基于物联网的家庭智能控制系统[J]. 移动通信, 2012(17).

[3] 王滨,李方正,李志国. 基于TD-SCDMA与物联网融合的研究[J]. 移动通信, 2011(19).

欧盟网络安全战略篇7

美国的网络安全建设

基于网络在美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重要领域的重要作用,美国近年来非常重视网军建设,并不断提高其网络战能力。2010年5月21日,美国宣布正式成立网络司令部,由陆军中将基思 . 亚历山大担任网络司令部司令。来自网络空间的威胁已成为美国面临的最严重的经济和军事威胁之一,有超过100个海外情报组织企图入侵美国网络,有的组织已具有破坏美国信息基础设施的能力。这是美军历史上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第一个三军统一的网络司令部。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网络战概念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将其应用于实战的国家,组建网络司令部意味着美国准备加强争夺网络空间霸权的行动。目前,美军共有3000~5000名信息战专家,5万~7万名士兵涉足网络战。如果加上原有的电子战人员,美军的网战部队人数应该在8万人左右。

今年2月15日,美国新出台的“国防网络安全战略”提出了网络安全建设的五个支柱:一是将网络空间视为与陆海空天电并列的新战场空间;二是提出积极防御思想,即在敌人发起攻击前对其进行准确定位和采取有效防御措施;三是国防部与国土安全部加强合作,共同防范网络威慑;四是加强与盟友之间的国际合作,共同对付网络恐怖袭击;五是整合国家人力与技术资源,加强网络军队建设。

2010年9月27日,美国举行了一次名为“网络风暴”的多国、跨部门大规模网络攻击应对演习。演习目的在于检验包括电力、水源和银行在内的美国重要部门遭大规模网络攻击时的协同应对能力。参加者除了美国国土安全部外,还有6个内阁级别的部门国防部、商业部、能源部、司法部、财政部、运输部。此外,白宫及情报和执法部门代表也参与其中。来自12个盟国的技术人员也应邀加盟“网络风暴”。这些国家是: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匈牙利、日本、意大利、荷兰、新西兰、瑞典及瑞士。12月6日,为了遏制黑客袭扰不断升级的现象,美国联邦政府实施了代号为“爱因斯坦”的网络安全工程。据悉,整个项目将持续数年时间才能完成。届时,美国联邦政府设在互联网上的2400多处“接入点”将处于严密保护之下,从而防止黑客盗取各类敏感信息。美国联邦政府设有大约110个大大小小的办事机构。目前,只有20个部门的1000多个网络出入口得到“爱因斯坦”计划的有效保护。

欧盟国家积极加强网络安全

为提高各国应对网络攻击的能力,欧盟于去年11月4日在全欧范围首次进行网络战演习。欧盟27个成员国和冰岛、挪威、瑞士3个非成员国启动了名为“欧洲2010网络”的联合演练,演练持续了7个小时。演练由130名网络专家分成3组进行。一组负责从希腊首都雅典向成员国发动网络袭击,意图造成网络的“全面瘫痪”。另一组是成员国的80名专家,在各自国家采取措施应对。第三组人马是评价专家跟踪观察双方“交战”情况。据官方网站称,防御方成功守住阵地,化解了320次攻击。

今年2月23日,德国政府通过了“德国网络安全战略”,核心内容是将于4月1日成立一个国家网络防御中心。该中心负责收集来自经济界和当局有关网络攻击的信息,协调对威胁的分析,并给相关机构提供建议。因为,互联网已成为“关键的基础设施”,网络一旦瘫痪对国家而言将是危急的。正如能源供应和供水系统一样,中心负责人说:“我们已完全依赖互联网的正常运转。”

亚洲国家不甘落后

日本在构建网络作战系统中强调“攻守兼备”,分别建立了“防卫信息通信平台”和“计算机系统通用平台”,实现了自卫队各机关、部队网络系统的相互交流和资源共享;成立由5000人组成的“网络空间防卫队”,研制开发了网络作战“进攻武器”和网络防御系统,目前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网络进攻作战实力。同时,日本注重与美国联合发展,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建设,不断提升“网战”能力。

欧盟网络安全战略篇8

中东、北非动荡不安

2011年1月,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在阿拉伯世界引发连锁效应,埃及、利比亚、叙利亚、阿尔及利亚、约旦、巴林、沙特、也门等多个国家相继爆发抗议示威,民众要求政府实行政治经济改革。

利比亚国内冲突引发战争

2月15日,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出现和政府示威,民众要求卡扎菲下台和进行民主改革。卡扎菲出动政府军对示威活动进行镇压,引发反政府武装力量与政府军之间的激烈武装冲突,并蔓延至全国。3月19日,法、英、美等国利用联合国1973号决议对利比亚政府军实施军事打击,法国率先空袭利比亚,美国海军于当日深夜通过部署在地中海上的多艘军舰,对利比亚北部防空系统发动导弹攻击,英国皇家空军派出多架战机参与了之后的空袭。随后,多国部队舰船对利比亚实施海上封锁。多国部队在开战几天内就重创了利比亚的空军和防空系统,尔后集中力量打击利比亚的地面部队。3月31日,北约正式接管指挥权,继续对利比亚进行有限空中打击。利比亚反对派在西方的空中支援下一度与政府军展开拉锯战。8月22日,反对派武装全面控制的黎波里,并于24日宣布占领象征卡扎菲政权的阿齐齐亚兵营。10月20日,卡扎菲在其家乡苏尔特被捕后死亡,标志着利比亚卡扎菲时代的正式终结。

叙利亚暴力冲突升级

自2011年3月中旬叙利亚因大规模反政府示威引发冲突以来,美欧、阿盟相继对叙利亚实施制裁,土耳其则以断电为威胁向叙利亚施压。而进入11月后,叙利亚国内的暴力冲突不断升级,危机日益加重。由于政府军倒戈部队的参与以及大量武器从邻国非法流入,叙利亚局势逐渐从和平抗议示威走向武装对抗。截至12月1日,联合国人权事务机构发表声明称,自3月以来,叙利亚冲突已导致至少4000人死亡。12月4日,1艘美军核潜艇从红海通过苏伊士运河前往地中海,目的地是叙利亚附近海域。该核潜艇是“乔治·布什”航母战斗群的一部分。美军在地中海部署舰队,除了发挥威慑作用,也为对叙利亚动武做准备。面对空前压力,12月5日,叙利亚一支装甲部队在境内进行了多枚“飞毛腿”导弹实弹发射演习,并且全部精确击中目标。以色列国防军认为,叙利亚试射导弹,旨在向外界展示叙利亚阿萨德政府的军事实力。此外,根据2007年签署的合同,叙利亚已于12月初得到了俄罗斯交付的装备有“宝石”超音速舰载反舰导弹的“堡垒”岸基机动式导弹系统。

巴以武装冲突不断

自埃及总统·胡斯尼·穆巴拉克下台后,埃及对加沙的封锁出现松动,哈马斯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以色列由此认为其南部安全形势恶化,加紧扩大犹太人定居点建设,以加强东部“安全纵深”,导致巴以关系日趋紧张。3月19日,以色列和哈马斯爆发冲突,哈马斯武装部队向以色列南部发射近50枚迫击炮弹,以色列随后袭击了哈马斯在加沙东部的4个可疑据点。8月18日,以色列南部连续发生数起袭击事件,至少8名以色列人死亡,数十人受伤。随后以军连续5天对加沙地带实施空袭,并于24日击毙伊斯兰(杰哈德)军事领导人伊斯梅尔·艾斯迈尔。此后,巴勒斯坦问题导致巴以冲突进一步升温。9月23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马哈茂德·阿巴斯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递交了申请。9月27日,以色列立即以批准在东耶路撒冷新建1100所住宅计划作为回应。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有关接纳巴勒斯坦为该组织成员国的提案,这是巴勒斯坦首次获准以成员国身份加合国机构。11月1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便宣布将加快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定居点建设—新建2000栋房屋作为对巴的报复。

恐怖主义活动此起彼伏

本·拉登虽死,恐怖活动未减

2011年5月1日,美国击毙“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标志着反恐行动取得阶段性胜利,但是国际恐怖势力并未瘫痪,继续在世界各地制造惨绝人寰的爆炸活动。5月13日,巴基斯坦西北部贾尔瑟达地区边防军训练中心发生两起炸弹袭击,80多人死亡,这是巴2011年以来规模最大的恐怖袭击事件。随后,巴基斯坦武装宣布对袭击负责,称这是为拉登复仇的首次行动。5月25日,1名自杀性炸弹袭击者袭击了巴基斯坦白沙瓦的一个警察局,至少有5名警察和1名军人在袭击中丧生。7月13日傍晚,印度孟买在十几分钟内接连发生3起爆炸,至少8人死亡,100多人受伤。7月22日,挪威首都奥斯陆发生爆炸枪击事件,造成77人死亡,80多人受伤。

2011年,伊、阿局势仍然堪忧,特别是进入8月以来,暴力恐怖事件呈增多趋势。8月15日,伊拉克北部多个城市遭到炸弹袭击,造成至少50人丧生。此类恐怖事件的增多,使美军难以从伊拉克抽身,撤军步伐多次延缓。直至12月18日,美军最后一支驻伊拉克部队才完成撤军。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将于2011年底前从阿富汗撤离1万名美军士兵,2012年夏季结束前总共撤离3.3万人,撤军行动将在2014年结束。然而,目前阿局势并不平稳。7月14日,联合国阿富汗援助团的一份调查报告称,2011年上半年,共有1462名阿富汗平民死于各类武装冲突和暴力事件,比去年同期上升15%。9月13日,美驻阿大使馆和北约驻阿国际安全援助部队总部连续遭袭。

国际恐怖主义威胁呈多源化、个体化趋势

“基地”组织总部虽因本·拉登之死受挫,但由于美国反恐战线收缩等原因,“半岛基地”、“马格里布基地”、“伊拉克基地”等多个“基地”地区分支实力发展很快。除“基地”组织外,其他极端势力如巴基斯坦“虔诚军”、阿富汗“哈卡尼网络”、索马里“青年党”已发展成为国际社会新的威胁源,北非、南亚、中东的恐怖活动也随之呈上升之势,国际恐怖主义威胁多源化。此外,“基地”等恐怖组织近年来加大利用网络等手段,向美欧等国国内民众散布极端思想,发展伊斯兰裔的美国公民,甚至是土生土长的白人加入其阵营,本土内个体恐怖主义威胁加剧。9月28日,美国政府逮捕了企图利用遥控飞机袭击五角大楼与国会大楼的美国男子雷兹万·菲尔道斯,他被指与境外恐怖组织有联系,企图向伊拉克运送武器、可制造爆炸装置的物品和其他资源,用以帮助伊拉克武装分子袭击驻伊美军。据调查,菲尔道斯正是在接触了一些与“圣战”相关的网站后深受影响,成为的狂热支持者,开始独立策划恐怖袭击。7月22日,挪威发生爆炸枪击事件,挪威本土极右翼分子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一个人制造了77人死亡的特大暴力恐怖事件,再次凸显本土个体化恐怖主义威胁。

主要大国军力调整意图显现

美军:打造具有“全谱”能力的联合部队,加紧亚太军事布局

美军积极谋划未来军队建设,继续“为不断变化的、不确定的未来做好准备”,要求联合部队具有“全谱”军事能力。具体而言,“在战争中,美国的军事战略集中在能够把标准化的、适应性强的、能够完成总体任务的部队投入战场,这支部队应能完成各种类型的军事任务。”为此,美国陆军依据“规模小、功能全、部署快”的原则,在2011财年对全部6个战区陆军司令部、3个军司令部和18个师司令部进行了模块化整合,预计到2013年完成全部模块化部队的转型。美国海军为了提升危机快速响应能力,进一步加强了海上预置部队建设。5月31日,美国海军签约购买通用动力公司2艘新型 “机动登陆平台” 舰船,第1艘将于2013年春交付海军。美国空军则以保持全球警戒、提供全球性打击力量为目标,不断研发更新高技术装备。3月5日,美国空军成功发射了第2架X-37B空天飞机;10月27日,美国空军1架升级后的B-2“幽灵”轰炸机执行了一项前往北极地区巡航的测试任务,此次测试旨在验证升级后的B-2轰炸机能否在世界任何地方执行任务。在打造“全谱”型联合部队的同时,美国逐步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将全球战略重心东移,强化亚太军事存在。

2011年2月8日,美国公布新版《美国国家军事战略》,指出“亚太地区的安全形势将愈发复杂”, 美国将保持在太平洋地区强大的军事存在。为此,美国将提升与日本和韩国的“军事协作”,“扩大区域内多边军事演习的范围和参与度”,而且要加强与印度、印尼、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在内的“太平洋国家间的安全合作”。 6月4日,美国时任国防部长盖茨表示,美国军方会在整个亚洲保持“强劲”存在,包括部署新型高科技武器来保护盟友和保卫航道。10月23日,正在亚洲访问的美国新任国防部长莱昂·帕内塔表态称,尽管美国国内面临削减开支的压力不断增大,但美将保持在太平洋地区强大的军事存在。11月18日,《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和新加坡协商在樟宜海军基地驻扎美国海军的新型沿海作战舰,已经进入达成协议的最后谈判阶段。除此之外,美军还谋求重返菲律宾的苏比克湾基地。根据美澳两国2011年11月达成的协定,从2012年年中开始,美军将在澳大利亚北部达尔文部署以海军陆战队为主的海空军力量。

俄军:大力发展核力量、空天防御力量和机动常规力量,加强南部军事部署

2011年,俄罗斯积极奉行2010年《俄罗斯联邦军事学说》确立的“战略遏制下的灵活反应战略”,进一步推进新一轮军事改革,大力发展核力量和空天防御力量,遏制大规模战争;发展机动常规力量,灵活应对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以及对周边实施干预。5月初,俄战略导弹部队发言人表示,俄已经开始装备4代指挥系统,这种新的指挥系统高效智能,抗干扰能力强。9月,俄总理普京表示,“北风之神”级核潜艇首艇将正式进入太平洋舰队服役。9月29日,俄北方舰队最多可携带12枚核弹头的“图拉”号核潜艇成功试射“莱涅尔”海基弹道导弹。

俄罗斯还加强了空天防御力量的改革,8月,俄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宣布,俄计划在2011年组建空天防御部队。此外,俄罗斯加强了常规力量的高技术装备建设。俄政府计划在2015年之前至少升级海军45%的装备。9月24日,普京在“统一俄罗斯”党代表大会上表示,俄罗斯必须在5〜10年内完成陆军和海军的装备更新工作。俄军总参谋长尼古拉·马卡罗夫27日也表示,从2015年起,俄罗斯军队新型武器装备数量将达到30%。

随着叙利亚问题和伊朗问题的逐步升级,军事冲突乃至战争的可能性上升,俄罗斯加强了在外高加索、里海、地中海及黑海地区的军事部署。俄判断美军可能从土耳其境内对伊朗设施实施打击,遂将驻扎在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附近的部分部队调至靠近土耳其边界的久姆里地区。由于担心格鲁吉亚在可能爆发的军事冲突中站在反伊朗的一边,俄已将黑海舰队的一些军舰停泊在距离格鲁吉亚边界不远处。在俄罗斯北高加索联邦区达吉斯坦的伊兹别尔巴什—紧邻阿塞拜疆边界,俄军1个海岸导弹独立营已进入备战状态。此外,俄里海区舰队的所有导弹艇都已从俄罗斯的阿斯特拉罕调往马哈奇卡拉和卡斯皮斯克,以便组建一支统一的舰艇部队。北方舰队 “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航母舰队则被派往地中海。

日本自卫队:建设“机动防卫力量”以应对“各种事态”,重点防范西南方向

2011年8月,日本批准了2011年度《防卫白皮书》。白皮书强调了2010年《防卫计划大纲》和《2011至~2015年度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提出的构筑“机动防卫力量”概念,重申自卫队要由传统的“基础性防卫”转变为“机动性防卫”,建成“具备快速性、机动性、灵活性、持续性和多用性,由高科技及高水平情报能力支撑”的“机动防卫力量”。“机动防卫力量”构想强调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要求打破以往力量均衡部署的方式,转以防范恐怖袭击和侵占离岛。为此,日本自卫队更加重视军事力量运用上的快速、机动和灵活性,侦察监视上的持续性,任务上的多样性,装备上的高技术性和参与上的主动性,“主动先制”趋势明显加强。

5月,日本防卫大臣表示,已在年度军事预算内拨款3000万日元,对在琉球群岛部署陆上自卫队的可行性展开调查。在海上力量方面,自卫队将部署至少6艘具备战区反导能力的“宙斯盾”舰,并将扩大潜艇部队规模,将潜艇数量增至22艘,护卫舰将增至48艘。在空中力量方面,自卫队主要作战飞机将维持在340架左右,并打算在全国部署“爱国者-3”型地对空导弹。7月7日,日本自卫队首个海外军事基地在东非的吉布提落成。白皮书还将西南方向尤其是中国列为重点关注对象,在有关中国的描述中首次使用了“高压”一词,对中国在南海海域的海洋活动以及与东南亚部分国家的摩擦显示出了极大的关心。11月10日,日本自卫队开始在其西南(即九州、冲绳等地区)方向举行大规模岛屿防御演习。演习中,日自卫队使用各种手段,迅速将兵力投送到作战地区,以形成有利态势。日自卫队组织此次演习,是落实“构筑机动防卫力量,以应对各种事态” 的具体行动。同时,西南海域方向是日本与中国摩擦的主要方向,日防卫省在该方向实施岛屿防卫演习,也在传递着对我国的军事防范与威慑信息。

印军:不遗余力加强武器装备建设,加快“东进”战略步伐

2011年,印度继续大力引进先进武器装备,不断提升军队现代化水平。7月初,印度空军参谋长PV·奈克将军表示,印将继续对与俄罗斯联合研制的“布拉莫斯”超声速巡航导弹进行改进,预计到2012年空射型“布拉莫斯”巡航导弹将装备到“苏-30 MKI”上;9月28日,印定购的美制P-8I海上巡逻机进行了首次试飞,首批8架飞机预计于2013年交付印度。印度还高度重视自主研发高技术武器,印度独立研制的“光辉”轻型战斗机已组成一支战斗机中队。11月15日,印度“烈火-4”的远程弹道导弹首次试射获得成功,可携带1吨重的核弹头最大射程可达3500千米。在提升军队现代化水平的同时,印军加快了“东进战略”步伐,加紧实施针对中国的军事部署。10月中旬,印度与越南、缅甸签署防务协议。而日印两国进入2011年后,关系更是急速升温,高层互动频繁,联合军演也提上了日程。11月2日,印媒称印度国防部出台了一项扩军政策,计划在未来5年内大幅提高军事实力,兵力规模将扩大近7%。大部分新组建的部队将部署在中印边境,其中,2个独立旅将被部署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印媒普遍认为,该计划一旦付诸实施,将是印军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扩张,也将是自1962年以来印军在中印边境最大规模的军事部署。

西方大国加强军事合作,目标直指亚太

美俄军事关系缓和,欧洲各国深化区域内军事合作

2011年,美俄两国关系转暖。2月5日,美俄新的核裁军条约—《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正式生效。3月,美俄双方在阿富汗问题上达成了一定共识,俄罗斯表示同意在阿富汗问题上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此外,美俄双方还举行了一系列联合演习以加强互信。8月初,美俄在美国怀俄明州共同举行核安全演练。8月8日〜11日, 美俄空军分别出动F-15、“苏-27SM” 、A-50空中预警机参加代号“警惕之鹰-2011”的联合空中反恐演习,该演习标志着美俄开始进合反恐合作阶段。10月底,美俄海军在马里亚纳群岛举行了“太平洋之鹰”联合反恐演习。

冷战后,以法德为代表的欧洲国家一直力推防务一体化进程。2011年,欧洲各国继续深化区域内的军事合作。7月5日,德国、法国、波兰3国在欧盟总部布鲁塞尔签署协议,共同组建一支1700人的快速反应部队—“魏玛”战斗群。“魏玛”战斗群将从2013年起开始部署,成为欧盟快速反应部队的一部分,以加强欧盟在全球范围内的军事行动能力。7月18日,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凯瑟琳·阿什顿在欧盟外长会议上,提交报告,建议常设欧盟军事总部,以实现欧盟独立军事行动的规划、协调与指挥。9月24日,在比利时举行的欧盟例会上,欧盟防长们再次呼吁欧盟各成员国加强军事及防务合作。英法两国已决定在2015年前实现核试验设施的共享,并从2020年起联合使用航空母舰。

亚太成为军事争夺重点,军演频频

亚太的加速崛起促使国际地缘政治中心进一步由大西洋沿岸向亚太转移,并在战略上导致美国加快东移步伐,引发亚太乃至全球的战略调整,亚太也随之成为军事争夺的重点。美军正在全球军事收缩的情况下重点加强亚太地区的兵力,关岛和澳大利亚成为重点部署地区。俄罗斯也把目光投向了亚太,将其陆军近一半的精锐兵力和海军多数主力舰艇部署在远东地区,不断深化俄朝军事关系,高调介入半岛事务,在北方四岛问题上频频示强。日本媒体10月16日公布的统计显示,2011年以来,日本一半紧急升空的战机,源于俄军战机的“拜访”。在加强军事部署的同时,美、俄等国重点通过联合军演的形式,增强亚太军事存在。

首先,美国重返东南亚,频繁在南海进行联合军演。4月5〜15日,美菲举行了“肩并肩”例行双边联合军事演习;6月14〜24日,美国联合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6个东盟国家,在马六甲海峡和苏禄海举行联合军演;6月28日〜7月8日,美菲在苏禄海举行联合战备训练演习;7月9日,美、日、澳三国海军在濒临南海的文莱近海海域举行了联合军事演习;7月15日,美国和越南海军在越南中部城市岘港举行海军联合行动。

其次,美俄通过军演在中亚地区角力。8月8日,美国、英国、哈萨克斯坦等6国举行“草原之鹰”战术维和联合军演。此次军演规模空前,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拉脱维亚均是首次参演。9月,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举行了“中央-2011”联合防空演习。

网络、太空、北极等战略制高点争夺日趋白热化

网络空间的竞赛和对抗进一步加剧,“网络战”威胁愈演愈烈

2011年5月17日,美国公布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首次清晰制定了针对网络空间的国际战略,将网络安全提升到与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同等重要的位置。7月,美国国防部公布首份具有网络军事战略性质的文件—《网络空间行动战略》,首次将网络空间纳入与陆、海、空、太空并列的“行动领域”,由“被动防御”转向“积极防御”,要求在网络系统遭到破坏之前就“侦测”并“阻止”外部攻击。除美国以外,世界其他多个主要国家也在积极筹备自己的网络部队,为未来可能的“网络战”做准备。4月,韩国国防部决定将原隶属于国防部情报部的网络司令部独立为国防部直属网络司令部,以便在有效应对来自黑客攻击的同时,更好地进行攻击性网络战。5月30日,英国国防部负责武装部队的国务大臣尼克·哈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英国军方已将互联网视作“战场”之一,目前正在开发网络武器。日本在2011年度《防卫白皮书》中也强调了应对网络攻击的必要性,认为应针网络攻击可能对国家安全造成的重大影响,提高自卫队情报系统和通信网络的防护能力。

太空竞争的无序性增强,军事化进程不断加快

美、俄、日等国高度重视发展太空力量,太空竞争愈演愈烈。2011年2月4日,美国公布了首份《国家安全太空战略》,规划了未来十年美国太空力量发展的蓝图,要求不断提高美国的太空能力,“防止并慑退那些针对支撑美国国家安全的太空设施的侵犯”。目前,美军正在加速研制太空战武器,第2架X-37B空天飞机试验机于3月4日发射升空。9月,美国成立了太空防御局,负责各个部门的太空战行动,以使之行成合力。4月21日,俄罗斯航天部队司令奥格列·奥斯塔片科表示,俄计划在2011年底组建空天防御部队,由战略司令部统一指挥。欧洲航天局也加大了开发航空航天工业的力度。2月,欧洲航天局发射了欧洲最重无人运载飞船,3月,欧洲航天局宣布欧洲同步卫星导航覆盖服务正式进军航空领域。4月,欧盟委员会公布了航天工业发展目标,重申要建立“独立、具有竞争力”的航天工业。日本在太空的军事触角越伸越远。9月23日,日本成功发射了第6颗国产侦察卫星“光学4”号,用以替代超过设计寿命的“光学2”号。 9月30日,日本防卫省的一份文件指出,防卫省已经为2012年军事太空计划申请了2600亿日元(约34亿美元),比其目前的600亿日元军事太空预算多出2000亿。

多国加紧对北极资源的争夺,强化北极军事存在

随着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圈海域冰盖融化,北极地区海底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成为可能。美国、加拿大、挪威以及俄罗斯都加强了在北极地区的海军力量。目前,美国已开始在从阿拉斯加到格陵兰再到冰岛的漫长北极圈内,建起环北冰洋地区的弹道导弹预警系统,不分昼夜地监视北冰洋上空的“风吹草动”。8月5~26日,加拿大在北极地区举行了代号为“纳努克行动”的例行军事演习。本次演习共有来自加拿大陆海空三军、海岸警卫队1100余人参加,部分参演官兵来自于擅长极地严寒作战的精锐部队,这是加拿大历史上在北极地区举行的最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加拿大空军不仅派出了大型运输机和CF-18“大黄蜂”战斗机,同时还在北极地区首次使用了无人侦察机。加拿大国防部长彼得·麦凯表示,演习旨在显示加拿大在北极地区“永久性和季节性”的存在,以维护加拿大在本地区的权利和利益。10月7日,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德米特里·布尔加科夫称,俄罗斯将在北极地区部署能在极寒条件展开军事行动的作战旅。俄军领导人还曾表示,到2020年俄罗斯将建成3艘核动力破冰船及多艘常规动力破冰船,用以保证俄在北极地区工作的稳定开展和从太平洋到大西洋船只的正常通航。

国际军备控制与裁军进展缓慢,核扩散形势依然严峻

美俄双边核裁军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2011年2月5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和俄罗斯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在德国慕尼黑交换了《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签署文本,标志着美俄新的核裁军条约正式生效。根据新核裁军条约,美俄两国7年内把部署的战略核运载工具数量各自削减至700件以下,可部署的核弹头减至1550枚,削减幅度约30%。新条约的签订有助于推动新一轮核裁军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但并不意味着俄美战略核力量的实质性削弱,更没有解决双方在安全领域的诸多分歧。条约只规定了削减的数量,至于如何处理削减下来的核弹头,条约则未做出硬性要求。在核查方式及进攻性战略武器与防御性战略武器的内在联系的认定上,美俄亦存在较大分歧。6月8日,北约-俄罗斯理事会国防部长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但双方分歧严重,会议无果而终。7月4日,俄罗斯-北约理事会大使级会议在俄罗斯索契举行,亦未能就欧洲反导系统问题达成协议。9月以来,美国反导部署明显提速,先后说服罗马尼亚、波兰部署陆基“标准-3”型拦截导弹,土耳其部署尖端雷达,西班牙部署4艘美军装备“宙斯盾”反导系统的驱逐舰。12月23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发表特别电视讲话,表示鉴于围绕北约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出现的一系列情况,俄罗斯有权退出俄美裁核条约,并宣布一系列对美做法的反制措施。美国则“以硬对硬”,声称“绝不改变”在欧洲的反导部署方案。

地区核扩散形势依然堪忧

朝鲜核问题僵局依旧。3月11日,美国国防情报局局长罗纳德·伯吉斯中将在参议院武装力量委员会听证会上披露,朝鲜已经生产了6枚钚弹,而且已能使其小型化,可以通过弹道导弹或轰炸机携带,对远方目标实施核打击。这是美国情报界首次承认朝鲜具备远程核打击能力。6月10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决议,将根据安理会第1874号决议成立的朝核问题专家小组任期延长至2012年6月12日。2010年6月7日,安理会已将专家小组任期延长了1年,此次再次延期,充分说明了朝核问题的艰巨性和严峻性。

进入11月,伊朗核问题急剧升温。11月8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在维也纳报告称,伊朗可能“正展开与研发核爆炸装置相关的活动”,这是迄今国际原子能机构就伊朗核计划是否具有军事用途进行的最为明确的表态。18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会议通过了由美、中、俄等六方共同提出的决议草案,强调通过对话在机构框架内寻求伊朗核问题的解决,呼吁伊朗与国际社会开展认真和无条件的磋商,同时要求伊朗加强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尽快澄清其核计划中的未决问题,排除其核计划可能具有军事用途的疑点。伊朗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阿里·阿斯加尔·苏丹尼耶在决议通过后说:“伊朗不会做任何妥协。”21日,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宣布对伊朗发动新一轮金融和能源制裁。23日,伊朗总统内贾德在国家电视台发表讲话称,伊朗不会放弃核计划,并谴责发动制裁的欧洲国家为美国傀儡。为防止西方采取直接行动摧毁伊朗的核计划,伊朗革命卫队指挥官·阿里·贾法里将军已下令提高军队的战备级别,为应对可能的外部攻击和偷袭做好准备。

2012年国际安全局势展望

展望2012年,从地区安全角度看,中东、北非与亚太仍将成为军事安全热点区域。中东、北非动荡余波未了,叙利亚国内暴力冲突可能进一步升级,美欧等西方国家军事干涉的压力也将随之增大,干涉的手段可能趋于多样化,例如军事威慑、设置禁飞区和安全区、利用无人机空袭乃至直接作战等。在亚太,美国将进一步深化与日、韩等传统盟友的军事关系,同时通过军售、联合军演等方式抓紧拉拢印尼、越南、马来西亚、新加波等国,进一步展开亚太军事布局。美军的高调介入与纵横捭阖,将导致亚太军事格局的复杂化。南海问题、朝鲜半岛问题都可能因美国的推波助澜而进一步激化,甚至擦枪走火。

从反恐角度看,恐怖主义仍是全球各国面临的共同威胁,随着恐怖主义威胁源的扩展、本土个体化恐怖主义威胁的上升,反恐面临诸多新难题,维护国土安全将成为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

欧盟网络安全战略篇9

“历史课”间的四点共识

访日期间,默克尔强调日本需要“真诚面对历史”,“作出有利于和平的努力”,同时也表示“德日是承担全球责任的伙伴,包括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自由世界秩序”。她促成两国达成四点共识:一是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加强合作。这包括为维护乌克兰东部地区和平稳定共同发挥作用,“携手应对恐怖主义”,共同应对环境与气候变化问题等。二是将科技创新打造为重点合作领域,鼓励发展“未来产业”,通过政策引导提升数字化、信息化合作水平。三是抱团推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默克尔与安倍均表示,将同印度、巴西一道推动安理会改革,使其“全面适应21世纪新形势”。四是携手应对社会问题,共同探索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妇女权益、提升公共卫生水平之道。

作为如今欧洲事实上的“领头羊”,德国在外交上一贯谨慎,默克尔访日折射出的实际是欧洲正整体提升的对日关注。年初以来,欧日开展了紧锣密鼓的互动:1月,日本外相岸田文雄赴欧会晤欧盟外交与安全事务高级代表莫盖里尼、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等人,讨论乌克兰局势及反恐问题;英日在伦敦首次举行外交、国防部长2+2磋商,签署包括防卫装备领域在内的安保合作文件。2、3月间,英国的威廉王子访日,考察东京奥运会场馆建设工地,并前往福岛、宫城与东日本大地震灾民交流。3月,欧日商讨日本自卫队参与欧盟军队维和行动问题,法日2+2磋商在东京举行,双方签署《特殊伙伴关系框架协定》及《防卫装备产品和技术转移协定》,并就加强反恐国际合作达成一致。

老伙伴间的三阶段“再相逢”

欧日虽远隔万里,但渊源颇深。日本自明治维新起就力图“脱亚入欧”,向欧洲全面学习。此后欧日间演绎了英日同盟、“轴心国”同盟等爱恨情仇的历史,对世界史产生深远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头再来”的欧日关系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在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始终难与美欧、美日间的亲密程度真正看齐。

第一阶段是冷战时期重建关系。尚未从二战重创中复苏的西欧和日本因陷于冷战前沿的共同窘境而迅速恢复外交关系,携手步入美国主导的西方阵营,互视为“价值观伙伴”。1962年11月,时任日本首相池田勇人访问英、法、德等西欧国家,提出“自由阵营应以北美、欧洲、日本和亚洲三大支柱为中心”,这后来被发展成为强调“西方平等团结”的美欧日“三极主义”。随着日本在美国扶植下融入西方经济体系,几乎与欧洲同时进入经济发展黄金期,欧日以经贸为基础不断增进联系,并因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危机”和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倒逼而进一步强化。1975年法国提议召开西方发达国家峰会,邀日本加入。

但双边贸易结构过度失衡也迅速放大了双边矛盾。欧洲自日进口规模一度达对日出口的两倍左右,令欧洲舆论深惧“日货狂风骤雨般的入侵”。欧共体及一些成员国为保护自身“特定产业”推出一轮又一轮对日贸易限制,却始终未能扭转失衡。

第二阶段系冷战结束至2012年拓展合作。1991年7月欧日首次举行首脑峰会并发表联合宣言,将合作正式扩大到政治、安全领域,此后该峰会机制化,成为双方增信释疑的重要平台。1995年欧盟提议将欧日关系提升为“全面伙伴关系”,并于当年制订对日政策文件,将政治对话、经贸关系和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明确为彼此关系全面发展的“三支柱”。2001年双方借布鲁塞尔欧日峰会进一步强化关系,制订一项为期十年的较完备“合作行动计划”,涵盖联合国改革、军控、民主人权、地缘热点、双多边贸易投资、信息技术、人口老龄化、反恐、打击跨国犯罪、环境、能源及教科文等领域。2002年以来,双方先后缔结《相互承认协议》、《反竞争行为协议》、《海关合作协议》等文件并完成会计准则谈判,有效缓解了贸易纠纷。

但随着苏联这一“共同威胁”的消失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加之欧日皆需投入越来越多精力应付内部及周边事态,双方实际并未将发展与对方关系置于真正的“优先地位”。即便是素有欧洲“外交尖兵”之称的法国亦多年忽略日本,萨科齐任总统期间甚至因对日本相扑不逊、称东京比香港“令人压抑”等言辞而致两国关系跌入“冰封”状态。

第三阶段则始于2012年欧日相互“重新发现”,双方在“把酒言欢话重逢”之余加快合作步伐,关系“进入新时代”。

这一阶段欧日关系的特点,一是相互提高政治重视度,密切高层往来。安倍晋三2012年底再次掌政以来,对欧高调发起顶层外交攻势,2013年主攻中东欧参加维谢格拉德集团峰会,2014年两度赴西欧历访德、英、葡、西、比、意等国及欧盟、北约总部。欧盟及其成员国亦积极加强对日工作:英国首相卡梅伦2012年4月访日,称其为“亚洲最重要国家”;法国总统奥朗德2013年6月赴东京宣布两国建立“特殊伙伴关系”,确定含有18项目标的未来五年合作框架;2013年12月默克尔连任德国总理后在其公布的执政纲领中将德日关系排在德中关系之前;2013年欧盟与日本决定尽快敲定“战略伙伴关系协定”(SPA)。今年,梵蒂冈与日本将共同纪念日本江户时代“庆长遣欧使团”谒见罗马教皇400周年。

二是加速推进自贸谈判。2013年欧日正式启动“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谈判,并在汽车、制药等多个领域达成预备协议,日本比较爽快地同意欧盟提出的“保护条款”,承诺尽快消除非关税壁垒。安倍称将“尽一切努力使日欧成为亲密的经济伙伴”,并与欧方约定2015年完成谈判。此外,双方在创新、民用核能、航空等领域达成多项协议,法国将为日本处理福岛核事故提供协助,双方还将合作研发更安全的第四代核电站。

三是将安全合作打造为“新增长点”。欧日军队交流趋于频密。2014年日本首次参加法军主导的南太平洋“南十字星”多国演习,与欧盟“阿塔兰塔”反海盗部队在亚丁湾举行联合军演,还与英国开始商讨举行联合军演事宜。去年12月日本首次派自卫官赴北约总部任职,今年2月日本海上自卫队司令部接受英国军官任联络官员。法日同意在北非加强边境管控与反恐合作,强化非洲之角地区海上安全合作。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称,欧盟支持日本在地区和全球安全方面“担负更多责任”,决定扩大欧日“共同和平与安全”议题,欧洲的危机管理行动把日本列为合作对象国。英、法等国与日本在军工装备方面的合作也在扩大,2013年以来就武器联合研发及出口管制达成原则一致。法日、英日启动军队间《物资劳务相互提供协议》(ACSA)谈判并取得一定成果:英日确认联合研发防生化器材及“流星”空空导弹,日或向英出售日产P-1喷气式反潜巡逻机;法日同意联合研发声纳、无人潜艇、防辐射机器人及排爆机器人等,还建立了网络安全协商机制。德日确认将就防卫装备品向第三国转移及目的外使用管理商签政府间协议,意日启动《信息保护协议》谈判。

四是在邻国问题上“互通款曲”。安倍每次与欧洲领导人会晤,均在乌克兰问题上“借题发挥”,称“反对以实力改变领土现状”,支持欧盟稳定乌局势的努力,并数次向乌过渡政府提供金融援助。欧盟对日深表感激,强调欧方“对亚洲有着同样关切”,支持日以“尊重国际法原则的和平方式”解决亚洲纷争。日则回应称“日与地理遥远的欧洲终于有了共同的危机感”。

仍难与美欧、美日关系看齐

近年欧日“旧情复燃”是多种因素起作用的结果。政治方面,中国等新兴国家迅速崛起,欧日对华均需求增大、筹码减少,因此加快“抱团”步伐。经济层面,欧日均面临推进结构改革、防范通缩等棘手任务,不约而同地将出口、引资作为重要增长动力。欧盟目前是日本第三大贸易伙伴,日本则是欧盟在亚太地区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国内生产总值之和占全球1/3强,若达成自贸协议,欧盟对日本的年出口、进口额有望分别增长32.7%和23.5%。欧日亦可分别借此“出海”,大幅拓展在亚洲、非洲的贸易网络,增强经济影响力。安全方面,欧洲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空前严峻,且乌克兰、中东、非洲等地乱局持续发酵,而欧盟囿于自身实力难以“自保”和有效管控周边,认为“分担安保可带来诸多成果”。日本亦因人质事件频发暴露其在中东、非洲等地搜集情报、维护海外利益能力的短缺,希望欧洲助其一臂之力。在军工领域,欧日均面临内部市场有限、研发经费不足等问题,加强合作可降低研发成本并实现技术互补,日还有借此加紧落实新修订的“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的图谋。

由此可见,欧日关系再趋热络乃顺势而为,彼此合作将会有新的提升,但也一如既往地面临多重制约,仍难修成如美欧、美日关系一般的“正果”。

其一,双边关系难以达到相应的“战略高度”。与美国和各自周边地区的关系将在欧日外交安全政策中长期占据优先位置,发展与对方关系仍非“当务之急”。美国也未必愿意看到欧日过度接近从而影响其“左右平衡”,尤其不愿对日过多松绑。欧盟从自身利益出发,一方面不会让自己深陷错综复杂的亚洲内部纠纷,另一方面清醒认识到日本还不具备自成一极的气魄与实力,“绕不开”的中国才应是欧洲的亚洲战略的“圆心”。目前,中欧贸易规模已四倍于日欧。去年,中国全面升级、规划了今后与欧盟及英、法、德等主要欧洲国家的中长期关系。相比之下,日本对欧工作思路则不够清晰,战略上过分重成员国而轻欧盟机构作用,策略上“以我为主”明显多于“设身处地”,在一定程度束缚了其扩大工作成果的努力。日本官员承认,“在经济领域重视中国的欧洲,态度很微妙。”

其二,EPA谈判之路障碍重重。欧洲国家普遍要求日本取消对农产品、铁路公共领域的采购限制,日方态度消极;日本敦促欧盟降低汽车进口关税,欧方颇为谨慎。2013年法国就曾威胁“将要求欧盟中止谈判”。默克尔此次访日期间,两国首脑仅表示“力促年内达成原则性共识”。与此同时,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极大削弱了美欧日自贸区规划的预期效果,英、法、德、意、卢等欧洲国家竞相加入亚投行大大浇凉了欧洲对EPA的热度。

欧盟网络安全战略篇10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至1894年,咸丰皇帝在位期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现在的中国电信行业也需要一场洋务运动。

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互联网接入领域涉嫌垄断,目前正在整改之中。包括电信运营商在内的社会各界都在呼吁宽帝国家战略的出台。如果出台宽带国家战略,意味着电信运营商,特别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将获得大量资金用于宽带建设,宽带水平固然会提升,不过也可能同时带来应用市场的“国进民退”。包括手机APP在内的各种应用,电信运营商都有涉足,这种全面开花的结果显示了电信运营商定位不清,真正有价值的业务没有去做,而去做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业务。如果得到更多资金,电信运营商可能会严重“搅局”应用市场,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局面。因此,宽带问题要真正解决,还需要解决网业分离以及裁判员和运动员分离的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内电信运营商如何改革,也许我们可以从国外电信运营商上寻找经验,中国的电信行业需要一场“洋务运动”。

宽带提速全球化

宽带提速、电信改革的声音在全世界响起。

根据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在2010年2月制定了《国家宽带计划》,向国会申请250亿美元建成高速互联网络和无线宽带网络,目标是在2020年美国一亿家庭中普及100Mb/s的高速宽带。FCC于2010年3月15日宣布,美国将大力普及高速宽带网络,力争在未来10年内在美国各个角落建立起高速宽带网络。要在未来10年内,为至少1亿个美国家庭建立传输速度达每秒100兆比特的网络,这一速度将比现有用户上网速度快20倍以上。

同时在学校、医院和政府部门等公共场所建立每秒1比特的高速网络,并为警察、消防队和其他公共安全部门建立新的无线网络,以确保这些部门在紧急情况下能相互联系和分享信息。

欧盟对于宽带建设也不甘落后,2010年3月欧盟委员会出台《欧洲2020战略》,《欧洲2020战略》把“欧洲数字化议程”确立为欧盟促进经济增长的七大旗舰计划之一。“欧洲数字化议程”计划的目标是到2013年要实现全民宽带接入,2020年使所有互联网接口的速率都在每秒30兆以上,至少一半的欧盟家庭宽带接入速率可以达到每秒100兆。

欧盟国家中,德国政府宣布2010年德国家庭宽带覆盖率将提高到t00%,2018年要将全国的平均网速提高到50Mbps;西班牙则承诺在2016年实现马德里全市光纤入户,平均速率达到100Mbps;英国政府计划用4至45年的时间通过改善网络,将数字通信业占GDP的比重提升到12%到14%;法国自2008年开始实施一项为期5年的宽带计划,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普遍的宽带覆盖,2012年超高速互联网将连接400万个家庭。法国政府预计,在2008年至2018年这十年内,宽带投资将达到130亿美元。

俄罗斯网络发展与欧洲各国有明显差距,到2009年年底,互联网用户为4200万,占居民总数的36%,仅相当于法国一半的水平。

即便如此,俄罗斯对信息社会也非常重视,俄罗斯早在1995年就通过了《俄联邦信息、信息化和信息保护法》。2002年1月,俄罗斯政府又正式出台了《2002~2010年俄罗斯信息化建设目标纲要》。此后,俄罗斯开始实施一系列信息社会发展计划,如《“电子俄罗斯”联邦目标纲要》、《2010年前联邦国家权力机关活动信息技术应用构想》、《2010年前地区信息化构想》、《俄罗斯信息社会发展战略》和《2010年前俄罗斯联邦电子政府建设构想》等。

去年,俄罗斯政府信息技术委员会批准了俄罗斯通信部制定的关于实施建设“2011-2020信息社会”长期方案的草案。俄罗斯计划在未来十年内,每年对该项目投资100亿卢布(约22.36亿元人民币),投资总额达1000亿卢布。

相较于俄罗斯的互联网,印度的宽带发展更为落后,2000年以后,印度软件服务业借“千年虫”的机遇,获得突飞猛进发展,成为世界公认的新兴软件大国,但印度软件服务业的主要需求在美国,而国内对包括互联网在内的ICT需求十分有限,因此印度互联网的发展,主要是近年的事情。印度目前城市居民只有20%是互联网用户,农村居民中只有5%的人用过互联网。

印度网络发展战略当前面对的主要问题,是网络基础设施问题。截至2011年7月,印度宽带用户数仅有1250万,宽带普及率为1%,主流网速为256kbps。

2011年11月初,印度公布了《2011国家电信法》草案,将取代现行电信法。新电信法的一大目的就是要急速推进宽带普及和速率等。印度希望使目前宽带下载速率从256kbps提高到512kbps,并在2015年达到2Mbps,此后将达到至少100Mbps。印度政府希望五年内互联网用户数能达到6亿。

256kbps的网速是国内数年前的水平,现在印度以及俄罗斯正在做的和国内电信运营商正在做的一样,都是在努力地提高网络传输速度,但仅仅提高网速就够了吗?

带宽提高仅仅是开始

我们的近邻韩国,其宽带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带宽大、网速快,目前,韩国家庭宽带的普及率已经达到95%,平均速率为20.4Mb,为全球宽带性能综合排名首位,韩国最快将于2013年建成在10秒钟内即可下载完一部DVD级电影的千兆位宽带网络,据美国电信工会的报告显示,从宽带网络接入方式v看,韩国超宽带用户超过1600万。

但作为全球宽带普及率最高的国家,韩国做的并不是单单提高带宽,而是重视宽带网络的多元化发展和应用,将其与IP有线电话、3G无线上网和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紧密结合。韩国政府在2009年1月颁布的《2009-2013年广播通信网中长期发展计划》中提出,投资325亿美元,在2013年前实现目前60%的有线电话IP化,普及VoIP网络电话;2012年后建造超高速宽带网络,提供1Gb有线上网服务,对4000万用户提供1Mb的3G无线上网服务,2013年推出10Mb的3.9/4G服务。2010年前除建造IPTV之外,将地面电视广播基础建设提升到双向互动环境,在提供收看电视的同时可以实现在线购物的双向服务。

显然,韩国的宽带不仅仅是速度快,更重要的是提供相应的环境以实现包括在线购物在内的各种服务,这才是韩国宽带发展的关键也是其高速宽带的意义所在。

日本也在积极投入宽带基础设施建设之中,2009年7月,日本推出国家信息化战略《i-Japan战略2015》。在该战略中将会投资19亿美元,到2015年实现以Gb级速率快速且简单的网络接入,建设高质量、高稳定性的超高速宽带基础设施。2010年9月,

日本政府在公布的《新经济发展战略蓝图》称,将通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15年左右使国内约4900万户家庭能够利用宽带网络服务。

但同时,日本也没有忽略宽带网络的应用,日本政府提倡发展全球通用的网上数码内容,力争经济波及效果达到10万亿日元等。

基础设施仅仅是基础设施,在有了足够的带宽之后,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带宽才是最重要的。就好像苹果的AppStore一样,仅有Store是不够的,人们使用苹果的产品也并不是为了store,而是里面的App,对于互联网来说也是如此,足够的带宽仅仅是一个前提,在带宽上面跑的东西才是决定用户的关键。

去其糟粕:法德的网业不分

中国的宽带业务需要借助国外的经验,但借鉴哪个国家的经验却需要谨慎。如何处理好电信运营商这个“裁判员”的角色则至关重要,如果电信运营商这个“裁判员”在提供基础设施服务的同时还要提供应用服务做“运动员”的话,对于广大互联网用户来说,改革就并不成功。

仍然拿苹果举例,作为“裁判员”的苹果仅仅建立起平台并维持APPSTORE的秩序,但是如果苹果这个“裁判员”也自己做APP兼职“运动员”的话,其他应用开发者开发的应用程序如何跟苹果开发的应用程序竞争呢,平台的公正性无法保证,因此需要避免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

而德国和法国电信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网业不分离。

德国于2009年开始实施《国家宽带战略》,目标是2010年全德国都能用上宽带,到2014年确保至少有75%的家庭用上50兆的宽带连接。据估计,到2014年这项计划将创造30万个工作岗位,到2020年有望创造96.8万个工作岗位。

在宽带发展过程中德国网络发展战略高度重视信息通信产业,力争成为信息通信产业的领导者,但结果是在国际范围,德国IT企业面临互联网前沿趋势带来的较大挑战,究其原因就是在宽带发展方面,德国反对网业功能分离,采取对主导运营商加以保护的政策,这种战略对互联网增值业务发展,产生了不利的抑制作用。

2006年底德国议会通过了一项议案,决定对德国电信Deutsche Telekom实施管制假期。管制假期是指拒绝竞争者接入自己的新建基础网络,来保证主导运营商收回投资。显然,采取如此政策的德国宽带难以追赶英美就在预料之中了。

与德国的宽带政策类似,法国的宽带政策也使得电信运营商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法国互联网战略偏于零散,法国很少对互联网实施监管,而主要利用法律对互联网上的行为做出明确的规范。因此对企业创新有抑制作用,互联网企业明显缺乏国际竞争力。

取其精华:英美的网业分离

相比起德法的宽带战略,正占据着互联网龙头地位的美国人也许更加值得我们学习,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网业分离。

美国互联网发展较早,但与中国一样,都是从1993年才将互联网发展提到战略高度,因此美国互联网发展良好并不在于发展时间的长短,而是政策思路的问题。

1994年克林顿政府提出“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G11)”,鼓励私营部门投资,为所有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提供开放的网络通道以及保障普遍服务。1996年进而提出“新一代互联网计划”,积极扶植对新一代互联网及应用技术的开发,以此保持美国在互联网方面的优势,并通过了新的电信法,消除电信行业的垄断,开放所有的电信市场,推动美国电信业展开新的竞争和重组。美国行政管理机构坚持推行技术中立政策,通过市场竞争,促进应用发展;为互联网应用制定支持政策,为它们免除不必要的管制。

美国在布什总统时期,就制定了宽带发展规划,发展普及的、负担得起的宽带技术。为实现宽带普遍接人的目标,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刺激和加快美国宽带发展。第一,支持宽带设备的商业性投资。第二,支持新应用与新技术的研发。第三,由政府牵头,建立一些有吸引力的内容信息,并在宽带应用中向社会做示范。第四,保护知识产权,特别是保护数字内容的知识产权。第五,为新的内容和在线服务提供免税政策。第六,增强消费信心以及计算机安全。第七,保证商品、服务以及观念在互联网上自由畅通。第八,提高无线频率资源的效率,为宽带发展提供无线频率管理方面的便利条件。

从美国政府提出的政策不难看出,美国人提倡的是“网业分离”,即基础骨干网的建设以及互联网业务相分离,其中“为新的内容和在线服务提供免税政策”这一条表明,美国人显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互联网业务,以希望避免电信运营商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现象出现,美国电信战略精神的核心是裁判员保持严格中立,裁判员不能当运动员。取得的效果是作为运动员的电信应用获得大繁荣、大发展。而中国电信业由于裁判员与运动员不分,使许多运动员出局。例如,中国民营ISP一度超过百家,但由于电信垄断,短短几年几乎全部死光。

在国际社会一向与美国焦不离孟的英国也采取了与美国类似的电信政策,英国的网络发展战略强调惠及全民的福利效果,重视文化信息产业发展,同时追随美国的网络安全战略。在宽带发展方面,与德国比较,英国主要采取网业分离政策,鼓励竞争。

英国政府未来几年将大力推动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希望在2012年之前使所有地区都享受到高速互联网服务。英国政府也重视信息技术的研发。英国研究理事会计划在3年内拿出1.2亿英镑用于数字经济计划的研发,包括成立3个数字研究基地。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计划拿出3000万英镑支持数字英国战略中的创新活动。英国政府还决定投入1160万英镑用于支持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英国研究理事会计划投入3400万英镑支持博士生的培养。英国通过经济刺激计划投入了150亿英镑,用于发展宽带、智能运输系统和智能电网,这些投资可以为英国创造70万个工作岗位。

中国同各国比较起来,在网络发展战略上还存在许多有待加强的地方。美国的战略全局观和领导力;欧盟对信息社会认识的高度;日韩对网络文化的更加现代化的理解,都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各国有各国的国情,我国的网络发展自然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中国的宽带业务需要网业分离,电信运营商不能既做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如果这样的话,现在看似“众望所归”的宽带提速也许并不能起到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宽带业务,我们即将面临的问题就是空有快速的带宽,却没有能与之相匹配的内容以及服务。

垄断不再是免死金牌

如果认为宽带提速了,就万事大吉了,就大错特错了,如果不学习美国人的网页分离政策,对于中国电信运营商的打击很可能是毁灭性的。

因为中国电信行业的垄断有可能被美国人打破,垄断在未来有可能不再是中国电信运营商的免死金牌了。

提速之后,相关政策的倾斜以及APP的发展仍然事关运营商的前景,即使提速之后,运营商仍将面临着来自欧美国家的竞争。

2011年5月23日美国出台《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奥巴马总统称之为“美国第一次针对网络空间制定全盘计划”。

《网络空间国际战略》阐述了美国“在日益以网络相联的世界如何建立繁荣、增进安全和保护开放”。美国白宫网络安全协调员施密特将这份战略文件称为美国在21世纪的“历史性政策文件”。该战略文件称,美国希望打造“开放、可共同使用、安全、可信赖”的国际网络空间,并将综合利用外交、防务和发展手段来实现此目标。

除了官方战略外,美国信息空间战略行动的另一特点是企业行动与国家战略的密切配合,企业扩张正在起到国家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例如Google正在推出的“另外30亿”(O3b,other 3 billion)计划,O3b网络公司是由互联网巨头Google、媒体巨头马隆旗下的海外有线电视运营商Liberty Global和汇丰银行联合组建的一家互联网接入服务公司。它的名称03b(oflaer 3 billion)即“另外的30亿”的缩写,这个数字,就是全球尚未接入互联网的人口。

O3b的服务网速最高可达10G。卫星可向轨道平面南北45度角以内的地区传送数据,卫星寿命在十到十五年。三家公司总共投入了6500万美元,建造和发射卫星的总成本估计将达6.5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