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4-03-02 19:29: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欧盟经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欧盟经济

欧盟经济提速之后展望

不断刷新的成绩单已经明确无误地表明欧盟经济在2006年从长期疲软走进了上升周期的转折点,也使长期环绕在其周身的各种唱衰言论失语遁形。然而,由于许多正常和非正常因素的干扰,欧盟经济试图保持今日的亢奋状态似乎还应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告别“欧洲病夫”

对于过去5年的经济生态,相信任何一个欧洲人都不想去回忆:低增长率、高失业率和大国赤字严重超标等等。日益壮大中的欧盟板块显得是那么地无力与苍白。不过,负重的欧盟经济肌体并没有被困难所击倒,在历经了艰辛的挣扎之后,终于迎来了大病初愈的时节。

据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报告显示,2006年,整个欧盟地区的经济增长达到了2.8%,高于2005年的1.7%,欧元区的经济增长也达到2.6%,高于上年的1.4%。这不仅是欧盟和欧元区6年以来的最高年度增长,也是它7年来追近美国、日本年增长率的首次记录。今非昔比,如此乐观的结果当然让被美日等国嘲笑为“欧洲病夫”的欧洲国家好不解气。

其实让欧洲人高兴的并不只是GDP。资料表明,整个2006年,欧盟地区的通货膨胀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核心通胀指数一直在欧洲央行规定的2%的目标之下;经济敏感指数在过去的一年中上升了0.6个百分点;全年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0%。

欧盟国家严重的失业问题是被欧洲老百姓和国际舆论广泛诟病的话题。幸运的是,借助经济上行的力量,失业人口快增的趋势如今已经得到了明显的钳制或者开始好转。欧洲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6年年底,欧元区的失业率下降到了7.7%,整个欧盟地区的失业率下降到了7.8%,如果分别与各自18个月前的10%和9%相比,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特别值得指出的是,2007年至2008年间,欧盟将产生600万个就业岗位,增长步伐几乎相当于之前3年间的两倍。

查看全文

当前欧盟经济与军事策略思索

一、欧盟安全战略的特征

在目前的国际关系语境中,“战略”更多地指的是国家战略。由于欧盟并非国家,“欧盟的安全战略”似乎并不存在。

不过,本文认为,无论是民族国家或者作为超国家与政府间合作混合体的欧盟,两者制定战略的目的、采用的手段以及相关战略出台的流程基本一样,讨论欧盟的安全战略是可行的。

欧盟安全战略同样也存在狭义和广义两种不同的界定。狭义上的欧盟安全战略指的是欧盟2003年出台的《欧盟安全战略》(“ASecureEuropeinabetterworld:EuropeanSecurityStrategy”,简称ESS),这也是迄今为止欧盟发表的唯一的安全战略。广义上的欧盟安全战略指的是欧盟所有为了保障欧盟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另外还包括体现在各种措施和手段背后的安全指导思想。欧盟安全战略体现在欧盟出台的各种政策法规中,也体现在欧盟的共同立场、联合声明、联合行动中。换言之,欧盟的安全战略不仅仅包括各种具体的文本政策,它同样体现在欧盟处理对外关系的各种法律、法规,甚至包括各种外交工具的实施规则和创立的目的等各个方面。

二、欧盟经济安全中的存在性威胁

欧盟作为超国家和政府间组织的混合体,在对外经济领域两种不同性质的安全行为主体都参与了欧盟经济议题的安全化进程。必须指出的是,虽然欧盟有数个机构成为欧盟经济安全战略的安全行为主体,但是由于欧盟本身并没有自有的经济体系,因此,作为一个组织机构的欧盟不具备经济安全议题。换言之,欧盟经济安全中的存在性威胁实际上只是对众多成员国经济安全的威胁,体现的是成员国对经济安全的认知,欧盟经济安全存在性威胁本质上是众多成员国众多经济安全存在性威胁的交集。哥本哈根学派指出,外部供给畅通与否是国家经济安全主要的存在性威胁,尽管欧盟成员国在经济结构和自然资源方面存在诸多的差异,但是它们几乎都毫无例外地关注能源的供给,能源安全(主要是生化能源,如石油和天然气等)成为当前欧盟最主要的存在性威胁。

查看全文

欧盟经济与军事安全决策

一、欧盟安全战略的特征

在目前的国际关系语境中,“战略”更多地指的是国家战略。由于欧盟并非国家,“欧盟的安全战略”似乎并不存在。

不过,本文认为,无论是民族国家或者作为超国家与政府间合作混合体的欧盟,两者制定战略的目的、采用的手段以及相关战略出台的流程基本一样,讨论欧盟的安全战略是可行的。

欧盟安全战略同样也存在狭义和广义两种不同的界定。狭义上的欧盟安全战略指的是欧盟2003年出台的《欧盟安全战略》(“ASecureEuropeinabetterworld:EuropeanSecurityStrategy”,简称ESS),这也是迄今为止欧盟发表的唯一的安全战略。广义上的欧盟安全战略指的是欧盟所有为了保障欧盟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另外还包括体现在各种措施和手段背后的安全指导思想。欧盟安全战略体现在欧盟出台的各种政策法规中,也体现在欧盟的共同立场、联合声明、联合行动中。换言之,欧盟的安全战略不仅仅包括各种具体的文本政策,它同样体现在欧盟处理对外关系的各种法律、法规,甚至包括各种外交工具的实施规则和创立的目的等各个方面。

二、欧盟经济安全中的存在性威胁

欧盟作为超国家和政府间组织的混合体,在对外经济领域两种不同性质的安全行为主体都参与了欧盟经济议题的安全化进程。必须指出的是,虽然欧盟有数个机构成为欧盟经济安全战略的安全行为主体,但是由于欧盟本身并没有自有的经济体系,因此,作为一个组织机构的欧盟不具备经济安全议题。换言之,欧盟经济安全中的存在性威胁实际上只是对众多成员国经济安全的威胁,体现的是成员国对经济安全的认知,欧盟经济安全存在性威胁本质上是众多成员国众多经济安全存在性威胁的交集。哥本哈根学派指出,外部供给畅通与否是国家经济安全主要的存在性威胁,尽管欧盟成员国在经济结构和自然资源方面存在诸多的差异,但是它们几乎都毫无例外地关注能源的供给,能源安全(主要是生化能源,如石油和天然气等)成为当前欧盟最主要的存在性威胁。

查看全文

欧盟经济遭遇低速增长考究

近期,在次贷危机、全球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以及欧元汇率上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欧盟经济减速的压力明显增加。尤其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受三大需求走弱、房价下跌、物价上升的冲击,以及部分国家金融脆弱性等因素影响,欧盟经济将会明显回落。今明两年欧盟经济将面临低速增长的考验。

经济表现波动不止

近年来,欧盟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自主增长能力明显增强。2007年欧盟27个成员国的经济增长率为2.8%,其中欧元区15国的增长率为2.6%,分别比2002~2006年的年均增长率高出0.8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

因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欧盟和欧元区经济活力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下降。去年第四季度欧盟环比经济增长率为0.5%,比第三季度下降0.3个百分点。但今年一季度又有所回升。据欧盟统计局估算,一季度欧盟经济增长率比上季度增长0.7%,比去年第四季度的环比增速高出0.2个百分点。可见,去年四季度以来,欧盟经济表现波动不定。

过去两年来,受新成员国陆续加入等因素的影响,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也有所扩大,即便是在欧元区内部,各国间的增长差异也在拉大。西班牙、爱尔兰、芬兰、葡萄牙和希腊等国的经济增长率超过欧元区的平均水平,法国和德国经济增长处于欧元区的平均水平,意大利的增速明显偏低。

今年3月,欧盟经济增长明显差于前两个月。其中工业产出、商品零售额以及对外贸易逆差等均比2月份有所减缓,表明在整个欧盟内部工业生产、居民消费、净出口等都较2月份呈现疲软状态。受投资品和耐用消费品降幅较大等的影响,3月份欧盟经季节调整后的工业产出比2月份下降0.1%,而2月份欧盟工业产出比上月上升0.4%。3月份经工作天数和季节调整后的欧盟商品零售额增长率比2月份下降0.7%和0.4%。欧盟统计局7月23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欧盟的经常项目逆差为265亿欧元,大大高于去年第四季度的73亿欧元。

查看全文

欧盟经济的特点与形势

一、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欧盟经济模式的讨论可以上追至19世纪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当时,德国由于产业革命进行较晚,工业基础薄弱,敌不过英国工业品的强力竞争。而经济学论坛上占主导地位的思潮是以英国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为主要内容的自由放任和自由贸易观点,德国学者李斯特从德国工业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出了英国古典学派自由贸易观点具有世界主义的根本缺陷以及不重视各个特定国家的发展阶段和各自特殊利益的倾向,从而必然以世界范围的经济学来代替国家主义的经济学,为了给本国指明发展民族工业和取得权力的道路,李斯特用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来同英国资产阶级的世界主义相对抗,用德国的实际来同英国的理论相对抗。

由此初步形成了实行保护主张的德国经济发展模式和主张自由贸易的英国经济模式。

二战结束后,受马歇尔计划的推动,欧盟经济进入了平稳增长、社会和谐的30年“黄金时期”(“trenteglorieuses”,1945年至1975年)。一般来说,政界和学界通过回顾欧盟经济成功发展历程,总结出了两种经济模式,即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模式”和英国、爱尔兰为代表的“盎格鲁模式”。[1]“大陆模式”在主张市场竞争的同时,强调有序竞争和社会责任,主张高税收高福利。“盎格鲁模式”则主张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强调市场竞争,反对市场垄断,不主张国家过多干预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或者说,两种经济模式回归到经济学的主题之一,即公平与效率(equityandefficiency)孰为先的问题。“大陆模式”更多地关注社会公平,而“盎格鲁模式”则更多地看重市场效率。

意大利学者TitoBoeri、比利时学者AndréSapir、英国金融时报经济评论员MartinWolf等西方学者对“大陆模式”又进行了具体细分,即“大陆模式”包括“日耳曼模式”(Nordic)、“莱茵河流域模式”(Rhineland)和“地中海模式”(Mediterranean)[1][2][3]。如果加上上述的“盎格鲁模式”,欧盟经济则可以划分为四种模式,即“日耳曼模式”、“莱茵河流域模式”、“地中海模式”和“盎格鲁模式”。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查看全文

欧盟对华经济贸易政策研究论文

自1975年中欧建立外交关系以来,欧盟对华政策的演变总体上对发展中欧经贸关系是越来越有利的。1978年中国和欧共体签署了第一个贸易协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同时成立了中欧经济贸易混合委员会,并于1985年5月在原贸易协定的基础上又签订了《中欧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双方同意在工业、农业、科技、能源、交通运输、环保、发展援助等领域开展合作,对合作生产、合资经营、合作开发、技术转让、金融合作、技术援助、人员培训与交流等各种合作提供便利和促进。欧盟随后所有的对华经贸政策都是在1985年文件的基础上发展和深化的,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

1989年之后的几年,欧共体单方面中断与中国的高层往来、军事合作、政府贷款和合作项目,使得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和阻碍,但自1992年起,由于中欧政治关系大体恢复,中欧经贸关系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1995年7月,欧盟委员会提出了《中欧关系长期政策》,强调要同中国全面发展政治、经济和贸易关系,明确表示欧盟与中国应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保证自实现双方共同的目标。这是欧盟有史以来制定的第一个对华关系长期发展战略,它不仅是对1985年协定的深化,更重要的是它表明欧盟对华战略性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996年11月,欧盟委员会又公布了《欧盟对华合作新战略》,将欧盟对华长期政策进一步具体化,再次强调欧盟对华政策的全面性、独立性和长期性,表示要进一步促进双方在经贸、科技、发展援助等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1998年3月25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文件,要求把中欧双边政治经济关系提高到欧美、欧日的同等水平上;支持中国尽早加入世贸组织等,并于2000年9月发表了关于执行1998年文件的报告。

为了使欧盟更加卓有成效地执行1998年确定的对华政策和追求欧盟与中国关系长远目标的实现,欧盟委员会在2000年报告的基础上又于2001年5月提交了《欧盟对华战略:1998年文件执行情况和促进欧盟政策更为有效的未来步骤》文件,制订了具体务实的中短期目标:在国际社会中与中国进一步接触,其中关于政治和全球性问题的对话格外重要;支持中国在法治和尊重人权的基础上转变为开放的社会,这是欧盟与中国关系的核心;使中国融入世界经济,这对中国继续改革开放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全面深化欧盟与中国的关系的关键;更好地利用欧洲现有资源支持与中国的交往;正确利用现代技术,扩大欧盟在中国的影响力。2002年3月,欧盟发表《国家战略报告:中国》,继续强调1998年和2001年欧盟对华文件所确定的对华政策目标,并进一步明确了对华合作的三个重点领域。第一,通过机构强化与能力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与构建稳健的商业法规框架以及促进私人部门的知识诀窍与技术的转移来确保中国经济与社会改革进程的可持续性;第二,通过提供知识和专业技能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协助中国谋求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更好的平衡;第三,鼓励良好治理,促进法治、民主与经济、社会、政治与公民权利的履行以及强化构成市民社会网络的结构与进程。

一、利益诉求

与任何国家的对外经贸政策一样,欧盟对华经贸政策的变迁也反映了欧盟对发展中欧经贸关系的利益诉求以及这种利益诉求的动态变化,此外,欧盟1995年后的对华经贸政策中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欧盟试图促进中国与欧盟的制度趋同,这在发展政策中体现得极为明显;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欧盟对华总体政策越来越积极,而指导经贸实践的具体政策措施则越来越苛刻。

(1)出于欧盟经济利益需求

查看全文

小议EMU对欧盟的宏微观经济影响

[内容提要]在欧洲经济与货币一体化联盟(EMU)推动下,欧元已取代欧元区的各国货币,这对于欧盟经济和世界经济都构成巨大的影响。本文侧重研究EMU对欧盟经济的影响,对这种影响的分析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开,其中宏观性经济影响主要以相关的争论为主线,微观性经济影响主要考察对企业的影响效应。

[关键词]EMU欧盟经济影响

AnAnalysisonEconomicEffectsofEMUtoEU

(DepartmentofFinance,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93;(TianjinAcademyofSocialScience,Tianjin300191)

Abstract:DuringtheincorporationofEurope,EuropeanEconomicandMonetaryUnionhasanimportanteffectonitsmembers.Inthispaper,weanalysistheeconomiceffectsofEMUtoEuropeUnion.Theresearchoutspreadsfromthemicroeconomicleverandmacroeconomiclever.

Keywords:EMUEUEconomicEffects

查看全文

欧盟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一、欧盟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经验

1.完善的机构设置,为跨界治理提供制度基础

当今世界组织间网络合作的成功典范莫过于欧盟的区域合作。在纵向上,欧盟区域合作的组织体系形成了超国家、国家、跨境区域、地方等多个等级层次,实现了各个层次的权利平衡和利益表达机制的畅通。就横向看,欧盟的区域协调组织名目繁多,在整个区域合作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反馈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日益彰显出公共部门、私营机构与第三部门的“合力”作用。在这些组织群体中,区域协会、银行、利益团体、政策联盟、政党、公共舆论等形成几股重要的力量。这一系列区域合作的制度框架,形成了一套稳固的制度基础。

欧盟是一个“特殊政体”,一种远远超过国际组织,但又不符合联合国国家思想的政治体制。这一“特殊体制”显示了欧盟在协调跨界行政主体方面的能力,其能力是由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目标和工具以及执行政策目标和运用政策工具的组织形式所构成。欧盟共有5个主要机构,欧洲理事会、欧盟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其他重要机构还有欧盟审计院、欧洲中央银行、欧洲投资银行、经济和社会委员会、区域委员会、欧洲警察局和欧洲军备局等。

2.坚实的法律基础,保证了合作组织与政策工具的合法性

政策是行为主体制定的,而且还需要由行为主体来运用,行为主体制定和运用政策工具还要有相应的合法性。因此,组织机构及法律框架构成了欧盟经验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是欧盟的法律基础,它规定了欧盟的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以及政策行为主体的组织架构。根据这个法律,欧共体的行为主体形成了主要由欧洲委员会、部长理事会、欧洲议会及区域委员会等组成的组织架构。欧盟的区域合作取得的重要进展,与其合作的法治文化和健全的法制规则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在起初的《欧共体共同体条约》还是在后来的《欧盟条约》中,区域合作法制化的思想一以贯之。欧盟及成员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对法律法规的制定,且文本内容非常详细,操作性很强。据欧盟官员介绍,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形成的规划和法律法规文本,能够充分反映企业、居民和政府的意愿,并能使企业、居民和政府有章可循,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欧盟各项政策实施的每一方面和每一步都遵循严格的定义、规范和量化标准,以保证政策实施的科学性、高效性、公平性和公正性。由定义、规范和标准构成的机制指导援助决策可以避免长官意志,避免地方与决策机构间的纠纷,以及避免由此造成的决策拖延,同时也有可以铲除腐败的根源。

查看全文

欧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信息技术发展推动美国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的现象被成为新经济。按照新经济对经济增长和生产力的贡献度量,欧盟的新经济比美国落后5年,对其有两种解释,一是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有比较优势;二是欧盟的经济体制僵化阻碍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应用。为此,欧盟已经从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教两个方面入手,先后提出了建立电子欧洲计划、金融服务行动计划、风险投资行动计划、欧洲研究区战略、劳动力市场改革计划等,大力发展新经济,力争在2010年前赶上或超过美国的水平。

所谓新经济主要是针对传统经济而言。按照西方经济理论,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一旦失业率低于6%,通货膨胀率就会急剧上升。但自1991年3月以来,美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特别是90年代后期经济增速平均超过4%,失业率降至3.9%,而核心通货膨胀率却低于2%。一些经济学家把美国出现的这种“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即“一高两低”的经济称之为新经济。

尽管经济学界对是否出现了新经济、什么是新经济以及新经济形成的原因还有不同的见解,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经济持续高增长、经济周期特征淡化、同时伴随着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是“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经济全球化、不断创新完善的金融市场特别是急剧增长的风险投资、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务实和稳健的宏观经济调控等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电脑、通讯、网络和金融化了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发展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所带动的经济增长成为度量一个国家(地区)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在信息技术的生产和应用方面比美国落后是欧盟经济存在的弱点之一。为此,欧盟提出了一系列打造新经济的措施,力争在10年内赶上或超过美国,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和最有活力的新经济地区。

一、欧盟新经济的发展

过去十年来,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到2000年,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增加值达到493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3.6%上升到4.4%,年均增长15%左右,大大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2.5%的增长水平,自1995年以来平均每年推动欧盟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但和美国相比,欧盟仍相形见绌,1995年以来,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00年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8.3%,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从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说,1996-200年,欧盟只相当于美国1990-1995年的水平,相差近5年。各成员国的情况差别较大,爱尔兰、芬兰、瑞典、荷兰和英国等国家发展较快,其中爱尔兰的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美国,芬兰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美国。

查看全文

欧盟经济社会发展利弊

2000年3月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召开的欧盟首脑会议上,各国领导人共同制定了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复兴的“里斯本战略”,主要内容就是在未来10年内,即到2010年把欧盟建成“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世界上最有竞争力和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大背景下,欧盟经济十分不景气,主要表现就是经济陷入“。滞胀”的困境,同时伴生一系列的社会矛盾。“里斯本战略”的提出,旨在增强欧盟经济的活力与竞争力,提升其在全球的政治、经济地位,缩小与美国经济的差距。然而这一战略的实现却受到社会保障制度的阻碍。

目前,欧盟地区是世界上社会保障体系最为完善的地区,社会保障模式属于典型的“普救式”,内容丰富,种类齐全,水平普遍较高,社会成员的生老病死、失业、退休、入学、住房等均有相应的社会保障,而且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可以普遍享有,有些成员国更是有高福利国家的美称。这种社会保障制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促进了欧洲的经济发展,保持了社会稳定,保证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程度的社会公平。虽然战后欧洲许多国家都有过工人罢工,有时斗争还相当激烈,但总的看来,福利国家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劳资矛盾及阶级矛盾,使欧盟各国保持了长期的社会稳定。因此,欧洲的社会保障制度成为欧洲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欧洲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然而,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这样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却成为制约欧盟经济快速发展的绊脚石。

第一,高福利、高税收导致公共开支巨额增长,对经济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欧盟国家的税收普遍较高,各类社会组织交纳的税收是社会保障金的主要来源,社会成员个人收入的30%左右也要用于交纳各种保险金和税款,像瑞典这样的高福利国家个人所得税的平均税率更是在43%—61%之间。如此高额的税率形成了两个负面作用:一是高税收成为外资进入、流通的壁垒,阻碍了资本的流动和进入;二是造成欧盟各国自己的企业和资本纷纷转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即使是公民个人也为了逃避高额税收而将个人的资金转向其他低税的国家,导致欧盟各国乃至整个经济体的资本流失。同时,社会福利等公共支出的过度膨胀,超出了国家经济的负担能力,损耗了国民经济的“元气”,一方面降低了储蓄率、投资率;另一方面又提高了消费、财政赤字,形成滞胀并存的局面。

第二,项目繁多的社会保障支出,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政府利用财政手段刺激经济发展的能力大大削弱。欧盟一些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大多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0%以上,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了可承受的极限,而且随着各国普遍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保障支出仍呈不断攀升的趋势。目前法国社会保障的总支出已经达到了1万亿法郎。过多的财政支出,一些国家出现了政府投资行为大幅减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经济低增长的必然后果;这又反过来影响社会公众个人的利益,使政府税收锐减,陷入投资少、增长慢、税源少、税收减、支出大的经济发展“怪圈”。以英国为例,庞大的社会保障开支同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争夺有限的资金,国民收入中本可以用于发展经济的那部分资金,正以社会福利的形式被消费掉,影响了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私人企业的资本积累,削弱了扩大再生产的基础。

第三,高额的失业救济金导致许多劳动者宁可赋闲在家也不愿意从事低工资低收入的工作,“自愿性失业”成为欧盟许多国家和政府解决不了的一大社会问题。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就是较高的失业救济金使失业者仍能依赖政府津贴度日,客观上助长了不少人的惰性。据最新统计,目前英国不工作而靠政府津贴为生的单亲父母大约有100万,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靠政府“长期病号”津贴为生者达175万人,法国有180万人靠失业救济金生存,所以欧盟一些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实际上是“养懒汉”的制度。人们参加工作的所得在纳税后,同不参加工作而从社会保障制度中获取的各种形式的津贴之间的差距不大,严重影响了人们参加工作的积极性,同时造成大批专业人才的外流。

第四,福利费用的增长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使劳动力成本上升,削弱了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以德国为例,企业主除了支付工人名义工资外,还必须支付工人的保险费等工资外的附加费用,每支付1马克工资差不多就要多付86芬尼的工资附加费。德国的劳动力成本、价格几乎是世界最高的。劳动力价格昂贵不但使劳动力的转业、流动相当困难,同时,劳动力成本在产品消耗成本中所占比重上升,导致产品价格的上涨,削弱了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