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常用方法十篇

时间:2023-09-07 17:58:58

风险管理常用方法

风险管理常用方法篇1

1风险管理应用电力工程项目的背景

风险管理理论自中国20世纪80年代引入以来,己逐渐被采用并应用到金融、信贷、寿险等多个领域,同时也被应用到大型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如二滩电力工程项目制定了项目风险管理方案,三峡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已成功地运用了项目风险管理方法,并且在大型电力项目管理中显示了广阔的前景,但应该看到电力建设过程是一个周期长,投资多,技术要求高,系统复杂的过程,在该过程中,未确定因素、随机因素和模糊因素大量存在,并不断变化,由此而造成的风险直接威胁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成功,电力建设项目总体风险是由相互作用甚至是相互依存的若干子项目风险按一定规律复合而成的,因此需要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的每个阶段,对可能遇到的风险及实际遇到的风险进行动态的分析和评价,及时提出风险处理的办法策略。

2风险管理在电力工程项目中的实施过程

2.1风险管理计划。对电力工程项目来说,制定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计划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项工作常常被忽视。如果出现问题,没有一个可行的计划,即使是一个小失误也会演变成突发危机。制定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计划,需要了解风险管理的工作原理,对事故、概率、影响、缓解、应对、削减、危险等各方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对事故发生(转变为问题)的概率和所带来的影响进行系统的计算,以估计风险。其具体内容主要有工程项目的项目分解、风险成因和对项目目标的影响、工程项目风险承担人及其他们应分担的风险、风险分析及其信息处理过程的安排、针对每项风险所应用的应对措施和实施行动计划、风险应对的费用预算和时间计划等。

2.2风险识别。电力工程项目风险识别是十分重要的一步,是构建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对项目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源和风险因素加以判断、归类,并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也就是要找出风险之所在和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后果做出定性的估计。在大部分情况下,风险并不显而易见,往往若隐若现在电力工程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或被种种假象所掩盖,所以要根据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的特点,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识别方法和工具。工程风险识别常见的方法主要有专家调查法、流程图法和初始清单法,此外还有现场调查法、财务报表分析法、风险因素法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在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实际中究竟应采用哪种方法,通常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通常需要综合运用几种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3风险评价与分析。风险识别之后,就必须在识别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估,运用概率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对项目发生的概率、项目风险的影响范围、项目风险后果的严重程度和项目的发生时间进行估计和评价。为电力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信息,为项目的运行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也便于项目管理人员采用合适的对策,加强风险管理,尽量减少风险所造成的损失。项目风险分析评价就是指项目管理人员对可能导致损失的项目的不确定性进行预测、识别、分析、评估的过程,并确定项目的整体风险是否能为项目主体所承受。风险分析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步骤:(1)采集数据。采集与所要分析的风险相关的各种数据。这些数据既可能是从投资者或者承包商过去类似项目经验的历史记录中获得,也可能是从项目计划书、项目目标、项目档案中获得的。所采数据必须客观可统计。某些情况下,直接的数据资料还不够充分,尚需主观评价,需要通过专家调查的方法获得具有经验性和专业知识的主观评价。(2)完成风险分析模型。以已经得到的有关风险的信息为基础,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的结果给以明确的定量化。通常用概率来表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可能的结果体现在项目的现金流上,用货币表示。(3)对风险分析给出结论。在不同风险事件的不确定性已经模型化后,紧接着就要评价这些风险的全面影响。通过评价把不确定性与可能结果综合起来。电力工程风险分析评估方法有许多,常见的主要有调查和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敏感性分析法、蒙特卡罗模拟法、影响图法等。

2.4风险处理。完成了风险分析和评估之后,项目管理者就需要选择行之有效的策略,并寻求既符合实际、又会有明显效果的应对风险的具体措施,即风险处理,使风险转化为机会或使风险所造成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的程度。对电力工程项目来说,通过对风险的识别、估计、评价,风险管理人员已对其存在的种种风险和潜在的损失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把握。在此基础上,项目管理者所面临的问题是根据已经编制的风险应对计划,在回避、转移、分散、防范和自留等众多应对措施中,选择行之有效的措施。

2.5风险监控。在电力项目整个过程中,项目管理者需要随时掌握项目各方面矛盾可能带来的风险问题,无论风险有没有被管理者认识到(识别),整个工程及其过程都应置于风险管理者的监测之下。一方面要跟踪已经识别的风险,识别剩余风险和未出现的风险,保证风险应对计划的执行。根据拟定的风险对策(风险计划),协调、解决和处理风险问题,把经济损失和影响限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需对各种风险控制行动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考察、监视残留风险的变化情况,进而考虑是否需要调整风险管理计划以及是否启动相应的应急措施等,达到对电力工程整个项目的风险监督与控制。

3结语

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有自然、社会、人为、技术多方面的风险存在,对项目的质量、成本和进度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威胁到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此,必须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对各种风险予以及时有效的处理。

参考文献

[1]杨伯青.电力工程项目管六中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电子世界,2013,22(14)109-110.

[2]夏磊.风险管理体系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28(16):132—133.

[3]工程项目风险识别的三种常用方法[J].工程质量,2008(2).

[4]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7.

[5]中国华电集团东华热电项目风险管理案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7.

风险管理常用方法篇2

关键词:基础设施;风险管理;控制;责任方案

近几年,我国的建筑业发展水平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建筑,尤其是城市化不断发展导致城市用地日益紧张之后,我国的高层建筑数量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增长,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基础设施的质量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我国的相关法律制度中已经对项目风险造价管理也有了非常清晰的阐述,阐述中明确指出了现在的建筑存在着哪些不足,并且也着重分析了原因,同时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这样一来也起到了非常有力的规范作用。

1 基础设施项目全风险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建筑基础设施安全风险管理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在材料的选用上和基础性的草料有着非常大的差别,同时在施工当中有可能出现施工工艺的选择失误,也进一步加大了施工中的造价风险,具体说来,造成造价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管理理念上的问题

在很多发达国家,项目安全风险造价管理起步较早,同时发展也比较快,同时在发展中不断对相关的规定进行改进和完善,非常重视项目施工过程中对于建设需要的投资金额的审核和估算,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业主会和施工单位进行仔细的商量,最终达成共识,在项目安全造价管理过程中对其也非常的重视。

每一个施工单位对于基础设施项目的风险管理都是非常重视的,为了能够更好的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很多的企业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和部门,有针对性地去解决这些问题,在我国还有一些计划经济的痕迹,计划经济和国家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也非常容易出现由于安全问题导致预算超支的现象。

针对建筑行业中经常容易出现的问题,应该将所有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在其他的发达国家当中如果要对建筑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建筑企业会和业主取得有效的沟通,同时还能够对建筑建设过程中需要的资金进行详细的预算。

特别是在当今建筑行业的发展中,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所以以往的经济体制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建筑企业资金管理方面出现了很多新的管理方法,同时建设项目的法人代表和业主以及开发商站在各自的角度对工程项目建设进行了非常全面和仔细的探讨,许多相关专业的国家指出,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使得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对高科技技术的使用更加频繁,这些都是在风险管理当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因素,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其进行有熊的控制和管理。

1.2 项目风险性造价管理方面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在项目技术设施的造价管理上,从项目风险管理的层面上说,基础设施这一部分的风险管理水平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理论研究的方向和方法上来说,我国的管理水平和国外的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是相对比较落后的,我国的风险管理还处于初级的水平,由于在管理水平上的落后也会给建筑项目的投资上造成很多的障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需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从而加强建设施工项目的基本方法的研究。

2 建筑基础设施项目全风险造价管理技术方法

建筑基础设施项目全风险造价管理技术方法是一种主要用于对建筑基础设施项目的风险造价进行管理的技术方法,对于提高建筑工程基础设施项目风险管理水平有着积极意义。在实际的工作中,其具体的方法和步骤如下:

2.1 识别建筑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

主要是找出建筑基础设施项目活动中存在的全部风险事件及其存在的风险性造价。建筑基础设施项目风险识别是一项贯穿项目全过程的项目风险管理工作,通过消除项目风险带来的造价损失和努力增加项目风险带来的造价收益。主要方法有系统分解法、流程图法、分析会议法、情景模拟分析法等。建筑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识别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第一,识别并确定项目有哪些潜在的风险。这是建筑基础设施项目风险识别的首要工作和目标,在建筑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的识别工作中首先要全面分析和发现一个建筑基础设施项目的发展与变化中会有哪些项目风险,并给出一个建筑基础设施项目的潜在项目风险清单。

第二,识别引起这些项目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分析和发现各项目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它们对项目风险的影响方式、方向和力度的基础上,还应该进一步给出项目风险主要影响因素同项目风险的相互关系的描述和说明。

2.2 建筑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的度量

在识别出建筑基础设施项目的各种风险和风险性造价以后,还必须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这些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进行全面的度量,以便能够更好地认识项目的风险与风险性造价,从而能够制定和实施各种项目风险应对措施和控制好建筑基础设施项目的全部风险与风险造价。主要的工作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发生概率度量。分析和估计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的发生概率,即项目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的大小。第二,项目风险后果和项目风险性造价大小度量。度量项目风险后果严重程度和项目风险性造价的大小,即一个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的发生概率不大,但如果一旦发生,则后果十分严重。

2.3 建筑基础设施项目风险事件的控制

完成了对建筑基础设施项目的风险和风险性造价的识别与度量以后,就可以对项目的风险事件采取各种各样的应对措施和开展管理与控制。

首先,建筑基础设施项目风险事件的控制体制。在开展建筑基础设施项目风险事件控制之前要根据项目风险识别与度量报告给出的项目风险事件清单和信息,制订出整个建筑基础设施项目风险事件应对与控制的大政方针、控制程度以及项目风险事件控制的管理体制。

其次,确定要控制的建筑基础设施项目风险事件清单。根据建筑基础设施项目风险识别和度量报告所列出的具体项目风险事件情况,去确定出对哪些项目风险事件要进行控制,而对哪些项目风险事件可以容忍或暂不应对和控制。

结束语

工程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在工程建设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加强对于工程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的造价管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还有一些计划经济的参与,所以这方面的发展也相对较为落后,因此必须要借鉴一些先进的经验和技术,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风险管理常用方法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风险

引言

跟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业也是日益增新,然而建筑工程周期长、投资多,自身不确定性因素十分多,是一个存在高风险的行业。随着社会对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风险管理不仅是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和安全的保证,也是适应市场需求的必要措施。目前,风险管理在大多建筑企业尚处萌芽期,仍未摆脱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方式,缺少规范有效的科学管理程序,抵御风险能力弱。

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风险

1.1 未注重内部控制环境的创造和改善

就目前来说,我国的建筑企业风险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非常不适合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筑业的粗放管理经营现状以及底蕴不足的企业文化,导致人员素质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虽然大部分企业进行了公司制度改革,建立起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制衡机制,但高管层仍习惯沿袭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模式,缺乏主动的风险管理理念,导致决策时有失误,使其在内部控制方面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1.2 风险管理相关的人员能力与素质不高

在我国的建筑施工单位中,施工管理人员很少系统学习风险管理知识,在项目风险、合同管理、计算机应用、风险管理技术等方面认识相对较差。在实际的施工管理当中,施工单位对风险管理的重视不够,仅配备相关安全员,而这些安全员大多学历素质不高,仅依靠长期积累下来的工作经验为依据来判断风险,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浪潮,这种凭直觉实现管理的方式,抵抗风险的能力可想而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被人们所认知,所以风险管理人员必须提高相应的综合素质和风险管理能力。

1.3 风险应对措施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大多数建筑单位,一般由项目经理担当工程的协调与管理,但项目经理对风险管理的关注较少,常把精力投入到对人工费和材料费的控制上,致使存在的风险受到非常规控制或自留。在我国建筑业法律法规上也可以体现风险管理问题。由于工程施工的特点不同,很难进行具体操作,再加上缺乏对保险知识的有力宣传,许多企业不愿花钱投保,认为得不偿失。另外,项目监督是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然而由于项目经理本身综合管理能力不够,忽视了对工程项目的过程监控,甚至有些职业道德较差的,为攫取更多利益,进行变相扣罚工人工资、拖欠材料款等非法行为,造成民工、材料商等怨声载道,常向有关部门投诉,致使企业的社会声誉遭受严重影响。

1.4 建筑工程成本管理方面的风险

首先,成本管理的机制与观念落后。成本管理仍沿用传统方式,各个环节的衔接分离,不能事前预测,常以事后被动控制为主。成本控制的责任被归咎于财务部门和项目部,缺乏全员全过程的成本控制理念。其次,现有市场经济里的不正当竞争,削弱了企业对控制成本内在与外在因素的主动性。第三,成本管理手段滞后,目前施工企业计算机已基本普及,但在成本控制与管理中还没有发挥计算机运用的优势。当前施工企业尚未充分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建立起完善、高效的成本信息系统,成本管理难以进行系统的控制,成本核算也就难以实现高效。

2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措施

2.1 提高管理层素质,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文化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往往取决于高管层,其处理风险问题的态度与管理者的风险偏好有关。因此,身为企业的高管层,应当有一定的见识和专业知识,以履行监控风险的责任。企业高管层应当加强风险管理理念,用科学的风险观引导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形成。常见应对风险的策略有规避风险、减少风险、分担风险、接受风险等。当企业面临或发现风险时,就应当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不可承担的风险应采取主动回避或风险转移降低风险的破坏力;对可以承担的风险,应积极采取措施将风险危害降到最低。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环境、风险道德标准、风险控制行为和风险管理理念等。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理念必须传递给每一个员工,从而树立起全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形成风险控制的文化氛围和职业环境,员工自觉地端正工作习惯和职业态度,能够敏感的发现风险、防范风险

2.2 建立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分散和降低风险

只有建立健全相关风险管理体系,才能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从而对施工项目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首先,应当加强对工程图纸的审计工作,尤其对工程图纸审核,一定要严格按照程序,坚持达到设计深度,一旦发现因考虑不周或问题表达不清的情况,应立即组织相关设计人员,共同探讨,协商解决。施工图审查机构应严格把关,并根据本地区特点总结出在本地区施工图设计中易发、常发和危害性、影响性较大的通病,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审查。采用风险控制方法对项目管理是有利的,可使项目成功的几率加大。其次,风险估计可为风险管理最佳对策提供依据。风险估计是对风险估计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的规模,主要包括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前者是利用估计者的知识和经验对工程风险做出主观认识,后者则是运用科学的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进行的定量估算,两者合理结合可提高估计的准确性。

2.3 过程分析法对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

施工工地是风险的易发场所,所以更应当加强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工作。由于施工过程中的人、机器设备、施工工艺、时间和速度等条件复杂多样,所以必须理顺整体次序以方便风险管理。过程分析法是将各个工种的活动时间和施工顺序都进行分析,最终辨识活动时间内的危险因素。在分析时,应当将发生过的问题及类似事件归类为危险源,充分考虑各种常规与非常规活动。对施工现场进行风险控制不是目的,是为了降低存在风险的可能性,减小或消除一旦发生危险的后果。风险控制措施原则上应首先考虑消除风险,当风险无法消除时,应积极采取办法降低风险的损伤或发生概率。风险的识别、评价和控制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企业应当定期进行此过程的评审工作,特别在出现新工艺、新制度、法律法规的修订以及重大安全事故等情况以后。

风险管理常用方法篇4

关键词:金融投资;风险管理;操作;分析

引言:风险管理逐渐受到金融机构的关注。科学合理的金融风险管理可以让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的、健康的发展,并且,还可以将企业的防范风险的资金成本降低,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当前,金融机构所要面对的风险大致上可以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指的是因为特殊的环境风险因素的转变,让净收入或投资组合价值出现波动。当前由于我国的经济处在转型阶段,认为目前的市场经济的法律及规章制度具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加上社会的变化,使得各种违规与欺诈的事情不断涌现。所以,操作风险是我国金融机构需要面对的主要风险,操作风险的管理对于金融机构具有极其特殊的含义。

一、操作风险的含义

金融操作风险的含义为:操作风险与金融投资业务紧密相连,是由于外部因素、技术体系以及内部因素的影响下,导致无法掌控的损失,这些损失和金融市场上出现的波动以及交易方的信用问题无关。所以,通过引起风险发生的内部原因可以发现,金融投资的操作风险主要出自以下几个方面:

1、操作结算风险。由于交易指令、定价、结算以及交易能力等问题引起的损失;

2、技术风险。因为技术的局限或者硬件方面的原因,导致公司无法有效、正确的收集、解决、传导信息所引发的损失;

3、内部失控风险。因为超风险限额而没有被发现、越权交易或者是后台部门的欺诈行为造成的损失。

当然,想要为金融投资的操作风险给出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是具有难度的。在进行风险操作管理时,很多国外的金融投资机构运用了对于市场风险以及信用风险认同的方法及管理方式,也就是针对风险进行详细划分,掌握操作风险的含义,了解哪些类型的风险应当归入到操作风险当中,哪些类型的操作风险应当归入到风险管理当中,并且进行详细的分析来确定是否要进行整体风险的控制,通过实践表明,这样的方式确实非常有效。

二、金融投资面对的风险分析

风险管理的目的并非消除风险,而是将风险管理降到最低的过程,在风险管理的过程里,要先针对金融投资里的风险进行辨别,这是投资者做风险管理的先决条件,只有真正辨别出投资过程里的风险,才可以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风险管理。而在金融投资的过程里,最为常见的风险有以下几种:

1、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也可以称作价格风险,指的是通过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进行转变,从而引发的亏损风险。因为金融投资工具频繁出现价格的转变,因此投资者在面对市场风险是最常见的一种风险。通过市场风险的不同来源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大致可以把市场风险分成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通常是指因为宏观原因的转变,造成投资组合净值的转变。非系统性风险指的是投资的某一品种引发的风险。投资者在面对系统性风险及非系统性风险时所采用的房里方法也不同,而系统性风险是无法动摇的,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透过投资重组进行分散。

2、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指的是通过投资重组将金融工具进行集中,引发投资产品短期内变现困难,并且持有的流动资金无法进行正常支付时产生的风险。常规情况下,如果投资者的金融产品价格波动正常,并且投资金额占总资金的比重不大时,流动性风险就不会非常严重。流动性风险往往出现在市场波动较大,交易量迅速降低,投资者必须要大批先进的状况下,才容易造成严重的损失,因为这样的状况下,投资者通常要用较低的价格将手中投资的金融资产销售掉。

3、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作为金融投资过程里最关键的风险,包含了很多已经识别出的风险。详细来说,操作风险指的是因为投资者内部经营管理问题以及投资策略失误引起的风险。通常包含以下几点:

(1)投资研究员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以及风险意识所引起的投资决策风险;

(2)因为投资者的管理能力有限所引起的经营风险。

这些风险都会给金融投资造成损失。操作风险融入于金融投资过程当中的方方面面,是投资者必须基于关注和防范的风险。

4、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也是金融投资风险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它主要指在金融交易的过程里可能会引发的交收违约,也可能会引起债券持有发行人违约或者拒绝支付到期款而引发的金融投资资产损失的风险。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货币、债券等固定收益的金融工具逐渐变成重要的投资类型,甚至是国内短期的融资券的发行也在不断扩大,由于这些金融投资品种的风险不断累积,最大程度的避免金融投资信用风险成为了投资者必须关注的问题。

三、操作风险的度量

操作风险作为金融活动当中最为普遍的风险表现形式,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很多度量操作风险的失败原因,大多是没有适当的方式以及可以用在量化分析的客观数据,而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则存在许多例如价格变动、违约率等可以利用的外部分析数据,相对而言较为容易进行风险度量。因为影响操作风险的原因大多是金融机构内部原因,并且风险因素和产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的大小之间不具备明显的关联,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有人寻求到一种方式可以清晰的描绘出操作风险,自然对于操作风险的度量来讲,也具有非常大的困难。已经掌握的操作风险度量模型有三种:

第一种:创建于数据之上的统计模型,此模型最具代表性的方式就是损失分步法,也被称为LDA。此方式会先对单个损失的发生频率以及大小通过参数进行评估,之后运用连接函数的方式将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

第二种:依旧是统计模型的计算操作风险,可是主要应当通过定性方法进行校对模型,定性方法大致包含了风险排序法、情景分析法、排查法、权衡打分法等;

第三种:创建于操作风险过程的功能模拟智商的模型,透过单一的过程相互依存的方式来模仿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

当然,就目前的操作风险度量方法而言,有两种模型应当重点说明:第一种是用于测量操作风险的VaR技术。它的主要论点在于操作风险可以通过VaR技术进行测量,以建立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操作损失数据库为基本思想,并通过数据的操作损失分布,来确定一个置信区间,这样就可以将VaR的操作风险计算出来。但也可以通过分析收益波动性来计算操作风险,也就是通过收益当中将市场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的相关收益剔除掉,把剩下的收益当成和操作风险有关的收益,可是就这一点而言争议性非常大;第二种是贝叶斯推断网络模型,也可以称之为BBN模型,贝叶斯网络逐渐被使用在度量以及模拟操作风险方面,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BBN推断网络模型描绘了对操作风险具有影响的各类因素,所以可以提供行为改变的原因;

第二,BBN可以使用在情景分析方面,计算出度量的最大经营损失,并将市场风险以及信用风险有效结合;

第三,BBN适合用在度量以及模拟不同种类的操作风险方面;

第四,运用决策节点以及效用来充实BBN,来提升管理决策的明朗化。

BBN的结构属于一种直接的非循环类的图形,其中节点的意思是随机变量,连线的意思是影响因素,BBN结构属于一种流转过程同各类因素的融合。BBN较为容易进行情景分析,投资经理在进行债券交易的同时,对即将要执行的交易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来计算出预计的结算损失有多少,BBN较容易通过情景分析让风险经理针对外来的交易风险进行掌控,并且风险经理可以透过针对市场风险因素以及信用风险因素的情景模拟,判断出操作风险是怎样同市场风险以及信用风险有效结合的。

贝叶斯推断网络模型可以用在一系列的度量操作风险上,针对同一个问题可以创建出很多个BBN网络大框,并且决策人员可以透过返回检验的方法来判定哪种是最佳的网络设计。通过理论以及实践可以发现,贝叶斯推断网络模型非常值得金融投资机构使用操作风险度量以及模拟方式进行操作。

总之,操作风险度量大致有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种,分析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损失产生的次数以及大小都给出了非常强硬的假定,之后通过一些统计模型来获得操作风险的大小,大致上来讲属于一种定量测量的方式;

第二种,主观判定方式。在执行操作风险的度量时,由于缺少操作风险的损失数据,因此,想要通过数据进行评估操作损失的分布就变得尤为困难,至少对当前而言,用评估操作损失分布的方式来判断金融投资的操作风险是不符合逻辑的。因此,当前国外的金融体系运用的操作风险度量方式普遍以定性评价方式为主,这种方式通过独立的部门,经由事先预定的风险评估指标针对每一个业务的缺陷进行评估,之后,再进一步进行细分;

第三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混合的方式,使得相对风险排序、主观方式的运用以及损失时间数据库的建立进行有效结合。

四、操作风险的控制与管理

操作风险管理不仅要系统的进行分析预期损失以及未预期损失的缘由,并且也要评估风险,为风险的预防、降低转移和为风险分配资本等做出努力。操作风险管理的步骤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1、明确风险管理的范畴以及目标。

高层的管理人员询问过董事会之后,应当同企业的经营策略、风险偏好相结合,为风险管理建立一个范畴以及目标。并且,还要制定一些短期的具体目标,以确保风险管理的工作可以稳定的发展。这些短期的具体目标可以分为以下方面:

(1)明确定义一些关键的损失事件并进行命名,这样才可以确保在未来的管理工作里可以更加方便的进行探讨和分析;

(2)创建一个损失事件簿,为定量分析操作风险模型积攒数据;

(3)创建统计模型分析特定损失时间的原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

(4)采取由于风险进行的资源配置和情景分析。

2、明确重要的风险。

员工通过高级管理人员的支持后,一定要明确哪些才是重要的风险。操作风险管理之所以失败,是由于内容过于宽泛,所以在明确的同时,一定要严格依照高层规定的目标进行操作。

3、针对风险进行评估。

运用不同渠道获得的数据,用来评估一些较为重要的过程以及资源的操作风险,评估的内容不仅包含了风险形成的冲击,还包含了损失事件产生的概率。针对无法定量分析的风险,一定要找到产生这些风险的原因和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评估。并且,风险不同,相互间的依赖就不同,所以需要对她们之间的依赖性进行评估。

4、分析。

通过以上内容后,已经初步判断出各部门潜在的操作风险。随之而来的,就是要为这些风险进行分析。先进行风险加总,然后进行可行的风险管理措施,之后要分析单独的损失事件,再分析风险的过程以及资源的分配,分析出关键的风险因素,最后,针对风险管理的措施进一步进行分析。

5、通过措施消除存在于经营过程以及资源当中的风险。

可以通过风险回避以及风险因素管理的措施、损失预报的措施、损失预防的措施、损失掌控的措施、降低损失的措施、应急措施和风险融资的措施进行管理。

6、针对操作风险的检测报告。

一个规范的报告制度是一个成功的风险管理的首要条件。针对风险采取连续的检测,并定期进行报告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检测出操作风险管理的需求,所以,持续的检测对于任何一种风险管理来讲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结束语:通过世界的角度来看,针对操作风险管理的分析才刚刚开始,虽然在金融部门的投资过程里运用了一系列的操作风险管理的方法,可是显然这些管理方式还不够健全,也缺少理论作为指导。操作风险在金融机构进行投资的过程里需要面对的主要风险,金融投资风险的管理成效如何完全在于怎样操作风险管理。投资者应当建立长期的投资目标,以完善的风险政策进行总结和评论,进而为风险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及管理的支持。(作者单位:贵州省茅台集团财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黎仁华,马丽莎.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测度指标的定位分析——基于操作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

[2]周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监管体制创新研究——转轨时期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创新研究[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

风险管理常用方法篇5

商业银行不同于事业单位,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性质,这种性质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要全力以赴做好经营和管理,并以“经济人”的身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目前,风险管理成为各个企业普遍重视的一个环节,因为它关系着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决定了企业的营利状况,而商业银行更是如此。商业银行直接与金钱打交道,还具有高负债等特点,对整个市场经济和金融市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商业银行更要注重本身的风险管理,并对此作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以提高对风险的预防和管理能力。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风险管理”。从拆字释义的角度来看,我们先要了解“风险”的含义。总结各个学者的观点来看,风险就是由于不确定因素、不完全理性而导致的不能事先预知的伤害或者损失,也意指为应然和实然之间的一种差距或落差。从定义来看,风险本身就带有负面意思,所以我们要对这种伤害和损失进行管理,由此我们能推断出“风险管理”的含义。简而言之,风险管理就是利用各种手段、信息通过各种措施、方法对因为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的不能事先预知的伤害和损失进行管理的过程,以减少风险带来的伤害或损失。总结来看,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第一是信用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是由借款人所造成的。由于各种原因,借款人不能按照当初的约定按时还清贷款,或者不能按照当时的约定规则完成还款业务,这种由于借款人而造成的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不能单方面控制的和操纵的,并受到各个因素的制约,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非常重要的风险。根据研究显示,信用风险已经成为目前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

第二是利率以及汇率的风险,市场利率水平具有不确定性,利率波动的程度和方向都不能事先预知,所以利率的变动情况就会对商业银行形成一种风险。目前我国在存款和贷款方面的利率都不算很完善,仍然有很多不好的现象,与国外的差距还是很大,某些商业银行甚至会采取一些不合法的措施来吸引更多的存款。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渐深入,全球性的汇率水平也会对商业银行造成很大冲击。比如汇率的短时大幅下跌或上涨,都会造成商业银行的措手不及,而商业银行又无法摆脱这种风险,必须要采取措施加以管理和应对。

第三是市场风险。由于商业银行无时无刻不处在市场之中,承受着市场变化所带来的风险,所以市场对商业银行造成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企业会从银行借贷,而企业可能会因为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等原因不能按时按照约定还清贷款,致使银行蒙受损失。其次,企业会通过企业的股权、股票影响股票市场,从而进一步对商业银行造成影响,甚至会使银行蒙受巨大损失。

第四是国家风险。任何人都不是单纯的自然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经济、社会环境中的社会人,商业银行也不例外。不管是开展何种业务,进行何种活动,商业银行都处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政策环境中,所以说国家的整体政治环境、政策环境都会对商业银行产生重要影响。比如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等等,这都会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另外整体的经济政策也会对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产生间接作用。所以,国家的经济政策、政治环境等的变化对商业银行来说也许是一种机遇,也许就是一种风险。

第五是法律风险。客观来讲,我们在努力构建法治型社会,但是却不得不说我国的法律还并不完善和健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处的法律环境也并不完善,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对一些问题的规定不够细致,对一些情形所使用的法律适应性又不够等等。我国这种法律法规不健全的现实情况,不能给予商业银行完全、完备的保护和监督,使得商业银行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受法律风险。

第六便是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是衡量一个商业银行的主要指标,如果流动性不足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该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不佳。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必须要考虑的风险,它是一种综合性、复杂性非常强的风险形式,如果流动性不足,商业银行则可能不能为贷款人提供足够的资金,从而无法获取由贷款利率所带来的利益,而同时又无法及时为储户提供资金,满足其用钱的需求,这样商业银行在储户心中的信誉和地位就大打折扣了。所以说流动性是直接关系商业银行存款和贷款两项基本业务的风险,从而对其他业务造成冲击,对整个商业银行是十分不利的。

第七是操作风险,这类风险主要是由银行自身所造成的。银行职员所造成的失误是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由于银行职员的技术欠缺,专业素质能力等不过硬等原因,使得在操作业务时出现了一定的疏忽、错误,从而造成了银行的财产损失、信誉损失等问题。当然,银行系统失误以及由于现行业务的终止、中断等造成的问题也属于银行的操作风险,这类风险给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也是非常巨大的,需要引起商业银行的注意,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和管理。

经过发展,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也开始逐步加大力度加强对风险的管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监管逐步完善。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属于国家机关,并不是如它的名字一样是一个银行,然而虽不是银行的中国人民银行却承担着重大管理银行的责任。中国人民银行的各项措施可以从整体上对全国的商业银行及其运营发生重大影响,国家目前也越来越重视风险管理,因此中国人民银行也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监督和促进各个商业银行加强风险控制,以稳定金融市场,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中国人民银行在二十世纪末制定并实施了包括拆借资金等在内的十个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风险监控指标。后来又推出了《授信管理》,强调商业银行要加强风险管理,并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到了制度化、法制化的层面上,可见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监管越来越完善了,为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总体思路,更起到了一个敦促与监督的作用。

第二,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风险管理。目前,风险管理所带来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带来的损害也日显严重,另外各个商业银行也受到来自各方的影响,他们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逐渐将风险管理提到了自己的日程首页,作为自己任务的重中之重。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政府大包大揽,触角伸的比较长,对银行的管控也比较多,所以需要银行自身去做的事情也就比较少了,所以银行自身风险控制的意识也不很强。而现在经济形势和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业银行需要自己对自己负责,风险也需要自己承担,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要加大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减轻银行所冒的风险,提高银行的收益,维持良好的经营状况。

第三,定量分析逐步加强。目前,随着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商业银行对此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也比较多,所以对风险管理的技术分析也越来越高超。目前,各个银行对风险管理所采取的方法都各有特色,有贷款的6级分类法等,但总体来说都逐渐走上了定量分析的道路,对风险管理也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合理。也正是如此,商业银行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水平也越来越高了,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当然,我们并不能盲目乐观,在看到各个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取得的成就的同时还应该客观地看到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不足以及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分析现实情况,并以此提出更好的措施和方法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总结来看,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重要还存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还有待提高。上文我们也已经提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逐渐应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了,这毫无疑问是一个进步,但是客观来讲,相比于国外先进国家,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只采取定量分析还是相对落后的。目前,经济形势日新月异,金融市场也非常不稳定,各种风险并存,需要商业银行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应对风险,并努力提高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目前,国外发达国家采取诸如“金融工程”或者“数理统计”模型等方法进行风险管理,而我国在这些新进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上还不尽人意,仍然有非常大的进步空间。

其次,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思想意识对行动有非常重要的反作用,会指导人们前行,提供行动的方向。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这给风险管理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第一,风险管理的意识并没有在银行内部得到普及。目前很多银行已经意识到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但是银行内部就没有将这种意识普及化,具体表现为大部分银行的风险控制机构专门负责风险管理和控制,而其他机构进行风险控制的意识则不强,相应地风险控制的行动也不强。第二,风险管理的理念不够成熟,大部分银行非常重视对信用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但是对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等并不是很重视。这是一种比较片面的风险控制理念,还应该加以改善,同样重视各种风险。

风险管理常用方法篇6

根据国资委等外部监管机构对内控风险管理工作要求,部分国有企业自2007年开始着手建立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编制了内部控制工作手册,建立了风险库和风险评估工作手册,并下发了配套的内控评价和风险管理相关工作办法,形成了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及内控评价工作的机制。但当前国有企业在内控风险管理工作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内控风险管理工作水平参差不齐

虽然部分中央企业已建立了内控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了定期或不定期风险评估机制,并开展了风险信息化系统建设。但仍有部分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刚刚开始,风险评估常态化机制尚未完成,企业内控风险工作建设相对还比较落后,风险管控水平较低,有待进一步加快。

(二)内控风险管理工作实效性不强

虽然已建立了内控风险管理体系,但风险管理工作缺乏完整性和专业性,近年来国有企业在投资、安全环保、人力资源、现金流等方面的重大事件时有发生,不可避免地给企业造成了经济和声誉损失,也凸显了部分企业在重大风险管控方面的薄弱环节。

(三)风控管理信息化建设落后

整体来说国有企业的全面风险信息化建设进度较为缓慢,只有部分国有企业建立起风控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在企业各项风险管控工作中的应用仍不充分,无法满足企业对信息收集、风险评估、预警测试、沟通报告等工作的信息化要求。已建立起风控信息系统的,其风控系统与企业其他业务系统的融合不足,不能有效量化风险水平,做到实时预警。

(四)风险管理评价与考核机制尚未形成

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尚未建立明确的风险管理考核评价办法,对风险管理评价内容、标准的设置以及评价结果的应用等方面缺乏清晰、统一的认识。即使已建立了风险管理考核办法的企业,但实际执行效果不佳,未能真正与企业业绩考核体系有效融合,发挥对风险管控的促进作用。

(五)风险意识薄弱

虽然针对国资委等外部监管机构要求,国有企业建立了内控风险专职部门,并开展了风控体系建设工作,企业领导也对风险有了初步认识,但风险意识仍然比较薄弱。目前,国有金融企业对风险控制比较重视,但仍有不少企业认为风控是可有可无的,工作往往流于形式。相反,不少民营企业家有着很强的风险意识,华为董事长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中对华为在迅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剖析,他认为,企业从上到下,如果没有真正认识到危机,当危机来临的时候,就会措手不及。

(六)风控管理人才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风险管控对于企业来说仍然属于新生事物,企业风险防范和控制涉及领域广,需要大量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国内外对于风险管控方面比较权威的系统性培训和专业认证也较少。因此,企业风险管控人才队伍建设难度较大,风控管理人才水平参差不齐。

二、风险管控能力提升目标和原则

(一)战略导向和风险管控并重的原则

要科学处理业务发展和风险管控之间的关系,既要通过风险管控保证企业的稳健发展,防止颠覆性风险的出现,又要利用经济和市场变局抓住机会风险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积极寻找企业发展与风险管控之间的最佳契合点。

(二)多种风险应对策略并举的原则

风险管控的原则并不是单纯使风险最小化,应该是确保将风险控制在与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要选择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应对策略,对于重大风险,应做好风险管控措施。

(三)务求实效的原则

应密切关注日常风险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明确风险应对的主责部门及岗位,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执行,定期检查管理制度的完整性及适用性,及时对管理制度进行补充、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日常管理的需要。

三、提升风险管控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融入日常管理、注重实效

风险管控工作应有效融入企业的日常经营和业务活动中,避免“两张皮”现象,切实发挥风险管控对企业管理的保障与提升作用。目前部分国有企业的风险管控工作已经与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法律等工作相结合,今后还应加强与企业纪检监察、安全生产、质量管理、全面预算等管理体系的有效融合,提升风险管控的实效性。在企业投资并购、研发技改、采购管理以及工程建设等重大项目或重要业务活动,要嵌入风险识别、评估、监控、报告等功能,行成专项风险评估机制,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对业务部门和分子公司重大风险管控情况要及时跟踪和监控,从源头上控制风险。一线单位要定期上报风险管控情况和风险事件,风险管控职能部门对风险事件进行备案和筛选,针对重大风险管控进展和重大风险事件进行进一步的监控和跟进,并上报企业风险管控领导机构。

(二)开展专项风险管控

要积极探索创新专项风险管控的方式方法,将风险管控的相关理念和方法有效融入专项业务活动中,形成专业性和系统性、切合实际的专项风险管控体系。针对收购兼并、研发技改等投资项目,要明确投资主体和投资审批权限,将风险管控流程融入投资决策制度中,重大投资和兼并收购活动应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应对,提高投资决策的成功概率,避免重大投资失误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针对投资对象应充分了解收集各类风险信息,为评估投资并购活动的各类风险打下基础;结合当前市场政策环境和未来发展趋势正确识别和评估各类风险,并与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比较,对于超出风险承受能力的项目坚决放弃,对于可利用的市场机会要及时把握;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应对预案,灵活应变;投资完成后积极推动并购重组的整合,防范各类整合风险,最大程度实现投资目标。

(三)建立风险评估、管控、监督改进的闭环机制

企业风险管控工作应结合内控审计、法律风险检查、纪检监察等工作,形成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监督改进为核心的风险管控闭环机制。在风险评估方面,要建立定期和日常评估相结合、年度和半年度/季度评估相结合、职能管理与业务层面评估相结合的常态化风险评估机制,确保风险评估的时效性和有效性。企业风险管控牵头部门每年组织开展企业全面风险评估工作,各职能部门、业务单元和分子公司根据业务需要不定期组织开展专项和日常风险评估,重大风险进行季度或半年度动态评估。在风险管控方面,要关注重大和专项风险,建立多层级的风险监控、预警、报告机制,从而提升重大风险及重要业务事项的管控效果。在监督改进方面,积极开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内控或专项审计、法律风险检查、全面风险管理评价与考核等,以评促建,不断提升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

(四)完善风险管控制度、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完善风险管控相关制度、流程、工作手册,固化风险管控的工作方法和经验,确保风险管控知识的及时有效积累和风险管控工作的规范化开展,也为风险管控工作在企业各层级范围内全面推广和持续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建立集团统一和各分子企业适用的内控手册、内控评价标准、风险评估手册以及内控和风险工作长效机制。各级分支机构每年开展内控评价工作和风险评估工作,并纳入到企业总部的评价报告中,完成集团整体的内控和风险体系建设实施工作。

(五)完善风险信息平台,建立监控预警机制

持续建设完善风险管控信息系统平台,建立风险管理与内控体系、内审体系以及其他办公系统的融合,构建风控一体化信息系统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风险管控语言和活动的规范化、标准化。要进一步提升风控系统与其他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度,提高风险管控信息在集团总部各部门以及分子公司之间的信息集成与共享,解决风险管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按照国资委等监管机构要求建立完善风险管理报告制度,强化风险管理信息沟通机制,确保风险信息传递准确、顺畅、及时、有效。在建立健全风控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多层级的风险监控预警机制,科学设定指标、模型,提升风险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六)建立风险评价与考核机制

探索研究风险管理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制度明确风险管理考核评价办法,通过考核评价真正发挥对企业风险管控的促进作用。首先,应明确企业风险管理评价内容、标准的设置以及评价结果的应用,并且统一思想和认识,使风险管理考核评价与企业现有业绩考核体系有效融合。

(七)培育风险管控人才队伍

由于风险管控对于企业来说仍然属于新生事物,企业风险防范和控制涉及领域广,需要大量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国内外对于风险管控方面比较权威的系统性培训和专业认证也较少。因此,企业风险管控人才队伍建设难度较大。首先,要通过加强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学习,加大对企业各层级人员的风险管控知识的培训,使其理解风险管控工作的理论知识,熟悉工作方法和操作规程。另外要加强企业各部门风控协调员、各分支机构内控工作负责人之间的交流和经验分享,通过日常工作和专项评估检查等工作加大风控人员的相互交流学习,使得发挥其在风险管控工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也要发挥其在风控意识培育、政策宣传中的作用。还可以通过与各方合作,引进、培养、储备相关风控专业人才,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八)建立风险管控理念,加强全员风险意识

风险管控绝不是企业一个部门的日常工作,也不仅仅是企业构架和公司运营的一方面,风险管控应该是公司整体运营的一大核心。风险意识是企业进行主动风险管控的关键,风险理念是企业进行有效风险管控的航标。强化公司的风险管控理念,需要树立一种风险信念和风险态度,促进全员风险意识的培养,将风险管控应用到公司战略制定和各个部门的日常经营活动中。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各级各类的培训、检查监督等方式,向员工灌输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风险管控的责任重大。在公司内部日常经营管理中形成重制度、重程序、重证据的浓厚氛围。

四、结语

现今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市场竞争激烈,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要想继续保持高速稳定增长难度越来越大。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正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加快改革创新放在重要的位置。企业在经营发展、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日益复杂,一些潜在风险逐步显现,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风险管控体系的建设,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平衡效益与风险,促进企业更好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确保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保障实现战略目标。

风险管理常用方法篇7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企业发展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该模式下法律风险的作用尤为明显,如果不能妥善处理企业法律风险管理问题,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本文以当前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为基础,阐述如何完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提升管理质效,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的抗风险能力。

关键词:

企业管理;法律;风险管理

企业法律风险,是指企业预期与未来实际结果发生差异而导致企业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并因此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企业法律风险伴随着企业从设立到运营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能否有效运用法律手段合法经营、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是衡量和评价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市场经济近年来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的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自身的经济管理行为必须要符合法律规范(包括法律、法规、条例、规章及行业管理规定等),才能将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降到最低,也才能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但是,大部分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其经营管理行为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规范问题,这就容易产生法律风险。常见的如合同管理法律风险,劳动用工法律风险,对外投融资、借贷、担保法律风险,知识产权法律风险,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产权不明晰产生的法律风险,质量、安全、环保事件引发的法律风险,不仅是经济上可能遭受损失,甚至有可能使企业及相关责任人员面临行政、刑事处罚的法律风险等等。如果不能妥善地解决企业面临的有关法律风险问题,将会对企业当前以及未来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企业法律风险成因比较多,所以相关人员,特别是企业高管人员必须高度关注该问题。

一、当前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不足。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不足会影响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法律风险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占据主要作用,如果企业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必然会影响到企业各项业务工作的有效开展。部分企业的高管人员对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并不是很重视,所以这部分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法律风险管理制度,以及法律风险管理基础本身都相对比较薄弱,导致企业尚未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一旦管理人员对风险管理存在抵触心理,将会影响到企业相关制度的执行,势必造成相关工作开展的不顺。企业在对内部文化进行建设时,没有融入法律风险管理方面的内容,加上平时宣传力度不够,企业员工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相对就会比较缺失,导致在对外的经济交往中,发生法律风险的可能性就会相对较高。

2.风险防范机制存在问题。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质量会对企业的运营产生影响,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涉及到企业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所以要通过构建风险防范机制的方式来夯实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质量。企业会受到利益的影响,轻视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容易导致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流于形式。部分企业虽然成立了法律事务管理部,但是这些部门的主要工作除了平时对合同进行审核外,主要就是处理各种投诉案件,并没有将工作范围延伸到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中,所以影响了法律风险管理的全面性和有效性。防范机制是企业发展也是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最基础的部分,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都需要将机制构建以及如何去执行作为中心任务。

3.缺少高端人才。21世纪是人才主导的世纪,同时科学技术也成为第一生产力。我国企业在进行法律风险管理时,夹杂着感性管理思想。对于风险管理与风险管理工具、管理人才的重视程度不足,所以许多企业都缺乏高端管理人才,尤其缺乏既知晓法律、又熟悉经济、善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也导致法律风险管理的全局性比较弱,有的企业将法律风险以分割的方式平均分配到运营部门、财务部门以及市场部门。这种情况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相对比较分散,并且业务交流方面也没有高效的平台,所以很难形成较为有效的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模式。企业对高端法律人才的重视程度不足已经成为了影响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所以要将工作中心适当转移到人才引进方面,通过引进高端法律人才来进一步加强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提升对具体管理事项中风险点的识别和防范能力。高端人才对企业发展的助力是不可忽视的,而且高端人才的融入可以让企业之前的工作人员更加关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对提升企业员工整体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尽量挖掘相关专业的高端人才。

二、当前时代背景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方式

1.提升法律风险管理意识。法律风险管理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需要在优良的管理意识下来打造管理氛围。部分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意识不达标,所以要将企业法律风险优化作为前提,夯实企业内部工作人员法律风险管理理念。企业的高层领导人员应当将工作的重心分配一些到法律风险管理上,通过建设企业文化以及企业运营制度等方式来提升法律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法律风险管理流于形式也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问题,不仅会影响到企业发展环境,还会从侧面加大企业的法律风险,全面影响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企业想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就必须要不断地提升企业全体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落实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加强必要的宣传,提高全体员工的法律风险管理意识,将法律风险管理有效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构筑起法律风险管理的思想护盾。

2.构建法律风险管理体系。法律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将企业的发展作为基础目标,结合企业发展现状,构建全面、科学的企业管理体系。管理体系要包含管理制度、工作流程以及具体的管理活动。要从根本上构建法律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全面的完善法律风险管理内容,使其更加趋于科学化、规范化,以完善管理体系的方式来提升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法律风险管理的所有板块在运行时都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关系。其中法律风险识别板块的主要作用就是全面的认识到企业日常工作所暗藏的各种法律风险,再通过对风险进行分析、评估,进而确定采用何种控制手段来减少法律风险,提升企业运营安全性。

3.高端法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人才是当前时代背景下企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得一席之地的动力源泉。目前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高端法律人才方面的空白还是比较明显,所以经常出现法律风险管理工作滞后等问题,对企业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负面影响。企业需要高度重视人才管理与人才团队建设工作,根据企业的发展实况来制定详细的职工教育培训模式,将人才建设变为企业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保证人才建设效率。人才引进也是比较关键的,不断纳入新鲜血液才能保证团队的健康发展。企业可以通过招聘会等方式,引入复合型的法律人才,构建详细的、科学的法律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应有的作用,夯实企业内部、外部法律环境。企业在引进人才的基础上,要关注内部文化建设问题,最大程度的将企业文化的作用发挥出来,去引导和规范员工,使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走向正确的道路,形成同气连枝的管理氛围,才能有效发挥出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质效。

三、结语

经济的不断发展提升了国内企业的发展速度,同时也对企业内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质量会从根本上影响企业经营效率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如何提升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已经成为相关工作人员及部分企业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上文以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开展实际情况为基础,分别提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不足、风险防范机制存在问题、缺少高端人才三点常见的共性问题,之后阐述了相对应的三点解决措施,旨在通过该方式提升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郑勇.基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现状的分析及对策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5,15:207-208.

[2]祝宁波.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法律风险与法律风险管理探索[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85-94.

风险管理常用方法篇8

[关键词]:电力建设 投资 风险管理

电力建设项目投资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之一,只要涉及到资金的投入与管理,就必然会具有一定的风险。随着我国电力投资体制的改革,电力投融资体制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目前,我国电力建设项目多元化投资主体由中央和各地政府、国有和集体企业、公民和外国投资者组成。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电力建设项目的投资的数量和规模显著增加,呈现出大型化、规模化、现代化及技术含量高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电力建设项目投资的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必要。

1电力建设项目投资特点与风险管理概念

电力建设项目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基础产业,通常情况下,投资持续时间长,投资数额大,影响投资效果的因素多,投资转移与替代性差,技术难度大,投资决策复杂、难度大等是电力建设项目的显著特点。

在电力建设项目投资管理全过程中涉及很多因素和环节,每一个因素和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对整个电力建设项目经营产生风险,从而导致项目投资风险。所以,做好电力建设项目投资的风险分析与管理,对电力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对提高投资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是投资者正确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风险管理就是从全局出发,用系统的观点分析投资项目的各个方面和运行过程,对各种可能导致风险的因素反复比较,对各种倾向、趋势进行推测判断,将复杂的因素分解成简单明了的因子,从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找到影响目标的主要风险因素,并分析他们各自对整个项目的影响程度,逐项细分并确定解决风险的最佳方法,从而将项目风险降到最低点,确保项目的经济有效,达到利益的最大化。

通过对电力建设项目投资风险进行深入研究,采用系统的、动态的方法对工程项目风险进行全面管理,及早识别风险,把风险的不利因素最大限度分解出来,采取适当措施减轻、甚至消除风险,才能确保项目获得的成功,发挥电力建设项目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我国电力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电力建设投资风险管理基础理论建设不足,表现在风险管理理论的借鉴和创新缺乏,主要是投资人投资风险意识不足,对投资风险重视程度不够,专门投资理财的高级人才不足,专业培训不足等,直接制约了我国投资风险管理的水平低下,造成资源和资金的闲置和浪费。在电力投资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多样化的融资方式逐步进入电力建设市场,而对于大部分投资者来说,电力建设领域是一个全新的投资领域,电力建设项目的复杂性和行业投资经验的缺乏,为电力建设项目投资者决策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也为电力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风险管理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内容和方向不能满足电力建设项目投资的需求。大多数电力建设项目面临缺乏类似项目经验,历史数据贫乏等问题,使得电力建设项目投资领域的多数风险管理研究仍然以定性研究为主,涉及定量研究较少。在研究方向问题上表现在由于电力建设项目涉及的风险因素众多,且各风险因素间的关系复杂,我国电力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大多都侧重于某一技术侧面,例如投标报价策略、项目决策分析、新技术应用等等,而缺乏对电力建设项目投资风险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分析。

第三,我国电力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管理没有贯穿到投资的全过程。风险管理大多局限于决策期,投资者将风险管理工作作为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在投资过程中,对于资金运作的风险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没有运用风险管理的运作机制,没有发挥风险管理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作用。

第四,电力建设项目由于其风险因素众多,风险管理工作中的分析计算难度很大。我国电力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没有将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在项目风险管理中,所以,目前的情势迫切要求将风险管理工作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使风险管理计算过程简化,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

3电力建设项目投资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在信息掌握不清楚、不完全和不准确的情况下识别风险因素的过程。对于电力建设项目投资来说,风险因素识别常常是一个复杂的工程,由于缺乏推理所必须的条件,并且会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导致风险分析人员只能用一些定性的、模糊的方法来对实际情况分析、模拟、仿真和判断,不可能完全按照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电力建设项目常用的方法有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敏感性分析法、检查表法等。

3.1 专家调查法

专家调查法是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制成调查问卷,将问卷发放给相关的专家,由专家填写答案并将专家的意见采用数理统计法处理得到结果的方法。其特点是以专家为索取信息的主要对象,通过专家的个人判断可以做出定量的估计;专家调查法简单容易操作,不仅可以适用于风险的定性分析识别,同样可以适用于风险的定量分析识别。

3.2 敏感性分析法

敏感性分析是一种定量识别法。一般适用于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对项目主要指标进行总体识别和评价。缺点是对独立的因素进行识别分析,没有考虑各种因素的相关性。

3.3 检查表法

对于电力建设项目,检查表法是一种常用和有效的风险识别方法,应用检查表作为风险识别的工具,使风险识别的工作变得较为简单,容易掌握,适合于大型项目的定性分析;不足的是对风险因素的来源描述不足,没有提示出风险来源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分析不详尽,没有列入检查表上的风险容易发生遗漏。

4结语

电力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的识别可以依据项目自身的需要采取其中的一种方法,也可以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目前最常用的专家调查法、检查表法、和敏感性分析法,主要因为这几个方法易于操作且其结果比较直观易懂,但是在较为复杂的电力建设项目中,往往结合多种方法使用。如在历史数据较为丰富的大型项目的定性分析中,可先使用检查表法对其进行初步的定性判断,再通过专家调查法和敏感性分析法对项目诸多风险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参考文献:

风险管理常用方法篇9

论文摘要: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是整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施工阶段各方面工作的好坏对工程建设产品优劣的影响是难以更改的。因此,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一、工程项目管理是指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工程建设项目生命周期内的所有工作,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项目决策、设计、设备询价等系统运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直辖市和控制,以达到保证工程质量、缩短工期、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是整个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工程建设施工阶段是工程建设最终的实施阶段,是形成工程产品的最后一步,施工阶段各方面工作的好坏对工程建设产品优劣的影响是难以更改的。

二、加强合同的风险管理

工程合同既是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也是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项目的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学会从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否则,风险将给项目带来巨大的损失。合同是合同主体各方应承担风险的一种界定,风险分配通常在合同与招标文件中定义。

三、通过工程索赔将风险转化为利润

工程索赔是一种权利要求,其根本原因在于合同条件的变化和外界的干扰,这正是影响项目实施的众多变化因素的动态反映.没有索赔,合同就不能体现其公正性,因为索赔是合同主体对工程风险的重新界定.工程索赔贯穿项目实施的全过程,重点在施工阶段,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比如工程量变化、设计有误、加速施工、施工图变化、形成独立的主题.我国《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关于工程索赔也作了相应的明确规定.这些索赔条款可以作为处理工程索赔的原则和法律依据.尽管工程索赔的解不是唯一的.但却是可以计量的.利用合同条款或堆断条款成功地进行索赔不仅是减少工程风险的基本手段,也反映项目合同管理的水平。

四、利用合同形式进行风险控制

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实际,适当选择计价式合同形式,降低工程的合同风险.例如:对于水文地质条件稳定且承包单位有类似施工经验的中小型工程项目,实际造价突破计划造价的可能性不大,其风险量较小,可以采用自留加风险控制策略,用总价合同的报价方式;对予工程量变化的可能性及变化幅度均较大的工程项目,其风险量较大,应采用风险转移策略,用单价合同报价方式,将工程量变化的风险全部转移给甲方;对于无法测算成本状况的工程,贸然估价将导致极大风险,只能用成本加酬金合同,将工程风险全部转移给建设方。对承包商而言,不善于工期索赔必然导致工期延误的风险;不善于费用索赔必然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亏本.实践证明,如果善于进行施工索赔,其索赔金额往往大于投标报价中的利润部分。因此,树立合同意识、风险意识和索赔意识,重视风险管理对降低工程风险是非常重要的。

五、非计量风险的防范

非计量风险指政治、经济及不可抗力风险.政治风险包括:战争、动乱、政变、法律制度的变化等;经济风险包括:外汇风险、通货膨胀、保护主义及税收歧视等.这些风险在国际工程中经常遇到.政治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小,但一旦发生将导致灾害性后果,常常被称作“致命风险”。对于政治风险,只能作定性分折与预测,承包商应在投标决策阶段加强调查研究。经济风险一般不可避免,应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研究.对于若干种经济风险预测的数学方法,由于置信度较低,不宜作为项目的决策依据。

不可抗力引起的风险主要包括超过合同规定等级的地震、风暴、雨、雪及海啸和特殊的未预测到的地质条件和泥石流、泉眼、流砂等.按照一般合同条件,这类风险应由合同主体共同承担,承包商一般只能得到工期延误的补偿。 六、非计量风险管理和措施

在项目目标设计阶段,对影响项目目标的重大风险进行预测,研究各风险状况对项目目标的影响程度,即进行项目的敏感性分析。

在投标报价前,分析业主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状况,业主的工程款落实情况和支付信誉;在编标报价阶段,要熟悉招标文件,做好现场勘查,在单价和总价中考虑风险因素;在订立合同阶段,对于过分刻苛的合同条款提出修改要求,以减少合同风险。 转贴于

七、工程风险与风险管理

工程项目的立项、分析和实施的全过程都存在不能预先确定的内部和外部的干扰因素,这种干扰因素称为工程风险.风险是随机的,比如:工程项目风险产生的随机性;风险活动开展和持续时间的随机性;在风险活动持续时间内风险损失的随机性,若不加以控制,风险的影响将会扩大,甚至引起整个工程的中断或报废。因此,在现代工程项目管理中,风险的控制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项目管理中,风险管理属于一种高层次的综合性管理工作,它是分析和处理由不确定性产生的各种问题的一整套方法,包括风险的辩识、风险的估计及风险的控制。风险管理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综合性边缘学科,风险分析的大部分内容是关于技术风险、设备质量风险和可靠性工程问题,而关于风险评价的量度及定量分析的技术方法几乎是空白.因此,风险管理仍是一门不完善和不成熟的学科。

八、工程风险因素的辩识与分类

建设工程项目是复杂的开放系统,长期以来,工程风险的研究一直沿用分析方法和模拟方法。由于项目的内部结构、项目本身的动态性及外界干扰的复杂性,在构造问题的结构与变量的相互关系时,分析方法与模拟方法均起不到预期的指导作用,风险因素间的影响关系及所引起的后果均得不到确切表示。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错综复杂,可以从项目环境、项目结构及项目主体等不同侧面进行分类,为了便于风险分析和风险的防范处理,从工程风险是否可以计量的角度对风险进行分类,以确定哪些风险可以作定量分析,哪些只能作定性分析,哪些可以作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以便为不同风险的防范采取相应的对策。

工程风险的分类主要基于风险防范和风险处理,是定性的相对的。从性质上分析,可计量风险属于技术性风险,是常规性的不可避免的风险,包括地质地基条件、材料供应、设备供应、工程变更、技术规范、设计与施工等造成的风险;非计量风险属于非技术性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小,是非常规性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政治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组织协调风险等。

工程合同包含着多种难以界定的变量因素,这些因素都能构成项目的风险.从性质上分析,合同风险属于非技术性风险,但工程合同中包含了大量的技术性条款。因此,对工程合同的风险分析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分析。

九、工程风险的防范对策

除进行工程、设备、人身事故等保险外,还应通过保险机制减轻风险损失;通过分包合同向分包商转移风险;合理控制风险费。

参考文献

[1]钱昆润.建筑工程合同与索赔管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风险管理常用方法篇10

(一)会计操作不规范

保险公司一般采取先收取保费后进行赔付的方式,有时会因两者间相距时间过长,造成分期进行会计核算时各种收益分配不均。就会计人员方面来说,保险公司的地方分公司的会计人员通常由总公司进行委派,但委派人员仍由分公司物色,分公司决定会计人员的各项福利待遇,造成了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大幅度的削弱。同时,保险公司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预期能力,致使会计人员在操作上的主观性变强,公司有可能因此获取虚假的财务信息。另外,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应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但由于会计人员素质不一,在财务处理上会较为随意,经常造成判断失误。这些情况都会降低财务信息的质量,最终对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保险资金运用不合理

我国保险业当前的资金风险主要在于保险资金存在运用和划拨不合理的问题,使保险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和增值。体现在:第一,我国保险业存在投资工具稀少、投资品种单一、投资期限短的问题,造成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失调;第二,保险公司在核保核赔制度上的执行不够严格,经常进行通融赔付和逆向承保;第三,保险资金多用于银行存款或证券买卖,运用渠道窄且运用方式单一;第四,在资金的管理上保险公司一般进行集中管理,但分公司却经常多头开户,造成资金分散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资金周转,同时还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管理成本和运营成本,最终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经济业务[1]。

(三)准备金提存不足

保险人购买保险时,通常需先进行保费支付,如果在保险合同生效期间被保险人或财物发生事故或损失,保险公司才根据保险合同支付保险金。因此,保险公司收取保险人缴纳的保费后,为保证事故突然发生时有足够的赔付资金,通常会进行一定的准备金提存。然而在保险公司内却经常存在保险准备金不足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造成客户退保的情况发生,保险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也无从得知。

(四)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存在缺陷

保险公司在对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时,需要财务部门的财务报告,包含了公司的盈利和亏损状况,以供监管部门和公司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并做相应的决策。然而部分保险公司为伪造经营业绩或逃避处罚,通常会对财务报告做一些掩饰,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财务稳定。同时,虽然保险公司大多建立了监管制度,但由于信息流通不足,造成财务风险的监管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产生了很多管理方面的漏洞。

(五)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保险体系还不健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的差距,比如在保险活动方面缺乏全面的基本原则,保险公司的新业务不够规范、并且缺少相关的立法等。而我国目前的《保险法》的内容和使用范围都已经严重滞后,逐渐无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整个保险体系都存在法律上的缺陷和空白,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严重阻碍了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二、改进保险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策略

(一)规范会计核算工作

财务风险管理的参考依据主要来源于会计核算,其主要工作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监管。保险公司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必须规范会计核算工作,对财务人员加强培训,增强财务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帮助财务人员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数据统计和管理,杜绝虚报和隐瞒的现象。同时,财务部门要严格控制企业的负债率,做到现金流和负债率的平衡。

(二)加强资金运行管理

由于中国目前的保险业存在资金运用不合理的现象,保险公司必须加强资金运行管理和风险控制。保险公司可以设立专门的资金投资决策部门,由专业的投资人员组成,决定保险公司的资产分配和投资项目,并明确相关人员的岗位权限,在资金的运行中要注意将操作和管理分开,从而降低投资的风险,保障资金安全。同时,推行资金托管制度,明确托管双方的法律关系,在资金运作上进行相互协作,极大地加强了保险公司的资金风险管理[2]。

(三)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加强财务管理的制度建设,能够帮助在保险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合理和有效规避和防范风险。因此,保险公司应在《会计法》等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符合公司发展的会计制度及会计工作流程,并在工作中不断进行完善。同时,建立分级服务机构并加强管理,让总、分公司的财务主管部门同时对分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管理,在分公司遇到问题时要做到及时与总公司财务部门进行沟通,确保问题的及时解决和风险的有效规避,从而提高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

(四)强化内部控制

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指风险管理中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能够有效降低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强化财务管理。保险公司在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评估时,财务报告中必须如实反映公司经营中的收入和亏损状况,以便准确评估公司的偿付能力,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保障财务状况稳定。因此,保险公司需加强内部审计,规范会计核算工作,采用费用报销实名登记制度,确保经营数据的真实和可靠;组织专家对财务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为风险管理给出合理建议,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同时,改善和创新公司的管理模式,对不符合或不适应工作岗位的人员进行适当的调整,保障保险公司的稳健运营。

(五)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完善,保险公司可以推广计算机的使用范围,强化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大力开发财务预算管理系统,取代人工管理进行全面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核,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力成本[3]。设定数据自动分析模式,定期对公司各部门及各分公司的项目预算进行分析,对预算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及时处理,有效防范风险发生。同时,加强对业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收付费管理系统和预算管理系统的整合,简化工作流程的同时能够使预算管理渗入到每个工作环节,保障预算管理的执行。除此以外,还应加强费用报销和销售管理等系统的建设,自动报告反常的费用使用情况,以便对风险状况能够及时处理和调控。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