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科研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30 13:01:00

医院科研工作计划

医院科研工作计划篇1

1、在院长及分管副院长领导下,组织实施全院的学科建设、科研、教学、继续医学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三基培训考核管理工作。

2、负责制定全院科研、教学发展规划、年度计划与管理制度。

3、组织协调全院科研课题的申报、评审、管理,以及院内科研成果的鉴定、推广和应用,审核学科建设和科研经费使用情况。

4、组织安排全院学术活动,包括举办院内和院际间学术交流、学术讲座和有关学习班等。

5、负责全院学术论文的管理,定期做好登记、统计、评癣推荐和汇编整理工作。

6、组织安排医、技、药、检实习生和下级医院进修生的带教工作,负责与各高等医学院校进行教学和业务交流。

7、制订医务技术人员年度进修学习计划,根据全院业务开展需要,联系、安排、审定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学习。

8、协助院领导审批安排医务技术人员外出参加学术交流和各级医学会会议,派遣医务技术人员外出讲学,并做好学分登记。

9、制订医务技术人员的培训计划,并统筹安排和具体实施。

10、负责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医师轮转调配工作。

11、负责与广东医学院在科研教学工作方面进行沟通和联系。一、在院长及分管院长领导下,负责医院教学与科研工作。

二、制定每年教学计划及实施方案,负责安排全院的本、专科的临床教学及毕业实习教学工作。

三、负责组织医院科研计划的制定、实施检查和成果鉴定、申报奖励及成果推广应用等工作。

四、会同人事科制定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计划并负责培训考试工作。

五、做好年度接受进修计划,办理进修人员进离院手续,掌握进修人员的学习及出勤情况,督促检查科室进修培训计划与进修讲座的安排落实。

六、根据需要选派业务技术人员外出参加学术会及学习班,并办理相关手续。

七、有计划安排全院的学术讲座,并聘请上级医院著名专家、学者来院进行专题讲座。

医院科研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 中国台湾; 中医药; 科研计划; 制定

随着全球性的对传统医学的再认识和重视,中国台湾地区科技、经济、卫生主管部门以及相关机构也对中医药研究予以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推动,希冀通过中医药科研的发展与进步进一步提升科学化研究数据、提升中医药临床疗效,以促进民众健康。因此,作为科研导向作用的科研计划的制定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拟从以下三方面详细阐述台湾中医药科研计划的制定。

1 中国台湾制定中医药科研计划的政策背景

中国台湾地区推动科技发展的方针与原则,是19990120公布施行的《科学技术基本法》。根据该法,每4年召开一次中国台湾地区科学技术会议,官学研各界针对台湾科技发展的现况、挑战与愿景拟定具体建议,达成科技发展共识,依据会议重点结论订定“科学技术发展计划”,该计划是各部会拟订科技政策与推动科研发展的依据。200501召开的科学技术会议拟订了中国台湾未来4年科技发展的总目标,主要是:强化知识创新体系、创造产业竞争优势、增进民众生活品质、促进中国台湾地区持续发展、提升民众科技水准等[1]。会后研拟的“科学技术发展计划”(2005~2008年)于200506通过,以作为中国台湾推动科技发展的蓝本。

《科学技术基本法》第九条规定每两年提出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策略及现况说明;第十条规定每四年订定“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鉴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因此再出版“科学技术白皮书”,提出现况说明、勾绘适当新远景及策略,并滚动修正“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执行计划。《科学技术基本法》公布以来,台湾地区已依次于“科学技术发展计划(2001~2004)”、“科学技术白皮书(2003~2006)”及“科学技术发展计划(2005~2008)”、“科学技术白皮书(2007~2010)”提出科技发展现况说明及远景与策略,作为台湾推动科技发展的依据。

除此之外,还辅以“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行政院”产业科技策略会议及“行政院”会报进行中短期的政策修订、检视与调整。另有“经济部”与“国科会”等各科技相关部会每年召开多次会议,视需要制定与执行其权责内的政策与措施。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生物技术产业的迅速成长,以及基因研究技术的发展,给中国台湾中医药科研的新拓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迫切需要相关主管部门制定适当的科研发展策略,为此,中国台湾地区相关主管部门逐渐将包含中草药产业在内的生物技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目标之一,予以大力推动与规划。2005年召开的“行政院”生技产业策略咨议委员会会议,主要是为台湾生技产业发展方向作整体的评估与建议,并引导国际联盟布局。200610召开的“行政院”生技产业策略咨议委员会会议重点讨论农业生技、医疗器材和生技制药等三领域。其中,生技制药的发展目标是:建立以创新价值为目标的崭新育成模式,找出具有临床实验价值的候选药物,辅以商务及技术的育成模式,使其推展至临床实验二期,加速新药的研发速度,提升药物研发的价值创造[2]。

2 中国台湾重大涉及中医药科研的计划

近10年来,中国台湾科研主管部门通过设立大型研究计划的形式,组建研究团队,推动与执行相关的研究,来带动台湾地区经济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并培养一批人才。当前,台湾中医药科研主要纳入“生物技术”领域来规划和执行。近年来与中医药科研相关的重大科技计划主要包括:“生技制药'国家型'科技计划”、“基因体医学'国家型'科技计划”和“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详细介绍如下。

2.1 生技制药国家型科技计划鉴于生技制药产业深具发展潜力,近10年来台湾积极推动发展这一产业。该计划的执行部门是“国科会”“卫生署”与“经济部”。第一期于2000年开始执行,为期3年,总经费为新台币10.6亿元,目标以本土抗癌天然物的研发为主。第二期执行期为4年(2003~2006),总经费为新台币75.9亿元,总目标为:致力于中草药、新药、生技药品的研发,并整合上(“国科会”)、中(“经济部”)、下(“卫生署”)游的资源,以建立新药研究、药理、毒理及临床实验体系,研发治疗中国台湾民众常见疾病的药物,并以本土性癌症与感染症的检验为目标,发展多功能的生物医学芯片[3]。本计划第三期(2007~2010)延续第二期的合作模式,并以癌症、糖尿病、心血管及神经药物为研究主轴,整合各部会的药物研发资源及研究人才,期望促使上游研发成果落实产业界,以期在有限的资源及经费下,能带动中国台湾生技制药产业的蓬勃发展,创造小而美并具国际竞争力的知识经济产业[4]。规划架构包括新药探索、临床前实验及临床实验各项研发,结合“国家”卫生研究院、各大专院校与研究机构、“经济部”支持的研发机构、医学中心及药厂或生技公司等学、研、产各界,以推动计划的进行。

本计划与涉及中医药研究内容的研究重点分述如下:

“国科会”部分,从事的中医药研究包括天然药物组的子课题:以中药、民间药及海洋生物为其研究方向,加强本土药材及海洋生物的研发。

“经济部”部分,与中医药研究最为密切的科技专项有:生技中心的“免疫调节与抗老化中草药产品开发四年计划”、生医中心的“肝病及气喘中草药新药开发四年计划”、药技中心的“提升传统中草药产业研发技术四年计划”等。

“卫生署”部分,与中医药研究关系密切的是两个临床实验:1)中草药临床实验:研究方向包括①西药的辅助疗法;②比西药的副作用低或并用可降低其副作用者;③可取代价格昂贵的西药,具有经济价值者;④不易治疗或比西药更具有疗效者;2)中西药并用临床实验:包括中草药与西药并用,有临床疗效或其交互作用研究等。

2.2 基因体医学“国家型”科技计划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人类对自身基因图谱认识的不断深化,全球科学家们都认识到致力于基因体的功能研究已经是大势所趋,基因体的研究不仅可向人们提供窥探自然、了解生命基础奥秘的方法,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所衍生的知识产权、开发的产品等都能产生相当高的经济效益。为此,“国科会”与“卫生署”依据台湾第五次科技会议决议,于1996年开始规划推动“基因医药卫生尖端研究”,并于199808开始执行。2001年,“基因医药卫生尖端研究计划”升格为“国家型”计划,在“国科会”、“卫生署”、“经济部”及相关部会共同参与下,于2002~2005年,执行第一期“基因体医学'国家型'科技计划”,总经费为新台币72.7亿元。此计划的总目标是:以基因体为基础,进行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特别对中国台湾地区常见的疾病,结合基础研究、动物模式测试、临床实验、技术移转及业界发展等研发工作,完成基因医药开发,以促进产业技术生根[5]。研究计划范畴涵盖基因体医学、生物信息学、蛋白体与结构基因体学、基因体科技的伦理、法律与社会影响等。为了集中资源,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于200505起以中国台湾地区重要且有特色的三大疾病——癌症、感染性疾病及高遗传性疾病等特定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为主要研究方向,同时继续进行创新与基础基因体的研究[6]。

第二期从2006~2010年为止,规划方式较第一期更具整合性与一致性。透过部会署的直接参与各分组的工作会议,对规划方向与内容提供双向的直接沟通;“国科会”补助上游的基础研究计划,并建置维运核心设施,以提供必需的基础建设与技术支持,依研究领域规划为肝癌组、肺癌组、感染症组、高遗传性疾病组、伦理法律社会影响组、创新研发组、产学合作组及国际合作组。“卫生署”从法规、遗传咨询、与国民健康相关的癌症与感染症以及中医药基因体相关研究着手,“经济部”则从较具有产业发展性的生物信息、遗传资源保存与开发、基因药物技术开发3方面进行规划[7]。

“卫生署”科技组、中医药委员会、“国民健康局”则积极配合推动“肺癌”、“中医药相关基因体研究”、“基因体医学之健康服务应用计划”三大研究项目。“经济部”科专计划则锁定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技术开发与建立产业发展所需的重要环境建构,并同时以业界科专机制补助生技医药业者投入基因体相关研发与应用,以研发带动产业发展,创造生医产业经济效益。此外,另建置包括基础基因体分析、高速基因型分析、生物影像、临床样品、突变鼠模式、疾病表现型分析、蛋白体分析、生物信息分析及蛋白质结构分析等共19个核心设施的建置及运作,2005年已有18个核心设施开始对外提供高质量服务[8]。

2.3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是由“国科会”“农委会”“中央研究院”“卫生署”及“经济部工业局”等机构共同推动的跨部会的大型计划。其中,计划的共同研拟整合、推动与执行机构是“国科会”、“农委会”及“中央研究院”;“卫生署”协助办理基因转殖农产品在食品应用上必须的安全评估与管制技术;“经济部工业局”协助办理研发成果的厂商辅导及技术推广。该计划第一期从1999年开始执行,已执行3期,其中与中医药最为密切的是第3期的“中草药及保健食品产业化体系之建立及推动”。

3 中医药委员会制定的科研策略及计划

“行政院卫生署”中医药委员会负责掌管中国台湾地区中医、中药的行政管理、研究发展及典籍信息等业务,一直将中医药科技研究列为重点业务项目之一,持续推动中医药的研究发展。

3.1 科研策略结合中国台湾地区科研发展的总体方向与策略及重大科技计划,中医药委员会根据中国台湾中医药的特点、面对挑战与机遇,依据“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中草药产业技术发展五年计划”,拟定“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整合型计划”,争取列入“政府”科技预算,积极进行中药质量管理研究、推动中医药科研、临床实验环境及法规的制定等,自此中医药委员会研究经费大幅成长,迄今平均每年约以10%稳定成长。

此外,鉴于中医药基因体研究的重要性,中医药委员会为配合“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邀请学者专家召开了数次座谈会,讨论中医药如何与基因体研究结合的方向,制定了“基因体医学'国家型'科技计划——中医药基因体相关研究计划”,进行:①中医的基因体研究:建立以基因体学方法研究中医理论的模式及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基因体模式;②中药对癌症患者免疫调控因子基因表现的影响;③建立基因体鉴定为研究平台研发相关中药——以防治肝病为例;④中医药与感染性疾病的基因研究——以中医的辨证论治研究不同感染性疾病的基因体异同及探讨中药抗病毒的效用等项重点。在中医药委员会积极推动下,已在多个学术机构建立了中医药与基因体相关研究团队,延揽中医、西医、生物科技及统计等人才,建立了研究平台,希望通过此研究计划的开展,了解中医与基因表现的关系及中药对基因表现的效应,建立中医理论的实证基础。

3.2 科研计划上述两项计划是近年来中国台湾中医科研发展方向的指导策略,在此架构基础上,中医药委员会每年聘请产、官、学、研界精英召开数次咨询会议广纳意见并配合该会业务需要与工作目标,拟订“中医药研究计划招标公告”,刊登于该会网站公开征求招标。招标公告对每年的中医药研究重点、研究目的、研究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是这两项指导性计划的具体化呈现。

中医药委员会还制定了计划的审查程序及管理、考核流程,从计划征求至成果呈现,过程可分为“征求计划”、“计划审查”、“计划管考”及“研究成果”等4个阶段共13个步骤,详细管考流程如图1所示。

资料来源:林宜信:《台湾中医药现代化及国际化研究思路:卫生署中医药委员会整合型计划成果要览(1986-2006)》,183页,台北,行政院卫生署中医药委员会图1 “卫生署”中医药委员会研究计划管考作业流程图

历年研究计划的执行机构以大专院校为最多,第二为医疗机构,第三为研究机构,第四为卫生机关。且大专院校和医疗机构承揽的计划总数逐年增高,2005年承揽了全部计划数的91.5%,从中可见这两类执行机构对中医药研究的投入与参与。

依计划类别,可将研究内容分为中医政策研究、中医临床研究、中医药药理研究、针灸研究、中医辅助诊断仪器及诊断基准研究、中药品管研究、中药资源研究、疾病典籍研究、研究成果整理计划、两岸中医药学术交流、保育类动物药材研究与中医药基因体研究等12大类。历年研究重点是中药品质管理研究、中医临床、中医药药理研究、基因体研究与中医政策研究,而针灸研究、疾病典籍研究等近年均未获资助。研究成果以供中医和中药继续教育讲座为最多,而在申请专利或技术转移的潜力上,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台湾地区中医药科研未来的方向与重点仍然是中医药的现代化与国际化,为达成此目标将全力推动中药品质管制、中药新药研发与中医药基因体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茂昆.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2004)[M].台北: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2004:41.

[2] 国家实验研究院.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2007)[M].台北:科技政策研究与资讯中心,2007:36.

[3] 国家实验研究院.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2008)[M].台北:科技政策研究与资讯中心,2008:348.

[4] 国家实验研究院.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2006)[M].台北:科技政策研究与资讯中心,2006:185.

[5] 吴茂昆.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2004)[M].台北: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2004:35.

[6] 国家实验研究院.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2007)[M].台北:科技政策研究与资讯中心,2007:222.

医院科研工作计划篇3

[摘要] 目的 了解临床与医技科室主任管理培训需求,为进一步开展培训提供依据。方法 对136名临床与医技科室主任进行问卷调查,应用Goldstein分析模型和培训需求差距分析模型,从组织、任务和个人层面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结果 组织层面分析揭示了该院临床与医技科室管理人员培训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任务层面分析确定了8项(培养甄选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医疗安全与细节管理能力、科室综合管理能力、带动学科发展能力、团队建设能力、影响力与亲和力、激励能力)亟待通过培训提升的岗位胜任力。个人层面分析表明,59.7%的科室主任近3年没有参加管理培训,94.5%的科室主任认为需要进行管理培训;普遍认同的培训内容为沟通技巧、团队建设、医疗质量管理、医院文化与创新意识;认同率较高的培训方式为经验交流、授课、案例分析和单位间学习交流。结论 培训需求分析为科室主任培训计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管理培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 临床科室;医技科室;主任;管理培训;需求分析

医院管理模式的改变、竞争方式的转变以及病人对医疗卫生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决定了我国医院管理队伍职业化的发展趋势,管理培训也由此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临床与医技科室主任是医院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身兼医疗、教学、科研、行政管理于一身,在学科建设、科室及医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当前我国医院管理人员培训体系与机制建设滞后,导致大部分科室主任缺失系统的管理培训,较普遍存在管理理念落后、管理知识匮乏管理技能欠缺等现象为了制定基于需求的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培训,有效提升科室主任的管理水平,本研究对临床与医技科室主任的培训需求进行了调查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某省级三级甲等医院现任职的136名临床与医技科室主任为研究对象,其中临床科室主任110名,医技科室主任26名。

12研究方法

1.2.1 需求分析 应用Goldstein分析模型从组织、任务及人员三个方面进行培训需求分析[1]。通过文件与资料分析(主要包括:《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等文件纲要[2-5],该院“十一五”规划与总结、“十二五”规划、医院年度工作要点分解、工作计划与总结汇编、规章制度汇编、岗位职责汇编、科室综合目标责任书、医院工作分科报表等档案资料)和医院现状调研,从医院内外部环境、战略目标与资源方面进行组织层面需求分析;在问卷调查和岗位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培训需求差距分析模型(培训需求=理想状态-现实状态)[1],完成任务层面的岗位胜任力培训需求分析;统计并分析调查问卷,从个人层面了解临床与医技科室主任培训现状及其对培训内容、时间与方式的需求。

1.2.2 问卷调查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由基本情况、培训需求调查和岗位胜任力评价三部分组成。共发放问卷136份,回收问卷129份,剔除填写不全问卷10份,回收有效问卷119份,有效回收率87.5%。所有问卷统一编码,用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1.2.3 结果评定 将岗位胜任力依据LIKERT 5分度量法分为5个等级并赋予相应的分值:优(5分)、良(4分)、中(3分)、低(2分)、差(1分)[6]。4分以上界定为较理想状态,3~4分界定为一般状态,3分以下界定为不理想状态。本研究的理想状态值取自较理想状态的中间值,即4.5分;现实状态值取自调查问卷自我评价(50%)与他评(50%)的均值。差距值=理想状态值-现实状态值。根据差距值将培训需求分为3个等级:轻度需求(差距值1.0)。

2 结

2.1 基本情况本次有效调查119人,其中临床科室主任102人,医技科室主任17人;年龄32~56岁,平均45.7岁;任现职0.5~17.0年,平均4.6年;正高级职称45例(37.8%),副高级职称63例(53.0%),中级职称11例(9.2%);博士41例(34.5%),硕士58例(48.7%),本科18例(15.1%),大专2例(1.7%)。

2.2 组织层面

2.2.1 医院内外部环境 从外环境看,社会经济、文化与科技环境的迅速发展变化,使得人们对健康的重视日趋增加,病人对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超前的管理理念、一流的服务流程、不断提升的医疗质量和新技术的研发已成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这对临床与医技科室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卫生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的纲要和指导性文件[2-5],明确了医院管理人员培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全面部署了培训任务,并提出了2015年全国卫生管理人员岗位培训率达到95%的要求,以上政策纲要为医院管理培训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围。从内环境看,该院“向服务要市场”、“向人才要动力”、“向管理要效益”的管理理念、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人本主义的软管理方式、成本管理促效益的经营理念已普及到临床与医技科室,科室管理人员只有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质和管理技能,才能迎合医院现代化管理模式的需求。

2.2.2 医院战略目标 该院“十二五”发展目标在学科发展、品牌打造、医疗、教学、科研、人才、硬件、管理、经营等方面给予了国内先进水平的定位,并确定了“高水平的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和现代化研究型医院”的发展目标。临床与医技科室管理人员是医院战略的谋划者,更是科室发展目标的设计者与执行者,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技能直接关系到医院和科室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医院各级领导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为此该院将“完善医院管理组织框架,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列为2011年12项工作要点之一。可见该院管理培训的开展基于医院战略的需求并为医院战略而服务。

2.2.3 医院人力资源与财务状况 近年该院管理队伍迅速壮大,现有各类管理人员545人,较3年前增加112人(25.9%),其中临床与医技科室管理人员268人,占管理人员总数的49.2%,较3年前增加52人(24.1%);护理管理人员143人(26.3%),其中新增40人(38.8%);行政管理人员134人(24.5%),其中新增20人(17.6%)。培训情况调查显示,近3年59.7%的临床与医技科室主任没参加管理培训,比例明显高于行政管理人员(30.9%)和护理管理人员(12.2%)。“十一五”时期医院发展回顾揭示了该院蓬勃发展的势头和良好的效益状况。

“十一五”末,医院现开放床位为1 995张,较“十五”末增长42.5%;医院年收入达到16.47亿元,是“十五”末的2.38倍;资产总额达到25亿元,是“十五”末的2.20倍。医院良好的经营与运行状况确保了持续提升的经济效益,稳定的经济收益保证了医院及各部门计划的实施,也为医院各项培训工作的开展和管理提供了长期有效的保障。

2.3 任务层面

2.3.1 岗位任务 在参阅该院岗位职责汇编和相关文献[7-8]的基础上,经高层医院管理者、职能部门负责人、临床与医技科室管理人员讨论,确定了科室主任岗位任务清单并明确具体要求。任务清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工作内容:工作概述、工作职责(管理职责、业务职责、教研职责)、岗位工作关系(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②任职资格:基本要求、知识技能要求、应知法规、素质要求、培训要求;③工作权限;④协调关系;⑤绩效考核要点。

2.3.2 岗位胜任力需求 在文献回顾[7-11]、专家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岗位任务清单对科室主任的18项岗位胜任力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各项岗位胜任力的自我评价值均高于他评值;不同学历、职称、专业的科室主任岗位胜任力需求差异无显著性;管理年限0.5~3.0年者与3.0年以上者的岗位胜任力需求总体相差不大,部分胜任力需求略有差异,如管理年限0.5~3.0年者对规划与决策能力、科室综合管理能力、带动学科发展能力的培训需求较3.0年以上者略强烈,而其对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训需求较3.0年以上者略弱。见表1。

2.4 个人层面 2.4.1 培训现状 119例调查对象普遍认为需要进行管理培训,其中43.3%认为非常需要,51.2%认为需要,两者合计94.5%。调查显示,在过去3年中,未参加管理培训者71例(59.7%),参加1~2次培训者27例(22.7%),参加3次以上培训者21例(17.6%)。

2.4.2 培训内容需求 培训内容中需求人数超过50%的项目依次为沟通技巧(70.6%)、团队建设(58.8%)、医疗质量管理(58.8%)、医院文化与创新意识(52.9%);需求人数低于30%的项目为信息管理(27.7%)、支持与决策(26.9%)、卫生人力资源管理(23.5%)和时间管理(14.3%)。而对卫生政策与法律法规、医院绩效评估管理、医院战略与目标管理、管理人员行为规范、岗位职责培训、医院成本管理、细节管理、医院规范化管理概述需求人数百分率分别为42.2%、36.1%、34.4%、34.5%、33.6%、32.7%、31.9%、31.1%。进一步分析显示,不同学历、职称的科室主任对培训内容的需求无明显差异;临床科室主任对沟通技巧和医疗质量管理的培训需求较医技科室主任略高;管理年限0.5~3.0年者与3.0年以上者对管理培训内容的需求基本相同,随着管理年限的增加,被调查者对团队建设和医院文化建设的关注程度呈增加趋势。

2.4.3 培训时间与方式需求分析 被调查者最认同的培训时间为上班与业余时间相结合,占49.6%;普遍认同的培训频率为每3~6个月培训一次,占67.9%;最为认同的培训方式为经验交流(52.1%)和授课(48.7%),其次为案例分析(47.9%)和单位间学习交流(46.2%),而院校合作培训(27.2%)、轮岗(11.8%)、学历教育(6.7%)以及其他培训方式(5.8%)的认同率相对较低。另外,有7人提出其他建议,如出国培训、观摩成功范例、采用短信等方式进行管理知识的日常灌输等。进一步分析显示,不同学历、职称、专业的科室主任对培训时间、频率和方式的需求无显著差异。管理年限0.5~3.0年者对授课和案例分析的倾向性高于3.0年以上管理年限者,而其对经验交流和同行单位学习交流的倾向性略低于3.0年以上管理年限者。

3 讨

3.1 强化培训意识与理念管理培训是医院生存发展的需要,是提高管理效能和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人力资源的智能投资,这种理念必须在全院范围内得以普及。

医院高层管理人员作为培训的组织者与管理者,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临床与医技科室主任培训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医院中、长期人才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在经费上加大投入力度。

作为受训者的科室主任,更应该认识到管理培训对其自身发展的价值。昨天是人才,今天未必是人才;此处是人才,别处未必是人才;坚持培训和学习是其个人实现自我发展和不断增值的必由之路。因此,科室主任应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管理培训,积极主动参加相关培训,按计划完成培训任务。

3.2 加强管理培训力度

医院内外部环境分析和战略目标分析揭示了该院临床与医技科室管理人员培训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医院人力资源分析显示,该院管理队伍不断壮大,临床与医技科室管理人员是该院管理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科主任负责制的医院内部管理体制下,该院科室主任在科室和医院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培训现状调查表明,该院59.7%的临床与医技科室主任近3年没接受任何管理培训,比例居各类管理人员之首。同时,岗位胜任力分析显示,在18项岗位胜任力中,培训需求为重度和中度的有8项,这说明该院科室主任岗位胜任力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存在一定的差距,亟需通过培训予以提升。

本文调查结果还显示,94.5%的科室主任已经认识到自身的差距,希望通过管理培训提高自身的管理技能。因此,该院应加强临床与医技科室主任的管理培训力度,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上予以支持,推进和规范科室主任管理培训工作的开展。

3.3 制定基于培训需求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是培训工作有序开展的基本保障。培训计划制定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按需培训的原则,把需求调研和分析作为培训计划生成的必经环节。临床与医技科室主任培训计划的制定应以组织、任务、人员三层面的系统需求分析为依据,以岗位胜任力建设为基础,将长期的年度培训计划与短期的定向培训计划相结合。培训内容设置应注重综合性,既要关注科室主任培养甄选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医疗安全与细节管理能力、科室综合管理能力、带动学科发展能力、团队建设能力、影响力与亲和力、激励能力的提升,也要注重沟通技巧、医疗质量管理、文化建设等管理技能和知识的培训以及素质的培养。项目和课程设计应兼顾普及性和针对性,在满足大多数科室主任的普遍需求的同时,也要满足少数和不同管理年限科主任的特别需求。在培训方式方面,低年资的科室主任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授课与案例分析的倾向性较大;而高年资的科室主任多数倾向于经验与学习交流。因此,在以专题讲座、案例教学为主的培训安排中,还应做好预算和规划,有计划地选派部分科室主任到国内外有先进管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医院、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进修。

培训活动是一项有计划的、连续的、系统的复杂工作,要使培训工作科学化、程序化开展,必须有完善的培训制度和机制建设的跟进。建立有效的制度体系,从制度上支持和保障培训相关工作的顺畅运行。在完善体现培训需求的计划生成机制的同时,还需强化组织领导管理机制,构建流程科学的培训运行机制,完善培训考核与激励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周婿诗.培训需求分析模型研究综述[J].现代企业教育,2009,11(22):68-69.

[2]卫生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 2010.

[3]卫生部.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 2002.

[4]中共中央办公厅. 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

2010.

[5]卫生部.关于开展卫生管理干部岗位培训的通知. 2004.

[6]杨武,苗志敏,杨松凯,等.主管护师综合评价指标筛选与评价标准的研究[J].齐鲁医学杂志,2008, 23(5):455-459.

[7]苗百超,王冬,陈立明.大型综合性医院临床科室主任的岗位分析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5,204(6):332-333.

[8]毛春,刘文卫,李晨,等.临床与医技科室主任考核体系的探讨和实践[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8,15(2):28-30.

[9]徐鹏.临床科主任岗位胜任力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09.

医院科研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 问题 对策

公立医院项目预算是纳入财政部门预算管理,实行财政定项补助政策。公立医院财政项目预算是为了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包括基本建设支出、大型修购、医疗设备购置、网络设备购置、网络运行维护、科研项目经费以及三公经费等项目支出。公立医院要搞好财政项目预算管理,必须合理地安排项目预算资金,科学地监管项目预算全程,规范项目预算流程,通过明确权责、量化标准等方法,以点带面,达到公立医院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目的。

一、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公立医院实行精细化管理是势在必行的

公立医院由于主要的资金来源是靠自身的积累及政府财政部门对医院每年不足10%的财政拨款,使得公立医院做不必要“大检查”、开不必要的“大处方”,违背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宗旨。公立医院是整个医疗体系的核心,而深化医改主要解决的是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们只有转换管理理念,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根据医院现有的资源,分析医院目前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医院全局性、长远发展的有效战略规划、工作目标,并将这一目标层层分解,把战略目标转化为具有数量特征和时间界限的指标,由传统的经验式管理转化为科学的运营式管理,精打细算,由以往的粗放式管理转化为科学的精细化管理,让制度化、规范化贯穿整个工作的业务流程中,通过规范、细化,从而达到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精细化管理是医院长远发展的必要管理手段,也是医改不断深化的需要。

(二)精细化管理可以优化业务优化业务流程,科学合理配置资源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应体现在医院的各项业务经济活动,实行精细化管理,应该分阶段、分层次进行,以点带面,逐步扩大范围推行。由于医院的一些传统工作习惯,导致工作人员形成的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阻碍了医院的发展,浪费了医院的资源,减低了工作效率。例如:项目预算在每年的部门预算上报工作中,设备办会在上报前通知各预算中心,各预算中心才抱佛脚,匆忙整理所需购置的设备资料,往往形成预算已经批复,设备办才组织前期调研,数据参数论证等工作,导致预算项目无法正常执行,使得浪费了大批的人力、物力。因此我们只有通过精细化管理,合理地设计、优化工作流程,才能高效的提高工作效率,才能合理的节约人力物力。

(三)通过精细化管理降低运营成本

医院精细化管理是现代医院的一种管理理念。医院应在不增加患者负担、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本着节约,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开始,以量入为出的原则,最大限度的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医疗质量。如:医院的水电费管理,由归口管理科室总务科统一管理,为各成本责任中心加装水表、电表,控制水电资源不必要的浪费,无论是从医疗、医技科室到行政后勤科室,特别是公共区域,归口科室应细化管理方案,并定期不定期进行检查,杜绝长流水、长明灯的现象,明确各区域管理责任人,细化考核目标,制定考核绩效奖惩机制,培养全员成本意识,让医院精细化管理站在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精细化的基础上,贯穿于全成本管理中,二者相辅相成,达到合理使用、利用资源,降低运营成本。

(四)精细化管理可以推动医院发展,将医院战略规划、工作目标落到实处

医院精细化管理涉及到医院运营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从医疗技术管理还是到医疗安全管理,从临床业务科室管理到医疗辅助科室管理,从行政职能科室管理到后勤保障科室管理,从预算管理到资金管理,从成本管理到绩效管理,从人员观念到服务意识等,都需要精细化管理的规范与推动。只有通过细化医院战略规划、工作目标,层层分解细化到工作每个流程中去,将医院战略规划、工作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将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的职权责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设置合理的考评机制,通过考评发现问题,不断深化改进,从而推动医院的长期发展。

二、财政项目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项目预算编制缺乏科学的论证,导致项目无法正常进行

医院项目预算编制往往是预算上报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接到通知,各归口管理科室要在短期内要完成项目论证、采集参数、选择项目、内部审批、输入部门预算系统等一列工作,因此项目预算是一个粗旷式的预算编制,缺乏项目支出预算详细的说明书、测算依据、测算方法,缺乏科学地项目论证可行性报告,采集的数据参数参差不齐,影响财政项目有效性的分析,容易导致项目预算下达后无法正常执行,引起资金闲置,不利于提高财政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如:医院药剂部门要购置中草药煎药用设备,归口管理部门设备办在接到要编制下年度项目部门预算通知时,才通知各预算科室,各预算科室接到通知后要在短短一两个星期准备好购置设备的资料,预算科室为引起防止漏报或错过上报时间,影响到下年度设备购置,经常来不及进行详细采集数据参数,大概了解下目前市面该类设备的大致情况,询问下其他医疗单位目前使用的品牌,就上报给设备办,导致下年度预算批复下达后设备管理部门因缺乏有效的参数,无法正常进行设备招标采购程序,影响财政项目预算执行进度滞后,影响财政资金无法在预算年度正常使用。

(二)财政项目预算中科研项目缺乏精细化管理,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失控

财政项目预算中科研项目属于专业化技术性比较强的财政项目,财务部门往往无法获得科研项目确切的科研进展情况,影响科研项目资金的实际支付情况与科研进度脱离,项目负责人员经常等到科研项目快到结题时,突击使用资金。有些项目负责人承担多个科研项目,认为都是科研项目的资金,随意从自己的课题中交叉使用项目资金,导致科研项目部分课题经费超支,部分课题经费没有完成。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如项目经费支出中大量的资金用于购置耗材或是差旅费等经费支出,而实验测试经费支出在经费支出中占比少之又少。

(三)财政项目预算缺乏有效的执行、控制管理力度

项目预算管理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重编制、轻执行,对于财政项目预算下达后,各归口管理科室虽然将项目资金的实施使用计划报至财务部门,但项目资金的实施使用计划往往是粗线条上报,缺乏项目的可控性,再加上项目前期缺少足够的准备工作,造成项目迟迟不能开工现象,而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因缺乏有效参数或是设计有缺陷的等原因使项目滞后,归口管理部门也不能及时将项目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反馈回来,造成项目预算失去了有效监管与控制。如:总务部门管理的改造工程,在项目预算下达后才开始找人设计工程,制作工程清单、招投标等一列准备工作,影响了工程的开工进度,甚至有些项目应在预算年度内完成的工程会滞后至下一年度,在执行时会发现制作工程清单不足等其他因素,影响工程正常进度,工程缺乏有效地执行控制力度。

(四)财政项目预算考核指标缺失,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

财政项目预算考核是对项目预算管理的过程、效益的进行综合的考核评价,也是绩效评价工作的基础。医院财政项目预算现在只简单考核项目的执行率,未考虑到项目的下达时间,以及该项目完成的匹配时间,缺乏项目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结合,没有统一的规范化考核指标标准。在财政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方面,各医院的绩效评价报告中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不同,缺乏可比性。如:手术室购置的C型臂是专为骨科手术病人用,在项目绩效评价中生态效益及管理有效性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因此医院应建立可操作性的整体框架的绩效评价体系。

三、财政项目预算管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医院应建立项目库,通过精细化管理手段为财政项目顺利完成提供保障

财政项目预算编制是项目能否顺利执行和完成的前提。医院应分库房建立项目库,成立项目专家组,对于通过项目论证,经过详细的测算和说明,完成数据参数采集,经过项目专家组审核通过的项目,应进入医院项目库。每年上报财政项目部门预算时,按轻重缓急、优先保障的原则排序,优先安排重点保障项目预算。通过建立项目库等的精细化管理手段,可以避免预算、执行两张皮现象出现,杜绝医院项目预算编制随意性大,避免项目资金出现闲置现象。医院对项目从立项到进入项目库等一系列流程进行便捷的设计,建立项目管理制度,通过便捷完善的流程和规范的制度相结合,让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各司其责,把工作目标落实到位,让医院的精细化管理发挥最大的效能。

(二)完善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流程,加大科研项目经费执行中精细化管理

科研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应与项目实际的科研进度保持一致性。医院应建立科研项目标准化管理制度,合理优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流程,完善科研项目从立项申请到预算编制,从实施计划到预算执行监督,从项目考核到绩效评价等有针对性的进行项目管理。财政科研项目预算下达时,项目负责人应制定详细的科研项目实施计划与配比的项目经费支出计划,项目经费支出计划中应注明科研经费支出使用的具体内容,以及项目经费支出的资金配比情况,上报科研部门,由科研部门组织科研专家小组、财务部门对该项目的实施计划与用款计划进行审核,项目实施、用款计划审核通过后,项目开始实施,科研部门按照项目实施计划对该项目进行监督与考核,财务人员按照用款计划审核科研项目资金的执行情况,定期与科研部门对项目实施进度、付款进度、资金配比情况进行核对,通过协作管理,避免项目监管出现脱节现象,避免科研经费出现超支、混乱现象,杜绝盲点。

(三)精细化管理必须加大项目预算执行力、控制力,循序渐进管理

医院精细化管理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为确保医院精细化管理能够顺利实施,良好的管理环境是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我们要树立全员的精细化管理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全员明白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某个人、某个部门可以完成的,要求每一位职工明确自己的职责,从每个岗位、每个环节做起,摆正心态,建立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意识,不断提升全员的执行力。我们应该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医院的精细化管理措施,真正做到医院业务与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执行力与控制力的作用,循序渐进地开展精细化管理。如项目预算在执行中,财务部门要求归口管理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向财务部门报送项目的进度情况,财务部门要结合项目管理部门上报的实施用款计划,核对项目的执行进度,发现进度滞后或其他原因导致项目无法进行时,要求归口管理部门说明原因以及项目解决办法、具体的时间等解决措施,保证项目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四)制定合理的项目考核目标考核指标,结合考核完成项目预算的绩效评价

目前我国财政项目预算考核指标没有从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没有统一的评分标准,从项目的投入到产出效果,没有进行全面的考核,现有的考核指标也缺乏可比性。我们应实践结合理论,通过实地座谈法、咨询法、调察问卷法等方法,本着重要性、相关性、经济性、可比性原则,设计医院财政项目预算的考核指标,在考核的基础上完成绩效综合评价。财政项目预算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要从管理、应用、考核的角度出发,以评价项目为依据,制定出多层次的绩效评价指标,该指标应结合业务数据并与项目目标相关,项目由专业的绩效评价人员分阶段对项目进行考评,通过考评发现项目预算在编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偏差,使项目预算管理部门能够根据项目评价结果对实施中的问题与偏差进行及时的调整改进,起到对项目资金细化管理的作用,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

医院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借助精细化管理,加强各项制度的建立,优化各项业务流程,从管理、应用、考核等角度出发,全员参与,明确责、权、利的结合,注重每一流程、每一岗位、每一环节的细节质量,完善绩效考评体系,形成财政项目预算精细化管理机制,从而加强财政项目预算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科学的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王仲.医院预算精细化管理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 36

[2]张三定,胡书孝,张芳均.医院开展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8 .15(5)

[3]温丽霞.加强高校项目预算管理的探讨[J].经济师,2013. 2

医院科研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 本科 医学生 科研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Undergraduate Medical Students' Research Ability Training

LIU Liang, GE Ming, QIANG Jianfeng

(Medical School of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22600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cientific research has played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all medical colleges or hospitals throughout the whole country. However, there still exists big gap in the scientific strength among undergraduates between China and neighboring country Japan or European countries. According to some survey, most of respondent among most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not satisfied with the training level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oward undergraduates. Compared with the situation of the training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verseas, some suggestions and ideas will be discussed in the area of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oward undergraduate in China.

Key words graduate; medical students; capac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development

近年来,科研在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及各类医院工作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无论是院校的排名还是个人各项工作的评比也越来越看重科研水平,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经费鼓励科研项目的申报,各类奖项的评比也遍地开花,可是我们也看到,一些学术造假、论文剽窃的负面新闻屡见不鲜。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某些人的急功近利,另外一方面也说明这些人缺乏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国医学领域的科研创新应从源头抓起,即从本科阶段就应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1 我国本科医学院校对本科学生进行科研培养的现状

当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第一学历(多指本科)毕业院校越来越看重,这从一方面也说明,本科毕业生的质量越来越受到了重视,国内很多“211”及“985”的重点高校对本科生的教学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研究生的培养。因此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一个高校的教学水平,也关系到一个高校的声誉。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大的一个途径就是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近几年,国内院各大院校逐步探索和建立起自己的本科生培养机制。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高校都提出了针对本科生的科研训练计划,比如“学生科技训练”(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RT)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 program, SRTP)等,①这些计划深受本科学生欢迎,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然而,医学类院校,无论是独立的医科大学,还是综合性大学中的医学院,却鲜有提出此类科研训练计划。

为了调查目前本科医学院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我们对在江苏省21家及浙江省2家医院实习的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300名学生(包括南通大学学生250名及省内其他院校的学生50名)和南通大学基础及临床共70名教师发放了调查问卷。在所调查的300名学生中,只有2人感到非常满意,3人感到满意,一般的163人,132感到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在所调查的70名教师中,认为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方面感到满意的只有1人。详见表1。可见,大部分师生对目前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均不认可。

表1 我校70名教师和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300名学生对科研能力培养的满意程度(%)

医院科研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PDCA循环;医院科研管理

医院是科学研究问题提出和科学研究成果应用的场所,医院在转化医学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在国家倡导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医院的科研发展将是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2]。虽然医院拥有大量高学历、具备科研素质的专业人才条件,但工作仍以临床为主体,科学研究开展力度不够,优秀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受限,开展高水平研究难度大。所以如何提升医院科研水平,促进转化医学发展,对医院科研管理提出了挑战。PDCA循环作为质量改进不可或缺的工具,应用于医院科研管理中,将会对医院科研质量提升、转化医学发展提供帮助。

1 PDCA循环

PDCA循环是美国管理学家戴明(W・Ed.Wards Deming)博士根据客观规律总结出来的,包括P(Plan,策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ion,处置)4个阶段,是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的循环体系[3~5],它是对持续改进、螺旋式上升的一种科学总结,是提高每一过程质量到提高总体质量的往复循环。它包括了四个阶段和八个步骤。

1.1 PDCA的四个阶段 ①P阶段:即计划阶段,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制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②D阶段:即执行阶段,实施制定的研究方案和计划,强调在执行措施前对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③C阶段:即检查阶段,对照计划内容,检查执行情况和效果。④A阶段:即总结阶段,把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纳入标准、规程或制度;发现新的问题,反馈到下一循环P阶段进行解决。

1.2PDCA的八个步骤 PDCA的八个步骤是四个阶段的具体实施过程,包括:①分析现状,找出存在问题;②找出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③找出各种原因中的最关键因素;④针对主要影响因素,提出改进计划;⑤执行所制订的计划;⑥根据计划的要求,检查执行的情况;⑦总结经验,把好的经验提炼上升为"标准";⑧提出遗留问题,并将其转入到下一个PDCA循环予以解决。

2医院科研管理中PDCA循环的应用

在国家倡导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科技发展大背景下,应大力满足临床一线人才对科研存在迫切需求,提高项目基金支持率,促进个体发展、学科建设和医院科研发展。运用PDCA循环对科研管理进行完善和提升,将构建一线人才和项目招标机构之间的桥梁,弥补人才和科技政策之间"接口"缺失,实现医院科技实力的提升。

2.1 P计划 发现问题:医院作为疾病临床治疗单位,在科研课题申请过程中,科研课题申请不足,缺乏相关科研合作机构,科研成果保护不足等情问题时常出现。

分析原因:①临床工作人员因临务繁杂,对科技政策、项目申请要求关注度不足;②缺乏相应的科研合作机构,对课题中涉及的基础科研问题不能提出完善的解决方案;③对科研成果专利分配政策了解不充分,申报不及时,造成科研成果丢失。

主要因素:①科研政策培训不足②缺乏科研合作机构③科研成果保护不足。

制定改进计划:①对科研人员进行分层分组,对人员实施精细化管理;②对不同科研项目政策、重点支持方向和基本要求,进行相关科研人员集中培训;③组织相关科研人员举办科研交流会;④完善科研激励制度,促进科研成果申报。

2.2 D执行

2.2.1建立初级、中级、高级职称科研分组和分层动态管理,对人员实施精细化管理。①按照性别和年龄进行分组,青年项目组:男性

对于不同项目申请要求,通知符合的申请者并进行申请指导:鼓励青年项目组申报青年项目;第一层次人员鼓励申报院级、局级项目;第二层次人员鼓励申报局级、省部级项目;第三层次人员鼓励申报省部级、部级项目。意义在于建立人才梯队,合理配置项目申请名额,提高单位中标率,给年轻和基础相对薄弱的人才提供更多机会,调动其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2.2.2对不同项目重点支持方向和基本要求进行集中培训 科研管理人员首先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充分了解不同项目的重点支持方向和基本要求,并将科研管理与临床医学等诸多相关学科融会贯通。项目开始申报前1个月组织聘请相关专家进行项目申请指导,在项目申请期间组织相关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对相关申请内容进行审核,对有潜力的课题进行深入的申请指导,提高项目申报成功率。

2.2.3组织相关科研人员举办科研交流会 引进PUBMED、万方等中英文数据库平台,结合医院实际情况设置资料查询室、图书馆、电子查阅室,便于科研人员查询相关专业最前沿热点,发现新的学科方向及创新点。组织相关科研人员举办科研交流会,将项目申请经验、注意事项、新的科研方法进行沟通交流。

2.2.4完善科研激励制度,促进科研成果申报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与质量是衡量一个医院科研教学及技术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将本院职工以本单位作为研究单位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中华核心和SCI收录文章,以及申报的专利、成果、奖项等,进行相关费用医院报销福利政策。并进行年终统计,根据医院制定的奖励制度,由科教、财务两个科室制定奖励计划进行奖励。与院内职称晋升挂钩,在上级部门统一要求的基础条件上,进行量化和细化,对专业期刊、核心期刊、专利、著作等由低到高赋予不同的分值,总和后的分值计入晋升成绩,形成人事晋升促进科研产出、科研人才发展的管理机制。

2.3 C检查 统计全院实施科研管理PDCA循环方式以来的课题立项数、科研经费数、发表文章数。

2.3.1医院科研立项项目在新的科研管理方式促进下,2008年至2014年科研立项项目逐年递增,平均增幅为26%,另外至2014年承担或合作的"十二五"传染病重大专项课题21项。

2.3.2随着申请课题的逐年递增,到账科研经费也随着逐年递增,年平均增长率为26.5%,2014年共到账经费为3478万元。

2.3.3论文数量间接反映了课题项目完成情况,数量持续增长,平均增幅为16.2%,且质量也持续提高,SCI数持续增加,2013年、2014年发表SCI论文数较2011年、2012年增长近2.3倍。

2.3.4我院科研实力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我院学科平台建设的发展。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北京市科委的指导下,成功搭建了"临床疾病资源库平台";与国内、国外高水平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了"佑安-牛津临床研究基地"、"首都医科大学-卡尔加里大学联合肝病研究所";于2011年获批了"艾滋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乙型肝炎与肝癌转化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在2015年又成功获批了"传染病相关疾病生物标志物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3讨论

我院是一家以感染、传染及急、慢性相关性疾病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和重点学科的三级甲等医院,现拥有开放病床710张,承接着北京市、全国传染病、相关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患者的收治工作。以"服务患者"为宗旨,在相关传染病临床治疗工作处于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同时大力拓展科研工作,搭建起国际化高新医药科技临床与转化医学高端平台。科研处以医院发展思路为指导,引进先进的"PDCA循环"管理理念,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目标,积极推进科研工作的发展。以申报项目为抓手,积极推进相关政策培训,对科研人才实行动态分层管理,在不断完善的7年中,科研工作取得很大的进步。

从我院科研管理部门实施一些具体措施和科研成果分析,将"PDCA循环"管理理念引入科研管理中,促进了医院和个体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了临床与科研之间转化医学的发展,提升了医院的科研实力和科技竞争力。"PDCA循环"管理理念不只适用于科研管理,也适用于医院其它业务,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对医院的整体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正.国内医院转化医学发展动态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4):53.

[2]杨莉.我院加强科研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12):949.

[3]吴世木.PDCA循环在检验与临床沟通中的应用体会[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6):2044.

医院科研工作计划篇7

一、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谋划制订医院发展规划

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很短的时间内,开展调查研究,尽快了解和熟悉了医院的情况,进一步坚定办院方向,确定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组织制订了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制订了年医院工作计划,提出了十个方面的具体任务和措施。做到年有计划、月有重点、周有安排,层层分解,分工负责,认真落实。

二、 强化管理队伍和制度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健全管理职能部门,注重管理队伍建设,充实管理人员,在学校和医院党委的领导下,确定了医院二级职能机构设置方案,分别进行了新一轮名科级干部及名科主任、护士长的聘任工作,签订任期目标责专病的建设任务。新增个名医工作室,继续开展中药膏方、敷贴、康复、针刀等特色治疗,为每个病区配置了康复设备。开展多种形式的义诊、咨询、健康教育、社区服务和对口支援基层中医院工作。积极运用中医药防控甲流。

三、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队伍素质

医院近期聘请了院士等名国内知名针灸专家和学者作为医院特聘学术顾问和特聘专家,指导和帮助医院医疗、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等工作。为实施名医工程,拟定了 医院名医、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特色专家、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评选和管理办法并于近期实施。今年新引进了一批以硕士研究生、本科护士为主的医务人员,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深造、外出进修和学术交流,加强青年医务人员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开通好医生继教网络专病的建设任务。新增个名医工作室,继续开展中药膏方、敷贴、康复、针刀等特色治疗,为每个病区配置了康复设备。开展多种形式的义诊、咨询、健康教育、社区服务和对口支援基层中医院工作。积极运用中医药防控甲流。

四、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队伍素质

医院近期聘请了院士等名国内知名针灸专家和学者作为医院特聘学术顾问和特聘专家,指导和帮助医院医疗、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等工作。为实施名医工程,拟定了 医院名医、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特色专家、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评选和管理办法并于近期实施。今年新引进了一批以硕士研究生、本科护士为主的医务人员,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深造、外出进修和学术交流,加强青年医务人员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开展岗位练兵 和技能竞赛,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开通好医生继教网络。

五、重视临床教学管理,提高临床科研水平

组织召开了医院教学科研工作会议,进一步强化重视教学科研的意识。充实临床教学和科研管理人员,完善临床教学和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加大对临床教学的投入,健全现有六个教研室的师资队伍,建立教学档案,鼓励临床医师从事临床教学工作,争取增加了计划内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学任务,增加了硕士研究生导师数量,规范实习带教,严格临床技能培训和考核。建立万元院内科研基金,鼓励申报高层次科研课题和教学研究项目,年内共获得学校和省卫生厅科研项目项,规范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加强对在研课题项目的进度检查。建立了万方医学文献数据库。初步制订两个基地的建设方案,确定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具体措施。成为中国针灸学会针灸研究标准化示范基地。积极配合支持学校申报博士点建设单位、专业认证和校庆等工作。

医院科研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医学类院校卓越工程师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49-02

一、培养目标的探索

医学类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医院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实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和复合型创新人才。以广东医学院为研究对象,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探索,目前仅限于本科阶段,培养目标为可以具体细化为:1.具有较为扎实的医学基础、管理学基础和计算机基础,了解国内外医学信息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及发展动态;2.具有从事医院信息化、医疗信息处理所需的工程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掌握扎实的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拥有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操作技能;3.掌握选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具有软件开发、项目实施等工程项目的设计、实施和管理经验;4.具有较强的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终生学习和创新的基本能力;5.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质量、环境、安全和服务意识[1]。

二、培养模式的探索

广东医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拟采用校企联合培养和“3+1”培养模式,将工程师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其中前3学年在校内学习、第4学年在企业学习。企业学习阶段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成败的关键。在本阶段中,应充分发挥合作企业所具有的工程教育资源优势,包括教师资源、先进设备与技术、实验环境、研究开发条件等,与本校的人才培养优势实行优势互补,共同设计与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尤其是注重开发那些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先进性的课程和教材,使得开发出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2]。

2.1校内培养阶段

以培养医疗信息产业卓越工程师为目标,每年从广东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新生中,根据学生入学成绩,按照学生志愿,择优选拔学生编入“信管卓越班”,实行单独管理。每位学生均配有指导导师,并且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跟随导师结合工程项目和课题进行科研训练。

2.2 企业培养阶段

广东医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先后与金蝶医疗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用友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广州惠侨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创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健迅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灏瀚科技有限公司、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且与其中6家行业巨头共同建立了广东医学院信息工程实习基地。

根据卓越工程师试点企业的要求,经过多次洽谈和认真筛选,我们选择了金蝶医疗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惠侨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和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作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企业合作方。入选企业均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与积极的合作态度,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具有足够的积极性,并且具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所要求的条件。

根据企业需求以及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确定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在企业培养过程中,企业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在企业培养阶段的学习与实践,并由双方导师共同为学生确定研发方向或课题,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建立校企合作联盟,探索校企间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多方位的共赢合作模式。吸收企业及行业专家加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指导专业发展规划、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企业或行业专家不少于50%,从企业聘任部分资深专家作为学校师资参与专业技能教学,将企业待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如项目设计、研发等)转化为综合设计题目,企业接收完成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基本技能培训的学生顶岗实习等等。

三、学生来源和规模的探索

3.1 学生来源和规模

广东医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对象是从广东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新生中,按照入学成绩,根据学生志愿,择优选拔,每年选拔30人,进入广东医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3.2 选拔机制

选拔学生的面向对象:面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年级新生。选拔时间:与新生报到入学同步进行。选拔程序:根据学生志愿和入学成绩,由信息工程学院确定具体的录取程序。选拔条件:择优录取,侧重考虑入学时的英语和数学成绩。选拔原则:综合素质优秀、具有工程实践潜力。

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实施过程中,将培养目标、教育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师资队伍、实践条件(校内外)、课外学习资源等有机的融为一体,引导学生逐渐向前推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与企业共同建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程学习、实习与毕业设计环境。让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和工程设计的全过程,掌握项目开发、工程设计基本模式与流程,了解企业文化,逐步熟悉国内外医疗信息产业市场,培养学生综合工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医院科研工作计划篇9

在做工作计划时要认真思考,好的工作计划应像目录树一样,层次分明,环环相扣,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用完整的工作计划去指导我们的工作,会达到省时、省力,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帮助大家学习方便,小编收集整理了社保局审计工作计划报告,希望可以帮助您,欢迎借鉴学习!

社保局审计工作计划报告1

一、提高审计质量,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1、全面履行审计职责,提高审计监督能力。在工作中要自觉遵守、严格执行审计工作要求和审计程序,克服审计过程中的随意性。

2、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审计思路。医院由于经营规模的扩大,经营业务的日趋复杂,使得内审对象及内审面逐步扩展。因此,医院内审工作要从医院的经济工作中心出发,重点着眼于对加强各类资金管理能力、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事项。

3、改进审计计划管理,使审计年度计划要和我院的经济工作计划在时间上错位半年,使审计计划能确实落到实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4、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不断更新审计人员整体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做好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只有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提高了,审计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二、更新审计理念,提高审计工作层次

内部审计对所审查的活动向院领导提供分析、评价、建议和咨询,帮助他们更有效地管理医院。内部审计查出问题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审计工作不能停留在揭露问题上,要站在医院发展的前沿,立足于纵观全局的基点上,扣紧为医院经济决策、经济管理服务、促进医院经济健康,树立起服务第一理念,采取参与式的审计策略。尽可能地对被审计的科室面临的困难和对策提供咨询意见:主动请求被审计科室对自己的工作方式、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提出建议;为医院加强管理、完善决策机制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更好地为医院的和谐发挥重要作用。

三、以成本管理审计为重点,强化审计经济监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被推向市场,医院的生存不再取决于上级主管部门的意志,而是取决于市场对医院的接纳程度,取决于医院能否为患者提供优质、价廉的医疗服务,市场决定着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医院要开展正常的经营活动,向广大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必然会消耗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因此医院的经营过程也就是资源耗费的过程,同时也是成本的形成过程。医院之所以必须注意成本是因为每增加一元的成本不仅会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而且会减少医院的收益,影响医院的长期发展;成本问题解决不好,医院的效益就没有保障,竞争力也会变得低下。因此,内部审计要把医疗服务成本作为基本审计,及时发现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大问题,找到损失浪费的主要表现、症结所在,做好综合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和建议,促进医院有效节约与合璎利用资源,降低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四、运用计算机审计,提高审计效率

随着医院管理信息化程度的逐渐提高,我院计算机信息系统要联网,使医院内部审计从传统的、以纸质账簿为载体的财务审计转向以业务、管理、绩效审计为主。通过借助计算机审计技术,能及时地获得相关信息资料,缩短审计时间,节约审计成本,从而提高审计效率。

我们科室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自身,立足内部,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就一定能够为促进医院的和谐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社保局审计工作计划报告2

一、基础建设

__年是我院迅速发展的一年,医疗、科研、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为我们搞好工作提供了有力保证。我们审计科认真贯彻落实卫生局、审计局等上级部门的指示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在做好审计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其它各项工作的开展。坚持完善自我,提高认识的原则,努力完善审计制度,健全审计机构,调整人员结构。

1、规范了审计工作流程,按照__年审计工作计划,进一步加强了对院内各经济项目的监管。

2、参与制定了医院物资采购、设备管理及相关规章制度若干项。规范了经济行为,使审计工作进一步走向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3、在审计部门单独成立时,进一步明确了审计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使内审工作的内部监督职能进一步得到体现,可以更好的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4、调整人员的知识和年龄结构,新增专业审计人员1名(应届本科毕业生),加强了审计队伍建设。

二、学习及培训

强化措施,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使我院每个内审人员都真正成为思想、业务过硬、技能娴熟、务实高效的工作高手。

1、参加审计厅、市审计局、市卫生局规财处召开的培训班,获取了大量审计工作信息及先进工作经验。

2、与_市第九医院、江西省精神病医院等审计人员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审计工作新思路。

3、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学习,积极进行学术研究和探讨。

三、具体审计工作

1、参与后勤维修审计

随着医院业务不断的扩大,后勤管理部门所涵盖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这就要求我们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我们参与制定了一系列后勤管理的规章和措施,对零星维修每月审计一次,对基建维修的每个项目都进行审计,截止到6月底,共为医院节省开支1000余元。为推动医院的后勤发展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2、参与财务收支审计

做好医院财务账面审计工作,为保证医院财务账面的合法性、合理性、准确性,我科室配合审计局对医院_x年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及时有效的整改,进一步规范了财务制度,为领导提供了决策依据,为医院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3、参与各项招投标工作审计

随着医院业务的迅速发展,加强内部管理,强化内部监督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医院工程建设和物资采购是与市场紧密相联的,要实现对工程建设和物资采购工作的有效控制,就必须用各项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我们参与制定招投标程序的相关规定并监督实施。在招投标工作中真正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根据《政府采购管理办法》要求,我科室切实加强了对单位采购活动的监督,尤其是对药品、医疗器械等招标采购,进一步预防了商业贿赂的发生。在这半年工作中,单位六个项目的招标工作,我科室全程监督,严肃招投标纪律,较好地保证了招标过程严格按照程序和要求,公开、公平、公正地顺利进行。为单位节约资金万余元。

4、参与物价审计

为了加大医疗收费的监督,我科室每个月定期对出院病历、运行病历及药房处方批价的情况进行检查,截止到6月底,发现20多份出院病历,30多份运行病历存在“三单不符”的现象,并及时做出了整改。

5、参与专项支出审计

科研工作是医院发展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我们集中力量加强对科研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使这些资金充分发挥作用和效益。半年来我们开展科研经费审签10项,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发展。

四、工作体会

1、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搞好内审工作的关键。领导的重视程度越高,内审工作就越有依靠,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我们在认真做好工作的同时,注重同上级领导的交流,不定期汇报工作情况,争取领导的信任,取得了领导对内审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2、健全的审计机构,合理的人员结构及知识结构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基础条件。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帮助下,审计机构不断得到完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合理的人员配置和人员结构便于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我院审计工作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内审要树立服务意识。内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审计工作必须坚持监督与服务并重,寓监督与服务之中。内部审计归根到底是一种内部管理行为,它的目标是为了加强内部管理,为管理者服务。结合学校实际,内审工作的监督、评价、控制职能都必须着眼于为学校经济发展服务,把服务意识融于整个审计过程中,在做好监督的同时为领导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社保局审计工作计划报告3

一、20_年工作计划中的重点仍以客户为中心,做好结算服务工作。客户是我们的生存之源,作为营业部又是对外的窗口,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行的信誉

1、我行一直提倡的“首问责任制”、“满时点服务”、“站立服务”、“三声服务”我们将继续执行,并做到每个员工能耐心对待每个顾客,让客户满意。

2、随着金融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客户对银行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不单单在临柜服务中更体现在我行的服务品种上,除了继续做好公用事业费、税款、财政性收费、交通罚没款、BSP航空等结算外,更要做好明年开通的高速公路联网收费业务、开放式基金收购业务、证券业务等多种服务品种,提高我行的竞争能力。

3、主动加强与个人业务的联系,参与个人业务、熟悉个人业务以更好为客户服务。虽然已经上了综合业务系统,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还没有能做到真正的综合,是我营业部工作的一个欠缺。

4、以银行为课堂,明年我们将举办更多的银行结算办法讲座,增加人们的金融知识,让客户多了解银行,贴近银行从而融入到我行业务中。

5、继续做好电话银行、自助银行和网上银行的工作,并向优质客户推广使用网上银行业务。

二、强内控制度管理,防范风险,保证工作质量。随着近年来金融犯罪案件的增多,促使我们对操作的规范、制度的执行有了更高的要求

1、督促科技部门对我营业部的电脑接口尽快更换,然后严格按照综合业务系统的要求实行事权划分,一岗一卡,一人一卡,增强制度执行的钢性,提高约束力。

2、进一步强化重要环节和重要岗位的内控外防,着重加强帐户管理(确保我行开户单位的质量)和上门服务。

3、制定出财务人员工作计划,进一步加强会计出纳制度,严格会计出纳制度的执行与检查,规范会计印章和空白重要凭证的使用和保管。

4、重点推行支付密码器的出售工作,保证银企结算资金的安全,进一步提高我行防范外来结算风险的手段。

5、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强化总会计日常检查制度以及时发现隐患,减少差错杜绝结算事故。

6、切实履行对分理处的业务指导与检查。

7、做好会计核算质量的定期考核工作。

三、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的全面素质。员工的素质如何是银行能否发展的根本,在目前人员流动频繁的情况下我营业部急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1、把好进人用人关。银行业听着很美,其实充满竞争和风险,所以到我营业部需要有一定的心理素质和文化修养。在用人上以员工的能力且要能发挥员工潜能来确定适合的岗位,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2、加强业务培训,这也是明年最紧迫的,现已将培训计划上报人事部门,准备对出纳制度、支付结算办法、综合业务系统会计制度、新会计科目等基础知识以及各种新兴业务进行培训。

3、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仍要加强岗位练兵,除了参加明年的技术比武更为了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

4、勤做员工的思想工作,关心鼓励员工,强化员工的心理素质。

医院科研工作计划篇10

将中医药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和急诊科建设,组织开展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业务知识培训,提高队伍素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以及农村卫生、社区卫生中的作用,积极参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艾滋病的防治工作。

二、加强医院管理,提高中医医院服务能力。

按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特色年”要求,在各级中医医院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认真落实《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加强中医医院内涵建设,突出中医特色的办院方向。依据《**省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实施细则及评价考核评分办法》和《**省中医医院中医特色考评办法》,加强对全市中医医院督导检查和综合评价,命名表彰“**市示范中医院”,争创“**省示范中医院”。对忽视中医特色的中医院给予“黄牌警告”。

巩固“二甲”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成果,提高医院科学管理水平。对未上等级县(市)中医院,要加大督导力度,年内力争要有1-2所医院达到“二甲”标准。

继续落实卫生部等七部委“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方案”、“**市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方案”,结合我市中医医疗市场的现状,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强中医医疗市场监管,重点对虚假医疗广告、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擅自扩大诊疗科目、对外承包科室进行严厉查处,营造良好的中医医疗市场环境。

整顿和规范中医医疗性保健按摩、中医美容市场。

三、强力推进专科建设,努力形成学科优势。

进一步加强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做好重点专科发展规划,加强中医优势病种研究,优化诊疗方案,探索单病种管理规范,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扶持发展势头好、中医特色浓的省级重点专科,打造中医品牌。

四、积极开展“农民健康保健工程”和中医药进社区工作。

认真贯彻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认真落实“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增强对口支援的实效。结合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中医药进社区、农村,万名医生志愿支援农村,多种形式开展便民、惠民活动,在县级以上中医院按5%的床位比例开设惠民病房,开展“流动医院”下乡活动,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扎扎实实开展好“农民健康保健工程”。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推广新市区全国中医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经验,深入开展“省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医药特色示范区”创建工作,积极探索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途径和方法,不断丰富中医药服务项目,强化中医药服务功能,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

五、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整体推进农村中医药工作。

以建设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为载体,县抓中医院、乡抓中医科、村抓中西结合方法,积极推广实用技术。认真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指导意见》、《**省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规划》中医药工作指标要求,保证乡、村卫生组织中医药人员比例和中医药业务开展。结合落实《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完善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功能,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

加强农村卫生室建设,做到人员、房屋、设备、管理四配套。使80%乡村医生能中会西、能西会中以及采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中医药服务,用简、便、效、廉的方法为人民群众防病治病。

继续深入开展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制定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规划。各地要按照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标准积极创造条件,列出计划,全力争创。年内在**、**等县开展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工作,年底力争达标。**,**开展“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工作,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加强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等基础性工作。争取早日通过国家验收。

六、加强人才培养,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按省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成立中医药继续教育办公室,启动“杏林311工程”。大力培养中医药合格人才。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

做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促进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实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和“3515项目”,抓住“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三个关键环节,培养高级中医临床型人才。

深入开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做好全国第三批和省级第二批师承的结业出师考核工作。

加强管理人才培养,通过举办中医院院长培训班等形式,建立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医院管理人才队伍,努力提高全市中医医院管理水平。

开展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积极创建省级、部级重点学科,培养学科带头人。

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医药队伍建设,重点加强乡村两级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继续实施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项目和乡村医生学历教育项目,努力提高农村中医药队伍的学历层次和技术水平。做好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工作。

七、注重继承创新,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中医药科研实验室规范化建设,加强对中医药科研课题的在研项目管理,保证研究工作按计划实施。精心组织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专项和省科技计划课题的申报,继续开展科研培训,提高中医药队伍的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县级以上中医院要制定科研计划,年内力争市级以上科研立项30项,科研成果不少于10项。各单位要设立科研专项奖金,鼓励中医药人员开展中医药临床科研工作。

八、进一步做好中医药信息和新闻宣传工作

建立全市中医药信息网络,强化中医药行业信息宣传意识,培训中医药行业信息宣传专兼职人员。做好媒体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宣传党的中医药政策,宣传中医药的科学性以及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的地位、作用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