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吉首市寨阳乡农民党员周德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21:57:59

记吉首市寨阳乡农民党员周德银

记吉首市寨阳乡农民党员周德银范文篇1

带好致富路

年过七旬的周德银是位普通农民,1961年入党。他7岁父死,留下年幼的五兄妹相依为命,家庭生活极其困难,姊妹们长到七八岁还没裤子穿。抗战期间,大哥抓去当挑夫,一去杳无音信,二哥又被抓丁上前线。苦难的家境使周德银从小萌发改变家庭生活的愿望。

1982年,周德银全家5口承包了4亩8分田、3亩地,几十亩荒山。为了挣点油盐钱,他白天下河捞沙晚上划船打鱼,风里来雨里去,辛苦了几年集攒点钱后,买了两台拖拉机叫儿子跑运输。1985年政府号召搞山地开发种植椪柑,当时周德银在想,种植椪柑虽然苦点累点,但收入稳定靠得住。他和家里人商量后,就在这年冬天带领全家老小上山扎营,整整苦干了一个冬天。后来在科技人员的帮助下,他又学会了椪柑的嫁接技术。几年苦干下来,他家的椪柑果园发展到50多亩。家里经济状况起了很大的变化,在吉首寨阳乡回光村里,他家成为令村人仰慕的万元户。

周德银富裕以后,并没忘记同他一起从苦难中走过来的左邻右舍。在他的劝导和带动下,很多村民都搞起了山地开发。周德银把自己学到的种植技术无私地传授给大家,教他们掌握有关椪柑的整枝、施肥、治虫等实用技术,让村民都懂得用科学技术来种植和发展果木。

“一花引得万花开”,周德银起早摸黑,辛勤劳动,换来了硕果累累,全村农民因种植椪柑走上了富裕路。今天,当你走进回光村,你会看到蓊蓊郁郁的椪柑林布满了山坡,清翠的枝叶中挂满了黄橙橙的果实,远远望去宛如一颗颗晶莹的黄宝石镶嵌在绿色的绸缎上。微风吹过,一阵迷人的清香迎面扑来,沁人心脾。身着时装的年青人,骑着摩托奔驰在通往村中的大路上,一排排崭新的楼房中飘出宋祖英“今天又是好日子”的优美歌声……。“贫下中农”的名称终于从主人翁的位置走了下来,它已成为一个过时的词语,农民再不以它为荣,而去形容那些腰包空空的人们,或者供那些贫穷的清醒者自嘲时专用。

架设便民桥

1982年冬天,周德银到太平乡英勇村请岩匠,路过一条小河时,河上的小木桥被洪水冲走了,周德银只好脱鞋淌水过河。数九寒天,河水冰冷刺骨,冻得他浑身发抖。周德银首先想到的是:小学生上学,来往行人过河这多不方便啊!等我有了钱一定要在这里修座桥。1990年,刚刚富裕起来的周德银立刻把八年前的想法付诸实践。他请人到现场测量,又到市里请交通局的技术员帮忙画图、作整个工程预算。当他来到英勇村与村民商量修桥的事,大家感到非常意外,当然也很高兴,最后达成协议,修一座宽2.4米、长10米、高7米的桥,由周德银出钱打岩石,由村民出劳力和木材。哪里料到,开工不到两天,村民们变卦了。原来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外乡人怎么跑到我们村里来修桥?有的说:听说政府在搞扶贫,要在农村架桥修路,周德银可能搞到钱,要我们出劳力出木材,他来当二包头!有的猜疑:如今只有政府出钱修桥铺路,哪有私人自己找上门来做好事,这里头肯定有鬼!七嘴八舌一合计,村民们甩手不干了。剩下周德银望着河水发呆,他想了又想,知道万事开头难,桥一定要修,从来没有人做的事哪怕只剩我一个人也要做下去。没人挑沙,他出钱请人和自己一起挑;没人抬岩,他又出钱请人跟自己一起抬;缺木料,他出钱借牛栏板搭架子。从农历9月动工,直到腊月半才完工,花了3600元,整整苦干了3个多月。桥架起来后,村里人理解周德银的为人了,大家非常感动,一定要在桥边为他立个碑。周德银婉言谢绝,他对村民说:你们的一片好心我领了,我来修桥不是想要为我立碑,只要大家过河方便,我的心愿也实现了。

2001年底,太平乡深坳村高坝组计划修组级公路,资金方面一时有困难,周德银来到村里,主动承诺资助修建其中的两座石拱桥,他出资4800元用于购买水泥和支付岩工工钱,劳力和木料由村组负责出。在他的亲自策划和现场指挥下,经过两个多月的施工,石拱桥于2002年2月顺利建成。

建立希望学校

周德银从小没上过一天学,深受没文化的苦,他希望孩子们都能上学,学知识学文化。他走过许多村寨,总要到村里的学校去看看,每看到破破烂烂的校舍,他心里就特别难受。1992年,周德银到白岩乡上坪村,看到这里的村小破旧不堪,他心里想:学校这么烂,万一倒塌压死孩子怎么办?等攒到钱,我要来帮这个学校修一修。村里人闻讯后同周德银商量,由老周出3000元钱,重新修一所学校。老周热心办学的消息传到市里,政府愿意再出12000元和周德银一起把上坪村的小学修好。政府出面,周德银放心了,他把修建的事情向村里交代以后,就回家忙椪柑种植和田间工夫。哪知过了半年,周德银再到上坪看看学校修建的进展如何,可把他急死了,学校只盖了一半,工地上一个人影都没有。原来是乡政府个别领导将建校款挪作他用了。这不行!他急急忙忙赶到市里向领导反映这种不该发生的事情。学校最后在市政府的关心下终于建成,周德银也了却他的心愿。但他总感到专款必须专用,建校资金被挪作他用,实在不应该啊!当然不正之风打击不了他的信心和决心,没有多久他又在吉首市寨阳乡的树耳村出资建了一所小学,为农村培养有文化有知识的新一代,他再苦再累都无怨无悔。

引来幸福泉

因为到处给群众排忧解难,周德银的名声远扬,吉首乡村民梁正英也来求他帮忙。原来梁正英娘家在保靖县夯沙乡大丰村。大丰村山高坡陡,村民饮水困难,给政府打报告,因县里财政紧张,贫困乡村又多,所以一时半会无法解决。听梁正英一介绍,周德银就满口应承下来。过了没半个月,他就随梁正英来到夯沙大丰村,周德银在寨子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走了好几圈,看地形、找水源,并在心里划算水管从哪里走,究竟要多长……。回到吉首后,周德银先后为大丰村送去100多公斤钢筋、3000多米水管和2吨水泥,他自己也忙里偷闲抽时间到大丰村,察看工程进展情况,跟村民一块儿干活。经过两个多月,前前后后共花了6000多元钱,清亮的泉水哗哗地流进了大丰村的家家户户。村民无不感激地说:要不是周大叔为我们出钱出力,我们哪能喝上这又清又甜的泉水。

救济困难户

“从严冬走过的人深感春天的温暖”,周德银最能体会到贫困的滋味。自他家境富裕以后,只要看到贫困的人,他都要帮上一把。

1986年腊月,周德银到花垣县道二乡买羊,看到石家三兄弟住在用包谷杆夹成的茅屋里。回家后,他老也忘不了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石家三兄弟,赶紧找人找车把自己原来住的旧木屋拆掉,把木料运到道二石家给三弟兄盖房住。

1988年,吉首市排吼乡颜家村失火,村民生活极其困苦,周德银听到后,决定把家里28只母羊、1只公羊送给这个村,但又不知道怎么送去。他打听了很多单位,最后在市农委的帮助下,终于把羊送给了颜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