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十篇

时间:2023-09-07 17:57:37

网络安全教育培训计划

网络安全教育培训计划篇1

一是尚未制定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以致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缺乏远景目标和宏观指导。

二是网络信息安全学科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多年来,国务院、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发展和建设我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成立高等学校信息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力支持信息安全学科师资队伍、专业院系、学科体系、重点实验室建设。然而,由于国家尚未设置网络信息安全相关的一级学科,导致许多科研院校的网络信息安全专业在资源获取、经费投入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网络信息安全学科的人才计划、课程体系和教育体系不尽完善,从而制约了我国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体系化、规模化。

三是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缺少企业参与。2009年,美国政府《信息空间政策评估》报告,正式提出了信息安全劳动力的概念,把信息安全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职业,形成了网络安全人才教育和培训并行体系。在我国,除科研院校起基础性作用外,还应发挥培训机构培养人才后备军的作用。社会培训具有注重实践、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能够迅速、较好地弥补网络信息安全人才缺口。

因此,应尽快构建网络安全人才培养规划、积极推进网络信息安全专业设置改革、形成高等教育和社会培训相结合的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尽快制定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规划。规划要能为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清晰指引,应成为未来网络安全立法的重要组成内容。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规划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的目标、机构、方案、考核标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方面;并推动实施网络信息安全人才、、青年拔尖人才计划,等等。

网络安全教育培训计划篇2

关键词:远程教育;助力;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7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2-051-03

一、“国培计划”的要求与远程培训的特点

“国培计划”即“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现在逐步扩展到幼儿教师培训和大中专教师培训。我国的教师远程培训始于2007年。教育部当年启动了主要针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部级培训项目,万名中小学班主任接受了部级远程培训。此后又有2008年和2009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的教师远程培训、2010年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远程培训、2011年幼儿教师部级培训计划。实施“国培计划”旨在发挥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的作用。目前,通过远程教育对教师进行培训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中小学教师培训方面,国家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第一,培训骨干教师,通过实施“国培计划”,培训一批“种子”教师,使他们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第二,开发优质资源,集中力量,发挥高校和教师培训机构的优势力量,开发并整合一批优质的教师培训资源;培训资源的开发坚持多样化、立体化、实际适用和先进创新的原则,充分调动优质资源,促进优质教师培训资源共建共享,保证“国培计划”高质量高水平的要求落到实处。第三,创新培训模式,开阔思路,不断探索,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方法,推动全国大规模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开展;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教师培训,引导和鼓励地方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显著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力求做到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短期集中培训与中长期培训相结合,院校集中研修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第四,促进教师教育改革,推动高等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

近年来,“国培计划”注重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不断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得到参培教师的普遍欢迎,参培教师的抽样调查总体满意率在90%以上。远程教育教师培训呈现出明显的特点。

1.培训资源内容广泛。各级教师培训院校和机构重视培训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成效显著,基本形成了涵盖学前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和高等学校阶段的课程资源。2011年小学教师“双对接”远程研修计划涉及小学语文、数学和英语等三个学科。2011年上半年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的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涵盖高等教育阶段的物理、心理学、金融、广告、管理传播学、计算机、汉语言文学、美学、电气信息类学等课程资源。其中,集中培训课程资源多达25种,在线培训课程也涵盖了19类,100种课程。当前,仅“全国教师网联”成员高校的学历和非学历数字课程资源就已有1万多门,共计10万多课时。国家示范性项目中安排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高中课程改革教师远程培训、知行中国――班主任远程培训、中西部项目中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等,都开发和提供了相应的优质课程资源。

2.培训方式灵活多样。远程教师培训运用混合学习方式,即培训是以自主学习为主,集体研讨(包括在线研讨)、与学科专家面对面交流、在岗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的。根据广大教师需要,培训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整合和开发优质的培训资源,同时注重组建高水平的专家导学团队,进行远程培训的教学指导、答疑解惑、线上交流、学习评价和校本研修等工作。安徽省根据“国培计划”项目实施方案,探索实践的“骨干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培训与教研相结合,在线学习与在岗实践相结合,远程培训与联片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和管理机制,收到良好效果。

3.评价机制初步形成。远程教师培训的评价考核机制初步形成,比如,采用表现性评价和校本评价相结合、平时作业和阶段检测相结合、过程性学习与实践性考核相结合、合格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网络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等方式,对学员培训绩效进行综合考核、评估、总结,促进了教师培训工作的健康推进。

4.互动交流形式多样。远程教师培训的网络平台,具有课程优化、资源优质、师资优秀、学习便捷、交流顺畅、信息灵通等特点,极大地方便了参培教师的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和心得分享,彰显了独有的优势和作用。例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网络平台资源既有在线课程、精品课程展示,也有经验交流、教师论坛、教师博客、合作伙伴等。参培教师能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专家答疑研讨、小组学习研讨、专题在线研讨、QQ群研讨、班级沙龙研讨、作业互评互学等,方便了教师在远程培训中开展学习、交流、表达、分享等活动,也提供了便捷、多样、及时的教学指导和跟进式网络研修服务。

二、远程培训的基本现状

教师远程培训是指通过音频、视频、课件等形式,运用实时和非实时互联网信息技术将远程课程培训传输到受训教师那里的一种全新教育形式,真正体现了网络资源共享、快速便捷和跨越时空的优势。发展教师远程培训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教师继续教育的战略抉择,是时展的迫切需要。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和瑞士等,积极开展教师远程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的教师远程培训也得到了政府和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以及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普遍欢迎。教师远程培训已经成为当前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国际潮流。

通过几年的实践,远程教师培训呈现出明显优势。一是技术优势。借助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因特网(intemet)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师远程培训,能够提高教师培训资源的传播速度和继续教育的服务效能,为参培教师提供多种手段和途径的学习支持服务,促进教师继续教育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促进参培教师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注入活力。二是便捷优势。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坚持为基础教育和课改服务的理念,注重问题驱动、案例式教学、参与式学习和研讨式交流,以网络在线学习和混合学习为基本模式,综合视音频技术、实时与非实时互动技术,运用网络、电视、光盘、手机、电话等不同的传播媒介,为农村和偏远地区教师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多种学习途径。这样,方便了教师共享优质资源,方便了与导学专家的请教交流,便捷了参训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远程教师培训的特色和优势还表现在资源利用最大化、学习行为自主化、学习形式交互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管理自动化等方面。如河南师大探索总结了“LEPP”培训模式,即引领、体验、实践、平台。这样,教师理论讲授、学员研修交流、教师现场解答、专家指导点评、学员网站平台自学等,通过网络平台形成了方便快捷、衔接紧密的培训形式。三是资源优势。教师远程培训可以实现优质培训资源的共享和教师培训的均衡发展,提高培训效率和效益。我国目前有1000多万名中小学在职教师需要培训,由于人多、量大、面广,高水平培训师资和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明显不足,增加了教师培训的艰巨性与复杂性。远程培训通过可以上网的电脑,就能轻松享用优质培训资源,便于开展量大面广的培训,具有较高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四是共享优势。远程教师培训具有网络经济的高边际收益特点,可以通过规模办学实现资源共享,有效降低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与时间成本。1000多万的中小学在职教师需要进行5年一个周期的轮训。如果采取集中面授的培训方式,需要大笔的差旅、食宿及场地等费用投入,耗时又费力。据实施远程教育的国外高等学校初步估计,这种教育方式可使学生多学习30%的课程,学习效率提高80%,节省40%~50%的费用。

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在具体实践中也发现不少的问题,应该引起关注。一是网络平台的服务支持问题。在培训过程中不时出现网络的拥堵和不畅通等问题,影响了参培教师网上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少数地方远程培训平台的学习监控和过程管理等不够科学合理,教师参与平台的学习缺少适时监督,研修计划和考核方案缺少前瞻性和稳定性,也影响了教师们网上学习的内驱力和持久力。二是课程资源整合共享问题。一些地方开发的资源,针对性不强,质量不高,缺乏有效的整合和提炼,影响教师的使用,不能实现共享。三是参培教师的观念转变问题。远程培训方式不同于以前的集中面授培训,具有分散性个性化的学习特点,强调教师学习的自主性。在培训过程中,由于对远程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理念有待转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有待提高,极少数农村教师有消极情绪甚至有抵触情绪。四是学校对远程培训的重视问题。部分学校因客观原因所限,没有把教师培训纳入到学校管理日程,因而在相应的制度建设、激励机制和硬件设施等方面不能及时跟进,在计算机的配置、网络的畅通、绩效的评价考核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远程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三、助力推进的基本策略

1.树立先进培训理念。远程教育是网络时代的必然趋势。领导者、管理者和参训者都应转变观念,坚定信念,增强运用远程培训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新培训理念是提升教师培训有效性的首要选择。从理论上讲,培训可实现三种需求:获取知识、获得能力和改善行为。教师培训的终极目的是改善行为,是把所学知识转化成实际能力,让潜能转化为显能,发挥培训对知识所起的“解调器”和“放大镜”作用。远程培训还可以培养教师的现代意识及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媒体的多种能力,培养和树立教师的现代教学理念、学习行为、教学行为以及生活方式。

2.优化网络培训平台。教师远程培训的首要条件,就是科学搭建教师远程培训网络平台,创建良好的远程学习环境,保证培训过程中的网络畅通和运行稳定,为广大参培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和网络服务。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是网络。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的网络支持平台不仅方便信息交流,而且营造一个特殊的氛围,鼓励更多的受训教师创造性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为了保证受训教师与导学教师之间的顺利交互及资源获取,需要建立基于网络的教学及管理平台,对教学资源进行系统管理,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导学教师工作区和受训教师工作区进行专门的设计。近年来,教育部推进的全国教师网络联盟计划,积极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和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已经形成由全国教师网络联盟成员高校、优秀网络培训平台和有关省级优秀远程培训机构组成的教师远程培训骨干力量,远程教师非学历培训规模每年超过百万人次。安徽省创建了中小学教师教育网是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中心的门户网。平台拥有强大的资源共享、互动交流、学术研讨、作品展示、考核评价、在线通信和学情统计等功能,有较完善的支持服务和学习监督系统,是实现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专业化平台。自2006年网站开办以来,教师远程培训范围和规模逐渐扩大,覆盖全省16个市,共培训中小学教师30多万人次,开设课程500多门,涵盖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36个学科,促进了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开创了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局面。

网络安全教育培训计划篇3

 

1全球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度普及,政府部门、交通、能源、航空、金融、通信、医疗等系统的运营越来越依赖网络信息系统。在信息社会背景下,信息已经演化成为国家战略资源,与物质、能源共同组成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基础要素。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固有缺陷和人为因素,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受损、网络数据盗窃等一系列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经济稳定、民众生活造成了严重威胁,引发全球社会尤其是欧美各国的高度关注,并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热点问题。

 

若想有效降低具备高技术对抗特色的网络信息安全风险,则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弥补信息技术漏洞,降低人为因素可发挥的空间,其关键环节是要将各个层次的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好。网络信息安全人才主要是指分布在各级行政、企事业单位、信息中心、数据中心、互联网接入单位、科研院所等机构中从事信息安全或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工作的人员统称,他们一般要求能够熟练运用基本技能和专门技能完成较为复杂的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能够独立处理和维护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中出现的常见问题[1]。2014年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强调,要拥有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即要把人才资源汇聚起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队伍,要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网络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本文将着重分析近年来美国、欧盟、英国和俄罗斯等欧美国家在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种努力,以期能为我国更好地培养网络信息安全人才有所借鉴。鉴于目前国内外学术领域和政府正式报告文本存在网络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等多种称谓,本文主要使用网络信息安全进行表述,对其他称谓也不作特意区分。

 

2欧美各国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进展

 

2.1欧美各国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进展概述

 

作为全球网络信息技术最发达、社会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美国对网络信息安全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有着清醒的认识,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开始着手研究各种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对策,并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逐步将这一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美国早在2003年就首次从国家层面将提高网络安全意识与培训计划写入了《网络空间安全国家战略》。欧盟委员会很早就从战略高度关注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早在2004年就成立了“欧洲网络与信息安全局”(ENISA),并赋予该部门强制性介入成员国网络信息安全战略的角色,负责组织、协调欧盟各成员国的网络信息安全战略规划、实践、基础设施保护和应急响应等工作,包括各成员国为了提升国民信息安全素养应当采取的各项措施。英国是所有G20国家中第一个具备抵御网络攻击能力的国家,其在2009年6月出台了首个国家网络安全战略,指出要提高各级政府对网络安全的认识。作为欧洲第一网络大国的俄罗斯,在《俄罗斯联邦宪法》中,将信息安全被纳入了国家安全管理范围,并在其信息安全纲领性文件《国家信息安全学说》中指出,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要着力构建从学历教育到在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

 

2.2欧美各国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战略及实践

 

2010年4月,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了《网络安全教育战略计划》(NICE),并与国土安全部、国防部、教育部、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等共同领导推动该计划的实施。该计划共包括国家网络安全意识模块、正规网络安全教育模块、网络安全人才架构模块、网络安全人才培训和职业发展模块等四大模块。国家网络安全意识模块是由美国国土安全部牵头负责,主要通过开展“停止-思考-连接”(stop-think-connect)活动,来增加美国公众对网络安全威胁的了解,提升公众的网络安全意识。正规网络安全教育模块是由美国教育部和国家科学基金会共同负责,主要是增加侧重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领域的正规网络安全教育活动项目,为国家培养网络安全研究人员、网络安全专业人才、网络安全技能人才和具有网络安全意识的公民,扩大政府部门和私营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后备力量。网络安全人才架构模块仍然由美国国土安全部统一领导,主要侧重于网络安全专业人才的评价和管理工作。网络安全人才培训和职业发展模块则是由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国防部和国土安全部共同领导,通过协调地方政府、工业界、私营部门和学术界,共同制定国家网络安全人才所需的网络安全培训和职业发展过程。NICE作为一个专门的国家网络信息安全教育计划,充分表达了美国对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重视。2013 年 3 月,《国家网络安全人员框架》将网络信息安全专业人员划分为安全提供、运行维护、保护防御、安全调查、搜集行动、安全分析和监督发展等7大类31个专业,并详细定义了每个专业的主要工作任务以及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技术和能力[2]。

 

欧盟委员会在2010年8月出台了《数字欧洲计划》,并专门开辟了“可信与安全”章节来阐述提升公众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各成员国应当采取的各项措施,具体包括(1)要求欧洲网络与信息安全局在2013年提出一份“网络安全资格”实施建议,提高信息技术行业人员的业务能力;(2)计划2014年开始举办网络安全锦标赛,鼓励大学生参与网络安全建设;(3)要求各成员国从2013年起每年举办“网络安全月”,制定国家网络安全培训计划,并从2014年起在学校提供网络安全培训课程,为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专门的网络安全培训,为政府公务人员提供基础培训。欧盟网络与信息安全局还在2014年10月了《欧洲网络信息安全教育项目路线图》(Roadmap for NIS education programmes in Europe),该报告的重点用户是网络信息安全教育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其次是网络信息安全教育领域的政策制定者,他们能够决定哪些课程应该进入教育领域。该报告建议针对公众出台网络信息安全教育领域的“欧洲通行证”(Europass);为广大教师部署更好的继续教育项目,强化他们的多种角色;欧洲有关组织和部门应该开始开发网络信息安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为健康领域的实践者、律师和数字安全专家、中小企业的有关人员以及数字取证方面的继续专业人才提供一系列网络信息安全培训课程[3]。

 

英国则在2011年11月出台了《网络安全战略》,并决定拨付6.5亿英镑专项资金支持今后4年的网络安全技术和法律行动实施。该战略文件详细描绘了英国2015年网络安全前景和行动方案实施细则。后者包括政策导向、执法体系、机构合作、技术培训、人才培养、市场培育以及国际合作等具有很强可操作性的7个方面。2013年4月,英国政府决定在剑桥大学建立全球网络安全中心,帮助各国制定应对网络威胁的综合计划。2013年5月,英国政府又决定向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拨款750万英镑,合作开发对抗虚拟攻击的专门技术,培训网络安全专家。2013年10 月,新成立的英国联合网络储备局指出,如果已被定罪的计算机黑客能通过安全审查,他们可能被招募到该机构中任职,并将从后备部队中招募数百人组成计算机专家组与常规部队协同作战。2014年3月,英国政府还出台了《网络信息安全专业人员认证指南》,规定了政府公共部门及其合同厂商的网络信息安全专业人员职责和技术能力要求,明确信息保障人员的遴选、培训和管理办法。该框架将网络信息安全专业人员分为安全评估师、信息保障审计师、信息保障架构师、安全和信息风险咨询师、IT安全官、通信安全官和渗透测试员等7大类[4]。

 

俄罗斯将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的信息安全、计算机安全、信息安全自动化系统、信息安全分析系统、电视通信系统的信息安全、信息防御系统方法和密码学等7个专业作为国家教育和科技工作的优先发展方向。2013年3月,俄罗斯国防部将成立由大学生组建的科技连,负责对外国网络攻击进行检测,防范各种网络威胁。同年7月,两支科技连开始在莫斯科周边及沃罗涅日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服役。他们还开始面向社会招募非军事高校毕业的青年编程员,并在未来五年内为军方开发所需的软件产品[5]。俄罗斯也积极利用“白色黑客”,即无犯罪前科且拥有能够发现系统漏洞丰富经验的网络专家的服务,来应对网络攻击。这些“白色黑客”将对政府部门的网站防护能力进行定期检查,并建立防御外部部级或企业级针对俄罗斯信息系统发起的计算机攻击检测系统[6]。

 

2.3欧美各国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提升策略

 

美国从2002年起,将每年的10月份定为“全国网络安全意识月”,旨在提升公众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公众都应当为确保网络空间安全做出贡献。每年的“全国网络安全意识月”都设有特定主题,并且该月的每周都会设置特定的关键主题。以2014年10月的“全国网络安全意识月”为例,第一周的活动主题是“停止-思考-连接”活动,即要倡导安全的上网活动,其重点是提供了诸如设置足够强度的密码,而且不要与任何人共享;保持计算机操作系统、浏览器和其他关键软件及时升级更新;尽量减少在互联网上提供个人信息,并且使用隐私设置来避免信息泄漏等建议。第二周的活动主题是“安全开发信息技术产品”,重点是教育公众在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技术产品开发过程中嵌入注入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要素。第三周的活动主题是“关键基础设施安全与物联网”,主要关注关键基础设施安全的重要性,同时告诉公众要对所有设备施加保护。第四周的活动主题是“中小企业网络安全”,主要展示可以用来保护中小企业的新技术和商业模式。第五周的活动主题是“网络犯罪与执法”,主要是倡导与执法机构同行、与网络犯罪作斗争,同时,告诉公众如何避免成为网络犯罪的受害者[7]。

 

欧盟委员会在2012年10月1日首次启动了全欧洲的试点项目——“欧洲网络安全月”(ECSM)活动。从2013年开始,欧盟委员会正式将每年10月定为“欧洲网络安全月”,其活动时间与美国相似,也是每年的10月份,其目标是旨在提升公众网络安全意识,改善他们对网络安全威胁的理解,利用电视或电台每日广告、社交媒体活动、有奖竞猜、新闻报道、会议研讨、学生交流会等平台,向公众提供最新的网络安全信息。英国教育部在2013年8月发表声明称,将设置新课程,确保英国儿童从5岁起就开始接受“如何在网上保护自身安全、如何互相尊重、如何更安全地交流”等系列网络安全教育。2014年 9 月,一项新的有关计算机的课程将进入英国小学,以帮助小学生学习如何更加安全地使用科技,确保个人隐私安全。2014年10月,英国政府宣布开设免费网上培训课程,帮助英国企业提高防范网络攻击的能力。培训对象主要是律师和会计行业,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如何防范和处理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如何保护数字信息等。

 

3对我国开展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启示

 

3.1及时出台我国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战略及各种配套政策

 

虽然国务院在2012年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了要大力支持信息安全学科师资队伍、专业院系、学科体系、重点实验室建设。但相比美国的《网络空间安全教育计划》、《国家网络安全人员框架》、《欧洲网络信息安全教育项目路线图》等战略文件,我国的相关文件或者讲话精神还有待深入研究后,结合我国大力建设网络强国的大背景推出中国版的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战略。与此同此,还需出台一批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比如教育部学位办在将网络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科地位提升至一级学科的高度后,要为其配备师资、学位点、招生人数、研究教育经费等资源,另外还可从小学阶段开始,增加与网络信息安全有关的课程;人力资源保障部门尽快研究出台面向公共部门的网络信息安全从业人员更有吸引力的薪酬激励制度,既让现有从业人员能够安心本职工作,又能够实现包括“白帽黑客”在内在的各种高技术人才回流。

 

3.2为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工作者提供良好的继续教育机会,改善师资水平

 

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工作者对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工作者非常缺乏,有些院校的专业核心课程往往是由相关专业的专任教师兼任,这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其次,很多教育工作者缺乏动手操作能力和实战能力的训练,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只重视讲授理论知识点。第三,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的知识点更新较快,其知识储备需要定期加以更新。因此,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势在必行。首先,可鼓励他们到国内外高等院校、重点企业从事博士后研究、攻读博士学位或参加短期研修班;其次,可在现有国家精品课程中筛选出一批与网络信息安全有关的课程录像,让广大教育工作者仔细观摩学习,并适时对他们的教学实践进行评估;第三,可由教育部牵头,从全国遴选出一批尚未入选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工作者,为他们录制有关教学视频,并将这些视频采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形式向他们推广,借此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

 

3.3研究编制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课程体系,并组织专家编写高质量的教材

 

网络信息安全专业越来越具有跨学科和多面性的性质,涉及的知识领域跨越计算机科学、数学、法学、犯罪学等学科。不同学科的关注视角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研究编制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课程体系时要尽可能地将这些差异协调起来。美国《国家网络安全人员框架》和英国《网络信息安全专业人员认证指南》是对相关技能的一种有效归类,是建设网络信息安全课程体系的良好起点,值得深入研究。虽然我国市场上以“网络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为名的教材比较多,但是能为广大学生和网络信息安全从业者广泛接受的教材还是偏少,现有教材存在过度强调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操作理论,较少关注网络信息安全法律、规范、标准等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内容,在后续写教材时,要对现有忽视部分加大关注力度,提高编写质量,让广大学生和网络信息安全从业者提高对教材内容的兴趣。

 

3.4适时增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网络信息安全的内容比重,让网络信息安全素养成为求职、晋升的必备要素

 

许多单位部门已把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作为上岗资格、干部录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随着我国对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加大投入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我国各行各业遭受网络信息安全挑战的几率越来越大,这也意味着对潜在求职者在网络信息安全素养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教育部应该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及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做出适应时代变化的全新调整,适时增加网络信息安全相关知识点的考察内容比重,尤其是增加培养潜在求职者的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书的含金量。

 

3.5进一步发挥网络安全宣传周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公众网络信息安全素养

 

虽然我国首届网络安全宣传周在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已经于2014年圆满落幕,上海也已经顺利举办多届信息安全周,已经逐步提升公众的网络信息安全素养,但与国外的网络安全月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比如国外的网络安全月在主题的选择上更为多元,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活泼,参加群体的覆盖面更为宽广和具体,举办的时间更长等。我国在今后开展网络安全宣传周,除了要在国家层面多举办一些活动外,更要将这些活动下沉到省市、自治区乃至地市级层面,通过设立专门培训和互动网站、发行公共出版物、发放指南或手册、举办公益讲座、进行安全知识海报评比、举行安全知识竞赛和网络攻防演练、播放网络视频或电视广播等形式让更多公众能够参与其中,切实提升他们的网络信息安全素养。

网络安全教育培训计划篇4

20xx年度学校安全培训计划(一)安全工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安全工作的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度,结合我校安全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年度安全培训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责任意识、法规意识、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为重点,以实现安全培训规模、质量、效益的综合提高为目标,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分级实施,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建立健全安全培训工作组织责任体系和目标考核体系,切实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师生的安全素质。

二、培训要求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强对安全培训工作的领导,定期召开专题例会,分析安全培训形势,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建立纵向贯通、横向协作、上下联动、优势互补的工作网络和组织体系,保障安全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作为安全培训责任主体,负责将教师培训纳入本单位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好学生的安全培训教育工作。

2、提高认识,做好规划。制定详细的安全教育培训计划,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使教职工熟悉安全规章制度,掌握安全救护常识,并对学生开展安全防范教育,使学生掌握预防事故、自救、逃生、紧急避险等基本的自我保护技能,确保其安全。

3、完善制度,确保质量。建立安全培训档案制度;学校要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设置要求,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坚持集中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充分发挥网络优势,通过局域网、校园网开展培训与交流,扩大培训范围,提高培训质量。

4、加大宣传,浓化氛围。以安全教育日、等为契机,积极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和宣传手段,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师生对关爱生命、关爱健康的认同感和安全教育的紧迫感,营造全社会关注校园安全的氛围。

三、培训内容

1、公安部八条措施、教育部六条措施、《辽宁省学校安全条例》、《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学校安全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

2、学校安全管理责任制度的相关内容

3、学校校舍、饮食、教学设施设备、水电、消防、课堂常规等方面的日常安全管理及事故预防。

4、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

5、上级部门不定时下发的各类通知。

四、培训对象

1、学校领导和教师培训。以落实安全工作主体责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高其抓基层、强基础和安全工作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应急、处置能力。

2、学生培训。以掌握安全技能和安全知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技能、突发事故逃生技能和应对不法侵害的能力。

20xx年度学校安全培训计划(二)为切实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确保全体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根据县教育局《关于切实做好20XX年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各项要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以师生的和谐发展和校园的平安稳定为目标,着力学校安全工作的网络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加强领导、突出重点、完善机制、精心组织、稳步推进,扎实做好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我校师生生命安全和学校财产安全,为建和谐校园、创品质教育保驾护航。

二、工作目标:

1、建立组织,加强领导。

2、健全制度,落实安全责任。

3、强化教育,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意识。

4、全方位排查,消除学校各类安全隐患。

5、定期检查,及时逐级汇总上报。

6、完善各种可能出现安全问题的应急处理预案,最大限度保障师生人身安全和学校财产安全。

三、工作原则:

教育先行、预防为主;属地管理、责任到人;多方联动、相互协同;预案充足、督查到位。

四、工作内容:

(一)教育教学安全

⑴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科学的方法育人,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生理变化,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谨防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产生。

⑵由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时,首要考虑的必要因素是安全,并在此基础上周密考虑、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严格管理,确保师生活动安全。

⑶体育课及其它室外游戏,教师应全程指导并监督学生的活动。根据活动内容,针对不同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适量活动。

⑷课堂及活动中,学生必要使用的器材或自备的工具,教师要作出明确的要求和细致操作指导,确保学生使用和保管的安全。

⑸建立完善的学校、年级组及班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比机制,做到要求明确、督查到岗、评比客观、公布及时、指导到位,形成学生规范有序的学生一日学习生活氛围。

(二)食品卫生安全

⑴加强对学校食堂的安全管理工作,规范食堂操作程序。逐条对照并落实教育部颁发的《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办好食堂。重点做好对食堂从业人员的培训与检查力度,坚持持证上岗、坚持落实进货品质验收和饭菜留样定期送检制度,严防食物中毒发生。

⑵切实做好学校各室场及食堂、宿舍的卫生保洁工作。

⑶重视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与管理工作,协调有关部门避免流行性疾病在校内流行和传播。做好传染性疾病的监测、控制、上报工作。

⑷定期检查师生饮用供水,使用饮水机时要防止学生烫伤。

(三)交通、消防等生活中各类安全

⑴充分利用各种教育阵地,对学生进行遵守交通法规及乘车安全教育。严禁12周岁以下儿童骑车上学。

⑵加强家长自行组织包车接送的车辆管理。要求车辆和驾驶员证照齐全,并按指定路线行近学校和泊车,不得超载。

⑶各班要坚持排队放学制度,切实执行学校按时清校的规定。

⑷重视消防安全教育,学会使用应急消防设施。

⑸加强防溺水、防漏电、防煤气等安全知识教育,增强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⑹倡导健康、文明、安全学生的校外交往活动,保障学生人身安全。

(四)校产校舍安全:

⑴每学期开学前组织全方位、地毯式校舍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上报,并整改排除。

⑵每个教师都应确立主人翁的思想,保持高度警惕,关心校产校舍及其它设施安全,发现问题及时汇报总务处。

⑶加强保卫工作,按时巡查校园,检查学校各种防盗防火设施是否正常。

⑷加强对各班各室的用电管理,不准私拉电线,乱接开关,宿舍不得使用明火,师生宿舍均不得使用电炉等大功率电器。充电完毕及时切断电源。

⑸加强对实验室、电脑房等特殊场所的管理,按规定操作。

⑹定期检查消防设施,加强操作培训,设置警示标志。

⑺遵守学校财务存管制度,确保学校财产不受任何损失。

⑻加强门卫的工作责任,校门口不得乱停车辆,禁止闲杂人员进入校园,外来人员进校严格履行登记手续。

(五)网络安全

⑴网络管理人员加强对全校师生的安全培训与教育。

⑵加大网络安全设备与软件的投入,确保校园网络畅通,学校网站正常。

⑶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与管理,禁止学生进入社会网吧行为,致力提高学生对网络有害信息的防堵能力,积极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六)预防自然灾害安全:

⑴注重对学生进行预防自然灾害的教育,使他们了解自然灾害,增加对自然灾害的认识。

⑵学校定期举行疏散演练等,增强自我防备应对能力。

五、工作措施:

1、充分利用学校橱窗、板报、国旗下讲话、班队会、晨会等各种教育阵地,创造安全教育氛围,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2、出台各项安全检查、记录制度,分工到人,明确责职。学年初各部门分别签定安全管理责任书,落实责任,规范操作。

3、安全工作做到时时有人查,日日有记载,周周有汇总,月月有小结。

4、抓住“全国校园安全日”和“学校安全管理月”等契机,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把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5、按照“规划实施——检查总结——调整提高”的步骤,积淀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经验,提升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六、具体安排:

九月份:

1、开展学校安全教育月系列活动(如相关法律规章学习、签定安全责任状、安全常识小竞赛、安全教育展板等)。

2、调查了解学生家长包车情况,规范家长包车行为。

3、结合国庆长假,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4、 组织应急消防疏散演练。

十月份:

1、组织学生健康心理教育活动。

2、教师教学减负增效工作经验介绍。

3、 学校周边综合治理调研。

十一月份:

1、进行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教育。

2、网络安全教育培训。

十二月份:

1、举行疏散演练。

2、学生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调研。

一、二月份:

1、反馈学校安全工作管理情况,排查整改学校存在的安全管理隐患。

2、学生社会生活安全情况调研。

3、指导学生过好文明、健康、安全的寒假。

三月份:

1、组织开展“全国校园安全日”系列活动。

2、学生安全知识讲座。

四月份:

1、校园春季传染病防治。

2、进行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教育。

五月份:

1、组织观看安全教育相关短片。

2、校园、学生个人卫生大检查。

3、 应急避震疏散演练。

六月份:

1、班级一日常规管理经验交流。

2、安全教育书画评比活动。

七、八月份:

1、总结全学年度安全教育工作,制定下学年学校安全教育工作计划。

2、排查整改校园存在的安全隐患。

3、指导学生过好文明、健康、安全的暑假。

20xx年度学校安全培训计划(三)为认真贯彻落实《罡城镇教育系统安全培训方案》,将“安全责任落实年”活动进一步推向深入,根据《关于印发<罡城镇教育系统安全培训方案>》(堽教办发[20xx]17号),结合我校安全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发展,以确保师生和校园安全为目的,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责任意识,、法规意识、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为重点,以实现安全培训规模、质量、效益的综合提高为目标,采取理论学习与实际演练的培训形式,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分级实施,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建立健全安全培训工作组织责任体系和目标考核体系,切实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师生的安全素质,杜绝各类事故发生,确保全镇教育系统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二、培训内容

1、《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学校安全工作法律法规;

2、学校安全管理责任制度的制定、责任划分与责任追究;

3、学校交通、饮食、校舍、教学设施设备、水电、消防和教学服务设施等日常安全管理及事故预防;

4、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的制定、演练和实施;

5、突发事件的应急自救、逃生和灾害事故的现场指挥和抢救;

6、学校安全事故典型案件分析与思考;

7、特种作业人员技能培训。

三、培训对象

1、全体教职员工培训。以落实安全工作主体责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高其安全工作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应急、处置能力。全面强化干部和教师安全意识和主体责任,提高干部和教师的应处置素质。

2、学生培训。以掌握安全技能和知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技能和应对不法侵害的能力。

3、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按照县安监局的要求统一进行,必须做到持证上岗。

四、培训要求

(一)提高认识,做好规划。安全培训是保障师生人身安全的一项基础工程,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具体行动。学校将制定详细的安全教育培训计划,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使教职工熟悉安全规章制度,掌握安全救护常识,并对学生开展安全防范教育,使学生掌握预防事故、自救、逃生、紧急避险等基本的自我保护技能,确保其安全。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强对安全培训工作的领导,定期召开专题例会,分析安全培训形势,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建立纵向贯通、横向协作、上下联动、优势互补的工作网络和组织体系,保障安全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作为安全培训责任主体,负责将教师培训纳入本单位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好学生安全培训教育工作。

(三)完善制度,确保质量。学校将建立安全培训档案台帐制度;学校要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设置要求,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坚持集中培训少个人自觉相结合,充分发挥网络优势,通过局域网、校园网开展培训与交流,扩大培训范围,提高培训摄质量。

网络安全教育培训计划篇5

1 领导高度重视,抓住机遇促发展

从2011年起,璧山县社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高速发展的经济为璧山教育带来活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提出了璧山教育需率先融入主城的要求。县委、教委领导深入开展调研活动,到基层了解学校办学情况,及时解决学校办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目前,县财政投资7000万元新建的城北小学已投入使用,投资5亿元的璧山中学迁建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已累计完成投资1.03亿元。投入880万元为32所学校修建塑胶运动场或篮球场,实现全县学校塑胶运动场或篮球场全覆盖等。一批项目已落户学校在教育现代化的建设方面,召开了全县“数字校园”建设推进会,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数字校园”建设力度,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

近年来,璧山县教委把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当作大事、要事来抓,抓落实,抓成效,抓特色。一是将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县“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之中统一规划;二是把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纳入教育全年工作计划进行统一安排部署,教委办公会上对信息技术教育与装备工作进行了多次研究,教委领导亲自带队到沙坪坝区、云阳县考察中心机房、班班通工程的建设情况,分管领导与技装中心相关人员经常去学校检查、指导技装工作;三是建立了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的督导评估制度,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装备工作纳入校长履职考核和学校综合督导评估,同时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装备工作管理及应用纳入学校校长、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四是建立了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事业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生均公用经费统筹比例为15%,年投入350多万元,每年财政拨付远程教育专项工作经费5万元,培训工作经费20多万元,保证了技装中心工作的正常开展。

2 真抓实干,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发展快车道

经过全县共同努力,目前已有一批项目建成并进入教育教学应用,大大改变了璧山县教育事业面貌,促进了教育教学发展。

2.1 璧山县区域教育云中心

璧山县共计投入500万元,建好了璧山县区域教育云中心,配置了高性能服务器、光存储、交换机等设备,配置了服务器虚拟化管理软件、网管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存储区域网络采用光纤交换机、刀片服务器提供云平台操作系统及教育业务系统运行环境,利用刀片服务器提供云平台管理环境,利用存储段提供云平台虚拟主机文件的存储及故障转移。教育云中心为全县教育新闻信息、OA办公,教育统计、学籍管理、数字校园管理、教学设备管理、VOD视频点播、教学资源提供服务。

2.2 璧山城域网光纤专网

璧山教育城域网光纤专网分为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3个部分构成。核心层设在教委网络信息中心,汇聚层设在网络运营商汇聚点(以镇、街为单位,共15个汇聚点)机房,接入层为各个学校。每个学校通过100 M光纤就近接入汇聚点,汇聚层以万兆光纤接入到璧山教委网络信息中心机房的核心交换机。万兆光纤接入指的是物理接入速率为10 G。核心交换机再通过路由器100 M带宽与运营商的互联网、重庆市教委网络相连。

2.3 学生计算机网络教室升级换代,实现了全覆盖

从2011年开始,全县加大了学生计算机网络教室改造力度,分三批总共投入620余万元,购置学生电脑1740台,教师机58台,交换机106台,共新建58个计算机网络教室,实现了全县所有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每校1间崭新的学生计算机网络教室,并投入21.5万元,购置了1798套专业软件系统。璧山县学生计算机网络教室电脑主机达到了较高配置标准,显示器为液晶屏,每间网络教室都与Internet网络联通,网络教室设备安装、装饰统一规范,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4 “班班通”工程实现了全覆盖

为了解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优质资源应用终端设备问题,全面推进全县教育信息化建设,璧山县制定了璧山县“班班通”实施方案,目标是设备配置向主城区看齐,5年不过时。2011年投入1060万元建成“班班通”687个班,2012年投入1560万元建成“班班通”1078个班,完成全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班班通”全覆盖。

2.5 多媒体教室实现了100%学校覆盖率

2011年全县投入34.5万元,新建了23间多媒体教室,2012年投入118.58万元薄弱学校项目改造经费,新建了30间多媒体教室,目前,全县学校多媒体教室覆盖率为100%,为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提供了保障。

2.6 “校园网络”全部建成

璧山县按照教育“城域网”规划制定了璧山县教育“城域网”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城域网”工程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城域网”网络功能,搭建了完善的管理、教育资源等平台。学校以“农远”工程为契机,建立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校园网,建立自己的网站,将教育信息和远教资源送到教师办公室、教师微机培训室、网络教室等。至2012年全面完成了“校园网络”规划建设目标,全县学校共投入600多万元,实现校园网全覆盖,有40%的学校建立了学校网站。

3 严格建设标准,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

按重庆市教委《重庆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备基本配备标准》(渝教基【2010】9号)的要求。几年来,配合相关部门完成了中央、市财政下拨的363万元用于“国家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几年来,配合相关部门完成了中央、市财政下拨的961万元,璧山县投入391万元,用于“国家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对25所薄弱学校的设备设施进行了改造,新建物理、化学实验室、小学科学实验室及准备室39间,新增中小学40%的音、体、美、劳器材设备;新增中小学总数36%的学校图书馆,中小学藏书共计1 002 486册,中学生均17.1册,小学生均11.2册;中心校以上学校100%建有电子阅览室;中小学学生课桌凳更新15%;中小学校教室教学黑板更新30%,大力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

4 狠抓培训、科研,大力提高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4.1 狠抓培训工作

为了提升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及应用水平,璧山县实施了八项培训。

1)开展了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培训采取县级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县教委举办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骨干教师(培训者)培训班,共开办了5期,每期培训5天,203名骨干教师(培训者)得到了培训。在此基础上各校全面开展了校本培训,至2012年12月全县教师培训率达到100%。

2)举办第九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第十五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培训,开展全县中小学“NOC活动”。多媒体教育软件指导骨干教师共250人参加培训,提高了璧山县学生项目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参赛学生的制作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

3)举办重庆市基础教育微软正版操作系统及办公软件使用培训。有来自区市县电教馆(站)、市直属学校50多名技术人员以及璧山教委各科室和学校80多名计算机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强化保护知识产权意识,自觉使用正版软件、抵制盗版软件。提高了安装应用能力。

4)举办了璧山县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仪器管理及应用培训,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共73人参加了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全县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仪器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及设备应用的指导能力。

5)举办了丁家中学等13所学校的计算机网络教室管理员培训。进行了计算机网络教室正版软件安装应用培训。

6)开展了璧山县第三届中小学校园电视节目、校园视频制作培训。共有130多人中小学熟悉视频编辑制作的教师参加了培训,提高了学员校园电视节目、校园视频制作水平。

7)举办璧山县中小学教学设备管理系统应用培训会。共有118人学校分管教育装备的领导和学校系统管理员参加了培训。

8)举办了璧山县部分学校“重庆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管理员培训。

4.2 开展教研科研活动

为了进一步推进“农远”资源的广泛应用,璧山县举办了两次大型的教研活动,在大兴小学举办了璧山县“农远”光盘资源应用研讨会,共有140多名语文“农远”骨干教师参加,参会人员从示范课展示、课堂评价、教师交流、专题讲座4个层面上开展了“农远”光盘教学资源应用研讨。在北街小学举办多媒体教学优质课展示活动,共有160多名小学语文、数学骨干教师参加了活动。通过教研活动让广大教师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他们运用多媒体的能力,掌握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的技能。

加强对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科研管理、培训、指导工作,县技装中心科研工作由专人负责,重视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科研工作成效显著。《利用远程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远程资源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2个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信息技术与装备课题顺利结题;五龙小学、正则中学分别申报的中央电教馆全国信息技术“十二五”规划课题获准在中央电教馆立项;正则中学、青杠初中、丁家初中申报的3个市技装中心《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研究》子课题获准立项;璧泉初中等4个学校申报的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获准立项。

5 不断开拓创新,努力推动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上新台阶

网络安全教育培训计划篇6

1.1SP800-16

NIST于1998年4月出版发行了SP800-16标准,这是对SP500-172的取代和更新,奠定了针对美国政府工作人员保密教育培训的总体框架和内容,提出了有效的框架并据此评估这一培训体系。SP800-16中提出了IT安全连续学习统一模型。模型基于学习是一个连续统一体这一前提,主要体现了以下观念。“安全意识”显然是所有员工所必须具备的,而“安全基础和文化”是那些以任何方式参与到IT系统的员工(包括承包方员工)所必须具备的。“安全基础和文化”是“意识培养”和“培训”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它通过提供一套关键性安全术语和概念的通用基准,来为后续的培训打下基础。经过“安全基础和文化”后,培训的焦点集中于针对个人“相对于IT系统的角色和职责”来提供知识、技术和能力。在这一层,按照技术需求的不同,培训分为初级、中级、高级3个层次。“教育和经验”层着眼于开发能够实现复杂的跨学科活动和所需技能的能力及预见力,以促进IT安全专业化的发展,并与安全威胁发展和技术发展保持同步。按照知识的层次来看,学习是一个连续统一体,但是传授这些知识并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进行。如果资源有限,组织有责任评估它们的IT安全培训需求范围和培训效果,使培训资源分配能够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与早期美国推行的基于工作职称的教育培训不同,SP800-16旨在提供基于个人工作职能和角色的培训方案,将原本的“一职称一方案”变成了“一角色一方案”。尤其对于一个人在组织中具有多个角色的情况,SP800-16针对每个员工个人培养方案的不同需求灵活变通,力求满足每个角色的培训需求,提供复合式、全面的培训方案。此外,这种培训方法还对不同组织间职称标准划分不同的情况进行了统一,提高了同种角色、不同组织、不同职称间培训方案制定的一致性;同时,提供了开发课程的工具和学习效果评估体系,尽可能准确地确定不同角色、不同职责的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课程开发者提供全面、翔实的学习效果反馈,帮助保密培训课程、资料的开发者进一步优化教学培训过程。

1.2SP800-50

2003年10月NIST推出的SP800-50标准,它在SP800-16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机构资源的安全性,特别强调在IT安全意识培养和培训项目的整个生存周期中的4个关键步骤:(1)安全意识培养和培训项目的设计。做机构范围内的需求评估,制定和核准培训策略。为了支持机构已经设立的安全性培训目标,这一策略性的计划文档还需确定所要实现的任务。(2)安全意识培养和培训材料的开发。集中讨论了可利用的培训资源、范围、内容以及培训材料的开发。(3)项目实施。阐述安全意识培养和培训项目的有效沟通和实施,提出传送安全意识培养和培训材料的可选方式(如基于Web、远程教育、视频、网站等)。(4)项目实现之后。就保持项目的通用性和监控其有效性的问题给予指导,描述有效的反馈方式。SP800-50标准讨论了用于管理安全培训项目中的集中式、部分分散式、完全分散式3种比较普遍的模型。(1)集中式。所用责任都集中于核心的权威人士(如IT安全项目经理)。(2)部分分散式。培训方针和策略来自于核心的权威人士,但是实施的职责被分散。(3)完全分散式。只有方针的制订属于核心权威人士,而其他所有的任务均被委派给机构。模型的选用应基于项目的预算、资源分配、组织规模、任务的一致性以及整个组织的地理分布。

2NISTSP800-16的版本演变过程

1998年4月出版的SP800-16第一版首次提出IT安全连续学习统一模型,并设计基于角度和表现的培训模型。该模型按政府工作人员的职能将受训人员分为6种角色,即管理人员、采购人员、设计与开发人员、操作人员、检查测评人员以及普通使用人员。模型针对这6种角色设计了3个基本的培训领域(法律和法规、安全项目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安全),并为此设计了安全培训课程框架,提出了培训有效性的评估方案。2009年3月NIST了SP800-16的第一次修订草案。一是明确信息安全培训职责,即对涉及信息安全培训的机构领导、首席信息技术执行官、高级机构信息安全官、管理人员、培训设计专家、对信息安全负有重要责任的人员以及用户等7类人员的职责划分。二是在信息安全培训课程的学习层次上强调知识水平的连贯性。三是对第一版的基于角色的培训提出了一个教学设计模型,即针对政府人员的信息安全需求,依次进行需求分析、课程设计、课程开发、培训实践和教学评估等五大环节,这使得信息安全的培训可以迭代改进。2013年10月NIST了对SP800-16的第二次修订版本草案,这次修订中首次提出了网络空间安全培训,因为美国2010年4月启动了《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教育计划》(NationalInitiativeofCyberSecurityEducation,NICE),该计划旨在通过促进教育和培训来改善人的网络行为、技能和知识,从而增强美国整体的网络空间安全。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已着手于将网络空间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层面上来。2013年版的改动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信息安全意识的培训应当在网络空间的背景下进行设计;二是在信息安全培训的目标对象中加入了对重要信息技术和网络空间安全负有责任的政府工作人员;三是对信息安全培训的评估体系进行了细化,即明确提出了评估培训的4个目的。不到半年时间,NIST再次了SP800-16的第三次修订草案,这个版本改动较小,主要是在信息安全培训的组织责任中加入了网络空间培训管理员/首席学习执行官。其职责包括:一是确保培训教材针对具体人员进行设计;二是确保培训教材对目标人员的有效性;三是为信息安全培训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四是对信息安全培训教材进行及时更新;五是重视培训效果的跟踪和汇报。

3NIST特别出版物版本演变带来的启示

纵览美国历时17年对信息技术安全培训指南的修订过程,其发展特点如下:首先,该指南进行了顶层设计,即提出IT安全连续学习统一模型,设计基于角度和表现的培训模型,对需要接受信息安全培训的目标对象进行角色划分,按照角色需求从法律法规、安全项目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安全3个领域进行课程设计,初步提出了课程的评估框架。此后的3个版本都是在该体系结构下,从角色划分、培训领域和课程评估方法等3个方面进行充实、完善。其次,该指南具有可扩展性,即该指南的最初版本就设计了连续学习统一体,为培训对象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后,如何满足其信息安全的知识结构留下了足够的学习空间。第三,该指南的实时更新性,即结合信息安全领域的新技术,对培训目标对象和培训课程进行实时更新。如在美国NICE计划颁发之后,指南很快在培训环节增加了对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的培训内容。目前,我国的信息安全教育工作主要侧重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对涉及使用信息系统的广大普通用户的相关信息安全常识的教育重视不够,更确切地说,对公众的信息安全常识教育的计划和实施体系尚未建立。我国有关部门应该参照NISTSP800-16和SP800-50出台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关信息安全常识和培训纲要的规范指南,以便完善我国的信息安全教育的完整体系,推进提高全民信息安全意识和技能的工作,为构建我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供人员安全素质方面的基础保证。

4结语

网络安全教育培训计划篇7

一、培训现状分析

西安石油大学培训工作归属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同时各二级学院、系部又有自己的培训机构,管理机构分散,时常出现同校的二级学院、系部竞争的局面。现将我院1998年一2001年的培训情况列表如下: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1998年一2001年,我校举办培训班参加人数较多,学员主要来自各油田企业。四年中,共举办培训班79期,培训人数2600余人次。项目来源中油集团公司的有32个,中油股份公司的有23个,西安石油大学与油田企业签署的有24个。承办单位中成教院独立承办15个,其他二级学院、系部承办64个。其中既有专业培训,也有非专业培训;既有岗位培训,也有高层次培训;垮训类型包括石油工程及新技术、经济类、管理类、外语类、计算机类等。这些成绩是我校充分发挥石油、石化、管理和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科优势以及西安处于交通发达、高校众多和新技术密集的地区优势而取得的。尽管如此,目前我校培训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培训机构分散化

西安石油大学的初衷是由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统管我校的培训工作,目前的事实是各二级学院、系部独立承办79个培训项目中64个,占项目总数的81%,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只占19%。这种现状,既违背了学校设置统一培训机构的初衷,又不利于学校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造成资源浪费与内耗,不利于学校培训工作的开展与提高。

(二)培训管理不正规

培训机构分散化必然导致管理的混乱与不正规,给培训的登记工作、统计工作造成极大困难,时常出现重复登记统计和遗漏登记统计现象。另外,由于专业相关性,一些培训需要各二级学院、系部联合教学,若一个二级学院、系部独自承担培训任务,不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势必导致培训质量的下降,使学校声誉受损。

(三)培训对象行业化

从项目来源可以看出,79个项目有32个来自集团公司,23个来自股份公司,24个来自各油田企业,培训的对象也主要是油田企业的职工,带有明显的计划性与行业性。这与培训对象全员化的现代培训理念相差甚远。随着我校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院校,由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指定的培训项目将急剧减少,直至没有,如果不及时转变观念,重新定位培训对象,全校的培训工作将更难发展。

(四)培训课程指令化

正是由于培训对象行业化,所以我校培训课程带有强烈的计划性和指令性。这种指令性,不利于学科建设和教学规律研究,更不利于激发我校培训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培训课程应适应时代和市场的需求,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程计划。

(五)培训手段传统化

培训手段传统化,是培训工作的老大难问题。目前主要的培训手段无非是“请进来,送出去”的形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大量运用,完全可以组织人力物力开发相关课件,通过网络、多媒体开展远程培训。

(六)培训注重经济效益

就目前情况看,我校培训工作过多地注重经济效益,有点急功近利。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我们不要忘记,培训教育不仅仅会给我们带来经济效益,更会给我们带来社会效益,给社会和企业带来科技效益和人才效益。因此,我们应注重培训效益的多元化。

二、我校培训应对策略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的发展,并结合石油系统的体制改革,以及我校的重新定位。笔者认为,对于培训而言,我校应积极采取应变措施,这样才能够使西安石油大学培训工作得以快速发展和捉高。

(一)培训机构扁平化

我校现行的培训机构采用分散化管理模式,其主管部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种组织形式已经严重阻碍了我校培训工作的发展。为了在短期内使我校取得较快、较大的发展,应实施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扁平化是组织机构的一种形式,其主要特点是,通过管理层次的减少来保证管理效率的提高。根据我校的现状,采取扁平化管理有利于冲破旧管理模式,提高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培训管理制度化

对于我校目前实际情况而言,需要建立和完善培训的登记制度、培训档案的保管制度、培训学员的管理制度及培训学员的奖惩等一系列具体的规章制度。只要企业与学校齐心协力,培训工作一定会在继续教育中发挥重大作用。

(三)培训对象区域化

我校的培训生源以油田单位的技术干部和管理干部为主,这是我们的优势,但又对西安石油大学当前形势下的培训发展有一定的阻碍。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这就给培训市场带来极大的商机。所以,西安石油大学的培训工作不应满足于当前的生源地,应积极开辟新的生源。应采取油田、地方两手抓,油田、地方并重,而且要优先考虑培育地方培训市场。以西部教育开发工程为契机,下大力气培育和开发西北地区培训市场,为各企事业单位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

(四)培训课程市场化

西安石油大学最初的培训计划性强,主要是完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计划内的培训任务,课程设置基本上属于指令性。面对现在的新形势,培训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市场的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对培训市场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及时调整培训课程,确保培训课程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培训的市场调研、市场分析、市场预测等成为西安石油大学培训工作中一项崭新的业务。

(五)培训手段现代化

20世纪末,随着信息技术的突进,以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代表。培训应改变传统的“黑板+粉笔”刀耕火种式的教学手段,以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积极主动开展多媒体教学。有网络条件的,应采取网络教育。与之相关的是,硬件的投入、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教师多媒体的培训等问题。

(六)培训形式多样化

依据培训内容、学员的分布等特点,可采取学员集中入校学习,送教上门,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培训形式。对允许脱产学习、培训内容需面对面交流的培训,宜采取集中入校学习,例如外语的培训;对学员容易集中且无网络条件的培训,宜采取送教上门,如偏远地区学员的培训,对学员容易集中且有网络条件的培训,宜采取网络教学,如大中城市学员的培训;对学员分

散、配备VCD碟机、无网络条件的培训,宜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形式,如油气田班站操作人员的培训。

(七)培训交流全球化

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人与人之间距离正变的越来越小,为进行国际间的交流创造了客观条件,更何况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型的社会。为有效的吸取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经验,必须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采取合作办学的形式,利用国外资源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在吸取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理念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积极运作境外培训,在适当时机,使培训走出国门,这样可以增强我校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我校培训工作的国际化发展。

(八)培训效益多元化

对于现代培训,我们不仅仅要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毋庸置疑,教育产业化,使得有些院校陷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短期行为。我们不要忘记,教育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在有些情况,宁可牺牲经济效益,也要获取社会效益。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知识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等院校肩负着科教兴国的重任。所以,培训工作还要担负起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以及社会责任感。

三、我校培训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同志明确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同志的报告为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即培训应走创新的路子。对于我校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为培训策略的实施提供保障。

(一)更新观念

《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指出,要“大力发展成人继续教育,努力做到各类教育之间比较协调发展”。这为我校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因此,首先要树立培训教育是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的终身教育的观念;其次学院应改变原有的培训观念,将培训教育作为与学历教育并重的一项重要职能;最后把培训看作是以知识创新为主体,以产学研为纽带,以效益多极化为最终目标的现代化教育手段。

(二)机构改革

我校应改变目前各自为战,各自出击的培训局面。应从全局考虑,尽可能规划二级学院、系、部的培训机构,建立统一的培训机构,集中优势学科,开展培训工作,提高我校的知名度。为我校培训工作上层次、成规模在机构上提供保证。

(三)管理创新

实行制度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培训登记制度、档案保管制度、统计制度、学员管理制度。为此,首先开发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软件系统,该系统包括学籍管理、教师管理、教务管理和考务管理等功能。其次,实现组织机构的高效性。高效的培训教育管理机制应是既有自己的独立编制,又有庞大的兼职人员。这种管理机制既能够保证管理人员的精简又可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捉高。第三,加强横向协作的高效性。积极开展与国内外院校的合作,开设各类课程班,协助学员完成学位课程培训。

(四)办学层次创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已达到日新月异的程度。社会对职业人才有着多层次的需求。培训的办学层次要具有体系化和系统化,学校不仅要培训专科生,还要培训本科生,甚至硕士生、博士生。办学层次的系统性包括教学层次的递进性和所开设专业与课程种类的可供选择性。办学层次系统性的建立和完善,将有利于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过渡与转化,从而使继续教育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五)办学形式创新

办学层次的系统性必然要求办学形式的多样性。为了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就必须要求办学高校有相应的硬件办学条件及高水平师资条件。首先,要求继续教育学院对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进行改善,为学员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其次,要开展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开展高层次高素质及创新性人才的联合培养工作,充分发挥高校合作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第三,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建立和开展远程网络教学,培养学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及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

网络安全教育培训计划篇8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高技能人才;培养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与存在的问题

1.高技能人才培养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高度重视

随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行业、企业急需技精业良的高技能人才,以技师为龙头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正是企业、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为此,国家积极建立政策保障体系,不断释放政策红利,全力推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以成都市为例,政府制定了《成都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20年)》《成都市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地努力造就一支以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为骨干的合理结构,技术过硬,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2.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

工学矛盾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除了技工院校学生外,更广泛地集中在企事业单位。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员工的培训相互占用时间,是一对突出的工学矛盾。在培训过程中,教学计划的执行常因企业生产经营临时调整、变化而中途停止,严重影响到培训进度和质量。

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衡。职业培训教学的师资、设备等优质教学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受地域限制,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共享困难。

人才培养模式亟须改革。理论加实操是沿用多年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多样性发展的课程体系改革需求和企业岗位技能需求。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多元参与,构建工学交替、校企双师共同培养技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主流发展趋势。

二、“互联网+教育”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搭建与远程教育模式探索是缓解高技能人才培养矛盾的有效途径

(一)计算机网络教育平台主要功能简介

教务管理功能方面:全面实现高技能人才培训网络报名、学籍信息化管理、学员用户登录、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计划、教学课程、学习断点续传等。

教学管理功能方面:高技能人才培养网络教学资源库兼容在计算机网络教育平台中,注册后学员可随时登录下载学习资料、上传作业;教师在线批改作业、上传教学资料、师生互动答疑等。

(二)计算机网络教育平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1. 计算机网络教育平台的搭建,远程教育模式的探索,促进“四位一体”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形成

计算机网络教育平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使用,形成了“远程教育学习、集中技能培训、集中理论培训、岗位培训”相结合的“四位一体”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培训新模式。它的具体实施过程:第一阶段,教学方对参培人员统一组织固定时间段的集中理论学习、集中技能实操培训;第二阶段,参培人员登录教学方指定网络教学平台,根据自身实际,自主安排选择学习时间段,完成网络培训阶段规定的全部课程、课件、课时的学习;第三阶段,完成上述学习后,教学方选派优秀一体化教师,到参培人员企业(单位),结合学员岗位需求,进行巡回技能指导、答疑等。

2. 计算机网络教育平台的使用,缓解企业工学矛盾,保障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课时

一些培训机构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课时、培训造假的问题。网络教育平台的使用既给学习者提供了灵活、机动、可自行掌握的学习时间段,又对学习者的网络在线学习过程留下记录,经得起监督检查。通过网络后台设置,强制规定只有学习者完成了固定网络学习课时,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学习,保障了学习时间和教学质量。

3. 计算机网络教育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缓解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矛盾

计算机网络教育平台中集成了行业专家、优秀一体化教师、企业能手的培训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等大量资料,组建了网络教学资源库。学习者注册登录网络平台就能下载学习。教师实时在线,学习者和教师实时互动。这一举措打破了地域限制,扩大了教育资源覆盖面,只要有网络覆盖的地方,通过电子设备,学习者随时随地都能学习。

网络安全教育培训计划篇9

关键词:组网工程;网络生命周期;双师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1-2588-03

计算机网络技术推动了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日益突显。各用人单位对网络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尤其是网络工程设计经验丰富、管理科学、运维高效的中高级专业人才倍受用人单位的青睐。组网工程课程是网络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局域网技术、综合布线、网络安全、网络规划设计等工程技术。该文从课程改革、理论教学改革、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阐述。

1 存在的问题

1.1 对网络工程专业认识的不足

组网工程课程是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搞好组网工程课程的教学必须明确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成长的规律,目前,各高校对网络工程专业定位过低,只涉及到组网工程的建设环节,或者专业定位比较模糊,不能涵盖网络工程生命周期中整个过程,导致学生就业面狭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提升的后劲不足,用人单位对网络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力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为此,各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进行重新认识和重新定位,参照网络工程的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制定适合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规范教学与实践的内容,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1.2 教学内容重叠严重

组网工程课程不是独立的一门课程,前导课程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网络操作系统、综合布线等。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考虑前导课程开设的顺序,规范各门课程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互补性和递进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网络工程的相关专业课程设置较多,部分教学内容重叠现象严重。例如,双绞线水晶头制作的内容,在前导课程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中有着详细的说明,但是在组网工程课程中也作了具体的叙述,没有考虑前导课程的关联性,值得注意的是,光纤的融接在组网工程课程中却没有得应有的重视,没有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递进性;Windows服务器的搭建是网络操作系统课程的重要内容,若注重内容的互补性,组网工程课程中的应用服务平台就可以选用Linux/Unix操作系统搭建,但是,很多学校,也包括我们学校也没有做到。

1.3 学生技能与就业岗位要求脱节严重

网络工程实践能力缺乏是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不够强的根本原因。组网工程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专业而且与工程应用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诸多的网络协议、工程法规和技术标准使学生感到抽象和空洞,理解困难,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极具下降。另外,课程实验都是以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与实际要求相适应的工程性实验无法开展,学生不能深入理解网络工程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无法完成网络规划设计,得不到网络互联相关实训与实践的锻炼,与实际应用脱节相当普遍。

1.4 实验室配套滞后

网络工程专业教学需要的实验设备较多,实验所需的软件和硬件资源相当短缺。实验必需的核心设备价格一般比较昂贵,学校资金投入一般情况下较为因难。我院在建设组网工程实验室以前,采用仿真软件实现实验教学,仿真软件只能模拟一些较为简单的演示实验和一般性原理验证性实验,对于提高性和综合性的网络规划设计类型的实验,仿真软件显得力不从心,而且实验实训环节学生不能接触到实际网络设备,缺少感性认识,项目教学无法开展,不能深入企业实际应用,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很难提高。

1.5 师资队伍缺乏活力

承担组网工程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没有网络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等相关的工作经历,教师工程实践工作经验的缺乏成为技能教学的瓶颈。其原因如下:首先,专职教师以理论教学为主,科研任务繁重,缺乏实际的动手技能训练,也很少参加网络工程实践相关的工作;其次,学院网络工程相关实验平台建设的不够完善,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工程实验无法完成,使专职教师在网络设计、项目管理经验和能力都略显得不足,导致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最后,高校开设网络工程专业时间较晚,办学基础并不深厚,同时,新的网络设备不断的涌现,网络协议众多且不断的完善,网络管理软件升级过快,这对组网工程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

2 课程改革的措施和实践

2.1教改指导思想

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划分为科研型、工程型和应用型三个层次。简单的概括为:网络协议的设计与实现技术、网络设备的制造属于科学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技术属于工程型人才培养目标;网络系统的管理与维护技术属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院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相以培养工程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为网络工程专业方向培养目标。组网工程课程改革不能脱离人才培养的目标,尊重工程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规律进行教学改革,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2.2 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组网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难点是课程内容编排、工程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等。针对我院应用型本科教学实践,该文提出以下具体改革措施。

1)课程以工程应用为基础,突出局域网技术实践

组网工程实践性很强,课程教学以校园网和企业网为项目案例,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网络工程生命周期,了解网络需求分析、通信量的估算、组网的形式、采用的技术、网络的维护和管理等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华为、思科等知名厂商典型数通产品、所支持的协议类型及其应用的范围。例如,可以分别按照低端、中端和高端三个档次划分思科公司和华为公司的交换机和路由器产品,并且进行对比,熟悉各自所能支持的网络协议,了解产品的功能和特点,根据网络工程实际的需求选择对应的网络设备,完成局域网工程项目的设备选型,为课程设计或毕业实习阶段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2)课程改革紧扣网络规划设计内容

组网工程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根据用户需求分析,采用具有前瞻性的主流技术,选用最适合的网络设备,组建网络、管理和维护好网络。因此,课程改革应当突出网络规划与设计的核心地位,完成需求分析、逻辑设计、物理设计、网络设备的选型,组网建设和网络测试;完成网络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项目需求分析说明书、设计文档等工作;要求学生根据实际的网络工程实践,掌握项目管理软件和工具。实现网络工程专业培养工程型和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对学生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除传统的考试方法外,突出强调学生项目团队合作的综合素质。

3)课程突出局域网安全和管理

局域网安全和管理是组网工程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是局域局网设计中的难点内容,我院在进行局域网安全和管理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教师从常见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软硬件产品开始,深入浅出地提出完整的局域网安全解决方案,以及具体的实现方式。教学引用的网络安全设备主要是思科的ASA55XX系列的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上网行为工具的使用和部署;网络管理涉及到的协议主要有SNMPv3;并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研讨网络全安管理的问题,让学生深入理解安全管理是组网工程中重要的环节。

4)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即时修正

以网络教研室为单位,开展教研活动,讨论组网工程课程中增删的内容,即时修正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删减的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本课程中与网络工程专业相关课程重叠的内容。例如,删除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中网络服务器的内容;综合布线的内容等;另一部分是组网工程课程中过时淘汰的技术和方法,例如,电话拨号上网、X.25网和IEEE802.5建议等内容。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和组网方式,在修正教学内容时,应当考虑周全,增加新的授课内容。例如,上网行为规范的实现与管理,入侵检测技术与网络安全监控等。另外,通过组织老师相互讨论教学内容,即时修正教学大纲。

2.3 实训实践环节教学改革与实践

实训实践环节教学是组网工程课程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工程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实训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可按如下三个步骤推进:

1)实验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

组网工程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可划分为基本技能、初步综合技能、高级综合技能和创新技能四个层次,实验教学突出组网工程课程实践知识的相互关联性和递进性,并组织网络工程专业方向的专家和教授编撰实验实训指导书。其中基本技能和初步综合技能的教学多为教学演示或原理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模拟仿真软件完成教学;高级综合技能和创新技能的实验教学,则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方式完成。

2)实验教学环境的完善

本课程实验教学应当根据理论教学的需求,循序渐进的开设与网络工程应用相关的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进一步加强当前技术应用领域的综合型实验内容,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我院建设组网工程实验室,基本满足组网工程课程的实验教学,但是,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环节的教学还有一定的差距,学院为了加强网络工程方向人才的培养的步伐,加强网络综合布线、网络服务应用、无线网络、网络安全管理等实验室的建设,以实现网络工程专业方向工程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3)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是培养工程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通过合作教育新模式,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勤于思考,独立解决工程实践的动手能力,使创新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我院在重视实验实训教学的同时,还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采取合作教育,探索培养网络工程专业方向人才的教育模式,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学院还与网络设备制造商思科和锐捷分别推出了“网络学院”教学计划,专业实验室可以由学校和企业联合投资新建,使我院学生能够了解到主流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和防火墙等网络设备)的基本性能、应用范围和技术特点等,独立完成组网工程过程中网络设备的选型;校企合作还可以缓解学院实验室建设经费不足的矛盾,合作企业提供先进的网络设备、产品的技术支持和应用培训,学院则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后备人才,实现了双赢。

我院组网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从以上三个方面推动,使学生提高了工程实践应用技能,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就业市场之间的无缝对接。

3 师资队伍建设

组网工程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联系,这对授课教师提出较为严格的要求,授课教师不但专业理论知识较为全面,而且还要具备较为丰富的网络工程实践经验,能够在工程实践教学中引入最新的技术、组网的方式、网络运行管理的工具和网络安全的设计等,不断地拓展学生的视野。因此,我院提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具体做法如下:

3.1 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

要求组网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同时还要求具有工程师及以上职称,实行教师资格与网络工程专业技术职称双证聘任制度,鼓励来自企业一线中高级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完成学生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指导;学校启动青年教师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培养年青教师队伍,成立网络工程科研团队和教研团队,由从事网络工程专业方研究的专家和教授定点帮扶青年教师;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科研和教研项目,制定相关的科研和教研激励制度,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

3.2 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

学院每年都利用假期安排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并作为一项基本制度,长期执行,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可以作为教师个人职称晋升、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教师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有到校企合作单位直接挂职顶岗、参加企业技术改造、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使得教师夯实理论知识的同时也积累工程经验;组织教师参加与网络工程相关的教育培训和学术研讨会,以获取专业领域内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制定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部级和省级主办的各种竞赛活动,以检验学生综合型和创新型工程应用的能力。多种措施强化“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的推进,使组网工程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

4 结束语

组网工程涉及网络工程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内容,不仅仅是网络建设的,还包括工程项目的审批、需求分析、网络的规划与设计、运行与维护、安全管理等,内容诸多、知识面广是组网络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难点所在。该文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按照我院教学改革实践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和解决方法,落实网络工程领域工程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马莉.地方院校网络工程专业的教改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2):135-138.

[2] 颜凯.基于“回归实践”的网络系统工程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3(14):118-121.

[3] 潘磊.“局域网技术与组网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2):19-21.

网络安全教育培训计划篇10

关键词:网络教学 职教工作 煤矿培训 计算机技术

职工培训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煤矿企业员工生产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传统的煤矿职教工作,依据国家安监总局规定,是组织煤矿相关教材,对学员进行授课教学。面临新经济形势的挑战,现有的教学形式不足以适应行业的发展,职工继续教育工作亟待提高。因此,在煤矿职教工作中将网络教学进行普及推广迫在眉睫。应用网络教学在煤矿职教工作中进行推广,既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也是煤矿职教工作更好地向前推进的必经之路,

一、煤矿职教现状与网络教学形式

当今煤矿企业职教工作状况不容乐观。传统职教培训,多以灌输教育为主,照本宣科,更有甚者摆姿态、走形式,背离了满足企业与个人发展需要的目的。加之,培训对象文化素质总体偏低,培训任务繁重,难以适应当今发展的经济形势,致使全方位、大面积普及职工教育亟待完善。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网络教育形式层出不穷,但真正付诸煤矿职教培训的却不多见。网络教学具备组织简单、时间自由、多感知、容量大等优势,这恰巧可以弥补煤矿职教工作的不足。将煤矿职教与网络教育相结合,创新驱动发展,可以方便实现资源共享、拓展教学深度与广度、简化培训组织形式、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

二、网络教学技术在煤矿企业职教工作中的应用

依托网络教学技术辅助煤矿企业职教工作,为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应用环节需充分结合教学培训计划与内容,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传输反馈教学内容与效果,实时掌控教学动向与教学质量。

1.资源装备

网络教学技术的实施,需要准备一定的软硬件条件。硬件方面,需在具备web的网络环境下,装配用于网站部署的网络服务器、防火墙、磁盘阵列等,以满足信息存储、部署、传输要求。除此之外,还需购置至少一间多媒体教室,配置计算机、摄像头、音响、话筒、投影机等多媒体设施。软件方面,为满足教师备课、音视频录制、网络教学管理等要求,需建设网络教学管理平台、音视频录制工具软件、音视频集成系统、网络平台、教学考核系统等教学软件。

2.网络教学课程规划与实施

具备条件后,依据教学目的,需制定详尽的网络教学课程规划,包括制作网络教学实施计划、编写培训规范及参照标准、制定试题库标准、规划网络教学课程界面等。在实施过程中,可参照以下几种培训形式:

(1)分班或分组教学,集中培训教学,通过录像或直播进行学习,对于课程疑难点可集中予以解决,此种方式便于管理与考核,能够即时收集反馈信息,进行答疑解惑。

(2)开放学习,将授课内容上传于网站,职工可按需选择学习。此种方式以学员学习为中心,学员在学习或自我测验方面灵活方便。

(3)资料共享与交流反馈,可按各工种培训学习内容分门别类,将国家标准、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章制度与所需设备使用说明、操作规程以及图纸等信息归类上传,便于学员查阅。同时开辟交流反馈途径,方便技术文化共享,能够积极引导职工互相交流学习。

三、煤矿应用网络教学技术较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

与单纯依靠传统教学形式相比,网络教学形式辅助下的职教工作优势突出。

(1)开放性更强,拓展了传统教育单纯依靠教室、黑板的空间,通过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链接、信息检索的功能,向受训者提供了一种虚拟宽泛的网络教学环境,创新了教学形式。

(2)高效性更加明显,学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老师之间保持了交流探讨,还能不受时间、场地、师资条件等影响,降低了培训成本、扩大了培训范围。

(3)自主与监督并存,学员可依据自身学习能力适时调整学习进度,同时公开了教与学的授课内容,有利于及时接受各方监督,为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无形动力。

四、网络教学技术在煤矿职教工作中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