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的商业模式十篇

时间:2023-09-06 17:43:42

稳定的商业模式

稳定的商业模式篇1

这是中央连续第三年将经济工作定调为“稳中求进”。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又赋予了“稳中求进”的新要求。

从字面理解,稳中求进就是:稳定、稳当是第一位的,在“稳定”的前提下,再向前进步。从总体来看,“稳”的目的是为了“进”,“进”的各项发展离不开“稳”。但“稳”什么?怎么“进”?

从国家宏观层面讲,中国目前经济增长仍有达到8.5%或更高的潜力,但考虑到过高增长将会带来重复投资、产能过剩、通胀加剧等后遗症,所以必须淡化增长目标,追求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所以“稳”就是宏观经济不能有大起伏、就业不出现明显恶化、化解过剩产能、增加居民收入和通货膨胀不能太高等。“进”一是通过改革来促进结构调整,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二是不再单纯强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速和数值,更强调质量和效益等。要继续加大转方式、调结构力度,推进服务业发展,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升级;

作为企业,要在夯实企业管理,稳定市场、稳定价格基础上,不断提升企业素质,加大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和新的商业模式。

以智能机器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来临。智能收费系统把超市收银员废掉了;机器人把工人废掉了,富士康机器人一上,38人的车间只有5人;3D打印把生产线、工厂废掉了;微信把短信废掉了;电子商务把实体店废掉了。

你的优势将被趋势所代替。过去能保持十年,如今可能只有半年。这个世界变化快,柯达、摩托罗拉这样的大公司说没就没了。出路在哪里?最近世界500强也在开会找对策,他们的结论是:管道和人才!

自1997年开始,中国电子商务已经走过是10多年的历程。从B to B (Business to Business,即商家对商家模式。)、B to C(Business to Customer即商家对顾客模式)、C to C( Customer to Customer 即顾客对顾客模式),再到如今的O to O(Online to Offline,即线上到线下模式)。因为英文中的2的发音同to,所以为了简便干脆用其谐音B2B、B2C、C2C和O2O。

那么未来五至十年的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那就是O2O模式:

就是把线上的消费者带到现实的商店中去,在线或线下支付购买线下的商品和服务,再到线下去享受服务。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与运营形态正在走向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电子商务不只是一个新产业,而是一个新商业时代。阿里巴巴2012全年销售额突破万亿,2013年双十一,阿里巴巴销售额突破350亿。有专家预测,未来五年,个体户将逐渐消失。预计全国有近80%的书店,30%的服装店、鞋店将关门。取而代之的是团队及创新的商业模式。这是大趋势!未来的主流商业模式是:1、电子网购;2、直销服务。

今天的企业家赢在学习,胜在改变。1991年跨国巨头柯达在技术上领先同行10年,2012年1月申请破产;昔日的手机霸主诺基亚风雨飘摇,濒临倒闭;古人云:富不学富不长,穷不学穷不尽。要想改变口袋,先要改变脑袋。这个社会一直在淘汰有学历的人,但是不会淘汰有学习力的人。

稳定的商业模式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绩效;投行业务;误差修正模型

随着法规政策的变动、业务创新的加快以及面对其它金融机构的竞争,国内商业银行对开展投资银行业务越来越重视,都积极进入投资银行业务领域,只是介入的途径不同,目前商业银行主要有两种路径开展投行业务。一是: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和境外投行机构合作,如建设银行的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中国银行的中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工商银行的工商东亚金融控股公司,主要以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为主如承销,自营证券。二是:在银行内部成立投资银行部,以项目融资、财务顾问、委托理财等其它投资银行业务为主。我国的商业银行投行业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私人或公司财务顾问业务、投融资业务、创新业务。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有利于打破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界限,有利于二者的连接。降低我国长期以来融资结构不合理带来的风险,实现金融服务的多样化。由于目前投行业务处于起步阶段,在业务经营上面存在着样式化、简单化、非精细化的特点。因此,分析商业银行投行业务与银行规模绩效的关系及其影响有利于更好的引导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发展。

一、实证模型构建

(一)变量的选择

因变量lnA:A表示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自变量FC: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自变量P1:利息支出与存款之比。代表相对成本,以此说明能否通过投行业务的开展扩大资产规模来降低相对成本;自变量P2:营业费用与营业收入之比,表示能否通过投行业务的开展扩大资产规模来降低经营成本;自变量lnA0 :A0表示基期资产规模。

(二)数据的选取

本文选取中国工商银行作为样本数据源,因为中国工商银行资产规模、手续费、佣金收入及债券和票据承销业务都排在全国第一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中国工行从2002年正式开展投行业务,因此数据选取年限从2002年到2012年。

(三)模型的选择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选择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若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则表明这些变量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而这种稳定的关系是在短期动态过程的不断调整下得以维持的。因此误差修正模型把短期的动态过程和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同时结合起来。

二、实证分析过程

(一)平稳性检验

由于在实际中遇到的时间序列数据很可能是非平稳序列,因此要对其做单位根检验,若为非平稳序列,则要通过差分处理,看其能否达到平稳性。

由表1可以看出,lnA在90%的置信水平上一阶单整。FC在90%的置信水平上二阶单整。P1在90%的置信水平上一阶单整。P2在95%的置信水平上原假设不成立,所以P2可以作为平稳性序列。

(二)协整检验

根据方程lnA=c1+c2FC+c3P1+c4P2+c5lnA0+e 进行OLS回归从而得到残差序列e,对e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可知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说明lnA,FC,P1,P2,lnA0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表明lnA,FC,P1,P2,lnA0序列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三)误差修正模型方程

由于选取的序列需要通过一阶或二阶差分才能消除单位根达到平稳性,因此需要对方程 lnA=c1+c2FC+c3P1+c4P2+c5lnA0+e 进行修正。修正的模型的结构为:

lnAt=α+β(FCt)+γP1t+δP2+ηlnA0t+εet-1+μt

DlnA=lnA=lnAt―lnAt-1

DFC=(FCt)=FCt-2FCt-1+FCt-2

DP1=P1=P1t-P1(t-1)

De=et-1

回归得到的结果如表3。

根据回归结果可知,R2为0.9,说明该模型的拟合优度比较好,回归效果也很好,因变量可以被自变量解释的多。另外D-W=2.14,可知残差项没有自相关。FC的t检验值为2.4,结果不太显著,这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不是很高,一般在14%~15%左右,但FC的0.077,也可以说明投行业务对商业银行规模绩效存在一定的影响。同时P1和P2的系数都为负数,这个可以解释为由于投行业务促进了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和绩效的增加,带来了范围效应。从而随着投行业务的发展相对成本和营业成本逐渐降低。以上的实证分析只是以具有代表性的工行为例,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商业银行,但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之处,商业银行应该在投行业务上继续开拓创新,不断提高业务收入。

三、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建议

(一)对投资银行业务进行重新定位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会是发展趋势,投行业务收入会成为商业银行另一重要收入来源。但是目前投行业务只是作为辅的业务来配合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投行业务很难成为主体业务。因此在战略发展上,应该积极明确投行业务的地位,增加资源的投入和保障,发挥商业银行在投行业务上的优势。

(二)创新业务组织模式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起步晚,缺乏经验,再加上各家商业银行的实力不同,在业务的组织模式上不应该照搬照抄西方成熟模式。首先各家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优势建立自己的品牌投行业务,核心投行业务。此外,各家银行与各金融机构建立联系,建立相应的平台,汇集投行业务需求,对于自身不能完成的业务,可以采取外包的形式转让给其它机构。这样各家商业银行相互合作,相互补充,充分发挥协同效应。

(三)建立复合型的人才队伍和激励机制

商业银行从事投行业务的专业化人才过少,降低了其竞争力。商业银行要培养全方位的投行业务人才,不仅涉及金融方面还要精通法律,财务,公司管理等。另外,调动内外资源建立激励机制,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从业人员愿意不断的充电学习,了解市场的变化。

(四)明确投行业务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之间的关系

投行业务一方面能够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在争取优质客户方面的竞争力存贷。但由于利差较大,商业银行还是将主要精力都放在贷款业务上,因此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合理掌握两者之间的取舍。同时,注重发挥商业银行的资金优势,要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合理利用资金。

处理好与监管机构和其他同业机构的关系严格按照准入法规开展业务和制定费用标准。注重与证券机构之间的沟通,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庞皓.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盛松仁.我国银行利润哪来的哪去了[J].中国金融杂志,2012(03).

[3]刘涛.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回顾与展望[J].银行家,2013(06).

稳定的商业模式篇3

[关键词]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商贸企业;价格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9-0073-03

2007年以来,商务部提出并逐步推进“农超对接”新型流通模式,这不仅能够优化生鲜农产品产销链路,也为稳定生鲜农产品价格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从目前农超对接运行的现状来看,商贸企业在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中的价格稳定作用并未得以充分发挥,个别生鲜农产品价格的周期性异常波动现象仍然存在,稳定生鲜农产品价格的市场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1生鲜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及其特点

生鲜农产品同农业生产、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生鲜农产品价格状况不仅影响生鲜农产品生产者经营收入、生产积极性及居民生活成本,更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运行。生鲜农产品具有时效性、季节性、周期性的特点,因此生鲜农产品的价格生成更依赖于其流通渠道内的竞价机制。

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流通中介,如“经纪人”、批发商从农户手中收购蔬菜卖到批发市场、零售市场,最后转售给消费者的传统模式。二是超市直接从农产品生产者手中采购农产品,然后卖给消费者的“农超对接”模式。农超对接作为一种全新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超市与生产者之间的流通环节,实现起点生产组织与终点销售组织的直接衔接,降低了农产品流通费用。但从目前我国生鲜产品销售状况来看,超市中销售生鲜农产品的比例只有30%左右牟璇,“永辉超市 生鲜食品 独树一帜”,每日经济新闻,20111204期第3版。,传统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的主渠道地位依然存在。

在传统模式下,生鲜农产品价格遵循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并在市场相关因素影响下由供需双方自由竞价形成。传统模式下的价格形成机制体现出自主性及受利益驱动的特性。而农超对接模式下,生鲜农产品交易价格主要包括采购价格及再销售价格两部分。首先就采购价格而言,在当前的农超对接模式下,生鲜农产品的采购价格普遍采取超市定价采购方式。即超市方与生产者或合作社组织事先签订商品采购协议,而生鲜农产品当日具体采购价格则由超市方以批发市场交易价格为参考发出短期采购报价,进而向符合采购要求的生产者或合作社进行产品采购。而超市对于再销售价格则通常采用零售市场参考定价法或成本加成法进行定价销售。从目前运行实际来看,农超对接过程中的价格形成已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1价格形成有限竞价化

目前农超对接过程中,超市为保障需求的满足,大多与农民生产组织建立起一对多的协议合作关系。尽管农超对接价格由对接主体间协商确定,但由于一对多合作关系的存在,使得实际农超对接价格往往是超市或农民生产组织在进行多家比价后形成。这就使得农超对接价格在有限范围内竞价生成。

1.2价格制定自主化

在农超对接模式下,超市或农民生产者按照生产经营成本、市场供求关系,具有充分的自主定价权。

1.3对接价格可调控化

与传统模式的价格形成机制相比,农超对接价格在有限渠道内竞价生成,便于克服市场机制本身所无法克服的供需异常失衡、市场信息不透明、流通中介不合理推高价格等市场失灵现象。

由此可见,在农超对接模式下,生鲜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虽然也产自于渠道内的竞价,但由于受到农超对接协议的约束,生鲜农产品价格受渠道外因素影响相对较弱。特别是在近几年农产品资本化倾向逐渐显现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农超对接,推动商贸企业参与稳定生鲜农产品价格具有可行性。

2当前商贸企业在参与稳定价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1食利型经营模式占主导,商贸企业价格塑造能力低

多年来,我国零售企业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不用承担任何经营风险的食利型经营模式。生鲜农产品在许多商贸零售企业里的经营也同样如此。一般而言,生鲜农产品在大多数超市中的经营效益比较低,许多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的纯利润率不到1%,其作为“聚客品”的地位并没有改变。当上游产业链价格上升压力加大时,零售企业迎势抬高生鲜农产品零售价格;当产品价格回落时,零售企业则顺势降价促销。这就导致不少商贸流通企业把创收来源放到了生鲜区域场地费、赞助费、条码费等不合理费用的收取上,致使零售企业几乎成为商品卖场的“二房东”,把各种经营风险推向上游生鲜农产品供货商或下游消费者,其所承担的经营职能及议价职能日渐衰弱。转变商贸企业食利型经营模式,提高商贸企业价格塑造能力已迫在眉睫。

2.2生鲜农产品对接销量低,商贸企业价格主导能力弱

近年来,我国商贸企业的农超对接工作逐步展开,但成效仍显不足。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调查显示,我国农超对接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普遍偏低,被调查的42家零售企业中该项指标普遍不足15%,无法真正发挥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作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首批“农超对接示范项目”[EB/OL].省略fa.省略/viewArticle.do?method=viewArticle&id=ff8080812ffb71a30130b5d723980425(2011-06-23).。这就造成商贸企业尽管在农超对接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但过低的对接量使得其大众菜销售不得不以农贸市场价格为参考进行销售定价,而只有少量的精品菜才按照成本加成的方式进行自主定价。可见,我国商贸企业的生鲜农产品销售价格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农贸市场销售价格影响,价格主导能力偏弱。

2.3入超生鲜农产品销售价格优势减弱,商贸企业价格公信力大打折扣

随着农超对接工作的逐步推广,国家对商贸企业的扶持力度相继加大。2009年经批准并验收合格的农超对接项目原则上按200万元标准给予支持,其中超市或流通企业建设农产品冷链系统或配送中心项目可按150万元的标准给予支持。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商贸企业加快农超对接项目的积极性。但是随着农超对接运行一段时期后,人们对商贸企业生鲜农产品价格的公信力却开始下降。“农超对接”中,虽然生鲜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价格卖得并不高,但这些生鲜农产品一旦进入超市,如何定价、定价多少,都是超市说了算。在“利益”驱动下,超市卖高价是很自然的事情,以致于部分超市对接产品价格甚至比农贸市场还贵。由此导致部分业内人士也发出了超市赚多了的呛声信息时报.农超之间,还有一公司赚了钱[N].信息时报,2012-07-20(A4).。可见,这些商贸企业一方面既获得国家的农超对接专项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又借助农超对接的低采购成本高销售价格获取较高的利润,形成双重获利。而对接产品最终销售价格与传统渠道价格的反差现实,已使得这些商贸企业的价格公信力大打折扣。

2.4自营式对接及订单农业发展缓慢,商贸企业价格自控能力有限

实现纵向业务延伸是上下游企业间保障商品供给数量及价格稳定的有效途径。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商贸企业的对接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联营式农超对接,即农户自己种植蔬菜,与商贸企业签订供销协议;二是商贸企业自营式对接,即商贸企业同农户签订蔬菜种植合同,进行订单式蔬菜产销。但从实际运行来看,农超对接方式主要还是采取联营式农超对接方式。尽管发展超市自营式对接有助于推进超市展开订单生产,但出于跨业经营风险考虑,大多数超市的自营式对接直采比例很低。据笔者对石家庄大型连锁调查了解,目前展开自营式对接的商贸企业少之又少。而在现有已经开始摸索自营式对接的商贸企业中,展开订单生产的蔬菜品种也非常有限,仅有1~2个蔬菜品种,自营式对接销售占比极低,超市的自营式对接仍处于尝试阶段。可见,通过上下游业务延伸的方式来控制生鲜农产品价格的能力仍然有限。

3推动商贸企业参与稳定生鲜农产品价格的政策建议

3.1改进商贸企业经营效率,提高商贸企业生鲜农产品价格塑造能力

从目前商贸流通企业生鲜农产品经营实际来看,改变食利型经营模式,提高商贸企业生鲜农产品的价格塑造力已迫在眉睫。对此,一是要加大政府监督检查力度,规范商贸企业农超对接行为,制止对进超农产品乱收费、压延货款等不合理经营行为;二是要推动商贸企业强化生鲜农产品采购管理,加强对生鲜农产品采购人员的培训,按生鲜农产品类别明确采购方式、采购程序,严格生鲜农产品采购的质量控制;三是扶持商贸企业生鲜农产品物流系统建设,推动大型商贸连锁企业建立健全生鲜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完善加工、包装、配送等物流功能,提高生鲜农产品流通效率;四是要推进商贸企业生鲜农产品经营销售的信息系统建设,通过信息管理、数据挖掘,精确掌握企业生鲜农产品销售能力,以便合理制定生鲜农产品的采购数量,严格管控生鲜农产品的不正常损耗。

3.2推动商贸企业参与构筑生鲜农产品产业链,提升生鲜农产品价格主导能力

商贸企业在生鲜农产品经营销售过程中易受到传统模式影响,而通过构筑生鲜农产品产业链则有利于减轻商贸企业受外部渠道、外部资本冲击影响,有利于通过稳定生鲜农产品产业链内价格来提升商贸企业生鲜农产品的价格主导能力。具体来说,一是要优选商贸企业,推动打通和完善从“田园到餐桌”全程“可追溯”的生鲜农产品产业链,从田间生产、采后加工、物流配送到生鲜终端销售的产运销生鲜网链;二是要在农超对接协议基础上,推动商贸企业与生鲜农产品生产组织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相互投资、互派管理人员,从一般合作向战略提携发展;三是要推动商贸企业协同生鲜农产品生产组织共同打造生鲜农产品产业链信息平台,实现生鲜农产品采购信息、物流信息、销售数据在产业链信息平台的共享,推动生鲜农产品产业链的协调一体化运作;四是要推动商贸企业与生鲜农产品生产组织共同建立并完善生鲜农产品产业链内利益协调机制,明确产业链内生鲜农产品价格传递机制、货款交割机制、业务衔接机制等内容。

3.3完善农超对接商品专项价格监督检查制度,提升生鲜农产品价格公信力

商贸企业生鲜农产品价格公信力降低主要还是在于政府关注了农超对接渠道的建立,却忽视了对农超对接商品销售价格的监督检查。农超对接通过减环节、减费用的方式,能不能将低成本优势进一步延伸到终端消费者,则完全取决于商贸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要扭转这一现实,则需要进一步完善农超对接专项价格监督检查制度。具体来说,一是要建立农超对接商品销售价格检查机制,推动生鲜农产品销售部门建立对接产品销售价格备案制度,定期向物价管理部门汇报生鲜农产品对接销售价格构成,同步建立健全生鲜农产品价格横向测评制度;二是要完善农超对接扶持机制,改变以往农超对接按项目扶持方式,建立农超对接财政资金扶持同对接产品销售额相衔接、同对接产品同期价格总水平相衔接的扶持机制;三是要强化民生领域价格监管,维护群众价格权益;四是要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实现专项价格监督检查工作与价格整体发展水平相结合,物价部门专项检查与商贸企业管理相结合,社会监督与规范运作相结合。

3.4引导商贸企业发展自营式对接及订单农业,提升生鲜农产品价格自控能力

自营式对接及订单农业有利于保障农超对接顺利进行,从而稳定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稳定生鲜农产品价格,是短期内提升商贸企业生鲜农产品价格自控能力的重要举措。为此,一是要在完善农产品流通标准及检验检测体系的基础上,推动商贸企业自营式对接采购,先试点、后推广;二是要依托商业金融信用体系,建立农户、合作社、银行、超市四方信用评价机制,加强对各类涉农合同主体的日常监管和农户行政指导,提高订单农业履约率,有效促进订单农业健康发展;三是要扶持对接超市订单农业事业发展,特别是以当地蔬菜产品为销售对象的大型连锁超市,发展长期稳定的订单,鼓励超市涉农业务展开;四是要以争创“守重农户”为抓手,在涉农企业、订单农户中开展“守合同重信用”农户的评选活动,激发农民和涉农企业开展订单农业的热情,全面推动订单农业进一步发展;五是要推动建立“订单风险基金”,并采取引导、指导、监察等措施,给订单农业一个较为宽松、适宜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牟璇.永辉超市 生鲜食品 独树一帜[N].每日经济新闻,2011-12-04.

稳定的商业模式篇4

关键词:收益模式物业销售物业租赁香港

不同收益模式的概念与特点

从世界范围内看,以物业开发和投资为主营业务的房地产企业具有三种典型的收益模式:其一是物业销售收益模式;其二是物业租赁收益模式;其三是混合型收益模式。

收益模式的概念界定

所谓“物业销售收益模式”是指房地产企业通过筹集资金、购买土地、设计建造、市场营销等环节,最终以销售方式获取房地产投资收益;所谓“物业租赁收益模式”是指房地产企业自行开发建设或者直接购买物业的所有权后,通过宣传推广、招商谈判、租约签订等环节,最终以租赁方式获取房地产投资收益;所谓“混合型收益模式”是前两种收益模式的结合,是一种物业销售和物业租赁并举的收益模式。

由上可见,本文所指的收益模式并不针对具体的开发项目或物业类型,而是指一个房地产企业在市场动态发展过程中,为了获取良好的经营绩效和长远的发展机会所选择的收益模式。

收益模式的比较分析

不同收益模式对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绩效有不同的影响,表1从多方面对物业销售收益模式和物业租赁收益模式进行比较。

所有权物业销售收益模式在销售完成后,将物业的所有权转移到买方手中,因此房地产企业没有获得物业的所有权。反映在企业资产中的主要项目为在建工程。相反,物业租赁收益模式则保留了房地产企业对物业的所有权,所有已租赁物业都属于企业的资产。

资金周转速度在物业销售收益模式下,物业价值一次性实现,因此可以立即将投资收益投入到扩大再生产过程,该模式有效的提高了资金周转速度。相反,在物业租赁收益模式下,物业价值在长期内实现,资金周转速度相对较慢。

收益稳定性在物业销售收益模式下,现金流入在物业销售时完成,并受工程建设、销售状况、市场价格影响较大,因此收益不稳定。相反,物业租赁收益模式可以通过租赁合同获得中长期的稳定收益。

流动性风险在物业销售收益模式下,一旦房地产企业在建设过程中遇到资金短缺等流动性风险,由于物业的物理形态还没有实现,因此变现能力差,企业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弱。相反,在物业租赁收益模式下,由于企业持有一定量的物业,因此可以通过出售已持有的物业来解决流动性问题。进一步而言,在具有房地产投资信托的房地产市场中,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套现,物业租赁收益模式的流动性风险更小。

市场风险在物业销售收益模式下,房地产企业面临的主要是一级市场中的价格风险;在物业租赁收益模式下,房地产企业面临的主要是三级市场中的租金风险。由于房地产投机、房地产市场周期循环等因素,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波动性要远远强于租金的波动性,因此前者将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

品牌效应在物业租赁收益模式下,房地产企业通过持有高品质的商业物业、写字楼来提升企业形象,创造品牌价值。例如,香港置地集团在中环所持有的大量写字楼曾经一度为其赢得了“中环地王”的美誉,而太古地产的太古广场也是香港商业物业中的优质品牌。因此,就提升公司形象而言,物业租赁收益模式更具优势。

分析表明,两种收益模式各具特色,很难比较哪一种更有利于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纵观香港过去几十年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历史,笔者认为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两种收益模式正在不断融合,混合型收益模式由于集成了两种模式的优点,而为更多的房地产企业所接受。本文将以香港房地产市场中新鸿基地产公司案例为主,分析投资收益模式变迁的深层次原因。

新鸿基地产公司案例分析

1963年,郭得胜、李兆基和冯景禧三人分别投资100万元建立了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1972年8月23日,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1973年改名为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下简称“新地”)。“新地”看好香港和内地的长远发展潜力,最初崇尚开发中小型的住宅项目,随着市场需要逐步开始全力开发大型的住宅项目。从1992年以来,“新地”一直高居香港股票市场“市值十大地产公司”的榜首,堪称香港的“地产巨无霸”。“新地”早期奉行“货如轮转”的经营策略,以物业销售作为其核心的收益模式。本文通过对1988年到2004年公司年报数据的分析,定量的考察了近20年来其收益模式的变迁。

新鸿基地产公司收益模式变迁

分析一:物业销售与物业租赁收益模式的结构变化据相关数据表明,“新地”总资产(按照建筑面积计算)中,已租赁物业比率呈快速上升的趋势,从1988年的22.3%增长至2004年的47.9%,基本与在建物业(包括“待销售物业”和“待租赁物业”两部分)持平。这表明香港房地产业进入成熟期以后,“新地”明显转变了其发展初期以物业销售为主的收益模式,选择物业销售和物业租赁并举的收益模式。

另外,“待销售物业”从1990年开始快速上升,1995年至2000年期间稳定在55%左右,并从2001年开始快速下降到2004年的35%。“待投资物业”基本经历了相反的变动趋势,即从1990年大幅度下降后,在整个90年代稳定在10%左右,并从2000年开始上升到2004年的17%。1990年恰好是香港房地产市场周期循环的上升阶段,物业价格指数超过租金指数大幅度上涨,到1997年第三季度住宅、商业物业、写字楼、工业物业的价格指数都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香港房地产市场进入了周期循环的下降阶段,房地产价格指数快速下跌。“新地”在周期循环的上升阶段,积极的削减“待租赁物业”的比率,将更多的资金周转用于“待销售物业”,因而在房地产价格快速上升阶段,获取了巨额投资收益;相反,进入周期循环的下降阶段后,“新地”则在收益模式上进行了灵活的调整,通过将部分“待销售物业”转变为“待租赁物业”以及寻找更多的物业租赁投资机会,从而在价格大幅度下降时避免遭受巨额损失。

分析二:在建物业和已租赁物业的类型结构“新地”在建物业和已租赁物业中,各种物业类型所占的比率情况(按照建筑面积计算),图略。在建物业以住宅为主,工商综合的结构变化最为明显,尤其是1994年以后,工商综合的比率明显下滑。其它在建的物业类型则相对保持稳定。商业物业在所有的物业类型中占据了最高比率,保持在40%至45%之间。写字楼所占比率次之,从1994年的24%增长至2004年的32%。另外,工商综合所占比率基本保持在15%至20%之间。住宅和酒店所占的比率最低,在10%以内。由此可见,虽然“已租赁物业”的总量在总资产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是其物业类型的构成却保持了相对的均衡发展态势。

分析三:收益稳定性分析据相关数据表明,自1988年以来,“新地”的租赁收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并于1998年达到最大。虽然1998年后,租赁物业的面积仍在不断增长,但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后租金大幅下调,所以总租金收入也略微下调。与租赁收入的大幅增长和缓慢下调相比,这一期间的销售收入则经历了大幅上升和大幅下降的剧烈波动过程。1998年,销售收入达到历史最高点后大幅下滑。2000年销售收入只有1998年最高销售收入的38%。另外,从租赁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率上可以看出,发生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租赁收入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如在2000年,租金收入占到销售收入的45%。进一步计算表明,考查期内“新地”销售收入变化率、租赁收入变化率和总收入变化率的标准方差分别为41.2%、31.35%和34.73%。由此可见,物业租赁收益模式所带来的租赁收入弥补了销售收入强烈波动给公司总收益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物业租赁收益模式有效的稳定了“新地”的总收益,降低了公司的经营风险。案例分析小结

案例分析表明,“新地”在过去近20年中,投资策略和经营绩效有四个显著特点:第一,物业租赁在总资产中比重不断提高,收益模式由70年代单纯的物业销售收益模式向混合型收益模式转变;第二,租赁物业中,各种物业类型的结构保持稳定,商业物业、写字楼和工商综合比率最高;第三,在混合型收益模式下,通过动态调整销售和租赁物业比率,“新地”适应了房地产市场周期循环的变化;第四,在混合型收益模式下,稳定的物业租赁收入减小了公司总收益的波动性,提高了公司的经营绩效、降低了公司的经营风险。

综上所述,对于“新地”这个曾以“货如轮转”为经营理念的公司,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收益模式经历了由单纯的物业销售收益模式向混合型收益模式转变的过程。

笔者认为,房地产市场发展阶段的演进是造成企业收益模式变迁的深层次原因。从案例分析来看,房地产市场进入成熟期后,商业地产的兴起、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的过渡、房地产金融市场的成熟、房地产周期循环等特征的出现要求企业能够更为快捷的适应市场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混合型收益模式的优势表现为如下四点:

在房地产周期循环中,企业可以根据房地产价格和租金的变化,调整物业销售和物业租赁比率,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灵活性,公司总体的市场风险降低。

企业享有部分物业的所有权,因此在成熟的房地产金融条件下,企业资产流动性增强,即保证了资金周转的速度,又可以控制流动性风险。

增强了企业收益的稳定性,改善了公司的经营绩效。

为企业预留了创造品牌价值的机会。

香港经验对内地房地产企业的启示

香港房地产企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只有在转轨期间选择正确的收益模式,企业才能更好的适应产业成熟发展期的要求。为此,笔者认为内地企业应该积极应对即将面临的收益模式选择问题。首先,房地产企业应在成熟发展期到来之前,适当增加物业租赁的比率,并逐步过渡到混合型收益模式。其次,对于商业物业、写字楼等需要产权统一的物业类型,也要坚定的选择物业租赁收益模式。再次,在成熟发展期的房地产周期循环中,企业应灵活的改变投资策略,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混合型收益模式的优势。总而言之,本文的结论表明,虽然物业销售和物业租赁收益模式各具优势,然而混合型收益模式在提高企业经营灵活性和增强企业收益稳定性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使其成为寻求可持续发展企业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稳定的商业模式篇5

关键词:影子银行;商业银行稳健性;向量自回归(VAIR)模型;面板回归模型

一、引言

影子银行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迅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从世界范围看,影子银行复杂而脆弱的产品由于其高杠杆、流动性过剩等特点使金融系统不堪一击,股市出现剧烈震荡,大量投资基金和次级抵押贷款机构倒闭,由此引起的金融海啸席卷欧洲、日本以及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中国家。对世界各地的经济金融产生了破坏性的打击。从中国角度看,2013年中国金融市场经历了两次“钱荒”:第一次是6月银行间隔夜利率和7天回购利率分别高达到30%和28%,史无前例;第二次是12月银行间市场再现资金紧张局面,各期限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和质押式回购利率全线飙升。“钱荒”的爆发一方面是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短期资金价格的剧烈波动:另一方面是商业银行借助影子银行的高杠杆率将资金运用到极致,导致流动性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大量出现在信托、券商的通道业务中。由此看来,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张对商业银行产生了复杂多样的影响。作为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补充,影子银行扩展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但也可能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埋下隐患,波及金融市场,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因此,关于影子银行对中国商业银行稳健性影响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影子银行概念的界定大多依照FSB研究报告中的定义,即任何在正规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机构和信用中介活动都可以被视为影子银行。国内关于影子银行规模的测算一直没有统一标准,李建军认为中国影子银行主要包括银行理财产品、银信合作、银证合作、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信贷资产证券化和网络借贷等。海通证券在测算中国影子银行规模时考虑了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融资与民间借贷。2014年初国务院了关于影子银行监管的通知(简称“107号文”),以是否具有金融牌照和受监管程度将影子银行分为三个类别。本文以“107号文”中影子银行的定义为依据,参考国内学者的方法,将影子银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与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相关的影子银行机构和业务,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自身具有影子银行性质的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信贷资产证券化活动等以及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的委托贷款、银信合作等;第二,商业银行以外的影子银行机构和业务,包括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起步阶段的货币市场基金、私募基金以及迅速发展的民间借贷等。

国外学者在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影响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以2008年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次贷危机为背景。其中Krugman指出影子银行复杂多样的金融创新产品,使其能够有效地规避传统监管,因此,影子银行能更好地获得流动性支持,使业务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然而,影子银行的出现却增加了银行业的风险,甚至引发了金融危机。Bailv等J为在不透明的条件下,影子银行高杠杆操作会使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显著增加.影子银行规避金融监管的特点加大了银行的系统性风险。Tucker认为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之间的竞争会对银行的运营效率产生有利影响,使银行体系的盈利能力得到提高。Gorton等认为影子银行的期限错配以及高杠杆操作增加了流动性风险、信用违约风险并对货币政策的实施形成挑战,因此,建议通过加强对资产证券化等影子银行业务的引导和监管来防范金融体系可能出现的风险。

目前国内对影子银行的研究主要结合中国影子银行自身的特色展开。在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方面,毛泽盛和万亚兰发现中国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存在非线性的影响。就影子银行本身而言,其规模对商业银行的稳定性存在一定的阈值效应,当规模小于阈值时,影子银行的发展壮大对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起到促进作用:达到阈值时,银行体系最为稳定;超过阈值后,影子银行规模的增长将使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逐渐下降。陆敏认为影子银行促进了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存在积极的影响。但如果影子银行的规模过大,更多的闲散资金流人影子银行体系,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也将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张亦春和彭江认为影子银行的发展会增强商业银行的稳健性,但不具有长期效应且影响程度较小。宋巍和刘俊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价值比传统的商业银行高,同时会产生一定的风险溢出效应,这对于大型商业银行的影响尤为显著,而对地方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的影响相对偏小。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多数学者从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竞争的角度分析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认为影子银行在短期内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稳健性.然而一旦影子银行规模过大,也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稳健性甚至危及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三、影子银行规模测算与商业银行稳健性指数合成

(一)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的测算

稳定的商业模式篇6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摘 要:在全面对比分析产品供应链和服务供应链的差异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模型;并在阐述发展旅游业重大意义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旅游服务供应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从而希望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字:旅游业;服务供应链;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F592.1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5.016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服务供应链的涵义

服务供应链是指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链上的资金流、信息流、能力流、物流等实行控制来实现用户价值与服务增值的过程。

与传统的产品供应链相比,两者虽有相似之处,但由于服务产品具有不可分割性、易逝性、不可触摸性、异质性、易受顾客影响等特性,使得服务供应链的运作模式和方法与产品供应链亦存在较大差异。

(1)在协调内容方面的差异。产品供应链注重对生产计划和库存管理的协调,而服务供应链侧重于服务能力以及服务计划等方面的协调。

(2)供应链渠道的长短不同。典型的服务供应链渠道结构为:功能型服务提供商——服务集成商——客户。相比产品供应链来说,服务供应链的渠道更短。

(3)运作模式方面的差异。产品供应链采取的是推动型和拉动型紧密结合的运作模式,而服务供应链更多采取的是市场拉动型的运作模式。

(4)在稳定性方面的差异。相对于产品供应链,服务供应链的稳定性要逊色很多,一方面是由于最终顾客的不稳定,另一方面是由于服务供应商的动态性。而产品供应链更加强调信任基础上的合作,从而使得其系统稳定性更强。

1.2 服务供应链管理概述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这种集成化的管理思想同样适用于服务供应链。服务供应链将功能型服务提供商、服务集成商等看成一个整体,通过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资金流、信息流、能力流、物流等方面的内容来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服务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强调链上的节点企业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将其他非核心竞争力委托给链上的其他企业,通过资源整合、能力整合,在实现整体效益提高的同时,链上的节点企业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利益。

2 建立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意义

2.1 提高我国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国际旅游企业无论是从企业规模、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上来说,都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而我国旅游业相对还处在成长的阶段,各个方面都显示出不足。国际旅游企业的大举进入,使得我国的旅游企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竞争环境中,旅游行业仅仅依靠自己的能力单打独斗,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在客观上提出了建立服务供应链的必要性。

2.2 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我国旅游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其总体规模较小,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实力很难满足顾客越来越高的期望与要求,唯有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才有可能满足现今顾客易变、个性化、多样性的需求。在内外因素的制约下,传统的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了,旅游行业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模式。而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与旅游企业为满足游客不同需求而连接起来的服务系统的特征相形相应。在供应链管理理念的指导下,一方面有助于本企业专注于自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领域,而且努力在该领域做得最好;另一方面,通过有效整合外部资源,迅速响应市场变化,能够提供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2.3 通过旅游企业之间的无缝合作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

旅游产业包括景点经营、旅行社和旅馆服务业、餐饮服务业、交通业、娱乐业等行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的产业,旅游业的较好发展必然会带动我国经济其他部门的良性发展。然而,目前我国旅游行业的协调能力有限,各企业之间各自为政,经常出现利益冲突,因此我们亟需寻找一种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来有效改善旅游经营企业之间的关系。供应链管理的集成思想能够加强企业之间的整体意识,能够使链上的节点企业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3 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联系的产业,旅游业是由提供各种能够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的产品的企业所构成的集合,其中主要包含旅行社、交通通讯业企业、餐饮住宿业企业、旅游观赏娱乐业企业、旅游购物品经营企业。旅游者对于旅游服务是否满意,旅游服务是否成功,最终还是取决于旅游产品的质量,而消费者对组合产品的整体期望与整体感知之间的差别最终决定了旅游服务的质量。

如何确定这些供应链上参与者的角色,学术界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众多的学者把旅行社确定为核心企业,也就是服务集成商的角色。但也有不少的学者把旅游观赏娱乐业企业,具体来说就是旅游景点,定位为服务集成商的身份。作者比较赞同第一种模式。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旅行社之所以能够担当服务集成商的角色,主要是在整个链条上旅行社是全程参与的。从旅游路线的确定、交通方式和交通路线的选择和餐饮住宿的选择等等,整个过程都需要旅行社的策划和参与。而这条供应链上的其他节点只是担当了整个链条上的部分功能,例如交通企业可能只是负责运输,餐饮住宿只是负责游客的住宿、饮食问题等等。

二是在整个旅游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涉及到众多的旅游景点,如果由旅游景点企业充当核心企业的角色显然是不太合适的。对于除了旅行社的其他节点企业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可能会在整个旅行过程中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在不同的酒店休息等等。因此,由旅行社之外的其他参与者担当服务集成商的角色在客观上不可行。

基于以上两个理由,作者认为在整个供应链中,由旅行社担当核心企业的角色是比较合适的。在这种以旅行社为核心企业、其他相关行业企业为节点而形成的服务于旅游者的服务供应链模式下,旅行社起到了连接旅游业各节点的纽带作用,协调着相关企业之间的工作与关系。旅行社为了满足旅游者的旅游消费需求,往往通过从相关企业采购所需的服务和产品,并按照顾客的需求进行“组装”,从而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旅游产品组合销售给消费者。在此过程中,作为核心企业的旅行社首先要准确地确定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并据此科学合理地设计相关的旅游产品以及安排消费者的旅游活动顺序,并以此为依据从其他相关企业采购合适的产品(既包括有形产品,也包括无形产品,例如餐饮、住宿、交通服务等)。

4 建立旅游服务供应链应该注意的问题

4.1 功能型服务供应商的选择

(1)要坚持核心能力原则。所选择的功能型服务提供商要满足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能够提供优质的、恰当的旅游服务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有助于提高服务集成商的核心竞争力。

(2)要坚持顾客第一的原则。为了满足服务集成商对柔性和灵活性的要求,所选择的功能型服务要能够对市场的变化迅速地做出反应,也就是说要具有快速地市场反应能力,要能够准确及时的发掘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差异化的旅游服务,从而能够不断地提高市场份额。

(3)要坚持总成本核算原则。与功能型服务提供商合作后,在服务质量和实现的效益上,要做到1+1>2的效果;而在总成本的核算上,要做到1+1<2的效果,即总成本不能大于单独完成各项服务活动所需要的成本费用。

(4)要坚持风险性最小的原则。在选择功能型服务提供商时,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考虑,力求将风险最小化。小型集成商要尽量避免资金上的损失,大型集成商应该尽量形成与功能型服务提供商的良好合作,避免因功能型服务提供商的不配合造成的顾客流失。

4.2 完善协调和激励约束机制

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大部分都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利益主体,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各自经营目标之间的冲突。作为旅游服务供应链核心组成部分的旅行社扮演着协调相关供应链成员关系的角色。激励与协调机制是否完善决定着整个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稳定与否。因此,要建立高效的旅游服务供应链,首先应该解决好旅游社、交通、餐饮、住宿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集成问题,使它们形成一个稳定的利益共同体,能协调一致、齐心协力抵御外来供应链的威胁与压力。

与此同时,为了提高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之间的忠诚度、保证共担风险及共享收益,同时也为了能够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还应该建立一个合理的针对供应链中每个节点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

4.3 形成稳定的服务供应链能力传递系统

服务供应链作为一个大系统,其正常运行离不开服务能力的稳定传播。但是从旅行社的现实情况来看,其所提供的服务质量是很不稳定的,由此也经常遭到顾客的抱怨和投诉。这主要是因为不仅旅行社缺乏系统服务能力,而且与之合作的其他各类服务供应商(车队、酒店等)所提供的服务能力波动也是相当大的。因此,要保证供应链高效的运行效益,必须要保证服务供应链能力传递系统的稳定性。

系统的能力传递稳定性包括质量传递和数量传递两个方面。如果没有能力传递系统的质量稳定,服务供应链就很难赢得客户满意,服务供应链就很难持久;如果没有能力传递系统的数量稳定,服务供应链就会出现牛鞭效应,使服务供应链的各个节点因为服务能力的波动和放大而付出高昂的运行成本,服务供应链就有可能解体。因此,要保证服务供应链能力传递系统的稳定性,就要综合考虑质量和数量稳定性的问题。

4.4 构建信息共享的旅游信息系统

由于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关系的存在,不可避免地在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作为扮演着整个供应链的组织者、协调者、控制者的核心企业,由于与供应链上其他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非对称,核心企业很难完全掌握其他相关企业的信息,比如其他企业是否真正地配合、是否努力及努力的程度如何、是否履约以及履约程度如何等。例如,在以制造企业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中,作为委托人的制造企业与作为人的经销商、物流服务供应商等之间存在着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在构建供应链的过程中,人掌握了更多的私人信息,由此可能出现合作伙伴的逆向选择;在构建供应链之后,有时候也很难避免合作伙伴的道德风险问题。对于服务行业同样是如此。因此,旅游服务的节点企业有必要建立信息共享的旅游信息系统,解决好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参考文献

1 宋竟青.基于供应链视角的旅游服务管理[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2 魏丽英,路科.旅游业供应链模式的嬗变与发展趋势[J].商业时代,2014(24)

稳定的商业模式篇7

商丘市是河南省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省辖市之一,所辖6个县全部是扶贫开发重点县,截止到2016年年底,全市共有贫困村455个,贫困人口25万人,脱贫攻坚任务较重。

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商丘市委书记王战营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义认识深刻。他告诉《小康》记者,自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商丘市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做重大政治责任、第一民生工程、最大发展机遇,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践行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转、扶、搬、保、就”五条扶贫途径,认真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切实推进各项扶贫专项行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商丘市完成了15.7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实现了120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商丘市的脱贫攻坚工作有何“法宝”?记者了解到,商丘市主要采取了三大举措。

一是以产业发展为根本,打通脱贫攻坚主渠道。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心,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产业发展是贫困群众增收的主路径,也是商丘市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商丘市立足自身优势,多业并举,形成了“1+N”多种产业模式。如“1+1:能人+贫困户”模式,通过引进外地企业、外地人才提供管理和技术,本地能人创办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脱贫;“2+1:手工业+分散加工+贫困户”模式,根据加工企业需要的终端产品,把订单分散到千家万户,通过贫困户手工劳作完成订单;“3+1:特色种养业+专业合作社+保险+贫困户”模式,通过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并为贫困户购买保险,保障收益;“4+1:工厂+务工能人+帮扶人+贫困村+贫困户”模式,通过帮扶责任人协调企业到贫困村建立扶贫工厂,安排贫困户到工厂就业,并由务工能人教授实用技能;“5+1:龙头企业+基地+金融+专业合作社+保险+贫困户”模式,运用扶贫到户增收资金,建立生产基地,围绕扩大生产、延伸链条、提升效益,为贫困群众建立稳定的增收渠道。

二是以金融支持为依托,破解脱贫攻坚主瓶颈。商丘市积极加大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工作力度,在政策支持、机制建设、产品创新、要素组合等领域全面发力,探索推出了一批体现商丘特色的金融扶贫模式和产品,如“一家亲脱贫助力贷”、“统保分贷”、“三贷一担”等金融产品,初步实现了金融支持贫困户创业就业,激发了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的积极性。

稳定的商业模式篇8

【关键词】金融发展 规模 效率 结构 出口贸易结构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节奏的不断加快,安徽省出口贸易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调整。通过分析1999年至2013年安徽省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可以发现,该比重自1999年以来至2006年一直处于增长趋势,但随后几年收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该比重略有下降,自2009年以来逐渐保持稳定。总体看来,我省出口贸易商品中初级制成品比重越来越少,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近几年来保持较为稳定,占比约0.94,但仔细分析工业制成品构成即可发现,我省出口的工业制成品科技含量水平仍处于中低端,出口贸易结构仍需优化。以2013年我省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为例,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出口额为83.24亿美元,占比达33%,杂项制品出口额为64.65亿美元,占比达26%。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额为75.46亿美元,占比仅为全部工业制成品的30%。由此看来,安徽省工业制成品出口还处在较为低端的水平,因此如何推动安徽省出口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尤其是提升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安徽省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的不断提升,其金融发展水平也在逐步推进。我省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从1990年的1185.5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52843.56亿元。其中,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1990年的193.44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30088.9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由1990年的446.03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22754.66亿元。那么,安徽省金融发展水平的迅速提升对出口贸易结构是否有着一定的联系?它是否会对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起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且它是通过何种机制对出口贸易结构产生影响?研究这些问题,对发展我省的金融和出口贸易结构优化,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文献综述

针对金融发展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前人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向加以阐述:部分学者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分析两者的影响,如刘璐,丁一兵(2014)构建了两部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研究了金融发展对出口结构影响的理论模型,发现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约束,使得资本密集型行业产业的相对价格下降,从而促进该行业出口增加。还有部分学者将金融发展规模的角度分析两者的影响,如李欣蓉(2014)通过实证发现四川省金融发展对出口贸易规模及出口结构升级有促进作用。

而大多数学者则是通过金融发展的规模、效率、结构等角度来分析二者的影响,如姚耀军(2010)通过GMM模型研究发现金融发展规模与金融发展效率对制成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有推动作用;姜辉,查伟华(2013)从金融发展的规模和效率两个方面研究上海金融发展对出口增长的影响,发现金融发展规模对出口结构优化有显著的拉动作用,但金融发展效率对出口结构影响不显著;詹应斌(2012)也用类似方法分析了上海金融发展对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发现金融发展效率和金融发展规模两者都对出口结构有影响,但金融发展效率相比金融发展规模对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更为显著。

综合前人的成果可以看出,各学者从金融发展的规模、效率、结构等方面对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但大多选取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综合研究的相对较少,而且针对安徽省金融发展水平对出口贸易结构影响的研究几乎没有。本文从安徽省金融发展的规模、效率、结构三个方面综合研究其对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对促进安徽省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提出相应建议。

二、安徽省金融发展对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取

1.金融发展水平指标。本文分别通过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结构和金融发展效率三个方面来表示金融发展水平。首先,金融发展规模指标,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占国民生产总值之比FIR来表示(万建军,李扬如,2014);其次,金融发展结构指标,本文选取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额与全部贷款额的比值FDS来表示(齐俊妍,2010);再次,金融发展效率指标,本文选取某一时点的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的比值SLR来表示(李欣蓉,2014)。

2.出口商品结构指标。本文通过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EXS来衡量安徽省出口商品结构的总体优化程度,考虑到安徽省统计年鉴中工业制成品出口分类的编纂方式,以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额与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值MTEXS作为衡量安徽省出口商品结构的局部优化程度。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数据来自2000~2014年《安徽统计年鉴》,为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各变量均取自然对数进行处理。

(三)模型建立

综合上文分析,本文从安徽省金融发展的规模、结构、效率三个方面研究其对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影响,其中,出口贸易结构从两个角度来分析,第一个角度是出口贸易结构的总体优化程度来检验,用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EXS来衡量;第二个角度是出口贸易局部优化的角度来检验,用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额与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值MTEXS来衡量。拟设定模型如下:

EXS=f(FIR,FDS,SLR) (1)

MTEXS=f(FIR,FDS,SLR) (2)

将(1)式、(2)式线性化,可得:

LnEXS=α0+α1LnFIR+α2LnFDS+α3LnSLR+ε1 (3)

LnMTEXS=β0+β1LnFIR+β2LnFDS+β3LnSLR+ε2(4)

(四)平稳性检验

本文考察的是时间序列数据,为消除各变量的自相关,本文先利用Eviews7.2软件,利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对各变量的平稳性及单整阶数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略)后可知,所有的时间序列变量自身是非平稳序列,但经过一阶差分后都为平稳序列,并且其均一节差分在1%的水平上显著。因此,根据1%水平的选择结果,用所有满足协整条件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五)协整关系检验

由平稳性检验结果可知,所有的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在同阶单整的条件下,需要进行协整检验,以此分析各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协整检验用来分析各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目前广泛使用的协整方法有E-G两步检验法和Johansen检验法。Johansen检验是一种对多个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的更为有效的方法,它克服了E-G两步法的缺陷,能够检验出存在的协整个数。

利用Eviews7.2软件确定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首先检验模型(3),根据HQ、AIC和SC准则确定其滞后阶为2,所以可将VAR模型的之后阶数定义为2。

由于VAR模型的稳定性是保证模型有效性的前提,因此接下来对上述VAR模型进行平稳性检验。如果被估计的VAR模型的特征方程所有跟的倒数都小于1,即位于单位圆内,则是稳定的。利用Eviews7.2软件得出上述VAR模型是完全稳定的,所以k=2最终被确认为VAR(3)模型的最优滞后期。

确定最优滞后期后,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分别检验上述变量一阶差分之间的协整关系,考察EXS与FIR,FDS和SLR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通过联合检验(Cointegration Test),确定选择序列有均值和现行趋势项,且协整方程有截距项的Johansen检验(结果图略),即在显著性水平1%上,至少存在一个有意义的协整方程。该协整方程为:

LnEXS=-1.783883LnFIR+0.879377LnFDS+1.667209LnSLR +ε1(5)

(0.03568) (0.01189) (0.01189)

R2=0.9717 Adj.R2=0.9151

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该协整方程拟合优度为0.9717,表明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达到97.17%,拟合优度较好。接下来对方程(5)的残差序列进行ADF检验,设ECM为均衡误差(残差):

ECM=LnEXS+1.783883LnFIR-0.879377LnFDS-1.667209 LnSLR (6)

对上式进行ADF检验,从检验结果可看出,它是一个平稳序列。由于回归残差为平稳序列,说明协整关系式具有统计显著性。根据Granger定理,如果变量间是协整的,则他们之间必然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所以方程表明所选数据区间1999年至2013年的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FIR每增长1个百分点,EXS将下降0.56个百分点;FDS每增长1个百分点,EXS将上升1.14个百分点;SLR每增长1个百分点,EXS将上升0.60个百分点。

同理对模型(4)进行检验,首先确定其最优滞后期为2,其次对其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考察MTEXS与FIR,FDS和SLR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通过联合检验(Cointegration Test),确定选择序列有均值和现行趋势项,且协整方程有截距项的Johansen检验,结果如表2-3所示,即在显著性水平1%上,至少存在一个有意义的协整方程。该协整方程为:

LnMTEXS=-0.041824LnFIR-0.270022LnFDS+1.749386 LnSLR+ε1 (7)

(0.00784) (0.00300) (0.00729)

R2=0.9828 Adj.R2=0.9484

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该协整方程拟合优度为0.9828,表明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达到98.28%,拟合优度较好。接下来对方程(7)的残差序列进行ADF检验,设ECM为均衡误差(残差):

ECM=LnMTEXS+0.041824LnFIR+0.270022LnFDS- 1.749386LnSLR (8)

对上式进行ADF检验,从检验结果可看出,它是一个平稳序列。由于回归残差为平稳序列,说明协整关系式具有统计显著性。根据Granger定理,如果变量间是协整的,则他们之间必然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所以方程表明所选数据区间1999年至2013年的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FDS每增长1个百分点,EXS将下降3.70个百分点;SLR每增长1个百分点,EXS将上升0.57个百分点。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研究发现,安徽省出口商品总体优化程度与金融发展的规模、结构、效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金融发展的结构、效率与出口商品结构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金融发展的结构与效率有利于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在进一步研究安徽省出口商品的局部优化程度与金融发展水平的关系中发现,金融发展的效率与出口商品结构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金融发展效率有利于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基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视角,为了促进安徽省出口商品结构发展,安徽省要积极发挥金融机构的集聚作用,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进而更大程度地发挥金融对出口贸易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璐,丁一兵.金融发展对出口结构影响的理论探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

[2]李欣蓉.金融发展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探讨[J].金融视线.2014(3).

[3]姚耀军.金融发展对出口贸易规模与结构的影响[J].财经科学.2010(4).

[4]姜辉,查伟华.上海金融发展对出口增长的影响机理及效应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3(10).

[5]詹应斌.上海区域金融发展对货物出口的影响分析[J].管理学家.2012(12).

[6]李斌,李国强.金融发展与出口贸易结构优化[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稳定的商业模式篇9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创新融资;物流业务链;民生;物价;内需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3-0126-03

1 稳定物价的意义

1.1 物价与民生

无论是在每年的“两会”上,中央主流媒体上,还是中央领导讲话上,稳定物价、改善民生一直是热点话题,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12年中国经济调控的主基调是“稳中求进”,确定了“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六大目标任务,并定调2012年经济要“保持稳定”,“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在2012年国家宏观调控中,“控物价”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为什么物价会成为上到国家领导人、下到普通老百姓热议的话题呢?究其原因,物价直接关乎民生,物价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稳定,此外,物价也严重影响了内需。

如何让物价理性回归与收入达到平衡,最让普通居民关注。政府层面,物价与收入仍为2012年民生工作的重头戏,并在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体现。对于居民最关注的房价,会议提出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

1.2 物价与内需

当前中国的“人口红利”优势逐渐在减弱,以往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了国外需求不足的制约,拉动内需成为当前及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由于中国实际的国情以及不完善的分配制度,客观上造成了收入分配不合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过大。这种收入分配现状严重制约了内需,从而制约了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引擎。

近几年来,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大陆,一直充当着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很多发达国家和中国周边国际及地区大幅进口各类相当便宜的中国商品,这得益于我国“人口红利”因素造成的产品制造成本相对低廉。但最近几年来,无论是媒体,还是出国的国人发现一个很尴尬的现象,无论是中国香港,还是日本、韩国等国家,所销售的日用品价格普遍低于中国大陆,且这些商品产地是中国大陆。也就是说我们中国大陆自己生产的商品,在海外销售价格低于我们中国大陆。因此,外出旅游“疯狂抢购”成为中国大陆观光客特有的

现象。

2 影响我国物价的主要因素

2.1 流通与物价

造成我国物价高,影响内需的原因有哪些?有人认为供给不足是促使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逐渐减弱的“人口红利”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造成的生产成本高是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还有人认为是税收政策、交通瓶颈、物流成本等因素。从扩大内需的障碍这个角度分析,造成物价高的主要原因是物流成本高。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决定流通,同时流通又对生产起着巨大的反作用。高效的流通能够开拓商品的销售途径和范围,从而快速实现商品的产品价值和使用价值,加速资金周转速度,降低商品在零售领域的销售价格。加速资金周转速度降低生产领域的成本,降低商品的终端销售价格能提升商品的竞争力。流通和生产能够形成良性循环,最终促进生产发展,有利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

2.2 流通环节

近年来,各地政府基于多种利益驱动,利用各种优惠条件和措施,主动引入了一些国外超大型商场和物流企业登陆本地,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冲击和威胁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这些外商对流通领域的支配力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为避免外商控制我国市场局面的出现,政府应重视本民族流通产业的发展,以开拓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更好地为民族工农业的发展服务。

2.3 融资与内需

我国绝大多数日用消费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是由中小型民营企业承担完成的,但中小型企业品牌影响力小、经济实力差,因此,中小型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融资困难、融资成本高等长期性难题,尽管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使得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但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为了生存,一些中小型企业寻找融资成本极高的渠道,这些融资成本高、融资困难都客观上加重了中小型企业的负担,难以规模化生产,很难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中小型企业及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80%以上,因此,中小型企业的利润空间直接决定着绝大多数城镇人口的收入水平,而收入水平又决定着内需动力。

3 创新融资新模式

未来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平稳发展的动力是内需引擎,目前我国内需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普通工薪阶层的收入水平,而收入水平主要取决于中小型企业的盈利空间。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而言,面对着融资困难或融资成本高、物流成本高,这两个因素导致生产和流通成本高,从而削弱商品的最终竞争力,限制了企业产品升级换代。降低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成本和流通成本,从目前看,不仅关乎当前内需动力,而且也决定着我国产业升级换代的能力;从长远看,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减弱,融资成本和流通成本关系着相当多中小型企业的生死存亡。

3.1 综合金融平台和物流业务的模式

针对中小型企业的困境,我们提出利用大型骨干企业创建金融物流整合平台,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型企业资金短缺的发展瓶颈,使其拥有充足的流动资金进行经营与商业运作。物流园的建立给供应商群体架起了完善的供应链融资平台与桥梁,与银行联手为入园企业获取低利率贷款,使其拥有充足的流动资金进行经营活动,满足众多的中小供应商企业融资的需求,从而解决了中小供应商所面临的资金压力。

3.2 金融物流业务链模式——以大连三寰物流发展有限公司为例

大连三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寰集团)是大连市政府出资组建的大连市唯一的国有独资的市直属农垦企业,也是部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大连三寰物流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寰物流)是三寰集团关联企业,也是集融资、担保、监管、仓储、物流配送为一体的金融物流公司。三寰物流业务主要分为三个模块:

一是三寰物流为出具监管仓单的供应商提供融资服务,在经过担保公司核实后,即可快速完成融资贷款。

二是三寰物流将接收入园的供应商在大连市内所售商品的存储、监管业务,成为大连民生产品的商品集散地。

三是三寰物流负责入园企业所销售商品的物流配送工作,紧密地将入园企业与其客户联系在一起,实现从仓储、监管到配送等一条龙服务。

这种供应链融资新模式,是缓解中小型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银行直接与三寰物流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对接,可以更有效地整合政府、银行、国企资源;为民生消费链中的关键环节——连锁超市、快速消费品供应商开展金融服务,促进上、下游配套企业从“采购——物流——销售”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以实现整个供应链的良性发展。

除了独特的金融服务外,三寰物流园在硬件上也极为完善。凭借完善的硬件,三寰物流可以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仓储、监管、物流配送等各项完善服务。保障货品准确无误地入库,并进行全天24小时无死角监控,定期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核查,最终将货品安全快速地配送到目的地。入园客户企业利用三寰物流园的优势可以较快地占领市场,扩大销售规模,形成健康、快速增长的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财经频道.七成居民难忍物价高2012年物价与收入仍为民生重点. [EB/OL].

[2] 梁焕磊.充分发挥流通的作用以稳定物价[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1).

[3] 宋则.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稳定物价的功能作用[J].中国流通经济,2011,(9).

[4] 刘瑞娜.流通领域和物价上涨的关联性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1,(9).

[5] 张其颖.扩大内需与商品流通组织形式的转变[J].商业研究,2012,(10).

[6] 祝合良,李晓慧.扩大内需与我国流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2).

[7] 刘天祥.专业市场流通体系应当成为拉动内需的主要动力[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4).

稳定的商业模式篇10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上市动因 上市模式

    正文:

    以股份制形式组建银行,在国际上已经成为普遍趋势。从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2001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来看,按一级资本总额排名全球前50位的大银行当中,除我国的四大家国有银行外,全部都是股份制银行。而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产权结构的模糊性和不稳定性,导致了法人治理结构极不完善。亚洲金融风暴的一些事实表明,政府直接指挥商业银行进行资源的配置会扰乱金融系统的有序运行,阻碍资金储蓄的增长,威胁到金融秩序的稳定性,对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因此,我们必须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进行再造并推动其上市,才能促进其长远发展。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动因

    (一)外在动因

    1.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是政府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金融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金融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而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可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潜力将会越来越大,如果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规模不能保持同步的扩张,不仅会制约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发展,也会弱化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因此,在保证国家控股地位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国有银行上市,可有效扩大国有银行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在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同时,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是政府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 基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弱竞争力,加入WTO以后,在一个充分竞争的环境中,如果不进行改革,我国银行业面临着客户边缘化、价值链边缘化、金融创新边缘化、人才边缘化的危机。国家追求的仍然是局限条件下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然而,现代社会的金融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的核心,金融业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可以说,现代社会的各种经济关系都集中于银行,银行业倒闭或者经营管理体系不完善,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稳定。在这种预期下,政府必定要推动银行体系改革,寻求改革的良药。而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更加受加入WTO的冲击,外资银行的进入直接威胁到国有银行的生存,增加竞争力是其唯一的出路,因此改革也是自然的选择。

    2.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外在要求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有助于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分散银行上市的风险,为银行业务拓展提供新的融资渠道。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必然会吸收一部分境内法人、机构和个人甚至境外的投资者作为股东。投资者购买银行的股票,目的是为了得到尽可能高的回报,如果银行经营管理者没能改善经营管理,提高银行的经济效益,利润较少甚至出现亏损,投资者就会“用脚投票”,抛出股票,给发行股票的银行施加压力。另一方面,在实行规范的股份制情况下,股东还可以通过股东大会“用手投票”,对经营管理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努力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另外,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在充实金融板块、减少股票指数的人为操纵、稳定证券市场、促进投资理念方面的作用也不可小觑。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正处于低迷状态,金融企业以其利润丰厚稳定、股本规模大且多为知名企业等特点,极易成为市场上的特殊板块。商业银行上市有助于资本市场的结构完善和发展成熟,为资本市场提供一种新的成长性和稳定性的中坚力量,促进资本市场长期的稳定发展。以深发展和浦发银行为例,目前两家公司总市值分别达到280亿元和580亿元,各占两市总市值约1.65%和3%。在深发展的高速成长期,它曾经领涨大盘,是当时着名的风向标,在其平稳经营阶段则与后上市的浦发银行共同成为主力运作的指标股,起到护盘作用。可以想象,当金融企业上市渐成气候并形成一个较大的金融板块时,因其市值比重较大且股价稳定,可以成为调节大盘走势和抑制投机的理想杠杆。四家国有银行2001年按境内审计计算的每股收益平均值为0.32元,参照2000年两市每股收益平均为0.21元来比较,应当属于较高水平。以2001年净资产收益率这一指标来衡量,招商银行最高,达到27.97%,浦发银行为15.03%,深发展为11.09%,民生银行为11.91%。可见,从盈利能力和对股市的影响力而言,银行股能够起到稳定我国金融市场的作用。

    3.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通过上市,国有银行可以改善自身资金结构,优化股权结构。我国银行的资金构成较为单一,与国外同业相比,资金经营质量和运作效率较低,而且不良贷款的比例也偏高。银行为达到上市要求而努力的过程,也正是银行剥离不良资产、改善资金结构的过程。同时,我国的绝大多数商业银行不是国有独资银行,而是政府、法人占绝对控股优势的股份制银行,这种股份结构在某些时候是影响和制约银行的管理和经营的。而上市则会使银行的股东数量呈几何级数增加,给银行带来的股权结构上的优化是显而易见的。近年来,我国改革力度较大,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国防安全、环境治理和保护、国企的解困等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连年预算赤字,国家财政并不充裕,不容易拿出数以千亿计的预算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与此同时,我国民间资金相对充裕,居民储蓄已突破八万亿元,上市不失为充实银行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好方法。这样可以充分动员社会资金,扩张民间投资渠道,减轻财政压力,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

    (二)内在动因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需要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有利于建立明晰的金融产权结构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的国有独资产权模式,导致了产权关系模糊、资本非人格化以及所有权与经营权难以分离、责权利不明、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以及经营效率和效益低下等问题的出现。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董事会与监事会的设置以及经营管理层的任命基本上都是由政府决定,董事会形同虚设,监事会能否发挥有效作用也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这种状况难以形成对经营管理层的有效约束,至于法人治理结构所包括的各个方面相互之间关系的协调就更无从谈起。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改造,就是要建立与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相适应的金融产权结构,使国有商业银行获得独立的法人产权地位和自主经营权,实行政企分开,彻底摆脱形形色色的政府干预。建立有效的内部权利约束机制,形成对经营机构和人员的产权约束,防止诸如“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的产生,使公司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更长的延续性。

    2.提高资本充足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

    国际清算银行于1988年专门通过的《巴塞尔协议》中明确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资本充足率代表了商业银行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该比率越高,存款人的本金安全就越有保障。目前我国大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普遍未能达标。而上市有利于通过资本运营进行规模扩张,可提供补充资本金的来源渠道,快速提高资本充足率。从目前情况看,国有银行每年发放贷款以大约8000亿的速度增长,按照巴塞尔协议规定资本充足最低8%的要求,国有银行每年至少需要补充600到800亿的资本金,在目前财政赤字已达到相当高度的情况下,要求财政每年拨付几百亿元资金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的可能性不大。因此,通过上市在资本市场上融资,是提高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有效途径。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有利于分散金融风险、实现资本的社会化,有利于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目前,政府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惟一出资者,在实际操作中,对它们的经营状况承担着无限责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快速发展,金融风险也逐渐增大。在目前这种体制下,一旦出现金融危机,政府就被推到风险第一线。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更多的投资者出资入股,金融风险对政府的影响就小得多。另外,国有商业银行上市还可以疏通融资渠道。商业银行上市后,可以通过增发新股、配股等方式补充资本金,冲销一部分不良资产,提高银行资产的质量。深圳发展银行作为国内第一只上市的银行股,在10年的时间里,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高比例送配,由原来的小盘袖珍银行股发展成为今天总股本达19.45亿元的深市“龙头股”,大大增强了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了银行规模的扩张和业务的拓展。国有商业银行应借鉴深圳发展银行的成功经验,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尽快上市,并且在上市后,充分运用资本市场后续融资功能,实现资本的社会化,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3.应对加入WTO挑战的需要

    加入WTO后,银行业的竞争将是第一位的。面对竞争和挑战,国有商业银行借助上市提高资本充足率,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风险控制机制,加强外部监督,提高国际竞争力,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根据有关WTO成员国达成的协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银行业对外开放主要包括:两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对国内企业开放人民币业务;5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具有完全市场准入和开办人民币零售业务;外资银行在指定的地区内,可享有中国国内银行相同的权利(即国民待遇);5年内取消地区限制和客户限制。也就是说在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将会以更大的规模、更多的业务、更快的速度进入我国金融领域,从而不可避免的为我国本来已浑身是病的银行业带来强烈的冲击。按照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原则,在华外资银行的待遇将逐步提高,再结合其科学的运作机制、资产规模效益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将极大地提高其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其竞争优势将逐渐显现出来。面对即将到来的金融业的激烈竞争, 国内商业银行应深化改革,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国有银行要摆脱困境,并有能力同外资银行竞争,就必须从根本上入手也就是从改革产权基础入手进行制度创新,而通过上市进行股份制改革就是这一制度创新的现实选择。

    二、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模式选择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两种上市模式

    通过彻底的股份制改造,最终达到上市,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最终实现形式,但如何推行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改上市,却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分拆上市,反向收购”;第二种方案是“整体上市,分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