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8:14:17

稳定发展

稳定发展范文篇1

以人为本的矛盾化解机制

在现阶段,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突发事件,直接关系社会稳定。然而在这一问题上,有的地方和有的领导干部还存在错误的思想认识,过分迷信权力的作用,习惯于以高压手段处理社会矛盾、应对突发事件,结果不仅难以有效化解矛盾,反而有可能使矛盾激化。新泰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参与矛盾化解和平安共建,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年2月,汶南镇建立了全市第一家“平安协会”,并很快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平安发展方面显示出巨大作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新泰市委、市政府及时总结推广了其做法和经验。短短3年多时间,313个“平安协会”在全市各地发展起来,成为促进社会平安发展的重要力量。

“平安协会”具有自治组织的性质。“平安协会”是在党委、政府领导下,由社团登记管理部门审批、群众自愿参与的群众自治组织,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协助做好社会治安防范、矛盾纠纷化解、法制宣传教育等工作。它们依法开展活动,坚持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发展,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同时接受市综治委的领导和业务指导,增强工作的权威性。党委、政府通过引导、组织和协调,保证“平安协会”的正确发展方向,但绝不包办代替。

“平安协会”把人民群众作为平安建设的主体力量。“平安协会”的主体成员由社会各界有较高政治觉悟和较强协调能力的人构成,其中“三老”(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人员是主力军。由于始终致力于让群众直接参与矛盾化解和社会治理,“平安协会”在化解矛盾、促进稳定中发挥了避免群众与党委、政府正面冲突的“防波堤”作用,防止某些突发事件蔓延和矛盾激化的“减压阀”作用,增强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黏合剂”作用。直接参与矛盾化解和社会治理,又促进了广大群众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提升。

这启示我们: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石;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巨大力量。只有真心实意地相信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形成社会平安发展的良好局面。

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平安共建机制

社会稳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共同参与。新泰市委、市政府以“平安协会”为载体,吸引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逐步形成了以“三多”为重要内容的平安共建机制。

多元参与。就是积极吸引各方力量参与到平安共建中来。比如,采取各种措施调动企业积极性,使企业成为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在新泰市,企业关注稳定、支持稳定、投入稳定已经成为一种风尚。年,新泰市供电公司主动拿出900万元参与建设“平安灯”工程,在全市917个行政村安装“平安灯”3万余盏,既营造了和谐安全的供电环境,又提高了企业的信誉。

多方互动。就是在加强平安共建尤其是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党委、政府坐镇指挥,“平安协会”亲临一线,公安干警压住阵脚,基层组织迅速跟进,多方协同、多方互动。通过这样一种工作机制,及时有效地化解了许多矛盾纠纷,平息了一些群体性突发事件,进而形成了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群众力量互动,事件联处、治安联防、信访联接、纠纷联调、问题联治、教育联劝、信息联享、案件联结、平安联创的“三互九联”新机制。

多法并用。就是在处理民间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坚持运用法律、政策、道德以及乡规民约等多种手段,做到因事制宜、因人制宜、对症下药。尤其是注重通过对话和协商,使矛盾双方当事人满意,从而减少民事纠纷进入信访和司法渠道的流量,有效化解一些复杂矛盾和涉法涉诉信访案件。

这启示我们:实现社会平安发展,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采取多样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把消极因素转化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做到人民治安人民办、社会稳定社会管,真正实现社会长治久安。

稳定与发展相互促进的社会管理机制

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根本目的在于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更好地造福人民。新泰市委、市政府坚持统筹兼顾,把稳定与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依托“平安协会”,引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建设,初步形成了新型的社会管理机制。稳定与发展相统一。新泰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稳定和发展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一盘棋、一起抓,努力实现二者相互促进。“平安协会”不是孤立地开展活动,而是既着力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又将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放到是否有利于发展这个大前提下加以考虑。比如,汶南镇借庄村把“平安协会”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市场秩序,有力地推动了黄花菜产业的发展,仅此一项就使全村人均年收入大幅度增加。

稳定发展范文篇2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1号)、《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意见》(**委发〔**〕1号)精神和市政府办公厅《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通知》(工作通知〔**〕71号)的要求,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经县政府同意,现就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对稳定发展粮食生产重要性的认识

近年来,人口数量结构显著变化,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粮食加工转化能力大幅提高,资源环境对粮食生产的约束不断加剧,粮食供需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把重点放在产中进行调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保障粮食安全是实现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的重要基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变化,粮食生产始终是农业的重中之重,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同时,粮食生产的稳定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结构调整用地密不可分。因此,无论从关注民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是从发展现代农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粮食生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稳定粮食生产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粮食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具有基础支撑作用的产品,粮食生产是利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的重点,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也主要在粮食生产上才能充分实现。因此,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须紧紧抓住稳定粮食生产这个重点、难点和关键领域。

当前,粮食持续增产的基础并不稳固。异常气候引发的灾害性影响加剧,耕地、劳动力和水资源的制约增强,以及人均耕地少、种植规模小、生产条件差、生态条件和耕作制度复杂等,粮食生产的基础仍较薄弱,种粮成本持续增加,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仍然较低。各街镇乡和县级有关部门要认真分析粮食生产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任何时候对粮食生产都不能掉以轻心,任何地方对粮食发展都不能麻痹懈怠,必须进一步提高对稳定粮食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发展粮食生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发展生产稳定粮食。

二、**年稳定粮食生产的目标和工作重点

我县稳定粮食生产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314”总体部署,围绕统筹城乡和建设现代农业,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以主攻单产、稳定总产、增加效益、拓展农业功能为目标,以建设重点基地、主抓重点作物、突出重要季节为抓手,以推进土地流转、发展种粮大户和专业代耕户、实行规模经营为着力点;以整合资源、增加投入为保障,稳定完善粮食扶持政策,努力推进粮食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

目标任务:紧紧围绕“提高粮食单产、稳定提高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确保口粮安全,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主题,**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3万吨左右。为此,我们要理清思路,找准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的重要环节,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统筹兼顾。

(一)重点抓好水稻,大力发展玉米,兼顾马铃薯、红苕和杂粮。水稻是城乡居民的主要口粮,稻田既具生产功能,又具生态功能。水稻不仅增产潜力大,而且相对容易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稻谷也是粮食中最耐贮藏的。因此,应坚持粮食生产以大春为主、大春以水稻为主的方针,把水稻作为粮食生产安全的重点来抓,根据市场需求和粮食生产的效益兼顾饲用粮、加工用粮和菜用粮食的发展。

(二)以粮食主产乡镇为重点。中央和市里制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将继续向粮食生产的重点区域倾斜,以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努力改善主产区域粮食生产的基础条件,加快优质粮油基地建设步伐,确保城镇居民的口粮供给和调控粮源。加快粮食低产区中低产田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继续保持粮食产需基本平衡的格局。

(三)突出抓好大春粮食,兼顾小春和晚秋生产。一年之季在于春,春耕备耕是一年中的重要农时,全年粮食生产中最关键的环节。抓好春耕,实现满栽满种,粮食增产才有基础;只有适时抢早培育壮苗、适时早栽早插,才能趋利避害夺取丰收。小春是一年粮食生产的开端和基础,晚秋是保障全年粮食生产的最后一道关口,虽然占全年粮食总产的比重不太大,但对确保全年粮食稳产丰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是各地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土地、劳动力和水资源的时段优势,扬长避短,发挥资源优势,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三、全面落实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的各项措施

(一)落实扶持粮食生产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和基层政府抓粮的积极性。为支持粮食生产发展,国家和市将继续巩固、完善和强化各项扶持粮食生产的措施。各地要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土地出让金用于基本农田建设、粮食最低收购价和种粮大户、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等扶持政策。要加强资金使用监管,保证粮食补贴资金专项用于粮食生产;坚持补贴资金向种粮大户倾斜政策;建立产粮奖励资金、防止耕地撂荒和强化重大病虫害防治挂钩机制,强化各级政府和农业服务机构的责任;积极探索农业建设项目投入、基本农田数量与稳定粮食生产的评估机制,把国家稳定和扶持粮食生产的相关政策落到实处;开展粮食生产政策性保险试点,化解农民种粮风险。

(二)切实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也是农民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和可靠的生活保障。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最根本的措施就是严格保护耕地,守住基本农田。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强化耕地质量建设。当前农民呼声最高、要求最迫切、影响粮食稳定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就是农田基础建设滞后,没有一定规模和标准的基本粮田,很难实现机械化和适度规模经营。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作为国土整治中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是事关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功在当代、惠及子孙、利在千秋。各地应抓住国家和政府大力支持土地整治、目前农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有利时机,整合土地整治、农业开发、农田水利和农业发展等财政重大专项支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科学规划基本农田布局、统一集中整治的原则,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持续推进商品粮食基地建设。建立一批主要生产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和社会化服务、粮食生产的商品率超过70%以上的高产稳产商品粮食生产基地,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基础。各地在基本农田保护中要突出稻田这个重点,加强冬囤水工程建设,强化冬春稻田蓄水,恢复去年因旱改种面积,把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43万亩以上,努力提高水稻单产,确保口粮食安全。继续实施中低产田改造、沃土工程、移土培肥和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等重点项目,通过工程措施与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节水栽培等农艺措施相结合,增补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改变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加强耕地质量监测,防治农田污染、防止水土退化,建立和完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保障工业化、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建设对耕地的基本需求。

(三)着力培植粮食种植大户,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种粮效益。无论是从解决技术推广入户到田和提高农民的素质,还是解决种粮比较效益低、增加农民收入、防止耕地撂荒、发展农业机械化等,突破口都在扩大种植规模。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务必要把培植规模种植大户列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种粮直补中的大户倾斜政策、种粮大户农机奖励补助政策、农业部门的新型农民培训和科技扶持等措施,制定既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又能体现公平公正、有利于操作考核的实施办法。通过政策驱动、科技促动、产业化拉动,促进土地通过委托代耕、租赁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向种植能手集中。建立促进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与提高科技推广紧密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机制,探索农机专业化服务的新路子,培植农机专业户,组建农机专业服务队,积极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减轻种粮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四)大力加强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稳定发展粮食生产,面积是基础,单产是关键。单产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科技应用水平。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要突出抓好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抓好技术集成创新。各地要因地制宜围绕以粮食作物为主体的耕作制度、主导品种和主体技术的完善,强化区域性技术开发,整合良种展示、免少耕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及区域测报站等任务,结合粮食基地建设等项目,建立相对集中和稳定的综合试验示范基地,集成创新具有区域特色、适应现有生产力和水平的简单化、标准化的技术规程,特别是要加强应对异常气候影响和有害生物防治的关键技术集成推广,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当前要重点抓好“一增六改”综合技术的推广,即增加用种量,提高栽植密度;改单季种植粮食为粮经饲结合,推广稻田耕作制度改革,开发秋冬季资源;改单纯选择大穗型高产品种为当地针对性、适应性强的高产优质抗病耐密品种,一乡确定1—2个主导品种;改人工翻耕为机耕或免少耕;改分户育秧育苗为集中育秧育苗;改分散施肥为测土配方施肥;改病虫害分散防治为统防统治。二是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农业部门要建立不同模式的示范田和示范片,通过明确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使优惠政策与优势作物相结合、与实用技术相配套,鼓励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到田间和农户去,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通过示范推广,宣传高产典型,以点带面,引导农民学科技、用科技,掀起争高产、创高产、促高产的良好局面。三是强化新型农民技术培训。培养新型农民是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和抓手之一。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发挥好统筹、协调、组织和服务的功能,充分利用农业、教育、科技、文化等各行业、各部门的现有资源,形成培养新型农民的合力;要把培训内容农民是否需要、培训方式农民是否接受、培训结果农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培训效果的标准,大力开展种粮大户知识培训,提高种粮农民的综合素质。四是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机制。要关心爱护基层农技人员,抓住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机遇,完善各级各类推广单位和人员的岗位责任,着力解决农技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人才分布不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推广的良种和技术不适应现有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等突出问题,解决好农技人员的实际问题,稳定一支精干高效、懂业务、善推广的农技推广队伍。各级农业技术部门要以提高粮食单产、增加农民收入、保障主要农产品供应为己任,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依托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办样板、作示范、搞指导,努力提高技术普及率和到户率。

(五)切实抓好春耕备耕和防灾减灾工作,为确保今年粮食丰收奠定坚实基础。针对近期遭遇的严重雨雪冰冻灾害,各地要积极组织干部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查灾情、查苗情、查墒情、查病虫情,积极落实灾后补救措施,完善减灾防灾技术方案,加强分区技术指导,指导农民科学运筹肥水,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及时开展统防统治和应急防治,确保小春生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及早落实粮油生产计划,强化技术培训与宣传,切实保障农资备供充足。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加大农资打假力度,深入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严肃查处各种乱涨价、乱收费、假冒伪劣、坑农害农等违法行为。如化肥价格出现大幅度、不合理上涨,物价部门要适时采取限制出厂价、规定流通环节进销差率或规定零售环节最高限价等措施控制化肥价格过度上涨,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认真做好群众投诉举报工作,加大假劣案件查处和曝光力度,确保春耕生产顺利进行。

稳定发展范文篇3

一、目标任务

按照“稳面积、增产量”的总体要求,确保全县早稻播种面积不低于53.5万亩,其中含再生稻3万亩,早稻总产不低于22万吨。各镇(园区)稳定发展早稻生产任务分解见附表。

二、重点工作

(一)抓紧落实早稻播种面积。三月中下旬,我县早稻播种育秧工作即将全面展开。各镇(园区)要科学谋划,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发挥社会化服务主体牵头带动作用,大力开展集中育秧栽插、病虫草害统防统治等,提高早稻生产组织化水平。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部门技术优势,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加强行政推动,全面落实早稻生产面积。各镇(园区)要把稳定发展早稻生产,作为稳定粮食增产的重要手段,努力发挥优势,加大扶持力度,按照“村保镇、镇保县”的要求,及时将任务分解落实到村,引导和鼓励农民稳定发展早稻种植,确保全县今年早稻面积稳定。

(二)多措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强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稳定农民收益预期,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一是落实国家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2021年国家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兜底保障早稻种植农户销售难题。二是继续稳定政策补贴。优化稻谷补贴方式,倾斜支持早稻生产。对发展双季稻的,较单季稻稻谷生产者补贴每亩提高20%;对50亩以上双季稻种植户(含再生稻),在稻谷生产者补贴的基础上早稻每亩再增加100元。三是继续整有关项目资源,建设早稻绿色高质高效生产基地。根据各镇早稻任务面积,理谋划8个左右早稻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优质早稻绿色高质高效核心示范8000亩以上。四是鼓励支持早稻机插秧、早稻再生稻生产,按照相关政策给予补贴。积极引导布局再生稻轻简化生产,推广强再生优质高产水稻良种,集成配套再生稻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三)创新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加强早稻生产重点技术帮扶指导,创新技术指导服务方式,切实提高早稻生产各项技术到位率。一是要加强农业专业技术服务创新,线上线下相结,鼓励利用新媒体开展在线技术指导与培训,结基层农技推广补助包村联户工作开展,切实做好早稻生产主体技术指导服务;二是要及时技术指导方案,各镇(园区)组织技术人员针对早稻品种遴选、肥料运筹和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制定生产技术方案,编印技术明白纸,科学指导农户开展早稻生产;三是要理调剂调配农机具,制定农机跨区作业预案,保障农机作业畅通,保证早稻生产顺利推进。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镇(园区)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的部署要求,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按照稳定发展早稻生产的要求与安排,细分任务,明确责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早稻播种面积只增不减,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指导服务。发挥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综试验站和安农大县品牌粮食产业联盟等技术优势,全面加强对发展早稻生产主体的技术培训与指导。各镇(园区)要按照“行政人员分片保面积,技术人员分区包技术”的原则,加强对早稻生产农户特别是规模生产主体的服务,解决生产中的难题,确保指导服务到位。

稳定发展范文篇4

结合对市“三农”工作情况的调查,我们认为,当前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培植乏力、社会事业滞后。要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应当抓住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实现突破。

一、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突破。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农业发展最突出的制约,是城乡社会最显象的差别。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必须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上着力。一是改造升级农业生产设施。农业要摆脱“靠天吃饭、出力挣钱”的困境,当务之急是抓好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三项重点建设:以水源工程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为重点,全面加强农田水利配套设施维护;以粮油增产行动为依托,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土地开发整理和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积极发展管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扩大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区;以农村信息化试点建设、大型农机具补贴推广为契机,加快完善“三农”服务信息平台,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二是配套完善农村生活设施。坚持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的思路,继续抓好旧村改造、自来水、村路硬化等民心工程,坚持村民自愿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居住工程建设。在搞好面上建设的同时,选择那些辐射范围广、人流物流大的村庄,依托闲置设施,集中建设农村中心服务社区,采取“市县补一点、镇村投一点、部门帮一点、社会助一点”的办法,根据群众需求,有侧重地建设村级农技指导、农资供应、医疗卫生、购物消费、文体娱乐、基层建设、村政事务等设施,搭建一批新的服务载体,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城乡无差别的便利服务。三是培育涵养农村生态品牌。目前农村规划管理散乱、垃圾处理滞后等问题不容忽视。要把村庄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结合村容村貌整治,加快农村沼气建设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结合农业污染源普查,积极推广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结合造林绿化、小流域治理,搞好山滩、路网绿化,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再造绿水青山的田园风光。

二、在富民强村产业培植上实现突破。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发展,核心是增收。当前应重点抓好“四个一批”。一是培植一批加工龙头。在土地、税收、资金、信贷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加快建立和普及“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让更多的农民进入到农产品加工增值链条,并从中获得更大收益。二是打造一批特色板块。提高农业产出效益,规模、特色缺一不可。应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和群众种养传统,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在蔬菜、林果、水产、畜牧种养业等方面,建立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种养业基地,形成“一村一品”、“几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增强农业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三是做响一批农业品牌。没有标准品牌的农业,是没有前途的农业。要把农业标准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根基,以农业“三品”认证为导向,大力推广绿色种植和健康养殖;以农产品品牌创建为契机,引导食品加工企业建立原料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争取新增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三品”认证和省级以上名牌、商标,提高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四是新上一批产业项目。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靠产业项目作支撑。应把产业培植作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的关键,抓住园区开发、大项目建设、发展服务业和旅游业的机遇,在其能够辐射到的村庄内,规划建设一批园区服务项目、配套产业项目、加工贸易项目和租赁项目等,使农村集体经济有一个大的提升。

三、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上实现突破。医疗事业,应坚持完善设施与优化服务并重,加快推进镇级卫生院、农村卫生室改造建设,组织开展健康教育促进活动、关爱老年健康免费查体活动,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和报销比例,增强农村医疗保障水平。教育事业,应坚持落实政策与整合资源并重,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和普通高中、职业教育助学金制度,继续实施农村学校“食暖行”工程,扩大困难学生补助范围。要以创建规范化学校为载体,统筹农村中小学校教育设备更新和师资力量配备,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公平发展。社会保障,应坚持上级投入与镇村补助并重,近年来市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建立起覆盖农村的低保、五保供养、失地农民保障和困难救助等长效保障机制,今年又确定在市区推行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市农村逐步推开。就业问题,应坚持扩大就业与鼓励创业并重,把拓宽农村二三产业渠道,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劳动、农业等部门要有针对性地搞好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实现企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互动双赢。同时,要在注册登记、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扶持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稳步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比重,形成多元化的农民增收格局。

稳定发展范文篇5

一、良好的自然条件与淡水资源优势

东明县属于北温带季风性大陆气候,一年四季温度明显,春天温和干燥,夏季炎热潮湿,秋冬寒冷多风,年平均气温在13.7℃,年降水量在630mm左右。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东明县全县范围内大季节性较大的河流有11条,主要属于东鱼河与洙赵新河,全县流域面积为211km2,河流分布广泛,水系充足。东明县属黄淮平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保持在9.39亿立方米范围内,平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能占到6.25亿立方米,能为渔业养殖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源优势。当地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良好,比如国道106线、东兰公路、丰东公路、日东高速公路等,通过交通条件能为东明渔业养殖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条件[1]。

二、较大的市场需求为渔业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全球食用鱼类供给量平均年增长量在2.5%,其中食用鱼增长量为6.5%。随着广大群众物质生活水平质量全面提升,人均鱼类消费量也在逐年递增。在广大群众饮食结构变化影响下,水产品需求量会全面提升,此类市场化发展需求能为东明县渔业养殖发展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为了能促使渔业养殖全面生产发展,有效调动养殖人员生产积极性,实现鱼种生产是水产养殖的重要工作,要逐步优化优良鱼种供应。相关管理部门扩大技术与资金的投入,合理选取池塘流转方式,整合适量池塘,全面开展水产良种培育,引入更多新型鱼苗进行繁殖,促使渔业养殖全面发展。通过全面调控养殖育种生产问题,扩大各项技术研究推广,对各类新型养殖技术进行全面推广,能对传统养殖模式进行优化,提升养殖经济效益,为市场输送更多优质的的鱼类产品,为扩大市场鱼类消费质量提供动力[2]。

三、全面推动城郊渔业养殖活动

渔业养殖过程中各项技术措施选用需要依照养殖人员自身技术条件与经济要素进行选取,保障鱼类养殖水平能全面提升。在鱼种放养过程中要根据养殖户自身实力与鱼塘生产条件来选取投放的鱼种。在鱼类饲养过程中要强化养殖记录工作,对各个环节进行精确化记录,做好饲养记录,当鱼类养殖中发生病害时要及时进行救治与病情记录,整合鱼类生产现状,整合各项问题,便于信息反馈,对生产养殖效益进行综合分析。在鱼种养殖过程中,要引入综合品质较高的鱼种,适度扩大放样规模。养殖技术人员要定期对鱼塘进行消毒,采取全价科学喂养措施。为了促使渔业养殖能适应当地多项经济发展,需要强化渔业养殖技术指导,对各项养殖技术全面宣传推广,实施生态化养殖。

四、全面实施良种推广

在渔业稳定发展过程中品质优良的鱼种非常重要,优良鱼种能有效激发广大渔民的养殖积极性。不同鱼种在养殖中具有不同习性,生长中抵抗力不同。要想全面促进渔业养殖长远发展,需要选取能满足当地水质条件与自然气候的鱼种。相关渔政管理部门需要依照当地基本现状,组织更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进行实地考察,整合更多资金与技术,应用池塘流转方式培育更多优质鱼苗,为当地养殖人员提供优质鱼种。通过提升鱼苗质量能全面激发养殖人员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当地渔业发展[3]。

五、项目推广示范以及养殖示范

现阶段为了能保障渔业养殖活动全面开展,提升养殖质量与养殖效益,当地管理部门要全面实施良种养殖示范工作,实施池塘生态化综合养殖措施。因地制宜对各类资源合理配置,有部分养殖人员在渔业发展中开展养殖业或是种植业,养鸡养鸭养猪或是种植各类果树与蔬菜等。这样在示范化养殖中,不仅能扩大渔业养殖面积,还能拓宽当地种植业发展范围,养殖经济收入能全面扩大,推动当地鱼类养殖经济效益全面提升,对当地渔业养殖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鱼种在投入到鱼塘之前对池塘进行消毒,实施鱼种大规模放养,采取药浴消毒和免疫措施,提升各种鱼类的抗病性。在日常饲养中全面投入全价鱼料,为了对养殖成本进行调控,可以全面实施优质化牧草种植养鱼技术。

六、结语

综合上述,在渔业养殖过程中通过上述各项积极推动要素能全面保障渔业养殖业全面,这样能保障渔业养殖人员增产增收,使渔业养殖业市场全面发展,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基本要求。在本地渔业全面发展过程中,为当地以及周边区域渔业发展建立示范化标杆,突出示范作用,能集中突出市场发展中的利益变化需求,推动当地渔业养殖活动全面开展,扩大养殖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卢崇友.荔波县渔业养殖稳定发展的积极因素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4(14):269-269.

[2]马爱梅.渔业养殖稳定发展的积极因素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6(2):287-287.

稳定发展范文篇6

【关键词】战略规划;稳定发展;企业管理;作用探析;保障体系

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战略规划是企业管理工作展开的关键,企业应该根据现阶段自身发展运行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战略规划方案,从而保证其实际意义。还要对战略规划的整个实施过程进行及时的反馈以及调整,从而使战略规划方案的重要性以及商业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然而,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战略方案制定以及规划也是有很大区别的,并非所有的战略规划都能够起到理想的效果。通常情况下,企业的战略规划制定以及实施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会涉及到多个环节步骤,需要对企业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并且对企业已有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要保证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顺畅,这样才能够使战略规划方案的效果得到体现。

一、战略规划长久制定对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作用

从现阶段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制定长久的战略规划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企业的全体干部以及员工都应该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承担一份责任,树立起自身企业主人翁的意识。在工作展开的过程中,积极提升自身对于企业运行操作的整体认知程度,对企业战略发展价值的理解是认同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的必要前提,经过对企业战略规划后,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明确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目标。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实现稳定快速发展的必要前提就是要对发展目标与精准的规划,远大的目标可以有效推动企业未来的发展。企业的目标并不是企业拥有者的目标,也不是企业管理人员的目标,而是企业全体员工的目标,会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的一种共识,这时候就可以促进企业的整体发展,从而使企业员工的目标高度一致。当明确了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目标之后,在对企业目前的已有资源进行整合的时候,其整体工作质量就会有很大的提升,也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以及管理成本,使企业资源的综合应用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这对企业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二)指出了企业实现发展目标的方式方法。对于企业而言,战略方案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明确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目标,与此同时,对实现发展目标的思路也进行了阐明。战略规划作为一种思想方法以及思维方式,其整体应用的广度正在不断提升,战略规划可以使企业未来的发展布局更加明确,使企业的全局把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战略规划方案在明确各个企业部门的职责范围的时候,对企业全体员工未来的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指引,从而使员工更加清晰的意识到了企业的利益与自身经济利益之间的必然关系,因此,所有员工都会围绕着企业的中心发展目标积极展开工作,从而使企业的整体凝聚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三)促使企业有效整合资源。对于企业而言,资源的整合是非常关键的,传统的资源整合工作在实际展开的过程中,很难做到资源的全面整合。战略规划资源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其实际工作展开的过程中,主要强调对企业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配置,从而使企业内部以及外部的资源利用有效性得到显著提升。企业长久战略方案的制定应该与现阶段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同时还应该考虑到行业内竞争对手的发展情况,对自身企业运行的结构以及规模进行全面梳理,这样一来,所设定的企业长期发展目标会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可以有效的实现企业资源的全面整合,同时也使得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对企业提升自身在行业市场当中的综合竞争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明确战略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

对于现阶段我国企业而言,在进行长久战略规划目标制定的时候,应该有完善的保障体系作为基础,其保障体系主要涉及到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建设以及应用,同时还包括人才管理工作、市场营销管理工作以及资金运作管理等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保证企业稳定发展。(一)建立起完善的组织保障体系。对于企业而言,在组织保障方面所涉及到的环节步骤有很多,在工作展开的过程中应该对现阶段行业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保障体系的建设要顺应时展的实际情况。企业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的法人治理结构,并且对自身的管理层人员分布情况进行精准设定,充分发挥出董事会以及领导层的决策作用,进一步对企业党组织结构进行完善,使其人员的分布更加科学合理,这样会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从而促进企业进行整体运行结构的建设以及完善,企业在今后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其整体规模以及业务品种势必都会发生一定的转变,使得企业相关业务服务展开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二)建立业务保障体系。从现阶段我国企业部署的实际情况来看,想要完善现有的也务管理体系,应该加强业务流程的全面管理,并且以企业现阶段的核心业务为基础,对工作流程进行更加全面的规划以及完善,从而做到精细化管理,使常规性的工作展开变得更加有条不紊,可以对日常工作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展开进行处理。此外,还应该给予不的明确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责,将战略规划逐层分级,将其细化到每一个环节的操作当中,从而使其整体运行质量得到有效保证。还应该进一步重视起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维护工作,对于生产运营型的企业而言,维护与已有客户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应该充提升自身服务意识水平方面进行入手,从而保证其整体运行操作的效果。(三)建立起风险的内容体系。对于企业而言,风险内控体系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进行风险管理体制建设的时候,应该主要围绕三个方面来展开。首先,应该保证互不相容的部门以及岗位之间在实际工作展开的时候可以起到牵制的作用。其次,还要建立起风险偏好管理框架机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精准考虑,并且以此当做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展开过程中的最高原则。最后,应该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这对企业的稳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企业在展开风险管理工作的时候,应该对各个部门以及各个岗位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从而保证其整体运行的准确性,使其自身信用风险以及规格风险的整体分析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从而保证风险防范更加精准有效。(四)建立起人力资源保障体系。21世纪是人才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不能离开专业人才的支持,只有保证企业专业人才的供应数量以及供应水准,才能够保证企业在今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使自身经济呈现出持续稳定的增长状态。因此,要建立起完善的人力资源保障体系,要提前做好人才需求分析工作,对人才的获取渠道进行精准规划,并且要提升招收人才的标准,保证人才的引进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在体系建设之前,企业应该对现阶段我国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人才市场的运转模式进行探索分析,从而逐步建立起更加贴近市场并且竞争能力更强的人才薪酬分配体系,使员工的待遇变得更加公正,这样也会使员工的工作热情得到很大的提升。

目前,战略规划长久制定对我国企业的整体发展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使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以及运行质量得到了提升。为了可以更进一步的提升企业在行业内的整体竞争力,应该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保障体系,使企业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进行发展,这会使企业的发展目标更加清晰,企业员工之间的凝聚力也会得到显著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田伟鹏,荣刚,吴琳.浅谈战略规划长久制定对企业稳定发展的作用及保障机制[J].经营管理者,2017(12)

[2]丁晓俊.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27)

[3]郭思灵.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5(11)

稳定发展范文篇7

一、继续实行购房入户、入学政策。凡在县城范围内购买住房,可申请办理本户城区户口,并享受城区户口的入学政策。

二、放宽住房公积金购房贷款政策。

1、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都应执行全员住房公积金制度。

2、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长期限由男60岁、女50-55岁调整为男65岁、女60岁。

3、鼓励职工购买第二套住房,对一户家庭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可比照首套住房贷款政策执行。

4、允许异地(金华地区范围内)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手续。

5、鼓励职工提取本人、配偶及直系亲属住房公积金购买自住住房。具体操作办法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制定。

三、实行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1、实行购买普通商品房契税补贴。对个人购买90平方米以下(含)普通住宅按1%的税率征收;对个人购买90平方米以上、144平方米以下(含)普通商品住房,按1.5%税率征收,超过1%税率征收部分由县财政给予补助;对个人购买其它住房的,按3%税率征收,超过1.5%税率征收部分由县财政给予补助。

2、实行二手房交易税收优惠政策。(1)对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收印花税;(2)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3)自年月日至月日,个人购买超过2年(含2年)的非普通住房或不足2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按销售收入减去购买房屋的价款后的差额征收营业税;个人购买超过2年(含2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营业税。

3、简化存量房交易纳税申报手续。对出售自住住房,并在售房前后一年内新购房的纳税人,不再收取个人所得税保证金。

4、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企业所得税按下限预征。对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完工前的预售收入,按国家税收政策规定的预计利润率下限标准预征企业所得税,实行按季预缴、按年清算。

四、调整房地产抵押权登记办法。房地产项目领取《商品房预售证》,未销售的房屋停止销售后,可办理在建工程抵押权登记手续,在建工程竣工并经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后,将在建工程抵押权转为房屋抵押权登记。

五、放宽新出让地块地价款支付期限。对新出让的经营性房地产用地,出让金总额在2000万元以上部分,地价款支付期限放宽到6个月内付清,延期付款部分按年率10%收取占用费,免收滞纳金。

六、放宽建设项目开、竣工期限。对《出让合同》约定须在年月日前开工建设的,对按期动工确有困难的,由受让人提出书面申请,经县政府批准后可增加不超过一年的开、竣工时间。

七、缓缴房屋物业维修基金和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领取《商品预售证》时预收的房屋物业维修基金延至房屋初始登记时收取。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推迟至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前收取。

八、加大支持力度,提高服务水平。鼓励各金融机构住房消费贷款发放,调整最低首付款比例为20%,商业性个人贷款利率下浮,浮动幅度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雷电等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按下限收取。各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与企业沟通,及时协调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房地产产业健康发展。

九、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房地产开发企业、中介企业和从业人员加强诚信体系建设,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中介企业经营行为,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增强房地产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宣传引导正确的住房消费,切实保障房地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稳定发展范文篇8

20*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战胜了重大自然灾害,克服了多种困难风险,农业农村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局面。农业生产再获丰收,粮食总产再创新高,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公共事业加速发展,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继续改善。农业农村的好形势,为党和国家成功办好大事、妥善应对难事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2009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极为艰巨的一年。在农业连续5年增产的高基数上,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在国内外资源性产品价格普遍下行的态势中,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的难度更加凸显;在全社会高度关注食品质量安全的氛围里,保持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和规避经营风险的要求更加迫切;在当前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制约更加突出。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充分估计困难,紧紧抓住机遇,果断采取措施,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安定。

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大、*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

1.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要把“三农”作为投入重点。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新增国债使用向“三农”倾斜。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土地出让收入重点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2009年起国家在中西部地区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城市维护建设税新增部分主要用于乡村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有条件的地方可成立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和农业产业发展基金。

2.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2009年要在上年较大幅度增加补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补贴资金。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实现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全覆盖,扩大油菜和大豆良种补贴范围。大规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将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具纳入补贴目录,补贴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带动农机普及应用和农机工业发展。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农业生产成本收益监测,根据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及时增加补贴。按照目标清晰、简便高效、有利于鼓励粮食生产的要求,完善农业补贴办法。根据新增农业补贴的实际情况,逐步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种粮补贴力度。

3.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密切跟踪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适时加强政府调控,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努力避免农产品价格下行,防止谷贱伤农,保障农业经营收入稳定增长。2009年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扩大国家粮食、棉花、食用植物油、猪肉储备,2009年地方粮油储备要按规定规模全部落实到位,适时启动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鼓励企业增加商业收储。加强“北粮南运”、新疆棉花外运协调,继续实行相关运费补贴和减免政策,支持销区企业到产区采购。把握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时机和节奏,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防止部分品种过度进口冲击国内市场。

4.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抓紧制定鼓励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实施办法,建立独立考核机制。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多种形式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农村微小型金融组织可通过多种方式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依法开展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四荒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和应收账款、仓单、可转让股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等权利质押贷款。抓紧出台对涉农贷款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政策性金融对农业中长期信贷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试点的具体办法。放宽金融机构对涉农贷款的呆账核销条件。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试点范围、增加险种,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保费补贴力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鼓励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二、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5.加大力度扶持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根据主产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产粮大县奖励补助等资金,优先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扶持粮食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引导产销区建立利益衔接机制,促进主产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确保主产区得到合理利益补偿,确保种粮农民得到合理经济收益。加快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资金配套。推进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以主产区重点县(场)为单位,集中投入、整体开发。进一步强化“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各地区都要承担本地耕地和水资源保护、粮食产销和市场调控责任,逐级建立有效的粮食安全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机制。结合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挥国有农场在建设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6.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油料等经济作物生产。加快实施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落实国家扶持油料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东北和内蒙古优质大豆、长江流域“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建设。尽快制定实施全国木本油料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支持适宜地区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加快培育推广高产优良品种。稳定发展棉花生产,启动长江流域、黄淮海地区棉花生产基地建设。支持优势产区发展糖料、马铃薯、天然橡胶等作物,积极推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产品设施化生产。

7.加快发展畜牧水产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采取市场预警、储备调节、增加险种、期货交易等措施,稳定发展生猪产业。继续落实生猪良种补贴和能繁母猪补贴政策,扩大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实施范围。继续落实奶牛良种补贴、优质后备奶牛饲养补贴等政策,实施奶牛生产大县财政奖励政策,着力扶持企业建设标准化奶站,确保奶源质量。增加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项目投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落实养殖场用地等政策。加大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实施力度,充实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内容,加快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落实村级防疫员补助经费。扩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场)建设,继续实行休渔、禁渔制度,强化增殖放流等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措施。扩大渔港、渔船航标、渔船安全设施等建设规模,扶持和壮大远洋渔业。

8.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抓紧出台食品安全法,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配套规章制度,健全部门分工合作的监管工作机制,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实行严格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加强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证。扩大农产品和食品例行监测范围,逐步清理并降低强制性检验检疫费用。健全饲料安全监管体系,促进饲料产业健康发展。强化企业质量安全责任,对上市产品实行批批自检。建立农产品和食品生产经营质量安全征信体系。开展专项整治,坚决制止违法使用农药、兽(渔)药行为。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支持建设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9.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健全高效灵活的农产品进出口调控机制,协调内外贸易,密切政府、协会、企业之间的沟通磋商。扩大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范围,探索出口信用保险与农业保险、出口信贷相结合的风险防范机制。对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实行优惠信贷政策。培育农业跨国经营企业。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健全外商经营农产品和农资准入制度,明确外资并购境内涉农企业安全审查范围和程序,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三、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

10.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重点支持关键领域、重要产品、核心技术的科学研究。加快推进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整合科研资源,加大研发力度,尽快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高产、优质、高效的转基因新品种,并促进产业化。实施主要农作物强杂交优势技术研发重大项目。强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支持龙头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加强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深入推进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支持科技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到农技推广一线工作。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培养新型农民。采取委托、招标等形式,引导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力量承担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项目。

11.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土地整治,搞好规划,统筹安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各类建设资金,集中连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实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大规模开展中低产田改造,提高高标准农田比重。继续推进“沃土工程”,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实施范围。开展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奖补试点。大力开展保护性耕作,加快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

12.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大江大河和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建成一批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加快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增加投资规模,重点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扩大大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规模和范围,启动西北沿黄高扬程提水灌溉泵站、东北涝区排水泵站等更新改造建设。继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骨干工程节水改造力度。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依据规划整合投资,推进大中型灌区田间工程和小型灌区节水改造,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修建小微型抗旱水源工程,发展牧区水利。加强重要水源工程及配套灌区建设。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和农村水利体制改革,探索农业灌溉工程运行管理财政补贴机制,启动减轻农业用水负担综合改革试点。

13.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启动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重点加强示范基地、机耕道建设,提高农机推广服务和安全监理能力。普及主要粮油作物播种、收获等环节机械化,加快研发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轻便农业机械和适合大面积作业的大型农业机械。支持农机工业技术改造,提高农机产品适用性和耐用性,切实加强售后服务。实行重点环节农机作业补贴试点。对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给予信贷支持。完善农用燃油供应保障机制,建立高能耗农业机械更新报废经济补偿制度。

14.推进生态重点工程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继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工程,增加天然林保护投资,抓紧研究延长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期限有关政策,完善三北防护林工程投入和建设机制。建设现代林业,发展山区林特产品、生态旅游业和碳汇林业。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加强人工饲草地和灌溉草场建设。加强森林草原火灾监测预警体系和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点区域荒漠化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启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工程,加强山洪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治。提高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启动草原、湿地、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安排专门资金,实行以奖促治,支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

15.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大力度支持重点产区和集散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型粮食物流节点、农产品冷链系统和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落实停止收取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政策。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开展农超对接,建设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发挥农村经纪人作用。长期实行并逐步完善鲜活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政策,推进在全国范围内免收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通行费。

16.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按照3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要求,尽快明确职责、健全队伍、完善机制、保障经费,切实增强服务能力。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等方式择优聘用专业技术人员。改革考评、分配制度,将服务人员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履行职责所需经费纳入地方各级财政预算。逐步推进村级服务站点建设试点。

四、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17.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抓紧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强化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做好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将权属落实到法定行使所有权的集体组织;稳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把承包地块的面积、空间位置和权属证书落实到农户,严禁借机调整土地承包关系,坚决禁止和纠正违法收回农民承包土地的行为。加快落实草原承包经营制度。

18.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流转,也不能妨碍自主流转。按照完善管理、加强服务的要求,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流转服务组织,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沟通、法规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纠纷调处等服务。

19.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基本农田必须落实到地块、标注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证书上,并设立统一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标志,严禁地方擅自调整规划改变基本农田区位。严格地方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实行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尽快出台基本农田保护补偿具体办法。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从规划、标准、市场配置、评价考核等方面全面建立和落实节约用地制度。抓紧编制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和乡村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安排村庄建设用地和宅基地,根据区域资源条件修订宅基地使用标准。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用作折抵建设占用耕地补偿指标必须依法进行,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纳入土地计划管理。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要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具体配套政策后,规范有序地推进。

20.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已经落实到户的地方,要尽快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平台,加快林地、林木流转制度建设,完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尚未落实到户的地方,要在加强宣传、做好培训和搞好勘界发证基础上,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步伐。加大财政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支持力度,开展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引导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等中介服务健康发展。进一步扩大国有林场和重点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

21.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加强合作社人员培训,各级财政给予经费支持。将合作社纳入税务登记系统,免收税务登记工本费。尽快制定金融支持合作社、有条件的合作社承担国家涉农项目的具体办法。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让农民更多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中央和地方财政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对农户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基地建设、质量检测。鼓励龙头企业在财政支持下参与担保体系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帮助龙头企业解决贷款难问题。

五、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22.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改善农村教师待遇,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加固和改造。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2009年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国家新增助学金要向农村生源学生倾斜。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坚持大病住院保障为主、兼顾门诊医疗保障,开展门诊统筹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和水平。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强县、乡、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抓紧制定指导性意见,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力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加快研究解决农垦职工社会保障问题。

23.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加大投资和建设力度,把农村学校、国有农(林)场纳入建设范围。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加快推进城乡同网同价。加大农村水电建设投入,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建设规模。加快农村公路建设,2010年底基本实现全国乡镇和东中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力度,建立农村客运政策性补贴制度。增加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投资,扩大秸秆固化气化试点示范。发展农村信息化。加快国有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24.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对当前农民工就业困难和工资下降等问题,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安置好农民工,努力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企业多留用农民工,督促企业及时足额发放工资,妥善解决劳资纠纷。对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引导其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在岗培训等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要尽量多使用农民工。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农民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输出地、输入地政府和企业都要加大投入,大规模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纳入相关就业政策支持范围。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合法土地承包权益,对生活无着的返乡农民工要提供临时救助或纳入农村低保。同时,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创业。抓紧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解决养老保险关系跨社保统筹地区转移接续问题。建立农民工统计监测制度。

25.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着力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到2012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的要求,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推进“乡财县管”改革,加强县乡财政对涉农资金的监管。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逐步建立资金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总结试点经验,完善相关政策,扩大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中央和试点地区省级财政要增加试点投入。积极稳妥化解乡村债务,2010年基本完成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继续选择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形成的乡村债务进行化解试点。

26.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调整财政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对县乡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建立县乡财政基本财力保障制度。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支持发展乡镇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

27.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支持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立区域性农村商品采购联盟,用现代流通方式建设和改造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扩大“农家店”覆盖范围,重点提高配送率和统一结算率,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鼓励设计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生活消费品和建筑材料。2009年在全国范围实施“家电下乡”,对农民购买彩电、电冰箱、手机、洗衣机等指定家电品种,国家按产品销售价格一定比例给予直接补贴,并根据需要增加新的补贴品种。保证下乡家电质量,搞好售后服务。加强农资产销调控,扶持化肥生产,增加淡季储备,保障市场供应。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商贸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加快发展农资连锁经营,推行农资信用销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改造建设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加强农村市场监管,严厉查处坑农害农行为。

28.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办法。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尽快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继续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加大整村推进力度,提高劳动力转移培训质量,提升产业化扶贫水平。优先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扶贫开发,积极稳妥实行移民扶贫,对特殊类型贫困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充分发挥行业扶贫作用,继续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事业,积极开展反贫困领域国际交流合作。

稳定发展范文篇9

2008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战胜了重大自然灾害,克服了多种困难风险,农业农村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局面。农业生产再获丰收,粮食总产再创新高,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公共事业加速发展,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继续改善。农业农村的好形势,为党和国家成功办好大事、妥善应对难事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2009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极为艰巨的一年。在农业连续5年增产的高基数上,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在国内外资源性产品价格普遍下行的态势中,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的难度更加凸显;在全社会高度关注食品质量安全的氛围里,保持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和规避经营风险的要求更加迫切;在当前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制约更加突出。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充分估计困难,紧紧抓住机遇,果断采取措施,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安定。

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

1.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要把“三农”作为投入重点。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新增国债使用向“三农”倾斜。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土地出让收入重点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2009年起国家在中西部地区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城市维护建设税新增部分主要用于乡村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有条件的地方可成立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和农业产业发展基金。

2.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2009年要在上年较大幅度增加补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补贴资金。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实现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全覆盖,扩大油菜和大豆良种补贴范围。大规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将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具纳入补贴目录,补贴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带动农机普及应用和农机工业发展。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农业生产成本收益监测,根据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及时增加补贴。按照目标清晰、简便高效、有利于鼓励粮食生产的要求,完善农业补贴办法。根据新增农业补贴的实际情况,逐步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种粮补贴力度。

3.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密切跟踪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适时加强政府调控,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努力避免农产品价格下行,防止谷贱伤农,保障农业经营收入稳定增长。2009年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扩大国家粮食、棉花、食用植物油、猪肉储备,2009年地方粮油储备要按规定规模全部落实到位,适时启动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鼓励企业增加商业收储。加强“北粮南运”、新疆棉花外运协调,继续实行相关运费补贴和减免政策,支持销区企业到产区采购。把握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时机和节奏,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防止部分品种过度进口冲击国内市场。

4.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抓紧制定鼓励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实施办法,建立独立考核机制。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多种形式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农村微小型金融组织可通过多种方式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依法开展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四荒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和应收账款、仓单、可转让股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等权利质押贷款。抓紧出台对涉农贷款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政策性金融对农业中长期信贷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试点的具体办法。放宽金融机构对涉农贷款的呆账核销条件。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试点范围、增加险种,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保费补贴力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鼓励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二、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5.加大力度扶持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根据主产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产粮大县奖励补助等资金,优先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扶持粮食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引导产销区建立利益衔接机制,促进主产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确保主产区得到合理利益补偿,确保种粮农民得到合理经济收益。加快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资金配套。推进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以主产区重点县(场)为单位,集中投入、整体开发。进一步强化“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各地区都要承担本地耕地和水资源保护、粮食产销和市场调控责任,逐级建立有效的粮食安全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机制。结合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挥国有农场在建设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6.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油料等经济作物生产。加快实施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落实国家扶持油料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东北和内蒙古优质大豆、长江流域“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建设。尽快制定实施全国木本油料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支持适宜地区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加快培育推广高产优良品种。稳定发展棉花生产,启动长江流域、黄淮海地区棉花生产基地建设。支持优势产区发展糖料、马铃薯、天然橡胶等作物,积极推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产品设施化生产。

7.加快发展畜牧水产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采取市场预警、储备调节、增加险种、期货交易等措施,稳定发展生猪产业。继续落实生猪良种补贴和能繁母猪补贴政策,扩大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实施范围。继续落实奶牛良种补贴、优质后备奶牛饲养补贴等政策,实施奶牛生产大县财政奖励政策,着力扶持企业建设标准化奶站,确保奶源质量。增加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项目投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落实养殖场用地等政策。加大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实施力度,充实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内容,加快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落实村级防疫员补助经费。扩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场)建设,继续实行休渔、禁渔制度,强化增殖放流等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措施。扩大渔港、渔船航标、渔船安全设施等建设规模,扶持和壮大远洋渔业。

8.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抓紧出台食品安全法,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配套规章制度,健全部门分工合作的监管工作机制,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实行严格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加强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证。扩大农产品和食品例行监测范围,逐步清理并降低强制性检验检疫费用。健全饲料安全监管体系,促进饲料产业健康发展。强化企业质量安全责任,对上市产品实行批批自检。建立农产品和食品生产经营质量安全征信体系。开展专项整治,坚决制止违法使用农药、兽(渔)药行为。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支持建设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9.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健全高效灵活的农产品进出口调控机制,协调内外贸易,密切政府、协会、企业之间的沟通磋商。扩大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范围,探索出口信用保险与农业保险、出口信贷相结合的风险防范机制。对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实行优惠信贷政策。培育农业跨国经营企业。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健全外商经营农产品和农资准入制度,明确外资并购境内涉农企业安全审查范围和程序,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三、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

10.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重点支持关键领域、重要产品、核心技术的科学研究。加快推进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整合科研资源,加大研发力度,尽快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高产、优质、高效的转基因新品种,并促进产业化。实施主要农作物强杂交优势技术研发重大项目。强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支持龙头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加强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深入推进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支持科技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到农技推广一线工作。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培养新型农民。采取委托、招标等形式,引导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力量承担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项目。

11.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土地整治,搞好规划,统筹安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各类建设资金,集中连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实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大规模开展中低产田改造,提高高标准农田比重。继续推进“沃土工程”,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实施范围。开展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奖补试点。大力开展保护性耕作,加快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

12.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大江大河和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建成一批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加快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增加投资规模,重点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扩大大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规模和范围,启动西北沿黄高扬程提水灌溉泵站、东北涝区排水泵站等更新改造建设。继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骨干工程节水改造力度。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依据规划整合投资,推进大中型灌区田间工程和小型灌区节水改造,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修建小微型抗旱水源工程,发展牧区水利。加强重要水源工程及配套灌区建设。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和农村水利体制改革,探索农业灌溉工程运行管理财政补贴机制,启动减轻农业用水负担综合改革试点。

13.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启动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重点加强示范基地、机耕道建设,提高农机推广服务和安全监理能力。普及主要粮油作物播种、收获等环节机械化,加快研发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轻便农业机械和适合大面积作业的大型农业机械。支持农机工业技术改造,提高农机产品适用性和耐用性,切实加强售后服务。实行重点环节农机作业补贴试点。对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给予信贷支持。完善农用燃油供应保障机制,建立高能耗农业机械更新报废经济补偿制度。

14.推进生态重点工程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继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工程,增加天然林保护投资,抓紧研究延长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期限有关政策,完善三北防护林工程投入和建设机制。建设现代林业,发展山区林特产品、生态旅游业和碳汇林业。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加强人工饲草地和灌溉草场建设。加强森林草原火灾监测预警体系和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点区域荒漠化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启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工程,加强山洪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治。提高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启动草原、湿地、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安排专门资金,实行以奖促治,支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

15.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大力度支持重点产区和集散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型粮食物流节点、农产品冷链系统和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落实停止收取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政策。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开展农超对接,建设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发挥农村经纪人作用。长期实行并逐步完善鲜活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政策,推进在全国范围内免收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通行费。

16.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按照3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要求,尽快明确职责、健全队伍、完善机制、保障经费,切实增强服务能力。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等方式择优聘用专业技术人员。改革考评、分配制度,将服务人员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履行职责所需经费纳入地方各级财政预算。逐步推进村级服务站点建设试点。

四、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17.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抓紧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强化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做好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将权属落实到法定行使所有权的集体组织;稳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把承包地块的面积、空间位置和权属证书落实到农户,严禁借机调整土地承包关系,坚决禁止和纠正违法收回农民承包土地的行为。加快落实草原承包经营制度。

18.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流转,也不能妨碍自主流转。按照完善管理、加强服务的要求,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流转服务组织,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沟通、法规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纠纷调处等服务。

19.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基本农田必须落实到地块、标注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证书上,并设立统一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标志,严禁地方擅自调整规划改变基本农田区位。严格地方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实行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尽快出台基本农田保护补偿具体办法。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从规划、标准、市场配置、评价考核等方面全面建立和落实节约用地制度。抓紧编制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和乡村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安排村庄建设用地和宅基地,根据区域资源条件修订宅基地使用标准。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用作折抵建设占用耕地补偿指标必须依法进行,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纳入土地计划管理。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要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具体配套政策后,规范有序地推进。

20.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已经落实到户的地方,要尽快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平台,加快林地、林木流转制度建设,完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尚未落实到户的地方,要在加强宣传、做好培训和搞好勘界发证基础上,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步伐。加大财政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支持力度,开展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引导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等中介服务健康发展。进一步扩大国有林场和重点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

21.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加强合作社人员培训,各级财政给予经费支持。将合作社纳入税务登记系统,免收税务登记工本费。尽快制定金融支持合作社、有条件的合作社承担国家涉农项目的具体办法。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让农民更多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中央和地方财政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对农户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基地建设、质量检测。鼓励龙头企业在财政支持下参与担保体系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帮助龙头企业解决贷款难问题。

五、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22.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改善农村教师待遇,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加固和改造。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2009年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国家新增助学金要向农村生源学生倾斜。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坚持大病住院保障为主、兼顾门诊医疗保障,开展门诊统筹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和水平。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强县、乡、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抓紧制定指导性意见,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力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加快研究解决农垦职工社会保障问题。

23.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加大投资和建设力度,把农村学校、国有农(林)场纳入建设范围。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加快推进城乡同网同价。加大农村水电建设投入,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建设规模。加快农村公路建设,2010年底基本实现全国乡镇和东中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力度,建立农村客运政策性补贴制度。增加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投资,扩大秸秆固化气化试点示范。发展农村信息化。加快国有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24.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对当前农民工就业困难和工资下降等问题,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安置好农民工,努力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企业多留用农民工,督促企业及时足额发放工资,妥善解决劳资纠纷。对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引导其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在岗培训等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要尽量多使用农民工。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农民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输出地、输入地政府和企业都要加大投入,大规模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纳入相关就业政策支持范围。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合法土地承包权益,对生活无着的返乡农民工要提供临时救助或纳入农村低保。同时,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创业。抓紧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解决养老保险关系跨社保统筹地区转移接续问题。建立农民工统计监测制度。

25.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着力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到2012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的要求,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推进“乡财县管”改革,加强县乡财政对涉农资金的监管。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逐步建立资金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总结试点经验,完善相关政策,扩大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中央和试点地区省级财政要增加试点投入。积极稳妥化解乡村债务,2010年基本完成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继续选择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形成的乡村债务进行化解试点。

26.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调整财政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对县乡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建立县乡财政基本财力保障制度。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支持发展乡镇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

27.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支持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立区域性农村商品采购联盟,用现代流通方式建设和改造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扩大“农家店”覆盖范围,重点提高配送率和统一结算率,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鼓励设计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生活消费品和建筑材料。2009年在全国范围实施“家电下乡”,对农民购买彩电、电冰箱、手机、洗衣机等指定家电品种,国家按产品销售价格一定比例给予直接补贴,并根据需要增加新的补贴品种。保证下乡家电质量,搞好售后服务。加强农资产销调控,扶持化肥生产,增加淡季储备,保障市场供应。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商贸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加快发展农资连锁经营,推行农资信用销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改造建设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加强农村市场监管,严厉查处坑农害农行为。

28.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办法。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尽快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继续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加大整村推进力度,提高劳动力转移培训质量,提升产业化扶贫水平。优先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扶贫开发,积极稳妥实行移民扶贫,对特殊类型贫困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充分发挥行业扶贫作用,继续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事业,积极开展反贫困领域国际交流合作。

稳定发展范文篇10

20*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战胜了重大自然灾害,克服了多种困难风险,农业农村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局面。农业生产再获丰收,粮食总产再创新高,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公共事业加速发展,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继续改善。农业农村的好形势,为党和国家成功办好大事、妥善应对难事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2009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极为艰巨的一年。在农业连续5年增产的高基数上,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在国内外资源性产品价格普遍下行的态势中,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的难度更加凸显;在全社会高度关注食品质量安全的氛围里,保持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和规避经营风险的要求更加迫切;在当前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制约更加突出。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充分估计困难,紧紧抓住机遇,果断采取措施,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安定。

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

1.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要把“三农”作为投入重点。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新增国债使用向“三农”倾斜。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土地出让收入重点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2009年起国家在中西部地区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城市维护建设税新增部分主要用于乡村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有条件的地方可成立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和农业产业发展基金。

2.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2009年要在上年较大幅度增加补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补贴资金。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实现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全覆盖,扩大油菜和大豆良种补贴范围。大规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将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具纳入补贴目录,补贴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带动农机普及应用和农机工业发展。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农业生产成本收益监测,根据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及时增加补贴。按照目标清晰、简便高效、有利于鼓励粮食生产的要求,完善农业补贴办法。根据新增农业补贴的实际情况,逐步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种粮补贴力度。

3.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密切跟踪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适时加强政府调控,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努力避免农产品价格下行,防止谷贱伤农,保障农业经营收入稳定增长。2009年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扩大国家粮食、棉花、食用植物油、猪肉储备,2009年地方粮油储备要按规定规模全部落实到位,适时启动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鼓励企业增加商业收储。加强“北粮南运”、新疆棉花外运协调,继续实行相关运费补贴和减免政策,支持销区企业到产区采购。把握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时机和节奏,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防止部分品种过度进口冲击国内市场。

4.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抓紧制定鼓励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实施办法,建立独立考核机制。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多种形式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农村微小型金融组织可通过多种方式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依法开展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四荒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和应收账款、仓单、可转让股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等权利质押贷款。抓紧出台对涉农贷款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政策性金融对农业中长期信贷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试点的具体办法。放宽金融机构对涉农贷款的呆账核销条件。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试点范围、增加险种,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保费补贴力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鼓励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二、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5.加大力度扶持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根据主产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产粮大县奖励补助等资金,优先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扶持粮食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引导产销区建立利益衔接机制,促进主产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确保主产区得到合理利益补偿,确保种粮农民得到合理经济收益。加快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资金配套。推进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以主产区重点县(场)为单位,集中投入、整体开发。进一步强化“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各地区都要承担本地耕地和水资源保护、粮食产销和市场调控责任,逐级建立有效的粮食安全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机制。结合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挥国有农场在建设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6.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油料等经济作物生产。加快实施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落实国家扶持油料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东北和内蒙古优质大豆、长江流域“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建设。尽快制定实施全国木本油料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支持适宜地区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加快培育推广高产优良品种。稳定发展棉花生产,启动长江流域、黄淮海地区棉花生产基地建设。支持优势产区发展糖料、马铃薯、天然橡胶等作物,积极推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产品设施化生产。

7.加快发展畜牧水产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采取市场预警、储备调节、增加险种、期货交易等措施,稳定发展生猪产业。继续落实生猪良种补贴和能繁母猪补贴政策,扩大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实施范围。继续落实奶牛良种补贴、优质后备奶牛饲养补贴等政策,实施奶牛生产大县财政奖励政策,着力扶持企业建设标准化奶站,确保奶源质量。增加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项目投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落实养殖场用地等政策。加大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实施力度,充实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内容,加快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落实村级防疫员补助经费。扩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场)建设,继续实行休渔、禁渔制度,强化增殖放流等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措施。扩大渔港、渔船航标、渔船安全设施等建设规模,扶持和壮大远洋渔业。

8.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抓紧出台食品安全法,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配套规章制度,健全部门分工合作的监管工作机制,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实行严格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加强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证。扩大农产品和食品例行监测范围,逐步清理并降低强制性检验检疫费用。健全饲料安全监管体系,促进饲料产业健康发展。强化企业质量安全责任,对上市产品实行批批自检。建立农产品和食品生产经营质量安全征信体系。开展专项整治,坚决制止违法使用农药、兽(渔)药行为。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支持建设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9.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健全高效灵活的农产品进出口调控机制,协调内外贸易,密切政府、协会、企业之间的沟通磋商。扩大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范围,探索出口信用保险与农业保险、出口信贷相结合的风险防范机制。对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实行优惠信贷政策。培育农业跨国经营企业。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健全外商经营农产品和农资准入制度,明确外资并购境内涉农企业安全审查范围和程序,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三、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

10.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重点支持关键领域、重要产品、核心技术的科学研究。加快推进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整合科研资源,加大研发力度,尽快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高产、优质、高效的转基因新品种,并促进产业化。实施主要农作物强杂交优势技术研发重大项目。强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支持龙头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加强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深入推进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支持科技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到农技推广一线工作。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培养新型农民。采取委托、招标等形式,引导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力量承担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项目。

11.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土地整治,搞好规划,统筹安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各类建设资金,集中连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实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大规模开展中低产田改造,提高高标准农田比重。继续推进“沃土工程”,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实施范围。开展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奖补试点。大力开展保护性耕作,加快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

12.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大江大河和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建成一批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加快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增加投资规模,重点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扩大大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规模和范围,启动西北沿黄高扬程提水灌溉泵站、东北涝区排水泵站等更新改造建设。继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骨干工程节水改造力度。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依据规划整合投资,推进大中型灌区田间工程和小型灌区节水改造,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修建小微型抗旱水源工程,发展牧区水利。加强重要水源工程及配套灌区建设。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和农村水利体制改革,探索农业灌溉工程运行管理财政补贴机制,启动减轻农业用水负担综合改革试点。

13.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启动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重点加强示范基地、机耕道建设,提高农机推广服务和安全监理能力。普及主要粮油作物播种、收获等环节机械化,加快研发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轻便农业机械和适合大面积作业的大型农业机械。支持农机工业技术改造,提高农机产品适用性和耐用性,切实加强售后服务。实行重点环节农机作业补贴试点。对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给予信贷支持。完善农用燃油供应保障机制,建立高能耗农业机械更新报废经济补偿制度。

14.推进生态重点工程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继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工程,增加天然林保护投资,抓紧研究延长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期限有关政策,完善三北防护林工程投入和建设机制。建设现代林业,发展山区林特产品、生态旅游业和碳汇林业。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加强人工饲草地和灌溉草场建设。加强森林草原火灾监测预警体系和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点区域荒漠化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启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工程,加强山洪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治。提高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启动草原、湿地、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安排专门资金,实行以奖促治,支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

15.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大力度支持重点产区和集散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型粮食物流节点、农产品冷链系统和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落实停止收取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政策。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开展农超对接,建设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发挥农村经纪人作用。长期实行并逐步完善鲜活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政策,推进在全国范围内免收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车辆通行费。

16.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按照3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要求,尽快明确职责、健全队伍、完善机制、保障经费,切实增强服务能力。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等方式择优聘用专业技术人员。改革考评、分配制度,将服务人员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履行职责所需经费纳入地方各级财政预算。逐步推进村级服务站点建设试点。

四、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17.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抓紧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强化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做好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将权属落实到法定行使所有权的集体组织;稳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把承包地块的面积、空间位置和权属证书落实到农户,严禁借机调整土地承包关系,坚决禁止和纠正违法收回农民承包土地的行为。加快落实草原承包经营制度。

18.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流转,也不能妨碍自主流转。按照完善管理、加强服务的要求,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流转服务组织,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沟通、法规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纠纷调处等服务。

19.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基本农田必须落实到地块、标注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证书上,并设立统一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标志,严禁地方擅自调整规划改变基本农田区位。严格地方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实行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尽快出台基本农田保护补偿具体办法。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从规划、标准、市场配置、评价考核等方面全面建立和落实节约用地制度。抓紧编制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和乡村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安排村庄建设用地和宅基地,根据区域资源条件修订宅基地使用标准。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用作折抵建设占用耕地补偿指标必须依法进行,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纳入土地计划管理。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要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具体配套政策后,规范有序地推进。

20.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已经落实到户的地方,要尽快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平台,加快林地、林木流转制度建设,完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尚未落实到户的地方,要在加强宣传、做好培训和搞好勘界发证基础上,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步伐。加大财政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支持力度,开展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引导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等中介服务健康发展。进一步扩大国有林场和重点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

21.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加强合作社人员培训,各级财政给予经费支持。将合作社纳入税务登记系统,免收税务登记工本费。尽快制定金融支持合作社、有条件的合作社承担国家涉农项目的具体办法。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让农民更多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中央和地方财政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对农户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基地建设、质量检测。鼓励龙头企业在财政支持下参与担保体系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帮助龙头企业解决贷款难问题。

五、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22.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改善农村教师待遇,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加固和改造。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2009年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国家新增助学金要向农村生源学生倾斜。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坚持大病住院保障为主、兼顾门诊医疗保障,开展门诊统筹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和水平。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强县、乡、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抓紧制定指导性意见,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力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加快研究解决农垦职工社会保障问题。

23.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加大投资和建设力度,把农村学校、国有农(林)场纳入建设范围。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加快推进城乡同网同价。加大农村水电建设投入,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建设规模。加快农村公路建设,2010年底基本实现全国乡镇和东中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力度,建立农村客运政策性补贴制度。增加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投资,扩大秸秆固化气化试点示范。发展农村信息化。加快国有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24.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对当前农民工就业困难和工资下降等问题,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安置好农民工,努力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企业多留用农民工,督促企业及时足额发放工资,妥善解决劳资纠纷。对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引导其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在岗培训等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要尽量多使用农民工。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农民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输出地、输入地政府和企业都要加大投入,大规模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纳入相关就业政策支持范围。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合法土地承包权益,对生活无着的返乡农民工要提供临时救助或纳入农村低保。同时,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创业。抓紧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解决养老保险关系跨社保统筹地区转移接续问题。建立农民工统计监测制度。

25.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着力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到2012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的要求,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推进“乡财县管”改革,加强县乡财政对涉农资金的监管。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逐步建立资金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总结试点经验,完善相关政策,扩大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中央和试点地区省级财政要增加试点投入。积极稳妥化解乡村债务,2010年基本完成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继续选择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形成的乡村债务进行化解试点。

26.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调整财政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对县乡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建立县乡财政基本财力保障制度。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支持发展乡镇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

27.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支持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立区域性农村商品采购联盟,用现代流通方式建设和改造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扩大“农家店”覆盖范围,重点提高配送率和统一结算率,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鼓励设计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生活消费品和建筑材料。2009年在全国范围实施“家电下乡”,对农民购买彩电、电冰箱、手机、洗衣机等指定家电品种,国家按产品销售价格一定比例给予直接补贴,并根据需要增加新的补贴品种。保证下乡家电质量,搞好售后服务。加强农资产销调控,扶持化肥生产,增加淡季储备,保障市场供应。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商贸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加快发展农资连锁经营,推行农资信用销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改造建设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加强农村市场监管,严厉查处坑农害农行为。

28.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办法。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尽快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继续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加大整村推进力度,提高劳动力转移培训质量,提升产业化扶贫水平。优先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扶贫开发,积极稳妥实行移民扶贫,对特殊类型贫困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充分发挥行业扶贫作用,继续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事业,积极开展反贫困领域国际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