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管理操作流程十篇

时间:2023-09-05 17:1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投资管理操作流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投资管理操作流程

投资管理操作流程篇1

1.1风险收益不稳定性

对于金融投资来说,风险越大效益越大的说法对于金融投资的操作风险似乎并不适应。这种风险相对更适应于投资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金融投资的操作风险存在着很大的收益不稳定性,操作风险多是在投资的无形中有很大的杀伤力,而且这种杀伤力很有可能是毁灭性的,可能导致投资付诸东流。

1.2风险不易控制性

对于操作风险的控制难度很大,因为金融投资的操作风险影响因素很多,在投资过程中,只要有投资机构或是投资人员的存在,就会有操作风险的存在,然而机构和人员又是不可避免的。越是业务规模大、交易量大、结构变化迅速的业务领域,受操作风险冲击的可能性越大大。对于操作风险的影响因素不仅仅如此,这些影响因素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因此对于操作风险的控制难度大大加强了。

2、金融投资操作风险的分类

按其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可将操作风险分为操作失败风险、内部操作风险和技术风险。

2.1操作失败风险操作失败风险多强调人为因素所导致的风险,这类风险在某种程度上是可控制和管理的。操作失败风险存在与金融投资的整个阶段,投资机构和投资管理部门应当重视操作失败风险,要制定详细的投资操作管理制度和详细的投资计划,要确保投资的每一项资金、每一步投资路线都是安全可靠的,要将认为操作失误造成的风险降到最低。避免操作失败风险,就要求金融投资机构招贤纳士,聘用高素质的技术操作人员,严格要求投资人员,不允许操作人员的失职,要求操作人员有足以胜任工作的专业技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决不允许缺乏责任感,欺诈等行为出现在金融投资业。

2.2内部操作风险

金融投资本省就存在一定的风险,风险性大与小与金融投资机构业务操作速率有很大关系。若是投资机构的业务运作过程存在低效性,那么对于该机构来说金融投资的内部操作风险性较大,会导致很大程度上的损失。内部操作风险是与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密切相关的,贯穿于金融投资的整个过程,存在于投资的每一个环节,因此避免内部操作风险就将投资的内部控制要贯穿于投资的整个过程,投资的每一个环节。要求每一项控制都是按照投资要求管理的,是遵守投资计划的

2.3技术风险金融投资机构的硬件设施能否跟得上投资业的要求是技术风险的决定因素。低水准的硬件设施如应用软件、基础设施等会增大技术风险存在的可能性,高水准的硬件设施就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技术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对于金融投资业来说,专业知识是在不断更新的,投资机构的硬件设施也要随时更新,要跟得上技术的步伐。满足金融投资业对技术的要求是减少操作风险的基本保障。

3、金融投资的操作风险管理与控制措施

3.1制定操作风险控制政策,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金融投资过程中,明确的操作风险控制政策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必不可少的。金融投资机构要依法进行投资,要依法制定并完善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需要明确部门相应的职责,要有明确的监督管理条约和相应的惩罚制度。对于关键岗位特殊岗位要有明确的控制要求。对于金融投资的具体过程要有详细的记录,要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对于投资机构的硬件设备也要做好相应的规定,严格控制不合格设备的应用,保证设备的合理应用。对于出现的操作风险要有相应的应急预案和程序,确保业务的持续进行。

3.2标准化、规范化操作流程

操作风险存在于金融投资的每一阶段、每一个流程,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有助于降低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标准的、规范的操作流程要涉及到投资机构的每一个部门、每一项投资决策。要严格要求金融投资人员的操作手法,降低内部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低操作风险为金融投资带来的危害。对于每一项投资决策都需要投资人员制定详细的投资计划,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做到投资决策的标准化、规范化。

3.3严格把关聘用人员,增大职员的培训力度

影响金融投资的操作风险发生的一大因素就是操作人员,无论是操作人员的职业技能还是操作人员的职业道德都会对金融投资的风险性有一定的影响。金融机构严格把关聘用的公司职员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招聘具有高技术水准的公司职员,同时还具有高水准的职业道德。同时对工作人员要进行职业培训和审核力度,要培养职员的诚实意识和责任感。增强工作人员金融投资的风险意识,进而使工作人员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减少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4加强信息技术应用

对于投资机构来说,跟得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数据大集中的进程中,要加强业务系统操作平台建设,全面查找设计上的漏洞,完善系统软件。只有给与投资机构加强的有力后盾,才能够保证投资的顺利进行,才能够降低风险存在的可能性。

4、结语

投资管理操作流程篇2

关键词:投资者情绪;公司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7)02-0088-09

一、文献回顾

投资者情绪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源于两个领域研究的发展。一个是公司行为的市场时机假说的检验;另一个是投资者情绪对盈余公告的市场反应的影响。

(一)公司行为的市场时机假说检验研究

Stein最先提出市场时机的概念,其理论模型证明,管理者可以利用市场的无效性合理安排融资来创造价值。随后的一些文献为各种公司行为的市场时机理论提供了经验证据。以市值账面比度量管理者对市场时机的预测,市场时机确实能够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从短期来看,一旦管理者认为公司的市场价格偏高,在融资工具的选择上就会偏向权益融资。更进一步,市场投资者情绪高涨时,申请再融资的公司数量更多。申请再融资成功的公司,市场时机适合时融资规模更大。唐蓓研究发现,当以市净率反映市场投资者情绪时,对于主并公司,投资者情绪导致的股票价格高估程度越大,则并购的投资规模就越大。潘敏和朱迪星实证结果显示,上市公司投资水平对市市场情绪的敏感性与市场指数正相关,在市场投资者情绪上行周期,上市公司投资对投资者情绪变化的敏感性显著。

(二)投资者情绪对盈余公告市场反应的影响研究

随着行为财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放松行为人完全理性的假设,开始研究投资者情绪对信息公告的市场反应的影响。蒋玉梅和王明照发现,在投资者情绪高涨期,市场对利好盈余消息具有更加积极的反应,在投资者情绪低迷期,市场对利空盈余消息具有更加消极的反应。鹿坪和姚海鑫的证据表明,利好(利空)盈余消息的反应系数在情绪高涨期比在情绪低迷期更高(低),利好(利空)盈余消息的反应系数与投资者情绪正(负)相P。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盈余公告的市场反应不仅包含非投资者情绪成分,同时还包含投资者情绪成分。

(三)投资者情绪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

在上述两个领域已有研究的基础上,Rajgo-pal等以投资者情绪作为市场时机的度量指标,提出了盈余管理的市场时机假说,即当利好盈余消息的市场溢价更高(低)时,管理者向上操纵盈余的动机也更强(弱),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可以由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情绪来解释。此后的一些文献为该假说提供了经验支持。All和Gurun发现,会计应计的错误定价在投资者情绪高涨期高于情绪低迷期,公司管理者利用了会计应计在投资者情绪高涨期的更高估值,通过调增应计利润高报盈余。Simpson的证据表明,在投资者情绪高涨期,管理者通过调增会计应计高报盈余以迎合投资者对公司未来业绩的乐观预期。在投资者情绪低迷期,管理者往往保守地报告盈余(不调增会计应计或调减会计应计)以减轻悲观投资者更高的监督所导致的披露成本的上升。姚海鑫等发现,公司盈余的操纵性应计成分与盈余反应系数正相关。对于公布利好盈余消息的公司,投资者情绪越高涨,二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越强。对于公布利空盈余消息的公司。投资者情绪越低迷,二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越强。

然而,上述研究存在一个共同的局限性,即将盈余管理限定为应计盈余管理。事实上,盈余管理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或会计估计实现对盈余的操纵;另一种是通过改变运营、投资或融资决策的时机和结构安排来操纵盈余。

笔者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反映中国资本市场投资者情绪的综合指数,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投资者情绪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并考察在投资者情绪高涨期或低迷期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权衡,以弥补该领域现有研究的不足。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行为财务理论指出,投资者在面对新信息时往往存在某种心理偏差,例如锚定、代表性以及谨慎性等。短期内个体投资者之间的心理偏差并不是相互抵消,而是相互传染而趋同,从而市场往往被某种情绪所控制。理性投资者或套利者并不像传统模型所反映的那样将股价推向其内在价值,股票价格往往被噪音交易者主导。基于行为财务框架,蒋玉梅和王明照以及鹿坪和姚海鑫都发现,在投资者情绪高涨期。市场对利好盈余消息具有更加积极的反应。在投资者情绪低迷期,市场对利空盈余消息具有更加消极的反应。那么,公司管理者会不会利用投资者情绪对盈余公告的市场反应的系统性影响,策略性地选择盈余管理的时机呢?Rajgo-pal等最早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们认为,当利好盈余消息的市场溢价更高(低)时,管理者向上操纵盈余的动机也更强(弱)。该理论假说也得到了一些经验证据的支持,Simpson和姚海鑫等都发现,管理者在投资者情绪高涨期有强烈的动机通过操纵性应计高报盈余以获得更大幅度的股价上涨。

但是,上述研究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会计应计具有转回性质,如果投资者情绪高涨期不断延续,那么管理者无法在长期中持续地使用应计盈余管理。由于管理者操纵盈余的手段不仅有应计盈余管理,还有真实盈余管理,因此在整个经营周期内。管理者会根据市场投资者情绪策略性地权衡这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使用。在投资者情绪高涨期,利好盈余消息具有更大的积极市场反应,管理者会倾向于优先使用应计盈余管理调增盈余。但是,如果投资者情绪高涨期不断延长,管理者持续调增会计应计的空间逐渐降低,应计利润倒转的压力会不断增大。因此,笔者预期,随着投资者情绪高涨期的延续,管理者实施应计盈余管理的数量逐渐降低,而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数量不断上升。相反,在投资者情绪低迷期,在市场情绪高涨期实施过大量的应计盈余管理的公司已经很难有调增应计利润的空间,会计应计表现出强烈的反转趋势。但是,随着投资者情绪低迷期的不断延续,公司股价不断下降的趋势使得管理者推动股价上升的意愿增强,因此管理者有动机运用盈余管理调增公司利润。笔者认为,此时的会计应计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反转,具备了一定的应计盈余管理的操作空间,但出于对未来投资者情绪高涨期调增会计应计预留操作空间的考虑,公司管理者并不会大量使用应计盈余管理。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下列研究假设:

H1:在投资者情绪高涨期,公司管理者利用应计盈余管理调增盈余,但随着投资者情绪高涨期的不断延长,管理者利用会计应计调增盈余的行为减弱,而利用真实盈余管理调增盈余的行为增强。

H2:在投资者情绪低迷期,初期,管理者不会利用盈余管理向上操纵盈余,但随着投资者情绪低迷期的不断延长,管理者运用盈余管理调增盈余,此时管理者可能使用应计盈余管理,也可能使用真实盈余管理,或者同时使用这两种盈余管理方式。

三、研究设计

(一)主要变量说明

1.投资者情绪(SENT)

借鉴Baker和Wurgler的方法。笔者选取下列源指标:封闭式基金折价(DCEF),换手率(TURN),IPO筹资金额(IPOA),IPO首日收益率(IPOR),消费者信心指数(CCI),股市新增投资者开户数(NIA)。为了降低这些源指标与系统性风险可能存在的关联,将这些源指标分别与若干宏观经济变量进行回归,以剔除系统性风险因素的影响。笔者选取的反映宏观经济周期的变量包括工业增加值增速、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各个主成分与变量的负载乘以相应主成分的加权平均值,最终得到考虑宏观经济周期的投资者情绪指数方程如下:

(1)

2.应计盈余管理程度的度量(AM)

笔者使用修正的Jones模型估计盈余的操纵性应计成分,并以此来度量应计盈余管理的程度。具体模型如下:

(2)

其中,TA为总会计应计;A为总资产;REV为销售收入的变动;REC为应收账款的变动;PPE为固定资产的原值。估计方程(2)后,得到三个参数α、β1和β2的估计值。代人下式得到非操纵性应计(经过期初总资产调整)。

(3)

最后将总应计减去非操纵性应计得到操纵性应计(经过期初总资产调整):

(4)

3.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度量(RM)

‘笔者根据Royehowdhury模型度量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Roychowdhury主要通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可操控性费用以及生产成本来考察接近零利润基准的公司是否存在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其中操控性费用包括广告费用、研发费用(R&D)、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

根据Dechow等的研究,正常营活动现金流量可以表达为当期销售及销售变动的函数:

(5)

其中,CFOt为第t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At-1为第t-1期末的总资产;St为第t期的销售收入;St为第t期的销售收入变动。对于每个期间,公司实际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正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差即为异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方程(5)的回归残差即为异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度量。

正常销售成本可以表达为同期销售收入的线性函数:

(6)

其中,COGSt为第t期销售成本。

正常的存货增长可以用如下方程进行估计:

(7)

其中,INVt为第t期的存货变动;St-1为第t-1期的销售收入变动。

将生产成本定义为:PRODt=COGSt+INVt,合并方程(6)与方程(7),用下式估计正常生产成本:

(8)其中,PRODt为第t期的生产成本。对于每个期间,公司实际生产成本与“正常”生产成本之差即为异常生产成本。方程(8)的回归残差即为异常生产成本。

操控性费用可以表达为销售收入的函数:

(9)

其中,DISEXPt为第t期的操控性费用;St-1为第t-1期的销售收入。对于每个期间,公司实际操控性费用与“正常”操控性费用之差即为异常操控性费用。方程(9)的回归残差即为异常操控性费用。

综合异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Ab_CFO)、异常生产成本(Ab_PROD)和异常操控性费用(Ab_DISEXP)可以得到真实盈余管理的总体度量,即RM=Ab_PROD-Ab_CFO-Ab_DISEXP。

(二)模型设定

借鉴Badertscher、Zang以及姚海鑫等的方法,笔者构建如下模型检验投资者情绪对公司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

(10)

(11)

其中,模型(10)中的AM和模型(11)中的RM均为被解释变量,分别度量公司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程度。SENT为解释变量。此外,借鉴Badertscher、Zang、Sawic-ki和Shrestha以及姚海鑫等的方法,笔者加入了一系列的控制变量。上述各变量的含义如表1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COM为管理者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的比例,借鉴Bergstresser和Philip-pon的方法,笔者根据下式计算管理者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的比例:

(12)

其中,PRICE为i公司股票在第t期的收盘价;SHARES和OPTIONS分别为i公司管理者在第t期持有的股票和期权的数量;CASHPAY为i公司管理者的现金薪酬。

(三)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笔者以沪深股市2001-2013年期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鉴于相关研究数据的可得性,笔者剔除金融类样本、ST和PT样本以及相关财务数据缺失样本。另外,为消除异常值的影响。对除投资者情绪外的变量进行了99%Winsorize处理,最终得到的样本量为31684个。笔者将投资者情绪指数大于0的期间定义为情绪高涨期,小于0的期间定义为情绪低迷期,从而情绪高涨期样本量为14255个,情绪低迷期样本量为17429个。本文的公司财务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RESSET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消费者信心指数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股市新增投资者数据来自中国证券登记结算统计年报。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报告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以及在不同情绪期的比较。应计盈余管理程度(AM)和真实盈余管理程度(RM)的度量均值分别为0.036和0.013,表明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使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操纵盈余的行为。从投资者情绪高涨期与低迷期之间的差异来看,AM为0.078,在5%水平上显著,RM为-0.003,在统计上不显著,这表明在不同的投资者情绪期,公司管理者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存在显著差异,但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则无显著差异。投资者情绪(SENT)度量指标的标准差为0.849,表明中国股市投资者情绪波动较大,情绪高涨期与低迷期的差异为2.766。且在1%水平上高度显著。控制变量方面,权益再融资(SEO)、盈余基准(MBE)和财务困境(DIS-TRESS)在投资者情绪高涨期与低迷期的差异在统计上显著,其余变量则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二)投资者情绪高涨期与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表3报告了高涨的投资者情绪对应计盈余管理影响的回归结果。在投资者情绪高涨期持续期内,解释变量SENT的系数均为正,数值大小呈下降趋势,而且在前24个月期间在统计上显著。而在后12个月期间则不显著。这表明在投资者情绪高涨初期,管理者利用利好盈余消息更加积极的市场反应,通过应计盈余管理调增盈余。该结果与Simpson和姚海鑫等的结论一致。但随着投资者情绪高涨期的不断延长,管理者在后期使用应计盈余管理高报盈余的行为不再显著,原因在于会计应计具有转回性质,管理者无法在长期中持续地使用操纵性应计调增盈余。当投资者情绪高涨期不断延续时,在初期一直利用操纵性应计调增盈余的管理者会发现其面临的会计应计倒转的压力不断增大,从而在后期放弃使用应计盈余管理,该结果与袁知柱和王书光在研究股权价值高估对应计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中的结论一致。

表4报告了高涨的投资者情绪对真实盈余管理影响的回归结果。

由表4可知,在投资者情绪高涨期持续期内,解释变量SENT的系数均为正,数值大小呈上升趋势,而且在前24个月期间在统计上不显著,而在后12个月期间则显著。这表明在投资者情绪高涨初期,管理者没有利用真实盈余管理调增盈余,而在后期则显著地使用了这种盈余管理手段。

结合表3的分析,笔者认为在投资者情绪高涨期,管理者使用盈余管理高报盈余的行为中存在对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选择。在实施真实盈余管理时,一方面管理者需要改变公司的实际经营活动,并可能因此损害公司的长期价值,另一方面管理者必须要在会计期间内实施,而一直到期末才能知道这种操纵行为对当期盈余带来的影响,因此其实施数量可能与管理者的预期存在偏差。相比之下,在实施应计盈余管理时,一方面管理者不需要操纵实际经营活动,公司的现金流量不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管理者可以在期末根据盈余数值与自身预期的差异利用操纵性应计实现一次性调整。因此,应计盈余管理是优先选择的方式。但是受制于会计应计的转回特性,管理者无法在长期中持续地使用应计盈余管理向上操纵盈余。因此在投资者情绪高涨期不断延续的后期,管理者将放弃应计盈余管理,转而使用真实盈余管理向上操纵盈余。

(三)投资者情绪低迷期与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表5报告了低迷的投资者情绪对应计盈余管理影响的回归结果。在投资者情绪低迷期的前期,解释变量SENT的系数均为正,而且在前12个月期间在统计上显著。在此期间投资者情绪和操纵性应计均为负,二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投资者情绪高涨期过度调增操纵性应计,从而导致未来期间的反转。在投资者情绪低迷期的后期,解释变量SENT的系数均为负,而且在后12个月期间在统计上显著。这表明随着投资者情绪低迷期的不断延续,会计应计反转的压力不断降低。管理者利用会计应计调增盈余逐渐具备了操作空间,因此操纵性应计由负转变为正,公司使用应计盈余管理调增盈余的行为又变得显著起来。

表6报告了低迷的投资者情绪对真实盈余管理影响的回归结果。在投资者情绪低迷期的前期,解释变量SENT的系数正负都有,但在统计上都不显著,这表明管理者并没有显著地使用真实盈余管理操纵盈余。在投资者情绪低迷期的后期,SENT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公司管理者利用真实盈余管理向上操纵盈余。

结合表5的分析,笔者认为,在投资者情绪低迷期。管理者使用盈余管理高报盈余的行为中存在对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选择:在投资者情绪低迷期的初期,在投资者情绪高涨期实施过大量的应计盈余管理的公司面临着较强的会计应计倒转的压力,因此,管理者难以实施应计盈余管理。与此同时,由于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较高,管理者利用真实活动操纵盈余的行为并不显著。随着投资者情绪低迷期的不断延续,公司股价持续下跌,管理者报告利好盈余消息刺激股价上涨的压力不断增大。此时管理者对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是同时运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一方面,尽管应计盈余管理具有不影响公司现金流量和操作简单等优势,但为了给未来的投资者情绪高涨期预留调增会计应计的操作空间,管理者并不会大量地实施应计盈余管理,表5中,在投资者情绪低迷期的后期SENT的系数仅在10%水平上显著的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由于应计盈余管理的运用程度不足,管理者还使用了一定数量的真实盈余管理向上操纵盈余。

(四)稳健性检验

笔者进行了如下两个方面的稳健性检验:

1.关键变量的替换

采用动量指标。即上期股票累计回报作为投资者情绪的度量;使用Francis等模型度量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该模型将Dechow和Dichev模型和修正的Jones模型相结合,从而克服了上述两种模型单独使用所存在的缺陷;使用Gunny模型度量真实盈余管理程度,Gun-ny根据公司的异常研发支出(R&D)、异常销售和管理费用(SG&A)、异常生产成本和异常操控性费用来判断和度量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替换上述变量后对模型(10)和模型(11)进行重新回归,结果一致。

2.控制可能存在的内生性

在研究投资者情绪与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时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盈余管理行为导致更多的利好盈余消息可能推动投资者情w的上升。自选择问题会导致运用OLS回归得到的系数是有偏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使用Heckman的两阶段回归法。

在第一阶段回归中,模型(13)估计全体样本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概率,并得到逆米尔斯比率(IMR)。在第二阶段回归模型(10)和模型(11)中,笔者对有很大概率实施了盈余管理的样本公司的检验中加入IMR作为控制变量,以纠正可能存在的选择偏差。

(13)

其中,SUSPECT为哑变量,当公司达到或超过上期盈余时取值为1,否则为0;BENCH代表公司在过去4个季度中超过上期盈余或分析师盈余预测的次数;ISSUANCE为哑变量,当公司发行权益性证券时取1,否则取0;COM为管理者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的比例,计算方法见研究设计部分;ROA为总资产收益率:GROWTH为公司的增长机会,等于期初权益的市值与账面价值之比;AF为分析师追踪人数的对数值。对上述的两阶段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后,结果基本一致,未发生实质性变化。

五、结论

投资管理操作流程篇3

关键词:国库;财政;地方国库现金管理

一、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背景及基本情况

(一)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具备现实条件。一是各地财政收支规模及国库存款余额快速增长为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二是自2001年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以来,大量滞留在预算单位的财政资金集中到国库单一账户,为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提供了资金保障;三是我国中央国库现金管理的成功运作以及国外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先进经验为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提供了借鉴。

(二)各地积极“抢滩”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当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加强了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改革的力度,很多分库尝试建立了省级国库现金收支基础数据库,并联合财政部门开展了国库现金流量的初步预测和分析,在目标原则、操作方式、收支预测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部分省份通过开展财政专户清理整顿、规范非税收入收缴、设立专项财政资金等手段积极探索财政资金的规范化管理,在操作规模、风险控制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

(三)地方国库现金管理不能盲目照搬。由于中央地方财政国库资金属性不同、中央与地方金融设施条件差异,使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具有明显特殊性:一是地方财政收支类型复杂、资金流分散、库存变化随机性强,加大了地方国库现金流预测的难度。地方国库收入包括预算收入和转移支付收入,其中中央转移支付的时间、额度均不确定且拨付集中,易造成地方库存大幅波动;地方国库库存基数小,一旦发生国库应急支付,资金支付缺口占比较大;二是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可选择的市场参与主体、金融市场工具、金融交易平台受限于地方性金融市场。由于我国缺乏成熟的财政短期融资市场,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也刚刚起步,品种少、功能单一,许多金融市场工具风险过大、难于管理,不适宜当前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操作;三是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操作目标主要是发掘国库库存资金的时间价值和资金效益,无须承担货币政策的对冲成本,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规模一旦“脱缰”,更容易对货币政策造成干扰和冲突。

二、地方国库现金管理面临的问题和风险

由于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在现金流、市场准入、操作目标等方面的特殊性,以及人员队伍素质、金融市场环境、财政国库管理水平、国库信息化程度等因素限制,现阶段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操作主要面临以下四类风险点:

(一)制度风险。一是国库现金管理相关政策规定较为欠缺。中央暂未出台关于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指导性文件,财政部和人民银行也没有制定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相关规范性文件,部分地区虽然参照《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操作规程》制定了相应的办法,但对准入条件、招投标程序、金融工具、投资比例等事项的规定仅仅停留在法律和制度层面,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是一纸空文,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指导地方国库现金管理业务在制度化和规范化下健康运行。二是科学预测国库现金余额和合理规划投资金额的制度依据缺失。很多的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在确定投资比例和投资组合的实践过程中,并没有建立及时有效的支付信息提前预报制度和最佳库底现金分析模型,更多的是凭经验、拍脑袋,现金流预测科学性和精确性较差,极易造成国库资金紧急支付缺口和国库资金的无序运行,进一步威胁到国库现金的流动性的安全性,长此以往将形成地方国库现金管理业务风险隐患。

(二)操作风险。一是某些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盲目追求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收益性。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忽略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原则,将国库资金以定期存款的形式存入到商业银行,并通过对商业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力度的考核来确定国库资金定期存款额度,这种利用财政性存款撬动信贷资源的方式,扭曲了市场机制,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干扰了金融机构正常经营,容易形成新的不良资产。二是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缺乏可靠的资金安全保障措施。由于全国性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普遍不持有记账式国债和央行票据,地方性商业银行持有的可质押票据有限,因此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操作中,商业银行不能按照1:12的比例提供国债作为质押,而是依靠上级机构信用担保方式实行地方国库现金管理。人民银行在没有相应的质押品作为风险对冲的工具的情况下,无法对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抵押国债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冻结、解冻甚至扣划等一系列质押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操作风险。

(三)道德风险。一是内控制度缺失滋生“权力寻租”和“”。由于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外部监督不健全、内部管理不完善或人员风险意识薄弱等原因,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在没有经过正式的招投标程序公平选择的情况下,根据对地方经济建设的贡献度指标“照顾”部分商业银行或者打着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名义寻求一己之利,将国库资金以定期存款的形式存入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间不合理地分配国库资金,引发商业银行间的恶性竞争。二是交易对象违约造成国库资金损失。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交易对象一旦发生流动性紧张、经营损失或破产等不可抗力金融风险,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将面临交易对象不能按期支付国库存款本息的违约风险,因此,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应选择规模较大、资产质量及信誉较好的商业银行作为现金管理的交易对象,并尽量选择国债、央票等优质抵质押品作为风险对冲的工具。

(四)系统性金融风险。一是当前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压力膨胀的背景下,国库现金流入商业银行,将直接影响公众持有的现金余额和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水平,导致基础货币发生波动,并对货币供应量造成扰动,影响流动性状况。最终由于基础货币的替代性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释放效应,造成稳健货币政策的“逆向操作”。二是地方国库资金流动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强,财政专户设立纷繁复杂,现金流预测难度大,极易发生国库应急支付,资金支付缺口占比较大。如因开展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而造成财政支付困难,势必会影响地方政府职能发挥及国家公信力。

三、对策建议

针对地方国库现金管理以上四个方面的风险点,我们将从完善制度体系、健全操作模式、严格市场准入和规范货币市场四个方面入手,构建一个“四维”的风险防范体系,确保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在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稳妥有序推进。

(一)完善制度体系。一是尽快出台指导性的文件和办法。人民银行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就一些重大原则性问题与财政部门达成一致意见,制定规范的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办法、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操作规程及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协议等一系列有效的指导性意见和制度办法。各分支行国库部门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地方操作实际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注重发挥对商业银行的正向激励作用。二是建立国库现金流预测机制。充分运用基础数据信息,建立科学的、多年度、分科目的国库现金收支基础数据库,为分析主要政府收支项目的运行规律及其与经济运行的关系奠定基础;统筹运用计量模型、历史数据经验分析、未来收支预测等方法,分析政府收支项目的基本运行规律,提高国库现金收支预测的精准度和实用性。

(二)健全操作模式。一是建立中央统一指导和地方自主操作相结合的模式。中央和地方政府间有效的协调机制,中央负责统一指挥领导、对各地国库现金管理业务加强检查督导,明确可以投资的范围和使用的工具等,严格约束地方政府的融资规模与风险水平;各级地方政府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结合地方库存、财政预算和分配的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规模指标,自主地进行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具体操作。二是坚持“三台原则”,加强部门间信息披露与监督力度。建立人民银行分支行与财政部门之间的制约机制,明确各自在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运作中的职责分工,人民银行国库部门负责开展国库现金流及库存规模测算分析;财政部门负责做好最佳库底规模的预测分析,人民银行联合财政部门开展全面的监督检查,确保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操作程序合法、合规,操作公开、公平和公正,防止恶性竞争扰乱市场秩序,杜绝暗箱操作和利益输送等舞弊行为,树立阳光政府的形象。三是建立有效的国库资金安全保证机制。商业银行在接受国库存款时必须以可流通国债现券作为质押,质押国债的面值数额为存款金额的100%以上,并根据债券市场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抵押品的数量,以确保国库资金安全。

(三)严格市场准入。一是坚持市场化原则选择交易对手。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利率招投标程序,合法、合规进行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操作,选择资产规模大、信用度高、风险控制能力强的金融机构,防止恶性竞争扰乱市场秩序,杜绝暗箱操作和利益输送等舞弊行为,避免导致市场利率的大幅波动,树立阳光政府的形象。二是选择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投资工具。鉴于目前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操作方式主要是商业银行定期存款,这是因为商业银行机构相对发达并都有定期存款产品,便于统一规定投资对象,便利地方投资,且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相对更安全。

(四)规范货币市场。一是严格控制操作规模。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操作应在充分考虑财政预算收支计划的基础上,按增量库存的一定比例进行国库现金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操作,确保国库资金的绝对安全。二是完善货币市场结构和制度设计。扩大债券市场规模、交易品种和市场主体范围,丰富货币市场融资方式和融资工具,培育货币市场基准利率,满足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短期融资需求,解决由于国库紧急支付引发的流动性风险。

参考文献:

[1] 李海:《我国国库现金管理的现状和展望》,《金融会计》2009年第6期

投资管理操作流程篇4

一、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的划分

由对证券经营机构自营业务风险的分析及其产生的方式看,可以把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划分为类:

(一)交易方式风险

与一般投资相同,自营业务的交易方式主要有现金交易风险和保证金交易风险(又称信用交易风险)。一般地说,现金交易风险较小而保证金交易风险较大。

(二)决策风险

决策风险指证券公司在自营业务中,对投资目标、投资时机、投资对象、投资组合、操作策略以及与此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决定和选择做出错误的判断,引起投资决策或操作失误,导致管理不善或内控不严而使自营业务受到的损失。

(三)经营管理风险

证券自营的经营管理风险是指证券经营机构在证券自营买卖过程中因主观的经营水平不高、管理不善所带来的损失。

(四)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是指因不可预见和控制的因素导致市场波动,使证券价格变得变幻莫测而造成一定风险,甚至导致证券公司自营亏损。这是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所谓自营业务的风险性或高风险特点也主要是指这种风险。

(五)企业风险

上市公司和债券发行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影响,导致其经营业绩下降甚至破产而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

(六)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主要是指证券公司在自营业务中违反法律法规和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如从事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行为等,使证券公司受到法律制裁而导致的损失。

(七)利率风险

利率的升降影响了股价也由此决定了投资者投资风险的大小。

(八)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指将持有的证券出售变卖以取得现金的速度快慢、难易而带来的风险。

二、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的来源

证券自营业务的风险是指在进行证券自营买卖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会导致证券公司发生损失,这种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就是证券公司从事证券自营业务的风险。

具体地说,产生证券经营机构自营业务风险的主要源头有:

(一)投资决策失误,投资组合不合理

(二)对所投资的股票缺乏深入的研究,对大势以及宏观经济的研判不准确

(三)操作人员技术不熟练、经验不丰富或越权操作,从而导致操作失败

(四)工作人员假公济私、贪污公款或在盘中进行公私股票账户“对敲”下单,将公款转变为私有

(五)保密工作失误,操作计划泄密,导致操作困难,成本上升

(六)违规做庄

所谓的做庄是指股票投机者大量买进某种股票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对其进行控制,故意抬拉股票价格,谋求获得高额利润。一般而言,要对某只股票进行控盘,庄家手上的筹码必须要达到该只股票流通量的40%以上。根据1996年证监会颁发的《证券经营机构证券自营管理办法》中第22条规定“证券经营机构买入任一上市公司股票按当日收盘价计算的总市值不得超过该上市公司流通股总值的20%”。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从事证券自营业务的证券经营机构不可能在二级市场上操纵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然而很多机构都是在“分账管理,统一行动”的原则上来实现做庄的。

(七)自营业务的资金来源不合规

证券经营机构使用拆入资金、卖出回购证券款、高息吸收的存款、占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或账户透支)等从事自营业务,实际持有的权益类证券总额超过规定的比例,造成负债率高、资金成本高、收益差,特定情况下容易产生支付危机等风险。

(八)自营业务的会计处理不规范

由于证券经营机构普遍使用他人股东账户从事自营业务,形成自营业务所使用账户比较分散,会计处理不规范,如将部分自营业务在其他会计科目反映,自营业务损益不入账或少入账,不按规定提取投资风险准备金等,违反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

(九)自营业务管理水平不高

在自营业务的管理上,多数证券经营机构自营业务和其他业务在资金、人员、账户上没有分开,进行混合操作。有的证券经营机构未建立有效的自营业务决策系统、调研系统、操作系统及相应的管理制度、责任制度,自营业务的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不高。此外,还存在盗用客户证券及卖空证券的现象,如变卖客户国债代保管凭证及在国债回购市场上卖出客户的国债等。

三、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的风险处理

在对自营业务的风险进行识别后,就进入风险处理阶段。这一阶段可以说是风险管理的实质性处置阶段:对各种可能引发自营业务风险的原因分别采用相应的措施和办法加以控制,力图将风险对自营业务经营造成的损失减到最小的过程。

(一)借鉴传统做法

一般地说,国际上通用的、针对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现状的防范措施有以下几点:

1.强调证券投资业务及二级市场操作的整体性,强调统一领导、统一决策、统一资金管理和调拨、统一核算。

2.将公司证券投资业务集中于公司总部的证券投资业务部门,置于投资决策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之下,公司下属各营业网点、各分支机构以及公司的其他部门未经授权原则上不得从事证券自营业务。

3.在制定自营投资业务时应制定各种量化指标和技术性措施。运用优化组合投资和技术性对冲保值等手段解决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的投资组合,防止单一性投资可能带来的投资风险。

4.对证券投资业务部门实行授权经营制度,其工作对投资决策委员会负责,实行项目决策、资金运用、实际操作、风险限额控制的严格约束与分离制度。

5.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措施,提高证券投资业务部门组成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杜绝来自非市场因素的人为风险。

6.建立有效的市场反馈体制和灵活、迅速、程序化的分层决策机制。决策由上至下贯彻实施,意见由下至上反馈汇报。

(二)自营业务的整体性风险管理

在了解和认识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处理的国际惯例做法的同时,有必要对其风险处理有个整体性的概述,以便从更全面的角度对自营业务进行有效管理,以降低其风险。

1.遵守法规,规范操作。1999年7月《证券法》的正式实施,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进入法制化、规范化发展的新时期。自营业务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操作。对投资银行自营业务有如下的法律限制:自营业务必须使用自有资金和依法筹集的资金;自营业务必须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投资银行不得将其自营账户借给他人使用、不得进行内幕交易、不得有操纵市场行为;上市公司或其关联公司持有证券公司10%以上的股份时,证券公司不得自营买卖该公司的股票。

2.加强自营调研与策划。自营调研与策划作为实施自营业务的准备工作或者说可行性研究,对于自营成败有着关键性的意义。随着市场规模的逐渐扩大、投资品种的日益增多,自营投资对象的选择余地也越来越大。因此,在作出投资决定之前,应对投资对象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周密的策划。

3.实行自营分级决策。为尽可能降低自营管理与决策不当导致的风险,自营业务宜采取分级管理、分级决策的原则。自营决策可根据相应权限不同,分为三个层次:自营决策领导小组是最高决策层;分管自营的总经理(或副总经理)为第二决策层;自营部门为第三决策层。每个决策层都有明确的职责与权限。一般情况下,不能越权行事。但在紧急情况下,有关人员可根据谨慎的原则自行决定,将有关决定作成书面材料保存,并承担相应责任。

4.审时度势,控制规模。自营决策者与操作者对市场大势的正确判断,以及选择适当的时机进出市场,是自营获利的关键。我国股市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个股齐涨齐跌,对大势判断正确,就可以看对个股走势。此后,随着股市的迅速扩张,个股逐渐分化,开始表现出相对独立的个性,但大势分析仍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对我国股票大势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宏观、微观经济形势、股市供求关系、政府对股市的调控政策、投资者心理预期、投资行为和投资理念等。投资银行在综合分析影响大势走势的各种因素后,得出对大势走向的一个基本判断。在判断的基础上,证券公司再确定离场、进场的时机,决定一定时期自营业务的最佳规模,包括这一时期投入资金的总量、选择哪些投资对象、各投资对象投入资金的分配等。

5.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现资理论表明,组合投资可以在控制风险与获取最大收益之间谋求一种平衡。就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来讲,组合投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营资金应在低风险的非权益类品种(如国债)与高风险的权益类品种(主要是股票)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二是股票投资自身还要进行分散以降低风险。

6.加强自营业务的资金管理和账务管理。为控制自营风险,确保资金安全,自营业务经营资金的划拨与清算应由公司总部集中统一管理。同时,自营业务的资金清算和账务核算应由总部的资金管理部门负责办理,自营部门不得兼办。自营业务与业务的核算应严格分开。此外,自营部门应设置交易操作记录簿,详细记录每日操作情况,并设置交易台账,用以详细记录每日成交情况,并定期与财会部门核对库存。自营部门应及时编报自营交易报表,上报公司领导。

7.建立自营业务操作记录档案。为了及时掌握公司自营业务动态,同时也为了健全自营操作的责任与权利,降低操作的风险,投资银行必须建立完整的自营操作记录档案,一般可按投资项目进行细分,并定期由公司财务部门、稽核部门等组成的风险检查小组对各个自营项目的原始记录进行审核,将可能出现的风险降到最低。

投资管理操作流程篇5

一、全年业务工作完成情况

(一)交易业绩不断增长

1、工程类招投标项目累计完成240项,造价33.82亿元,建筑面积225.669万m2,各项数据同比增长5.26%、16.58%和5.18%。

2、截止12月31日,我区政府采购全年累计完成项目188项,采购预算金额231121163.00元,实际成交金额203,069,605.44元,节约资金28,051,557.56元,节约率为12.14%。其中:完成市级政府采购项目54项,预算金额65,740,570元,成交金额56,806,474元,节支金额8,934,096元,节支率13.59%。

(二)加强落实拦标价审查制度

根据《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工程建设项目造价管理的通知》(东政办〔〕65号)文件,区综合招投标中心负责承办拦标价审查工作。本项工作的开展,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区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力度,合理制定工程造价,起到有力的铺垫工作。拦标价审查情况如下图:

名称

项目个数

预算价 (万元)

审计价 (万元)

二次审核价 (万元)

累计审减额(万元)

审减率

500万以上项目

26

106643.7003

101628.1669

97797.4971

8846.2032

8.29%

500万以下项目

25

7332.2

6693.1125

6665.8715

666.3285

9.09%

合计

51

113975.9003

108321.2794

104463.369

9512.5317

8.35%

(三)建立东西湖区政府投资项目企业名录库和使用

根据东政规()1号文件精神、区委、区政府领导的相关指示,度东西湖区政府投资建设工程项目企业名录库,由区综合招投标中心于5月10日通过在报刊和网络媒介公示公告,共收到六大类报名投标单位851家。经建设局、水务局、交通局等业务主管部门审核,最终确定有效报名789家,组建完成度政府投资项目企业名录库。度东西湖区政府投资项目使用名录库累计33次,工程造价合计41865.3097万元。其中房屋建筑工程类15次,工程造价合计27805.7487万元;市政工程类15次,工程造价合计12115.7146万;园林绿化工程类3次,工程造价合计1943.8464万元。

根据区综合招投标管理委员会的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草拟了《东西湖区政府投资建设工程企业名录库管理规定(试行)》、《关于制定东西湖区政府投资项目企业名录库使用管理规定的请示》,对区企业名录库使用操作的规范性提供了依据。

(四)场租费清理

度,招投标中心开具场租费项目累计389项,应缴场租费274.7602万元,已缴纳221.2682万元,欠费50.4006万元,缴费率达到80.53%,其中直接发包项目120项,收取金额58.2824万元。

二、日常管理工作

(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确保内部管理规范化、系统化

综合招投标中心经过近一年的iso质量管理前期筹备,确定了以《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为核心的三大标准化质量控制体系,将依法合规、规范操作和程式服务贯穿到每一个工作环节,确保工作质量的稳定性和操作流程标准化、程式化。拟定在今年上半年通过审核,在质量管理体系上获得跨跃。

我们根据近年来中心内部管理的运作情况,结合以往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制定了多项制度、细则、规范,其内容涵盖行为规范、培训制度、考勤制度、每月之星等等,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更好地确保中心内部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律可束,形成了按制度办事,用机制管人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查找工作不足,提高业务服务水平

招投标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有精湛的业务水平,既要学习法律法规,又要学习各类招投标类别的业务知识,综合招投标全体工作人员在平常的工作中重视业务知识的学习和交流,目前已经举办8期业务培训会,对业务素质的提高起到极大帮助。招投标工作具有规范化、程序化的特点,我们在规范的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做到“贴心”服务,不断优化工作流程,从方便招投标当事人出发,真正做到想招投标当事人所想,急招投标当事人所急,以群众的满意度来衡量我们的工作成效,不断提升服务的整体水平。

今年,综合招投标中心对往年完成的招投标项目进行了抽查回访,通过电话问询、网上调查、现场了解、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征询建设单位、采购人、投标人和供应商的评价意见。从反馈和掌握的情况来看,招投标活动相关人员对综合招投标中心工作的评价较为满意。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对招投标项目的抽查回访,同时将收集到的问题整理,并专题研究。

(三)继续加强硬件设备建设工作

为使招投标开标、评标工作更加规范化,真正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在以往的硬件条件下,招投标中心对现有的条件进行了局部优化工作,如新购买了两部高清晰度的摄像机,对评标过程全程监控录像,制作成光盘与招投标相关资料建立项目档案,方便随时备查;更换了大容量的电脑服务器,对专家库和企业名录库的管理和适用的数据保存提供了有力保证;专家抽选系统语音卡更换和增设短信提醒功能,保证了电话语音通知的准确性。通过硬件设施的完善,进一步杜绝暗箱操作行为的发生,有效维护招投标各方的合法权益,规范招投标行为。

(四)专家评委系统的管理和使用

11月,综合招投标中心开展了“评标专家廉洁自律承诺活动”,将评委专家廉洁自律承诺书张贴公布的形式,广泛接受群众和监管部门的监督。12月底,结合评委评标考勤记录和评标信息的评价,推选出10位优秀评委候选人。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为公平、公正评标,科学合理选择中标企业,提供了纪律保证。

三、XX年的工作重点

XX年,我们将按照“健全制度、规范机制、热情服务、廉洁高效”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各项法律法规,坚持用发展的思想和改革的办法,解决招投标工作中的新问题、新情况,按照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招投标工作的水平。

(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流程操作

针对目前业务规模急剧增加、人员不断增多的情况,招投标中心将重新对各岗位职责进行梳理和明确,建立任务分配、标书编制审查与论证额、信息、报名资格审核、开标评标定标流程、开标纪律、评标定标纪律、档案管理、监控管理、内部监督和审核、绩效评估、廉政纪律等一系列制度,使得在每一个流程节点责任到人,在操作中实行层级管理,即下游流程对上游流程实行对接监督,使未严格按照制度执行的程序得到有效监督,能及时得到纠正。

(二)引入社会监督,推进阳光招投标

我市出台了《武汉市政府采购监督员管理暂行办法(试用)》,中心将配合区政府采购办公室,按照该办法聘请社会兼职监督人员,利用社会监督员制度,了解并反映政府采购法律、法规、政策等的执行情况;反映、传递人民群众对政府采购活动的检举、控告及投诉受理情况;参加政府采购检查、投诉调查工作;列席政府采购项目开标会,并监督项目评标过程等。通过社会督察员制度,堵塞管理上的漏洞,清除制度“死角”,规范管理。工程部将力争对每项招投标项目完成项目征询意见记录表,收集建设单位的评价意见,总结项目完成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措施,不断推进工程招投标的外部监督建设。综合招投标中心将继续全面配合区监察局的工作,目前已完成对工程类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的监管软件系统的需求分析,为XX年度的招投标工作的电子化外部监督管理夯实了基础。

(三)提高服务意识,改进工作方式

招投标中心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将日常管理寓于服务之中,为招标人、投标人和监管部门做好服务改变工作方式。中心将继续坚持“服务承诺制”,项目负责人主动上门为招标人和采购人提供服务,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各项准备工作。项目推进中,加强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协调服务、耐心解释,化解矛盾,共同解决问题。综合招投标中心推行政府采购回访制度,加大对采购质量的回访,对在投标、供货过程中供应商的违法违规行为调查,有效地维护了采购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监管部门和采购人的良好称赞,XX年度,中心将继续加大回访制度。

(四)紧抓政治和业务学习,加强队伍建设

作为综合招投标中心工作人员,必须树立法制观念,强化廉洁意识,搞好廉洁自律,将招投标活动置于公开透明的环境中,杜绝暗箱操作,做到廉政建设警钟长鸣,加强内部管理,通过用良好道德感染人,用积极的政策鼓励人,全面提高提招投标工作人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建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培训考核制度是综合招投标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应逐步做到招投标人员持证上岗,规范用人机制,加强人力资源建设。综合招投标中心将建立全面系统的人员培训制度,内容包括:明确培训主体、培训任务、和培训内容,形成定期培训、定期考核的长效培训制度。按照管理与操作专业化的要求,建立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基础扎实、操作业务熟练、职业道德优良的招投标队伍。

(五)以采购效益为核心,最求采购效果最大化

综合招投标中心作为集中采购机构是政府采购的执行部门,其目的就是通过规范的操作程序,最大限度的鼓励竞争,实现财政资金效益的最大化。目前,我中心与市内优秀的政府采购中心,在项目资金节约率上还有一段距离。针对这一现状,综合招投标中心将针对以后的重大招投标项目前期进行项目调研,形成调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背景、市场现状、主流产品(或供应商)、市场平均成交价格等,通过前期对项目进行仔细调查分析,准备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招标方法上引进国际招标的先进经验,结合政府采购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采购方案,引入充分竞争达到较好的采购效果。

(六)用于创新,开创政府采购新局面

投资管理操作流程篇6

【关键词】高校;招标采购;资产流失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办学规模扩大,高校每年投入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的经费少则几千万元,多则上亿元,高的甚至达到几亿元。目前,在工程建设招投标和物品采购过程中,由于招标采购环节存在的漏洞和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使一些承包商和供应商高价中标,或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随意增加工程量,给学校造成巨大的损失。

一、招标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资产流失的主要表现

(一)在基建工程招投标过程中的违规操作,导致高校资产流失严重

由于基建工作专业性很强,与社会的联系紧密而又广泛,涉及工程的勘探、设计、招投标、监理、验收等诸多环节,因而常常会产生个别干部或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收受、索要贿赂,从而出现违规操作的行为,造成高校直接经济缺失。

1.不按规定程序进行招投标

一是不具备招标条件就招标或开工建设,导致中标金额大于工程概算。按规定,工程项目达到一定投资额,必须经有关部门审批和核准才能进入招投标程序,但仍有许多高校未经项目审批部门审批及核准就进行建设或无立项批文即招标。

二是应公开招标的项目不招标或规避招投标,在建设过程中随意增加工程量。根据有关规定,工程造价达到一定标准,必须进行公开招投标。为了规避招投标,有的领导便利用职权,将工程支解,化整为零,使每项工程都达不到要求,从而可以通过议标的方式指定施工单位。有的学校故意拆分或隐瞒部分工程,仅将部分项目实行招投标,然后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工程变更的形式随意增加工作量。

2.项目审批部门不依法履职

按规定,基本建设项目超过一定规模,属于政府的特大项目,一般需要经上一级项目投资领导小组讨论批准,并进行公开招投标。但有的项目审批部门不依法履职,将需要公开招标的项目核准为自行、邀请招标或不招标,有的只作招标备案。

(二)在大宗物资采购过程中违规操作,导致高校资产流失严重

由于此类采购与商品市场联系紧密,市场经济的千变万化和复杂性使采购面临诸如购货渠道复杂、价格差异较大、质量良莠不分以及厂商形形的促销手段等因素,个别当事人在大宗物资采购过程中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拿“回扣”,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取不正当利益,致使采购价格偏高、成本增大和资源浪费严重。一是公开招标比例严重不足,招标单位在选择商家、产品、地域等方面范围小,专用设备的生产厂商数量少,无法形成品牌竞争等,导致最终的采购价格偏高。二是项目建设缺乏健全的资金投入决策管理机制,特别是对于重大经济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权责不清,对要求高校的贷款项目论证不充分,造成投资决策失误、资金浪费现象,加重了还本付息的压力,增大了高校的债务风险;三是教学仪器设备采购缺乏计划性,分散采购、重复采购和盲目采购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不高,加剧了财务收支矛盾,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

(三)投标人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包括围标、串标、挂靠投标等)获取高额利润,使学校蒙受损失

1.暗结利益同盟。一是投标人串通招标单位谋取投标资格,窃取相关标底,在评标中打高分等,从而变相抬高工程造价,造成高校直接经济损失。二是投标人串通中介机构套取标底价格,使投标价格和标底价格相互接近,谋取中标。三是投标人串通招标管理机构谋取相关保密内容,套取专家姓名,在评标过程中给投标人所在的公司打高分,使其顺利中标。四是投标人之间暗结同盟。主要表现形式:按潜规则轮流中标,或相约进行陪标、串标,以谋取高额的利润空间。

2.投标缺乏竞争力。招标人为了能采购到自己比较理想、比较熟悉的仪器,在制定技术指标时往往有针对性。带有倾向性的技术指标,使许多潜在的投标人没有兴趣参加投标,缺乏竞争力,导致招标困难。另外,倾向性的技术指标,实质上带有歧视性,不能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

3.合同履行遭遇困难。高校普遍反映在招标过程中以及合同履行中遭遇到种种困难。一是不执行施工承包合同。例如,施工承包合同规定按照招标施工图并对应工程量清单项目内容采用综合单价固定,总价包干形式。但在投标文件制作中,投标人的入围报价(单价)数据计算不准确,不全面。他们为争取业主在前期多投入,往往会在项目综合单价清单上做手脚,通常是将隐蔽工程打高价,在露面及收尾工程打低价,最明显的做法是将基础部分工程量增大,而电线、门窗部分打低价,到支付工程进度款时,施工方会以低价电线、门窗为理由,与业主谈判,或采取停工,拖延工期的方式逼迫业主响应其所提条件,否则按合同单价购买低廉材料及成品,直接造成高校经济损失。二是非法转包、分包。一些具有施工或总承包一级资质的大公司在中标后,便很快将项目转手,导致质量下降。三是随意增加工程。许多高校基建附属项目在招主体承包商时,不作考虑,待主体完成后,直接将附属项目授予主体承包商。例如,校园内的道路、非主体建筑。这种做法,虽然可以节约时间,但毕竟违反了相关的规定,也容易产生腐败。

二、原因剖析

从这几年招标采购实践看,内控制度失缺、监督机制不到位、管理体制多元化、业主地位的特权、人员行业知识低下和招标采购的违规操作,是导致高校资产流失严重,引发财务风险的关键性因素。

(一)内部控制失缺

内部控制制度是高校采购管理的重要手段。由于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失缺,致使高校有关人员在采购中收受回扣、基建工程招标出现暗箱操作等情况。

1.工作机制不规范。大部分高校招标采购管理工作机制仅停留在学校层面上,没有设置工作机构,配备专职人员。目前,高校的招标采购管理过于分散或不到位,容易滋生腐败,不利于加强监督和制约。

2.决策机制不民主。有的高校没有全面推行校务公开与阳光操作,学校在安排基建项目、设备采购等重大事项中,事先不广泛征求民意,不及时公布信息,不让职工参与,不邀请纪检监察部门参与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导致腐败现象的发生。

3.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少高校制订了与采购相关的规章制度,为采购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提供了制度基础。但由于制订的制度本身不完善或存在漏洞,有的甚至与法律法规相悖,或在实际执行中不规范,致使采购工作还存在例如权利过于集中、缺少监管等问题。

(二)监督机制不到位

在招投标过程中,监督人员无法进行全方位监督,主要表现在招投标过程中的介入时间和介入程度。从介入时间上看,纪检部门通常是在评标阶段才真正开始介入监督,而且仅仅停留在评标阶段上。再加上招标活动信息来源滞后,信息反馈不及时,所以此时介入的监督往往流于形式。从介入程度看,招标活动全由职能部门一手操办,如招标信息的、招标文件的编制、评标专家的选定、合同的签订验收等,当进行评标时,纪检部门的人员才能参与。这样会导致招标人员完全可以避开监督人员的监督,在事前或事后进行违纪违规操作活动。

(三)管理体制多元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逐步推进和高等学校办学自的逐步扩大,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出现了多元化,有中央直属的“211”工程重点高校,部、省直属高校,也有省部共建、省市共建高校,由于隶属关系和坐落位置不同,使参与招标采购的形式各异。招标采购管理体制不理顺,致使部分权力过于集中,或管理不到位,管理过于分散,容易滋生腐败,不利于加强监督和制约。

(四)业主地位的特权

在招投标过程中,一些高校利用业主地位,人为设置障碍,干预和影响招标的公平性。一是利用招标单位的预审权,排斥潜在投标人。部分高校在招标文件中对投标人的资质要求比较简单,一般只规定投标单位和项目经理资质,对其他内容不作限定。但在实际操作中,招标单位又增加其他条件,如在招标文件之外,要求投标单位作书面承诺,以捐款为由,按中标价的一定比例返还学校,否则不予中标。二是利用招标单位的推荐权力,使其推荐单位直接成为入围单位,增大特定单位的中标几率。三是泄露招标的核心内容,使特定的招标人处于绝对的优势,可以一投即中。四是利用业主代表身份,参加评标委员会进行恶意打分,直接影响评标结果。

三、完善招标采购措施体系制度构想

高校已经是一个巨大的经济活动主体,如何才能防止高校职务犯罪的发生,有效控制和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加强:

(一)完善监管机制

1.上下联动,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建立主管部门监管与社会多方面监督制约机制,使高校的基建、采购等易生腐败环节处于内部和外部力量的双重监督之下;对招标采购人员的日常工作要加强监督,重要的采购行为应有两人以上负责,形成相互监督的机制;建立高校领导干部和重点岗位人员廉政档案制度,定期组织进行考察、监督,对有违法违纪苗头、工作责任心不强、业务能力差的人员,及时调整工作岗位;建立责任追究制,监督失职者的责任。

2.规范招标采购秩序,健全招标采购机制。高校招标工作应参照各级政府归口财政部门管理的模式,归口财务部门负责,设置招标采购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编制年度采购预算;对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大宗物品、项目工程和服务,进行审核,按照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的规定办理政府采购申报手续;负责收集完整的基本建设项目资料送当地财政投资评审中心评审;拟定招投标采购领导小组会议计划,对政府采购规定限额标准以下的物品、项目工程和服务按规定程序校内进行招投标。

3.完善法制教育制度,防漏堵漏。要在高校领导干部进行法制观念教育,定期组织开展党员领导干部参观监狱、观看党风廉政建设专题片等反腐法制教育,并针对高校管理人员的心态,从实际出发,通过法制讲座、岗位培训、谈心等多种教育方式,不断增强高校管理人员的法律观念,使其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二)推行透明采购

高校凡是采购大宗教育装备,均应实行集中招标采购,学校日常采购应由承办部门作市场询价,或由承办人列出采购计划,报学校领导批准,交学校专职或兼职纪检监察审计人员进行数量、技术参数和采购金额进行审核后,按规定程序报政府采购,没有达到政府采购要求的,规定一定额度以上进行校内招标投标,规定金额以下或不在招标范围之内的项目由审计人员审核数量和价格后实施,采购一律由使用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共同采购,防止暗箱操作,防止出现个人说了算和财务、管理人员既签合同又自己单独报账的现象。在工程建设方面,应大力鼓励和提倡代建制,通过专业化队伍实施建设管理,实现项目建设和使用的建、管分离,降低投资成本,提高建设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从而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机率。

(三)切断招投标流程

在整个招投标过程中某一招标项目是由某个部门从编制标书,招标公告,开标,商务谈判及合同签订等全过程操作即为全程投招标。流程切断是指在招投标环节中,为防止人为因素和抑制腐败的滋生,将整个流程分成若干段,各段由不同人员进行负责叫切断流程。这种关系带有排斥性,但也有共性,其目的都是避免不应发生的事情。流程如何切断,它的效率如何,会不会出现其它问题等,这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探索,认真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细化政府采购目录

为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建议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在编制集中采购目录时,对高校工程项目、仪器设备和服务采购应“抓大放小”,项目和限额标准的确定不但要符合各地的实际情况,也要与政府采购机构的运作能力相适应,特别要注意按照《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固定资产分类》细分确定教学科研设备的政府采购项目及限额。对于单价高于限额标准的仪器设备原则上必须纳入政府采购,而单价低于限额标准且年采购总量也低于限额标准的仪器设备可由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采购管理制度自行决定采购方式实施采购,节约采购成本。

(五)建立民主、科学决策机制

全面推行校务公开与阳光操作,要以学校工会为基础,建立学校、院系两级由学校职工广泛参与、实施民主监督的常设机构,对招标、采购、基建等重要情况事先要充分吸收社情民意,及时公布学校重大决策的相关信息,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推进阳光操作。纪检监察部门要参与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并负责对决策运行情况进行随机检查,严防因决策不民主导致腐败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20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2003.

投资管理操作流程篇7

[关键词]金融风险;分类;控制措施

1我国金融风险的分类

1.1人为操作风险

金融产品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指由于金融投资管理者对于金融产品的经营管理及投资决策不当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出现操作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金融投资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较差,为金融投资带来较大的风险威胁。其次,由于投资者或是投资管理团队的整体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是造成金融产品投资风险的重要诱因。

1.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是由于市场上的汇率或是估价的变动所导致的金融投资者的本金或是收益受到影响的潜在风险因素。造成金融投资出现市场风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是波动变化的,如果金融投资者对于市场分析能力不强,则会导致金融投资遭受市场风险。根据市场风险产生原因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系统性风险及非系统性风险两种情况。

1.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是由于金融投资者在金融市场投资活动中,将大量的资金集中投资于某些金融工具,而投资的金融产品在短期内由于难以变现,导致金融投资者出现资金使用紧张的问题。如果金融产品的价格波动幅度不大,而且金融投资者对此金融产品的投资规模不大时,并不会出现流动性风险。

1.4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其实质就是违约风险,由于金融投资交易的双方未能按合同规定履行各自义务,造成金融投资产品出现风险。随着金融投资产品的准入门槛也不断降低,各种债券及货币基金等金融产品已经成为当前金融投资的重要内容,如金融产品的发行主体出现破产或是亏损等,会直接导致公司债券及股票价格的下跌,导致金融产品出现信用风险。

2金融投资风险的控制措施

2.1加强风险分类控制

由于金融市场上在种类和性质方面有很大差异,因而每个商品所面临的风险也不尽相同,这些风险的种类多种多样,即使面对同一种风险,这些差别很大的商品也会做出完全不同的反应。因此,如果想要把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将要面对的金融投资风险和财产损失降至最低,必须进行金融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分类。对于投资风险分类控制,具体的做法是预测评估金融投资的不同商品可能遇到的各个风险,对于不同的金融商品的不同金融投资风险做出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事实上,由于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投资者的不谨慎,很多投资者在没有深入研究投资将要面临的风险和问题的基础上就对某个单一的金融商品进行大量投资。这种错误的行为在增加投资者所投资商品投资风险的同时,还增加了投资者受损的几率。选择多种不同的金融商品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投资组合之后再进行投资,才是值得推荐的做法。由此可见,在金融投资的过程中,投资者为了获得最大利益,要从不同的方面着手对风险进行合理的控制,对于自身的金融投资商品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并且分散自己的资金,采取多样化的投资组合策略,建立能使金融投资风险降到最低的投资组合,在投资的过程中获得最大收益。

2.2完善金融投资主体相关的制度、机制

防范金融投资的操作风险,必须完善金融投资主体的管理结构,并进一步强化风险控制机构的作用,在组织结构上避免金融产品操作风险的发生。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也是避免金融投资主体操作风险发生的重要措施。对于重要的金融投资决策活动进行完善的记录与动态的监督检查,建立金融投资风险控制管理预案,确保风险控制的实时开展。控制金融投资操作风险,应在金融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责任制度,促使金融投资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并借助于问责制度,对于操作管理出现问题的金融投资管理人员追究管理责任。为了提高对于金融投资风险的防范规避能力,应在金融机构主体内部完善信息交流机制,通过集思广益来提高对于金融投资风险的防范控制能力。

2.3加强风险评估

金融投资过程中,金融风险的评估是投资者作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使投资者了解并合理控制和应对外界一些不利于金融投资的因素,降低金融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和损失。风险不是一直固定不变的,因此对于风险评估也要不断更新变化。只有时刻对所产生的风险作出判断和评估,才能使外界风险减少对投资者自身投资的的金融商品的不利影响。风险评估为风险和利益的科学配置提供了相对可靠的依据。投资者均想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但收益总是伴随着风险,投资者就要面临着非常大的风险,因此,根据风险评估对所产生的风险和利益进行合理的配置,可以使得金融投资风险得到合理的控制,投资者能够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

3结语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正在走向成熟,金融投资者也有了更多选择。在进行阁金融投资的过程中,投资者应结合自身实际,将所有的影响因素考虑周全,最终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完善金融投资主体相关制度及机制,做好金融投资的统筹规划等工作,确保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和蓬勃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德志.中国宏观金融风险的统计度量与分析[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6.

[2]王洋,范久利,白暴力,等.论企业金融投资风险的评估[J].商业经济,2010(12).

[3]王洋.金融投资风险评估技术与应用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10).

投资管理操作流程篇8

关键词 期货 风险 内部控制

期货投资最主要的意义之一就是帮助企业转移、规避价格风险,它是一种预防措施,它通过在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同时做方向相反而数量相同的交易,如果现货市场上由于价格波动给交易者造成了损失,可以被期货市场的交易盈余抵补,因此,也起到了价格风险对冲的效果。但是期货投资业务本身是高收入高风险的投资业务,近年来发生过多起由于风险控制不当,而发生巨额亏损的事件,如巴林银行倒闭案以及中航油巨额亏损事件。那么,企业如何去规避在进行期货投资时可能面对的风险,如何将风险置于可控制的范围内,从而获取高额回报?笔者认为,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是规避期货投资风险的有效途径。

1 内部控制的基本含义

内部控制理论是随着企业内控实践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理论阶段。1992年,coso委员会提出了一个内部控制的专题研究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内部控制框架。该报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并认为内部控制包含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以及监督等5个方面。内部控制的目的就是帮助企业正确地管理和控制风险,而非减少风险。内部控制的目标是通过建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梳理公司的主要业务流程,对关键控制流程进行风险分析,找出风险点和控制缺口,通过强化相关部门控制职责,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完善制度规范,建立测试方法和标准,保证内控体系有效运行。

2 企业期货投资业务流程及其风险管理

期货投资风险是指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期货投资收益的可能值偏离期望值的可能性和幅度。对于期货投资活动而言,风险伴随于整个期货投资活动。也就是说,控制期货投资风险,应确定期货投资业务流程,进而找出流程中的重要风险点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是有效规避期货投资风险的关键所在。

2.1 业务流程的基本含义及基本特征

业务流程的基本含义是指业务操作过程中的全部线路和环节,即产品从开始接收操作直到最后完工所经历的全部业务手续,包括业务流程所涉及的全部人工工艺、计算机操作工艺、管理工艺、监护工艺过程。

企业期货投资业务的流程:投资者在进入期货市场前,要与所选定的经纪人结合定期制定投资计划。当决定从事期货交易时,首先要向期货交易所的会员经纪商开立帐户,同时建立印鉴卡,签妥合约书,此后投资者资金进出全凭印鉴。交易投资者通常以电话通知的方式给经纪人交易订单,订单上包括买或卖商品种类、契约数量、提运月份及价格等。当经纪人应下订单时,即以口头复诵一遍,或以书面邮寄方式确认订单。该交易订单立即被送到经纪商办公室的电讯室,登记、打戳时间,然后立即由电讯室以电话通知交易所的交易厅内该公司的电话员,电话员记下订单传给柜台的交易经纪人,在交易厅内进行交易。成交后,经纪人即在该订单的价格上背书,如果该订单没有价格限制,则经纪人填上成交价格以后,再由电话员传回公司电讯室。客户经纪人立即以电话口头方式通知客户交易已经完成,随后再以书面确认完成。每天交易结束时,会员经纪商再将当日所有交易,报给结算单位,由结算单位进行当天的结算工作。

2.2 企业期货投资业务流程风险

从期货投资业务流程中可以看出,期货交易不是客户之间面对面的交易,它需要通过期货交易所的交易经纪人,按照交易所规定的操作程序和结算方式进行交易和结算。期货投资业务流程表现出直观性、人际性、流程具有严格的流程方向和步骤秩序的特征、流程没有完全封闭的时间界限及隐含着路线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基本特征。经过对企业期货投资流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评估及分析后,得出企业期货投资业务流程面对如下几种重要风险:

(1)期货投资方案未经有效审批。指企业期货投资部门编写的期货投资方案(期货投资建议、可研报告),未得到经理办公会议、企业内相关部门、专业公司及法律事务部的有效审批的风险。投资计划是对未来投资行动的一种说明,是对投资活动的指引,它告诉管理者以后的目标是什么,为管理者提供了管理的依据,计划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个投资活动的结果。对于企业期货投资计划,首先应严格按照规定以套期保值为目的,并应列明拟选择的期货经纪公司,需保值的现货品种、数量、月份和持仓部位,说明所需期货保证金或财务支持等内容。例如在中航油事件中,中航油公司基本上是陈久霖一人说了算,相关部门未对期货投资进行有效审批,党委书记在新加坡两年多,一直不知道陈久霖从事场外期货投机交易,最终导致中航油在新加坡折戟沉沙。

(2)合作机构选择不当,造成损失。由于期货经纪公司是投资者和交易所之间的纽带,参与期货交易只能通过期货经纪公司进行,因此选择一个服务规范、运作优良、综合实力较强的期货经纪公司是十分重要的。若选择了管理不规范、信誉不好、业务素质不高的经纪公司,会对企业的投资带来一定的交易风险。选择期货经纪公司应注意经纪公司应具备的一些基本条件,包括注册资本、从业人员、办公设备、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必须提供给客户的基本交易服务等等。

(3)没有按规定的程序与合作机构签订合同的风险。有交易就有风险,一个企业的对外交易行为主要是由合同来规范的,所以其面临最大的风险就是合同中的种种陷阱,尤其是在对方缺少履行合同的诚信时,大量无效和内容不规范的合同就会给守约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应该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与合作机构签订合同来规避风险。

(4)开户未经有效审批。开设帐户,企业便可进行期货交易。但是,企业若开立了不合规的帐户,对期货投资将带来很大的风险。例如,中石油海外资金账户由海外子公司分别设立,户头林立、管理松散,曾导致屡屡出现资金流失的现象。

(5)资金划拨未经有效审批。资金的管理是投资成败的关键。资金划拨没有履行相关审批手续,或没有授权的相关管理人员的书面签字审批,这可能会造成资金的滥用,对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例如,中航油公司造成巨亏的一个原因就是,中航油公司原先的核心业务是中国进口航油采购和国际石油贸易,然而公司却将大量的资金用于期货投资,这其中的大部分投资资金是没有得到上级领导的审批,致使由于期货投资业务的失败,使整个企业承受巨额亏损。

2.3 基于期货投资风险的内部控制设计

2.3.1 组织结构设计

完善的风险内部监控体系的运行,必须建立在职责分明的组织结构之上。组织设置要权责分明、相互制衡。一个结构良好的组织不仅可以促使组织中每一个人为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通过期货交易来保值或盈利而尽职尽责,而且依赖组织内的严格分工,做到相互稽核、牵制,避免挪用资金和越权交易的风险,并可及时发现期货投资风险和采取相应对策。期货投资应实行权力集中原则,决策权应由企业的最高决策层掌握,总经理负责。投资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是企业战略的体现,是全局性的工作,权力不宜分散。针对于期货投资业务应分别设立期货投资事业部与监督控制部门。期货投资部门其职责为,收集研究期货市场信息,明确其变化趋势,制定期货投资计划;具体操作期货投资交易。监督控制部门的人员主要是监察员,其职责是定期或不定期地查核信息员、会计、出纳等处的交易记录和资金收支记录,核实其记录是否相符,并监督全部交易是否处于原定监控计划之中。

2.3.2 建立期货投资管理制度

建立期货投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以控制操作风险。

(1)规定企业期货投资的原则。主要有专人负责原则,选择与现货相关产品进行套期保值原则,以防御现货经营风险为目的原则,交易方向相反、商品种类相同、商品数量相等、交货月份相同或相近原则,考虑成本和预期利润水平原则。

(2)规定期货投资程序。期货投资程序分为投资前期、投资期及投资事后评价。①在投资前期的工作:制定期货投资计划、选择合作机构、签订合作合同。投资计划的制定要尽量详尽,包括市场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数量及规避风险的一些措施。选择期货经纪公司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应选择一个能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和正确的投资方案的经纪公司。其次,应选择一个能保证资金安全的经纪公司。最好的办法是获得有关资料证明该公司实力雄厚、商业信誉良好,而且在以前的经营中,没有严重的自营亏损,没有经济诉讼案件。最后,应选择一个运作规范的经纪公司。经纪公司应严格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规则的要求,规范经济行为,不损害客户的利益,保证金和手续费的收取合理;②期货投资期指投资计划的执行过程,包括期货价格趋势分析,下单、交易、结算。其中也包括财务部门对交易帐务的处理,登记并进行盈亏平衡分析;③投资事后评价指通过审计发现投资管理中的弊病,为各种弊病的治理提出有效的办法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增强控制能力预防各种弊病的再次发生。

(3)严格制定各岗位职能,对各岗位职能描述做到权责明确、责任分离。在实行过程中要加强审批授权工作,对于审批授权应留有相关记录,监督部门不定期核查。

(4)加强经营活动的复查、业务活动的批准和授权、责任分离、保证对资产记录的接触和使用的安全、独立稽核等控制活动的实施。

2.3.3 期货投资管理报告格式化、程序化和制度化

要求报告人能理解自己在控制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以及相互关系,将期货投资各环节有关活动、事件进行报告,报告内容要求既包括期货投资环节的,如项目选择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等,也包括守规和财务方面的报告,这样使得对期货投资的事中控制成为可能,是期货投资内部控制很重要的一环,同时针对突发事件做非程式化报告。

内部控制的目标就是帮助企业管理及控制风险。对于企业的期货投资业务,可通过建立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帮助企业评估期货投资业务中的风险,并可针对期货投资的风险,建立风险控制体系,通过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严格的控制制度等控制手段,达到企业进行期货投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京民.期货交易风险及内部监控体系[j].当代财经,1996(5)

2 徐忠实.期货投资如何控制风险[j].管理精粹,2004(4)

3 廖进中,承杰.强化期货投资风险约束机制规范企业交易行为[j].国际贸易问题,1996(4)

4 赵新杰.透析中航油期权投机事件[j].焦点观察,2005(2)

投资管理操作流程篇9

一、我国全面风险管理的起源

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网络时代信息的极速传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剧增。经济的发展、市场化的深入倒逼着我国风险管理体系的发展,由政府牵头敦促企业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迫在眉睫。美国《萨班斯—奥克斯法案》《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出台,也极大地影响和促进了我国风险管理体系的发展,各项政策密集出台。

2006年6月国资委了《关于印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2006年7月,财政部选择美国萨班斯法案对中国在美上市企业生效的日子,发起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发起成立了“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指导委员会”;2008年6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正式《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2009年11月,国资委关于印发《2010年度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模本)》的通知》。经过6年的摸索和试点工作,国资委于2012年12月《关于2013年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所有中央企业正式全部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二、风险管理的定义与基本内容

(一)风险管理的定义

2006年6月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指出,“本指引所称全面风险管理,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可见,企业风险管理深入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层面、各环节。其架构层次范围包括了董事会、管理层、业务部门、各级员工;其经营环节包括了战略制定、职能确认、具体业务等。每一架构层次都有风险管理的目标,每一经营环节都有风险管理的内容。风险管理基于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旨在识别一旦发生将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并把风险控制在风险容量以内,为企业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二)风险管理的内容

综合COSO的及其他文献的定义,笔者认为风险管理的内容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风险意识

风险意识培养的对象应涵盖股东、董事、管理层、普通员工各个层面。在企业正常经营时,风险防范意识往往不够,很容易认为防范风险过于繁琐,多此一举。而出现问题时,却又措手不及。把风险意识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深入到每一个层面,才能为风险防范政策的贯彻落实创造基础条件。

2、建立组织架构

风险管理意识的培养、措施的制定、监督和执行,都必须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才能保证落实到位。

首先,要真正落实依照《公司法》设立 “三会”, 即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并能够严格按照“责、权、利”划分并执行工作。在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中,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选聘经理层来管理企业日常经营事务,经理层对董事会负责,监事会对董事、经理层进行监督,董事会和监事会向股东大会负责。在投资型国有企业中,董事会与经理层的投资项目权限有所划分,属于经理层权限的投资项目,董事会表决往往成为象征性的程序,董事会对经理层行为的监督作用严重弱化,使得经理层的权力失去了有效的制衡、监督。授权与监督应分开执行,即使属于经理层权限的投资,董事会也应起到监督作用。同时,虽然名义上董事会和监事会都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两者地位平等,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监事会对董事和经理的监督作用往往形同虚设,工作处于被动状态,独立性无法保证,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制衡机制还有待健全。

其次,需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风险管理部,并强化其职能。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以及风险管理部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审计委员会及审计管理部虽可以作为风险管理组织的组成部分,但并不能全面的引领和实施风险管理工作。从董事会到管理层到各个部门也应有各自的风险管理任务。有必要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统筹和风险管理决策部门,设立风险管理部作为日常风险管理业务执行部门,制定风险管理政策、监督风险管理执行情况、进行风险提示和预警。

3、制定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管理流程应包括风险管理目标的设定、风险的事项的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五个步骤。对盈利性公司来说,经营目标不尽相同,但企业价值最大化是通用目标之一。因此,风险管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首要目标,同时实现社会效益。风险事项的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均围绕风险管理目标而提出、评价和操作。

4、建章立制

基于风险管理目标,应依据业务范围,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企业战略、投资、财务、法律事务、人力资源、销售、质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各项专业性规章制度。通过执行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制定并执行的规章制度、程序和措施。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应注意权责明确、互相制衡。

5、监控与改进

事中监控与事后整改监控应紧密结合。风险管理部门应追踪及时了解各项风险情况,并依据客观情况调整评分及控制策略。同时,若发现风险,及时监督调整后,应落实整改情况,否则风险管理将会流于形式。如某上市公司在检查下属公司劳动合同关系时,发现未与劳动者签订合同,提出下属公司进行整改。提出问题后,该企业未落实整改情况,直至下属公司人员两年后向上级反应问题。才发现这一问题其在两年前已要求整改。虽未涉及经济效益问题,但对上市公司信誉造成了不良影响。诸如此类的细节问题,若只监督风险不落实整改,将使监督流于形式。

三、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建立以流程为导向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探讨

(一)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特点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投资为主要业务,业务模式单一,涉及面广。业务模式单一是指投资活动是主要的业务活动,不涉及生产、销售、运营等业务单元;涉及面广指投资涉猎的范围较大,只要在企业战略范围内的业务都有所涉及,但每项投资业务的行业和具体内容又均不相同。因此,由于投资公司在业务模式的统一性,在设计国有投资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时,在体系设计时将流程作为导向。二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应以国家的战略方向为指导,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基础上追求经济效益,而非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基本业务流程

基本业务流程为战略制定、投资机会分析、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同时进行商务谈判)、项目决策、外部审批、商务谈判、项目运营、项目退出。

(三)建立以流程为导向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1、将风险管理融入企业文化中,使风险意识贯穿始终

国有企业的价值观是以国家战略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为导向,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造最大价值。在此基础上,风险管理必须以维护价值观为基础,即使有经济效益但可能产生不良社会反应的,也应视为风险。人是执行制度的主体,培养具有敏感的风险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是贯穿一切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应通过宣传、培训等多种渠道得到企业员工的普遍认同和重视。

2、确定组织架构中各个主体的风险管理责任

战略制定阶段:操作主体主要是高层管理人员及董事会成员。其应站在国内外宏观经济背景,国家政策、企业发展定位等角度,确定战略投资方向,识别投资方向所面对的风险及应对措施。投资部门、财务部门、法律部门普通工作为这一阶段的风险识别及应对相互配合提供基本素材。

投资机会分析、可行性研究阶段:操作主体是投资部门工作人员,他们应对高层管理人员确定的战略投资方向有明确的认知,在选择项目时首先确保项目符合公司战略,在分析经济社会效益时,负责确认数据来源的真实性,注重实际调研,识别风险事项,提出应对措施。

初步审核阶段:操作主体中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是沟通高层管理人员战略导向与基层工作人员实际工作内容的桥梁,中层管理人员不仅应充分了解公司的战略导向,更应将战略导向准确传达到普通员工并指导和组织实施。投资部进行分析审核后,应将项目提交风险管理部审核,得到其确认后才能通过初步审核。

项目决策阶段:针对项目类别及投资额度,投资管理规定中应明确高层管理人员和董事会各自的权力范围内的决策事项,注重战略风险的识别和应对。项目决策阶段应附风险管理部或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审核意见。

外部审批阶段:操作主体为投资部门工作人员。应充分了解政府有关部门的审批内容、流程、权限、时间,并预估审批期间的政策和时间风险,准备好应对措施。

商务谈判阶段:具备投资、财务、法律专业知识的人员应全称参与。根据专业背景知识及侧重点,提出风险事项、进行评估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项目运营及项目退出阶段:由投资公司的企业管理部门负责监管投资企业运营状况,识别风险管理事项,及时根据宏观形势、公司战略、市场动态对所投资企业的风险状况进行评估,与风险管理部共同提出风险应对方案,并对具有长期、较大、风险不可控的投资项目提出处置建议。

3、健全日常风险管理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除在投资项目业务流程中明确风险管理责任外,还应在日常管理当中完善风险管理政策、目标和内容。各业务单元应做好初始信息搜集、风险事项识别、风险评价、应对措施等工作。

(1)初始信息搜集与风险识别。各个业务单元应根据业务内容提出可能出现的风险,国有资本投资公司面对的风险主要有:战略风险方面,政策风险、国际化风险、并购重组风险、企业管控风险、公共关系风险、企业改制风险、宏观经济风险、合作伙伴风险;财务风险方面,现金流风险、财务成本风险、汇率利率风险;法律风险方面,重大决策法律风险、合规风险、合同管理风险、法律纠纷风险;运营风险方面,市场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监督投资企业风险、审计监察风险。

(2)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价,遵循长期短期、整体局部、定性定量结合的原则,既要固定时间评估如周、月、季度、年度评估,又要结合实际情况对突发事件紧急评估。既要评估风险事件的可能性,又要评估可能的风险收益或损失。企业在决策时,可选用多种方法综合使用,增加决策的科学性。

(3)风险应对。识别的风险后,分类采取应对方法,使每类风险都能够得到有效控制,针对不同的风险,根据风险性质、损失程度采取恰当的方法,如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等,并提前做好风险应对措施准备工作。

投资管理操作流程篇10

(一)分立型企业物流经管模式

通常情况下,我国中小型企业没有专门的物流部,中小型企业对于物流管理主要是在企业的销售部门、采购部门进行分散管理,每个部门在具体管理的过程中,发挥出其各自的责任与工作职能。这种分散式的经管模式,导致物流信息无法精准有效的在相关部门之间顺利传递,最终将会给企业利益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传统的外协经管模式

传统模式中的物流经管环节包括两个方面,即仓储管理方面和运输管理方面,这主要的原因是,中小型企业中的仓储运输资金投入在物流中占大部分。企业在经管过程中,通过租用公共仓库或者向外界租用运输车队,以此来有效地填充中小型企业在物流资源中的空缺与不足,上述这种物流经管模式就是传统的外协模式。

(三)将一部分业务外包,将精力和时间放在核心业务中

在传统的企业物流经管过程中,中小型企业会将所有的业务包揽下来,但如果要将所有的业务全部完成,会耗费诸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中小型企业会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企业的核心业务中,将其他的业务对外外包,这种经管模式在市场经济中取得一定的成果。

二、中小型企业在物流经管模式中创新的主要方式

(一)中小型企业将内部业务流程进行再创造

中小型企业在物流经管过程中,从传统的分割经管模式到现代化的一体化经管模式,需要将其内部业务进行再创造。通过这个操作流程,能够有效地促使中小型企业设计出一套高效性,且能够全面满足客户需求的最具有优越性的物流经管流程,将企业内部不必要的业务进行缩减,促使企业内部物流能够有效相连,全面地形成一个集合,进一步提升中小型企业在物流经管过程中的高效性、资金成本、服务等方面的指标。

(二)中小型企业将内部组织结构进行全面整合

中小型企业在物流经管过程中,将其内部业务流程进行有效的调整与改进。在此基础上,需要创建一套与时代和新流程发展性协调的内部组织结构,进而有效保障新流程能够在该组织架构上全面的运作。在具体经管过程中,将跟物流相关的订单、服务、采购、运送货等部门进行全面有效地整合,创建出一套与时展、新流程运作相适应的一体化物流经管系统,对中小型企业物流经管模式进行有效地调整与完善。

三、中小型企业在物流经管过程中的创新模式选择

中小型企业在物流经管过程中,需要依照其自身的特征与时展的特性,选取适当可行的物流经管创新模式,进而有效地节省企业物流的资金投入、增强物流管理的高效性与服务质量,全面提高我国中小型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目标与核心竞争力。我国中小型企业在物流经管过程中的创新模式选择中,需要对传统模式存在的弊端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思考,借鉴国外成熟的经管模式,提出适合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的物流经管理念与管理模式。

(一)在传统经管模式的基础上,有效节省企业的业务运输成本

在中小型企业物流业务经管过程中,需要将企业内部的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中小型企业在内部资源、资金成本、专业型人才、技术水平、信息化管理理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约束与不足,进而造成中小型企业提供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对方未能够立即接受。当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在进行物流经管过程中,将核心内容设置在仓储环节与运输管理两大方面,对于企业内部订单管理、库存量的补充、内部物流信息的规划等方面未能够有效的实现。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所提供的业务服务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中小型企业在实际经管过程中,在传统经管模式的基础上,有效节省企业的业务运输成本。也就是说,中小型企业在物流经管过程中,主要将一部分的业务(即非核心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将注意力投入到企业的核心业务中,全面有效地对企业物流进行高效管理。

(二)采取高效精准的物流经管模式

高效精准的物流精准模式其主要作用是,企业对采购、生产、配送等环节进行及时的操作与管理,有效避免存在不必要的存货,确保企业中的物流管理系统在实际操作运行过程中是持续不断的,无需在系统的中间环节进行结点的设置。高效精准的企业物流经管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参考整体设计规划。若具体操作环节存在一定的差错或应急事件,将会给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带来巨大的消极影响。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做好内部的应急策略,确保物流信息能够顺利地在企业各个部门中进行有效的传递。

(三)中小型企业采取精益化的物流经管模式

精益化的物流经管模式其主要作用是,通过精益化思想与理念,全面有效地对企业当前所进行的物流活动进行科学管理与整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从客户的视角,对整个物流在运作过程中的生产、供应、配送等方面活动进行合理地分析与改进,尽全力满足客户合理需求,有效提高企业的物流经管效率,节省一定的资金投入。通常情况下,在对中小型企业精益化物流经管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活动图与实体结构图的方式进行全面操作与实现的。对整个操作流程进行全面性地探究,对内部资金浪费状况进行明确,将内部存在的问题进行反复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运输流程进行全面改进与优化,将企业内部不必要的物流活动进行消除,将整个物流链进行连接,通过上述这种方式,有效增强企业的物流服务与操作质量,进而节约企业的运输成本。

(四)中小型企业物流服务导向的运作经管模式

创建中小型企业物流服务导向运作经管模式,首先企业在物流经管过程中,需要明确物流服务的基本目标。企业进行物流服务经管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合理化的成本投入实现高性能、高效率的物流服务。企业在物流经管过程中,需要对客户的需求全面考虑,依据市场环境不断地对物流经管模式进行调整与完善,积极主动地与客户进行交流互动,进而确定企业物流服务的基本目标,创建与时展相协调的物流经管信息系统。进而有效地进行订货、采购、生产、产品配送等服务,达到高质量、优质化的物流服务水平。与此同时,中小型企业需要深入地对物流服务与管理进行相应的绩效评价,促使企业物流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客户制定最佳的物流服务策略。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