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院管理规章制度十篇

时间:2023-09-04 17:14:19

卫生院管理规章制度

卫生院管理规章制度篇1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乡镇卫生院管理,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省辖区内的乡镇卫生院。

第三条乡镇卫生院是政府举办的公益类卫生服务事业单位,主要由县(市、区)政府举办和管理,原则上每个建制乡镇必须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经费划归县(市、区)级卫生行政部门统筹管理;经济发达地区的乡镇卫生院可实行县(市、区)统筹管理,也可实行县(市、区)、镇共管,以县(市、区)管理为主。

第四条乡镇卫生院必须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按县(市、区)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的诊疗科目执业;严禁超诊疗科目和执业范围从事诊疗活动。

乡镇卫生院业务工作接受县(市、区)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指导。

第五条省卫生行政部门对全省乡镇卫生院实行宏观管理。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每年对所辖县(市、区)乡镇卫生院的建设与管理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综合的评价。县(市、区)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抓好本管理办法的落实,切实加强乡镇卫生院的管理,每年对辖区内乡镇卫生院的建设与管理要进行一次自查自评。

第二章机构设置

第六条乡镇卫生院选址、设置,应遵循区域卫生规划要求,根据区域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文化和交通等情况确定,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发展前景和最大辐射功能。

第七条乡镇卫生院的设立由县(市、区)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及程序报批。

第八条乡镇卫生院是专有名称,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不得使用该名称。乡镇卫生院原则上不得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名称。乡镇卫生院的命名原则是:所在的县(市、区)+所在镇(乡)卫生院。

第九条乡镇卫生院统一使用卫生机构专用标识。

第十条根据区域卫生规划,按功能将乡镇卫生院明确划分为中心卫生院和一般卫生院。

第十一条乡镇卫生院建设依照国家《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和《广东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所规定的建设标准,严禁举债进行超标准建设。

第三章公共卫生管理

第十二条贯彻执行党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国家卫生法律、法规,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面向农村居民提供预防、康复、保健、健康教育、基本医疗、中医、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综合服务,受县(市、区)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区域内公共卫生管理职能。

第十三条加强公共卫生管理,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做好免疫规划工作。

(二)做好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的登记、报告和处理工作。

(三)开展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和慢性非传染病防治工作。有条件的可开展老年保健、精神卫生和康复工作。

(四)做好孕产妇系统保健、儿童系统保健和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工作,开展妇女、儿童常见病防治,做好控制新生儿破伤风工作,做好孕产妇死亡、婴儿死亡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评审工作。

(五)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指导工作。

(六)制定健康教育计划,针对重点人群,结合实际开展多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卫生保健知识,促进农村居民健康行为的形成。并指导开展爱国卫生工作。

(七)做好食品、公共场所、学校、职业等卫生专业指导与管理工作。

(八)加强信息管理,建立执行相关统计及报告制度的规章制度。

第十四条协助镇政府制定和实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规划。

第十五条受县(市、区)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对辖区内村卫生机构及乡村医生进行管理和经常性卫生监督;负责对村卫生机构的业务技术指导和组织对村医的培训、考核,逐步实行镇村一体化管理。

第十六条健全村医例会制度,每月组织召开村医例会。通报、反馈各卫生机构工作情况,传达上级卫生工作精神及布置工作任务。

第十七条积极参与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实施工作,为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提供优质的卫生服务,协助做好补偿支付工作。

第四章医疗服务管理

第十八条严格执行《执业医师法》、《母婴保健法》、《传染病防治法》、《护士管理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采取综合措施,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加强医疗质量管理。

(一)建立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医疗、护理、医技工作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二)按照病人第一、安全有序、首诊负责、重点突出原则,加强妇产科、儿科、计划免疫规范化门诊和中医科建设,把医疗质量、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放在首位。

(三)成立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管理工作小组,制定医疗质量管理方案,进行全员质量教育,树立质量和安全意识。定期对医疗、护理、医技、药品、病案质量进行监督、检查、评价,提出整改措施,及时发现、纠正医疗缺陷,加强医疗质量关键环节、重点部门、重要岗位的管理。

(四)落实首诊负责制、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查对制度、会诊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分级护理制度、交接班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等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

(五)严格执行诊疗常规、操作规程、抢救常规,配齐常用急救药品、器材,保证基本医疗和抢救工作及时有效进行。对不能处理的危重疑难病人及时转诊。

(六)按照《广东省病历书写规范》的要求认真书写门诊、住院病历。

第十九条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急症抢救,危重病人转诊和救灾抢险医疗工作。

第二十条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严格消毒、保洁管理。做好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处理和污水、污物无害化处理,防止交叉感染和对环境的污染。

第二十一条认真贯彻执行药品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药品管理制度,推行“阳光采购”。

第二十二条加强中医药工作,规范中医药服务管理,提高中医服务水平。

第二十三条积极推广应用适宜新技术,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第二十四条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努力改善服务态度和提高服务质量及水平,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安全、便捷、价廉、优质的医疗服务。

第二十五条严禁向外提供出租业务用房,严禁与其他医疗机构进行以营利为目的办医行为。

第五章人事管理

第二十六条乡镇卫生院科室设置和岗位设置,按照精简、高效原则,以服务人口、工作项目等因素,合理规范设置。

第二十七条严格准入条件,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相应岗位的任职资格。临床医疗服务人员必须具有执业助理及其以上医师资格,其它卫生技术人员要具备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

严禁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专业技术服务。

医师、护士必须经卫生行政部门注册并在规定的范围内执业,不得超范围执业。

从事专项服务的人员,必须依法参加有关的培训、考核,取得相应资格。

第二十八条大力推行公开招聘乡镇卫生院院长。由县(市、区)级卫生行政部门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招考或推荐聘用,副院长由院长提名,按有关程序任免。一届聘期3-5年,其中试用一年。中心卫生院院长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一般卫生院院长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初级以上职称。

第二十九条院长实行聘期目标管理责任制。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主要内容为行风建设、业务发展情况等。

第三十条推行人员聘用制,因事设岗,公开竞争上岗,择优聘用乡镇卫生院人员。新录用人员由县(市、区)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公开招考,与录用单位签署聘任合同,并按有关规定给予工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

第三十一条重视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学习,建立健全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学习、考核制度。认真实施在职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积极为在职卫生技术人员的进修学习和继续医学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六章财务后勤管理

第三十二条执行政府的医疗服务指导价格,并在门诊、病房以及对公众服务窗口等明显位置,设立公开栏、宣传橱窗、电子大屏幕公告栏,公开主要药品及诊疗收费标准,增强收费透明度。

第三十三条严格执行医院财务、会计和监督审计制度。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必须接受主管机关的领导和监督,同时接受财政、审计、监察、物价等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第三十四条健全安全保卫工作制度,加强高危设备、手术室、放射室、分娩室等特殊区域和剧毒、剧麻、管理,保障医疗安全。

第三十五条美化院内环境,搞好室内卫生,创造一个整洁、优美、安静、舒适的医疗环境。

第七章行政监督管理

第三十六条成立院务管理委员会,由正、副院长、科室负责人组成,对乡镇卫生院管理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

第三十七条加强院务公开,实行民主管理。定期召开职工会议,通报卫生院重大决策执行落实情况、日常管理和运作情况,听取职工对卫生院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第三十八条建立健全考勤、学习、会议和环境卫生管理等制度。

卫生院管理规章制度篇2

第一条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医院感染管理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针对诊疗活动中存在的医院感染、医源性感染及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的预防、诊断和控制活动。

第三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防护,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规章和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院感染管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院感染管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五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防止传染病病原体、耐药菌、条件致病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第六条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上的医院应当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下的医院应当指定分管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部门。

其他医疗机构应当有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

第七条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护理部门、临床科室、消毒供应室、手术室、临床检验部门、药事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主任委员由医院院长或者主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担任。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是:

(一)认真贯彻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标准,制定本医院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规章制度、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并监督实施;

(二)根据预防医院感染和卫生学要求,对本医院的建筑设计、重点科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基本设施和工作流程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

(三)研究并确定本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并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考核和评价;

(四)研究并确定本医院的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流程、危险因素以及采取的干预措施,明确各有关部门、人员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的责任;

(五)研究并制定本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及出现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或者特殊病原体感染病例等事件时的控制预案;

(六)建立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问题;

(七)根据本医院病原体特点和耐药现状,配合药事管理委员会提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导意见;

(八)其他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事宜。

第八条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分管部门及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管理和业务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对有关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

(二)对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针对问题提出控制措施并指导实施;

(三)对医院感染发生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并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者医疗机构负责人报告;

(四)对医院的清洁、消毒灭菌与隔离、无菌操作技术、医疗废物管理等工作提供指导;

(五)对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指导;

(六)对医务人员有关预防医院感染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提供指导;

(七)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报告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协调、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八)对医务人员进行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培训工作;

(九)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工作;

(十)对消毒药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

(十一)组织开展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科研工作;

(十二)完成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者医疗机构负责人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九条卫生部成立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专家组,成员由医院感染管理、疾病控制、传染病学、临床检验、流行病学、消毒学、临床药学、护理学等专业的专家组成。主要职责是:

(一)研究起草有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诊断的技术性标准和规范;

(二)对全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三)对全国医院感染发生状况及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四)对全国重大医院感染事件进行调查和业务指导;

(五)完成卫生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十条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成立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专家组,负责指导本地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技术性工作。

第三章预防与控制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消毒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

(一)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二)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三)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具体措施,保证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诊疗环境条件、无菌操作技术和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符合规定要求,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隔离技术规范,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的具体措施,提供必要的防护物品,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和耐药菌监测管理。

第十七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针对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和医院感染的暴发,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采取有效的处理和控制措施,积极救治患者。

第十八条医疗机构经调查证实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认后,应当于24小时内逐级上报至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应当在24小时内上报至卫生部:

(一)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二)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三)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第十九条医疗机构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报告:

(一)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二)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三)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第二十条医疗机构发生的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

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时,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感染因素,采取控制措施,防止感染源的传播和感染范围的扩大。

第二十二条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应当根据情况指导医疗机构进行医院感染的调查和控制工作,并可以组织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第四章人员培训

第二十三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医院感染管理的学科建设,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充分发挥医院感染专业技术人员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的作用。

第二十四条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医院感染专业人员岗位规范化培训和考核制度,加强继续教育,提高医院感染专业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

第二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对本机构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工作规范和标准、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

第二十六条医院感染专业人员应当具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专业知识,并能够承担医院感染管理和业务技术工作。

第二十七条医务人员应当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和要求。工勤人员应当掌握有关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卫生学和消毒隔离知识,并在工作中正确运用。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对所辖区域的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对医疗机构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是:

(一)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及落实情况;

(二)针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各项工作和控制措施;

(三)消毒灭菌与隔离、医疗废物管理及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状况;

(四)医院感染病例和医院感染暴发的监测工作情况;

(五)现场检查。

第三十条卫生行政部门在检查中发现医疗机构存在医院感染隐患时,应当责令限期整改或者暂时关闭相关科室或者暂停相关诊疗科目。

第三十一条医疗机构对卫生行政部门的检查、调查取证等工作,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碍,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第六章罚则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未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履行监督管理和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报告、调查处理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予以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

第三十三条医疗机构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的,给予警告并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

(一)未建立或者未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

(二)未设立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分管部门以及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三)违反对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

(四)违反无菌操作技术规范和隔离技术规范;

(五)未对消毒药械和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

(六)未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提供职业卫生防护。

第三十四条医疗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未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或者发生医院感染未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造成医院感染暴发、传染病传播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可以依法吊销有关责任人员的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医疗机构发生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未按本办法规定报告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六条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二)医源性感染: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三)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四)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五)灭菌: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

第三十七条中国人民医疗机构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由中国人民卫生部门归口管理。

卫生院管理规章制度篇3

【关键词】 医改; 公立医院; 内部控制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看病难,看病贵”现象长期存在,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安定、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一大隐患。“十一五”期间,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期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公立医院的改革问题。作为医疗服务的终端,公立医院几乎成为医疗卫生领域各种矛盾的“集合体”,公立医院改革成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难题,卫生部部长陈竺将其称为医改“最为艰巨”的任务。笔者认为,进一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在加强宏观层面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外部监督的同时,更要注重医院自身的管理创新和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从学术界研究成果以及国家有关政策动向来看,医疗体制改革问题逐渐成为被关注的热点,对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也逐步由上市公司扩展到了公立医院等非营利部门。但是,与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及实践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大部分的文章停留在浅显的现象描述上,而缺乏深入的理论探讨,一个明确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改进思路和可供借鉴的内部控制制度框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一、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与内部控制法规建设历程回顾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与西方内部控制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与实践明显滞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才出现具体的法律、法规要求。①尤其对于公立医院,在相当长时间内缺少针对性的法规要求,从而形成了一段较长的政策真空期。近年来,随着作为美国COSO委员会最新内部控制研究成果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颁布,在国内外又掀起了一股研究内部控制的热潮,我国也加强了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实践,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②,但主要是针对上市公司,而对于具有非营利性的公立医院等单位,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近年来,在我国大力推进建立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卫生部等有关机构也了一些针对性的法规文件,主要有:《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建立健全防控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长效机制的工作方案》、《卫生部关于加强和规范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的通知》、《卫生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工作的通知》、《卫生部关于印发2010年“小金库”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2010年卫生部业务主管的社会团体和公募基金会“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方案》、《2010年卫生部机关及部属(管)单位“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方案》。

为加强医疗机构财务管理,促进各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医疗机构财务管理水平,依据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2006年6月21日,卫生部了《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卫规财发[2006]227号),就预算控制、收入控制、支出控制、货币资金控制、药品及库存物资控制、固定资产控制、工程项目控制、对外投资控制、债权和债务控制、财务电子信息化控制、监督检查等十一个方面的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这可以看作是第一个关于公立医院内部控制问题的法规文件。

2006年8月30日,卫生部《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卫生部令51号),就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业务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职责与任务、内部审计机构权限、内部审计工作程序、奖励与处罚等六个方面的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建立健全防控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长效机制的工作方案》(卫规财发[2006]471号),提出应健全的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和自我约束机制,确保资产安全,避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提高社会效益。《卫生部关于加强和规范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的通知》(卫规财发[2009]39号),认为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是加强内部监管、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和治理腐败、促进干部廉洁勤政的重要措施。《卫生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工作的通知》(卫办发[2010]59号),提出通过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加大内部审计力度,建立事前、事中以及全过程监管控制机制,形成防控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

另外,根据中央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做好2010年“小金库”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2010年7月,卫生部开始着手部署“小金库”专项治理,提出:卫生部业务主管的社会团体和公募基金会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要在章程规定的活动范围内组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取得合法的经济来源,并了《2010年卫生部业务主管的社会团体和公募基金会“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和《2010年卫生部机关及部属(管)单位“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方案》。要求将“小金库”专项治理与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规范业务流程、加强财务和资产管理、加强票据管理、严格支出审批等相结合,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坚决纠正和查处各种违纪违规问题,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单位管理水平。

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面,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远大目标,2009年4月6日和4月7号,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了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提出了先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然后逐步推广的改革思路。通过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

针对公立医院改革问题,2010年2月23日,卫生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委联合制定并了《关于印发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根据《指导意见》,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原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选择1―2个城市(城区)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国家在各地试点城市范围内,选出16个有代表性的城市,作为国家联系指导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③在《指导意见》中,就如何完善医院财务会计管理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严格预算管理和收支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积极推进医院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改革,严格财务集中统一管理,加强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实施内部和外部审计制度;在大型公立医院探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

二、我国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规范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已愈来愈被理论界和实践界所重视。建立健全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为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合法与完整,保证财务活动的有序进行和保护医院资产安全,促进廉政建设具有重大作用。然而,由于制度建设起步较晚、医院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各方面的原因,致使大多数公立医院普遍缺少行之有效、高效率的内部控制机制。概括而言,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医院管理层对内控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管理层对医院内控制度普遍还不够重视,加之组织机构不合理、人员素质低下的原因,导致无章可循和有章不循的现象较为突出,造成内控制度形同虚设,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即使已有的内控制度也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有些单位对内部控制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模糊,甚至认为内部控制只是稽核、审计部门的职责,将内部控制汇总为各种规章制度,或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性控制,把执行业务规章制度完全等同于加强内部控制,在具体执行中以财务制度来代替内部控制制度,这不仅无法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和财务信息失真问题,而且在很多环节让人有机可乘,不能从制度上杜绝风险,使医院管理效率低下,影响医院业务建设和发展。

(二)内部控制环境差,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很多医院人员素质低,缺乏职业敏感性和分析判别能力,很少对员工进行培训工作,没有建立起完备的用人机制。内审人员学历偏低,职称不高,对内控知识、会计政策及相关法规掌握不够,业务水平不精通,总体综合素质偏低。甚至个别人员利用制度缺陷和漏洞,相互勾结、内外串通、,比如收费人员利用计算机系统退费功能进行贪污等。

(三)内控制度制定不科学

有些医院尽管建立了相关的会计控制制度,但缺乏科学性与连贯性。实际工作中待违规违纪行为发生后才设法堵塞或予以惩罚,导致内控成本较高,收效甚微,使会计控制失去效力。多数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只是对常规性业务进行控制和监督,而对不经常发生的业务缺少必要的监督和控制,容易造成对某些环节的疏忽。或者偏重于具体内部会计控制活动,如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采购与付款的内部控制等,而忽视内部控制的环境、财务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执行的监督以及效果评价。

(四)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

公立医院作为事业单位,长期以来风险意识淡薄,缺乏应有的风险控制意识。我国公立医院风险防范还仅仅停留在书面上,没有深入员工内心,很多时候对项目在未进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盲目购进大批设备,而相关员工培训并没有跟上,导致设备长期闲置、资金大量占用,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五)缺乏适当的信息交流和沟通

在有的医院里,虽然已建立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但是许多信息被管理当局控制,实际使用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功能,医院内部各部门各自为政,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沟通缺失。公立医院中管理者和决策者大多为医疗技术专业人员,“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一般将自己的工作范围局限于日常业务,缺乏信息交流、反馈,影响了医院内部控制的效果。

三、加强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要保证医院的内控制度系统可持续发展和运行,内审人员的水平和专业素质是关键。应加强相关人员职业道德和法制概念的学习,培养工作责任感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对相关人员进行定期业务培训或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尤其是,要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从而提高整个财务部门的综合素质,进而推进医院财务工作的发展。针对目前许多医院的内审人员学历偏低、职称不高,对内控知识及相关法规掌握不够的情况,有必要建立继续教育与培训制度,进行针对性的继续教育与专业培训。

(二)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建立岗位责任制度

公立医院应优化组织机构,按照“一个单位只有一个财务部门”的原则,设立财务机构,加强财务管理。明确医院各处、室会计的职责及横、纵向的监督制约关系,并设置总会计师,参与医院的经营决策。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对比较敏感和重要的岗位要定期进行轮换,通过岗位轮换,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监督,促进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在具体做法上,可借鉴其他企事业单位的成熟经验,建立岗位责任制度,明确每个岗位员工的工作范围,各司其职,实现因岗聘员、因事用人,建立起一套自我制约和自行检查的岗位工作关系机制。

(三)完善信息系统控制程序

每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每个员工都要了解医院内部控制的有关内容以及进行迅速的信息反馈。完善的信息系统使医院内部员工能够及时了解内部控制的内容,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并随时获取和交换控制活动中的信息。医院应建立资产管理、成本核算、收费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科学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将医院相关部门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并统一管理,以全面评估风险、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医院资源,全面、准确、及时提供各方面所需的会计、管理信息,使管理者了解医院运营状况。

(四)加强医院的风险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的根本目的不是在于消除一切风险,而在于控制所意识到的风险,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必须建立风险评估系统,以识别医院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对经营管理构成的风险程度,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虑医院风险的特殊性、病人安全和医疗风险控制是医院内部控制的中心和重心。为了防范医疗风险,要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和漏洞。在具体措施上,应根据医院的风险特征,选择有效的财务指标,进行科学组合,对各个财务指标设置警示值,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预警系统,对诸如债权、债务、存货、投资等风险重点领域加以日常监控,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尽量提前发现,及早规避风险。

(五)建立有效的内审制度和评价机制

内部审计是监督内部会计控制环节的主要力量,其通过监督控制环境和控制程序的有效性,来监督医院内部控制的执行并及时反馈执行结果的情况,以帮助医院实现预期的控制目标。根据卫生部制定的《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在医院内部应科学、合理地设立内审机构,使其保持必要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有效地行使其监督权。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程序,包括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审计等审计程序和内部审计报告程序,以及各个层面的质量控制程序,以确保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对于医院内部控制审计的具体实施,可以针对医院的内部控制状态、内部控制水平和内部控制机制是否发挥作用等方面进行检查、测试和评价,以保证内部控制的合法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 马晓伟.坚持公益性方向、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公立医院制度[J].求是,2010(24).

[2] 岑元柏.对大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审计要点选择与实施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09(9).

[3] 李慧玲,马新丽,等.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建议[J].卫生经济研究,2009(4).

[4] 向炎珍.医院内部控制的特点及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重点[J].经济研究参考,2010(58).

[5] 徐琪疆.医院内部控制改进对策[J].财会通讯,2010(26).

[6] 陈文娟.浅谈医院内部会计控制[J].财会通讯,2010(14).

卫生院管理规章制度篇4

第一条:为了维护学院内交通安全秩序,提高通行效率,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师生员工人身,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办法》,并结合学院的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在学院领导下,贯彻国家道路交通安全法,依法实行归口管理;学院保卫处是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主管部门,凡是出入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的车辆驾驶人、行人、以及参与交通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本制度。

第三条:校园交通安全工作,应当遵循依法管理、方便师生的原则,保障校园交通有序、安全、畅通。

第四条:各处(室)、学院(系部)、商业系统应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不断提高所属部门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知识,遵循”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交通安全管理责任制。

第二章  机动车辆出入校门的管理

第五条:机动车辆出入校园应遵守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车辆管理制度。

第六条:机动车辆凭《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机动车辆通行证》进入学院,必须将通行证放置在挡风玻璃前,其它车辆进入校园应与相关部门联系,经保卫处批准,在门卫履行相应手续后,方可进入学院,无牌无证的机动车辆严禁进入校园;特殊情况,需经保卫处批准后方可通行。

第七条:在校园内举办的各种会议、活动时,外单位的机动车辆临时进入校园,由主办单位向保卫处联系同意后,方可进入校园,并停放到指定位置。

第八条:执行公务的公安、消防、救护、工程抢险等特种车辆进入校园时,门卫应主动了解情况,及时疏通,确保安全通行。并且向保卫处值班人员报告。

第九条:为学院生产、施工、生活等服务的校外车辆,由主管部门联系保卫处同意后,方可进入校园;超大、超重的货物运输车辆要按指定路线、场所行驶、停放;严禁乱停乱放,阻碍交通。

第三章  校园交通安全管理

第十条:机动车进入学院后须服从执勤人员的指挥、检查、管理;严格按照校区内交通标志、标线行驶和指定的停车场停放。

一、违反校园交通标志、标线,逆向行驶的机动车辆,造成交通事故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办法》由其承担主要责任,并接受保卫处的处罚。

二、所有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应停放在指定的停车场,如因随意停放车辆造成交通事故或阻碍交通的,由其承担主要责任。

第十一条:在校园内行驶的机动车辆不得在规定禁行、禁停区域内行驶和停放,如因工作需要,需经学院保卫处批准。在校园内行驶的机动车辆驶入规定禁行、禁停区域内,发生交通事故等,一律由其承担全部责任。

第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校园内无证驾车,不得驾驶无悬挂号牌的机动车辆。违反此规定者,保卫处将责令其驶离校园,车辆通行证予以收回,并提出批评;对不服从管理者,保卫处将对其进行处罚。

第十三条:为了保障师生员工的人身安全,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所有进入校园行驶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须减速慢行,主动避让行人,严禁在校园内鸣笛、逆行,机动车时速不得超过15公里/小时,对违反上述规定的车辆将对其进行处罚。

第十四条:校园内设立的交通设施,未经保卫处的同意,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移动、占用、损毁。各部门在校园内组织的活动不得妨碍安全,不得影响通行。

第十五条:《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机动车辆通行证》不准伪造、复制和转借他人使用,违规者没收通行证,并予以相应的处理。

第四章 交通事故处理

第十六条:在学院内道路上发生一般交通事故,驾驶人员应立即停车,保护现场,同时报告保卫处,由保卫处进行情况调查和事故处理,保证道路的畅通。

第十七条:在学院内道路上发生重大交通事故,驾驶人员应立即抢救伤员,同时保护好现场,并迅速报告保卫处,由保卫处协助公安交警部门开展事故调查和处理。

第五章: 制度执行与监督

第十八条:学院保卫处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便利索取、收受贿赂,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学院保卫处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交通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接受学院师生员工的监督。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条: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其它相关规定作废。

卫生院管理规章制度篇5

一、提高认识

高职院校的安全保卫工作笔者认为要克服与己无关的思想,目前,少数人错误认为学院的安全保卫工作是学院领导和保卫处工作人员的事,与己无关。因此,安全保卫工作宣传力度要加大、要深入人心。全院师生要从全局出发,从保护个人安全、促进教育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切实把维护高职院校安全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对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认真负责的精神,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把强化高职院校治安保卫工作、维护高职院校治安秩序摆在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实抓好。要切实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高职院校要把安全管理的目标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环节、每一名工作人员,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奖惩到位。对因责任不落实,发生严重事故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二、加强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专门保卫机构,选配政治上坚定、思想上纯洁、作风上过硬、业务上精通,有奉献精神,能够经受得起各种复杂斗争考验的同志到保卫干部队伍中来,加强保卫队伍力量。要强化保卫干部和校卫队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切实提高他们预防、发现、控制和处置各类事件的素质及能力。要充分发挥校园保安、辅导员、心理健康指导教师、网络管理员和学生宿舍管理员、学生纠察队、班级安全员在高职院校安全保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及时掌握校园动态,及时处理各类不安全事件,形成安全保卫工作的合力。

三、提高工作质量

高职院校要稳定,就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单位负责,突出重点,保障安全”的原则,以维护高职院校政治和治安稳定为目标,建立和完善符合高职院校治安保卫工作实际的高校内部治安保卫机构和工作运行机制,全面落实高职院校内部各项治安保卫工作。要强化依法治校,按照事业单位内保条例标准,健全完善校园治安及校门秩序管理、校园巡逻、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饮食卫生安全、校园网络安全、学生宿舍安全、实验室安全、教育实习实践安全、大型活动安全、技防管理、各类应急预案、建筑工地安全等内部安全保卫制度。要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值班制度、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制度、校园110联动制度、保卫处24小时值班接警制度等,确保校园24小时有足够的管理和处置各类事件的力量。要健全各类安全稳定信息报送机制,高职院如果发生重大涉校涉生事件要在第一时间处置好第一现场并准确将有关情况报送教育主管部门,学院要及时组织调查,必要时要成立事件调查组,查明情况,分析原因,认定责任,形成相关报告逐级上报。

四、落实安全排查工作

高职院校要持续深入、认真细致地对学院各项安全工作进行排查,排查要覆盖消防安全、饮食卫生安全、校舍安全、用电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交通安全等各个方面,要查到易发安全事故的每一个环节,严查各种安全隐患和漏洞,对检查出的问题要立即认真整改,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师生安全。

特别是在平时对校园安全隐患集中排查化解工作的基础上,重大节日或活动时期再开展以消防安全为重点的安全检查,重点解决在教室、实验室、公寓、食堂等师生聚集场所违规使用明火、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私接乱拉电线、油烟道清理不及时等问题;同时,要对校园消防设施、消防通道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消控系统正常运作,确保灭火设施按要求配备并能有效使用,确保消防通道通畅无阻。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要立即整改,责任要落实到人。要加强与公安、消防等部门的联系,联合开展安全检查,增强执法、执纪的严肃性,对屡查屡犯、屡教不改的,要依照有关法律和校纪的规定严肃处理。

五、重视教育

高职院校要从学院安全工作的实际出发,针对师生安全和学院稳定的需要,切实把安全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和学院日常的教育教学内容之中,将法制纪律教育和安全知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学生安全教育全程化”的模式,广泛利用过去的反面案例进行讲座、课堂、板报、广播、宣传栏报刊、网络等媒介,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要切实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要做好文明离校教育工作,做到爱校、荣校、文明离校。

六、抓好消防安全

消防安全是高职院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高职院要严格按照新消防法和《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教育部公安部第28号令)的要求,全面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狠抓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落实,积极探索与高职院日常工作相适应的消防安全规范化管理模式,进一步健全完善校园灭火疏散应急演练制度、防火安全教育制度、防火安全检查制度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灭火应急求援工作机制,建立完善“安全自查、责任自负、接受监督”的防火安全管理机制,做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章能循、有章必循。要实施“三规范”:一是规范场所设置要求;二是规范消防安全管理措施;三是规范消防安全标识。“四完善”:一是完善消防安全组织;二是完善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三是完善消防安全制度;四是完善消防操作规程。四统一:一是统一基础资料登记;二是统一防火巡查登记;三是统一防火检查登记;四是统一消防控制室值班登记。使学院组织健全、职责明确、制度完善、责任落实、设施完备、培训到位、管理有序,实现消防安全管理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切实提高高职院发现和整改火灾隐患能力、补救初起火灾能力、组织和引导人员疏散能力,通过实施严格的规范化管理,坚决杜绝重特大特别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要真正舍得投入,配齐、配足、配好消防器材和防火设备,要害部位要做到人防、物防、技防“三管齐下”。要进一步强化消防设施改造和建设,定期组织检验、维修、更新,确保消防设施和器材完好、有效,切实提高防抗火灾能力。

卫生院管理规章制度篇6

(一)基层卫生院物资管理制度不健全

卫生院由于重视程度不足,或是人力和物力方面的缺陷导致了其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物资管理制度。首先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进行责任的明确分工,一人多职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使得问题发生时,工作人员之间互相推脱,不仅造成了员工之间矛盾的产生,也不利用责任的跟踪和追究。有的卫生院因为没有明确的职位划分,出现了凡事请求领导指示的情况,比如在进行资产的处理时,单凭领导的指示就随意出售卫生院资产,无形中造成了卫生院物资的流失。另外,当前的卫生院大多都是财务部门进行账目的管理和控制,业务部门进行实物的管理,这样的任务分配往往导致账目的记录和实际情况不完全吻合,账目真实性不能保证。除此之外,物资的购买缺乏审批,没有经过审批而购买物资往往产生购买的盲目性,出现资产闲置的情况,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二)物资采购、投资、管理环节存在漏洞

基层卫生院物资采购、投资和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相比于其他问题更为突出。基层卫生院分布广、不集中,使得相关部门对卫生院的管理难度增加,管理的力度也远远不及市、县级医院,这就使得基层卫生院在物资采购和使用等方面随意性加大。有些基层卫生院在没有考虑到自己单位的财力状况和设备使用可行度的情况下,就购置了耗资多、大型的、先进的医疗设备,最后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使得设备使用受限,无法发挥出本身的价值,造成了资金的流失。另外,基层卫生院对应收账款等应收类项目的重视度不足,他们只是看中货币资金的获得,也正因为如此,没有对应收款项进行及时的催收,呆账坏账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基层卫生院物资的流失。

二、加强基层卫生院物资管理的建议

(一)准确定位自身实力,引进专业人才,规范固定资产的使用

首先,基层卫生院管理者要转变基层卫生院物资管理的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在全体职工中宣传物资管理知识,强化普及医院物资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科学有效地搞好医院物资管理工作。其次,要根据目前卫生院中的现有流动资金、医护人员、医疗水平准确定位卫生院实力,合理引进医疗设备和器械,在能够满足现有的医疗现状,又不超出自身能力的前提下,优化固定资产的配置,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再次,基层卫生院要积极引进专业医疗人才,在自身财务能力的范围之内,尽量引进有水平的医疗人员,这不仅能够提高基层卫生院的医疗水平,提升基层卫生院医护人员的医资力量,而且能够解决基层卫生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和维护问题,专业的医疗人员能够从专业的角度看待问题,使基层卫生院的固定资产的管理走向正规化,改善基层卫生院目前的固定资产管理现状。最后,要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维护做出详细的规定,要把固定资产的使用与医护人员的奖惩制度联系起来,严格规范基层卫生院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维护,减少固定资产的损失,延长其使用时间,使基层卫生院本身就不充裕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二)完善基层卫生院物资管理制度

完善基层卫生院物资管理制度可以保证卫生院工作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有利于确保在发生问题时能够进行责任追究。首先,要明确工作内容和责任的分工,尽量避免一人多职的现象,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单位物资管理工作,出现问题,可根据员工职责追究相关的法律责任,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员工的消极怠工状况。其次,建立基层卫生院会计核算制度,选用专业的会计工作人员对物资进行管理,提高财务核算的质量。财务人员要严格遵守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规章制度,定期清点卫生院物资数目和使用现状,做到心中有数,并仔细进行账目核对,保证账目的真实性,杜绝账实不符的情况发生,确保国有物资安全与完整。最后,对卫生院物资进行处理时要严格根据规定走完各项流程,先要由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科学评估,然后按照程序进行申报审批,审批下来执行时,要密切对实施过程进行跟踪,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三)加强物资使用管理,实行绩效考核制度

加大对应收款项的重视程度,而不仅仅只是重视资金的收入。物资的使用和租借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审批,并进行详细的记录,防止物资无故流失。除了对物资进行定期的清查核算外,还要重视设备的维护、维修,对资产要做到节约高效的使用,发挥出它全部的价值。基层卫生院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考核时要保证公开公正,将工作业绩和工资挂钩,对工作能力强的员工要进行适当的奖励,为卫生院留住人才。

三、结语

卫生院管理规章制度篇7

20xx年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的解读

一、为什么要制定《医疗质量管理办法》?

医疗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和对医疗服务的切身感受。持续改进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是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对当前构建分级诊疗体系等改革措施的落实和医改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水平呈现逐年稳步提升的态势。但是,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任务,需要从制度层面进一步加强保障和约束,实现全行业的统一管理和战线全覆盖。《办法》旨在通过顶层制度设计,进一步建立完善医疗质量管理长效工作机制,创新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法,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的积极作用,不断提升医疗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提高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医疗服务同质化程度,更好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委组织制定了《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并于20xx年7月26日经国家卫生计生委委主任会议讨论通过颁布,自20xx年11月1日起施行。

二、《医疗质量管理办法》主要内容是什么?

《办法》共分8章48条。在高度凝练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际先进做法,重点进行了以下制度设计:

(一)建立国家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制度。

一是建立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制度。确定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依托专业组织开展医疗质量管控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在医疗质量管理领域的重要作用。二是建立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评估制度。完善评估机制和方法,将医疗质量管理情况纳入医疗机构考核指标体系。三是建立医疗机构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制度。鼓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主动上报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促进信息共享和持续改进。四是建立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体系。总结提炼了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工作中严格执行。

(二)明确医疗质量管理的责任主体、组织形式、工作机制和重点环节。明确医疗机构是医疗质量的责任主体,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要求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实行院、科两级责任制,理顺工作机制。对门诊、急诊、药学、医技等重点部门和医疗技术、医院感染等重点环节的医疗质量管理提出明确要求。

(三)强化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进一步明确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医疗质量监管责任,提出医疗质量信息化监管的机制与方法。同时,在鼓励地方建立医疗质量管理激励机制的前提下,明确了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涉及医疗质量问题的法律责任。

三、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分别是什么?医疗质量管理工具包括哪些?

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严格遵守的相关制度,主要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值班和交接班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病历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等。

医疗质量管理工具是指为实现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和持续改进所采用的措施、方法和手段,如全面质量管理(TQC)、质量环(PDCA循环)、品管圈(QCC)、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绩效评价、单病种管理、临床路径管理等。

医疗质量管理办法最新版全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医疗安全,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医疗质量,是指在现有医疗技术水平及条件、能力下,在临床诊断及治疗过程中,按照职业道德及诊疗规范要求,给予患者医疗照顾的程度。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医疗质量管理,是指按照医疗质量形成的规律和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对医疗服务要素、过程和结果进行管理与控制,以实现医疗质量系统改进、持续改进的活动过程。

第四条 医疗质量管理是医疗机构管理的核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全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

第五条 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活动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要求,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第六条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全国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监督管理。

第七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第二章 组织机构和职责

第八条 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组织或委托专业机构制定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制度、规范、标准和指南,指导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

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监督、指导医疗机构落实医疗质量管理有关规章制度。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制度、规范和具体实施方案。

第九条 国家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制度。依托各级、各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以下简称质控中心)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质控管理部门落实医疗质量管理的有关工作要求。

第十条 国家卫生计生委组建部级各专业质控中心,委托质控中心制定全国统一的质控指标和标准,收集、分析、定期质控信息。

各省和有条件的市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建相应级别、专业的质控中心,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

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法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另行制定。

第十一条 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实行院、科两级责任制。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临床科室以及药学、医技等部门(以下简称业务科室)主要负责人是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第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本机构全员参与、覆盖临床诊疗服务全过程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制度。

第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成立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专门部门,负责本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诊所、村卫生室可以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二级以上(含二级)的医院、妇幼保健院及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以下简称二级以上医院)应当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主任由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担任,委员由医疗管理、质量控制、护理、医院感染管理、医学工程、信息、后勤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相关临床、药学、医技等科室负责人组成。指定或者成立专门部门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其他医疗机构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或者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具体管理工作。

第十四条 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医疗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组织开展本机构医疗质量监测、预警、分析、反馈及考核评估工作,定期本机构质量管理信息;

(三)制订本机构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并组织实施;

(四)制订本机构临床新技术引进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相关工作制度并组织实施,组织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评估工作。

(五)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的培训和宣传教育;

(六)按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有关要求报送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相关信息;

(七)其他医疗质量管理有关工作。

第十五条 二级以上医院各业务科室应当成立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组长由科室主要负责人担任。指定专人负责日常具体工作。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医疗质量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二)开展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

(三)制定本科室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和具体落实措施;

(四)定期对科室医疗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估,对医疗质量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

(五)对本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医疗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的培训和宣传教育;

(六)按照有关要求报送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相关信息。

第十六条 医务人员应当恪守职业道德,加强对医疗质量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的学习,规范临床诊疗行为,落实医疗质量管理的各项要求,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第十七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人才的培养和考核制度,提高并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和专业人员在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章 医疗质量管理的实施

第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尊重患者的人格与权利,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

第十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按照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执业。卫生技术人员开展诊疗活动应当依法取得执业资质。

第二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和《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要求,使用合格的医疗仪器、设备、药品、耗材、试剂开展诊疗活动。

第二十一条 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按照国家关于医疗技术和手术管理有关规定,对医疗技术实施分类管理,对手术实施分级管理。

第二十二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遵循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有关要求开展诊疗工作,严格遵守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

第二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药学部门和药事质量管理。推行临床药师制,加强临床药学服务能力建设,临床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原则,尊重患者对药品使用的知情权。

第二十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技科室的质量管理,建立贯穿检查、检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室内质量控制,配合质控中心做好室间质量评价工作,促进临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第二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完善门急诊管理制度,规范门急诊质量管理,加强门急诊专业人员和技术力量配备,保证门急诊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并把门急诊工作质量作为考核科室和医务人员的重要内容。

第二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手卫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医院感染监测等规定,建立医院感染的风险监测、预警及多部门协同干预机制,开展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

第二十七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病历质量管理,建立病历质量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保障病历书写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

第二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专科服务能力建设,制定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重视人才培养、临床技术创新性研究和成果转化,提高专科的临床服务能力与水平。

第二十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认真落实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质控中心关于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工作的有关要求,积极配合质控中心开展工作,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第三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建立本机构单病种管理的指标体系,制订单病种医疗质量参考标准,促进医疗质量精细化管理。

第三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开展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医院管理制度、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法、专业技术规范等相关内容的培训和考核工作。

第三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使信息化工作满足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

第三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医疗质量监测工作,根据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或质控中心的质控指标和标准完善本机构及各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相关指标体系,及时收集相关医疗质量信息。

第三十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收集的医疗质量信息进行及时分析、评价和反馈,对医疗质量问题和医疗安全风险进行预警,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促进系统的持续改进。

第三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各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和抽查。

第三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本机构医疗质量内部公示制度,对各科室医疗质量关键指标的完成情况予以内部公示,对存在问题的科室进行批评教育,情况严重的,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三十七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诊疗活动,在不违背保护性治疗措施的前提下,应当遵循患者知情同意原则;充分尊重患者的选择权和隐私权,并对患者的隐私保密。

第四章 医疗安全和风险防范

第三十八条 国家建立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本机构医疗质量安全事件信息采集、记录和报告相关制度并组织实施。

第三十九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提高医疗安全意识,完善医疗安全管理相关工作制度和流程,落实病人安全目标。

第四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医疗质量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的安全与风险管理。

第四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充分利用医疗责任保险等风险分担形式,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第四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防范、处理医疗事故的预案,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减轻医疗事故的损害。完善投诉管理、医疗质量安全事件上报等工作,及时化解纠纷,妥善处置医疗事故争议。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被检查医疗机构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碍和隐瞒。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评估制度,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评估工作,定期在行业内评估结果。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情况约谈制度。对发生重大、特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存在严重医疗质量安全隐患,或者未按要求整改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负责人进行约谈,情况严重的予以通报,并报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四十六条 国家卫生计生委建立全国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系统,对全国医疗质量管理的主要指标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反馈。

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系统,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反馈,对医疗机构医疗质量进行评价。

第四十七条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情况纳入医疗机构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的关键指标,并与医院评审、评优及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考核不合格的,视情对医疗机构及其主要负责人进行处理。

第四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将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情况作为科室负责人综合目标考核以及聘任、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考核不合格的,视情予以处理。

医疗机构应当将科室和医务人员医疗质量管理情况作为医师定期考核、晋升以及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重要依据。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 医疗机构开展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工作、使用不合格或者未经批准使用的医疗技术、仪器、设备、药品、耗材、试剂开展诊疗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第五十条 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进行通报批评,并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建立医疗质量管理部门或未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

(二)医疗质量管理部门或专(兼)职人员未发挥作用的;

(三)未建立医疗质量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的;

(四)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不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导致医疗质量管理混乱,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未按规定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的;

(六)发生重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隐匿不报的;

(七)未按照规定如实报送医疗质量安全相关信息的;

(八)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五十一条 医护人员在执业活动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七条、《护士条例》第三十一条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诊疗规范或者技术操作规范,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由于不负责任延误急危患者抢救和诊治,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泄露患者隐私的;

(四)开展医疗活动未遵守知情同意原则的;

(五)使用未经批准使用的医疗技术、药品、设备、器械、耗材的;

(六)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行为的。

其他卫生技术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五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履行监管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严格遵守的相关制度,主要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值班和交接班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病历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等。

第五十四条 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在职责范围内负责中医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卫生院管理规章制度篇8

多年来,该院坚持 “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以诚信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的服务理念,充分发挥党员和青年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造就了一支“技术精良,服务优质,快速应变,高效运作”的医疗服务队伍,最大限度的满足群众需要,把优质服务做到位,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挽救群众生命和解除病人痛苦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受到了各级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在~年、~年乡党委组织的创“群众满意站所”~调查测评中,群众对该院的满意率都在95%以上,因此被乡党委命名为“群众满意站所”。

一、坚强领导、汇聚人心。

该院有4名党员,分别担任了院长、副院长、办公室主任和门诊部主任。这四名党员既是医院的领导班子成员,又是业务骨干,经常穿梭于病房与患者之间。成员之间团结协作,遇事商量,互通互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上岗在前,下班在后;业务提高在前,既得荣誉在后。自觉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广泛听取职工意见,为职工排忧解难,从而使医院上下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院党小组和团支部注重加强自身的规范化建设,不定期的召开党小组会和团支部会,研究自身建设和医院的各项工作。坚持民主集中制,重大问题坚持职工会研究决定。同时定期开好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解决好倾向性问题。经常分析职工的思想动态,及时引导,时刻保持党员和团员的先进性。

积极推行院务公开。实行民主管理是医院凝聚力强的重要条件。院管理层定期向职工通报重大事项和财务收支情况。实行基建项目公开招标,购置设备进行集体考察论证和成本效益分析。设立院务公开栏,将行政、医疗、财务、总务、设备等相关内容予以公开,增加透明度,自觉接受职工监督,以有关规定和党纪来保证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规范管理、加强监督。

始终重视用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卫生院运行。该院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曾几度修改并完善了包括劳动纪律、医德医风、医疗质量、爱国卫生、财务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卫生院规章制度、奖惩条例、首诊首问负责制、社会承诺制和岗位职责。并制订实施了经济技术分配责任制,工作标准、技术质量管理标准、考核细则,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考核有据可查,奖罚有理可依。医院成功的进行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大大激发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年,根据社会需求和卫生院实际,进一步完善和修改了卫生院规章制度中不适应的条例,制订了《病人选医生实施办法》、《医院住院病人费用清单制》等一系列改革方案、方法和措施,经职工会审议后率先在全县同行中实施。

在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该院又把工作的力度放在了整顿院风院纪上,狠下决心,励精图治,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为切入点,努力把医院治理成“班子圣明、行医文明、医术高明”的“患者之家”。 历年来,医院无重大差错事故发生。

卫生院管理规章制度篇9

【关键词】门诊 控制 医院感染 管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283-01

门诊直接承担着来院就医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保健任务。患者流动性大,病种复杂,在就诊过程容易造成患者与患者之间、患者与家属之间、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易发生交叉感染。因此,控制门诊感染在预防医院感染工作中举足轻重,切断交叉感染途径已成为门诊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1 门诊部医院感染因素分析

1.1 环境因素

门诊是患者集中就医的场所,传染机会大,感染机会多。空气流动不畅通,三区划分不清等因素,增加了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1.2 人员因素

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危害认识不足,接受医院感染控制知识培训流于形式,消毒隔离与自我防护意识淡薄,规章制度不健全,标准预防措施落实不到位,手卫生消毒重视程度不够,医疗废物处理欠规范等。

2 加强管理有效措施

2.1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要求,根据门诊部医院感染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规范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彻底改造门诊诊疗室、门诊手术室,使其区域划分、人物流向符合院感管理要求,增添相应的硬件,配置感应水龙头、快速手消毒剂等。医务人员自觉遵守消毒隔离等各项规章制度,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确保患者治疗安全。

2.2 加强预防控制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认真贯彻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组织人员认真学习规范及各项制度、医院感染控制知识、岗位质量标准等,拟定考核标准并落实,提高医护人员的认识,增加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自觉性。

2.3 提高认识,强化自我责任:门诊医护人员通过强化学习,提高了对医院感染危害性的认识,自觉遵守控制感染的各项措施,在门诊就诊高峰期,做好分诊导诊工作,缩短患者就诊时间,减少患者交叉感染机会。对疑似传染病患者应急时隔离。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并严格做到所有门诊诊疗器械必须一人一用一消毒灭菌。对患者分泌物、排泄物按照规定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医疗废物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进行管理。

2.4 做好个人防护,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措施。医院感染科将洗手的步骤印制成彩图过塑,将其贴于各洗手池上方,并对门诊医护人员进行洗手指正、正确洗手法、手卫生监测及标准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同时,对医护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诊治患者前后或直接接触可能被血液、唾液、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后必须按规范洗手,防止医源叉感染。

2.5 加强健康教育,保障安全:患者就医除与医院自身管理及诊疗环节等因素有关外,还与患者自身卫生知识及习惯有关,尤其是与手部卫生知识密切相关。医疗机构不仅给患者提供医疗救治,同时应尽可能给患者提供关于手卫生知识的健康教育。通过健康宣教,大部分患者提高了手卫生依从性,尽最大能力减少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就诊安全。

2.6 强化质量控制: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每月不定期对科室消毒灭菌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积极推进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同时将医院感染管理的新动态新要求及时纳入工作改进之中,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

卫生院管理规章制度篇10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一)按照《×××市机关团体事业企业治安保卫工作实施细则》的要求,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办公室分管领导主要负责,保卫处抓好具体工作,落实《单位保卫工作职责》,做到职责明确,责版权所有任到人。

(二)建章立制,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新建《保卫工作职责》、《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后门门卫工作制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宿舍守楼护院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管理,做到各类人员有章可循。

二、强抓管理,打牢基础,确保一方平安

针对市政府机关大院及宿舍区进出车辆多、办事人员多、上访群众多、保卫工作“点多线长”(市政府机关大院、大山坪宿舍区、麻柳湾宿舍区),安全保卫工作任务重,人员少的特点,将实施分类管理,确保重点。

(一)大力加强市政府机关大院、宿舍区进出车辆的管理。上班时间维护好车辆停放的秩序,遵守机关大院车辆停放规定,对机关大院非上班时间进出的车辆严格执行“一车一证”检查登记制度,对进出宿舍区的车辆进行询问检查制度,确保我办不发生车辆被盗事故。

(二)对进出市政府机关大院及宿舍区办事人员进行询问、服务制度,外地办事人员版权所有严格检查登记,对携带物品进行仔细查看,妥善保管外来办事人员存放的物品,闲杂人员一律不准进入办公、宿舍区。

(三)对管辖区域重点部位(财务室、微机室、档案室、车库、办公室、市级领导宿舍)加大管理力度,特别是节假日的管理,严格值班制度,增加巡逻人员和守楼护院力量,安装“三铁一器”,检查消防设施,配备消防器材,切实做好防火防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