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的概念十篇

时间:2023-09-04 17:13:40

旅游扶贫的概念

旅游扶贫的概念篇1

[关键词] 乡村旅游;扶贫;可行性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1. 027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1- 0048- 04

0 引 言

旅游与反贫困问题的研究最早起源于人们对旅游经济的影响研究,即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意义以及造成的负面影响方面的研究。真正将旅游业发展与消除贫困联系在一起是在1994年4月,英国发展局(DFID)在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中提出扶贫旅游(PPT)的概念,指出PPT是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报告指出“贫困人口可以从发展旅游中受益,但是扶贫旅游不是一种旅游产品,也不是旅游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把旅游作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我国对于旅游扶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扶贫的概念、旅游扶贫的发展战略、旅游扶贫的效应、旅游扶贫的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高舜礼(1997)认为旅游扶贫的目标地区主要是具有一定旅游发展基础的经济欠发展地区,旅游扶贫的目标不仅仅在于脱贫,还在于在脱贫的基础上致富。朱明芳(1999)以野三坡旅游开发为例,对旅游扶贫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认为政府在旅游扶贫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刘向明(2002)对在旅游扶贫过程中“政府主导”论和“市场主导”论展开了比较分析,认为政府的作用主要是体现在政策扶持和积极引导,在贫困地区的旅游被激活后,发挥主要作用的应该是市场。

1 呼和浩特市各旗县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情况

1.1 城乡收入虽然增长较快,但城乡收入差距大

在“十一五”期间呼和浩特市各旗县的农村居民的收入稳步增长,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5 308元到2010年的8 746元,2010年内蒙古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 529.6元,但远低于呼市城镇居民25 174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呼和浩特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纯收入的3倍,城乡收入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参见图1)。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角度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吸引城镇居民到乡村进行旅游消费,农村居民以提供旅游服务来增加收入,是一条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可行策略。

旅游扶贫的概念篇2

Abstract: Taking Nujiang prefecture in Yunnan as a case, this paper discussed about which mode of tourism could directly bring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and even could prevent the destruction of the fragile nature environment and human resources, and which also could bring about the great traveling experience.

关键词: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旅游模式;扶贫

Key words: Nujiang Lisu autonomous prefecture;travel mode;supporting the poor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8—0146—03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云南2011年上半年旅游总收入为565.9亿元,同比增长23.5%。但正是在这样一种欣欣向荣的旅游大发展局面下,仍然有地区由于开发旅游时保护措施的不到位、不及时造成了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双重破坏。尤其是当参与大众旅游的游客同时不断涌入特定的旅游区时,势必对自然和文化资源造成威胁及破坏,毫无节制的大众旅游开发使得两地都出现了大量问题,自然环境的恶劣、生物资源的减少甚至灭绝、淳朴民风的破坏和民族文化的衰落甚至消失。因此,中国旅游业目前面临的挑战之不是单纯的看重旅游经济收益,而是在如何在利用旅游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物种的多样性、文化的原真性与传承性。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的生态旅游、负责任旅游、扶贫旅游以及在国外发展较为成熟志愿者旅游符合国内大众旅游逐步向个性化旅游的过渡、参与型向体验型旅游模式过渡的需求,既能防止脆弱的自然及人文资源的破坏,又可以为当地社区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为旅游者带来深切的体会,符合我国贫困地区旅游的发展。

位于我国滇西北西南地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世代居住着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白族、普米族、藏族、彝族、回族等14个少数民族。边疆、民族、高山峡谷、偏远和贫困“五体一体”是其基本州情[1]。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关键词“怒江旅游”,从2000年至2012年共有13篇文章,除4篇为新闻简讯。余下文章主要研究视角为旅游产品的创新[1]以及怒江州的旅游资源评价[2],尚无从分区域选择旅游模式研究。怒江州为世界遗产“三江并流”核心区,为南北狭长分布,资源分布零散为典型的“单轴串点”[1],高山峡谷中复杂的地质地貌使得生态资源及人文资源极其脆弱,承受不了大众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对于该区的旅游发展应“量体裁衣”,怒江州的四县基本与其旅游开发的顺序及可进入性吻合,故本文按本州的行政区划将其分为四个相对独立的旅游接待地,并依照其自身资源特点及当地的社会现状选择适合的旅游模式,以期该地区取得社会经济发展及自然人文资源保护的双赢局面。

2 备选旅游模式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 1990年加拿大温哥华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上,旅游组行动策划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行动战略》草案,构建了基本理论框架,并阐述了主要目标。1995年4月24日至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及世界旅游组织在西班牙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包括中国在内的75个国家及地区600多位代表出席会议。

可持续旅游的核心概念就是最小化旅游的消极影响。联合国和其它组织的定义“旅游在确保促进当地经济同时,还应减少其对当地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2.2 负责任旅游(responsible tourism) 国外研究已较为成熟,通过检索responsible tourism,共有相关论文100篇,以及专业负责任旅游网站。其核心目标就是旅游的同时必须对当地负责任,主张旅游者应该尝试在旅行时承担一些社会责任,如济贫、文化教育、尊重保护当地文化、野生生物保育、以及改善当地的社区健康等。负责任旅游是小规模旅游;是制定旅游规划和政策的方法和理念;是符合生态和社会伦理准则的旅游;是游客的一种旅行方式。

负责任旅游和可持续旅游的理念很相似,但更强调社会影响和道德影响。该旅游也被称为伦理旅游(Ethical travel)。

2.3 生态旅游(Ecotourism) 生态旅游(Ecotourism)有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ain)于1987年首次定义 “出于研修,欣赏和享受风光及当地的野生动植物和古今文化等目的到相对未开发过或未被污染过的自然区域的旅游。”

旅游扶贫的概念篇3

关键词:全域旅游;旅游扶贫;城口县

中图分类号:K9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3-0133-02

1 引言

贫困问题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人们对它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1945 年联合国成立之时就把“消灭贫困”写进了《联合国》[1]。曾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近年来,乡村旅游扶贫工作被列为扶贫开发10项重点工作之一。据统计,全国12.8万个贫困村中,至少一半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贫困村又可以带动70%的贫困户脱贫。目前,全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10%以上贫困人口脱贫,旅游脱贫人数达1000万人以上,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村扶贫开发的主渠道。城口县地处大巴山腹地、重庆市最北端,集“老、边、山、穷”于一体,现有90个贫困村、10994户贫困户、贫困人口37567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全重庆市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

2 相关概念辨析

2.1 全域旅游

在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传统的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旅游发展要求,必须转变旅游发展思路,创新旅游发展战略,加快旅游发展阶段演进,推动我国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2]。随后,全域旅游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探讨。厉新建[3]重点研究了全域旅游应具备的核心理念,提出要有全新资源观、全新产品观、全新产业观和全新市场观的四新理念,以及落实全域旅游理念的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时空、全方位、全社会、全部门、全游客的“八全”架构。而张辉则认为,全域旅游不应从“全”的角度来认识,而应该从“域”的角度来解释,要通过全域旅游的实践,实现空间域、产业域、要素域和管理域的完备[4]。2016年2月,国家旅游局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验收标准》,并公布了首批包括262个市县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单。全域旅游作为一种开放共享式的发展理念,对区域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2 旅游扶贫

旅游扶贫是指通过开发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兴办旅游经济实体,使旅游业形成区域支柱产业,实现贫困地区居民和地方财政双脱贫致富[5]。我国关于旅游扶贫问题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的旅游开发带动当地脱贫致富的实践经验总结而兴起的。由于我国旅游资源富集区往往与贫困乡村有很大的重合性,这便在“发展旅游业”与“扶贫”之间建立了有机联系。旅游扶贫作为一种增强内生动力的产业扶贫方式,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在我国扶贫开发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以其锐不可当之势正成为我扶贫攻坚的崭新生力军。

2.3 全域旅游与旅游扶贫的关联

2.3.1 以“共享”为特征的全域旅游为旅游扶贫理论提供了新支撑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旅游扶贫作为一种产业扶贫方式,其积极作用已被广泛认可。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曾指出,推进全域旅游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现实要求,是旅游扶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全域旅游强调“共享性”,即旅游发展成果要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然而,我国旅游业发展目前还处在以景点旅游为主,企业利润最大化的阶段,存在不同程度的“与民争利”、“受益不均”和“社区排斥”现象。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致力于实现全社会共建共享,通过全域旅游推动和助力我国扶贫战略目标,让广大群众在旅游发展中真正受益。因此,以“共享”为主要特征的全域旅游内含了“共富”的理论基因,为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旅游而实现“共富”的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撑[6]。

2.3.2 以推进“旅游+”为核心的全域旅游为旅游扶贫的开展指明了新路径

跨界融合是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全域旅游的核心不在于空间上的各种“全”,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要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改变以单一旅游形态为主导的旅游产业结构,构建起以旅游为平台的复合型旅游产业结构[7]。乡村旅游资源是旅游扶贫的重要资源基础,立足地域特色,充分利用“旅游+”的手段,通过加大旅游与农业、商贸、金融、文化、互联网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综合新产能,将有效地激发区域经济活力,提高旅游产业链本地化水平,提升乡村旅游扶贫效应。因而,“旅游+”不仅是实现全域旅游的重要途径,也是旅游扶贫开发的新方向。

3 城口县全域“旅游+”扶贫发展模式

城口县位于重庆市东北边缘,四川省、陕西省、重庆市三省(市)交界处。全县幅员面积3292 km2,人口25万人。城口生态优势明显,常年平均气温13.9 ℃,夏季平均气温23.0 ℃左右,颇为宜居。森林覆盖率达64.5%,是难得的天然氧吧,享有“中国生态气候明珠”的美誉。建有大巴山部级自然保护区、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巴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综合指数69.62,居全市第一。此外,城口的物产资源亦相当丰富。城口山神漆器、九重山牌野生山核桃被列入部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首批保护产品;城口山地鸡、城口蜂蜜、鸡鸣茶叶等多个生态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

目前,城口仍是全市发展最滞后的地区,集“革命老区、边远山区、高寒深石山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于一体。其贫困的主要原因有:①基础设施落后,缺乏连接周边大中城市的快捷交通,是全市唯一没有铁路、高速公路、航空覆盖的贫困县;②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农业体量不大,工业效益低,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刚刚起步,特色产业优势不突出。城口县地处大巴山腹地,依托其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生物资源发展旅游扶贫,已成为城口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所在。

3.1 “旅游+农业”农旅融合推动旅游扶贫。

农作物的生产过程、自然的生态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以及质朴的农家生活对久居城市的人们来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通过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交叉融合,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的生态农业旅游,将有助于激发传统农业的潜在活力。生态农业旅游的基础是农业,立足点在农村,主体是农民,对象是旅游者,本质在体验。通过创意活动的设计,满足游客对农业活动全面体验的需求,将成为贫困乡村旅游脱贫的突破口。

自2012年起,城口县政府引导村民创建了“大巴山森林人家”的农家乐品牌,时至今日,挂牌评星的已有280多家。做好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构建优美绿色环保的自然环境。二是增加游客真实的农业生产体验。游客选择乡村旅游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城市生活压力,享受乡村田园式生活,因此应充分挖掘乡村田园的体验要素,吃农家饭、干田间活、赏梯田景、住田园居,使耕作、采摘、烹饪、科普等体验都能在其中找到对应诉求,有效地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基于此,常住游客在当地的消费将成为贫困户收入的重要来源。此外,体验型农业旅游可以使农民全面展示农事特长,全面参与旅游经营,且从业门槛降低,一年四季均可接待体验旅游者,接待周期的延长也将增加农民的直接收益[8]。

3.2 “旅游+养老”农家养老助力旅游扶贫。

老年旅游是新兴旅游市场。当前我国60岁以上的居民超过1.6亿人,到2020年将超过2亿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旅游需求大幅上升,旅游消费潜力巨大。旅游养老是老年人为了寻找更舒适的养老环境离开他们的常住地,到其他地方休闲、度假、养生,连续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9]。一般来说,宜人的气候、优质的空气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候鸟式”旅游养老者目的地选择的主要考虑因素。而城口县依托其突出的生态优势,可发展为老年人休闲养老的不二之地。

城口旅游发展应正视外部交通瓶颈的问题,将“长宿”作为城口旅游的核心认知来塑造,依托其处于大山深处良好的生态优势,把交通的距离的劣势转化为营销上的卖点和竞争上的特色吸引力,引客并且留客。将闲置农宅统一承租给合作社或公司,根据养老需求进行统一管理和改造,大力发展农家休闲养老。由于老年人时间充裕,多选择错开大众旅游高峰而出行,并且会在农村停留较长时间,这不仅可以化解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休闲设施的季节性闲置问题,还可以缓解城市不断增大的养老压力。从旅游扶贫的角度,拓展旅游养老市场不仅可以使村民获得房屋的租金收入,按年度获项目盈利分红。同时,还可以通过在养老产业中的服务岗位上就业获得工资性收入。

3.3 “旅游+互联网”信息网络加速旅游扶贫。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O2O电子商务的兴起,消费者的信息获取方式、消费习惯、支付环境都发生了巨大转变。旅游扶贫应更加注重市场环境的变化,立足消费者体验角度,从资讯获取、购物流程、服务体验、评价回馈等多角度建立贫困户与旅游客源市场的联系,探索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旅游扶贫模式。

2015年,城口全面启动“网上村庄”电商扶贫村建设。将贫困村内的乡村旅游、农特产品等资源与电商平台进行对接。但服务内容单一,仅限于食宿预定和农特产品网购。为扩大扶贫的效果,可规划将“网上村庄”升级为“e老乡”乡村旅游云平台。平台由老乡筹、老乡游和老乡汇三个板块串联农业项目的筹资、生产、销售三阶段,打造一条消费者体验产业链。其中,老乡筹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募集社会分散资本的“众筹扶贫”模式,让都市人群与农村贫困人群互动起来,帮助贫困户的农业项目筹集资金。老乡游是指游客通过互联网认购一定面积的田地或果树,委托贫困户代为管理,并预付所需的生产和管理费用。游客闲暇时可来地里亲自种植和采摘,体验农耕的乐趣,将虚拟的“开心农场”在线下实现。老乡汇则是指在农产品成熟S收后,由贫困户直接将产品通过物流回馈给曾经参与众筹的出资者以及认种土地果树的消费者,既让城里人奉献的爱心有了回报,又让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有了合适的销路。“e老乡”乡村旅游云平台的建立为乡村经济的提质增效以及精准扶贫的落实提供了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 佳,钟林生,成升魁.中国旅游扶贫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3):156~162.

[2]李金早.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开创新局面[EB/OL].http:///xxfb/jdxwnew2/201601/t20160129_759445.shtml,2016-01-29.

[3]厉新建,张凌云,崔 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3):130~134.

[4]张 辉,岳燕祥.全域旅游的理性思考[J].旅游学刊,2016,31(9):15~17.

[5]丁焕峰.国内旅游扶贫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4,19(3):32~36.

[6]胡志毅.全域旅游的精准扶贫机制分析[N].中国旅游报,2016-10-04(3).

[7]石培华.“旅游+”是实现全域旅游的重要途径[N].中国旅游报,2016-05-11(3).

旅游扶贫的概念篇4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景观资源作为基础,而自然景观作为所有旅游业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节约成本的资源,它的使用使得多数地区的旅游发展有了可能,并有效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根据资料显示,我国当前的贫困人口中,大约有三分之一都希望可以通过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来脱离其贫困的状态,而真正脱离贫困的人数,也大约达到了这三分之一中的十分之一。就这点可以看出,旅游扶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为了改善更多地区的经济环境,不断的探索新的方式与方法,旅游扶贫方案就是在该种背景下形成,并通过政府的支持运用到实践之中。但旅游扶贫应用在实践中的成效还比较低,一些地区甚至因为该项政策的实施,还不如原本的经济状况。这严重制约着旅游扶贫带动性与关联性效益的发挥。

一、旅游扶贫与产业链

(一)旅游扶贫

所谓旅游扶贫实际上就对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加以整合,并就其资源的特色实施应用,从而兴办旅游经济的实体业,然后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来带动当地副业的发展,实现贫困地区居民与地方经济的共同发展,进一步改善地方财政环境。究其根本,就是将旅游与扶贫相结合。传统的扶贫主要是给予地区人民对应的政策来进行,该种方式治标不治本。而旅游扶贫实际上就是在当地兴办一定的产业,使得当地的经济得到发展,并为人民提供更多致富机会,以扶贫发展旅游业,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来解决区域的贫困问题。旅游扶贫的核心是旅游资源。调动地区居民的积极性,从而使得其参与到旅游建设之中,从而发展当地的旅游业,有效提高其经济收入。该项政策,主要面对地是相对贫困的地区。旅游是手段,扶贫是目的。而旅游扶贫的基础,则是当地一定要有对应的旅游资源。

(二)产业链

产业链的概念提出相对较早,最早出现在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思想之中。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产业链的代表内容愈加复杂,当前,对于该词缺乏明确的定义,较具代表性的主要是从产业关联度、价值链延伸角度、核心企业整合力、产品链角度去定义。笔者将这些定义整合,并从中发现,产业链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产业链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企业合作作为支撑;第二,产业链实际上是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系统,是代表同一个价值的整体;第三,在产业链之中的所有企业都具有潜在关联,而产业的关联性强弱与其联系性紧密息息相关,也制约着其资源配置的效率;第四,形成产业链后,其中会以一个企业作为核心,从而引导产业链的整体发展。

旅游产业链的思想实际上源自于产业链理论。尤其是在当前,旅游业不断的扩大其规模,其内容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目前,旅游业已经囊括了多个内容,例如交通、餐饮、购物等,类似于一个以旅游为中心的产业链。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产业链的概念也更加为人们所重视,在笔者看来,旅游产业链就是一种状态,一种在区域内,以竞争力最强的旅游企业作为核心,并围绕者游客的必要消费需求与潜在消费需求而形成的具有影响力的竞合状态。在这个状态下,核心企业对于其他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其他企业的存在,实际上也是对于核心企业的辅助。

二、基于产品链视域下的旅游扶贫问题诊断

就当前旅游扶贫的状况来看,工作成效显著,许多坐拥美景但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通过旅游业使得当地居民的生活得到极大地改善。“十三五时期”我国要通过旅游使17%的贫困人口脱贫,因此解决旅游扶贫存在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附加值产业环节薄弱

当前旅游业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人们对于旅游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传统依靠开发景观资源就可以实现的旅游业,现在还需要一些附加产业才可以实现其有效性。而贫困地区的高附加产业相对薄弱,难以满足其发展。

(二)核心旅游扶贫带动力缺乏

旅游扶贫自然需要一定的旅游产业来带动地区产业的发展。然而,旅游产业需要达到一定的发展程度,才能够实现该作用。就我国目前来说,很多地区的旅游发展都明显滞后,在经济发展中的份额较小,影响力还不够,不足以带动区域经济。

(三)旅游扶贫合作力度较差

贫困并非是政府的事,而是一个国家的事。同样,扶贫如果只是依靠政府,那么其实施难度相对较大,实施效果也自然相对缺乏。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区域经济水平较低,自然没有企业原因来与政府合作,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三、基于产品链视域下的旅游扶贫策略

(一)加强核心旅游扶贫企业的培育

核心企业的存在,可以有效地整合地区的旅游资源,增强区域品牌效应,提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从而促进整个旅游业良性运作。面对旅游扶贫政策实施中存在的核心企业缺乏,笔者认为,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加强产业链上核心企业的培育,确定围合企业,构建旅游产品的开发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互相配合的优势产业链,可以有效地确立区域多核心旅游扶贫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要注重加强旅游信息化平台建设,以核心企业的信息优势来连接旅游产业链上的各企业,加强合作,提高对信息的利用率。

(二)积极寻找旅游扶贫的合作对象

针对我国旅游扶贫实施中存在的合作力度严重缺乏,笔者认为,政府需要适当放低引入门槛,从而寻找到合适的合作对象,以政府的权威加上企业的技术与资金,从而来保证区域旅游产业的顺利发展。尤其是在贫困地区的旅游产业,其本身的配套设施相对较差,如果要实现旅游业的发展,就必须要先建设配套设施,这是政府单方面出资所难以达到的局面,因此,需要强有力的合作者来完成该项政策。

(三)适当建设高附加值产业

每个地区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充分挖掘并且利用这种特色适当建设高附加值产业也是旅游扶贫当中的重要方式。旅游扶贫政策实施中,如果没有区域特色消费作为吸引,也难以实现持续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的目的。面对该种情况,笔者认为,要紧密结合地区特色来建设一定的高附加值产业,从而引起游客的消费欲望,实现消费,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打造区域的特色旅游

每个地域都应该是有自身的旅游特色,旅游扶贫实际上是对于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的一种开发与宣传,后续工作则需要当地的政府与人民自身的配合来完成。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这个地区的旅游资源是否能够吸引游客。在这种背景之下,笔者认为应该充分了解当前游客的旅游需求,从而适当的调整区域的景观,实施差异化的战略,打造区域旅游特色化。特别要重视以文化创意为引领的特色旅游业激活当地的无形资源,通过一个事件、一个故事、一种技艺引起旅游者的文化共鸣和价值认同。

(五)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随着地区旅游业的开展,必然会在一定的时间段涌入大量的人口。而人口的涌入就需要对应的安置措施。在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其自身的经济条件不好,所以在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也存在极大的缺失。旅游扶贫的开展,还需要对应的基础设施来作为辅助,因此,在开展旅游扶贫的工作中,需要针对当地的基础建设进行补充,从而扩大当地的人口接纳量,实现游客的妥善安置。面对突发状况,也能做到及时处理。

四、结束语

旅游扶贫的概念篇5

乡村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萌芽,经过三十多年发展,乡村旅游已具有一定规模,形成了围绕大中城市、名胜景区、山水生态区、特色农业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并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据有关资料统计,2019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约占国内旅游接待总量的1/2,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带动672万户农民受益。

2019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显示,在近5年的时间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发展。经历初创期--发展期--扩张期--升级期四个发展阶段,乡村旅游从过去的小旅游、中旅游时代,现已进入到大旅游发展时代,发展形势迅猛。政策支持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

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精准扶贫,积极对扶贫开发方式进行创新,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2019年,在全国旅游工作报告中,表示积极推进“旅游+农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并提出要继续进行旅游扶贫模式的推广,加强乡村旅游“千千万万”品牌建设,并突出乡村旅游扶贫在旅游扶贫的重要地位。发展乡村旅游在扩宽居民增收渠道、促进保护农业生态和乡土文化,以及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乡村旅游不仅能够满足都市游客休闲度假的需求,也为发展社区经济投入了鲜活的生命力。首先,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增加社区居民就业机会,带动社区居民增收致富,提升了社区居民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指数。其次,发展乡村旅游使当地社区在交通、电力、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方面得到建设,改善了社区居民生活环境。最后,城乡居民互动的过程中,生活观念、消费意识、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相互渗透,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同时利于提高妇女的地位,使居民见多识广,思想观念发生转变。在区域经济方面,乡村旅游发挥综合带动效应,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精准扶贫,加快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研究所得的成果还较为薄弱,涉及到该领域的学者较少,大部分学者的研究视角多集中于社区参与模式、社区参与机制研究领域,并且对社区参与影响因素研究仅仅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层面,对于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难以用定量的方式进行表述与呈现。本文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影响因素与社区参与度之间复杂的作用机理,通过量化的形式说明上述关系,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

现实意义

以社区为主导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能够有效增加社区居民收入、保护社区居民利益、减轻社区居民负担等一系列重要的现实问题,对于提高旅游扶贫综合效益、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国家大力支持旅游扶贫,通过发展旅游带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减小贫富差距,欧美国家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重视社区居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体系中地位与作用,引导居民积极参与,来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特别是旅游发展基础认知、政策支持的感知,社区的社会资本状况、居民参与旅游态度、参与能力等因素,分析上述影响因素对社区参与度的影响程度,得出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提升依据,同时也为政府管理部门落实和完善社区参与旅游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三、研究思路及内容

研究思路

本文在梳理总结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社区居民感知为研究视角,提出了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模型,根据国内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实际发展状况,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影响因素测量量表、社区参与度测量量表,设计调查问卷,对影响因素与社区参与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在实证分析、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得出本文研究结论,并提出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提升策略与建议。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从以下六个部分进行阐述,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该章对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进行介绍,并对国内外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相关研究进行评述。

第二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对社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概念进行界定,对社区一体化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梳理,为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第三章理论模型。依据相关研究成果,梳理了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模型来源,并结合影响因素与社区参与度相互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相应假设,最终构建了本文的概念模型。

第四章研究设计。依据相关研究与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选取调研地点,并设计调查问卷,对影响因素量表、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量表进行解释。

第五章实证研究。按照第四章所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利用SPSS23.0软件对不同类型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进行比较,利用SPSS23.0软件、AMO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分析,并对测量模型、结构模型进行分析,探索影响因素对社区参与度的影响路径。

第六章结论、建议与展望。归纳总结本文的结论,并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对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提升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对本研究的总体情况进行归纳与总结,指出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提出下一步的研究展望。

四、提纲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3 研究述评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社区

2.1.2 社区参与

2.1.3 乡村旅游

2.2 理论基础

2.2.1 社区一体化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社会资本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理论模型

3.1 模型来源

3.2 研究假设

3.2.1 参与旅游态度的影响因素

3.2.2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的影响因素

3.3 模型构建

4 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4.1.1 样本选择依据

4.1.2 数据收集

4.2 问卷设计及变量测量

4.2.1 旅游开发基础认知量表

4.2.2 社会资本量表

4.2.3 政府支持力度感知量表

4.2.4 参与能力量表

4.2.5 参与旅游态度量表

4.2.6 社区参与度量表

5. 实证研究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比较

5.3 测量模型分析

5.3.1 测量模型拟合优度检验

5.3.2 信度分析

5.3.3 效度分析

5.4 结构模型分析

5.4.1 影响因素和社区参与度结构模型分析

5.4.2 参与旅游态度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模型分析

6 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培育社会资本,促进社区良性互动

6.2.2 增大政府扶持力度,改善居民参与环境

6.2.3 注重创新发展,扩宽居民参与内容

6.2.4 提升居民综合素质,强化居民参与能力

6.2.5 培养居民积极参与态度,增强居民参与意愿

6.2.6 加强乡村旅游的宣传,提升品牌知名度

6.3 研究创新

6.4 研究不足

6.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利用校内图书馆电子资源,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对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把握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通过查阅和整理文献、网络信息,详细了解文章涉及到的理论基础知识,从而为本文提出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根据我国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实际发展状况,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建立了影响因素测量量表、社区参与度测量量表,并设计调查问卷,按照样本选择依据选取调研地点,对社区居民进行实地调研,发放问卷,获取第一手资料。

(3)统计分析法通过对问卷的发放,收集原始数据,使用SPSS23.0软件、AMOS21.0软件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并对假设的理论模型进行验证,检验各假设成立的情况,最后得出相应结论。

六、进度安排

20XX年11月01日-11月07日 论文选题

20XX年11月08日-11月20日 初步收集毕业论文相关材料,填写《任务书》

20XX年11月26日-11月30日 进一步熟悉毕业论文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12月10日-12月19日 确定并上交开题报告

20XX年01月04日-02月15日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上交指导老师

20XX年02月16日-02月20日 完成论文修改工作

20XX年02月21日-03月20日 定稿、打印、装订

20XX年03月21日-04月10日 论文答辩

七、参考文献

[1]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2]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3]唐代剑,过伟炯.论乡村旅游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促进作用--以浙江藤头、诸葛、上城埭村为例[J].特区经济,2019,11:155-157.

[4]杨洋.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9,01:78-79.

[5]Karoline Daugstad. Negotiating landscape in rural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9,35(2):402-426.

[6]Ap J. Residents' Perceptions on Tourism Inpac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2,19(04):665-690.

[7]史蒂芬·佩吉等.现代旅游管理导论[M].刘劼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

[8]Peter W Williams, Robert W Penrose, Suzanne Hawkes. Shared decision making in tourism land use planning[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04):860-889.

[9]Mason P,Cheyne J.Resident Attitudes to Proposed Tourism Developmen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9,27(02):391-411.

[10]Butler R.W.The Concept of a Tourism Area Cycle of Evolu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Resources[J].Canadian Geographer,1980,24(1):5-12.

[11]Zahed Ghaderi. Domestic Tourism in Iran.[J].Taylor & Francis Journal.2019,22 (2),:278-281.

[12]Murphy P.E. Tourism: Community Approach[M].New York: Methuen Inc,1985.

[13]Pauline J Sheldon,Teresa Abenoja. Rezident attitudes in a mature destination: the case of waikiki[J].Tourism Management,22(5),435-443.

[14]Freeman R E.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M].Boston: Pitman,1984.

[15]JE Rosenow,GL Pulsipher. Tourism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M].Lincoln,Neb:Century Three Press,1979.

[16]Haywood K. Responsible and Responsive Tourism Planning in the Community[J].Tourism Management,1988,9(02):105-118.

旅游扶贫的概念篇6

【关键词】贫困 扶贫 旅游扶贫 模式

一、全方位认识贫困

1、贫困的定义

贫困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是指衣、食、住和医疗等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相对贫困指代的是一种不平等的概念,即不占有大多数人所消费的物品的人是贫困者。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和转型中国家的贫困指的是绝对贫困,而发达国家中的贫困指的是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2、贫困的三个层次

一般理解贫困就是收入低、消费低,实际上这只是对贫困的第一个层次的认识。第二个层次的认识就是除了低收入和低消费之外,贫困还体现在教育医疗卫生营养以及人类发展的其它领域方面,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指标,而是涉及到社会指标和人类发展指标。第三个层次的认识就是进一步扩展为没有权利,没有发言权,存在精神脆弱感和恐惧感,这是从贫困的心理和贫困的文化角度来认识贫困。

二、旅游业在提高扶贫开发水平中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提高扶贫开发水平,这对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扶贫是利用贫困地区旅游资源,通过旅游产业扶持当地经济的发展来全面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扶贫模式和手段。旅游扶贫作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扶贫手段,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和人,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本质要求,这决定了它在提高扶贫开发水平上的作用巨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成了贫困地区的四个转化

一是旅游可以把贫困地区现存的无效资料转化为有效的资源。二是可以把贫困地区有效的资源转换为高附加值的产品。三是可以把贫困地区的旅游产品转化为市场的有效需求。四是可以把有效的市场需求转换为贫困地区社会各方面的经营效益。

很多东西在其它产业的发展里可能是毫无作用,但是在旅游的发展里可能是很重要的资源,旅游的资源观是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比如沙漠,它是环境退化的产物,也是影响环境的恶劣因素。各行各业都谈不上沙漠对其发展有什么意义。从旅游的角度来说,首先可以组织沙漠观光,其次可以组织沙漠探险,最后人类改造沙漠的成就也可以变成沙漠旅游的对象。而宁夏、内蒙有些地方就已经把沙漠旅游变成自己的主体产品。这样没有用的资源对旅游业来说也可以转化成非常有效的资源,关键是如何做好这四个转化的工作。相关例子充分体现了旅游业的相关优势,即可以把所有的东西都拿来为自己所用,并且在进一步的转化后,使之成为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由于旅游具有比较强的综合性,在转化的过程中,就会成为社会各个方面的经营效益,不仅是旅行社或者饭店等旅游业企业自身有效益,而是使社会许多行业都会获益。正是有了这四个转化的特点,使旅游业在提高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水平上能够起到非常突出的作用。

2、实现了贫困地区四个层次上的交流

一是由于国际游客来到贫困地区旅游,实现了国际之间的交流,为贫困地区直接实现了创汇增收。二是旅游创收被分配到贫困地区的各个行业,实现了产业之间的交流,形成了产业之间的渗透和互动。旅游产业具有高度综合性的特点,其行、游、住、食、购、娱六个要素,延伸下来涉及到社会经济体系的100多个行业,这样就使旅游所带来的各种效益在各个产业之间进行了交流。三是促进贫困地区城乡之间的交流,实质上是完成了又一次国民收入再分配。四是实现了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交流,即完成了各地财政收入的一个再分配,是货币与资源的再交换。这四个交流充分体现了旅游业多层面、跨区域、跨行业性,因而能为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3、形成了对贫困地区发展的多功能全方位的推动

(1)经济层面。在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以游客流为载体,形成了服务流和物料流,带动了资金流和人才流,拉动了信息流和商务流,创造了文化流和科技流。流动的规模越大,流动的频率越高,就越能体现出旅游发展的意义和对贫困地区发展的推动作用。从长远来看,随着旅游业从新的经济增长点成长为新兴支柱产业和动力产业,自然会形成以经济功能为主,多种功能并进的良性发展格局,使旅游业在提高扶贫开发水平上起到更大的作用。同时,贫困地区是重要的旅游发展后备地区,其所形成的很多旅游产品在市场上都是新的产品,进一步会引发比较广大的市场需求,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格局。

(2)精神层面。贫困地区都具有一种贫困文化,即心态贫穷,观念落后,精神短缺。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通过针对性的扶志、扶智,能够开阔当地人的眼界,转变当地人的观念,增强自尊自信和自强意识,这种自尊自信和自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转化成更深层次的生产力,成为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最根本动力。

(3)文化和环境层面。多年的旅游扶贫实践证明,旅游发展与文化和环境密切相关,可以促进环境的改善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旅游卖的是环境和文化,保护环境,挖掘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并由此而形成了深层次的利益机制,最终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和创造了条件。

旅游业之所以能够在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由旅游业自身客观的性质、规律、特点,尤其是客观存在的市场潜力所决定的。目前就中国市场的情况而言,短缺经济已经从根本上结束,所有产业的发展都取决于市场前景,包括贫困地区在内的地区的发展也取决于市场前景。哪个产业有市场,哪个产业就有真正的发展前景,这也决定了旅游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必将为我国扶贫开发水平的不断提高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进一步提高旅游扶贫水平的主要对策

1、突出三个优势

贫困地区从旅游的角度来说,一般具有以下三个优势。一是资源条件好。因为贫困地区多数都处在交通不便的地方,资源得以保留,形成了好条件。这些地方往往都有非常好的旅游资源,有很多好风景,而且往往是“藏在深山人未识”,这样就孕育了发展的后劲。二是破坏少。破坏少反过来说就是保护的好,意味着有后发优势,即可以在最好的状态下进行开发。例如山西有很多大院,因为穷而保留下来了。三是独特性强。贫困地区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文化和自然环境,形成了非常强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在旅游开发中容易形成自己的品牌,容易在市场上真正的树立起市场形象,这三个突出的优势是多数贫困地区都存在的。

2、认清三个弱势

(1)区位条件相对来说比较差。由于可进入性差,在市场上不容易形成很突出的形象。

(2)基础设施薄弱。通过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内需,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这一方面的弱势正在逐步缓解。

(3)人才缺乏。人才缺乏的弱势特点是眼前感受不到的,往往要在发展了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充分认识到。旅游扶贫里出现的所谓好心办坏事和资金花得不到位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由缺乏相应的人才造成的。

3、处理好三个关系

(1)资源和产品的关系。资源和产品的关系是贫困地区旅游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很多地方只是满足于有什么资源,而不是着重研究这些资源怎么转换成产品。这里边还涉及到其他一系列的问题,如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开发成产品,开发的轻重问题以及开发的时序问题。

(2)产品与市场的关系。产品要对应市场,就必须研究市场需要什么,市场需要什么才能开发什么。例如山西乔家大院开发很成功,然后跟着就出来一堆王家大院、张家大院等等,产生的直接作用是客人在分流。从长远来看,如果各个大院各有特点,就会刺激更多的人流前来,而事实并非如此。为了避免产品同质化问题,就需要产品分档次,市场分层次。对应好了,开发才会有效果。同时还需要研究产品和市场的衔接以及产品的雷同问题。旅游说到底是寻求差异,没有差异就没有吸引力,差异性所形成的独特性是旅游产品的根本。

因此,在开发时不但要研究如何开发资源,同时也要研究如何开发市场,把这两个开发联系在一起,项目才能真正成功,旅游扶贫也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3)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之下进行开发,在开发中要加强保护。贫困地区一大优势就是资源破坏少,如果在开发的过程之中造成破坏,等于是一边开发一边在削弱优势。这其中很重要的是观念问题,也就是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有很多开发都是模仿性的。比如说当前比较突出的景区城镇化、乡村庸俗化等问题。保护第一,从根本上来说是要满足旅游者的差异性需求。从开发和保护的关系角度来说,这是根本性的问题。这个关系处理好了,就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项目才能真正有独特性。必须认识到旅游和环境的天然耦合的关系,在对自然环境进行充分保护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人文环境、文化传统的保护,这样才可以形成独特性,在市场上有卖点。

4、加强三个建设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是近年来中央各个部门和各地区工作的重点。需要研究包括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怎么来下功夫等问题。西部很多地方的路,很多贫困地区的路,实质上就是旅游路。如青藏铁路,中央决定修建青藏铁路,最后一个决心就是加大旅游的流量。

(2)加强人才建设。人才建设是一个走出去的问题,也是一个请进来的问题。有了好的人才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有时候不是光靠一个人,而是靠一个人才群体,这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3)加强治理结构的建设。治理结构的建设是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在政府这个层面上,如何形成好的旅游扶贫治理结构。第二个层面是在开发的过程之中,就项目来说如何形成好的治理结构。没有好的治理结构,招商引资就不可能真正落实。有些地方政策优惠到极限,实行零门槛,什么条件都没有,这样的政策是没有后劲的政策,是超越权限的政策,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说变就变,往往会吓跑开发商。而真正的开发商注重合作对象,看的是有没有一个好的机制。有了好的治理结构,招商引资就会很顺利。反过来说,制度环境不好,没有形成合理的治理结构,投资商即使来了也会走掉。

旅游扶贫的概念篇7

要害词:西部旅游扶贫乘数效应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贫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9年的2365万,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5%,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现有贫困人口的分散化以及脱贫又返贫现象的存在,使我国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越来越慢,扶贫难度也越来越大。

无论从贫困人口的总数还是从贫困发生率上看西部都是最高的,解决西部贫困问题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发式扶贫是我国目前扶贫工作的主要方式,实施开发式扶贫的要害是找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与中、东部相比,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具有明显的优势,旅游扶贫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问题,由此形成了旅游扶贫理论。在旅游扶贫理论中旅游乘数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通常被用来说明旅游扶贫的可行性。

旅游乘数效应的概念在西部地区的体现

乘数这个概念是由理查德•卡恩(RichardKahn,1931年)提出来的,后来被凯恩斯采用并进一步完善。所谓乘数,是指自变量变化一个单位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量,即因变量的变化量与自变量的变化量之比。由于各个经济部门在技术和经营上是相互关联的,一种经济量的变化,可以导致其他经济量的相应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连续发生的,最终可导致数倍于最初经济量变化的结果,所有变化产生的最终总效应称为乘数效应。

旅游乘数是指旅游消费在经济系统中导致的直接、间接和诱导性变化与最初变化之间的关系。在旅游经济影响研究中,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旅游乘数理论是评价旅游对目的地经济发展最具说服力的工具。

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

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是指旅游者在贫困地区或者贫困人口所在地消费,最终可带给贫困地区或贫困人口多少收入、多少就业机会。由于旅游活动涉及的部门行业很多,旅游消费在经济内的流转又过于复杂,各项数据难以获得,要精确的计算旅游乘数难度很大。所以本文采用对旅游乘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来分析西部地区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

旅游乘数的大小主要受旅游消费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诱导效应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这三种效应的影响因素并结合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西部地区旅游扶贫的效应。

(一)直接效应

直接效应是指旅游消费对经济系统中直接给旅游者提供相应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或部门在产出、就业方面造成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于接待旅游者的人数以及旅游收入的多少,而接待旅游者的人数以及旅游收入又取决于旅游业本身的发展水平。我国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如何呢?

通过对西部12省区的旅游收入和接待旅游者的人数的分析来看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仅从国际旅游方面来看,2009年全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同比增长13.82%,旅游接待人天数同比增长21.17%,而西部12省区在旅游外汇收入上除了四川和新疆增长速度较慢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省区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旅游接待人数上,除了四川、陕西、青海、新疆增长速度较慢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省区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尽管西部地区旅游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在规模上,与全国其它省区相比西部地区旅游的规模还很小,全国旅游外汇总收入292.96亿美元,西部12省区旅游业外汇收入合计为258358万美元,占全国旅游外汇总收入的8.82%。全国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138411276人天数,西部12省区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合计为15091044人天数,占全国接待入境旅游者总人数的10.9%。所以从现阶段来看,整个西部旅游业发展水平与中东部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更低,所以西部贫困地区旅游消费的直接效应会比较低。

(二)间接效应

间接效应是指直接旅游收入在目的地经济内流转过程中对当地相关企业或部门的收入、就业的影响。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并且是综合性很强的第三产业,它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第一、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我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对旅游业贡献最大的产业,其产出的10%以上都提供给旅游业;电力、石化、金融保险业产出的6%左右贡献给旅游业;而邮电通讯、食品制造、房地产、公用事业及服务业等产出的30%左右都贡献给了旅游业。在旅游业依赖这些产业的同时也给这些产业带来了收入以及大量的就业机会。这种间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旅游目的地整个经济供给水平的高低或者说是整个经济的漏损程度的大小。漏损程度和间接效应的大小呈反方向变化,漏损程度越大间接效应越小,漏损程度越小间接效应越大。

西部贫困地区整个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相应的整个经济供给水平也很低。从总体水平来看,2009年末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国内生产总值7493.2亿,元仅占全国6.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29.4元,而全国为907元。从产业发展来看,在国家扶贫重点县,第一产业是主导产业,但受自然条件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产量较低,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22591千公顷,产量只有7893.7万吨,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22.7%,产量只占全国18.3%。人均粮食产量458.1公斤,全国为658.9公斤,其它农作物的产量远远低于全国水平。所以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低,剩余产品少,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很难满足旅游消费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赖大量输入来解决,从而造成经济的漏损。

西部地区第二、三产业虽然有较快增长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条件差、缺乏区位优势,同时劳动力文盲率高,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仍低于全国县域的平均增长速度。

在基础设施方面,与全国其它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发展旅游业的地方大多是偏远山区,基础设施条件差,所以西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需要大量的投入,而当地资金又不足,西部贫困地区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中央扶贫贴息贷款、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中央专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补助、省级财政安排的扶贫资金,占整个资金来源的78.2%。从2009年的数据看,以上来源的扶贫资金为2166678万元,平均分配到每一个县只有3659万元,资金本来有限,而资金的1/3以上投向了第一产业(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基本农田建造等)剩下不足2/3投向基础设施建造、社会服务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行业。这对于解决当地人民的基本生活问题会有一定的作用,但要支撑旅游业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西部贫困地区要发展旅游业首先是解决资金问题,主要的方法就是引进外资,引进外资就意味着经济漏损的增大。在旅游者所需要的产品提供方面,贫困地区又力不从心,由于资金、技术、治理等方面的原因,在产品质量、类型、档次上都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这时就需要大量的商品输入,这又意味着漏损的增加。在人力资源方面,贫困地区居民受教导水平普遍较低,而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一批专业的高级治理人才,人才的引进又形成经济的漏损。

从以上分析看,在间接效应阶段,由于西部贫困地区三大产业发展水平比较低,存在乘数效应发挥作用的供给限制,这种供给限制使整个经济体系无法提供为提高旅游消费水平所需要的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导致乘数效应值下降,影响间接效应的发挥。

(三)诱导效应

诱导效应是指所有直接和间接向旅游者提品或服务的企业或部门的职工,把其以工资或其他形式分享到的旅游收入用于当地的生活性或服务性消费支出时,对当地相关部门和企业产生的影响。很明显,这一效应的大小取决于直接或间接地为旅游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部门或企业的从业人员的边际消费倾向。由于从业人员大部分来自当地,所以需要计算当地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

本文通过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各年的收入消费资料,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来测算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并将其与全国城镇居民、全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进行比较。

根据消费函数C=abY,C为人均消费性支出,Y为人均可支配收入。根据表1提供的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分别构建出全国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以及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函数及检验结果如下:

从回归检验的结果来看,可决系数(R2)和调动的可决系数()的检验结果来看,检测值均在0.98以上,表明模型拟合的非常好。t统计量的值均大于t分布双侧分位数,表明回归系数通过检验,此外从F统计量的检测值看,总体回归方程是显著的。进一步代入相应数据对模型进行模仿检验,三个模型的实际值与模仿值的绝对误差很小,表明模型的模仿精度很好,以上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的显著性很好,拟合程度很高,其结果是可信的。由此可以得出全国城镇居民、全国农村居民及西部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757、0.709、0.772。

从本文测算的结果看,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全国城镇居民和全国农村居民,也就意味着西部贫困地区直接和间接旅游从业人员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大,所以在这一环节,旅游的乘数效应会比较大。

结论

随着旅游收入的增加,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业的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应会提高,由于西部地区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而导致消费水平较快提高,在投资、政府转移支付、进出口净额不变的前提下,会导致当地国内生产总值以较快的速度增加,所以从理论上说西部地区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比较大。很多地方旅游扶贫的胜利经验说明,旅游业在提供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繁荣地方经济等方面具有巨大乘数效应,发展旅游业对于消除贫困有重要作用。

边际消费倾向对国内生产总值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当地居民从旅游业的发展中获得收入的多少,而当地居民获得收入的多少,一方面取决于旅游收入的高低,另一方面还取决于旅游收入有多少留在了当地。旅游收入的高低取决于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旅游收入留在当地的比例取决于经济的漏损程度,漏损的多少又取决于经济供给能力的高低,经济供给能力的高低又取决于整个经济的发展水平。旅游乘数效应的发挥要有一定条件,会受到其本身旅游业发展水平及其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旅游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在某些地区会被削弱,这样的地区往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扶贫”的对象区域当然也包括在内。

分析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的意义不仅在于正确认识旅游扶贫的作用,还在于要为贫困地区提高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指明努力的方向。贫困地区旅游乘数效应发挥的制约性因素主要是贫困地区的经济漏损比较严峻,经济漏损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比较低导致的,而在短期内提高贫困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是很困难的,但是可以从一些细节入手来相对减少贫困地区的经济漏损:一方面,应尽量利用区内资金。给区域内资金投入一定的优惠,比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等。另一方面,由于贫困地区利用外资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一些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其利润再投资,从而使其利润用于发展当地的产业。人员聘用方面,尽量使用贫困地区的人员,虽然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较低,但由于旅游业的大部分岗位的就业门槛比较低,比如保洁、基层服务等等。要减少漏损还可以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相结合的方式,走纵向一体化的道路,拉长旅游产业链,形成旅游大产业,从而相对提高旅游经济的自给自足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屹山,王广亮.资本的泛化与权力博弈[J].中国工业经济,2009.7

旅游扶贫的概念篇8

?眼关键词?演机制设计理论;旅游扶贫;调适

[中图分类号]F59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5)02-0073-05

20世纪80年代,伴随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扶贫被越来越多的地方所认同,并被列为旅游业“九五”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1],紧接着国家旅游局提出“试办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的工作意见”,从此旅游扶贫逐渐成为我国反贫困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之一[2]。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国旅游扶贫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约1/3的贫困人口直接从当地的旅游发展中受益,通过发展旅游已使占贫困地区总人口约1/10的人实现脱贫[3],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但是,大多数贫困地区所实施的旅游扶贫战略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成效并不明显[4],一些地区出现了旅游扶贫目标被置换、旅游扶贫开发变成了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社区及贫困人口利益被忽视、扶强不扶弱、当地贫困人口被边缘化、旅游项目缺乏社区参与性、旅游漏损严重等问题[5-6]。随着我国精准扶贫时代的到来,原有的政府主导和政策推动的旅游扶贫模式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弊端与问题,特别是机制缺陷对旅游扶贫的制约逐渐凸显。因此,为进一步推进旅游扶贫开发必须对现行的旅游扶贫机制进行调适和完善。基于机制设计理论,完善我国旅游扶贫机制,对激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提高旅游扶贫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机制设计理论与旅游扶贫机制调适思路

(一)机制设计理论的内涵与旅游扶贫机制安排

机制设计理论最初思想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有关社会主义体制的著名论战。经过赫维茨、迈尔森和马斯金等人的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后逐渐成为现代经济学的热门领域和核心主题之一,成为近二十年来微观经济学领域发展最快的理论分支之一[7]。机制设计理论假定人们是按照博弈论的方式进行选择,同时能按照社会选择理论和理性选择等范式预设社会目标,而机制设计理论就是探讨如何在自由选择、信息不完全等分散化决策和激励相容约束条件下构建有助于实现个人、集体和社会激励相容的最优机制[8]。目前,机制设计理论已经融入主流经济学的核心部分,其被广泛运用于垄断定价、契约理论、最优税收、拍卖理论及委托等领域。许多理论和现实问题如法规制订、行政管理、最优税制设计、社会制度设计、民主选举等都可归结为机制设计问题[9]。

在通过旅游发展实现减贫甚至脱贫致富的过程中,需遵循科学的旅游扶贫发展机制[10]。早在1999年英国国际发展署(局)(DFID)就认识到建立合理的机制以推动贫困人口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受益是旅游扶贫实践中的一大挑战。对于旅游扶贫机制,不少学者也作了较深入的探讨。Meyer D.(2007)提出了通过加强周边贫困社区与住宿业的联系以降低旅游漏损的概念框架[11]。Pillay M和Rogerson C M.(2013)研究了增强农业与旅游业融合以提高旅游扶贫效应的机制[12]。国内旅游扶贫机制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贫困人口参与、受益机制;二是旅游扶贫动力机制;三是旅游扶贫长效机制;四是旅游扶贫协同机制。但是从机制设计理论角度来展开对旅游扶贫机制的研究仍是薄弱环节。

(二)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旅游扶贫机制调适思路

机制设计理论在资源配置、激励相容、机制协调和信息公开等方面为我国旅游扶贫机制的调适提供了崭新的理论启示和研究视角,特别是在如何提高政府部门对旅游扶贫的领导、统筹和协调能力,促进旅游扶贫各利益主体之间信息的有效利用、激励相容的有效实现和旅游扶贫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因地制宜设计合理的旅游扶贫机制等方面提供了有效指引。

1. 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是旅游扶贫机制调适的基础

旅游扶贫要因地制宜,根据贫困地区所具备的旅游资源条件、开发条件、区位条件、市场条件等区域环境选择合适的旅游扶贫项目,而不能照搬照抄、雷同开发。一个成功的、能够实现旅游扶贫目标的项目,首先该项目要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脱离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盲目开发。旅游扶贫项目选择具有多样性,不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选择旅游扶贫项目,避免出现“旅游飞地”现象。其次旅游扶贫项目也要能满足市场需求、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并能带来较好的效益。旅游发展是一种市场经济行为,因此要遵循市场规律,项目的选择既要依托旅游资源基础,也要考虑到市场的需求,还要兼顾周边地区旅游项目(产品)开发,要形成产品差异化互补,避免产品同质化竞争。

旅游扶贫要以人为本,人是旅游扶贫的核心,旅游扶贫的核心目标就是贫困人口的脱贫和发展。旅游扶贫包含对贫困人口在社会、经济、文化、观念等各方面的扶持,只有贫困人口达到了经济、社会、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同时脱贫,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消除贫困[13]。发展经济学反贫困问题的研究表明,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低仅仅是贫困问题的一个表象,贫困的根源在于贫困人口缺乏相应的基本能力,如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缺乏获取知识、技能的有效途径以及参与发展项目和各种经济活动的机会。作为一种“造血式”的扶贫方式,旅游扶贫必须始终把重点放在贫困人口素质的增强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上,不断推动其融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循环,激发其新需求的产生,进而促进其潜能的开发。

2. 实现旅游扶贫各参与主体激励相容是旅游扶贫机制调适的重要内容

在机制设计时,设计者必须考虑给每个参与者施加一定的激励,以达到激励相容,实现既定的社会目标。在旅游扶贫机制调适的过程中,通过设计并执行相应的激励机制,不仅可以完善旅游扶贫机制的运作规则,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激发旅游扶贫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促进有关信息自下而上流动,进而提高旅游扶贫机制的运行效率。

3. 规范和协调旅游扶贫各方行为是旅游扶贫机制调适的内在要求

旅游扶贫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公共资源的性质,需要对旅游扶贫相关方行为进行必要的规制,以避免“公地悲剧”现象的发生,造成旅游扶贫资源被转移、滥用,降低旅游扶贫的效果。对政府部门而言,要对其行为进行规范,以减少“寻租”的存在空间,避免腐败的发生。此外,旅游扶贫需要汇集社会各方的资源和智慧,必然涉及多方的共同参与。旅游扶贫目标的实现需要协调参与各方行为,提高各方行为的协调性、统一性,避免各方行为相互冲突和资源内耗。

二、我国旅游扶贫机制存在的缺陷

(一)旅游扶贫管理机制有待规范

扶贫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任务。通常政府在旅游扶贫市场主导、宏观调控、区域引导、人才管理等方面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我国旅游扶贫过程中,政府主导太多、权利太大,并且缺乏相应的监督制衡机制,容易导致腐败,并弱化了市场及其他社会力量的作用,因此,政府要从长期居于“主导”的地位转变为“向导(引导)”、“指导(疏导)”、“督导”与“辅导”地位[14]。另外,我国旅游扶贫往往涉及到多个管理部门和多个行业,已经远超出了单个部门的协调能力和权限[15],这带来了管理方面的许多问题,如扶贫政策政出多门、决策管理主体多元、权力配置相互交叉以及旅游扶贫政策主导等,某种程度上会导致政府部门政务公开不透明、旅游扶贫缺乏群众监督。

(二)旅游扶贫信息传递机制单一

一直以来,我国实施的是政府主导和政策推动的旅游扶贫模式,导致了我国旅游扶贫信息传递一直沿袭着自上而下的纵向传递方式,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色彩。这种纵向的信息传递机制存在诸多弊端,容易导致旅游扶贫脱离实际,贫困人口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有效传达。此外,由于这种自上而下的纵向信息传递是一个在政府部门之间形成的封闭式的管理机制,缺乏对社会的公开透明和社会监督,容易导致旅游扶贫资金被挪用、私吞和腐败的滋生。

(三)旅游扶贫整合协调机制缺乏

国外PPT旅游扶贫实践经验表明,旅游扶贫目标的实现,需要对社会各界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然而,我国旅游扶贫实践中对社会资源的整合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各地旅游扶贫政策千差万别,财政政策运用得多而其他政策用得少,各类财税、产业、投资和金融等政策难以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旅游扶贫资金的平均分配导致使用分散,旅游扶贫项目选择不切实际、特色不突出等;各种旅游扶贫资源投入缺乏统一协调,各行其是,导致旅游扶贫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社会资本在旅游扶贫过程中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和运用。另外,由于旅游扶贫涉及到多个管理部门、行业和参与主体,旅游扶贫开发的有效实施,不仅要调动各开发主体的参与意识和热情,还需对他们进行有机整合协调,建立起保障有力、高效灵活的多元开发主体协同机制。但是我国旅游扶贫实践中普遍存在开发主体之间互动整合协调不够,表现为政出多头、各自为战、各成体系,缺乏有效对接。

(四)旅游扶贫参与机制不完整

旅游扶贫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的社会工程,其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参与,尤其是政府、贫困人口、旅游企业及社会团体等参与主体的共同努力。我国旅游扶贫参与机制不完整,突出表现为贫困人口和社会团体的旅游扶贫参与程度不高。首先,贫困人口旅游扶贫参与程度不高。具体表现为,大多数贫困人口被排斥在当地旅游扶贫项目外,旅游扶贫招商与项目选择并非基于社区和贫困人口利益诉求,贫困人口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并未给予区别对待。在旅游扶贫工作中,贫困人口完全没有话语权,有关旅游扶贫项目的决策、实施、验收等环节缺乏贫困人口参与,无法保证决策的公平、公正和实施过程的公开、透明及旅游扶贫工作的高效。加之在有些地区,旅游扶贫项目被当作政府部门追求政绩的手段,使得旅游扶贫资源偏离了原有轨道,不但会对贫困人口的广泛参与造成排斥,还不利于贫困信息的真实反馈。其次,社会团体旅游扶贫参与程度不高。国外旅游扶贫实践中,社会团体是旅游扶贫的中坚力量之一。由于我国缺乏横向的社会参与机制、相应的法律规范及制度保障,各类社会团体不能广泛参与到旅游扶贫中来,难以有效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导致旅游扶贫势单力薄、资源不足。

(五)旅游扶贫监督评价机制缺乏

能否对旅游扶贫资金、项目实施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直接关系到旅游扶贫的成效。目前,我国既没有设立相应的旅游扶贫管理机构,更没有专门的旅游扶贫监督和评价机构,同时也缺乏强有力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体系。“旅游扶贫项目如何遴选?”、“规划、开发是否科学合理?”、“建设情况如何?”、“带来的扶贫效益有多大?”等这些关键性问题,外界都不得而知。旅游扶贫监督评价机制的缺乏,导致我国旅游扶贫项目立项随意性大,旅游扶贫资金的申报审批把关不严,旅游扶贫资金的划拨、预算控制、财政监督、审计等往往形同虚设,容易造成旅游扶贫资金使用的低效率和浪费。

三、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我国旅游扶贫机制调适

我国旅游扶贫机制存在的上述缺陷严重制约了旅游扶贫效应的发挥及其目标的实现。为进一步发挥旅游扶贫在我国反贫困中的作用,需要按照机制设计理论的要求对旅游扶贫机制进行相应的完善和调适,以促进旅游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一)规范旅游扶贫管理机制

旅游扶贫管理机制的规范必须建立在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之上,因此要加强旅游扶贫相关法律体系建设,通过法律手段来确保旅游扶贫管理的合法、合规性,做到旅游扶贫管理有法可依,避免出现随意性。在健全法律保障体系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采取措施规范旅游扶贫管理。具体包括:首先要明确政府在旅游扶贫中的责任及角色定位。通过对政府权力及责任的精确定位,并配备相应的针对政府行为、旅游扶贫项目的监督和惩戒机制,减少旅游扶贫管理的随意性。其次要建立旅游扶贫奖惩机制。按照机制设计理论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促使旅游扶贫管理规范化,实现政府行为与旅游扶贫目标的激励相容。最后,要改进贫困地区政府部门考核体系。将考核重点从地区经济发展(GDP)转向扶贫开发工作成效上来。

(二)建立多维旅游扶贫信息传递机制

机制设计理论认为,任何机制的运行都需要信息传递,而信息传递是存在成本的,因此有关机制参与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是越少越好,信息传递效率越高越好,信息成本越低越好。旅游扶贫信息传递机制包括纵向信息传递和横向信息传递两种。针对目前我国旅游扶贫信息传递机制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应创新纵向信息传递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横向信息传递机制建设。首先要打破纵向信息传递中的多元决策、多头管理的局面,将分散于旅游、发改、扶贫、财政、民政等部门的旅游扶贫相关职能集中统一。同时,将旅游扶贫管理权限下放,以便各地根据实际自主决定旅游扶贫开发,减少信息纵向传递层级,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其次,要搭建旅游扶贫横向信息传递平台,为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社会力量营造参与旅游扶贫的环境,不断提高社会力量在旅游扶贫工作中的作用。

(三)创新旅游扶贫整合协调机制

机制设计理论强调在自由选择和自愿交换的分散化决策条件下,通过机制设计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信息传递的效率。针对我国旅游扶贫整合协调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创新旅游扶贫整合协调机制。首先,要整合协调旅游扶贫相关各部门的政策,将旅游扶贫与农业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等扶贫形式紧密衔接,使得财税、产业、投资和金融等方面的政策相辅相成形成合力,实现扶贫效应最大化。其次,要整合包括资金在内的各类旅游扶贫资源,拓宽旅游扶贫资源来源渠道,实现旅游扶贫资源的有效统筹管理和调配,提高旅游扶贫资源的利用效率。再次,要加强旅游扶贫各部门、各行业、各参与主体间的协调,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在旅游扶贫中的积极性,实现各方利益的激励相容。

(四)完善旅游扶贫参与机制

机制设计理论认为,通过设计一定的激励机制可以使参与各方在追求各自利益的同时实现设计者所设定的目标。旅游扶贫目标的实现需要包含政府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如何设计激励机制实现旅游扶贫各利益相关者有效参与,便成为机制设计理论在旅游扶贫领域的一个重要应用。首先要提高贫困人口旅游扶贫参与程度。要切实赋予贫困人口旅游开发的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与收益权,要为贫困人口提供获得旅游参与基本能力的机会,提高贫困人口直接或间接参与当地旅游发展的比例,促进当地居民从旅游发展中真正获益。其次要提高社会团体旅游扶贫参与程度。要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在旅游扶贫过程中运行高效迅捷、管理渠道明晰、弥补政府资源不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其与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形成优势互补,逐步建立起政府与社会团体相互促进、相互监督、互为补充的良性互动机制和政府主导、民间主体、运作透明、开放高效的旅游扶贫模式。

(五)健全旅游扶贫监督评价机制

旅游扶贫监督评价机制是旅游扶贫机制得以有效运行的保障,它能够适时反馈机制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及时纠正偏差,以确保旅游扶贫目标的实现。旅游扶贫监督评价机制作为一种反馈机制,有助于开发主体加强对旅游扶贫开发过程的控制,特别是通过社会团体、旅游企业、科研机构、社区的信息反馈,可以对政府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促进其及时改进工作。旅游扶贫监督评价机制作为一种利益协调机制,可以使旅游扶贫规划实施的严谨性及效果的可评估性得以体现,还能使社区居民、私营部门对经济效益的关注得以满足。因此,要将旅游扶贫监督评价作为旅游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建立行政监督评估机构、拓宽监督评价渠道、培育民间监督跟踪力量等措施来健全旅游扶贫监督评价机制。具体而言,一要加强对旅游扶贫项目的监督评价。要从旅游扶贫项目的可行性论证、项目的遴选、项目的审批、项目的实施、项目实施的效果等方面强化监督。二是要强化对旅游扶贫资金的监督审计。推行旅游扶贫资金的公示、公告和报贴制度,保证旅游扶贫资金在管理、分配、使用各环节的公开透明。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旅游扶贫绩效考核体系及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将项目遴选、项目规划、项目实施、资金使用、财务管理等环节全部纳入绩效考核范围。

四、结 论

基于机制设计理论探讨我国旅游扶贫机制调适,主要是为了在旅游扶贫决策、开发规划、监督管理等实践工作中,设计出可以有效配置旅游扶贫资源、有效利用相关信息和激励兼容所有旅游扶贫参与主体(如政府、旅游企业、贫困人口、社会团体等)的有效机制,解决我国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是对旅游扶贫机制的一般性探讨,是将机制设计理论运用于旅游扶贫实践的积极探索,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舜礼.对旅游扶贫的初步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1997(7):22-24.

[2] 黄国庆.国内旅游扶贫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821-5824.

[3] 冽玮.旅游业使中国贫困地区约一成人口脱贫[OB/EL].http:///cj/cj-gncj/news/2009/08-12/1813931.shtml,2009-08-12.

[4] 李志勇.欠发达地区旅游扶贫战略的双重性与模式创新[J].现代经济探讨,2013(2):37-31.

[5] 徐玮.浅析我国现阶段旅游扶贫效益的影响因子[J].商业文化,2011(1):201.

[6] 杨元珍.旅游扶贫要“真”扶贫[J].老区建设,2013(3):44-46.

[7] 赵曦,罗洪群,成卓.机制设计理论与中国农村扶贫机制改革的路径安排[J].软科学,2009,23(10):69-73.

[8] 严俊.机制设计理论:基于社会互动的一种理解[J].经济学家,2008(4):103-109.

[9] 朱慧.机制设计理论――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论评介[J].浙江社会科学,2007(6):188-191.

[10] 郑艳.旅游扶贫发展机制研究――以河北坝上地区为例[J].旅游纵览,2013(1):101.

[11] Meyer D.Pro-Poor Tourism:From Leakages to Linkages A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Creating Linkages between the Accommodation Sector and Poor Neighbouring Communities [J].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07,10(6):558-583.

[12] Pillay M,Rogerson C M.Agriculture-Tourism Link-Ages and Pro-Poor Impacts:The Accommodation Sector of Urban Coastal KwaZulu-Natal,South Africa [J].Applied Geography,2013(36):49-58.

[13] 文冠超.基于改良的RHB战略的贵州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研究――以荔波县为个例[J].改革与开放,2009(10):80-81.

[14] 陈友华.日本农村旅游开发及其对我国旅游扶贫开发的启示[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8):105-108.

[15] 胡明文,王小琴.生态旅游扶贫开发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探讨――以兴国县天鹅湖社区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4):43-46.

Mechanism Design Theory Based Mechanism Adjustment

for China's Pro-poor Tourism

Deng Xiaohai, Zeng Liang

(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650091,China)

旅游扶贫的概念篇9

【关键词】精准扶贫 案例研究 宁夏

一、宁夏回族自治区贫困现状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高原,是中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辖5个地级市,22个县、市(区),2015年底总人口667.8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36%。由于受历史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长期滞后。西海固是宁夏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条件极其恶劣,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包括原州、西吉、隆德、泾源、彭阳,海原、同心、盐池、红寺堡9县(区),人口206.3万,占宁夏人口近三分之一,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宁夏38.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81.7%。西海固是宁夏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和最难啃的“硬骨头”。

二、宁夏回族自治区精准扶贫案例

(一)产业扶贫――以同心县同德村为例

同心县隶属于吴忠市,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县境内沟壑纵横,干旱缺水,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适宜种植枸杞。河西镇同德村是同心县最后一个生态移民村,润德枸杞庄园生产基地来自于从同德村移民群众手里流转来的7500亩枸杞。目前,庄园拥有百吨级无尘制干车间,采用现代化生产流水线,对采摘的新鲜枸杞进行清洗、杀菌、消毒、速冻,包装,不仅可以当作零食直接食用,还可以煲汤、泡茶、熬粥等。通过深加工,可将枸杞做成枸杞原液、枸杞酵素等保健食品,提高枸杞的附加值。据庄园负责任介绍,他们还将向药品、化妆品等行业进一步拓展,出口欧美、东南亚等国家。仅用了3年时间,同德村从寸草不生的荒滩发展成为高效益高产出的枸杞庄园,枸杞产业成了“拔穷根”的支柱产业。庄园里2000余名工人全部来自同德村1379户移民群众,在枸杞产业带动下,同德村从移民前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发展到6000多元,户均收入超过2万元。小小的枸杞让这片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致富金矿”,产业扶贫真正实现了源头“造血”。

(二)旅游扶贫――以西吉县龙王坝村为例

龙王坝村隶属于“苦瘠甲天下”的西吉县,该村有8个村民小组,404户共计1672口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08户共计840人,是全县238个贫困村之一。龙王坝村山清水秀,村民们吃自己种的杂粮和绿色有机蔬菜,是原生态的长寿村,村里有40多位80岁以上的老人,8位90岁以上的老人。该村2014年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的称号,就地取材发展旅游产业是它脱贫致富的特色。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龙王坝村依托本地的自然景观资源,成立心雨林下产业专业合作社,该社已入选全国“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现在,村里的贫困户都成了勤劳致富的能手,他们把农村变成景区,村民变成导游,民房变成客房,产品变成礼品,摘农家菜、吃农家饭、睡农家炕,把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打造成农家生活体验系列旅游产品。此外,村里的梅花鹿养殖中心和草莓采摘中心也备受游客喜爱,该村年接待游客达6万人次。去年,村里177户737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实现了脱贫,脱贫率高达85%以上。

(三)“软文化”助力精准扶贫――以中卫市为例

中卫市辖沙坡头区和中宁、海原两县,共40个乡镇442个行政村、32个社区居委会。共有21个民族,五大宗教俱全,属典型的民族聚居地区。沙坡头区以宣传党的政策、展现脱贫决心为主题,通过30余场扶贫攻坚专场演出让老百姓了解精准扶贫政策。中宁县给山区的农家书屋补充大量图书,建起了部分乡村电子阅览室,并将“互联网+”思维融入精准扶贫,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进行感情沟通。海原县建成了集设计研发、加工培训、展览销售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引商、整合等方式,扶持了12个脱贫销号村,带动600名贫困家庭妇女稳定就业。此外,中卫市在全域旅游总体规划中明确文化为魂的思路,将海原回乡风情展示列入了特色旅游区,着力打造民俗文化游和丝路寻踪游线路。通过深度挖掘民俗资源,在“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南长滩村建设党项民俗村。此外,市政府协调鸣沙村80多名群众,通过组建驼队和花儿组合演艺团队,让他们走进沙坡头景区服务岗位。目前,该村正在建设占地60多亩的穆民风情苑,项目建成后可安排150多户群众经营创收。

(四)精准培训促进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能力培训工作被区政府确定为2016年民生工程为民办实事之一,安排两亿资金,培训十万人次。培训对象主要瞄准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和“十二五”、“十三五”生态移民;根据市场需求和劳动者意愿,培训工种主要以驾驶员、刺绣、育婴师、手工艺编织、养老护理、电焊工等工种为主;培训模式按照“企业订单、培训机构列单、培训对象选单、政府买单”的流程进行。截止年底,全区共对125732人次进行了技能培训,超额完成25.7%,其中有89732人取得了初级技能资格证书。精准培训的目标是: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引导贫困群众不断挖掘自身潜能,通过积极参加技能培训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拓宽增收的渠道。

三、宁夏回族自治区精准扶贫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深度挖掘本地区资源优势,做到因地制宜。充分l挥贫困地区土地辽阔,山清水秀,污染较少的地缘优势,依据贫困地区特殊地形、地貌的特点,从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等宏观思路着手,通过产业扶贫实现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以依托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发展生态旅游业。

第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精准扶贫必须加强对贫困村领导班子和贫困户的教育培训,彻底打消他们“等靠要”的念头,积极转变脱贫观念,树立脱贫信心,提升脱贫能力。通过技能培训掌握至少一种生存本领,积极就业或者自主创业,从源头上拔穷根,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同时,要引入技术特派员,针对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进行技术指导。

第三、要加大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遵循“讲得清楚、听得明白”的原则,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宣传方式,让党的扶贫政策真正走进群众的心里,提高他们生产、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形成“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良好精神面貌,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旭明.关于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思考――从宁夏贫困户家计特征视角分析[J].宁夏党校学报,2016(2).

[2]夏自成.宁夏农业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现状及保障措施[J].山西农经,2016(15).

旅游扶贫的概念篇10

——以平武县关坝村为例

一、平武概况

(一)平武县脱贫攻坚形势严峻

平武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位居涪江上游,是“5•12”特大地震极重灾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和边远山区“五区合一”的贫困县,也是享受少数民族待遇县。2014年,通过精准识别,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896户19543人,贫困村73个,贫困发生率12.8%,贫困发生率7.3%,分别高于绵阳市、四川省4.3%和1.5%。平武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落后,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脆弱,“靠天吃饭”的现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扶贫脱贫任务十分繁重,全面同步实现小康的瓶颈制约较为突出。

(二)平武县生态地位非常重要

平武处于长江的二级支流涪江的上游地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和水源涵养地,其生态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下游的环境安全。同时,平武县是四川省绿化模范县、林业生态旅游示范县、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是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三大工程建设的重点县,是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县域气候区系明显,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被国际组织列为全球优先保护的关键生态系统区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

二、生态扶贫与乡村振兴平武具备的优势

(一)生态资源丰富

平武是生态资源大县。近四年来,实施前一轮、新一轮退耕还林14.3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14年的74.07%提高到2017年的74.42%。县境内有部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1个、其他保护地1个,保护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17.2%,森林蓄积量4600万立方米,水土涵养能力、森林碳汇功能优势明显。

(二)生态经济明显壮大

生态旅游正逐渐成为平武的支柱产业。平武始终将绿色产业作为脱贫奔康的着力重点,下大力气夯实脱贫奔康和绿色崛起的产业基础。创新生态扶贫方式,大力发展“森林+”,2017年生态旅游年收入达33.35亿元,占全县旅游收入的80%,带动贫困户每年人均增收近800元,建成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1处,省市级森林康养基地、康养人家28家,旅游业正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生态农业是平武经济发展的另一优势。建成“中蜂+”产业园84个(覆盖74个贫困村),入园蜂群8万箱,年产蜂蜜1000余吨,带动贫困户年人均增收3000元,平武被授予“中国中蜂之乡”称号,平武中蜂成为2018年全省公开推介的10大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之一。

(三)旅游资源众多

北有被誉为‘熊猫乐园’的白马王朗生态旅游度假区;南有被誉为‘夏日天堂’和‘洗心洗肺•养生养老’非物空间的清漪江乡村文化旅游区;东有被称为‘天然氧吧•自然宝库’的磨刀河生态科考旅游区;西有书写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被称为‘卧云海•揽星月’奇妙世界的虎牙观光探险旅游区;县城还坐落着被誉为‘深山故宫’的部级重点文物报恩寺。

(四)知名度与美誉度逐渐提升

2017、2018年平武连续两年入围“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 成功举办“2017中国四川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节”、“四川省旅游投融资及市场营销会”、“四川省第八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冬季版)暨首届平武冰瀑节”,平武逐渐被外界熟知与认可。2018年 5月,平武作为生态扶贫实验的首个试点县与阿里巴巴进行合作,更是将“生态的平武”和“平武的生态”推向更大范围的公众视野,极大地提升了平武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中药材种植具有绝对优势

近年来,平武把具有历史优势、区域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中药材列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进行重点扶持和开发,初步形成了品种多元化、布局基地化、生产规范化、加工精深化、产品品牌化、经营规模化、市场专业化、服务优质化产业发展格局。2010年,平武被命名为“四川省中药现代化种植特色科技示范基地”。

(六)生态信息农业有了稳步发展

2015年四川生态诚品公司携手坝子乡贫困村玉丰村,达成“互联网+生态定制农业合作协议”,利用互联网来对外销售生态农产品。销售了生态土鸡、土鸡蛋及其他农产品,产值近30万元。今年,四川生态诚品公司再次牵手平武深度贫困村南坝镇洪溪村,与12户农户签订购销合作协议。木皮藏族乡关坝村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帮助下,搭建起社区生态产业信息化的小平台,目前,村民们通过这一平台销售蜂蜜等农产品获取实惠22万多元。平武生态信息农业有了稳步发展。

三、生态扶贫与乡村振兴的关坝模式

(一)关坝村概况

关坝村位于平武县木皮藏族自治乡,关坝村的关坝沟流域属于国家原始森林保护区,森林覆盖率96.3%,天然林占98.7%。关坝村虽然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但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优良的生态环境在过去没有转化为经济价值,所以它仍然是平武县贫困村之一。村民们在没有找到替代生计之前,不可避免的要向大山溪水索取。因此对大熊猫栖息地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还将持续发生。

(二)关坝村生态扶贫的缘起

如何将自然资源保护和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协同发展,是一个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2009年,在平武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在木皮乡政府和平武“水基金”的支持下,北京山水中心入住关坝村。“山水”通过技术援助和资金帮扶等多种方式,与该村签订了主题为“加强自然生态保护,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保护协议,并创新提出了通过发展生态养蜂产业,促进生态保护援助计划。通过溢价收购关坝蜂蜜,返还利润用以继续支持关坝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产业;成立森林监测巡护队,开展例行巡护,自觉进行关坝沟内森林、动植物资源、水源的监测和保护;保护关坝沟流域水环境,对沟内的原生鱼种进行了野生增殖放流;基于村里的核桃种植基础,成立了乌仁核桃种植合作社,嫁接了本地优质品种乌仁核桃;成立旅游合作社等。关坝村保护与发展有了一定起色。

(三)生态扶贫的深入

1、成立关坝沟流域自然保护小区。保护小区的正式成立,不仅搭建了平武非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管理示范平台,为大熊猫保护以及社区参与保护探索新途径,为大熊猫栖息地集体公益林管理提供新思路,也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的“精准扶贫”提供新模式,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找到新的平衡和示范。

2、成为阿里巴巴首块生态扶贫实验田。今年,经“山水”牵线搭桥,给关坝沟保护小区引来了电商巨头——阿里巴巴。阿里选择关坝村之后,首先联合中科院对平武全县进行生态价值评估,帮助平武寻找适宜当地发展的生态产业;其次,支持环保公益机构在平武建设运营多块公益自然保护地,护林管护等岗位的就业机会向贫困人口倾斜;最后,阿里通过蚂蚁森林等渠道,启动保护地及周边生态产品营销试点。5月上线“关坝自然保护地”, 网友通过蚂蚁森林能量对其进行认领,160万平方米保护地全部认领。“七夕节”前夕,平武蜂蜜通过阿里巴巴生态体系借助蚂蚁森林、天猫淘乡甜官方旗舰店等平台预售上市。不到一小时,第一批1万瓶蜂蜜就宣告售罄,第二批蜂蜜准备在9月25日开始预售。平武的青山绿水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四)以生态扶贫为契机 实现贫困山区乡村振兴

关坝村通过退耕还林享受国家生态补偿政策,通过发展养蜂、种植乌仁核桃、旅游业等产业夯实家底,通过村社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创建自然教育基地和产业发展等项目建设,牵住发展的“牛鼻子”,通过牵手阿里巴巴共建“关坝自然保护地”, 探索保护的“新路子”。他们充分利用生态扶贫的各项政策,发展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创新保护方式,让老百姓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而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在产业发展与确保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方面,生态扶贫与乡村振兴高度契合。

四、关坝模式启示

关坝村是贫困村,它紧紧抓住“生态资源”这个“牛鼻子”, 紧紧抓住生态扶贫这一契机,充分利用扶贫政策与当地政府创造的机会,依靠社会力量,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来摆脱贫困,实现乡村振兴,它所选择的道路适合所有像它这样具有生态资源优势的贫困地区,具有可复制性。关坝村的案例给人以启示:

带头人很重要。村支部书记乔梁是一名复原军人,曾在九寨沟打工9年,2012年毅然回乡竞选村主任,2013年换届,当选为村支书。他具有军人固有的果敢与担当,是一位非常具有正能量,非常有情怀的人,少有私心,一心扑在工作上,将村两委班子团结在自己周围,努力为村里的发展、村民的致富想方设法,在群众中很有威信。

人才是关键。贫困村的脱贫与振兴离不开一群具有“乡愁情节”的年轻人。乡村振兴与否,关键看人气,要创造条件让农村的产业、环境、机会留住人。关坝村巡护队过去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现在是清一色壮小伙。回来了一批年轻人,成为村里各项事务的主力,他们是这个村当之无愧的“伞骨”,撑起关坝村的一片天。

政府的财力支持是保障。近四年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960万元实施营造林工程,营造林18万亩。就关坝村自2015年始,县财政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生态环境保护、人工巡护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前前后后共计投入近500万元。

产业发展是支撑。中蜂、冷水鱼养殖、重楼、乌仁核桃种植是关坝村的主要产业。

保护生态环境是基础。关坝村成立了“关坝沟流域保护小区”,旨在保护流域内生态环境。

帮扶部门创新帮扶方式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关坝村对口帮扶部门平武县林业局一直将探索创新作为生态扶贫的活力源泉,积极引进社会公益组织“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参与生态扶贫。

社会公益力量的加入助推扶贫与振兴。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自2009年进驻关坝村,就一直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并不断为保护小区引进社会资金、技术、理念及管理模式;对外宣传关坝、增强关坝知名度;今年通过“山水”的牵线搭桥引进阿里巴巴,构建“自然保护地认领管护模式”, 助推扶贫与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