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十篇

时间:2023-08-30 17:12:17

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

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篇1

【关键词】东平县农田水利;“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做法

1.“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

东平县位于鲁西南,辖14个乡镇(街道),716个村居,总人口80万,总面积13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3万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52%。全县农田水利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等问题仍普遍存在。山东省委、省政府于2011年提出了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部署。按照上级要求,东平县把2011-2012年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土地整治、农业开发、现代农业小麦产业等7万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区,建成了“农田成方、集中连片、设施配套、技术先进、道路畅通、设计规范、林网适宜、生态良好、土地平整、土壤肥沃、科学种植、产业明显、高产稳定、优质高效、管理严格、运行畅通”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截至2012年底,全县累计投入劳力113.5万个;完成土石方30万立方米,铺设压力管道327公里,建设桥涵1070座,新挖、整修排水沟182公里,新打维修机井510眼,新修生产路110公里,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达14700万元。新增高标准农田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土地综合治理面积2万亩。

通过7万亩“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效益。一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年新增节水能力可达1235万m3,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5。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有明显提高。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3.3%,年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215万kg,增产值2065万元,农民年人均增收219.5元。三是生态及环境效益显著。通过田间斗农渠的节水改造新技术的应用及水土流失面积的有效治理,大大降低了灌水定额,减少了灌溉水渗漏,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地下水污染,同时进一步改善下游河道、渠道内的水环境条件和水质。增加了农村生产生活用水,优化美化了农村生态环境。

2.“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做法

在“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东平县取得了很多好的经验做法总结如下:

2.1提高认识、科学规划,扎实推进“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

“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东平县农田灌排条件持续改善,抗御旱涝灾害能力显著增强。但从整体上看,农田水利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等问题仍普遍存在,农田水利“最后1公里”问题比较突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52%,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最大制约因素。加快转变传统的水利建管模式,实现农田水利建设由传统向现代先进模式的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刻不容缓。为此,东平县紧密结合本县水土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需求,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综合分析基础上,按照“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的思路和“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水源配置、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稽查验收、统一管理体制、统一调度运行”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科学配置水资源”的原则,相继编制完成了《2010-2020年东平县农田水利规划》、《东平县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东平县现代水网规划》、《东平县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水利建设规划。计划2012-2020年,全县新增灌溉面积13.6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45.3万亩,提升灌溉面积30.9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新增节水能力3073万m3,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6万吨,年新增经济作物产量478.9万元。通过集中资金投入,相对集中连片建设、配套改造,形成规模,发挥工程总体效益,彻底改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现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2加强管理、严格程序,确保工程质量

县委、县政府对“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富县强镇目标的重要举措来抓。经研究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工副县长任副组长,财政局、水利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小农重点县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并把项目列入了县委年度1号文件,确定为全县实施的重点项目及十一件为民办的实事之一。县政府与有关乡镇签订了责任书,纳入了有关乡镇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项目建设过程中,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全面实行 “四制”管理。严格按程序组建项目法人。通过公开招标选择有资质、懂规范、精技术的单位来承担施工和监理,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长期发挥效益,制定出台了《东平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办法》。县水利、发改、财政、农业等有关部门业务人员联合成立“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挥部,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协调、技术指导、安全检查等工作。同时建立起政府监督、监理检查、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了资金安全、干部优秀、工程优良、农民受益。

2.3深化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机制、大力推进农村水利工程建管协调发展

为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我们狠抓长效管护机制建设。采用“协会+用水户”的管理模式,进一步理顺产权关系,明确管护责任,2010年以来全县所有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完工后全部移交给用水者协会,由协会负责建后运行管护,明确产权和落实管护责任到用水户,坚持权、责、利相统一,有效确保了工程长久发挥效益。通过深入调研、座谈讨论、征求群众意见,物价、水利两部门有关专家按照上级有关政策文件和“补偿成本、维持运行、受益负担、逐步到位”的原则,共同编制了水价改革方案,核定了项目区终端水价。在项目区全面推行“以水养水”的建后管护新机制,使工程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确保工程长效运行。

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篇2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今年我市先后遭受汛灾、重大旱灾和台风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暴露出了我市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亟待提高。为切实抓好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新时期治水方针为指导,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为重点,切实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促进现代农业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效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二、主要目标和任务

今冬明春,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和引导农民开展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大灾之年促大干,高标准完成中央、省规划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和全市除险加固工程项目,完成全市大中小型灌区整治和渠道清淤,搞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确保新增灌溉面积4万亩,新增排涝面积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8万亩,解决15.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进一步夯实水利基础设施,提升防汛抗旱、饮水安全、节水灌溉、水土保持等设施水平。

三、建设重点

1、确保完成病险水利工程除险加固任务。一是要切实抓好中央、省补助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加快已开工工程的施工进度;抓紧做好﹡﹡水库、﹡﹡﹡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扫尾验收工作;对未开工的省规划内的一般小㈠型和小㈡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要积极筹措资金,尽快组织实施,在12月中旬前开工,确保明年汛前完成。二是抓紧实施市政府《关于“十一五”期间全市病险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工作的实施意见》计划下达的60座水库和4条堤防的除险加固工程,确保明年汛前完工。三是按上级要求,在3月底前,完成已列入水利部最近编制的《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内83座病险水库的大坝安全鉴定和核查工作,在10月底前全部完成工程初步设计和审批,在3年内完成除险加固任务。

2、扎实做好各类规划和预案的编制。各地要科学编制农田灌溉专项规划。针对各类灌区,尤其是中小型灌区在今年抗旱工作中暴露出来的抗旱服务能力低下的现状,加强农田灌溉工程建设。依据农田灌溉专项规划,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强灌区渠系配套建设,提高农村水利设施的防汛抗旱保灌能力。各地要成立以县(市、区)分管领导任组长、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田灌溉专项规划编制小组,落实规划工作经费和编制人员,用一年时间完成编制工作。通过专家评审并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作为指导辖区内农田灌溉工程建设和改造的法定依据。

3、切实抓好灌区续建配套和渠道清淤。针对今年抗旱工作中存在的渠道清淤不到位、渠系渗漏严重等问题,各地要加大对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渠道清淤的力度,继续抓好﹡﹡灌区等国家投资项目的建设。有组织地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和更新改造,提高渠道输水能力,恢复有效灌溉面积。本着“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采取政府补一点,群众自筹一点和“一事一议”等方式组织受益群众对灌区进行渠道维修和清淤,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以资代劳或由用水户协会组织设立渠道清淤专项基金,由专人管理,专业队伍施工对渠道进行清淤。全市大中小型灌区必须进行全面整治,对有渗漏、较易发生滑坡、塌方的险工险段要进行加固处理,对所有渠道都必须彻底清淤,提高渠系水利用率和田间灌溉效率。

4、搞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搞好省级农村饮水解困二期项目验收工作,认真组织编制上报各县(市、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可研报告及实施方案,抓紧做好施工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各项建后管护措施。着力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年内结合新农村试点村的饮水安全建设,力争解决15.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5、切实抓好水源工程建设。各地要高度重视水源工程建设,对库容淤塞的小型水库和小山塘进行清淤,恢复库容,增加蓄水量;要科学规划,采取拦、蓄、提、引等多项措施兴建一批小型水源工程;因地制宜兴建机井泵站,打抗旱井,开发地下水资源。抗旱期间建设的水源应急工程,要进一步予以规范和完善;新建设的水源工程要符合规程规范,水行政部门要加大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做好勘察设计和施工指导。

6、积极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组建试点工作。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是今后十年农村水利工作两件大事之一。各地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扶持引导农民参与用水管理改革,组建农民用水协会。每个县(市、区)重点抓好10个县级农民用水户协会示范点,在今年12月前完成示范点的组建工作,市里在12月中旬对农民用水户协会组建试点工作进行验收。通过试点示范,大力推进农民参与用水改革,力争到基本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和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工程由农民用水户参与管 理。

四、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周密安排部署。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今冬明春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要认真落实行政首长责任制和“防汛、抗旱、冬修”三位一体的责任制,建立部门负责和技术负责制,严把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的质量关。要加强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按照“谁受益,谁投劳”的原则,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使这项工作长期化、制度化,确保水利设施的兴建、维修和管理良性运行。

2、深入调查,科学制订规划。各地要根据近年来水旱灾害的特点,深入基层,认真调查,摸清底细,理清主次,确定目标。特别是针对今年抗旱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编制各县(市、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计划。

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篇3

关键词:农田水利;防汛抗旱;措施

农田水利是保证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农田水利工程能否得到顺利开展直接关系着农民群体的经济收益,并且对于农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市场经济趋于完善,农田水利事业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水田水利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定不足,农田水利工作者对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明显加大。

1 水资源及农田水利管理现状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物质支持,是改善社会生态的重要因素。中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124万亿立方米,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属于干旱国家,我国水资源占世界径流资源总量的6%,但是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又是用水量最多的国家,因此我国水资源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在使用上相对来说压力较大。

尽管我国所储存的水资源丰富,但受到人口数量较多且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水资源面临着巨大的问题,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且水资源浪费问题严重,水资源匮乏日益加剧,此种情况下对于农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水资源问题是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的一项紧迫任务。

当前我国农田水利管理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农田水利管理相对比较薄弱。农田水利管理相对比较薄弱是影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到目前为止,我国仍然没有制定出一个比较合理完善的农田水利管理体系。而我们知道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是一个工程发展的核心部分,如果没有体系的制约,则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另外,我国在农田水利管理的某些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一部分水利工程的产权不够明确,从而使得相对应的责任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进而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

第二,政府重视力度不够。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进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许多地方的政府开始提高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并且不断的完善当地的水利工程建设设备,并且也取得了乐观的成就。但是从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其状况并不乐观,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各地政府只重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略了对农田基础设施的投入。他们只是一味的强调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发展农业经济的根本。近年来,各地政府越来越忽视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

第三,农田水利管理设施落后。农田水利设备最主要的功能是灌溉、排洪和储存水资源。虽然国家对这些设备不断的投入资金进行维修,但这些设备大多比较陈旧,使用年代^长,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另外,随着当今技术的发展,技术水平越来越好,原来的设备显得尤为落后。

2 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措施

2.1农田水利抗旱与有效避免自然灾害

受到气候干旱以及降雨较少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发展面临着特殊的形势,因此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但由于当前我国农田水利设施比较脆弱,无法有效实现防汛抗旱,严重制约这农业的稳定健康发展,甚至给农业经济造成严重损失。因此,为保证农田水利抗旱管理的有效性,应当结合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积极建立健全的农田水利设施体系,有效避免自然灾害,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

2.2强化防汛抗旱的管理

农田水利管理工作中,防汛抗旱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其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着农田水利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且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在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过程中应当采取可行的管理措施,保证防汛抗旱的有效性,推进农业生产的有序开展。

2.3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为保证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的有效性,应当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并将这一工作纳入到农田水利管理体系中,掌握好管理的侧重点,积极推广节水技术与灌溉设施,促进农业生产的有序开展,并提高农作物产量。通过研究可知,在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过程中的节水灌溉技术的合理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水分流失,并且减少了农业污染,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为现代农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所研发的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防汛抗旱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解决水资源匮乏问题,因此应当积极完善灌溉设施,并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促进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推进农业进步。

2.4努力提高农田灌溉标准

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农业也得到较快速度的发展,农业规模日渐扩大,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也明显加大,与此同时,农业灌溉的标准也明显提高,就当前我国农业灌溉的具体情况来看,所应用的农田灌溉设施并不能够满足实际灌溉需求,因此加强农田水利防汛灌溉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当结合农田实际情况开展综合分析,适当提高农田灌溉标准,以更好的适应现实条件下农田灌溉的综合需求,全面提高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有效性,保证农业综合效益。

2.5减少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

当今社会水资源的的浪费和污染情况十分严重。很多地区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而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导致水资源污染越来越严重。另外,加上人们的环保意识比较匮乏,乱砍乱伐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现象。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现状,我国相关政府必须要不断的宣传与节水有关的法律法规,利用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另外,我们还应该鼓励人们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节水意识,认识到我国目前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对于一些大型的企业,我们应该定期对他们进行监督和排查,一旦发现浪费水资源或者严重污染水资源的现象,必须要给予他们一定的惩罚,从而不断地强化他们的节水意识。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型产业,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工作,保证农田水利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优化农田水资源分布状态,更好的满足农业发展对水资源的综合需求,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从而全面推进农业经济进步,维护社会的稳定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 布尼沙・麦合木提 农田水利管理与防汛抗旱探讨[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6(16)

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篇4

“一建”“一建”是指建设标准化旱作农田。长治市多数地方属于黄土丘陵山区,地面不平,耕层不厚,水土流失严重。以农田防护为基础、蓄水保土为中心,采取“四荒”种草种树的生物措施和坡改梯、平田整地等工程措施,有效地减少了地表经流,使20多万hm2基本农田达到了固土、蓄水、保肥的“三保田”标准。“二盖”“二盖”是指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生物地膜覆盖技术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具有显著的蓄水、保墒和增产作用。

经过几年的连续组织实施,在全市基本形成高寒山区地膜全覆盖,丘陵旱地秸秆、地膜二元覆盖,平川地区秸秆覆盖的新格局,从而实现传统农业耕作措施与现代旱作农业技术的有效结合。“三普”“三普”是指普遍实施抗旱耕作技术、普遍增施有机肥料、普及应用抗旱良种。推广“两庄”抗旱耕作经验,实施两种旱地耕作体系,即旱地休闲麦田实施早深耕灭茬、耕后耙、雨后耙、细整地、机播耧播、播后压等技术;春播旱地实施“秋耕壮垡”(早深耕、秋施肥)、“三墒整地”(深耕蓄墒、耙耢保墒、镇压提墒)、“三深耕作”(深耕、深施肥、深中耕)、适时早播等技术。

抗旱耕作技术应用推广,使全市95%以上的旱地有效地蓄住天上水,保住地中墒,大大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普遍增施绿色有机肥料,根据绿色(有机)农业经济区建设要求,针对农业生产上长期存在的重化肥、轻有机肥的实际情况,发展养殖、城肥下乡、秸秆还田、积沤土杂肥,大量挖掘有机肥源,使3.33万hm2蔬菜平均使用农家肥6000kg/0.067hm2左右,3.33万hm2谷子平均使用有机肥3500kg/0.067hm2以上,其他农作物平均使用有机肥2500kg/0.067hm2以上。

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篇5

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约占总用水量的70%,而农业用水的90%是灌溉用水。资料显示,按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我国年缺水总量约为300亿~400亿立方米,每年农田受旱面积700万~2000万公顷,因缺水少生产粮食350亿~400亿公斤。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解决水短缺问题,节水是重要途径,而节水首先要在农业上做好文章。

榆次区位于山西中部,是晋中市政府所在地,也是晋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辖6个山区丘陵乡镇,4个平川乡镇,289个村民委员会,410个自然村,总人口53.73万人,农业人口26.62万人,农户8.16万户。耕地面积65.61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46亩。地域面积1327平方公里,由东向西依次为基岩山区(32%)、黄土丘陵区(36%)、冲积平原(32%)三个地貌单元,山区、丘陵地貌占全区面积的2/3,靠天吃饭的农田占全区农田的一半还强。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区水资源按人均和耕地面积进行折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90立方米,亩均占有水资源量为185立方米,与全国人均占有量2770立方米相比,占10.5%,与全国亩均占有量1860立方米相比,占10.0%,属水资源严重缺乏型县区(特别是山区、丘陵区)。

一、全区节水农业建设现状

1.工程节水农业发展势头良好

近几年来,全区上下高度重视发展节水农业,坚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把工程节水与旱作节水有效地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发展节水农业的途径,在政策方面不断完善,形式更加多样,技术日趋成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区的农田水利发展由过去单一的建设型向效益型转变,按照“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工作要求,就如何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资源重组。根据我区地下水资源先天不足、地表水资源利用程度低下而需水量逐年加大的实际情况,在开源与节流并重的同时,在拦住天上水(雨水集蓄利用)和蓄住地表水(引洪补源)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通过三年解困,有效解决了丘陵山区群众饮水困难,水保治理和淤地坝建设改善了流域内生态环境,平川农田已基本实现田、林、路、机、电、井、渠“七配套”,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截止目前,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8.7万亩;完成节水灌溉面积15.23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3%;完成滴灌工程15处,滴灌面积0.99万亩;实施喷灌工程133处,喷灌面积4.73万亩。全区拥有小型水库5座,总库容为1395万立方米;机电井2350眼,配套机电井2334眼,装机容量29929千瓦;机电灌站152处,安装提水设备2753套(台),总装机容量40408千瓦。灌渠主渠道2896公里,建成防渗渠道2781公里,铺设地下输水管道1047公里,修筑渠系建筑物38座,塘坝9处。圆满完成了部级“九五”计划农业高效用水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重点节水示范区。丘陵山区根据立地条件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成为我省乃至华北旱垣地区发展高效旱作农业的示范工程。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1080万元,可改造东阳镇25000多亩土地。乌金山黑河滩涂土地开发项目,总面积1210亩,是我区有史以来投入最多、规模最大、质量最好、标准最高、配套最全的土地开发项目。

2.旱作节水农业迈出新步伐

旱作节水农业工程是我区为提高旱区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旱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点工程。我区以旱作节水农业建设规划为基础,以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集水、蓄水、保水、节水为主要建设内容,实施“建园区、创精品”为主的水资源综合资源利用技术,努力提高工程田科技含量和综合生产能力,有效地降低了旱灾所造成的损失,显示出了旱作节水工程建设的巨大威力,推动了全区旱作节水农业工程的实施。概括起来讲,主要创新了三种节水农业模式:

一是丘陵旱垣雨水集蓄灌溉旱作农业模式。什贴镇李坊村地处典型的丘陵旱垣地区,全村1629人,耕地5873亩,全部为旱地。该模式集雨水集蓄灌溉和高标准大棚设施为一体,围绕“节水”、“高效”两个重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旱井建设,统一标准,每个旱井蓄水50立方米,配备旱井混凝土集雨场200平方米,矩形沉淀池1个,排退水管道1条,潜水泵1台。

2.大棚建设,介于温室和普通拱棚之间,适合于丘陵旱垣地区,抗风能力强,保温性能好,能有效延长生产时间。棚体总长60米,每个棚配置工作房一座,潜水泵一台。

3.配套设施建设,配套280米扬程水泵一台,100立方米水塔一座,管道6900米,低压线路1600米,循环道路4000米,每棚配备潜水泵一台。截止目前,共完成投资270万元,完成工程总面积280亩,打旱井230眼,建设墙体型大棚50座,种植延秋大田蔬菜200亩,大棚菜收益亩均可达万元以上,大田菜收益亩均可达3000元以上。该工程为我区乃至华北旱垣地区发展高效旱作农业走出一条崭新的路子。

二是水肥一体化综合节水模式。我区坚持运用工程节水和管理节水相结合的方法,因地制宜地发展喷灌、微灌、管灌等各种适宜的节水灌溉工程,重点抓好节水增效园区建设,积极探索充满活力的节水管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乌金山镇2005年总投资50万元,规划建成北胡、南胡、峪头三村250亩水肥一体化示范区。该项目是农业部推广的新技术,为全市第一家。采用新技术后,每棚均可节本增效1000元。该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

1.首部,包括进水口、文丘里施肥器、筛网式过滤器及PVC球阀等部件;

2.田间管网,由PE管连接首部至田间;

3.滴灌带,采用美国TORO出品的补偿式滴灌带,具有较好的抗堵性能。

从实际应用效果看:

①节水,节约灌溉用水90-120方/亩,节水率35-40%,减少投资56元/亩,每方水生产效益28元,比项目实施前每方增收3元;

②节肥,节约肥料40-60公斤/亩,节肥率30%左右,减少肥料投资100-130元/亩;

③节药,棚内温度降低18-20%,病虫害发生率降低70-80%,节约农药费用100-120元/亩;

④省工,省去人工开沟、灌水等田间作业,每亩可节省人工5个,减少投资100元/亩;

⑤增产,棚内微循环改善,达到平衡供肥,作物增产5%-9%;

⑥提质,及时合理供肥,优化生长环境,使产品优质优价;

⑦改土,局部浸润灌溉,使土壤保持团粒结构,不板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三是“双水源四位一体”高效设施农业模式。东赵乡石羊坂村地处榆次东北丘陵旱垣山区,全村142户,耕地1461亩,全部为贫瘠的旱地。2005年,他们投资100万元,建成31套“双水源四位一体”温室大棚。“双水源”即依靠棚面集雨、旱井储存为主要水源,人畜吃水为补充水源。“四位一体”即棚前养殖、棚内种植、滴灌供水、沼气循环。通过发展“双水源四位一体”高效设施农业模式,石羊坂人种出了百余年来第一荐蔬菜,实现棚均收入1万元,纯收入翻番20倍以上。尝到甜头的石羊坂人更坚定了发展致富产业的信心,今年在原有31套温室的基础上,又上马了29套温室。

二、节水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区在农业节水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节水工程投入少,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目前,我区对农业节水工程的投入仍处于较低水平。以2005年为例,全区集中资金重点扶持节水增效园区项目建设,其中国家投资包括吃水工程12处,97万元、东阳农业综合开发二期工程240万元、黑河造地工程650万元、集雨灌溉工程35万元等。补助标准为每亩80—100元,补助金额仅占工程投资总额的1/4。在全区节水灌溉工程总投资中,群众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及集体、企业投资占到了67%,比例较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水灌溉的发展,与社会对节水的迫切要求不相符。

2.节水园区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农业节水增效园区的建设,是农业节水的一个新尝试,园区的管理是一个新课题。从目前的情况看,各乡镇普遍重视园区的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手段不断完善,但还存在不平衡现象,特别是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与当前农村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还需有一个解决的办法。

3.对旱作节水农业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在对我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战略地位和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灾年抓的紧,丰年抓的松,旱作区抗旱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我区虽然从2000年以来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土地综合开发等农田基本建设,农田基础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目前仍有50%以上的农田属中低产田,特别是山区丘陵旱垣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更弱,基本上处于“雨养农业”的状况。

4.对旱作节水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成功经验的推广力度不够

首先是对农科教联合研究开发和推广旱作节水新技术的组织力度不够,存在着常规技术多、高新技术少;研究成果多、可转化技术少等问题。其次是对现有的旱作节水农业典型经验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速度较慢,影响了全区旱作节水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5.各有关部门的协调还需进一步加强

农业、水利、农机等涉农部门之间的协调存在一定差距,使得工程节水与农艺节水结合的不够紧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节水农业整体效益的发挥。

三、进一步加快节水农业建设的建议

1.继续加强对节水农业建设的组织领导

区直各部门、各乡镇要进一步提高对节水农业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高度重视节水农业建设工作。区级都应成立由政府牵头,农业、水利、农机、林业、计划、财政等有关部门组成的领导机构,积极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同时,成立由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专家参加的技术指导组,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工作。此外,还要多途径、多层次加强对节水农业建设的宣传和发动,提高全社会对节水农业的认识,把支持和参与节水农业建设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立和完善不同类型的节水模式

全区经济和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走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并重、工程技术与农艺技术相配套、蓄水保水技术与节水管理技术相结合的路子,丘陵区突出保水、蓄水,平川区主要抓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突出保墒和培肥。

3.加强各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全面推进节水农业的建设节水农业的建设,涉及工程与生物、农艺与农机、设备配置与管理等多学科和部门,需要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及全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对节水农业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以推动节水农业工作的发展。

4.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现代节水农业的建设,关键要依靠科技进步。首先要加强节水新技术的引进、研究和开发。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以及生产企业要加强协作,选择一批先进实用的技术课题联合攻关。其次是要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针对目前存在的农业科技成果整体应用水平偏低、科技成果转化速度较慢、许多已成功的科技成果并未形成生产力等问题,要从各方面入手,努力提高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素质,为节水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应选择一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适用技术,因地制宜大面积推广。

5.制定和完善发展节水农业的鼓励政策,建立健全法规保障体系

首先,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政策,为节水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向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资。

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篇6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调研,建议

引言:近年来,从重庆、成都大旱到2009年的河南、山东等华北地区大旱,到2010年的西南五省区大旱,其频率似乎越来越快。频繁大范围干旱暴露出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存在大问题。华北、黄淮等地降雨持续偏少,河南、山东、山西、河北、江苏、安徽等省出现不同程度旱情。2010年12月21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重点研究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问题。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以农村水利建设为主要内容。“文件”提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治理农村水资源面源污染问题;加强大江大河、大江大河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水库的加固、除险等”主题,规定土地出让金的10%将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充分发挥农田水利设施的作用,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本保障,截至2011年5月10日,全国有17个省市遭受严重旱情,作物受旱面积达1.55亿亩,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第一章绪论

1.1概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威望的提升,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逐渐达到了小康水平,过上了幸福、富裕、和谐的生活。近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土地深化改革和“三农”政策推行,积极的利民、保民、惠农政策走进农村,农村发展展现良好势头,农村建设不断得到完善,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健康指数稳步上升。但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前进步伐。因此,此次调查研究将重点放在新农村建设中农田水利建设问题,选取本市周边乡镇为调查对象,分析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并进一步深入研究,查找问题根源,尝试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1.2农田水利建设的内容。农田水利建设是指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

第二章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

2.1基础水利设施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国家每年的水利投入都给了大工程、大项目,对给予农民帮助最大的“小工程、小项目”投入不够。在资金投入和水利建设方面,水利部门往往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更加关注的是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城市、工业用水的保障,对于农业用水缺乏投入。而地方政府同样因为农田水利投资创造的GDP太低而不愿意把钱花在这方面,而把更多的资金用来招商引资,建工厂、建商品房。

另一方面,农民自己也不愿意独自去投入,粮食是“望天收”,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需要政府与农民共同行动。目前为止,很多农村的沟、塘、渠、堰都是在三四十年前建起来的。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原有的“两工”(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使得原本依靠“两工”体系提供和维护的原有农田水利设施进一步被荒废。农田水利设施运行和维护相应机制的缺乏,也使得农村水利公共投入的缺失。

2.2基础水利设施薄弱。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因陋就简兴建起来的,工程建成时就存在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等问题,再经过几十年运行,现在大部分都到了工程设计年限,进入更新、改造时期,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半数以上的耕地没有灌排设施,产量低而不稳,农田水利工程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近40%的水库病险问题严重,近40%的灌溉设施已经损坏,近80%的灌溉耕地只能抗御一般性干旱灾害。

2.3基础水利设施资金投入缺乏。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农村基本建设投资的减少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反差加大,部分地方乡镇政府脱离农村客观现实进行的各种各样的超前建设和达标活动等,逐渐加大了乡镇政府的财政负担。基层政府不能够有效地将有限的公共资源用于当地民众和当地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基础设施,地方政府(或政府官员)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进行花费资金多、短期显性效益不明显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格局扭曲甚至主体缺位,影响了农村水利建设工程的实施。

2.4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难。一方面,我国农村地区特征差别很大,农民的需求差异不同。缺乏在组织与制度上与当地发展情况相适应的规划安排,农民和政府之间缺乏一个可以表达农民真实意愿和心声的“桥梁”。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不能很好的参与项目的管理,农民的声音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反映不出农民的需求。

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篇7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现状;问题;对策

1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在中央的大力支持、全国人民的大力援助下和全区水利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水利基础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数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底)。在水利投资完成方面,“十五”期间完成水利投资49.87亿元,“十一五”期间完成水利投资69.72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178亿元(截止2014年底,完成水利投资143.25亿元),水利投入不断增大,特别是“十二五”期间的水利投资是“十一五”期间的2倍有余。在骨干水利工程方面,建成了旁多水库、满拉水库、冲巴水库、莽错湖水库等大型水库和满拉、雅砻、墨达灌区三个大型灌区,正在建设拉洛水利枢纽和江北灌区、澎波灌区、拉洛灌区三个大中型灌区。在水资源配置方面,全区蓄、引、提、地下水工程分别为2726处(包括水利部门管辖水库71座,总库容24.95亿m3)、9112处、971处、2470处,蓄、引、提、地下水工程供水量分别为1.75亿m3、19.95亿m3、1.12亿m3、1.8亿m3。在城乡供水方面,通过2000年至2004年实施的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和2005年至2013年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全面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有供水设施的供水人口达到240.71万人。2011年至2014年完成9个县水源地综合整治和19个县水源地建设,解决了15.43万城镇人口的饮水问题。在农田与草场灌溉方面,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35.51万亩,饲草料地和灌溉草场面积达到14.30万亩。在防洪减灾方面,共建设防洪堤1163个,堤防长度2882.59km,有效保护了56个县城、269个乡镇、764个村庄的防洪安全;完成了6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恢复防洪库容10.82亿m3。在农村水电方面,已建农村水电站381座,农村小水电装机达到23.53万kW,解决了14.69万户、75.56万人的用电问题。在水土保持方面,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0.76万km2。在流域综合治理方面,进行了“一江两河“流域综合开发和尼洋河综合治理与保护。在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方面,重点落实了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的“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作,在林周县和贡嘎县试点开展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程建设管理进一步规范。

2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经过多年发展,水利建设各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工程性缺水仍是水利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随着经济社会、城市化进程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推进,水利建设也面临着新的问题。2.1水资源配置能力不足我区水利部门管辖的71座水库总库容24.95亿m3,兴利调节库容11.69亿m3,仅占地表径流量的0.3%。现在仅在年楚河、拉萨河、夏布曲等建设了满拉、旁多、拉洛等控制性骨干工程,但雅鲁藏布江干流及重要支流、澜沧江干流等重要河流仍然缺乏控制性枢纽工程。2014年全区现状供水量24.6亿m3,需水量34.9亿m3,缺水量达10.3亿m3,水资源利用率仅为0.56%,远低于2013年全国水资源利用率22.12%[1]。缺水主要为工程性缺水,水利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能力还远远不足,不满足城乡供水、农牧区灌溉、防洪抗旱、水力发电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用水的要求。2.2城乡饮水安全问题依然存在经过“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基本全面解决了一遍,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基本也都建有城市水源地。但由于地广人稀、农牧民居住极为分散,水源条件差、远离公路、位于山区、工程建设条件差、施工难度大的大量已建的分散式供水工程由于气候变暖、雪线抬高、地下水位降低、地质灾害等原因水源已经干涸。部分早期已建工程由于老化报废、移民搬迁、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提高等造成了新的饮水不安全人口。此外部分分散式供水工程和海拔3500m以上集中式供水工程存在季节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问题。由于城镇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新城区和新农村的饮水问题也急需解决。全区农村饮水工程均未消毒并且未进行定期的水质监测,后期的水质安全不能保证。2.3农牧区灌溉基础设施薄弱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农牧民人数约占总人口的76.3%[2],农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仍有大量农田不能有效灌溉,截止2014年底,有39%的农田缺乏灌溉设施。农田灌溉田间工程配套率低,渠系建筑不配套,支渠以下渠道很多没有开通或仍然沿用老式土质渠道,渠道冻融破坏、淤积、破损、老化失修现象严重,现状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04。节水灌溉发展缓慢,由于节水灌溉一次性投入大,目前仅大中型灌区有几个节水灌溉示范点,农牧业灌溉属于粗放模式,2014年的农田灌溉用水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66%,远高于2013年全国农田灌溉用水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55%[3]。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有天然草地12.3亿亩,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68%,占全国天然草地总面积的1/5,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9.9亿亩。牧区由于草场水利灌溉设施建设滞后等原因,实现灌溉的草地只有0.18%[4],水利配套灌溉的饲草料基地面积人均仅为0.05亩,载畜和抗灾能力比较弱,农牧业靠天吃饭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2.4防洪抗旱减灾体系不完善一是城镇防洪标准需提高,防洪体系需完善。日喀则市、昌都市于2014年已撤地立市,林芝市已于2015年已撤地立市,山南地区和那曲地区也在紧锣密鼓的开展撤地立市工作,各地(市)新城区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现有的防洪标准已达不到城市防洪标准要求,规划的新城区暂未建设防洪基础设施。二是乡村防洪设施不健全,部分沿河分布的村庄、耕地尚未设防,已建的乡村堤防防洪标准5级以下的约占83%,乡村堤防防洪标准低。三是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及气候特点,山洪地质灾害频发,目前仅建设了极少数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同时冰湖灾害治理工程尚未实施,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四是城乡抗旱体系不健全,七地(市)均未建立抗旱应急水源,如遇大旱不能有效抗旱。局部地区发生旱灾频率高、范围广、灾情重,2009年受旱面积达36.47万亩,对农牧业生产和城乡供水安全带来严重影响[5]。2.5农村水电覆盖范围内用电水平低的问题依然存在水能资源丰富,全区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01亿kW,占全国的29.6%,居全国第一,技术可开发量1.43亿kW,占全国的24.9%,仅次于四川,居全国第二[6]。全区现有农村水电站381座,电站装机仅25.53万kW,水能资源开发率极低。且由于农村水电站建设标准较低,已建电站大部分为径流引水式电站,无调节能力,部分乡村电站带病运行或孤立运行,供电保证率低、电能质量差,存在冬、春两季枯水期用电相对紧张的状况,农村水电覆盖范围内,用电水平较低。2.6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任务严峻据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水土流失面积达到42.19万km2,截止2014年底累计治理面积仅为0.76万km2,治理率仅为1.8%。现水土流失面积仍有41.43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5%。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针对不同区域特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尚未形成,水土流失治理难度大。由于农牧业灌溉和工业用水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加之气候变化、雪线上升,一些城镇(如拉萨市)和乡村(如扎囊县等农村井灌区)的地下水位明显下降,河道断流、湖泊湿地萎缩与扩张等现象日益严重,水生态问题凸显,部分地区还出现工业、农业及城镇生活等点、线、面零星轻度污染情况,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任务艰巨。

3水利工程建设对策

紧紧围绕党的十、十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一系列讲话精神,结合中央先后召开的五次座谈会内容,贯彻“坚持一个中心、两件大事、四个确保”的新时期工作指导思想,依据发展“两屏四地”的战略构想,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充分利用对口的有利条件,联系水利发展实际情况,按照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提出新形势下水利发展对策,建设民生水利、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和现代化水利。3.1建设国家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全面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根据国家对我区战略资源储备基地的定位,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区应加强大中型水资源配置骨干工程建设,同时加快水能资源开发速度,建设“西电东送”能源接续基地,加快南水北调北线前期工作,在雅鲁藏布江和澜沧江干支流、多雄藏布、帕孜藏布、易贡湖等建设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提高全区水资源配置能力,缓解全区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造成的城乡供水保障水平不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高、防洪抗旱减灾能力不足、农村用电保障水平低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缺水问题,建设成国家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和“西电东送”能源接续基地,为国家战略发展提供支撑。3.2提高城乡供水保障水平一是按一般城镇、一般农区、一般牧区、高寒高海拔城镇、高寒高海拔农区、高寒高海拔牧区分类进行城乡居民供水安全建设,并建立与之适应的管理制度。在一般城镇、农区和高寒高海拔城镇有条件的地方,优先采取城镇供水管网延伸或建设跨村、跨乡镇联片集中供水工程等方式,进行城乡一体化供水。在一般牧区、高海高海拔农区、牧区,采取分散式供水,如人口居住集中也尽量采用集中式供水方式。二是针对新建改造的城乡供水工程,严格按标准规范进行建设,严格验收和监督,杜绝未达到建设标准的项目通过验收。三是加强城镇供水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和行业主管部门水质督察能力建设,保证供水水质达到饮用水卫生新标准要求,此外加强应急供水能力建设,提高应对突发性水源污染和自然灾害的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四是环境保护和水利部门加快城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调整,建立全区城乡饮用水水源实时数据库。五是建立稳定的城乡饮水投入机制。饮水工程的运行维护成本高,乡镇、农村的饮水工程收取的水费不能满足日常运行的需要,而地方财力较弱,建议中央继续通过既有渠道支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等工作,同时加快研究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政策措施,加大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保护水资源转移支付力度。3.3积极推进农牧区灌溉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继续对未灌溉的农田建设灌溉设施,增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二是加强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斗渠、农渠建设,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根据节水灌溉试点经验,通过工程节水、地面灌溉节水、农艺节水、管理措施节水等方法,逐步扩大推进节水灌溉的范围。四是加大牧区饲草料基地建设力度,通过“五小”水利工程解决牧区灌溉缺水问题,加大牧区水利建设投入,促进牧区草场灌溉发展。3.4建立健全防洪抗旱减灾体系一是要加快大江大河综合治理,对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干流及重要支流进行综合整治,重点对沿江分布的城镇、乡村、农田等进行河道整治或建设堤防,提高大江大河的防洪能力。二是继续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对有潜在洪水威胁的中小河流进行清淤、疏浚或建设堤防、护岸。三是完善城市防洪建设,结合各地(市)新型城镇化和城镇总体布局,完善城市防洪堤,提高城市防洪标准。四是针对集中分布的乡镇、乡村,加快乡村堤防建设。五是结合大中小型水库、“五小水利”工程、抗旱应急水源的建设,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全面增强抗旱能力。六是对冰湖溃决引发的洪水灾害和山洪诱发的泥石流、山体崩塌和滑坡等灾害,进行重点防治,尽快建成和完善冰湖和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信息系统和群测群防等非工程措施,完成重要江河重点河段的洪水风险图编制,编制冰湖和山洪灾害预警预报方案,建立信息通畅、协调有力、联动联防、运转高效的常态化防洪抗旱减灾应急管理决策和协调机制。3.5大力提高农村用电水平一是加大农村水能资源的开发力度。以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小水电代燃料和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等方式,扩大农村水电投资,提高水电站建设标准,增大农村水电装机。二是加强对现有农村水电站的管理,健全平安水电、高效水电制度体系,及时维修改造带病水电站,保障农村水电站效益的发挥。三是促进农村水电站的联合运行和统一调度,提高农村水电的电能质量。四是推进农村水电和大电网的深度合作,加快现有农村水电上网运行,和大电网联合提高农村用电水平。3.6大力促进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根据建设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要求,采取差别化的水土流失保护和治理对策。在藏南及东南以水力为主的侵蚀区,森林资源丰富,可把山腰以上林区划为封山育林区,山腰以下采取治沟骨干工程等水土保持措施,同时加强5月至9月雨季的水土流失防治和监管。在以风力为主的侵蚀区,11月至翌年5月为风季,植被稀疏且以草地为主,应重点加强风季的水土流失防治,合理放牧、保护草皮,可主要采取防风固沙、面覆盖、改良草场等水土保持措施。在藏中“一江两河”地带的腹地,侵蚀类型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相结合,夏季多雨水主要为水力侵蚀,冬季多风寒冷主要为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植被生长良好,应重点加强水土保持防护林和治坡治沟骨干工程建设,改良耕作方式[7]。藏北“羌塘高原”以冻融侵蚀为主、风力侵蚀为辅,平均海拔在4500m以上,人口密度小,植被以稀疏草地为主,生态极为脆弱,应以水土流失预防保护为主,限制开发,科学合理发展牧业,可划分禁牧、休牧、轮牧区,严禁过度放牧,加强对草场的保护。对高原数量多、面积大的高原河湖、湿地水生态保护以自然保护为主、人工治理为辅,保护高原水生态。加强雅鲁藏布江等重要江河源头的源头保护和水源涵养。在藏东南高原边缘森林生态功能区、北羌塘高原荒漠生态功能区和藏中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加强江河保护,维护河湖水生态健康。加强羊卓雍措、哲古湖、易贡湖等的高原河湖水生态修复与保护

4结语

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篇8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建立耕地用养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为目标,以大型机械深松整地为主要手段,通过秋整地,改善耕地质量,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在全县迅速掀起秋建高潮,为明年农业生产再登新台阶奠定基础。

二、工作重点

今年全县秋建工作要突出十一项内容,即突出秋收工作、水田秋翻整地、旱田深松整地、秋整地与规模经营相结合、大型机械连片整地、秋季造林整地、玉米膜下滴灌落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稻育秧大棚做床备土、棚室生产等工作。

(一)突出秋收工作。由于我县今年降水较多,造成作物普遍贪青晚熟,但秋季降水偏少,日照充足,目前还没有下霜,作物已经完全成熟。农口各部门广大干部群众,要快速行动,积极引导农民加快秋收进度,迅速掀起秋收高潮,做到应收尽收,颗粒归仓,为下步的秋建工作争取更多的时间。

(二)突出水田秋翻整地。水田秋翻整地能够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加速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减轻明年病虫草害的发生,抢农时,有利于明年早插秧。因此要组织群众及时收割,及时翻耕,努力实现水田全部秋翻的目标。同时,实现沿路沿线规模推进,三合乡实施水田整地3万亩,要加强对秋整地作业质量的监督管理,搞好检查验收,确保整地标准和质量达到要求。

(三)突出旱田深松整地。推行以深松为主体的“三三”耕作制度,在三年内保证土壤深松一遍,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耕层结构,严格执行《省农机田间作业质量标准》达到“深、平、细、实”作业质量要求,即:作业深度在35cm以上,深松间隔不大于70cm,作业后要做到深浅一致,田面平整,土壤细碎,上实下虚,没有漏耕,达到待播状态。继续执行深松整地补贴政策,扩大深松整地面积。要突出沿绥满公路和林肇路的花园镇、镇、红旗镇,实施旱田整地20万亩。

(四)突出秋整地与规模经营相结合。摆脱就整地抓整地,就任务落实任务的思维惯性,突出示范区和主干公路沿线,逐地块研究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办法和机制,采取带地入社、保底入股、转包租赁、统种分管等方式,加快土地规模经营步伐,为高标准抓好秋整地工作奠定基础。

(五)突出大型机械连片整地。为确保秋整地顺利进行,要充分发挥大型机械收获作用,努力扩大玉米机收割面积,实现玉米秸秆粉碎还田,依托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和农业种植合作社等服务载体,加大力度推进连片整地作业,努力提高大型机械联合作业面积。各乡镇必须有2-4块2000亩以上连片耕作的深松整地达到待播状态示范地块;每个村要有2块1000亩以上连片深松整地地块,从而带动全县秋整地作业上规模、上水平。采取机械除膜和人工除膜相结合的方式,精心组织好秋季除膜工作,确保在10月末前,全面完成今年玉米膜下滴灌地块的除膜任务,搞好地膜回收加工再利用和残膜处理,坚决防止二次污染,避免地膜在地里过冬,明年春季破碎难除。

(六)突出秋季造林整地。抓好国省、公路两侧的公路绿化的整地工作,力争实现造满造严。把乡镇、村屯周围和公路两侧视野内的荒地、废弃地作为今秋造林整地的重点地块,进行全面整地,达到待栽状态。

(七)突出玉米膜下滴灌落实。2013年全县新增玉米膜下滴灌面积9万亩,各乡镇要尽快将面积落实落靠,具体到村屯、地块和农户,10月底前要完成整地起垄工作,全部达到待播状态;各乡镇要搞好2014年租赁设备回收工作,要积极回收,于10月下旬完成。

(八)突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明年计划新打水源井410眼,有旱涝保收田打井任务的乡镇,要利用秋季抢打一批水源井,力争达到总数的60%;搞好河道清淤疏浚,为明年水田生产打下良好基础;有水田田间标准化建设的乡镇要抓紧建设,在11月末工程全部完成;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任务的乡镇必须落实县下达的任务。

(九)突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要高标准抓好示范区整地。2013年全县重点规划镇、花园镇旱田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三合乡、东兴乡水田现代农业示范区。旱田示范区要集中连片深松整地,同步推进起垄、施肥、镇压工作,全部实现小垄变大垄,统一垄距、统一垄向、统一耕作,垄间距离110公分;水田示范区要全面浅翻,积极推进小池变大池。要把秋建整地作为示范区建设的首要环节,捆绑政策,集中投入,整乡整村推进,务必达到高标准、高质量。

(十)突出水稻育秧大棚建设。为提高水稻秧苗质量,保证苗齐苗壮,今年计划建设水稻智能化催芽基地2个,三合乡、东兴乡要选好育苗场所。要改变早春取土的习惯,实施秋备土、秋做床,为育大苗、育壮秧提供良好的苗床条件。利用封冻前的的有效时间,集中人力、物力全面推进,争取到封冻前,备土和做床工作完成计划的80%以上。

(十一)突出新建棚室生产。目前,各乡镇新建的棚室中,一部分已经投入生产,主要生产豆角、西红柿等。整体看,棚室生产利用率低。各乡镇要加快棚室投产速度,抓紧安装棚杆、扣棚膜,订购苗木,整地移栽,即使温室不能生产果菜,也要进行叶菜生产,为明年种植春茬果菜奠定基础。

三、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各乡镇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抓秋收、促秋建,科学分析形势,积极应对困难,使广大干部农民真正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共同推进全县秋建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乡镇要把秋建工作作为当前中心工作来抓,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明确任务目标,层层落实“包、保”责任。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靠前指挥,要深入生产一线解决秋建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确保今年秋建工作有序进行。

(三)广泛发动,加强指导。要开好各种现场会、定标会,使群众掌握农田秋建工作标准和相关的技术措施。要组织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深入乡村和地块,面对面的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为推进农田秋建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四)积极协调,加大投入。各乡镇要协调好贷款、油料、配件的供应,做好资金和物资准备,对参与整地作业的机车,农机监理部门做到不堵截、不刁难,确保秋整地工作顺利进行,各乡镇要加大对农田秋建工作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农田秋建工作的支持。

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篇9

关键词:西部地区;农田水利;灌溉工程

Abstract: The presence of importance, the irrigation water management of farmland in Qinghai irrigation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the Qinghai irrigation management strategies discussed.

Key words: western area; irrigation; irrigation project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 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 而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人均量的1/2弱, 是个严重缺水的区域。青海省地处我国西北部的青藏高原, 全省平均海拔3000m以上, 61%的面积在海拔4000m以上, 西部极为高峻, 向东部倾斜降低。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 干燥、多风、寒冷、, 平均气温低, 降水少、地域差异大。境内干旱频繁且严重, 受害面积大, 尤其是春旱, 有“十年九旱”之说。境内的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等山脉, 海拔在6000m以上山体, 终年积雪, 广布冰川, 冰川年融水量约31. 72×108m3。占本省河川径流量的5. 1%。因此,面对如此严峻的水资源环境,青海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必须总结经验、理清思路、确定重点、强化管理。

1西部农田灌溉水利管理的重要性

1.12010年西南的云南省、贵州省、广西省、四川省和重庆市5省市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耕地受旱面积593.93 万hm2,占全国旱灾面积的76%,其中作物受旱469.40万hm2,待播耕地缺水缺墒124.53万hm2 ; 1770万人、1329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分别占全国的80%和75%。面对如此严峻的农业发展形势,我们必须要对农田水利灌溉建设管理进行重新思考和规划。

1.2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础工程建设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21世纪重大发展战略之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这个基础只能加强不能动摇。农业在西部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在西部大开发发展过程中农业发展是重要的推动力,完善西部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将为农业增产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提供根本保障。

1.3是西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

我国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国家政策的原因,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给社会维稳工作带来了较大压力,西部地区的表现出多发性和易发性的特点。农田水利落后、农村生产条件差、生活水平低促使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在增加大城市人口压力的同时,更是严重削弱了农业的发展力量。此外,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区域,他们大多从事农业生产,水利工程的完善将会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为民族团结和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基础。

2青海省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农村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由于受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我省农村牧区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草原退化、沙化日趋严重;山洪泥石流灾害严重,防洪安全存在隐患;工业废水的不达标排放和农药的过量使用等,使农村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2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东部地区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依然存在;柴达木盆地工业发展区工程性缺水日益凸显;环湖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天然生态屏障正在逐步丧失;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以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不足。因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

2.3农田水利灌溉管理行业法制意识淡薄

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氛围尚未完全形成,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被侵权或水事纠纷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和部门不严格按照建设程序办事, 我行我素。

2.4灌溉工程管理费用不足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利灌溉工程的管理费用也在不断的增加,然而,农田灌溉中水费收费标准定得过低,并且水费收取成功率也不高,特别是有些地方还存在拖欠、截留、挪用灌溉水费的情况,这些现象对灌区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制约作用。因此,当农田灌溉水费收入不高时,灌溉工程管理容易长期处于负债运行,管理人员工资难以保障,管理队伍涣散,致使不少渠系出现失修失管的现象。

3青海省农田水利灌溉管理策略

近几年来, 青海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中, 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但与兄弟省区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在高原独特的生态条件下, 我们发展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主要做法有四条:

3.1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农村水利工作重点

将每年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与各市县目标考核挂钩, 将该项工作列入各市县年终主要目标之一进行考核。各市县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领导, 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做到主要领导负总责, 分管领导具体抓, 认真分配任务, 层层建立责任制, 层层抓落实, 把任务落实到单位和个人。

3.2发展节水灌溉,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青海穷在水上, 苦在水上, 发展的希望也在水上。我省的农业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 在抓好骨干工程建设的同时, 以渠道硬化防渗为中心, 搞好现有水利设施的改造、配套、挖潜和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 积极推广灌溉工程、先进节灌技术和水价控制相配套的节灌制度, 前方百计节约用水户并集中财力、物力修准小涝池、小塘坝等微型工程, 积极推广喷灌、滴灌、食灌等微滋技术, 使有限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3.3积极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

按照“明晰所有权, 放开建设权, 搞活经营权”的原则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在坚持统一规划的条件下, 鼓励农民以合作制、股份制以及个体投资等多种形式自建、自管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 鼓励私营实体或个人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方式, 获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经营权。要做好界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主体的工作, 明确职责权限,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保证工程安全运行和工程效益的发挥。允许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以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进行产权流转, 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3.4坚持不懈的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 还是要坚持不懈的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认真落实政策, 采取“一事一议”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大力推进机械化施工和人工相结合, 解决农村劳动力紧张, 外出打工多等问题, 利用经济杠杆手段激发农田基本建设的积极性, 大胆引进市场竞争机制, 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资金兴办农村水利工程, 对较大的农田水利工程应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 调动广大受益农民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篇10

1.1农田水利建设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农村工作首要任务,尽管与大型水利设施相比,小型水利设施大多规模较小、形态也各不相同,分布比较广泛,但对农村粮食生产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大部分都是水资源缺乏的地区,洪灾、旱灾比较频繁,年均洪涝干旱灾害面积达3333.33多万hm2,占耕地面积的近30%。在某种程度上,旱灾的破坏性超过水灾,粮食生产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如果没有农村水利设施作保障,粮食生产将十分不稳定。然而,相关调研显示,目前全国仍有一半以上的耕地缺乏灌溉设施,灌区普遍存在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抗御旱涝灾害能力较低成为影响农业稳定发展的最大软肋,对农村粮食生产带来极大威胁,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刻不容缓。因此,中央决定需大力发展农村水利事业,夯实水利基础,其中建设重点就是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彻底改变农村靠天吃饭的现状。

1.2农田水利建设是扩大土地资源利用的有效途径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为了保障我国经济生活发展的需要,需要大量的耕地,不仅在数量上要达到一定标准,耕地质量同样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目前我国人均耕地明显不足,大量粮食需要通过进口来保障国内生产生活的需要,世界粮农组织在研究报告中称,我国需要人均有433.33m2的水浇地才能保证正常的粮食供给,国务院也明确规定12000万hm2基本农田红线制度。然而,近几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大量土地变更为建设用地,农村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此情况下,如何提高农村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成为三农发展的重要工作,而这离不开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农村有大量的荒山、荒地可以用来开发建设成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反过来,建成的水利工程设施可以促使更多的非耕地转化为耕地。另外,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可以改善原来的耕地条件,提高耕地产量,尤其原来缺水的盐碱地等,通过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可以改善生产条件、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

1.3农田水利建设是应用农业科技的前提条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田水利建设同农业生产的关系紧密不可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农田水利建设的跟进,而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又能够促进农业生产中技术的应用,两者之间的良性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农田水利技术进步力度显著加大,培育现代农产品品种、喷灌、滴灌和管灌等先进适用节水灌溉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这一切的前提是发展农村水利设施,由于新技术相比原有技术,在生产过程中新种子和新肥料对用水的及时性和水质有较强的依赖性、敏感度,新技术的使用效果只有灌溉效率充分的情况下表现较为明显,否则施肥效果减弱会影响农业生产产量,防虫效果减弱会影响抵御病虫害的能力,灌溉效率不足也会影响植物正常的光合作用,因此,在全国广泛引进先进灌排技术的同时,良好的灌溉系统是引进新技术的基础,也为引入新技术提供了可能性。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