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农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5:27:26

旱作农业

旱作农业范文篇1

1节流与开源并重发展旱作节水农业迫在眉睫

黄骅市有农田灌溉条件的村庄不多,主要分布在官庄乡、吕桥镇、羊二庄镇、常郭镇四个乡镇的部分村庄,灌溉用水主要来源于捷地碱河和机井水,其余地方都是靠天吃饭。虽然每年出现干旱情况时,相关部门会适时采取措施进行人工降雨,同时鼓励村民挖掘坑塘,储蓄水源。但在灌溉农田方面水源还是比较紧缺,当开源远远不能满足灌溉用水需求时,节流不失为一种有效措施。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不仅仅是节水灌溉,还可以转变传统用水、管水方法。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农田降水利用率可以提高8%~10%,达到53%,在平均年降水量552.5mm的条件下,平均每亩每年可节约水源29.4~36.9m3。由此可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迫在眉睫。

2硬件和软件匹配突破项目区农业发展瓶颈

黄骅市农业种植还是以传统耕种方法为主,农田基础条件较差,种植技术相对落后,粮食产量不高,这是制约该市农业发展的瓶颈。在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计划从田间工程、推广农业技术以及建设实验室三项工作着手,使项目区农业发展硬环境和软环境都有所提高。

2.1田间工程。在示范区将铺设PVC防渗管道4万m,修建机耕路1.6万m,维修机井及机电配套8眼,新建桥涵12座。建成后,项目区田间基础设施将得到很大程度的完善。

2.2推广农业技术。农技人员还应在项目示范区推广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种植耐旱作物品种、保水剂应用等农艺旱作技术,改良田间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其中适时深耕是蓄雨纳墒的关键。

2.3实验室建设。在示范区还要建设化验室、检测室,购置土壤墒情监测仪器及软硬件设备11套。两室建成后,技术人员要选择部分典型区域监测、采集土壤墒情、旱情、地力等旱作农业相关信息,与国家旱作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和区域分中心联网,形成全国旱作农业监测预警系统,指导农民在适当时候进行抗旱减灾和农业生产。

3生态环境和产量双提高旱作节水技术好处多

3.1提高粮食产量。就项目区近几年粮食产量来看,每亩小麦产量平均在230kg左右,玉米产量平均在410kg左右。建成1.8万亩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后,小麦单产能达到260kg,比原来亩增产40kg。项目区内粮食总产量预计将增加126万kg,年增经济效益可达277.2万元。

3.2实现节本并提高农产品品质。通过旱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可使旱作农田自然降雨和灌水的利用率、土壤保水能力大幅度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还可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施用量,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0.3%,化肥利用率提高5%~10%,从而在减少农民种地成本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

旱作农业范文篇2

1临夏州农业生产的现状

1.1全州总耕地中水浇地面积小目前临夏州耕地构成中,山地10.88万hm2、川地2.89万hm2、塬地1.28万hm2。在耕地中,水浇地4.44万hm2、水平梯田3.46万hm2、条田2.33万hm2。从耕地构成中可以看出,山地面积大,水浇地不到总耕地面积的1/3。

1.2扩大水浇地面积难度大根据全州水资源普查资料,全州地下水总储量约36667m3,其中可利用的只有1102m3,占3.59%。地下水储量少,只能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在农业灌溉上没有开发价值。地表水过境水量虽然丰富,但是由于分布不匀、开发难度大,加之资金缺乏,在短期内无法大幅度扩大水浇地面积。

1.3干旱少雨是困扰临夏州农业生产的因素根据气象资料,临夏州洮河中下游、刘家峡水库以下的黄河沿岸及永靖县西北部年降水量200~300mm;永靖县东北部和西部地区、东乡县东西两边半山区年降水量300~400mm;东乡县东部高山地区、大夏河下游、广通河中下游、临夏、积石山两县北部年降水量400~500mm。旱作农业又叫雨养农业,指的是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地区没有灌溉条件需要抗旱播种的农业。根据旱作农业的定义,综合耕地构成与耕地分布区域的常年降水量可以看出,今后旱作农业在临夏州农业生产中将逐渐占重要地位。

2临夏州旱作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自然因素的影响,仍不容忽视旱作农业区面积大,旱灾频繁,农田基础设施差,土壤贫瘠,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旱作农业工作,社会认知度低。长期以来,对发展旱作农业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轻视旱作农艺技术,对旱作农业没有强势、持续的扶持政策和发展措施,加上农业自身条件较差,没有能力推动旱作农业全面推广,严重制约着旱作农业的发展。

2.2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旱作农业技术的全面推广临夏州是一个财政亏欠的地区,农业部门技术推广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项目,投资渠道单一。由于缺少资金,项目难以持续开展,先进实用的旱作农业技术难以发挥长效。

2.3旱作农业措施实施不到位,水的利用率低全州范围内,降水径流收集率低;集雨水窖或蓄水池节水补灌设施不配套。灌溉农业区灌溉技术落后,用水粗放,水利用效率低。传统灌溉习惯是“灌溉浇地、有水就浇、大水漫灌、水泡田、灌安冬水”,没有按照作物的需要去浇水,灌溉行为很不科学,导致大量水资源浪费,农田灌溉水效率很低。50%以上的灌溉用水没有直接用到作物上,农田水分损失平均达到10hm2。

3临夏州旱作农业区的特点及旱作农业技术

3.1临夏州旱作农业区特点旱作农业虽然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类型,但由于生产中突出了一个水字,具有其特殊性。临夏州的旱作农业区主要集中在山区,耕地中多为坡地,整个旱作区特点是:自然降水是土壤水分的唯一来源,一年之中总会有比较集中、比较大的降水天气。当降水强度超过土壤的入渗能力时产生地表径流。旱作区人均耕地面积比川塬区多。

3.2土壤、肥料、水分利用领域有以下成果土壤结构好,大孔隙比例合适,小孔隙比例丰富的土壤,即使在相当高的基膜吸力下,仍有许多空隙保持充水和能导水,导水率不致下降太快,有利于作物生长。进入土壤中雨水同时进行着向上的蒸发和向下再分布两个过程,水分由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运动。全州大部分旱作农业区春末夏初至秋季期间,土壤含水量高峰期出现的时间比降水高峰期推迟15d左右;冬至到初春,土壤含水量与7~10月份的降水有密切的关系。

3.3临夏州目前采用的旱作农业技术覆盖抑蒸:通过覆盖形成一种隔离层,阻断土壤中气体与大气交换通道,减少土壤水的蒸发损失,而将水保蓄在土壤中,供作物利用。在类型上有生物覆盖、地膜覆盖、秸秆覆盖、高留茬覆盖、沙石田覆盖、生化制剂覆盖等等。在20世纪70年代,积石山县的安集乡红坪村盛行的沙田玉米,属于沙石田覆盖。雨水就地入渗利用:通过对地表微地形的改变,降低了地表径流水力坡度,截断径流线长度,减缓径流运移速度,从而增加地表径流在一定区域的滞留时间,增加地表入渗能力,达到增加雨水入渗土壤的目的。在类型上主要为平田整地、修建水平梯田,在山坡地沿等高线起垄带状种植等。雨水富集叠加利用:把一定面积上的降水叠加到另外一定面积的土地上,供作物生长利用。在临夏州引用比较广泛的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降雨汇集异地利用:利用汇集的雨水进行一定时期的补水灌溉。目前广河、东乡、永靖、积石山县开展的集雨水窖、集流蓄水池属于此类。

4对临夏州目前主要的旱作农业技术分析与评价

前面将临夏州旱作农业区应用的技术分为4类。在实际生产中4类技术往往是综合运用。

4.1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近年来,临夏州旱作农业区推广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全膜覆盖起垄后在田间形成较大的集雨面,使垄面上的降水向垄沟内聚集叠加。“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以工业产品地膜为主要农资,运用了起垄等农艺措施,实现了覆盖仰蒸、雨水就地入渗、雨水富集叠加等技术综合运用,取得了良好的保温增墒效果。“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要点是垄沟比的确定、垄高的确定、垄形的确定、垄沟的取向等4个方面。研究表明:垄沟比一般可按下式确定:K=(a/x-1)/B。式中:K为垄宽与沟宽之比,B为垄面径流系数,a、x分别为平地未覆膜和起垄覆膜种植时作物水分满足率。如果考虑到垄面覆膜,则垄面径流系数B,根据有关实验结果可取0.85,垄沟比在1∶1至2∶1之间。临夏州目前推广的玉米全膜双垄沟播采取的是2∶1。在地膜覆盖的情况下,运用的垄高以15cm为宜。膜下水分在温度梯度的作用下主要集中在20~30cm层次及其以下土体,相对于种植区而言,这一层次正是5~10cm耕层及其以下土体,这就为种植区的作物创造了良好的土壤水分条件;垄只有达到一定高度才会对地表微气象条件产生有效影响,如减小种植区的地表径流交换,稳定种植区的微生态环境,相对提高和稳定种植区耕层土壤的温度,这些变化对半干旱区苗期较为恶劣的生态和气候条件而言有积极的生物效应;从集水的角度考虑,膜垄达到一定高度集流效果才会好,尽可能增大垄膜的集水面坡度以减少雨水在膜表的滞留时间,避免无效蒸发。比较常见的有拱形垄、梯形垄和三角形垄,一般来讲三角形垄比较经济,集雨效果也比较好。临夏州推广的大多为拱形垄。沟垄的取向应按与所在区域的主风向呈垂直的方向排列,并有意识地增大垄对地表气流的阻碍作用,降低其对种植区地表气体交换的影响,从而构成地膜保护垄下的土壤水分,垄又保护种植区土壤的水分较小损失的沟垄种植体系。当然,在沟垄的取向上必须考虑沟垄应与等高线平行,其次才是与主风向垂直。

4.2培肥土壤、水肥协调、高效用水技术研究分析,在旱作农业区每生产0.25kg小麦,往往要消耗3.60mm以上的降水,而在肥沃的土地上,只消耗0.70~1.50mm降水。原因是肥沃的土地其入渗性、持水力和释水力均优于贫瘠土壤。培肥土壤的目的就是增厚土壤的活土层,增加土壤的团粒结构。培肥土壤、实现水肥协调、高效用水目的,虽然技术简单,但是系统性强,归纳起来是:广开肥源、增施有机肥、合理使用化肥。具体措施是:调整农业结构,实行农牧结合以农促牧,以畜粪肥田,因地制宜建立农作物和绿肥,牧草轮种间作,用地养地的轮作倒茬制度;解决农村能源,实行秸秆还田,牲畜过腹还田。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注意氮、磷、钾和微肥的配合使用,提高化肥利用率。

5对稳步发展临夏州旱作农业生产的几点建议

5.1注意保护旱作区农业生态环境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在临夏州的旱作农业区,旱作农业生产逐步把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旱地耕作栽培技术体系逐步完善。旱作农业区的粮油产量逐年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我们也看到,为了实现农产品高产目标,农用物资投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统计资料,全州玉米全膜双垄沟推广面积达到68666hm2,占全州耕地面积的47%。农膜技术的推广应用使临夏州粮食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农用地膜的负面影响,“白色污染”问题愈演愈烈。从2006~2010年间共投入地膜是17840t,平均每年3568t。残留率按30%(农业部环境监测总站和中国科学院的资料)计,残留量每年达1070t,连续5年残留量为80kg/hm2,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各类农药的使用量也在逐年增加。由于化肥、农药对空气、水体、土壤、农产品都具有严重污染,农产品中过量的重金属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农田地膜残片破坏土壤结构,形成阻隔层,影响土壤通气、透水性能,危害作物生长,导致作物减产。所以在发展旱作农业的同时,保护旱作区农业生态环境,防止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问题也需要重视。总书记于2006年在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讨班上指出“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发展循环农业,强化生态保护,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坚持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实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把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作为临夏州旱作农业区的工作指导方针。

旱作农业范文篇3

一、实施原则及目标任务

(一)实施原则

坚持尽量集中连片、实行整村整乡规模推进。通过补贴地膜、种子和覆膜起垄机械,实行技物结合,做到良法与良种相配套。采取科技入户的办法,确保各项技术随地膜补贴直接到户,提高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

(二)总体任务

2012年计划在全县16个乡镇推广全膜垄作马铃薯栽培面积5万亩。平均亩产达到1500公斤,比对照(不覆膜)亩增产400公斤,年增产马铃薯2000万公斤。

(三)示范点任务

实施良种与良法配套推广,把全膜垄作技术与旱作注水补灌技术、测土配方施肥、优良品种选育、病虫害综合防控、深松耕少免耕等保护耕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中心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面上的工作。2012年建立500亩以上的集中连片示范点39个,示范面积3万亩(其中:县级示范点9个)。

(四)目标进度

2012年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工作从2012年1月开始,2012年10月31日结束,具体进度安排是:

1、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2月底。各乡镇负责完成对农户的宣传发动,规划示范点及面积落实,上报农户种植落实花名册,县农技中心编制实施方案。各乡镇、县种子管理站及早做好种薯的联系和调运工作;县乡两级技术部门要完成对乡村技术骨干及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供销、农机部门做好化肥、农药、农机具的供应工作。

2、2012年3月上旬。县上召开顶凌覆膜动员大会。县财政做好地膜的采购和发放供应。各乡镇进行宣传发动、发放地膜、建档立卡工作,并召开村组干部大会督促农户及早完成顶凌覆膜;技术部门要做好起垄覆膜的现场指导工作。县上派督查组进行专项督查。

3、3月10日至4月10日。东坪、天堂两个乡镇在4月5日前要全面完成顶凌覆膜任务,其余14个乡镇在4月10日前要全面完成顶凌覆膜任务。

4、4月11日至4月底。4月中、下旬组织农户做好种薯处理,破膜播种等工作,做好迎接省、市验收的准备工作。

5、5月上旬至9月30日前,各乡镇组织农户做好放苗、除草、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工作;技术部门要认真做好以马铃薯晚疫病为重点的病虫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工作。

6、10月1日至10月31日前,技术部门要做好测产、典型调查、效益分析、经验总结以及向农户提供销售信息等工作;做好营销服务和废旧地膜回收工作,做好县级考核工作。

二、工作重点

(一)主推品种

重点推广适宜干旱地区生长的马铃薯新品种,品种以陇薯3号、青薯2号、青薯3号、克新6号为主,要引进脱毒马铃薯良种,指导农民选购,尽量做到统一供种,马铃薯脱毒良种统供率达到50%,脱毒种薯推广使用率达到90%以上,马铃薯良种率达100%。

(二)主推技术

各乡镇要以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作为主推核心技术,组装配套推广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形成综合抗旱增产技术体系。

1、全膜垄作栽培技术。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是我县旱作农业推广的核心技术,该项技术集雨、保墒、节水、抗旱、增产,而且还能抑制杂草生长。技术应用率达100%,全膜覆盖率达100%,顶凌覆膜率达100%。

2、测土配方施肥及培肥地力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轮作,增施有机肥,不断培肥地力。积极推行马铃薯专用肥和旱地宝拌种技术,示范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率达100%。

3、土壤深松耕技术。深松耕可以达到疏松土壤,完全打破犁底层,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充分接纳天然降雨,同时还能起到抑制地表蒸发的作用。示范点技术应用率达100%。

4、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首先要选用抗病品种。其次,在项目区乡镇布设病虫监测点,系统监测马铃薯疫病、环腐病、金针虫等病虫发生动态,及时组织群众统防统治。示范点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应用率达100%。

5、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按照马铃薯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积极引导农民按照绿色食品的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要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严格投入品市场管理,严禁高度、剧毒和残留期长的农药投入生产,确保马铃薯的质量。

6、机械化生产技术。大力推广机械深松耕、机械起垄覆膜、机械收获、机动喷雾器防治病虫害等农机化作业技术,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开展试验示范研究

1、开展马铃薯窖藏病害品种抗性鉴定田间试验,明确不同品种的抗性情况,为品种的合理布局、提高病害防治能力和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2、开展马铃薯肥效试验,筛选马铃薯最佳施肥水平,完善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3、开展马铃薯窖藏病害调查。摸清我县主要窖藏病害种类及发病原因,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4、开展旱作注水补灌技术示范。旱作注水补灌技术是我省抗旱节水的又一项新成果,该技术具有节水,使用灵活,实现水、肥、农药一体化使用的特点。显著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肥料利用率,有效控制土传病害为害。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是2012年全县重点工作之一,全县上下要高度重视,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工作责任,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由县政府领导任组长,农牧、财政、扶贫、供销、农机、商务部门及各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加强项目的督促检查和协调调度,确保马铃薯全膜垄作种植技术顺利推广。各相关乡镇也要成立由乡镇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确定专人,认真抓好任务落实、地块规划、农资调运等各项具体工作,确保全面完成任务。

(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1、地膜补助。每亩补助地膜6公斤。5万亩共需地膜300吨,折资约360万元。其中省上补助75吨,需县补助225吨,折资约270万元,不足部分由乡镇和农户自行解决。

2、500亩以上集中连片示范点按每亩5元的标准对种植乡镇再给予奖励。

3、种薯补助。全膜垄作马铃薯种植和脱毒种薯生产共6万亩,县上每亩需补助60元,共需资金360万元,重点用于旱作农业示范点和马铃薯种薯基地建设。

4、注水补灌机械购置补贴。市上分配我县注水机械40台,按照每台2500元,需补贴资金10万元。

(三)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县政府将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示范推广作为重点工作纳入各乡镇年度目标责任制管理,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同时对相关业务单位、帮扶部门的任务完成情况一并按照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设施农业验收及考核办法和县旱作农业项目考核办法》的通知(县委办发〔2010〕125号)精神进行严格考核。建立“县上直接领导、乡镇组织实施、村组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工作机制,实行县级领导联系乡镇、乡镇领导包抓示范点、一般干部包村包组、技术干部包抓技术指导的目标责任制。

1、县级联系领导责任。县级联系领导要高度重视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切实加强与乡镇的联系,加大协调指导力度,督促乡镇全面完成任务。

2、乡镇责任。乡镇是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实施的责任主体,全面负责本乡镇的群众宣传发动、地块落实、技术培训、物资调运发放、销售信息服务、废旧地膜回收等工作。建立农户地膜、种薯、农机具供应花名册,确保地膜、种薯、农机具入村到户。及时向县旱作农业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技中心)上报项目进展情况(实行周报告制,从2月下旬开始,每周星期三下午5点前报到县农技中心,直至春播结束),年中、年底上报项目半年和全年总结,严格按照进度要求完成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工作任务。

3、相关部门职责。财政局负责补助资金的统筹调度和地膜的采购供应;宣传部、商务局、广电局要加大对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工作的宣传力度,重点加强对马铃薯产品的对外推介宣传,帮助解决农民解决销售问题。气象局要及时向相关部门、乡镇、农户灾害性气象预警信息,防止或减少自然灾害对旱作农业造成损失。组织部、纪检委、县委办、政府办要加大对乡镇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各乡镇按照建设进度全面完成任务。

4、业务单位责任。各相关业务单位要根据各自技术服务职责,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成立专家组及技术指导小组,加大技术服务力度。供销社要根据生产需求,及早做好化肥调运供应和废旧地膜的回收;农机局做好农机具配套供应和相关技术服务工作;农技中心做好全县技术骨干的培训和种植过程中的技术服务工作,种子管理站和马铃薯原种场做好脱毒种薯的供应工作。

5、帮扶部门责任。各帮扶部门要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深入乡镇村组,主动帮助乡镇解决在群众宣传发动,地块落实、示范点建设、起垄覆膜播种、病虫害综合防治和产品销售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财力、物力、人力等各方面加大帮扶力度,帮助乡镇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四)强化宣传培训。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是一项新型抗旱增收技术。要树立主动抗旱、科学抗旱的理念,紧紧围绕以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综合技术的推广应用,切实加大宣传、指导和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在抓好县、乡农技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的同时,加强对农民技术骨干和种植农户的培训。要通过办班讲课、播放录像、搞观摩、开展田间现场培训、印发明白纸等形式的宣传培训,使该技术进入千家万户,深入田间地头,使广大种植农户都能较好的掌握这一技术,达到每村有一名农民技术员,每户有一个经过培训的明白人。同时组织农技干部,深入乡村农户,实行蹲点包干,包抓技术指导,确保大面积推广技术不走样。实施科技入户,县上确定1名首席专家和20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实施项目,每个技术人员在示范区联系科技示范户20户,通过项目实施,全县每年培育科技示范户400户以上,辐射带动8000户以上,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保障。加强观摩学习,在马铃薯生长的时期,各乡镇要组织本乡镇的村组干部、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群众到周边乡镇和周边县区进行观摩学习,开阔眼界。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对比分析来增强农民群众推广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的信心,推动全县旱作农业的发展。

(五)加强农膜和起垄机械的供应与管理。对省、县统一供应的地膜,要切实加强管理,健全档案,本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以村为单位分户造册,张榜公布,并以户为单位发放供膜卡,由农户在册卡上签字,确保农膜入村到户。对配发的起垄机由乡镇农技农经站登记造册、加强管护、统一调配使用。

(六)扶持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引导建立马铃薯中介服务组织,把主产区生产基地的农户、运销户及农业技术部门连接起来,扶持发展一批重点从事马铃薯经销的运销公司、专业协会、贩运大户,提高马铃薯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旱作农业范文篇4

关键词:高附加值;旱作农业;发展现状

一、旱作农业发展现状

(一)概况

正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子午岭西麓。全县辖8镇2乡,94个行政村、67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3万人。境内被四郎河、支党河、嘉峪河分割为四塬三川,属雨养农业区,为大陆性季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平均海拔1460m,年降雨量718.8mm,年日照时数2294.3h,>10℃的有效积温3433.6℃,年均气温9.4℃,无霜期168d左右,土壤主要为黑垆土,耕层深厚,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雨热同期,现有耕地28667hm2,其中粮田19153hm2,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县。正宁县光热资源丰富,实行一年一熟和两年三熟农作制,降水资源偏少是正宁县农业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玉米、冬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通过地膜覆盖特别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应用,旱作农业示范区玉米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平均增产7.54%,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玉米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6667hm2左右,其中2018年面积最大,为7333hm2,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主要农作物生产技术模式

近年来,正宁县小麦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已从主要农作物退居一般作物。据统计,2009年正宁县冬小麦面积8000hm2,2020年只有907hm2。而种植面积最大的苹果,达8493hm2,苹果栽培方式由乔化向矮化变革,乔化果园一般宽行窄株,采用栽后覆膜建园技术,纺锤形树形培养,生长季拉枝、垄膜覆盖和行间生草管理技术,示范园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普遍比较到位,有效防治病虫害。第二大农作物是玉米,年播种面积6667hm2左右,80%的玉米采用地膜覆盖种植,一般在1.2m的宽膜上两边撮苗种植,也有双行、全膜双垄沟播采用3行种植模式,露地一般为机播等距种植。第三大农作物为紫苏。紫苏是正宁县的主要油料作物。以前主要在西坡、秋头、五顷塬、三嘉等地分布,以正茬紫苏为主。20世纪90年代后,通过大力推广“麦后移栽荏”新技术,紫苏籽生产实现由“山后向前塬”“正茬向回茬”“回荏向免耕移栽”“低产向高产”的转变,生产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不断提高,面积达2000hm2左右。第四大农作物小麦。2006年,由于种植结构调整,小麦种植面积有所下降,但小麦单产稳中有升。2020年面积1887hm2,产量3690kg/hm2,小麦种植前基肥一次深施,一般露地机械播种,行距17cm,顶凌期施化肥,防虫、防锈病,6月底收获。第五大作物中药材。中药材是正宁县近年大力发展的优势产业,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扶持下,中药材产业发展很快,2020年全县种植中药材2433hm2,其中柴胡966hm2、丹参433hm2、大黄387hm2、秦艽267hm2、药用牡丹100hm2、其他中药材280hm2。第六大作物烤烟。正宁县种植烤烟有着较长的历史,生产经验比较丰富。1958年开始引进试种,到1981年初具规模,1984年以后面积稳步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宫河塬几个乡(镇)为主的优质烤烟生产带,生产鼎盛期栽植面积5333hm2,近年稳定在1333hm2左右。正宁烤烟种植在良种选育、新法育苗、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地膜覆盖、烘烤工艺改革等项目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规模经济效益。在烤烟育苗上,全面推广了大畦、切块、双弓棚育苗新技术。在施肥上,普及推广了配方、双层施肥新技术。在移栽上,针对正宁县5—7月份干旱严重的特点,把地膜覆盖技术应用于烤烟生产,不仅进一步改善了烤烟生产的温度条件,增强了烟田的保肥保水性能,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烟叶的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

(三)机械化生产现状

近年来,正宁县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耕、种、收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截至2016年底,全县农机原值达1.07亿元,全县拥有拖拉机及配套机械11093台(套),种植业机械17031台(套),农产品初加工机械8578台,畜牧机械1948台,运输机械3233台。农机从业人员5357人,农业机械化率达到48.3%。但是由于种植多以一家一户为主,种植的品种、播期、株距、行距、种植模式不一、地块分割、路窄弯多等现状严重限制了大型、高度自动化、智能化机械作用的发挥,导致机化费用高,尤其是在收获环节机械应用程度低。

(四)生产经营组织现状

近年来,正宁县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积极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领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县共登记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90家、县级示范社56家,注册认定家庭农场60户,种养大户20家,注册资金8.6万元,资产总额2.53亿元,年销售各类农产品4.8万t,实现销售收入约1.5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总数22352人,辐射带动农户3.8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6%。生产经营组织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但是还没有形成龙头带动效应。改变的只是耕种面积扩大,对于农产品的开发加工,提高附加值作用不大。组织形式和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存在问题

第一,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水资源匮乏,灌溉设施严重不足,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第二,农业产业结构与品种结构不合理。正宁的优势农产品是苹果、烤烟、荏籽、中药材、蔬菜,而这些作物的产业基地不大不强,主导品种优势不足,产出效益低。第三,旱作农业技术覆盖率低,尤其是旱作农业项目只包含玉米、马铃薯两种作物,而没有覆盖苹果、荏籽、中药材、烤烟等高附加值作物,且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递减,难以撑起一个产业。第四,旱作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机械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优质、性能稳定和适应性高的农机新产品,尤其是适应本地玉米生产的农机产品不足。玉米前期生产机械较多,中后期机械设备不足。尤其是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机械化收割更是困难,对秸秆处理和残膜清理造成很大困难,群众机收意愿低。第五,生产经营组织和社会化服务滞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带动农民增收能力较弱。

三、“十四五”高附加值旱作农业

(一)高附加值旱作农业发展思路

以蓄水、保水、节水工程技术为前提,以先进的农艺技术为依托,以配套的农机具为支撑,实现不同技术的合理组装,并通过试验示范不断完善,形成苹果、玉米、荏籽、中药材、烤烟、蔬菜六大高附加值产业协调发展。预计到2022年,苹果面积达到8666.67hm2,玉米6667hm2,荏籽2000hm2,中药材2000hm2,烤烟1000hm2,蔬菜2000hm2。

(二)主要措施

作为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在农业用水总量零增长的条件下,确保最大限度地用足用好天然降水,积极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适度推进高收益农作物节水灌溉,防止、控制水体污染,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继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着力整县产业片带,建成了南塘优质苹果基地带、北原优质烤烟基地带、三嘉瓜果套种片、林缘种草养畜片、四郎河川区高效设施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等一批专业化、区域化、高效化特色产业板块,农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全县果园面积达到8493hm2,“塬面烟果、川区蔬菜、林缘草畜、全县劳务”的产业格局日趋成型。2.兴修梯田。结合小流域治理搞好土地平整,大搞坡改梯和坡面及沟道蓄水工程等农田基本建设,配合肥料增施,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梯田修建的标准,用4年时间再修建梯田533hm2,使宜修坡耕地的面积达80%。并加强对已修建梯田的维护与改良。

四、农业技术措施

现阶段旱作节水农业主要是农艺技术示范与推广,包括:

(一)调整种植结构

压夏扩秋,继续缩小小麦面积,适度减缩玉米面积,扩大马铃薯、谷子、中药材、苹果面积。引进推广耐寒作物品种。可试种耐旱高粱品种及其他抗旱作物品种,从传统单一耗水种植结构向多元节水种植结构转变。

(二)深耕松土

推广旱原“四墒”土壤耕作法,即伏天和秋季多耕深耕,蓄水保墒;冬季镇压耙耱,借冻聚墒;早春顶凌耙糖,保墒;播后适时耙耱,碎土提墒。此法最大限度地接纳雨水,保存土中水,有效调节土壤水分,做到“伏雨春用,春旱冬抗”,以满足作物生长所需水分。采用农机具深松机进行深耕松土,镇压、耙耱保墒,中耕除草,蓄水保墒。其中,机深耕25cm以上。

(三)地膜覆盖

玉米可半膜覆盖或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果园则以铺设反光膜或幼园覆膜。中药材、蔬菜产业设施栽培或地膜覆盖。

(四)扩大农家肥、磷肥施用量

加大粪肥收集,促进农肥使用稳步回升,实现以肥调水、以水增产的目的。

(五)做好保苗

继续抓好春季去干留湿、点浇、注水播种抗旱保苗技术的覆盖力度,做好抵御春旱准备。

五、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在苹果、蔬菜、中药材上继续发展“高效节水”工程总灌溉措施。主要灌水方式为管灌和微喷灌两种形式。主要建设内容为:新打机井推广果园灌溉。

六、做好抗旱优质品种的引进示范

旱作农业范文篇5

关键词:有机旱作农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

1引言

步入新时代,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是山西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2017年6月,视察山西时明确指出有机旱作农业是山西农业的命脉,山西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山西农业的传统技术特色——有机旱作农业。山西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顶层谋划,高位推动,出台了《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和年度行动计划。同时以创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示范县和封闭示范区为抓手,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旱作良种公关、农技集成创新、农机配套融合、绿色循环发展六大工程,探索具有山西特色的有机旱作农业体系。

2山西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山西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技术创新能力低、品牌引领作用差、生产经营体系尚未成型、标准化建设有待完善等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2.1技术集成应用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技术创新能力急需提升。山西目前虽然引进借鉴了优秀的旱作技术并加以发展,但是技术集成应用仍然很难满足生产的需要。尤其是在抗旱品种、栽培技术、农机配套等方面仍然没有做到高效集成,协同创新的技术增长能力仍有欠缺。现在山西有机旱作配套良种的选育、推广和应用等技术远远无法满足生产的实际需求,仍存在着技术集成薄弱与有机旱作农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例如,栽培技术方面,粮食作物栽培技术也是良莠不齐,杂粮栽培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农机配套方面,现有适用于丘陵山区的农机用具品种少,专用的杂粮联合收割机械发展水平偏低,杂粮的机械化收获率和代用机械使用损失率都不尽人意,不能满足生产需求,特别是谷子和豆类,存在着“无机可用”“有机难用”的处境。2.2有机旱作农业高端供给不足,品牌引领作用尚未真正形成。目前山西对有机旱作农产品缺少深加工,加工转化能力较弱,水平较低,高端供给不足。与此同时,山西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存在着企业加工能力弱与企业效益增长需求之间的矛盾。例如,山西仅有3家农业深精加工水平较高的企业步入2019年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全国百强企业仅有1家,与江苏(126家)和山东(88家)等省份对照,还存在着较为悬殊的差距;山西排名第一的大象集团的年营业收入为103×108元,而全国排名第一的厦门象屿则高达1032×108元。山西很多农产品品牌建设滞后,知名品牌大多是区域性品牌,无法形成真正的品牌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三品”(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规模相对偏低,有效期内的“三品”产品面积仅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0%,与辽宁(73%)、江苏(62%)、贵州(51.2%)等先进省份还有很大差距。就省内而言,“三品”的分布也十分不均匀,忻州、长治、运城三市的“三品”认证数达到了全省的45%,而阳泉、朔州两市的占比不到6%。2.3有机旱作农业实施主体素质不高,生产经营水平低。有机旱作农业实施主体大多为居住在地形崎岖的偏远山区的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无法掌握有机旱作农业的最新技术,对高质量发展也没有明确的认识,对有机旱作的理解认识有较大偏差,导致生产经营“一条龙”的体系仍未建立健全。在实践中还往往存在着抬高标准或者降低标准的现象:有的地方把有机旱作农业做成了一般的旱作农业,仍然使用原始的、传统粗放的生产方式,把标准降低了,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有的地方则不考虑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盲目地大搞有机农业(食品),浪费生产劳动力、成本和耕地,也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存在耕作主体素质低与有机旱作农业规模化生产之间的矛盾。2.4生产处于初级阶段,标准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是在2017年之后才逐步推开,当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围绕有机旱作农业生产所要求的土地、化肥、灌溉技术、种子选育、耕作模式以及深加工方向等标准的制定相对较少。同时,由于山西是中国最早发展有机旱作的省份,可以借鉴的经验较少,一切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没有相对完整的标准化体系,不能将零碎的发展经验融入到一个统一的体系中去,所以发展经验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且相比较其他产业的标准而言,标准化建设也不成熟,无法做到从土壤的标准到深加工产品的标准全流程来构建一套完整的标准化体系,存在着标准化建设基础薄弱与有机旱作农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

3新时代推进山西有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了更好地推进新时代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山西要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全力倡导新发展理念,实现山西有机旱作农业的高质量发展。3.1聚焦良种良法配套,强化技术精准研发,加快健全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山西应当坚持创新发展理念,重点聚焦良种良法配套,促进尽快形成可以引领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建议应开展重点作物品种的联合攻关,从各个生态区中选取优质作物进行抗旱、抗逆的试验,采用良种扩繁和提纯复壮的方法进一步加快山西优势作物(如小麦、谷子、高粱)的抗旱新品种选育,加强有机旱作农业的良种支撑。加强研究总结和技术中和,将现有的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逐步形成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成熟的技术规范,同时也要大力推进农田易机化改造,在丘陵山区25°以下坡耕地面大力推进机耕道建设;要发展适宜丘陵地带的特色作物,研发并推广可以适用于丘陵地带的小型农机、智慧农机等符合新时展的农业用具;要继续推进节水灌溉、精准施肥施药、深松深耕等农机技术的应用。3.2聚焦有机旱作农产品,培育提升山西品牌,提速完善有机旱作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山西有机旱作农产品的品质,通过更优质的产品提高山西品牌的企业影响力,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企业多元发展,加强有机旱作农产品的深加工,确保有机旱作农产品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完善有机旱作农业的产业体系。山西应该重点围绕杂粮、畜牧、蔬菜、水果、干果、中药材、酿造等七大特色产业,按照部门化、标准化、高端化的要求,高质量地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同时,各市县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设立驰名品牌专项资金,大力培育提升山西品牌。同时加强对山西生态原产地产品、地表产品、有机产品和绿色产品的宣传,推动驰名品牌的发展,抱有开放学习的态度,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开放发展理念,建立从有机旱作农业种植到特色产品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力争做到山西品牌数量和公司收入每年较上一年均有所提升,尽早建成山西有机旱作农业的产业体系。3.3聚焦“水土肥”管理,稳步提高粮食产能,推动建立有机旱作农业生产体系。突出“水土肥”的管理和研究,是筑牢有机旱作农业的根基。通过“水土肥”的管理,提升粮食产量,尽快建成有机旱作农业生产体系,有助于解决山西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建议应在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较好的村庄建立试点,做好节水工程,大力实施推广水肥一体化和软体集雨窖的技术,继续实施推广以滴灌、微灌、喷灌等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同时改善土地,增施有机肥,开展沃土肥田工程,提高土壤的蓄水、蓄肥能力,提高农业抗旱减灾能力,培育出健康有肥力的土壤,在粮食产量增加的同时改善山西的地貌,为有机旱作农业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全面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提升有机旱作农业的基本条件,争取做到逐年稳步提高粮食产量。及时将试点的成果推向全省,争取到2020年底增加20×104hm2土地实现滴灌等技术,灌溉水的利用率提升至55%。3.4聚焦优精特要求,实施“标准化+”工程,着力打造有机旱作农业标准体系。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突出优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标准,加快打造出较为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通过建立有机旱作农产品的专属认证标准,并加大有机旱作农产品的认证和监管力度来推进有机旱作农业的标准化建设。建议山西实施“标准化+有机旱作农业”工程,以生产过程全产业链、生产技术全要素、作物品种全覆盖为目的,以水、肥科学利用和农药有效控制为重点,以现代农业技术为支撑,突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生产过程控制、收储运管理等关键环节,加大标准的研制力度和应用范围。用标准来提升山西农业特色产品以及粮食作物市场的话语权,例如,加快完善小杂粮产地的土地标准、生产的技术标准、功能食品的标准,推进“山西小米”等有机旱作农产品产业与标准化的融合和发展,让山西的小杂粮不仅因为标准成为小杂粮市场的佼佼者,更要利用标准使山西小杂粮成为市场内最优质最具有发言权的小杂粮品牌。用标准化打造有机旱作农产品精深加工的产业集群的规模,围绕打造酿品、饮品、乳制品、主食蛋糕、肉制品、果品、功能食品、保健品、化妆品、药品等十大产业集群,加大标准的研制力度,精化标准的内容准度,加快标准的应用进程。争取到2020年底,山西有机旱作农业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完成,农业标准化生产率达到45%以上。

参考文献:

[1]康志文.山西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战略讨论[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2]王娟玲.立足有机旱作全面推进功能食品(农业)发展[J].山西农业科学,2017,45(11):1900-1902.

[3]陈阜.现代有机旱作农业与技术创新需求[J].农业技术与设备,2018(6):9-10.

[4]刘晓贤.保护性耕作促进旱作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J].现代农业,2018(2):52.

[5]钟珏.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农业发展导向[J].中州学刊,2018(5):40-44.

[6]雷锦霞等.有机旱作农业“长治路径”的实践与启示[J].山西农经,2019(8):96-100.

[7]孙江超.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导向及政策建议[J].管理学刊,2019(06):28-35.

[8]杜文波.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现状与思路对策[J].中国农技推广,2019(12):15-17.

旱作农业范文篇6

××管理区土地总面积34万亩。其中耕地16万亩,草场12.9万亩,林地3.4万亩。下辖四个管理处,24个自然村,总人口2.4万人。

区内地上水系主要有闪电河和沙井子河两条河流:闪电河南北贯穿全区,沙井子河东南、西北向流经小城子管理处大梁底草滩,汇入闪电河。浅层含水层系指处于地层最上部的孔隙潜水含水层。榆树沟管理处和小城子管理处位于闪电河两岸。以闪电河冲积成因为主,含水层连续性较好。闪电河两岸地下水水位埋深多为1—2m,其余地带地下水水位埋深一般在2—7m之间。含水层底板的埋深一般不超过20m,局部地段达30—40m,黄土湾东北部的含水层底板埋深只有10m左右。深层含水层为孔隙承压含水层,水量丰富。单井出水量普遍在100m3/h至200m3/h之间,属富水性强的含水层,为人畜集中供水及农田供水的理想含水层。当水位降深为10m时,各富水等级区的单井抽水影响半径均为387m。深层含水层的岩性为含泥质砂砾石,且泥质含量较高,透水性能相对较差,富水性属较贫水区。当含水层厚度为29m,水位降深值为10m,单井出水量为76m3/h。其单井抽水影响半径为274m。根据张市地质第三大队钻井记录和我区资料记载,项目区承压水含水层埋藏深度一般为150-175m之间,含水层厚度一般在20-65m左右,最大厚度为75.23m。根据资料计算,总补给量8278万立方米/年,调节储量6923万立方米/年,动储量1355万立方米/年,静储量15558万立方米。

二、节水灌溉发展情况

为改善管理区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自2003年以来,我区大力实施节水灌溉。其节水灌溉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98-2000年采用铝合金管道式全移动喷灌机,该灌溉方式较渠灌节水,但费时费力劳动强度较大;2001-2002年采用铺设地下防渗管道,地面建出水栓,利用卷盘喷灌机进行浇灌,该灌溉方式虽然节约人力物力,达到了节水的目的,但该喷灌机要求压力较高,需配套大功率高扬程潜水泵,因此该灌溉方式耗能较高;2003后以后采取铺设地下防渗管道利用指针式喷灌机进行浇灌,该灌溉方式达到了节水、节能、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前两种灌溉方式无论从节水、节能和工作效率上都与后种灌溉方式相差悬殊,其唯独优点是不受地块限制,而后种灌溉方式受地块限制,一是要求面积要大,二是其浇灌范围内不能有障碍物。但我管理区大部分土地还属管理区支配,因此该灌溉方式目前在我管理区还是比较适宜的,是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节水灌溉方式。节水灌溉的建成使我区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喷灌机技术的先进性,以及带来的良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充分体会到它具有节地、节水、高产、高效等突出优点。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大大推进了我区种植业招商引资工作进展,截止目前来我区租赁承包土地的公司和个人11家,租赁承包土地19610亩,每年交纳承包费235万元。另外,租赁承包土地的公司和个人2006年种植马铃薯16000亩,具统计每亩马铃薯需人工费150元,16000亩马铃薯可为我区职工群众创利240万元。不但解决了我区剩余劳动力,同时也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旱作与节水推广应用状况

××管理区土地面积34万亩,其中耕地12.7万亩,2009年总播面积为11.7万亩,主要作物品种有:莜(燕)麦、马铃薯、经济作物、青玉米及青饲草等。莜(燕)麦占总播面积的30%,马铃薯占总播面积的14%,油料占总播面积的8%,青玉米占总播面积的48%。据统计数据表明莜(燕)麦水平年亩产量为62公斤,马铃薯亩产量旱地1000公斤,亚麻亩产量37公斤,青玉米亩产(青体)2500公斤。

在××管理区水资源的短缺,常年处于干旱情况下,区领导高瞻远瞩,多渠道筹集资金并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近几年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我区初见成效。我局对小城子管理处的井灌区进行调查,水浇地主要种植多年生牧草、马铃薯和青玉米。根据调查数据表明,种植多年生牧草,第一年投入174元(含种子费60元,肥料费24元,机械作业费35元,农药费10元,浇水费45元);第二年产草籽,利用期5年,每年亩费用145元(包括浇水费45元,收割费10元,折旧费90元),平均每年成本150.8元,多年生牧草生产期平均产草籽20kg,单价16元/kg,亩产值320元,青干草产量300kg/亩,亩产值120元,亩总产值440元,亩纯利润289.2元。种植马铃薯亩产量为2500kg,按每公斤1.0元计,亩产值2500元,扣除成本1800元,亩利润700元。种植马铃薯的土地第二年种植青玉米,平均亩产量4000kg,每公斤按0.22元计,亩产值880元,扣除成本560元,亩利润320元,其效益是旱田的4-10倍。

通过和种植大户座谈,普遍希望从国家到地方要加大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投资力度,扩大节水灌溉面积满足他们的种植要求,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现在的节水灌溉补助政策希望再优惠一些,发展方向应向大型的、节水、节能、增效程度高一些的工程倾斜。对于工程中的自筹资金设置比较满意,这样可以确保工程的质量,使工程的效益长久发挥,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存在的问题

1、水利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国家投资政策的规定,国家水利项目资金投入有限,自筹集资部分到位困难,建设经费缺口大。

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主要是节水灌溉面积占耕地的比例小,加上原有水利工程老化失修,运行效益差等。

3、水利建设新技术推广力度不够,需逐步加大科技含量。

4、对旱作节水农业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得差距。

5、对旱作节水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成功经验的推广力度不够。

今后发展建议措施

(一)、认识推广节水灌溉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感

贯彻农业部《关于推进农田节水工作的意见》精神,充分认识旱作与节水灌溉农业的重要性,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明确节水思路,制定节水政策,创新节水机制,把发展节水灌溉农业作为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措施来抓,努力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本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二)、抓好节水灌溉示范点建设工作,以点带面,推动全面发展

搞示范点建设首先要加大资金投入,出台配套政策,既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和超前性,也要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让农民学得到,用得上,推得开。

(三)、加强农田节水设施建设

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农田节水灌溉的关键性措施。特别是在灌溉区开展田间微型节水工程建设,配置田间输水管、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系列配套设备,提高农田节水灌溉的调控能力。在旱作农业区修建配套集雨的蓄水窖(池)等,提高田间集雨蓄水利用能力和效益。

旱作农业范文篇7

1制约旱农生产的因素

1.1寒。县域西北和西南部深山区,由于年均气温低,无霜期短,冻害严重,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影响极大,只能一年一作。

1.2旱。旱耕地集中在山丘区,农业生产仍然是“靠天吃饭”。降水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而且冬春少雨雪,风大旱情重,耕地地皮处于干裂状态,春末夏初多风,严重影响着旱农生产。目前仍有13133.33hm2耕地无灌溉条件,广种薄收,靠雨养。

1.3蚀。由于山丘区地形起伏较大,加之多暴雨和大风的特点,使旱耕地土壤的水蚀极为严重,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形成跑水、跑土、跑肥“三跑田”,土层变薄,砾石增多,土壤肥力下降,旱耕地水土流失面积达10506.66hm2,占旱耕地面积的80%,年水土流失耕地跑水约8088万m3,跑土52万m3,每年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养分折合化学肥料约1.56万t。

1.4薄。土层浅薄是旱耕地土壤的一大障碍,旱耕地土壤除蚀变化,人为的耕作也是一个主要原因。目前土层浅薄的旱耕地面积为3888hm2,占旱耕地总面积的29.6%。

1.5板。由于旱耕地长期浅耕,有机肥施用量少,质量次,加上化肥用量日益增加,化肥品种使用单一,使旱耕地土壤有机质消耗大于积累,导致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土壤容重由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1.05g/cm3,增加到1.4g/cm3,以1.25~1.3g/cm3居多。土壤孔隙度由56%下降到43%。耕作层厚度由18cm下降到11cm和8cm,低于11cm的面积占49.8%,导致作物根系密集层抬高,超过6cm的犁底层面积达77.5%,严重影响着作物根系对土壤深层水分的吸收。

1.6瘦。土壤瘠薄、养分含量低。据2008年对旱耕地土壤养分监测结果显示,突出表现为有机质含量低,土壤养分比例失调,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为8.9g/kg,碱解氮为75.4mg/kg、速效磷为12.2mg/kg、速效钾含量为50mg/kg,土壤供肥能力低下已成为当前旱耕地产能的限制因素。

2对策

2.1加大旱耕地整理开发力度,防冶水土流失。旱耕地在整理开发中要运用“生物、工程、农艺、农机”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改造措施,建设围山转、反坡梯田、窄带或宽带高标准梯田,小块并大块,里切外垫,围埂打埝,提高耕地平整度,并种植生态防护林,减少风、水对耕地的侵蚀。耕作上变顺坡垄种为横坡垄种,增加植被密度,减少土壤裸露面积和地表径流,改善旱耕地生态环境,达到保持水土,最大限度的减少农业自然灾害,增强旱耕地的抗耐旱能力。

2.2旱耕地实施免耕技术措施和秸秆覆盖及地膜覆盖途径,可提高土壤覆盖度,最大限度的减少地表径流、地表蒸发和土壤裸露面积。

2.3深翻改土,活化土壤。针对旱耕地耕层浅、梨底层厚、土壤容重高,空隙度低的现状,加大秋季深翻改土整地力度,活化土壤,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循环及土壤结构,提高肥水利用效率。

2.4加大旱耕地土壤培肥力度。①增施有机肥料对提高土壤肥力有重要作用。有机肥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腐殖化和矿质化,能形成有机质和速效态养分,同时分解产生有机酸能促进土壤中难溶性无机养分的溶解,提高土壤供肥性能;②推广秸秆堆沤还田和秸秆覆盖还田;据报道亩覆盖秸秆500kg,比裸地耕作土壤有机质增加1.5g/kg,速效磷增加8mg/kg;③实行肥粮轮作和间作,对绿肥作物实行割沤、翻压和过腹还田培肥土壤;④粮豆轮作或间作,可通过豆料作物固氮和根茬还田培肥土壤。

旱作农业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

坚持绿色兴农、科教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聚焦“特”“优”战略,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打造中国北方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有机旱作农业十大工程,培育壮大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经营规模适度、生产管理规范、产品市场认可的有机旱作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形成一批以有机旱作农业农产品种植、加工、营销产业链为基础,集种养循环、科技创新、三产融合的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一批有机旱作农业知名品牌,总结形成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模式,全产业链推进有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目标

以构建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标准化体系为基础,加快推进有机旱作“特”“优”产业发展。2021年,旱作良种普及率稳定在97%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0%,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稳定负增长,“三品一标”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确保不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三、基本原则

(一)突出科技引领,规模发展。立足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产业发展方向,通过项目建设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成果加速融入农业生产,总结推广更多成熟先进、实用有效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和模式,推动有机旱作农业规模化发展。

(二)坚持标准为要,品牌带动。立足行业标准,积极构建符合我县特色的有机旱作农业全产业、全链条标准体系,以标准化促进生产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统筹抓好有机旱作农业产品品牌和技术品牌创建,以品牌化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强化市场调节,主体运作。以消费需求为引领,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及社会化新型服务组织为主体,积极培育壮大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主导产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工商资本助推有机旱作示范园建设,全产业链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发展。

四、重点任务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壤深松、增施有机肥(农家肥)、旱地蔬菜网膜双覆盖、膜下水肥一体化、谷子机械穴播、渗水地膜覆盖、建设集雨补灌设施等有机旱作技术模式,大力实施有机旱作农业建设“十大工程”,建立具有特色的有机旱作农业标准体系、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一)持续推进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全面巩固集店、石坡、店上封闭示范区建设成果,按照抗逆良种全覆盖、高标准农田全覆盖、有机肥替代化肥全覆盖等“十个全覆盖”标准,推进有机旱作农业标准化发展。以龙泉、集店、店上、晋庄、东井岭、百尺等乡镇为重点,建设6万亩优质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以晋庄、黄山等乡镇为重点,建设0.5万亩优质谷子标准化种植基地;以百尺、龙泉等乡镇为重点,建设0.3万亩优质水果标准化种植基地;以东井岭、树掌、大峡谷、石坡为重点,建设0.5万亩优质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以石坡、东井岭等乡镇为重点,建设0.6万亩优质马铃薯标准化种植基地。扩大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种植基地,加大“圳品”基地培育,为农产品走出、走向全国提供产品保证,为农产品精深加工提供优质原料支撑。

(二)持续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产业示范园。按照规划布局科学化、生产基地规模化、产业链条集群化等“九化”要求,持续开展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和评估认定工作,加快推进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到“十四五”末,力争新创建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20个县级农业产业示范园。

(三)持续提升耕地生产能力。聚集粮食生产功能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以提升粮食产能、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为主要目标,通过平田整地、轮作套种、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机械化深耕细作等综合措施,提升土壤蓄水蓄肥能力,提高耕地质量。立足我县实际,利用窖面、设施棚面及园区道路作为集雨面,建设旱井、旱窖、蓄水池等小型集雨、蓄水设施,加强以渠道防渗、管灌、喷灌、微灌为主的节水工程建设,适量发展智能灌溉及水肥一体灌溉施肥系统,增强抗旱节水能力。2021年,新开工建设2.2万亩高标准农田,其中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2万亩。

(四)持续提高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充分发挥部、省、市、县、乡、村六级技术体系和“院县共建”平台作用,调整充实省级专家任组长的有机旱作农业专家技术指导组,深入实施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行动,构建涉农院校、技术推广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组成的教育培训体系,重点围绕抗旱抗逆良种、生态循环模式、艺机一体化、耕地质量提升、生物肥药、节水设施、降解地膜等方面开展研究应用和提供技术服务。年均培训高素质农民2000余人,评价颁证率达到80%以上。加快建立立足市场化的农作物种子种网推广服务网络,鼓励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示范推广抗逆抗旱优良品种30余个。加大旱地西红柿和党参育苗基地补贴力度,新增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200亩,党参良种壮苗繁育基地300亩。以玉米、蔬菜、杂粮、中药材、水果种植为重点,开展抗旱优质新品种、轮作套种、高垄单行网膜双覆盖、生物覆盖水肥高效利用、水肥一体化、绿色生产艺机一体化、种养循环集成技术模式推广应用,建设旱作节水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基地2000亩。

(五)持续深化绿色生态循环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无害化、可循环”为原则,一是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5个关键环节,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推进果菜药、杂粮等特色优势农作物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面积1万亩。全面实施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推广使用银灰反光除草膜、捕虫器、诱虫板、防雹网、性诱剂、生物农药等技术,建设5个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和1个植保新技术示范片。全县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0%以上。二是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依托社会服务组织,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和原料化等综合利用模式,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建立健全农药、兽药、肥料、饲料等包装废弃物和农田地膜回收处理机制,促进包装废弃物和农田地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三是推进畜禽粪污循环利用。大力推进规模化种养循环发展,推广工厂化堆肥处理、商品化有机肥生产技术;鼓励发展大中型沼气、生物天然气工程消化、利用畜禽粪污和可腐生活垃圾,推进沼渣沼液综合利用。

(六)持续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实力。结合全县特优产品发展实际,聚集农产品精深加工五大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壮大现有企业,形成产业龙头,重点打造旱地西红柿、小杂粮、食用菌、中药材等农产品加工贮运产业链,大力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功能食品,建设冷库贮存、加大订单生产,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建成集生产、加工、包装、贮运、品牌、营销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创建县级以上示范社30家。建立健全家庭农场名录管理制度,鼓励组建家庭农场协会或联盟,创建县级以上示范农场5家。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5个。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带动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七)持续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制定农产品品牌建设优惠政策,形成以有机旱作农业为引领,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同步跟进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体系。重点打造“峡谷山珍”、旱地西红柿等县域公用品牌。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标准化生产,开展品牌创建和“三品一标”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新增数量5个和基地面积1000亩以上。积极参与各类农业博览会进行现场推广,继续开展农超对接“溯源蔬菜进超市”活动。组织协调供销系统电商平台、社会电商企业与农产品生产主体开展产销对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京东、淘宝等大型电商平台,推动有机旱作农产品上网销售。

(八)持续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提升行动,结合智慧农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技术体系建设,推进数字农业工厂、数字产业基地建设。通过感知设备、防伪标签和二维码等设备技术,支持有机旱作农业生产基地纳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大力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确保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三大类生产经营主体90%以上的农产品附带合格证上市。持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全县年抽检农产品数量达到800个以上,全县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五、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和科技局、县财政局、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等部门组成的县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出台扶持政策,统筹指导工作,落实工作措施。各乡镇同时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研究制定所在区域的有机旱作农业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年度实施计划,加快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健康发展。

2.加大政策支持。制定《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统筹乡村振兴资金支持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在严格落实政策保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展有机旱地蔬菜、水果、谷子、马铃薯、中药材联接商业保险,不断增强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和灾后生产能力。强化信贷支持,健全完善政银担保合作机制,推动“三农”融资服务体系。落实各项农业生产优惠政策,切实保障农业经营主体用电、用水、用气。

旱作农业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以巩固提升干旱少雨的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以项目带动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加大支持力度,加快示范区建设,创新技术模式,提高抗旱减灾能力,促进我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实施范围。综合区的生产实际情况,旱作节水技术具体落实在我区六个乡镇。

(二)项目目标。推广实施面积15.99万亩。建立1个高标准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核心示范区面积12万亩,按照核心示范区和辐射推广区1:3的比例,辐射带动旱作节水技术大面积推广面积40万亩,示范推广和辐射带动全区11个乡镇,项目区农作物水分生产力提高10%以上。

(三)技术模式。以水肥一体化、浅埋滴灌、抗旱抗逆、地膜减量增效、抗旱坐水种为主推技术模式。

三、实施内容

以镇四合村为主体建立1个高标准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核心示范区面积12万亩。主推以下技术措施:

(一)浅埋滴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选择农田基础设施较好、有灌溉条件、管护条件好、有一定水肥一体化实施基础、可持续应用的区域和实施主体,推广水肥一体化0.15万亩、浅埋滴灌技术模式面积0.015万亩,以玉米、花生旱田作物为主,分布在镇、镇两个乡镇。合理配置、补充高效灌溉、精准注肥,实现水肥资源高效利用。

(二)抗旱抗逆技术。选择我区具备实施条件的代表性作物,我区以示范推广保水剂技术为主,结合抗旱品种、镇压保墒、保水剂拌肥、探墒播种、长效肥等技术措施,改善土壤保水性能,提高作物抗旱能力,促进水肥耦合。在施肥时与抗旱剂充分混拌施入,实施作物为玉米、花生等旱田作物,实施面积0.37万亩。每亩在施肥时接拌入抗旱剂15-20公斤/公顷。每亩补贴100元,补贴采用购买抗旱保水剂,以物资形式发放。实施地点主要分布在我区六个乡镇。

(三)地膜减量增效技术。以示范推广全降解地膜替代传统地膜为主,辅以土壤保水替代地膜覆盖技术模式,配套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缓控释肥等技术,控制传统地膜使用量,从源头上减少地膜使用和残膜污染,促进农业绿色生产。实施作物以花生、玉米旱田作物为主,实施面积0.45万亩,每亩补贴100元,补贴资金以采购全降解地膜的形式发放。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为主,主要分布在我区六个乡镇。

(四)抗旱坐水种技术。在播种的同时,结合墒情监测,在乡、镇、镇、镇、乡、镇指导农户实施抗旱坐水种,在播种处浇灌少量的水,助其出苗,确保节水、保苗。乡、镇、镇、镇各2万亩,乡4万亩、镇3万亩,六个乡镇抗旱坐水种面积15万亩。

(五)墒情监测。利用已建成自动墒情监测站和人工监测点,推进墒情监测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应用,结合人工监测,提升监测效率和服务能力,全面服务于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

四、资金使用方式及支持内容

按照各项技术补贴上限使用资金,遵照有关项目资金管理规定和方法规范使用,补助对象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包括种植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抗旱节水物资厂家、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等。用于技术指导、宣传培训、现场观摩等资金额度不得超过项目资金5%。

(一)浅埋滴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每亩各补贴500元,补贴以物资形式发放,主要采购滴灌管、自动监测设备等。采购形式为政府采购公开招标。

(二)抗旱抗逆技术。每亩补贴100元,补贴采用购买抗旱保水剂,以物资形式发放。采购形式为政府采购公开招标。

(三)地膜减量增效技术。每亩补贴100元,以补贴采购全降解地膜形式对农户进行补贴。采购形式为政府采购公开招标。

五、进度安排

(一)项目准备阶段:2019年12月—2020年4月,我区根据任务目标和资金额度,拟定项目资金分配建议,确定项目目标任务、资金分配内容、绩效考核任务等。开展项目实施区域摸底调查、确定实施区域,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和技术方案。同时组织开展项目实施物资的采购调运,保证春耕前下发使用。

(二)项目实施阶段:2020年4月—2020年10月,组织我单位土肥技术人员开展项目实施技术指导和作物田间管理,结合关键农时,开展宣传培训、示范观摩、组织专家田间测产等活动。

(三)项目验收阶段:2020年11月-12月,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和农业项目管理有关规定,对任务目标总体完成情况、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形成项目验收报告。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管理。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同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总站)。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管理。技术指导组,主要负责实施方案的制定、技术研究指导、技术培训和项目效果评估等。农业农村局和财政局建立联动机制,定期会商,联合检查,确保项目资金专账管理、专款专用。

1.项目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2.技术指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二)强化宣传培训。一是开展培训,加强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和关键操作环节的培训,提高乡镇技术人员技术服务能力。依托新型农民培训、冬春科技培训、测土配方等项目培训工作进行旱作节水技术培训。在全区11个乡镇举办旱作节水技术培训班,通过发放技术资料和明白纸等广泛宣传“旱作节水”的技术模式。二是加强示范引领,在六个乡镇各确立典型示范户,对每个技术环节和技术要领,通过示范户的现场说法影响带动其他农户,做到以点带面,大规模开展此项技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展示、现场观摩活动,提高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农民参与旱作节水技术应用积极性。在镇四合村核心示范区中心位置树立“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县”标牌,明示关键技术,全面宣传展示。在关键农时积极组织现场观摩、技术模式成效展示、经验交流等活动,发挥示范样板典型效应,提高技术服务到位率和辐射率。通过媒体全方位报道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工作动态,提高全社会对旱作节水农业工作认知度。

旱作农业范文篇10

【摘要】:文章分析了广河县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现状及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应用。分析了在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即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大力普及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普及应用,继续开展旱作农业的试验研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及培肥地力技术,加大玉米综合应用技术的开发和农村生态能源建设的结合,制造农业良性循环。

【关键词】:全膜双垄沟播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广河县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方,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南部,整个版图宛如一只奔兔。总面积538平方公里,地理特征可概括为“一川两山,一路两河”,即中部广通河沿线为川区,南北为山地,兰郎公路纵贯全境,广通河、洮河流经辖区,水能资源相对丰富,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平均海拨1953米,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6.6℃,年平均降雨量481.2毫米,全年无霜期212天,平均日照2602小时。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广河县是国列、省列的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甘肃省30个干旱县(区)之一。大面积干旱是该县的主要气候特征,也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全县42万亩耕地中,山旱地占耕地总面积的71.4%,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对广河县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全县辖3乡6镇,102个行政村,20.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8万,占总人口的95%,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85人。总耕地面积19.2万亩,人均0.93亩,山旱地占70%。

1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应用

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是省农技总站近年来试验成功的一项旱作农业新技术,其集雨保墒和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明显,该技术在广河推广始于2005年,基本上于全省推广工作同步,当时全县试种200亩,亩产达700多公斤,比半膜增产30%。由于增产效果显著,通过近几年的大力宣传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应用面积逐年扩大,2006年2500亩,2007年1万亩,2008年引用面积达11.8万亩,平均亩产达849.2公斤。增产率达35.4%,总增产2.6万吨。总增效益4400万元,推广区亩均增收380元户均增收2100元人均增收450元。2009年,广河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23.9万亩,秋膜5万亩。全县涉及9个乡(镇)63个行政村,其中城关镇2.05万亩,祁家集镇3万亩,三甲集镇2.6万亩,齐家镇3.3万亩,水泉乡4.45万亩,庄禾集镇2.75万亩,官坊乡1.05万亩,买家巷镇2.1万亩,阿里麻土乡1.5万亩;示范点39个,示范面积16.1万亩,其中万亩以上示范点7个,5000亩以上示范点7个,3000亩以上示范点9个,2000亩以上示范点13个,1000亩以上示范点3个。全县完成秋覆膜5万亩。2009年该县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23.9万亩,预计全县农民人均稳定增收400元以上。

这项技术的引用,为当地这样一个典型的旱作雨养农业区保粮增收、脱贫致富、推进农业产业化开发、发展现代农业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广河县全膜玉米推广工作之所以走到了全州乃至全省的前列,总结其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抓领导,确保工作责任到位。广河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顺应天时、压夏扩秋,顺应市场、压粮扩经,把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作为加快科技推广步伐、提高土地产出效益、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主要措施,研究制定了《广河县2008-2010年旱作农业项目实施方案》,各乡镇和农业部门认真落实定地块、定任务、定时间、定奖罚的“四定”管理责任制和技术业务人员包规划、包质量、包技术、包验收的“四包”技术责任制,扎实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分析问题,交流经验,深入重点乡镇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

二是抓宣传,确保群众发动到位。今年以来,广河把发动群众、引导群众、激发群众的生产热情作为工作的切入点,依托已建立的高质量示范点,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在春播、夏收和秋播的关键时期,州县先后抽调千名干部下基层,开展以结构调整、科技推广为主的宣传教育和帮扶活动,宣传推广以沈单10、16号、中单2号、豫玉22号等玉米良种为主推品种,积极推广金凯3号、东单13号、中玉9号、登海3622、富农1号、东单11号、东单8号、奥玉2号、富友9号、农华8号、陇216、富农628、富农209、陇219、辽单527、辽单526、中农368、辽单565、富农3027、金凯2号、沈单16号、豫玉22号等适宜干旱山区生长粮饲兼用型优质玉米品种。种植大户在本乡镇建立的示范点进行了观摩学习,水泉等乡镇先后2次组织2000多名群众到水泉等乡镇去秋今春落实的全覆膜玉米种植示范点进行了现场观摩;州县农业农技部门印发全覆膜玉米种植技术资料3.5万份,刻录发放光盘270张;宣传广电部门也进行跟踪报道,及时宣传好做法、好经验,先后制作专题报道21次,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使这项技术妇孺皆知、深入人心。

三是抓融资,确保资金筹措到位。为了推动旱作农业项目秋覆膜任务的落实,全县上下不断探索、创新机制,充分运用宣传教育、政策引导、利益驱动、示范带动等多种方法,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形成项目实施的巨大合力,尤其在省补项目资金没有到位的情况下,积极筹措和整合其它项目资金,并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810万元,专项补贴旱作农业生产,最大可能地落实优惠扶持政策,提前预购了所需地膜。,确保了在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能够平价供应,县直包乡部门最大限度地筹措资金,在地膜、化肥等方面给予贫困农户适当补助,农行、信用联社等金融部门主动介入,加大支农扶持力度,对筹措资金困难的农户给予货款支持,切实解决了群众自筹资金困难的问题,有效推动了秋覆膜面积的落实。

四是抓服务,确保技术指导到位。该县高度重视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推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制定了“三级两线”目标责任制,“三级”就是县、乡、镇三级层层签订责任书,县级领导包乡抓样板,乡镇领导包村抓规模,村社干部包地抓落实,“两线”就是党政一条线、技术一条线,抓住时机,全力狠抓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抽调177名技术人员(其中州上支援40名)组成40个技术服务小组和农膜发放小组深入田间地头,“零距离”开展便民服务,技术服务小组深入地块,对农民手把手进行技术指导,农膜发放小组走村串户,按时将农膜发放到农民手中。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及时对技术人员和干部群众进行旱作农业相关知识培训班25期,培训农民群众达13.1万人(次),在镇村干部和广大农技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保质保量完成了覆膜任务。

该县77个行政村全面完成了覆膜任务,占全县102个行政村的75.5%,总面积达27.92万亩,超额完成了省州下达的27万亩的覆膜任务,占计划推广任务的103.4%。通过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使全县3.25万农户16万人受益,在全县上下掀起了一场农业“白色革命”的浪潮。

五是抓示范,确保面积落实到位。在旱作农业项目推广中坚持突出重点、抓点带面,集中人力、财力和技术优势,按照“种植一块、成功一块,种植一点、引导一片”的原则,把示范片带建设作为“各级领导的决策田、技术人员的试验田、广大群众的样板田”,共规划落实示范面积22.8万亩,其中,并在各个示范点安排不同覆膜方式、不同配方施肥等多项对比试验,达到了点上示范、面上开花的目的。

2存在问题

2.1配套资金受到制约

广河县是国家扶贫县,财政状况入不敷出,全县适宜推广玉米全覆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区域广,面积大,投资多。由于实行农资资金补助,县级财政十分困难,该山区农民收入相对较低,筹资难度较大。

2.2群众认识不够,技术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推广工作还在起步阶段,部分农户对全膜双垄沟播栽培中的选地整地、施肥、使用农药、起垄、覆膜等关键技术环节还没有充分掌握,培训农户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2.3后续加工转化滞后

随着旱作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普及,玉米将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也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但目前对玉米籽粒和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十分有限,产业链条短,产品就地增值转化的空间小。

2.4地膜回收利用率低,造成农业环境污染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采用全耕地完全覆膜,避免了地表的雨水冲刷和水肥流失,防止了水土流失,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但是由于旱作农业面积大,地膜使用量大,作物收获后,废弃地膜量大面广,造成农业环境的污染。

2.5劳动量大,劳动力不足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生产工序多、劳动强度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由于该山区主要通过劳务输出增加收入,这与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推广存在一定的矛盾。所以在有些生产环节上管理跟不上。对作物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3发展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措施与对策

3.1不断探讨和完善旱作农业发展新技术

立足县情,开展旱作农业的试验研究。要在突出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这一主推核心技术的同时,更加重视旱作农业配套技术的全面落实和宣传培训推广。技术上:一要引进示范推广优良品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农业生产条件,在海拔2200米以上推广酒单4号为主的新品种,有富农1号、酒125、承3359等优良品种.在海拔2200米以下推广中晚熟品种:沈单16号、沈单10号、富农1号、金凯3号金穗4号等优良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二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及培肥地力技术。围绕“测土、配方、施肥指导”三个环节,广泛开展野外调查、土壤测试、田间试验、示范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切实让农民全面掌握全膜双垄沟播栽培中的每一个重要技术环节。配套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合理轮作、增施有机肥等提高耕地地力和质量的技术,大力培肥地力。三要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结合玉米生长病虫害,大力推广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

3.2组织大规模的农民技术培训

农民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真正使用者,只有广大农民掌握好技术,才能应用好技术,这项技术才能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农民科技培训至关重要。采取先对示范区农民培训,而后对幅射推广区农民培训的方法,技术宣传能够提高人们对技术认识的深度与拓展技术普及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印发技术资料、开展技术咨询、电视讲座、报刊专栏、科技刊物等多种途径,广泛开展技术宣传,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粮食作物旱作节水技术推广重要意义的认识,促进粮食作物旱作节水技术的全面推广。切实把旱作农业技术落实到农民手中,达到示范推广与农民培训的同步进行,提高技术推广的实用价值。

3.3继续实行资金补助政策

为促进贫困地区尽快解决温饱,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进一步加大旱作农业推广力度,大力支持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普及应用,由于财政困难,落实配套资金困难很大,要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上级部门的支持,继续实行资金补助政策。

3.4加大玉米综合应用技术的开发

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加强全膜双垄沟播种植与养殖业发展和农村生态能源建设的结合,制造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加大青贮设施建设。把玉米籽粒及秸秆进行科学开发、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