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附加值旱作农业发展现状

时间:2022-08-01 02:59:17

高附加值旱作农业发展现状

摘要:本文对正宁县高附加值旱作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高附加值;旱作农业;发展现状

一、旱作农业发展现状

(一)概况

正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子午岭西麓。全县辖8镇2乡,94个行政村、67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3万人。境内被四郎河、支党河、嘉峪河分割为四塬三川,属雨养农业区,为大陆性季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平均海拔1460m,年降雨量718.8mm,年日照时数2294.3h,>10℃的有效积温3433.6℃,年均气温9.4℃,无霜期168d左右,土壤主要为黑垆土,耕层深厚,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雨热同期,现有耕地28667hm2,其中粮田19153hm2,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县。正宁县光热资源丰富,实行一年一熟和两年三熟农作制,降水资源偏少是正宁县农业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玉米、冬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通过地膜覆盖特别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应用,旱作农业示范区玉米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平均增产7.54%,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玉米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6667hm2左右,其中2018年面积最大,为7333hm2,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主要农作物生产技术模式

近年来,正宁县小麦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已从主要农作物退居一般作物。据统计,2009年正宁县冬小麦面积8000hm2,2020年只有907hm2。而种植面积最大的苹果,达8493hm2,苹果栽培方式由乔化向矮化变革,乔化果园一般宽行窄株,采用栽后覆膜建园技术,纺锤形树形培养,生长季拉枝、垄膜覆盖和行间生草管理技术,示范园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普遍比较到位,有效防治病虫害。第二大农作物是玉米,年播种面积6667hm2左右,80%的玉米采用地膜覆盖种植,一般在1.2m的宽膜上两边撮苗种植,也有双行、全膜双垄沟播采用3行种植模式,露地一般为机播等距种植。第三大农作物为紫苏。紫苏是正宁县的主要油料作物。以前主要在西坡、秋头、五顷塬、三嘉等地分布,以正茬紫苏为主。20世纪90年代后,通过大力推广“麦后移栽荏”新技术,紫苏籽生产实现由“山后向前塬”“正茬向回茬”“回荏向免耕移栽”“低产向高产”的转变,生产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不断提高,面积达2000hm2左右。第四大农作物小麦。2006年,由于种植结构调整,小麦种植面积有所下降,但小麦单产稳中有升。2020年面积1887hm2,产量3690kg/hm2,小麦种植前基肥一次深施,一般露地机械播种,行距17cm,顶凌期施化肥,防虫、防锈病,6月底收获。第五大作物中药材。中药材是正宁县近年大力发展的优势产业,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扶持下,中药材产业发展很快,2020年全县种植中药材2433hm2,其中柴胡966hm2、丹参433hm2、大黄387hm2、秦艽267hm2、药用牡丹100hm2、其他中药材280hm2。第六大作物烤烟。正宁县种植烤烟有着较长的历史,生产经验比较丰富。1958年开始引进试种,到1981年初具规模,1984年以后面积稳步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宫河塬几个乡(镇)为主的优质烤烟生产带,生产鼎盛期栽植面积5333hm2,近年稳定在1333hm2左右。正宁烤烟种植在良种选育、新法育苗、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地膜覆盖、烘烤工艺改革等项目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规模经济效益。在烤烟育苗上,全面推广了大畦、切块、双弓棚育苗新技术。在施肥上,普及推广了配方、双层施肥新技术。在移栽上,针对正宁县5—7月份干旱严重的特点,把地膜覆盖技术应用于烤烟生产,不仅进一步改善了烤烟生产的温度条件,增强了烟田的保肥保水性能,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烟叶的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

(三)机械化生产现状

近年来,正宁县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耕、种、收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截至2016年底,全县农机原值达1.07亿元,全县拥有拖拉机及配套机械11093台(套),种植业机械17031台(套),农产品初加工机械8578台,畜牧机械1948台,运输机械3233台。农机从业人员5357人,农业机械化率达到48.3%。但是由于种植多以一家一户为主,种植的品种、播期、株距、行距、种植模式不一、地块分割、路窄弯多等现状严重限制了大型、高度自动化、智能化机械作用的发挥,导致机化费用高,尤其是在收获环节机械应用程度低。

(四)生产经营组织现状

近年来,正宁县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积极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领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县共登记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90家、县级示范社56家,注册认定家庭农场60户,种养大户20家,注册资金8.6万元,资产总额2.53亿元,年销售各类农产品4.8万t,实现销售收入约1.5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总数22352人,辐射带动农户3.8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6%。生产经营组织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但是还没有形成龙头带动效应。改变的只是耕种面积扩大,对于农产品的开发加工,提高附加值作用不大。组织形式和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存在问题

第一,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水资源匮乏,灌溉设施严重不足,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第二,农业产业结构与品种结构不合理。正宁的优势农产品是苹果、烤烟、荏籽、中药材、蔬菜,而这些作物的产业基地不大不强,主导品种优势不足,产出效益低。第三,旱作农业技术覆盖率低,尤其是旱作农业项目只包含玉米、马铃薯两种作物,而没有覆盖苹果、荏籽、中药材、烤烟等高附加值作物,且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递减,难以撑起一个产业。第四,旱作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机械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优质、性能稳定和适应性高的农机新产品,尤其是适应本地玉米生产的农机产品不足。玉米前期生产机械较多,中后期机械设备不足。尤其是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机械化收割更是困难,对秸秆处理和残膜清理造成很大困难,群众机收意愿低。第五,生产经营组织和社会化服务滞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带动农民增收能力较弱。

三、“十四五”高附加值旱作农业

(一)高附加值旱作农业发展思路

以蓄水、保水、节水工程技术为前提,以先进的农艺技术为依托,以配套的农机具为支撑,实现不同技术的合理组装,并通过试验示范不断完善,形成苹果、玉米、荏籽、中药材、烤烟、蔬菜六大高附加值产业协调发展。预计到2022年,苹果面积达到8666.67hm2,玉米6667hm2,荏籽2000hm2,中药材2000hm2,烤烟1000hm2,蔬菜2000hm2。

(二)主要措施

作为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在农业用水总量零增长的条件下,确保最大限度地用足用好天然降水,积极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适度推进高收益农作物节水灌溉,防止、控制水体污染,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继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着力整县产业片带,建成了南塘优质苹果基地带、北原优质烤烟基地带、三嘉瓜果套种片、林缘种草养畜片、四郎河川区高效设施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等一批专业化、区域化、高效化特色产业板块,农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全县果园面积达到8493hm2,“塬面烟果、川区蔬菜、林缘草畜、全县劳务”的产业格局日趋成型。2.兴修梯田。结合小流域治理搞好土地平整,大搞坡改梯和坡面及沟道蓄水工程等农田基本建设,配合肥料增施,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梯田修建的标准,用4年时间再修建梯田533hm2,使宜修坡耕地的面积达80%。并加强对已修建梯田的维护与改良。

四、农业技术措施

现阶段旱作节水农业主要是农艺技术示范与推广,包括:

(一)调整种植结构

压夏扩秋,继续缩小小麦面积,适度减缩玉米面积,扩大马铃薯、谷子、中药材、苹果面积。引进推广耐寒作物品种。可试种耐旱高粱品种及其他抗旱作物品种,从传统单一耗水种植结构向多元节水种植结构转变。

(二)深耕松土

推广旱原“四墒”土壤耕作法,即伏天和秋季多耕深耕,蓄水保墒;冬季镇压耙耱,借冻聚墒;早春顶凌耙糖,保墒;播后适时耙耱,碎土提墒。此法最大限度地接纳雨水,保存土中水,有效调节土壤水分,做到“伏雨春用,春旱冬抗”,以满足作物生长所需水分。采用农机具深松机进行深耕松土,镇压、耙耱保墒,中耕除草,蓄水保墒。其中,机深耕25cm以上。

(三)地膜覆盖

玉米可半膜覆盖或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果园则以铺设反光膜或幼园覆膜。中药材、蔬菜产业设施栽培或地膜覆盖。

(四)扩大农家肥、磷肥施用量

加大粪肥收集,促进农肥使用稳步回升,实现以肥调水、以水增产的目的。

(五)做好保苗

继续抓好春季去干留湿、点浇、注水播种抗旱保苗技术的覆盖力度,做好抵御春旱准备。

五、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在苹果、蔬菜、中药材上继续发展“高效节水”工程总灌溉措施。主要灌水方式为管灌和微喷灌两种形式。主要建设内容为:新打机井推广果园灌溉。

六、做好抗旱优质品种的引进示范

玉米引进推广抗病、优质、高产、高蛋白、高淀粉、高油及粮饲兼用新品种;蔬菜引进推广抗病、优质、高产、耐贮运新品种;苹果引进推广抗寒、优质、中晚熟、耐贮运,鲜食加工兼用型新品种;中药材继续示范推广丹参、柴胡、当归、红花、秦芜等高价值品种,扩大规模,推广效益。

作者:苏继明 单位:甘肃省正宁县蔬菜生产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