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商业模式特点十篇

时间:2023-08-30 17:08:04

跨界商业模式特点

跨界商业模式特点篇1

自1863年美国发明家伊萨卡·胜家和伊·克拉克创建的胜家(Singer)缝纫机厂,由于产品适销对路而打开欧洲市场以来,跨国公司已经历了150年的发展历史。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众多企业跨越国界进行经营,其规模越来越大,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商业模式是一个比较新的名词,尽管它第一次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被广泛使用和传播。到底何为跨国公司、何为商业模式,何为跨国公司的商业模式呢?只有概念清晰,才能展开阐述。我们可以从三个概念入手,展开分析。

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Corporation),又称多国公司(Multi-national Enterprise)、国际公司(InternationalFirm)、超国家公司(Supernational Enterprise)和宇宙公司(Cosmo-corporation)等等。

上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组成了由知名人士参加的小组,较为全面地考察了跨国公司的各种准则和定义后,于1974年做出决议,决定统一采用“跨国公司”这—名称。

社会各界对于何为“跨国公司”,由于标准不同,定义也不同。

(一)跨国公司的定义

1.跨越国界基础上的定义

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指定专家小组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定义,认为跨国公司是“在它们的基地所在国之外拥有或控制着生产或服务设施的企业。”这个定义规定了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同时在本国和国外从事经营活动,二是提出对国外生产服务设施的控制权,而不仅仅是贸易和商务活动。联合国的定义没有强调控制权的来源,表明控制权既可以是基于资产所有权,也可以是基于合约的资产使用权。而很多学者则强调控制权的来源应是资产所有权,因此跨国公司是“国际综合性生产体系,母公司以股本为基础对它进行控制,而母公司基本上由所在国的国民所有和管理。”

邓宁认为,“跨国的或者多国的生产企业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在一个以上的国家拥有或者控制生产设施(例如工厂、矿山、炼油厂、销售机构、办事处等)的厂商。”他在1993年对跨国公司的概念又进行进一步补充:“多国企业(MultinationalEnterprise)或跨国企业就是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并在一个以上国家拥有或控制着从事增值活动(Value-adding Activities)企业的机构。”

帕尔蒙特(Palment)按经营方向将企业分为三类:一是民族中心(主要面向母国本国市场)的企业;二是多中心(主要面向东道国)的企业;三是以环球为中心(面向全球市场)的企业。帕尔蒙特认为后两者属于跨国公司。

梅森劳基(Masonlocky)认为,跨国公司的第一个标准就是在许多国家从事经营,第二个标准是它在哪些国家从事研究、发展和制造,第三个标准是管理必须是多国性的,第四个标准就是股票所有权必须是多国性的。

2.经营业绩标准下的定义

弗农认为营业额超过1亿美元才称之为跨国公司;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1993年则认为营业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为跨国公司,即所谓的“10亿美元俱乐部”(Billion Dollar Club)。

3.股权意义上的定义

哈佛大学的学者认为,可以称为跨国公司的企业必须具备3个条件:(1)销售额方面美国企业必须超过1亿美元,美国之外的企业必须超过4亿美元;(2)最少要在6个以上的国家拥有子公司;(3)在国外子公司的股权不得少于25%。上述股权规定对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公司很适用,是因为美国企业的股权公众化、分散化程度很高,25%的股权往往意味着控股权。但从世界范围内看,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股权很集中,25%的股权很可能是非控股的小股东。所以由于各国情况各异,很难划一而定。

4.管理控制角度下的定义

叶刚在《遍及全球的跨国公司》一书中提到,只有当总部和所有国外子公司的上层经理人都是或者主要是由母公司所在国公民或者居民担任的企业,才能算作是跨国公司。反之,如果这些高级职位由东道国当地人担任,则不能称之为跨国公司。

金德伯格已经不再把现代跨国公司视为一种传统微观经济学意义上的单个厂商,他认为,现代的所谓跨国公司并非是统一化的厂商(Unified Firm),而是由地处不同国家、地区的若干利润中心所组成的松散聚合体(Loose Agglomerations of ProfitCenters)。

(二)跨国公司划分标准

综上,目前对跨国公司的划分主要依据以下三种标准:首先是结构性标准,包括跨国的程度、所有权性质、决策和控制权掌握者等。其次是营业实绩标准,包括公司在国外经营的资产额、销售额、雇员人数和利润等指标。第三是行为特性标准,包括公司是否具有全球的经营战略,是否客观地对待和处理各国的机遇和挑战,是否公平地管理、激励和调节各子公司的经营,是否重视整个公司的资源优化组合与协调发展等。

其实,上述的三种标准之间是相通的。一个跨国经营的企业,自然会比仅在本土经营的企业在业绩上有变化,管理模式上和行为特性上有调整和变化。对于跨国公司的实际经营者来说,可以综合三个标准去界定自己的跨国公司标准。相对来说,结构性标准和行为特性标准的重要性和稳定性会更强。

我们认为,唯一不变的是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概念也在与时俱进。在全球化的推动下,企业组织已经超越了国家和城市的限制,逐渐地向全球网络化布局发展。2006年,IBM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介绍了根本性的新型业务设计的概念——全球整合型企业(GIE)。它是一个开放、模块化的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都将自己整合到网状经济的结构之中。这种变化如此巨大,有人甚至在追问:全球整合企业会取代跨国公司吗?同时,我们看到,这种变化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于商业模式的变化产生的。那么,什么是商业模式呢?

商业模式

德鲁克认为,当今企业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商业模式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流行,一方面常被用于描述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型企业是如何获取收益的,另一方面又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领域。

商业模式从学界到商界,有无穷多的定义。我们知道,“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能将各种商业模式内在的普遍联系特点凸显出来的,是商业模式的本质内涵,即商业模式是反映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同时,“世界又是变化发展的”,在2000年前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形成共识,商业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在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创造价值。

(一)关于商业模式的含义

1.价值创造观

商业模式的基本含义就是指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即企业在一定的价值链或者价值网络中如何向客户提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通俗地说,就是企业如何挣钱的。Geoffrey Colvin(2001)认为商业模式就是企业赚钱的方式;Rappa(2002)把商业模式描述为“清楚说明一个公司如何通过价值链定位赚钱”;纪永英(2009)认为商业模式就是企业赢利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

2.经营思维和运作逻辑观

对企业经营者来说,商业模式就是一种经营思维和运作逻辑,这种经营思维和运作逻辑决定了企业的价值主张、业务范围和运作方式等安排,并最终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成本结构、利润来源和盈利空间。(王琴,2010)

3.交易结构观

魏炜、朱武祥(2009)认为商业模式本质上就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完整的商业模式体系包括定位、业务系统、关键资源能力、盈利模式、自由现金流结构和企业价值六个方面。

4.系统观

商业模式是一个系统,由不同组成部分、各部分间连接关系及其系统的“动力机制”三方面组成(Afush et al,2005)。从价值链的视角看,商业模式大体由五类九个要素构成:即协作网络(合作网络)、内容基础(企业内部价值链、核心能力、成本)、产品(产品或服务、渠道、客户关系)、收益(收益方式)、市场(目标客户)。

Weil和Vital(2002)将商业模式描述为在一个公司的消费者、联盟、供应商之间识别产品流、信息流、货币流和参与者主要利益的角色和关系;Richard和Allen(2006)认为,商业模式有三个层次,一是战略层面,二是营运层面,三是经济层面,对于商业模式的把握需要问六个问题:怎样创造价值,为谁创造价值,竞争力和优势来源,与竞争对手的差异,怎样赚钱,时间、空间和规模的目标等。原磊(2007)认为其大致包括经济类、运营类、战略类和整合类四种类型。

我们认为对于商业模式的概念理解,实际上是在说同一个概念的不同方面而已。经营思维和运作逻辑与价值创造并不矛盾;交易结构观是以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去界定其模式体系的;而系统观则有系统论的思维方式的支撑,形成价值链乃至价值网络的概念。总之,是形态和表述上的变化,其核心内涵——价值创造的逻辑——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异。

(二)商业模式的分类

我们认为,对于商业模式的理解,也应该采取兼容并包的方式。既要瞄准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模式;既要考虑到新兴经济出现的商业模式,也要考虑旧经济的商业模式的特点,也要考虑传统产业;既要考虑已经出现的商业模式,又要考虑为未来产生的商业模式留下空间。

原磊曾经做过一个具体的研究(2007),建立了一个二维的坐标轴,从而将国外9种比较著名的商业模式进行了考察。二维分类的一条横轴是逻辑推理与案例归纳的二分;另一条纵轴是从过于狭窄到过于宽泛的分类。见下图所示。

这种分类的好处在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可以将很多商业模式进行分类,并能从狭窄到宽泛,从而将各种类型的商业模式做了一个较好的定位。但这种分类方法也仅仅是一家之言。

很多人怀疑,能否建立一个能够经受住时间变迁考验的“万能框架”,将各种商业模式放进去。我们也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地去寻找,终于从另外一个系统中借用了一个四分结构,并将之与上述分类结构进行组合式创新,形成了一个新的可以满足上述兼容并包要求的商业模式分类系统。

美国的肯·威尔伯收集与吸收数千本书,归纳古今中外各种知识与教训,得到一个四种真理结构的系统:人类全部真理不过是个人与群体、外相与内心这两组对象的不同组合与排列而已。这个结构的左上角探索个人与内心(意向)的主观学科(包括心理学、宗教等……);右上角探讨个人与外相(行为)的客观自然科学范围;左下角探讨群体与内心(文化)的主流思考(如伦理、规范……),右下角探讨群体与外相(社会)的系统科学领域。

他用以下的四种范畴以一个简单的四象限的四块图表示。

威尔伯所探讨的是处理了所有人类的知识学问的整合哲学,他的贡献在于:能够洞察到每一学说的适用范围和限制,接受当今系统科学的内涵,加上禅修的主观与历史实证,将系统演化的观念应用在个人与群体心灵的范围之上,采用归纳法将这些不同的系统、演化与学科整合在一起,将科学、心灵与文化做了前所未有的整合,可以毫无矛盾地解释各种现象。因而被称为“当代哲学思想界最为全面与深入的人”。

借用上面的左上角的偏重个人的主观、意向的内心世界与偏重群体的社会系统、外在环境的外相世界,结合偏重于理论推理与案例归纳的实践系统,我们建立了一个新的模型系统。如下所显示。

这个新的商业模式的分类结构模型,其横轴表示理论和实践的二分,纵轴表示内心的世界观念与实际世界的商业模式的二分。这个结构的好处在于:它可以圆融无碍地将现有的商业模式放进去,形成一个很美的对应状态。纵轴表示“思路决定出路”,内在的主观的观念世界的状态界定了外在的商业世界的实际状态,横轴表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即理论和实践的一一对应状态,形成两者之间的无缝连接。而又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可以将未来出现的所有可能的商业模式放进去。

上述的结构,与道学大家胡孚琛提到的“两重世界,四个阴阳”的道结构对应,与《道德经》中的表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遥远对应,符合“函三为一”道本论的思想,因而是一个合道的结构。如果把上述结构的左侧理解为“知”,右侧理解为“行”,外在世界理解为“物”,内在心灵世界理解为“我”,则在上述结构的中间交汇处,形成恰如中国古人所说的“知行合一”,“物我一体”的完美的生命境界。这也就意味着这种结构本身,就是代表着一种商业模式的哲学观。

跨国公司商业模式

对于何为跨国公司商业模式,尚无明确定义。之前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更多集中于互联网行业或者是创业企业,研究跨国公司的较少,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解构跨国公司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思路,上海财经大学的王琴从价值网络与治理逻辑的角度解读跨国公司商业模式,也有很多创见。学界也有人提出了基于价值链的商业模式、基于价值链向价值网演变角度的商业模式,其中有很多方面涉及到跨国公司领域。总之,多种角度,不一而足。

对于跨国公司商业模式的定义难以确定,是由于跨国公司、商业模式的定义都在变化,因此,其组合的概念更是变化万千。在国内外,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刚刚起步,有学界和非学界的多种定义和多种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理论基础和研究重点上还没有形成聚焦的思路,也更没有公认的成体系的表述。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内心对价值观念的变化,会在外部世界有对应的变化反应,即个体心灵的进步与外部世界是同步进化的,就如同服务精神的兴起与服务业的兴起呈现对应状态的道理一样。理论上和实践的关系上也是如此,呈现一一对应、逐渐进化的状态。我们可以简单地将上述结构对比从观念的角度与商业模式的角度做一个对比,会发现一种同步进化的状态,即人类内在的心灵的进步,与外在的商业模式的进化呈现同步进化的对应关系。同时,这四种事物之间呈现出一种同步进化的状态,越来越向坐标的的事物发展状态越全面,因而也意味着“协同观”已经不能完全将IBM的全球整合型企业(GIE)的商业模式进行很好的解释,也就意味着会出现新的价值观念。

我们仅从观念与商业模式的变化做一个对分析。如下图所示,当我们处于盈利观念时,就会把企业理解为盈利的经济组织。而如果处于运营观去考虑企业,则以内部价值链为核心理解企业及其商业模式,就会追求价值链主要活动和辅助活动共同创造价值(利润)的状态,并会考虑非核心资源和能力的业务外包。当我们以战略观理解企业时,则企业会体现为以价值链为基础的产业链,如何塑造一个完美的链条并争取成为链条的链主,并成为商业模式的核心追求。而当我们以协同观去理解企业时,企业就是由若干利益相关者组成的价值网络。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这几种观念都对,但又有层级和境界上的差异,也会有对比所产生的差异。就如同前文提到的,很多跨国公司已经处于价值网络的追求状态,而我们总体上还处于价值链基础上的产业链条的建构上,乃至有的企业还仅仅处在内部盈利上的追求:刚刚引进EVA(经济增加值)概念阶段,在内部价值链上还在追求“大而全”的状态。也就是说,通过这个模型结构,可以找到我们众多“大而不强”的国企的差距。

跨界商业模式特点篇2

关键词: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策略

一、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兴起与发展现状

(一)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兴起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其中一些国家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家开始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而此政策与我国不断发生贸易摩擦、贸易争端。然而,由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在2008年之后飞速发展,间接的在一定程度上把这种危机变成了转机,逐步被具有数额小、速度快、次数多的订单逐步取代了传统的“集装箱”式的大额交易方式。在此基础之上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孕育而生,获得了生存和发展的契机。

跨境电子商务其主要客户来源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客户,因此许多电子商务经验都可以作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素材,起到借鉴的作用。与此同时,互联网的日益发展,信息交流方式更加方便、更加快捷,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的实现,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二)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1、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基本情况

鉴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在此之时我国电子商务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的跨境电子商务贸易,是我国电子商务交易市场发展的新型增长热点。

2、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特点

优质的交易市场为我国跨境电商发展奠定基础我国截至2015年,我国的跨境贸易出口对象众多,不仅有较为稳定的欧美市场,还开辟了一些新兴东南亚市场、北美市场等。为我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和世界第三大的跨境网购市场提供了稳定保证。

快速发展跨境电商平台为我国跨境电商发展提供了保障第三方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日益完善,为跨境电商的资金安全提供了保证,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推动力。

我国政府大力支持为我国跨境电商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盾为营造跨境电商的发展的有利环境,扫除跨境外贸企业发展道路上的各种阻碍,各级政府积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措施。

二、广东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一)广东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基本情况及特点

截止2015年底,广东省的电子商务水平在全国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并表现出规模化、专业化、集聚化的特征,电子商务与很多方面都融合在一起,成为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三大快速增长地区其中之一。

其发展特点有如下几点:

1、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

相关的数据体现了广东省的互联网普及率位居在我国排名第三。广东省网站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域名数、IPv4和网页数都居全国第二位。在互联网新应用方面广东省接受能力比较强。

2、面向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成效显著

广东省在推进企业改造升级方面比较积极,把电子商务的发展看成重中之重。其面向行业的电子商务发展成效非常明显,使得企业经营模式得到创新。

3、商务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和完善

广东省电子商务方面的的政策相继出台,广州、东莞、深圳等地区都设立了电子商务发展的专项调动资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应用。

(二)广东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有利条件

1、广东自贸区的建立

2014年12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的决定。

2、广东省跨境电商运营模式:

传统跨境大宗交易平台(大宗B2B)模式

盈利模式:会员的费用、营销推广的费用

模式简介:境内和境外的会员商户

代表平台:全球化工网、中国制造网

垂直类跨境小额批发零售平台(独立B2C)模式

盈利模式:佣金、会员的费用、广告费用和各种增值服务费用

模式简介:这种模式主要通过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间的交易,双方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其相关信息平台来实现,而且不需报关以及缴付关税的交易

代表平台:敦煌网、阿里速卖通

综合门户类跨境小额批发零售平台(小宗B2B或C2C)模式

盈利模式:销售收入

模式简介:自己买断货源,自己着手建B2C平台,将产品向海外大量销售

代表平台:兰亭集势、米兰网

3、广东省跨境电商支付方式:

在线批发多采取线下传统结算方式有以下三种方式:邮政汇款、银行转账、信用证

在线零售采取的网络结算方式,包括多种支付方式。举例如下:

PayPal:是全球最大的、目前的网上支付公司,其公司可以在使用电子邮件的时候让标识身份的用户相互之间转移彼此的资金。

西联汇款:简称西联国际汇款公司,作为世界上优秀的特快汇款公司之一,其可以在全球许多国家的西联所在地提款或汇出。

电汇:通过电报办理汇兑,是汇款人主动将一定的款项交存汇款银行,银行通过电报传给目的地的分行以及汇入行的一种汇款方式。

4、香港离岸公司的银行账户:卖家在香港建立一个离岸银行账户,可以直接接收海外各个买家的各类汇款。

三、广东省跨境电子商务问题分析

(一)跨境支付问题

1、现有的网上支付模式存在虚假交易的情况

包括对双方真实的交易背景和身份无法判断,从而使得审核跨境交易变得困难,这就导致了监管上的漏洞。由于该种模式的跨境交易本身就所具有一定的虚拟性,以及监管上存在的漏洞,从而增大了非法金融犯罪的风险。

2、法律监管存在真空地带

目前我国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尚未取得跨境支付的资格,因此我国大部门的该类支付机构是通过和国外的银行共享其账号资源的方式来完成跨境支付的。使得第三方机构存在绕过目前的监管机制进行非法操作提供了可能。

3、超过一定金额的支付困难

我国的相关文件中规定:如果单笔的贸易汇款总额高于3万美元就需要提交税务凭证,由于第三方跨境支付企业是集中汇付各中小企业的集合款项,所以无法适用这一规定。

(二)海关通关障碍

通常电子商务的信息交流是十分顺利的,但是由于通过海关进出口的货物都需要报关,因此电商产品的跨境物流是其快速发展中的一项阻碍。目前来说,个人小额进口税制管理办法在世界各国都很难实现,这也是导致通关问题是影响跨境电商的关键点。

(三)物流运输问题

广东省的跨境电商贸易业务近些年来的发展是迅速的,但是其贸易环节中的运输问题的改善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其发展中的不足之处概括为:

1、物流体系以及基础设施不健全;

2、物流信息的网络化程度低。

(四)交易信用问题

基于跨境电商贸易其自身存在的虚拟和开放性,使得贸易双方不仅仅面临各种跨国、跨语言、跨文化的隔阂,其跨境贸易的可信度也大打疑问。如今就跨境贸易的整体趋势而论,我国的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尚待发展,信用担保体系相对缺乏,并且与之相关的法律体系也不完善,跨境电商交易存在着较高的信用风险。

四、主要对策与建议

(一)跨境支付方面

为了规避第三方支付企业在跨境贸易中发生各种问题,推动企业拓展跨境贸易小额支付,目前的主要手段如下:

第三方支付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自律体系。

让第三方跨境支付的监管有法可依:确保贸易双方交易的资金安全,需要实时掌握,加强风险监管。

支持、激励第三方支付企业向小额货款集中支付方向发展。

(二)海关监管方面

出于对跨境贸易货物通关的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2、在监管机制的实施上,需要解决货物运输问题;

3、建全跨境贸易出口的监管机制;

4、建立货物的出口检验机制。

(三)国际物流方面

针对物流企业的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1、政府扶助跨境物流企业;

2、创新跨境物流模式;

3、加快海外仓储建设步伐。

(四)信用体系方面

信用体系的完善,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1、建全出口信用机制;

2、技术层面健全信用体系;

3、跨境电商企业在整个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关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J].北京观察:2012,11:28-29.

[2] 刘亚玲.中小外贸企业经营新模式:B2B小额外贸交易[J].2011,10:21-23.

[3] 刘娟.小额跨境外贸电子商务的兴起与发展问题探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电子商务及物流服务创新[J].对外经贸实务,2012,02:89-92.

[4] 王外连,王明宇,刘淑贞.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电子商务,2013,09:23-24.

[5] 刘嘉F.出境电子商务海关监管模式初探――以企业对消费者(B2C)电子商务贸易方式为例[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2,05:58-63.

[6] 陈曲,林铠.第三方支付企业跨境发展初探――以支付宝为例[J].特区经济,2013,09:208-210.

[7] 黄永江.关于构建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及支付外汇业务管理体系的研究[J].金融会计,2013,07:22-29.

[8] 曹淑艳,李振欣.跨境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模式研究[J].电子商务,2013,03:23-25.

跨界商业模式特点篇3

在产业垂直整合趋势下,厂商将在处理器市场上争得越来越多的话语权。

话说处理器市场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这分分合合的背后,是半导体的产业细分和厂商商业模式的变迁。

从1958年,德州仪器公司的基尔比和仙童公司的诺伊斯相继独立发明集成电路后,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直至销售于一体的垂直整合制造(IDM)模式一直统治着半导体市场。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台积电为代表的代工业务独立。之后,专注于设计和市场销售将制造环节外包的无晶圆厂(Fabless),仅对外提供集成电路设计服务的设计公司(Design House)相继独立,最后是以ARM为代表仅出售IP(知识产权)授权的商业模式出现了。

商业模式的演化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决定了跨界之战的变迁。

从诸侯割据到市场削藩

上个世纪末,处理器市场上群雄纷争,诸侯割据。在个人计算领域,以基于x86架构的厂家英特尔、AMD、Cyrix、IDT为主导,也有用于苹果的IBM PowerPC;在服务器市场上有IBM的Power、Sun的UltraPARC、惠普的PA-RISC、SGI的MIPS和英特尔的安腾与至强;而在封闭体系的主机市场,IBM、克雷、优利、布尔等主机厂商都在自产自用处理器。

即便是在嵌入式市场上,MIPS也已称雄网络设备市场,而ARM则仅在消费电子和工控市场上以廉价见长。

进入新世纪后,处理器市场品牌集中化开始加速,摩尔定律所表征的用户对计算性能持续不断的追求,加速了半导体设备的更新换代,使得拥有半导体生产设施成为日益昂贵的资本游戏。处理器市场中,众多参与者在难以承受之下,要么如优利、克雷、惠普等放弃自有的处理器业务转而采用第三方商品处理器,要么如Cyrix、IDT等被收购,要么如AMD、摩托罗拉等剥离半导体制造业务。

历经分久必合之后,通用处理器市场的主要玩家锐减至英特尔、AMD和Unix服务器厂商IBM、Sun等几家。与此同时,台积电等半导体代工厂迅速崛起。处理器市场在设计与制造进一步细分的同时,也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多品牌和多架构的集中化。

借ARM架构枭雄四起

而今天处理器市场林林总总的跨界,或者说基于ARM单一架构的品牌发散,也孕育于上述集中化进程中。

成立初期的ARM主要“混迹”于微控制器(MCU)市场,直到1995年与DEC(数字设备公司)联手推出StrongARM,从而使ARM的计算能力变得“强壮”起来。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型机厂商,DEC试图跨过PC直接染指移动计算市场。然而,这一跨界的步伐在时间尺度上着实大了些,还没等到智能移动终端打败PC,DEC就在1998年被PC厂商康柏收编了。

新世纪之初, 2001年Palm公司推出基于ARM架构的PDA(个人助理),2002年微软推出基于StrongARM智能手机,从而帮助ARM架构在个人移动终端市场树立了技术品牌,并为ARM最终跨界到这一市场奠定了基础。

真正让ARM跨界成功的是苹果于2007年推出的iPhone。彼时,产业环境已是万事俱备:以数据业务为主的3G已经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普及,摩尔定律驱动下的片上系统(SoC)技术能够在一块芯片上集成越来越多的功能,从而满足了智能移动终端对小型化、低功耗、多功能和可靠性的诸多需求,而台积电等代工企业技术的迅速进步,以及ARM对外销售处理器内核授权的商业模式,使得整机厂商能够以“轻资产”的方式设计和生产处理器。最终,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苹果公司,得以完成从电脑厂商到消费电子设备厂商的跨界。

然而,ARM并不满足于智能移动终端市场的成功,又在2012年64位处理器内核,试图跨界到服务器市场。

新老面孔明争暗斗

ARM的商业模式成全了苹果、三星、高通、NVIDIA、联发科、华为等公司跨界之举。在这些“ARM们”的咄咄逼近下,处理器市场原有参与者被迫做出跨界式应战。

AMD通过2012年收购微服务器厂商SeaMicro,跨界到ARM 芯片和微服务器市场。而RISC架构市场日益遭受挤压,则使IBM于2013年秋仿效ARM的商业模式,向谷歌等厂商开放Power处理器的内核授权,希望藉此扩大Power的生态系统并狙击英特尔至强处理器的来犯,一箭双雕。

这一下,英特尔腹背受敌。从营收上看,移动市场犹如鸡肋,ARM 2012财年总收入才9.1亿美元,还不如英特尔1周挣得多;但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已经颠覆PC成为个人计算主流的今天,这个市场志在必得。面对IBM和ARM的施压,英特尔只好采用“让利”策略,从2013年11月面向第三方全面开放生产设施,甚至为第三方代工基于ARM内核的芯片,从而跨界到台积电等代工厂把持的代工领域。随着英特尔去年宣布22nm后不再生产盒装处理器,定制处理器将替代通用处理器风行起来。讨论英特尔会不会开放处理器内核授权,跨界到ARM盘踞的市场,已经不是异想天开。

伴随着产业垂直整合的深入,因为难以为整机厂商提供完全的量身定制服务,第三方独立的ARM处理器厂商已经初露疲态,如德州仪器2012年宣布退出移动市场,再如ARM服务器芯片厂商Calxeda半个月前倒闭。

未来,为了进一步追求个性化的用户体验和降低成本,更多系统厂商会像苹果那样选择“私人定制”,因而垂直整合的系统厂商在处理器市场的权重将会趋强。除了苹果、三星、华为等垂直整合厂商外,上个月,谷歌被传打算设计基于ARM架构的服务器处理器,而微软战略软件与硅架构部门在网上公开招聘芯片架构师。

或许,处理器市场的混战才刚开始。

赛迪顾问点评

跨界商业模式特点篇4

[关键词]模块经济 跨国公司 全球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7)2-0017-07

导 言

全球战略,是指跨国公司从全球观点出发,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位比较优势,把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和职能加以分散和配置,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综合一体化经营,努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以期获得长期、稳定的全球竞争优势,实现最大化的全球效率。跨国公司在实施全球战略的时候,据以考虑的是全球性的机遇、全球性的抉择以及全球性的效果。一项全球性战略的制定,意味着决策者不受任何民族的、国家的限制,不是简单地、孤立地考虑某一个特殊国家的市场和资源,而是通盘考虑整个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源的分配。

然而,伴随着“新高经济”时代的到来,跨国企业传统的全球战略管理模式受到严重的冲击,跨国公司在运用全球战略时会发现,简单的资源或原材料的全球配置已经难以取得最佳效果,全球市场份额的扩张不单纯是产品的流动,而演变成以产品为载体的专利与技术标准的扩张,企业经营的复杂程度也日益提高。如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如何对建立在传统分工基础上的全球价值链进行管理?如何在新全球金融环境下谋求国别竞争优势?这些问题都是跨国公司实施全球战略面临的新挑战。

模块(Modularity)经济理论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法。这一理论指出,对于那些实力雄厚的、选择全球战略的跨国公司来讲,选择模块经济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实现全球价值链各个模块之间的时间同步j生,以期达到最优化价值链配置;二是提高模块化价值链对最终顾客的反应速度,以期获得最有价值顾客(Value Consumer)的青睐。模块经济理论有着传统分工理论无法比拟的优势,能够处理大规模生产和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事实上,跨国公司实行全球战略,其最终着力点在于谋求统一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地享有资源和商品销售全球统一调配;在于能最有效地使用资本、技术、人力和物力,达到全球一体化的效果;在于能使跨国企业比单国企业在竞争中略胜一筹。这就要求在灵活化产品设计、制造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必须选择合理的经营范式来贯彻全球战略。经济学者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选择是由其相对的组织效率决定的,例如,青木昌彦认为,如果一种组织模式存在着一套决策机制能使其产生较其他组织模式更高的预期回报,就表明这种组织模式比其他组织模式更具效率;在模块思想主导跨国公司的产品设计、制造和整合的过程中,其核心之处是要确定系统的设计规则,并向各模块个体进行公布和传播,各模块个体在此规则的指导下,独立地开展设计、制造活动,实现模块化整合。青木昌彦认为向模块化发展的产业结构趋势基本上可以看成是从事前的设计和生产的集中控制转向分散化的创新,同时伴随着更加灵活、更大众化的设计规则(产业标准)以及事后的竞争性再集中。

由此可见,基于价值链分析方法的模块经济理论是当前理论界和实业部门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模块经济理论作为当前国际产业价值链发展的一种新形式,对此加以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模块经济: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新视线

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的引擎”,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和科技全球化极其重要的驱动力量。进入新世纪,信息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对跨国经营战略又提供了进一步的机遇与挑战。在竞争压力的影响下,跨国公司面临着内部化还是外部化、专业化还是多元化的重要选择。把握核心竞争能力是作出正确选择的关键。为此,跨国公司正积极以知识为基础,灵活运用模块经济,系统整合全球市场和技术,实现全球生产网络的转型,实现全球战略意图。

跨国公司的这种新模式在全球经济中的几个产业中正日益普及。与以往相比,跨国公司汽车制造商在装配工厂里所执行的职能要少得多。装配工人们把大量独立部件装配起来的大组件,也就是所谓的模块,组装到一起。这些模块是供应商们在外地已经预先装配好的。在大众汽车内部,子公司已经越过了部件制造的阶段而转向模块和系统的组装;模块和系统如今是运到装配流水线的工厂中组装的。模块化组装同样促使了将装配工厂建在供应工厂附近,因为模块越大,长途运输也就越困难和昂贵,而且也更可能需要根据汽车下装配线的顺序即时运输(Just-in-time)。这种趋势,反过来可能也推动了地区性生产系统的形成。汽车制造商企图控制(位于他们和最终消费者之间的)价值链下端,他们迫使供应商必须达到组装者所定义的职能性目标:制造或者组装完整的模块,而不是单一的部件;在质量体系和生产制度的制订过程中听取组装者的意见。考虑到外包所需的高额交易成本,装配者抛弃了与大量供应商保持公平的贸易关系的方式,转而与精挑细选过的少数供应商保持更紧密的关系。如今,模块在到达最终装配工程的卸货码头的时候已经组装好了,随时可以一下线就装配到汽车上去。这意味着,供应商的工厂里制造工人越来越多,而最终的装配工厂里工人却越来越少。随着汽车制造商在装配上做的事情越来越少,供应商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根据一项评估的结果,一辆汽车的价值中有70%包括在仅仅15个模块中。如果模块化的趋势继续下去,将来的供应商会向汽车制造者们提供整组联系在一起的模块,也就是所谓的模块系统。如他们将能够像供应一个完整的内部系统那样供应一个由座位、内部装饰、车顶棚、仪表板和司机座舱构成的模块。

顶级的跨国公司供应商们买下二流的供应商,以获得供应模块和系统所需要的更加广泛的能力。这之所以能成为现实,是因为模块化在价值链上创造了自然的突破口,便利了供应商的一体化。然而,很大程度上模块化同样也能作为一个内部战略来实现,比如,在现实经营中,模块经济的创始国利用自己的金融实力和物流能力,将标准使用者生产的模块式的产品(比如在汽车、飞机和IT产业)在全球范围内,以最短的时间实现价值链,并从中获利。模块经济操作者强调以建立和发展产品的标准为主线,在经济全球化中将产品分解为不同的模块,在资源能够最佳组合的地方从事生产和组合,这一过程体现了标准和模块生产者之间的双赢关系,同时也体现了标准对于模块生产者的全方位控制。

由此可见,在当今这样竞争全球化的世界经济环境中,推行全球战略(参见图1),就要求将各

种职能行为,不仅仅是生产,还包括研究和开发、营销和财务等,安排到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在母公司的通盘协调下,进行综合专业化与协作化的生产经营。跨国公司以高新科技为基础,利用自己掌握的强大信息网络,以产品标准和全新的商业游戏规则为核心,控制、整合了全球的资源,使得产品在其最能被有效生产出来的地方,以模块方式进行组合,最终创造出全球价值。这一生产架构中,标准和游戏规则的制订掌握在极少数国家手中,而大多数生产者则以模块生产的形式,实现和落实着这些标准。在这个架构中,标准和游戏规则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能够确保制订者的根本利益,但与此同时,标准的使用和落实者,也可以通过产品模块的生产与组合获益,形成双赢,这在过去是没有的。全球战略与模块经济各自的本质

跨国公司选择运用模块经济,实施全球战略,是其谋求竞争优势最大化的必然需求,其外部驱动力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国对经济干预的减少和交易成本的降低。其内部驱动力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变化而变化的,利益最大化的根本原则要求企业的每一个模块化组织或模块化簇群都要直接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作出反应,而不是通过科层方式的一系列企业内部的命令对市场作出反应,从而谋求价值链优化,获得最可持续的利润。

1.适应全球价值战略,模块化价值链

全球战略下的价值链选择是多样的,模块化使大型设计的不同部分可以同时进行设计,因此,跨国公司为实现全球战略,可以运用模块经济原理,将其价值创造体系分为一系列模块组合体,在这种体系下,跨国公司一般不拘泥于原有的供应商和承销商。在生产集成产品时,跨国公司可以最优选择供应商、构建高效供应链,这样,就有可能在通用的标准技术约束下,实现最大的收益和最小的成本。模块经济的生产不需要长期的合作关系,也就没有必要为此而支付相应的管理成本。相反,与原有供应商合作所具有的沟通便捷和鼓励竞争的优势,或者由于具有共同沟通规则而减少技术问题争端的优点,却应该是实现模块经济的企业必须考虑的。围绕着产品标准在全球有效配置资源,形成标准控制下的产品模块生产与组合,标准制定者在完成产品价值链的全过程中,在与模块生产者的分工中,最终完成以双赢为基础的控制。这一双赢的控制在生产的总架构和全过程中,在产品的零部件模块生产及控制产品的“软件”的制订过程中贯彻始终。在模块经济中,跨国公司更有动力不断地选择新的供应链,并且只是进行短期的合作。这些选择刺激了市场厚度的增加,反过来,市场厚度的增加也为模块企业选择相应的供应商创造了条件,形成了互动的相互促进机制。通过对全球供应链进行选择的理性分析,可以重新定义价值链边界,去除无效的低端环节,营造核心价值,在全球较量中赢得竞争优势。模块化组织价值链的特点如表1所示。

2.适应全球组织战略,攫取模块效率

模块具有自组织、柔性特点,尤其是独立地面对日益复杂的全球客户需求方面。并且,这样的组织功能全面、市场厚度更大。在各种突发的信用危机、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仍然能够保持稳定性,跨国公司只要将不稳定的价值模块去除或重整,就可以对组织功能进行再造,这就极大地降低了企业改造成本。事实上,最有效率的模块集群化的网络组织模式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发挥作用的,随着市场厚度越来越大,市场进入越来越容易,对大型企业越发地构成了威胁,尤其是对于既生产模块产品又对模块产品进行整合的系统制造商而言。我国学者雷如桥等人结合企业的实力、规模以及区位等因素,对跨国公司组织模式效率进行了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

从以上对三种组织模式效率的比较可以得出,模块的网络组织模式效率是最高的,实现了模块经济的企业的整个价值链在信息、决策、财务和运作等方面与传统企业而言是不同的,比如,许多企业组织(参见表3)并不是自己开发新技术,而是选择市场上已有的技术。模块组织则倾向于最优整合,从组织的知识转移或编码角度来看,这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在全球范围内组织采购、生产和销售需要有效的沟通,要求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或规则,尽可能快速地直接进行编码,以使组织内各个部门之间消息沟通快速,实现技术领先或产品的市场领先。

3.适应全球成本战略,赢得模块利润

模块促进了跨国公司合理价值网络的形成,降低了创新的交易费用(参见图2)。信息交换的标准化结构,使得跨国公司不同模块间的组合或分立更为简便。多种模块的架构使得在不同层次进行调整的创新行为只需要遵循不同的统一原则,可以大大缩短创新产品的设计周期,微软的经验显示,这一周期在系统软件研发过程中大约可以缩短36%,在工业应用软件研发过程中大约可以缩短52%。由于在产品研发上存在着很高的不确定性,让几个小单位对个别模块的革新同时展开竞争,虽然会出现资源的重复投入,但在整体上对社会来说是有效的。这也体现了创新的价值创造功能。

此外,模块促进了创新的多样性,更有利于企业降低研发成本,跨国公司通过模块运作,按照统一组织原则不断细分的特点使得创新的线索更易发现,这有利于创造多种多样的新产品。在以“求新、求快、个性化”为时代特征的全球竞争时代背景下,这无疑是顺应产品或服务的结构功能复杂化以及消费多样化的必然趋势。同时,跨国公司为实现模块经济,就必然要重新思考当前流行的业务外包战略,进而通过价值模块的营造和升级来实现企业的最高价值结构调整和升级。

以上研究说明,跨国公司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在生产价值链的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和市场营销三大环节中,跨国公司更多的是“抓两头”,即紧紧抓住技术创新、技术标准的制订和推广、新产品的开发和升级,同时控制产品销售渠道。非核心职能,如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密集型部分、不太复杂的产品装配、产品分销的物流组织等则可以外包到低成本地区。其次,跨国公司应该在全球范围内模块化地进行研究与开发合作,以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研究分散化意味着跨国公司体系将自己的发明能力与东道国的技术力量结合在一起,创造了更多的技术,增强了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竞争优势。再次,实行“归核化”模块运作,把公司的业务归拢到最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上,把经营重点放在核心行业价值链中本身优势最大的环节上,强调核心能力的培育、维护和发展,通过实施战略性外包以扩大公司的差异性竞争优势,以达到“将特定的活动部署在最合适的地方”的战略部署。

全球战略与模块经济:跨国公司

在中国的应用及其特点

模块经济是高新科技条件下的产物,它更是一种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的生产模式(方式)。可以说传统的全球战略是内部化的产物,基于模块经济理论下的全球战略则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基于模块经济的跨国生产体系的突出特征是跨国界企业之间的非股权合作关系,使价值创造

过程的很大一部分都在主导企业之外完成,甚至整个企业的经营功能都可以通过外包的方式获得,主导企业出现“虚拟化”和产权控制一定程度的弱化。但由于核心模块的作用,主导企业控制着销售渠道、市场规则和产品标准,价值的实现依然控制在主导企业手中。这种新型的跨国生产体系,给东亚地区尤其是中国的制造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种新型跨国生产体系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迅速成为基于模块低端的委托加工(OEM)基地。中国大陆以庞大的市场、低廉的成本、数量众多的优秀人才等有利条件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中国的进出口中出现加工贸易的比重、外资企业的比重越来越大的趋势,而外资企业的进出口中80%以上都与加工贸易有关。不管我们是否愿意,都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通过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分工体系,成为委托加工的一环,并沿着其纵向分工体系向上攀登。到2008年,中国将很有可能成为委托加工型的“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业在物质生产规模明显扩张的同时,仍将保持利润水平较低的特点,并因此限制了创新能力的提高。作为成长中的全球制造业中心,在低工资水平的支持下,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会更加集中于部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及高技术部门的组装模块业务方面。对置身于世界市场的中国产业来说,要想在设计、生产和推广一个日益复杂的产品系统方面获得竞争力,就需要用更少集中、更灵活的方式整合来自底层的创新和竞争。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这种新型的跨国生产体系也给经济欣欣向荣的中国带来了新的挑战。人们知道,在经济结构转换的分析中,经济结构的差异决定着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位置,高一个层次的产业结构几乎可以完全控制低一个层次的产业结构。头脑的思维远快于生产过程的改进,模块生产者必然面临承担已有产品被迅速淘汰的风险(当中国取代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产品模块的主要生产中心时,上述风险便会实际地呈现在中国的面前),这样的过程加大了后来者学习的成本。高技术的无形产业最终将控制有形的标准化的制造业产业,标准和游戏规则的制订、贯彻将左右全世界产业的运行,在经济全球化参与者的双赢的过程中实现自己对于世界经济的控制。从另外的角度讲,模块经济给了标准制订者以左右他国的力量。当新标准提升后,标准的制订者在选择模块生产区位上具有绝对的主动权,他的喜好则会造成某些按照传统标准建立的产业的衰退(如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今天的中国台湾)和另一些按照新标准建立的产业的兴起,从而在全球范围按照自己的利益形成新的国际生产格局,完成控制,而某些国家将成为这种控制的牺牲品。模块经济使得以美国为主的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它以高新技术创新为基础,以控制世界资源(人才、资金、稀缺的自然资源)的流向和经济产出(进口、出口)的流向为手段,以产品标准和商业游戏规则的制订来保证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根本利益,因而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了最大的利益。在这个基础上,全球的产业结构进行了重组,中国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正好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当产品标准与商业游戏规则得到确定后,规模与成本便成为重要的因素,如何正确在模块经济定位,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这恰恰是中国在今天必须要高度注意的。

结语及进一步思考

跨国公司模块经济作为实现其全球战略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已显示出强大的竞争优势,其方法与实践成果正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关注。我们认为,跨国公司内部组织结构和战略正在发生裂变,从某种意义上说,跨国公司的模块经济营造正是对传统企业结构和战略的一种扬弃,随着科技的加速发展和组织的不断进化,企业过去按价值链构建的内部组织结构将被突出某种单独能力要素的模块化组织和模块化簇群所取代。跨国公司通过模块化价值链,进行组织功能再造,进而攫取模块效率、优化成本收益率,赢得模块利润,以期达到实现模块经济、适应全球战略的要求。

跨界商业模式特点篇5

关键词:跨境电商;传统国际贸易;网络;海淘

2015年是跨境电商元年,众多的大型店铺均开设海外代购、跨境网购服务,并各大电商龙头企业前赴后继专注于跨境网购。中国国家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提出“中国希望通过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来促进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让跨境电商再次成为众人目光的焦点之一。根据我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近几年以来,我国境外购物增长飞快,2014年出境人数就超过1亿人次,境外消费高达1万亿元人民币。经过相关部门预测,2016年我国跨境电商贸易额预计增至1万亿美元,跨境电商市场贸易潜力巨大。本文主要通过对双十一的数据,谈谈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跨境电商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跨境电商的特征

跨境电商是通过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具有网络的特征,以网络空间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深深影响着跨境电商的发展,从而使之凸显它的特点。一是全球性,通过无边界交易,不需要考虑地理因素,带来了最大程度上的信息共享,同时也冒着不同的文化、政治风险;二是无形性,贸易的整个过程都能在网络中瞬间完成,给税务机关的税收造成困难;三是匿名性,跨境电子商务处于虚拟空间,人们拥有最大程度上的自由,承担最小的责任;消费者不需要正确显示本身的私人信息和地域,易导致自由与责任的不对称;四是及时性,提高了人们交易效率,免去了传统国际贸易中的复杂的中介环节,但也因而导致贸易的随意性,法律也存在严重滞后性;五是无纸化,信息传递摆脱了纸张的限制,需要我们的法律制度和税收制度的进一步调整;六是快速演进,新事物的发展必定代替旧事物,电商现仍是新事物,需要不断的发展前进,与之伴随着法律、政策、经济的发展而改变,要求我们要更深程度上的改善电子商务活动。

二、跨境电商对现中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1.跨境电商和全球经济一体化

全球化的第一步,就是让所有商品流动无障碍,冲破了国家之间产生的空间障碍,简化了传统的国际经济贸易模式,扩宽了中国原来贸易地域范围,开创了中国国际贸易的新经济,提高了中国国际贸易水平,节约了相关所产生的费用,减少了人工干预,对保持我国外贸稳增长具有深远意义,国际贸易逐步走向无国界贸易,引领全世界国际贸易的改革。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越发密切,逐步开始强调信息、管理、技术、知识等要素的重要性,不断深化强调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和提高了我们对国际贸易的要求,从而走上了一条国际大道,与时俱进,融入国际大环境中。2015年跨境电商日趋火热,全球消费资源不断深入优化。我国商务部预测,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额将达6.5万亿元,跨境电商在未来几年里将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比例提高到20%,年增长率将超过30%。投融界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跨境电商单个项目平均最低融资额高达5650万元,其中北京的平均最低融资额最高,达到2.8亿元。在项目分布领域结构中,广东、浙江、北京和上海占比最多,分别达到了28%、15%、14%和13%,总和占比达到了全国的七成。跨境电商在中国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同时也是必然趋势,并会随着时代的演进和进步,将进一步的扩大其规模,发展成新的发展模式,优化国家经济产业的规划。

2.跨境电商和企业经营模式

对于企业本身,跨境电商所营造出的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开放的互利共赢贸易模式,开阔了一条跨入国际市场的新路径,使国与国企业联系更为之密切,优化配置了我国的多边资源,进一步达成企业之间互利共赢;有利于传统外贸企业完成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新动力,同时,也为企业打造国际品牌提供了新机会,放弃以前传统的速度慢、手续繁杂的国际贸易模式,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在世界各国都设立了采购点,通过企业大规模采购,把全世界最好的产品带给消费者。因为我国国家政策的撑持,中国跨境电商迅猛成长并表现出其潜在力量。在2015年跨境贸易的数据显示,处于跨境电商平台现金流的前3位分别为天猫、京东、网易考拉,各大型平台使用各种促销手段来不断增加消费者对其网站商品的信心。

根据天猫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天猫国际一口气上线了12个国家馆,将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5000多海外知名品牌正全力参战双十一,为创造增量空间提供了可能。天猫双11跨境交易额在1分45秒便超过2014年双11全天跨境交易额。

反观京东全球购仅20%左右的商品采取了自营模式,剩下的80%全运用第三方商家的方式,直接采购、降低成本对于刚刚起步的专注于跨境电商的新生力量无成本压力包袱,这营销要领成为了海购的优势之一。京东从2014年开始筹建冷链仓配一体化网络,通过跨境电商模式,可以让中国消费者以实惠的价格享受更好的服务和商品,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发展。

另一方面,网易考拉海购在2015年第三季度净营业收入高达66.72亿元,净利润18.82亿元,净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均创网易电商历史新高。其中,所涉及的电商交易净收入增速最为明显,达到10.0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2.16%,已经极速成为海内发展最为良好的电商之一,完成了网易至今年以来非同寻常的市场表现,屹立于中国电商概念股之中。

3.跨境电商和消费者消费

反观消费者,跨境电商可以让他们简而易取地获取其他国家的信息与资源并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具有货品真、价格低、购买易三大好处,从而改变自己传统的购物方式。根据PayPal和Ipsos联合所的报告中称,在2015年一年中,有35%中国网购消费者都经历过海淘,深刻证明跨境电商已在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从另一个角度看,近几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们增强了对国外商品的购买力,外国商品可用更少的人民币购买,这无疑是利好电子商务的发展。近几年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上涨幅度偏高;2015年人民币小幅升值压力仍旧存在,面对这样强有力的货币形势对跨境电商来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消费者的主观因素思考,最刺激跨境电商发展的因素无疑是我国国内多年多次的跨境问题和消费品质量安全问题。不少国内消费者不信任国内产品,国内国外价格存在高昂的差价,他们更希望通过海外市场寻找更为便宜靠谱的商品。根据对消费者调查,接近5成中国消费者认为使用海淘采购的消费品比在国产的品质更好,并且认为海淘产品的品质安全性更高。通过这系列的调查数据可以总结出,许多消费者均对国内销售的商品产生严重不足的信任,这时需要我们用更为广阔的市场与视野去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商品全球化中,不断改善我国的商品和服务。

三、跨境电商往后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跨境电商的兴起,基于传统国际贸易的发展,融合互联网的全球性与方便性,伴随者消费者对互联网的使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网络消费行为的强化,对传统国际贸易市场具有启蒙意义。以用户为主体的跨境电商模式,是支撑网络经济朝气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物流行业不可缺少的发动机之一,运用跨境电商的平台,借助各种形式的促销节日进行分流,“双11”单日成交额增幅更是分别达到352.8%和139.6%,为电商成长奠定稳定的地位。与此同时,我们更要把跟多目光放在低价促销上,高成本、低价格带给卖家的损耗是巨大,零和博弈绝非长久之计。当前中国网购人口比例为35.6%,网购买家比例低,但人口众多的中国网购市场仍存较大发展空间和潜力。跨境电商平台、买家应将更多的小聪明精力放至对商品品牌价值、货物供应链、销售物流、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优化上,同时通过拓展各式社交网站、经济全球化来不断刺激消费,达到扩大内需。

跨境电商业务的开展,基于经济发展和互联网的进步,已离不开金融、网络等方面的支持。台湾银行暨台湾金控董事长李纪珠说“跨境电商让每一个民众买到全世界他想买的东西,怎么样织一个强大的金融支援体系非常重要”。把国与国的支付体系不再通过银行进行对接,而是通过构建一个新的平台用最为简洁的方式进行对接。现在正处于中国经济放缓的市场大环境当中,跨境电商已成功开阔了国际贸易新的蓝图,这无疑是一种调动内需、扩大内需的手段,对GDP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货品真、价格低、购买易是选择跨境电商的重要原因。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一般贸易进口商品关税会渐渐下降,跨境电商逐渐会失去价格优势。据亿邦动力消息,2016年1月,政府继下调部分进口商品关税后将扩大进口商品降税范围,开始局部利好国内各行业消费和生产,刺激国内商品需求,拉动“三驾马车”同步增长。

我国跨境电商市场从根本上是参差不齐,虽然通过大型平台来吸引更多的世界大牌商品直接入驻我国电商市场,并从商品供应链的源头去获得重生,不断优化跨境电商市场使之更接近消费升级的需求目标。中国作为全球GDP总量第二,经济贸易中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目前我国无论是在实体贸易还是跨境购物,仍面临着许多艰巨的问题产生,例如物流产生的周期问题以及费用不合理、退换货难度大等。不过我们坚信国家在未来的政策上将会作更大的改进,全力推动电商这个大平台的发展。2016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消费者对跨境电商热情高涨的原因.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2014-02-18.

[2]跨境电商三大商业模式确立未来打供应链之战.四川省现代物流发展促进会,2016-01-08.

[3]双十一成交额再创新高 但恐及大促天花板.新浪科技,2015年11月12日.

[4]2015年跨境电商平均最低融资额5650万.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5年03月26.

[5]电商步入3.0时代“社交+”或为新蓝海.南方网,2015年11月12日.

跨界商业模式特点篇6

[关键词]跨境电商平台;特点;分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091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跨境电商的全称是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简单来说就是指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开展贸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具体来讲就是指企业或个人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跨越国界进行跨境交易、跨境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达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

我国应该是在1999年有了电子商务时,便有了跨境电商。我国的外贸人员大约在2000年开始通过eBay和Amazon等外平台从事跨境电商业务,但是当时的规模很小,影响力也不大。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我国“互联网+”战略的提出,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未来的发展趋势,跨境电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1 跨境电商的发展状况

2012年之前我国传统外贸和传统制造业企业基本没有进入电商行业。在2013年左右,随着跨境电商政策的密集出台,很多的传统企业开始进入这一领域,跨境电商逐渐受到传统企业的重视,成为传统企业发展的重要选择。

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5.4万亿元,同比增长28.26%,其中跨境出口规模达4.49万亿元,跨境进易规模达9 072亿元。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进出口跨境电商(含零售及B2B)整体交易规模达到6.3万亿元。预计2018年,中国进出口跨境电商整体交易规模将达8.8万亿元。

跨境电子商务不仅可以突破国家间的障碍,使国际贸易走向无国界,同时它也正在引起世界经济贸易的巨大变化。对企业来说,跨境电子商务构建的开放、多维、立体的多边经贸合作模式,拓宽了进入国际市场的路径,大大促进了企业与企业间的互利共赢;对于消费者来说,跨境电子商务可以使他们非常容易地买到其他国家物美价廉的商品。

随着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企业应该重视和抓住跨境电商的发展趋势,进一步促进企业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企业要想更好地开展跨境电商就应该了解各种跨境电商平台的特点以及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只有掌握了各种跨境电商平台的利弊,企业才能更好地利用跨境电商平台开展跨境贸易。

2 跨境电商平台的分类及概述

跨境电商平台是基于互联网进行跨境电子商务活动的虚拟网络空间和保障国际商业活动顺利进行的管理环境;是对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进行整合的一个场所。

跨境电商按交互类型划分模式,主要分三大类,即企业对企业(B2B),企业对个人(B2C),个人对个人(C2C)。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企业对个人和个人对个人的规模所占比重将越来越大。

跨境电商平台可以分为国外跨境电商平台和国内跨境电商平台。由于我国近年来对跨境电商的支持政策不断出台,我国的跨境电商平台已经有数十家,而且还在不断增加。目前,我国主要有6大跨境电商,即亚马逊、天猫国际、洋码头、网易旗下考拉海购、蜜芽、香江商城旗下香江海购等六大主流跨境电商品牌。

国外跨境电商平台主要有:Liquidity Services(批发剩余的清盘拍卖平台),这是一个批发和收尾库存的国外B2B网站,美国最大的零售商平台,有着成千上万的买家和卖家,其产品领域包括服装、电子、计算机、五金等更多领域的产品。MFG(模具及纺织等产品制造商和加工平台),这个平台涉及加工、制造、铸造、纺织等,其产品领域包括机械加工车间、制造商、机械加工、纺织、工具、模具、铸造、采购、原型制作和模具制造等。Kelly search(英国――开利商业信息平台),这是欧美最大的B2B平台,收录了全球200多万家公司的信息和1 000多万的产品信息,是全球采购商最青睐的采购工具网站。Thomas Net(托马斯美国工业品供应商平台),是查找有关工业产品和服务供应商在北美最全面的信息资源网。TRADEKEY,是全球知名度和实用性比较强的B2B网站,是近年来最受外贸行业关注的外贸B2B网站。Trade Key网站,专门为中小企业而设,以出口为导向,已成为全球B2B网站领导者和最受外贸企业欢迎的外贸B2B网站之一。

随着我国跨境电商业务的发展,国外本土电商也看上了中国,许多海外电商也纷纷开始或计划进入中国,这些海外电商包括:法国的Cdiscount,作为法国最大的电子商务零售网站,Cdiscount产品种类丰富,加上分类独特、创新,便于消费者搜索,因此吸引了大批忠实的法国用户。他们喜欢在该网站购买电器和电子产品,例如手机、电脑、电视等,优惠的价格是它最大的一个吸引点。东南亚的Shopee,成立于2015年6月的Shopee是主打东南亚和台湾市场的移动社交电商平台,据了解,其目前已成为台湾地区排名第一的移动购物APP。非洲的Kilimall,成立于2014年,是一个在非洲本土成长起来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目前其已成为非洲消费者信赖和喜爱的购物平台,在非洲民众中颇具影响力。拉美的Mercadolibre,据了解,该平台是拉美地区最大的电商平台,目前其电商业务范围已覆盖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和哥伦比亚等13个拉丁美洲国家,品类已涵盖电子、手机及配件、潮流服饰、家居生活、美容健康以及玩具等,平台卖家月成交总额已达800万美金。

跨境电商按经营主体划分,可以分为平台型、自营型和混合型(平台+自营)。平台型主要包括:阿里巴巴国际站、中国制造网、环球资源网、敦煌网、、海带网、速卖通、eBay、Amazon、Wish、天猫国际、淘宝全球购和洋码头。自营型跨境电商平台主要包括:兰亭集势、DX、米兰网、网易考拉、京东全球购、聚美优品和小红书等。就商业模式而言,当今跨境电商基本以自营和平台两大模式为主,从模式上看,平台型电商是最能保证品牌品质的模式,但由于创业团队品牌以及基础用户等客观条件所限,此高门槛创业并非对所有创业者有效,因此众多创业者多选择自营模式确保其产品品类最大化,并以折扣补贴形式等低成本形式获得用户。

3 几大跨境电商平台特点分析

不同的跨境电商平台有着不同的特点,下面介绍几个影响力较大的跨境电商平台的特点。

阿里巴巴国际站,是阿里巴巴面向全球的B2B网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B2B贸易市场,是中小企业的网上贸易市场、平台,目前已有海量企业会员,是我国外向型企业目前采用最多的电子商务平台之一,曾连续七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全球最佳B2B网站。阿里巴巴国际站可以帮助中小企业拓展国际贸易,它基于全球领先的电子商务网站阿里巴巴国际站贸易平台,这个平台通过向海外买家推广供应商的企业和产品,进而获得贸易商机和订单,是出口企业拓展国际贸易的首选网络平台。阿里巴巴国际站主要是国外客户,阿里巴巴国际站的特点是为付费会员提供细致、周到、安全的第三方认证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网络贸易的风险。

全球速卖通,简称速卖通,速卖通是阿里巴巴旗下面向全球市场打造的在线交易平台,被广大卖家称为国际版“淘宝”。阿里巴巴旗下的全球速卖通业务有B2B模式和B2C模式,但主要是B2C模式,是中国供货商面向国外消费者交易的一种小额跨境电子商务。全球速卖通业务具有以下特点:进入门槛低,能满足众多小企业迅速做出口业务的愿望。阿里巴巴的速卖通平台对卖家没有企业组织形式与资金的限制,方便进入。交易流程简单,买卖双方的订单生成、发货、收货、支付等,全在线上完成。双方的操作模式,如同国内的淘宝操作,非常简便。商品选择品种多,价格低廉。速卖通平台上的商品具有较强的价格竞争优势,跟传统国际贸易业务相比,具有无比强大的市场竞争优势。

Amazon,简称亚马逊,是美国最大的一家网络电子商务公司,位于华盛顿州的西雅图,是最早开始经营电子商务的公司之一,亚马逊成立于1995年,一开始只经营网上书籍销售业务,现在则扩及了范围相当广的其他产品,已成为全球商品品种最多的网上零售商。亚马逊的特点是对卖家要求最高,对产品和品质都有保证,支持货到付款的方式,要建立品牌,如果没有品牌,最好不要去做Amazon。亚马逊不卖仿品,一台电脑只登录同一个账号,和买家沟通耐心、快速,基本不有太大的安全问题。

eBay,是一个管理可让全球民众上网买卖物品的线上拍卖及购物网站。eBay于1995年9月4日由Pierre Omidyar以Auctionweb的名称创立于加利福尼亚州圣荷西。人们可以在ebay上通过网络出售商品。eBay是全球最大的C2C平台,eBay对卖家的要求更严格,对产品质量要求较高,价格有优势,能做到真正的物美价廉。eBay的特点是卖家通过两种方式在该网站上销售商品,一种是拍卖,一种是一口价。其中拍卖模式,是这个平台的最大特色。一般卖家通过设定商品的起拍价以及在线时间开始拍卖,然后看下线时谁的竞拍金额最高,最高者获胜。eBay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二手货交易占较大比重。

Wish,于2013年成立,是一个新兴的移动电商购物平台,是一家移动的B2C跨境电商,其App上销售的产品物美价廉,包括非品牌服装、珠宝、手机、淋浴喷头等,大部分产品都直接从中国发货。Wish的母公司ContextLogic创立于2010年,创始人是滑铁卢大学的两名毕业生:前Google雇员Szulczewski和前Yahoo搜索与广告产品的多年员工Danny Zhang。Wish低调、飞速的崛起可以说是科技、广告和折扣策略完美应用的结果。与传统购物网站不同的是,Wish一开始就十分注重智能手机的购物体验,通过商品图片给用户提供视觉享受。同时,Wish的大幅折扣刺激了用户的购买欲。作为一个电商新手,Wish完全没有PC端购物平台的设计经验,这也使Wish能够不带任何思想包袱地开拓移动端市场。Wish平台的特点是有更多的娱乐感,有更强的用户黏性,呈现给用户的商品大都是用户关注的、喜欢的,每一个用户看到的商品信息是不一样的,同一用户在不同时间看到的商品也不一样。Wish不依附于其他购物网站,本身就能直接实现闭环的商品交易,在Wish平台上,用户在浏览到喜欢的商品图片后,可以直接在站内实现购买。Wish淡化了品类浏览和搜索,去掉了促销,专注于关联推荐。Wish会随时跟踪用户的浏览轨迹以及使用习惯,以了解用户的偏好,进而再推荐相应的商品给用户。

敦煌网,于2004年创立,是全球领先的在线外贸交易平台。敦煌网是一个聚集中国众多中小供应商产品的网上B2B平台,为国外众多的中小采购商有效提供采购服务的全天候国际网上批发交易平台。敦煌网是国内首个为中小企业提供B2B网上交易的网站。敦煌网的特点是在交易成功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向海外买家收取不同比例的服务费佣金,一般在交易额的7%左右,而一般传统的B2B电子商务网站普遍是向国内卖家收取会员费。敦煌网提供诚信担保的机制,还能实现7~14天的国际贸易周期,是一个小制造商、贸易商与零售卖家之间的对接。另一方面,敦煌网针对一些已经接触过电子商务、有货源、但是技能跟不上的用户,推出了外贸管家服务。定期会与工厂见面,将客户的反馈,客户对商品的样式、质量的反馈以及要怎么样推广这些产品与企业及时交流,以保证企业的交易成功率。

4 企业选择跨境电商平台考虑的因素

不同的跨境电商平台有不同的特点和运营规则,企业在开展跨境电子商务时,首先要考虑自己经营的产品、所处的市场、当前的行业、客户群体。其次要考虑跨境电商平台的各自特点,企业在挑选平台时,要看清自己,找准位置。而且同样的产品、同一品牌,不可能在所有平台上都能做得很好。在某个平台上做得好的,不一定在其他平台上也可以做好。有的平台对卖家的要求较严格,有的平台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较高,有的平台要有品牌才行。例如Amazon,它以产品为驱动,如果你没有品牌,最好不要去做Amazon。eBay对卖家的要求较严格,即产品的质量要好,价格也要有优势。速卖通以“价格为王”,卖家一定要价格低才能有优势。另一方面,不同的区域要选择不同的平台。最后要了解平台的规则,平台的规则随时在发生变化,搞懂了规则之后,才能知道哪些规则是要遵守的,哪些流程是必须要做的,这样企业才能通过跨境电商平台更好地开展国际贸易。

主要参考文献

[1]吕雪晴,周梅华.我国跨境电商平台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路径[J].经济纵横,2016(3).

跨界商业模式特点篇7

 

关键词:商务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成金融危机,不仅威胁了美国经济,也殃及世界上其他国家,其负面效应对中国经济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尤其是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外贸行业受到的影响则更大。严峻的经济形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如何在日趋白热化的就业竞争中胜出?这对商务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商务英语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

Hutchinson和Waters认为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中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以语言学为主导、吸收了一切与商业相关的领域的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陛学科,基本上属于应用语言学。从语言的角度看,商务英语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但从内容而言,商务英语叉不能脱离商务。其特点是:(1)以目的为导向;(2)以自我学习为中心;(3)真实语料2]。例如,BEC商务英语口试主要考查考生商务交往过程中运用英文的能力。商务交往主要包括建立和保持商务联络、谈论工作、制定计划与安排工作等,目的性和实用性较强。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验商务英语》还设置了真实的案例分析。

改革开放后,中国众多高校纷纷开设“经贸英语”、“商贸英语”、“商务英语”以及“外贸英语”等课程,培养既通晓外语又精通国际商务的复合型人才。有的院校如上海对外贸易大学还开设了相关的研究生课程。另外,出版了一系列商务英语教材,例如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级商务英语教材,与其相关的商务英语考试和培训已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肯定。但是,我国多数讲授商务英语的英语教师由于受专业知识的限制,往往用讲授基础英语的方法进行商务英语教学,以词汇和语法教学为主;而多数讲授商务英语的商务专业课教师由于缺乏语言教学的经验,教学中以翻译为主。这两种教学模式只是在形式上把英语与专业结合起来,其基本模式是:分析商务英语中某些句子的语法现象;逐句翻译成汉语以解句义。这种“语法~翻译”教学法虽然解决了学习者初涉商务英语时所遇到的“既看不懂也记不住”的难题,然而课堂中缺少师生双向交流的机会,学生接受的是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育,教师难以帮助学生获得以英语为媒介进行商务交流的能力,未能体现“以目的为导向、以学生为自我学习中心”这一商务英语特点。因此,“语法一翻译”教学法不断受到商务英语教学界的排斥。近年来,随着认知理论研究的深入,以跨文化交际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视角改进商务英语的教学成为可能。

二、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商务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英语+商务知识”的单一模式往往使学生误认为会说英语,懂得商务知识就能够进行跨国商务活动了,而实际上商务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背景,如果不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而按照本国文化所表达的含义去行事,就会引起文化冲突,从而导致商业活动的失败。正如胡文仲先生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一书中所说的“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因此,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就被视为现代社会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

(一)商务英语与跨文化语言交际

商务英语所面临的文化高度敏感的社交场景,对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单是语言的传播者与研究者,还应兼具商业运作方面的知识,能观商海风云,能洞察世事人情。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文化的研究、传授与语言的学习同等重要。在真实的商务交际环境中,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对汉英双方文化的学习、了解与运用,并非靠一点指南,报刊杂志的报道,以及一点外贸必备技术手册就能实现。在正规的商贸洽谈和日常商务活动中,其情景与任务等背景,决定了它所使用的风格和内容与其他环境中,如学术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特征不同。在商务交际环境中,商贸谈判与日常商务活动所涉及的言语内容和风格也截然不同。因此要研究商务英语交际环境中的语言特征,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符号与含义,并从语言和它所承载的符号与意义等层面进行研究,剥离出语言上附加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文化习俗等。

(二)商务英语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

语言行为,只是跨文化商务交际行为的一部分;其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即非语言交际行为,同样忠诚不二地传递着丰富的文化信息j。只有将语言体系与体语体系相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交际体系。跨文化的研究,不能遗漏这一文化特质。跨文化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比,找出英语与汉语文化的异同,增加对文化的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交际前就应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预见并避免可能出现的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在交际中创造双方共同接受的交际氛围,使商务英语交往和跨文化交际得以进行,提高商务交往的有效性。

(三)跨文化理论对商务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商务交际的语言与非语言特质,决定了商务英语在教学大纲的编制、教材编撰、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各环节中,必须遵循三个原则。首先,要重视语言教学的规范,尤其是在商务背景下的规范表达。其次,要重视文化信息、社会环境的解释,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再次,展开对非语言手段的信息,即体语系统的学习与探讨。

文化是商务活动的杠杆和润滑剂,商务英语教学首先必须按商务英语专业特点设置跨文化教学相关课程,如“英美概况”、“商务礼仪”、“企业管理”、“营销策略”、“英美法律和谈判”等课程,在文化渗透的同时进行知识渗透。其次,教学法上,单纯的翻译教学法显然无法适应现代商务交际的需求,教师应当多渠道讲授商务文化,如商务英语报刊、电视广播、商务网站、有声磁带、光盘、软件模拟等,都可以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他们了解最新的商务信息和商务动态;通过观摩、探讨、表演模拟、案例分析、英语角和晚会等,为学生创造多种形式的文化与语言环境;邀请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举办讲座,把商战实例与文化差异结合起来分析、探讨;在外贸公司建立实习基地,使学生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再次,要使用国内外优秀教材。目前我国书市上的商务英语教材种类繁多,但是质量参差不齐,有的语言老化,练习单调,内容严重滞后,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所以,建议引进国内外优秀教材,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英语,又获取了专业信息。授课可以采取全英语授课或中英文结合(双语)的方式。总之,商务英语的教学,必须将商务知识与跨文化交际知识相结合,运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最新的优秀教材,经过多渠道商务英语的视听接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商务英语人才。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教学

跨界商业模式特点篇8

有两类不同的小企业,一类是作为弱者的小企业,大企业是它的标杆;另一类是作为颠覆者的小企业,它是大企业的掘墓人。

第一类小企业想成为大企业,第二类小企业想革大企业的命,可能让大企业走入末途,并且不以把企业做大为目标。

大企业的天下。如果说20世纪是大企业越来越大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小企业可能会如鱼得水。当然,只有小企业以大企业颠覆者的面目出现时,才能做到这一点。

20世纪的社会环境,创造了大企业生存的社会条件。从生产角度讲,规模经济发挥着作用;从需求角度讲,单品的销量越来越大。两者的结合,催生了大企业。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消费者的需求。

20世纪的消费需求有三个特征:一是以数量的满足为主,即便是发达国家的消费者也是如此。大企业能够通过降低成本从而降低价格,消费者能够以相同数量的收入消费更多的产品。二是国家波次性崛起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西方企业逐渐成为跨国公司,市场容量进一步扩大,为大企业越做越大创造了条件。三是跨国公司携其价值影响力,影响了消费价值观,抑制了不同国家差异化的需求,跨国公司的产品成为消费标杆。可口可乐这样的产品能够影响全世界,就是如此。

20世纪的消费需求,是有利于大企业生存的。同时,商业的变化更是扼杀了小企业。在从传统商业向所谓的现代商业转变过程中,商业机构的规模虽然扩大了,但对商品多样性的容忍反而减少了。我们看到,越是商业不发达的地方,小企业越多,越是现代商业的地方,小企业的生存难度越来越大。

小企业的机会。2013年3月下旬参加成都春季糖酒会,我发现中小企业特别多,而且多是以产品创新的方式出现。中小企业的产品有两个特点,一是立足于民族性需求,产品特点鲜明;二是技术含量普遍不高。如果这些产品能够进入市场,市场将会极大丰富,消费者就有福了。以20世纪的市场结构,这些小企业多数没有机会。但是,在21世纪将有所不同。

为什么说21世纪将迎来中小企业的繁荣?我认为有下列三个重要原因:

第一,消费者最丰富多彩的需求是因为地域、气候、宗教、民族、历史等因素所产生的需求。20世纪,上述需求被最大限度地抑制,其中缘由,主要是跨国公司所代表的西方消费价值观成为世界性标杆。比如,可口可乐曾经在中国“水淹七军”,民族饮料行业几乎全部垮掉。现在,王老吉所代表的地域性、民族性需求再次爆发出来。实际上,除了食品等一些民族性特别强的产品外,非西方国家的消费方式在不断向西方消费方式妥协。

20世纪,西方国家以人口和地理的少数向全世界渗透,空间很大,跨国公司处于不断扩张中。21世纪,随着“金砖”国家的崛起,世界上人口、地理面积最大的国家正在消费意识上走向成熟,跨国公司未来扩张的空间在大大减少。

面对西方现代商业文明向全世界的扩张,其他地区文明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本能地抵制;二是地区文明被抑制;三是随着经济的发达,地区文明再次居于主导。

基于西方国家生活方式所衍生出来的产品,“征服”世界的阶段基本结束。世界上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所衍生的需求将会很快展现在世界面前,其结果是商品的丰富多彩,但规模将远不如过去庞大。

第二,世界经济的模块化,外包的普遍存在,给了小企业更多的生存机会。20世纪,设计、制造和营销在企业内部完成,即企业内部的专业分工,内部交易。21世纪已经形成模块化的经济格局,一个产品可能是伦敦设计、中国制造、纽约营销的组合。模块化分工为小企业轻资产经营创造了条件,跨越了制造领域的规模门槛。

第三,电商平台的出现,给了小企业更多展示的机会。20世纪,现代商业对商品多样化的扼杀是惊人的,凡是达不到一定规模的企业都会被现代商业所淘汰。然而,电商的出现改变了游戏规则。《长尾理论》的提出者克里斯·安德森发现,以往是消费者追捧畅销榜,大热门统治一切,赢者通吃,但在网络时代,大热门消退,“二八原理”被“98%法则”替代。因为网络空间是无限的,把构成长尾的非热门产品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形成一个堪与热门市场匹敌的大市场。

淘宝的电商平台,最初是个人、小企业的天下。在传统商业结构中,他们可能没有生存空间,然后,电商平台给了他们空间,让他们得以展示与大企业不同并且更加丰富多彩的产品。

电商平台的出现,实际上是商业门槛、渠道门槛的降低,更有利于小企业生存。

小企业必须作为大企业的对立面存在。上述分析只是表明,21世纪的社会环境变化给了小企业更多的生存空间,大企业的优势仍然存在。小企业只有以大企业颠覆者的方式生存,才能够作为大企业的对立面存在。

大企业的优势体现在规模以及由规模带来的利益上,但所有企业生存的理由必须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小企业只有在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有更大的作为,才能抵消大企业的规模优势。21世纪的消费需求具有多样化、快速变化、平民化的特点,小企业恰恰在这方面有优势,以对抗大企业的规模、经典、精英化,形成“以多样对抗规模,以快速变化对抗经典,以平民对抗规模”的特点。

前面讲过,因为地域、气候、宗教、民族、历史等因素所产生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然而,大企业只能满足共性化的需求,难以满足差异化的需求。即使大企业满足差异化的需求,也需要足够大的规模。小企业可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而且必须有所作为。

在社会物质相对丰富后,消费者的需求不仅多样化,而且快速变化。跨国公司的产品不仅经典,而且总是期望做长寿产品。作为大企业的颠覆者,小企业就要站在其对立面,做快速变化的短命产品。这里所指的“短命”,不是因为消费者不需要而“夭折”,而是企业主动放弃、淘汰。

价值观消费导致标签化、品牌化、高端化,而源于因为地域、气候、宗教、民族、历史等因素所产生的需求并不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小企业要以回归本源的诉求代替价值观诉求。

跨界商业模式特点篇9

跨境电商火了整整一年。你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电商都开了海淘业务。这当中巨头有巨头的玩法:淘宝、京东、唯品会、聚美优品在更多地利用平台优势,引入更多商户,并让商家给用户优惠,以此获得更多流量,侧重在商户端。相比之下,独立跨境电商的起家方式五花八门。我们从创业邦100强中选取了三家特点不同的创业公司,看看他们在这一整年中,究竟做对了哪些事。

2015跑出的三家公司

第一家毫无疑问是小红书,但要先追溯到2014年。

小红书在2014年只认真做了一件事:社区。在前端社区聚拢了数百万海淘用户后,它开始打造闭环,算是正式加入了跨境电商战场,布局、招人、自建保税仓、开通海外直邮、报关、物流……,运营过程很重,被用户需求推着往前走。

瞿芳把布局电商回顾为“勇敢地迈出了商业化这一步”。2015年上半年,小红书称自己在没做广告的情况下卖了2亿元。社区黏性太高,又是个购物社区,购买力是惊人的。小红书在产品端打通了社区和电商,用户看到的笔记商品在福利社(小红书电商平台)中有销售,就可以直接进入商品页面中购买,在商品详情页面也可以看到来自社区的真实的用户笔记。

知道怎么玩转用户是这家电商的另一个特点。6月的小鲜肉营销刷爆朋友圈,瞿芳说:“我不觉得抓眼球是营销目的,我们的重点是传递价值和价值观。用户记住的是小红书的惊喜体验。”

这时,另一家跨境电商――淘世界进入了主战场。淘世界在8月集中投放了一轮广告,那是效果最好的一次。仅仅从淘世界的名字就看得出,它是冲着成为海外版淘宝去的。

陈丹丹在做淘世界前,自己就是个KOL,通过写博客分享生活方式,攒了一批忠实粉丝,后来开起了淘宝店,从代购爱马仕包开始,又拓展到代购服装。但她做淘世界实在属于零起点创业。互联网公司80%的CEO出自BAT或其他大公司,陈丹丹却是个“没看过猪跑”的CEO。

“我们公司好多时候节奏和别人不一样,因为很多事情都是摸索着做。”陈丹丹说。她看待对手的方式,是拿淘世界的绝对增速和别家作对比。如果在某个时间段内某家电商的增速很快,她会有点着急。蘑菇街领投的B轮融资对淘世界来说是件有战略意义的事。这家公司在2015年可谓一炮打响,进入了主战场,“虽然排名不高,但至少进去了,从校队比赛打到国家队”,虽然“国家队”比赛更难了,但淘世界要的就是在最大的战场里展示自己。

8月上了广告之后,淘世界投入了大力气在“黑五”上。这也是一场重要战役。“电商的本质就是造节。”陈丹丹说。“双十一”期间,所有跨境电商虽然也做促销,但大部分是跟着做了做样子――那时候流量太贵,不如错峰出行。大家都瞄着“黑五”,一是要打造跨境电商自己的节日,二是要借此时机抢用户。

只有一家叫波罗蜜的公司几乎没理黑五,直接去准备双十二和圣诞节了。2015年初波罗蜜创立时,行邮税已出,跨境电商开始血战,此时它必须找到新的不同点。波罗蜜用一种极其90后的姿势切入市场,它目前主打价格更亲民的日韩化妆品市场,秘密武器是孩子都喜欢玩的视频互动直播,张振栋在东京街头看到有人拿着iPad直播北海道现场卖鱼,当然这在日本不是什么现象级事件,但波罗蜜的灵感的确由此而来。“90后不满足于现在传统电商图文信息的展示方法,他们也想参与购物进程,边看边买,甚至跟主播一边聊天一边购物。”波罗蜜一直在尝试视频直播的不同玩法,它现在甚至可以在直播间里发弹幕和红包,未来还会有画中画等互动性更强的玩法。

淘世界最初也做过海外买手直播,那时它干脆就是个代购海外奢侈品的直播平台。当陈丹丹发现一天做两场直播比做一场直播要卖得多时,曾经“天真地以为做100场直播的销售就是一场的100倍”,但其实做到40场时就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了,用户消化不掉这么多内容,选品也没有因此变得更好。

不过直播也有可能在后端形成竞争力,张振栋也说:“直播的核心是商品,不是主播。”波罗蜜创立之初还真曾经以主播为主,但后来就决定弱化主播噱头,而强化品牌和竞争力。

另一个张振栋想强调的关键词是“店头价”,来自世界大同理念。因为卖店头价,张振栋经常被问及如何盈利的问题。“我们希望把零售业的事情跨境电商化。”张振栋说,“波罗蜜与品牌商和一级经销商洽谈业务,以低价进货,卖店头价,以此获得利润。”

冲破SKU天花板

陈丹丹还是个时尚博主外加时尚买手的时候就具备极强的选品能力。那时候“网红”这个词还没有被玩坏,陈丹丹对自己数万名粉丝的号召力不亚于今天任何一个网红,每一件她试穿过的衣服上架不久就被一抢而空。但陈丹丹从来没满足于开个淘宝店。也就是从那时起,她发现KOL的天花板太低了。

“当你有1000件SKU时,每一件都必须由自己穿过和试过,那是很难的。”陈丹丹尝试过招模特试穿衣服,试背包包,但粉丝对此的反应是:叫你们店主穿上给我看看。

陈丹丹删掉了博客,有意地弱化个人形象,花了很长时间转型,牺牲了不少粉丝数量,才把大家的注意力从她本人转向商品。电商领域打造个人KOL做到最极致的属陈欧无疑,但运作KOL的难点在于不可复制,且靠粉丝吃饭总有尽头。“我宁可淘世界现在长慢点,也不想随便用这个大招。”

什么基因的人做什么事,模式上的差异只是不同玩家结合各自特点,在特定时间段内做选择,结果都是为了解决跨境电商现在存在的问题:“KOL+买手”出身的陈丹丹,现在运营着淘世界8000名海外买手,用户不知道买什么时,干脆先跟随买手们的品位;波罗蜜的直播,是为了赢得用户信任,回应他们对产品真假的质疑;小红书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则是采取B2C自营,亲自去和一个个海外品牌做生意,以此最大程度地保证正品。

但自营的瓶颈也非常明显。在试水电商成功后,小红书很快遇到了SKU不够的问题,2015年下半年,它的主要任务都是扩大SKU。淘世界暂时没这个烦恼。“C2C模式在至少未来3?5年内仍然是个很好的模式。”陈丹丹说,“拓展长尾品类最快的方法就是C2C。”

小红书则强调自己有发掘爆款的能力。强调这一点可以使它避免绕在一个死结上:社区在热烈讨论长尾,电商却在卖爆款。小红书的方法是让1800万名用户帮它充当类似“买手”的角色,如果海量数据证明一件长尾商品有可能成为爆款,小红书就迅速找到这个品牌商,把它制造成爆款,把从长尾到爆款的链条打穿。淘世界的C2C买手选品机制几乎没有SKU瓶颈,但买手的选品质量却是个大考验。

所以陈丹丹要发力打造买手模式,并把有潜力的买手培养成KOL。现在三种类型的买手在淘世界受到欢迎:价格足够低,服务足够好,选品有能力――这一种就是潜在的KOL。陈丹丹预言未来第一种会消失,既然二和三可能活下来,淘世界就要大力扶持后两类买手。

反过来想,小红书SKU的数量问题也许可以通过放开活跃在它社区里的数十万KOL解决,但这被瞿芳坚定地否决:“我们没有这个打算。” 在她看来,目前跨境电商中用户最为关心的是商品品质,可以通过B2C自营模式最大程度地保证。另外,小红书已经是2015年奔跑最快的跨境电商,6月初的大促让小红书在App Store总榜上升到第四位。但很快这个成绩又被“黑五”时的总榜第一盖过了风头。

谁最终会赢?

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是独立跨境电商现在的体量并不大。“在没有大促的情况下,各家电商的DAU普遍不到100万。”数据分析平台Trustdata CEO贾斌说。当然这不可能是最终成绩。还没有迎来爆发点的原因,是整体问题仍然多多。

比如被认为最应该启动的服装类型,目前在跨境电商中占比仍然非常小。虽然大家多多少少在做着服装品类,但贾斌估算,海淘类服装的退换货达到了20%,跨境电商服装商品的页面下也缺乏完善的描述。这并不奇怪,整个服装领域关于尺码和退换货的体系都没有真正建立。如果用淘宝的发展作个对比,七日免费退换货的机制推出对整个电商的发展作用是重大的。有效的退换机制大大促进了消费购买,也许跨境电商还需要多一点时间。

物流也是个环境痛点。如果联合大公司的经验和小公司的精神和速度,可以共同推进解决物流问题。但这里有个悖论:大公司的亮点在于依赖国内的供应链;优化海淘业务,就会削弱在国内的能力。而新兴跨境电商无路可走,一定会这么做,比如蜜芽,已经在打造自己的供应链了。

此外,跨境电商自己的问题是同质化。尽管一波目标用户为年轻女性的跨境电商如雨后春笋疯狂生长,却越长越像,最后可能只剩下一两个可行模式。

海淘规模会发展到多大?这取决于服务、价格、用户消费能力等一系列指标。贾斌研究淘宝后发现,淘宝手机端客单价在300元以内,但在PC端的客单价在300元以上。他还发现唯品会的单品价格也在300元以内,同时出现往300元以上走的趋势,当这个占比达到一定程度,消费升级就发生了。

跨界商业模式特点篇10

(一)对外投资主体的构成

对外投资主体的构成直接影响到跨区商业网络的构建及其战略选择,就台湾方面来说,其对外投资的主体呈现由中小企业向大型企业转型的趋势。从下表1可以看出,在平均规模上,台商对外投资的先锋仍属于较小型企业,然而台商的平均资本规模是逐年增加的,显示出正朝资本密集的趋势发展。

近20年来我国台商对外投资主体的先锋为中小企业,这一点似乎有悖于经济学常识。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也表明,能够成功地进行对外投资的往往是拥有强大经济后盾的大企业。然而这一点并不适用于台商。这种现象是产业调整造成的。随着台湾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优势的急剧丧失,中小企业无力以较长时间换取产业的生机和市场的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以及转移生产基地成为其主要的生存之道。反之,台湾大型企业的对外投资则起步较晚,1994年台湾的一些大型企业才开始在东南亚地区投资建厂,其中一些大型企业如台塑、远东等对东南亚的投资使得当年的该地区的直接投资额增长了3.2倍。

而浙商对外投资的主体一直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截至2007年6月,浙江省对外投资的2809家企业中有1910家是民营企业,占总数的68%。具体来说,4类企业的国际商业网络最为典型:①以万向、飞跃、正泰、星星冷柜为代表的生产家用电器、汽车零部件等产品的企业。这类企业多从国外引进生产流水线,经过消化、仿制和创新,形成自己新的生产能力,随后为了维持这种生产能力以及打破国际保护主义的制约而进行生产外移。②以远东化纤、龙盛集团、天台银轮机械等为代表的生产纺织、机械制造等产品的企业。这类企业的产品技术要求已趋于标准化,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开始逐渐丧失,因此急于产业外移。③以钱江摩托、星月集团等为代表的符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生产结构和相应的技术与消费成本水平的相关技术型企业。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市场规模较小,工业化程度不高,技术和熟练劳动力缺乏,不适应发达国家大型跨国企业所采用的大规模使用资本密集型设备和技术进行生产。④以康莱特制药、新利软件、浙大网新、横店东磁公司等为代表的生产生物工程、信息技术、超导材料等高新技术的企业。虽然这类企业在浙江民营科技企业中所占比例较小,但是随着国家对高科技产业的扶植,此类产业在对外投资中将具有极强的上升趋势。

(二)投资区域的选择

台商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主要考虑海外生产据点,重视的是当地社会或开发区条件、政策及其他实质性优惠、地方政府绩效、产业群聚效应、市场前瞻性及公共安全等因素。就台商投资的具体区域选择上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的对外投资大幅增长,其投资目的地除了少数是西欧、北美与日本等核心地区外,中美洲、东中欧以及澳洲等地的投资很少。就整体而言,台商的投资区域以临近的东南亚与中国大陆为主,其商对大陆的投资热潮不断,有着后来居上的态势。据有关资料显示,自1991年至今,在大陆的台资企业已达7万多家,台商投资总额已达800亿美元,分别占大陆41万家外资企业和4200亿投资总额的1/6和1/5,而台商在大陆的投资总额超过了在大陆以外全球投资的总和。据台湾“经济部投审委员会”资料显示,愿至中国大陆投资的台商数目占45%,而愿至东盟投资的台商数量合计共占55%。从表2可以看出,在回答“增加海外投资据点所考虑的地区”时,55.4%的企业表示中国大陆为首选。而就已经发生的投资来看,台商每年对中国大陆的投资均占总投资额相当大的比例(见表3)。

台商对大陆进行投资是有深刻的经济及社会背景的。除了土地、劳动力的低廉和充足以外,中国大陆市场的潜力和吸引力确实是其他地区所难望其项背的,此外台湾与大陆属同一文化圈,语言与风俗相同,给台商带来了莫大的腹地,这一切都促进了台商对大陆的投资。

浙商的投资区位选择相对比较复杂,现就省外投资及海外投资的区域选择两方面进行论述。从浙江省外投资来看,据2004年浙江省工商局公布的《从浙企外迁看我省个私民营企业生态环境——关于全省民营企业外迁资金外流》的专题调查报告显示,浙江共有3058家民营企业外迁(迁出省外),外迁企业对外投资总额226.3亿元,外迁企业在省外创造的总产值达453.59亿元。浙商在全国部分地区的投资情况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就投资总额来看,排名前6位的为黑龙江及甘肃(并列)、湖北、天津、河南及云南(后二者并列)。而从投资企业数来看,排名前5位的地区为河南及甘肃(二者并列)、黑龙江、海南及新疆(后二者并列)。从企业家人数来看,排名前6位的地区为河南、湖北、广西、湖南、云南及新疆(后三者并列)。由此可以看出,河南、湖北以及黑龙江成为浙商投资的热门地区。从浙商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来看,浙江的境外投资项目遍布6个大洲、121个国家和地区。从2006年境外投资的区域分布来看,对亚洲、欧洲、北美的投资比较集中,投资比重分别为37.3%、27.1%和14%。而具体国家(地区)则主要集聚在俄罗斯、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及中国香港等地,合计约占总投资额的56.4%。

(三)投资项目选择的比对

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台资企业大都选择建立垂直式的分工模式,将企业的总部根植于台湾,由其负责研发及财务管理,而将下游的组装、生产等部分交给投资对象进行。这种形式的投资项目选择一方面可以维系并巩固其在该产业全球商品产业链中所擅长的环节;而另一方面,台商也藉此增加海外分厂,扩充企业规模,成为后进的跨国企业,虽然在规模上可能无法与欧、美、日等抗衡,但这却是台湾独特的跨区商业网络构建的特征。

一般而言,台商对外投资大都以制造业为主,主要原因在于台湾的中小企业大都以制造业为主,而制造业也具有相对高的管理优势。根据台湾“经济部”的资料统计,主要项目包括电子及电子产品制造业、金属制品制造业、机械制造业、化学品制造业、金融保险业、服务业以及纺织业等等。

此外,台商在选择具体项目时,会因目标国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及加利曼丹、马来西亚的沙巴及沙捞越两个州,其木材资源非常丰富,台商在当地的投资项目就以木材为主;泰国北部的清迈地区,其气候适合于龙眼的生长,而龙眼又非常适合制造蜂蜜,因此在清迈的厂商就以制造蜂蜜为主;而印度尼西亚、缅甸的劳工非常低廉,每月只有50美元左右,因此,台商大都投资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纺织业及其相关产业。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地区)具有的独特优势。以电子机电产业以及纺织产业为例,对于电子机电类产业的跨区网络的构建来说,由于电子业厂商属于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特别重视产业的群聚效应,力求维持产销体系的资源创新性结合。而对于纺织产业跨区商业网络的构建而言,由于纺织业者属于劳动力密集产业,在目标市场国的项目选择上比较注重劳动力的来源、价格以及能够涵盖多元庞大的消费市场的项目。

浙商对外直接投资领域主要涉及机械、纺织、电子、轻工等行业,就投资的具体项目来看:①资源开发项目。以2006年为例,浙商在境外投资中涉及森林和矿产资源开发的资源开发型项目新增10个。至此,浙江省在境外投资的资源开发型项目累计近30多个。在有色金属乃至石油、天然气等行业浙商也不断涉足。浙江资源的匮乏、资金急需新的出口,使越来越多的浙江资本瞄上了国外丰富的矿产、森林等资源。2006年8月,倪召兴在加拿大注册成立“加拿大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开发油矿;2004年宁波华州矿业有限公司在非洲加蓬揽下了1.1万平方公里锰矿项目的勘探权,该矿年产锰可达300万吨;2005年越南一座年产30万吨的铬矿也已被浙商收入囊中。②产业升级项目。浙商对外直接投资形式已经从简单的贸易公司和办事处,向境外加工贸易、境外资源开发、境外营销网络、境外房地产开发、境外研发机构、境外商品专业市场发展。2006年,浙江全年共批准10个并购项目,其中中方投资2206万美元。主要分布在美国、欧洲、中国香港等经济发达地区,涉及纺织、服装、机械、化工等领域,企业性质包括生产企业、贸易公司和研发机构等。③区域性战略项目。从投资项目转变的趋势来看,以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为目的的对外投资项目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其中,轻纺产业投资方向倾向于档次高、技术含量大、附加值高的产品;一般加工项目倾向于投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和投资点逐步转移至发展中国家。飞跃、华立、康奈、德力西等著名浙江民营企业,也积极实施跨国经营战略,在国外建立了研发中心、销售网络和生产基地。

三、浙商与台商网络整体的发展模式比较

(一)跨界进入模式的异同

在跨界进入模式的选择上,台商与浙商皆采用贸易、投资、战略联盟等方式进入目标国市场,在这一点上具有趋同性,然而就进入的方式来说,二者又有各自独特之处。

1.台商的进入方式

(1)“母鸡带小鸡”式的进入方式。这种方式通常是由一家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携一定量的上下游中小企业一起进行对外投资。实行这种方式是由台湾独特的产业链结构所决定的,若不采取此方法,则无论是牵头的大企业还是上下游的中小企业都无法独立完成自身的产业转移。对于大企业来说,拥有低廉的劳动力以及土地资源的目标市场国往往不具备相应配套设施的生产能力,因此无法完成大企业进行日常生产所需的订单要求及质量要求;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则深受目标市场国组装大厂的影响,母厂没有过来,企业找不到订单。所以,开始一定要与母厂一起进来。此后,再去开发协力厂和客户母厂。这一“母鸡带小鸡”的模式在台湾的电子机电类产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1992年台达电子赴东莞投资(徐伟杰,1999)、1995年明基在苏州投资(张家铭,2005)等等皆是“母鸡带小鸡的”外移形态。

(2)“假OEM,真FDI”形式。以台商在东莞的投资为例,台商以“假OEM,真FDI”的方式通过外资形态的资本注入,在广东东莞以及福建莆田建立供应世界鞋类市场的新基地,从而使其成为全球鞋类供应、采购网络的生产环节。同时,相当多的台商以OEM起家并以OEM的姿态前来大陆投资,但因为体验并且看好目标国市场的前景,对于目标国内销市场越来越重视,除了积极转型为以外销为主的经营形态之外,还逐步开拓目标国内销市场,甚至建立起自有品牌,试图在全国商品链的阶层体系寻求向上流动。电子业明基电通于1999年创立了BenQ的自有品牌。对他们来说,目标国市场提供了台湾企业自创品牌、经营品牌的良好时机和舞台。(施振荣,2005)

(3)投资移民方式。这是台商投资的独特形式,即以投资形式建厂,并长期在目标国居住,发展成家族式企业,由第二代、三代的移民继续经营该产业。台湾对外的投资移民已经过了三轮高峰,并且台湾向目标国进行移民的大都是携带资金前往的。由于台商以资本家的身份前往目标国,目标国的政府与人民大都非常欢迎,良好的投资环境及相当的礼遇,使得台商不仅愿举家移往目标国,甚至愿在当地购屋置产,获取当地的居留权,有计划的常驻。而台商的这种方式也受到了目标市场国的赞赏,例如,许多东南亚国家的政治人物都在公开场合赞扬台商对该国的贡献,称他们不仅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亦带动了该国的经济发展。

与此相比,浙商则倾向于采取收购目标市场国的企业、上市公司或在海外建立销售公司等销售网络,以实现跨区商业网络的构建。

2.浙商的跨界进入模式

(1)群居国际化模式。根据波特(2002)的观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往往是群聚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通过一定区域内的群居,企业也可以增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浙商企业在构建跨区商业网络的时候较多地采用此种方式,与台商“母鸡带小鸡”的方式不同,浙商的对外投资倾向于横向的企业之间的聚集,如海宁皮革市场在莫斯科建立的“海宁皮革专业市场”,温州企业在巴西开设的“中国商城”、在胡志明市建立的“中国小商品市场”,义乌企业在南非等地设立的“中国小商品市场”等等。

(2)以合资方式进入。目前以股权投资方式进入目标国的企业主要有万向集团及正泰集团等等。其主要路径在于通过浙商企业在国外的分公司或办事处收购其他公司的股份,由于办事处或分公司较为了解目标国市场运作情况,同时由于与母公司保持了一致,因此降低了风险。以万向集团为例,2000年4月,万向集团整体收购了美国舍勒公司;2000年10月收购了LT公司35%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2003年10月万向占有洛克福特公司33.5%的股份而成功地成为其第一大股东等等。

(3)借壳/造壳上市方式。借壳/造壳上市的优点在于:一来可以规避国内的政策监控,简化上市程序,二来可以利用避税政策实现合理避税,这种方式主要运用于向中国香港投资的科技企业。例如,中程兴达打造中程科技MagaStart之壳在香港创业版上市,迅速筹得1.1亿港币,成为浙江省第三家在香港创业版上市的企业。香港市场对于浙江科技民营企业的吸引力源于它是在同一文化背景下最成功的国际资本市场,容易与投资者沟通。其独特的经济、政策、地理、文化优势也使浙商越来越多地以造壳上市的方式在香港创业板上市。

(二)跨界发展模式的差异

跨区商业网络是一种动态的存续,在不断发展变化,适应新的情况以维系整个商业网络的运行成为台商以及浙商所面临的最艰巨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双方战略的不同造成了跨界发展模式的差异。

1.台商的跨界发展模式

就台商来说,台商通过不断的本土化来维系跨界商业网络的发展:

(1)人才的本土化。根据有关专家的调查,中小型企业的台商人才本土化实施相当彻底,甚至只有总经理一人的情形。这项政策的实施效果与企业投资时间有关,一般而言,落户越长的台商其人才本土化越彻底。大型企业因为技术及管理的运作要求,台商派遣的人数一般比较多,初期大约都是二、三十人,然后随着当地培训计划的进行,多半在二、三年内减少大约一半的人数,并且持续人才替代的本土化政策,希望三、五年中逐年精简到五名以内(张家铭,2002)。

(2)融资或资金本土化。大多数台商企业的融资对象是当地银行,其原因有:信用贷款,必须是银行的长期往来客户;外资银行不能操作人民币业务;台资银行业务太少,绑手绑脚。此外,大多数目标市场国信用系统尚未完善也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许多交易行为都是依靠信用系统运作,因此经常发生纠纷。在这样的情况下,台商一般对外投资的做法都是保守谨慎的。因此,资金本土化成为首选。

(3)生产本土化。台商为了营运的顺利,会充分适应并利用当地的土地、劳动、政策、法令、产业经济结构等本土条件,使其生产协力网络的组织以特定方式进行社会镶嵌,如生存过程的局部内部化、厂商赶工生产的相互支持、成立联谊会与地方政府协商等。

(4)营销本土化。台商清楚地认识到目标市场国消费人口多、市场大的事实,积极转变经营形态,将外销比例中某部分转移到内销市场中。此外,有些台商实际上已经自创品牌,在目标国相关地区建立了良好的行销管道,创造相当不错的成绩,不但成为当地的著名商标,并且进一步放眼整个目标国的市场。

2.浙商的跨界发展模式

浙商的跨界发展模式注重的是倾向于对资源的整合以及资本运营,为此,其发展模式出现两大极端:

(1)资源整合型发展模式。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必须使企业掌握价值链中对于创造价值有重大贡献的关键流程与资源,并使企业本身所拥有的核心能力与价值链中最重要的环节紧密搭配,以保障利润的实现。此类发展模式以贝发集团最为典型:贝发改变了传统文具企业将终端消费者作为利润唯一来源的模式,通过对产业链的整合和可控制的网络体系,使其他文具企业和文具商也成为自己的利润来源。通过品牌授权合作分销模式,赚取分销商的部分利益。通过品牌授权加盟终端连锁模式,赚取终端商的部分利益。通过品牌、形象、产品、价格、物流和运营的统一,获取品牌的溢价权。

(2)资本运营发展模式。采用此类发展模式的浙商倾向于借壳上市或者自主上市等方式以达到资本市值快速翻倍的目的,如苏泊尔、网盛科技、天马轴承、天外天伞业等。相当多的浙商通过股权进行金融投资,如雅戈尔参股证券公司、传化控股新安化工等等,许多浙商将上市及资本运营作为扩大本企业实力的一种方式,并期望这种方式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为本企业取得更多的发展资金,从而在跨区商业网络的建设中具有更有利地位。

四、结论

台湾跨区商业网络的构建是多种因素共同组成的结果,就国际因素而言,亚太地区的稳定及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得此地区充满投资的诱因。具体来看,浙商与台商在构建跨区商业网络过程中存在如下不同(见表5)。

参考文献:

[1]陈菲琼.民营科技企业国际化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董碧水,顾复琪.3000多家民营企业离开浙江对外投资226亿[N].中国青年报,2004-08-16.

[3]顾长永.台商在东南亚——台湾移民海外的第三波[M].高雄:台湾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

[4]张家铭.台商在苏州:全球化与在地化的考察[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