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业务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09 17:24:23

奶粉业务工作计划

奶粉业务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奶粉企业,营销环境,营销策略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由此也拉动奶制品消费的增长,使得我国乳制品行业快速成长,奶粉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呈现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然而,“三鹿奶粉事件”的出现,极大地损害了国内乳制品企业的形象,国外奶粉企业趁机抢占中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奶粉企业如何重塑奶粉企业的形象,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对于国产奶粉企业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奶粉市场的发展现状分析

从2005年至2015年十年间,我国的奶粉市场快速发展,奶粉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市场总量达350亿元左右,年市场增值率高达20%,呈现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然而,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后,众多国产奶粉接连不断被爆出问题,公信力下降,加上进口洋奶粉的冲击,不少国产奶粉品牌退居二三线市场,有的品牌则到国外贴牌生产,试图挽回市场。

国内奶粉市场仍是洋奶粉的天下。去年五大洋品牌在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合计市场份额接近60%。在国内一线城市,洋奶粉更从2004年起就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份额高达九成以上。在一线市场,国产品牌奶粉的占有率仅2%。

二、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政府政策支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对乳业一直十分重视, 2000年11月农业部、教育部等7部委局联合启动了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并酝酿“居民营养改善行动计划”。国务院在2001年的《中目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把乳业作为今后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农业部在《畜牧业“十五”规划及2015年远景目标》中把以乳业为主的畜牧业定为我国的优势产业,国家政策扶植力度进一步加大。

2.科技迅猛发展。我国的奶粉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成熟的制作工艺,尤其是适应各个年龄阶段的配方奶粉,质量不亚于国外的奶粉,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对国内奶粉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劣势分析

1.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信心不足。奶粉事关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因此在国人眼中,地位非比寻常。但因国产奶粉和乳业一系列质量事件和丑闻的影响,致使中国的奶粉业一蹶不振,消费者信心和市场信心很难短期提升。

2.市场竞争秩序混乱。目前,中国奶粉市场企业众多,不管是国内奶粉企业,还是国外奶粉企业,对于中国巨大市场,都想抢占先机,市场上出现了混乱无序的竞争行为,价格战、广告战、口水战等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乳品奶粉市场的秩序。

(三)机会分析

1.国内奶粉市场需求广阔。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 1700 万婴儿,就算其中 80%能够得到母乳喂养,那么还有 20%需要用奶粉来喂养,每年的婴幼儿奶粉市场就需要30 万吨。然而,我国现在一年的婴幼奶粉产量仅10万吨,婴幼儿奶粉需求递增年缺口达20 万吨左右。另外,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中老年奶粉市场前景广阔。

2.进口奶粉接连涨价。近日,包括多美滋、美赞臣在内的多个洋奶粉品牌再度提高售价,配方微调或换个包装后,最高上浮达20%。进口奶粉的接连涨价对于国内中低层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负担,因此国产奶粉企业可以利用价格优势,重新赢得国内市场。

(四)威胁分析

1.洋品牌奶粉抢占市场。自三鹿“毒奶粉”事件,以及接二连三的奶粉质量问题事件,导致国人对本土奶粉失去信心。近年来,消费者争相购买洋奶粉,导致国产奶粉销量持续下降,洋品牌奶粉对于国产奶粉企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2.出口受到威胁。在“问题奶粉”事件后,世界各地大部分国家均对中国的奶制品发出了禁令。国内大型奶粉企业例如蒙牛、伊利其实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但是此次奶制品行业的危机限制了国产奶粉的出口,更加不利于国内产奶粉的推广。

三、我国奶粉企业的营销对策

(一)产品策略

1产品多样化策略。中国奶粉市场经过漫长的发展,目前出现了两级分化现象:一是特殊人群对奶粉的性能和品质的要求变高,需求变大,奶粉市场将向以幼儿、孕妇等特殊人群为目标消费市场的方向发展;二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中老年奶粉市场的前景越来越广阔。这就要求国内奶粉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取多样化的产品策略,生产不同品种、规格、包装的产品,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2产品质量策略。奶粉作为一些特殊群体尤其是婴幼儿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营养食品,如果产品质量出现问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体健康,确保产品质量,是建立奶粉购买者对企业产品偏好的基础。资料调查结果表明,消费者购买奶粉时,最为看好奶粉的质量因素。

(二)价格策略

1.需求导向定价策略。奶粉市场由于定位于多个不同的细分市场,可以采用需求导向定价原则。以老年消费者为例,对于市场上的羊奶粉,主要作为日常保健饮品,替代液态牛奶,因而与市场上的液态牛奶和一些保健饮品做价格比较,制订消费者能接受的价格。

2.差异化定价策略。由于奶粉品种较多,各种奶粉品种所针对的消费群体的价格需求弹性不同。因此,企业针对不同消费群体,采用差异定价策略,即根据一些特殊的消费群体的特点、收入水平,制定不同的价格。如针对孩子消费群体的各种配方奶粉,可适当制定较高的价格;对于针对较高收入的消费群体,可制定略高的价格;针对一些特殊消费群体的功能性奶粉,例如高钙奶粉,可制定高的价格。

(三)渠道策略

1.建立直营与并存的渠道模式。目前奶粉企业应该在营销模式上进行创新,着重打造重点市场,以点带面。企业要树立国内顶级高端奶粉品牌,就必须将一线城市作为重点市场。在重点市场操作上,奶粉企业应建立自己的团队,让经销商承担物流配送,具体市场操作由厂家营销人员来进行,采取针对措施进行市场促销,做好终端陈列、产品推广、品牌宣传的基础工作,慢慢培育起市场,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

2.建设网络运营平台,加强对商的管理和激励。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一个创新的网络电子商务平台,该平台集企业ERP、商管理、CRM客户管理、网上支付购买产品为一体。为消费者提供一个统一的奶粉门户平台。免费为经销商提供进销存管理、财务分析等日常经营的必须功能。同时收集每个消费者的信息,进行个性化服务。企业还可以通过该平台为消费者提供育儿知识、营养保健等附加服务,提升用户的产品体验,提高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

3.积极拓展母婴店、超市等渠道。母婴店占有销售渠道50%左右的市场份额,企业应该加强与全国连锁性的母婴店品牌合作,如红孩子、金摇篮、漂亮宝贝等。由母婴店营销人员促销效果最好。对于连锁母婴店与当地商的关系,可以参照网络平台的利益分配方式,由当地商提供物流配送。

四、促销策略

(一)广告策略。市场调查结果显示,人们经常接触奶粉广告的媒体情况为,电视媒体最高,其次为售点广告、报纸、广播、路牌,但其接触比率远低于电视。因此,企业在进行广告宣传时,在采取多种媒体组合策略时,可采用以电视作为主,以报纸、广播、路牌等为辅的媒体组合策略。

网络广告包括百度推广、母婴网站、门户网站的母婴频道广告,费用不高,效果比电视更有效。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报纸广告的影响力较大,电台广告对老年人和有车族有效,专业的育婴杂志或老年杂志,对婴幼儿奶粉和成人奶粉细分市场消费群有影响力,同时费用不高,可以考虑综合投放。

(二)公共关系策略

1.事件营销。国产奶粉企业应该加强对国际国内大事件的反应,借助机会进行事件营销,就很快会提升品牌知名度、树立较好的品牌形象。例如:雅安大地震引人关注,企业就可以利用该事件进行策划,提高品牌知名度。

2.加强市场推广活动。企业通过提供专线知识咨询、育儿讲座来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联系,在潜移默化之中引导消费者,让现有消费者获得更多服务,从而提升对企业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建议进行“早教”营销,而“早教”正是目前年轻父母最需要的知识,因此,国际奶粉企业通过发起“早教”行动,给与消费者更贴心的沟通。

(三)终端促销策略。决胜终端是奶粉厂家的共识,作为公司直营的母婴店、超市卖场等销售终端要加大促销力度,为各地商在当地母婴店、超市渠道销售树立榜样。终端促销需要在软硬两方面都要做好。首先需要加强零售终端的陈列与品牌展露、终端促销等方面的管理。

其次,应做好终端导购的培训工作。终端导购是厂家通向消费者的桥梁,导购员应该扮演好四种角色:一是服务员,做的是服务工作。二是婴幼儿奶粉专家,要掌握各种婴幼儿奶粉的配方、营养和最适合的婴幼儿等知识。三是品牌形象推广者,要随时随地维护和建立品牌形象。四是信息员,要主动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变化情况并快速反应给厂家、卖场,同时把产品和促销活动的有关信息及时传递给消费者。

最后,加强母婴店和超市的终端建设和管理十分必要。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终端导购团队,做好服务,抓住终端客户的需求,宣传产品的卖点,树立企业品牌形象。

(四)网络促销策略。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产品的宣传离不开网络。国内奶粉企业应该组建专门的网络营销推广团队,或与能力突出的网络营销公司合作,加强网络推广的策划和文案工作。建议公司采取以下网络推广措施:

1.软文信息。组织营销部分按照品牌市场定位,策划编写宣传文案,从各个角度成文宣传国产奶粉品牌。突出宣传文字和品牌口号等,并且要使网站具备交互能力。

2.论坛QQ群推广。组织营销人员和商在全国性、地方性的母婴类、健康类等论坛上以用户和母婴专家、保健专家的身份发帖、回帖,保证国产奶粉企业的曝光率,培养用户对国产品牌的好感。还可以创建与奶粉相关的QQ群或博客,以用户和专家身份软文或有针对性的与消费者沟通,宣传企业产品。

五、结论

中国的奶粉市场潜力巨大,高额的利润,使得激烈的竞争呈现多角度和多元化的特征。本文运用 SWOT 分析法分析了国产奶粉竞争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并对国产奶粉营销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在产品策略种采用多样化策略和产品质量策略,在价格策略中使用需求导向定价和差异化定价策略,在渠道策略中实施网络营销渠道和多渠道策略,在促销策略中综合运用广告宣传、加强终端市场、公共关系策略、网络促销等组合策略,以提高我国奶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使企业能够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万金.如何拯救中国奶粉市场[J]. 中国奶牛,2012(20):50-51

奶粉业务工作计划篇2

8月27日,贝因美与全球最制品出口商恒天然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恒天然通过邀约收购控股贝因美20%的股份,成为贝因美集团第二大股东。有来自新西兰国内媒体的消息透露,收购资金在31.6亿元左右。双方还将成立合资公司,通过该公司收购恒天然位于澳大利亚的达润工厂。

“国际化”是贝因美内部频繁提出的一个战略目标。早在2012年,它即与爱尔兰食品及医药生产商Kerry集团建立合作关系,后者为其新项目提供技术支持。而在今年6月公布的“二次创业”计划中,贝因美3年来更换的第三任董事长王振泰也特别强调,要实现“未来10年2/3的销售收入来自海外”的目标。

受反垄断影响,贝因美经历了近1年的业绩低迷。为改变现状,贝因美开展“二次创业”的改革计划,重点在于产品结构的调整:自2013年起,股份公司除婴童食品以外,其他业务全部剥离。集团旗下其余亲子教育、亲子用品和亲子服务业务则和食品业务并行发展。

根据尼尔森最新数据显示,贝因美婴幼儿配方奶粉目前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贝因美接下来将从0至6岁婴幼儿奶粉业务转型为专注于0至12岁孩子的大食品产业,扩展消费者群体规模,并提出了“未来5年贝因美奶粉业务要做到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目标。

这一调整其实早在去年11月就已开始。当时,贝因美斥资3.5亿元建立贝因美儿童奶有限公司,主推植物蛋白饮料等儿童奶业务。不过,该子公司业绩并不理想。今年上半年,其销售收入仅为243万元,亏损却达1774万元。“这一业务的开拓当前看来会成为贝因美业绩的拖累。与蒙牛、伊利、娃哈哈等抢先占领儿童奶市场的竞争对手比起来,贝因美的发挥空间已所剩无几。”一位乳制品行业从业者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但贝因美心意已决。今年2月,它还将公司名称由“浙江贝因美科工贸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贝因美婴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现实情况是,贝因美目前承担着2.5亿元负债。贝因美上半年财报显示,与市场预期一致,其业绩大幅下滑,其中,净利润同比跌幅更高达72.09%。

去年中国对奶粉行业开展反垄断调查后,贝因美为免受处罚而主动降价,这导致其产品毛利率降低,也削弱了经销商的积极性,门店管控与渠道问题频发,贝因美奶粉销售情况不断恶化。

贝因美的应对策略是加强直营渠道的建设。今年2月,它投资4400万元在上海、南京、合肥等8个城市设立营销控股子公司。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度依赖经销商的局面,也能因直接面向消费者而尽快为新产品开拓市场,但有分析师指出,直营渠道面临高昂的成本费用问题。对产品单一、销量较低,而销售费用较高的贝因美来说,并不合适。

为解决资金问题,贝因美开始积极向二级市场股东邀约收购事宜。在此过程中,其股票一度遭遇停牌。

奶粉业务工作计划篇3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在内地竟然有不法企业把皮革下脚料溶解之后制成蛋白粉混到牛奶里,以提高奶粉的蛋白含量。据悉,为了打击此种行为,农业部已经下发“2011年全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皮革奶”被列入农业部监测“黑名单”。

“皮革奶”并非新事物

其实,皮革水解蛋白并非一个新事物,早在2000年就有媒体报道广东省出现了在酱油中添加皮革水解物的现象。与突然冒出来的“三聚氰胺”不一样,在食品中添加皮革水解物曾经有过苗头,遗憾的是,并没有被纳入到食品安全的风险系统监测范畴。

2004年5月,卫生部就对河北、浙江等地不法企业用皮革废料加工奶粉原料的行为进行过整顿。

2005年3月,《新民周刊》记者在接到人称“乳业王大炮”的广东省奶牛乳品行业协会会长王丁棉以及其他一些知情人士的举报后,曾到山东等地调查日趋泛滥的假牛奶现象。

当时的调查发现,仅山东一省家庭作坊式的假牛奶企业就至少200多家,这些企业设备相当简陋:一口杀菌池、一个热水炉、一台配料机、一台灌装机,外加两三名工人就可以上马,总投资不过几万元。

一名“深喉”当时爆料,假牛奶甚至可以与奶牛不发生一点联系,用人造蛋白、自来水,佐以香精等添加剂,按照购买的专业配方,就可以生产出来足以乱真的假牛奶。

这个“人造蛋白”就包括皮革水解蛋白,毫不夸张地说,一双皮鞋也可以液化成“奶”,当年“3・15”前后,《新民周刊》刊登了这组《当皮鞋成为牛奶》的封面文章。报道引起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的重视,山东省随即展开了大规模的整顿,查处了一批违法企业,并问责了一批监管部门官员。

半年后,在京郊,又有媒体记者发现“皮革奶”的身影并予以了曝光。时隔4年,“皮革奶”幽灵再现,据权威部门信息,企业非法使用皮革水解物以提高蛋白质含量,已非浙江晨园乳业一家独有,至少还涉及山东、山西、河北三个省份。

奶业再遇信任危机

让人稍感安慰的是,此次“皮革奶”传言事件由农业部最先通告全国,没有一瞒到底,算是进步。日前,农业部下发“2011年全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和“农业部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工作规范”两个文件。此次安全监测计划提出,除所有抽检样品都必须检测三聚氰胺外,其中30%的样品还要检测皮革水解蛋白和碱类物质。

随着“皮革奶”报道的扩大,农业部在官网上再次声明,2010年抽检生鲜乳样品7406批次、奶站4778批次、运输车2628批次,三聚氰胺全部符合临时管理限量规定,没有检出皮革水解蛋白等违禁添加物质,生鲜乳质量安全状况总体良好。

“皮革奶”事件首先影响的就是奶粉的供应。当许多市民将购买奶粉的意愿由国产转向洋奶粉的同时,不少中高端消费人群开始积极来往港澳抢购奶粉。当然,也有不少消费者选择了专业“水客”为自己代购价廉物美的品牌奶粉,而这些商品的价格即使算上“水客”费用,仍然比广东中山同品牌售价低一至两成。

在消费者的调侃中,往返港澳购买奶粉的人群对自己有一个亲切的称呼,“港澳奶粉客”。即使要付上往返港澳所需要的数百元费用,在港澳奶粉客的心目中,价钱并不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对于奶粉质量的担心,让广东中山更多的主流消费人群选择了频繁出入港澳,也让众多热衷代购的商家瞅准了商机。

内地游客抢购引发的“奶粉荒”让澳门特区相关部门坐不住了。记者近日从澳门特区政府官网了解到,针对奶粉短缺、本地供货不足的情况,澳门大药房商会(澳门奶粉多在药房搭售)已向澳门卫生局明确保证限制大量抢购奶粉,适当预留给本地居民,更有港澳居民呼吁开征“奶粉离境税”。

皮革奶传言催旺奶粉代购风

“杨姐帮我买两罐奶粉吧。”“又买啊,上次帮我们带奶粉,我那朋友说可累坏他了!”公务员杨姐和阿显的这段对话,颇能代表最近广东奶粉客的现状。采访中,两位年轻的奶粉客告诉记者,最近要买到港澳奶粉非常难,“太多人托澳门朋友买奶粉了,我那朋友都忙不过来了。”杨姐说。很多因素导致了这场奇特的港澳“奶粉荒”。家住三乡镇的杨姐以往奔赴澳门都会大量购买化妆品、服装等商品,现今每次澳门扫货,杨姐手中的大样总是奶粉,“以前还能有多少扫多少,现在很多澳门商店都开始限购奶粉了,每人只能买两三罐。”

即使这样,许多家长表示,宁愿辛苦从港澳“搬运”奶粉,也不愿意购买国产奶粉。“我的小孩还不到一岁,每个月要喝三罐奶粉,光奶粉钱就要近800元,还没算路费。”杨姐算了一笔账,来回港澳即使乘坐班车,加上地铁费用,每月购买奶粉开销将过千,“现在港澳也有奶粉限购了,奶粉很难买,每次都得多跑几个地方才能买到。”

据了解,在香港澳门购买奶粉价格比较低,汇率折算后,比内地要便宜20%。为了避免麻烦,现在许多年轻家长开始另辟蹊径买奶粉,专业“水客”代购成为他们购买奶粉的另类途径。

周末晚上7点的珠海拱北口岸,熙熙攘攘的“水客”身影仍然没有停歇,他们三五成群停在口岸的路口,身旁放着小推车和“水货”。记者发现,这些职业“水客”最近代购奶粉非常活跃,他们不仅打通了内地和港澳的销售渠道,也让不少中山的消费者开始选择港澳代购奶粉。

在靠近珠海的三乡和坦洲等镇区,很多高档小区婴儿用品店也瞄准了近期奶粉客的需求,开始偷偷售卖走私入境的港澳奶粉。在三乡镇华丰小区的一条小巷,并排的两家小店都在售卖港澳奶粉。其中一家婴儿用品店的售货员表示,该店奶粉绝对来源于港澳,但货源也非常紧。

“皮革奶”或是无良小企业行为

“皮革奶”真的像“三聚氰胺牛奶”一样,会对消费者健康产生重大危害吗?

所谓“皮革奶”,就是收取皮革边角料、动物毛发等,降解为水解蛋白,添加到生鲜奶中,以提高其中的蛋白质含量。通俗来讲,就像我们熬制肉皮冻一样,不过熬制的不是可以食用的猪皮,而是不可食用的皮革。这与“三聚氰胺事件”的性质相同,都是为了在原奶检测中蒙混过关。

据了解,皮革原料中含有二英、多氯联苯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在鞣制过程中还会添加一种叫重铬酸钾的物质,它会随之进入牛奶中,食用后可能导致关节疏松、肿大等症状,造成重金属铬中毒,严重的还会致癌。因为“皮革水解蛋白粉”有毒,所以一般仅用于动物饲料添加使用。

多位业内人士一致认为,“皮革奶”现象在乳品行业中确实存在,但属于极少数中小企业的行为。

据悉,自从2005年媒体首次报出“皮革奶”事件后,乳品行业进行了大力整顿,如今这种现象越来越少,除了2009年在浙江发现的这一例外,并没听说类似事件再出现。

奶粉业务工作计划篇4

二孩政策放开的消息使得乳品产业一马当先直接受益,这则迟来的利好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最为明显。消息后的首个交易日,知名的乳品公司几乎全线上涨。其中,圣元国际大涨了5.04%,美赞臣涨了3.79%,贝因美涨了10.02%,合生元涨5.11%,雅士利涨了6.25%,伊利涨了2.38%。

奶粉市场的重大利好

今年以来,国内外奶价下跌,低成本的奶价有助于降低成本、改善库存结构。但乳企在近期尽快去库存的同时,还是受到了需求增速放缓的拖累。乳业资深研究员宋亮认为,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国内消费表现不足,而乳品消费从去年到今年,特别是三四线城市出现下滑。

实际上,全球奶价受到中国需求的影响程度也日益增大。荷兰合作银行上海分行食品与农业研究总监陈炜分析,由于前几年中国市场在奶制品尤其是奶粉需求的强劲表现,各产区对中国市场的供应投入都有所增加。今年以来,全球范围内供过于求,尤其是中国市场需求增速不及预期给各乳企带来压力。他此前也表示,若中国施行“全面二孩”政策,将再度拉动婴幼儿奶粉需求,带动中国甚至全球乳制品行业的增长。

据艾瑞咨询的统计,2014年中国配方奶粉市场规模为682.7亿元左右,如果不考虑配方奶粉价格以及喂养率的变化,那么全面二孩所带来的约35%的新生儿增量可以让配方奶粉市场扩容240亿元左右,这对于配方奶粉市场无疑是重大利好。

虽然市场巨大,但记者采访了解到,二孩开放的红利下,奶粉厂商们已经不需要再在产能上布局了。合生元方面坦言,收购法国ISM并新建的奶粉生产线已在2015年5月正式生产,生产基地经过一年多的运营,产能还没有完全释放。应对全面二孩,将能满足未来的增长需求。

澳优乳业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对奶粉行业,全面二孩绝对是个利好的消息,早已做好单独针对二孩的战略布局,未来主要是在加快市场扩张、提升销售能力上努力。

奶粉行业已经进入洗牌期

实施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有了新计划,无疑给准备好的奶粉企业一剂强行针,但同时,也会因为更多资本进入而引发惨烈争夺战。

二孩放开提振了中国乳业发展的信心,但实质性效果仍有待观察。在宋亮看来,三四线城市有条件的家庭早已经透支了政策,交点罚款就生了二胎;而一二线城市教育、房子等生活成本太高,全面放开二胎也不可能带来新生儿的暴增。

然而,在奶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环境下,只要有增量,对于奶粉企业而言,也是雪中送炭。

宋亮坦言,目前,中国奶粉的产能,在国内建厂的国内、外奶粉商,加上国内奶粉在海外建厂的奶粉商,合共产能在150万吨左右,但目前的奶粉消费量只有60-70万吨,预计全面二孩开放后,估计需求量会达到80万吨,目前的奶粉产能完全能够满足全面二孩的需求。他甚至认为,由于目前跨境电商的开放,越来越多低价、质优的进口奶粉涌进国内市场,即使整体市场大了,但目前的竞争未必就能得到缓解。

“随着消费者信心逐渐恢复,以及渠道转型带来的机会,业界及跨界资本会争相投入奶粉市场。”一位长期研究中国乳业的人士称,传统、保守的企业不进则退,创新的搅局者会步步为营,目前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已经进入洗牌期。

“要搭上国家对外开放这班车,不止利用国外资源,更要考虑开发国际市场。”宋亮对于二孩放开后国内市场增量仍谨慎乐观,建议以奶粉为主营的企业加快多元化转型,向营养品领域拓展。

放开二孩对进口奶粉更有利

进口奶粉商李勇认为,一二线城市潜在二胎育儿人群主要集中在公务员、国企员工等精英阶层,政策全面放开后,他们选择国产奶粉还是洋奶粉,是一个值得跟踪关注的问题。

对此,有行业人士分析,由于放开二孩的时点因素,很可能对于外资奶粉的促进作用更大一些,因为目前愿意生二孩的家庭相对经济实力更强一些。

有业内人士分析,之前的单独二胎政策已经释放了一批“80后”、“90后”的生育热情,如今最先对二孩跃跃欲试的应该是经济实力相对较好的“70后”群体,他们对外资或者国内高档奶粉的需求量更大。而像伊利、蒙牛、三元、君乐宝等本来以液态奶为主的品牌,虽然也进入了婴儿奶粉领域,但在一二线城市的市场份额相当有限,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在他看来,二孩新政对整个婴童产业的推动可能进口产品的受益程度要大于国内品牌,中高档产品的受益程度要高于中低端产品。对于这种分析,多家奶粉企业人士也表示认可,至少在政策放开初期应该有这种趋势。

比如,惠氏不断开发新产品来做奶粉市场增量,据说2015年的销量将达到100亿元,等于伊利和雅士利之和。其强大的品牌号召力依然可以碾压国内众多奶粉品牌。

还有很多外资企业也已经在暗地加油。韩国乳制品生产企业每日乳业方面表示,尽管普遍二孩政策不会给明年的出口产生影响,但从长远来看,这确实是进一步发展的机会。韩国每日乳业10月28日同中国婴幼儿奶粉巨头贝因美签署合作协议,并计划全面进军中国市场。

奶粉业务工作计划篇5

作为资深的业内人士,我对此深有感触。

中国婴幼儿奶粉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生产企业在婴幼儿奶粉生产方式和质量把关上,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很多婴幼儿奶粉企业没有奶源,或者没有自控自建的牧场奶源,因此在奶粉的源头上就存在着质量先天性的不足,而奶源作为生产婴幼儿奶粉的源头,其质量又是不可逆转的,换句话说,没有质量优良的奶源,是肯定做不出质量优良的奶粉的。

在过去的时间里,一些企业自身毫无奶源,完全依靠购买其他企业或进口大包粉或基粉,进行婴幼儿奶粉的干法生产,由于自身对奶源完全不掌控,造成了奶源企业出现安全事故时,奶粉企业和消费者却受到更大的伤害。还有一些企业,虽然能收购一些奶源,按照国际通用的湿法工艺生产,但是这些奶源不能做到自建和全程掌控,对于婴幼儿奶粉的安全,这种模式也是有很大隐患的。

2013年5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2013年 6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九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化婴幼儿奶粉的生产管理。已经开始着手要求婴幼儿奶粉企业,逐步建立自建、自控奶源基地。通过奶源基地建设,逐步推行全球通用的湿法奶粉生产方式。

二、经销企业在婴幼儿奶粉的知识普及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从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奶粉经销商户的调查情况来看,很多商户对婴幼儿奶粉知识十分缺乏,对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相关部门提出的奶粉监管方向,很多商户都不甚了解。因此在经营的奶粉品牌选择上,不是以品质为首选,而是出于经营利润角度考虑,盲目经营利润高的产品,向消费者推荐没有自建自控奶源的产品,推荐购买基粉简单分装的产品,推荐那些没有工厂而贴牌生产的奶粉等等,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很大的隐患。

国家食药监总局在2013年12月3日,《关于禁止以委托、贴牌、分装等方式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公告》,明确提出婴幼儿奶粉不允许贴牌生产等要求,要求奶粉企业加强自控自建奶源等工作。但是由于奶粉的经销商对于奶粉知识和国家政策的不了解,仍然会存在上述不合要求的奶粉在零售店延续销售,这是目前婴幼儿奶粉市场仍然存在的问题。

奶粉业务工作计划篇6

阜阳奶粉事件 农村市场的转折点

2004年4月,中国乳品业爆发了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夺取了13位娇嫩的生命。事件发生后,相关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市场的监管力度,查处了一些非法奶粉生产企业,使得市场出现的“真空”局面。一些正规的奶粉生产厂家纷纷表示,要加大对农村市场的投入力度,抢占农村奶粉市场,业内专家和新闻媒体也都看好农村市场,为企业加油助威。整个农村奶粉市场受到空前关注。

国产奶粉的领头羊三鹿集团是阜阳奶粉事件的直接受害人,对农村奶粉市场的混乱有切肤之痛。其相关负责人表示,要用1到2年的时间对农村市场进行整合,调整目前的销售渠道,减少市场中间流通环节,降低市场费用,让更多的农村消费者不仅能够买到,而且还能够消费得起三鹿奶粉,并计划把原来40%的市场份额再提高10%。

伊利集团也站出来,称要利用阜阳奶粉事件加大农村奶粉市场力度。其奶粉事业部销售经理张玉军曾对记者表示:从长远看,阜阳事件对伊利十分有利,随着假冒伪劣奶粉退出农村市场,农村奶粉市场出现“真空”,我们可以利用这一事件,抢占广阔的农村奶粉市场。

完达山乳业公司也不甘示弱,表示要以阜阳奶粉事件为契机,大举进入农场市场。其相关人士称:目前,我们正在加大宣传力度,运作相关方案,力争在广阔的农村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南山、秦俑、圣元等奶粉生产企业在阜阳奶粉事件后,也都表示要加大了农村奶粉市场力度,让农民消费者能够买的物美价廉的奶粉。

其实这些企业随后也采取了一些行动。

三鹿奶粉加大了农村市场开拓费用,在全国设立了多个县级一级经销商,在市场比较完善的地方,设立三鹿奶粉专营店;伊利也在销售网络上进行调整,他的铺货网络从以前的地级市辐射到所有的县级市场,并在销售终端配备导购宣传员;完达山进行了系统的“网络深化、渠道延伸”工程,对产品、市场、人员都进行了分类和整合,根据不同产品、不同市场进行重新配置和规划;南山奶粉举办了“绿色中国万里行”的公关活动;秦俑举办了“秦俑奶粉绿色下乡”,并且以直销店的方式进军农村市场,将专卖店开到农村一级市场……

奶粉除了企业外,一些乳品业内人士也发表评论,认为阜阳奶粉事件虽然对国产奶粉造成一定的冲击,但这也是一种机遇,企业要利用这一契机,从根本上整合整个农村市场。

中国奶业协会专家表示,目前,中国奶粉市场的年市场容量高达50亿元左右,婴幼儿奶粉在企业生产的奶粉总量中,占到了三分之一以上,农村市场是奶粉增量的潜在空间。

据中国乳品工业协会的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每年大约有1000万名婴儿出生,假设其中有20%需要用奶粉来喂养,这样每年的婴幼儿奶粉市场就需要20万吨左右,2002年我国婴幼儿奶粉的总产量仅10万吨左右。可以说整个农村奶粉市场就是一个香甜诱人的大“奶酪”。

阜阳奶粉事件让更多的企业关注关注了农村奶粉市场,但2004年即将过去,农村奶粉市场情况到底怎样呢?

农村奶粉市场:涛声依旧

笔者分别于2004年的9月和11月,对我国最大、也是最为典型农村奶粉市场――河南进行了一系列走访,通过一线市场表现来看,笔者认为:除了少数劣质奶粉生产厂家极不情愿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外,当地农村市场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用一首歌曲形容:涛声依旧。

1、 品种类较少,没有形成体系。

笔者在河南洛阳、开封、许昌、漯河、三门峡等多个地市的乡镇市场调研时发现,婴幼儿产品的种类十分稀少,一个县级市场的奶粉品牌加在一起不超过5种,有的乡镇市场仅有1-2中产品,根本谈不上竞争。

在洛阳地区嵩县,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该县最大的超市里共有三鹿、完达山、圣元、伊利、秦俑5家奶粉品牌,价格大都集中在15-20元之间,到了下面的乡镇,笔者只能看到三鹿和完达山2家了。城里司空见惯的雀巢、惠氏等知名品牌在这里难觅踪影。

据当地一位姓王的经销商介绍,阜阳奶粉事件前,该乡镇市场的奶粉种类非常多,价格非常便宜,竞争相对比较激烈。事件以后,国家加大了市场监管力度,一些规模较小的奶粉生产厂家退出了农村市场,较大的奶粉厂家虽然看到市场空间,但由于市场投入较大,利润低,对农村市场大都持观望态度,付出实际行动的寥寥无几。

在河南宜阳县调研时笔者也发现,该市场奶粉状况和嵩县相差无几,稀稀落落的几个奶粉品牌,价格都在15元左右,整个市场不温不火。

2、销售网点比较分散,经销商服务不到位,窜货现象严重。

在一些乡镇销售网点,笔者了解到,由于网点比较分散,距离城镇较远,经销商配货服务不到位。笔者在许昌调研市场时发现,一些小店的老板一般不从当地经销商那里进货,而是跑到200公里外的郑州。一位姓张的小店老板介绍说,其实从哪里进货的价格都差不多,他们也不想舍近求远,但经销商根本不重视他们,供货不及时,他们只能从别的地方窜货。同时,小店的利润利润空间较低,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发展。

3、阜阳奶粉事件后,奶粉价格不降反升,价格是制约农村购买力的主要因素。

今年3月份,我国婴幼儿奶粉原材料开始涨价,据据三鹿奶粉事业部杨部长介绍,目前大多数奶粉企业在原来的价格基础上提高了1-2元,三鹿婴幼儿组长奶粉也有原来的16元/袋涨到17.6元/袋。加上农村奶粉市场销售费用较高,使得原本对价格敏感的农村市场更是雪上加霜。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从1994到2003年10年期间,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些地区还出现负增长的局面。2003年,我国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不足2622元,除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开支,农民能够支配的费用寥寥无几。一般情况下, 6个月左右的宝宝每月要消费5-6袋奶粉,每袋按15元计算,一个月就需付出90元左右,一年就是1000多元,对于一个年收入不足4000元的农村家庭来说,可谓是一项巨大的开支。

对企业来说,农村市场的婴幼儿奶粉生产成本已降到极限,再降只能亏本经营。三鹿奶粉事业部杨部长给我们算了一笔帐:一袋400克的普通婴幼儿奶粉最低生产成本为7-8元,加上运输费用、市场推广费用、广告费和经销商的利润等,一袋10块多的奶粉在农村根本没有多少利润。但就10多元的奶粉对一个农民家庭来而言已经是价格昂贵的产品了。

4、农村奶粉市场渠道没有得到根本的完善。

农村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利,阜阳奶粉事件后,虽然众多奶粉企业信誓旦旦宣布要大举进军农村奶粉市场,但是面对高昂的渠道建设和维护费用、较低的产品利润等困难,虽然有些企业对此垂涎三尺,但徘徊再三,最终无功而返。秦俑奶粉阜阳奶粉事件后,声称要在全国设立直销店,并将专卖店开到农村一级市场,但一年过去了,笔者在其重要市场――河南并没有见到设立的农村专卖店。

企业在农村市场裹足不前的原因很简单,在市场经济的原则下,没有一个企业愿意不计成本地投入一个看不见丰厚利润的市场。早在1985年中国就诞生了婴幼儿配方奶粉,20年过去了,婴幼儿奶粉在农村的局面还没有被打开,这种现象在市场化程度高度发达今天也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农村奶粉市场就像一根不折不扣的鸡肋。面对农村奶粉市场疲软的现状, 2005年农村奶粉市场将何去何从呢?

怎样开拓农村奶粉市场?

笔者认为,农村奶粉市场需要企业精耕细作,尽可能地降低市场运作成本,让农村奶粉市场成为新利的润增长点。2005年我国农村奶粉市场应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开拓。

首先,乳品企业要完善农村市场销售网络,降低物流成本。

产品铺下去后,分销渠道延长,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物流成本增加。以三鹿为例,渠道延伸之后,增加了300多辆送货车,总的成本增加了几千万,这些营销费用不可能转嫁给原本消费能力低下的农村消费者身上,三鹿只好把这些费用通过企业内部消化吸收,用城市市场的利润来补贴农村市场。

其次,企业要规划长远目标,在科学的价格策略下生产合适农村市场的产品。

从整个国内乳品市场的增长速度来看,液态奶大概是30%~40%,婴幼儿配方奶粉大概是16%~17%,下滑的是成人奶粉。对农村市场来说,液态奶需求要远远低于奶粉需求,特别是婴幼儿配方奶粉,农村需求十分旺盛。但对于农村市场的现状来说,企业需要专门研究设计适合农村市场的产品,要用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办法来降低生产成本,让广大的农村消费者能够买得到、买得起。

奶粉业务工作计划篇7

自从今年2月24日任职贝因美董事长以来,王振泰一度用“压力山大”来形容自己的切身感受。进入2014年以来,中国婴幼儿奶粉行业发生重大变革。去年持续出台的相关政策,正在逐渐改变这个行业的市场环境和发展模式,同时也使得业内各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这让他的上任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临危受命的意味,除了应付难看的财务报表,王振泰还需要寻找合适的国际合作伙伴,以及谋划贝因美的战略转型。作为国产奶粉行业的龙头,贝因美的日子并不好过,尤其是进入2014年,在第一季度,贝因美净利润下滑36.34%。而据最近公布的贝因美2014年半年财报显示,其净利润已经下滑72.09%,对于公司前三季报净利润的预计也将下滑25%-75%。

二次创业

作为应对之策,王振泰提出了贝因美的二次创业理论。在他看来,“奶粉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贝因美必须进入新的品类才能谋求发展。

王振泰所谓的新品类指的是婴幼儿奶粉领域,他正在试图带领贝因美完成一个重大转变,实现从“国内奶粉老大”到“婴幼儿奶粉第一品牌”的跨越。为此,贝因美还专门在今年2月进行了改名,公司名称由之前的“浙江贝因美科工贸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贝因美婴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业内看来,贝因美的更名无疑是其正式释放出公司战略转型、专注婴童食品的一大信号。

其实,贝因美的转型从去年底已经有所动作。2013年11月,贝因美投资3.5亿元在广西北海市设立儿童奶有限公司;今年,贝因美再次宣布投资5.85亿元在天津建设年产15万吨儿童配方奶及区域配送中心项目。但生产婴幼儿奶粉作为贝因美转型婴童食品重要的一步棋,要获得成功仍有漫长的路要走。

一位贝因美的经销商曾公开表示,他们也希望贝因美主推婴幼儿奶粉转型战略能有效,“但最终市场效果如何谁也说不清楚,毕竟这是在抢占别人的份额。”目前的婴幼儿奶粉市场已经有伊利、蒙牛等强势品牌,竞争非常激烈,贝因美作为新进入者,必须要有更强的策略以及更好的执行。

“能否研发出适合市场需求、有差异性、有竞争力的婴童食品,对贝因美至关重要,但显然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在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梁栋看来,除了面临众多竞争对手外,贝因美进入非奶粉业务还要面临产品储备以及研发的挑战。

和伊利、蒙牛等国内老牌乳企相比,成立于1999年的贝因美发展历史并不长,但其崛起速度却出乎业内所有人的预料。贝因美从做米粉起家,2002年才正式进军婴幼儿奶粉领域,然而其初期发展并不太顺利。

直到2008年,奶粉市场爆发出三鹿“三聚氰胺”事件之后,贝因美才迅速赢得市场的广泛认可。这之后仅仅用了4年时间,贝因美就成功跻身国产奶粉市场前5强,与其处于同等档次的奶粉品牌包括美赞臣、多美滋、惠氏和雅培等,均为外资奶粉巨头。这5大品牌中,市场份额分别为美赞臣12.3%、多美滋11.7%、惠氏11%、贝因美8.7%、雅培7.7%。

进入2013年,奶粉市场进入多事之秋,反垄断、大整顿以及肉毒杆菌等事件都加速了行业格局的调整。据国际市场调查研究公司 A C尼尔森的统计,去年奶粉行业零售和母婴渠道的前五名变成了惠氏、美赞臣、贝因美、多美滋和合生元。贝因美的排名超过多美滋,牢牢占据着国产品牌第一、全部品牌第三的位置。

但亮丽的成绩单背后却隐藏着不小的隐患。当时的贝因美虽然排名上升,但其创利能力却在大幅下滑。也正是从那一刻起,贝因美的业绩开始急剧下滑。以净利润指标为例,其净利润增长速度从2013年中期的94.21%下降至2013年三季报的64.28%,再下降至2013年年报的41.54%;2014年第一季度,其净利润更是呈现负增长,同比下降36.34%。

最新披露的2014年半年报净利润下降程度又进一步加深。今年上半年,贝因美实现营业收入24.05亿元,同比减少25.2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减少72.09%。贝因美给出的解释是:配方奶粉行业变革,公司正在进行业务转型和流程再造,致使重点产品婴幼儿配方乳粉销售在短期内销量下降,因此造成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下降幅度较大,盈利低于预期。

但显然这种说法并没有取得资本市场的认可,随着贝因美半年报的披露,各证券市场分析师纷纷下调对贝因美的预期值,对其全年业绩也不再看好。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蒙牛和伊利等公司奶粉业务的上升,今年上半年,其奶粉业务板块营收同比增长9.10%。

在梁栋看来,贝因美业绩大幅下滑更多的反映出的是行业的渠道变革,而贝因美恰恰没有应对好。贝因美起家是靠大经销商,但是现在婴童店增长非常快,而且电商经过前几年的探索,势头已经越来越好,在这种渠道的变换中,贝因美受到冲击并不算意外。

引狼入室

事实上,王振泰非常希望贝因美能够借助转型实现公司的轻装上阵。在他看来,贝因美转型的核心是立足长远,公司做的很多事情相当一部分不是为了今天,而是为了以后。

2014年以来,随着奶粉价格进入拐点,未来的婴幼儿奶粉市场将是企业综合实力的比拼。或许正是因为对这一点的意识越来越深刻,王振泰才迫切地开启了与恒天然的合作。“通过双方合作,我们将共同打造具备全球优势、安全、稳定的供应链,不断满足中国乃至全球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对优质、先进产品的需求,为中国消费者带来持续稳定的高品质乳品。”

王振泰对这次合作显得充满信心。从国内各国产婴幼儿奶粉企业的布局调整来看,伊利、雅士利在新西兰布局,圣元在法国投资建厂,都极大提升了企业在国内市场竞争的优势,贝因美当然也急需寻找海外布局来增强实力。更为重要的是,恒天然是国际知名的奶源提供商,通过与恒天然合作,贝因美可以长期获得前者提供的优质低价奶源,提升其在未来竞争中的优势。

一石激起千层浪,贝因美和恒天然联姻的消息一公布就引起了国内乳业市场不小的震动。“各取所需”、“弱弱联合”、“引狼入室”成为与这桩联姻最多的关联词。

对于恒天然而言,贝因美在国内的渠道优势无疑是其最看重的。从2013年开始,恒天然就开始在国内销售其自有品牌奶粉“安满”,按照当时的规划,恒天然打算用2~3年的时间,把“安满”铺满中国70多个城市的货架。但事实上,当年下半年突然爆出的“肉毒杆菌”事件完全打乱了这个计划。

在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不仅成长空间巨大而且利润高,但恒天然一时之间难以打开局面。梁栋认为:“现在的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除了美赞臣和惠氏等极少数几个消费者比较认可的品牌之外,其他品牌的奶粉销售要想上去都得靠渠道去推。”

不仅如此,在国际市场上,恒天然的主营业务也因为国际奶价大幅下滑而面临业绩放缓。据其公布的2014财年恒天然税前收入只在5亿~6亿美元,如果奶价持续下跌,财年结束其收入只能达到估值的下限。

贝因美是本土知名奶粉品牌,在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有成熟的渠道和非常不错的市场份额。这就决定了它是恒天然这种急需完成本土化和成熟渠道的外资奶企的首选合作伙伴。

而贝因美选择合作伙伴已经是公开的新闻。此前,国内多个集团都曾经传出过会与贝因美并购的传闻,其中甚至包括华润和哇哈哈等行业巨头。但最终贝因美还是选择了恒天然。很明显,恒天然也有贝因美所需要的砝码。根据贝因美公告,双方未来合作还包括:将探讨在中国共同投资建设牧场;将在其他方面进一步合作,包括产品的总协议、未来的合作扩展、优先合作权,新西兰、澳大利亚供应链的发展,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合作。

“从中国乳业的消费数量来看,自产远远不够,必须有全球化资源做强力补充。全球化是中国奶粉企业的必然路线。”贝因美董事长王振泰曾表示。在8月27日合作消息的说明会上,王振泰也称,贝因美将借力此战略合作,在立足中国的同时,加快国际化战略,积极打造全球性品牌,积累在全球市场的运营经验,开展全球化的运营模式,推进全球产业布局,实现从奶源管理到生产技术的国际化,为中国的乳品企业走出去迈出坚实的一步。

奶粉业务工作计划篇8

2011年乳制品行业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无论收入还是利润,均成为食品行业增速最快的子行业之一。进入2012年后,伴随经济下行趋势,去年增长良好的乳制品行业发展出现放缓迹象,业内预计下半年乳业消费仍疲软,但进口奶粉量或可创新高。

近年来中国乳业发展出现了高成本、高奶价、高进口等新趋势,我国乳业如何在生产成本持续高涨、外资进一步扩张以及消费者对国产乳业的不信任这“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如何让消费者对国产乳品重燃信心,还中国乳业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

乳业转型之困

中国是世界第三大奶源国,但奶业发展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市场2/3的奶制品需求依赖进口。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2011年牛奶产量为3656万吨,以当年人口计算,中国人均占奶为27公斤,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10月9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中国奶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多方面严峻挑战。他强调,加快发展现代奶业意义十分重大,任务十分紧迫。当前要按照优质化、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合作化的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

为提升乳制品的质量和产量,国家加大了推进奶业转型升级的力度,力图转变长期以来以户为主的分散经营方式。然而,来自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制约成为奶业发展的瓶颈。

中国乳业协会常务理事南庆贤指出,近年来中国下了很大力气整顿奶业。过去中国奶牛大约60%分散在个人手里,而加强整顿后,个人牛群大约占40%,规模化养殖占30%。投入多规模小,导致中国的生产成本远高于发达国家。

华夏畜牧总裁邵祁则认为,中国奶牛牧场经营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缺乏人才。

中国北方拥有得天独厚的黄金奶源带,但由于缺少优质种牛和饲料,产量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因此不得不大量从海外引进奶牛。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01年中国仅进口奶牛2800头,而2011年达99361头。

然而,不断增多的牛群也给中国有限的耕地带来沉重压力。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奶业协会秘书长陈三有表示,在市场需求旺盛的广东,尽管奶业有积极发展的动力,却面临无地可养奶牛的尴尬。另外,农业免税政策实施后,地方政府非但不能从养殖场获得税收,还要承担各种补贴和污染治理。再加上土地用于农业养殖创造的财富远低于工业生产,地方政府没有拿出土地扶持“低效益”的农业养殖发展的动力。

同时,规模化养殖亟须破解资金、管理等难题。

奶源争夺战激烈上演

奶源兴则奶业兴。

目前全球奶源紧俏稀缺,随着中国对乳制品需求的增大,奶源供给长期处于偏紧的状态,因此,对乳企来说,得奶源者得天下,加快奶源产能布局将成为新一轮竞争的关键。

尽管我国乳业屡陷信任危机,但业内人士依然看好中国乳制品的市场,国外乳业巨头纷纷加大在华投资力度。

为扩大在华生产,新西兰恒天然今年4月宣布投资5.57亿元人民币新建两个中国牧场,使其在华牧场增加到5个,奶牛增加至15000头,牛奶产量达到15万吨。

今年年初,瑞士雀巢宣布,将在未来5年投资25亿元人民币在黑龙江省双城市兴建其在我国的最大鲜奶供应基地。在加大双城奶源基地投资的同时,雀巢集团近日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政府签署合作建设奶源区协议,将在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投资建设奶牛基地,在2013年底前建成拥有2000头奶牛规模的基地。

在更早之前,日本明治乳业公司出资约2.4亿元人民币,在苏州成立全资的生产厂家,拟于2013年生产和销售冷藏奶和酸奶。

随着恒天然、明治等外资乳企窥视中国乳品市场,国内外奶源之争箭拔弩张。

近年来,乳业龙头自建牧场已成风潮,伊利、蒙牛、光明等国内乳业巨头布局全国牧场的动作频频,先后砸下重金投资自建牧场。

以伊利为例,其曾高调宣布,仅2011年在奶源建设方面投资即达14亿元。2012年,伊利继续强化奶源建设与管理,预计全年将投入12亿元用于奶源基地的建设与升级,从源头上保障产品品质。从2007年至2011年,伊利在奶源建设方面的投入已达74亿元。

而据蒙牛乳业年报显示,蒙牛乳业已在奶源建设方面累计投入超过40亿元,参股、合建了14座万头以上超大型现代牧场,其未来还将继续参与建设20座到30座超大型牧场。日前,蒙牛官方微博表示,蒙牛将新增投资30亿元到35亿元建立规模化集约化牧场,三年内实现100%原奶由规模牧场提供。

同处乳业三甲的光明乳业,在奶源方面也是动作频频。据了解,2012年年底之前,光明乳业在武汉投资1.3亿元建设的“生态示范牧场”将竣工投产,可饲养奶牛3000头,年产鲜乳1.3多万吨。光明乳业的股东上海牛奶集团也在苏北布局了一个4万头规模的海丰牧场,已经初期投产,目前存栏牛突破1万头。

中国乳协理事长宋昆冈透露,目前企业自有奶源比例为30%左右,“十二五”的目标是超过50%。

“奶源的保障在整个乳业中的重要性十分突出,自建牧场或成国内乳企走出奶源困境的最新竞争力”。业内专家指出,生产企业自建牧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奶源不足的现状,提升牛奶品质,但同时对企业也是不小的考验,“企业建立规模化牧场至少需要3年到5年,前期资金投入大、盈利难,再加上我国缺乏丰富的大规模牧场经营经验,人才匮乏”。

海外投资寻奶源

据统计,2012年上半年我国累计进口奶粉31.33万吨,同比增长5.66%,进口金额11.22亿美元,同比增长5.64%,全年进口可能达到60万吨的新高。

另据中国国际乳制品交易会公布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奶粉进口14万吨,2009年进口31吨,2010年进口48万吨,2011年超过65万吨,其市场占有率高达60%以上。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国内部分厂商的主要奶源已经不再是收购原料奶,而是进口奶粉,从新西兰等国家进口奶粉后,再制成常温奶、酸奶等产品。

“中国的原料奶奶价已经成为除日韩以外世界上最高的!”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说。他介绍,今年新西兰进口奶粉的价格最便宜时每吨2.2万元,现在在2.3万-2.4万元左右,如果用国产奶源,成本就要3.5万元。郭本恒算了一笔账,目前原料奶收购价为3.5元/公斤(光明收购价为4.27元),一吨就是3500元,9吨奶做成1吨奶粉,再加上其他费用,差不多是10:1,也就是说一吨奶粉的成本3.5万元,远超进口奶粉。

一直以来,欧盟与新西兰的奶源都被宣传为“全球最佳”,坐拥环境上的优势——地广人稀、水草丰茂,为自然放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且,国外的土壤和水质相比国内而言污染较少,这也是个不争的事实。

国内并非没有好的奶牛饲养地。与国内乳企青睐进口奶源相反,国际知名品牌雀巢食品却选择在中国施行奶源本土化战略。早在1987 年,雀巢就开始在黑龙江双城建设奶区,双城位于北纬45度,是国际公认的黄金奶源带。

面对国内消费者一面倒向消费“洋奶粉”,中国资本争相拥抱欧洲乳企。

光明食品曾缔造了中国乳业首桩跨国并购案例,早在2010年就收购了新西兰信联乳业有限公司51%股权,耗资约3.82亿元人民币。去年扭亏为盈,目前该厂是10万吨奶粉的产能,相当于光明一年总的原料奶收购量。

刚成为蒙牛乳业“二当家”的丹麦乳业巨头爱氏晨曦(Arla Foods)近日宣布,将扩大其本土Arinco工厂的生产规模,以履行和合生元签订的10年奶粉供应合约。

无独有偶,国产奶粉商圣元也宣布签约法国索迪亚集团,投资9000万欧元在法建奶粉加工厂。这也是圣元首次“出海”投资。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称,中国乳业走出去正是时候,也正合适。在海外找奶源成本要比国内低,加上这两年海外投资门槛在降低,也让中国企业愿意“走出去”,建立自己的加工基地。同时,欧洲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短期和当地市场需求的饱和,也急需要对外新兴市场的发展。

同时,宋亮表示,乳企海外投资,应当注意风险。对于国内乳企来说,最直接的风险有三点。一是市场风险。投资后有关产品能否顺利在国内实现销售;二是政策风险。目前我国正和欧洲保持“小蜜月”的氛围,但是如果有一日“风云突变”,中国的资本输出还可不可行值得观察;三是当地的劳资、产权等风险。如果对当地产业政策和法规不了解,盲目投资就有机会给经营带来负面冲击。

把握机遇促产业升级

乳业进入调整期,也是机遇期,将迎来健康成长期。

国家发改委与工信部在年初的《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目标,我国计划到2015年达到原料乳产量5000万吨,“十二五”期间增长33.4%。

近日,英国咨询机构的全球乳业市场分析报告显示,全球乳业市场将从目前的4360亿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 5050亿美元,增长地区主要在亚太和拉丁美洲。报告称亚太地区的主要增长将来自中国,预计2017年中国乳业市场将增长9%。

从长远来看,乳制品行业仍会继续呈现上升发展态势。东兴证券刘家伟指出,同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仍不高,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国内乳制品消费有巨大提升空间,行业规模也会得到持续扩大。

日前,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婴幼儿乳粉质量报告》,称目前国产乳制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质量安全状况是历史最好时期。

中国乳协理事长宋昆冈说,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主要有四个:一是标准先进,新修订的标准是我国婴幼乳粉的第四代标准,技术上是先进的,也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之一;二是原料的质量与安全有保障。近3年来,政府和企业加强了对原料基地的整顿和改革,对全国的奶站进行清理整顿,关闭不符合要求的奶站;运奶车辆实施准运证制度;原料乳进厂批批检验;三是加工技术装备先进、质量保障体系完善。质检部门重新核发生产许可证,对生产企业的资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是国家监管系统完善有力。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部门对婴幼儿乳粉的生产环节加强监管,工商部门对经销单位实施许可证管理,3年来,国家对乳制品行业的整顿改造取得了明显成效。

国家质检总局食品司副司长马纯良表示,乳制品企业重新核发生产许可证,对企业规模、车间洁净度、包装全部机械化、具备对产品所有检验项目的自检能力等纷纷提高要求。在企业管理、质量管理方面,婴幼儿乳粉企业都普遍实施先进的管理模式,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质检部门加强对原辅料质量检验,整个生产过程的监管,建立完善的乳制品追溯体系,经过对全国乳制品企业集中重新审核,原来的1176家,已淘汰400多家。

工信部消费品司司长王黎明指出,目前我国乳制品行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原料基地建设投入不足,奶源建设滞后,使生产环节不能保证稳定,产品价格变化较大;还有一些企业用奶粉生产还原奶却未在包装上标注等。

广州奶业协会会长王丁棉认为,当务之急,是整合企业创新、政府监管、市场发育三方面的力量,从提高我国奶牛饲养水平,加强现代化专业管理入手,逐步淘汰一些小散户,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大型牧场,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乳业分析师陈连芳表示,“目前,国内乳企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要减轻乳企负担,政府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推进,第一个方面是加强对奶源的检测。第二个是加快培育独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构建公开、公正、公平交易体系。只有这样,乳企在出现产品问题时,才不会推卸责任,国家监管部门也要做到公开、公正、人性化地处理问题,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承担风险,重新赢得消费者的忠诚度和信任感。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认为,当今乳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中国乳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乳品要缩小与公众预期的差距,并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老老实实地重视质量,一点一滴地唤回公众的信任。

兼并重组大势所趋

早在2009年,工信部与发改委就制定了《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鼓励国内乳品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强强联合等方式,整合加工资源,提升产业水平。

《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规定,加快乳制品工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企业通过跨地区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培育技术先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目标是通过兼并、重组,培育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骨干企业。

业内人士认为,乳品公司之间已经燃起的价格战、奶源争夺战仍将继续,优胜劣汰机制进一步显现。在政策的引导下,伊利、蒙牛、光明等龙头企业或将加快兼并落后产能,扩大市场占有率。此外,在国家前期多项政策提高乳制品加工及销售门槛的背景下,乳制品企业数量减少也是大势所趋,资源将会进一步向大企业集中。

奶粉业务工作计划篇9

一、对奶粉行业监管的必要性

中国奶粉行业不仅关乎老百姓最关心的生活健康,而且关乎一个民族的成长与发展。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和婴幼儿健康问题给民族奶粉行业提出了更高了监管标准和要求,同时也使得民族品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考验,社会公众的信任度不断下降和外来品牌的冲击都要求社会要正视民族品牌的质量问题,加强对奶粉行业的监管。

1.信息不对称要求对奶粉行业进行强制性的政府监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奶粉市场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即消费者并不可能像生产者一样拥有关于产品的更为详细的信息。他们只能凭借生产者所提供的信息、自己的经验、熟人的介绍来对奶粉进行判断和选择,从而进行购买活动。而作为生产者,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往往会隐瞒关于产品的负面信息,片面夸大产品的功效,向消费者传递虚假信息,影响消费者的判断,误导消费者的选择,从而导致市场失灵。因而只有依靠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来对奶粉行业进行整顿,规范生产者的行为,提高生产者的行业道德,从而引导整个行业走向正规之路。

2.奶粉安全所具有的公共特征需要进行有效的政府监管。奶粉作为一种商品,它本身并不是公共产品,而由它所引发的奶粉安全问题则关系到全体公民的利益,影响着公众的健康,因而具有公共性。而外部性和非排他性则是奶粉所具有的公共特性的显著表现。所谓非排他性是指任何一个奶粉生产商可以从政府、行业或其他企业的奶粉安全管理活中获取额外的利益,而不需要为此支付任何额外的费用。而外部性又可以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当发生正的外部性时,即奶粉生产者或行业协会以及政府因在奶粉质量管理中取得好的信誉或认可时,其他奶粉生产者可以因其好的声誉而增加自己的销量,创造好的业绩,从而产生搭便车的现象;当负的外部性效用发生时,即由于一些奶粉生产者由于造假、欺骗消费者而使消费者对该行业失去信心,影响其他生产者乃至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因而从奶粉作为具有公共特征的商品,推而广之,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角度要求对其进行政府监管。

3.新科技革命下人才素质的提高要求更加关注婴幼儿的智能发展。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首要动力。可以说在当今社会,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可以说,谁掌握了各种高层次的技术人才,谁就占领了主动地位而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随之提升。而计划生育的普及,使得新生儿的出生率越来越低,在中国,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或两个子女。为提高子女的素质,让子女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拥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父母都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培养和教育。作为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段———婴幼儿时期,更加受到广大父母的关注。为了让自己的子女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能够不输于他人,许多父母不惜花费重金来进行子女的智力培育和学前教育,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关系到婴幼儿智力发育的奶粉。因而,对奶粉行业的监管势在必行。要加强对恶劣竞争行为的监督与制裁,确保奶粉市场的有序竞争和市场活动的正常进行,保持民族品牌的竞争力。

二、中国奶粉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论文格式伴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社会对于奶粉行业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关注,政府对于相关企业和机构的监管也在逐渐加强,相关的监管政策、监管制度和监管措施也在不断的制定和完善,对于减少奶粉行业的安全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制度、政府与企业的责任意识等问题,使中国对奶粉行业的监管存在较多的问题,行业中的问题还是层出不穷。

1.监管责任意识不强。政府部门监管责任意识不强成为奶粉危机爆发的最重要的原因。奶粉安全关系千家万户,关系国计民生,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的特性。在2010年8月被曝光的“婴儿性早熟”风波中,作为奶粉安全监管主要责任人在事件曝光的第一时间不是将工作重心放在受害婴儿身上,而是极力为奶粉生产商圣元奶粉维护。虽然最后证实“性早熟”问题与圣元奶粉无关,但是政府这一仅维护企业利益,不顾民众利益的做法明显地伤害了民众本来脆弱的感情。作为消费者,民众与奶粉生产商具有明显不对等的地位,在利益博弈中,明显处于劣势。而此时,政府却以保护民族企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借口来保护这些民族奶粉生产商,对于原本身体已倍受折磨的消费者而言,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就更容易导致消费者消极情绪的形成,从而造成信任危机,无论是对政府还是对奶粉生产商,都会形成一种排斥心理,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虽然政府帮圣元澄清了事实,但民众却依然抱有怀疑的态度,使得圣元股份下降了35%.

2.监管体制不健全。奶粉安全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主要采取了“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由各个部门协调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即由卫生部负责食品安全的整体监管,并协调其他部门做好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督,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和进出口食品安全的检验与检疫,工商行政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从而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方位监管模式。这种监管体制是按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来对食品安全进行职能的划分,属于一种分散式的监管模式。这种监管体制看似面面俱到、有序到位,实则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与隐患。首先,多部门的监管模式从理论上看是弥补了其他部门工作的失误,但在实际工作中容易造成部门职责的交叉重叠,形成“人人都在管,人人都管不好”的尴尬局面。许多部门在进行监管工作时,往往考虑到其他部门之前的工作而不进行深入的追究,从而可能造成监管真空,使许多不法厂商借机牟取暴利。其次,分散式的监管模式容易造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在这种多头管理模式下,许多部门都配备了一些相同的检验设备和人员,造成了资源的重复与浪费。除此之外,虽然中国食品安全法规定由卫生部负责食品安全的整体协调与监督,但是实际工作中,卫生部要想协调其他与之平行的部门之间的工作,则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LunWenData.Com]

3.监管标准有待提升。一直以来,中国的乳业标准都因落后世界平均标准而遭到社会各界的诟病。在中国1986年实施的“生乳安全标准”中,每100克蛋白质含量为2.95克,菌落总数(一定条件下每毫升的细菌总数)上限为50万个,而欧美国家则分别为3.2克和10万个。在原标准饱受争议20多年后,中央政府集11部委之力,耗时两年多,经过多次的调研,于2010年6月正式出台实施了新的“生乳安全标准”.然而,新标准不仅没有改变中国乳业标准落后的局面,反而加剧了中国乳业倒退的步伐。根据新标准的规定,每100克蛋白质含量为2.80克,菌落总数上限为200万个,远远落后于1986年的旧标准。对此,官方给出的回答是为了兼顾中国奶粉行业的现实,保障散户的利益。但是,奶粉安全关系着无数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关系着国家的长远发展大计,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大事。这样人命关天的大事,却因为要保障散户的利益这条理由便可随意的降低,作为国家利益捍卫者的政府机构在制定政策时完全忽略食品,忽略社会公众的诉求,严重影响了公众的利益。

4.检验检疫标准落后。中国从2003年开始对奶制品实施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根据该制度,中国将对奶粉行业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强制检验制度和市场准入标志制度等三项具体制度。生产许可证制度是由质检部门对具备基本生产条件、能够保证奶粉质量安全的企业,发放《食品生产许可证》,准予生产获证范围内的产品,这是一种典型的发证检验制度。但是这种制度仅仅能说明企业有能力生产出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产品,并不代表企业实际生产出来的产品符合要求。强制检验制度是由企业或委托检验机构对产品进行的一种出厂检验,只有当产品符合质量标准才允许出厂。这种检验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企业的自检制度,是企业对本单位所生产的产品进行的一种自我检验。在这种检验制度下,只有当企业拥有良好的道德水平时,才能保证该制度的顺利实施。然而,作为经济利益最大化追求者的企业,往往只顾经济利益而缺乏对社会利益的考虑,从而使得该项检测制度变得表面化。市场准入标志制度是指由质检部门对流通环节的奶粉进行抽检,并对检验合格的奶粉要加贴市场准入标志(QS标志),没有加贴QS标志的奶粉不准进入市场销售。在实施该制度时采用的是一种抽样检测的方法,在这种检测方式下,可能出现抽检的刚好是一批质量优良的奶粉,而漏掉了一批质量不过关的产品;另外,寻租行为也会导致质检部门在抽检过程中不严格执法,从而使得不合格的产品获得QS标志,从而流向市场。

三、加强中国奶粉行业政府监管的对策

从目前中国奶粉行业的监管现状来看,中国的监管制度较为落后,一方面政府部门监督不到位,对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督;另一方面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无视社会公众的安全诉求和利益诉求,所以,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必须正视奶粉行业的安全问题,加强对行业的监管力度,提高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1.加强监管制度的建立。监管制度的缺失与确立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和基础。要将奶粉安全纳入国家战略安全高度来对待,取消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成立专门的奶粉行业监督管理部门,直接由相关部门领导,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由奶粉管理部门负责奶粉从原料收集、加工、包装、流通环节的所有监管工作,并将原本归农业部、质检部、工商部等部门奶粉管理的有关权限收回,由奶粉管理部门来进行统一的管理,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其他部门只是配合奶粉管理部门进行相关工作并承担其工作范围内的责任。明晰工作职责和责任,对于消除监管真空的出现是一个很好的建议。

2.加强对企业及相关机构培训与约束。作为奶粉生产商,如果只顾经济利益而没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责任意识,为了获取高额暴利,而不惜降低奶粉生产质量,随意添加各种违规添加剂,从而对婴儿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作为“有形的手”,政府一定要对奶粉企业及各相关机构进行教育,从奶粉行业的重要性,到奶粉行业的相关国际标准和其他国际知名品牌是如何做好质量的监督控制及其标准等各个方面,对中国相关企业做好培训工作,要求企业要高标准严要求,从源头上做好质量的监控工作;与此同时,必须对企业提出一定的要求,使企业意识到奶粉安全作为公共产品不仅关系到无数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存亡与发展。政府应当建立更加详细、完善的检验、检疫标准,使各种标准更加明细化,将各种可能致病的项目都纳入奶粉检验体系中,降低各种风险的发生。监管机构一定要做好把关人的角色,对检验不合格的奶粉坚决不予发放合格证,并杜绝有害奶粉流向市场。

3.加强监管机构的执法力度。仅仅靠道德这种“软约束力”并不能够真正对奶粉企业形成良好有序的制约。因此,还要借助惩罚这种“硬约束力”的约束。要加大对违规企业的惩罚力度,一旦发现有不合格的奶制品,一定要毫不留情地予以销毁,而不能像处理三鹿奶粉那样,对有毒奶粉只是予以封存。对于违规企业,一定要给予严厉的处罚,而不能一味地进行企业责任的转移,将最重要的责任转嫁给最源头的奶农;对于违法企业,必须对其责任追究到底,同时还要增加违法成本,以此来威慑企业,使企业放弃侥幸心理,按规矩办事。建立起道德“软约束力”和处罚“约束力”二者相互结合,以惩罚为主,道德为辅,建立起二者相互配合的监管体制,使奶粉企业的生产工作更加规范化。

4.强化社会舆论的作用,增强社会监督的力量。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促使了中国公民意识的不断提高。公民的责任意识不断觉醒,公众的社会参与意识也不断增强,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起到了不可轻视的作用;另一方面,伴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的力量在逐渐增强。面对层出不穷的奶粉安全事件,必须强化社会舆论的作用,增强社会舆论的影响力与威力,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方式在第一时间揭露企业和社会中存在的不法行为,对其进行声讨,要求其及时纠正;同时政府职能的错综复杂,使得政府工作难免有失误,因而必须要借助社会舆论如大众传媒的作用,对政府的监管工作进行监督,让政府工作更加公开化、透明化。从而促使政府监管更加认真负责,减少失误的发生,提高监管效力。

奶粉业务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 哈大齐;乳品业;税收政策

   从2008年9月份全国奶粉及液态奶的调查中可以发现,被检测的87家(资料来源:国家质检总局)没有发现“三聚氰胺”的乳品企业当中,黑龙江省有24家,占全部没有问题企业的三分之一多。黑龙江省除齐宁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婴幼儿配方乳粉2段基粉出现问题以外,其余企业的检测全部没有发现“三聚氰胺”。

   这一检测结果,一方面反映黑龙江省乳品企业从整体上遵从注重实效、讲求诚信的企业经营理念;另一方面也为黑龙江省乳品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里,从政府财税政策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大力推动黑龙江省乳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黑龙江省发展乳品业的现实条件

   (一)黑龙江省发展乳品业的自然条件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南北跨10个纬度,属温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雨热同季。所处气候带有利于玉米生长,为奶牛的生长发育提供质量好、成本低、数量大的粮食、秸秆,具有发展优质奶业的独特优势;同时,黑龙江省拥有草原6 500万亩,年产饲草800万吨(数据来源: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这些自然条件都为黑龙江省生产绿色、安全的奶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位、气候和资源条件。

   (二)黑龙江省发展乳品业的企业基础条件

   近年来,黑龙江省将奶业列为优先发展的产业,并在各项政策方面以全力打造奶业强省为目标,使乳品企业得到全面和快速的发展。目前,全省拥有乳品加工企业74家,日处理鲜奶能力为1.9万吨。全部企业所产鲜奶量约占全国的1/7—1/6左右,是仅次于内蒙古的国内第二大奶业基地。2007年末数据显示,全省奶牛存栏达181万头,牛奶产量478万吨,位居全国第二位。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农垦地区为主的奶牛基地集群。(数据来源: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网站)

   (三)国家大力发展乳品业的宏观政策背景

   2007年9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31号),《意见》中指出,国家要在五个方面抓好促进奶业发展的工作,包括在思想上充分认识保持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要贯彻的基本原则;提出奶业健康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加大奶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在组织领导方面,加大执行政策措施的力度。此外,农业部也提出采取重大措施来推动我国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其中有完善奶牛良种繁育体系;理顺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奶牛养殖方式转变;强化扶持和服务;严格液态奶标识制度。

   2008年6月,国家发改委《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8年第35号),内容涉及政策目标、产业布局、行业准入、奶源供应等12方面,是建国以来我国的第一部系统的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这一政策在乳制品工业布局方面要求应充分发挥奶业传统优势地区的资源,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其中传统优势地区包括东北地区,政策要求加快淘汰传统优势地区布局不合理、规模小、技术落后的产能;大城市郊区奶业要加快乳制品工业的现代化步伐。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乳制品工业新格局。

   (四)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3年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黑龙江省奶业条例》。《条例》对奶牛饲养应具备的条件,奶牛基地的建设,生牛奶的销售与收购,乳品安全等都作了明确规定。黑政发[2007]41号文件《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完善原料奶价格机制,规范奶源市场秩序,保护各环节合法权益;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转变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奶业生产和效益水平。

   2008年《黑龙江省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启动,《规划》中指出要加大生产基地建设。预计到2012年,全省乳制品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将达到1 100万吨,年产值将达到600亿元,利税超过37亿元,实现奶牛养殖业产值315亿元,乳品加工业产值达到600亿元,利税37亿元以上。力争奶牛良种覆盖率提高到60%,奶牛平均单产水平提高到5.5吨。(资料来源: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

   (五)“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为黑龙江省乳品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2005年“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是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该区域以哈尔滨为龙头,以大庆和齐齐哈尔为区域骨干,包括沿线肇东、安达等市在内工业相对集中的经济地带,是黑龙江省经济实力最强、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该区域是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突出产业链和优势产业一体化发展的优势地位。在农副产品深加工方面充分发挥区域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其中重点发展乳品业,鼓励采用先进的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加快食品工业产业升级步伐,提高农副产品转化程度和精深加工比重及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健全以绿色特色食品为主导的新型食品工业体系,在乳品业,发展灭菌奶、酸奶、配方奶粉、功能性奶粉,脱脂奶粉及奶酪等。

   二、黑龙江省乳品行业的现状与不足

   (一)奶源价格低廉,损伤奶农利益

   从2006年以来,我国奶牛养殖效益就开始大幅度下降,部分奶牛养殖户亏损,个别地区出现杀牛现象。主要原因是饲料价格上涨、原料奶收购价格偏低。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奶牛良种覆盖率和单产水平低,养殖方式较为落后;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的利益关系不顺,原料奶定价机制不合理;加工企业恶性竞争,市场秩序不规范;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液态奶标识制度不落实;消费群体培育滞后,市场开拓力度不够。

   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奶粉数量下降,前7个月全国出口奶粉3.4万吨,8月份8 077吨,10月份仅48吨,下降了99.4%(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外国进口大包装奶粉以低于我省同类产品成本价35%以上的价格进入我国市场。抢占了国产大包装奶粉市场,导致我乳品加工企业库存继续增加,效益下降,经营风险上升,同时奶农利益进一步受损。

   (二)进口乳品冲击,国产乳品竞争激烈

   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国外奶粉以低价方式对我国进行倾销,挤占了国产奶粉的市场, 2008年前7个月全国进口奶粉5.3万吨,8月份4 686吨,10月份猛增到7 570吨,比8月份增加了61.6%(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据美国乳品出口协会公布的最新资料显示,2008年7月世界全脂奶粉离岸价为4 150美元,8月为3 150美元,9月降到2 600美元,未来国际市场价格有继续下降的趋势,预计到2009年7月份将有10万吨大包装奶粉进入我国市场,超过2007年全年进口总量。在这样国际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当前国内大包装奶粉积压、奶农效益下滑、奶牛养殖业形势严峻。

   “三鹿奶粉”事件后,国产奶粉销量下降了40%,受国内外双重原因影响,国产的大包装奶粉市场严重萎缩,企业生产的大包装奶粉积压达30多万吨。虽然黑龙江省是全国惟一的在“三鹿事件”中没有大量倒奶的省份,但由于黑龙江省的企业生产配方粉的产能有限,大约有50%左右产能只能生产大包装奶粉。目前,黑龙江省库存大包装奶粉在三万吨以上,由于大包装奶粉加工企业库存增加,效益下滑,黑龙江省已有约1/3的小型乳品企业停产倒闭。(数据来源: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网站)

   (三)乳品监管体系、营销体系尚不健全

   乳品质量监督方面,还存在着监督体系不够健全的现象。虽然地方政府在政策上对奶源的质量做出严格的要求,但是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着不符合规定的奶源,如掺水奶,污染、变质、有异味、有疫情的奶。同时还存在畜牧、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物价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未履行奶牛防疫检疫管理职责,对染疫奶牛不及时处理的现象,不对举报或投拆进行及时的受理,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现象。

   在乳品营销方面,还缺乏一定的营销观念,营销体系尚未健全。黑龙江省虽为北方产奶大省,但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于其它部分省份,缺乏组织严密的营销网络,对树立绿色品牌形象缺乏足够的认识,这实际上阻碍了黑龙江省乳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大力发展黑龙江省乳品业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从国家层面上

   1. 对扩大乳品出口数量及销售国产奶粉的营销企业给予税收优惠。从国家层面上,对符合出口条件的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可以在商检流程、出口验放手续方面给予简化处理,在出口退税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待遇;同时对于生产销售和使用国产奶粉的企业给予税收政策优惠和财政补贴。此外,还可以建立奶粉国家贮备制度,补贴生产贮备企业和机构。通过稳定乳品价格,进而稳定奶农的收入。

   2. 以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内资企业的乳品基地建设。与外资乳品企业相比,我国乳品加工企业的最大优势在于基本垄断了国内优质奶源基地。但是随着我国入世以来,外资企业也开始渗透到我国奶源基地建设中,尽管目前比例不高,但效应和趋势却不容忽视。所以,我国乳品企业必须把重点放在奶源基地建设上,在这方面,国家可以在融资方面,企业走联合化方面给予税收政策倾向,不给外企更多的机会。应支持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改变奶农与企业之间互相不讲诚信的局面。当前可推广实行奶农合作经济组织,给予免税待遇,以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奶农在奶业链条上的话语权,让奶农可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在地方层面上

   1. 加大对奶农的财政补贴,改变价格倒挂局面。由于乳品企业规模小且比较分散,竞争激烈,乳品价格低廉,再加上国外乳品进口的挤压,使得各环节主体利益分配出现问题,最终导致奶农利益受损,进而出现上述杀牛退养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地方政府可以采取进一步给奶农以直接或间接的财政补贴的优惠政策,如采取奶农卖一斤奶给一定的补贴制度,以保证奶农在保本的基础上增加收益,给奶农在购买饲养用具及饲料方面给予补贴。或者给收购鲜奶的乳品企业补贴,以间接补贴给奶农,进而协调各方面利益分配,使乳品业各环节价值链条连接起来。同时政府也可以采取税收优惠的暗补措施鼓励奶农走合作化道路,这样便于管理、采用先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从而实现奶源农业的现代化。

   2. 出台减、免税政策鼓励国内外企业到“哈大齐”投资,引进乳品生产的先进技术。目前“哈大齐”建设已初具规模,已具备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国家及地方政府已对进入“哈大齐”的高科技企业做出在税收减免方面的优惠待遇,比如,对到工业走廊内投资的税收优惠有开发利用工业走廊内的土地,需缴纳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除上缴中央30%部分外,省级所得70%部分全部返还当地财政。同时对从省外、国外引进并建成投产的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由省级财政按引进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对引进项目的地方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资料来源:黑政发(2005)30号文件)。这些规定对吸引省内外,国内外到走廊内投资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在发展乳品业方面没有专门的优惠措施,地方政府可以对申请投资设厂,科技含量高的乳品企业在增值税抵扣方面、固定资产折扣方面给予更加优厚的待遇。

   3. 设立财政专项基金,支持自主创新的乳品企业走“产销研”结合道路。地方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对乳品企业在生产流程方面、乳品质量方面、科学管理方面投入的研发费用给予适当的补贴或奖励。或者以政府为平台,搭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桥梁,鼓励企业与高校配合,使生产在企业,研究和开发由高校或其它科研机构来承担,真正实现“产销研”的充分结合。

   4. 对乳品企业科技人员、营销人员实行“个税”减免。对乳品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的奖励,政府可以在“个税”方面给予适当的减免待遇,以鼓励科研工作者努力工作。同时,企业要创出自己的品牌,就必须建立好覆盖面广、服务优质的营销网络,让消费者了解黑龙江乳品企业诚信第一、产品质量第一的良好形象。政府在这方面可以对企业在促销能力强、为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做出重大贡献的营销人员的薪金或一次性奖励给予“个税”减免的优惠待遇,激发营销人员的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 赵大伟,伍宝君.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新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08,(1).

   王德章,赵大伟.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软科学,2003,(9).

   史芳,王咏红,高瑛.我国乳制品国际竞争力研究及政策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