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市场调查报告十篇

时间:2023-03-31 08:06:44

奶粉市场调查报告

奶粉市场调查报告篇1

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我省部分地方出现牛奶(奶粉)价格上涨和医疗机构B超诊查价格不规范的现象。为维护正常市场秩序,稳定牛奶(奶粉)和医药价格,现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切实加强奶粉价格监管维护市场稳定的紧急通知》(发改电〔20*〕296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高度重视,紧急行动。牛奶(奶粉)和医药价格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做好牛奶(奶粉)和医药价格监管工作,是对人民高度负责,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是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职责所在,责任所系。各地务必把做好牛奶(奶粉)和医药价格监管做为当前重要工作来抓,采取必要措施强化价格监管,加大市场价格的巡查力度,确保牛奶(奶粉)和医药价格的稳定。

二、加强牛奶(奶粉)价格监管,进一步落实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今年我局20*年第1号公告已将牛奶(奶粉)列入调价备案的目录,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对列入调价备案的流通企业要履行严格的调价备案程序,严把价格审查关,对调价证据不足、理由不充分的一律不予提价。同时对当地牛奶(奶粉)销量较大,前期没有列入调价备案的企业,各地可根据情况,增列为调价备案的范围。

三、加强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监管。严格执行现行的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各医疗机构不得提高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特别是用于诊治因奶粉事件导致的婴幼儿疾病的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必须保持稳定。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确保医药价格政策的执行。

奶粉市场调查报告篇2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市清查处置三鹿牌奶粉专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全县奶制品等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奶制品等食品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办发〔2008〕271号)的要求,经县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紧急通知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食品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千家万户的平安和健康。三鹿奶粉事件是一起典型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波及范围广,影响大。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立即启动了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Ⅰ级响应,成立了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对严肃处理三鹿片婴幼儿奶粉事件作出了专题部署。随着各项工作的深入,目前又检测出伊利、蒙牛、施恩、雅士利等22个厂家69批次产品中存在三聚氰胺,问题奶粉的品种还在不断增加,形势十分严峻。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把受到三聚氰胺污染的三鹿等问题奶粉的清查和致病患儿的救治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主要工作抓好抓落实,尽可能将这次奶粉事件对人民群众的损害降到最低限度。

二、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合力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

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有关部门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及时发现和救治我县因食用三鹿等品牌奶粉而致病的儿童,确保不出现死亡病例;要认真履职尽责,广泛发动,迅速开展对辖区内奶粉市场的执法检查和监督管理,将问题奶粉在我县各市场及时下架封存,防止流毒扩大。

(一)全面落实属地化管理责任。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是当地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主体。各街镇乡和有关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切实把各项工作抓落实。

一是及时开展筛查救治。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要认真肩负起食品安全工作属地化管理职责,充分发挥乡镇、村和社区医疗机构的作用,积极动员组织干部群众,下乡进村、重点筛查农村地区、边远山区、城乡结合部,尽可能让所有食用过三鹿等问题奶粉而有异常体症的婴幼儿得到及时检查和救治。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作为全县定点集中收治医院,要负责相关患儿的诊断和轻症患儿的治疗,做到专门门诊、诊治设备、医护人员和预留床位的落实,确保诊疗工作规范、有序,确保无漏诊、误诊,确保基层相关患儿能够得到方便、及时、有效的诊疗,确保不发生患儿死亡。对食用三鹿等问题奶粉的婴幼儿实行免费检查和治疗,诊治费用由医疗机构先行垫付,工作结束后由市县财政给予补助,坚决不允许因为费用问题使患儿得不到及时诊治。

二是强化市场监管。各街镇乡、有关部门要以农村集市为重点,加大对辖区内问题奶粉的查处力度,问题奶粉要全部下架。市场的问题奶粉下架工作以工商系统为主进行;乡镇、农村及基层摊点的问题奶粉下架工作由所属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负责,必须确保所有问题奶粉下架封存,并自行召回已售出的问题奶粉。要狠抓源头企业的监管,认真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明确工作制度,确保工作措施到位,扎实开展生鲜牛奶生产源头管理,对行政区域内的奶牛养殖场(户)要进行全面检查,对发现不合格的生鲜牛奶,立即停止生产,停止销售,并予以查封;对已经流入市场的,要立即下架、召回,决不允许造成社会危害。

(二)进一步明确有关部门责任。县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共同做好三鹿奶粉事件的各项应急处置工作。

县农业局、畜牧局要继续组织开展对生鲜牛奶质量安全专项监测,强化奶牛养殖的生产管理,加大对奶牛养殖场管理力度,加强养殖环节的技术培训,加强饲料安全监管,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坚决打击生鲜牛奶掺假制假的违法行为。

县质监局要不定期组织力量对高风险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突击检查,并建立举报奖励制度,鼓励社会各界和市民对食品生产加工违法行为进行监督。

县工商局要继续对奶粉生产经营主体资格进行全面检查,组织力量开展奶粉市场专项执法检查,认真做好三鹿等问题奶粉下架的监督指导工作,查清奶粉的来源及销售去向,积极受理消费者的申诉、咨询,督促办理退货有关事宜。

县卫生局要立即成立专家组,负责全县医疗救治指导工作。经县级专家组确诊的患儿由**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三个医疗机构负责集中收治。

县食品药品监管分局要组织、协调、督促相关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按规定报告工作进展情况。

三、强化信息报送和新闻宣传工作

(一)加强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工作。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和县食品安全相关职能部门要严格执行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并指定专人务必于每日上午10点前向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电话:437*****〔上班时间〕、437*****〔下班、节假日时间〕,传真:437*****〔上班时间〕,邮箱:*****@)报送工作情况,发现重要情况要及时处置迅速上报,以便及时汇总上报市政府。报送内容要认真做到简洁、真实、客观,产品检验检测数据要具体、准确。对婴幼儿奶粉销售环节存在的问题,要有原因分析,重要事件的信息要有跟踪调查结论。

(二)正确把握舆论导向。任何部门、单位未经授权,不得擅自相关消息。县外宣办要把握好舆论导向,严禁新闻炒作。县内各媒体要按照“及时、公开、透明、有序”的要求,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以多种方式提高全县市民特别是农村群众对此事件的知晓度,让广大群众主动报告,积极参与筛查,尽量减少由于告知不到位使群众继续食用问题奶粉,甚至出现耽误病症治疗的情况发生。

四、加强领导,健全机制,认真做好我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三鹿等品种婴幼儿奶粉事件处置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府办、宣传部(外宣办)、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县贸易局、县卫生局、县畜牧局、县工商局、县质监局、县食品药品监管分局等部门为成员的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要按照食品安全工作“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的要求,迅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全力投入三鹿等问题奶粉排查的各项工作中。

奶粉市场调查报告篇3

充分认识问题奶粉对社会的严重危害性,进一步加大问题奶粉清查工作力度,对全市问题奶粉清查工作进行认真梳理,查找可能存在的漏洞,采取更加严厉、更加有效的措施,彻底清查问题奶粉,严厉打击查处生产经营问题奶粉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奶粉市场安全。

二、清查范围

月日(含)前生产的,月日后生产的未经检验的、三聚氰胺检测不合格的问题奶粉和过期、无标识奶粉。

三、清查方法和重点

各乡镇及相关部门要对行政区域内的乳制品生产经营者(包括养殖户、饲料加工户等)进行拉网式排查,不能漏掉一厂一店和每一个批发、经销人,不能放过任何可疑的线索,对可能藏匿问题奶粉的仓库等场所要进行重点清查。

四、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制定方案,动员部署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进行全面宣传发动,并结合各自实际,提出具体的清查任务和措施,确定具体的负责人。

第二阶段:全面排查,集中清查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按照清查方案进行全面排查,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对排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开展集中整治;要做好问题奶粉的登记工作,进一步查清来源和流向,及时报告市政府并逐级上报;要加强部门之间及上下级之间的衔接和配合,避免出现“真空区”,必要时组织开展联合检查。

第三阶段:督促检查,总结验收

市政府、市食品安全工作领导组对清查工作情况进行督查,跟踪检查清查工作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清查结束,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对清查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并上报市食品安全工作领导组办公室。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强对问题奶粉清查工作的领导,进一步严格落实工作责任,明确乡镇分管负责人为本行政区域内问题奶粉清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部门主要领导为本系统问题奶粉清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畜牧部门负责养殖户、饲料加工户等养殖环节的清查工作;质监部门负责生产加工环节的清查工作;工商部门负责流通环节的清查工作;卫生部门负责餐饮环节的清查工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市食品安全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清查工作,定期收集汇总清查工作信息,及时上报相关资料。

(二)市政府与乡镇及相关部门签订工作责任状。对不认真清查、敷衍了事、失职渎职、漏报瞒报而导致本辖区或本部门职责范围再次出现问题奶粉的,负责清查工作的领导必须承担责任,同时严格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三)相关部门与所有乳品生产经营者签订承诺书。乳品生产企业与质监部门、乳品经营企业与工商部门、餐饮服务企业与卫生部门、生鲜乳收购企业和养殖基地(户)、饲料加工企业与畜牧部门之间要签订承诺书并建档留存。承诺书要明确:不存有、不使用、不经营问题奶粉;严格自律,诚信守法,恪守职业道德,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加强检验检测,切实落实主体责任。

(四)制定方案,全面排查。各乡镇、各部门要依据各自职责制定具体的清查方案,明确具体的责任人,划分具体的清查责任区域,组织专门的队伍全面开展清查。清查方案、责任人名单和责任区域划分要与9月10日前报市政府和市食品安全工作领导组办公室。

(五)公告,鼓励举报。市政府清查公告,督促仍持有问题奶粉的人员主动上缴,明确主动上缴的期限和政策界限(任何持有问题奶粉的企业和个人,凡在9月27日前主动上缴的,可免于处罚;逾期拒不上缴的,一经发现,要给予严厉打击和处罚)。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将清查收缴政策宣传到村、宣传到所有涉及乳品生产经营者,要将清查公告发放到所有涉及乳品生产经营企业并登记造册。要充分发挥社会和群众监督作用,公布举报电话,畅通投诉举报渠道。

奶粉市场调查报告篇4

目前洋奶粉国内售价涨声一片,家长购买洋奶粉又要多掏钱了。继5月份惠氏率先以更换包装提价后,美素、雅培等品牌也陆续加入到涨价行列,而且,多家商场还表示,多美滋、美赞臣等品牌也将在本月上调价格。

笔者昨日从家乐福、吉之岛等多家广州商场了解到,雅培品牌商也已下发调价通知。据家乐福广州区相关负责人透露,4月份已接到雅培奶粉的涨价通知。通知称该品牌的价格全线上调8%~10%。某商场的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雅培品牌商是通过电子邮件发来正式调价通知的,通知称由于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雅培奶粉系列将在5月20日上调供货价,并对每款奶粉标明了建议零售价。多家商场表示,截至目前,尚未对雅培奶粉系列进行相应调价。不过,六月初将上调该品牌奶粉价格。

有大型连锁卖场负责人还告诉记者,多美滋也已口头通知六月中旬将上调价格,原因是要换新包装。家乐福广州区向笔者表示,最近还收到伊利和美赞臣的调价通知,涨幅大约10%,将在近日陆续上调价格,不过门店也暂未调价。

据媒体报道,雅培、惠氏、雀巢、蒙牛、伊利均表示,近期没有调整奶粉的价格,暂时也未有提价计划。

笔者发现,此次各大品牌涨价的原因有二,或是更换包装,或是因为原材料涨价。对此,有乳业专家认为,近期奶粉原料涨得不是很明显,加入运费等才上涨2%~3%,最多也不超过4%,和终端产品一成的涨幅有相当的差距。

洋奶粉的价格水涨船高,中国消费者一方面牢骚满腹,一方面仍然趋之若鹜——“没有人愿意在孩子的口粮问题上省钱”。自去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奶粉经国家监察显示合格率高、曝光率低,加之其宣传攻势,在中国消费者中形象较好。武汉地区对2146名母亲进行的问卷调查也显示,53%的人表示只购买洋奶粉。于是,一些年轻的妈妈通过各种手段,订购囤积洋奶粉,尽量多备些以防孩子“断粮”,部分超市还出现消费者抢购洋奶粉的现象。甚至在日本奶粉被禁令进口过关之后,仍然有消费者抱着侥幸心理,妄图采取蒙混过关的方式夹带和邮购。正是抓住中国消费者的这种“买放心“的心理,洋奶粉涨起价来有恃无恐。至于这次外资奶粉涨价的底气是否和日本奶粉禁令有关,暂时还无法妄下断言。

高端市场腹地全失

近年来,我国高档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规模已达50亿元左右。尽管一些国内乳品企业开始把重心转向高端产品,但消费者对洋品牌的认可度明显高于国产品牌。“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更帮了洋奶粉的大忙,高端市场几乎被他们全部蚕食。

中投顾问的《2009-2012年中国奶粉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自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整个奶粉市场格局发生变化。原来在高端市场占据优势的洋奶粉市场份额逐渐加大,目前,洋奶粉在高端市场的占有率由08年年初的70%上升到85%。其中美赞臣占据了25%左右的市场份额,惠氏、多美滋则分别是20%和12%左右的份额。某种意义上,洋奶粉已对高端市场形成垄断之势。而在中端市场上,洋奶粉的份额也增长不少。正因为牢牢掌握了中高端市场的控制权,洋奶粉说涨就涨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惠氏、多美滋、美赞臣、雅培、雀巢等几大洋品牌奶粉的猛烈“进攻”下,本来就处于弱势的国产奶粉节节败退。目前在城市超市的货架上,国产品牌奶粉所剩无几,大多数以中低端的产品形象退缩到农村市场。

奶源基地成准入门槛

“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关键在于行业和企业忽视了上游建设,对原料奶质量不能有效掌控。基于此教训,目前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多项措施,规范奶源基地的建设,正成为政府调控奶制品安全的最新举措。

去年7月16日,工信部与发改委联合《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9)修订版》。按照新政的要求,未来进入乳制品工业的企业必须具有稳定可控的奶源基地。其中,配方奶粉生产企业所用原料50%以上为稳定可控奶源基地产的生鲜乳。此外,新政在奶源基地规模上也作出明确要求,北方地区新建和改扩建乳粉项目日处理生鲜乳能力须达到300吨及以上,南方地区也要达到100吨及以上。

政府的乳业新政出台,对以往依靠进口奶源生产奶粉的企业来说,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奶粉生产企业不但将失去在“进口奶源”上的优势,过度依赖于“进口奶源”反而会成为其未来的竞争短板。像圣元、雅士利这样此前只专注生产和销售环节的企业,将不得不花钱加快建设自己的奶源基地。而那些长期掌握稳定奶源基地的奶粉企业,则有望在奶粉大战中脱颖而出。

乳业巨头加速布局

《2009-2012年中国奶粉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到2010年,中国将可能成为婴幼儿奶粉市场的第一大市场。中国的婴幼儿奶粉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每年至少需要80万吨,产值在300亿元以上。而且,“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三鹿等问题奶粉留出了上百亿市场空缺,这正成为国产奶粉和洋奶粉争夺的焦点。

尽管洋奶粉咄咄逼人,十分强势,但在数百亿的市场“大餐”面前,国内企业也一直没有放弃抗争。本土乳业巨头们抓住市场未定型和乳业新政出台的时机,加速布局奶粉市场。

2009年4月19日,三元旗下河北三元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首批配方奶粉新产品在全国13个省市全面上市,这标志着三元正式进军国产奶粉中高端市场。

2009年7月13日,伊利公告,计划在天津建造4.5 万吨的奶粉基地,项目投产后将成为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奶粉项目。新基地不仅将增加伊利未来奶粉的收入,同时也可能成为其奶粉业务布局全国市场、进军华北市场的根据地,而华北市场原来正是三鹿的大本营。

2009年8月份开始,光明新“优幼”婴幼儿配方奶粉加速向市场铺货。早在年初,光明就表示将奶粉业务纳入公司三大支柱业务之列,其最终的战略规划是要使奶粉销售超过20亿元。

在液态奶企业纷纷开始进军奶粉市场的时候,一批专业奶粉企业也迈开了扩张的脚步。飞鹤乳业融资6300万美元用于投入“原生态牧场”建设,巩固和提升奶源优势; 完达山乳业投资2.8亿元的配方奶粉项目,预计10月试车生产,娃哈哈携重金杀入配方奶粉市场,妄图瓜分100亿元市场份额……

在目前奶粉市场格局还未完全成型的时候,乳业巨头加大对奶粉市场的投入非常明智,既有利于扩大市场,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也有利于加快行业的扩张速度。

市场两极分化或致洗牌

当然,并不是所有奶粉企业都能像乳业巨头们一样增产扩张,本土奶粉业内部正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伊利、三元、飞鹤等大型企业市场份额迅速增加,而大多数中小企业则面临亏损和产品积压的巨大压力,开始纷纷倒闭。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规模化是未来中国乳业发展的趋势,届时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中小奶粉企业破产、合并是大势所趋。

据了解,伊利上半年婴幼儿奶粉与成人奶粉取得了强劲增长,奶粉销售收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市场份额达到10%~12%。光明奶粉上半年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50%,婴幼儿奶粉占总体销量的60%以上,比例结构较去年有明显改善。而圣元、雅士利、飞鹤等专业奶粉生产企业,市场份额都出现成倍增长的趋势。三聚氰胺事件后,飞鹤销量出现最高单月同比增长达600%,而公司09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奶粉销售额较上年同期增长318.4%。

与大型企业相比,80%的中小企业仍在亏损的泥潭中难以自拔。尽管在政府帮助下,近期企业奶粉库存有所下降,但是由于进口原料粉“价低量增”的情况难以改变,国内奶粉库存有再次增加的危险,国内中小奶粉企业艰难的经营困境仍将持续。

照这样下去,到年底国产奶粉行业可能会有一个洗牌的初步结果,品牌集中度会初具雏形,到2010年年底将差不多形成新的格局:大的品牌份额越来越大,一些中小品牌资金支持不住,管理、战略、理念等都不到位,慢慢将被淘汰出局。

未来打好4张牌

目前高端奶粉市场几乎为国外品牌所垄断,国产奶粉在市场占有率、品牌综合价值、对高端奶粉的认知、在广告的投入、促销活动和公关活动的策划实施上都存在一些短板。在中国这个家庭结构和消费结构及购买模式都比较特殊的市场上,外有洋奶粉的大肆侵袭,内有“同室操戈”和政府管控,重重压力之下的国产奶粉企业该何去何从?

笔者认为国产奶粉的出路要打好六张牌:

1. 重视渠道建设,提高市场占有率

对于奶粉来说,市场占有率的意义非同一般,因为作为奶粉消费主体的婴幼儿对第一次食用的奶粉存在相当的依赖,即所谓“头口奶效应”,这使得家长在为婴幼儿选用奶粉的过程中一般很少更换奶粉品牌,以防出现不适。这也正是很多奶粉品牌争夺医院渠道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孩子中途更换品牌的可能性很小,以至于很多小孩在整个成长期间只使用一个品牌的奶粉。一句话,奶粉消费的品牌转换成本相对较高。在这种情况下,高度的市场占有率常常可以让你获得很多竞争优势:市场占有率代表了一定的消费基础,我们知道,开发一个新顾客的成本远高于维护一个老顾客的成本,这使得市场占有率的含金量特别高。

市场占有率代表了一定的渠道认可和推荐,很多奶粉的购买者很不专业,他们的购买选择受零售终端的影响很大,尤其在许多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市场更是如此。市场占有率代表了一定的市场壁垒,市场占有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终端卖场的陈列及推荐和消费者的关注及重复购买,这使得新进入者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2. 提高品牌综合价值

奶粉的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未来健康的一种投资,这使得消费者的关注焦点不在产品本身,而在产品所能提供的品牌综合价值上。顾客调查表明,中年父母是奶粉的重度购买群体,但他们的奶粉专业知识并不丰富,且容易相信专家,认为奶粉价格贵一点,品质就好一点,奶粉是一种希望,是一种投资,花的钱越多,就越安心。

一般而言,他们的关注点很少集中在产品层面,他们更看重的是品牌的综合价值。有调查显示,在消费者购买奶粉时考虑的主要因素中,不管在哪个城市,品牌已经排在第一或第二的位置,配方、口感、质量、包装、价格、宣传、促销和导购推介等因素都排在其后。

外资品牌之所以能在高端奶粉市场上笑傲江湖,就是因为其一贯坚持品牌营销策略,为消费者提供了较高的品牌综合价值,且其价值较为确定。相比之下,国产奶粉品牌的市场推广大多集中在产品层面,比如又添加了什么特别的功能元素,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圈出自己的一片市场。殊不知,太多的功能元素反而使得消费者大惑不解,购买时总要掂量半天,生怕买错了。这种把消费者当专家,认为消费者一定理性的做法反倒在一定程度上帮了外资品牌的忙,因为消费者在无法选择时往往转而选择内容相对确定的东西。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伊利的托菲尔三次入市三次失败,三鹿的贝贝两次进入两次夭折,完达山的育儿系列和圣元的优博系列奶粉等始终没有起色,因为奶粉品牌的综合价值本身就是很大的市场壁垒。

3.正确认识高端奶粉

奶粉进入高端似乎是一种流行趋势。几乎所有的奶粉生产厂家都推出了其高端产品,但他们却过于简单地认为,高端奶粉无非就是在奶粉里添加一些DHA、AA或活性双歧杆菌等功能要素,然后告诉消费者这种奶粉可以让小宝宝如何如何聪明伶俐,可以让老人如何如何精神矍铄。许多国内奶粉生产厂家都是看到什么奶粉好卖赚钱,就盲目跟进,我们看到很多厂家在用原来做低端奶粉市场的思路做高端奶粉市场,最终还大惑不解,为什么投入了那么多资源,市场却是“叫好不叫座”?

全世界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在进行激烈的价格竞争,价格节节走低,但奶粉却是个例外,价格是越卖越贵。而且,高端奶粉做得好的厂家在整个奶粉市场上能左右逢源,而高端奶粉做得差的厂家在整个奶粉市场上是举步维艰。其根本原因在于奶粉消费的特殊性,消费者对奶粉的期望很高,因为它不是关乎宝宝未来就是关乎人们的身体健康,但他们本身很不专业,很多消费者本能地认为价格走高的奶粉品牌,必定是品质好、底气足。

虽然消费者往往根据价格来判断奶粉的质量,厂家也只有从高价奶粉上取得高额利润才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源在渠道、促销、陈列、广告上,但如果认为高端奶粉推广的牛鼻子就是价格则是大错特错。因为市场的基本规律是产品越高端,市场推广中“拉”的力量也应该越强大。但事实是,很多厂家是以“推”的策略在做高端奶粉,他们首先考虑的不是给消费者提供多少品牌的综合价值,而是考虑如何给渠道留有更大的利润空间。南辕北辙,怎么能够到达目的地呢?

4.广告要和产品匹配

中国企业对广告的热情从来都是有增无减,他们深知广告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当然,对一个朝阳行业来说,充足的广告是必须的,而且目前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不成熟,对奶粉消费的认识了解有限,所以广告对于奶粉营销的意义更为重要。但许多中国企业擅长的是做低端产品营销的广告,对高端产品营销的广告该如何做却很不在行,用低端产品的广告来营销高端的奶粉产品,也正是很多国内奶粉企业进入高端奶粉市场不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

高端奶粉的广告在很多方面不同于低端奶粉的广告:

首先,在广告目的上,高端奶粉品牌的核心目的是提高顾客的购买尝试率和对产品品质的认可度,不像低端奶粉产品,知名度才是第一位的。

其次,在广告对象上,低端奶粉产品往往需要一定程度的模糊和适当的扩大,只有大范围的市场认知才能为产品的大规模销售提供市场基础,而高端奶粉则只要瞄准决策者和购买者就可以了,对实际上的消费者其实并不需要给予太多的注意。

再次,对于低端奶粉市场,足量的硬广告基本上就可以了,但对于高端产品,却必须借助一定的软广告,而对于高端产品软广告的宣传恰恰是很多国内奶粉品牌的软肋,不是没有做,而是还没有掌握其真谛和要害。

最后,对于媒介投放,高端奶粉往往针对的是一个个的分众市场,顾客群体非常有限也比较分散,这时,在低端市场上比较有效的在大众媒介上狂轰滥炸的方法往往失灵,而如何对媒介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组合,国内的奶粉企业却还是一知半解。

5. 促销要讲人文关怀

中国企业最爱做的就是促销了,一旦销量停滞不前或有所下降,第一反应就是“应该做促销了”,于是拼命向公司要政策、要支持。但做得最滥的也非促销莫属了,有很多企业把促销当成了营销,许多营销人员做得最多的营销工作就是促销。

国内奶粉企业也是如此,促销做得差不多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促销力度太小是只见吆喝不见走货,而促销力度太大则是只有出去的没有进来的,毫无利润可言。大家都抱怨,现在的顾客怎么都这样?哪家的促销力度大,哪家的礼品好就奔哪家的产品去,有时甚至有顾客本末倒置,买最好的奶粉变成了买礼品最好促销力度最大的奶粉。这种你买赠我也买赠、你特价我也特价式的促销使得大家都跌入了促销的陷阱,结果促销活动变成了赤裸裸的讨价还价,总之,国内奶粉企业做的促销活动,总是缺少一种亲切感,缺少一种人文气息,这大大限制了促销的效果,甚至还为自己的品牌形象带来负面的影响。

原因何在呢?首先在促销设计上许多厂家就只是一味利用消费者贪小便宜的心理来尽量卖货。这本来没有错,但如果把消费者想得这么简单可就大错特错了,消费者更需要的是整体上的人文关怀,需要厂家引导他们购买自己需要的好产品。换言之,消费者需要便宜的产品,但更需要值得自己忠诚的好品牌。

其次,在促销执行上,瑕疵更多,虽然只是些小问题,但照样让促销效果大打折扣,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6. 公关活动要和产品有关联

奶粉市场调查报告篇5

有数据显示,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品牌奶粉就进入集中涨价期,三年间就有四次集中调价,包括美赞臣、雅培、多美滋、雀巢、惠氏、明治、美素等品牌在内的洋奶粉,每次提价幅度均在10%左右。而洋奶粉频繁的涨价潮也让国产奶粉“耳濡目染”,心领神会。2012年某款国产奶粉涨价时,也曾提出“价格决定品质”说,认为“不涨价就掉价”。那么,反垄断调查和巨额罚单会给这个不平静的市场带来哪些震动和变化呢?

垄断之惑

乳业专家王丁棉:近年来我做过调研,中国市场的洋品牌奶粉普遍比国外贵一到二倍,是全世界价格最高的,这纯粹是市场营销手段和炒作造成的。国外品牌抓住中国人对国产品牌的不信任,提价不跟你商量,大家你提我提,最后导致不愿提的也不得不跟风,否则就会让消费者误认为品牌不高端了。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时建中:进口奶粉价格近几年一直攀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对于价格限制竞争的行为密切相关。

上海律师游云庭:对于固定终端销售价格是否一律违反《反垄断法》的问题,国内学者和法院确实也存在一定争议。也有观点认为,厂商规定转售价格,本身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并不违法,最终垄断的认定要看是否达到了攫取非法利益的效果。

《北京青年报》钱塘人:洋奶企规定的各层级销售价格不是所有经销者在一致认可的情形下自愿执行的,而是建立于洋奶企一旦发现哪个层级的经销商搞降价销售,就立即挥舞多种惩罚大棒甚至停止供货的“强迫执行”(类似于此前遭发改委查处并已执行的茅台酒价格垄断)。一言以蔽之,所谓的“经销商价格自愿”其实是洋奶粉优势市场地位生成的“断货”。请问,这不是纵向价格垄断是什么?

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薛兆丰:反垄断当局把奶粉价格的上升,看做纵向垄断的证据,是武断的一个表现;而进一步禁止厂商与销售商之间的纵向协议或者纵向整合,则是另一个武断的做法。这两种武断加在一起,就会逼迫奶粉厂商就范。结果看似法律和正义的胜利,实质是价格信号和缔约自由遭到破坏。所以,买单的终究还是消费者。

宏观经济学者胡释之:在开放市场中获胜的企业确实有封闭市场的动力,它害怕无情善变的消费者不再选它,它不能直接限制消费者的自由,就只好想办法限制有力竞争者的出现。比如,游说政府按自己的标准设立严苛的市场准入门槛。这是真正的垄断行为,但这种垄断不通过政府是实现不了的,特权这东西只有政府才能赋予。也就是说,政府才是垄断之源。事实上,“垄断”这词最早也是专指政府特许。很显然,真正的反垄断措施也就只有一个,就是政府减少垄断,取消准入门槛。

平价优质奶粉在哪里?

上海某孩子妈妈姚小俊:这些企业是否会把处罚的损失及降价成本又“变相转嫁”给消费者?比如通过减少单个包装分量,或者从奶粉品质或原产地方面打折扣。想要买到平价而且优质的奶粉本就是奢望。目前国产高端奶粉价格也不亚于进口奶粉,而就算原汁原味的进口奶粉也有质量风险,真不知道到哪里才能买到放心奶粉?

武汉某学校教师叶祝颐:发改委对价格垄断行为的处罚动真格、动大刀,在中国反垄断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把一直掌控中国奶粉市场定价话语权的洋奶粉企业拉下了神坛。这对于振兴民族乳品企业、重构乳品市场竞争秩序的积极意义自不待言。

北京晨报斯进化:洋奶粉今天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只有充分的市场竞争才能避免垄断操纵。可惜的是,国产奶粉就像扶不起的阿斗,一次次地跌倒、爬起、再跌倒,让消费者的信心消失殆尽。

搜狐博主林岳:所有的整治、限制、反垄断跟国产奶粉能否崛起一点关系都没有。中国的奶粉市场已病入膏肓,政策不给力,监管机制匮乏,企业良心丧失、管理混乱。

华声在线张卫斌:安全放心的奶粉,离不开监管部门的严格执法。据报道,供港食品的安全率达到了99.999%,这在全世界都是很难得的。为什么专供香港的食品是安全的?因为“国家质检总局、广东省都做了很多工作”。可见,食品安全固然需要食品生产厂家的自律,但只有监管到位,制度才能发力。

乳业研究员宋亮:政府针对奶粉行业频频出台各种政策,目的就是清理整顿乳业乱象,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让消费者可以喝到放心奶,享受到价廉质优的奶粉。可见,发改委采取的反垄断措施,实则是在大棋局下的重要一步。

国货当自强

环球网友清茶一杯:洋奶粉大降价,那国产奶粉岂不是更没法活了?本来国产奶粉唯一的优势就是便宜,洋奶粉一降价,更没人选国产奶粉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王晓晔:毕竟相对价格而言,婴儿奶粉的安全问题才是消费者首要关注的。涨价凭的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因此,让洋奶粉降价要靠市场手段,提升国产奶粉的质量和信誉,才是根本之道。

光明网赵勇:如果国产奶粉不能够知耻近乎勇,不在提高产品质量和确保安全性上多下工夫,反而指望发改委的罚单给自己提升市场份额,良性竞争的市场格局就无法形成。

荆楚网江夏谢成:对于消费者来说,要逐渐破除对“洋奶粉”的迷信和依赖。三鹿奶粉事件已经过去5年左右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国产乳制品行业接受了经验教训,并采取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品质也有了一定的提升。盲目地以为高价进口奶粉就是安全的,不仅不利于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反而使得国外“洋品牌”待价而沽,降低奶粉品质。消费者应理性对比国内与国外奶粉品牌的奶粉品质,选择更安全、更适用的奶粉品牌。

《信息时报》魏文彪:破除洋奶粉价格垄断行为的根本,还在于要通过包括进一步加大对于国产奶粉的质量监管在内各种途径,有效保障与提高国产奶粉的质量,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当消费者对于国产奶粉的信心得到恢复,国产奶粉的市场份额占比不断扩大,奶粉市场竞争更为充分,洋奶粉为了保住与扩大自身市场份额,才不会再敢于通过实施纵向价格垄断等行为保护自己的高价。

如何真正维护公众利益

北京三元食品有限公司奶粉事业部经理吴松航:目前国内品牌奶粉仅占市场份额的40%,“高端奶粉”降价将会对国产品牌奶粉带来重大打击。消费者的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仍然会认为“你看他又便宜又是进口的”,那岂不是选择会更高?所以这种情况下,无异于对国产奶粉是没有好处的。

经济学者钱皮:如果说,这是和洋奶企串通一气主动打开对中国奶粉市场的价格大战,也没有逻辑上的任何问题。报道中都在说洋奶粉已经占据了中国大中城市市场份额的绝大部分,此番经过发改委“大力度”反垄断之后,洋奶企从百分之二三百的利润当中让出百分之几来,一罐奶粉让出十元八元,已经让不少中国妈妈喜出望外,更是非洋不买了。结果究竟是洋奶粉在中国市场份额增加还是降低呢?如果份额因为反垄断而增加了,是垄断程度加强了还是削减了?是反垄断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中国经营报》单士兵:比关注“天价罚单”更有意义的,还是真正改变不公平的市场格局。比如,在奶粉市场,如果不能形成更加理性公平的竞争环境,即便没有那些很碍眼直观“合同定价”,那些企业仍然可以心照不宣地共守着较高的价格底线。

人民网郭云凯:反垄断“最大罚单”,亮出了法治利剑,有利于斩断企业之间的价格联盟和价格垄断,捍卫公平竞争,从而挤干奶粉价格的水分,让天下父母从中受益。以法治红利维护民生权益,反垄断是这样,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

奶粉市场调查报告篇6

晴天霹雳,劣质奶粉能“杀人”

今年30岁的高正,身高1.70米,深邃的目光能让人感觉到他的自信和正气。高中毕业那年,19岁的高正北上东北大兴安岭,在亲戚的介绍下到一家金矿打工。两年后,当地林业局一个干部的女儿看中了他的精明能干,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跟着高正回到了安徽太和县三堂镇的老家,次年两人结为夫妇。2002年底,高正创办了一个波尔山羊养殖场。就在这时,命运向他发起了挑战。

2003年8月,高正的妹妹生下了儿子韩奥强,孩子吃了十多天的母乳后,妹妹因身体不好住进了医院,小家伙开始吃奶粉,并从此断了母乳。

儿子满月时,妹妹抱着他回娘家,高正看小外甥长得又白又胖,高兴不已。这时,高正的妻子却看出了问题,她总觉得这孩子好像有些过胖,而且不是那种健康的胖,头大,四肢小。她把自己的担心告诉了丈夫,高正仔细看了看外甥,发现他确实有些不对劲。

2003年10月24日,高正突然接到妹妹打来的电话:“哥,孩子发高烧两天了!”高正一听,急忙来到妹妹家,抱着外甥赶到了镇上的卫生院。在医院住了两天,孩子的病情却不见好转,高烧持续不退,医生建议他们将孩子转到市里的大医院看看。

26日,高正夫妻俩带着妹妹和外甥来到了阜阳市人民医院,一进医务室,医生就看出了孩子的毛病:“又是一个被劣质奶粉害的小孩!”高正大吃一惊,长这么大,他还是头一回听说奶粉还能害人。 “这小孩得的是营养不良综合并发症,吃的奶粉肯定有问题。”医生告诉他们。

因阜阳市人民医院儿童病房的患病儿童太多,根本没有空病床,妹妹只好抱着孩子在走廊的椅子上打吊针。高正觉得这样不是办法,第二天将他们转到太和县中医院继续治疗。就在这家医院里,也住着一些因吃了问题奶粉而患病的婴儿。高正开始意识到了劣质奶粉问题的严重性。

那天,医院里又来了一个婴儿,恰好给这个小孩治病的是给韩奥强看病的那个医生,孩子的父母把家中仅有的2000元钱全带来了,当天晚上就花掉了1500多元,看着奄奄一息的孩子,急得不知所措的父亲问医生:“我孩子的病还要花多少钱才能治好?”医生指着高正的外甥说:“你孩子的病和他一样,他们已经花掉两万多了,还没治好。”当晚,这个三十左右的男人狠心地拔掉了女儿输液的针头,抱着她偷偷地离开了医院。临走时,他哭着说,两万元啊,简直就是天文数字!而且,即使花掉了这么多钱,孩子的病也不一定能治好。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高正的心,他觉得,如果不把劣质奶粉问题解决,不知有多少孩子还会受到伤害。然而,孩子的病到底是不是由于奶粉的质量问题引起的?医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但肯定和奶粉有关。现在惟一的办法就是将奶粉拿到有关部门去检测,看到底是不是奶粉惹的祸。

于是,高正从妹妹家里拿了一袋还没有吃完的“伊鹿”牌奶粉,找到了阜阳市疾病控制中心。检测人员很吃惊,因为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没有接待过个人来检测奶粉的。2003年11月18日,高正拿来的奶粉的检测结果出来了,其蛋白质、钙、铁、锌等主要指标均不合格。

拿到检测报告,高正的头一阵眩晕,这样的劣质奶粉在太和县农村太多了,坑害了多少农民的孩子啊!

锲而不舍,誓将索赔进行到底

高正决定找奶粉经销商讨个说法。促使他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医院已经为他外甥下了好几次病危通知,他不知道孩子以后会怎样?第二,每天都有孩子因为同样的问题被送进医院,如果不把这件事情弄清楚,还不知道有多少孩子要重蹈覆辙。高正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了家人,但遭到了父母的反对,他们担心事情闹大了,一家人会遭到报复。“爸、妈,这事如果我不管,不仅小奥强病得不明不白,还会有更多的孩子受害啊,你们能忍心吗?”见儿子说得有理,父母也就默认了高正的打算。

高正知道,讨说法口说无凭,必须要有证据才行,而外甥吃的奶粉都是从镇上的小店里购买的,根本就没有开发票,到时人家死活不承认怎么办?而且,如果经销商们知道了奶粉会害人,你找他开发票或者证明,无论如何他也不会开啊。想到这里,高正悄悄地找到一个律师朋友商量对策。朋友的建议很明确:只要对方能开个证明,写清楚什么时候买的,什么品牌的奶粉,以及买了多少,这些在法庭上就是证据。

但怎样才能让经销商主动开证明呢?那天晚上,高正一夜未眠,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怕一份证据不行,高正又买了个小录音机,他想,录下自己和经销商交涉的话,到时候还怕他们不承认?

第二天,高正和妹妹一起找到了镇上她经常买“伊鹿”牌奶粉的那家商店。高正对店主说:“我妹妹在别人家带孩子,前两天女主人说他们家的钱对不上账,怀疑是她拿了。其实那笔钱是我妹妹在您这儿买奶粉花了,但女主人忘了,你看能不能给开个证明?不然我妹妹要蒙受不白之冤的。”店老板一听,十分气愤:“什么?还有这样的人?干脆别给她带孩子了。要不要我帮你多写一点?”“不用了,我妹妹买了多少,你照实写就行了。“证明很顺利地开了出来。紧接着,高正兄妹又来到另外两家曾经购买过奶粉的小店,用同样的方法拿到了证明。

两天后,高正拿着奶粉的检测结果、购买证明以及医院的病历,来到太和县消协投诉,同时把这一事情告诉了当地的电视台。电视台的记者说,这个节目他们先拍,等经销商赔钱时再播放。

太和县消协经过调查,找来了“伊鹿”牌奶粉的经销商刘玲,刘玲一看高正的证据齐全,承认奶粉是从她这儿批发出去的,但总经销商现在联系不上,货是请别人从阜阳带过来的。她表示,奶粉既然是从她这里卖出去的,她就有责任,愿意赔偿。听刘玲这么一说,高正悬着的心轻松了许多。回家后,高正开始整理资料,等待消协召集他们进行第二次调解。

2003年底,太和县消协召集高正和刘玲进行第二次调解。消协的工作人员要高正把购买奶粉的发票拿出来,高正见他们并没有拿出具体的调解方案,只是要看发票,很不放心,便没有拿出发票,他问消协:“能说说你们具体的调解方案吗?”消协的人要他先拿出一个方案。就这样,第二次调解还没有进入实质阶段就结束了。

这时,高正小外甥的病情又加重了,医生再次开出了病危通知单,妹妹打来电话哭着说,家里已经拿不出钱来了。高正心急如焚,回到家,他和妻子商量,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把养殖场里的波尔山羊全部低价卖掉,为外甥治病。这么一来,高正至少损失了6000元。

2004年春节过后,县消协打电话通知高正,希望他和刘玲的事能在“3・15”前解决好,要求高正提出具体的调解方案和赔偿金额。高正对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起草了一个调解方案,提出了49万元的赔偿金额。

县消协把高正的要求告诉了刘玲,刘玲见数额如此巨大,表示要考虑两天。高正说:“我给你4天的时间。”第五天,高正再次来到县消协。消协打电话通知刘玲过去,这一次,刘玲没去,来的是她丈夫。刘玲丈夫提出最多只能补偿3000元,并对高正提出了三点意见:“一、你提的要求太高,我们无法接受;二、你外甥的事与我们的关系并不大,因为你们并不是从我这儿直接买的奶粉,你应该找三堂镇的经销商;三、我的奶粉如果有问题,工商局罚我多少钱,我都认账,你的事情不要找我。”

县消协立即打电话通知三堂镇的3个经销商,要他们过来处理此事,但只来了一人,并且还没有调解的诚意。县消协见调解无法解决问题,就告诉高正,他可以去法院。

刘玲丈夫傲慢的眼神,如一把尖刀扎在高正的胸口,想到奄奄一息的小外甥,想到还有不知多少婴儿的生命因吃劣质奶粉而危在旦夕,高正暗暗发誓:一定要让这几个唯利是图的不法经销商受到法律的严惩!

然而,真要到法院打官司,高正犹豫了,他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自己的几万元钱全部用于小外甥治病了,还向朋友借了些钱,到法院,连诉讼费都交不起啊,更何况,一旦进入法律程序,这事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不能再等了啊,耽误一天,就意味着可能有更多小孩受害!高正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邪不压正,总理的关注让他无怨无悔

想来想去,高正觉得最直接最快速的办法就是找新闻媒体。第二天,高正来到阜阳市电视台,找到曾采访过他的记者,向他们告知了此事的最新进展情况。阜阳电视台《今晚十分》栏目一直关注劣质奶粉案件,记者们感到此事很棘手,但又不愿放弃,请示台领导后,他们决定采访刘玲。高正见记者们决定干预此事,主动提出带他们去找刘玲。“你不怕她报复你吗?”记者们问他。“怕?我就不会找你们了,你们都不怕,我又怕什么?”高正说。

在高正的带领下,记者们找到了刘玲,问她:“有人举报你卖劣质奶粉,你怎么看?”刘玲不屑一顾,倒反问记者:“我们是吃米粉长大的,不是照样过来了吗?现在的孩子吃奶粉,难道奶粉不比米粉强?我的奶粉肯定没问题!”

从2004年3月15日晚上开始,阜阳电视台《今晚十分》栏目连续一个星期播放了韩奥强吃劣质奶粉受害一案。紧接着,当地的晚报也进行了报道。一时间,街头巷尾都谈论着这一话题,有良知的人们纷纷给电视台和报社打来电话,对高正的正义行为表示支持。

高正终于松了口气,他想,有了媒体的干预,刘玲一定会来主动找他商谈赔偿一事。然而,十多天过去了,刘玲一直没有出现。那天,高正路过刘玲的店面,见她像没事人一样继续做着生意。刘玲见到高正,不屑一顾地朝他吐了一口口水:“你能把我怎么样?我还是我!”高正没有说话。这次和刘玲的不期而遇,更坚定了他要斗争到底的决心。

高正再也坐不住了,看来,当地媒体的曝光,人家根本不买账,他决定通过外地的媒体,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劣质奶粉事件。于是,高正不断地向北京、上海和省城合肥的报纸打电话,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外地大批记者得到消息后,纷纷前来采访阜阳劣质奶粉伤人事件。

到4月中旬,事件终于有了质的进展。4月15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组记者赶到阜阳市,在阜阳市人民医院和市工商局对劣质奶粉伤人事件进行了深入采访。4月17日,他们来到阜阳农村,采访了几个受害婴儿的父母,同时在阜阳市场进行了全面的暗访和调查。18日晚上,节目顺利地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总理看到节目后,当即作了重要批示。4月19日上午9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领导指示有关部门立即赶赴阜阳进行调查,找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查清各部门的责任,并拿出下一步要采取的措施。

4月18日晚,安徽省省长王金山在有关阜阳“毒奶粉”的材料上作出批示:“阜阳出现‘大头娃’现象,目前已有数名婴儿死亡,原因是吃了伪劣奶粉。然而,有些县市还在出售。问题严重至极,看完令人深思。那么,祸从何来?又是谁人准入?阜阳发现了,其他地方怎么样?请立即召集工商、质监、卫生等有关部门,研究组织打假,彻底消除隐患,严厉打击那些图财害命、丧尽天良的不法分子。这是整顿市场秩序,更是对人民生命负责,这才是真正地实践‘三个代表’。”

4月23日,高正找到阜阳市政府办公室的周云莲秘书长,向她反映了外甥韩奥强的情况,秘书长作了批示:“王经波县长(太和县县长),请您安排有关单位负责任地解决好消费者投诉,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经销商如果拒不接受赔偿,遵照实事,严肃处理,结果望告。”

很快,公安机关介入此案。5月6日,笔者前往阜阳采访时,经销商刘玲已经外逃,但高正表示,下一步他将刘玲。笔者问他:“现在有媒体报道说你是撕开阜阳劣质奶粉黑幕的第一人,你怕不怕报复?”高正笑了笑,说:“全国受害婴儿的家长们都支持我,我还怕什么?”

笔者因采访需要,在太和县街头拦了一辆出租车前往三堂镇。在路上,记者问出租车司机对高正的评价,这个车号皖K-95123的师傅说:“如果没有高正不断地举报,阜阳乃至全国还不知有多少婴儿要受害。可以说,高正是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中一位真正的英雄!”

(未经作者同意,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

奶粉市场调查报告篇7

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吕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始终把食品药品安全看作天大的事,努力继承和弘扬“药监卫士”高志全英烈精神,不辱使命,不负众望,由集中打假治乱到固本清源规范市场秩序,经过八年多的艰苦历程,打响、打赢了一个个食品药品安全整治硬仗,用行动谱写了一曲曲食品药品监管忠诚之歌。

不辱使命,“大”字当头狠抓食品安全综合监督

文水是全市乃至全省的食品产业大县,2006年“注水牛肉”问题的发生,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暴露出吕梁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吕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视问题,举一反三,牵头组织开展了肉类食品市场和食品安全整治“百日大行动”,挖出了万元以上大案11起,取缔典型无证食品生产经营户13家,累计罚没款43万元。2009年,围绕农产品、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消费等四个环节,铺开为期两年的食品安全集中整顿,进一步解决食品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加强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农产品、畜禽屠宰等方面的整顿,着力消除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农村监管薄弱环节食品安全隐患,先后共查处食品案件3890 起,销毁伪劣食品9434公斤,捣毁制售假冒伪劣黑窝点8个,取缔无证生产白酒作坊72个,吊销卫生许可证8户,停业整顿15户,查获私盐119.36 吨,刑拘3人,食品安全专项整顿取得明显成效。与此同时,为确保食品安全责任落实,先后对13个县市区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进行督查,有力地推动了食品安全工作的落实。

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为适应新任务和新要求,提高科学监管能力,吕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全面开展了“掌握新情况、履行新职能、迎接新挑战”主题大调研活动,局领导带头、全员参与,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社区,摸底子、剖问题、探究规律,形成有价值调研报告15篇。其中《吕梁市保健食品安全调查报告》、《吕梁市化妆品安全现状调查报告》、《吕梁市餐饮服务安全调查报告》,在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理性提出监管力量和监管任务、饮食需求和监管能力、职责变化和角色转换的“三大挑战”,引起省局高度关注,受到省局通报表扬。

近年来,吕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先后有力开展了“整治医用氧、体外诊断试剂、医疗器械市场专项行动”;“药品安全整治百日行动”;“抓大案、促规范、保安全”专项稽查行动等,用“掏麻雀”的办法深挖案源、“审计式” 的模式深入稽查、“捆绑式” 的方法整体推进,动真碰硬,市县联动,一次次大规模、高强度的检查,严厉了打击制售使用假劣药品、扰乱药品市场秩序的违法活动,累计查处各类违法案件2670余起,其中万元以上大案60余起,罚没款540余万元。

积极预防处置突发事件,正确应对食品药品安全危机

积极遏制“问题乳粉事件”蔓延。面对2008年全国性的“三鹿奶粉”事件,迅速启动食品安全应急预案,遏制辖区内“问题奶粉事件”蔓延。一是从查封问题奶粉入手,迅速牵头组织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依次对问题奶粉、液态奶、奶制品逐一清查。全市共下架婴幼儿配方奶粉6493公斤、普通奶粉6908公斤、液态奶14993公斤。二是从救治患儿入手,及时协调卫生部门主动筛查、免费抢治患病婴幼儿,全市共确诊、治愈患病婴幼儿293人。三是从稳定奶产业入手,积极会同畜牧、农业部门联系鲜奶收购厂家,并争取市政府下拨900万元奶农补贴资金,维护了奶农的利益,稳定了奶类市场。2010年,根据省、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组织开展了问题乳粉专项整治,集中彻查、清查和清缴问题乳粉,省政府两次督查均给予充分肯定。通过正确处置,增强了合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防止了次生事故的发生,降低了事件造成的损失。

积极应对药害事件。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全面排查假糖脂宁胶囊、香丹注射液、注射用泮托拉唑、双黄连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等问题药品的紧急部署,加强“药害”事件防控,迅速启动药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进行拉网式清查,对公布问题批号产品彻底清查,确保了全市没有发生一起药害事件。

建设两大精品示范工程,提高食品药品行业发展水准

开展“三创建”活动,建设食品安全示范工程。市政府出台《关于开展食品安全示范乡镇、企业(单位)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市食安委本着通过创建抓提升,树典型、立样板,牵动全市食品产业上档次、上规模的原则,统一标准,统一验收,在全市11个县市申报的14个示范乡镇和16户示范企业中,认定孝义市新义街道办等9个乡镇、汾阳市裕源土特产有限公司、孝义市三中食堂等9个企业(单位)达标,市政府授牌全市食品安全示范乡镇和示范企业(单位)。

高标准创建“规范药房”,建设药品安全示范工程。规范药房建设不能追求数量比例的高低,关键是要在质量上求突破,创建从面上能影响和示范全局的精品药房。近年来,以“新农合”建设为契机,会同卫生、劳动等部门,把规范药房建设作为确定“新农合”、城镇职工、城镇居民保险以及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硬性条件,通过验收符合要求的,确定为定点单位,否则,责令停业整顿或取消资格。经过部门联合严格验收,7家医院药房被授牌命名全市高标准示范药房。

坚持能力建设不放松,激发监管事业发展新活力

奶粉市场调查报告篇8

26日与29日,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分别开庭审理了张玉军、张彦章和高俊杰、薛建忠、张彦军、肖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两案。

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检察院指控:2007年7月,张玉军在明知三聚氰胺是化工产品,人不能食用,一旦食用必然会对身体健康、生命安全造成严重损害的情况下,以三聚氰胺等为原料,研制出专供在原奶中添加、以提高原奶蛋白含量的“蛋白粉”,并雇用工人大量生产,至2008年8月生产了775.6吨,以每吨8000元至12000元的价格销售给张彦章等人,累计销售600余吨,销售金额683万余元。而张彦章在明知这种“蛋白粉”会对人体健康、生命安全造成严重损害的情况下,将张玉军生产的“蛋白粉”每吨加价500元至2000元销售给高俊杰、薛建忠等人,累计销售230余吨,销售金额348万余元。高俊杰、薛建忠从张彦章处购得张玉军生产的“蛋白粉”后,因觉得买价高赚钱少,薛建忠就向高俊杰提议自行配制生产这种“蛋白粉”。2007年11月,高俊杰、张彦军、肖玉在明知有上述危害性的情况下,也研制出了含有三聚氰胺的“蛋白粉”,让薛建忠试销,并雇用工人生产了200余吨,累计销售110余吨,销售金额123万余元。

在此期间,两案的被告人通过其他被告人将这种“蛋白粉”销往石家庄、唐山、邢台、张家口、保定、邯郸等地的奶厅(站),被某些奶厅(站)的经营者添加在原奶中,销售给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奶制品生产企业。三鹿集团等奶制品企业使用这种含有“蛋白粉”的原奶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等奶制品流入全国市场后,对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婴幼儿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害。国家投入巨额资金用于患病婴幼儿的检查和医疗救治,众多奶制品企业和奶农的正常生产、经营受到重大影响,经济损失巨大。

石家庄市人民检察院认为,对两案的被告人张玉军、张彦章和高俊杰、薛建忠、张彦军、肖玉,应当依法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追究刑事责任。

31日,河北省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被告单位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原董事长田文华、原副总经理王玉良、杭志奇、原原奶事业部部长吴聚生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

石家庄市人民检察院指控:2007年12月以来,三鹿集团陆续收到消费者投诉,反映有部分婴幼儿食用该集团生产的婴幼儿系列奶粉后尿液中出现红色沉淀物等症状。2008年5月17日,三鹿集团客户服务部书面向田文华、王玉良等集团领导班子成员通报此类投诉情况。为查明原因,三鹿集团成立了由王玉良负责的专门小组。通过排查,确认该集团生产的婴幼儿系列奶粉中的“非乳蛋白态氮”含量是国内外同类产品的1.5-6倍,怀疑含有三聚氰胺,遂将16批次的婴幼儿系列奶粉送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检测。2008年8月1日,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出具检测报告:送检的16个批次奶粉样品中有15个批次检出三聚氰胺。至2008年8月1日,全国已有众多婴幼儿因食用三鹿婴幼儿奶粉出现泌尿系统结石等严重疾患,部分患儿住院手术治疗,多人死亡。

2008年8月1日下午5时许,王玉良将检测结果向田文华汇报。田文华随即召开集团经营班子扩大会进行商议,会议决定采取一些整改措施。但三鹿集团在明知其婴幼儿系列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的情况下,没有停止奶粉的生产、销售,在对成品库库存产品、样品库留样产品三聚氰胺含量进行检测后,2008年8月13日田文华、王玉良召开集团经营班子扩大会。会议决定:1.库存产品三聚氰胺含量10mg/kg以下的可以出厂销售,三聚氰胺含量10mg/kg以上的暂时封存;2.调集三聚氰胺含量20mg/kg左右的产品换回三聚氰胺含量更大的产品,并逐步将含三聚氰胺的产品通过调换撤出市场。会后,王玉良召集有关人员开会,宣布对经检测三聚氰胺含量在10mg/kg以下的产品,准予检测部门出具放行通知单,即准许销售出厂。2008年9月12日三鹿集团被政府勒令停止生产和销售。经检测和审计,2008年8月2日至9月12日,三鹿集团共生产含有三聚氰胺婴幼儿奶粉72个批次,总量904.2432吨;销售含有三聚氰胺婴幼儿奶粉69个批次,总量813.737吨,销售金额4756万余元。

2008年8月3日杭志奇经田文华同意,根据2008年8月1日集团经营班子扩大会议决议,找到吴聚生,通报了该集团奶粉中含“非乳蛋白态氮”的情况,要求吴聚生加强奶源管理,并指示对于加工三厂拒收的含“非乳蛋白态氮”超标的原奶,转送到其他加工厂以保证奶源。8月4日在原奶经营部晨会上,吴聚生根据杭志奇的指示,向原奶经营部有关管理人员提出,各奶户送往加工三厂用于奶粉生产的原奶如被拒收,可以将这些原奶调剂到行唐配送中心、新乐闵镇配送中心,再由这两个配送中心向三鹿集团下属的其他企业配送。会后,因“非乳蛋白态氮”检测不合格而被加工三厂拒收的原奶共七车计29.806吨,先后被转往行唐配送中心、新乐闵镇配送中心。行唐配送中心、新乐闵镇配送中心先后向保定三鹿、加工二厂、三鹿乐时奶制品公司配送原奶共计180.89吨。这些原奶与其他原奶混合后进入了加工程序,分别生产了原味酸奶、益生菌酸奶、草莓酸乳等含有三聚氰胺的液态奶。经对其中12个批次液态奶检测,均含有三聚氰胺(含量最高为199mg/kg,最低为24mg/kg),共269.44062吨,并已经全部销售,销售金额合计181万余元。

石家庄市人民检察院认为,被告单位三鹿集团生产、销售含有三聚氰胺的奶制品,被告人田文华、王玉良、杭志奇、吴聚生分别对生产、销售含有三聚氰胺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液态奶制品负有直接责任,是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应当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追究刑事责任。

奶粉市场调查报告篇9

在公共突发事件中,根据国家、公众利益和受众的接受心理,对受众进行正面的引导,弱化负面新闻信息的负效果,化解负面新闻信息传播中的消极作用,是值得我们关注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般地说,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体的积极作为主要是传播信息以矫正视听、沟通互动以疏解民声、设置议题以引导舆论。本文将以各大媒体对“三鹿奶粉事件”的报道为文本,来探讨突发事件中负面新闻信息传播中的舆论引导技巧。

选择性信息传播:挤占谣言滋生的舆论空间

突发事件发生后,迫切了解真相的公众对新闻媒体寄予很高期望。满足公众知情权是媒体的义务,但从媒体社会责任的角度考量,并不能有情必报,尤其是对负面信息要有所选择。“三鹿奶粉事件”的新闻报道,及时、准确的信息披露和解读,满足了受众知情权,有效缓解了社会恐慌,避免了谣言传播,从而把社会公众舆论引导到利于突发事件解决的方向上来。

1、事实性信息,介绍真相

突发事件中,关于真相的事实性信息是公众最紧迫的需要。9月11日卫生部通报“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疑受污染”的情况后,从13日至18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媒体根据事情进展,及时报道了调查详情(初步认定是奶粉中含三聚氰胺所致)和“奶粉检查阶段性成果”,并公布22家问题企业名单,同时动态通报北京、湖北、湖南、甘肃等地婴幼儿病例报告,有关部门还召开新闻会就“检查结果”、“处理措施”、“原因分析”、“责任追究”等进行了答记者问。由“怀疑”到“初步认定”最终到“确认并查处”,媒体通过逐层剥离式信息传播确保事实性信息及时大白天下。

2、校正性信息,揭谎辟谣

突发事件的事实性信息传播过程中,总会有一些猜测和谣传,就需要及时的传播校正性信息,以正视听。“三鹿奶粉事件”曝光后,就有传言说“地方政府持有三鹿股份”、“政府因怕破坏奥运气氛而瞒报”等等。谣言可能导致不满情绪蔓延,不利突发事件处理和社会舆论的引导。就此,国务院新闻办及时召开新闻会就相关说法给予澄清,基于奥运会食品安全的敏感性,有关部门专门强调公布了“供应奥运乳制品未检出三聚氰胺”的消息,媒体及时跟进报道回击了传言的不实之谈。

3、解释性信息,平息恐慌

突发事件中,公众对相关知识的缺乏容易导致无端的猜测和恐慌,媒体要发挥“释疑解惑”作用,平息社会恐慌。“三聚氰胺”作为一个专业名词,许多公众不明其理:它是否会造成永久伤害?是否会留下后遗症?等等,这些疑惑需要得到权威的解释和说明。就此,《光明日报》12日以《结石导致急性肾衰患儿一般可以恢复》为题,解释了卫生部会同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诊疗方案》。13日中国新闻网也发表《联合调查组专家谈三鹿问题奶粉的危害》的报道,从医学、生理学等角度借专家之口谈“三鹿奶粉的危害”,普及了对三聚氰胺和结石病的基本认知,起到释疑解惑、平息恐慌作用。

负面信息功能发挥:营造舆论引导的民声氛围

从突发事件传播实践看,负面新闻信息通过不同的传播把关和策划包装,有时可以起到提高人的认知、激励公众信心和警戒社会丑恶的作用。“三鹿奶粉事件”中的信息传播和新闻报道,充分发挥了负面信息传播的积极效能,为突发事件的解决营造了很好的民声氛围。

1、倾注人文情怀,发挥负面信息传播的激励功能

“三鹿奶粉事件”曝光之初,各种猜测和谣传致使社会不满和恐慌情绪蔓延,甚至“望奶兴叹”。一时间,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各施其策,及时信息“解释”政府行为,通过信息传播告知公众政府“要做什么”、“正在做什么”、“做了什么”,展示政府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的姿态,促使社会情绪渐趋理性,激发人们对社会和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信心。如:新华网题为《中国政府全力处置“三鹿奶粉”事件》的报道,全镜头展示了卫生系统、质检系统、工商总局、农业部、政法系统等相关机构应急响应,团结应对“奶粉事件”的情况,激励着社会公众;在随后总理看望“奶粉事件”受害婴幼儿的报道中,各媒体又打出“温情牌”,着重描述总理体察民情、关心人民疾苦的一面。客观事实中注入一定的主观情感,传递着总理不辞辛劳与人民共对危机的信息,激励公众勇敢理性地应对危机及其可能的负面影响。

2、借助行家威望,发挥负面信息传播的认知功能

“三鹿奶粉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媒体对三聚氰胺相关知识的传播、对肾结石病理的解释等,弱化了人们因不知而带来的恐慌心理,增强了公众抗击社会突发的心理承受力。

“恐慌源于无知”。人们对三聚氰胺的认知本来是模糊的,由其而导致突然增多的结石病例更增加了人们对它的恐惧。大众传媒借助医学专家学者之口,传递着三聚氰胺的化学属性、致病机理等信息,为公众进行了一次化学知识的普及;卫生部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诊疗方案》详细介绍了肾结石的基本表现症状、简易治疗方法,并传递了“三聚氰胺多量有害,但未必致病”的信息,发挥了媒介承载知识、文化传承的功能,起到了稳定民心平息恐慌的作用。

3、善后责任追究,发挥负面信息传播的警戒功能

“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媒体都围绕问题奶粉的责任追究进行了大篇幅报道,从警方对不法分子的传唤到责任企业的致歉问责,从省市官吏的行政处理到中央大员的引咎辞职,有关责任追究的信息传播对社会同类行为起到敲山震虎的震慑作用。负面信息的适当传播及突发事件责任的处理和追究有助于不满情绪的宣泄和社会矛盾的缓解。

科学的议题设置:引导民众理性的舆论方向

大众传媒在对“三鹿奶粉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很好地通过设置议题左右了公众对负面新闻信息的关注度,在舆论的正确引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设置“婴儿救治”议题,及时转移公众非理性的关注点

“三鹿奶粉事件”一经曝光,整个社会一片哗然,尤其是“问题奶粉”受害者更是积郁着愤懑。媒体“婴儿救治”议题的设置传递着“婴儿健康至上”的信息,把公众的关注焦点从“问题奶粉”转移到“婴儿救治”上,为社会舆论的引导提供了便利。

初步查明原因后,国务院就“三鹿奶粉事件”作出六项部署。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媒体于9月年13日集中刊登了“对患病婴幼儿实行免费救治”的消息;南京市的《扬子晚报》《现代快报》等地方媒体也刊登了“受害婴幼儿全部免费救治”的消息,并及时编发“南京儿童医院设‘三鹿专病门诊’”的新闻,还针对家长的担心指出:食用三鹿奶粉并不必然致病。一时间“中国全力救治‘结石宝宝’”的话题充斥着报纸版面和电视银屏,转移了公众非理性关注,缓和了社会不满情绪,为社会舆论的有效引导做好了铺垫。

2、设置“奶粉下架”议题,及时消除公众恐慌心理的根源

面对公共突发事件,公众的心理短时间内一般极为脆弱。负面新闻信息容易乘虚而入,诱使公众无端联想产生恐慌。媒体要善于传播“解除危机根源”的信息,促进社会情绪的平和,为舆论引导提供理性环境。

“问题奶粉”的恶性后果,引起公众对奶粉市场的警惕:哪些品牌是“问题奶粉”?市场上还有多少“问题奶粉”?为此,《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围绕“问题奶粉下架”话题展开了集中报道。先是率先曝光了婴幼儿奶粉和液态奶阶段性检查不合格厂家名单;接着,又连续集中报道了全国各大超市问题奶粉下架的新闻,并及时全国各地退市问题奶粉的数量。问题奶粉在媒体的监督下从公众的视野消失,也就消除了公众恐慌的心理阴霾。

3、设置“责任追究”议题,发挥舆论引导的社会调节功能

负面信息通过媒体传播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公众的情绪、呼声和要求,有助于对社会偏差和弊端的及时匡正,从而缓和社会矛盾。比如在“三鹿奶粉事件”的报道中,媒体对问题奶粉责任追究的信息传播起到了“调节阀”作用。

针对“三鹿奶粉事件”的事故调查工作,国家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要求严肃查处。媒体在善后的责任追究上先后围绕“逮捕掺奶嫌疑人”、“问题企业公开道歉”、“罢免问题企业责任人”、“处理省市分管干部”到“质监局长引咎辞职”等责任追究话题进行了集中报道。大量的问责信息传播进一步疏解了社会积怨和不良情绪,对社会机制的正常运行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

4、设置“市场重建”议题,促进公众健康心理重建

媒体的预见性报道在危机的善后处理中起着关键作用。考察“三鹿奶粉事件”新闻报道,媒体从最初对“婴儿救治”、“奶粉下架”的关注,逐步转移到消减突发事件影响,重建市场秩序上来。话题的转移对于公众心理重建起到缓冲作用。

媒体的新闻报道在关注问责的同时,也照顾到了负面信息对市场秩序潜在的影响。比如:《中国青年报》在报道液态奶问题的同时,还平衡传递了“市场上绝大部分液态奶是安全的”信息,报道“21家不合格奶粉企业递交承诺书,并保证‘对消费者按照国家标准赔偿’”的消息,帮助企业重树形象;中央电视台还公布了检验合格的液态奶品牌,便于消费者继续选购等。新闻媒体此类信息的传播,在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逐步修复了公众因负面信息带来的心理创伤。

在突发事件中,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关键不在于如何去“堵”与“塞”,而是要善于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和策划,借助大众传媒设置新闻议题,把社会舆论引导到利于矛盾解决的轨道上来。作为一个成熟的政府,一个有责任感的新闻媒体,更应该直面负面新闻信息,并对它进行有效的传播,才能切实趋利避害,实现负面信息的积极效能。■

参考文献

[1]王亚男,《传播学视野中的政府形象刍议》,载《新闻界》2005年第6期

[2]王艺 付君清,《论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正面引导》,载《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3]邓利平,《论负面新闻的特征及其功能》,载《新闻界》2002年第1期

[4]罗红,《负面新闻,还新闻报道以“完美江山”》,载《新闻知识》2003年第7期

奶粉市场调查报告篇10

从10月26日开始,11个品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率先在北京的药店开售,这是自今年6月份国家9部委联合《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后,“试行药店专柜销售”政策的首次亮相,同时,这也被视为新组建的国家食药监部门下力气保障奶粉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

笔者以为,在销售环节加强奶粉管理当然是必要的,特别是在推广初期,只有4个国外品牌的奶粉和7个国内品牌的奶粉才有资格进入药店销售,这相当于国家“贴牌”的信誉担保,但从长远看,如果想指望这一举措来保证奶粉安全估计不现实,因为这毕竟不是治本之策。

奶粉的质量保证涉及奶源质量、生产控制、销售渠道等三个环节,相比于销售环节,从奶源和生产环节提高奶粉质量才是更重要、更需要关注的。回顾这些年国产奶粉的信任危机形成过程,有哪次是在销售环节出的问题呢?又有多少消费者是因为国产奶粉在超市销售转而弃之而去的呢?显然,奶粉问题的根本不是出在超市销售上。

此政策的支持者认为,奶粉进药店销售有三大好处:一是药店的管理更加规范、更加严格,如药店需要考察供应商的资质、奶粉生产商的资质和各类检验报告、供货手续等等;二是药店销售可以查奶粉的可追溯信息,一旦出现问题可很快查到奶粉的生产信息;三是药店分布广泛,而且奶粉统一采购配送,减少中间环节,可以降低售价。对于第一点和第二点,笔者疑惑的是,难道超市销售奶粉就不看供应商的资质、奶粉生产商的资质和各类检验报告吗?难道超市卖的奶粉出了问题,连供货商和生产商都查不到吗?当然不是。至于说到价格,我想这不是当下中国奶粉失信于民的主要问题,另外,让药店来对奶粉把关其实也靠不住。一是药店没这个能力,问题产品往往也都有合法身份;二是药店能不能严格约束自己也很难说,追求最大利润是每个药店与生俱来的动力。

这些年来,我们遇到问题总喜欢参照欧美国家的做法,“奶粉进药店”这一政策就是参照德国、法国以及我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其实,放眼全世界,实施这一做法的国家并不多,美国就是例子。在美国买奶粉很简单,随便去个超市挑个你乐意买的牌子就可以,价格便宜,买得还放心。为什么?并不是美国超市就比中国管理得好。从1980年开始,美国就用药品法案来规范婴儿食品,从生产到发售都由FDA来监管。奶粉原料都必须经过GRAS认证(美国FDA评价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指标),奶粉配方要由FDA进行90天左右的预审审核,通过认证了才能生产发售,而且FDA人员还会不定期上门抽查。

而国内呢?看看三鹿奶粉事件,哪个“毒奶粉”不是证照齐全?因此,奶粉安全的监管重心,还是应该放在源头,不能让任何劣质奶粉以合法身份流入市场,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需要我们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