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十篇

时间:2023-08-28 17:04:52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阅读;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言下之义,就是要告诉我们,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光靠课内这三四百篇、三四十万字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要重视课外阅读,并为学生在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由课内向课外过渡,把课内外阅读有意识、有系统地结合起来。

一、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素养培养,重视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炼,强调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重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重视课外阅读。语文课堂教学不应仅满足于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之道”,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有所“得”。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可见,加强课内阅读方法的指导,应用于课外阅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提高学生课外独立阅读的能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立足于课内,辐射于课外

牛顿、爱迪生等伟大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一生所学的知识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学校课内习得,而绝大多数都是在课外学到的。因此,新课程改革后的阅读教学更加注重了课内学习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老师们要树立“大语文”观,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突破课堂的禁锢,突破课本的约束,强化课内外联系,引导学生挖掘开辟阅读内容,丰富阅读信息,把学生的阅读从课内辐射到课外。

1.课前铺垫式阅读。

在学习新课之前,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的作者、背景、内容相关联的资料,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时,课前布置查找普罗米修斯的相关资料,有的从网上查到了普罗米修斯的英雄事迹,有的从书上了解到与普罗米修斯有关的神话传说,交流时,还有学生提出他找到了与课文内容不同的多个传说版本。虽然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内容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甚至出现争鸣,但无一例外,他们都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加深了对普罗米修斯这位英勇顽强、无私奉献的英雄形象的理解。

2.课中推荐式阅读。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穿插阅读一个或多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本,再以点带面,推荐阅读,既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如教学冰心的《忆读书》一文时,引导学生感悟“读好书”的好处时,冰心多次提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好书,教师顺势而导:《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你看过这几部作品吗?你是否与作者有相同的感受呢?紧接着教师随手拿出事先准备的《水浒传》,选择“武松打虎”片断,声情并茂地读起来,高潮处却戛然而止,幽默地说:“欲知下文,请自己看书!”下课后老师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几部名著放在图书角让同学们借阅,老师欣喜地发现,这“武松打虎”果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3.课后延伸式阅读。

下课铃声的响起,决不意味着学生阅读的结束,在很多时候,恰恰是新一轮阅读的开始。延伸就是以课文为基点,向更深更远更广的阅读空间扩展。如学习《房兵曹胡马》和《马诗》两首古诗,引导学生发现两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唐代诗人,课后向学生推荐《唐诗三百首》;学习了《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后,老师根据寓言的出处,课后向学生推荐《韩非子》;学习《孔子和学生》后,向学生推荐孔子的《论语》……学生在课本中所学到的课文内容,有时想更加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求知欲望极高。这时向学生推荐这方面的课外读物,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由课内迁移到了课外。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盼望着读,自觉去读,甚至于手不释卷,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

三、展示于课内,激趣于课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两千年前的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不如乐之者。”兴趣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剂”,它能推动学生从课外有益读物中去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不管是何种课外阅读方式,关键在于课堂上必须要给学生提供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激发他们课外继续阅读的兴趣而乐此不疲并持之以恒。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篇2

然而,课外阅读的主阵地在“课外(校外)”,主体是“学生”,教师施加影响是在课内(校内)。教师与学生教学关系相对松散,校外与课内时空跨度大的学习特殊性,造成了“课外阅读,课内指导”的难度:(1)文本篇幅大,问题琐碎不得法,缺少从整本书角度出发的指导。(2)学生交流的内容随意性大,浅层次思考,教师没有有效地引导与调控。(3)课外阅读指导的方法单一,没有读前、读中、读后的指导范式,没有合适的教学流程,没有具体的教学准备。(4)教学定位失度,把课外阅读当成语文教材。过细的讲读不能解决大篇幅课外读物的指导任务。(5)部分教师因为学生阅读进度、阅读差异大,畏难而放弃指导。(6)教师因反馈信息难以掌握,无法快速、准确获得学生真实的阅读情况,对阅读指导造成障碍。上述问题,其核心是课内指导与课外学习之间的脱节。

一、导读手册在课外阅读指导中的实践价值分析

“导读手册”是教师根据课外读物的内容、体裁特点、语言风格等设计的帮助学生完成该读物阅读的“配套手册”。它类似一本作业本,学生可完成练习;它类似一本说明书,提供读物的相关信息;它类似一份成果集,将学生阅读转化为具体图文;它还是一份思维导图,可反映学生的感想、思维过程。

导读手册能够应对课外学习与教师指导脱节的问题。老师可以针对课外阅读的学习特点和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认识规律,设计“导读手册”。

依托“导读手册”展开课外阅读的课内指导具有独特效果,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根据文本内容特点,研制好《手册》内容。无论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学生都可以从《手册》中找到相应的探究任务和方法导引。使手册、原著、阅读过程相互关联(联结),形成一种新的阅读活动,能发挥出“学程导航”的作用。

下面以《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导读手册为例具体说明:

1.用手册助自读。导读手册就是一本课外阅读“指导手册”,能够帮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兴趣、有重点地完成课外阅读。“我的阅读规划”栏目让学生制定阅读整本书的计划;“作家简介”“亲近作品”等栏目让学生了解作者与作品;“对话爱德华”“心随书动”等栏目让学生重点关注人物内心世界和故事情节变化。通过这样的内容设计,当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的时候,就能够借助导读手册的介绍、提示顺利地完成阅读任务。导读手册,就是孩子自主阅读这本书的拐杖。

2.用手册促理解。书中的难点,有的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时候没有意识到,有的学生关注到但是无法深入理解。导读手册的设计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例如根据小说尾声写到“爱德华放弃了”的情节,设计“对话爱德华”栏目――你认为爱德华为什么会放弃?如果你是它的心理医生,你会如何帮助它?导读手册用这个栏目引导学生在小说难理解处停留,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内心变化;通过书面表达的方式深化学生的思考。写下来的内容可以在同伴交流、课堂分享中不断修改、完善、深刻。不论是学生阅读过程中还是教师指导课上,导读手册都起到了帮助学生理解的作用。

3.用手册教读法。小说人物多、篇幅长、情节复杂,概括起来非常困难。概括情节恰恰是阅读小说重要的读书方法。导读手册“心随书动”栏目就以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为目的。“心随书动”(图1)要求学生绘制“爱德华的旅行图”,其实就是小说的主要情节。用绘图的方法,把主要情节直观表现出来,学生借助图,完成情节概括。通过课内指导,教师提炼总结,帮助学生掌握阅读这一类课外书(小说)的读书方法。导读手册在传授阅读方法上发挥了作用。

4.用手册晒成果。导读手册由教师设计,学生使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依照手册导引,完成各种阅读任务,如画出“旅行图”(图2),添加“人物标签”,记录“角色名字”,写下“个人体会”,摘录“妙语”……伴随阅读过程,一个个阅读任务相应完成,导读手册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导读手册,而成了专属于某个学生的“个人成果集”。学生可以拿出自己的导读手册相互交流、展示,在展示中取长补短,促进课外阅读能力提升,提高课外阅读兴趣。导读手册实现课外阅读评价方式的创新,其效果好于单一的试题内容考核。

5.用手册评与教。教师阅读学生的导读手册,能够准确掌握学生阅读情况,对他们的阅读能力、成效作出准确的评价,从而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展开课内指导。手册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凭借。学生读得好不好,可从手册上的“阅读任务”反映出来。情节图画全面了,整本书自然都读懂了;“人物标签”写了哪些词语能反映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程度……这些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依据。其次,学生的手册为教师提供了最鲜活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阅读起点。“爱德华的旅行图”其实就是这本小说的主要情节,教师利用学生绘制的旅行图,组织他们当堂介绍,同桌交流,完成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和概括,形成课堂多元互动。教师利用手册上的学生资源,发挥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二、导读手册的建构策略探寻

导读手册能用、能教、能学、能评,搭建了课外阅读与课内指导的桥梁。在设计导读手册时应如何发挥其教育功能,使之更紧密的联结阅读与指导呢?

1.功能:学程导航、方法习得。设计阅读手册的内容时,要突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功能,既包含阅读的一般方法,又有适合特定书目或者一类作品的具体方法。一般方法的指导可以从手册内容的框架上体现,大致围绕作家作品、故事人物、情节理解、阅读感受、语言学习五大块构筑。通过板块化设计,多次反复,帮助学生积累阅读经验,熟悉阅读流程,掌握读书的一般方法。具体方法的指导,要根据所读书目内容、体裁确定。如《爱德华的奇妙之旅》作为一本小说,设计“心随书动”栏目,让学生把故事情节用图表画出来,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梳理小说情节的读书方法。

2.内容:综合汲取、指向表达。一份导读手册常见内容主要包括“走近作家”“亲近作品”“人物传真”“人物印象”“心随书动”“话题探究”“思想启迪”“片段赏析”“妙语摘录”等。栏目的确定可以根据书目的特点、阅读者年龄特点有所调整,尽可能涵盖读前、读中、读后的阅读活动,从而使学生能依照手册的内容有耐心、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阅读任务。一般来说手册内容的设计主要关注作家、作品、主人公、情节概要等。需强调的是,小学生的阅读有一明显特征,重视情节,忽视语言。因此,手册内容应该关注内容,关注语言,关注形式。既有情节梳理,又有段落赏析,还有精彩语言归类等功能的板块,从而帮助学生关注文本讲了什么故事,故事怎么讲的,并且引导学生对文章如何表达形成一种敏感。通过综合汲取,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用。

3.任务:梯度分层、呈现学情。阅读者的知识经验、年龄特点决定了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因此,《阅读手册》的设计过程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知识经验与认识水平,根据年段选择合适的阅读任务,合理定位对学生的阅读要求,使学生的阅读有梯度,分层次。如中年段课外阅读主要侧重了解情节、理解内容、积累语言的阅读活动;高年段则侧重认识人物、感受主题、赏析写法等阅读活动。同样关于掌握小说的情节,如三年级读《夏洛的网》,指导学生了解小说的情节,导读手册中设计“画一画故事中出现过的蜘蛛网”“连一连小猪威尔伯生活的地点”两个低难度阅读任务。而六年级读《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定位于指导学生赏析小说情节的精妙并理解小说内涵,于是导读手册中设计“画出爱德华的旅行图,打上幸福指数”“对话爱德华――分析爱德华内心封闭的原因并开导他”两个有思维深度的阅读任务。同一阅读技能的培养,年级不同,难度也应有所差别。如认识人物,从易到难可以设计“找一找出现过的人物”“简要介绍喜欢的人物”“主人公的印象”“走进人物内心,说说人物变化”等阅读任务。阅读任务梯度分层,手册内容和形式相应变化,关键能呈现学情,为教师开展课内阅读提供第一手资源。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77-01

在新的课改环境下,以教材为依托,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机衔接,使学生真正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是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实践的。

一、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构建大语文教学观

语文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教师应该着眼于课堂,放眼于社会生活,从客观的角度建构语文教学观,挖掘社会生活的教学资源,拓展语文教学渠道。

我们通过课内阅读打基础,学方法,再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赏文学之美,激生活之趣,品生活之味,作生活之文,感悟生命的真谛,积淀生活的底蕴。

二、内引外联,探索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点

找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这是研究的关键所在。建立了这个衔接点,及时地引导学生用课内掌握的阅读方法、培养的阅读习惯去进行课外更为深入广泛的阅读,拓宽自己的视野,充实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境界。

1、释疑解惑,以教材疑难问题为衔接点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指导学生阅读。

阅读教学中,学生会遇到疑难点,教师适时地出示相关材料,学生就进行阅读、比较、分析、整合,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由古及今、由物及我、由人及己的自塑性拓展,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建构个性的意义理解。

2、比较鉴赏,以与教材有一定联系的课外读物为衔接点,进行比较阅读,培养文学鉴赏水平,提高阅读的能力。

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使学生由此及彼、组合积累,实现类化、迁移,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3、拓展延伸,以课文的一个教学内容为衔接点选择课文阅读材料,更深刻理解课文,更广博阅读精品名著。

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将语文的视域打开,把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

4、联想想像,引导学生结合课内阅读的主观感受进行拓展与创造,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升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三、研究实践,探索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教学新模式

课堂是阅读教学的主阵地,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探索出以下几种课内外阅读衔接的课堂指导模式。

1、读物介绍课。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基础,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读物、原著、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相同体裁的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2、疑难点指导课。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审视文本、发现阅读障碍,能先自行释疑解惑的习惯,把学生的“阅读菜单”分为“生字新词是基础”、“不动笔墨不读书”、“善思会问多查找”三大块。

3、阅读欣赏课。教学时主要指导学生抓准文章“美点”,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欣赏优美的语言,吸收丰腴的营养,发展个性,学会以欣赏的眼光阅读,以评判的思维体会。

4、综合评点课。这类课型对所读内容不面面俱到,而是选择一两个阅读点进行专题式评点、赏析。

5、赏析创写课。这类课型,主要是针对适合学生想象性写作的文本。

6、成果汇报课。这类课型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展示。

四、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外联延伸,阅读拓展,生活处处皆语文

将课内所得之法,运用于课外阅读中,拓宽语文学习的外延,使学生的“阅读经验”与“生活经验”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接触、碰撞、交流中升华。课内课外,内引外联,生活处处皆语文。

1、开展系列活动,保持阅读期待。开展阅读活动,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将课内所得之法运用于课外阅读中,化方法为能力。

2、倡导广泛、自主、个性化的阅读。充分开发各种阅读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改善学生的阅读环境,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

3、提倡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做学生阅读的领路人。提倡亲子共读,培养家庭的阅读氛围。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篇4

一、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1.学生缺乏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动机

受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的制约,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片面强调对课本内容知识的评价考查,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过于专注课内阅读,忽视课外阅读,忽视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缺乏阅读动机。

2. 学生课外阅读量小且范围窄

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小、阅读面窄,老师将教学与评价的目光盯在基本篇目上,在阅读教学中尤其忽视课外阅读。

3.学生读书存在盲目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课外阅读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读书、看看报”的“小阅读”了。呈现在21世纪中学生面前的,是由书籍、期刊、报纸、声像资料、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多层面交汇的“大阅读”环境。课外阅读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无论是阅读方式还是方法技巧,都在迅速地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求知欲和好奇心都极其强烈的中学生,却缺乏恰当的引导和培养,没有较为科学合理的阅读主体意识,陷入了阅读的盲区。

4.学生读书缺少情感交流

很多学生课外书看了不少,但只是泛泛而读,并不反复品味、深入思考和领悟书中的情感,体会不到作者的创作意图,收获并不大。

二、中学生课外阅读缺失的原因

1.学生阅读活动局限在课文上

这种缺失很大程度归结为语文教材的使用观。很多教师往往把教学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即把掌握教材当作教学目标,不看教学对象,只是机械地照本宣科,将知识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去关注对学生的阅读情感、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只注重对阅读内容的解读,更不用说对课文的延伸拓展了。

2.学生的阅读活动局限于课堂,忽视向课外阅读迁移

课堂阅读教学缺乏对课外的有效拓展延伸,割断了语文学习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很少涉及课外知识,也很少介绍其他作品给学生,从内容和能力上都缺乏对课外阅读的迁移和拓展。

3.教师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以“讲读”为中心。阅读教学局限于对课文的分析,忽视了语言训练与习得。所谓的阅读被机械的做题所替代,教师进行功利性的讲读,失去了语文阅读教学应有的特点和个性。

三、改进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方法

1.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情感

首先,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激起学生的阅读情感。语文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点燃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同样会感染老师,当师生都进入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时,智慧的火花就会迸出,学生的阅读情感就形成了。让学生把这种阅读情感带到课外,就不会觉得课外作品枯燥无味。

其次,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情感。让学生置身于阅读情境中,使学生动情,细心品味,受到感染。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阅读情感。

此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动机、兴趣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的好奇心会转化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2.课堂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堂阅读教学不仅是为了讲解课文、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借助课堂中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中的课文的讲解只是阅读能力形成的“例子”,是阅读能力形成的一个途径,而不是阅读教学的目标。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进行有效阅读。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推荐课外读物

不同的学生,其课外阅读的需求是不同的。如何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过程,如上所述,既要关注不同的学生的特点,也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将其阅读兴趣引向高雅、经典读物。

4. 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篇5

【关键词】语文;课外;阅读

语文作为我国传统普及型的学科,不管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从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两个方面浅析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1.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在认知方面的

课外阅读书籍包罗万象,也是一个复杂的多样化的世界。学生掌握了阅读这种基本的技能,理解,积累知识,就可以逐步认识世界、认识真理,明晰人生,把握生活的内涵,从而提高认识和鉴别人类文化的能力,并在对自身更深刻和丰富的认识中,激发人生潜力。这样阅读便具了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基本功能和价值。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历代各种各样的"风流"人物和惊天动地的事迹等等。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理念也道出初中阅读在认识上有重要的价值。

2.阅读教学在教育训练方面的重要性

阅读能增加知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有利于智力的开发,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培养;同时阅读也会给人以启迪,陶冶性情,培养品德,发展个性,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其热爱祖国,造福人类。像文学作品的阅读,就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感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发挥认识、教育以及智能训练的作用。我们知道,阅读一部好书,就犹如结交一位好友,那种心灵的碰撞,思想的交流,观点的认同,情感的融合,都有利于我们美德的养成。阅读《离骚》,我们明白了屈原的爱国之心;读《三国演义》,我们钦佩诸葛亮的智慧;读《人间喜剧》,我们看清了人类的真善美和假丑恶;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这些,难道还不能说明阅读在教学训练方面的作用吗?

3.阅读在信息开发方面的作用

阅读能从书文中捕捉信息,激发创新意识,使阅读成为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成为对信息开发的过程。这时作为载体的书文,所载消息、情报、资料、知识就成了创造物质财富的源泉,因而,阅读也就成为一种生产手段。它不仅是一种处理科技信息和经济信息的手段,还直接参与了生产过程,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种因素。

总之,阅读就是一种创造。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所以中学的语文教学应注重课外阅读教学,加强课外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怎样提高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1.给学生指明阅读的基本途径

依照《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从课文的教学实际出发,在课外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扩大阅读的活动。这项活动能大大增加学生的见识,具体操作如下:由学习节选的课文,拓展到整部著作。由学习短篇课文,拓展到阅读文集。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其他文章。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的传记。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评论、鉴赏课文的文章。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题材、写法同类的其他文章。

2.告诉学生在阅读中要遵循一些原则

任何事都有一定的原则,阅读同样也不例外,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也告诉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从整体上说,中学语文拓展阅读对课标推荐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都应从课文的实际出发,找到相应的拓展点,并加以落实。从层次上说,开展拓展阅读,还必须注意初、高中阶段、每学年每学期课外阅读的不同内容和要求,把握阶段总体目标、学年阶段目标和学期具体目标的层次性、联系性,形成一个层层推进、逐步到位的完整体系。

(2)循序渐进的原则。课外拓展阅读必须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地阅读。

(3)课内外相互促进的原则。开展课内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也反映了语文课内与课外的辩证关系。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延伸和深化。课内打好基础,带动课外,课外积累和发展,促进课内提高。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4)读写结合的原则。读与写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从吸收与表达的角度看,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吸收为表达奠基、引路,表达对吸收起着加深、拓展的作用。因此,作为教者,还必须要求学生既是“君子”又是“小人”。否则,学生只管成天埋头苦读,结果一动笔便束手无策了。

3.对拓展阅读的管理与指导

(1)管理。制订计划。我和学生都要制定拓展阅读的计划,我先把指导计划拿出来,学生才好根据我的计划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于介绍阅读材料。根据阅读需要,我也对选定的拓展阅读材料进行适当的介绍,或介绍全书内容,或介绍有关章节,或介绍写作特点。检查督促。每次专题阅读后我都要及时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摘抄卡等,并作好统计,在班上公布,以促使学生更认真地进行阅读。总结表彰。每学期或每次拓展阅读后,对阅读中的经验、体会以及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表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阅读的目的、意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巩固阅读成果。

(2)指导。我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每次专题阅读或每读一本书,都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于给学生确定阅读的时间和方式。拓展阅读的材料选定后,还必须确定学生阅读的时间和方式。要在课内阅读的必须争取当堂完成,要在课外阅读的材料,则放宽尺度和要求。指导阅读方法。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朗读法、背诵法、三步阅读法、文体结合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组织阅读活动。通过阅读笔记展、阅读心得交流、阅读讲座、阅读竞赛、读书报告会、讨论会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拓展阅读要注意的问题

(1)解决图书问题。开展课外阅读,必须解决图书问题,即保证有可供进行拓展阅读的相关材料。我是通过让学生传看自家的课外书或借读学校图书室的书来落实这一点的。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篇6

如何将课内外阅读一体化,较快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抓好课内阅读是基础,强化课外阅读是保证。没有课外扩展阅读,是无法完成课标规定阅读的数量,也无从谈阅读质量。我们认为必须采取以下策略,方可保证课内外阅读一体化的质量。

一、因势利导,提高阅读积极性

(一)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讲清课外阅读重要性。可先引趣——提醒学生:“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有宝,引导学生想看书;其次强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个能熟练背诵唐诗三百首的人,必然会对诗词有深刻的理解,读多了,模仿、转化、借用、引申皆可为之。再教育学生要懂得:“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读书多,见识广,想法多,思维快,写作能力随之而增强。最后告诫学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一定要下苦功夫,来不得半点马虎。

(二)鼓励学生多阅读,对阅读多的学生表扬。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要想成为21世纪的栋梁之才,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一周统计一次学生课外阅读文章,公布阅读数量,抽查阅读实效,表扬阅读多而有实效的同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三)把课内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提高阅读能力。通过课内阅读教学,激发课外阅读兴趣;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对课内阅读文的理解和评析。以课内阅读文为中心点,向课外阅读文不断地扩张与延伸。课内可精读,课外可略读。课内获得的阅读方法与能力,用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可用于课内阅读,有助于对课内文章的深入理解。这样,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互补充,共生共进。

二、小组合作,创设阅读环境,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学习需要合作,读书更需要同学相互合作。

老师可根据学生阅读爱好、兴趣,成立若干个课外阅读合作小组,创设小组合作阅读环境,形成阅读场。

(一) 在合作阅读中探讨问题。可以对课内文章中的疑难问题探讨,交流、辨析,求得共识;也可以对课外阅读文,交流学习心得;还可以当场学习新文章,共同学习,讨论探求。

(二) 在合作阅读中获取知识。由于阅读扩张,小同学在课外获得的知识,在小组中得到交流,他们的知识面就大大增强了。

(三) 在合作阅读中增强能力,提高相互合作的精神。小组合作可以相互问难,可以发言辩论,可以写作交流,这样动手动嘴,能力提高了,相互学习、协助的精神也得到提升。

开展课外小组合作阅读,既能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又能相互促进,你追我赶,形成生生互读,组内交流互动,学生思维在交流碰撞中闪现,读书快乐之花在交互中绽放,促进课内外阅读一体化有效进行。

三、展示才能,提高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养成喜爱读书习惯,我们通过展示学生才能,促进学生自觉阅读,提高阅读实效。

(一)组织开展阅读知识竞赛活动。如在某个时段,教师设计课外阅读知识竞赛题,有必答题、选答题、抢答题等形式,小组选派代表参加,优胜者奖励;或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或组织成语接力赛,看谁反应快、知识面广、思辨能力强。

(二)召开故事会。组织学生参加故事会,把课外阅读的好故事讲给同学听,比一比谁讲得好,展示其演讲口才和阅读的好书;

(三)举办阅读作品展。利用班级黑板报,展示学生阅读后的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读书卡片、阅读手抄报、阅读资料等;

(四)召开阅读汇报会。为提高课内外阅读一体化成效,可组织学生将个人阅读的经验、方法、成效在阅读汇报会上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阅读成效。答得准确,以此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自觉参加阅读,提高课内外阅读一体化成效。

四、树立榜样,促进终身阅读

教师可利用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革命领袖、科学家、历史人物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事例,树立榜样,启迪学生。如主席说:饭可一日不吃,觉可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显见读书对伟人的重要。再如颜真卿在《劝儿》诗写到:“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说明勤奋的人在三更半夜时还在读书学习。鲁迅先生从小喜爱读书,每当寒冷之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一棵大椒,放在嘴里嚼着,辣的满头冒汗,用此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大师。晋代孙康,官至御史大夫。他少年时聪明好学,但是家中贫穷,夜间点不起油灯,“常映雪读书”。这个典故出自唐朝徐坚的《初学记》,比喻贫穷而好学。古今勤奋好学事例,皆可为学生树立榜样,供其学习。另教师也可表扬本班喜爱读书同学,树立眼前榜样,激发其他同学效仿学习,养成终身读书习惯。 五、学生捐书,构建班级书库

实现课内外阅读一体化四要素之一是阅读素材。农村小学图书室藏书有限,不能满足学生阅读需求,影响学生阅读进程,所以,必须扩大藏书。扩大藏书一是学校划拨专项经费添置;二是发动学生捐书,把各自藏书捐给班级,构建班级书库,供本班同学相互借阅;三是同年级的班级相互交换藏书,循环阅读,扩大阅读数量,保证学生有书、有不同书、有好书可读,提高课内外阅读一体化进程。

六、结合教学,教师推荐好书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篇7

关键词:阅读;课外阅读;必要性;阅读的作用

高尔基说:“爱书吧,书会给你知识!”读书可以增加知识,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学会处世,培养良好的心态,形成独特的风格。开展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外阅读,能够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的成果,更快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更好地达到语文教育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从而使之受到思想教育与熏陶。同时,阅读还能促进阅读技能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外阅读的确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手段。很多教师已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固然以课内学习为主,但光靠课内学习这一条腿走路显然是不行的,因为课内阅读指导与课外阅读相比较有其不足之处:

课内阅读量是有限的。仅仅靠三四十万字的阅读量,要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另外,课内阅读极少有泛读指导。课内阅读以精读指导为主,一般不适合进行泛读指导。而泛读,常常是日常阅读的主要方式。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营养剂。在课堂教学中,记忆力是一切学习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揭示出课外阅读与增强记忆力之间成正比关系。因为通过课外阅读获得了课内的有关知识,为课堂学习奠定了一定的背景。这时的识记就成为有理解的阅读,成为一种思维分析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记忆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就发展了,同时对课堂的内容也消化吸收了。

课外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消化剂。 课外阅读有助于课堂教学中,学习难点的消化解决。广泛阅读有关知识有利于解决学习难点。叶圣陶老先生指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家的经验,从写作中我们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感情。从读学写,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象。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学习不怵不惧,没有心理障碍、乐学、自觉自愿地学,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课外阅读可以弥补课内阅读之不足。课外阅读可以成倍、成十倍地增加阅读量,有利于养成独立读书的习惯,提高独立读书的能力以及泛读速读的能力。此外,课外阅读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性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受思想教育的机会。抓课外阅读,只需要较少的时间,却有70%的功效,用时少而功效大。

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书面语言而言,就是要培养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语文教学长久以来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技能提高的弊端。要确保“读”与“写”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就要弄清阅读与写作的双向互动关系。通过阅读,可以使学生学到文体写作知识,领悟文章特色和蕴含的思想内容,对提高写作能力很有帮助,达到以读助写的目的。反之,通过写作训练,使学生在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得到锻炼提高,从而促进学生去大量阅读思考,达到以写促读的效果。“取法于课内,利益于课外”。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补充、继续和发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形象地强调多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

课外阅读在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课外阅读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发展学生的智力也就不能不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苏霍姆林斯基揭示出课外阅读与增强记忆力之间成正比关系。因为通过课外阅读获得了课内的有关知识,为课堂学习奠定了一定的智力背景。这时的识记就成为有理解的阅读,成为一种思维分析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记忆增强了,智力也就发展了。通过广泛阅读所获得的知识,不断被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所顺应或同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原有心理水平或心理状况,这样就会缩小学生原有智力水平与解决问题客观需要智力水平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动性。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

中师生的智力,主要通过阅读、写作和计算三种基本训练反映出来。阅读训练在发展智力方面的作用,并不亚于数学课的计算训练。这是因为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思维又和语言密不可分,而阅读正是思维、语言的双重训练,任何有效的智力训练都是离不开的,因此持续不断的进行课外阅读,对锻炼思维、发展智力,无疑会起巨大作用。

二、课外阅读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价值

课外阅读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树立起正确的道德理想,而没有良好的阅读,就会精神空虚。因为它可以给人以精神滋养,引导人们感受生活的真善美,从而通向崇高的道德境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引导学生阅读描写英雄人物的生活与战斗的书籍,对儿童和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少年儿童只有读了这些书,才能掌握做人的标准,并用这个标准来比较和衡量自己,他才会以高标准要求自己。

中师生正处于青春期,同时,他们的观念、性格、情感等又正在发展的形成中,具有不稳定性特点,这就要求有足够数量的有益的读物来适应他们的这种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一个既有物质文明又有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理应用课外阅读随时引导学生们健康成长。

三、课外阅读对学生的美感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读书能陶冶人的气质与情操,谁人变的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爱美。一本好的文学作品给人预示美好的未来,唤起人们的憧憬和向往,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教育。

有了书籍,便有了阅读。阅读意味着你能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意味着你的心灵之翼可以自由自在地另一个想象的世界里翱翔,意味着你能够体验你今生无缘亲历的许许多多浪漫奇异、惊心动魄的生活……。而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少年人,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

著名的作家歌德曾是这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是啊,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不停的阅读,我们才会取得进步,才会得到与高尚的人谈话的机会才会知到这世界上有许多的事实未知的。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篇8

【关键词】课外阅读 现状 对策

一 、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研究

(一)阅读态度

当前,大多数小学生都认识到课外阅读活动的重要意义,并且也相应地开展了课外阅读活动,相当部分的学生会自觉自愿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但是受到课业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少数学生,或者教师及家长会认为课外阅读可能挤占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效率。因此,对课外阅读活动持观望的态度。

(二)阅读兴趣

影响小学生阅读兴趣的主要因素包括课外读物是否符合小学生的阅读需求以及课外阅读的形式。课外读物的种类多样,通常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是以作文集、卡通动漫、名著为主,一部分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活动主要是以自身的兴趣为基础,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大部分小学生之所以主动进行课外阅读活动是希望通过课外阅读补充课堂内容,增长文学知识。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是一个功利的角度和外在的动机去开展的,而不是因为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使然。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的小学生是在教师的要求下或者父母的命令下被动地进行,这种背景下小学生课外阅读效率难以得到保障。

(三)阅读习惯

当前,虽然大部分小学会在固定的时间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但仍有很多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课外阅读的意义,不能科学地进行课外阅读规划。就阅读时间而言,每天超过一小时的人数非常少,阅读场所的选择缺乏科学性。在阅读方法上,大部分学生还是会从头到尾读完,而在作品信息的筛选能力上相较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一部分学生会通过翻阅工具书寻找答案,或者向家长、教师寻求帮助,但仍有许多小学生会直接跳过问题,如此一来,使问题持续积累得不到解决。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摘抄和笔记以及阅读后进行读后感写作是辅助提高课外阅读有效性的重要方法,但有许多小学生不会或者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与家长有必要对学生课外阅读良好习惯进行帮助与引导。

(四)阅读环境

在家庭里,父母受工作压力等因素影响,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关注度普遍不高。与此同时,受社会活动、时展等因素影响使得大多数家庭阅读氛围不浓。再次,学校与班级阅读交流频率不高,教师的辅导与帮助欠缺都影响到小学生的阅读效率。

二、课外阅读的改进方法探讨

(一)帮助建立正确阅读态度

只有正确地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自觉自愿地进行课外阅读活动,才能在其中真正有所收获。作为小学教师,应以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对学生的情感、兴趣各方面进行关注与培养,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重视科学的阅读评价。例如鼓励学生在课堂阅读中寻找问题,并自主分析问题与找到问题的根本,多以鼓励性的评价帮助学生树立阅读的信心,同时对学生的优点进行发掘。在人格、心理等方面对学生阅读积极性进行提升,帮助小学生养成端正的阅读态度,以及终生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结合儿童文学,提升阅读兴趣

小学生因其年龄特点活泼好动,喜爱具有趣味性的事物,要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就需要结合小学生的阅读需求,指导与提供学生阅读优秀作品.让小学生在作品当中进行角色、故事、情感的体验,将课外阅读的体验当作一次充满乐趣的旅途。作为教师与家长,要协调小学生选择有价值的课外读物。相对于其它读物,儿童文学作品中对“真、善、美” 的表现更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最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作品通常由一个个完整的故事组成,角色特点鲜明,包含了喜怒哀乐的丰富情感,还有曲折离奇的故事内容,这些情感的体验更符合小学生知识架构与审美情趣,促使小学生主动积极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爱上阅读。

(三)通过多种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包含平均每天课外阅读活动的时间,课外阅读活动的场所,课外阅读的方式(是否会做摘抄、在书本上划上标记),课外阅读过程中遇到生字生词的处理措施,以及课外阅读活动感受分享等等。要培养小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动笔的习惯。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外阅读时,通过将喜爱的语句进行标注或者抄写,在阅读间隙思考为什么这些语句会带给自己深刻的感受,或者在遇到生字、难点时通过摘录下来或者标上记号方便自己查阅资料或者向他人请教。带着疑问进行阅读,带着解决问题的思想看完整部作品,在阅读完后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化作文字记录下来,如此对作品的理解更深厚,写作能力也得到了相应提升,这种一举两得的阅读习惯,何乐而不为?其次,教师要帮助小学生实现阅读信息的分享。小学生所处年龄阶段喜欢扎堆讨论,在阅读一本好书后,可以鼓励学生推荐给其他的小伙伴,并且描述作品中哪个地方吸引到自己,值得推荐给同学进行阅读的原因。如此一来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促进课外阅读的交流和沟通,使小学生实现博采众长,补己之短,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四)家校联合,创造阅读环境

影响小学生阅读的环境主要有来自学校和家庭两部分。来自家庭的因素主要是父母对小孩课外阅读的支持程度,是否参与小学生阅读活动以及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及家庭阅读氛围等因素。来自学校的因素主要是学校或者班级阅读交流活动的开展,学校阅读资源是否满足阅读需求,以及课外阅读中出现问题,教师是否能及时有效地帮助解决。家庭与学校作为小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主要空间,要为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创造良好阅读氛围。作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影响者,父母也要有意识地进行阅读习惯培养,加强与学生的阅读互动,通过阅读作为情感的纽带,开展亲子阅读等活动,拉近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同时提高课外阅读质量。学校方面要为小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定期开展阅读交流活动,通过进行放映活动、读书交流活动、作品研讨活动给予学生展现自我与学习他人的良好机会。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在感受社会发展进步带来的幸福生活的同时,也承受着新世纪不断变化下社会环境带来的严峻挑战。这就需要我们的小学生不仅要在课内教学活动中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课外也要广泛涉猎,对自己的综合能力进行提升。

【参考文献】

[1]潘蔚贤.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课堂指导策略初探[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0.3(3).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篇9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

研究的课外阅读主要指适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课外读物,是新课程标准中学生课外阅读要求落实的阅读。我们学校和其他一些优质校一样,语文学科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1.学生阅读的量与质难以控制。

课程标准格外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对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有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小学阶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通过课外阅读训练,学生能运用课堂学到的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在阅读思考感受中获得高尚情操与趣味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而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按照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段特点推荐了一些选读和必读书目,并在期初等合适时间加以检测。但是,这样大的阅读量,且是课外完成的,难免有的学生只要不在老师和父母的视线范围内,即使拿起课外阅读材料也是装装样子,很难全身心投入其中。于是一目十行,跳着读;随便翻翻,随意读等情形出现,使学生阅读量与质大打折扣。

2.学生阅读方法能力缺少指导。

学生课外阅读是“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习得方法的巩固和运用迁移,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抓手。但是,学生课外阅读活动中读得怎么样,是怎样读的,获得了什么知识与能力,有什么实质性提高是很难真实有效检测出的。根据问卷调查和分析,学生阅读获得只停留在读了什么书,看到了什么故事,深层次的吸收,如语言积累、写作技法没有主动关注和吸收。学生具有一定阅读能力是建立在掌握一定语言知识基础上的,阅读能力是学习语文素养提高的关键,是学生在写作环节有内容可写的必要要求。因此,阅读活动需要老师组织、指导甚至督促。

另外,虽然许多家长和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持肯定态度,但是,平时学习时,还是重视课内学习。一旦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任务发生冲突,课外阅读就要让道。

二、课外阅读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课外阅读,指课堂阅读、学习和训练之外,依据学生爱好和兴趣和阅读能力而设计的独立阅读活动,可以是书籍报刊等。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呢?

1.家校合作形成自主阅读的磁场。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工具性对学生其他学科学习质量提高意义重大,人文性对学生思想素养、品质情感,也就是个人健康成长和良性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语文老师要和家长交流,让他们认识到必要的课外阅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需品。建议家长陪孩子们一起阅读,交流阅读心得。老师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读物,并加强阅读指导。如《安徒生童话》阅读中,每周让学生阅读两三则故事,利用课外阅读时间让他们谈谈阅读收获,老师适当加以指导,激发和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我们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班级设立图书角,组织学生经常到阅览室、图书室阅读,建立班级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多关注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可以让学生写写读书笔记,每学期或者每个月都开展课外阅读比赛活动。多交流彼此喜爱的课外阅读图书,并与其他学生积极讨论,相互沟通课外阅读的经验及课外阅读兴趣,完善学校内的课外阅读管理体系,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条件,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加强方法指导,提高自主阅读质量。

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之后,学生会喜欢上阅读课外活动的。但是他们的阅读方法还需要我们指导。因为,不少学生喜欢走马观花式阅读,不知道从书本中汲取养分。因此,可以要求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仔仔细细读、圈点批注、好词好句摘录,理解、感悟体会阅读等。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指导阅读方法,还要注意调动他们阅读的主动性。如学习《三顾茅庐》时,让他们谈谈对三国时期人物的认识,复述三国故事,摘取原文中有趣又浅显的内容,如“青梅煮酒论英雄”章节让学生读读、品品,谈谈环境描写、人物刻画等。这样,学生懂得课外阅读应该怎么读;能够在自主阅读中动笔、标注、点评和记背一些好词佳句及精彩段落等。学生增强自主学习能力的重点不仅是掌握常规阅读方法,更要全身心投入阅读,联系自己和生活体验进行阅读,学会精读,读透读懂略读,读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篇10

一、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素养培养,重视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炼,强调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重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重视课外阅读。语文课堂教学不应仅满足于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之道”,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有所“得”。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可见,加强课内阅读方法的指导,应用于课外阅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提高学生课外独立阅读的能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在课堂学习中加强和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首先,注重朗读与默读相结合,从四年级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习惯,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进行朗读和默读,让学生用默读来提高阅读速度,用朗读来体验情感。第二,注重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在学生具备一定默读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快速浏览,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梗概,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细细品读:对文中的人物感兴趣就着重品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以及所处环境和细节描写;对事情感兴趣就弄清事情经过,弄清高潮情节,分析环境场所,分析相关人物;对文中的景物感兴趣,就抓住景物特点的细腻描写,身临其境体会意境,体验语言的丰富妙用,从而品味积累吸收。第三,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只能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以我们主张阅读要边读边想,带着问题去阅读。比如教学《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时,就先让学生看题质疑,从中梳理出“徐霞客是一位怎么样的人?”“徐霞客是如何阅读大地的?”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第四,阅读与想象相结合,想象是智慧的翅膀,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展开想象的双翼,一定会给文本带来更多独具特色的个性化解读。

读物众多,方法各异,以上所提仅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些许感悟,更多的阅读方法还有待大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形成。只要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渗透,让学生一课能得一“法”,再把这些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独立阅读上,相信有“法”可依,他们定能“读得更快,读得更多,读得更深,读得更透。”

二、立足于课内,辐射于课外

牛顿、爱迪生等伟大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一生所学的知识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学校课内习得,而绝大多数都是在课外学到的。因此,新课程改革后的阅读教学更加注重了课内学习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老师们要树立“大语文”观,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突破课堂的禁锢,突破课本的约束,强化课内外联系,引导学生挖掘开辟阅读内容,丰富阅读信息,把学生的阅读从课内辐射到课外。

(一)课前铺垫式阅读

在学习新课之前,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的作者、背景、内容相关联的资料,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时,课前布置查找普罗米修斯的相关资料,有的从网上查到了普罗米修斯的英雄事迹,有的从书上了解到与普罗米修斯有关的神话传说,交流时,还有学生提出他找到了与课文内容不同的多个传说版本。

(二)课中推荐式阅读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穿插阅读一个或多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本,再以点带面,推荐阅读,既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如教学冰心的《忆读书》一文时,引导学生感悟“读好书”的好处时,冰心多次提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好书,教师顺势而导:《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你看过这几部作品吗?你是否与作者有相同的感受呢?紧接着教师随手拿出事先准备的《水浒传》,选择“虎松打虎”片断,声情并茂地读起来,高潮处却戛然而止,幽默地说:“欲知下文,请自己看书!”下课后老师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几部名著放在图书角让同学们借阅,老师欣喜地发现,这“虎松打虎”果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三)课后延伸式阅读

下课铃声的响起,决不意味着学生阅读的结束,在很多时候,恰恰是新一轮阅读的开始。延伸就是以课文为基点,向更深更远更广的阅读空间扩展。

三、展示于课内,激趣于课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两千年前的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不如乐之者。”兴趣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剂”,它能推动学生从课外有益读物中去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不管是何种课外阅读方式,关键在于课堂上必须要给学生提供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激发他们课外继续阅读的兴趣而乐此不疲并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