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22:00:36

课内外范文篇1

写作能力是综合能力的反映。它包括思想认识、知识积累、观察分析、表达技巧、思维创新等能力。写作能力是现代人必需具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写作能力历来都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然而,许多教师感到作文教学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难。甚至有的教师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认为作文是慢功夫,多下功夫也是白费蜡,不如多在语文知识上花力气见效快。所以要摆脱作文教学的困境,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必须更新语文教学观念,一心为学生终身负责。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作文教学必须走课内外相结合的道路,课外联系生活多读多写,课内结合教学教给方法,鼓励创新。三年下来,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明显提高。

一、广泛阅读夯实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杜甫总结出的写好文章的千古诀窍。而且他为实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壮语,一生“群书万卷常暗诵”。

读书是写作的基础。广泛阅读可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发展思维,积累知识,提高文学素养。为写作和发展打下基础。

广泛阅读首先要重视语文课的阅读。在熟读教材的同时,每学一课应补充一篇课外相似的文章,用投影仪打到屏幕上,让学生集体朗读,体会其思想意义和写作特点。

其次,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要求学生坚持每天读文章千字左右。班里常年订有《语文报》、《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作文通讯》等,供学生在课间或活动课时阅读。并鼓励学生自己订阅报刊。每星期举办一次课外阅读欣赏课,鉴赏和评析中外名家精品。寒暑假要求学生至少读一本中外名著,写出读书心得,开学后互相交流。我还让学生每人建立一个摘抄本,随时摘抄精悍的短文、精采的片断和精练的句子。

为提高课外阅读效果,我经常提醒学生,一要有选择地读书,自觉与好书交朋友。二要学会泛读、速读、跳读、精读、比较阅读等有效的阅读方法。三要学生阅读时从思想意义、写作技巧、语言技巧分析文章的所以然,日久天长,渐渐摸索写作规律。

学生在广泛猎取知识信息的同时,还应尽力多背一些诗词、名篇、名言、警句。多读多背既是知识的积累,也是经验和方法的积累,积累得多了,写作自然会出现质的飞跃。

二、课外多练探索规律

课外多写多练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写日记则是最佳举措。写日记有利于学生热爱生活,培养观察能力,积累生活素材尝到写作乐趣;也利于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健全人格,提高思想认识,进而写出境界高的文章。

为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我要求初一年级学生每天写1篇日记,初二年级学生每周写5篇,初三年级每周写2篇。同时分层要求每篇日记的字数,优等生每篇600字以上,中等生500至600字,差生300至500字。日记每天由组长检查,老师每周批阅、讲评一次。优秀日记除在班里宣读外,经修改后向校报或市报推荐发表,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教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尽最大努力开辟感受生活的途径。我组织学生郊游、登山、划船、乘飞机,参观工厂、农村,观看展览,清明扫墓,去街道做好事,绿化植树,卫生大扫除,举办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参加学校体育竞赛、歌咏比赛等。这些有益的活动拓宽了学生写日记的渠道,激发了写作热情,使学生的写作才华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结合教学仿中有创

吕叔湘先生曾讲过,“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要让学生掌握这种技能技巧,模仿就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实际上有许多知名作家和诗人都经历过模仿阶段。

课堂教学是学生猎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渠道,初中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必须结合教学指导学生精心学习课文。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课文作者表现生活的方法,揣摩名作家们的匠心,并借鉴课文学作文,鼓励学生在模仿中领悟写法,有所创造,从而提高写作技巧。

例如教《白杨礼赞》一文时,结合课文白杨树形象的描写,引导学生挖掘意境,体悟形象、结构之美,使学生思想受到感召,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随后趁热打铁,让学生模仿课文练习写作,题目自拟。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或事,有写《柳树赞》、《槐树赞》、《菊花赞》、《树根的联想》等类似的作文。模仿名家学习写作,既能写深刻,又有创意,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如学习《一件珍贵的衬衫》,可结合作者的立意和倒叙结构,以及恰到好处的议论和抒情,请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体验,以《xx珍贵的xx》为作文题。许多同学思维活跃,文思畅流,在几分钟之内仿照课文构思出了《一支珍贵的钢笔》、《一本珍贵的笔记本》、《一张珍贵的贺卡》等口头作文,当堂诵读。

这样学一篇课文,模仿作一篇短文,不管是书面作文,还是口头作文,都会牢牢印在学生心中,逐渐形成能力。当然在模仿的同时,教师应大力提倡突出个性,开拓创新。

四、课堂作文感悟技巧

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种事物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就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文无定法”,贵在创新。教师在作文课上应注重多项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每出一题,都要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立意,去选择材料,写出有独创性的文章。

例如写《金色的校园》,可以从头至尾描写秋天校园的景色。也可以先以校园景物描写入手。再写一同学迎着朝阳在晨练中崴脚受伤。接下来就是众多同学的关爱救助。结尾议论点题:这些热情关爱、助人为乐的同学是校园里新的“朝阳”,正因为有无数朝阳所覆盖,所以校园是金色的。当然也可以写校园里的园丁棗老师。还可以从秋天校园的美景写学校的辉煌成就,历年来为国家培养的人才及获得的荣誉。

为激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熟练不同文体的写法,可出一题多作的作文题目,请学生从不同文体进行训练。例如作文题《家》让一部分学生写成说明文,一部分学生写成记叙文,再让一部分学生写成议论文。指导学生一题多体的训练,既能拓宽作文思维,也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课堂作文,要求学生逐渐养成快速审题、快速构思、快速选材、快速行文、的习惯。学生必须在10分钟内完成写作提纲,30分钟之内写出600左右的文章。30分钟一到,请同学互相批阅修改。修改作文是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从学生开始作文就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并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学生以4人小组传阅修改为宜,并推举出优秀文章在课堂上诵读,请全班学生点评优缺点,最后教师小结。课后教师还要收齐作文本通览一遍,进行复查,如有遗漏的文章,再向学生介绍。

课内外范文篇2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改革

现阶段,高校普遍开展素质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体育课程作为构成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其是强化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渠道。高校体育教学定位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第一”的体育理念,提高他们的保健能力以及健康水平,充分激发体育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终身体育锻炼习惯,进而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但是,我们又必须坦然接受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大学生整体身体素质呈现下行趋势,其所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日益递减,锻炼意识也逐渐弱化。为进一步扭转这一不利局势,高校应完善体育教学功能,积极整合课内外学习资源,实现一体化发展,培育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

一、高校体育教学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由于多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他们有着独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但是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性等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制,一方面只能被动地接受体育知识和技能,而另一方面他们却无法了解自己向往的、感兴趣的理论知识。若能实行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学生们就可以在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中掌握目标知识,亲身体验各种体育项目,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环节,进而形成轻松而热闹的教学氛围。由此可见,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改革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积极性。

(二)有利于革新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增强教学质量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具有组织及指导作用。所以说,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当持有科学而合理的教育观念,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恰恰有利于教师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增强教学质量。加之,在此模式下,体育教师还可以直观地察觉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他们的最新学习动态,并将课堂理论学习与课余实践活动进行好紧密地结合,从而起到强化教学的效果。此外,实施课内外一体化还有利于突破传统的教学管理形式,推行新型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以此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拓宽课堂学习内容,改善当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高校体育教学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高校对此次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的重视

高校作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领导者和执行者,其只有积极地推行改革,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并且运用各种手段来深化教学发展,才能使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高校可提高体育教学改革宣传深度和广度,加大改革资金的投入使用,健全体育教学基础设施,从而为实施体育课程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改革奠定基石,同时也推动着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和进步。总之,必须加强对此次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的重视与关注。

(二)充分发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优势,实现灵活教学

相比较于以往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则更具优势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可以弥补教学资源或素材的不足。现阶段,大多数高校都存在体育场地狭窄、体育器材缺乏、师资力量不足等诸多问题。如果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改革,势必可避免体育运动过度集中现象,而且也有效弥补教学资源不足。其次,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发性。高校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努力摆脱自然教学模式的阴影,多多参与各项体育活动,以此满足他们的兴趣需求。最后,还可以增加体育锻炼时间,不仅有利于高难度运动技能的掌握,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运动能力。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优势,实现灵活教学,从而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水平。

(三)制定合理而科学的体育成绩评定方式

学生接受学校教育不单单是为获得好成绩,而应更注重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并且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但现实却总是无情的、残酷的:学生期盼这样,可教师及家长们又怎能完全放开让学生快乐学习,不施加压力,忽略他们的学习成绩呢?保持成绩稳定和优秀,是每一位教师及家长开展快乐体育学习活动的重要前提。倘若仍然沿袭传统的体育考核方式,那么大部分学生都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成绩,继而越发消极。所以,在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当制定合理而科学的成绩评定方式,确保每一名大学生都能取得公平、优秀的体育成绩,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及积极性。

(四)明确体育教育思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提高终身锻炼意识。为更好地达成这一目标,体育教师应明确具体的教育思想,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第一,必须改变传统重技能、轻素质的教育,强调素质教育,传授很多的体育理论知识以及健康技巧;第二,让学生感受体育运动的快乐,而非当作一份沉重的负担,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绝大多数学生还未有体育锻炼意识,不愿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第三,结合课内外体育学习情况,革新以往的考核体系,不断加大平时成绩在整体考核中的比例,促进先进生、后进生的共同进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改革作为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其需要协调各个部门的力量,逐步推进教学改革措施,切不可仅重形式而轻内容,并始终沿着正确的改革方向前行,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作者:姚春清 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课内外范文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根基也是基础,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关键。初中语文教学中过多沿袭传统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听讲,教师成为了课堂主导,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降低了整体教学效果。由此,为使学生阅读量增加,真正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可将“课内课外互助”阅读模式引入,将课内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写作能力。

1应用“课内课外互助”式教学模式的在重要性

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过多依赖教师讲授,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听讲状态,尤其是在阅读学习中,最常见的就是让学生背诵课文、听写词语,认为学生暂时记忆了课文内容,就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种做法虽然是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也能提高学生分数,但机械化背诵,不仅给学生带来负担与担忧,更会养成机械化学习习惯,不利于创新思维与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并且阅读需要有兴趣支撑,让学生丢掉阅读兴趣,不管如何记忆都会很快忘记[1]。由此,将“课内课外互助”式教学模式引入阅读教学中,不仅能将学生课业负担减轻,还能为学生独立学习创造条件,提供足够的自由阅读时间,有利于阅读兴趣的培养,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此外,随着科技进步,信息技术也开始渗透到教学中,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探寻阅读乐趣,比传统教学方法更能够加深记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改变了过去死读书的习惯,善于融会贯通、理解文章内涵,在写作时将敢于突破常规思维模式,找到更多角度。从教师角度看,使用“课内外互助”阅读教学模式能够减轻教学负担,只需要运用有效方法辅助学生阅读,做适当指导就可以,可以利用其它时间收集阅读资料、研究阅读方法[2]。

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将课堂内外结合

2.1培养阅读的好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习惯则是根基,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丰富的知识,迅速找到正确的阅读方法,增强学生对文章的领悟能力与判断能力,知识获取量将远多于教师讲授的知识。由此,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学生阅读兴趣培养,扩充知识面、将阅读量增加,少做题、多思考、多阅读。”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勤于督促,学生要有自觉性,家长也要认识到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的看管。2.2重视课外阅读的辅助性: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非常多阅读材料的支持,在相关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九年制课内外阅读量要达到300万字以上,要具备扎实的文字基础与文字处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对课外阅读量扩充,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各领域书籍,逐渐加深阅读内容的理解,将整体阅读能力增强[3]。2.3课内外互助:“课内外互助”阅读模式重点突出课外阅读,旨在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提升综合阅读能力,有利于初中课外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

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内外互助”模式的应用方法

3.1将课程大纲为实线,贯穿“自我为中心”作为阅读主线:按照《课程标准》中的规定,要明确教学目的,对教学课程合理安排,编写出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构建出符合学生阅读习惯的阅读教学模式。将“自我为中心”作为主线,目的是将学生主导地位凸显出来,将语文课堂变为阅读的课堂,由过去的依赖教师转变为学生间的互动探讨式学习。比如,在学习《水调歌头》时,通过阅读能够了解作者思乡之情,可以让学生相互描述自己独自在外的真情实感,起到感同身受的效果,以苏轼的这篇诗歌为起点,带着同样的情感去阅读类似的诗歌或者文章,感受其他作者的所思所想,当写作类似文章时能将这种情感运用其中,增强文章感染力[4]。3.2将媒体作为虚线,教师引导为分支:初中生大部分是青少年,对很多课外知识都有猎奇心,男生对运动、球星、游戏感兴趣,而女生则对时尚、美食、旅游较关注。由此,教师要分析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征与规律,对学生阅读提供一些建议与指导,始终围绕课程标准,尊重学生喜好,为学生提供适合的阅读资料。比如,《意林》、《读者》、《青年文摘》等有很多引入深思的文章,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将学生课外阅读量增加,还扩展了视野,培养了阅读兴趣。3.3网络阅读,将学生阅读范围扩宽:网络、手机是信息获取与共享的重要平台,在信息传播上非常便利。可以建立课内外阅读兴趣群组,在群组中共同分享好的阅读资源、相互探讨阅读心得,分享阅读经验,享受课内外互助式阅读带来的乐趣[5]。比如,《红楼梦》是初中生必读的四大名著之一,很多学生鉴于文章晦涩难懂,很难提高阅读兴趣,但可以通过观看电视剧或者话剧了解人物关系、事件、表达中心思想等,然后再结合电视剧内容阅读名著,将对阅读有一定帮助。3.4情境式教学,强化对阅读的感受:通常,教师对教材过于依赖,使课外阅读兴趣缺乏,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增强阅读真实感。比如,学习《安塞腰鼓》时,学生对各民族习俗文化较陌生,很难真正了解文章内容,但教师可以播放资料片或者图片让学生感受舞蹈的震撼效果,带着这种情感阅读,会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课内外互助”教学模式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改革相适应,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改变了过去被动式学习的局面,形成了“学生为本、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有序开展。

作者:周艳丽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

参考文献

[1]高文君,韩联郡,高红伟等.数学阅读能力的构成及数学阅读教学的原则[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4):71-72.

[2]宋永宁,杜晓新,黄昭鸣等.组织策略及其对聋校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1(1):22-25.

[3]段双全.运用桑代克联结理论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6):102-105.

课内外范文篇4

一、备好课前,丰富多彩广开源

对于任何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都不是从零开始,也不应从零开始。作者描述的事物,表达的情感,总能唤起他们在生活中的似曾相识之感。教师应立足课本,放眼课外,让学生在课前广泛涉猎相关的语文资料,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1.搜集资料。修订版“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也就是说要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要从多方面让学生学会搜集。一是搜集文章。如学习《一夜的工作》,为感受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品质,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描述吃穿住行等方面的文章。学生到书店、图书馆、阅览室去查阅,进行摘抄或印制,还可以在《传》中选取片段。在课前有了这样的阅读积累,在课上适时进行交流,学生就会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为新中国有这样的好总理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二是搜集图像。如学习《长城》一文,可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长城的图片、照片等。学生或者到报刊上裁剪,或者到网络上下载,或者选择自己旅游时的照片。通过这些直观形象的画面来饱览长城的壮丽风光,欣赏长城的建筑艺术,得到美的享受。在课上进行汇报交流时,学生便会对长城的建立、位置及构造有清晰的认识,体会其建筑的宏伟壮大与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

2.亲身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课前实践所给予学生的不仅是感性经验的获得,更重要的是在课上学习课文时与作者在激发的情感与语言表达形式上产生的呼应对照,能够促使其读写能力尽快提高。一是游览。教师要提前浏览下一册课本,在假期开始时,就建议学生与家长一同到课本中所描述的风景名胜去旅游。如到北京去数一数卢沟桥狮子的数量,观察每一只狮子的形态,并写游记。在学课文时,就可以将自己的习作与课文对照,看在对狮子的数量与形态描写上有何不足,从而吸取作者的观察方法与描写方法。二是种植饲养。如学习《爬山虎的脚》之前,就指导学生种一株爬山虎,观察它发芽、长叶,长出“脚”,向上“爬”的生长过程,还要查找相关资料或请教身边有经验的人,使爬山虎茁壮成长。定期写好观察日记,记述自己在种植过程中的苦与甜、喜与忧,日记的形式还可因人而异,既可撰文,也可绘图。再学习课文时,学生被唤起的必定是与作者相同的欢欣与鼓舞,吸取的必然是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方法与生动传神的描写。

二、备好课后,生动活泼促发展

提起课后,首先想到的便是课内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强化训练,于是在繁琐、机械的习题中,学生对课内学习的好感被一一消磨殆尽。“哈达式”长卷所束缚掉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童年的欢乐,还有他们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认真备好课后,设计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由课本走向自然,走向生活。在游戏、美术、幻想后造的世界里,体验到自主实践的欢乐使健康的个性与多种能力得到和谐发展。

1.扩展阅读。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呈现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修订版“大纲”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有了一个非常清醒的认识,阅读理应成为学生最经常、最重要的课外活动。学完一篇课文,仅仅是阅读的开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横向和纵向上进行扩展阅读。如学完老舍先生的《我们家的猫》,可以收集有关猫的歇后语、谜语、诗歌、故事、童话、民间传说等,编成专集,还可以阅读其他名家描写动物的文章,可以去阅读老舍先生的其他散文小品,读书兴趣浓厚的同学还可以读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名著。

2.随文练笔。读写结合是已被实践检验过的,可以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学完一课后,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设计续写、扩写、仿写、改写、写读后感等练笔活动。

课内外范文篇5

德纳认为,每个人身上的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智力的多元性从全新的视角为我们解释了学生认知方式的多样性,向我们揭示了他们发展需要的多重性,从而为我们奠定了“多媒体教学”及多媒体化的网络教学环境的理论基础。多元智能与多媒体的组合教学更能把课内外的教学活动----特别是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发动起来,真正实现智能活动的课内外的延伸与交合。

关键词:多媒体多元智能互动教学

1多媒体对于多元智能发展的新意义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个体,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语言智能、节奏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但每个人身上的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在现实生活中是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正是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1]

从“多元智能”理论中引申出来的教的原则是“扬长补短”,而相应学的原则是“取长补短”。因为同一班的学生,有的动手能力特别强,有的喜欢唱歌跳舞,有的则能说会道……好的教师往往会利用学生们的长处来因材施教,发挥他们的特长。然而,发挥学生的特长仅仅完成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一半工作,另外的一半工作应当是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发展他并不擅长的那些方面。换句话说,就是不能“扬长避短”,而要“扬长补短”----这一点对于培养小学教师的教育专业更加重要。对于学生的长处,我们当然要尽量地创造条件来帮助他不断地发扬。而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我们就要利用他的长处,并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来加以引导和补充,在教师主导的“扬长补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也实现了“取长补短”的交互学习,最终实现智能多元化发展。

多媒体是指能够同时采集、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两个或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这些信息媒体包括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活动影像等。媒体的多样性和人机交互性是多媒体最大的特点。而多媒体教学的含义包括多媒体教学软件与多媒体化的资源型的网络展示平台的精心设计与有效运用。据此而言,多媒体及多媒体化的网络教学环境正是实现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工具)。

因此,智能的多元性从全新的视角为我们解释了学生认知方式的多样性,向我们揭示了他们发展需要的多重性,从而为我们奠定了“多媒体教学”全新的理论基础。而多媒体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有不同认知特点的学生成功地获取相同的知识经验。或即是,具有不同认知特点的学生就可以通过不同的学习活动来建构相应的知识经验。这样一来,无论学生的特长是什么,他都可以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并在“取长补短”中与同伴同步前进。

2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的多元智能互动教学的教改理念

2.1根据多元智能互动教学需求,选取教学内涵丰富多彩的“教学主题”

例如在教育专业的教育学课程中,“小学教师”、“教育家”、“小学班主任”、“小学生”及各种体现教师的“成长修养”、“教学工作”、“德育工作”、“课外工作”和“教研工作”等工作过程的工作任务(项目),皆可用于设计体现学科综合、智能多元、工作特色的教学主题,用于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活动。当然,为了这样的教学目的,教学主题的选取可适当超越教材的限制,直接从当前有关小学教育的重大(最新)事件中选取,甚至可由学生根据亲身经历或自我的角度讨论推荐!

2.2根据“教学主题”选取多媒体素材

基于“教学主题”多媒体的设计制作要注意根据主题的丰富内涵和相关外延选取多媒体素材:

(1)充分利用声、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音乐最主要的是情的感染,美的感受,情感既是审美的感受,又是学习的新动力。因此我们应注意围绕主题依靠声、画、视频等多媒体营造氛围。如我们常说的片头动画、优美的界面、主题图片甚至于点睛式的按钮都会使人们愉悦地行走其间,新颖的视觉设计将会使人与媒体之间的交流更加契合、完整。强烈的动态性和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教师营造适应课堂教学得氛围。另外,在制作上声音要清晰、悦耳动听。画面要有动感、形象、优美、充满魅力。

(2)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基于“教学主题”的多媒体教学须围绕重点与难点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在多媒体的设计制作上,不要只追求画面的丰富多彩,否则一节课下来,学生只看到不断变幻的画面,而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学习的内涵是什么?学生不清楚。作者设计时要注意这点,在图、声、文的交互中体现重点、难点。

2.3多元智能与多媒体超越课内外的延伸与交合

教学无止境,智能活动无分课内外。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与相应的网络资源平台的组合教学更能把课内外的教学活动----特别是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发动起来,真正实现多元智能活动的课内外的延伸与交合。

3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的多元智能互动教学设计(案例)

——“教师”主题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的多元智能互动教学组合设计——“教师”是教育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

3.1主题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八种智能活动学习,理解中外各层次“教师”的丰富多彩的内涵,欣赏有关“教师”的各种艺术作品的形式美与内容美,体会“教师”的欢乐,树立热爱教师工作的乐观态度,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欣赏能力、肢体运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然观察能力、自我认识能力和对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同时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2对学习者的预期成果:

理解“教师”,能感受“教师”的内涵,感受“教师”丰富多彩的生活,能以语言、形体、音乐、绘画、人际沟通合作等方式展示自己对“教师”有关信息(作品)的理解。

3.3组建学习小组:

根据学生的智力倾向以及个人选择,按多元智能的类型组成八个“智能活动”小组,或称“八智学习小组”,分头完成各自小组的学习任务。

3.4学生课前必要的知识准备:

(1)收集历代名家有关描写“教师”的诗词篇章,音乐、美术作品及影视作品;并写出影响自己的难忘恩师(日记或短文);

(3)网上搜集有关“教师”(或教师节)、“教育家”的摄影图片、歌曲、乐曲、视频或有关电影等媒体资料;

(4)查阅有关“教师”职业(或教师节)的历史、演变等方面的图书资料;

3.5多元智能小组自主学习活动(课时:1节):

①语言智能(小组任务):教师节活动口述或手写:……;认识教育家或忆念师恩——口述的故事。

②数理智能(小组任务):列出“教师”的数字;列出……数字;列出……数量;列出教师歌曲、影视作品的数量等(网络自主探究性学习)。

③音乐智能(小组任务):播放或唱一组与教师有关的歌间智能(小组任务):展示教师/教师节或教育家的照片或视频。

⑤动觉智能(小组任务):以歌舞、小品的形式表现感激师恩之情。

⑥自省智能(小组任务):自述选择教师职业的感受。

⑦交流智能(小组任务):“以言述心”——交流有关“教师”的感受;“以言感人”——教师以富有魅力的语言可以使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而心情愉快、趣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形激情”——以作品的艺术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

⑧自然观察智能(小组任务):教师工作或生活的细节表现。

——这一节课是“各扬其长、皆显其能”。

3.6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的多元智能互动教学(课时:1节)

①多元智能小组自主学习活动主题汇报(交流)

——要求提炼出本小组的活动内容的主题内涵。各小组同学从中“取长补短”。

②教学重点难点聚焦(指导)

——教师在各小组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聚焦教学的重点难点。

——这一节课是“取人所长、补己之短”。

课内外范文篇6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1.体育教学形势严峻,改革迫在眉睫

1.1学院学生体质健康现状。高校体育课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1]。这里针对XX学院的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状况测试,结果发现,学生体质健康优秀率还不到1%,达标率在90%上下。具体参见表格1。1.2学院课程现状。从以上的调查可以发现,XX院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以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等形式为主。但是,实际上体育课程的课内教学比较有秩序,课外体育活动处于无管理的过程当中。这个时候,还没有形成与我院实际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课堂比较混乱,实习、实训没有合理的安排,课外的训练也没有进行跟踪管理。另外,XX院校主要是以传统运动项目为主,并没有从社会的角度,从职业的角度,从抗挫折的能力上进行针对性构建与实施,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的同时,也构建了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目前形式上,课内外出现了严重脱节的状况,阻碍了高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在这样的状况下,也很难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中心思想[2]。从学院课外活动现状上看,缺乏必要的组织、指导和服务。一般的情况下,课外活动就是早操,相比之下比较单一。每学期的体育竞赛,也只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求。XX院校体育课程学生直接进行身体锻炼的时间是有限的,每天很难保证一个小时的时间。部分学生还缺少参与性,这样就导致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的开展出现了无视的情况。因此,鉴于XX院校体育课程的现状,急需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引导,完成高校体育教育的新需求。因此,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现实困惑是:第一,大学体育教学质量不高。忽视学生对运动技能学习的需求,学习态度、掌握程度、接受能力等水平全部较低。第二,考核形式过于松散和形式化。衡量学生的体育考核成绩高低,体育教师的主观性评判较多,整体性与精确性不高。第三,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积极性不高。体育社团晨练时间安排不合理,活动单一。项目布局存在局限,只能满足部分学生需求。与此同时,缺少第三方机构对学生运动情况的掌握与评价。第四,高校体育场馆和设施不足。存在场地设施破损严重、无法使用的情况。第五,课内、课外结合途径单一。

2.“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分析

第一,可以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不同层次之间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第二,更加的注重过程性的评价,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激励制度。针对性较强,突出区别对待的原则,将学生课外体育的锻炼时间、频率、习惯、态度等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形成性评价”模式,展现科学性与全面性[3]。第三,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的建设,进一步促进优秀体育文化的传承。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可以引入多元化的项目,加大单项体育俱乐部的指导,定期组织各类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热情。例如:运动会、阳光长跑、冬季长跑等内容[4]。第四,进一步提升师资竞争性,完善体育教师的综合性水平。不仅包含了课内知识,也增加了课外活动的构建与实施。第五,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优化了体育教学的效果。

3.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优化路径

3.1打破传统格局,成立全新课外单项体育俱乐部。在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下,可以成立体育俱乐部联盟,分为各单项体育俱乐部,然后分为零基础、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然后,选派1~3名教师,负责此次的计划,另外聘请专职管理人员1名[5]。提高操作性,占据一定的成绩比例,大约在40%左右。另外,还需要转变课外体育活动的无序性与低效性,向着实效性和持久性的方向进行发展。另外,还需要优化大学公共体育教师队伍,提高学生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增加体育设施和器材的投入,全面提升公共体育教学质量。3.2坚持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有机联系。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可以构建课内教学为主,课外为辅的课程实施计划。采用“2+3”教学模式,2主要是原有的两节体育课。3是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也就是说,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课外活动制度。例如:单项体育协会和竞赛等项目。完成课内外的互补,引导学生向着“基础+课外体育锻炼”的方向进行延伸。在体育课堂的组织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队训练等的基础上,构建符合自身学校体育发展的课内外结合结构。3.3兼顾个体差异,建立分层评价体系。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当中,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一个部分是课堂教学。第二个部分是课外体育活动。第三个部分是体质健康测试。课堂教学考核方式又可以分为课堂表现与体育运动技术考评、理论知识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分别是20分,30分,10分。课外体育活动又可以分为早操锻炼、单项体育协会出勤锻炼、体育竞赛。具体的加分与减分情况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制定,此项目总共20分。体质健康测试需要按照国家的标准进行构建,此项目为20分。3.4借助信息技术,搭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平台。从以往的体育教学上看,教师与学生就像两条平行线,除了体育课上存在交集,其他的时间,互动性与参与性较差。“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平台构建之后,需要不断的整合资源,协同发展。在“课内外一体化”的网络结构当中,完成课内外的结合,线上与线下的结合[6]。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另外,教师还可以整合资源,例如:微课视频、仿真动画等。发送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公众号当中,学生看到之后,就可以有效的整合自身碎片化的时间,合理的学习,还可以转发与评论。

4.总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就呈现到了大家的视野当中。结果发现,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在增强体质健康的基础上,展现了较强的操作性。完成了课内外的联动与耦合,延伸了体育教学的空间。另外还需要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丰富校园活动与文化,提高竞争力,增加兴趣,提升主观能动性。落实了“健康第一”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创新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理念与内容、形式。

参考文献:

[1]徐柏杨,杨小帆.移动互联网对学生体育学习影响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7,(01):71-73+121.

[2]白雪松,薛宇雯,方师平,梁英.西南普通高校实施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实证方案研究[J].运动.2018,(16):36-37.

[3]王安翔,罗智勇,刘旭明.广西大学俱乐部制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J].体育科技.2017,(03):76-78+91.

[4]杨巍.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中互联网辅助教学的应用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08):111-112.

课内外范文篇7

【关键词】导学案;课内外阅读一体化

一、研究背景

根据新课改理念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英语教学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吸收英语语言材料、增加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的重要手段,而且阅读能力的提高能为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树立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素养。现阶段,在中考的压力下,许多教师在对初中英语教材进行课文教学时,存在以挖掘语言点,语法结构为主的教学活动,这种忽视文本实际意义的教学活动,不利于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需要进行一定数量的课外阅读。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是当今学生适应新形势的必要学习方式。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英语阅读需要的时间比较多,将英语阅读任务放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一方面会对其他英语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阻碍,另一方面也无法全面展开英语阅读,而且教师带着学生阅读的方式有失阅读的真实性,会对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提升形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创建课内外阅读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我们申请了省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学英语课内外阅读一体化模式构建研究”并获批立项。针对这一课题,我们课题组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如调查学生的阅读障碍,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搜集与课文文本相关的话题阅读材料,尝试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们对课题研究做了中期汇报。专家肯定了我们前期的工作,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比如,如何实现课内外阅读真正的“一体化”?专家老师的一番话为我们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和途径。要实现课内外阅读真正走向一体化,我们就需要在难点上下功夫,除了阅读材料外,时间短缺是另一个难点。如何保证一节课45分钟课内外阅读的有效结合呢?使用阅读预习导学案不失为一种可操作的方法。于是,我们展开了关于导学案在“中学英语课内外阅读一体化模式构建研究”中运用的探讨。下面谈一下我们在导学案设计使用方面进行的探索,以及所取得的一点效果。

二、导学案的设计及意图

导学案共包含两大部分:一是课文自主预习;二是拓展阅读。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材料。课文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进行课文预习,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也能使学生通过预习,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发现教材的疑难问题,带着问题上课,这样学生听讲的针对性更强,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更高,同时也便于教师集中力量解决重难点问题。在课文自主预习方面导学案有五个环节。环节一:自主阅读1.速读知大意。2.精读知细节。3.读后能理解、复述或转述文本内容。4.思维提升,形成独立思考能力。环节二:结构梳理通过思维导图或段落关键词对文本结构进行梳理,引导学生在把握文本结构的同时,学习文本的写作框架。环节三:知识梳理知识梳理分为重点短语与句子翻译。这一部分的设计旨在强化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了解并突破学生阅读中的难点。环节四:我来问,你来答课文不仅仅是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的载体,它还承载着某一个主题。因此,我们在强调语言结构学习的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深层次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批判思维能力。通过问答,学生之间既交流了思想,真正实现了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也点燃了阅读的激情。环节五:阅读小测阅读小测环节形式多样,主要用于测试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程度和其中语法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导学案的使用方式与效果

1.课前预习。课前下发预习导学案,学生依据导学案对课文进行自主预习,完成导学案的前四个环节。(教师除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自主阅读情况,也可以通过批阅导学案个别题目,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难点与自主阅读情况,以便于对学生进行更好的阅读点拨,提高课堂效率。)2.课上交流。学生独立、完整、真实阅读之后,在课堂上进行读后分享与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策略与难点点拨,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对文本的完整阅读,又激发了学生阅读与交流的欲望;第五环节在课堂上运用,检测学生的文本理解情况和语言知识掌握情况。3.拓展阅读。拓展阅读材料课上使用。限时阅读,多方式交流,多方式收获。4.课下巩固。学生对于文中的语言知识可以运用导学案的第三、四环节进行巩固。通过阶段性的实践,我们发现,原本一节课都很难完成的课内阅读在学生使用导学案进行预习后,3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剩余的15分钟,我们将课外阅读材料纳入课堂进行拓展。这样既能够使学生通过课内阅读来习得阅读策略,获取语言知识,又能保证拓展阅读材料使用的有效性,真正实现了课内外阅读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范淑丽.浅谈导学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新校园(中旬),2016(12):30.

课内外范文篇8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内外教学;一体化模式

通过充分利用大学生在周末甚至在非寒暑假的假期期间都在校的实际,来打造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会使得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具有较高的实效性,在打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的基础上,还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专项技能水平以及体育参与兴趣”等方面的发展,具有较高性的可实践性。

1高校体育教学中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操作类型

由于大学生及其所学习的专业不同,尤其是在业余时间的爱好有区别的情况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也有着多种操作类型。1.1学业考核达标型一体化。在现行的学业考核体制内,大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体育项目知识学习,并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关考核标准,才能认定相关项目学业达标。利用课内教学时段难以按时完成,科学规划与整合课余时间开展相关的内容教学或训练指导,以确保在规定的学制时段内,完成知识、技能与相关项目体育意识的培养,并最终呈现为达标量化的数据。以大学生长跑耐力项目内容为例,由于现代大学生学习业务比较繁重,加之大学生缺乏良好的运动习惯,体质耐力水平普遍较低。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加之单纯的耐力训练过于枯燥,导致学生日常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较低。因此,运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耐力性的体育游戏项目、体育竞赛项目,如远足、暴走、骑行与爬山等项目,让学生充满新鲜感的基础上,训练其体能耐力以达成学业考核标准。1.2兴趣发展型一体化。对于一些体育项目,当有较大比例学生与任教教师有共同兴趣时,开展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是助力学生发展兴趣的有效模式。比较适合兴趣型的一体化教学项目,以一些时尚性、挑战性的体育教学项目为主。如跑酷、体育舞蹈、街舞与瑜伽等选修或必修体育项目,因为志趣相投,学生与教师之间具有较强的凝聚力,能按照约定自觉地聚集在一起,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开展项目知识、技能拓展的教学,以及项目技能与其他元素创新的研究等活动。此种课内外一体教学,一般在高校内有相对固定的甚至专业场地或场馆等,如校内的舞蹈教室与校外的瑜伽俱乐部等,开展师生互学、师生研究、师生创新的一体化兴趣型教与学活动。由于课堂教学具有完成学业考核的目标性,以基本项目知识、技能教学为主;课外教学则具有提升性、创新性与研究性,在课堂教学内容基础上进行有效拓展与创新,能较大地满足学生成长与兴趣发展的需要。1.3处方型一体化。对于一些体质健康水平较低、肢体协调性差、运动心理障碍与其他问题的大学生,出于支持大学生顺利毕业的目的,以及培养其运动能力及其良好运动习惯的目标,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关学生,在课外的时间开展处方型的课堂内容的教学与相关问题治疗的处方性训练,是充满人文关怀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需要面对的是大多数学生,不可能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运用到这些相对特殊的学生身上。科学利用课外时间对此类学生开展处方性教学,是保护其隐私与维护其尊严的有效方式。高校内较多的是针对一些肢体残疾学生与体质较差学生开展的,且在基本的课堂教学项目内容的基础上,会增加一些具有直接疗效的项目或技能,例如中国传统的医学体育项目及其技能,包括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气功与太极等项目的技能。让相关学生在体质不断优化提升的同时,能开展更积极、全面的体育学习和运动。

2高校体育教学中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有效构建方式

为了确保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操作性与有效性,设计与运用多种构建方式,既是满足学生多样性需求的要求,也是支持教师教学的多元载体。2.1智能化构建。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也站在了信息化的平台上,通过“挖掘网络资源”以构建“立体化混合教学模式”。由于各种联网智能设施已经在大学生中普及,在高校运用信息化手段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是比较常见的模式之一。首先,是翻转课堂。教师把更多的学习下放给学生,让其根据个人实际在课外的时候,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开展既定内容的体育学习和训练活动。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时间与所处的空间,在课堂与业余时间相对自由地开展体育活动,实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其次,网络直播教学。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远程空间里,通过网络直播载体开展教学活动。其中,既有正常的课堂教学,也有业余的兴趣性教学。以快手、腾讯等专门的直播软件,也有QQ群、微信群与微博朋友群等方式,能支持师生在适当的时间开展适当的教与学活动。例如学生也可以在业余时间登陆教师的快手号,去学习专门的教学视频等。2.2体育社团化构建。建设与依托各种体育社团,是开展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最佳模式之一。各种体育兴趣社团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开展项目的体育活动,与课堂教学形成了有机的互补。根据相关项目在大学生学业考核与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体育社团有两类:首先,必修项目社团。以常见的现代体育项目与一些传统体育项目为主,在学校内以篮球、足球、排球与太极拳等社团为代表,教师可以到相关社团中为社团成员学生开展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与指导活动。例如在篮球社团的友谊赛中,体育教师可以担任教练或裁判的角色,为学生在现场开展实战的战术和技术指导。其次,选修项目社团。以时尚体育项目、越野体育项目与冒险体育项目等为主,由于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充其量一点而过或蜻蜓点水,学生在相关选修项目社团中,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下,既能实现个人兴趣发展,也能把一体化教学从限制性的课堂,拓展到无限性的课外时空。2.3强化提升的目标构建。在学业考核的硬性规定下,在个人体质健康的幸福追求下,构建具有目标强化提升作用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对督促大学生按照学业要求、学校规定与个人健康需求,开展积极地体育项目和活动具有保障性作用。首先,学业毕业的强制性目标提升构建。在现行的高校学业考核体制下,一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尽管正常参加了课堂体育学习活动,但依然不能在检测或考核中按照国家健康标准与体育项目考核标准达标。利用课外时间加班开展学习和训练活动,是助力其达标的唯一有效途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了提高个人的教育教学质量,学生为了个人的顺利毕业和前途,都会积极地开展一体化的教与学的合作[4]。其次,个人幸福追求的健康目标提升构建。对于极个别的病态体质、肥胖体质、瘦削体质与肢体残疾等特殊情况的学生,由于现有的课堂时间难以真正支持其完成既定的技能学习和训练,只有抓紧一切时间开展科学地训练,才能切实提高个人的健康水平,以提升个人日常享福指数。例如对于肢体出现意外伤害的学生,就需要教师在不耽误课堂教学情况下,在课外为其开展肢体功能恢复等训练活动。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能有效解决学校课堂教学时间、活动地点、学生个人客观原因与教师的个人原因等因素的制约,为学生创设时间灵活且足够、空间因地制宜且个性化的一体化的课内外交融的无限课堂,既打造理想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也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做出切实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牟柳,刘尚礼.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8):150-154.

[2]张军骑,张兆龙.“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104-106.

[3]孙刚,张帅.高校公共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7,(10):130-131.

课内外范文篇9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改革

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人才应该具备全新思维方式与科学价值观。在此背景下,全国高校都开始进行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教育改革中需要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等进行创新。体育课程是所有高校都开设的课程之一,主要在于锻炼学生的体魄。但是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未能主动参与其中,对学生个性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很多学生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参与到体育课程中,未能从思想上重视体育课程,行动上比较敷衍,导致体育课程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中,也为了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观,高校开始落实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改革。

一、高校落实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的重要作用

(一)能够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对于体育课程来说,教师是体育课程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传统体育课程中,教师教学理念比较滞后,其大多采取教学、演示、练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模式比较固化,学生感觉体育课堂过于沉闷,学生对于有些体育动作未能充分领悟[1]。经过课外内一体化改革,能够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让教师将课内知识讲授和学生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体育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可以发现学生体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提升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推动学生的发展[2]。(二)促使学生发挥主动性。体育课程不仅涉及到诸多理论知识,而且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其思维方式和体育知识储备各不相同,导致其对问题有着不一样的看法,接受体育知识的能力也有所不同。但是传统体育课程中,教师选择了一视同仁对待所有的学生,教师将理论知识讲解给学生,至于学生理解多少不在教师的考虑范围之内,或者相较于学生掌握体育知识而言,教师更为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加关注教学进度。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位置,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例如有些学生喜欢篮球,但是只能被迫学习足球。落实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改革后,学生能够利用课外时间发展自己的体育兴趣爱好,可以尝试不同的体育活动,而且课外活动中,学生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课外体育活动中[3]。另外进行体育课外活动,可以不局限于同一年级和同一班级,扩大课外活动组织范围,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领悟体育精神,加强合作,让学生真正爱上体育课程,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从而发挥体育强身健体的作用。

二、高校落实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考核方式不够合理化。当前很多高校在实行体育教学课外一体化改革的时候,为了督促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中,通常会采用签到考核方式[4]。学生拿着自己的签到表到体育教师或是课外体育活动组织者处进行签到,学期末教师根据学生的签到情况评价学生的课外体育参与情况。但是部分学生将这种签到当作一种流程化的操作,虽然签到了,可是依旧未能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部分学生甚至出现代签情况,这种考核方式不够合理,未能真正了解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情况。(二)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学生的体育喜好具有较大差异性,但是在课内外一体化改革中未能尊重学生的兴趣需求,仅仅结合当前学校现有的体育资源设置一些常见的体育项目。例如常见的课外体育项目包括足球、篮球、排球和羽毛球等,但是很多学生更倾向于学习游泳、拳击、太极等项目。而且当前很多高校的体育项目大多更为偏重锻炼学生的身体,对学生的思维逻辑锻炼并不多,例如桥牌或是棋类等项目并不常见。此外,教师将更多时间花费在具体动作演示上,理论知识讲解比较少,学生的学习更多是模仿教师的动作,并未能真正领悟到体育动作的精髓[5]。当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改革后,学生有了更多时间参与到课外实践活动中,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时间将更少,这对学生终身体育学习观的培养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三)未能充分运用课外体育时间。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改革是未来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很多高校都开始尝试进行课内外一体化改革。但是很多高校都仅仅评价考核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对于早操、节假日体育、课间操等这一类课外活动未能充分重视,未能将其纳入评价体系中。这导致很多学生对课间操、节假日体育等课外活动不够重视,生出了懈怠之心,影响了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的效果。

三、高校落实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的具体途径

(一)保证考核方式的合理性。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应试教育,所以学生、家长和教师都更为重视学生的卷面成绩,所有的课程教师都会用分数制去评价学生,但是这种评价考核方式过于片面[6]。例如高校体育课程中将签到作为考核评价的一项指标,可是很多学生为了应付教师,想出了自签或是代签的方式。这种考核方式更为注重学生的到课率,但是对学生的参与情况、课堂表现情况、能力提升情况却未能如实体现。为了保证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的考核不停留在卷面成绩上,让其避免陷入形式主义,需要确保考核制度的合理性,能够将学生的课堂与课外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学生能力是否提升等纳入到考核指标中,制定考核指标时应当契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通过合理的考核制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二)保证课内外体育教学活动的合理性。对传统体育教学活动而言,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具备诸多优势,一方面,其可以丰富体育教学资源,让体育教学活动变得更为有趣。当前,很多高校在体育教学中都存在体育器材种类少,体育场地面积不够大,缺乏优秀的师资力量等问题。倘若实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能够开展集中体育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体育教学资源是一种弥补。另外,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量保证体育活动的多样性,除了羽毛球、篮球等可以锻炼身体的体育项目外,还可以组织棋类等益智类体育项目,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侧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能够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学习观。(三)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时间。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够得到诸多高校的认可,是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每一周只有一课时或是两课时的体育课程,有些学生对体育活动缺乏兴趣,所以除了必要的体育课程之外,其不会额外增加体育活动量,这不能实现体育强身健体的目标。但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校专门针对学生的情况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增大了学生的体育活动量,而且能够让学生充分领悟教师课内所讲的体育知识。此外,学校除了自身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外,还应当意识到早操、节假日体育等的作用。通过灵活教学,让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高校落实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改革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皆具有提升作用,虽然在改革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采取积极的措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能够保证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的顺利落实。在高校实行体育教学课外内一体化改革具有现实意义,因此,高校和大学生都应当重视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积极配合改革,通过实行改革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水平,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迪.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大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32):110-111.

[2]张静.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26):228+230.

[3]凡新.高校体育课堂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0):65-66.

[4]黄世光,焦峪平.高校体育排球课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31):78+80.

[5]张静.如何在高职体育课中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7):230.

课内外范文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策略研究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正确人生观的最佳时期。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只能加强,不能淡化。学史明理,明理导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初中历史课程价值与功能的重要体现,也是培植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根基。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不能局限于课本、课内,更不能将历史知识进行生搬硬套,或简单地组合。而是指导、引导学生拓宽学习渠道,把课内与课外学习一体化,不断创新学习方法,以丰富学生的阅历与体验,感悟与内化,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学习认知能力、是非判断能力、自主构建知识能力。使其家国情怀的境界得以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形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尝试。

一、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概述

所谓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主要指的是教师通过相关的问题,对学生学习进行引导,把问题当成学生学习探究的目标和手段,同时,将课外实践教学当作检验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的标准,通过课内和28IJILINEDUCATION课外的有机结合,服务于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问题是培养学生认知以及情感的催化剂,通过“教师问学生”“学生问老师”“学生之间相互提问题”等形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1]。问题,是学生探究的源泉,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也就不可能实现深度学习,高效学习,所以要注重符合学情问题的设计。课内设计的问题,可以课外解决;课外生成的问题,可以课内解决,实现课内课外学习一体化。课外实践学习与运用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学生经历了学习过程,增强了感性认识,改变了思维定势,丰富了生活经验,使内化理解得以提升,是高效学习的另一条溪径。在学习中如果缺乏问题意识,学习者的求知欲就很难激发出来,学生就难以主动进行深入思考,这种学习往往具有形式主义和表象性。由此可见,缺乏问题的学习,就会缺少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而言,它能够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引导,让学生形成一定的问题意识,从而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和发展[2]。

二、应用初中历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现代社会发展视域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给初中历史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3]。课内外一体化所强调的是课内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学习相统一,这无疑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从本质上来说,历史教学不仅承担着传播知识的作用,而且扮演着教书育人这一重要角色。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层出不穷。但从实际教学成效来看,仍然存在很多局限性,表现为教学方法单一,注重讲述,缺乏互动,老师讲,学生背,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难以达成教学目标。因此,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运用在历史教学中,把课内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将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必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学生的自主探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对学生加以指导,让学生在分析和探究中主动去思考,用正确的历史观去评价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深度思考对我们的启示,从而促进学生自我升华,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二)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历史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活动缺乏一定的有效性。这不仅与教师自身知识与能力相联系,而且与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方式有关。从某种角度来说,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作为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需求,谋划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技能,拓宽教学渠道与视野,营造优质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开路引渠,不断提升学生的探索欲和自信心,从而提升教学质量9作为学生,可以根据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Xvf某一问题及知识点、知识线、知识面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得失,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学以致用能力,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三)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改革最终的目标,就是为了落实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是教育的合理内核。然而,一些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以“我”为中心的问题,重传授知识,轻学生主体,致使讲得累,学得苦,学生的差异性得不到尊重,所以收效甚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避免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学习和机械背诵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可以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的参与度是衡量面向全体的重要标尺,只有参与度达到100%,才能体现出面向全体学生,才能让学生在合作和交流中,不断思考和研究,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并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从而发挥历史教育的最大价值,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三、初中历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有效策略

(一)在课外资源的辅助下,开展课内教学

部分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单一的主要原因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重点内容也是考试的主要内容,经常通过高强度的背诵形式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记忆,这种教学方式并没有将历史知识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出来。因此,为了提升教学水平,教师就需要合理利用课内外资源,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创造有利条件。比如,在学习“抗日战争的胜利”时,教师充分挖掘历史教学资源,适时补充课外资源,开展课堂教学。尤其是利用当地教学资源,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抗日将士陵园,也可以走访参与过抗战的老战士,让学生在相应的环境和场景中,对历史情况以及人物事迹进行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增强其学习体验,进而提升历史教学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主要原因是历史知识点较多,需要理解和记忆的内容庞杂。为了获得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结合学习内容,实施创建相应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激活,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比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教师课前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人,提前给学生布置教学任务,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课外完成,问题如下:1.请你从政治、军事以及经济和对外政策方面,来探讨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2.林则徐虎门销烟有什么意义?3.《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和主要内容是什么?4.有人认为,林则徐禁烟引起了鸦片战争,如果当时没有开展相应的禁烟活动,是不是英国就不会发起鸦片战争,对此你怎么看?在教师授课前,学生已经有了思考,对于重点或者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学生会集中注意力去倾听。以问题1和4为例,可以将这两个问题分组进行重点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掌控教学实况,并适时介人,进行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探究取得实效。同时’通过这种探究合作学习形式,能够将学生的不同观点集中在一起,进行质疑、补充完善和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探究与创新能力。

(三)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拓宽学习渠道

初中历史教学仅依靠教材,无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把握。因为教材中的内容,在某种条件下会给学生思维造成一定影响,使得学生教学思维固化。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对学生思维进行拓展,让其在课外相关活动中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历史资料和素材,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外自觉搜集与历史教学有关的文献和资料,实现课内外相互补充和指导,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保证。还是以“鸦片战争”为例,初中历史教材中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是林则徐虎门销烟,我们讲到鸦片战争,必然会提及林则徐这一重要人物。然而,教材中却没有对禁烟运动进行详细介绍,只是大概描述了一下林则徐的禁烟活动。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闲暇时间上网搜集关于林则徐禁烟活动的相关资料,也可以建立班级微信公众号,通过公众号推送相应的视频和文章,让学生通过课外去阅读和浏览。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对林则徐有更多的了解,而且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鸦片战争相关知识及重大事件。对于学生学习和搜集到的课外文献资料,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加以利用,也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个性化引导,还可以发挥“翻转课堂”的优势,将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以短视频的形式,发送至相应的学习平台上,供学生课外学习和复习。应用这种教学方式,久而久之,不仅能够拓宽历史教学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参与到各类历史知识的学习中。

(四)通过重大历史事件,强化育人价值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重大历史事件,为了纪念这类事件,国家会设定相应的纪念日,这些历史事件在某种条件下,对学生历史学习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发挥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作用。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会涉及“南京大屠杀”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作用,给学生播放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相关视频进行教学导人。其次,教师带领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让学生了解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以及结果。最后,让学生阅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分析和讨论,为什么南京大屠杀会被列为国家公祭日?有什么现实意义?用问题引领学生分析和探讨这一历史性问题,从而提升学生归纳历史事实的能力。除此之外,在完成这一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安排相应的课外作业,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开展关于牢记历史和勿忘国耻的相关课外宣传活动。另外,学校也可以定期组织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以“历史”学习内容为主,让历史教师参与其中,作为评委,对该活动进行评价,通过间接形式对学生进行课外教育。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历史教学更具系统性和全面性,学生在学习相关课堂历史知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课外实践能力,通过相应的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比如,课外宣传活动的实施,能够让学生从真实的历史事件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牢记历史,珍爱和平,立志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综上所述,作为历史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对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进行深刻理解和把握,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发展特点以及教材内容,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其主动参与历史知识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正确历史观,促进“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郭秀清.排舞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8,3(3):100-101.

[2]胡筱萍课内外一体化”历史教学新探[J].教育(周刊),2017(3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