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风控管理办法十篇

时间:2023-08-24 17:42:14

项目风控管理办法

项目风控管理办法篇1

一、切实加强领导,严格落实责任

成立市发改委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主任拟任领导小组组长,副主任分任副组长,科室负责人任成员;落实责任制,依据单位主要负责人与市纪委签署廉政目标管理责任书、单位主要负责人与各科室签署的廉政目标管理责任书进一步落实廉政风险防控责任。

二、迅速动员部署,加大宣传教育

召开"市发改委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全体干部参加,传达"亳办发〔2012〕12号"和"亳纪办〔2012〕11号"文件精神,总结2010年以来我委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下发《市发改委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试点工作方案》,部署我委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试点工作,开展警示教育。

三、拟定工作方案,出台防控措施

以"防范在前、预警在先"为出发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为核心,以完善制度机制、创新方式方法为重点,制定《市发改委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力求方案系统完善、科学规范、切实可行。

(一)核定权力清单,主动接受监督。根据"三定"方案,梳理我委行政审批和项目申报职权职责,编制职权目录;狠抓行政公开制度落实,把项目申报和行政审批事项、权力、法律依据、办理主体、工作流程、办理时限等内容在媒体网络上公布,聘请市发改委廉政风险防控监督员,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二)清理核查,找准廉政风险点。继续开展行政审批清理规范和项目申报权限、范围梳理界定工作,认真排查不廉行为或腐败易发、多发的岗位和环节,找准廉政风险点,并进行分级评定。具有项目审批和项目申报职权职责的科室,将涉及本科室项目审批和项目申报业务依据、权限、材料要求及工作流程进行认真整理,报办公室,由办公室组织排查、确认风险点,并评定出"高、中、低"三个等级。

(三)分级防控,规范流程。依据风险点级别,重点制衡和配置权力,规范权力运行,制定以岗位为点、以工作程序为线、以制度为面的具体防控措施,绘制"市发改委行政审批和项目申报工作流程图",完善流程设计。

(四)抓好过程监管,全力推进实施。抓好过程监管,建立市发改委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台账,对工作推进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将领导班子、科室和个人执行廉政纪律、落实风险防控情况记入台账。全力推进风险防控制度实施,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不断提高提示风险、监控风险、处置风险的能力。

项目风控管理办法篇2

【关键词】 科研经费; 内控管理; 风险点

高校内部控制是指高校管理者围绕既定的中长期办学目标,为确保学校各项教育、科研事业有序运行,维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效地降低各类风险,而建立的一整套管理控制系统。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对科技创新的不断重视,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科研经费总量大幅增加,科研经费已成为不少高校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由于高校管理者对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意识不强,科研经费相关的配套管理制度办法不健全,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管,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不高。近年来,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暴露出诸多问题。当前,高校很有必要建立健全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更加注重科研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和效益性,从而调动广大科研工作人员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营造高校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笔者拟结合高校科研管理现状,对高校科研经费控制的目标、经费管理的风险点、经费控制的重点以及科研项目经费主要控制流程及控制对策建议进行分析,进而为构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为真实地了解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现状,便于分析问题,笔者分层选取了江苏省部分高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参照资料文献及互联网上搜索到的其他省份高校的科研项目经费内部控制信息进行了综合总结。从调查情况来看,高校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风险。

(一)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理念错位

根据调查结果,有相当大一部分高校参与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和人员不能充分认识建立健全科研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往往认为按现状也能把事情办好,也没有树立科研经费全过程管理的理念,普遍存在重项目申报,轻项目过程管理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人员素质不高、能力不强,或者有私心、私利,就会导致内部控制措施执行力度不足,影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效果,使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科研经费是高校教育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依照其他高等教育经费严格、规范管理。但高校科研、财务、科研管理乃至监督部门人员在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与管理模式上还存在认识误区:认为科研经费是科研人员自己经过“努力”而得来的,是科研人员自己的财产,不应“从严”而应“适当放宽”,其使用与管理属于科研人员的个人行为。可以说,“从宽”是高校对待科研经费管理的普遍“心态”,财务部门、科研管理与监督部门对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日益显现。

(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内控制度不健全

在对江苏省所在高校是否建立了完善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加强对科研经费预算、成本和效果的控制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1%的人认为所在高校该方面的管理很完善,51.7%的人认为一般,另17.3%的人认为有待完善,这也表明江苏省高校对资金来源的另一重要渠道——科研经费的管理比较欠缺,容易造成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低下,甚至出现科研违规和腐败案件。

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活动中,科研人员、科研管理、财务、资产和监察审计部门都是参与管理的主体,管理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科研经费内控制度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一是各管理部门职责不清,相互扯皮,导致科研经费管理出现“空白”;二是部分管理部门和人员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抱着“你不管我也不管”的态度,导致科研经费管理“失控”;三是各部门对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未能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机制与协调机制。对于一些科研工作和水平正处在“爬坡”上升期的高校,为充分发挥科研工作对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一直以来对科研经费管理相对较为宽松,科研政策的制定也以鼓励教师积极争取科研项目为导向,在科研经费管理上,特别是科研经费预算、支出和结余管理方面的制度建设薄弱。

(三)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存在较高的风险

近年来由于科研管理不当导致的腐败案件常见于报端,事实上也存在科研经费相当部分被用于“公务费”、项目研究人员的人员费支出等,没有全部用于真正的科学研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更有甚者通过巧立名目,将经费转移到个人腰包。从强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角度看,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风险:

1.预算管理风险。一是预算编制不合理,项目申报得不到批准;二是项目经费未按照预算规定的额度、支出类别、控制比例等要求合理使用,导致项目竣工结算无法报批。

2.财务管理风险。科研项目经费未按照财务管理的要求建立专门的会计科目统一进行核算。

3.支出风险。一是支出事项与科研内容不相关,存在潜在的风险;二是支出票据、手续不完备或者违规带来的风险;三是资金转拨违反规定造成风险。

4.采购风险。科研项目中设计的仪器、材料、设备和工程建设未按照规定的程序实施存在的风险。如:应招标采购但未履行招标手续。

5.资产管理风险。科研项目经费购置的所有资产都属于学校所有,不得作为科研项目组的私人所有,但现实中存在“巧立名目”、“张冠李戴”将国有资产纳入个人腰包。

6.结题风险。由于多种原因,科研项目最终结果未达到预期目标而存在的无法解题的风险。

这些问题和潜在风险的存在,损害了高校形象,严重阻碍了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乃至高校自身的良性发展,对社会不良风气也起到推波助澜的消极作用,高校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内部控制体系。

二、完善科研项目经费内部控制的对策及建议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是指科研项目从申请批复、资金到账、经费合理使用到竣工验收经费决算的全过程管理。科研项目经费内部控制是指为实现科研任务目标、管好用好科研经费、合理控制各类风险而建立的一整套控制流程和措施。

(一)明确科研项目经费控制的目标

1.合规、合法性。科研经费管理符合国家及有关部委针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颁发的办法和规定;科研经费收支在遵照项目申报预算的基础之上,同样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的要求;科研经费的增减、转拨和结余等变更也要合规合法。

2.效益性。科研项目批准立项时就规定了预期达到获取成果,通过有效控制,合理使用科研专项资金,保障科研任务顺利实施,达到预定的科研目标,争取实现科研经费的最佳使用效果。

3.风险最小化。当前,由于对科研项目控制薄弱,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导致腐败案件的产生,对项目负责人,乃至高校都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相应内部控制可减少科研活动中的风险。

(二)突出科研项目经费控制的重点

按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流程,对科研项目经费控制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预算编制和执行。项目申请时,课题申报主要负责人结合科研的任务量,负责项目预算的编制,财务部门按照经费管理的相关办法,协助和指导课题主要负责人编制预算。“项目经费来源和经费开支预算编制要科学、合理、详细、明确、切合实际”。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一经批复,必须严格按预算规定的开支范围和进度执行,不得超预算开支费用。批复后的预算一般不作调整,确需调整,应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审批。

2.科研经费的转拨。科研经费转拨要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必须经学校科研管理、财务部门共同审核,科研项目负责人应该向学校职能部门提供该科研项目的批复、合同和项目经费本。杜绝层层转拨、变相转拨经费、借科研协作之名将科研经费挪作他用的现象。

3.科研经费的支出。科研经费的支出要符合开展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各项支出应与科研任务具有相关性,不得列支无关的支出,不得虚构经济业务或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票据套取科研经费;各支出项目进行财务报销时必须提供真实、合法的票据,不得以假发票、白条等虚列支出。

强化大额支出管理。建立科研经费大额支出专项内部控制制度,按照控制制度的要求超过一定额度的科研经费支出必须经过各个部门和各级人员审核和签字,不得违反程序列支大额支出;对利用科研经费购置大型设备的应严格执行学校相关采购程序,强化专家论证的必要性,不得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强化支出中项目劳务费、评审费、专家咨询费、国际交流费和会议费的管理。对于这几类费用,批复的项目预算和相关管理办法都规定了一定的支出比例。项目组负责人编制经费预算和支出相关费用时,不得随意编列和列支,严格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评审费的支出控制,对于涉及到人员支出的费用,发生相应支出时,必须由本人签收或汇入本人个人银行账户,不得以任何理由由他人代签,同时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4.科研经费购置的资产。使用科研经费购置与形成的固定和无形资产,应严格执行国家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资产权属均为国有,要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科研人员不得以任何方式隐匿、私自转让、非法占有或谋取私利。

(三)建立科研项目经费内部控制流程

科研项目经费控制应当以科研项目立项开始作为切入点,以科研经费资金流控制作为主线,从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合同签订、经费到账、资金管理和使用一直到项目竣工结算结题上报,贯穿科研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其流程见图1。

(四)强化科研项目经费内部控制措施

1.强化参与项目管理主体人的责任。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是项目负责人,其对所承担项目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负主要责任,应严格按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和批复的预算使用经费,自觉接受校内外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确保科研经费使用真实、有效和合理,对未按照有关办法执行的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

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进行统一管理主体,具体负责科研项目日常管理,包括立项和签约、合同管理和预决算管理等工作程序,督促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立项通知书、合同和项目预算开展科研工作,并监督科研经费的使用。

学校财务部门是对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项目结算工作主体。财务部门主要负责制定和完善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制度、审批报销流程等;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预算、决算,指导、监督项目负责人在其权限范围内科学、合理地使用科研经费。

学校审计部门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的日常审计监督,每一项科研结题经费结算上报须经过审计部门审签。

2.构建统一和规范的科研经费会计核算和审核制度。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财务管理部门或科研管理部门设立专职会计岗位,协助项目负责人科学、合理、真实地编制项目预算;按照科研经费财务管理要求设立统一的会计账户,对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全部纳入财务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对科研经费使用提供全过程服务,加强科研项目的核算和审核,同时加强财务日常监督,确保核算内容和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3.畅通信息与沟通渠道。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对项目立项、经费到账、经费使用和结余等情况在项目负责人、科技部门、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等参与管理主体的项目信息管理中予以公开,及时了解和掌握经费使用情况。

4.建立科研经费监督检查制度。项目组负责人应按照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加强对项目经费使用进度、合规性自查;项目研究结束或通过验收后,对照批复的预算,及时办理结题结账手续。学校科研、财务和审计部门要加强交流、沟通、紧密合作,定期对科研合同签订、经费使用、经费划转和资产管理等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指正,尽早、尽可能在校内得到解决,确保科研经费合理使用。

5.建立科研项目结题经费决算审计制度。每一项科研项目结题上报前,由项目负责人编制经费决算,经科技部门、财务部门审核后,报学校内部审计机构对经费决算进行审计,审计的重点为:预算执行情况、经费支出的合规性、结余资金的处理等。

6.建立项目风险责任制度。为防止项目不能很好、如期实施,按照项目总金额对科研项目经费设定一定比例的风险责任金,各种科研项目若出现失败风险,根据约定的风险责任予以赔偿。

7.建立科研经费管理奖惩激励机制。根据项目组织、管理和完成情况,对科研经费管理规范、科学和有效使用并作出突出成果的项目、单位或个人,学校应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对组织不力完成效果不好的项目和单位,学校有权进行管理和干预,对有关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并报告项目委托单位。在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中有违法违纪行为的,应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相应责任。

【参考文献】

[1] 张春梅.我国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7.

[2] 钟正敏.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8):23.

[3] 武彩霞.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J].山西财税,2012(6):15.

[4] 何岸.高校科研经费全过程管理模式探微[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48.

项目风控管理办法篇3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经济管理;措施

1现房地产开发企业经济管理的基本做法

1.1经济管理的概念

所谓经济管理,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对某一具体开发项目实施经营及管理的一整套相关的措施、制度、方法的统称。进行项目经济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确定公司与项目管理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通过高效率的运作,采用最佳激励机制,促使项目管理部最大限度地实现该项目的盈利目标。

1.2经济管理现行做法的一般描述

其做法是统一核算、分工管理、责任归上、奖罚不定,即项目策划由公司统一决策,财务由公司统一核算和管理,项目人员只分工负责具体的前期开发、设计委托、工程管理、广告销售等工作。通常不定量化指标.也不分解落实到岗位人头。项目搞得如何由上级负责,项目经办人员没有风险和经济责任。奖励事先亦不确定,项目完成后由公司酌情考虑;万一项目“搞砸了”公司负责,项目经理通常不受处罚。

1.3核算分析

上述做法虽然便于统一管理和监控。但随着开发企业规模的扩大和项目数量的增加,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是项目开发责,权,利脱节。wWW.133229.Com难以充分调动一线项目部人员的积极性,而恰恰是一线人员熟悉情况,了解程序,懂得规则,掌握关系。没有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高度责任感,以及通过利益机制唤发出来的工作积极性,项目成功的把握将大打折扣。仅靠公司决策层的积极性,不如充分发挥公司和项目部两个层次的积极性来得更好;二是公司内部各项目部之间互相攀比现象严重,不利于协调配合。由于没有具体的业绩衡量指标,干好干差凭感觉,就不免出现突出者遭嫉妒,平庸者乐逍遥,长期下去就会涣散斗志,影响效率;三是开发成本不易控制。由于项目管理部门本身利益与节约费用开支没有直接关系,在遇到矛盾和困难时他就不可能去操心费力、千方百计多做工作,要么矛盾上交,要么项目停顿,造成费用增加,成本加大;四是风险利益机制不完善。公司老板作为企业法定代表人无疑应该承担最终的一切风险,但如何将公司承担的风险分摊到项目经理及每个项目岗位,则是管理的艺术所在。公平而论,风险一人承担,利益大家沾,绝对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当然,完善企业的风险共担机制,也有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保障问题,需要一个渐进过程。

2基本思路

2.1单独核算

项目管理部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部门实行单独核算。公司对各个项目单独设帐,由会计按项目统一做帐,分别核算;项目管理部设置出纳和工程预算人员。

实行项目财务收支管理,互相配合,互相监督,形成公司“统一管理,授权开发,资金调控,分级负责”的经营管理机制。

2.2风险抵钾

公司对项目管理部经理及主要负责人员实行风险抵押。按项目经营人员工资额的30%。逐月暂扣,作为风险抵押金,如完成预定指标,年终一次性返还:若未完成指标则作为风险金由公司扣除。建立风险抵押金制度的目的在于促使项目管理部人员积极努力工作,在心理上适当增加压力感和紧迫感。公司暂扣项目经营人员工资额的百分比以不影响其正常生活为原则。可由双方协商调整,这种办法虽然难以弥补项目亏损,但相对于权、责、利脱节的“大锅饭”体制无疑是一大进步。

2.3三定一控

所一谓‘三定一控”就是定投资总额、定费用支出、定完成利润、控制工资总额。分别阐述如下:

2.3.1定投资总额

确定一个项目是否投资是由公司决定的,具体说来可以由公司的职能部室或三总师策划完成,报公司决策层研究决定。待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并获得批复后,再由公司选择适宜的项目经营部去实施落实。以获得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基本依据,结合公司资金实力情况综合确定对该项目的投资总额及项目管理部对该投资总额进行测算,分摊到单方造价进行反复仔细地核算,通过工程概算人员的初步估算后,提出项目资金流量表,取得公司认可。如果双方基本达成一致,则与其它测算确定后的指标一并以文字形式确定下来,作为实施项目经济管理的依据性文件执行:若项目进行重大调整,投资总额随之发生变化,则上述分析亦可由双方协商调整。

2.3.2定费用开支

控制开发成本是项目经济管理的关键。某一项目的投资总额一经确定,开发成本的控制就是实现效益的主要途径。因此,成熟的开发企业无不在控制开发成本方面绞尽脑汁,并且在实践中创造了适合本企业的独到办法。尽管这些办法通常是保密的,但既然是一种办法,实行起来就无所谓保密可言了。

严格地讲,开发成本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正常的必要支出,如材料、人工费等比较便于控制;再一部分是业务费用,如前期费用、招待费、管理费等,开销弹性较大,报帐标准难掌握,控制起来难度较大。因此,一要增强经办人主人翁责任感,最大限度地节约开支。二要通过制度严格监控,堵塞一切漏洞。三要采取费用合理包干的办法,只要事情办好了,费用节约归己。笔者以为,项目费用开支基数的确定应在近几年本公司开发费用支出统计测算的基础上平均起来确定。各企业由于管理水平及办法的不同、费用开支数额差别较大,在此不宜提出统一比例。但在具体的项目经济管理时从数量上可以找出对应关系。假如投资总额为1亿元,费用测算平均基数为500万、则该公司费用是投资总额的比例为5%。

2.3.3定完成利润

项目风控管理办法篇4

【关键词】基层央行;内控风险;监督机制

一、基层央行内控监督体系的现状及不足

(一)基层央行内控监督体系的现状

1.领导重视,内控风险组织管理体系逐步完善。从2006年开始,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便将风险评估与日常工作同时部署、同时研究,在人员配备、制度设计、评估方式和操作程序等方面,进行了不断充实、完善和改进,构成了以内审部门评估检查为主,业务部门参与自查为辅的内部风险管理框架[1]。先后成立了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内控风险评估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指导开展内控风险分析、评估及应对工作。在日常风险评估过程中,明确了单位“一把手”、分管行领导、部门负责人、具体经办人员在内部控制各层面中的职责范围,有效保证了内部制度的落实。同时注重开展内控风险专题研究,针对辖区人民银行风险防控的重点,深入分析基层人民银行重要资金、重要环节、重要岗位、重要系统和重要部门的风险控制状况,查找内部控制的缺项和漏洞,提出改进建议。由于思路清、措施实、目标明,风险评估工作目前基本涵盖了所有业务领域,风险防控措施得到了有效落实,风险管理意识有了极大的提高,内控风险评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重视制度基础建设,风险评估操作程序逐步规范。2006年,海口中心支行根据开展内控评估工作的要求,分别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内部控制建设指引》和《海口中心支行内部控制评价办法》。建立内部控制领导小组,明确内控建设的目标、组织领导、评价内容和方法、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为同级监督和机关内控评估工作奠定了基础。2008年,根据两年多的内控评估实践,对评价办法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一是进一步明确了内控评价的内容和依据,规范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设置了评分标准和评价等级,确定日常考评和综合考评权重,将最终考评结果设为A、B、C、D四个等级,最终考评结果抄报人事部门,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对评价对象进行硬约束。二是体现差异化管理原则,要求根据风险等级差异、发现风险的严重程度、频率等因素,合理安排审计时间、检查方法、抽样比例、检查频率和审计资源分配。三是增加了“剩余风险监控情况”内容,使之更接近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也能更准确地反映中支内控管理实际状况等[2]。

3.开展内控风险排查,风险识别能力和评估水平有所提升。2008年,海口中心支行根据近年来人民银行业务工作变化情况对各种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进行重新排查梳理,确定业务风险点517个,其中一类风险点78个,二类风险点105个。根据风险点排查情况编制了海口中心支行机关《风险量化分类及控制措施一览表》,不仅涵盖机关28个处室的各类业务、风险点、风险隐患,并且提出风险控制措施1048条。另外,还对中支机关重大决策事项进行认真排查,编制《重大决策事项一览表》,确定42项重大决策事项作为关键控制点予以重点监控。根据《风险量化分类及控制措施一览表》,内审部门每年对机关相关业务处室进行内控风险检查评估,加强对日常风险点的监控、估测和评价,并将监测结果及时向行领导提交风险监测报告。对开展检查评估发现的问题进行通报,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有效的整改建议和防范措施。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各业务部门也加大了内部业务检查和整改落实的力度,各项规章制度得到了有效执行。

(二)基层央行内控监督体系的不足

近几年,虽然内审部门通过内控季度评估、安全管理专项检查、内部控制专项审计等形式对内部控制管理情况进行了审计监督评价,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内审部门的人员、时间等资源有限,这种监督模式缺乏系统性与持续性,内控风险防范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应付性、盲目性、随意性和分散性[3]。一方面,各业务部门参与内控的主动性不高,风险隐患没有得到持续的监督、控制和改善,对于管理上的漏洞、制度上的缺陷等方面的问题通常习以为常,给予理解,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少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难以跳出业务操作本身、从内控的角度、以点及面的高度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风险。另外一方面,内审、监察部门存在重复监督现象,浪费了监督资源。内审部门对一些重要业务处室、分支机构的内控建立健全及运行的有效性开展了内控审计评价,而纪检监察部门也开展执法监察,虽然执法监察与内控审计监督目标不同,但监督对象、监督内容、监督方法与内审监督差别不大,造成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内审部门刚完成一个部门的内控评价项目或其他审计项目,纪检监察部门又跟进实施执法监察,或者纪检监察部门刚完成对一个业务部门的执法监察,内审部门又跟进对该部门实施审计项目。两部门步调各异,存在重复监督的现象,造成了监督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容易引起被监督部门疲于应付,有所不满。

二、建立常态化内控风险监督机制

针对当前基层央行内控监督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建立常态化内控风险监督机制。“常态化内控风险监督机制”是以业务高风险点相关管理办法为依据,以分级分类风险控制为核心,以基层央行高风险业务为对象的控制与评价机制,其最高领导机构为内控领导小组(行长室),日常办事机构为内控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内审部门),控管对象为业务高风险部门,各业务高风险部门配备一名内控检查员。常态化风险监督机制就是要采取日常检查评价与年度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实施风险控管及风险评价[4][5][6]。一是日常检查实行三级纵向监督评估和分级分类区别性监督评估方式。三级监督评估由内控领导小组办公室现场检查评估、分管行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定期检查评估、部门内控检查员自我检查构成,自上而下,三位一体,全方位开展监督管理工作;分级分类是将各风险点根据风险高低分为一、二、三级风险点,将各风险部门根据业务性质分为核算类和非核算类高风险部门,并根据分级分类情况进行针对性、区别性检查评估。二是年度考评实行对各业务高风险部门打分制评价方式,采用百分制评分方法,其中内控领导小组办公室评分权重为80%,分管行领导评分权重为20%,最后由内控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考核结果报内控领导小组审核。内控评价的结果作为中支内控专项审计立项的重要参考依据,与内审部门的专项审计相对接,提高内审审计项目立项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其运作模式如图1。

(一)建立以部门内控检查员为主体的监督检查机制

“常态化内控风险监督机制”的核心就是要建立以各部门内控检查员为主体的监督检查机制,一方面加强对高风险业务的事前和事中控制,另一方面,通过各处室自身的参与,调动了各部门内控管理和防范业务风险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能够有效提高内控风险评估的针对性和效率性。

(二)建立以要害岗位为重点的“高控机制”

细化分级监督评价的流程,将517个风险点按照其风险高低分为78个一级风险点、105个二级风险点和334个三级风险点,每个风险点均建立流程图及内控要点。但要害部位和关键环节是人民银行高风险领域,也是较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要将检查的时间和精力重点放在这些重点部门、要害岗位、重要控制环节,如会计核算、国库业务、发行保卫、财务费用、基建工程、集中采购和行政后勤服务、金融稳定、货币信贷等部门的一级风险点。因此,各部门开展内控检查的频率应为一级风险点按月抽查,每季全面检查评估,二级风险点为按季抽查,每半年全面检查评估,统一标准,规范操作;三级风险点根据业务情况进行抽查,每年全面检查评估。确保足够的检查频率和监督力度,不在低风险领域浪费时间和资源,提高内控安全管理的水平和效果[7][8]。

(三)建立纵向横向监督联动机制

一是建立纵向的上下级联动机制。日常检查由内控领导小组办公室现场抽查、分管行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定期检查、部门内控检查员自我检查相辅相成,检查频率高、涉及面广,从高风险业务的事前预防到事中监督再到事后整改,均有监管力量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上下级的联动作用。综合评价则由内控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实施,采取每年组织一次年度考评的方式进行,通过回顾、分析、总结,对各高风险部门在风险管控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明确今后工作思路和方向,扬长避短,防患未然。

二是建立横向的多部门联动协调机制。由核算类和非核算类高风险业务部门、内审、事后监督、监察等部门每半年召开一次业务高风险点分析会议,根据高风险业务发展变化情况,对业务高风险点管理办法、流程图及内控要点进行调整完善,确保制度的可实施性、流程的可操作性、风险的可控制性。强化纪检监察、内审部门、事后监督部门,以及机关各业务主管之间的相互协作,注重将执法监察的立项选择、事后监督的差错信息传导、业务主管部门开展的业务检查与内审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围绕中心工作突出检查、审计重点,对相关内容实行联手行动,着力构建内控风险管理的“大监督”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办公室课题组.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评价研究[J].金融研究,2008(7):105-113.

[2]王洪章.中国人民银行岗位风险防范指南[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7.

[3]振东,刘庆顺,牛梦英,屈耀辉.基于常态化管理的企业危机管理审计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0(10):62-66.

[4]陈丽蓉,周曙光.内部控制系统论[J].财会月刊,2010(2):49-52.

[5]文胜泽.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56-160.

[6]刘元庆,杨旭.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看银行操作风险管理[M].南方金融,2005(10):15-17.

[7]Andrew D.Bailey,Jr.Audrey A.Gramdling,Sridhar Ramamoorti著.王光远等译.内部审计思想[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8]贾云洁.基于战略视角的现代内部审计高增值性业务探讨[J].财会研究,2008(19):71-73.

作者简介:

项目风控管理办法篇5

关键词:石油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机制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5-0161-02

石油企业法律风险逐年递增,防控法律风险的难度也在逐渐加大。主要表现是:面临的法律环境异常复杂,调整油田经营管理活动的法律法规数量大,既有国内的法律又有国际的法律,还有“走出去”必须面临的项目所在国的法律,而由于油田属于高危行业,法律调整因此有更严格的要求;经营管理活动相对人异常复杂,交易活动繁多,监管部门繁多,在国外经营有时要与项目所在国政府高层直接对话,而在国内生产有时不得不面对油区普通群众,对法律理解的差异性和对法律的认同性不一致,必然造成法律风险频率增强;自身合规性控制异常复杂,油田生产经营点多、面广、线长,各种行为主体活动的类型多、变化快,管理控制工作复杂,有的专业技术性强,有的监管要求严,稍有不慎即有可能导致法律风险。因此如何有效构建石油企业法律风险防控的组织保障机制、识别监控机制和宣传教育机制,是石油企业领导和法律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为锁牢法律风险源头、及时化解各类法律风险,需要石油企业在法律顾问制度、法律事务管理、法制宣传教育等方面下功夫、出

实招。

1 落实法律顾问制度,构建法律风险防控的组织保障机制

企业法律顾问制度是依法治企的重要制度保证和组织保证。应坚持以法律风险防控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为基本着力点,全面落实企业法律顾问制度。

1.1 建立“三种模式”,确保履行职责有机构

企业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落实法律顾问制度工作,认真落实企业法制工作三年目标计划的要求,不断加强法律事务职能体系建设。在企业层面,要设立总法律顾问岗位和法律事务机构,配备专职法律事务工作人员,统一管理企业各项法律事务工作,确保法律风险管理工作有人抓,有专人管。在下属单位层面,根据生产经营规模、法律事务管理幅度、法律风险程度大小等实际,建立“总法律顾问制度、法律顾问制度、兼职法律事务岗位”三种组织模式,保证企业法律事务工作落到实处。实行总法律顾问制度的单位设立总法律顾问岗位和法律事务机构;实行法律顾问制度的单位设立法律顾问岗位;其他规模较小的单位设立兼职法律事务岗位。通过科学设计法律顾问制度组织体系、落实法律风险管理职责,确保企业法律风险防控工作到位。

1.2 健全“三类制度”,确保管理行为有规范

不断深化法律事务制度建设,整合制度功能,推进制度落实。建立以《法律工作管理细则》、《法律顾问管理细则》为引领的综合管理制度体系,明确法律事务管理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建立以《合同(信用)管理细则》、《授权委托管理细则》、《法律纠纷管理细则》、《商标管理细则》、《工商事务管理》、《法律中介机构管理细则》、《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管理细则》、《学法用法创新成果评审细则》等为支撑的法律专业管理制度体系,编制《合同管理业务流程》、《民事诉讼纠纷处理工作指引》、《工商事务办理指引》等一系列业务管理流程和操作指引,明确各个具体法律业务的管理任务、管理程序和管理规范;建立以《法律事务工作考评办法》等为保障的考核评价制度体系,强化制度执行力度。通过三类法律事务制度体系建设,推动企业法律风险防控长效机制的逐步形成,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法律风险的全面

受控。

1.3 培育“三支队伍”,确保工作质量有保证

建立以企业法律顾问、合同管理员、合同经办员为主体的三支法律人才队伍,不断提高法律人员的履职能力。培育法律顾问队伍,严格落实法律顾问持证上岗要求,认真组织法律人员参加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提高法律顾问队伍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培育合同管理员队伍,认真组织合同管理员参加合同管理培训及考核,加强合同法律知识、管理制度、典型案例的学习和交流,掌握合同法律风险防控基本技能,满足企业合同管理工作的需要;培育合同经办员队伍,认真组织合同经办员培训,加强合同经办员资格管理,提升广大合同经办员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防控法律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只有稳步提升法律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为企业法律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2 细化法律事务管理,构建法律风险防控的识别监控机制

加强风险源头管理是企业法律风险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不断细化法律事务合同管理、决策管理及风险预警管理,确保重大法律风险得到及时识别和控制。

2.1 甘当“法律卫士”,严格合同管理

紧抓合同管理关键点,努力夯实合同基础管理。严把合同法律审查关,加强重大、重要合同法律审查,严格履行合同审核程序,明确重大风险点的控制办法,落实合同全过程管理措施,有效防范合同法律风险,杜绝违法合同、无效合同的发生;严把标准文本使用关,建设合同标准文本库,收集国家合同标准文本,通过合同标准文本“本土化”改造,开发完善企业合同标准文本,提高标准文本使用率,不断降低合同文本使用风险;严把合同运行考核关,狠抓合同管理检查考核,将合同管理指标纳入内部绩效考核兑现,并形成以合同法律专项检查为主,内控、审计、效能监察等多部门联动考核为辅的综合考核机制,确保合同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2.2 善当“法律谋士”,参与决策管理

把握经营管理与依法决策平衡点,积极参与企业重大决策。为企业规章制度合法化提供法律审查意见,将企业规章制度法律审查嵌入企业规章制度的管理流程之中,对拟出台的各项管理制度从制订依据、程序、内容三方面进行合法性审核把关,确保规章制度的合法合规;为重大决策合法化提供法律审查意见,通过参加日常会议、项目可行性研究、专项问题协调论证等方式发表法律意见,提出法律风险防控建议,真正做到“决策先问法,违法不决策”;为加强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提供法律支持,进一步规范操作程序,拓宽民主渠道,切实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2.3 敢当“法律勇士”,强化风险管理

找准法律风险管理切入点,建立法律风险预警新机制。勇于研究探索,认真落实《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通过编制或下达《法律风险管理年度报告》、《法律风险防范手册》、《法律风险提示》等做好法律风险警示管理,超前指导法律风险防控工作;勇于过程控制,认真梳理涉外工程、工程建设、重大对外投资等重点项目的法律风险点,提出风险预防和化解措施,落实法律风险控制责任,严控重点项目运行中各种风险;勇于维护权益,法律纠纷发生后,法律人员主动出击,敢于担当,善于维权,依法依规妥善处理各种法律争议、纠纷及历史遗留法律问题,最大限度地维护企业涉法权益,同时建立法律纠纷总结评价制度,对案件的发生和处理全面梳理,深刻查找和剖析导致案件发生的违法、侵权等法律风险因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将处理案件与改进管理有机结合,避免类似法律风险的再次发生。

3 注重普法工作实效,构建法律风险防控的宣传教育机制

提高全体员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是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根本所在。要大力营造靠前送法、能动学法、自觉用法的浓厚氛围,为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打下了坚实思想

基础。

3.1 突出普法重点,“送法”到“前台”

围绕普法对象,创造性开展送法活动。送法到领导干部、经营管理人员,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直属单位中心组等要带头学法用法,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班中应安排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学习,做到按行权规则办事,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管理、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送法到重点项目、基层班组、职工家庭,针对重点项目的工作需要,到现场开办专题讲座,提出项目法律风险防范措施,通过“以案学法”和“普法小课堂”等活动,在基层班组广泛开展专题法制讲座,围绕与职工家庭相关法律知识,走进社区进行专题宣讲。

3.2 丰富宣教方式,“学法”建“平台”

围绕普法主题,建立学法三项平台。建立法制宣传平台,以“普法专题网站”、“法律事务工作信息”、法制宣传栏、黑板报等为载体,通过“举案学法”、“案例速递”、“新法速递”、“法制信息”等专栏,及时报道国家及企业普法动态,宣传新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法制宣传氛围;建立讲法培训平台,以“每季一讲”、“每月一课”法制讲堂为载体,选取与员工日常工作生活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寻求更生活化更形象化的讲述方式,广泛传播法律知识;建立学法测试平台,以“每季学法测试”为载体,通过开展有奖网上测试、现场竞赛、座谈讨论等形式检验学法效果,培育和提高广大员工学法兴趣。通过普法三项平台的建立,激发员工学法热情,推动学法活动深入开展,有效保证员工学法的效果。

项目风控管理办法篇6

构建廉政风险防范机制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市国土局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反腐倡廉的决策部署,以“防范在前、预警在先”为出发点,以规范和制约行政权力运行为核心,以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为基础,以加强制度建设为重点,紧扣“查得准、防得牢、控得住”三个关键环节,探索建立了以强化岗位为点、以规范程序为线、以完善制度为面的岗位廉政风险防范机制。现将我局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初步成效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对构建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工作,我局党委高度重视,结合全系统开展的“两整治一改革” 专项行动 ,把“查、防、控”作为工作重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行专题研究部署。一是健全组织。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形成上下联动、相互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市局成立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明确各单位、各部门“一把手”是开展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设立了专门办公室,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组、土地市场治理组,矿业权市场治理组、深化改革研究组、案件协查五个专项小组。二是落实责任。先后制定下发了《镇江市国土资源系统开展“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镇江市国土资源系统开展岗位廉政风险排查整纠防控工作实施意见》等文件,将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工作任务分解为14个大项、29项具体工作,落实到7名局党委成员和处室。三是强化教育。为消除机关干部对频繁开展各类活动产生的厌倦情绪,针对部分同志认为“查风险点是走过场”、“没腐败行为查什么”、“没有风险点怎么查”等等不正确的认识,我们坚持从学习教育入手,及时召开局党委会、中层干部会、系统干部职工大会,传达上级有关工作部署,分析国土开展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的紧迫感和重要意义。通过经常性的学习教育和形势分析,使干部职工认识到廉政风险防范既是一条保险线,也是一条高压线,国土资源管理责重权大,涉及到千家万户和社会各个层面,是群众关注的“权力”部门、“热点”部门,风险点多面广,建立防范机制,有利于认认真真干事,清清白白做人,平平安安走好人生路;排查风险就是“自我体检、自我警示、自我预防、自我保护”的过程,有岗位就有风险,不查风险或查不出风险就是最大的风险,从而牢牢掌握廉政风险防范的主动权,筑牢开展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的思想基础。

二、深入细致,全面排查

廉政风险无处不在,加强防范人人有责。我们结合国土工作职责,从环境风险、权力风险、管理风险、政策风险、人员素质风险等方面入手,全局排查管理漏洞和廉政风险点800余条。首先,在规范流程上下功夫。对照机构改革“三定”方案,按照“职权法定、权责一致”的要求和“谁行使、谁清理”的原则,对权力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分项梳理,明确职权名称、内容、办理主体和法律依据,编制“职权目录”。按照“程序法定、流程简便”的要求,绘制56个“重要权力运行流程图”,流程图包含工作流程、各岗位职责等要素。通过梳理业务流程,分析各岗位、环节存在或容易发生不尽责或越权行为的关键节点,从而确定为排查和防控的重点内容。其次,在查找风险上下功夫。突出抓住领导岗位、中层岗位、普通岗位三个层面开展廉政风险查找工作。领导岗位重点查找重大事项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方面存在的廉政风险;中层岗位重点针对审批、管理、执法等环节,查找行使行政审批权、自由裁量权、现场裁决权和内部管理权等过程中存在的廉政风险;普通岗位主要查找在履行岗位职责、执行制度等过程中存在的廉政风险。坚持排查“对岗不对人”,对每个岗位、每个环节、每个工作人员,采取自己“找”、 相互“查”、处室 “议”、群众“提”、领导“点”、组织“审”六个环节梳理排查廉政风险点,做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第三,在分险定责上下功夫。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把各级领导以及用地、规划、矿管、项目、资金、人事等处室的领导岗位定为关键岗位,引发的廉政风险点定为一级,其他处室的领导岗位风险定为二级,一般工作人员岗位风险定为三级。对一级风险点,由党委负责重点监控;对二级风险点,由分管领导负责重点监控;对三级风险点,由部门领导负责重点监控。在此基础上,按照定权、定责、定险的“三定”要求对风险点进行深入剖析,并根据直观、简明、实用的要求,汇编了《个人廉政风险和自我防控承诺表》、《各处室岗位廉政风险一览表》、矿产资源违法案件查处等28个《重点工作风险防控承诺表》、以及《土地征收及农用地转用工作廉政风险防控墙》等23个权力事项防控墙,对每项工作从人员素质风险、权力风险、管理风险、政策风险、环境风险进行了分类,明确分管领导、处室负责人及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权限界定及廉政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同时,按照工作流程、各环节易发生的问题、原因、工作依据、要求以及惩处措施等内容,绘制形成了一张职权运行流程、廉政风险点、工作要求和依据“四位一体”的业务流程及风险分析图。

三、多措并举,强化防控

建立权力运行的制衡机制,强化对权力运行的过程防控,是构建廉政风险防控的重要保证。实践中,我们着重建立完善三大防控机制。一是制度防控机制。针对制度机制缺陷,市局健全完善五项机制。1、自律机制。制订了《镇江市国土资源局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等28项制度。2、防范机制。制订了《镇江市国土资源局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试行)》、《镇江市国土资源局国有资产管理处置暂行办法》等32项制度。3、约束机制。出

台了《镇江市国土资源行政处罚事项自由裁量权规定》、《镇江市国土资源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细则》等16项制度,从源头上约束了权力运行。4、惩处机制。制定了《对违反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行为发现、制止、报告和查处工作责任监督管理的办法》、《镇江市国土资源系统公务人员问责暂行办法》等9项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制约权力制度。5、机制。制定了《领导干部接待日制度》、《人员轮岗制度》等4项制度。二是运行防控机制。坚持把公开作为廉政风险防控的“阳光伞”,通过加强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国土资源“一张图”和土地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坚定不移地推动国土资源系统政务信息公开,实现建设用地全程动态网上监管,实现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目前,土地、矿业权全部通过招拍挂的方式出让,对出让公告、交易结果公示等同时在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省厅门户网站、交易大厅同步公开;行政审批事项的法律依据、审批程序、时限要求和审批结果全面在互联网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行政审批和业务流程管理纳入网络化运行、全程监管,形成公开、公正、公平、透明、规范化运行的国土资源管理新模式。三是科技防控机制。建立完善了建设用地预审、审报系统、建设用地供地管理系统、土地储备管理信息系统、土地登记发证系统、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管理系统、执法监察管理系统、批后监管等七大系统,实现建设项目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全程(申报、审查、会审、备案、收费等)的信息化;土地登记发证实现了初始登记、变更登记、抵押登记、注销登记、查封等各种登记的无纸化操作,并快捷灵活的定制各个发证人员的权限,从而实现用科技手段管人、管地、管案,规范审核审批行为,优化管理模式,使审批程序化、规范化、格式化,杜绝了人为干预因素,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实现了“批、供、用、补、查”全程监管。

四、强化监督,保障执行

强化对廉政风险防控各项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和解决各类问题,是保障准确履行国土资源管理职能,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的核心环节。一方面,强化工作督查。整合组织和社会监督力量,把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融汇贯穿于各类监督检查工作之中。市局先后制订下发了《镇江市国土资源局开展效能评议工作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目标管理考核细则》、《镇江市国土资源局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加强督查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把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监督检查作为重要内容,明确督查对象、工作范围、工作方式、工作程序和工作要求,切实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位。同时,紧紧围绕局党委中心工作的推进落实,紧紧围绕岗位管理的工作考核,紧紧围绕土地出让、地价评估、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等重点工作的督查推进,紧紧围绕问题的调查处理等途径,切实加强督促、检查、协调、反馈,及时了解情况,推进防控机制建设工作的落实。另一方面,强化结果运用。通过对监督检查所发现问题和信息的整理分析,及时掌握国土资源依法行政和全系统作风建设情况,及时发现落实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中的不足,及时查处各类廉政风险问题。近三年来,我们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在认真清查问题、深刻分析原因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文件和制度,由局党委直接处理或给辖市局下发处分建议书,先后对10人进行了党纪、政纪处理,起到了处理一个、教育一群、警示全体的作用。

五、运行顺利,成效初显

一是增强了干部防范的责任意识。通过“查”,引导干部职工有效识别工作中潜在的廉政风险,建立不想违纪的思想防线;通过“防”,探索构建标准化的防范模式,建立不能违纪的制度防线;通过“控”,把监督制约贯穿于具体工作中,建立不敢违纪的警示防线。干部职工通过风险点的排查和晾晒,防控措施的构建与落实,充分认识了自身岗位风险,强化了风险可防、可控的自我防范意识,自觉将廉政工作融入业务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全局上下形成了人人查风险、防风险,人人讲廉政、抓廉政的良好氛围,预防腐败的工作合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二是健全了权力运行的监督体系。通过优化流程、适度分权、公开权力、民主决策等途径,将权力的监督作为核心落实到各个环节,真正形成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问责的权力运行监督体系。在分权制约上,把土地整理、开发、建设用地复垦的立项验收初审权与实施权进行分离,把裁判员和运动员两个角色分开。如针对过去征地补偿程序不完善、监督机制严重缺位等问题,出台了《附作物入户调查工作细则》,既加快了征地速度,减少社会予盾,又有效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在优化工作流程上,对每一工作事项都明确程序、时限、经办人,并突出最大限度方便办事人、减少办事环节、缩短办结时限、降低办事成本的要求。在权力运行监管上,对可能发生的廉政风险,及时提醒、及时制止,对已经发生的过错行为,及时启动过错预警和问责,确保小错及时纠正、大错及时查处。

项目风控管理办法篇7

一、做到“四个到位”,全面提高腐败风险预警防控意识

(一)组织领导到位。我局党委充分认识到开展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极端重要性和必要性,召开专门会议认真传达学习市腐败风险防控有关会议、文件精神,并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其他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任办公室主任,制定下发了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的工作方案、工作要点等文件,并分别召开市局和分局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动员大会,明确了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工作要求、方法步骤。

(二)风险教育到位。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局开展党风廉政主题教育活动的工作意见》、《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的通知》,抓好风险预警教育。一是《廉政准则》做到党员人手一册,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的方式进行学习;二是将《廉政准则》在办公楼电子显示屏滚动显示一个月,并组织科级干部进行《廉政准则》测试;三是继续编印《廉鉴》,即组织各基层单位分管工程、财务的领导开展“读廉文、谈感想”活动,并将2008~2009年两年基层单位主要行政领导“读廉文、谈感想”的体会文章汇编成册,供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四是向市局纪委聘请的特邀纪检员就基层单位班子及其班子成员廉洁从政情况进行了函询;五是在《公路》及公路网分别开设党风廉政专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其中《公路》刊登廉政稿件20余篇。同时,加大对外宣传报道力度,在地市以上媒体上稿14篇。

(三)宣传发动到位。坚持广泛动员、全员参与的方针,做到不少一处,不漏一人,使全局广大干部职工做到思想上重视、心理上认可、行动上落实,形成“人人都参与、大家都有责”的工作局面。一是领导带头参加学习教育、带头查找腐败风险、带头制定防控措施、带头公开承诺。二是职工争相交流学习腐败风险预警防控精神、争相开展风险点的自查和互查、争相进行风险预警防控。

(四)督查指导到位。一是组织专人参加市纪委组织的培训外,走访兄弟单位、电话咨询、网上传递资料等途径借鉴学习其他地区、单位的经验做法。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办公室人员在吃透上情、参照其他单位做法的基础上,将每个阶段的工作程序、方法、步骤及模式分发至每个单位、每位职工,供其参考借鉴。二是建立健全不定期沟通联系制度,召开了四次专题研讨布置会,组织各单位分管领导、防控办人员学习培训,强化对日常工作的监督检查,通过查进度、看台帐、找不足等多种方式,帮助解决腐败风险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二、扎实做好“三个阶段工作”,深化腐败风险预警防控

(一)扎实做好风险查找阶段工作。我局腐败风险查找在“细、实、严”上下功夫。一是细致查找权力事项。对照“三定”方案,围绕公路建、管、养、征中心工作,重点对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以及“三重一大”事项、单位人财物管理等方面的权力进行梳理、确认,全面细致清理确认权力事项目165项。二是扎实查找腐败风险点。采取自己找、同事帮、领导点、组织评等方式和通过举报投拆、财务审计、执法检查、行风评议、干部考核考察等途径,深入查找思想道德风险点、岗位职责风险点、业务流程风险点、制度机制风险点、外部环境风险点共246个。三是严格确定风险等级。根据查找出的腐败风险点发生几率、危害损失程度等情况,采取“自查自报-群众评议-单位初审-组织审定”四个步聚,确定一级风险点58个、二级风险点23个、三级风险点155个。

(二)扎实做好风险防控阶段工作。一是做好权力流程再造。结合公路部门的实际,将全局18个业务流程重新进行了梳理再造,并对每个业务流程风险点进行了查找,制定了风险防控措施。二是建立完善防控制度机制。建立健全了人、财、物管理和“三重一大”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制度,以及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反腐倡廉监督制度、反腐倡廉预防制度等方面的制度,主要是制定了《市公路局“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执行办法》、《中共市公路局党委会议事规则》、《财务管理“三项制度”》等20余项制度。三是实行风险防控公示。将单位腐败风险点和防控措施以及业务流程上墙、个人腐败风险点和防控措施上桌,实行自我警醒,接受群众监督。一是建立腐败风险信息档案。首先,在全局范围内聘请了24名腐败风险信息管理员、67名腐败风险信息员,收集、分析、报送、管理腐败风险信息。其次,通过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纪检监察、党风廉政建设督查、执法监察以及群众反映、群众评议、问卷调查等渠道收集腐败风险信息,建立腐败风险信息档案。同时,认真剖析风险的性质和发生的根源,准确分析评枯预警等级,为风险预警处置提供参考依据。二是及时进行预警。对预警对象明确、时间敏感(如人事变动等)、风险预见性较强的提前预警通知,对预警对象较为普遍、时间集中(如春节等传统节日)定期预警通知,对党员干部个人带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预警通知。最近,在提拔科级干部的过程中,提前了预警通知,起到了很好的预警作用,促进了干部提拔的公开、公平、公正。

三、推出“三项创新”,构建公路特色预警防控体系

(一)建立机关廉政文化室,营造浓厚的廉政氛围。建立机关廉政文化室是我局今年的一项创新重点工作。为此,我局高度重视,以搬迁新办公楼为契机,安排一间40余平米的房间建立廉政文化室。廉政文化室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展示篇,以图文的形式集中展示我局反腐倡廉建设情况,第二部分为警示篇,张贴反腐倡廉格言警句等,第三部分为清风篇,展示清正廉洁典范、书画作品,第四部分为学宛篇,存放反腐倡廉各类书籍资料,以供干部职工学习查阅。并在办公楼楼道口放置廉政警句格言等,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机关廉政文化氛围。

(二)实行科级干部公推差选,创新选人用人机制。今年11月,我局首次在全局公推差选产生了4名副科级干部。在整个公推差选的全过程中,严把“五关”,充分体现了干部选拔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一是严把人员资格关。公推差选的实施方案在公路网进行了,并在全局范围内进行了动员部署,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员积极报名,共有27人进行了预报,经资格审查共有25人符合条件。二是严把差额提名关。首先,召开市局领导和各基层单位主要负责人、市局机关科室负责人干部大会,按公选职数1:2的比例进行首轮差额提名,经统计取得票数前9人进入第二轮差额提名,然后,由市局在职副县级以上干部按1:1.5的比例进行差额提名,经统计取得票数前5人进入差额考察。三是严把差额考察关。分三个考察组对5名考察对象德、能、勤、绩、廉等情况进行考察,并写出考察报告。四是严把差额酝酿、差额票决关。召开党委会听取考察组的考察情况汇报,集体酝酿研究审定入选人员,并现场对5名考察对象进行票决,现场统计公布票决结果。五是严把公示关。按有关规定对拟任人选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任前公示。

(三)制定《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腐败风险防控手册》,进一步规范公路建设项目权力运行。我局正在编制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腐败风险防控手册》以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单元,以纵向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作流程为主轴,逐一排查具体工作环节中可能产生的腐败风险点,针对每个腐败风险点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本手册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流程图,包括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流程图和工程建设前期工作、建设实施及交竣工验收3个阶段14个流程的17张分项流程图。第二部分为与各分项流程图相对应的廉政风险点及防控措施一览表,纵列为具有逻辑对应关系的流程-所处环节-所涉对象-廉政风险点-防控措施-责任主体6列。第三部分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点制度。

四、实现“三个结合”,有力地促进了建管等中心工作

(一)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与创业服务年活动有机结合,机关干部效能得到明显提高。一是搅动了干部思想。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年初,召开了市局机关中层干部述职述廉大会,23位机关中层干部从德能勤绩廉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述职述廉,会上,还进行了机关中层干部民主测评。有力地搅动了干部高效办事、文明办事的思想,促进了机关工作作风的进一步好转。二是杜绝了上班时间炒股游戏聊天等现象。对上班时间上网炒股游戏聊天等现象进行了自查自纠。对所有电脑进行拉网式检查,彻底清理了所有电脑中的股票、游戏、聊天等软件,并从控制面板及回收站进行了永久删除。三是倡导“六个一”文明服务,即:“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茶水暖心、一腔热情接待、一身正气办事、一句好言送行”。

项目风控管理办法篇8

论文关键词:内部控制,代建制模式,政府工程管理企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经营风险也随之逐步加大,因此控制和防范经营风险成了企业目标实现的关键,内部控制就是企业控制和防范风险的一道防火墙。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代建制模式下的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并且迅速发展壮大,同时政府工程项目暴露出许多弊端:像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管理经验积累不足、管理成本相对较高、政府控制能力相对较弱等,这就很容易造成政府投资工程项目超投资、超标准、超工期等现象,也容易给各方提供牟利的空间。因此越来越多的政府工程管理企业开始意识到内部控制对优化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和防范风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代建制模式下的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经过十几年的研究与探索,我国政府开始逐步采取“代建制”模式管理学论文,实现了“投资、建设、管理、使用”的适度分离,从而有效控制使用单位无限制的扩大项目建设规模,提高政府对工程项目的监督力度,从而保证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的专业化水平。目前代建制模式下的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内部控制是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兼顾与会计相关的其它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对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缺乏强制性措施

我国“代建制”政府工程管理企业作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中一个新出现的且十分重要的角色,得到了政府及建筑业的关注,许多企业也抓住这一契机,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工程项目管理业务,但代建制还属于新型项目管理模式,我国相应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只能参照建筑施工企业。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只有上市公司在发生融资行为时,才被强制性披露其内部控制方面的信息,只要不进行融资,则可以不披露或少披露。这样,就难以达到内部控制报告应有的效果,尤其是在强调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义务和责任、在向投资者或其他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等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为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应当强制性要求企业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①论文提纲格式。

①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会计研究,2005,(2):65-68.

(二)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不完善

一个完整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该有内部审计来监督执行,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修改并最终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企业设

立内部审计部门,完善其内部控制组织设置,关键是要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科学划分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受董事会或下属的审计委员会领导,以保持其独立性和权威性。但是目前很多政府工程管理企业对于审计人员发现的问题重视不够,对于审计人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能积极整改,或者虽然上报整改方案,但是没有真正执行,等到再审计检查时类似的问题还依然存在,而且审计人员也没有处罚权管理学论文,发现问题不能及时处罚,这样影响了审计部门的审计意见和执行效果。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政府工程管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是没有制定,而是内部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用来应付上级检查.装订成册或张贴在墙上,但执行中却很随意。像有的企业不相容职务混岗,合同的签订、执行、付款手续办理等全部由一人完成;对项目工程款结算的随意性较大,有的结算原始单据没有现场工程师或技术员的签字或签字手续不齐全;有的项目在没有签订供料合同或设备租赁合同,就开始开工生产;有的项目工程合同的内容发生了变更没有及时签订补充协议;这些环节出现的缺陷都反映出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内部控制的薄弱、监管力度不够。

二、强化代建制模式下的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目前,不少地方正在建立各自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办法,如陕西、吉林等省份。各界人士面对代建法律法规严重缺乏的问题,一致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组织力量,重点加强立法调研,尽快研究制订统一、全面、完善的代建制法规规章。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将会颁发部级的代建制管理办法、代建制合同示范文本、代建单位的资质管理办法等法规及相关配套政策,将会对代建制市场的开放、监管主体、代建制单位的设立条件和资质审查、代建制的适用范围和实施程序、代建制管理项目的风险评估与控制、代建制项目的业绩评价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为代建制的顺利开展提供更好的法律保障②。随着我国代建制管理办法、代建制合同示范文本、代建单位的资质管理办法等法规及相关配套政策的建立,代建制政府项目工程管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将逐步完善。

(二)构建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必须强化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控,制定和完善工程项目各项管理制度,明确相关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规范工程立项、招标、造价、建设、验收等环节的工作流程及控制措施,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

(1)注重风险控制,加强职能管理

①加强会计核算和资金统一管理

集中会计核算和统一资金管理,加强企业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

②刘笑峰 《代建制模式下的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对策》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1.

建立有效的内部结算支付制度,对各施工项目部的资金由企业对资金

统一进行结算,按预算下拨,实行统一调度管理,强化企业的资金调控力度,以便实现资金的统筹安排和有效使用,形成规模效应。

②加强大型设备和材料采购管理

企业建立统一的材料采购与管理、租赁使用和更新改造制度,统一调配,加强管理,避免重复购买,提高完好率和使用率管理学论文,加快更新改造资金的回笼;统一大宗材料采购,加强公司内部的统筹安排,降低经营成本③

③加强市场经营和招标投标管理

从符合企业总体利益的角度来统一调配资源,优化选择,因此企业必须强化市场经营和招投标管理职能,统一经营决策,集中人力物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④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应与主要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关键技术工人签订劳动合同并在内部有序流动,对暂时无岗人员按待岗制度处理,保持其相对稳定性,其他人员可由施工项目部按工程需要临时聘用;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配合项目经营责任制的实施,真正做到绩效挂钩,吸引员工到一线项目部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稳定员工队伍。

(2)建立良好的监督检查机制

企业应建立对施工项目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机构

③凌家明.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轨迹分析.经济与管理,2005,19(J):24—26.

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检查④。

①相关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存在施工项目业务不相容职务混岗的现象。

②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重要业务的授权批准手续是否健全,是否存在越权审批行为。

③业务流程的遵循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存在跨越流程办理施工项目相关业务的现象论文提纲格式。

④责任制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相关责任是否真正落实到个人。

⑤各类款项的支付情况,重点检查工程款、材料款、设备等的支付是否符合相关法规、制度和合同的要求;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工程项目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和完善。

(3)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对内部控制定期进行独立、有效和全面的评审,并将结果向管理层直接报告,这是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控制风险的一道防火线。在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内审部门应该参与评审和制度制定的全过程,这样有利于内审人员全面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成体系,发现关键控制点,准确理解各项内控目的、控制环境、控制方法、控制程序等。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包括内审工作任务、权限、人员分工、人员岗位、审计程序、审计档案管理

等管理学论文,制定相应的评审办法,制定审计标准,例如审计实施程序的标准、

④朱翠兰.论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企业技术开发,2006,(J):55-57.

审计报告的标准等。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通过完善的内审制度的建立,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内控系统的全面有效审计再监督,及时纠正控制的缺陷将显得十分必要。

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在北京召开联合会,隆重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形成。《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就像盛夏里的一场及时雨,指引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的发展方向,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代建制模式下的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属于新时期的新型企业,应该参照《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摆正业务发展与内部控制的关系,严格管理,强化控制,对各项管理工作要形成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的风险控制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才能有实力应对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会计研究,2005,(2):65-68.

[2]刘笑峰.代建制模式下的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对策.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1.

[3]凌家明.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轨迹分析.经济与管理,2005,19(J):24—26.

[4]朱翠兰.论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企业技术开发,2006,(J):55-57.

[5]陈关中.内审监督——企业风险防范的第三道防线.财务与会计,2006.12(J):52-53.

[6]刘玉廷.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解读.会计研究,2010.5(J): 3-16.

项目风控管理办法篇9

1.工程项目管理粗放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和流程缺乏对具体管理方法与手段的研究,针对性、操作性和稳定性不强,导致制度执行力度不够;项目前期深度不够、设计与现场不符、队伍招标和物资供应不及时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抢工期、赶工期、“三边”(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现象依旧存在,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项目部人员紧张,组织构架和职能定位不够合理清晰,管理中存在众多交叉、盲点;工程建设满足于“差不多、过得去”,远未达到精确、量化和规范的要求。

2.项目管理监督机制不足

工程建设领域的监督机制不健全,项目部分包、采购、结算等交易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参建单位由于接受多方管理,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即:原则规定多、具体细则少;禁止规定多、配套处罚少;部门规定多、统一规范少,导致合规与违规、遵纪与违纪、合法与违法、罪与非罪难以确定,边界模糊,项目管理、施工人员在实践中往往不知不觉地撞红灯、冲底线。

3.少数项目人员思想道德防线松懈

少数项目管理人员长期忙于施工生产,放松了自我学习教育,理想信念缺失、法制意识淡薄,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不力。

4.电网建设外部环境复杂

电网建设牵涉到土地预审、规划红线、环境评价、土地征用、青苗赔偿等多个环节,与政府职能部门、物权所有者产生多重关系,受外部环境的制约很大。受制于工期压力,为了快办事、办成事、办好事,电力工程施工方不得已屈从于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潜规则”,请吃饭,送红包,协调环境日益复杂。

二、电力工程管理廉政风险的防范措施

1.加强廉政思想教育,提高依法办事能力

针对参建人员多、素质参差不齐、内部管理不严的情况,通过采取固定学习时间、宣讲廉政案例、手机短信提示、开展预防性调查等方式,加强员工廉政思想教育。加强重点岗位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按照分层分类原则,组织项目经理、对外协调人员、预算员等关键岗位人员开展综合业务、专业知识学习、法律知识教育培训,强化按程序办事与民主决策,超前防范岗位廉政风险。

2.加强项目过程控制,规范外施队伍管理

强化外施队伍施工情况评估,审慎推荐外施队伍。探索外施队伍“子母”寄生培育体系,建立核心队伍库。杜绝外施队伍层层转包,违法分包。明确外施队伍管理专责,建立外施队伍动态管理档案。细化合同签订环节,在严把资质关的同时,通过核查关键人员的劳动合同、社保缴纳、工资发放等技术手段,甄别外施队伍投标基本情况的真实性,并将核心队伍人员纳入劳务合同签订范畴。不定期对外施队伍人员进行检查,控制流动人员数量,确保外施队伍人员素质稳定。

3.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控制使用流程

(1)强化工程预决算管理。严禁在建设成本中列支概算外项目以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以外的各种违规支出。制定概算、预算、决算审核管理办法,建立建设项目、集中管理项目费用和定额标准,准确分配各项目工程费用,对每笔资金使用情况要有据可查,确保手续齐全。强化核查审批流程,对工程设计变更、补偿费、协调费等因素造成的计划外支出,要严格按程序逐一上报审批。

(2)强化资金安全管理。项目工程款的支付必须采用支票、汇票等汇兑结算形式,严禁用大额现金支付工程款、赔偿款。小额赔偿尽量减少现金支付,推行电子转账并履行签字手续。严格控制项目部借支金额、时间,不得将公款以个人名义存入银行,杜绝人为滞留、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私设“小金库”、非法转移资金、逃避财务监督等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建立资金使用公示制度,对工程建设的总预算费用、各项支出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监督。

4.加强工程项目物流管理,严控物资流通渠道

(1)规范物资采购程序。从物资、设备编制计划、申请采购、合同签订、入库保管、发放使用等各个环节建立监控措施,制定管理制度。对不在招标范围内的物资要通过竞价采购的方式,确保采购金额和物资质量在同时期、同类型中的性价比。

(2)强化物资现场检验。严格检验物资质量和相关出厂证明,杜绝不合格产品。物资采购的数量、型号要符合设计需求,收发手续要齐全,避免出现冒领、多领等情况,物资管理员要定期盘存,做到物账相符。

(3)规范废旧物资处置。进行工程项目废旧物资预估以及全过程废旧物资监控。现场废旧物资及时上交物资管理单位,做好登记,统一进行处理,废旧物资处置应有第三方监督。

5.加强工程项目内部管理,严格内控监督机制

(1)健全工程项目内控制度。针对工程项目劳务队伍选择、使用、管理,物资设备采购,工程量计价结算,资金拨付、废旧材料处理等重要环节,按照《项目部标准化工作手册》流程,规范运作。强化项目部的备用金管理,注重原始单据的存档备查,严格财务监督机制。加强工程项目监察力度,对容易发生、权钱交易部门的权力进行合理分解和科学配置,加大环节约束力度,用制度管人办事、用制度堵塞漏洞。

(2)明确变更设计的权限和程序。变更设计应在不降低技术标准、不改变使用功能、不扩大工程规模、不延长施工工期的原则下进行。对批准变更的项目要坚持变更核定程序,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和工程数量,认真核实上报数量的真实性,杜绝弄虚作假、虚报数量的行为,做到施工图纸与实地相符。

(3)建立督办、反馈、审计工作机制。挑选对工程设计、施工、物资、验收等环节熟悉的人员组建督办审计工作小组,随时抽查工程建设中资金、物资、施工工艺的落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下达整改通知书,明确整改期限,监督整改落实到位。将检查、审计情况公示,接受公众监督,同时监督重点岗位人员权力运行情况,实行阳光运作。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强化定责、考责、问责的有效统一。

6.加强廉政风险防范,构建第三方监督平台

(1)联合互动,强化统一领导和综合执纪监督检查。纪委、监察审计部门通力合作,“全程接入、严格监督”。经常对关键环节和重点部门进行审计监督,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内容、不同热点问题,组织各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效能监察,快速提高反应项目动态管理的纠正性能力。

(2)加强工程项目部党风建设责任制的落实。紧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这条主线,一级抓一级、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对直接掌管人、财、物等实权岗位的权力进行适当分解并签订《廉政承诺书》,形成权钱分离、相互制约、规范严密的工作流程。

(3)加大违纪违法事件处理力度。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工程监督检查的频率和范围,对发现的隐患要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将侥幸心理扼杀在萌芽状态。对监督中发现的违纪违法问题要坚决予以处理,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项目风控管理办法篇10

关键词:施工企业 工程项目 成本控制

施工项目成本是影响施工项目效益的决定因素之一。随着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工程造价越压越低,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加强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和管理,推行全面成本管理已成为广大施工企业的共识。在保证项目施工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对项目建设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物资等各种资源,进行指导、调节、限制和监督,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开支控制在合理可控范围之内,力求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

1 施工项目实施全面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施工项目全面成本控制是由施工企业行业特性所决定的:施工项目具有一次性和单件性,施工项目生产过程不可逆,也不重复,缺乏可比项目成本;施工项目的地点固定、体型庞大和结构复杂导致了施工中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所需工种多和施工组织复杂,给成本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风险性。此外,施工周期长、作业条件恶劣、易受气候、地质条件等的影响也都直接影响成本的高低,给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带来种种困难。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如不全方位考虑,很难适应现阶段施工项目管理的要求。施工项目全面成本控制是全过程、全员、全方位的成本控制。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包括施工项目的生产管理组织流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作业、每一个部门、甚至生产现场每一个作业操作工,都能参与到成本管理中;同时,强调成本管理的科学性与发挥全员参与改善的主动性相结合,通过成本管理的科学性与全员参与改善的主动性,来达到管理层的要求同作业层的追求的一致性。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重点是过程控制,做好了过程控制工作,就抓好了成本控制的主动权。工程项目有其产生、形成、发展和结束的过程,且各过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受到施工条件的制约。所以施工成本控制贯穿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施工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分为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三个阶段。进行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必须具备研究每个环节的有效工作方式和关键控制措施,从而取得施工项目整体的成本控制效果。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关键是全员参与控制。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涉及到项目组织中的所有部门、班组和员工的工作,并与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调动每个部门、班组和员工控制成本、关心成本的积极性,真正树立起全员控制的思想至关重要。项目成本控制不仅是工程财务部的工作,也是项目其他管理部门的工作。项目部是成本控制中心,项目经理部会同工程财务部、物资部、生产管理部共同审定项目成本计划,监督目标成本的实施情况;项目经理部、生产管理部、合同预算部、工程财务部对反馈的工程信息进行分析考核。

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内容是全方位控制。由于项目是一次性,项目管理是个系统工程,是在要求的质量、规定的时限、批准的费用预算下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与协调。项目管理的目标包括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项目生产要素涉及有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以及必要的协作厂商和供货商等多方面。施工项目管理的目的性、集合性、相关性和环境适应性,形成一种相互结合的立体多维的关系,决定了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内容是全方位的控制。

2 目前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施工项目成本过程跨度的局限性 目前,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一般较多重视从项目开工到竣工这段时间范围的事中控制,而事前、事后控制却往往被忽视或流于形式。然而,工程项目成本不仅是施工项目的直接成本,还包括企业在承接工程项目过程中所投入的投标、开拓等前期费用,以及在项目竣工后对项目进行维护和保修所产生的服务费用。因此企业成本控制的过程跨度应该包括:投标报价-材料采购-施工生产-竣工验收-质量保证和产品维护整个项目生命周期。

2.2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责任范围太窄 现阶段项目成本控制的职责主要或者完全集中在项目经理部和财务部门,未能充分发挥包括生产、技术、安全、采购、人事等部门在项目成本控制的作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项目管理的方方面面,如质量、技术、安全等因素发生变化,项目成本都有可能受到影响。因此,在成本控制中应当把技术、安全、经营、人事等相关部门全部吸纳进来,充分调动各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2.3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内容狭窄 现阶段大部分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的范围主要集中在财务管理上,强调实际施工成本的核算,重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机械使用费等直接费用的控制与分析,忽视对技术成本、工期成本、质量成本、资金成本、安全成本、业务成本、风险成本等内容的控制和分析,成本控制的效果受到严重限制。如一个施工项目由于返工、返修等原因造成成本增加,直接费也相应增加,若单一地对直接费进行分析,就很难分析出成本增长原因,从而影响项目成本控制的效果。

2.4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手段落后 控制方法、控制手段单一,现阶段大部分施工企业在成本控制方法上仍采用项目概、预算的预测和编制,项目成本的事后核算等简单的成本控制方法。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施工企业想要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控制好工程项目成本,只依靠上述几种方法和手段是远远不够的。例如:施工企业在承揽工程项目之前,可以运用风险预测技术,对拟承揽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前期风险评估,将工程项目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在制定具体工程施工技术方案时,企业可以提前预测在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利用价值工程的原理,综合考虑采取哪套方案,能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利地质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从而达到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

3 加强施工项目全面成本控制的措施

全面成本控制包括以下具体方面:

3.1 施工项目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指工程项目成本形成的整个过程,包括项目跟踪与投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交付使用及保修期阶段等各个阶段都要进行成本控制。

3.1.1 项目跟踪与投标时的成本控制。项目跟踪和投标阶段会发生诸如咨询费、差旅费、招待费、办公费、标书费等各种费用,开支金额不小,为降低这部分成本支出,同时努力提高中标率,第一,应设立专门的投标机构、人员以加强其责任心。第二,对于投标费用,要进行与标价相关联的总额控制、规范开支范围和数额,并落实到投标责任人进行管理。第三,为加强投标费用开支的财务管理,可单设会计科目并按费用性质进行核算,期末按费用性质转管理费用有关科目。

3.1.2 制定施工组织及技术方案时成本控制决策。项目正式施工前应充分预测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讨论比较多种施工部署方案及技术方案的成本控制与质量效果,以价值工程原理为指导权衡利弊选择最优方案,消除可能遇到的不利地质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达到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

3.1.3 生产过程成本控制。首先是把重点放在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机械使用费的管理控制上,采取各项具体措施,严防施工生产过程中各种形式的“跑、冒、滴、漏”。同时其它直接费、间接费用的控制也不容忽视,如其他直接费中的冬雨季施工费、临时设施摊销、材料二次搬运费、工具用具使用费等,可通过合理安排工期、合理布局施工现场、建立工具用具使用包干制度等方法加以合理控制。间接费用应根据项目部的人员、车辆等情况按费用项目编制开支计划,特别是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通讯费等重点费用要核定标准、总额控制;精简管理人员和行政用车,严格出差审批手续;控制招待费开支,严格事前报告制度和事后审批制度;对各项费用落实责任人员和部门;对特殊性的开支和较大数额开支开会议研究,单位最高领导审批。

3.1.4 竣工交付使用及保修期阶段成本控制。对工程竣工工作应精心安排,干净利落地完成相关工作。重视竣工验收工作,顺利交付使用;及时办理工程结算;加强工程保修费用控制。

3.2 施工项目全员成本控制

项目成本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指标,它涉及到项目组织中各个的工作业绩,也与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有关。因此,项目成本的高低需要大家关心,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也需要项目建设者群策群力,仅靠项目经理和专业成本管理人员及少数人的努力是无法收到预期效果的。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应该有一个系统的实质内容,其中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防止成本控制人人有责又都人人不管。

全员成本控制是指组织中人人都要参加成本控制,财务人员不仅需要参与成本控制,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生产人员、质量检验人员、采购保管人员,等都要投入到成本控制中去。对于成本支出,严格按照成本指标把关,努力降低施工成本。只有这样,才能从各个方面杜绝浪费,堵塞漏洞,使成本控制渗透到各个领域中去,做到事事、处处都有人来管成本。

3.3 实行施工管理全方位的成本控制

传统的成本控制将成本控制职责主要集中在财务部门有失偏颇,因为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是一个牵涉到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施工方案、施工工艺、工程质量要求、使用材料选择、施工进度安排、安全措施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到工程成本的高低。

因此,成本控制不仅需要重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机械使用费等主要成本项目上,还需要对业务成本、资金成本、安全成本、质量成本、技术成本、工期成本、风险成本、期间成本等内容进行分析和控制,实现项目成本的全面成本控制。施工企业需要合理组织施工,并根据不同施工项目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项目成本管理办法,如项目质量成本管理办法、工期成本管理办法、项目招投标管理办法、合同评审管理办法、材料使用控制办法等管理办法。这些管理办法应是责任到人、切实可行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办法,使项目的成本控制有制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4 结束语

在实际施工生产经营中,施工企业只有紧紧抓住降低成本这个关键问题,树立全面成本管理理念,坚持成本控制原则和合理的成本控制程序、不断建立健全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机制、运用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把企业经营管理统一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益的目标上来,把成本控制细化到施工生产的各个环节当中去,才能形成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龙斌.增强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1,6.

[2]于华华.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研究[J].企业研究,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