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a审计知识点归纳十篇

时间:2023-08-23 16:11:45

cpa审计知识点归纳

cpa审计知识点归纳篇1

2006年度CPA考试报名工作刚刚落下帷幕,考生们就开始了紧张的温书复习。面对越来越厚的CPA教材,许多考生不知如何应付,到底哪里才是重点值得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复习,成了他们关注的中心问题。希望本文能对2006年考生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确定章节重要性

正如证券的历史价格信息是证券价格预测的主要依据一样,历年CPA考试试题也是考生们把握复习重点的主要参考资料。考生可以从网上下载几份近年考试的试卷,然后对它们进行简单地统计分析,就可以把握住考试重点,确定CPA考试对各章节的考核程度,使复习有的放矢。笔者建议根据近三年各章节的分值平均情况来确定每个章节的重要性程度,进而根据重要性安排各章节复习时间。

例如,笔者在辅导2005年“经济法”考试时,就从网上下载了2002―2004年的经济法考题,分析结果如表1。

图1中两条折线分别是根据经济法考试各章节三年平均分值画出的折线(估计的各章节重要性)和2005年经济法考试各章节实际分值(实际的各章节重要性)画出的折线。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条线的波动情况基本一致,在某些章节上甚至重合。因此,用平均法进行各章节的重要性估计是行之有效的,可以摸准CPA考试重点出现的规律,为当年的考试复习提供指引。

二、关注教材变化内容

每年CPA教材增加及变动的知识点虽然没有历史信息可以参考,但往往都是考试的重点。例如,2004年《财务成本管理》教材新增了一章“企业价值评估”,在当年的CPA财管考试中就多次涉及此章节知识点,所考分值高达22.5分,而在2005年的考试中这章分值就大幅下降到10分。再如,2003年《经济法》教材新增“知识产权法”一章,这章所考知识点占当年所考分值10%,而次年就迅速下降到5%。由此可见,每年教材变化的内容一般都是当年的考试热点。

2006年五本注会教材中,《经济法》是变动最为显著的,特别是第四章“公司法”和第七章“证券法”。这两部法律都是2005年10月份通过,2006年1月1日开始实行,且新法律不是在旧法律上的修修补补,而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原“公司法”共有230条规定,其中只有20多条没有调整,其他都有重大变化。因此为了适应新的法律法规,《经济法》教材也随之调整,具体表现为:第三章根据新“公司法”进行重大调整,删掉了“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独立董事制度”全部内容;第七章根据新“证券法”重大调整,删掉了中国证监会关于“股份的发行条件”、“保荐人制度”、“询价制度”、“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发行条件”、“上市公司收购”、“信息披露”等全部内容。其中,“公司法”的调整主要为:1.关于公司章程的规定;2.关于公司转投资的限制;3.关于控股股东的义务和责任;4.关于公司的担保;5.公司资本最低限额的规定以及注册资本的缴纳;6.股东的会议制度,比如,临时会议召开的条件,特别决议表决的事项,决议有瑕疵如何处理;7.法定代表人制度;8.监事会的组成;9.股份转让的限制性规定;10.公司股份的回购;11.法定公积金、公益金的提取;12.公司的合并、分立;13.关于上市公司的对外担保。

其他四本教材变动不大。《税法》教材中,“增值税法”、“营业税法”、“企业所得税法”、“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税收征管法”分别根据新规定有些许调整,但对考试影响不大。《审计》教材主要变化为:第一章中对审计类别按目的、内容的分类做了较为详细地介绍,并加入了审计方法的内容;第二章增加了新的注册会计师业务范围的内容。《财务成本管理》新教材只是对原教材错误的纠正,变动最小。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新的会计、审计准则,并宣布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执行,但是刚拿到CPA教材的考生却发现教材内容还是遵循旧的会计、审计准则,2006年考试大纲也是围绕旧准则编写,只是第四章新增了“股权分置会计处理”,那是不是意味着参照历年章节重要性安排会计考试复习就足矣呢?恰恰相反,笔者认为存在新旧准则差异的知识点很有可能是今年会计考试的热点。因为明年起执行新的会计准则必然要求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报表的一些项目按照会计政策变更进行调整,如果不了解新旧准则的差异,注册会计师又怎能对这些调整进行审计呢?因此笔者认为,虽然今年会计科目考试对新准则不做要求,但考生必须对新旧准则差异做到心中有数,并重点复习涉及差异的知识点。这些差异主要为:1.资产减值的处理;2.存货的计价方法;3.商誉的确认、计量和处理;4.固定资产的确认和计量;5.投资性房地产;6.债务重组收益或损失的处理;7.非货币易收益或损失的处理;8.投资的确认和计量;9.企业合并的权益法和购买法运用;10.借款费用的资本化。

三、熟练主观题必考点

CPA考试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类题型。客观题主要是选择题和判断题,考查的知识点分布范围较广,不易预测;主观题包括计算题和综合题,主要考核考生在模拟实际工作环境下的业务能力,一般占总分值的60%左右。与客观题不同,主观题很多知识点基本上每年必考,考生若能利用有限时间反复练习这些必考点,就能提高主观题得分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通过分析近十年的CPA主观题,归纳出各个科目的主观题必考点,供2006年考生参考(如表2)。

cpa审计知识点归纳篇2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它已经在无形之中使各个行业发生变化,其中也包含CPA审计。大数据时代不仅可以排除审计地点和时间的阻碍,使CPA审计减少一定的支出,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也可以大大增加审计从之前的抽样变成大数据时代下全体样本的可能性。使审计更符合社会实际,降低抽样带来的弊端。

二、大数据时代CPA审计薄弱环节

(一)传统审计工作面临挑战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兴起,对CPA审计而言有很多好处,比如数据全面性增加、数据真实性高,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也给CPA审计带来了一些问题。审计中大数据技术一步一步得到使用,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得到一些数据和有价值的内容,可以从中进行归纳,并且掌握公司财产状况、运作管理以及规章创新等的主要发展方向。在大数据时代下,以往的审计方法已经不适用。特别是抽样审计,以往因为实际情况,无法分析并处理所有的数据。基本上是以抽样形式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再根据小范围的结果对整体进行推测分析,因此,结果非常有局限性。现如今大数据时代的兴起,给抽样审计带来了转机。我们可以根据大数据技术对所有数据进行采集,使得数据标本更加全面,增加有效性和整体性,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给审计工作带来新思路。

(二)行业整体监管有限,审计责任划分不明确

在大数据不断发展下,新型产业兴起,我国这个领域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审计责任划分不明确,有效监督不够。

(三)审计人员学习标准提升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兴起,会使一些行业的专业工作人员逐渐失去工作,而另一些数据专家将会得以产生并拥有合适的岗位。在审计工作发展过程中,对审计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专业方面的知识,还需学习大数据的分析,提升审计工作者的数据分析能力、数据计算能力以及数据预测能力,因此,审计工作者的学习标准得到大大提升。

(四)以往审计方法和运用面临诸多困境

通过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往的审计方法逐渐趋向稳定,目前有很多常用的审计方法,例如控制测试常用的观察,访谈,业务流程描述等。但是大数据时代下,以往的许多审计方法都面临困境,审计方法如果无法顺应时代的改变,将会被逐渐淘汰。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关于数据的收集、储存、分析与处理变得尤为重要,且方法也在不断创新。继续使用以往的审计方法将使审计工作的效率减弱,明显变得不现实。现阶段审计工作者的审计能力也需要不断提高才能跟上大数据时代的各种创新型审计方法。

三、大数据时代下CPA审计优化路径

(一)关于审计的政策和相关制度必须尽快完善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逐渐在云计算和云数据的发展中不断探索,缩短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在某些领域中的地位处于世界前列。但是,大数据时代的发展给CPA审计迎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非常多的问题,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必须做出有效的改变。云计算是大数据时代下的产物,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监管,而大数据的应用又需要云计算的支持,这就使云计算的监管立法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数据处于安全的状态之下,而CPA审计的应用在大数据时代也必须依赖这些新技术的发展,因此,建立新的审计规则就成为现阶段较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大数据时代,相关的监管法规需要进行全新的改变、跟进,这样才可以规避即将面临的风险。而大数据应用法律法规的修整,相关部门也应该引起重视,重新修订政策与准则是目前规避风险的有效途径。在审计的工作过程中,数据是体现结果的重要标准,因此,想要得到好的审计结果,必须拥有好的数据分析平台。目前促进建立数据平台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建立在行业协会的平台基础上,不仅可以让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也可以使得整个行业都在大数据的帮助下进行审计工作。二是建立地域划分的数据分析处理平台。省与市之间,以及各市级区域之间。这样会有明显的地域区分,可以将地域之间的数据分析平台整合到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数据分析平台中去。

(二)加强审计监管力度,构建审计“云平台”

前面的内容中提到,在大数据时代下,CPA审计如果要进行大数据的应用,对于行业监管来说肯定会有更高的要求和准则。在实际运用中如果行业监管不到位或者未进行,则审计工作将处于泥潭之中,无法正常运转。所以,CPA审计如果要进行大数据的应用,就必须处于行业监督之下,这是基本要求。构建审计“云平台”则是监督中的重中之重。如果大数据在CPA审计中运用成功,将会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与商业影响。因此,这项举措需由行业管理者进行正确引导,可能还需要聘请专业人士进行数据支持,以防在构建过程出现问题。这样构建的“云平台”将会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

(三)立足长远以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大数据时代对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而言都是大变革,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非常多的商机,也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只有不断学习大数据时代中的技术,让自己有能力去拥有并处理这些数据,才能在时展中成为优胜者。不仅仅是自身,会计师事务所也需要作出长远改变来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需要将大数据、云审计纳入到未来的计划中,也需要尝试进行大数据应用,通过审计试验,培养出符合新时代的审计人才。

(四)推动大数据审计分析模型和审计软件的开发

各行各业由于专业工作的不同,对数据应用的需要也不同。对于审计行业而言,在大数据应用中,不仅需要研究模型,也需要研究软件开发,还要与自身发展相呼应,这样才能构建出拥有自身特点的大数据审计分析平台。这个平台的效果能否有效体现,还需要深入推动大数据审计分析模型和审计软件的开发,并且在专家的引导下有目标有方法的进行,这样才可以满足需求。

cpa审计知识点归纳篇3

关键词:权利配置;审计质量;会计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F23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7)01―0070―05

一、从权利配置视角研究审计质量问题的经济学依据

权利配置是指权利的分配和安排,在权利可供选择的各种分配范式中,不同的权利分配方案将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实践中常需要通过对权利的调整和重新安排来改善社会福利。“权利配置”传统上是一个法学意义上的研究课题,科斯通过打通法学和经济学之间的屏障而成功地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权利不同配置所带来的不同效率。科斯关于权利配置的思想精华集中体现于科斯定理。科斯第一定理的基本表述是:如果交易费用为零,无论权利如何界定,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即如果定价制度的运行毫无成本,最终的结果(产值最大化)是不受法律状况影响的。科斯第二定理的基本表述是:只要存在交易费用,权利的界定就会对资源配置产生影响。科斯指出,在存在交易费用的条件下,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权利的一种调整会比其他的调整产生更多的产值。显然我们生活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世界里,大量的无效行为是权利配置失范的外部性表现,从根本上提高经济行为效率的办法是对权利配置进行变迁,通过新的权利安排改变现在的收益――报酬结构,所以权利配置思想包含的有关所有权、激励与经济行为的内在联系为解决审计质量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审计委托权的现行配置与审计质量欠缺

审计委托权是指决定由哪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某企业(公司)财务报告并出具审计意见的权利。从1844年英国《公司法》出台将审计由自愿性审计转变为强制性审计以后,审计委托权就成为一种稀缺资源,直接决定了审计质量的高低。刘明辉(2002)通过大量审计失败案例的分析后认为,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审计师的选择权和支付审计费用对审计质量产生了重大不力影响。为了对目前审计委托权的一般配置以及审计委托权的行权主体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力有全面的认识,本文借助《会计信息质量及相关问题调查问卷》①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

表1是对企业审计委托权实际行权者的调查结果和数据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总经理行使审计委托权被选中的次数为233次,占全部选项被选中总次数的43.4%;其次是财务负责人,分别为147次和27.4%,再次是董事长,分别为120次和22.3%,相比之下,股东大会及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委托中作用相当微小。通过计算置信度为95%的置信区间值,发现样本结果具有较强的可信性,能够反映总体的真实特征(表2、表3结论的可信度与此一致)。由此不难得出肯定的结论:审计委托权的实际权利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

在现行审计委托权配置模式下,审计质量的普遍状况如何,我们通过对当注册会计师(CPA)与被审计单位就某一重要事项的处理(判断)发生分歧时,CPA通常如何处理这一问题的调查来获得答案。调查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当CPA与被审计单位就某一重要事项的处理(判断)发生分歧时,会计准则对此问题的处理有无规定非常重要。如果会计准则对该事项的会计处理有明确规定,53.4%的CPA会坚决要求客户更正;如果会计准则对此问题没有明确的处理规定,坚决要求客户更正的比例骤减至4.3%,34.2%的CPA在准则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不要求客户更正。另外有8.2%的CPA在与客户出现意见分歧时,即使准则有明确规定,也只能接受客户的意见。53.4%的高比例很可能给人以CPA客观公正的印象,但这仅仅只是表面现象,53.4%的比例并不完全代表审计质量可靠性的保障程度为53.4%。因为:(1)现阶段的审计是抽样审计,理论上就无法保证查出被审计单位所有的会计问题,何况审计质量还受到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限制;(2)在每一次审计中,CPA往往不是就一个问题的会计处理与被审计单位发生分歧,虽然在会计准则有明确规定的地方绝大部分CPA能坚持原则,但两者的分歧更多是体现在会计准则没有明确规定的地方;(3)会计选择空间较大,意味着CPA在与被审计单位发生分歧时,被审计单位自身的意见往往就是CPA的意见,何况还有8.2%的CPA倾向于在任何情况下听从客户的要求。

审计委托模式之所以对CPA的职业态度和执业质量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于审计收费是会计师事务所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有效的423份调查数据中,421名CPA对本所主要收入来源作了回答,详情见表3。由于审计业务几乎关系到每一家事务所的生死存亡,在管理当局控制着审计委托权的时候,会计师事务所和CPA在与公司管理当局的博弈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从而无法保持应有的独立性,不得不出具管理当局偏好的审计报告。

以上调查虽然是专门针对中国CPA的,但这个问题却并非是中国特色的问题。Brian W.Mayhew&Joel E.Pike(2004)指出即使在Sarbanes-Oxley法案后,管理当局依然能对与审计人员相关的决定施加影响,从而造成O’Connor(2002)所指出的结果,由于管理当局控制着审计人员的雇佣和解雇,所以审计人员总是出具对管理当局有用的审计报告。

三、以权利配置变迁提高审计质量

(一)以权利配置变迁提高审计质量的研究成果及简要述评

根据经济学理论分析,审计低质量是现行审计委托权配置的外部性表现,提高审计质量的有效措施是对现行审计委托权配置范式进行变迁。为此许多学者开始将关注点从诸如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和CPA监管等转移到以权利配置为中心的研究上来,Joshua Ronen(2002)提出了建立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由保险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所投保的上市公司进行审计,以实现激励与高质量审计的协调。Brian W.Mayhew & Joel E.Pike(2004)的试验结果显示从管理者处将雇佣和解雇审计人员的权力转移给投资者能显著减少违背独立性的比重。樊行健(2005)认为由上市公司向证券交易所支付财务报表审计费用,再由证券交易所向社会招标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可望提高审计质量。雷光勇等(2005)建议成立一个让

股东直接参与审计师聘任的独立于董事会的股东理事会,股东理事会被授予选择、聘任、支付外部审计师报酬的权利。

通过审计委托权配置制度变迁来加强审计独立性继而提高审计质量无疑为解决审计问题开启了新的思路。但是这些措施能否最终解决审计问题,会不会由此带来新的问题同样值得研究。将审计委托权配置给投资者(股东)无疑带有“复古”思想,即让偏离轨道的审计委托权配置范式重新回归到权利的初始配置上。1844年英国议会颁布的《股份公司法》明确规定公司账簿应由股东大会选举的公司监事来审察,几个月后修订的公司法规定监事可以用公司的费用,聘请有记账技能的会计师和其他人协助办理审计业务。由此可见审计委托权的初始配置是由股东或股东代表行使的。股东作为信息用户直接享有审计委托权使审计人员能免受管理当局的控制,从而能够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对管理当局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进行审计,委托人对高质量审计服务有强烈的内在需求,制度安排有利于产生高质量审计服务。

但是权利的初始配置很快发生变迁。一方面,1862年英国议会对原来的《股份公司法》作了补充规定,监事不再必须是公司股东,于是审计委托权渐渐脱离股东控制而由非股东行使;另一方面,随着大型、特大型公司的不断出现并增加,公司不再由有限的股东拥有,股份开始高度分散,相对股份占有比例下降使得每个股东行使审计委托权所带来的收益都将在全体股东中分配,而将全体股东集中起来的成本又是如此之高以至于不可能。于是管理当局渐渐取代股东享有审计委托权,审计委托权开始背离了最初制度安排的目的,审计制度对股东的保护逐步异化为管理当局的“保护伞”,管理当局可以凭借经过审计的“会计报告”解除受托责任并获取相应收益。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候,公司股东已跨越国境的限制,由他们直接行使审计委托权的交易成本可能更高。另外问题的存在也使以上通过审计委托权创新配置方式提高审计质量的初衷有可能不能实现。因为不管由保险公司、或由投资者(股东)、或由证监会这三者中的任何一个主体行使审计委托权,都是委托――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总是存在对权利主体的激励和监督问题,存在谁来监督监督者的问题。

(二)以权利配置变迁提高审计质量的另一种思路

本文认为通过权利配置变迁提高审计质量的目光可以放得更长远些,因而尝试提出一种新的权利配置创新方式,即通过企业会计流程控制权配置变迁来自动实现审计委托权的帕累托改进。具体方案是改变目前企业管理当局集会计政策选择权、会计人员聘任权和审计委托权等会计流程控制权于一身的状况,在企业内部建立财务报告委员会,成立独立的会计机构,由财务报告委员会及其所领导的独立会计机构行使会计流程控制权,从而使会计信息生产的整个流程脱离管理当局的直接控制。设置财务报告委员会实现审计委托权帕累托改进的关键在于合理配置财务报告委员会人员。财务报告委员会人员配置必须体现权利分立与制衡的原理以及会计作为一个特殊流程的特点,具体有两方面要求,一是财务报告委员会的成员应该来自利益相关方,比如在财务报告委员会中应该有中小股东的代表,应该有来自机构投资者的代表,来自债权人的代表以及来自企业的职工代表。中小股东在财务报告委员会中的利益代表可以称为独立财务委员――一种与独立董事性质相似的身份。与独立董事不同的是目前所有的独立董事都是兼职,而部分独立财务委员可以而且应该专职。为了保证独立财务委员确实履行相应职责,应建立和完善独立财务委员的任用和解聘程序。比较理想的方式是由证监会成立独立财务委员后备人才库,符合作为独立财务委员条件的人员经过规定的培训程序并考核合格后,由证监会颁发证书,并在独立财务委员后备人才库登记备案,证监会征求独立财务委员候选人意见后代表中小股东直接向上市公司委派,公开发行债券的公司也由证监会代表债权人委派独立财务委员;独立财务委员的工资和福利由证监会统一发放,独立于所工作的企业;证监会这方面的资金来源主要由各上市公司统一交纳,另外各股东作为真实会计信息用户按照在各证券交易所成交额的一定比例向证监会交纳信息使用费,由各证券交易所代扣代缴。通过这种方式保证独立财务委员较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自觉抵制来自管理当局的利益诱惑。企业管理当局不能解聘独立财务委员,只能就独立财务委员工作中的不足向证监会报告并申请更换,最终的解聘权在证监会;独立财务委员直接对证监会负责,由证监会决定奖惩。对有违规嫌疑的独立财务委员,一经证实,将废除独立财务委员及候选人资格,要求其退回前5年内与作为独立财务委员有关的所有工资和福利,并记入个人职业声誉档案,永不再用于独立财务委员职位。同时规定财务报告委员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财务报告委员会人员配备的另一个要求是为了保证委员会行使会计流程控制权的独立性和专业素质与能力,必须对委员会代表的业务能力作出具体规定,要求财务报告委员会成员必须具备履行职责所需的专业知识。财务报告委员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具有和管理当局平行的地位,领导直属的独立会计机构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为企业信息用户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在这种新型的权利配置范式中,财务报告委员会与企业管理当局是一种相互制衡、相互沟通和协调的关系。

这种方案的可行性首先在于它与现代公司治理模式直接相关。现代公司治理普遍是通过对人(企业管理当局)的激励来整合委托人和人的利益冲突,减少人的道德风险。但是对人的激励标准却主要局限于会计数据,Englang(1996)所做的研究表明,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净收益等都是企业激励中最常用的指标。在这样的激励标准下,管理当局必然利用自身掌控的会计流程控制权生产于己有利的会计信息并利用审计委托权的优势力量要求CPA迎合其偏好出具审计报告,从而降低审计质量。通过权利配置变迁提高审计质量的可行性还在于会计机构与财务机构分离的理论与经验。从理论上来说,会计的主要职能是核算,财务的主要职能是管理。从实践上考察,西方一些企业通过“总控制长”和“财务长”的设置将财务工作与会计工作的基本界线划分开来,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会计流程控制权和财务管理控制权归属不同的主体,既有利于真实信息的出台,也有利于管理工作的加强。事实上权利配置变迁一直是解决紧急公共问题的有效策略,在我国,随着会计信息可靠性问题的不断升级,一些与会计信息生产有关的权利配置范式曾不断被创新,如会计委派制、财务总监委派制、稽查特派员(外派监事)制。

以上理论研究的成果和成功的企业实践从不同的角度证明由独立的财务报告委员会行使会计流程控制权的可行性。当企业由财务报告委员会和独立会计机构全程负责会计信息生产后,审计委托权将不再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是会计信息供需双方的共同选择,此时审计委托权由会计信息的任一需求方行使都会带来相同的结果。审计又回到了最初设计的正确轨道上,虽然审计委托人不一定是股东。当然,比较而言,管理当局继续行使审计委托权的交易成本最低。由管理当局行使审计委托权的审计关系如图1。

cpa审计知识点归纳篇4

作者简介:

2005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现就职于上海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她在2005年CPA考试中,会计66、审计60、经济法61、税法62、财务管理64,顺利一次性通过五科考试。

转眼间2006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又将到来,报考注册会计师的人们开始了繁忙的备考生活。在去年的CPA考试中,我很幸运地一次性通过了全部五科,很多朋友希望我能介绍一下自己的学习技巧和经验。其实我认为,学习本来就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书山有路勤为径,而所谓的学习方法也是因人而异的,每个应考者的复习时间、专业基础、理解能力各有不同,所采取的备考策略也应有所不同。我所能做的就是把我的一些学习心得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始终坚信“毅力”是做好每一件事的首要因素。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同样要想考过CPA也必须要付出努力。“不要轻易放弃,成功往往在于你比别人多那么一点点坚持”,这是我通过这次考试获得的最大的人生感悟。有些同学虽然也报名参加了考试,但是没有下定决心坚持到底,最后当了考试的逃兵。在备考阶段,我也曾萌生过放弃几门不去考试的念头,但最后我还是坚持下来了,现在想来要是没有当初近乎有点固执的坚持,就没有今天的成功。因为我知道放弃的理由可以有很多种,但是同样的问题每年都会遇到。如果我放弃,那么我之前的付出就白费了;如果我放弃,那么明年的这个时候我又怎么能保证,我的状态会好过现在呢?就好像爬山,爬到中途时往往是最累的时候,因为你看不到山顶,好像没有希望。但是如果你选择放弃返回下山,那么就等于提前宣判了自己的“失败”。在考场上答题也是同样的道理。很多人看到题量很大,还没开始答题,就乱了手脚,没了信心,最后选择提前离场。其实,我在考试的时候也遇到同样的问题,而且我也并没有答完全部的考题。我当时只是想,尽我全力地去解答每一道题目,直到考试的最后一秒,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拿分的机会。不管结果如何,都会释然的,因为我尽力了。学习原本就是艰巨的,更何况是CPA这样一个专业性强、难度大的考试?不付出努力是很难成功的。我不是最聪明的人,也没有过人的记忆力,我想我成功的最大秘诀就是我比别人多了那么一份坚持。

当你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决心后,那么良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大大提高你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我一直以为学习方法是因人而异的,最佳的办法是大家通过平时的学习和考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摸索出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在这里我就介绍一下自己备考CPA时所采用的方法。

首先,制定一个详细的复习计划。对于初次考CPA的朋友来说,最好制定3轮复习的时间。第一轮复概从4月中旬到6月底,主要是把新教材详细看一遍,边看边把重点划下来,此时不求能够全部的记住,但求能完全理解。划书是我的习惯,而且我会划得比较细,干干净净不留痕迹的书于我而言就像没看过一样。每天我都会给自己制定一份详细的时间表,一般情况下,要求自己一天学习一章的内容,并且练习相应章节的习题。因为是初学,所以看完书,马上作练习比较有效,最好不要拖到第二天。一来马上做题可以加深你对这个章节的印象,如果有遗漏的重点可以再补充划到书上去;二来每天一个章节比较有系统性。当然章节是有长有短的,自己可以适当调整。比如税法的增值税可以分3天看完,但是后面的几个小税种可以一天看2~3章。又比如今天我和朋友约好出去玩,没有看书,那么明天就多花点时间,看两章。总之,总体的进度一定不能落下来。只能提前完成,不要延后,否则越到最后就会越没时间复习。我复习的时候是一门一门集中复习的,不会同时复习好几门,我个人觉得这样有助于记忆。当然刚开始复习时,不要太拼了,否则人很容易疲倦,到了最后就没有冲刺的动力了。对初学者来说,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应每天都花点时间看书,这样循序渐进,方便理解和记忆。

第二轮复习是从7月初到8月底,主要是把第一遍看书时划下的重点以及做错的题目再看一边。这时要加快进度,因为复习的时间越集中,就越不容易忘记。会计、税法、每门两周看完;审计、财务管理、经济法每门一周看完。此时,要把需要记忆的内容反复记忆,即使出现“前背后忘”的情况也是很正常的,千万别太着急,要放平心态。不妨试着在每天临睡前或者第二天复习时,把当天或前一天记忆的内容以很快的速度翻一遍,在脑海中加深印象;另外把仍然记不住或者自己认为很重要的内容和题目用红笔划出来。有了第一轮的基础,第二轮每看完一本书后,可以花1~2天时间练习综合习题。这个非常重要,做综合练习可以帮助你把每章节的知识点系统地联系起来,做到由“点”及“面”。

第三轮复习是8月底到9月中旬,也就是冲刺阶段了。把所有你用红笔标出的重点及题目再看一遍,尽最大可能掌握,然后再做2~3套全真或模拟试卷。

其次,要注意归纳总结。边看书边做小笔记是非常重要的,这被我认为是很受用的一个小窍门。就是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用最简单的格式,一条一条整理在纸上。归纳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一些难记的税率、公式、分录;做题时经常犯的错误的注意点。有些内容很重要,但是没办法浓缩为简单的几句话,那么就记下记载这些内容的页数。小笔记应该是你第三轮复习后的精华,可以保证你丢开教科书和辅导书光看笔记也可以记起大部分并且是重要的知识点。整理的笔记千万不要做得过细、过长,只记你认为最重要或者仍没有掌握的东西。我的笔记一般看一遍只需30~60分钟。在考试前一天以及开考前都可以拿出来看一下。当然具体记哪些内容,要根据自己掌握考点的程度及对书本的理解来确定了。

最后,考试时要沉着冷静、胆大心细。事实上,即使是经过3轮的复习,也仍然会有没记住和掌握的知识点,不要太苛求记住书上的每个细节。但如果你每轮都很认真复习的话,80%以上的掌握率应该是可以期待的,接下来就看考试的临场发挥了。考试时,一定要充满自信,碰到难题千万不要心浮气躁,仔细把题目看懂,一步一步往下答题。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要在难题上纠缠太久,争取把自己会做的东西都做好,尽可能地多答题,提前离开考场是很不明智的。

cpa审计知识点归纳篇5

在申请破产时,安然的股价约50美分,而2001年初最高曾达到过90.75美元。安然破产,不仅使数以千计的普通工人失业,JP摩根、花旗银行等大财团的损失也以百亿美元。由于在破产时,不允许员工从退休金账户中抛售公司股票,使许多员工一生的积蓄化为泡影。其实,早在安然申请破产的四个多月前,安然公司内部告密者谢伦·沃特金斯在写给董事长肯尼斯·莱的信中便提出其担忧——世界会察觉到安然“过去的成绩只不过是精心制作的会计骗局”。具体而言,安然的会计造假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虚增收入。LJM二号基金(该基金为LJM资本管理公司发行的一支基金,而LJM资本管理公司为安然的关联企业,由当时安然的财务总监安德鲁·法斯托牵头建立并自任总经理。)与安然之间的协议金额面值高达21亿美元。在IT业及通信业持续不振的情况下,安然却在2000年至少从互换协议中“受益”5亿美元,2001年又“受益”4.5亿美元。这些收益正好对应于其相应的宽带资产贬值。但安然只将合约中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计入财务报表。由于LJM中安然的股份不足以使其纳入合并报表,安然及其审计师安达信都声称其行为符合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但是,即使对这些“衍生工具合同”的风险披露尚没有统一的认识,安然也是明显利用了会计上的漏洞,把风险隐藏起来。实质上安然承担了所有风险,审计师应当据此要求合并或拒绝签署报表。

2.隐藏债务。安然称发现了如何使传统能源公司一跃成为高增长、高利润的“新型企业”的“秘诀”。但实际上,公司的大部分“价值”都来源于被隐藏起来的债务。一方面,安然钻GAAP的空子,通过关联企业隐藏债务。安然公司金字塔结构的原理为:A公司(安然公司)通过51%的股份控制B公司,B公司再以相同方式控制C公司,以此类推不断循环下去,到K公司时,由于A公司仅持有K公司权益的几个百分点,因此K公司的个别报表将不并入A公司的合并报表中。但A公司实际上完全控制着K公司,可让其为自己筹资,或通过关联方交易转移利润。上述仅为纵向持股关系,而实际上还可以发生横向方面的交叉持股关系。例如,在从B公司到K公司的多个层次上相互交叉持股。通过以上模式,安然公司最终出3000多家关联企业。根据GAAP,许多子公司的个别报表无需并入安然公司的合并报表中,但这些子公司实质上由安然控制,然而其负债却未反映于安然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另一方面,安然利用“信托基金”等“专门目的实体”的方式隐藏其债务。例如,安然将其在英国和其他地方的水厂资产剥离给基金,让后者以此为抵押发行债券。信托基金将所筹集的资金注入安然,但安然的资产负债表却不披露该债务。纽约福德姆大学会计学教授罗伯特·塔克认为:安然公司的关键是安然公司的“专门目的实体(SPEs)”——安然公司的很大一部分债务都是它们欠下的——是否应归入其账户。

3.逃避税收。安然通过将其控股公司“安然全球能源和管道公司”注册为有限公司(LLC)。LLC兼具股份公司与合伙企业的部分优点。与合伙企业一样,它没有公司层次上的所得税问题,而是将纳税义务“传递”到股东那里。另外,作为一个公司,它对外只承担有限责任。从1996年至2000年,安然曾四年未交纳所得税,并累计骗得税款返还达4亿美元。安然曾在避税国登记了800多家分支机构,并利用在避税国的分支机构和对股票期权进行演绎而逃税,甚至其税后利润比税前利润还要高。仅2000年,安然就逃避税收2.78亿美元。在调查的5年中,安然只在1997年曾纳税。1997年后,安然还受惠于最低税款的保护。

二、安达信——合谋者

自安然1985年成立伊始,安达信便开始为安然提供审计以及内部审计和咨询等非审计服务,一直到2002年1月17日安然正式取消其审计师资格为止。作为安达信的第二大客户,安然每年都为安达信的专业服务支付巨额的费用,仅2000年一年所支付的各项费用就高达5000多万美元,而其中超过一半以上的费用属于咨询费用。

安然2001年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承认其过去三年多的财务文件都是不准确的(虚报了20%的利润和22亿美元的股东权益而且少报了数亿美元的债务),而这些文件的“准确性”都是经过安达信审计认可的。在安然承认造假及股价出现大幅波动后,SEC指派德勤会计师事务所进驻安达信调查安然财务虚报问题,普华永道的伦敦会计师事务所也受命调查安然欧洲公司。与此同时,SEC亦提出针对安达信的诉讼。

2002年1月9日,安达信承认其雇员在去年11月收到SEC开始调查安然事件的通知之前曾经销毁了“大量但数目难以确定”的有关文件资料和往来邮件。销毁工作一直进行到2001年11月9日。而其前一天,纽约证券交易所刚向安达信送去传票,要求其提交相关记录。毫无疑问,销毁文件的行为严重违背了注册会计师职业行为守则,并可能构成有意阻碍司法调查的刑事狠罪行为,其后果相当严重。SEC首席会计师查尔斯·尼迈耶指出:“无法想象审计师会销毁资料,这使人们怀疑这种行为是否已经构成犯罪或他们是有意阻止司法调查。”安信达的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行为,使人怀疑这些被销毁的文件资料肯定隐含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并且已严重到了不得不销毁的地步。或许,安达信销毁文件是以承担毁坏证据的罪责的代价来避免整个会计师事务所翻船。但是,通过这种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该方式本身对其原已沦丧的诚信却是雪上加霜。

纵观世界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五大”)的发展史,可以发现“五大”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受了无数次的信誉危机方才“百炼成钢”的。但如果在它们面临“信誉危机”时不是靠市场选择,现在就不可能有“五大”的存在。例如,1990年11月,美国第七大会计师事务所Laventhal & Horwath背上巨额诉讼赔款,失去市场信任,最终被迫申请破产。而随后安永同样遇到严重的执业危机,所幸依赖多年的声誉及其雄厚的实力终于挺过一场难关。因此,安达信能否熬过难关,决定权同样在于市场的选择。

三、安然事件给注册会计师行业带来的思考——对我国补充审计的思考

2001年12月30日,证监会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6号——A股公司实行补充审计的暂行规定》和《关于A股公司做好补充审计工作的通知》。根据规定和通知,公司在公开发行股票筹资时,不仅应聘请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还应聘请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特别许可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告进行审计。由“五大”对企业上市出具补充审计意见,在某种意义上是让“五大”充当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者。但随后不久,安达信即卷入了安然公司丑闻,从而引发“监督者”本身亦不完善,能否达到中国证监会的目的的疑问。

其实,“五大”并不是神,在西方国家,人们并不将其视为神。只是在我们国家,由于大众对其不大了解,加上舆论的宣传,“五大”似乎高不可攀,而实际上在“安然事件”之前,安达信早就犯有“前科”。废物处理公司因在1998年与美国废物服务公司进行合并以及公布1999年度财务报表时违反美国证券法而于2000年11月份被罚款4.75亿美元,而安达信会计公司也因给该公司提供不实的审计报告而被罚款700万美元。这是“五大”有史以来被迫交纳的最大一笔罚金。此外,安达信还由于对佛罗里达州生产家用设备的阳光公司的审计业务而被迫向阳光公司的股东支付1.1亿美元。在中国B股市场安达信亦有涉嫌违规的案例。2001年,原拟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内地企业杰威国际涉嫌虚增资产及利润,安达信受到香港证监会及香港会计师公会的调查。

2001年底,因客户科龙、格林柯尔、欧亚农业被报道涉嫌业绩不实等问题,安达信受到市场广泛注目。

此外,在“五大”中,也并非只有安达信一家存在违规行为。例如,1999年,SEC裁定安永对AOL关于广告费用可以允许递延的解释不当,不过,安永承担的罚款部分未予以公布。同一年,Cendant公司被发现有虚开发票、虚增销售收入现象,安永为此承担了约3亿美元的罚款。2000年,普华在对Microstrategy公司的审计中因不当解释相关原则被起诉。2000年,Lernout Haupje公司被发现有虚开发票、虚增收入的现象,毕马威为此受到质疑。2001年,因对Prepaid Legal公司应适用的会计原则与SEC有分歧,德勤不再担任该公司的审计师。

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与国外会计师事务所虽然均有违规行为,但对比中外会计师事务所,其差距还是不小的。主要表现为:①规模不同。与“五大”相比,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过小。在我国400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中,注册会计师(CPA)人数超过20人的仅400多家,其中CPA超过40人的不到70家,CPA超过60人的不到20家。而从收入看,1998年,“五大”的全球收入总和近600亿美元,我国400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的收入总和还不到100亿元人民币。②保险机制不同。“五大”有完备的职业保险,其保费一般占营业总收入的8%左右。我国虽在《注册会计师法》中规定了职业保险的,但实务中却并未执行,而只是按照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收入的10%提取职业风险准备金。③利益分配机制不同。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大多实行分成制,拉到一个客户,个人与会计师事务所分成。而“五大”基本上采用全球分红制,合伙人不提成。④责任形式不同。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绝大多数采用有限责任制,而“五大”采用有限责任合伙制。

引入“五大”,关键是引入其机制、技术以及理念。通过对相同的业务由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和“五大”分别进行审计,直接比较二者在执业水平方面的差距,可促使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提高其执业水平。虽然安达信出现严重的信用危机,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与“五大”在许多方面仍是无法比拟的。因此,不可仅出于狭隘的地域偏袒,由于当前安达信危机而使会计师事务所失去一次提高业务水平的良机。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已加入WTO,随着我国会计市场的开放,总有一天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必须与“五大”同台献技。等到完全按市场规则进行竞争时,必将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如果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在没有大幅度提高其执业水平的情况下与“五大”公平竞争的话,则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前景堪忧,那时我国的会计市场将重新进行“洗牌”。因此,目前实施补充审计其实起着保护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在不久的将来更好地与国际同行竞争的作用。

四、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完善会计标准,逐步缩小国内会计规范与国际通行惯例之间的差距。安然设立大量的子公司,通过错综复杂的关税方交易虚构利润,隐蔽债务,钻GAAP的空子,回避和规则对其提出的信息披露要求。美国的会计规则是当今世界上最详细的,尚且有空可乘,而我国的会计执业水平相对要低得多,因此,建立一套严密的会计标准的任务极为迫切。

SEC现任主席Harvey L.Pitt先后在2001年12月11日和2002年1月17日就“安然情况”发表文告,指出:“现行的美国的财务报表披露制度需要改进和化;现在仅仅披露委报和年报,而且是在季度和年度结束后很久才披露,这个制度已延续了67年,财务报表是迟缓的、费解的,投资人收到的都是些陈旧的信息;没有提供‘现时披露(current disclosure)’,以提供最近的、没有的、透明度高的信息。”这个意见是可供我国借鉴的。在当前的信息技术基础上,在季度和年度结束后10天到20天内公布季报和年报是可能做到的,并且我国有些上市公司已经做到这点了。

2.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尽快制定注师职业道德具体准则,使其具有可操作性。Harvey L.Pitt也主张:“会计(审计)界建立有效的和透明的自律制民并须经SEC严格的监督,要检查是否忠诚于职业的和道德的标准,达木到标准的会计公司和个人应予以惩罚。……建立这样的制度的花费应由这个制度中的受益者来承担。”他还指出:“丧失对会计公司及审计的信心是一个负担,这是资本市场难以承受的,也是不应承受的。”为此,他主张必须“修理”现行的会计和审计制度。我国会计职业界存在大量的弄虚作假行为已是公开的秘密。在整个的道德水准不高的情形下,我国的CPA职业道德建设任重道远。

cpa审计知识点归纳篇6

一、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

(一)内部审计模式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较早出现了以农村经管部门(或称“经管站”)为审计主体,以村集体经济活动为审计对象的农村内部审计。这种模式主要是依据1992年5月农业部第11号令《农村合作经济内部审计暂行规定》和部分省区制定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而设置。经过多年的发展,这种审计模式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至今仍被大量采用。另外有些农村地区出现以乡镇政府成员临时组成的审计机构对农村财务进行审计的模式(即“乡镇政府内部审计”),这种模式从其隶属关系和设置的形式来看,也属于内部审计性质,但由于受到经费和人员编制等因素的限制,在实践中这种模式比较少见。目前以“经管站”为审计主体的内部审计模式实质上就是让经管站既充当经营管理者又充当监督人,违背审计独立性原则,其审计结论严重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其次“经管站”日常经管工作繁重,必然冲击审计业务的开展。而乡镇政府内部审计成员由于是乡镇领导干部组成,其专业技术水平有限,很难适应“两型”社会的审计要求。

(二)国家审计机关派驻审计模式 国家审计机关派驻审计模式是在县(市)级审计机关下设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机构,其工作直接对县(市)级审计机关负责,性质属于国家审计。不足的是这种审计监督范围比较有限,与乡(镇)政府脱离,不能适时监督农村集体经济工作的开展,属于事后监督;其次审计工作过于偏重对经济案件的查处,忽略了其在乡镇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中的作用;然后由于县(市)级审计人员有限,导致审计工作覆盖面窄、连续性差,不能及时全面地反映乡(镇)的经济运行情况。而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范围较广,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农民承担费用、农村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等。因此国家审计机关派驻审计模式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但其权威较大,独立性和审计专业性强,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三)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模式 出于探索和创新角度考虑,在一些乡镇(街道)出现委托注册会计师(简称CPA)进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这是农村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得以实现的一种有益尝试。但这种模式暂时不适应农村集体经济这一特殊的领域。首先从委托理论角度看,由于农村集体经济与村“两委”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破坏了典型的CPA审计的三角关系,独立就失衡,有碍审计的开展;其次从成本上来看,委托方难以支付相对昂贵的CPA审计费用,或者觉得农村财务管理水平较低,乡镇(村)经济业务相对简单,没有必要请专业技术和独立性较高的CPA来进行审计;从操作层面来看,CPA审计农村集体经济虽然是一块新的领域,但由于没有具体相关准则或制度可供CPA参考,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审计的质量难以保证。

二、“两型社会”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创新

(一)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模式的建立 为建设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权威性,根据2006年2月新修改《审计法》第十条 “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其审计管辖范围内设立派出机构;派出机构根据审计机关的授权,依法进行审计工作”之规定,可以设想在各县(市)国家审计机关专门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中心”(具体机构体系设置如图1),该中心垂直隶属于县(市)国家机关,主要职责是对农村集体经济进行财务审计监督。其优势和相关要求表现在:

(1)审计主体进一步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中心是接受县(市)级审计机关的垂直领导,意味着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纳入国家审计体系范畴,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审计机关是实施新的审计模式的主体,使得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中心的层次和独立性得到提升,审计监督的力度得到加强。县(市)国家审计机关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并授权该中心各部门和乡镇(街道)审计分中心直接履行对乡镇(街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日常审计任务。

(2)审计范围更加明晰。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任务重,执行难度大,针对性强,中心可根据审计业务需要设置相关部门:一是农村财政财务审计,根据实际情况对各乡镇的村级财务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二是农村专项资金审计,主要是对土地出让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情况、村干部报酬补贴发放、救济(扶贫)资金、其他涉农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三是农村建设工程项目审计,集中对所有农村建设中达到一定资金规模的项目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四是农村资源环保审计,主要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情况和环境污染情况进行专题审计,以达到符合“两型社会”建设的具体要求;五是农村经济责任审计,对乡镇(村)主要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以保证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该中心相应部门和分中心接受纪检监察室和司法部门的监管。

(3)相关审计准则和程序的制定要求。为确保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权威,保障整体审计质量,政府需尽快制定包括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准则、审计人员行为规范、审计程序规范、审计报告规范等相关审计准则或制度,使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有章可循。对于农村经济审计的基本程序可以从审计工作方案、发出审计通知书、实施就地审计、调查取证归纳问题、评审内部控制、出具审计报告、作出审计决定、复审异议等问题进行考虑。

(4)审计人员录用和队伍建设要求。新设立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中心可根据授权的审计范围和任务,来设定审计岗位和编制履行相应的工作职责。该中心负责人应由县审计机关任免,并向县审计机关报告工作;其他审计人员由县人事局、审计局向社会公开招考,择优录用。乡镇(街道)审计分中心机构人员编制由县级政府负责解决,可以是公务员编制或事业编制,所需经费由县财政纳入预算,统一提供。业绩考核和业务技能由县审计机关负责。

(二)倡导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充实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力量 目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采用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虽然存在诸多困惑,但在今后 “两型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村市场化的逐步深化,特别是城郊结合的农村,其经济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农民民主意识会不断增强,政府审计出于成本效益考虑,可将部分业务委托给注册会计师审计。因此,在由国家审计机关为主导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之外,注册会计师审计将会成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必要补充力量,这既是农村集体经济受托经济责任扩展的需要,也是注册会计师自身行业发展的契机。该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是作为社会中介机构,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具有法律效力,其审计结论的公信度较高;二是会计师事务所和委托人之间只是委托受托关系,不存在其他利害关系,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受审计准则的约束,其审计结果的公正性较强;三是注册会计师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审计执业经验,能利用专业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审计执业过程规范,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结论,审计质量较高;四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受托审计,其业务范围不受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当前的经济发展条件和审计环境的约束,农村集体经济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急需解决以下五个问题: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倡导和鼓励将部分农村集体经济业务委托给注册会计师予以审计;二是政府尽快出台与完善有关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准则或制度,为注册会计师审计进入此领域提供法律依据;三是明确审计委托人范围,特别应明确全体村民以农村集体资产所有者身份充当审计委托人的地位;四是注册会计师应充分考虑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的风险,委派熟悉农村实际情况,通晓国家农村政策与法规、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负责审计工作;五是针对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问题,政府应科学引导,可以考虑给予承担了经济实力较弱乡镇(村)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相应比例补偿。

参考文献:

cpa审计知识点归纳篇7

关键词:审计质量;过程控制;权责制度;行为导向

一、审计质量的内涵与特征

关于审计质量的内涵说法不一。第一种观点认为,审计是产品,应以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来衡量审计质量。如,titman and trueman(1986)主张以注册会计师提供的信息准确度来定义审计质量;simmunie and stein(1987)认为,审计报告应包括更为可靠和更少的人为错报与漏报;palm,rose(1988)认为审计质量就是没有重大错报漏报的概率。deangelo(1981)将审计质量表述为审计师发现被审单位会计系统中某一特定违约行为并对已发现的违约行为进行报告或披露的联合概率。国内学者谢志华(1990)认为,审计结论的质量就是审计质量。第二种观点认为,审计是一种服务,审计质量是审计整个过程中的优劣程度,主要关注审计过程中行为的完整性,审计报告只是审计过程的结果,审计结果仅是审计报告的一部分。汪军(2005)认为,审计质量最终是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职业道德、审计投入和独立性等的联合乘积。李金华认为,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水平的高低,审计工作质量是一个总的概念,它要通过整个审计工作全过程各环节综合地反映出来。彭桃英(2005)认为,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及其产品(审计报告)在其各自固有特性上综合满足审计信息使用者和社会公众明确或隐含需要的程度,包括产品质量(报告质量)和工作质量(工作过程质量)。www.lw881.com孙宝厚认为,狭义审计质量是审计结论与被审计事项真实情况的吻合程度;广义审计质量是审计结论与被审计事项真实情况的吻合程度及对审计需求的满足程度。杨国星(2006)认为,审计质量具有独立性、公正性、模糊性和综合性特征。赵劲松(2005)认为,目前理论界对审计质量的理论研究主要针对社会审计。审计质量的特征有两个:技术性特征和独立性特征。卢文彬等(2003)认为,审计质量的两个主要特征是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专业胜任能力指注册会计师发现财务报表中错误和问题的能力,而独立性则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报告发现财务报表中问题和缺陷的意愿。庄立、王玉蓉(2008)认为,审计质量就是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审计服务满足客户需要的程度,审计质量具有系统性、统一性和模糊性特点,应将过程与结果结合考虑。房巧玲(2004)认为,造成各利益相关团体对质量认识上的差异乃至混乱的主要原因是:对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缺乏深入的讨论和认识,不同利益团体所采用的基于抽象衡量标准之上的现实衡量尺度差异很大,所得出的结论相距甚远。

第一种观点具有片面性,本文认同第二种观点,即审计质量是在一定制度下,依据协议或契约使服务结果达到专业标准并满足自身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需求的程度。其中,专业标准属审计固有特征的表现;权责与契约是质量评价的制度保障;需求则是使用者服务需求与社会责任需求的导向反映。审计质量具有独立性、社会责任性与技术性特点,也体现出市场化、地域化和专业化特点。

二、我国审计质量的相关问题

(一)审计市场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丁利群(2003)认为,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一种知识型企业,运作上处于发展与探索阶段。张存彦等(2006)通过对审计关系的历史演进过程的分析,指出只有在法律强制阶段,资本市场融资占据主要地位,而企业又必须向市场提供审计报告,因此不得不在与审计师的关系上做文章时,审计质量问题才逐渐突显,最终导致世界范围的一连串恶性事件。董凡辉(2007)在归纳审计内外影响因素时指出,审计质量低的原因在于缺乏真正的审计需求者,“最终市场需求导致行业作假”。他认为,竞争的加剧使事务所降低审计收费,甚至牺牲审计质量。衡量一个行业的竞争是否有效和有益,往往由消费者根据产品、服务的质量及价格的高低做出判断,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竞争有其特殊性,消费者不能像对其他行业那样做出恰当的评价。陈任武、李玲(2008)认为,审计市场结构对审计质量的提高有一定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结构具有低集中度特点。余玉苗(2001)发现,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不高,有必要在我国构造“寡占型”的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结构。他认为,我国的审计市场并不是充分竞争的,而是在地方保护主义的作用下被严重分割,这种市场格局不利于市场的有效竞争,从而影响审计质量。刘明辉、徐正刚(2005)从资产专用性、产品异质、合约范围经济三个角度对其进行探讨,认为本土事务所呈现出规模不经济的状态。

(二)审计组织结构和权责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黄秋敏(2003)认为,审计关系被扭曲的直接后果表现为审计质量的严重下降,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严重削弱了审计的功能。张爱侠(2007)认为,企业所有者控制权“缺位”,致使市场并不真正需要高质量的独立审计。董凡辉(2007)认为,由于我国法人治理结构失衡,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内部人掏钱买审计报告,以应付年检、贷款、纳税等,而不要求审计质量如何,只要符合他们的利益就可以。王善平(2006)认为,如果让cpa任意选择,cpa肯定会选择有限责任公司制,但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考虑,就必须加大对cpa违规处罚的力度,使cpa不敢违规。杨世忠(2008)认为,对审计质量起关键作用的是会计规范、董事会建设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唐红(2006)认为,从事务所的投资人角度看,有限责任制的优点是:投资人的责任有限,股权可以转让,易于扩大事务所的规模。从社会的角度看,其最大缺点是cpa的所得收益与所担责任极不对称,主张建立无限责任制度下的事务所。

(三)审计行为选择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张爱侠(2007)认为,由于自身业务水平的限制、工作监控机制尚未建立、审计法律法规等欠缺和审计体制不顺,致使审计人员行为选择不当,使审计意见不能完全真实、客观、公允的反映审计的结果。陈美玉(2007)认为,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分析,由于注册会计师是否努力工作难以观察和衡量,因此注册会计师会产生偷懒行为,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没有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来进行,减少审计程序与工作量,对财务报表的某些问题检查不出来,从而导致审计失败。常成(2008)认为,审计质量取决于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两个方面。

总之,困扰我国审计质量的问题依然集中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业务能力方面,主要包括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改变审计委托机制、加强监督与法制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完善法规体系和提高审计技术等等。笔者认为,审计质量的评价与控制应建立在动态、全面、有效的基础之上,改革市场机制、制度安排与行为导向,形成更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

三、提高审计质量的对策

(一)对审计的过程进行控制

gaas(公认审计准则)要求事务所构建过程控制体系和正确的审计。tbomas.c.wooten(2003)认为,目前许多研究者转向事务所的专长方面研究、人才的选择与培训及其质量的过程控制方面。我国多数理论研究认为,审计质量需要公司治理结构的保障及权责制度安排的限定,即在市场发展既定的情况下,审计质量的提高依赖于注册会计师对市场信息的了解及权责结构的约束,从而选择有效实施审计行为的过程。我国研究也开始注重质量过程研究,如责任与道德、质量管理等方面。苏孜(2008)认为,审计监督内容缺乏前瞻性、审计研究缺乏系统性、监督效率低下、效果不佳等问题严重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刘明辉、徐正刚(2005)认为,制约本土大型事务所规模经济效应发挥的主要原因包括准入管制、价格管制、监管部门的不信任、事务所内部管理混乱及缺乏国际经验。此外,我国对审计质量研究多注重基础性研究,如市场建设、规模化发展等,这可能与我国审计市场的发展程度有关,而涉及审计人员与团队建设、行为实验研究及责任制度约束合理性的深层研究等并不多见。徐慧(2008)、毛小芳和曹再华(2006)、朱敏(2004)认为,影响事务所的主观因素包括:审计人员审前准备工作不充分、审计人员对财会知识和法律法规不熟悉、审计方法不当、审计责任感不强等。李冬伟(2003)认为,影响我国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审计人员风险意识不强,缺乏独立性;处罚过轻;职业道德培训没及时跟上等。可见,关注质量控制下审计行为的管理监督是未来研究的重要领域,今后应加强审计行为专业化质量控制、完善评价标准与激励、深化地域扩张与本土化进程带来的质量监控建设及审计行为引导的权责建设,提高审计质量内在和外在保障功能。

cpa审计知识点归纳篇8

一、黑龙江省MPAcc培养模式的框架构建

(一)黑龙江省MPAcc培养模式的目标设计

目前黑龙江省具备MPAcc培养资格的高校只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五所院校。其中东北农业大学也是刚刚在2012年才得到MPAcc培养资格,其他四所均是2011年开始招收第一批MPAcc学员。通过对这五所学校发放的MPAcc培养模式调查问卷发现,办学时间短,经验不足,成为构建培养模式的制约因素。当前阶段,各培养单位对于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级会计人才,仍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处于边学习、边研究,边培养,边校正,边优化的状态。尚未制定出符合学校定位、学生发展、市场需求的MPAcc培养模式。MPAcc的培养旨在为社会提供系统掌握高级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知识和技能,对实务有充分的了解,具有较高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具备会计工作领导潜质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以满足市场对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因此在设立MPAcc培养模式时,立足市场需求、以学生的职业规划为导向;以实践指导理论,理论再反作用于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技能缺陷,有目的性的进行系统性理论知识学习;而后重新确立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充分融合,力求培养出“理论提升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黑龙江省MPAcc培养模式的框架构建

通过调查发现,黑龙江省当前的MPAcc培养目标定位并不十分清晰,学术型会计硕士和专业型会计硕士在培养过程中没有进行明确的区分,而是大部分学校对于MPAcc的培养还延续着学术型会计硕士的培养模式。在教学方式上,依旧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虽然也加入了一些案例教学,但案例的选择多是一些经典的国外案例,从时间和空间上与中国国情及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从师资队伍及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各学校的MPAcc指导教师90%以上从事学术研究的理论教师,同时负责学术型和专业型会计研究生教学工作,对于实务的指导甚少,难以摆脱学术型的影子;对于学生实践教学这块,多采取放任式教学,自己选择实习单位,实践导师近乎形同虚设,没有很好的起到辅导督促的作用。而部分学校的两年制速成式培养,致使研一就必须完成30学分的课程,繁重的课程除了量的积累外,却很少有质的飞跃,研二则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术论文及毕业论文的撰写上,忽视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导致理论、实践、研究断层,更难以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二、产学研相结合的三年制MPAcc培养模式

为此,我们提出产学研相结合的三年制MPAcc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学生的职业规划,突出实践指引教学,实践指导理论,理论反作用于实践,研究贯穿始终。“用中学,学会用”最终达到具备“理论提升、实践创新和综合研究”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该培养模式共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录取阶段、理论学习阶段、实践阶段和课题研究阶段,如图1。

(一)录取阶段

针对全日制MPAcc的薄弱环节进行考核,以弥补在理论与实践环节的缺陷。对于全日制MPAcc本专业考生,要在笔试结束至复试开始这段时间进行至少三个月的专业岗位实习,由实习单位出具可认证的实习证明,同时聘请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校外导师以面试的形式进行考核,以检验实习的效果。对于总成绩(全国联考成绩和复试成绩之和)优异者,按排名次序,给予奖学金奖励,如第一名全额奖学金,第二名学费减半,第三名部分减免学费。

(二)理论学习阶段

根据MPAcc学员的实习工作岗位和就业意向确定培养方向。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及学员资质,将培养方向定位CPA(审计方向)、CFO(财务方向)。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核心课程依旧按照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中指定的政治课、外国语、管理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外,还要及时的将新理论、新法规,以及当前企业中发生的真实的典型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之中,确保知识的前沿性、实用性。而在方向课的设置上,则依照培养方向设置相应的课程。针对CPA审计方向,增设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专题、IT审计、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专题、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专题、财务舞弊与识别专题、IPO财务与审计专题、注册会计师应用文写作、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中国税制与企业纳税筹划、管理沟通、Excel在审计中的应用等课程,通过上述课程学习,可使MPAcc学员加深对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认知,具备注册会计师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将各课程指导教师整合为一个CPA审计方向导师组,共同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指导,同时聘请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里的资深注册会计师进行相应的实务专题讲座,定期将校内导师派到相关单位调研学习。针对CFO财务方向,采取相似的策略进行课程设置及师资配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员确立论文的研究方向。期末考核的形式多样化,强调全程式考核,除了试卷的形式外,还将课堂作业、课上讨论、案例分析、撰写专题报告等按一定的比例构成总成绩。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期末按学习成绩与导师组综合评定,评出2—3名学习标兵,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奖学金,以资鼓励。而对于默默付出的导师,由全体学员进行投票选举,按照教学态度、质量、对学生的帮助等方面评出优秀导师,树立教学模范。

(三)实践阶段

作为培养单位要积极与所在区域的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政府与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平台,搭建实习基地,同时国家也为提供实习的单位制定出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等以鼓励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研二的上学期(9月—次年3月),将MPAcc学员派遣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CPA审计方向的学员进入会计师事务所实习,CFO财务方向的学员则进入政府企事业单位实习。这时的校外实践导师将充分发挥作用,不但要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如何做,更要全面的指出学员的技能弱点、综合能力的不足之处。实习结束,学员要整理出一份详实的实习报告,实践导师也应做出一份客观的实习评价。整个实习训练,学员不但在实务技能上得到提升,同时也为论文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素材。根据校外导师评价,对于在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员,评为实践之星;对于实习基地的大力支持,也可以给予奖励,建立优秀人才培养单位。研二下学期,则是一个将实践与理论重新整合的过程,对于实习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与校内的专业导师进行交流探讨,以研促学,定期举行师生论坛、汇报演讲。在探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表达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将知识与实践凝练成学术论文,增强逻辑思维能力与分析写作能力。最终以发表的学术论文质量与数量、汇报演讲的效果等来评定学员的学术能力,对于在学术上有突破的学员优先授予创新科研课题,根据教师对学生学术指导的成果来评选优秀导师,激发起积极向上的学术研究氛围,让老师和学生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之余更有成就感。

(四)课题研究阶段

cpa审计知识点归纳篇9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 应对对策 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高风险的压力不断攀升,一种新的审计方法――风险导向审计在国际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开始推广,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 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

审计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以下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审计导向模式:账项基础导向审计模式、制度基础导向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财务部于2006年2月15日审批,并正式颁布实施一项新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在新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中引入了重大错报风险概念(审计会计报表前存在重大错误的可能性),通常情况下,重大错报风险主要包含:一方面是会计报表的整体层次,另一方面是交易的类别和账户余额。在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下,新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中保留了对内部控制的评测,但是放弃被审计单位同注册会计师“无利害关系”的假设,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将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纳入审计的范围,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要求注册会计师保持“合理的职业怀疑”,同时将风险评估贯穿其中,进一步对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风险错报的可能性进行判断。

2 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应用的难点

2.1 分析性复核运用不充分

在风险分析中,由于分析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所在,所以,分析性复核程序需要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研究和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方面,与国外相比,我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我国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只是将报表审前数与以前年度审定数进行相应的对比,以及对几个综合性的财务比率进行简单的计算,对于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等基础性的分析方法几乎没有采用。对于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风险、企业战略等同样没有分析的习惯,对于先进的SWOT、PEST等战略环境分析方法无从谈起。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只是片面地追求实质性测试,分析性复核程序方面依然是粗枝大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计效率,并且审计效果不理想。

2.2 注册会计师执业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最大的难点是注册会计师综合知识体系不完善。在我国,工作在审计一线的注册会计师主要包括:一是年轻的CPA,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思考能力,这部分人员都比较强,但是不足就是实际操作经验比较缺乏,进而需要一个过程,对其独立的职业判断能力进行锻炼,这部分人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时刻保持“职业怀疑”的精神;二是中国第一代CPA,这部分人的年纪比较大,在实践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职业怀疑、职业判断力方面都比较具强,但是,受年龄、精力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根据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这部分人难以掌握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完备的知识体系。在我国,具有执业经验、判断能力、行业知识体系以及熟练应用信息系统的从业人员,可以说是CPA业界的精英,并且是很少的一部分。这种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在我国是非常奇缺的,专业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新准则的推广,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实施。

2.3 国内公司治理问题树大根深

在我国,不管是小公司、大公司,甚至上市公司,在经营管理质量和内部治理方面,都普遍存在着问题,例如,“一股独大”的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着,即决策层和治理层由大股东操纵,进而使得决策程序和监管流于形式、成为摆设,在缺乏任何约束的情况下,最终大股东侵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企业管理层预谋舞弊,共同造假,进而抑制了内控和内审作用的发挥;为了纵容重大舞弊,进而收取非法所得,私下里独立董事与管理层订立攻守同盟,进而形成“灰色董事”;当地政府甚至收受个别企业的贿赂,进一步违规操作,进而充当他们的“保护伞”等。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注册会计师对于公司的战略意图、战略规划、管理理念、经营理念和重大决策等事项,难以通过深入、有效的沟通来获取,同时增加了收集重大错报风险的分析程序所需分析素材的难度,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效果直接受到影响,在收集分析素材方面分配了大量的审计资源,审计效率大大降低。

2.4 尚未建立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增加法律风险作为发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和前提,注册会计师受到的约束与法律风险高低有关,通常情况下,法律风险越高,那么相应地就会增强;反之,注册会计师就会低估审计风险。因此,支付高额审计费用的高风险客户受到事务所的欢迎和青睐,同时在开展审计的过程中,审计程序不严谨,舞弊行为进一步被掩盖,审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被降低。在我国,为了强化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出台的《证券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法律法规起到约束作用。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关于法律责任的承担方面,现阶段我国的相关规章制度还比较笼统,同时缺乏相应的操作细则,民事赔偿更是不完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难以约束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行为。按照《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的有关规定,其中对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及其人员是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责任主体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以行政处罚或刑事判决为前提,进而在实际操作中,与《规定》中有关因果关系相比较,原告因不符合认定条件而撤诉的现象经常发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注册会计师承担的法律责任仍然较小。

3 完善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的措施与对策

3.1 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员

首先,在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中注协以及各地方注协定期对执业注册会计师进行相应的培训,中国审计队伍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为了强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需要加大培训力度,主要表现为:

对各个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经济技术指标等进行研究分析,同时对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介绍其经营战略、经营环境等相关的背景知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将此内容作为培训的重点;审计人员往往具有财会背景,因此在培训内容方面需要设计营销、管理、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在风险评估与分析性复核中注重运用其他分析方法,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注册会计师运用现代分析方法的能力进行巩固和强化。

会计师事务所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客户的不同需要,对从事审计工作的注册会计师和助理审计人员,按照固定的行业项目组进行相应的分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开展针对性学习,对于行业内的基本情况和风险特点,使组内人员在短时间内基本掌握,进一步满足执行风险评估程序的需要;在相关的审计项目组中,吸纳法律、金融、管理、计算机等非会计审计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进而在审计过程中,直接获得其他专业知识的支持和帮助;在审计业务的淡季,将不同专业背景的员工组织到一起,进行沟通交流,互通有无,进一步提高员工整体的综合素质;对于注册会计师和助理审计人员来说,一方面参加行业协会组织的统一培训;另一方面聘请统计、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在专业知识和分析方法方面对审计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利用一切资源,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进而满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需要。

3.2 在业内建立审计风险资源库

对于各个行业基本的审计风险点和具有代表性的审计案例都储存在这一“风险资源库”中。对于基本审计风险点来说,通常情况下是因舞弊容易提高审计风险的地方,对于这些风险点和代表性的案例等,通过不断积累和总结,并将其纳入风险库,在今后的实务中,对这些风险点给予高度的关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便于审计人员理解和把握现代风险导向。由行业协会牵头建立系统,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将现有的审计资料,按照行业类别,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提炼和存储;另一方面与证监会、交易所、银行、证券公司等机构加强合作,及时进行沟通,对各个行业、公司的信息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收集和整理,不断完善、丰富资源库的信息。

3.3 强化公司治理与内控机制

首先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约束管理层的行为,进一步制约管理层绝对的信息控制权。例如,对于管理层职务不兼容的制度进行积极的推广和实施,采取措施遏制交叉任职造成的个人独揽大权和“多个班子一套人马”的现象,通过实施定期报告真实性的个人签字制度约束CEO、CFO的责任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大公司管理舞弊的成本和风险。

其次,对独立董事制度进行完善,对于独董通过竞聘方式进行选拔,独董的独立性通过独董自律委员会进行相应的保护,通过建立考评和问责制,对独董进行约束,在实践中落实独董的职权,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审计委员会”的作用。

另外,在公司内部控制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而难以制约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因此,政府从设计、运行、评价、改进四个环节借助行政手段,强制要求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巩固和强化管理层的控制责任,对企业风险的评估给予高度的关注。

3.4 加快相关法规体系的建设

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职业道德固然重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短期内,对与注册会计师相关的法律责任体系进行完善,并将约束注册会计师行为的作用落实到实际审计工作中,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更加现实、有效的措施或手段。结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广泛应用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情况,需要对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赔偿责任进行完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彻底改变行政责任为主,民事和刑事责任为辅的现状,同时加大赔偿和处罚的力度,明确规定赔偿之外的处罚程度;其次在《注册会计师法》中,按注册会计师对已审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高低对其各种情节的违法行为进行明确划分,进而增加其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在我国虽然各种因素制约风险导向审计的全面推行,无论审计模式如何,都要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引入其中,同时在整个审计过程贯穿这种理念,不仅对账目报表或内部控制系统造成单纯的依赖,而且始终保持专业怀疑,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专业的判断。在风险导向审计中,通过在其他审计模式中融入主动控制风险的理念和方法,进一步弥补其他审计模式中忽略审计风险的缺陷,特别是通过以国内新近出台审计风险准则为标志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逐步完善,不断探索实践,总结经验,使得注册会计师更好的评估风险错报、改进审计程序、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逐步提高其在企业中的应用能力,最终提升整个行业水准。

参考文献:

[1]廖文凯.风险导向审计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J].审计与理财,2008(07).

cpa审计知识点归纳篇10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 ACCA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050-03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学本科教育注重专业知识教育,就业只面向国内市场,学生学习以获取文凭为目的,实际工作水平和国际化人才需要都没有侧重。随着我国加入世贸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培养国际化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势在必行。为此,我校与审计署于2001年联合组建了国内第一个成建制国际会计师ACCA(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教改试点班。13年来, 我们紧紧围绕ACCA教学改革和特色专业建设,完成教改课题15项。

一、成果概况

本成果以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会计人才为目标,以创建国际定位、特色突出、水平一流的国际会计师ACCA名牌专业为平台,摸索出了一套富有特色的“233”双语教学模式;在国内率先推行了会计学历教育与国际会计师执业资格教育相融合的培养模式;首次实施了独具特色的ACCA本科生培养计划,将ACCA 14门英文课程融入其中,进而推行了ACCA与CPA相融合的新培养方案;设计了国际会计师执业资格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的“五结合模式”;培养了15名胜任ACCA教学的师资队伍;建立了具有ACCA特色的教学管理机制、教学实验平台和实习基地。本成果已在13届800名学生中成功应用,其中9届534名学生顺利毕业,就业率100%。

教学模式,归根结底是人才培养模式。西安交大ACCA教学模式,其核心是会计学历教育与国际会计师执业资格能力教育相融合。国际会计师ACCA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二、西安交通大学ACCA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创建了富有创新的 “233”ACCA双语教学模式

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实践得出具有ACCA特色的“233”双语教学模式,即两个目标、三种方法、三个阶段。两个目标是指教学中一要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即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应知应会的财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二者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即对专业知识的运用以及客观评价、判断分析等能力。三种教学方法:1.“激励自主式”教学法。2.“互动启发式”教学法。3.“浸入双语式”教学法。

三个教学阶段:包括集中授课、重点研讨、考核评价。即每门课先由本校教师用8-11周完成授课;然后聘请国内外专家,归纳疏理课程核心内容、研讨重点和难点;最后利用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强化学生训练和教师解惑,然后再参加全球统考。

(二)在国内率先实施了会计学历教育与国际会计师执业资格教育相融合的培养模式

该培养模式解决了以往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认证相脱节的问题,将会计学历教育与国际会计师执业资格ACCA教育相互融合,使学生在本科阶段通过系统的学习之后,一方面可以获得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另一方面通过把国际会计师ACCA执业资格教育课程纳入本科培养计划,参加ACCA全球统考,获得ACCA执业资格认证,毕业后通过两到三年的实际工作锻炼,即可获得国际会计师ACCA执业资格。

(三)在国内首次实施了具有融合特征的ACCA本科课程体系

ACCA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既考虑了国家对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又将ACCA考试课程融入常规的教学过程。该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调整课程结构,拓宽学生视野。在教学改革中,我们根据ACCA学生的特点,加大了学科基础类、通识类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的比例,约占70%,专业课程约占30%。同时适当拓宽选修课,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二是加强英语培训。第一个学年聘外教陪学生练好口语,把英语教学增加到每周八个学时,把语言基础奠定好。大一四、六级英语考试通过率达100%。三是强化人才培养国际化标准。ACCA14门课程教材都是最新的英文原版,授课时英语汉语一起进行,并参加全球ACCA统考。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最新的国际会计惯例,拥有一流的英文应用能力,而且具备科学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要加强培养实务能力。把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和课时比例增加,强调实习和会计实验在培训中的重点因素,教学思路突出培养学生的实务动手能力。

根据最近几年社会对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需求变化,我们在国内首次实施了ACCA 与CPA相融合的本科生培养计划,将国际会计师ACCA全球统考的14门课程和我国CPA的全国统考的6门课程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选用最新权威教材进行教学。学生通过本科四年学习,一方面完成学习规定的教学计划,即可获得管理学(国际会计师ACCA方向)的本科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另一方面,参加国际会计师ACCA全球统考,可取得ACCA国际认证资格;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参加CPA全国统考,获得CPA执业资格证书。

(四)构建了国际会计师执业资格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培养相融合的“五结合模式”

1.国际会计师执业资格能力培养与英语技能提高相融合。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国际会计师ACCA全英文全球考试的要求,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增加英语教学课时;二是聘请外教训练学生英语口语和写作,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三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英语竞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国际会计师执业资格能力培养与视野扩展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国外教材的优势,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国际动向。我校还定期举办各类名家系列讲座,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学生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管理学院每周都有学术讲座,开阔学生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3.国际会计师执业资格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我们经常组织ACCA学生参加一年一度的德勤税务精英大赛、全国会计知识大赛和全国大学生“挑战者”杯等多项活动,使ACCA学生将国际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内容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

4.国际会计师执业资格能力培养与团队精神培养相结合。我们通过“书院制”,实行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假期社会实践活动、IMA/CIMA管理会计案例大赛,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国际会计师执业资格能力培养与就业竞争力培养相结合。我们十分注重用人单位对ACCA毕业生的反馈意见,经常邀请“国际四大”合伙人或专家为ACCA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全国ACCA就业力大比拼活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每年四月举办西安交大“管理艺术节”,鼓励学生参加职场PK模拟比赛;组织学生到专业实习基地参观实习,使学生将国际会计师执业资格与就业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练就了一支高素质的ACCA师资队伍

为了保证高质量开设ACCA全球统考课程,我们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师资:一是积极培养“本土化”的双语师资队伍。先后派出100多人次参加ACCA课程培训。选派了12位英语水平高、专业优异的青年教师赴海外知名大学学习,均学成回国担任主讲教师,先后聘请了数十多位海外专家为ACCA学生授课,我校授课教师全程跟踪听课,不仅显著提升了我校教师的ACCA教学水平,而且使ACCA教学内容直接与国际接轨。三是教学相长,科教互动。ACCA主讲教师也是科研骨干,能将最新科研前沿成果融入教学,不少学生主动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四是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近年来先后邀请了几十位海外专家来校举办财会系列学术讲座,并与广大师生座谈交流;组织ACCA授课教师赴美国参加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研讨项目、AAA等高水平的国际会议,赴欧洲参加ACCA师资培训项目,掌握了ACCA专业方向的发展动态。

(六)搭建了具有ACCA特色的教学管理与教学运行平台

为了保障ACCA教学顺利进行,我们建立了学生选拔与录取制度、ACCA教学组织与管理制度、课程考核与成绩认定办法、ACCA学生奖励办法、ACCA任课教师奖励办法、ACCA的主考官与监考规定、ACCA的师资选拔与培训办法等规章制度。为了提高ACCA学生的实务能力,我们投资两百多万元建立了ACCA教学实习基地和教学实验平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本成果的应用效果和影响

(一)本研究成果在13届ACCA本科生中得到成功实施

自2001年以来,本成果已在我校13届八百多名ACCA学生中成功应用,目前已有9届534名学生顺利毕业,就业率达100%。学生和家长对我校国际会计师ACCA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十分认可,我校ACCA新生生源已连续多年在全校各专业高考录取成绩名列前茅。ACCA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拼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全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二)国际会计师ACCA全球统考成绩斐然

据我们统计,从国际会计师ACCA全球统考成绩来看,我校大约一半学生毕业时全科14门考试合格。第一阶段课程通过率达100%,第二、三阶段通过率达85%以上,考试通过率远远高于30-40%的全球平均通过率,其中6名同学获得单科全球第一,名列国内高校之首,23名同学获单科中国内地第一。

(三)学生英语水平显著提升

我校2001-2012级ACCA学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100%;2007-2009级ACCA学生英语六级通过率已达100%。6名同学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孔晓语、李锰两位同学包揽全国高校ACCA成建制班英语演讲比赛一、二等奖。由于ACCA全球统考均为英文试卷,且多为讨论性分析题,因此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显著提升。

(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就业竞争力愈来愈强

实施国际会计师ACCA教学模式,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学生的沟通交流、团队意识、英语表达水平明显提高。同时,很多同学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活动,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获得多项省级以上奖项,与老师合写的英文学术论文被美国会计学会学术年会录用交流。

根据我们统计,我校国际会计师ACCA学生就业率达100%。其中,约40%的学生被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录用;30%的学生到国内外著名公司或国家机关工作;25%的学生到海外名校留学,或到国内“985”院校读研深造;一些学生已经担负了重要的组织领导工作,其业绩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还有学生已成为大学ACCA专业老师,开始教授ACCA课程。

(五)锻炼了一批能够胜任ACCA教学的师资

13年来,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培养ACCA师资,如鼓励教师申请国家留学基金项目、省部级及学校教改课题,参加国内外ACCA教学研讨会,申请国际会计师教学模式创新理论与实践教学成果奖等途径,我校目前已经锻炼了一支由15人组成的ACCA优秀师资团队。通过国际会计师ACCA教学,教师积累了丰富的ACCA课程教学经验,具备了与国际会计同行合作研究的能力,为实现我校会计学科国际化发展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近5年来,我校ACCA教学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英文论文30余篇,在《管理世界》、《会计研究》等国内权威期刊60余篇,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相关教改论文30余篇;参加或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10余次,《财务管理》被评为部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获得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六)教学成果已被多所大学借鉴应用

我校的ACCA教学模式经过13年的实践后,社会效应日益显现。目前,我国已有八十多所高校开设ACCA成建制班,应ACCA中国代表处的邀请,我们已十多次向全国ACCA院校介绍我校ACCA教学成果,赢得了大家的普遍称赞。这一成果已被国内数十所大学直接借鉴或参考,在ACCA院校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取得了显著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朱清时.注重创新素质,培养成功的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