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a审计知识点总结十篇

时间:2023-08-20 15:07:07

cpa审计知识点总结

cpa审计知识点总结篇1

【关键词】:审计质量 内部 影响因素

审计质量是指审计业务的优劣程度,即审计结果达到审计目的的有效程度。审计质量是审计服务的关键,其质量高低一方面对审计报告使用者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也直接关系到审计事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分析审计质量的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众多,CPA和会计师事务所作为CPA审计服务的主体,是审计报告的直接提供者,对审计质量的高低负有重要的责任。

一、我国CPA审计质量现状分析

近年来CPA审计质量问题受到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普遍关注,证券监管部门也为提高CPA审计质量采取了诸多措施,但是我国CPA审计质量却不高。这主要体现在;近几年我国证券市场上爆发了大量上市公司造假丑闻,而相关CPA作为会计信息的鉴证者却未能揭示客户公司存在的问题,在审计意见类型的选取上更倾向于无保留意见。一般来说,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审计质量比标准审计意见的审计质量要高。

二、CPA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1、CPA的专业胜任能力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GPA的专业胜任能力是审计工作的基础,是审计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要获得和保持专业胜任能力,CPA需要具有专业知识、掌握审计技术方法和具备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具有专业知识是CPA从事审计工作的前提,各部分知识的深度、广度决定了CPA专业素质的高低。而CPA专业素质的好坏与其审计业务能力成正相关关系-熟练合理地选择和运用审计技术方法有助于审计业务的正确处理,此外,会计是一项人造系统,对会计信息的审计需要CP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大量的职业判断,所以职业判断是CPA最重要的执业技能。

2、CPA的独立性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独立性是审计服务的灵魂,是审计质量的y,--决定性因素。独立性要求CPA具有实质上和形式上的独立。CPA在发表审计意见时,如果不能保持实质上的独立,其审计质量将得不到保证,但如果只是没有保持形式上的独立性,则不—定导致其审计质量低下。

3、CPA的“理性经济人”思想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CPA作为市场参与的主体,运用理性经济人思想、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本无可非议。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审计市场不规范,各项监管机制等的缺位,造成CPA违反法规被发现或发现后被惩罚的机率很小,但是预期的收益却很高。那么CPA的理性经济人思想就很可能促使其为了个人利益而做出有损审计质量的事情。

三、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1、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审计活动主体——CPA的载体,其组织形式将对CPA的风险意识和价值取向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审计质量。目前我国实务工作中,绝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实行有限责任形式。这种组织形式的最大缺点就是CPA承担的责任是有限的,这一方面可能弱化CPA的职业谨慎意识,造成不应当的审计失误或失败。另一方面降低了风险责任对其职业行为的约束,导致CPA可能会为了个人利益降低审计质量,损害社会公众的利益。

2、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一般来说,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与审计质量呈正相关关系。即事务所的规模越大,审计质量越高。它主要是通过影响事务所的声誉、审计失败成本和CPA的独立性与专业胜任能力来影响审计质量。首先,“大所”的审计失败成本更高,所以“大所”有更强的独立性以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其次,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易于吸收更多的专业胜任能力强、执业经验丰富的CPA,易于进行合理的人员结构安排,进而提升整体执业能力、提高审计质量。吕先锫等通过对2005年的行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也证明了当上市公司由“大所”审计时,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更大,说明“大所”的审计质量总体上来说是高于“小所”的。

3、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文化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cpa审计知识点总结篇2

    【关键词】:审计质量 内部 影响因素

    审计质量是指审计业务的优劣程度,即审计结果达到审计目的的有效程度。审计质量是审计服务的关键,其质量高低一方面对审计报告使用者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也直接关系到审计事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分析审计质量的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众多,CPA和会计师事务所作为CPA审计服务的主体,是审计报告的直接提供者,对审计质量的高低负有重要的责任。

    一、我国CPA审计质量现状分析

    近年来CPA审计质量问题受到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普遍关注,证券监管部门也为提高CPA审计质量采取了诸多措施,但是我国CPA审计质量却不高。这主要体现在;近几年我国证券市场上爆发了大量上市公司造假丑闻,而相关CPA作为会计信息的鉴证者却未能揭示客户公司存在的问题,在审计意见类型的选取上更倾向于无保留意见。一般来说,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审计质量比标准审计意见的审计质量要高。

    二、CPA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1、CPA的专业胜任能力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GPA的专业胜任能力是审计工作的基础,是审计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要获得和保持专业胜任能力,CPA需要具有专业知识、掌握审计技术方法和具备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具有专业知识是CPA从事审计工作的前提,各部分知识的深度、广度决定了CPA专业素质的高低。而CPA专业素质的好坏与其审计业务能力成正相关关系-熟练合理地选择和运用审计技术方法有助于审计业务的正确处理,此外,会计是一项人造系统,对会计信息的审计需要CP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大量的职业判断,所以职业判断是CPA最重要的执业技能。

    2、CPA的独立性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独立性是审计服务的灵魂,是审计质量的y,--决定性因素。独立性要求CPA具有实质上和形式上的独立。CPA在发表审计意见时,如果不能保持实质上的独立,其审计质量将得不到保证,但如果只是没有保持形式上的独立性,则不—定导致其审计质量低下。

    3、CPA的“理性经济人”思想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CPA作为市场参与的主体,运用理性经济人思想、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本无可非议。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审计市场不规范,各项监管机制等的缺位,造成CPA违反法规被发现或发现后被惩罚的机率很小,但是预期的收益却很高。那么CPA的理性经济人思想就很可能促使其为了个人利益而做出有损审计质量的事情。

    三、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1、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审计活动主体——CPA的载体,其组织形式将对CPA的风险意识和价值取向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审计质量。目前我国实务工作中,绝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实行有限责任形式。这种组织形式的最大缺点就是CPA承担的责任是有限的,这一方面可能弱化CPA的职业谨慎意识,造成不应当的审计失误或失败。另一方面降低了风险责任对其职业行为的约束,导致CPA可能会为了个人利益降低审计质量,损害社会公众的利益。

    2、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一般来说,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与审计质量呈正相关关系。即事务所的规模越大,审计质量越高。它主要是通过影响事务所的声誉、审计失败成本和CPA的独立性与专业胜任能力来影响审计质量。首先,“大所”的审计失败成本更高,所以“大所”有更强的独立性以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其次,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易于吸收更多的专业胜任能力强、执业经验丰富的CPA,易于进行合理的人员结构安排,进而提升整体执业能力、提高审计质量。吕先锫等通过对2005年的行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也证明了当上市公司由“大所”审计时,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更大,说明“大所”的审计质量总体上来说是高于“小所”的。

    3、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文化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cpa审计知识点总结篇3

一、大数据时代下CPA审计的特征

(一)传统CPA审计与大数据CPA审计的对比

传统审计主要以手动操作,纸质环境为主,来进行审计。大数据审计则利用了更多新技术,两者的异同点可分析如下。

1.相同点

传统CPA审计与大数据CPA审计都必须以《注册会计师法》以及相关准则作为业务标准和职业规范,以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作为判断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是否合法的标准。并且无论是传统还是大数据审计,其审计过程都必须经过筹备、实施与报告这三个阶段,通过调查了解、签订业务约定书、评估内控、确认重要性水平、分析审计风险、编制计划、对被审计单位内控进行测试、对报表实行实质性测试、整理在审计业务中收集到的审计证据、稽核工作底稿、形成审计意见、编制报告等基本审计程序来发表审计意见。

2.不同点

从审计证据上来说,传统CPA审计主要存在于纸质上,通过查找被审计单位的账本和相关资料来获取审计证据,而大数据CPA审计则减少了繁杂的纸质任务,经远程技术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收集审计证据;从审计程序上来说,传统CPA审计主要依赖于传统审计程序,而大数据CPA审计则加入了更多技术上的支持,使其更加便利;从审计方法上来说,传统CPA审计方法是抽样审计,大数据CPA审计则可以进行总体审计;从审计时间上来说,传统CPA审计是定期进行审计,大数据CPA审计更多采用了实时审计;从内部控制上来说,传统CPA审计要求被审计单位人工操作,大数据CPA审计要求被审计单位采用自动化控制;从工作职员来说,传统CPA审计人员需要专业技能,而大数据CPA审计要求审计人员掌握操作这些信息技术的能力;从审计思维上来说,传统CPA审计先需要分析审计对象的每个部分,再对其整合,总结,大数据CPA审计打破了传统审计思维,掌握审计对象,分析数据然后进行总体评价;从审计风险上来说,传统CPA审计因为主要是抽样审计所以存在的风险较多,大数据CPA审计实现了总体审计,在一方面减少了抽样审计风险;从审计质量上来说,传统CPA审计不能保障审计数据的全面而大数据CPA审计使审计人员能运用计算机技术避免人工误差,使审计对象更加全面完整,审计质量也变得更高。

(二)大数据CPA审计的基本特征

因为有大数据的支持,总体审计得以实现,即使面对大量样本,也不再使用抽样的方法,使审计风险降低,审计结果的准确性提高。大数据使得被审计单位可以利用外部数据,这样解决了传统审计难以获得及运用外部数据的弊端,并且可以从许多的方面察觉可能会存在的问题,提高审计的精确性。大数据下环境,审计人员直接利用原始数据就可完成相应的审计工作,减少了被审计单位舞弊的可能性,并且极大的节约时间、人力和物力。因为大数据下的审计工作在互联网上运行,使得审计人员不需要去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查,也不用在固定时间进行工作,仅一台联网计算机,便可进行工作,使审计工作更加灵活,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审计效率。大数据审计使预算定额指标的分类更加细化,使得指标值之间的可比性提高。大数据审计能降低审计成本,比如,审计工作底稿要存储大约10年,运用大数据的信息技术可以将数据保存在云平台上,减少纸张使用量。审计人员还可以运用云平台进行工作,则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降低了相应的管理费用。大数据审计使内容从财务审计转变为综合绩效审计,以往审计主要关注的是被审计单位的收支情况,这使得审计监督仅仅分析了财务数据,不能深入分析被审单位的业务指标,导致审计结果不能全面的反映被审计的单位的绩效状况,而大数据审计使分析业务的数据变得信息化,因此使综合绩效审计得以实现。

二、大数据时代下CPA审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大数据时代下对CPA审计面临的机遇

1.审计质量提高

传统审计采用抽样审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企业需要审计的数据信息很多而且数据的采集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和时间,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工作效率,因此只能运用抽样审计,大数据审计则实现了全面审计,极大提高了审计质量,由于可以运用大数据,审计证据也变得更多,更准确,更全面,并且在大数据审计下所有的数据都是公开透明的,所以不存在其他因素的干扰。正因为这些原因,审计质量将大幅提高。

2.审计风险降低

大数据技术拥有强大的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使得审计工作的压力大大降低而且通过大数据技术还能够得出一个更为精确的答案,使得审计工作更加全面,进而减少了审计风险。大数据的应用还会使得舞弊现象减少,因为技术的应用使审计数据更加透明化,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公之于众,在此情况下,通过修改会计信息来获利变得不可行,因此大大降低了审计风险。

3.审计成本降低

大数据技术下,审计人员的工作时间和空间变得灵活,一些资料的上传录入可以保存到互联网系统中或者云数据平台,这样可以节约了空间而且还能够永久性保存,在需要查找相关资料的时候,可以直接在互联网上查找,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时间和空间,使审计成本在很大程度上降低。

(二)大数据时代下对CPA审计面临的挑战

1.相关审计人员需要具有数据分析能力

从传统审计转换到大数据审计,审计方式等都发生了转变,仅仅靠之前的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在使用大数据审计时,要有对数据的敏感度还要有对数据的分析能力,并且要熟练得使用有关软件,对数据能进行分析处理,进而得出真实可靠的结论。除以上能力外,审计工作还要求具备法律、经济、管理等知识和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信息系统运用的技术、评价内部控制能力等,审计工作是知识全面复合型人才,在现阶段审计部门里面大多都是审计业务员工,缺少专业性技术分析人员,一些大龄的工作人员可能接受新技术的速度比较慢。这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发展,所以需要提高审计人员专业技术的能力,培养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使其了解大数据技术以及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

2.审计应用技术落后

大数据审计不同于传统审计,它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方式,大数据审计不再依靠以往通过人工收集、整理和分析来的数据,这些工作将通过计算机来实现。但是计算机并不是直接的向审计工作人员提供精准的数据,而是提供图片信息和视频等传统的显示方式这些难以将信息精确的传达,所以就需要审计人员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使其再次可视化分析但是应用信息技术时,水平不高使数据精确分析能力降低。

3.数据保密问题

大数据审计结果都是通过网络上传,因此难以保证数据的保密性,审计工作涉及的活动由于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一些审计师可能会披露违反职业道德的数据内容以获取利益。但是在目前这种云计算方式下,把对审计工作的监督、管理的工作做好的话是十分困难,由于审计结果由第三方管理,审计相关人员可以轻松逃避责任。另一个方面是网络系统的风险问题,这要求企业需要完善自己审计系统的防御能力,能够应对各种网络风险的能力,否则系统出现漏洞就会使信息泄露并且形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三、大数据时代下CPA审计的发展策略

(一)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大数据审计的运用需要大量的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而现在审计人员大多都不具备此能力,所以要对审计工作人员进行专业能力技能培训,并且要使审计人员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意识转变,除了培养会运用大数据审计的工作人员还要培养审计队伍中的审计人员具备对审计大数据分析和评估的技能,这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大数据的准确度及可靠度。在培养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使每位参与审计的人员都具有个性化。

(二)建立自己的数据平台

在运用大数据平台时,收集数据和收集信息时容易受到阻拦,当被审计单位要求出具审计报告且无保留意见时,在被审单位要求以及审计准则要求时会相互矛盾,这时候,如果事务所拥有了自己的数据库和自身的数据平台时,事务所可以将客户数据进行录入,然后对其进行研究,运用这些数据能更加认识企业的过去现在,预测和分析企业将来的发展情况,进而可以扩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这样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开展预测、税收、咨询和企业战略等业务,能扩展经营范围,为其带来更多收益。

(三)提高安全意识,加强风险防范

因为计算机审计结果都是通过网络上传,因此难以确保数据是否完全保密,首先要对大数据云平台进行加密处理,控制用户的访问,管控大数据来保护敏感隐私信息。其次在大数据采集分析过程中实施保护,在执行过程中需要使用不同管理者。最后,要建立一个通过网状的客户端进行检测的一个异构数据中心的安全平台,以便及时发现异常,这样可以从最基础的地方对数据进行保护。

(四)完善审计组织模式

传统的审计组织模式采用的是分散的方式,大多都是小组分析,对工作人员进行小组分工,然后通过小组来进行分析数据。而大数据审计模式是统一的一个整体数据体,是以数据的分析为基础的审计工作,并且以数据为核心展开工作,可以有效得整合资源,变得更加科学和精确。

cpa审计知识点总结篇4

    虚假财务报告尤其是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所引发的严重问题已经引起了广大投资者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虚假审计报告作为对虚假财务报告的肯定和证明,在促成投资者做出错误投资判断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总体上讲,提供虚假审计报告的注册会计师(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CPA)无疑应对投资者由此造成的损失承担一定的民事赔偿责任,尤其是当CPA出具虚假审计报告是由于重大过失甚至欺诈的情形。但对于CPA按照独立审计准则要求执行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仍然出具了虚假审计报告要不要承担民事责任,会计职业界与法律界存在严重分歧,并于1995年前后形成激烈的争论。由于当时财务造假问题尚不严重,国家在这方面的立法和执法也存在盲区,绝大多数CPA和会计师事务所还未经历过任何诉讼,所以这场争论仅仅停留在学术争鸣层面。而近几年来一系列会计丑闻的发生,特别是2002年初最高人民法院了《关于受理证券市场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使CPA的民事责任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引起了会计职业界对CPA诉讼浪潮的担忧。会计职业界一方面加速制定审计执业准则,严格规范审计行为,以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另一方面也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进而在法律上获得对CPA职业发展应有的支持,从而避免成为企业财务造假的替罪羊。本文拟在合理界定无过错虚假审计报告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其产生原因和适用的归责原则,进而认定CPA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程度。

    二、CPA无过错虚假审计报告的界定

    ( 一 )审计报告真实性界定 审计报告是CPA执行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对企业财务报告真实性、合法性、公允性所作的证明文件。如果在审计报告中对真实财务报告进行否定或对虚假财务报告进行肯定,即是虚假审计报告。所以虚假审计报告是与真实审计报告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与财务报告的真实性紧密相关。对审计报告真实性判定标准存在结果真实和程序真实两种观点,结果真实观认为只有与客观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审计报告才是真实的,程序真实观则认为只要注册会计师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了审计,其审计报告就应该被认为是真实的。会计职业界更多地接受了程序真实观,认为结果真实本身也需要用法律所认可的标准、方法和程序进行判断,只有程序真实才是具体的、可操作的现实标准。所以判断财务报告真实性的标准应该是会计法律法规,包括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但是由于会计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和不完善,对一些事项的处理可能会导致人们对会计报告理解上的歧义,甚至明显偏离客观事实,此时若仍以所谓的“程序真实”来判断,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也是后果严重的。安然公司就是利用了美国会计准则的缺陷,通过设立许多“特殊目的实体”进行会计舞弊,安达信的CPA也是以此为借口之一为其出具了一份份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其实,程序真实和结果真实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追求结果的客观真实。结果真实是本源的直接的目标,在无法取得确凿证据认定事项真实性时,采用法律所认可的方法和标准来判定,是必要的。但当能够利用有关证据直接认定客观事实情况下,仍然坚持所谓的“程序真实”,甚至还依此得出相反的结论,那是荒唐的。所以审计报告的真实性界定应该是结果真实标准和程序真实标准的结合,先采用结果真实标准,在无法判断结果是否真实的情况下再辅助采用程序真实标准来界定。

    ( 二 )CPA过错的界定 CPA所以出具虚假审计报告,通常是由于有意或无意的过错。一般认为,有意过错即欺诈,是指CPA明知财务报告不实仍然故意作出虚假或失实的证明。无意过错也叫过失,根据对社会和当事人的损害程度分为一般过失和重大过失,但会计职业界更多的是主张按照CPA未能履行审计执业责任的程度和情节分为一般过失和重大过失。一般过失是指CPA在执业过程中缺乏“合理的关注”,即未能严格按照审计准则要求进行审计,重大过失是指CPA在执业过程中缺乏“最起码的关注”,未能遵循审计规范的最低要求。如果CPA在审计执业过程中既无欺诈,也无过失(包括一般过失和重大过失),则应该认为执业无过错。由于审计准则是由CPA行业组织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的,以此来判断CPA 在审计执业中有无过错,似乎违反了“任何人都不能够成为自己的法官”这一罗马古训。正因为如此,一些法律界人士认为,以审计准则来判定CPA有无过错缺乏公正性。刘燕(1998)指出:“如果说只要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满足了审计准则的真实性要求,就不能认为其工作的结果是虚假的,其逻辑是很荒唐的” 。刘正锋认为,审计准则是CPA行业的自律性规范,不能成为CPA注意义务的法定标准。颜延对此作出回应,他认为,独立审计准则是判断CPA注意义务的基础,由《注册会计师法》授权注册会计师协会拟定经财政部批准的独立审计准则,不但是CPA行业内部自律性规范,而且已上升为国家意志,具有法规效力,完全具有调整专业团体和社会上不特定第三人之间审计法律关系的效力。但是理想的标准应该是实质和形式的统一,如果审计准则能由一个与CPA无直接利害关系的机构或组织来制定,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嫌”。不过作者仍然赞成以独立审计准则作为判定CPA执业有无过错的现实标准,因为到目前为止,实在找不到比审计准则更权威、更科学、在实质上(而不是形式上)也更公正的标准。

    三、CPA无过错虚假审计报告成因及原则

cpa审计知识点总结篇5

1、对CPA执业经济意义的认知

不论是职业界本身,还是公众,都对CPA在信息时代的角色定位有了空前的一致认识:CPA无愧为信息专家。人们认识到:CPA的服务的确能够高效地为社会提供信息,在物流、资本流、信息流的循环中,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展开,能够合理有效地保证信息需求者获得较高质量的相关信息。与投资者自己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去成为信息拥有者相比,CPA行业的存在极大地节约了资源,CPA的经济效益体现在低成本、高效率地为资本市场服务;从社会总体资源的配置来看,节约了交易费用,大大减少了资源的浪费,提高了效率,创造了更大社会福利;同时形成的有效市场监督机制,也促使企业本身资源的合理配置。这就是CPA执业的经济意义。

当CPA执业的经济意义逐渐为人们所认知后,CPA的地位不断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注册会计师行业。当越来越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出现的时候,竞争也日益激烈。

2、供求市场

近年来,随着CPA职业队伍的不断扩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急剧增加,在会计服务市场上,CPA提供服务的能力有了级数的增长。脱钩改制以后,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有4800多家,业务规模远远大于国内事务所的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五大”)的供应市场容量同样空前扩张。但是从需求市场来看,虽然对CPA各项服务包括审计、咨询、税务及其他认证服务的需求都有所增长,但相对于供给能力,还存在着差距。尤其是合并重组高潮的到来,许多公司横向、纵向联合,大大减少了会计实体的数量,使得审计业务明显萎缩,也限制了非审计业务的开展。同时,企业外购行为刺激了非鉴证服务需求的上升,种种因素导致了CPA业务的竞争空前激烈。

二、竞争焦点

1、价格

价格竞争的成因:客户对于同质服务,关心的更多的是价格。近年来,一些公司由于财务资源的外购或者对本公司的会计相当满意,那些理性的股东就会要求减少审计费用。实际上,客户期望通过改善财务资源,节约部分审计成本。那么对于事务所来说,如果不降价,就会面临被更换的风险。而且在CPA不断拓展业务的今天,其扩大收入的手段集中在非审计业务上,如果能够通过适当地减少审计收入,来促进咨询或其他服务的增长,这显然是会计师事务所乐意接受的。因为审计收入存在比较统一的收费标准,相反,咨询作为一种增值服务,CPA能够把握较强的议价能力。

一旦价格竞争或明或暗地出现在审计服务市场,许多事务所在低价保住原有客户的同时,瞄准那些期望降低审计成本的企业,以低价来招揽这些客户,这样的价格竞争,即使不会损坏执业的质量,但对CPA行业来说,其职业福利也大大减少。

2、客户

国际“五大”之一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位CEO-J.Michael Cook在1985年就作出精彩的描述:假如五年前,某个事务所的客户来向我抱怨其所接受服务质量的低劣,我会毫不犹豫地在第一时间通知那个事务所的主管;但是在今天,如果同样的事发生,我会努力将这个客户争取过来。这段话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事务所对客户的竞争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但是,CPA业务发展到今天,没有客户竞争意识的事务所是无法立足的。事务所的客户需求远没有CPA预想的那么多。CPA已经意识到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在客户的数量与质量上下功夫。不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要获得、发展更多的客户,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对“关系”的重视。这种关系包括与原有客户、潜在客户、政府、主管部门等的关系。与客户关系的保持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迁就与依赖,和其他服务业一样,全新服务的理念也冲击着CPA行冲。

对于客户的竞争,促使着业内不断的探索与创新。除了改变传统的客户关系观念,国外事务所还有一种新的作法:“双所共审制”,即对上市公司和有合并报表的大型公司的会计报表,要有两家事务所联合审计,共同写出审计报告,如果意见有分歧,也可分别写出审计报告。这种做法的优势在于,可以互相牵制、优势互补、达到执业质量的控制与监督,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客户竞争。但是无可避免,这种做法违背了市场经济对效率的要求,而且在两所意见出现分岐的时候,公众面临着如何进行选择的问题。

3、人才

“CPA服务的收费是按专业人才不同的层次区分,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内部人员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公司获取收入的能力,所以在人事招聘中同样存在激烈的竞争。同时,CPA业务范围的扩展,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从专业人才扩展到多样化人才,包括法律、网络、税收、商业战略、心理学等各方面的人才。在技术上,由于CPA在执业时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纯粹的技术判断已经无法适应CPA业务的要求,无论是传统的审计业务,还是新兴的咨询项目,对CPA执业经验、专业判断的要求越来越高,拥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更能体现其潜在创造价值的能力,因此在人才竞争上,谁拥有这些人才,就等于在竞争中占有优势。

三、竞争带来的影响

1、规模

有学者提出,CPA服务市场最有效的形式是寡占市场(寡头垄断)。基于会计师事务所法定业务“审计”这种产品的特殊价值(直接影响众多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和社会经济秩序)和无差别性(均为按审计准则执行的法定审计),寡占市场的优势可以冲淡审计活动的地域性色彩,减少来自当地政府的行政干预;而且形成的若干家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增强其保持独立性的实力,并实现规模经营的经济性;还有利于保持审计业务的连续性,通过以前年度的工作积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事务所的生存能力,不会因为一件诉讼案子的赔偿而关门大吉。

事实上,成熟业界所组织的形式也证明了这一点。而竞争在这一市场结构的形成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激烈的竞争机制实现了优胜劣汰,一些小规模的、业务能力不强、没有足够抵抗风险能力的公司或者被吞并,或者解散。国际从“八大”变成了“五大”,我国也掀起了会计师事务所合并、联合的热潮。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给了很大的支持,鼓励在国内组建一批网络性的大型事务所。

2、组织形式与结构

会计公司在竞争中的优势将取决于内部机制的发展,竞争充当的角色就是对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机制、结构的合理性进行检验。CPA业内、业外的竞争导致事务所内部结构不断调整和改进。最典型的就是安达信咨询与安达信集团的彻底分离,只有彻底分离,才会减少利益冲突与争议。

职业界在外部环境和业内外竞争的压力下,正在努力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最适合所提供的服务,什么样的服务项目可以并存,哪些业务应该交由其他主体来做,什么样的组织结构能提高整体效率等等。现阶段职业界已经形成共识,合伙制是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最佳组织形式,成为西方国家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绝对主流。内部组织结构也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金字塔型结构,从最高级别的首席合伙人到最低级别的助理人员,随着级别的不断降低,每级人数相应成一定比例增大。而在我国,脱钩改制后,90%的事务所经过联合、改制成为有限责任制,内部结构或为菱形(项目经理人数较多,助理人员相对较少),或为凸形(项目经理人数过少,助理人员过多),无论是何种形式,都不是事务所的最佳结构,造成责任不明确,效率不高,成本较大等影响其竞争力的不良后果。对于这种现状,有一部分应归因于我国CPA业务竞争不力、无序。

3、营销战略

20世纪70年代中期,“营销”对于CPA业界来说,是个奇怪而多余的概念,更不用说去聘请营销专家。但是在今天,在全球化信息需求的大环境下,CPA提供的能给企业价值带来增值的服务完全融入了商业社会,竞争无可避免。如前文所述,CPA业内的竞争一直是敏感问题,无论是业内、公众、还是监管者对于竞争是否必要一直争论不休,但是,这种讨论并没有使任何有战略眼光的会计公司停止抢占市场先机,相反,随着大营销时代的到来,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服务机构,也开始尝试通过成功的营销战略构筑竞争优势。早在80年代初就有学者提出发展营销战略的四个步骤:定义现时需求与潜在客户;划分相同需求的市场;选择目标市场;设计能够带来效益的服务。这种营销战略被许多大型会计公司所运用。和其他企业的营销战略所不同的是,会计师事务所发展营销战略、甚至高价聘请营销服务机构的目的不是为了产生更多的直接收入,而是通过各种合理的营销手段,建立良好的形象,吸引客户。

竞争使得营销战略在事务所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营销战略在事务所的实施与渗透,促使竞争朝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或许是反对竞争的人士所预料不及的。

4、职业形象

cpa审计知识点总结篇6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CPA的要求越来越高,CPA的会计咨询等服务业务也应运而生。CPA的审计业务已在内部审计业务发生重叠,它完全可以充任内部审计主体。本文拟对CPA充任内部审计主体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作以下探讨。

一、CPA充任内部审计主体的可能性

CPA充任内部审计主体,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上看都具有其可能性:

1、CPA充任内部审计主体的理论基础。按照受托责任学说,会计是对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和结果进行认定、计量和报告,审计是在会计提供的各类受托责任报告的基础上,对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和结果进行重新认定、计量和报告。对于那种服务于公司内部各个利害关系人或各个委托人,审查内部受托责任的审计,称内部审计;对于那种服务于公司外部各个利害关系人或各个委托人,审查外部受托责任人的审计,称外部审计(CPA审计)。由于公司外部的各个委托人往往以已确定的标准来评价公司最高管理当局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看其是否值得信赖,所以,公司最高管理当局也会依据这些“委托人标准”来评价其下属各部门受托责任的履行结果,这样最高管理当局对外是受托人,对内是委托人。这种身兼两任的现实说明内部受托责任是外部受托责任向公司内部的延伸;内部受托责任的基本目标就是完成外部受托责任。这种内、外部受托责任的一致性,使外部审计取代内部审计成为可能。

2、内部审计目标可以通过外部审计来实现。内部审计的目标是通过分析、评价、建议和恰当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来帮助公司管理人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责任,这个总目标的实现涉及以下主要活动:①审查和评价会计、财务和其他经济控制的稳妥性、充分性和适当性,以合理的成本建立有效控制;②查明遵循既定方针、计划和程序的程度;③查明公司经营资产的成效和防止各种损失的程度;④查明组织内部完成的各项管理数据的可靠性;⑤评价执行指定任务的质量;⑥提出改善经营管理的建议。

外部审计的目标是通过对被审计一定时期内会计报表所反映的经济活动和数据进行审计,并在此基础上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以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发表意见。由此可见,内部审计目标可以通过外部审计来实现。

二、CPA充任内部审计主体的合理性

按照传统审计理论,内部审计是由内部审计人员来执行的。但是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诸如: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机构、时间因素、知识结构以及审计的成本效益比等。我们在考虑由CPA充任内部审计主体的合理性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1、从内部审计的组织机构上来看:内部审计部门是公司内部的一个部门,由其审核公司的经营业务,并帮助公司管理当局作出决策。这种隶属于公司的机构设置决定了内部审计人员没有独立性,不能公允地评价企业的经营业务,但如果独立于公司而单独设立一个不同于外部审计的部门,其工作经费等方面都难于落实,而设立这样一个部门,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职能上,都和外部是计机构完全相似。基于以上观点,外部CPA审计机构取代内部审计部门,由CPA充任内部审计主体是十分合理的。

2、从历史上来看:外部CPA从开始就是充当公司顾问或咨询师,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进行财务调查。只是在财务审计制度确立以后,他们才逐渐地转向为管理当局提供服务,为社会各界利益关系人提供有用的信息。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CPA的要求越来越高。CPA在执行业务过程中,不仅要利用其专门常识和实践经验审查财务会计事项,而且要分析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这样就能在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特别是会计管理)情况,为社会各界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同时,向公司管理当局提供改进管理的建议。

3、从成本效益的关系上来看:成本费用是制约内部审计的重要因素。公司要开展内部审计,就必须设置相应的内部审计部门,配备相应的内部审计人员。这对于规模较大的公司也许合算,但对于规模较小的公司来说,很可能就承担不起常设内部审计机构的费用开支,转而聘请外部CPA从事该公司的内部审计。况且即使能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公司,也可能在内部审计方面所花费的费用大于解决问题而产生的收益。就外部CPA审计而言,CPA长期从事鉴证业务,有很强的成本效益意识,所以CPA进军内部审计领域是十分合理的。

4、从独立性和客观性来看: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公司,由于种种原因公司内部审计得到的信息往往不像外部审计得到的那样多。更重要的是,内部审计的建议很可能因种种障碍难于执行;外部审计由于具有高度的超然独立性和客观性,因而其建议很可能易于贯彻执行。

cpa审计知识点总结篇7

(1.山东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000;2.中国民生银行济南分行,山东 济南 250000)

摘 要:本文就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IPO审计中的主要问题展开讨论,分别从测试时点、重要性确定、审计资源分配、存货完整性、虚假交易关联交易识别、信息系统以及CPA自身素质等七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希望能够对审计人员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 :IPO审计;风险导向审计;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114-01

IPO审计是一项复杂且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作,涉及企业改制、上市申报等诸多方面。在IPO审计中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有助于我们评估风险,制定更加有效的审计程序。当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有它固有的局限性,下面介绍一下IPO审计中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测试时点问题

内部控制测试的时点与IPO审计中财务报表期间有所不同,CPA在首次进行IPO审计时,一般把内部控制测试的时点确定在审计期间的最后一期。也就是说,在最后一期内了解IPO公司及其环境,评价内部控制设计及其运行的有效性,但一般不对控制是否在整个审计期间一贯执行进行针对性测试,而IPO审计要求CPA审计三年加一期的财务报表。在前三年的审计中没有对内部控制进行深入的了解,只在控制测试环节执行穿行测试,是无法获取有效的审计证据对前期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的,也无法进一步识别重大错报风险,实施实质性程序。这种测试时点的不配比性导致审计效率降低,也不利于审计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人为主观因素对确定重要性影响过大问题

CPA依靠职业判断确定重要性水平,而其职业判断来源于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需求的了解程度。通常的做法是按照选定基准的某一百分比作为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水平,基准采用的相关财务数据通常包括前期、本期和预测的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其中,由于IPO公司情况将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对本期和预测的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做出相应的调整。针对同一家公司,不同的CPA会确定出不同的重要性水平,进而影响审计计划阶段重要性的确定和实际执行阶段中重要性的修订。一般情况下,IPO公司都处于经营规模成长期,资产规模和利润水平波动较大,如基准选择不恰当,将直接影响财务报表层的重要性判断,进一步的审计程序也都会受到影响。

三、不合理的审计资源分配问题

IPO审计周期长、范围广,CPA需要考虑所有与财务报表披露相关的经营风险以及内部控制设计、执行的有效性。审计初期计划、执行阶段,要实时考虑重大错报金额;完成阶段还要考虑未调整错报的风险。这些都将导致审计工作底稿纷繁复杂,占用大量审计资源。在实际审计过程中,CPA在风险较低的领域分配了过多的审计资源,但并没有改变实质性程序,仍然大量抽样以降低审计风险。

四、存货完整性确认存在问题

在IPO公司资产总额中存货一般占比较大,特别是制造业企业。根据审计准则1311号规定:“注册会计师需要检查存货以确定其是否存在,评价存货状况,并对存货盘点结果进行测试;观察管理层指令的遵守情况,以及用于记录和控制存货盘点结果的程序的实施情况;获取有关管理层存货盘点程序可靠性的审计证据。”然而这些程序是作为控制测试还是实质性程序,则取决于CPA的风险评估、审计方案和实施的特定程序。在测试存货盘点结果时,CPA可以从存货盘点表中选取项目并追查至实物,或者从实物中选取项目追查至存货盘点表,从而获取有关盘点记录完整性和准确性的审计证据。但在IPO审计中,CPA在审计中无法获取全部存货的审计证据,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审计范围。

五、虚假交易、关联交易无法识别

IPO公司为了满足证监会等相关部门的审查要求,进而成功上市,通常会想尽办法调节利润,主要实现途径就是虚假交易、关联交易。为了更加隐蔽,这些交易可能会大量发生,但金额较小,这就增加了报表的整体错报风险,导致审计瑕疵。虽然审计准则明确了关联方的认定标准,但企业不配合提供的情况下,获取关联方信息仍非易事。因此,关联方信息获取的不充分,就很难识别虚假交易、关联交易,导致审计风险。

六、信息系统不完善问题

根据审计准则规定,CPA需要对审计各环节实施总体复核,并运用分析程序。在实际操作中,CPA需要与IPO公司财务、行业相近企业的可比信息,进行分析比较。通过税收部门的OSIRIS数据库获取可比信息,成本很高,不便于推广。单凭审计项目组又很难获取相关数据,也没有完备且可直接利用的数据库,导致CPA在进行分析程序是无从下手。

七、CPA素质有待提高

项目组人员一般对会计知识较为精通,但对企业管理及经营了解有限,导致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应对不准确,选择的实质性程序与账户、交易层次认定不匹配;对判断舞弊更是缺乏经验,应对乏力。

cpa审计知识点总结篇8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 行业 竞争中国

目前,aicpa执业资格证书已经受到世界五百强企业、众多跨国公司和美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推崇,在中国的发展前途被普遍看好,cpa行业竞争也日益激烈。

一、形成竞争的因素

(一)对cpa行业的认知

2008年金融危机突然袭来让美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无所适从,裁员3万多人。之前快速扩展的“四大”,来自行业竞争格局转变的压力,正变得越来越大。在信息时代的角色定位有了一致认识:cpa无愧为信息专家。人们认识到:cpa的服务的确能够高效地为社会提供信息,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展开,能够合理有效地保证信息需求者获得较高质量的相关信息。与投资者自己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去成为信息拥有者相比,cpa行业的存在极大地节约了资源,cpa的经济效益体现在低成本、高效率地为资本市场服务;同时形成的有效市场监督机制。当cpa执业的经济意义被人们所认知后,cpa的地位不断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注册会计师行业。当越来越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出现的时候,竞争也日益激烈。

(二)cpa行业的供求市场

随着cpa职业队伍的不断扩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急剧增加,在会计服务市场上,cpa提供服务的能力有了级数的增长。脱钩改制以后,中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有5000多家,美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的办事机构46个,业务规模远远大于国内的事务所。但是从需求市场来看,虽然对cpa各项服务包括审计、咨询、税务及其他认证服务的需求都有所增长,但相对于供给能力,还存在着差距。尤其是合并重组高潮的到来,许多公司横向、纵向联合,大大减少了会计实体的数量,使得审计业务明显萎缩,也限制了非审计业务的开展。种种因素导致了cpa业务的竞争空前激烈。

二、cpa行业的竞争焦点

(一)价格

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一般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产品费用,即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出具审计报告所需要的费用;二是预期损失费用,包括诉讼损失和恢复名誉的潜在成本等;三是会计公司的正常利润。

价格竞争的成因:客户对于同质服务,关心的更多的是价格。近年来,一些公司由于财务资源的外购或者对本公司的会计相当满意,那些理性的股东就会要求减少审计费用。实际上,客户期望通过改善财务资源,节约部分审计成本。那么对于事务所来说,如果不降价,就会面临被更换的风险。而且在cpa不断拓展业务的今天,其扩大收入的手段集中在非审计业务上,如果能够通过适当地减少审计收入,来促进咨询或其他服务的增长,这显然是会计师事务所乐意接受的。一旦价格竞争或明或暗地出现在审计服务市场,许多事务所在低价保住原有客户的同时,以低价来招揽这些客户。cpa行业价格竞争行为亟待规范。

(二)客户

cpa业务发展到今天,没有客户竞争意识的事务所是无法立足的。事务所的客户需求远没有cpa预想的那么多。cpa已经意识到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在客户的数量与质量上下功夫。要发展更多的客户,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对“关系”的重视。这种关系包括与原有客户、潜在客户、政府、主管部门等的关系。全新服务的理念也冲击着cpa行业。对于客户的竞争,促使着业内不断的探索与创新。美国cpa行业有一种新的作法:“双所共审制”,要有两家事务所联合审计,共同写出审计报告,如果意见有分歧,也可分别写出审计报告。

(三)人才

cpa服务的收费是按专业人才不同的层次区分,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内部人员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公司获取收入的能力,所以在人事招聘中同样存在激烈的竞争。同时,cpa业务范围的扩展,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从专业人才扩展到多样化人才。在技术上,由于cpa在执业时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纯粹的技术判断已经无法适应cpa业务的要求,无论是传统的审计业务,还是新兴的咨询项目,对cpa执业经验、专业判断的要求越来越高,拥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更能体现其潜在创造价值的能力,因此在人才竞争上,谁拥有这些人才,就等于在竞争中占有优势。竞争导致行业人才缺失,在cpa行业,人才的流失往往不被重视,大客户的流失却倍受关注。基于此,有些优秀人才在利益和审计责任的较量中选择转所,新手往往经验逊色,就有可能降低审计业务质量。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容易被大财团、大公司猎取。这样事务所就成了一个练兵场,时代为cpa行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转贴于中国 http://

三、竞争带来的影响

(一)规模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是全球会员规模最大的注册会计师协会组织,在全球拥有约45万会员,取得aicpa执业资格证书可以进入内地美资企业、赴美上市公司、以及美国本土企业,同时也获得了应聘外企财务经理、财务总监岗位的优先录用条件,目前具备该资格的从业人员人均年薪已超过40万元(7万美元)。美国cpa行业自律监管对世界各国cpa行业监管的发展影响最大,cpa行业发展到现在的独立监管、行业自律监管与政府监管相结合的体制。通过自律监管组织之间的竞争促进cpa行业的发展。增强其保持独立性的实力,并实现规模经营的经济性;还有利于保持审计业务的连续性,通过以前年度的工作积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事务所的生存能力,不会因为一件诉讼案子的赔偿而关门大吉。中国

激烈的竞争机制实现了优胜劣汰,一些小规模的、业务能力不强、没有足够抵抗风险能力的公司或者被吞并,或者解散。cpa的业务,有审计、验资、咨询、会计服务、税务、资产评估、特殊项目鉴证等。事实上,美国会计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办事处已迅速吸纳本地人才进入管理层。因此,可以将这些会计公司视作是本地化的会计公司,而不是国际化的会计公司。在这种情形下,美国会计公司对中国的会计行业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

(二)营销战略

在全球化信息需求的大环境下,cpa提供的能给企业价值带来增值的服务完全融入了商业社会,竞争无可避免。cpa业内的竞争一直是敏感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但是,这种讨论并没有使任何有战略眼光的会计公司停止抢占市场先机,相反,随着大营销时代的到来,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服务机构,也开始尝试通过成功的营销战略构筑竞争优势。通过各种合理的营销手段,建立良好的形象,吸引客户。竞争使得营销战略在事务所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营销战略在事务所的实施与渗透,促使竞争朝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或许是反对竞争的人士所预料不及的。

(三)cpa的执业风险

现在各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满足客户的不同需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业务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在传统的服务项目基础上,许多会计师事务所还增加了新的咨询服务作为补充。这些新的服务项目包括:财务计划、投资咨询、认证服务等,甚至还包括对与会计有关的计算机技术和电子商务提供专业营销知识。新的服务项目的提供,一方面给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了新的业务增长点,另一方面,也加大了cpa的执业风险。与cpa的传统业务相比,与这些新的服务项目配套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项目中主观判断的因素所占比例更大,这导致cpa提供的咨询建议越多,承担的职业责任风险也就越大。换句话说,随着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范围的扩大,cpa职业责任风险将数倍增长。

cpa行业应建立和完善信用档案制度,会同公示和惩戒制度以保诚信建设。事务所之间压价竞争现象已经普遍化。为占一席之地,事务所普遍采取“低价进入式审计定价策略”招揽审计业务,引发审计市场的价格战争。审计收费过高,也可能存在“购买审计意见”的行为,造成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的极度依赖。同时,低廉的收费不利于吸引和凝聚高素质的审计人才,不足以支持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的投入,使得cpa没有专业胜任能力去发现错弊。低廉的收费只能与低服务水平的成本相配比,以至于cpa可能减少审计程序,无法保持应有的职业道德水准,降低了审计质量,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cpa职业形象

随着cpa责任的加大、诉讼案件的急剧上升,使得cpa的职业声望大打折扣。我们必须看到,竞争也是把双刃剑,竞争的另一个后果避免了cpa对公共福利的损害;竞争也带来了对职业道德的规范。具有较高声誉的会计师事务所赢得竞争优势的同时,也会注重形象保持与提高,成为cpa业界的领头羊。中国

cpa审计知识点总结篇9

【关键词】 注册会计师;英语水平;对策建议

一、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英语水平较低的主要表现

(一)我国 已“走出去”的会计师事务所屈指可数

会计师事务所不管是积极携手国际盟友,在与盟友的合作中提高自身能力,在合作中“走出去”;还是强化自身实力,同时到国外设立分所,自主规划国际化版图,对CPA的英语水平均提出了高要求。因为英语水平是培养国际化审计人才的关键所在。由于目前行业内了解国际情况、能够与国际准则接轨的专业人士数量太少,大批资深注册会计师外语水平一般,无法适应境外审计需要。这种状况直接带来中资所业务能力不足和在高端市场上的空白,并由此导致能够真正“走出去”的事务所数量有限,目前仅有立信、中瑞岳华、京都及信永中和等不足10家。而截至2009底我国中资所的总数是7 280,“走出去”等仅占0.14%。

(二)后备CPA的英语水平不容乐观

从2005年起,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决定,在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的同时,实施英语测试,作为选考科目,不计入总成绩;目的是考察注册会计师在国际环境下,运用英语进行沟通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处理业务的能力;主要是用于掌握应试者的英语水平,为今后行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确定培养目标和对象,并激励和引导考生提高英语水平,以满足中国经济和行业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需要。

从表1的数据中不难发现:CPA统一考试和英语测试的参考人数悬殊过大,参加英语测试的人数和通过率呈下降趋势。这其中固然受考生精力有限和英语测试成绩不计入总成绩因素的影响,但同时也很难想象有一定英语基础的考生会选择放弃参加英语测试,整个注册会计师后备群体的英语水平太低已成不能否认的事实。会计界曾普遍认为: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会计师语言水平较高。但从以上测试结果看,显然是有些乐观了。

二、我国CPA整体英文水平偏低的成因

(一)CPA考试制度对英语的要求偏低

2009年我国采取新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考试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设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法、税法等6科。第二阶段,设综合1科。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各科目均不设英文附加题。第一阶段的单科合格成绩5年有效。对在连续5年内取得第一阶段6个科目合格成绩的考生,发放专业阶段合格证。第二阶段考试科目应在取得专业阶段合格证后5年内完成。对取得第二阶段考试合格成绩的考生,发放全科合格证。将2007、2008年实行的在考试科目中增加英文附加题制度及英语测试制度加以合并,与有关国家和地区会计师组织联合举办统一的英语水平测试。水平定在“在英语环境中工作的能力”。英语水平测试拟于2009年开始实施,考生在取得注册会计师考试全科合格后才能报考。英语水平测试合格证书独立于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合格证书。

新考试制度规定的报考要求是,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中国公民,可报名参加专业阶段考试:高等专科及以上学校毕业的学历;会计或者相关专业(指审计、统计、经济)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特别允许在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报考)应引起注意的是,考生在拿到全科合格证之前没有任何英文考试内容和要求。

新做法固然能够全面提升注册会计师行业英语测试水平及国际认可度,但在我国目前整个CPA行业英文水平比较低下的背景下,在CPA考试的漫长过程中不考虑英语因素显然有失妥当。因为正常情况下一般考生要经过3~5年的时间才能通过6科考试,再加上综合测试的时间起码又要一年时间,那么在4~5年的考试历程中,英语能力通过什么途径提高,提高的动力又何在呢?

(二)对考取国际与我国CPA同类资格的人员政府和行业缺乏激励

我国考生由于受语言、考试成本等的约束,考取国际同类资格的人比较少。我国CPA在本土是金字招牌,国外再有影响的会计师在我国也没有签字权。

考过ACCA的考生英语水平无疑较高,因为考试和答题必须使用英文。英文不过关的考生,对ACCA绝对会退避三舍。目前,中注协致力于支持中国CPA取得国际有影响力的国外职业资格,但对我国考生直接考取国际同类资格没有相应的鼓励和支持。

(三)中注协和会计师事务所对CPA英语后续教育整体要求偏低、培训力度较小

中注协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已经开展的培训项目基本上属于职业培训,虽然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巨大投入,但毕竟人数有限,普及面窄,对整个CPA行业英文水平的提高杯水车薪。

(四)相关部门对高校会计教育在培养后备CPA英语水平中的作用不够重视

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能够胜任承接国际业务的人才,壮大国内所的CPA力量,需要从基础着手。对CPA人才的教育培养,一般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一个是在校的前期教育培养阶段;另一个是在职的后续教育培养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工作密切相关,对形成和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对高等院校会计教育英语没有硬性的要求和具体的指导和奖励措施,高校即使对CPA专门化专业也没有英语的教学具体目标。

三、提高我国CPA英语水平的建议

在CPA审计行业,人是关键因素,资产就在人的脑袋里。发展培育100家左右具有一定规模、能够为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提供综合服务的事务所、培养在英语环境下可以开展CPA业务的国际性人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工程。为能够抓住我国CPA行业的发展关键,给国际化人才建设打下牢固的英语基础,建议在以下几方面多管齐下,共同努力,以产生联动效应。

(一)完善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

1.针对不超过一定年龄的考生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在报考条件中明确英语要求。目的在于使新生的CPA后备力量有较高的英语起点,为今后具备英语环境下工作的能力夯实基础。同时也必然会吸引更多优秀的金融、财会、审计人员参加该项资格认证测试,中注协可以据此进一步提高行业影响力。英语要求可定位为已过四级,更好的办法是先单独进行英语的面试笔试,确保考生有一定程度的英语沟通能力。

2.在考试内容上,逐步增加一定量的英语专业试题。具体操作上可暂沿用2007、2008年的做法,增加各科英语附加题,不管是10分还是5分,把能起到奖励作用作为出发点。以后再根据需要逐步在各科考试内容让英语占上适当的比例,作为必考内容。在决定这一比例时,需要综合考虑我国的诸多因素,例如考生结构、行业需要、历年考生英文考试成绩等等,这是个渐进动态的过程。

(二)鼓励报考国际同类资格考试

可否考虑对已通过国际公认度较高的同类资格考试的人员能直接发放我国CPA执业资格证书,这样做势必会对后备CPA从业人员英语水平的推进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确认国外同类资格国际认可度的标准,需要根据客观情况由中注协组织认定。譬如ACCA、CIA。

ACCA在注册会计师国际化方面比较突出的是,具有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会员的“特许公认会计师”,取得这一资格,便拥有一项国际认可的专业会计师资格,在英国、欧洲及世界上其他一些主要国家(大部分为原英联邦国家)被认为具有法定会计师资格,可成为执业会计师(即注册会计师)。ACCA考试共有14门,分为基础、证书和专业三个阶段。从1990年开始,ACCA在中国进行培训和考试,相当一部分参加学习考试的中国学员已取得了ACCA资格。

CIA是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ERTIFIED INTERNAL AUDITOR)的英文简称,它不仅是国际内部审计领域专家的标志,也是目前国际审计界唯一公认的职业资格。CIA需经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 简称 IIA)组织的考试取得。我国考生可选择用英文或汉语考试。另外,还有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的注册会计师等等。

(三)在后续教育中强调英语能力的培养,可作为限定年龄以下CPA年检的一项内容

根据CPA的年龄层次,对年轻的CPA提出英语后续教育的要求,并作为年检接受后续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各地注协需认真组织英语教学,选取有能力的师资,教学内容侧重专业英语,而非公共英语。具体教学形式酌情面授或远程。

(四)会计师事务所加强内部治理,对能够在英语环境下工作的CPA采取重奖机制

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现在是市场经济,提升本土事务所的竞争力说到底还是要取决于会计师事务所自己的努力程度。会计师事务所应按照《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指南》的要求,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专业发展目标,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政策和专业人才结构规划,注重人力资源的有效使用、合理配置和战略储备。

尤其是那些已经“走出去”,在中国香港和国外设点的事务所,若能够对在境外做好项目、为事务所在境外扎根作出突出贡献的CPA施行高奖励制度,使他们的收入位居行业榜首,势必将带动所里的其他CPA加强英语学习,从而提高整个事务所使用英文进行沟通和工作的能力。

(五)在高校会计教育中注重培养后备注册会计师的英语能力

单就英语而言,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1.调整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在一些高校设置的大会计专业,只注重培养一般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人才,并没有把注册会计师人才的教育培养摆到应有的位置。1995年,为加强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的培养,经全国注册会计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批准,财政部和有关高校专家组成的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资格评审及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确定了清华大学等23所院校为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试点院校。该专业至今已毕业的学生约有9届,大约有8 000多人,而我国注册会计师的需求量为35万人,有20多万人的缺口。

在会计专业之外,另设注册会计师专业,只是一种过渡办法,不利于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和通才教育。因此,不宜长期坚持下去。而应该拓宽现有大会计专业的口径,把培养未来的注册会计师作为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使所有会计专业的学生都能接受注册会计师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训练。

2.提高会计师资英语水平。师资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了一所院校的总体教学质量,而且也是影响实现预期目标的最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英语教育的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师资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十分欠缺。应当看到,高校会计专业师资水平的提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除了高校内部采取一些激励、竞争措施外,还要依靠国家、社会尤其是会计职业界的大力支持,要为广大教师创造参与实践的机会。

目前,既懂财经会计知识又能熟练运用英语教学的教师奇缺,除积极引进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教师外,还必须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养,可考虑由教育部或中注协出面,选拔有一定英语功底的会计教师到境外大学或事务所学习,参加境外CPA业务实践。

3.对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提高会计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外语实际运用能力,开设双语课程是必经之路。因为能够胜任会计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教师英文水平高且专业知识比较丰富,能够熟练使用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培养学生阅读英文文献的习惯与能力,让学生随时了解、吸收和借鉴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动态。经过大学专业课双语学习的学生,必然会为未来具有英语环境下的工作能力打下牢固的语言基础。

建议财政部会同教育部对高校会计专业加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在师资培训、教材和教学设施的配备上给与大力支持。

4.将中注协“选拔CPA专业方向学生到境外实习”的范围扩展到整个会计专业。为全面贯彻落实行业人才培养“三十条”的有关要求,加大行业后备人才培养力度,培养高质量的行业人才后备队伍,促进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办学质量和CPA资格前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中注协建立了CPA专业方向优秀学生赴境外实习的选派机制。自2005年开始,每年选拔一批品学兼优的CPA专业方向在校学生,到境外国际会计公司实习三个月。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累计将336名学生送至境外各国际会计公司实习。此举极大提升了CPA专业方向的社会影响力,现已成为CPA专业方向院校本科教育中的亮点。

为我国整个CPA行业的发展,适当考虑在全国所有高校的会计专业学生中开展此项选拔可能效果更好。因为目前具有CPA专业方向的院校还是相对较少的,不到30所,而大多文科类院校和部分理工类院校均有设置会计专业。仅就CPA专业方向选拔学生,难免会遗漏同样有潜力且将来准备从事CPA职业会计专业的优秀学生,效果势必有悖此举初衷。

【参考文献】

[1] 陈毓圭.顺应国际化趋势 培养国际化人才――关于中国CPA行业人才培养情况的介绍[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10).

[2] 顾奋玲.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走出去”现状及战略研究――基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走出去”调查问卷的分析[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9(8).

cpa审计知识点总结篇10

[关键词]CPA考试制度;考试资格;考试内容;考试模式

注册会计师(以下简称CPA)考试制度由基本制度、质量保证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三个部分组成。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2009年1月正式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这次改革主要涉及基本制度中考试阶段划分、科目设置、考试内容等几个方面。改革方案提出的改革内容主要是在旧考试制度规定的科目基础上进行分拆、补充和整合,将一个阶段的考试划分为两个阶段的考试。将第一阶段考试设为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法、税法等6个科目;将第二阶段考试设为综合1个科目,第二阶段考试着重考查考生在CPA执业环境中有效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改革对CPA创新执业理念和技术、增强职业判断能力,培养和选拔CPA国际化人才,以及CPA行业的健康发展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做大做强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认为还可以从提高报考资格、拓宽考试内容、创新考试模式等方面进一步完善CPA考试制度。

一、提高报考资格,强调专业素养

在我国,考生的报考资格是由法律予以规范的。1994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八条明确指出,“具有高等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的学历、或者具有会计或者相关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中国公民,可以申请参加CPA全国统一考试;具有会计或者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可以免予部分科目的考试”。如今,我国市场经济和教育形势已发生很大变化,再沿用十多年前的标准已不恰当。

(一)提升学历门槛

法律规定报考者只需要高等专科学历即可,这一规定符合20世纪末期的时代背景,当时CPA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远远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需求,而高学历的人才也很稀缺,因此,将报名条件定为大专起点没有不妥。但是近十年来,随着高等院校扩招政策的普及,大学本科教育已从20多年前的精英教育变成大众教育,全国每年的本科毕业生就有几百万,大学本科学历已非常普及。专科学历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已属于低学历,其主要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理论基础相对较薄弱,不能适应当前CPA事业发展对高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

此外,综观世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对CPA考试资格的要求。英美等国对学历要求最高,除必须要有大学学历外,同时要求有大学学士学位,其中美国事实上已经要求硕士研究生学历了。法德等国对学历要求相对低些,没有对学位作出要求,但要求最为宽松的法国也强调报考者必须要有至少3年的正规大学教育经历。我国的准入门槛与世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这与资本市场发展需要、CPA的基本素质要求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均不相适应。因此,笔者建议将学历门槛提升为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

(二)提出专业背景要求

就报考者的专业基础而言,我国只是对以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报名的考生提出了会计或相关专业的要求,对专科起点报名的未作任何限制。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都要求参考人员具备会计、商法、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背景,其中澳大利亚最为严格,要求有会计或财务专业学士学位才能报考。

美国著名的审计学家和教育家罗伯特・K・莫茨在和学生侯赛因・A・夏拉夫合作的名著《审计理论结构》中也谈到了会计工作经验的重要性:“所有的审计人员首先是会计人员,至少应该经过会计培训。因为,如果审计人员不清楚会计资料是如何收集、汇总、分类和表述的,他就不可能有效地验证这些会计资料。所以,审计人员必须懂得会计程序和处理方法,必须熟悉应用方法和技术。从这一意义讲,会计为审计研究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识。审计人员只有具备了会计能力时才能具备审计者的能力。”所以。笔者建议要求报考者有一定期限的会计工作经验,或至少应在会计等相关专业修满规定的学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国家主席令的国家法律,此次改革方案只能在现行法律框架内进行,不能与之抵触。而提高报考者的学历门槛和强调会计工作经验不仅是我国市场经济和教育发展形势所需、国际大势所趋,而且是更好地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必然要求。因此,财政部应积极游说国务院或全国人大财经工作委员会等相关部门,敦促他们提交修改CPA法律的提案,使该法修正案尽早通过。

二、拓宽考试内容,增设面试环节

旧的考试制度下,我国设有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税法5门课程。考生只要在5年内考过这5门就可拿到全科合格证,再具备2年的审计工作经历即可申请成为执业CPA。这5门课程主要侧重专业知识,考查的宽度较窄,内容不够全面。改革方案采用“6+1”的设计模式,在旧制度5科基础上新增“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作为第一阶段考试内容,并增加综合测试作为第二阶段考试内容。在连续5年内取得第一阶段6个科目合格成绩的考生,发放专业阶段合格证,拿到专业阶段合格证5年内取得第二阶段考试合格成绩的考生,发放全科合格证。

新增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是对旧制度下“财务成本管理”科目的分拆,补充了现代市场环境下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的内容,将中国CPA的视野提升到了企业风险战略管理的宏观角度,但仅新增一个科目不足以代表现代CPA执业所需要的全面素质,仍有必要补充考查计算机、金融、贸易等方面的知识。此外,高级阶段的综合测试究竟以什么方式来考查,有哪些考试题型,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一)借鉴ACCA和CGA经验,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简称ACCA)全科14门,其课程设置是在一系列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征询了政府部门、学员、大学和各行各业雇主的意见综合而成,充分反映了现代社会对财会人员的要求,课程全面、完善、综合性强,涵盖基础会计、商务运作的法律环境、财会关键技能、企业战略管理等多方面内容,被誉为“财会专业的MBA课程”。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简称CGA)的课程体系也融合了会计、审计、商业、职业道德、金融、管理、税务、计算机以及信息技术(简称IT)等方面的最新发展,充分反映了一个优秀的CPA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我国应拓宽考试内容的覆盖面,将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证券投资、贸易、保险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列入考试大纲。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IT知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CPA更应掌握一定的IT知识,熟悉电算化环境下会计审计的应用。虽然CPA教材现已将IT对审计的影响单列一章介绍,但考试真题几乎未涉及相关知识点,不会引起考生的足够重视。我国应该借鉴ACCA和CGA成功的科目设置,尽可能丰富其课程并在考试中充分体现,全面提升

我国CPA的职业素质。

(二)借鉴德国或加拿大模式进行综合测试

面试是德国法定审计协会(简称WPK)对CPA资格考试的特别要求。WPK的面试在协会的六个分部内进行。WPK对面试的具体安排是:1.由考试委员会和命题委员会选派专家组成面试委员会。每个面试委员会由6名委员组成。为了确保面试结果的客观、公正,面试委员会的每位委员的经验、经历、以前面试中的表现、专业胜任能力以及回避事项等都要进行评估。2.每个面试委员会安排4至5人同时参加面试,每个考生需要整天回答问题。3面试时,每名考生在接到面试题目后有30分钟的准备时间,然后用10分钟时间表明其观点。随后,将由面试委员随意提问。若综合6位面试委员会的评议意见为满意即表明面试合格,否则为不合格。根据笔试和面试的成绩决定考生是否通过,通常情况下,笔试成绩占60%,面试成绩占40%。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的考试为综合考试,给考生提供一套企业财务资料,从中发现问题;第二天和第三天的考试是涉及不同领域,或同一领域不同方面的内容,一般是为考生提供企业存在的问题,让其从中依据重要性原则找出重点问题;第四天的考试是单科考试,如考核考生在企业信息系统设计、填报纳税申报单等方面的能力。

我国的改革方案将CPA考试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专业阶段,主要测试考生是否具备CPA执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是否掌握基本技能和职业道德要求。第二阶段即综合阶段,主要测试考生是否具备在CPA执业环境中运用专业知识,保持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与职业道德,有效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第一阶段考试已于2009年9月正式实施,但第二阶段考试一年后才会开考。对于第二阶段,改革方案只是给出测试何种能力的大方向,并建议考生具备一年的实践经验后再报考,并未明确以何种方式考试。建议我国借鉴德国的面试模式,先由考生对抽取的案例进行分析和处理。再由面试专家随机提问,从而综合判断考生是否具备CPA执业所必需的专业胜任能力。或借鉴加拿大模式,以开卷形式取代传统的闭卷考试,通过提供企业真实资料。以模拟仿真的形式让考生充分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升考生的综合能力。

三、缩短考试周期,创新考试模式

(一)每年安排两次考试

我国的CPA考试从1991年实施以来,每年只有一次(一般为9月)考试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考生水平的发挥。往往一次考试没有发挥好,就只好等待来年,每门课程的有效期也只有五年,无形中又给考生施加了压力。

美国在实行机考之前,每年有两次(5月和11月)考试机会。单科合格成绩的有效期是3年,实行机考后,每年的考试机会更多,从第一科合格之日起18个月内完成剩余科目的考试即可。英国ACCA每年有两次(6月和12月烤试机会,英格兰及威尔斯特许会计师协会的基础测验和最后测验每年各有两次机会,前者是5月和11月,后者是7月和12月。加拿大CGA初级课程每年都有4次考试,中高级课程每年出题次数也不少于2次。建议我国每年安排两次考试,合格证在3年或4年内有效,考生实际有6次或8次考试机会,这样全科通过的比例就会较快提高,可尽快壮大我国CPA队伍,缓解执业CPA短缺的现状,同时又能保证质量。

(二)适时由纸质考试过渡到机试

我国的CPA考试至今一直采用笔试作为唯一的考试方式,使得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后期阅卷工作,加大了阅卷成本,同时人工阅卷的主观性较强,也增加了考试的不公平因素。

美国CPA考试从2004年4月起实行机考,一年有四个Testwindow开放考试,考生可选择在每年3,6,9,12月以外的非周日和节日,在全美PrometrIc的300多个考试中心考试。机考由审计与鉴证、财务会计报告、法规、公司环境及概念四个部分构成,每科满分100分,75分通过,同一个科目每人每年可以考四次。机考加大了对审计和鉴证内容的考核,并且将比原来考试更注重对调查沟通、一般业务情况以及信息技术的考察。机考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一年中有八个月可以参加考试,考试机会增加了很多。考试时间也更能适应考生的计划;专门的考试中心环境良好。每人都有~个单间进行考试,有利于考生发挥出实际水平。更重要的是,将技术与模拟结合可以更好地测试CPA所应具有的技能,有利于CPA更好履行他们的使命――保护广大公众的利益。

我国可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先选择部分省份或地区作为试点实行机考,并检验其效果,待相关条件成熟后。再逐步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毓圭秘书长在2009年度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应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再创新飞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5)

[2]恒毅英国、美国、德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比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