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a审计中需要的会计知识十篇

时间:2023-08-24 17:41:31

cpa审计中需要的会计知识

cpa审计中需要的会计知识篇1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CPA考试

作者简介:卢绪昌(1976-),男,山东济南人,积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许丽君(1988-),女,山东济南人,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助理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2.6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2-156-03

一、引言

随着当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它的影响力深入到各个角落,对于CPA审计服务业务也不例外。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使CPA的审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进而影响到CPA的审计方法。这要求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和执业能力也要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相适应。而CPA考试作为执业资格和行业准入的权威性考试,其考试科目和内容对CPA 的学习与培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因此,为了加强和完善CPA 的会计信息化知识与技能,提高CPA的执业质量和执业水平,我国CPA考试应尽快增加会计信息化方面的科目或内容,或者改变CPA的考试形式。而我国从去年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开始,就开始采用机考形式,可以说是对CPA考试的重大改革。

二、会计信息化的涵义及发展

所谓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获取、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而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来看,会计信息化这一词汇是由会计电算化演化而来。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电子计算机开始应用于会计工作中,即开始处于会计电算化阶段。而九十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处理进入会计信息化阶段。所以,会计信息化是对电算化阶段的优化和进步。

杨周南(2003)就曾讨论过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传统会计电算化向会计管理信息化转变的理论问题。她认为“会计电算化”已发展为“会计管理信息化”,即“会计信息化”,并提出了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模型。她指出会计信息化的工作内容应包括建立和实施会计信息系统(IAS);建立健全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开展对AIS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这进一步印证了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实质上并未突破手工会计核算的思想框架。而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内容上都是一次质的飞跃,两者的内涵大相径庭。尤其是在历史背景、目标、技术手段、功能范围和会计程序、信息输入输出的对象和系统层次等方面。

总之,这种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概念的变迁,而且是会计领域的一次变革,是会计思想上的革新。我们应着重考虑这种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

三、会计信息化对CPA 审计的影响

(一)审计内容的扩展

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信息是基于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而产生的, 所以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安全性、可靠性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会计处理及会计报表的真实、公允。因此,审计的内容除了关注财务审计外, 还应加入对会计信息系统功能及其控制的审查,即审计人员要审查应用系统的处理功能是否符合会计制度和财经法规的规定, 是否能合理、合法、正确地处理各项经济业务, 检查嵌入到应用程序中的程序控制措施是否恰当有效, 是否达到预期的控制目标。

(二)审计证据采集的复杂化

在审计过程中,为了确认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审计人员需要全面了解内部控制,并取得相关的支持证据。而面对相比手工环境更为复杂的内部控制技术,采集审计证据的难度和复杂性都大大增加。特别是在某些情况下,采用手工方式根本无法取得所需的证据,必须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此外, 由于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系统如果停止运行, 有时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 CPA 审计时往往是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进行审计取证。审计人员一方面要及时完成审计任务, 另一方面又不能妨碍和干扰被审系统的正常运作, 这也使审计证据的采集更为复杂。

(三)审计线索的变化

在审计中,审计线索有助于审计人员跟踪经济业务的处理过程,并确定现有的会计信息是否正确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在传统环境下,会计信息的载体主要为纸张,审计线索清晰,并且纸质的会计资料及其相关信息都便于审计人员直接查看并根据审计线索进行顺差或逆差。但是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的整个处理过程主要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进行。会计凭证由会计人员录入计算机后,计算机依据程序自动完成账簿登记和报表编制等相关工作。所以,除了部分原始凭证和打印出的会计报表外,大量数据和处理都在计算机系统中,而审计线索大都存储在磁性介质中,甚至某些信息仅是暂时性储存。这些信息只能依靠计算机查阅。而且存储在磁性介质上的信息具有被更改而不留痕迹的特点。因此,当信息系统发展到高级阶段,各项业务和会计处理的无纸化使审计线索更为复杂, 必须运用新的审计手段和审计技术, 才能跟踪审计线索,取得审计证据。

(四)审计风险的增大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审计活动,未能发现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以及会计信息系统本身存在重大缺陷或漏洞,而在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在计算机信息处理环境下,由于信息系统本身的复杂性,特别是会计信息系统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系统本身可能存在的不稳定性以及对会计信息造成的影响,更加增大了审计风险。审计人员要消除或降低审计风险,必须采取能够适应计算机信息系统发展的,较为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手段,而且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劳动量,同时要求审计人员具有更高的业务素质。

(五)审计技术的变化

由于在计算机信息处理环境下,审计内容、审计线索、审计证据、审计风险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传统审计技术不足以胜任计算机信息处理环境下的审计工作。因此,必须不断推出新的审计技术和手段。比如,审计人员需要应用基于计算机的审计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利用审计软件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四、信息化对CPA的素质要求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会计信息化对CPA的审计服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更好的适应现在的审计环境,以提高审计服务的质量,这些影响要求审计人员需要对自身的知识结构,审计技术及理念做出改变,提供自身的专业素质。CPA 要在传统的审计理论和实务知识基础上,熟悉会计软件和审计软件的使用,懂得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注册会计师只有懂得会计软件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才能准确把握审计线索和审计证据, 有效判断和控制审计风险, 否则会增加审计的盲目性。因此, CPA 从事审计职业,必须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会计软件、审计软件和计算机辅助审计方面的知识,以适应实现会计信息化后审计线索和审计技术的变化。

在应用的基础上,注册会计师一方面要增加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包括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现在的会计业务不仅仅只是涉及会计知识,而是已包含很多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深入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原理与应用过程。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内部控制产生影响, 注册会计师需要把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建立的原则,熟悉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在执行审计时,其要了解和评价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除注意内部控制中涉及的各个业务处理环节的控制外, 还应注意被审计单位对信息系统的控制。

此外,CPA还应具备一定的信息系统审计知识, 包括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过程和审计技术。CPA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与鉴证, 必须置身于企业整个管理信息系统之中来进行,而不能跳过信息系统,进行孤立的审计。注册会计师只有做到原有知识与信息系统审计知识的结合,才能有效地把握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五、CPA考试的现状及缺陷

作为CPA从业资格和行业准入的权威考试――CPA考试,其对于注册会计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决定意义。它是注册会计师在理念、知识体系及自我提高方面的航向标,它的形式及执行结果直接影响到我国审计行业的质量水平。本文以国际ACCA考试为比较模板,来分析我国CPA考试的现状及存在的缺陷。

(一)从课程设置上来看

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考试自1991年实行以来至2008年,其考试科目一直未发生改变,共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和税法五门。从2009年开始,CPA考试开始采用“6+1”考试制度,考试分为专业阶段和综合阶段。专业阶段的考试科目在原有考试科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综合阶段考试科目则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的要求进行考核。

而国际ACCA考试始于1904年,考试分为三个阶段,共考查14门。第一阶段为基本的会计原理,第二阶段为专业财会人员应具备的核心专业技能,而第三阶段为战略管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第二阶段开始,ACCA考试就强调了信息系统技术的重要性。其第二阶段第一门所需通过的科目就是信息系统,而第三阶段中也有企业信息管理科目。

这表明,我国虽然对CPA考试做出了调整,但就其内容而言,并没有涉及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

(二)从课程的关联性和渐进性来看

我国CPA考试的各课程之间是相对独立的,报考其中的任何一门几乎无须涉及另外4门的知识。但相比之下,ACCA考试的14门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和渐进性,如果不能通过前一阶段的考试,那么就没有资格参加后一阶段的考试。前面的知识是后面所考科目的基础,具有很强的知识连贯性。

(三)从考题设计来看

我国CPA考试题型主要为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和综合题,其中,主观题的分值仅占一半左右,而且对于会计相关知识的考查以分录的编制为主。ACCA考试中大部分课程的考题是主观题,包括问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并且一些相对不重要的公式会在考试时给出,不需要死记硬背公式。并且知识点的考查侧重于报表的编制。这样有利于CPA从总体来把握相关会计信息。

(四)从报考资格来看

我国对于CPA考试的报考资格要求较低,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均可报名。但是ACCA的考试资格报名要求较高。这种低资格要求,降低了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整体素质。

(五)从考试模式来看

英国的ACCA考试从2004年开始采用计算机化考试模式,并于2007年将机考扩大到第一阶段的所有科目。但我国在2012年之前都是采用笔试形式进行考试,自 2012年开始,采用机考形式进行考试。

由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CPA考试所存在的主要缺陷表现为考试内容不重视会计信息化及计算机审计,根本不涉及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方面的内容。这使得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存在一定缺陷。许多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化和计算机审计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在执行审计时,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内部控制难以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与评价,往往绕过计算机进行审计,致使审计风险加大,难以高质量的完成审计工作。同时,面对全球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又出现了一些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新的业务领域,这些都迫切需要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的信息技术水平。我国目前CPA 考试的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审计工作和近几年来出现的新的业务领域对CPA 知识结构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改革和完善CPA 考试的内容。

六、信息化对我国CPA考试改革的借鉴意义

会计信息化对审计工作的最大冲击是对于审计人员素质的冲击。审计人员如果仅仅是掌握单一的审计知识,缺乏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是难以胜任计算机信息处理环境下的审计工作。因此, 会计职业较发达的国家和会计组织, 在会计职业考试中都设置了与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有关的考试科目或内容。如英国的ACCA考试,其有关内容涉及信息系统,审计与内部控制及企业信息管理;美国的注册会计师考试中,涉及到的信息技术、信息系统方面的内容主要有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风险,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商业环境中信息系统的应用等。这些知识都是会计信息环境下,审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所以,我国CPA 考试必须增加会计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审计的相关内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可以分步进行:第一步, 首先在《会计》《审计》课程中增加会计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审计的有关内容;第二步, 可考虑将会计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审计作为相对独立的课程, 增加1-2门相应的考试科目, 使CAP 的知识结构更加充实和完整。

具体而言,借鉴国外有关考试的科目和内容,结合我国目前企业信息化程度和CPA 考试的基本情况,我国CPA 考试应逐渐增加以下方面的内容:(1) 信息技术基础。包括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等。(2) 会计信息系统。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整体架构、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会计信息的管理控制等。(3)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包括数据查询、提取与分析, 计算机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 嵌入审计模块, 通用审计软件, 电子表格分析, 自动化工作底稿等。(4) 信息系统审计。包括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过程和审计技术等。(5) 管理信息系统。涉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与应用,在应用环节应涉及物料需求计划 、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统管理等系统。

七、结论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会计及审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也需要我们对CPA考试做出改革,以更好的提高和完善注册会计师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注册会计师的考试模式,逐步完善我国的考试内容和模式,以能够提高我国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水平,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周南.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J].会计研究,2003,(10).

cpa审计中需要的会计知识篇2

    【关键词】:审计质量 内部 影响因素

    审计质量是指审计业务的优劣程度,即审计结果达到审计目的的有效程度。审计质量是审计服务的关键,其质量高低一方面对审计报告使用者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也直接关系到审计事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分析审计质量的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众多,CPA和会计师事务所作为CPA审计服务的主体,是审计报告的直接提供者,对审计质量的高低负有重要的责任。

    一、我国CPA审计质量现状分析

    近年来CPA审计质量问题受到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普遍关注,证券监管部门也为提高CPA审计质量采取了诸多措施,但是我国CPA审计质量却不高。这主要体现在;近几年我国证券市场上爆发了大量上市公司造假丑闻,而相关CPA作为会计信息的鉴证者却未能揭示客户公司存在的问题,在审计意见类型的选取上更倾向于无保留意见。一般来说,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审计质量比标准审计意见的审计质量要高。

    二、CPA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1、CPA的专业胜任能力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GPA的专业胜任能力是审计工作的基础,是审计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要获得和保持专业胜任能力,CPA需要具有专业知识、掌握审计技术方法和具备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具有专业知识是CPA从事审计工作的前提,各部分知识的深度、广度决定了CPA专业素质的高低。而CPA专业素质的好坏与其审计业务能力成正相关关系-熟练合理地选择和运用审计技术方法有助于审计业务的正确处理,此外,会计是一项人造系统,对会计信息的审计需要CP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大量的职业判断,所以职业判断是CPA最重要的执业技能。

    2、CPA的独立性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独立性是审计服务的灵魂,是审计质量的y,--决定性因素。独立性要求CPA具有实质上和形式上的独立。CPA在发表审计意见时,如果不能保持实质上的独立,其审计质量将得不到保证,但如果只是没有保持形式上的独立性,则不—定导致其审计质量低下。

    3、CPA的“理性经济人”思想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CPA作为市场参与的主体,运用理性经济人思想、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本无可非议。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审计市场不规范,各项监管机制等的缺位,造成CPA违反法规被发现或发现后被惩罚的机率很小,但是预期的收益却很高。那么CPA的理性经济人思想就很可能促使其为了个人利益而做出有损审计质量的事情。

    三、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1、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审计活动主体——CPA的载体,其组织形式将对CPA的风险意识和价值取向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审计质量。目前我国实务工作中,绝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实行有限责任形式。这种组织形式的最大缺点就是CPA承担的责任是有限的,这一方面可能弱化CPA的职业谨慎意识,造成不应当的审计失误或失败。另一方面降低了风险责任对其职业行为的约束,导致CPA可能会为了个人利益降低审计质量,损害社会公众的利益。

    2、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一般来说,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与审计质量呈正相关关系。即事务所的规模越大,审计质量越高。它主要是通过影响事务所的声誉、审计失败成本和CPA的独立性与专业胜任能力来影响审计质量。首先,“大所”的审计失败成本更高,所以“大所”有更强的独立性以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其次,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易于吸收更多的专业胜任能力强、执业经验丰富的CPA,易于进行合理的人员结构安排,进而提升整体执业能力、提高审计质量。吕先锫等通过对2005年的行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也证明了当上市公司由“大所”审计时,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更大,说明“大所”的审计质量总体上来说是高于“小所”的。

    3、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文化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cpa审计中需要的会计知识篇3

关键词:审计;CPA;监管不力

一、审计质量无法保证

在我国委托方、受托方及被审计单位的关系失衡往往是失衡的,审计业务的委托方决定着是否聘用和续聘受托方以及审计收费的高低,在与受托方的关系上处于主动地位,受托方在业务的承接、收费等问题上依赖于委托方。在西方发达国家,委托方、受托方及被审计单位三者相互分离、关系均衡,委托审计是出于委托方的内在需求,受托方对被审计单位能够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而在我国,上述三者的关系是失衡的,委托审计不是出于委托方的内在需求,而且委托方一般情况下就是被审计单位,这时,受托方为了业务的承接、收费等,将对委托方的依赖转变为对被审计单位的被动,在审计过程中迎合、迁就被审计单位,放弃了准则和原则,不能体现CPA的独立、客观、公正,根本就谈不上审计的独立性,审计质量更难以保证。

由于制度的规定,我国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审计的工作基本上集中在每年第一季度,使CPA对年报的审计面临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人手不足的尴尬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有来自政府职能部门或委托方催要审计报告的要求,有来自事务所内部加快速度、争抢业务的动力,这时是任务服从时间,原则服从客户,管他准则和质量,有时甚至一天审计一个单位,你不做别人做,做掉一个是一个。在这种情况下什么职业道德、执业准则,根本没时间考虑,以后再说吧。由此可见,在这种情况下,审计质量是无法保证的。

是不是可以改革年度会计报表的报送时间,不一定要按照目前的公历年度报送,如是否可以规定两个(或两个以上)年度会计报表报送时间,由企业根据规定的几个时间段自主选择年度报表的编制时间,或者由国家统一规定不同行业在不同的时间报送年度会计报表,将年度会计报表审计的工作量分解,这样注册会计师就可以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审计,我想对年报审计质量的提高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执行审计准则的目的性不明确

审计准则已实施多年,部分CPA至今对执行审计准则的意义认识不充分,目的性不明确,将执行审计准则理解为为了应付行业检查,为了符合领导的要求,甚至认为做工作底稿是为了符合档案管理的要求,不是我要执行,而是要我执行,没有从明确审计责任、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和提高行业社会公信力的高度来认识,执行审计准则是为了执行而执行,执行过程是依样画葫芦,按照程序表上印好的程序常规性的选几条执行,实际执行也仅是抄抄账面余额和凭证而已,没有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实施审计程序,没有发挥或充分发挥CPA自身的专业判断,致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审计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三、CPA的整体素质尚需提高

目前,我国CPA的整体素质还不高,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一是以往的CPA资格考试主要着重于理论知识。对考生的实际执业水平和执业能力的关注不够,使得通过考试取得执业资格的CPA虽有理论知识但无实践经验或实践经验不丰富,实际执业水平不高,在遇到具体问题时,缺乏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审计质量也就难以保证和提高。

二是CPA的年龄结构不合理。老同志占了近三分之一半,这部分老同志大多数没有通过全面、规范、系统的专业培训,不是通过考试取得CPA的执业资格,不但知识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而且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弱,工作效率不高,这方面的问题对保证执业质量及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三是CPA自身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缺少敬业精神,缺乏职业道德和诚信意识,小团体主义(只顾眼前利益,压价竞争),误解或滥用成本效益原则,业务素质不高等。这些问题基本上是我们行业自身能够解决的,但有些问题不是一名CPA、一个事务所、一个地区单方面就能解决的,需要整个行业协调一致,共同努力。每一个事务所,每一位CPA,要加强使命感、责任感和全局感的教育,要为行业整体利益而舍弃眼前一己小利,要注意维护行业整体形象,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提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要培养敬业和勤勉精神,树立为CPA这一崇高而伟大的事业而奋斗的意识。

四、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不强

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强调最多的莫过于风险意识和法律责任,但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真的对风险意识有充分的认识,对法律责任有严密的防范措施吗?从郑百文、琼民源、银广夏,到红光实业、欧亚农业,涉案资金之巨,既有风险意识问题,又有法律责任问题。

风险意识不是孤立地存在,与其相随的还有职业道德意识和执行审计准则的意识。职业道德意识不强和执行审计准则的意识不强,从很大意义上讲,就是风险意识不强。相当部分的CPA没有控制审计风险的意识,这不仅使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损害报表使用人的利益,而且还带来审计风险,产生审计责任,有时还要因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由此可见,风险意识不强很大程度上也是法律责任心不强,风险意识和法律责任是一对孪生姐妹。

有的CPA认为遵守职业道德束缚了手脚,执行审计准则影响了审计速度,必须放开手脚,加快速度,诸不知这就埋下了风险的种子,来日结出的苦果再大,也只能自食其果。

五、行业监管力度不够

业务监管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内部的自律性监督、管理,监管力度的强弱也关系到行业业务质量的好坏,目前,我国CPA行业监管的力度严重不够,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监管的体系、制度还不完整和健全

CPA行业在我国是一新兴行业,业务监管工作则是更新的工作,整个监管工作还未能形成一个完整、规范、系统的体系,尚有许多问题和方法尚待明确和规范,如现行的业务检查制度已不能适应监管工作的需要,另外,对行业违规问题进行判别、定性的标准和依据还不明确,还有许多监管方面的制度尚需建立健全等,可见,这方面要研究和探索问题很多,要做的事更多,因此,在目前的监管体系和制度下,监管是很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并取得良好效果的。

(二)监管队伍自身先天不足

监管队伍自身先天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监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不高;二是监管队伍人员不足;三是监管的手段和技术落后。据我了解的情况,全国各级注协监管队伍人员不足一百人,其中具有丰富CPA执业经验的人员更少,而且整体业务素质远远不如执业CPA,要去承担对五万多执业CPA大军的业务监管工作,完成促进CPA执业水平和执业质量提高的重任,只能是心余力绌,杯水车薪,不堪重负。

(三)检查面不宽、处罚力度不大

检查面不宽使得某些CPA产生侥幸心理,一是认为不一定能查到自己;二是不一定能查到有问题的项目;三是查到了也不一定会受到处罚。检查面越是不宽,越是查不到,就越是助长了这类CPA的侥幸心理,他们的审计质量就越是得不到提高。

受处罚的CPA虽未能侥幸逃脱,但多数情况下处罚力度不大,使被处罚的CPA感到损失不大,即所谓违规成本低。极少数的CPA竟然认为只要不“大出血”,就是“出点血”,那是“毛毛雨”,因为在相关的审计项目上他还是收大于支,就是被警告处分,只要不暂停执业,不吊销资格,照样“闯业”挣钞票。

六、后续教育效果不佳

后续教育是为了保持和提高CPA的专业素质,保证执业质量的重要措施,CPA平时的工作量很大,如果没有后续教育准则和制度的特别规定,很难有时间参加业务学习和培训。但是,近几年来的后续教育存在针对性不强、指导性不足、实用性不大的问题,有的CPA甚至将后续教育视为走过场,是形式主义,浪费时间,这些认识固然不对,但不可否认有的协会组织的后续教育确实不感恭维,除了存在上述不足外,师资方面的缺陷也是一个问题,如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既不是CPA专业人员,也未从事过审计工作的人员给CPA讲审计工作底稿的怪事。因此,协会必须重新思考强化后续教育的问题,培训计划的制定,教材的选用,培训内容的选择,师资的选派等各方面都要有利于CPA执业水平和执业质量的提高。

cpa审计中需要的会计知识篇4

可是CPA从来没像今天这样灰头灰脸过。随着郑百文、银广夏、康赛集团造假丑闻的暴露,中天勤、湖北立华等曾在业界数一数二的会计师事务所轰然倒地;而安然事件的曝光,更让大众觉得会计师这个行业“乌鸦一片”,信誉危机的疑云笼罩在会计师事务所的上空。面对一系列会计丑闻,CPA或许会问,是“谁”把我推下了水?

造假并非全是注册会计师惹的祸

薛云奎教授说过:治理假账既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是一个世纪性的难题。因为假账中国有外国也有,只要假账可以为造假的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假账就很难被消灭。只要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中还有创新,还有不确定性与风险,假账就很难被治理。造假并非全是注册会计师惹的祸。理智思考,CPA或会计师事务所与做假账其实并无直接关系,因为会计师事务所并不负责公司的账目,对此负责的是公司的管理当局,作为注册会计师只是对公司所提供的账目发表独立审计意见。独立审计意见就是告诉公司报表的使用人,公司所提供的报表在多大程度上值得信任。如果注册会计师对公司所提供的虚假会计报表发表了“标准无保留”意见,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毫无保留地认为公司提供的虚假会计报表是完全值得公众信任的。如果公司有造假行为而没有充分披露,就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不真实,但并不等于CPA造了假账。如果说,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中优化资源配置场所,在这里,有众多的投资者和潜在的投资者,他们对证券市场和投资对象的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市公司所公布的财务信息和会计报表的可信性。在会计市场上,如果财务信息的提供者不诚信(造假),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就会蒙受损失,因此需要有一个具有公信度高的、独立于上市公司以外的鉴证机构对财务信息的可信性进行高度的保证。但直接向会计师事务所付费购买审计服务的是公司管理当局,他们若有不诚信的驱动,需要购买劣质服务的、甚至虚假的鉴证,就会对CPA施加压力、利诱乃至贿赂;CPA则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坚持诚信、丢失客户,要么屈服于压力乃至收受贿赂,做出虚假的鉴证。中小股东又往往把公司的经营失败归罪于CPA的审计失败,对CPA的审计保证抱着过高的不切合实际的期望。会计市场上这种复杂的三角关系,使CPA行业成为高度风险和高度专业性的行业。从国际上看,可以说CPA行业是在诉讼不断和严格监管的压力下磨练成长起来的,更何况我国仅仅起步十几年仍然幼稚的CPA行业。

尽管从理论上讲,审视上市公司的任何重大恶性案件时我们都必须严格区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世界中CPA及行业与上市公司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安然大厦的坍塌,除了蒸发掉安然公司员工的血汗钱和众多无辜投资者的财富外,还使安达信肢解,并使“四大”也出现了空前的信用危机。

一连串的造假风波使CPA们难推其责

在安然事件中,安达信出具了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和内部制度评价报告;对安然公司的审计缺乏独立性,至少缺乏形式上的独立性。

公司造假,CPA没有发现,通常只有两种情形。一种是CPA由于自身专业能力的局限,没有严格遵循会计与审计规范标准。另一种情形是公司做假的手段太高明,超越了当前会计与审计专业规范的约定。当然如果CPA甘心被收买,明知有假还说值得信任,就是道德问题。

独立性是CPA执行鉴证业务的灵魂。CPA要以自身信誉向社会公众声明,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是真实与公允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主要依赖会计报表判断投资风险,在投资机会中做出选择。如果注册会计师与客户之间不能保持独立,存在经济利益、关联关系,或屈从于外界压力,就很难取信于社会公众。注册会计师行业过度竞争,过低的服务收费价格,往往削弱其独立性,降低其服务质量。因为,时间和预算的压力往往导致CPA的服务质量达不到标准。此外,佣金也是影响行业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为了招揽业务而向推荐方支付佣金,势必变相降低收费。针对CPA独立性存在的问题,《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要求,注册会计师执行鉴证业务时应保持实质上和形式上的独立性,不得以任何厉害关系影响其客观、公正的立场。

作为注册会计师,应当具有专业知识、技能或经验,能够胜任承接的工作。“专业胜任能力”既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又要求其经济、有效地完成客户委托的业务。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和其中的经济决策,为注册会计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会。但是注册会计师缺乏足够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而提供专业服务,就构成了一种欺诈。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但在许多方面离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年龄结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等方面有不尽人意之处。针对这一情况,《指导意见》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通过教育、培训和执业实践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不得宣称自己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不得提供不能胜任的专业服务。

市场经济要求诚信,CPA行业是诚信行业,法律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讲诚信。从银广厦事件中,我们看到它利用社会公众对“先进”技术的迷信以及商界对国际贸易公司的真实信息缺乏了解,运用极端拙劣的欺诈手段,得逞长达数年之久。安然事件的揭露,也经历了5年之久,其主要手段是利用美国关于“特别目的实体”是否纳入合并报表的会计准则的缺陷和把关联方的不等价交易伪装为非关联方之间的交易,人们当然有理由质疑:同时为安然公司提供收入不菲的咨询服务的“安达信”有没有介入如此精心的策划,所以应该说,会计师事务所和CPA在恶性事件中的严重“过错”,主要不是职业胜任能力问题,而是职业品德问题,是CPA不诚信的问题。

诚实守信重塑职业形象

cpa审计中需要的会计知识篇5

1、对cpa执业经济意义的认知

不论是职业界本身,还是公众,都对cpa在信息时代的角色定位有了空前的一致认识:cpa无愧为信息专家。人们认识到:cpa的服务的确能够高效地为社会提供信息,在物流、资本流、信息流的循环中,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展开,能够合理有效地保证信息需求者获得较高质量的相关信息。与投资者自己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去成为信息拥有者相比,cpa行业的存在极大地节约了资源,cpa的经济效益体现在低成本、高效率地为资本市场服务;从社会总体资源的配置来看,节约了交易费用,大大减少了资源的浪费,提高了效率,创造了更大社会福利;同时形成的有效市场监督机制,也促使企业本身资源的合理配置。这就是cpa执业的经济意义。

当cpa执业的经济意义逐渐为人们所认知后,cpa的地位不断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注册会计师行业。当越来越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出现的时候,竞争也日益激烈。

2、供求市场

近年来,随着cpa职业队伍的不断扩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急剧增加,在会计服务市场上,cpa提供服务的能力有了级数的增长。脱钩改制以后,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有4800多家,业务规模远远大于国内事务所的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五大”)的供应市场容量同样空前扩张。但是从需求市场来看,虽然对cpa各项服务包括审计、咨询、税务及其他认证服务的需求都有所增长,但相对于供给能力,还存在着差距。尤其是合并重组高潮的到来,许多公司横向、纵向联合,大大减少了会计实体的数量,使得审计业务明显萎缩,也限制了非审计业务的开展。同时,企业外购行为刺激了非鉴证服务需求的上升,种种因素导致了cpa业务的竞争空前激烈。

二、竞争焦点

1、价格

价格竞争的成因:客户对于同质服务,关心的更多的是价格。近年来,一些公司由于财务资源的外购或者对本公司的会计相当满意,那些理性的股东就会要求减少审计费用。实际上,客户期望通过改善财务资源,节约部分审计成本。那么对于事务所来说,如果不降价,就会面临被更换的风险。而且在cpa不断拓展业务的今天,其扩大收入的手段集中在非审计业务上,如果能够通过适当地减少审计收入,来促进咨询或其他服务的增长,这显然是会计师事务所乐意接受的。因为审计收入存在比较统一的收费标准,相反,咨询作为一种增值服务,cpa能够把握较强的议价能力。

一旦价格竞争或明或暗地出现在审计服务市场,许多事务所在低价保住原有客户的同时,瞄准那些期望降低审计成本的企业,以低价来招揽这些客户,这样的价格竞争,即使不会损坏执业的质量,但对cpa行业来说,其职业福利也大大减少。

2、客户

国际“五大”之一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位ceo-j.michael cook在1985年就作出精彩的描述:假如五年前,某个事务所的客户来向我抱怨其所接受服务质量的低劣,我会毫不犹豫地在第一时间通知那个事务所的主管;但是在今天,如果同样的事发生,我会努力将这个客户争取过来。这段话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事务所对客户的竞争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但是,cpa业务发展到今天,没有客户竞争意识的事务所是无法立足的。事务所的客户需求远没有cpa预想的那么多。cpa已经意识到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在客户的数量与质量上下功夫。不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要获得、发展更多的客户,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对“关系”的重视。这种关系包括与原有客户、潜在客户、政府、主管部门等的关系。与客户关系的保持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迁就与依赖,和其他服务业一样,全新服务的理念也冲击着cpa行冲。

对于客户的竞争,促使着业内不断的探索与创新。除了改变传统的客户关系观念,国外事务所还有一种新的作法:“双所共审制”,即对上市公司和有合并报表的大型公司的会计报表,要有两家事务所联合审计,共同写出审计报告,如果意见有分歧,也可分别写出审计报告。这种做法的优势在于,可以互相牵制、优势互补、达到执业质量的控制与监督,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客户竞争。但是无可避免,这种做法违背了市场经济对效率的要求,而且在两所意见出现分岐的时候,公众面临着如何进行选择的问题。

3、人才

“cpa服务的收费是按专业人才不同的层次区分,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内部人员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公司获取收入的能力,所以在人事招聘中同样存在激烈的竞争。同时,cpa业务范围的扩展,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从专业人才扩展到多样化人才,包括法律、网络、税收、商业战略、心理学等各方面的人才。在技术上,由于cpa在执业时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纯粹的技术判断已经无法适应cpa业务的要求,无论是传统的审计业务,还是新兴的咨询项目,对cpa执业经验、专业判断的要求越来越高,拥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更能体现其潜在创造价值的能力,因此在人才竞争上,谁拥有这些人才,就等于在竞争中占有优势。

三、竞争带来的影响

1、规模

有学者提出,cpa服务市场最有效的形式是寡占市场(寡头垄断)。基于会计师事务所法

定业务“审计”这种产品的特殊价值(直接影响众多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和社会经济秩序)和无差别性(均为按审计准则执行的法定审计),寡占市场的优势可以冲淡审计活动的地域性色彩,减少来自当地政府的行政干预;而且形成的若干家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增强其保持独立性的实力,并实现规模经营的经济性;还有利于保持审计业务的连续性,通过以前年度的工作积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事务所的生存能力,不会因为一件诉讼案子的赔偿而关门大吉。

事实上,成熟业界所组织的形式也证明了这一点。而竞争在这一市场结构的形成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激烈的竞争机制实现了优胜劣汰,一些小规模的、业务能力不强、没有足够抵抗风险能力的公司或者被吞并,或者解散。国际从“”变成了“五大”,我国也掀起了会计师事务所合并、联合的热潮。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给了很大的支持,鼓励在国内组建一批网络性的大型事务所。

2、组织形式与结构

会计公司在竞争中的优势将取决于内部机制的发展,竞争充当的角色就是对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机制、结构的合理性进行检验。cpa业内、业外的竞争导致事务所内部结构不断调整和改进。最典型的就是安达信咨询与安达信集团的彻底分离,只有彻底分离,才会减少利益冲突与争议。

职业界在外部环境和业内外竞争的压力下,正在努力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最适合所提供的服务,什么样的服务项目可以并存,哪些业务应该交由其他主体来做,什么样的组织结构能提高整体效率等等。现阶段职业界已经形成共识,合伙制是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最佳组织形式,成为西方国家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绝对主流。内部组织结构也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金字塔型结构,从最高级别的首席合伙人到最低级别的助理人员,随着级别的不断降低,每级人数相应成一定比例增大。而在我国,脱钩改制后,90%的事务所经过联合、改制成为有限责任制,内部结构或为菱形(项目经理人数较多,助理人员相对较少),或为凸形(项目经理人数过少,助理人员过多),无论是何种形式,都不是事务所的最佳结构,造成责任不明确,效率不高,成本较大等影响其竞争力的不良后果。对于这种现状,有一部分应归因于我国cpa业务竞争不力、无序。

3、营销战略

20世纪70年代中期,“营销”对于cpa业界来说,是个奇怪而多余的概念,更不用说去聘请营销专家。但是在今天,在全球化信息需求的大环境下,cpa提供的能给企业价值带来增值的服务完全融入了商业社会,竞争无可避免。如前文所述,cpa业内的竞争一直是敏感问题,无论是业内、公众、还是监管者对于竞争是否必要一直争论不休,但是,这种讨论并没有使任何有战略眼光的会计公司停止抢占市场先机,相反,随着大营销时代的到来,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服务机构,也开始尝试通过成功的营销战略构筑竞争优势。早在80年代初就有学者提出发展营销战略的四个步骤:定义现时需求与潜在客户;划分相同需求的市场;选择目标市场;设计能够带来效益的服务。这种营销战略被许多大型会计公司所运用。和其他企业的营销战略所不同的是,会计师事务所发展营销战略、甚至高价聘请营销服务机构的目的不是为了产生更多的直接收入,而是通过各种合理的营销手段,建立良好的形象,吸引客户。

竞争使得营销战略在事务所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营销战略在事务所的实施与渗透,促使竞争朝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或许是反对竞争的人士所预料不及的。

4、职业形象

cpa审计中需要的会计知识篇6

一、大数据时代下CPA审计的特征

(一)传统CPA审计与大数据CPA审计的对比

传统审计主要以手动操作,纸质环境为主,来进行审计。大数据审计则利用了更多新技术,两者的异同点可分析如下。

1.相同点

传统CPA审计与大数据CPA审计都必须以《注册会计师法》以及相关准则作为业务标准和职业规范,以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作为判断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是否合法的标准。并且无论是传统还是大数据审计,其审计过程都必须经过筹备、实施与报告这三个阶段,通过调查了解、签订业务约定书、评估内控、确认重要性水平、分析审计风险、编制计划、对被审计单位内控进行测试、对报表实行实质性测试、整理在审计业务中收集到的审计证据、稽核工作底稿、形成审计意见、编制报告等基本审计程序来发表审计意见。

2.不同点

从审计证据上来说,传统CPA审计主要存在于纸质上,通过查找被审计单位的账本和相关资料来获取审计证据,而大数据CPA审计则减少了繁杂的纸质任务,经远程技术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收集审计证据;从审计程序上来说,传统CPA审计主要依赖于传统审计程序,而大数据CPA审计则加入了更多技术上的支持,使其更加便利;从审计方法上来说,传统CPA审计方法是抽样审计,大数据CPA审计则可以进行总体审计;从审计时间上来说,传统CPA审计是定期进行审计,大数据CPA审计更多采用了实时审计;从内部控制上来说,传统CPA审计要求被审计单位人工操作,大数据CPA审计要求被审计单位采用自动化控制;从工作职员来说,传统CPA审计人员需要专业技能,而大数据CPA审计要求审计人员掌握操作这些信息技术的能力;从审计思维上来说,传统CPA审计先需要分析审计对象的每个部分,再对其整合,总结,大数据CPA审计打破了传统审计思维,掌握审计对象,分析数据然后进行总体评价;从审计风险上来说,传统CPA审计因为主要是抽样审计所以存在的风险较多,大数据CPA审计实现了总体审计,在一方面减少了抽样审计风险;从审计质量上来说,传统CPA审计不能保障审计数据的全面而大数据CPA审计使审计人员能运用计算机技术避免人工误差,使审计对象更加全面完整,审计质量也变得更高。

(二)大数据CPA审计的基本特征

因为有大数据的支持,总体审计得以实现,即使面对大量样本,也不再使用抽样的方法,使审计风险降低,审计结果的准确性提高。大数据使得被审计单位可以利用外部数据,这样解决了传统审计难以获得及运用外部数据的弊端,并且可以从许多的方面察觉可能会存在的问题,提高审计的精确性。大数据下环境,审计人员直接利用原始数据就可完成相应的审计工作,减少了被审计单位舞弊的可能性,并且极大的节约时间、人力和物力。因为大数据下的审计工作在互联网上运行,使得审计人员不需要去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查,也不用在固定时间进行工作,仅一台联网计算机,便可进行工作,使审计工作更加灵活,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审计效率。大数据审计使预算定额指标的分类更加细化,使得指标值之间的可比性提高。大数据审计能降低审计成本,比如,审计工作底稿要存储大约10年,运用大数据的信息技术可以将数据保存在云平台上,减少纸张使用量。审计人员还可以运用云平台进行工作,则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降低了相应的管理费用。大数据审计使内容从财务审计转变为综合绩效审计,以往审计主要关注的是被审计单位的收支情况,这使得审计监督仅仅分析了财务数据,不能深入分析被审单位的业务指标,导致审计结果不能全面的反映被审计的单位的绩效状况,而大数据审计使分析业务的数据变得信息化,因此使综合绩效审计得以实现。

二、大数据时代下CPA审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大数据时代下对CPA审计面临的机遇

1.审计质量提高

传统审计采用抽样审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企业需要审计的数据信息很多而且数据的采集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和时间,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工作效率,因此只能运用抽样审计,大数据审计则实现了全面审计,极大提高了审计质量,由于可以运用大数据,审计证据也变得更多,更准确,更全面,并且在大数据审计下所有的数据都是公开透明的,所以不存在其他因素的干扰。正因为这些原因,审计质量将大幅提高。

2.审计风险降低

大数据技术拥有强大的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使得审计工作的压力大大降低而且通过大数据技术还能够得出一个更为精确的答案,使得审计工作更加全面,进而减少了审计风险。大数据的应用还会使得舞弊现象减少,因为技术的应用使审计数据更加透明化,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公之于众,在此情况下,通过修改会计信息来获利变得不可行,因此大大降低了审计风险。

3.审计成本降低

大数据技术下,审计人员的工作时间和空间变得灵活,一些资料的上传录入可以保存到互联网系统中或者云数据平台,这样可以节约了空间而且还能够永久性保存,在需要查找相关资料的时候,可以直接在互联网上查找,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时间和空间,使审计成本在很大程度上降低。

(二)大数据时代下对CPA审计面临的挑战

1.相关审计人员需要具有数据分析能力

从传统审计转换到大数据审计,审计方式等都发生了转变,仅仅靠之前的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在使用大数据审计时,要有对数据的敏感度还要有对数据的分析能力,并且要熟练得使用有关软件,对数据能进行分析处理,进而得出真实可靠的结论。除以上能力外,审计工作还要求具备法律、经济、管理等知识和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信息系统运用的技术、评价内部控制能力等,审计工作是知识全面复合型人才,在现阶段审计部门里面大多都是审计业务员工,缺少专业性技术分析人员,一些大龄的工作人员可能接受新技术的速度比较慢。这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发展,所以需要提高审计人员专业技术的能力,培养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使其了解大数据技术以及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

2.审计应用技术落后

大数据审计不同于传统审计,它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方式,大数据审计不再依靠以往通过人工收集、整理和分析来的数据,这些工作将通过计算机来实现。但是计算机并不是直接的向审计工作人员提供精准的数据,而是提供图片信息和视频等传统的显示方式这些难以将信息精确的传达,所以就需要审计人员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使其再次可视化分析但是应用信息技术时,水平不高使数据精确分析能力降低。

3.数据保密问题

大数据审计结果都是通过网络上传,因此难以保证数据的保密性,审计工作涉及的活动由于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一些审计师可能会披露违反职业道德的数据内容以获取利益。但是在目前这种云计算方式下,把对审计工作的监督、管理的工作做好的话是十分困难,由于审计结果由第三方管理,审计相关人员可以轻松逃避责任。另一个方面是网络系统的风险问题,这要求企业需要完善自己审计系统的防御能力,能够应对各种网络风险的能力,否则系统出现漏洞就会使信息泄露并且形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三、大数据时代下CPA审计的发展策略

(一)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大数据审计的运用需要大量的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而现在审计人员大多都不具备此能力,所以要对审计工作人员进行专业能力技能培训,并且要使审计人员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意识转变,除了培养会运用大数据审计的工作人员还要培养审计队伍中的审计人员具备对审计大数据分析和评估的技能,这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大数据的准确度及可靠度。在培养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使每位参与审计的人员都具有个性化。

(二)建立自己的数据平台

在运用大数据平台时,收集数据和收集信息时容易受到阻拦,当被审计单位要求出具审计报告且无保留意见时,在被审单位要求以及审计准则要求时会相互矛盾,这时候,如果事务所拥有了自己的数据库和自身的数据平台时,事务所可以将客户数据进行录入,然后对其进行研究,运用这些数据能更加认识企业的过去现在,预测和分析企业将来的发展情况,进而可以扩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这样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开展预测、税收、咨询和企业战略等业务,能扩展经营范围,为其带来更多收益。

(三)提高安全意识,加强风险防范

因为计算机审计结果都是通过网络上传,因此难以确保数据是否完全保密,首先要对大数据云平台进行加密处理,控制用户的访问,管控大数据来保护敏感隐私信息。其次在大数据采集分析过程中实施保护,在执行过程中需要使用不同管理者。最后,要建立一个通过网状的客户端进行检测的一个异构数据中心的安全平台,以便及时发现异常,这样可以从最基础的地方对数据进行保护。

(四)完善审计组织模式

传统的审计组织模式采用的是分散的方式,大多都是小组分析,对工作人员进行小组分工,然后通过小组来进行分析数据。而大数据审计模式是统一的一个整体数据体,是以数据的分析为基础的审计工作,并且以数据为核心展开工作,可以有效得整合资源,变得更加科学和精确。

cpa审计中需要的会计知识篇7

[论文摘要]目前,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规避是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协调法律之间的矛盾,成立独立cpa法律责任的专业鉴定委员会为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规避提供了组织保障。应积极建立关于完善的上市公司虚假陈述民事责任体系,加快推进会计师事务所性质的转变,结合合伙制与有限责任制的优点,进行制度创新,更好的保护注册会计师的合法权益。

一、完善有关cpa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cpa的法律责任

1.协调法律条款之间的矛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公司法》、《刑法》与《证券法》、《注册会计师法》及《独立审计准则》之间的矛盾,cpa和cpa协会应积极主动地争取立法机构对《公司法》与《刑法》相关条款进行修订,或颁布相关司法解释确赢《注册会计师法》及《独立审计准则》为判决与cpa有关的法律诉讼的法律依据,其他法律与之冲突的应以《注册会计师法》及《独立审计准则》规定为准,使相关法律协调一致,从而避免在法律诉讼中对法律依据的分歧与争执,减少由法律依据而引起的cpa法律责任风险。完善与cpa的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相关的法律条款,使cpa的刑事与民事责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2.确立独立审计准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地位。独立审计准则是规范cpa审计服务手段和技术方法的质量标准,它应该成为法庭判定cpa法律责任的重要依据。但目前司法人员在审理cpa法律责任的案件时,主要依据一般的法律,对审计准则考虑较少。独审计准则应该成为我国司法界判定cpa法律责任的重要依据,即cpa严格遵循了独立审计准则,但审计在客观上与实际不符时小应承担法律责任,使之既有法律约束又有法律保障。

3.增加保护条款,免受无谓诉讼。《注册会计师法》应当将已存在于《独立审计准则》中保护cpa的条款补充进来,在法律责任方面就责任对象、责任范围和责任程序给予明确规定,以保护cpa免受无谓诉讼的骚扰。

(1)就责任对象而言,应当参照其他国家的经验,确定审计受益第三人的范围,限定cpa承担法律责任的第j人的具体对象范围。即将第三人细分为直接第三人、应预见的第j人、可预见的其他第三人。犯有普通过失的cpa只对委托人直接第三人和应预见的第三人负责:而犯有重大过失和欺诈时,应对上述所有第三人负责。

(2)就责任范围而言,当务之急是建立有关“普通过失”、“重大过失”和“欺诈”的判定标准,并从有利于我国cpa事业长远 发展 的角度出发,在《注册会计师法》中明确规定,cpa仅对自身的“重大过失”和“欺诈”行为对第三者承担法律责任。

(3)就责任程序而言,应该在《注册会计师法》中有明确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强调cpa的审计责任不能替代、减轻或免除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然后可借浆美国司法中的“比例责任”,减轻cpa的责任程度。

4.成立独立cpa法律责任的专业鉴定委员会。随着市场 经济 向法制化方向的发展,民事责任及刑事责任将成为处理cpa法律责任的重要形式,但当涉及的诉讼案件专业性强时,法院将难以独立对案件做出合理鉴定。例如认定一项会计信息是虚假的,但如何界定这项会计信息的产生是故意还是过失,在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人员量刑时,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可以借鉴西方经验,成立专家鉴定委员会。作为cpa法律责任的界定机构,其出具的鉴定报告应成为庭审的有力证据。

二、加强对cpa和会计事务所的管理。减少法律诉讼

1.严格遵循职业道德和专业标准的要求。cpa是否要承担法律责任,关键在于cpa是否有过失或欺诈行为。而判别cpa是否具有过失的关键在于cpa是否遵循了专业标准的要求执业。因此,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遵循专业标准的要求执行业务,出具报告,对于避免法律诉讼或在已提起的法律诉讼中保护cpa是非常重要的。

2.建立、健全会计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会计事务所不同于一般的公司、 企业 ,质量管理是会计事务所各项管理工作的核心。如果一个会计事务所质量管理不严,很有可能因某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操作失职而导致会计事务所的信誉扫地。

3.与委托人签订业务约定书,明确双方责任。《注册会计师法》第十六条规定,cpa承办业务,会计事务所应与委托人签订委托合同(即业务约定书)。业务约定书具有法律效力,它是确定cpa和委托人责任的一个重要文件。会计事务所不论承办何种业务,都要按照业务约定书准则的要求与委托人签订约定书,这样才能在发生法律诉讼时将一切争辩减少到最低限度。

4.审慎选择被审计单位,深入了解委托人的情况,不接不能胜任的委托业务。中外cpa法律案例告诉我们,cpa欲法律诉讼,必须慎重地选择被审计单位。一是要选择正直的被审计单位。如果被审计单位对其顾客、职工、政府部门或其他方面没有正直的品格,也必然会蒙骗cpa,使cpa落人它们设定的圈套。北京中诚会计事务所就是在长城公司非法集资出现危机之时轻信长城公司谎言而被卷入的。这就要求会计事务所接受委托之前,一定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对被审计单位 历史 情况有所了解,弄清委托的真正目的,尤其是在执行特殊目的的审计业务时更应如此。二是对陷入财务和法律困境的诉讼案,都集中在宣告破产的被审计单位。

5.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在西方国家,投保充分的责任保险是 会计 事务所一项极为重要的保护措施,尽管保险不能免除可能受到的 法律 诉讼,但能防止或减少诉讼失败时会计事务所发生的财务损失。我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了会计事务所应当按规定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保险。

6.聘请熟悉cpa法律贵任的律师。会计事务所应尽可能聘请熟悉相关法规及cpa责任的律师。在执业过程中,如遇重大的法律问题,cpa应同本所的律师或外聘律师详细讨论所有潜在的危险情况并仔细考虑律师的建议。一旦发生法律诉讼,也应请有经验的律师参与诉讼。

7.建立有效的同业复核制度。同业复核首先应用在美国,1974~1975年,普华和安达信先后聘请杜罗斯会计公司对其审计质量进行检查,由此揭开了同业复核的序幕。美国同业复核制度在改善会计事务所质量控制系统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我国也可以考虑引入同业复核制度,对于提高cpa行业的执业质量和社会可信度,进而促进整个行业的良性 发展 具有重大意义。

三、法律责任体系的创新

1.建立以民事责任为主的法律责任追究模式。目前,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了《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有关问题的通知》,正式启动了我国证券市场民事侵权责任追究制度,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司法解释和实施细则,cpa要真正承担起年报审计的民事赔偿责任仍然需要在立法和司法上有新的突破。

当前亟须解决的是:(1)结合行业的特点明确相关民事诉讼的受理和裁决程序。(2)明确民事赔偿的归责及赔偿金的认定方式。可借鉴美国《私有证券诉讼改革法令》中的做法,采用“根据责任主体过错承担相应比例赔偿责任”的原则,明确cpa承担的会计信息造假的连带赔偿责任:尽快实施细则对上述问题做出具体规定。这是健全民事赔偿责任制度的关键。

2.积极推进有限责任制度向有限合伙制的转变。

1998年以来,我国大多数会计事务所改制成有限责任公司(少部分是合伙制)。而这两年行业中新出现的一些事件,使得有限责任制的弊端逐渐暴露,长期以来的挂靠制使得会计事务所的风险意识很低,cpa的职业道德也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如果再不让它面向社会承担无限责任,那么它的职业道德和执业质量就失去了最根本的机制约束和保障。考虑到公平和效率的问题,我们认为在现阶段,我国cpa行业应选择有限合伙的机制。合伙制通过使cpa对其行为所导致的事件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规定,增加了cpa在执业时的压力和风险意识,然而,它也让没有欺诈或过错的cpa因合伙关系而承担相同的责任,有失公平。而有限责任合伙制(lip)是会计事务所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各合伙人则对个人执业行为承担无限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弥补合伙制的缺陷。在有限合伙制会计所赔偿责任方面可以分别情况规定如下:若属会计事务所经营管理工作造成的,每个合伙人都应以各自的财产对会计事务所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若属合伙人个人职业性违规造成的,有过错的合伙人要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而无过错的合伙人不必承担连带责任,只需就其出资额承担赔偿责任。这样,既加大了对违规cpa的惩罚力度,也在较大程度上保障了无过错合伙人的利益。

cpa审计中需要的会计知识篇8

一、引言

虚假财务报告尤其是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所引发的严重问题已经引起了广大投资者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虚假审计报告作为对虚假财务报告的肯定和证明,在促成投资者做出错误投资判断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总体上讲,提供虚假审计报告的注册会计师(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cpa)无疑应对投资者由此造成的损失承担一定的民事赔偿责任,尤其是当cpa出具虚假审计报告是由于重大过失甚至欺诈的情形。但对于cpa按照独立审计准则要求执行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仍然出具了虚假审计报告要不要承担民事责任,会计职业界与法律界存在严重分歧,并于1995年前后形成激烈的争论。由于当时财务造假问题尚不严重,国家在这方面的立法和执法也存在盲区,绝大多数cpa和会计师事务所还未经历过任何诉讼,所以这场争论仅仅停留在学术争鸣层面。而近几年来一系列会计丑闻的发生,特别是2002年初最高人民法院了《关于受理证券市场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使cpa的民事责任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引起了会计职业界对cpa诉讼浪潮的担忧。会计职业界一方面加速制定审计执业准则,严格规范审计行为,以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另一方面也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进而在法律上获得对cpa职业发展应有的支持,从而避免成为企业财务造假的替罪羊。本文拟在合理界定无过错虚假审计报告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其产生原因和适用的归责原则,进而认定cpa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程度。

二、cpa无过错虚假审计报告的界定

( 一 )审计报告真实性界定 审计报告是cpa执行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对企业财务报告真实性、合法性、公允性所作的证明文件。如果在审计报告中对真实财务报告进行否定或对虚假财务报告进行肯定,即是虚假审计报告。所以虚假审计报告是与真实审计报告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与财务报告的真实性紧密相关。对审计报告真实性判定标准存在结果真实和程序真实两种观点,结果真实观认为只有与客观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审计报告才是真实的,程序真实观则认为只要注册会计师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了审计,其审计报告就应该被认为是真实的。会计职业界更多地接受了程序真实观,认为结果真实本身也需要用法律所认可的标准、方法和程序进行判断,只有程序真实才是具体的、可操作的现实标准。所以判断财务报告真实性的标准应该是会计法律法规,包括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但是由于会计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和不完善,对一些事项的处理可能会导致人们对会计报告理解上的歧义,甚至明显偏离客观事实,此时若仍以所谓的“程序真实”来判断,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也是后果严重的。安然公司就是利用了美国会计准则的缺陷,通过设立许多“特殊目的实体”进行会计舞弊,安达信的cpa也是以此为借口之一为其出具了一份份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其实,程序真实和结果真实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追求结果的客观真实。结果真实是本源的直接的目标,在无法取得确凿证据认定事项真实性时,采用法律所认可的方法和标准来判定,是必要的。但当能够利用有关证据直接认定客观事实情况下,仍然坚持所谓的“程序真实”,甚至还依此得出相反的结论,那是荒唐的。所以审计报告的真实性界定应该是结果真实标准和程序真实标准的结合,先采用结果真实标准,在无法判断结果是否真实的情况下再辅助采用程序真实标准来界定。

( 二 )cpa过错的界定 cpa所以出具虚假审计报告,通常是由于有意或无意的过错。一般认为,有意过错即欺诈,是指cpa明知财务报告不实仍然故意作出虚假或失实的证明。无意过错也叫过失,根据对社会和当事人的损害程度分为一般过失和重大过失,但会计职业界更多的是主张按照cpa未能履行审计执业责任的程度和情节分为一般过失和重大过失。一般过失是指cpa在执业过程中缺乏“合理的关注”,即未能严格按照审计准则要求进行审计,重大过失是指cpa在执业过程中缺乏“最起码的关注”,未能遵循审计规范的最低要求。如果cpa在审计执业过程中既无欺诈,也无过失(包括一般过失和重大过失),则应该认为执业无过错。由于审计准则是由cpa行业组织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的,以此来判断cpa 在审计执业中有无过错,似乎违反了“任何人都不能够成为自己的法官”这一罗马古训。正因为如此,一些法律界人士认为,以审计准则来判定cpa有无过错缺乏公正性。刘燕(1998)指出:“如果说只要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满足了审计准则的真实性要求,就不能认为其工作的结果是虚假的,其逻辑是很荒唐的” 。刘正锋认为,审计准则是cpa行业的自律性规范,不能成为cpa注意义务的法定标准。颜延对此作出回应,他认为,独立审计准则是判断cpa注意义务的基础,由《注册会计师法》授权注册会计师协会拟定经财政部批准的独立审计准则,不但是cpa行业内部自律性规范,而且已上升为国家意志,具有法规效力,完全具有调整专业团体和社会上不特定第三人之间审计法律关系的效力。但是理想的标准应该是实质和形式的统一,如果审计准则能由一个与cpa无直接利害关系的机构或组织来制定,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嫌”。不过作者仍然赞成以独立审计准则作为判定cpa执业有无过错的现实标准,因为到目前为止,实在找不到比审计准则更权威、更科学、在实质上(而不是形式上)也更公正的标准。

三、cpa无过错虚假审计报告成因及原则

( 一 )cpa无过错虚假审计报告成因分析 cpa执业无过错,其出具的审计报告一般应该是真实的,在按照法律真实标准判定审计报告真实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法律真实标准下不存在cpa无过错虚假审计报告。但如前所述,虚假审计报告判定的标准应该以客观真实为主,是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相结合。这种情况下,cpa无过错的审计执业也可能得到虚假的审计结果。(1)会计允许也需要职业判断,而审计则是对会计判断的再判断。由于人们认识的有限理性,会计职业判断背离客观真实在所难免,而以会计判断为基础的审计判断与客观真实的距离更是不可避免。从这个意义上说,完全真实的审计报告是不存在的,审计报告虚假是必然的,真实则是相对的,人们所做的一切努力仅仅是减少了虚假程度。(2)会计规范不完善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产生了虚假财务报告。由于这种虚假财务报告是完全符合或至少是不违反现行会计规范,cpa的审计报告只能对其进行肯定证明。会计规范不完善导致的虚假财务报告主要有如下三方面:一是制度建设滞后于经济业务的发展,企业会计师对制度没有规定的经济业务只能根据会计准则的概括性要求作出具体的会计处理,这种处理结果容易使投资者对财务报告的理解产生歧义。二是会计规范之间的相互矛盾,企业会计师可以根据情况各取所需。三是会计规范对现行经济业务处理规定的缺陷。企业会计师如果对制度上的不完善进行“综合利用”,结合重组、关联交易等手段,甚至可以凭空制造出成百上千万的会计利润。(3)现代审计方法已经由传统的帐簿审计发展到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无论是制度基础审计还是风险基础审计,都是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会计资料进行抽样检查。我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规定,cpa在进行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时应该采用抽样审计方法。抽样审计的基本特征就是只抽取一部分样本进行检查,并按照样本的检查结果来推断总体。而抽样的量通常只占总体的一小部分,大部分资料都被忽略了检查。如果重大错误恰好均存在于未被检查到的资料中,则根据抽查到的不存在重大错误的会计资料样本而产生的审计报告结果仍然是无保留意见。样本与总体的异质性使抽样审计成为无过错虚假审计报告的重要原因之一。(4)作为判断cpa有无过错的独立审计准则及其指南无法囊括所有具体的审计实务,在很多方面它只能作一些概括、原则的要求,在没有权威、公认的解释出来以前,cpa可以也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实施自己认为必要的审计程序。而在审计准则中对所有审计的细枝末节均加以详细解释说明既无必要,也无可能。这样就导致财务报告由不同cpa审计时会有不同的结果,由同一cpa在不同时间进行审计会有不同结果,甚至同一cpa在同一时间同时进行重复审计时也会出现不同结果,如cpa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进行审计,各次抽样的样本通常是不同的,根据不同样本检查得到的审计结果也完全可能不同。(5)审计手段是有限的,而财务报告的造假手段则花样百出。如一些从经济业务发生时进行的造假行为,根本无法通过查账的方法予以识别,而法律没有赋予(也不应该赋予)cpa象刑事侦查那样必要时可以运用各种手段的权力。

转贴于

( 二 )无过错虚假审计报告的归责原则 cpa因出具审计报告而带来的民事责任形式应该属于侵权责任,侵权责任的认定通常有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推定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四种归责原则。在过错责任原则下,无过错即无责任,即使造成了事实上的侵权行为,只要当事人没有过错就不必承担民事责任。推定过错责任原则的实质仍然是过错责任,只是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由侵权当事人而非受害人承担举证责任,如果侵权当事人不能证明自己无过错或损害是由受害人自己造成,就推定侵权人存在过错,必须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特点是不管当事人是否存在过错,只要其他侵权条件成立就必须承担民事责任。过错责任原则被广泛用于民事侵权的大多数领域,只有法律规定的特殊侵权行为才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而对于法律未有明确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而采用过错责任原则又显失公平时,就应该采用公平原则,由有关当事人合理分担责任。由于我国现行法律未对cpa民事责任作出特殊规定,因此不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这是法律界和会计职业界都认同的。“如果要求cpa承担无过错责任,将使cpa面临巨大的风险,不利于独立审计行业的发展。因此对cpa不应当采用结果归责原则即无过错原则”。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应该采用过错责任原则或推定过错责任原则。郭峰认为,上市公司控制信息来源,如果他对cpa有所隐瞒或欺骗,cpa就不能保证全部发现会计错误,所以不应该采用无过错或过错推定原则,而应该采用过错责任原则,即只有cpa主观上有故意或过失时才承担责任。而张蕊更是认为不但要将cpa的民事责任定位在过错责任上,并且cpa只须对自身的重大过失和欺诈承担责任,而对普通过失可以减责或免责。但更多的人认为应该采用推定过错责任,李明辉认为,尽管相对于上市公司,cpa处于信息劣势,但相对于普通的投资者,cpa仍处于主导或优势地位,投资者只是被动地了解公开的信息。如果采用过错责任原则,投资者必须要举证cpa存在过错,这对于缺乏会计、审计专业知识,且处于公司外部不能接近公司详细信息的投资者而言,近乎不可能。因此对于cpa的归责,过错推定原则较为合理。段春明认为,小股东作为起诉人,只要证明他们遭受了损失和审计报告虚假;cpa如要辩护,则应承担反举证责任,即证明本身无过错或原告损失与审计报告无关。cpa本文由收集整理民事责任固然不宜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归责,对于一般的cpa侵权责任采用过错责任原则或推定过错责任原则归责也许有一定合理性。但如果对于cpa无过错的虚假审计报告,采用过错责任或推定过错责任,则至少存在下列问题:一是削弱了cpa提高审计执业质量的动力和压力。过错责任原则和推定过错责任原则均意味着cpa不必为无过错虚假审计报告承担任何民事责任。如果cpa遵循了审计准则,就不管真正的审计质量如何,不管审计报告是否真实,都与自己利益无关,将会导致cpa在执业过程中重形式而轻实质,重过程而轻结果,片面追求程序和形式。而且在以独立审计准则这个由cpa内部自律组织主导制定的行业执业规则来评判cpa执业有无过错的情况下,cpa出于行业利益保护目的,可能会放松自律质量要求,制定更宽松的执业规则,从而削弱cpa提高审计执业质量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二是可能诱发cpa的舞弊行为。一些不良cpa可以在审计判断抽样时有意识地选择存在重大错弊概率较小的样本,甚至在随机抽样和判断抽样中“不巧”选中有重大错误的样本就重新抽样,直至得到所希望的样本结果。而这种舞弊能经受严格的同业复查,推定过错也对其无可奈何,这些不良cpa完全可以用一大堆经过选择的审计证据来“证明”自己是如何勤勉尽责,从而轻易逃避应该承担的责任。其实,即使是过错责任论者也承认,cpa遵循了独立审计准则的前提下,由于采用了抽样审计而没有发现会计报表的重大错误和漏报,是cpa应该也愿意承担的审计风险。cpa的这种风险既是客观环境变化对cpa审计方法影响的结果,也是cpa经过成本效益比较后所作出的选择。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就是因为成本效益比占优才取代了理论上可以查出任何错误的帐薄基础审计,cpa采用抽样审计就表明它愿意承担可能的误判风险。但过错责任原则和推定过错责任原则却使cpa连这一点本身愿意承担的风险也不必承担,这种过分的宽容将会降低社会对cpa审计的信心和需求,最终影响cpa职业的发展。美国在1933年联邦证券法颁布之前,由于法律对cpa的过分偏袒,就曾使财务报表审计不能成为审计职业的主要业务,直至证券法颁布后重新界定了cpa的法律责任,证券交易委员会支持审计职业界重新确定了审计程序及法律责任,才使得审计职业信誉逐渐回升。这段历史和教训我们不应该忘记。既然cpa无过错虚假审计报告民事责任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于法无据,采用过错责任原则或推定过错责任原则又存在一系列问题,所以只能采用公平责任原则归责。实际上,公平是任何侵权责任的归责基础,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推定过错责任都是公平的体现形式。为了公平,有过错就要承担责任,同样也是为了公平,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无过错侵权也要承担责任,而推定过错责任的公平性则体现在对处于弱势的受害人的保护。只是由于法律规定上的原因,才细分为四种原则。但公平责任由于只能得到原则性的法律支持,归责的伸缩性很大,要做到真正的公平殊为不易,因此只有在不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而采用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又显失公平时才能适用。cpa无过错虚假审计报告应该属于这种情况。

四、cpa无过错虚假审计报告民事责任程度

( 一 )责任对象 如果cpa负有民事责任,首先无疑是对与cpa有契约关系的客户包括公司以及构成公司实体的股东承担责任。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最初cpa均只对客户承担责任。但20世纪60年代以后,整个西方商业环境的变化,保护用户利益主义的发展和对cpa审计认识的发展,法院逐渐要求cpa对第三者承担责任。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生了数以百计控告审计人员的诉讼案,而由第三者提起的诉讼案达到了顶峰。我国cpa对第三者承担法律责任始于1996年对四川德阳事件判决,其依据则来自最高人民法院给德阳事件判决法院的请示复函,第一次以司法解释形式确定了中国cpa在开展业务过程中要对业务委托人负责,也要对与此相关的第三者负责。应该认为,cpa应对第三者负责的观点已为会计职业界广泛接受,但是对第三者的范围要根据具体环境和具体案情作出合理界定。西方现有法律对审计人员审计侵权行为潜在责任的最低基础是:对委托人承担一般过失责任,对应当预见的受益人承担一般过失或重大过失责任,而对可预见的第三者只承担重大过失责任(谢荣,2002)。我国会计职业界也普遍认为,cpa应对第三人负责,但第三人的范围不应作过宽的解释。“有资格作为原告提起诉讼的第三人是指会计事务所指派的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活动时按照审计目的和一般审计人员标准可以确定或者可以预见到的因利用了重要事项内容虚假、误导不实的证明文件而遭受损失的自然人、法人和组织,包括受益第三人和可预见第三人”。要求cpa对相关第三者承担民事责任有其合理成分,但不同cpa面临的第三者在数量上差异很大,尤其是上市公司审计报告相关第三者数以万计,单纯的只要求cpa对所有第三者承担责任,实在有失公平,所以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一个可行的方案是将审计报告的保证程度、cpa的民事责任和审计收费相联系,由有关法规规定一个最低保证程度下的审计报告标准,cpa收取最低审计费用,只对客户承担民事责任。在此基础上,第三者可以要求客户交纳更多的审计费用以取得cpa更高保证程度的审计报告;或者直接与cpa建立业务关系,通过支付费用取得cpa审计报告的潜在赔偿责任权利。此外由第三者自行或由客户代为购买审计报告质量保险,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cpa的收入与风险相匹配,审计报告使用者的权益也非常明确,cpa再也不必担心自己会不会成为“第十七被告”了。

转贴于

( 二 )责任性质 认定cpa对无过错虚假审计报告责任程度时,责任性质是又一个重要的因素。我国证券法规定,cpa对其出示的审计报告,应“就其负有责任的部分承担连带责任”。因此在当前发生的大多数与cpa有关的法律诉讼案件中,法院都是按连带责任赔偿程序进行的。会计职业界对此反响强烈,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非理性的无限连带判例原则”,是深口袋理论的再一次体现。但会计职业界至今没有人提出cpa究竟应该承担什么责任。这种没有合理解决方案的反响只能被当作本能的维护自身利益的非理性之举。实践已经证明,它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其实,仔细解读证券法我们会发现,cpa“就其负有责任的部分承担连带责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连带责任,意味着cpa对超过其承担责任的部分不必承担责任,因而实质上它是一种按份责任。按份责任是一种与连带责任不同的责任。依据连带责任,受害人有权向共同侵权人的任何一人或者数人请求承担全部侵权的民事责任,已承担全部民事责任者可向其他共同侵权人和共同危险行为人进行追偿。连带责任对外是一个完整的责任,每个连带责任人都要对整个责任负责。按份责任则可以分成不同的份额,每个责任人仅仅对自己的份额承担责任,而不是每个责任人对整体承担责任。连带责任是一种比较严厉的责任,因而对共同侵权的判定标准应当比较严格,一般认为必须以共同故意、共同过错为前提。cpa无过错虚假审计报告是cpa独立地严格地执行审计准则实施审计后的一种特殊结果,cpa既无故意也无过错,不能与虚假财务报告的提供者——企业会计师构成共同侵权行为,所以只应承担按份责任。这种按份责任已有法律依据可供参照,2004年开始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两人以上没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但其分别实施的整个行为之间的结合发生同一损害结果的,应当根据过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cpa对无过错虚假审计报告的民事责任的情形与其类似,完全可以比照处理,即由cpa和其他责任人根据过失大小或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担按份责任。按份责任应该按照过失大小或原因力大小进行分摊。分析投资者作出错误投资判断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公司,这是原发性的、基本的因而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没有虚假财务报告就没有虚假审计报告,投资者也无法据此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其次是cpa的虚假审计报告,使投资者更加相信并依赖虚假财务报告。但cpa的虚假审计报告是继发性的,同时也是次要的,单纯一个虚假审计报告,投资者根本无法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必须与虚假财务报告一起才能被投资者所利用。第三是投资者自身对财务报告审计报告的利用不当。特别是在利用审计报告中,没有充分考虑到cpa的有关声明,包括:被审财务报告由被审企业管理当局负责,cpa的责任是根据审计对这些报告发表审计意见;cpa只表示已按照独立审计准则要求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cpa在审计意见表述时也使用了“我们认为”这一明显属于主观判断的词语;cpa在审计报告中并未保证过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审计意见的完全准确。此外,不可抗力、其他第三人过错也可能会导致投资者损失发生。但从促成投资者作出错误投资决策三个肯定因素的原因力大小来看,依次是企业会计师、投资者自身,最后才是cpa。明确cpa承担次要按份责任,可以避免使无过错的cpa比有过错的财务报告造假者承担更多的民事责任。特别是在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造假行为曝光时常常已是资不抵债,无力承担赔偿责任。于是许多投资者便把目光瞄向cpa,希望把有赔偿能力的cpa当作投资者损失赔偿的“深口袋”。如果定性为连带责任,由于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性质不同,完全可能使本应负主要责任的财务报告造假者承担有限责任,而无过错的次要责任者cpa则承担严重得多的无限责任,实在有失公平。而按份责任则可以避免这一情况出现,从而较好地体现了公平原则。

五、结语

cpa审计中需要的会计知识篇9

关键词: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审计风险

一、审计模式的发展

由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导致的受托经济责任,注册会计师制度应运而生。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目标可以简单概括为公允有效的说明企业管理当局的受托经济责任,降低会计报表使用人进行决策所面临的信息失真风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伴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方法经历了从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到风险导向审计发展过程。

在经济发展早期,企业规模较小、组织结构相对简单、业务范围也比较单一,注册会计师的工作重心集中于发现和防止错误与舞弊,会计凭证和账簿的详细检查成为其工作的主要内容。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日趋扩大,组织结构日益复杂,单纯的详细审计工作量剧增,不仅令被审计单位无法负担高昂的审计费用,也无法满足当时经济环境下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各方面因素都要求审计方法作出发展。适应审计环境变化和审计工作需求的,内部控制结合抽样审计的新审计方法逐渐得到职业界认同,20世纪50年代起,以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从方法论的角度,该种方法被称作制度基础审计。由于审计风险受到企业固有风险因素的影响,又受到内部控制风险因素的影响,即账户余额或各类交易存在错报,内部控制未能防止、发现或纠正的风险。此外,还受到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账户余额或各类交易存在错报风险的影响,注册会计师仅以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实施抽样审计就很难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抽取样本量的大小也很难说服政府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为了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制度基础审计存在的缺陷,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很快开发出了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f(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审计风险是由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策略确定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与企业有关,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了解企业及其环境以及评价内部控制对两者作出评价,在此基础上确定检查风险,并设计和实施实质性程序,以将审计风险控制在会计师事务所确定的水平,便从理论上解决了注册会计师制度基础审计抽样的随意性,又解决了审计资源的分配问题,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会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应用以及对cpa审计理念的影响。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精髓是在研究企业是否存在经营失败的风险。目前,企业发生的大多数欺诈舞弊的案件多为管理机构的舞弊,内部控制失效,这给cpa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cpa需要了解企业各个方面的情况。在现阶段,cpa应首先接受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 cpa 审计的主线始终是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二是 cpa 必须对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新的审计风险模型要求审计起点是风险评估程序,其次才是针对重大错报风险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三是cpa实施的审计程序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将识别和评估的风险与实施的审计程序挂钩;四是cpa必须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实施实质性测试,强调获取列报与披露认定的审计证据的重要性;五是cpa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切实提高发现重大错报的概率;六是cpa将识别、评估与应对风险的关键程序形成审计工作记录,以保证执业质量,明确执业责任;七是cpa应当组织项目组成员进行讨论,共享审计经验和资源;八是cpa应当就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及时与治理层或管理层进行沟通,优化审计环境。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应用存在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能够弥补传统风险基础审计的不足,缩小审计期望差距。但是,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还没有一套严密的风险导向审计体系。从目前看,运用现代风险基础审计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信息库的建设。cpa 执行风险评估程序,充分了解被审单位整体经营环境,然后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设计个性化的审计程序。为此,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功能强大的信息库,按照行业发展特点、客户经营环境、客户所处市场环境以及客户高层管理者的品行,由专业高层人员组织实施评价,定期把客户风险评价的结果向相关业务承接和实施部门通报,以便cpa在风险评估时了解企业的战略、流程、风险管理、业绩衡量。目前,国内很多事务所对行业风险和企业经营风险缺乏了解,数据积累不足,信息库的建设达不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很多事务所平时就没有注重收集相关行业的财务指标,导致分析程序与同行业比较无法进行。审计市场竞争激烈也使客户变更事务所现象客观存在,造成事务所面临不少新客户,来不及收集到充分的客户信息。为此,要采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必须注意收集每个客户的相关信息,了解国家宏观经济形势、行业状况。而且,考虑到即使在同一行业的公司之间自然差异仍然很大,cpa在收集行业信息时,应从地理分布情况、所有权或财务结构、产品多样化程度、价格和经营成本水平等方面选择与审计客户具有可比性的同行数据,而不能用笼统的行业平均数。对于经营活动特别复杂的客户,可考虑利用外部管理专家工作;行业指标可关注一些金融界网站上的行业板块部分。

2.cpa的综合素质存在较大差距。在风险评估程序中,cpa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客户及其环境,评估经营风险,这就要求cpa具有判断企业是否具有生存能力和合理的经营计划的能力。cpa不仅要熟练掌握会计、审计知识,也要掌握管理知识、行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等,还要熟练运用各种分析工具对各种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进行分析。目前,我国事务所九成以上的业务是审计业务和会计业务,没有经济方面、法律方面等多元的背景。cpa不

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关行业,不懂得管理、行业等方面的知识,不具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的能力,这些都不利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为此,主管部门需要做大量的培训工作。事务所也可以一方面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根据自己的客户情况,事务所的定位,有针对性地进行员工培训。

四、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的实践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行是一种执业理念的改变,尽管它有很多优越之处,但目前我国 cpa 行业总体水平不高,且大多数从业人员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质和技术特点尚未把握的情况下还不宜全面推行。但我们可将制度基础审计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有机结合,根据被审单位的性质、规模等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审计模式。在我国现阶段,可考虑选择以下两种混合审计模式。

1.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为主,结合制度基础审计的混合审计模式。在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或者失效的现象;国有控股公司存在“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等情况,导致公司相互制约系统的弱化,缺乏对高层人员和经营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加大了审计风险。而国内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具有一定实力和技术力量的,应当鼓励他们针对那些因决策失误或治理结构存在重大缺陷或经营环境严重恶化且有迹象表明可能存在重大舞弊行为使经营风险转化为财务报表风险的单位,大胆探索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相结合的混合审计模式。

2.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结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混合审计模式。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由于通常其存在管理机构简单、内部控制薄弱、会计制度不健全、业务量不多、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等不足,对这类被审单位,可以考虑选择采用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的审计模式,以审查会计报表的合法性,详细审计其账目和报表。

综上所述,无论采取何种审计模式,都应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新理念,将这种理念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不仅单纯依赖账目报表或者内部控制系统,并且自始自终保持专业怀疑,做出更多专业判断。通过把风险导向审计中主动控制风险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其他审计模式中,弥补其他审计模式中忽略审计风险的缺陷,通过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总结经验,逐步提高应用能力,最终提升整个行业水准。

参考文献:

[1]陈毓圭:2004,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会计研究.

[2]许莉:2005,透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审计研究,1.

cpa审计中需要的会计知识篇10

关键词:审计成本;含义;影响因素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发展, cpa审计在资本市场参与者的投资决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由此促进cpa审计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审计成本问题也逐渐走入我们的视野。审计成本问题是审计收费的基础,影响着审计效率、审计质量和审计收益的实现程度。目前人们对cpa审计成本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这将不利于cpa审计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 为了合理确定cpa审计成本,提升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 有必要对cpa审计成本重新审视,科学界定审计项真实内涵及其构成,分析审计成本影响因素,为审计成本控制奠定基础。

一、审计成本内涵及构成

审计成本概念是一般成本概念在审计领域的延伸。对审计成本的基本内涵,目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审计成本是审计主体为完成审计任务而投入或消耗的审计资源,包括完成审计任务需花费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显然,这种审计成本观点仅考虑审计项目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各项直接审计支出,没有涵盖审计报告出具后由于审计失误可能引发的成本。众所周知,cpa审计服务是一种特殊行业,具有较高的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审计意见与实际不符即审计意见不恰当的可能性,审计风险会给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师事务所带来损失,包括因处罚而遭受损失以及因报告使用人的诉讼而承担的损失;以及因审计失败产生声誉损失和客户流失造成的损失。由于审计风险与审计技术固有的局限及审计师的执业水平、执业道德、执业谨慎态度有关,具有一定客观性,是“天然存在”的并有可能转为现实损失,并将对会计师事务所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破产。2002年发生的全球“五大”之一的安达信破产即是源于此。因此,对于审计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也应纳入审计成本中,尽管这种损失具有不确定性。由此,笔者对审计成本概念定义如下:审计成本是指审计主体(cpa)为了实现特定的审计目标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一切与审计活动相关各项费用和支出。从构成上看,审计成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审计业务成本,指为执行审计业务而直接耗费的成本,包括从接受审计委托到审计报告公布整个审计执行过程中所涉及的费用和支出。二是审计风险成本,指审计报告完成后之后可能发生的诉讼等支出,包括出具不恰当审计意见所付出的代价等可见损失以及对审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造成的不可见的损失等。用公式表示为:审计成本=审计业务成本+审计风险成本。

二、审计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审计成本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审计程序及方法、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方面进行分析。

1.审计程序及方法。审计程序是指审计主体为达到审计目标所采取的所有工作步骤、手段的总和。审计程序既是保证实现审计目标的手段,也是审计成本的直接决定因素。首先,审计程序的执行往往会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工作岗位、主管与专业人员等之间的协调配合;其次会涉及到各类具体的审计业务。审计程序越烦琐,审计成本就越高,可能导致的审计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就越严重。同时,审计程序如果不符合审计客体的内部控制状况及所处的环境等实际,采取的审计手段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甚至简化不要的审计程序,还会增加潜在成本,并且会使潜在的风险转为现实的风险,加大审计项目中为规避现实风险而支付的现实成本。

审计方法是审计师为获取审计证据而采用的手段和途径。科学合理的审计技术方法有助于审计师获取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帮助审计师对审计事项的合理性、可靠性作出判断,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减少审计过程中的盲目性导致的直接成本,并能有效规避可能发生的审计风险导致的潜在成本。

2.审计主体即会计师事务所的状况。会计师事务所是审计服务的主体,前已述及,审计成本是审计主体为完成审计业务而投入或消耗的审计资源,审计成本问题实质就是审计资源的整合利用效率问题,审计主体的审计资源状况及其整合利用效率是影响审计成本最直接、重要的因素。审计主体即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资源状况及其整合利用效率是受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人员素质结构所决定,进而影响审计成本。

首先,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大小对审计成本的影响。一般来说,事务所的规模大小与其审计成本呈同向关系,规模较大的事务所,其人员也较多,人员工资、福利费等费用也较高,其管理成本、人员培训成本、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也较大,使其成本费用总额较高。这是事务所规模大的负面影响。然而规模较大的事务所也能因势利导,对审计成本产生积极的后果。事务所规模越大,其规模经济效应越明显,事务所越有能力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对客户的担保能力越强,审计质量越能得到保障,审计风险成本可以有效降低。同时,规模大的事务所有能力承揽更大规模客户的审计业务,其品牌和声誉可以为事务所赢得更多的业务,从而直接抵消审计成本的增加。

其次,事务所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结构也会影响到审计成本。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审计内容、审计方式、审计范围等不断发生变化,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审计人员结构的多元化。不仅有财务会计人员,还要有工程技术人员、法律专家、风险管理专家等。二是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多元化。审计人员除具有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以外,还需具有企业管理、工程技术、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三是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有效合理的审计人员素质结构会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但事务所要拥有这样的审计人员素质结构又需要进行大量的投入,比如,为了促进审计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确保在审计工作中真正做到独立、客观、公正,需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以为了保证审计人员随时掌握不断更新的审计业务知识和相关知识,提高执业水平,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后续教育。所以审计人员素质结构最终会影响到审计成本。

3.审计客体即被审单位的状况。被审计单位是审计客体是审计活动作用的对象,其组织结构的复杂程度,规模大小,业务的复杂程度,以及内部控制状况对审计工作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审计成本。被审单位规模越大,业务越复杂,组织结构越复杂,内部控制状况越差,会计核算水平越低,审计的工作量越大,需投入的审计资源也越多,审计业务成本也越高。同时这样的单位财务报表可能存在更多的重大错报,导致审计风险较高,则审计风险成本也就有可能较高。值得说明的是,该因素cpa是难以控制的,但可以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而识别,判断出来。

4.审计风险的大小。审计风险是财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经过审计后发表了不恰当意见从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在审计过程中,审计报告做出的不恰当审计意见一旦变成现实,就会给审计主体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在审计实务中,审计师总是力图避免审计风险,但由于审计风险受多种因素影响,审计师只能尽量控制审计风险,减小审计成本。

结论

对cpa审计成本的定义应该在一般成本概念基础上结合cpa审计服务的特殊性,可定义为审计成本是指审计主体(cpa)为了实现特定的审计目标所发生的或即将发生一切与审计活动相关的各项费用和支出。用公式可以表示为审计成本=审计业务成本+审计风险成本。审计成本受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程序等因素影响,在这些影响因素中,既有cpa可以控制的,也有不可控的,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cpa应该充分认识和分析这些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对审计成本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赵保卿.审计成本控制框架设计与运行[j].会计研究,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