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教育方针十篇

时间:2023-08-07 17:38:59

新时期教育方针

新时期教育方针篇1

[关键词]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近现代史;爱国主义教育

[作者简介]樊学庆,广州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广东广州510006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4―0051―03

爱国主义历来是我党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改革开放后,党对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工作非常重视,尤其注重通过近现代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党的几代领导人不仅反复强调并提出具体指导原则,还制定了一系列相应政策。本文试就新时期党在这方面的工作略作论述。

一、通过近现代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是新时期党的几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党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通过近现代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邓小平把“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他多次强调“落后是要受人欺负的”、“落后就不能生存”;强调“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并历数近代中国屡遭西方列强侵略压迫的事实,指出只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开辟未来。

也非常注重借鉴历史经验。他指出,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党的历史,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精神也就很难自觉、牢固地树立起来。

也指出,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贯重视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更加注重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来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尤其要把学习中国革命史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紧密结合起来。

在不断要求通过近现代史教育提高全民爱国思想的同时,党的几代领导人特别强调要通过近现代史增强青少年的爱国意识。

邓小平指出,要通过近现代史教育使青年懂得“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

强调要用历史的确凿事实教育青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1990年初,在山西考察工作时提出青年要学习近现代史,即“要使我们的青年人了解,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是经过了几代人的奋斗,若干年的比较,才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也才能保持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再受帝国主义的欺侮”。同年5月,在纪念“五四”运动七十一周年大会上提出,“一部中国近代、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斗争史、创业史”。“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都要认真学习和了解祖国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历史”。1991年,又专门致信主管教育的李铁映、何东昌等同志,提出要教育青少年学习历史,“使他们熟悉我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斗争史,认识今天的人民政权来之不易”,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也要求把学习中国革命史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尤其首先要培养爱国主义荣辱观,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并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通过近现代史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两个指导原则

为了通过近现代史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党的几代领导人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原则。

首先,要坚持热爱祖国与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统一。邓小平提出,要通过近现代史教育人民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就没有前途”。强调,“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提出,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并将爱国主义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首要内容。

其次,要坚持热爱祖国和拥护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在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胜利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开始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始新的革命。百年巨变的历史结论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州”。因此,爱国和爱党是有机的统一的。也正是基于近代历史的发展,强调,“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

三、通过近现代史教育增强爱国意识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为了贯彻通过近现代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方针,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就把通过近现代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摆到了重要位置。1983年7月,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指出“一部中国近现代革命运动史同时也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的爱国运动史”。新时期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要把重点放在现实和历史两个方面,尤其是要宣传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建设成就、成功的建设经验以及重要的爱国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在此基础上,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只有以近代以来中国发展和建设成就为基础、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和面向世界,才能建立起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994年8月,中央又印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

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强调要通过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现代史的教育使人们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与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特别是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

1996年,中央又通过新的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提出要把中国近代史现代史、中共党史和基本国情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作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深入持久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人们认清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以贡献全部力量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利益、国家尊严为最大耻辱。2001年,中央又把爱国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号召积极开展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

在通过近现代史教育提高全民爱国思想的同时,中央尤其强调要在学校,特别是高校中通过近现代史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在1983年的《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中,中央就特别强调要通过近现代史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根据这一精神,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坚持从爱国主义教育人手,各门课程都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等课程要有非常丰富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1994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又明确提出青少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强调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去,重点抓好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基本国情教育,把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感情,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2004年,中央又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深入进行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识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把个人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新时期教育方针篇2

一、教育方针的内涵

教育方针涉及到国家教育发展的最高要求,其与教育目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息息相关。那什么是教育方针呢?教育方针是国家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在一定阶段,根据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发展的需要与可能而制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总政策或总的指导思想。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等。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方针,相同的历史时期因需要强调某个方面, 教育方针的表述也会有所不同。居于以上对教育方针概念的认知,可以认为教育方针具有全局性、变动性、现实性、阶段性、政治性等特点。

二、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嬗变

(一)建国初的教育方针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第五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与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 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 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培养国家建设人才, 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在1949年12月下旬, 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得以贯彻和确认, 会议将上述方针确定为教育工作的总方针。

(二)50年代后期至文革前夕的教育方针

建国初期的教育方针实质上还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一定的过度性质,直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才一步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方针,其主要经历了以下过程。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 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示》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 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 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1958年中央确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方针,获得了认可,并沿用了20多年,直到文化大革命出现了文化教育逆流,导致了教育事业的全面溃败和教育方针的转向或名存实亡。

(三)文革期间的教育方针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在审阅了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 写信给林彪。信中在讲到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后, 提出“学生也是这样, 以学为主, 兼学别样, 即不但学文, 也要学工、学农、学军, 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 教育要革命,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后来这封信简称“五七指示”,尽管不归教育方针之列, 但在长达10多年的时间内, 起着指导学校发展与改革指标的作用。1966年8月8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提出:“在各类学校中,必须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但是,整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战线是重灾区,教育事业遭受到严重摧残,使中华几千年文化遭受到空前浩劫。

(四)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方针

1981年6月27日, 在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这是在“真理标准”讨论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在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以前的“左”倾错误, 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后, 新提出的教育方针。尽管“是沿用了过去的提法”,但它在避开“左”的口号上是很明确的。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决定》认为这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 然而没有用“教育方针”的提法。这一提法是党和国家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对教育本质与社会功能认识的飞跃。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总结了40多年教育曲折发展的历程所得出的宝贵经验,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八项基本原则,以教育总则的形式规范了教育的发展。

新时期教育方针篇3

[关键词]大学新生 适应性教育 内容 方法

一、大学新生对校园生活不适应产生的影响

由于个人的情况不同,大学新生适应校园生活的程度也不一样。但是迟迟无法适应大学生活将会给同学们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1)学习成绩下降;(2)性格孤僻、不轻易相信他人、无法融入集体生活中;(3)丧失人生目标、蹉跎岁月、荒废学业;(4)影响日后的择业和今后的人生发展轨迹;(5)无法排解心理压力、罹患心理疾病、严重者出现自杀现象。

二、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缺陷

由于高校学习生活与中学学习生活的迥异差别,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开设了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教学环节。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大学新生日益鲜明的个性特征,目前采取的入学适应性教育的方法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大学新生的要求,达不到教育工作者所期望的效果。经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和与学生的交流,总结出了目前的入学适应性教育存在着的几点缺陷:(1)适应性教育的系统性不强;(2)适应性教育的课时太少;(3)适应性教育的教学形式单一;(4)适应性教育的内容太少;(5)适应性教育的针对性不强;(6)适应性教育对大学生的实际帮助不大。

三、当前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内容

目前我校所采取的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主要只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生的专业介绍。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解决大学新生在学习上的不适应和人际交往的不适应。所以应根据这两点不适应来增设相应的教育内容。

1.针对大学新生对学习不适应的情况,在保留已有的专业介绍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这两个环节后,还应该增设以下几点内容:(1)对学校的校史介绍以增强大学新生的归属感。(2)对学校发展定位和文化氛围的介绍,以此来增强大学新生对所读学校的崇拜和对自身发展定位的思考。(3)着重对学校相关规章制度中激励奖励制度的介绍,通过激励制度的介绍用以激发大学新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初期的学习奋斗目标。

2.针对大学新生对人际交往不适应的情况,我们的入学适应性教育应该首先从寝室环境这个最基本的管理环节入手。在学校硬件设施允许的范围内,我们的新生宿舍安排应该最大限度的依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安排宿舍同伴。这样的分配可以缩短寝室成员的磨合期。

四、当前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方法

在我们所提到的目前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缺陷中,主要体现出四大问题:(1)时间太短;(2)系统性不强;(3)针对性不强;(4)教育形式单一。根据这四个问题,我们的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方法应以围绕解决这四个问题来进行设计和修正。

1.延长新生的入学适应性教育的时间

目前,我校的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时间主要为两周,而这两周又以大学生军事训练为主体,仅用两天的时间来介绍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生的专业学习,这对于初入学对一切都很陌生与兴奋的大学新生来说是完全不够的。只有延长新生的入学适应性教育的时间,我们才能将这一教育进行的系统与彻底,达到帮助新生尽快适应的目的。在此,我们建议应当将原本为两周的入学适应教育时间延长到一个学期,将整个大学生活开始的第一学期看作是新生入学的适应期和教育期。

2.将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环节系统化

在我们的调查研究里,许多大学生都提出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内容太局限、形式太单一。在很短的时间里以单纯说教的方式灌输给他们很多的规章制度、自我管理理念和专业学习素养,他们很难消化吸收,甚至有些同学对于这一教育环节相当模糊、不知所云。对此我们应当将目前的新生入学适应性的教育环节系统化,环环相扣、节节深入。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第一环节是熟悉(熟悉同学熟悉学校学院的物理环境)――第二环节是认知(认知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意义)――第三环节是自省(自省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大学规划)

3.加强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针对性

正是因为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所以才会让绝大多数新生感受不到入学性教育带给他们的实际帮助。为此我们必须分阶段层层递进的针对新生不适应的状况表现来开展教育,例如针对新生的各类不适应问题来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有针对性的提出新生在入学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一些普遍会产生的入学适应性问题以案例解读的方式一一展现在大学新生的面前,以达到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的效果。

4.丰富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形式

很多新生反应适应性教育对新生的帮助和实际意义不大,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相当单一,基本上还停留在照本宣科、经验主义说教的形式上。这样的形式很容易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和兴奋点,自然不能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着个性日益鲜明的新时代大学生,我们不妨将时下流行的素质拓展训练同我们的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也使得我们的适应性教育丰富多样给学生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让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案例中认识认知。

五、对当前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研究的意义

对当前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进行研究思考,是期望采取这种新内容新方法帮助大学新生尽快度过适应期,接受大学环境,合理规划大学生涯,发挥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真实而实际的作用。长期、系统、丰富的入学适应性教育内容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的当代大学生在适应性教育的环节中(1)增强自信、承担责任;(2)活跃思维、勇于创新;(3)加强沟通、增进情感;(4)主动果断、自制自立;(5)反应敏捷、动作协调;(6)劳逸结合、身心健康;(7)团结协作、集体感强。同时,还能有利于学生五个良好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交往能力的培养、生存能力的培养、进取精神的培养、发挥潜能的培养;对于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而言,也能够寓教于乐,将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开展得丰富多彩、增强师生关系、增加师生之间的了解信任、达到对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文化教育出版社,2004,7.

[2]侯欣,周晓春,王渭巍.大学新生适应性辅导活动探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01).

新时期教育方针篇4

在这一过程中,在职人员为了有效地为社会认可的“以付出而换取”所接受的教育培训、知识更新及掌握新技能(包括从其他行业转到档案行业而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活动),是要在坚持不影响自己对社会付出的前提下进行的,也就是说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接受再教育,而这种教育是为了使在职档案工作者更有效地付出和更好地被社会认可,包括所在单位以及与其工作有关联的相关部门和单位对其工作的认可,也就是更好地服务于单位,更有效地工作,这就使得在职档案工作者既要不影响工作,又要获得继续教育,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这种两者兼而有之的特点是档案教育中心教育培训对象的基本要求,档案人员教育工作必须基于这一要求进行,做到档案教育培训因“才”施教,力求达到学以致用的实效性的针对性。在职档案工作者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掌握新技能,不断了解新信息(特别是有关档案方面),这是共性;不同系统、不同层次的档案工作者,由于工作的环境不同、工作的性质不同、工作的责任面不同,决定了他们急需掌握档案知识面和内容(如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基建档案、人事档案、照片档案、电子文件管理等等)的不同,这是个性,对此应力求做到在共性的基础上满足个性需求的针对性。2014年教育中心举办了四期国家财政拨款的档案培训班,得到了来自地方省档案局学员的广泛赞许。财政拨款班不收取学员的吃住及学杂费用,由国家包吃包住包学,体现了国家对档案教育的重视,表达了国家档案意识。此类培训班的举办是国家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的结果,亦是经济社会建设的构成方面之一和促进方式,参加学习的学员们对此类班的举办纷纷提出建议:这是国家对档案事业的重视,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要多办几期,以后每年最好都办几期。

2014年财政拨款班的培训对象主要是各省档案人员,这是一种“针对性”;国家利好政策要惠及方方面面各界档案工作者,我们在进行此类教育培训工作时,要注重多倾向于各行业基层档案工作者,做到党的好政策、国家对档案事业的利好举措要惠及各行业基层尤其是偏远地区档案工作者的针对性。在多年档案教育工作中,在与广大学员的不断接触中,在不断领会国家有关档案政策法规的思考中,笔者认识到,档案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而针对性的实施实践要依靠国家档案局馆相应政策倾斜及适度资金投入才能得以实现,这是必要前提。教育中心是全国在职档案工作者唯一的部级档案教育机构,其针对性理应体现在及时了解、适时宣贯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出台的档案法规政策方面,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适时出台的新政策、新法规、新要求及新举措对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和档案工作开展具有决定性的指导意义和规范要求,应得到及时的宣传、学习、贯彻、落实和推广、执行,这是教育中心档案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那么如何使档案教育具有针对性?

首先是要积极开展调研工作。一是应对社会上(特别是有关档案方面)的新理论、新科学观念、新技术方法等进行调研,适当开展一些带有超前意识的交流和探讨,对一些新动向有所了解,适时、适度、适当地向档案工作者传播,使之有所启发,做到掌握新知识先行一步的针对性;二是通过多种形式、方法和渠道主动与各行业广大档案工作者进行沟通,探询各方面、各层次档案工作者的当前要求,在档案教育过程中与学员面对面交流,直接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掌握档案工作者的最新境况,达到尽可能满足广大档案工作者最新呼声要求和急需掌握的新技术新方法的针对性;三是要准确及时了解掌握国家档案局(馆)的新政策、新举措、新动态,以及当前一段时期内档案工作的重点,积极与国家档案局(馆)各部门配合,主动做好档案工作各项政策法规及重点工作的宣传、学习、贯彻、落实的针对性。其次是要练好内功。及时了解、分析趋于成熟的新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育人者要先受教育,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教育中心的教育者要准确把握符合实际的新理论,及时了解掌握分析新技术、新方法在档案事业中的应用情况及对档案事业发展的作用,适时推广、传播成熟稳定切实可行的新科技,并广泛听取反映,积极推广成熟稳定可靠的高科技技术服务于档案工作,力求做到掌握新信息、新理论、新技术并将其成功运用及推广到档案事业中的针对性。

此外,2011年8月值和平解放60周年之际,教育中心在拉萨市举办了“电子文件及照片档案管理培训班”,这是档案教育首次走进世界屋脊雪域高原;这种在独特地区、在具有纪念意义的时期举办的科技性很强的档案教育活动具有特殊意义,也应是档案教育必须践行的“针对性”。教育中心的档案教育培训工作是档案事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对档案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明确了教育的重要地位,国家档案局必须依据国家大政严格执行《公务员法》,规范以“开会”为由的“宣贯”、“推介”和“研讨”活动,使教育中心的档案教育培训工作有序开展。这是档案继续教育针对性得以有序进行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新理念、新技术在社会及档案事业中的应用,档案教育工作必须要面对新的发展方向,顺应客观形势的要求,与时俱进,为当代的社会大局服好务,使广大档案工作者完成好“资政育人”强化服务的使命。

作者:刘卫 单位:国家档案局教育中心

新时期教育方针篇5

关键词:部队 思想政治教育 现状 模式

在部队的政治工作中,思政教育是其核心工作,它不仅对于整个部队官兵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全军部队的建设与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新时期下要求能够深入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且保证相关工作的科学性与高效性。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都在开展,但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些事困扰新时期部队政工人员的一个主要问题。传统的思政教育就仅仅作为一门思想教育的工作进行展开,并且在相关教育中重视的是对个人理想的升华,着眼的都是一些大目标,和部队官兵们的生活世界却有些不相干。

随着近些年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开展,使得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已经无法满足部队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当前就是要能够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实现其有效性。部队内部要能够革新教育理念,积极引入一些新的思政教育方法,从而更好地提高其质量。

一、部队中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缺陷

(一)教育体系较为封闭

在部队传统的思政教育当中,表现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教育体系相当封闭,在教育中往往会强调较高的目标,但是这种目标却和现实是脱节的。有些管理者认为,只有将部队中的官兵和社会相互隔离,才能有效地保证军队的纯洁性,才能于较为复杂的社会中保证不被污染。也正是由于这种教育理念的存在,使得思政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

首先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部队官兵虽然身在军营,但是通过智能手机、互联网已然能够了解到外界的实时动态,但是在部队的思政教育中却没有针对部队官兵出现的一些状况做出及时的应对,比如官兵在长期接触不良信息后思想上的腐败现象,只是搞封闭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教育与官兵现实需要的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主要就表现在缺乏现实意义,从而很多思政教育仅仅是走形式的存在。

其次就是在教育中没有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作为受教的主体,官兵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应该得到重视,并且部队要能够根据官兵的不同需求来针对性地进行思政教育,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思政教育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再加上其具有很大的封闭性,导致实际工作的开展和现实脱节,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甚至会混淆官兵存在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这也是当前基层部队思政教育质量偏低的主要原因。

(二)教育模式单一

部队中传统的思政教育在模式上也较为单一。首先体现的就是教育内容。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主要就是通过一些影片或者是集中授课的方式,告知官兵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要能够忠于党,忠于人民,其在课程上学习的知识也不外乎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思想,邓小平理论等,虽然这是当前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核心,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政教育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能够做到和时代的发展看齐。能够针对部队在发展中面对的新形势做出改变,从而丰富教育内容,并且扩大教育途径。在思政教育中,不仅是对官兵的思想进行教育,对其心理、行为甚至是审美都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此外,很多单位在对官兵进行教育时还会采用集中授课的方法,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也需要得到改变。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的内容传授给官兵,因此就需要能够利用新的技术,创新教育模式。通过传统的幻灯片、录像播放的形式效率较低,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基于网络的思政教育,让官兵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并且制定反馈系统,对于官兵思政学习状况有一个反馈,来评价教学模式。

二、提高部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一)实现开放教育

针对部队中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首先要能够实现开放教育,摒弃传统教育中的封闭式教育。只有让教育更加开放,才能建设更加符合官兵需求的教育氛围,让官兵能够更好地和外界接触,了解社会上一些新的情况,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以人为本”的思政教育。

可以让定期让官兵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来了解社会状况,并且经常走进基层,了解社会的发展状况。再比如进行革命教育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幻灯片、视频教学,而是应该组织官兵到一些革命纪念馆,亲身体会这些真实的素材,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精神,从而对自身的思想素质进行培养。同时在经过社会实践的过程,官兵也能够学习新的技能,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面对的问题。

此外,部队还应该定期邀请一些著名的专家来部队进行讲课,因为一些专业长期研究相关内容,不仅是在经验上还是眼界上都能更好地达到要求,通过这些专家进行教育,能够革新官兵们的思想观念,并且接触当前社会上较新的思想,从而有效解决基层官兵内部存在的困惑。在教育中能够融入科学的教育模式,吸收先进的教育经验,不仅要开阔教育者的思维,更是要开阔官兵的思维,使其眼界放的更远,从而跟上时展的步伐。

(二)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教育内容较为单一,很多时候这种教育内容都和官兵们的实际生活不搭边,并且缺乏实用性,这也是导致传统教育中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在新世纪下,我们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对于官兵来说也是一样,在思政教育上也要能够以知识的实用性为目标,能够保证“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并且针对官兵思想现状来丰富教育内容。

比如在对官兵们传授马列主义,思想以及党的方针路线时,要能够根据时代的变化来适当地增加内容,比如增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内容,或者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经济方针等等,让基层部队的官兵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有一个更明确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抵制西方传来的不良观念的侵蚀。

再者就是能够在思政教育中增加心理学相关的知识,因为社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生活的脚步也在加快,对于官兵来说同样会增加一些心理负担,他们长期与家人分局,并且在父母、妻子的感情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压力,如果不对相关问题及时排除,那么就会发展成心理方面的疾病,从而影响到部队的建设。心理压力对于官兵的生活来说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可以开设心理门诊、心理咨询站,来更好地为官兵的心理卫生服务,在提高官兵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实现丰富思想教育内容的目标,从而为整个部队的健康建设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冯纳婷.基层部队开展心理卫生工作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06).

[2]林美玫,李培.新时期我国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 (01).

新时期教育方针篇6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提出了学校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也指出:“我们今后的教育方针,应该是培养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总得来说就是“三育两有”的教育方针指导下的学校体育思想,具体来说就是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且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还有就是高校体育的整顿发展,高教部颁布了《关于高等院校一二年级学校体育课不能改为选修课程的通知》,提高学校体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2、畸形发展时期

所谓畸形发展时期,就是1966年至1976年十年时期,由于左倾思想的泛滥,在以阶级斗争为纲,体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思想的主导下,具有强烈政治功能的体育思想发展到了极致,具有浓厚的左倾思想,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全面否认了新中国成立依赖学校体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体育事业发展遭到严重摧残。“以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为主课”学校体育思想就是左倾思想在学校体育中的反映,《关于小学无产阶级的通知(草案)》和《关于中学学无产阶级的通知(草案)》以及《关于大专院校当前无产阶级的通知(草案)》三分文件中,核心思想就是实行军训,将体育课改为军体课,主要内容就是学习军队的常规、队列和刺杀等等简单动作,认为原来体育课的内容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突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突出政治意义。

3、拨乱反正时期

所谓拨乱反正时期就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主要是对左倾体育思想的批判,逐步建立新的学校体育思想,各种学校体育思想蓬勃发展时期,体质教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和整体效益思想比较突出。体质教育思想就是把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单纯的界定为增强学生体质,这个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过,但很快被苏联的运动技术教育思想取代了。1979年的扬州“”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这种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思想又被提出,这种思想对中国现在学校体育的影响最早也最大,具体来说,主要是认为体育的本质就是增强体质,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就是增强学生体质,学校的体育教学方法手段和内容以及评价,必须服务于增强学生体育之歌教学目标,形成完整的体育教学体系。快乐体育思想最初形成于日本,原因就是日本在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国民身体素质下降,加上日本体育课程是兵式操训练,机械被动,快乐体育思想迎合终身体育需要发展起来。快乐体育思想引入我国,主要是受到日本的影响,也包含着对我国以往枯燥体育教学的反思。快乐体育思想主要就是指学校体育要以学生的身体发展为基础,通过组织教学,让学生快乐运动,促进身心发展,它在20世纪90年代对我国的学校体育影响比较大,但是由于推广者对快乐体育的认识不同,定位不同,慢慢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最终成了昙花一现的匆匆过客。整体效益思想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是针对学校体育的目标制定的一种学校体育思想,强调学校体育的多功能和多目标,不再将学校体育固定在学校教育中,而是扩展到现在教育的组成部分,认为学校体育具有增强体质、健身、竞技、娱乐、教育和社会化等功能,从多层次多样化来建立学校体育目标,核心思想就是把学校体育作为一个系统,追求整体综合效益。

4、科学发展时期

新时期教育方针篇7

内容提要:在我国监狱工作由安全模式向质量模式推进的前提下,必然要求针对监狱警察的培训也必须朝着专业化和职业化方向发展。而现行的监狱培训模式由于制度本身存在的诸如培训时间短、间隔时间长、教育培训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统编配置不合理、游击式的培训地点选择等缺陷,严重地阻碍了培训效果的有效发挥,给新形势下的监狱警察培训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本文从紧密结合本土实际并合理借鉴国外先进教育培训经验的情况下,提出了一系列针对现行培训机制的改良措施,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培训工作的迫切需要。

主题词:监狱警察培训思考

教育培训是世界各国提高警察队伍素质的普遍做法,旨在通过不同形式针对不同层次警察受众的教育培训,充分提高警察个人和团队的基本素质和业务水平,以充分保证执法质量。随着我国对监狱警察专业化和职业化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监狱工作由安全模式向质量模式的转变,必然要求针对监狱警察的教育培训也必须朝着专业化和职业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培训必须要转变先前那种游击式、点断式的培训模式,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职业化的监狱警察培训模式,从而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监狱警察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监狱工作发展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监狱警察教育培训的种类主要有:学历教育、岗前培训、晋升(晋职、晋衔)培训、专业培训、更新知识培训以及专题教育培训(如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大学法大练兵大比武活动以及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活动)等几种教育培训形式。不同的教育培训形式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及不同的政工工作需要。在全国的监狱系统中一般由省(市)一级的监狱管理局主管所辖系统的教育培训工作,具体负责教育培训的实施,包括教育培训课程的设置、师资人员的安排、培训地点的选择以及培训考核的实施等工作。个别省(市)的监狱管理局针对教育培训事宜的具体需要成立了教育培训中心,具体负责教育培训的实施。

目前我国在汲取各国监狱警察教育培训经验的基础上,采取的是“逢入必考”、“逢晋必考”的原则,以期通过此种教育培训模式大力提高民警及警队的基本素质和业务水平。教育培训制度实施以来,在提高民警及警队素质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教育培训的效果也是明显的,但我们在具体的应用过程当中不难发现其制度本身也有其局限性,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必须改良现有的培训体制,以适应新形势下监狱工作发展的要求。

一、目前的教育培训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培训时间短,间隔时间长,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目前各省(市)监狱系统教育培训的授课人员多为监狱系统的“自家人”,一般是具有丰富授课经验或是在某一领域业绩突出的民警,而由专家型的院校教授授课的课时却相对较少。即便如此,教育培训的方式也主要停留在监狱工作基本理论上,实战警务和情景演练等实践课却相对较少。这样一来,由于教育培训授课队伍的专业程度及组成配置等方面的局限性,造成了学员知识源头获得上的欠缺。再加上培训时间短(此几种培训形式的培训时间多则一月、少则一周),使学员难以有真正意义上的知识获取。由现行的培训体制来看,晋升培训的间隔时间最短也有三年时间,也就是说,学员在前一个培训周期获取的少得可怜的知识更新最快也得在三年之后才有机会再次获得更新。这样一种现状使我们的监狱民警难以自如应对时时更新的工作环境的要求,从而造成业务知识储备严重过期,直接导致工作方式方法上的陈旧。即便如此,个别省(市)监狱主管机关为了尽快缓解由于民警参训而带来的基层警力不足,强行缩短培训时间,使原本窘迫的教育培训效果雪上加霜。

(二)、教育培训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统编配置不合理

目前针对监狱警察教育培训设置的课程主要是监狱工作基本知识以及其他与监狱工作相关的法律常识,却很少涉及心理学、管理学、信息学、计算机、刑事侦察、处理狱内突发事件演练、谈判技巧以及西方国家监狱管理比较研究等实用性和前瞻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如此一来,教育培训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对固有常识学习式的温习,造成理论及实践思维跳不出旧框框,难以有突破性的发展。从而致使大多数的教育培训都流于形式,参加教育培训的人员难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更新。往往培训完毕以后,知道的依旧知道,不知道的依旧不知道,往往学的知识用不上,真正想学的却又学不到,还有一些根本就不想学,不过是应付要求罢了,造成了培训资源的极大浪费。

有的监狱系统自主开展的教育活动,如计算机教育培训、心理学教育培训等针对性比较强的培训,其出发点的好的,但由于学科本身独立性太强,造成民警学到的只是知识片段,没有有效地与其他关联学科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难以形成具有完整体系的知识结构,学完反而会造成民警实际应用上的盲目,严重的会造成执法上的偏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构筑完整的监狱警察知识体系。

(三)、游击式的培训地点选择,弱化了教育培训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由于目前绝大多数的省(市)没有建设专业化的监狱警察教育培训基地,迫使我们的教育培训主管机关往往采取游击式的教育培训地点选择。通常是教育培训任务下来之后临时选择培训地点,一般是选择在稍有规模的系统内监狱或是临时租用驻地武警场地。这种培训地点由于专业功能的差异,从而造成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的先天欠缺,致使授课受局限,教学不系统,学员教育培训之余的业余活动匮乏,使学员们感到学习成为任务,业余时间的安排落了俗套,直接影响了教育培训良好效果的发挥。

二、当前国际警察教育培训的发展趋势

纵观英、日、法、德、韩、澳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他们都注重在“内功”和实战上做文章,增强警察素质,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大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教育培训的系统性、层次性,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具体的做法有:首先,建立了完善的警察教育体系,与国家教育部门完全脱节,只搞职业教育,不搞学历教育;其次,重视警察的正规化、系 统化培训,分层次,针对性强。如英国警察培训分三个层次:初级培训(新警培训),中级培训(晋级培训),高级培训(针对高级指挥人才)。法国警察培训的方式大致分为:警员培训、初级警官培训、中级警官培训、高级警官培训、治安辅助人员培训、行政、技术人员培训以及部分司法人员的培训。再次,充分保证了培训时间。法国警察培训时限:警员培训为期二年,初级警官培训为期一年,中级警官培训为期一年半,高级警官培训为期一年;治安辅助人员、行政、技术人员以及部分司法人员培训一般不低于二个月。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得比较紧密,在职培训与在校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体能技能锻炼和在实战部门实习时间,基本上是各占三分之一,并多次交替进行,达到相得益彰的目的。

(二)、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强化课程配置的动态性

如日本警察的职业教育强调培养警察如何做人,注意加强警察职业伦理道德培养,重视法律素质和警务技能培训。贴近实战的才学方式与课程设置,强调实践才学,注重能力培养,加强体能训练。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坚持以适应警务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原则,并适时调整,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实践性。美、法、德、英、俄,理论教学、实习各占1/2;日、意是理论教学、技能训练、实习各占1/3。美国有些警校实践课时间更长,如射击、驾驶等占70%。意大利宪兵学校每年要进行25万发实弹训练。法国的盘查课一般在校园或公路上模拟进行;由几名学员扮做犯罪嫌疑人开车在道路上行驶,其他学员在教员的指导下,拦截车辆,对嫌疑人进行盘问,对其车辆实施检查,整个教学活动直观、生动、贴近实战。另外,根据不同警种、不同级别、不同对象,培训内容也有所侧重、有所区别。

(三)、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实行开放动态的师资队伍模式

开放动态的师资队伍,教学与实战部门一体化。警校教师与实战部门经常交流,专业教师一般签1-3年的任教合同,然后到警察部门挂职锻炼。法国警察院校的师资有三部分即专任教师、聘任其他大学的教师、在职警官法官检察官等担任的兼职教师。韩国警界教师与警官实行互动,教学与实战人员的轮岗制是本着自愿的原则一年一次,轮岗制带来了学校地位的提升、一线最新实战经验与教训的总结、最新技术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其好处显而易见。英国警察院校教师1/3是长期聘任,2/3是来自警察实战部门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战经验的高级警官及社会名流。(四)成立专门的教育培训组织,做到人尽其责

法国国家警察总局对警察培训工作非常重视,内政部对这项工作也大力支持。为加强对警察培训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高警察的整体素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97年成立了隶属国家警察总局的警察培训局,负责全法国警察的培训工作。警察培训局设局长和局长助理各一人,下辖教务处、人事财务处、培训处、计划和分析中心以及33所警校(其中30个警校培养巡警,3个培养警官)。培训处为有效加强对在职警察培训工作的指导,还在全法国七个地方设置了人数在20到70人不等的代表处,负责当地警察的在职培训工作。计划和分析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对警察培训效果进行追踪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

三、针对存在问题的改良措施

由国际警察培训的发展趋势来看,培训正日趋朝着专业化和实战化方向发展,师资也逐渐实行动态化,当然这都有着雄厚的国家财政和完备的监狱管理硬件设施做保障。我们的财政保障和监狱管理硬件设施和国外监狱相比虽然有一定的差距,但其先进的警察培训经验还是值得借鉴的。笔者认为,结合国外的警察培训经验,我们的培训模式应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良。

(一)结合本地实际,着力打造有特色的教育培训基地

在目前的状况下,建设大规模、专业化的监狱警察培训基地尚需时日,但这最终是大势所趋。在目前的过渡时期,我们在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尽量减少培训成本的条件下,应当在外向联合上做文章。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由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省级司法警官学院和各监狱培训机构共同组成的监狱警察教育培训体系和网络,同时省(市)监狱警察培训中心应与当地有师资条件的政法院校进行联姻,借助院校有效的教学资源大力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着力把当地政法院校打造成监狱警察的培训基地。这样不仅可以充分整合教学资源,达到有限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还可形成院校和监狱的互动互学,实现监狱民警与院校师生知识与经验上的互补,即可查院校实践经验之漏,又可补监狱理论储备之缺,找到理论与实际的最佳切合。除此之外,学员还可利用学校丰富的学习资源来充实自己参训期间的业余生活。因此我们不仅要把这种联合培训机构 作为监狱警察职前教育和培养的前沿,而且要作为监狱警察接受和获得终身教育的阵地。

(二)、合理调节培训周期

由于旧有的教育培训模式没有连贯性,时间间隔太长,造成民警知识储备严重过期,难以和知识更新同步。因此我们在改良的同时,应在确保不影响基层警力的条件下,适当延长培训时间及缩短培训间隔时间,必要情况下可实行动态的培训时间调节模式。可以将单次培训时间延长,根据不同的培训形式及课程配置的需要将培训时间延长至两个月甚至更长,同时将培训间隔时间缩短。我们可以在两次晋升培训的间隔期内插入有针对性、分受众群体的专业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并尽量使每名民警每年受训不少于一次。这样才可及时更新民警的知识储备,提高监狱工作效率。同时动态的培训时间调节模式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在基层单位警力紧张时期可采取下基层式的培训形式。这样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合理调节培训周期,不仅充分保障了监狱民警受训的时间,而且切实更新了监狱警察的知识结构层次,充分保障了监狱警察受教育的权益。

(三)改良培训内容,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办有监狱特色的教育培训

由于现在监狱的管理已由过去的安全模式向质量模式转化,罪犯改造质量评估体系也正在局部地区的监狱系统开展试点工作。这就要求我们的监狱工作本身必须转换模式,监狱民警必须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全新的监狱工作需要。同时要改革建立监狱警察教育培训新体制新内容新方法,大力改善监狱警察教育培训长期以来存在的特色不突出、理论脱节实践的状况。必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完整的监狱警察教育培训体系,教育培训工作也必须进一步优化、完善模式和结构,如办学定位和任务的准确把握,学科专业结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要求的合理界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教育教学环节的调整完善等等。课程设置要考虑其整体性和系统性,强化其实践性和前瞻性,并根据具体的监狱工作需要实行课程的动态调剂,尽量避免片段式的培训课程设置。创新对与监狱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学、监狱学、警察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生产经营管理等专业知识培训,强化心理学、管理学、信息学、计算机、刑事侦察、处理狱内突发事件演练、谈判技巧以及西方国家监狱管理比较研究等学科的培训,尤其要强化实战性科目的配置,以此进一步开阔民警视野,拓展民警工作思路,优化知识结构,增强工作能力,使监狱民警实现从“看守型”向“专家型”、“战员型”的转变。

(四)实现教育培训的制度保障

新时期教育方针篇8

关键词: 大学新生 始业教育 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新生始业教育通常是指各高校为了让初入大学的新生能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而进行的准备性教育或预备教育,具有衔接性和导入性。始业教育作为大学的“第一课”,对于帮助新生调整心态、了解大学生活、缩短新环境适应期、正确进行自我定位乃至进行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几乎所有高校在新生入学时都安排了一定的始业教育课程与活动。

一、现行大学新生始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始业教育缺乏学生主体性。现行大学新生始业教育具有较明显的封闭性特征,在大学学习生活等相关方面内容都还没真正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将学校认为重要的内容通过“灌输”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最具代表性的教育形式就是普遍采取开讲座、开报告会等形式,因此大学新生在整个始业教育阶段都是被动、机械地参与其中,接受大批量的内容,这样的始业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是始业教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根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入学1-3个月期间,学生当中学习不适应的达到30.89%,人际关系不够协调的达20.38%,物质环境不适应的达22.29%,心理不适应的达16.56%[1]。因此,始业教育必须要系统而全面才能帮助新生顺利度过适应期。但现行始业教育大多数局限于规章制度学习、专业了解及爱校教育,较少涉及大学学习的某一方面及对于进入大学后心态的调整。表1列举了大部分高校始业教育主要涉及的内容与形式:

表1 始业教育常规内容及形式

从表1中不难发现始业教育设置的内容已无法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所发挥的作用也有限。学生在入学后遇到问题无法应对,会对其后续发展乃至整个大学生涯产生不利的影响。据调查,52.23%的学生认为新生始业教育针对性不强;35.67%的学生认为新生始业教育内容上够系统;在教育内容方面,60.83%的同学最想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内容,但就教育效果而言,只有5.1%的同学表示很满意,29.93%的同学表示不满意[1]。

三是始业教育的时间安排缺乏科学性。高校的始业教育往往集中在开学的第一周或前两周,时间短,且安排内容较多,常常有学生抱怨在始业教育的这一段时间,自己总是很忙,却没有真正得到什么有用的知识或没有真正解决自身的问题。而当新生们开始对大学生活有所认识、有所感悟时,当新生们真正遇到问题时,始业教育却早已停止,这将极大地阻碍大学新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大学的学习与生活。

四是始业教育形式缺乏多样性及有效性。现行始业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不能真正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因此,也就很难达到教育者预设的教育效果。而其主要表现就是以“讲授法”为主要形式,在教育方式上采取集体听讲的方式,重灌输而轻交流,使得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无法真正调动新生的积极性与投入性,导致始业教育的效果事倍功半。

二、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始业教育的促进作用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之下进行的一种类心理咨询的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往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2]。

团体动力学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团体动力学创始人――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整体比部分重要。团体作为一种具有内在关系的系统,其影响力远远大于孤立的个体。他提出的场论表明,个人行为的产生不仅受到个人心理状态的影响,而且也受当时所处群体心理场的影响。团体动力学中针对团体凝聚力的研究也表明,团体凝聚力会使团体成员紧密团结在一定的目标之下,使团体成为一个具有高度整合性的团体。团体成员能够将个人的动机需求与团体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影响个体行为的目的。因此,在某些问题上,团体心理辅导相对于个别心理辅导,具有更深远的影响力及更好的效果[2]。

因此,在大学新生始业教育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与新生适应相关的主题团体辅导,首先可以增进班级内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营造班级内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消除大学新生的适应障碍打下基础。其次,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团队同学之间的经验分享等交流,能够帮助大一新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更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发展方向等,能够帮助他们进一步明确自己在大学里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再次,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大一新生更好地了解大学学习、生活的特点,减少学习适应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团体心理辅导能够通过预设情境增强大一新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大一新生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以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进行的实践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以学院心理辅导站为依托,在心理辅导老师指导下,在大一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针对他们遇到的适应问题,根据新生班级的要求,在各个新生班级中开展各类不同性质、类型的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大一新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适应能力,改善人际交往技巧,增强自信,进而明确大学学习的目标,使大一新生们能够顺利度过“适应期”。

心理辅导站通过抽样问卷调查结合访谈的方式,了解新生在初入大学时的心理需求及存在问题,并以此设计相应的团体辅导活动。图1为本次始业教育中涉及的团体辅导活动:

图1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生团体辅导活动安排

在新生军训期间,大家对班级人际关系较为关注,希望能迅速和班级同学熟悉起来。因此,心理辅导站设计了以“今天我们来相聚”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接下来,本文将以“今天我们来相聚”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为例做具体的介绍。

具体活动方案如下:

“今天我们来相聚”主题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场地:室内

人数:0~30人

时间:1~1.5个小时

活动准备:PPT、音乐、画有一棵树的海报等

目的:通过团体游戏、讨论交流、经验分享等过程,增进新班级中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强同学们对于新班级的归属感,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环节一:寻找“有缘人”(每位同学会随机抽一张拼图,音乐响起后,同学们通过颜色、形状等线索,寻找同一个图形的成员,最先将图形拼出的小组获胜。找到“有缘人”之后,整个小组围坐在一起,相互介绍自己,通过交谈找出彼此之间三个以上的共同点。随后全班交流分享)。

此环节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打破已形成的寝室成员抱团的格局,让不同寝室的同学通过共同努力完成任务的过程来增加对班级其他同学的认识。

环节二:我们的约定(小组内交流,成员们提出对新班级的希望,可以为班级取名,可以为班级选择班歌,等等,最后全班分享各个小组讨论的结果,并由班委记录下每个同学对班级的期望,制定属于每个人的“班级约定”)。

此环节主要是希望通过表达每个人对班级的期望,来制定一份由每个成员的意见汇集而成的班级约定或班规,来增强同学对班级的归属感,同时也在约束班级同学的行为,使之与班级目标等结合在一起,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环节三:无家可归(在背景音乐下,全体成员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圈;当主持人说“变5人一组”,全体成员必须按照规定的数字组合成一个新的圆圈;没有找到“家”的同学可以谈谈来到这个集体后的感受,等等;主持人可以多次变化数字,让同学们充分体验融入集体的感觉)。

此环节是为了让班级同学充分体验班集体带来的“家”的感觉,体验团体对个体的支持,从而进一步增加同学对于班级的归属感。

环节四:心有千千结(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同时进行;两组成员分别手拉手围成圆圈,并记住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别拉的是谁;当听到主持人说放手时,大家立刻放手,并稍作走动;当主持人说“停”时,大家站住不动,迅速与原来左右两边的同学牵手;在一定时间内恢复到最初的圆圈;再把整个班级的同学合起来围成一个大圈,按照之前的方法再进行一次。活动结束后,由主持人对此活动做引申,如刚成立的新班级,大家肯定都还比较陌生,我们之间可能存在了许多这样那样的“结”,我们如何来面对这些“结”,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些“结”,等等,由同学分享感受)。

此环节希望通过游戏让大家体验团结与合作的力量,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环节五:缘来一家人(在《缘来一家人》的背景音乐下,主持人将事先制作好的代表新班级的画有一棵树的海报贴在黑板上,全体同学依次在代表班级的树上写下自己的感想及对新班级的期望,主持人可以分享部分感言,最后全体成员与海报一起合影留念)

此环节为结束环节,通过“班级树”将班级的形象具象化,并通过写感想与期望进一步加强同学对班级的归属感,增强班级凝聚力。

心理辅导站根据大一新生不同的需求还设计了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如针对寝室人际关系出现矛盾的现象而设计的“相亲相爱一家人”团体辅导活动,针对新生学习适应不良现象设计了关于大学学习规划的“大学学习知多少”团体辅导活动,针对时间管理上存在问题的现象设计了关于时间管理的“我的时间我做主”团体辅导活动,等等。参与团体的方式根据同学反映问题的普遍性,可以进行班级团体辅导活动,也可以在大一新生群体里招募具有共同需求的团体成员。而以团体心理辅导为主要形式的始业教育时间也从过去集中在开学初延长到一个学期,根据学生不同时间段的需求,设置相应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大一新生始业教育,对于解决大一新生的适应不良问题具有较好的作用,首先,团体心理辅导改变传统始业教育缺乏学生主体性的弊端,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其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增强了始业教育的针对性,更有效地解决了新生的适应问题,消除了始业教育形式化的弊端。再次,以团体心理辅导为主的始业教育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开学前两周,而是根据同学们不同时段遇到的问题,开展相应的团体辅导活动。比如,以往对于专业的介绍都放在新生军训期间,但那个时候学生还未接触大学的课程学习,对于大学学习缺乏经验上的感知,因而关于学习方面的始业教育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以团体心理辅导为主要形式的始业教育则通过定期对学生的跟踪调查,了解同学的需求,及时作出下一步的团体辅导计划,及时有效地帮助新生解决问题。最后,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团体成员之间的经验分享及互相学习,这能够更有效地启发学生挖掘自身的潜力。

目前,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新生始业教育中的应用并不广泛。这种新的始业教育形式具有较强的主体性及针对性,值得在国内高校中推广。

参考文献:

新时期教育方针篇9

集思广益,出台学情会商制度

学校成立了学情会商工作领导小组,针对学情会商制度的建设与实施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立足实际制定了《高密市立新中学学情会商制度》,包含了学校篇、级部篇、班主任篇、学科教师篇等内容,分别对每个层面的操作程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营造氛围,建立学情会商工作流程

学校围绕学情会商实施的具体过程,以学期为周期,抓住每学期会商的五个关键期,从学校、级部主任、班主任、学科导师四个层面,确定了每个时期各个层面的工作职责和要求。为保障会商落到实处,学校还针对工作流程中的关键内容建立了问责机制,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优化会商策略,做到依法治校、依法施教,提高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

摸清学情,确保会商有的放矢

学校要求全体干部和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好三种角色:观察员、记录员、诊断专家。定期汇集发现的教学问题,按照“学情收集―学情分析―会商策略―改进落实”的工作流程,破解学生成长中出现的新问题。

学校采取“看、听、谈、问、记”五种方法,确保会商有的放矢。一“看”――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用心观察每位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了解他们的日常表现,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了解他们的个性需求。二“听”――对于某个学生的学情,教师通过听取他人看法,并结合自己的观察发现,全面客观地把握学情。三“谈”――通过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家长之间面对面的谈心,拉近距离、沟通情感、触摸学生的内心世界,多方听取他人见解,侧面了解有关信息,进一步掌握学情。四“问”――是指“调查问卷”“征询建议”,学校围绕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情况、职业道德履行情况,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定期进行问卷调查,汇聚发现问题,会商优化策略和改进措施,实现以学定教。五“记”――每周一次记录学情台账。班主任、科任教师要通过观察、谈心等方式,将了解到的特殊情况记录在学情台账上,发现“闪光点”,加以欣赏和表扬;发现问题,及时有效地跟踪教育。

四级例会,真正实现全员育人

学校建立了学校领导、部门负责人、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班干部到学生个体的立体交叉学情会商网络。针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学科学情会商、班级学情会商、级部学情会商、学校学情会商,研究解决策略,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局面。

教师学情会商例会 每周召开一次,由备课组长或教研组长主持,组织同学科教师紧密结合学科教学规律、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基础,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特别是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方法指导、学习能力提高、分层教学实施进行会商,努力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高效课堂。对于学困生学习情况进行重点分析,坚持“低起点,严要求,密台阶,多反馈”的原则,强化帮扶措施。

班级学情会商例会 两周召开一次,在班主任的主持下,会同任课教师、学生干部,针对特殊学生的个别行为表现,交流情况、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切实提高育人实效。也可以分析班级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级部学情会商例会 一月召开一次,由级部主任主持,该级部所有班主任或部分骨干教师参与。重点针对学生发展存在的共性和焦点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其成因,会商发展策略,制定帮教措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也可以针对学生成长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工作预案和计划。

学校学情会商大会 由学校校长或分管副校长主持,全体中层干部、班主任或学科组长参加,一般于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召开,着重围绕学校教育教学的工作重点、难点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科学部署、分析研讨,出台相关措施。

制度建设,保障学情会商有效实施

为保障学情会商制度落实到位,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学情会商领导小组,先后修订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如《立新中学全员育人导师制度》《立新中学班级学情台账记录制度》等,建立了学情会商工作评价标准,定期下发督查结果,表彰优秀教师,督促教师不断反思教学。

成效与收获

通过建立学情会商四级育人团队,引导全体干部教师都参与学生管理,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形成一支专业互补、功能互补的德育工作队伍。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与家长经常联系,使得家庭教育得到改善,巩固了学校的德育效果。

新时期教育方针篇10

幼儿园教育机构规范模式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积极提倡运用社区学前组织开展教育的形式,并且要建立以幼儿园作为核心的幼教机构,在社区整合和资源配置上提倡促进教育水平,将社区学前教育和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相互结合,望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

我国利用社区进行学前教育的模式时间还不长,很多街道和社区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但是通过社区进行学前教育是基层行政区组织与社区管理组织相互融合、互助的一种形式,这使社区居民对其十分认同。目前,我国的社区儿童教育正处于提高阶段,完善这一内容对社区资源的整合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就我国的学前教育网络在创建的过程来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区域因素

不同社区在管理范围上都有着不同的界限划分,这使社区学前教育在开展上形成不了统一思想,社区之间的管理形式多种多样,尤其针对儿童教育问题上的开展及不协调,同时根据儿童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教育、医疗、保险等问题上没有统一的管理规定,使其基本上处于一个分裂的状态。

2.缺乏社区意识

虽然在很多社区中都开展了学前教育服务网络,但是这些社区服务形式缺少责权意识,不能形成统一的社区基础。在很多时候社区中的居民只具有自身意识,并没有社区单位意识,这使社区学前教育服务网络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同时社区内各个单位也形成不了有效的教育配合。社区单位和幼儿园只是一个传统上的共建单位,没有单位愿意在资金和教学水平上进行投资,这使很多儿童只是在学习小学的知识和课程,根本接受不到学前教育。

3.学前教育研究性较少,缺少理论支持

就目前社会服务和教育建设度来说,针对学前教育的研究相对薄弱,而且缺少合理的理论性指导,当前政府缺少对于教育政策的支持。学前教育的需求很大,私营教育机构针对此建立了很多学前教育机构,这些教育机构虽然满足了教育市场的需求,但是其专业性和教育质量相对较低,有的甚至存在教学内容上存在漏洞。例如,我们发现处于学前教育的儿童受家长的影响很大,他们的言行深受家长在生活和成长环境的熏陶,所以学前教育应该着重儿童素质的培养,并且通过家长的介入使家庭中的气氛发生改变,更加适合儿童成长,并使孩子知道如何学习,怎么学习。但是,很多私营教育机构却将学前教育放在对小学知识内容的学习上,如果出现教学困难就容易促进儿童产生逆反心理,并且影响儿童的后期发展。

二、以社区为依托的学前教育服务的完善途径

1.完善组织机构,建立社区学前教育机构

建立社区学前教育机构是发展学前教育服务网络的基本前提,它不是某个部门通过一项制度的规定就能完成的,而是由教育、卫生、人事、社区等多个部门共同协作下才能完成的,建立社区学前教育机构需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教育小组,并且配备专职的学前教育人员,以社区为单位完成教学研究体系的建立。

2.完善学前教育人力保障机制

要想保证学前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必须建立一支由专业和兼职老师相互结合的学前教师队伍。首先,可以有当地教育部门牵头,派遣一批业务精湛、有责任心的教师进入社区负责学前教育。其次,组建社区自己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这些老师必须经过专业的审核和业务员答辩,要挑选最优秀的人才。最后,定期聘请专家教育团队,这些专家可以针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兴趣、成长阶段进行考察,合理解决学前教育中遇到的难题。针对学前教育的特殊性,还可以组织义务辅导员,这些辅导员可以由多职业的人士构成,在课外对儿童进行社会常识、社会礼仪的指导,使儿童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3.将学前教育质量放在首位

社区学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教育的整体发展,我们所建设的师资队伍必须将学前教育的质量放在首位。首先,将教育发展最为前提保证,在很大程度针对教师素质、业务能力进行完善,并且针对教师、教育助理、学生家长等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培训,将不同地区的教育形式吸取到自身的学前教育过程中来。其次,学前教育不仅是一项课题,更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可以选择不同的教育志愿者进行学前教育活动观察,并且保证活动的质量。

4.提高学前教育的物质保障

学前教育不仅需要有着完整的组织机构作为基础,更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支持。要对学前教育的设施和器材进行一定的投资,同时还要兴建适合6岁儿童使用的大型户外活动器械,并且建立儿童特有的活动区域,所以加强资金的投入,对保证学前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学前教育体制的研究,使其能够积极发展

在社区进行学前教育研究是对于教育资源扩大化利用的一种体现,同时也可以让社区中的儿童能够获得更加平等的教育权利,并且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水平,使每个儿童都能够接受较高的学前教育。所以,我们针对学期教育和幼儿园的相互融合特性,提出了以下发展策略。

1.针对社区学前教育的薄弱环节进行研究,使学前教育能够平衡发展

目前的学前教育主要由两个薄弱环节,一是学前教育质量问题,另一个则要加强社区内流动人口、弱势群体儿童的学前教育。

首先,我们针对社区范围内的幼儿园、托儿所进行统计,并将每个单位的环境、师资能力等进行登记。根据此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条例,并针对此进行严格的审批把关,加强了管理督察力度。对条件差、教育水平低的托儿所通过培训、考核、评星级托儿所等活动,促进其快速提高。通过幼儿环境创设、幼儿游戏活动组织等培训,通过伙房管理、财务管理等的培训与监督,通过社区内强园带弱托等措施,使我区的个体托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办园差异逐渐缩小。

其次,开展国家支持的“阳光启迪”工程,让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有特需的孩子接受科学的训练和教育。康教中心根据特殊孩子的实际情况,设置适宜的课程,并邀请知名康教专家定期指导教师进行训练。另外,积极倡导幼儿园落实“全纳教育”的理念,将智障儿、自闭症儿童、肢残儿等特需的儿童在普通幼儿园随班就读。同时针对特困、离异、智障的孩子建立了手拉手关系,幼儿园对特困的家庭酌情减免托儿费,使每个家庭中的孩子都能够拥有一个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

2.针对社区管线内的学前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优势互补

每个社区会因为规模、环境、地理位置都会有着很多不同点,这就使有的社区教育资源过盛,有的社区教育资源贫乏的局面,所以加强这些资源的整合是实现教育社会化的捷径之一。

首先,要将社区幼儿园的教育功能逐步提高,幼儿园作为社区学前教育的基础,自身就拥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是这些资源是需要通过适当的方法才能被加以利用,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幼儿园开放日”来提高幼儿园教育资源的辐射能力。幼儿园在开放的过程中可以定期发放宣传材料,定期举办讲座、建立自己的网站,开办“社区玩具图书馆”“社区教育公益课堂”、办起亲子园等形式,加强与社区居民的沟通,帮助家长了解亲子教育的意义,掌握科学育儿的方法,为居民提供有价值的早期阅读材料,指导家长掌握育儿方法,使各种资源在互动中互利,在服务中实现双赢。

其次,壮大教育志愿者队伍。儿童学前教育不是一个单一的学习知识的过程,现阶段国家提倡素质教育,这就需要通过多种教育方式来丰富和完善教学过程。我们可以吸取各行各业的优秀工作者作为学前教育的志愿者来参加教学过程,同时建立早教人才库,使这些人才能够流通,并且出现在需要的位置上。在学前课程的选择上,可以将社区资源作为幼儿园的基础建设资源,利用社区中的部队、学校、公园等环境,带领儿童进行参观,树立其爱生活、爱社会的思想。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对整个过程实行互动,让社区和幼儿园的学前教育相互结合,在创造和谐的社区的同时,建立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社会课堂”。

最后,要让幼儿园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发挥如下的作用:一是幼儿园中的学前教育是社区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属于社区服务的范畴,社区在这一过程中要积极发挥规范和辐射的作用。目前,很多地区都提倡教育主管部门要配合社区教育,积极发挥针对学前教育的职能性,并且根据行政、教研的网络优势来开展学前教育。二是教育行政部门在起始阶段就十分重视学前教育的专业性指导,激励推崇将示范性幼儿园建设成为学前教育的核心单位。所以,在社区中很多示范型幼儿园已经能够完成儿童的学前教育任务,并且形成了以文化知识、道德品质、社会礼仪为内容的教学形式,并且将素质教育相互融合,形成新型学前教育体制。

四、针对学前教育服务网络构建的展望

在社区学前教育服务网络构建过程中,分散的教育资源会被重新整合,并且形成了多计划、多形式的社区早教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社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全新的学前教育模式,并且形成了完整的教育内容。

首先,全新学前教育观深入人心。较为完整社区早期教育体系,为家长和婴幼儿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便捷、优质的早教服务,让居民在受益的同时充分认识到早期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积极参与社区早教活动,乐于做社区早教志愿者,热衷宣传早期教育活动。

其次,社区居民在学前儿童教育的问题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很多家长不再将文化知识和对小学知识进行预习放在学前教育的首位,而是更加踊跃的参加相关的亲子活动,并且积极寻求科学的育儿方法。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科学的育儿方法和新型学前教育理念已经被广大家长所接受,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素质教育。

最后,幼儿园的功能观在转变。幼儿园与社区的密切联系,既提高了幼儿园对社区的影响力,又强化了社区对幼儿园教育积极影响,实现了互补双赢。幼儿园的一切资源向社区开放,延伸了幼儿园的功能,使幼儿园具有了多层面的教育功能、辐射带动功能和服务功能。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