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十篇

时间:2023-08-04 17:37:52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本质 政治性

凡是最能体现一事物、对该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影响的属性就是该事物的本质属性,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事物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指的是其内在一成不变的东西,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所是以及其自身的同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稳定的、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与发展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区别开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1]

这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其政治性,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内容和目的三个角度最适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分析。别的方面如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功能、过程规律、原则和方法等,要受到这三方面的影响,同时这些方面也不足以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政治利益的实现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是随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精神生产和主导意识形态形成的重要方式。统治阶级凭借其手中的权力,利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宣传本阶级的意识,论证本阶级统治的合法性,来维护阶级统治和社会稳定。所以说,是统治阶级实现其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是为政治服务的,政治性理应是其根本属性。[2]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意识形态的强烈政治性

我国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具体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政治教育主要包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政治理想,政治规范的教育。政治教育属于方向性教育,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思想教育的具体内容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的培养等。在阶级社会里,各种世界观、人生观都带有阶级的烙印。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教育,主要就是进行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无产阶级的人生观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看成是人生的最高目的。所谓道德教育,就是为使人们践行某种道德义务,而对人们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马克思曾这样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由此可见,道德是现实生活的反应,道德是带有阶级性的。综上所述,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哪方面的内容,无不带有鲜明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即使是当今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一些漠视和冷淡,我们也绝不应羞于承认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3]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实现路径的政治性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是抽象的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批判以往哲学家所谓的概念性的虚幻的幸福,指出现实的人是考虑一切历史问题的出发点,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承载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本质的异化,以及人的主体独立性的丧失。因此马克思强调的人的自由发展是靠改变现实的生产交往关系来实现的,即通过政治的渠道获得的。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人民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这为人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现实的条件。所以说,当前我们所强调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引导人们更准确地理解认识社会主义的内涵,坚持社会主义信仰,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4]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其政治性。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经济成份多样化带来了利益的多元化,进而导致人们思想的多元化。所以说,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巨大的压力。如何提高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合力,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面前的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本质显得尤为重要。[5]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 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要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

[3] 孙其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J].南京师大学报2002.(5).

[4]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篇2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人的本质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我们都有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追根溯源,都源于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作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特点的认识,尤其是对大学生的本质的认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因此,正确的全面的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科学阐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它是马克思形成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依据,他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和解决关于人的一切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一个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命题:“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又把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作了进一步阐述:“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彼此发生关系的个人的世世代代是相互联系的,…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发展不断的进行着,单个人的历史绝不能脱离他以前的或同时代的个人的历史,而是由这种历史决定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的吸取了黑格尔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他从现实的人的生存方式出发,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活本质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内涵。

1.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社会性能够将人同其他一切东西相区别,将人与人相区别,社会性还是在人的全部属性中处于根本和决定地位的属性。所以,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正是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现实本质。

2.人的本质具有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重点就在于揭示人的本质具有实践性,马克思指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

3.人的本质是综合性的,复杂多样的: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生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许多方面,由此决定人的社会关系也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只有把人放在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中进行综合考察,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质。

4.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马克思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作为“社会关系总合”的人的本质也具有具体性和历史性,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5.“人的本质是人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人的需要是人的生存状态的最深刻的表现形式,人的需要揭示了人与其他物种的根本区别。“人的需要是人进行以生产劳动为主要形式的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因,其形成和满足既是受社会关系制约、也是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以产生的根据。”

二、人的本质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是从哲学高度对人的本质的最科学的概括,理应成为我们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现实中的人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复杂活动,是靠全社会的力量相互配合才能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目的;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性的活动,对人进行社会化,培养社会性,是其十分重要的任务之一。”

2.人的本质的实践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没有作为施教主体的教育者的实践,就无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受教育者自觉的践履,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无法产生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身总是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的,也必然具有实践性。

3.人的本质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人的本质的综合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目标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4.人的本质的历史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性:人的本质的历史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这也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之所在。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完善大学生的本质的重要途径。

1.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能够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正确的看待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使大学生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和自身的心理素质,使自己的行为和言语合乎学校规范以及社会主义的道德要求。

3.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对大学生三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崇高的理想,促使他们注重人生价值的实现,以达到提升人生意义的精神目的。

(三)人的本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人的实践是人的思想的源泉,思想是实践的必然产物,思想是人的本质生成和发展的指路明灯,如果没有思想的调控,实践就无法进行,人的健全的本质就无法生成。”因此,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可以更好的指导我们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意义

清楚了人的本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我们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为指导,把握人的本质的基本特征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的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一)从人的主体性出发,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明确培养大学生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建立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马克思所指的人是历史的人,是社会性的人,因此,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时俱进,通过增强大学生对主体性的认知和自身自主性,培养自我的主体性观念。

2.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建立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双重主体性的观念,确立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统一的新观念,应该努力让大学生看到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内在一致性,尽量克服片面的“唯社会价值观”和“唯个人价值观”。

3.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建立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把过去那种以教育者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方式变为以教育对象为中心的对话式的教育方式,树立大学生的主体观念。“教育者必须改革教育方法,由过去那种单向灌输式教育方法转变为双向启发式教育方法。”

(二)从人的个性出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1.构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内容:要坚持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指导,坚持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要重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的教育,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重建,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部分不尊重他人生命,不爱惜自己生命的现象,要强化学生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教育。

2.探索体现人文关怀的教育方法,实施个性化教育:教育者要在教育方法上增加感情投入,充分发挥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先导作用,要全面认识大学生个性的个别性、具体性、特殊性,大力提倡和鼓励特长。

3.优化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各种环境因素形成有利于学生个体个性发展的合力。

(三)从人的需要出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中的人追求需要和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内驱力”,“人的本质就是人的需要 ”是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的内涵之一,研究大学生的思想问题离不开大学生的需要和利益,做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必须首先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需要和利益,进而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要和利益,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1.思想政治教育与个人的需要和利益相结合: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应从学生的切身利益考虑,诚心诚意帮助大学生解决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困难,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兼顾学生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

2.重视大学生的需要和利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学生的各种需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困难,着力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信仰问题,要尊重大学生的人格,要做到以情感人,坚持“说服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为大学生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实现创造条件。

(四)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了而且同时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以人为本”,可以激活学生内在的健康向上的精神需求,从而不断完善人的本质。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中,可以运用历史知识讲解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分析看待一切美学现象,自觉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从而正确鉴别美丑善恶。

(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实践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强调人的本质是实践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脱离实践,在当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必须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教育学生。“党中央,国务院很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问题,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两个文件中都强调要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置身于复杂的生活中才能辨别真伪,在学校应大力开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要在同学们向社会服务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完善自己的本质。

总之,重新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有助于我们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找寻新思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难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陈希.民族复兴之路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篇3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俄岁斯新马克思主义流派复兴社会主义思想研究”14BK5072);黑龙江省高校社科学术创新团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研究”;黑龙江省社科研究规划项目“俄岁斯当代马克思主义流派研究”(12D0103)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创新提出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并以此作为统筹、指导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根本原则。人民主体地位的核心是以人民为本,“以人民为本”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在新时期的最新诠释和发展,从根本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的本质”理论的文化诠释

1.1 “人的本质”的现实维度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视域出发,认为人类历史前提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这些有生命的现实的人通过实践活动从自然界摄取精神食粮和物质生活资料,“这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所需要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这就使马克思批判地继承费尔巴哈“人是人的本质”这一思想“积极内核”基础上,又超越了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科学地阐明了人的本质是“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新的科学论断。

1.2 “人的本质”的实践维度

马克思认为,人作为一种“类”的存在物的全部特性就在于“类”的生命活动性质,人的类的特色就是人类自觉的活动,而这种活动本身就是实践的。他进一步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这种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人自身,使自己得到发展。正是在实践中人才实现了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本身也才具有了作为人的根本意义和最高本质。

1.3 “人的本质”的社会维度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由所有的个人所具有的各种综合因素及其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所构成,而所有的个人的这种综合关系又是在社会中逐渐形成与累积似发展的,所以从社会维度来讲,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理论的基本属性。

2 “人的本质”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2.1 “人的本质”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论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大学生――“人”的思想转化工作,而这一根本问题离不开对“人的本质”的探讨,准确理解、深刻把握有关“人的本质”核心内容,对于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托学科之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期关于“人”的学说的时代表征和展现,掌握了“人的本质”理论,就为我们“育人为本”,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供了理论武器。

2.2 “人的本质”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途径

“科学的理论可以武装人、可以引导人、可以塑造人”,从这点来讲,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是进行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根本途径。通过这一“理论”教育,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素材,为了解大学生思想和影响大学生行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和科学性,开辟了一个新途径。

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在于大学生“本质形成”

大学生“人的本质”的形成是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实现的,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基于对大学生社会化渐进程度的细致思考,通过对大学生精神境界的塑造与提升,丰富他们的文化学识和情感世界,最终促进大学生个体本质的形成和人的全面发展。

3 “人的本质”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启示

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育人为本”为原则

人作为一种类本质存在,需要从自己的内在需要的“内在尺度”出发把握和占有物的尺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要以尊重和满足大学生这一主体性需要作为出发点,克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人过度的外在制约而忽视良好道德修养是大学生个体内在需求的倾向,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3.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体现“情感性”特点

“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现实的,有血有肉,充满情感的,我们“不能强制人们放弃唯心主义,也不能强制人们相信马克思主义。”更“不能用大棒把人们赶进天堂”。“要使理论掌握群众,就要让理论亲近群众”,只有从反映受教育者的情绪情感的内心世界为切入口,充满耐心地反复地把自己的理想、信念浇注到大学生的心灵里,才能使理论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增强理论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最终指向

“人的本质”理论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教育活动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创业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大学生的实践越丰富,其活动范围和接触事物的深度、广度就必然增加,社会化程度也必然会提高,最终促进其全面发展。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 梳理; 展望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5-0043-04

收稿日期:2013-02-25

作者简介:费 萍(1979- ),女,四川泸州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诞生之初,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关注度并不高,当时学界比较关注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的视线逐渐转入了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系统的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多年来,经过广大学者的不懈探索和共同努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全面客观地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历史梳理并据此展望其未来发展轨迹,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历史梳理

本文以有代表性的教材、专著、硕博士学位论文、学术论文为理论依据,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进行梳理。笔者将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

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起步阶段(1987-1999年)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起步阶段是1987年到1999年。划分的依据是:1987年,学界出版了第一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著作,该书由金鉴康主编。1999年,邱伟光、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看作一个由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组成的规律体系。该研究理路为学界分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起步阶段,学者们从不同视角阐发了自己的学术观点,代表性观点有:

(1)金鉴康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最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 金鉴康主编,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首次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该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基本目的和基本手段,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1]该书从思想政治教育总过程和各个环节的发展变化中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具体规律。在笔者查阅到的文献资料中,该书是最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著作。但由于受学科发展历程短和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缺乏的限制,该书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观点还不成熟。

(2)邱伟光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内涵进行了揭示 邱伟光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内涵。该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就是教育过程发展中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阶段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是由于教育过程本身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所构成的。”[2]该书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理论贡献为:第一,该书是最早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内涵进行揭示的专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内涵揭示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中最核心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能否科学建立。第二,该书在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时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联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界定为本质联系的反映,抓住了规律范畴的实质。第三,该书提出的“本质联系是由教育过程本身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所构成的”观点符合唯物辩证法。

(3)王礼湛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的内容 王礼湛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的内容。该书指出:“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和各个方面的基本规律是:在各种思想观念的矛盾冲突中定向引导的规律;教育过程的迂回曲折中发展的规律;层次递进地进行教育的规律。”[3]该书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的矛盾运动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并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所涵盖的内容进行了阐释。但笔者认为该书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更像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

(4)邱伟光、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分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 邱伟光、张耀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分层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该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是一个由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组成的多侧面、多层次的规律体系。”[4]该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的本质联系及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据此,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适应超越律’。”[5]该书在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该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的本质联系及具体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6]该书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该书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分层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分为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为后续研究者分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提供了范例。第二,该书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界定为“适应超越律”。这一界定准确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因而得到了理论界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同。

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发展阶段是2001年至今。划分的依据是:2001年,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明确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区分开来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发展阶段,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展开了积极探索,代表性观点有:

(1)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著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明确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区分开来进行论述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明确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不同章节中区分开来进行论述。该书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7]该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有: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该书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理论贡献有:第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分开进行论述,纠正了过去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混同或等同起来的错误认识和做法。第二,准确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内涵。该书在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时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不仅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而且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要素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不可否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始终充满着矛盾运动的过程,该界定更能准确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运行状态。第三,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规律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为后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规律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但该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上最大的遗憾是:只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而没有论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致使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没有建构起来。

(2)罗洪铁、董娅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从系统论分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 罗洪铁、董娅主编,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从系统论分层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该书在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内涵时,将它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加以科学区分,从而得出如下结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而言,它是其中的一条具体规律。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作为一个体系,那么,它又是由若干具体规律构成。”[8]该书从系统论的视角,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中心范畴——教育者、教育对象以及二者的双向互动关系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的科学建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韦冬雪撰写的博士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和规律研究》建构了较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和规律研究》是韦冬雪于2008年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后出版专著,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该文指出:“当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视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来看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一个由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组成的多层次的规律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高层次的规律,我们且称之为第一层次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规律是中层次的规律,我们且称之为第二层次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规律的子规律属于较低层次的规律,我们且称之为第三层次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第一层次规律、第二层次规律、第三层次规律的有机联系,就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体系。”[9]该文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和发展阶段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体系,并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具体规律以及具体规律下的子规律的内在规定性进行了有益探索,建构了较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未来展望

通过以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历史梳理可以看出: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客观地讲,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仍处于初探阶段,分歧迭出。出现分歧的原因众多,但最主要的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的时间较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相对比较欠缺。而且,规律的探究是学科理论体系中难度最大的部分,要想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系统探究任重而道远。也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难度决定了它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和价值。笔者基于研究的兴趣,仅在此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中应明晰的几个问题展望其未来发展轨迹,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同行专家学者的关注。

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内涵界定及诠释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内涵界定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中首要的和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能否科学建构。笔者认为,要准确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内涵,首先需要明确规律的内涵。何为规律?列宁指出:“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10]“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理解和把握规律,认为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具有客观性。”[11]基于规律的内涵,可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内涵的诠释包括以下要义: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联系。如前所述,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联系,它既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也不依赖于人的意图和愿望而转移。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并不是所有联系都是本质联系,都可称之为规律。只有那些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才可称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联系。第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的稳定联系。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动不居的现象中相对稳定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即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稳定性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普遍性。

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关系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切方面和各个环节。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仅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过程中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内含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一个方面、一个层面的体现。

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的分层研究

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12]“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其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1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构成要素的多样性、多变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的本质联系是复杂多样的。其中,有的本质联系对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整体运行起根本的制约作用,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整体运行的方向性和有效性。反映这些本质联系的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而有的本质联系只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某一方面、某一环节起根本的制约作用,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某一方面、某一环节运行的方向性和有效性。反映这些本质联系的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是一个系统,具有层次性,我们应学会分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

4.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的内容确定

在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具有层次性之后,接下来要探讨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中的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分别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厘清可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和具体矛盾入手。如前所述,规律就是本质的关系。那么,什么是事物的本质呢?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的本质是由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所构成的。也就是说,规律反映了事物的本质联系,而事物的本质联系又是由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构成的。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掌握的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基本矛盾关涉两个方面:其一,教育者的教育活动要顺利开展,必须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现状。其二,教育者的教育活动要达到引导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目的,必须超越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使受教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理应是“适应超越律”。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则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矛盾的多样性、复杂性而涵盖了丰富的内容。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可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同的具体规律。笔者认为可从两个方面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运行阶段(内化、外化、反馈调节)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

5.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的建构原则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好这个系统工程,就必须以系统论的相关理念为指导。借鉴系统论,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应坚持的原则有:第一,整体性原则。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的功能之和。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时应从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单向研究进入多向研究。也就是说,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时,既要研究单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自身的本质联系,又要研究过程规律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建构起一个完整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第二,有序性原则。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不能杂乱无章,而要有一定的有序性。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时,既要正确认识和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中各个规律的相关性,又要注意相关性中的有序性,使之同向发挥作用产生整体功效。第三,层次性原则。系统内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层次性反映系统从低级向高级、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变历程。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时,应从系统论出发分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通常,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中反映基本矛盾的基本规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中第一层次的规律,而由具体矛盾决定的具体规律作为第二、三层次的规律。这些不同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

参考文献

[1] 金鉴康.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

[2] 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3] 王礼湛.思想政治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

[4][5][6]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 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8] 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9] 韦冬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和规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10] 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科学化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353-01

自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立的一个独立二级学科以来,其“科学化”、“学科化”、“体系化”建设明显加快,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方便取得了重大进展,以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术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虽然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但毕竟是一门新型学科,不仅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化研究,而且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会不断提出新课题需要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论与科学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虽然已经确立了概念体系研究对象,开展了对学科的理论基础、基本规律、结构功能、价值体系、目标内容、原则方法等主要问题的研究,形成了相应的研究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得到了推广应用,收到了明显效果。但是,除了这些成果还要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准确充实完善外,学科的理立论基础,即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理论,还有待深化与系统。因为这不仅是一个深化提炼突破的理论问题,而且还是一个需要从根本上回答一些人存在的“为什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质疑。

学科理论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为什么各个社会、各类人群都有思想政治教育和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有的社会与国家没有使用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但在事实上都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这既是一些人存在的疑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探究的本源。如果这个问题不从理论上彻底解决,就会使一些人产生思想政治教育只在我国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是外在施加的误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本质理论为指导,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辩证,从本源上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与人存在和发展的方式。

二是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人群为什么有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各个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概念、目标、内容、方法等各有不同,表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相对性,正是这些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人类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普遍性。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规律是什么,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者研究者的研究各有侧重,也各有表述,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专著中,作了研究与概括,但还需要系统和深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理论、能动性理论、实践论与灌输论,都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规律提供了理论指导,但这些理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方面,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与研究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研究、概括其本质与规律,而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阐述,这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艰巨任务。

从马克思主义文本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问题,这是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研究的新特点。通过对马列经典原著的研究考察,来探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的、原则和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可谓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创新,也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正确方向。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和文章中使用了大量关于“宣传工作”、“政治宣传工作”、“政治鼓动”、“政治教育”、“理论教育”等提法,这些都是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基本概念。他们认为,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强调思想和精神对人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研究

引领社会思潮的实质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建构科学、有效的引领机制是引领工作的重要环节。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是近年来学界讨论的理论热点。所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其实质就是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引领”不是“强制、压制、控制”,而是“引导、吸引、凝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实质,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吸引和凝聚”人心,是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令人信服的力量,让各种社会思潮自觉向你靠拢,在多元和差异中凝聚共识,增强社会各阶层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在最大程度上形成价值认同。而“吸引和凝聚”的前提是“认同”,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本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离不开有效的教育和传播。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应放在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互联网等新媒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等问题上。

互联网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影响的研究依然要重视。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中国网络用户总量持续攀升,互联网也成为现代人特别是青年群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社会在拓展青年群体生活空间的同时,引发的网络道德问题也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现代化带来了一个不断变迁的社会,由于技术、竞争、政治、经济、全球化等因素影响,人们生活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如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和国际化也;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课题与新思路的研究中,推动不同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如何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研究等,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篇6

关键词:认同危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自觉

一、认同危机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自觉研究的基本问题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部分人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科实践的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一部分人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理论、学科和实践效果,对其价值和情感等方面缺少认可与支持。还有部分人不赞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科具有独立性与科学性等,单纯的认为政治教育是知识的汇集,不能成为独立的学科,因而对教育理论性的认可程度不足[1]。也有的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论的指导功能较差,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成果没有认同,觉得思想工作较为形式化,缺少实际意义。在当前社会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产生了认同危机,并且主要以隐蔽形式的出现[2]。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欠缺学科与实践认同的问题;在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如果学校不予以真实有效的支持,学生、家庭和社会等不配合,那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在我国盲目扩招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很难找到对口的专业,所以人们会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产生偏见。

此外,宏观社会环境中市场经济的现实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从业者的“三观”影响甚大,如果他们缺少相应的自觉,就难以避免产生认同危机,这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自觉概述

对于自觉而言,其属于哲学范畴,主要指的是主体内在的发现以及外在创新时自我意识的解放。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自觉则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从业人员在对其进行研究时,学科理论形态所表现的特色、特质和品位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自觉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从业人员将从事该研究的基本素质予以真实反映,以认识层面为出发点,对政治教育展开描述,通过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活动中,进而为教育本身有了基础的认知[3]。通常情况下,自觉具有着反思的特质,是人理性能力的主要体现,也是将事物本身作为前提,进而表现为自我的认知。总而言之,自觉是人所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与认知思维等。通过培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从业人员的自觉,能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性质有充分的认知,可以表现其从业人员的品位和旨趣等特点。

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自觉结的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价值认知的自觉性。价值认知的自觉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研究、实践等重要价值有了自觉意识。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并不意味着简单的说教,也不是开展无用的活动,而是将人的精神领域作为主要对象,对思想与行为的转化规律加以揭示。第二,主体性自觉表现。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过程中,主体性自觉主要强调的是对主体自觉的认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我国比较有特色的学科,所有要从国情出发,从时展出发去体现主体性自觉。第三,文化传承自觉性[4]。在政治教育实践期间,要以传统文化为背景,以大众文化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自觉培养的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从业者自觉的培养和提升,需从以下内外两方面方面入手:

第一,培养专业精神。通常情况下,受到外部化研究发展趋势的影响,主体的伦理观显得尤为重要,从业者具备了怎么样的品质,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实际效果息息相关。为了确保从业者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事业更加忠诚与热爱,需要认真贯彻落实职业伦理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者与研究者要对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等有深刻的认知,在对学科的认知上存在的错误思想,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以科学的观念认真回答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产生的质疑,尽最大努力提升其科学化的水平,从而增强对学科的认同程度。

第二,强调研究意识。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自觉进行培养过程中,需要通过书写中国故事为主要途径,从业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以比较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依据,尤其是针对区域性民族遗存的原生态文化,需要对其进一步展开研究和探索[5]。当前,在一定程度上,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方面来看,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导致该问题产生达到主要原因是在理论研究的比较空泛。为了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自觉能够有效培养,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展开一系列的研究,研究的层次更深,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发展或者是规律性特征等要予以研究。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部化的研究,可以对其本质有更深刻的了解。内部化比较直接的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机理特征等进行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向专业化、科学化发展的进程。一般来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而言,主要是通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选题、观点等很多环节,进而有利于将原生态的文化特征表现出来,其也是构建民族文化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成果加以利用,能够最大程度的将其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本体中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作用,可以有效解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最为本质的问题。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比较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的研究。在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时,我们应当将学术研究看成是比较主要的事业,这对取得更大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有很重要的意义。还要认识到,在对思想行为的转化规律进行科学解释时,需要将意识形态渗透在社会内在的机制中,因为,如果人的道德行为产生了心理上的缘起,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帮助与指导,对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6]。

四、结束语

目前,在认同危机的语境中,工具理性超过价值理性,造成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不尽人意,因而需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从业者自觉。这种自觉的培养,不仅需要体现专业素养,更要有研究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专业化的建设和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方兴.认同危机与思想政治教育自觉[J].学术论坛,2013,36(1):205-210.

[2] 章宗艳.认同危机与思想政治教育自觉[J].前沿,2013(16):54-55.

[3] 鲁全信,李虹.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与思想政治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169-170,204.

[4] 陈帆.文化自觉: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维度[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1):57-58.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篇7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倡导创新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加快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同样也面临着与信息技术的全面深度融合问题。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及方法论等理论研究已经卓有成效,而关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专门研究几乎一片空白的情况下,从技术角度全面系统地考察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现象,明确提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概念[1]并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体系,深入探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规律,科学构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理论模型,将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提升到技术层次,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含量,不仅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提供新视角,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开拓新领域,而且对于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次整合、提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广义技术观念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客观存在

 

所谓技术,是指人类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运用的策略方法、物质工具、操作规程、知识技能等构成的综合体。技术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之一,有着最为漫长的历史和最深刻的人性根源,它的本意就是解决“做什么”“怎么做”以及“怎么最有效地做好”等问题,它的本质就是人有目的的活动方式,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基本表现及其拓展延伸。

 

(一)广义技术观念

 

国内外关于技术的定义繁多,大致可归为两类,即狭义技术观念和广义技术观念[2]。两者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把人视作技术系统的构成要素,把技术视为人类目的性活动的基本行为方式。或者说,这两种技术观念的重要分野在于是否承认社会技术和思维技术的存在。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客观存在

 

王伯鲁教授认为“技术就是围绕着‘如何有效地实现目的’的现实课题,人们后天不断创造和应用的各种目的性活动的序列或方式”。他从广义技术视角对马克思技术思想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深度挖掘,认为马克思对技术的理解和论述涉及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最接近于广义技术观念。技术思想是马克思博大精深的思想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在《资本论》及其相关手稿中。他在探讨“人的本质”“生产力”“劳动”“分工”“工具”“机器”“交往”“竞争”“异化”等许多重要问题时也论及技术问题,有关技术思想散见于《德意志意识形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等诸多论著中。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根源于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又源于物质生产活动,而物质生产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或社会组织体制下展开,因此,技术是人类目的性活动的基础和灵魂,技术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技术活动的出现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人猿揖别的分水岭、人类生存的文化依据和构成人性的基本内容。

 

1.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一项社会技术

 

马克思指出劳动或实践活动是人的“类本质”,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著名论断,并把作为劳动工具和技能的技术视作劳动要素,将其归于劳动资料范畴。所谓劳动主要指人类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生产自身生存与发展所需的物质生活用品和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由于技术是人类劳动最基本的行为方式,“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如何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等都属于技术范畴,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讲“技术创造了人”。技术使人成其为人,并使技术性成为人的本质属性。只有人类才有技术,技术与人类不可分割。人不仅是技术主体,而且是技术体系内的构成要素。正由于人类具有技术性这一本质属性,使得人类在所有领域展开的有目的性活动都会被打上技术的烙印、被赋予技术属性。人类在思维、自然与社会各个领域中展开的有目的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其活动或行为方式都是技术,理论上可相应地区分为思维技术、自然技术和社会技术。社会技术是在思维技术支持下、由各种自然技术有机整合而成的系统化、综合性的技术体系,其中,思维技术是人类认识与实践活动展开的智能平台,自然技术是建立在思维技术的基础之上、建构社会技术的基本构件。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4]。根据广义技术观念,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在社会领域的一项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其活动方式或行为方式就是一项社会技术,可称其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

 

2.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作为中介客观存在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科学的直接目的和基本任务是认识世界,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的直接目的和基本任务是改造世界,主要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但是从根本目的和最终意义上,科学与技术的目的都是为了改造世界,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只要是科学的理论,最终都需要借助技术的手段才能使科学的功能得以彰显。随着现代信息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的步伐显著加快,技术与科学之间“互相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相互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不断深化,变得更加密不可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科学理论与社会实践之间不可能直接发生相互作用,其间存在着一个桥梁,技术便是介于科学理论与社会实践之间的桥梁。也就是说,科学理论用于解决现实问题时必然以技术为中介或桥梁;同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论用于解决现实中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时也必然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为中介或桥梁。这就意味着,只要承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理论且能够用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时,就应当承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客观存在。

 

3.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一种教育技术

 

教育属于人类社会领域的实践活动,教育实践的活动方式就是教育技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虽然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但由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作为中心任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教学为主渠道,具有强烈的教育属性,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也可看作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既然人类教育实践的活动方式或行为方式是教育技术,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教育实践,所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活动方式或行为方式也是一种教育技术,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当今现代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的迅猛发展与教育技术实践取得的丰硕成果,无疑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客观存在得以确证。

 

综上所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刻的技术特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作为基于思维技术和自然技术的一种社会技术体系,客观存在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理应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问题纳入其基本理论研究范围。所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指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遵循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最优化、效能最大化的理论与实践[5]。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本质上就是现代社会条件下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活动方式或行为方式,因此也可将其界定为“人类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策略方法、物质工具、操作规程和知识技能的综合体”。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理论模型的建构原则

 

模型(或模式)作为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化的简约形式[6],是对研究对象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简明扼要的表达。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理论模型是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体系的建构和运行过程的一般表达形式,是依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及教育过程等特点,由现代教育技术模型与之交叉融合演化而来。相对于其他学科教育而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模型的构建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必须明确领导决策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系统中的主导地位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政治主导、实事求是、民主管理、全面发展等基本原则。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面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已不再是价值中立的了,而是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鲜明的价值取向。这种鲜明的政治目的性,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建构及实施都已不再单纯是一个专业性的系统设计过程,而且是一个以科学专业的系统设计为基础,具有鲜明政治性的领导决策过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决策首先是教育目标决策,并以目标为依据确定教育内容、策略、方法与方式等。

 

(二)必须体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多样性要求

 

这种多样性首先表现在空间场所的多样性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广泛存在于学校教育中,而且还超越学校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这种多样性还体现在实施途径的多样性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通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这个主渠道进行,而且还通过文化、传媒、管理、活动、人际交往等多种载体、多种途径实施综合教育。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模型的构建必须最大限度地超越不同类型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差异性,把焦点集中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同一性上,尽可能覆盖到各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三)必须顺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综合化趋势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多样性在实践中不断交叉融合,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综合化的要求。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及其结构也正在变得日益复杂化,客观上也要求形成多维度、网络化、立体式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现党、政、工、团等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促使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渠道形成合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模型必须体现综合教育理念、协同教育观及“大电教”思想,能够通过系统设计技术的科学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的优化组合,构建出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及整体效能的技术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综合化等发展需求。

 

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理论模型及其基本性质

 

(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理论模型

 

遵循上述基本原则,笔者所构建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模型。

 

该模型表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具有层次性结构的体系。该体系由三大类别的基本技术构成:

 

1.系统设计与领导决策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学中的所谓“系统设计技术”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科学决策方法”基本相当,都是为解决“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如何最有效地做好”等问题所进行的目标选择、工作计划和行为设计与抉择。系统设计技术承担着科学决策、制订技术方案等核心任务,它实质上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要素和工作环节进行系统整合与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获得系统整体功能,形成整体效能与合力,因此它在构建技术体系当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先导或灵魂作用。考虑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必须遵守政治主导原则等特殊要求,在系统设计技术之外,还必须加入领导决策技术。确定系统设计方案并履行领导决策程序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体系中的一个特殊程序,它主要是对教育目标与内容是否正确,技术与方法步骤等是否恰当、高效、简便可行等内容进行审核评判,作出合理决策,发挥政治主导和把关作用。

 

2.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主要就是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数字资源组织与推送技术与管理规范体系,从而实现以下几大目标:(1)构建融合信息化和全球化特色的基于全媒体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新体系,探索出一套面向数字化生存时代的资源整合集成、共享应用、产权保护、质量评估、运营管理的模式方法,切实提高教育数字资源的组织效能、推送质量和应用水平;(2)加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资源组织和推送的协同创新,促进数字化环境下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改革与发展,创新优质教育数字资源产生、流动、共享的体制与机制,探索建立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组织、推送和应用战略联盟,实现相互之间的互联、互通、互控;(3)建立起一整套与信息化与全球化时代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相适应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资源组织和推送应用体系,统筹利用各种内部和外部资源,构建人才培养的数字化立体型资源环境,促进资源的均衡与优化配置,切实提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同时,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发展,对人员配置和技能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核心问题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专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目前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信息技术支撑的新型反思性教学模式的构建。如何在反思性教学中,合理配置各种信息技术环境与资源,充分发挥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作用,支持和促进教师对教学的持续反思,进而使自身不断成长,是制约我们在实践中是否能够成功构建起一个面向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师专业发展之基本模式的重要瓶颈,也是让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中的人员配置和技能培训技术最终能够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在实践中有所突破的关键。

 

3.管理和评价技术

 

在构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体系中的管理技术的过程中,要在既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引入扁平管理、项目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技术和方法,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管理规范,切实提高学习管理的效能和学生学习的绩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体系中的评价技术应不止于提供结果判定,而应能促使学生发生某种积极改变。因此要坚持以对学习者学习行为进行调节为目的,以对学习者学习行为进行监控为导向,以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测量与统计为手段。要突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以知识习得的结果作为评价的主要对象的做法,把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者对各种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情况、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者相互之间的交互程度等都纳入其中。

 

与现代教育技术一般模型相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模型中融入了三个环节:一是基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主导原则,融入了“领导决策”环节。对于德育教师、学生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员经过系统设计所提出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方案,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与管理机构及其负责人应当予以审核把关,履行领导决策程序,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政治方向、教育目标的正确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原则性与适当性。二是基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多样性,增加了“载体选择”环节。该模型借鉴并拓展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载体”概念及载体应用研究成果,可以客观反映和妥善解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问题,为建构与各种载体相适应的教育模式提供技术路径。三是基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者任职条件的特殊要求,增加了“人员配置与培训”环节。

 

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体系中,系统设计技术和领导决策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建构过程中的核心技术;教育媒体技术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实施过程中的核心技术。管理技术、评价技术涉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每个环节,贯穿技术活动的全过程,发挥着信息反馈和系统调控功能,而人员配置与培训技术则具有关键作用。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模型的基本性质与运用要领

 

1.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一种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现代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科学与技术之间出现互相促进、相互转化、不断融合的趋势,科学日益成为技术的先导,技术日益表现为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具体应用,两者愈来愈密不可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为依据,在学习科学破解人类学习奥秘,尤其是态度、情感、价值观学习的奥秘基础之上,借鉴系统科学、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科学理论与方法,通过系统化设计与开发而建立起来的科学型的现代技术,而不是经验型的传统技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总体上属于科学型的现代技术,其中蕴含着科学的力量和智慧的能量。一方面,必须树立科学观点,要保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真理性与方法的正确性,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建立在坚实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基础上,确立正确的教育方向、策略与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始终把解决现实问题、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需要作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一个系统化的综合技术体系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研究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过30多年的努力,奠定了相对独立的学术地位,但该学科的一些基本概念还存在争议。根据中国期刊网(CNKI)相关论文资料统计,从1983年到2013年30年间篇名包括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有33592篇,可见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问题的研究俯拾即是,本文主要从纵向向度和横向向度来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演进脉络和研究维度进行疏理,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的嬗变提出现代性启示,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的发展研究提供概念性基础。

一、概念内涵的演进脉络

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演变过程看,大致经历了“施加论”、“转化论”、“内化论”和“发展论”四种模式。首先,“施加论”模式,主要存在于改革开放之初到1984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正式设立这段时期。这一时期,学者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主要参照加里宁对德育的界定,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显然,这种界定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性,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成外在性的“施加”,强调为政治、国家、社会服务,忽视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由于受“施加论”的影响,我国学界现在依然有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依然没有摆脱“施加论”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

“转化论”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阐释强调“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显然,这种“转化论”仍然是“施加论”的延续,在强调“施加”的同时,有意突出“转化”的思维,强调要取得实效还有一个由外向内和由内向外的转化过程。尽管“转化论”仍然没有摆脱“施加论”的影响,但毕竟注意到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德育的有效性,毫无疑问具有进步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研究又取得了新的成果,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内化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把特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这一观点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施加、转化,而且更重要的是把外在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显然,“内化论”比“转化论”又前进了一步,它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由注重外在施加转变为内在认可、接受,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但这种内化是片面的,它只是外在施加影响之后的内化,受教育者并没有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作出独立的判断和选择。

于是,一些学者提出“发展论”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这种“发展论”的界定摒弃了外在施加性和被动接受性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肯定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发展和个体德性提升的内在性需要。

自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以来,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确立、发展过程中也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也越来越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也随之更丰富、更系统、更科学。

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的研究维度

以上主要是以实践为线索从纵向这个向度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因此第二部分主要从横向向度来探讨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学界主要有几个研究维度:

第一个维度,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主要是解决“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主要以张耀灿等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掌握的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始终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这一基本矛盾为研究对象而开展的活动。矛盾要得到合理的缓解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环体和介体的相互作用。从这一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活动,以人为作用对象,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主要帮助人们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第二个维度,从学科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具有规律性、科学性、普适性的特点,能够为尽可能多的受众所接受,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主要以张耀灿等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把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从教育主体而言,该学科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从教育客体来看,该学科学研究的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因此,可以说“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的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也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矛盾,这与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同点,但不同的是,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展开是动态性、过程性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矛盾的展开是静态性、规律性的,它以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各种现象进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第三个维度,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内涵。杨生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个阶级或集团为了建立或巩固其政治统治而进行的符合本阶级或集团根本利益的、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思想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教育”,显然这种观念的目的是通过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引导来维护特定的阶级集团的利益,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强调构筑思想防线的价值意义,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张耀灿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难看出,其内涵的阐述仍是强调其功能性和阶级性,这些概念都难以逃脱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思维窠臼。尽管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有加强人文教育、重视素质教育内容的趋势,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并没有淡化,它还是为执政党服务的,依然承载着浓厚的政治性。

周茜蓉认为从政治性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存在着“重意识形态功能价值作用而轻科学性”的问题,因此有学者主张更改学科名称的提议。黄钊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旨在突出“政治”为核心内容,是与阶级斗争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情况相适应的,今天阶级斗争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沿用传统提法作为学科名称,就难免有因循守旧和固步自封之嫌,因而改名为“思想教育”。王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内涵和政治特征一贯而又明显,因此没有改动的必要,但必须严格使用这个专有名词”在这争锋过程中,谢祖鹏则从另一路径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以解除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政治性强的尴尬,他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的根基”,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做了最好的注脚,也为其科学性提供了理论的前提。

第四个维度,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看,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的争锋中,有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统一于内容的教育性,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郑永廷教授提出的,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坚持素质取向,即以形成、提高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的发展,遵循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原则转化为对象的思想与行为,提高思想道德素养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的特殊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及其学科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区别于其他的根本所在”。而张耀灿则从内容上来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和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理论教育、政治方向教育、法纪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含义上接近于思想政治工作”。周茜蓉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角度纵向切割为三个层面:一是从理论原理的层面围绕人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发展这个主题展开;二是从应用层面中围绕教育对象成长和成才的认识、心理、发展过程展开;三是从实践层面中围绕当前社会和思想热点、焦点和思想教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展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求深入到具体的历史境遇与时展之中,确立其科学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两者之间合理的平衡和张力关系”。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层次勾勒清晰,而且首次把科学性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在概念的界定上已有很大的突破。在这当中,我们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侧重于某种价值判断而不是客观事物的状态描述,但其价值判断必须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因而“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是统一的。

第五个维度,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来看,丰富的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属性。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学界从实践性、意识形态性、科学性等角度做过丰富有价值的探讨,然而学者沈壮海认为我们忽视了从文化性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精神文化或寓于社会精神文化之中。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关怀教育和人际交往教育等多个方面,政治文化、政治行为、道德文化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融合、渗透,呈现出社会文化性。再次,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文化发展传承的目标之一。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整体的文化环境,而只能在社会整体文化发展的格局中实现自身独特的价值与使命。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价值往往在社会整体文化中得到体现和检验。

三、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嬗变的现代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现代演变与发展,离不开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时代特点。虽然这一概念的发展充分体现现世的特点,但并不意味着忘掉过去,抛弃传统。因为传统并不等同于过去,尽管在习惯上常常把传统视为过去的东西,但事实上传统总是现在存在的、现实的,如果仅仅是“过去的东西”,那它就没有现实性了。传统是“活”在现实中的,是在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事物中发生作用的。

因此,从人们在探求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发展的基本历程中,侧重反映现代人自觉提高生活质量和追求生命意义的内在发展成为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演变的一个重要向度。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逻辑内涵嬗变过程中,反映出个体主体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合理确定自身生存方式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的现代特性在生活世界逐步生成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升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实践活动,要“引导现实的人的内在生命自觉,激发起对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内容的理解、认同和接受,避免知易行难。不仅要突破知识体系的说教,而且要通过所传播的价值理念引导人的行为活动并逐步把它转变成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不难看出,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的发展,应体现现代人的生命关怀意识、生活质量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的自觉培养过程,进而在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寻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定位。

参考文献

[1] 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290.

[2]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128.

[3]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

[4]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

[5] 杨生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理解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6):16-20.

[6]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重要范畴的概念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3(7).

[7] 周茜蓉.在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之间――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二重属性关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5(4):16-18.

[8] 黄钊.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名称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10):27-28.

[9] 王颖.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名称争论之于学科发展的价值意蕴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3(9):36-40.

[10] 谢祖鹏.思想调节论[J].江汉大学学报,1995(5):06-09.

[11]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J].思想教育研究,2002(6):09-11.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篇9

    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的本质特征

    1.质性研究是舶来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吸纳的理论与方法,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既不等于质性研究,也不是有名无实的质性研究的翻版,它有其自身的本质特征,它与质性研究有着显着的区别,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与质性研究的主要区别如下:(1)二者的理论基础不同。前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以扎根理论为主的中观理论为基础,具有宏观理论与中观理论结合的特征;后者以现象学、解释学、扎根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女权主义、后结构主义等多种理论为基础,具有中观理论特征。(2)二者的目标不同。前者具有鲜明的党性和政治性特征,按照一定社会统治集团的目标,为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和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成员提供操作方法的支撑;后者没有党性和社会目标,只是一系列的操作方法系统。(3)二者的功能不同。前者除了客观揭示和解释人的思想现状之外,主要是为思想育人的目的服务,具有教育功能,具体表现在:一是教育者在与受教育者的对话中进行思想引导;二是对思想资料的调查与分析结果,是为后续的教育活动作准备或作参考,是后面思想教育干预活动的前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环节之一。后者不具有教育功能,只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描述和解释,不进行干预和实质性教育活动。(4)二者的应用学科领域不同。前者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部分,只应用于具有鲜明党性和政治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后者是独立的学科,可应用于多个学科领域。由上述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不是单一的具体操作方法,而是为具有鲜明政治性、政党性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达成目标而提供方法依托,这是与质性研究的最大区别所在。然而,这一区别也提出一个难题,即质性研究是一套成熟的方法系统,主张中立立场,而思想政治教育主张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中立与政治立场是一对矛盾,如何使其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之中呢?立场是确定目标方向与任务,中立是手段与途径,二者缺一不可。没有立场,中立的方法无所适从;没有中立的方法与手段,立场难以实现目标和完成任务。因此,中立与立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是由有着鲜明党性的育人目标和科学中立的方法系统构成的。2.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吸纳了质性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最新成果,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质性研究的中观理论为操作方法基础,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互动,进行思想教育、资料收集、分析归纳、发现问题、提出对策等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方法系统。(1)思想政治教育的质性研究的主要微观方法内容包括:通过访谈,收集和归纳思想文本资料,并将其提升为微观理论模型,用以解释思想现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等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方法。(2)思想政治教育的质性研究的具体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自然状态下的平等互动中,收集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资料和思想意识的文本资料;从中归纳出资料间的概念和关系,构建理论模型并用于解释受教育者的思想现状,发现和分析其中的思想问题及其背后隐含的根源;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后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依据与建议。该育人过程的关键点在于:一是在教育对象的自然生活情景中,教育者在受教育者合作互动下,影响受教育者产生新的认知,改变思想;二是对于思想资料的分析结果作为教育活动的依据,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具有针对性,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的本质特征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的微观操作程序和方法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中观理论对于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实践活动的操作过程具有独到的价值,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由于中观理论源自于人类所面临的任务和生活现实,是有关从现实资料中生成的一套互相关联的命题,为事件的发生方式提供说明,而最平常的日常事务是生产理论的沃土[10],因此,中观理论最贴近人们的思想实际,如果缺失中观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只凭经验,而没有中观理论的具体指导的话,难以收集到真实的思想资料,容易陷入主观臆断、先入为主等误区,也难以从现实生活资料中产生新的理论,宏观理论也难以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的中观理论主要是指扎根理论,扎根理论是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是一种研究的方法,也是一种研究“风格”,其主要宗旨是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该理论最早源于格拉斯和施特劳斯(1965,1968),其特点十分注重经验和对经验的解释,但是,注重经验的目的不是固守经验本身,而是在经验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抽象出新的概念、思想和理论,这些概念和理论就是对经验的解释,每个研究者都可以发现新的理论,“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理论的建筑师。”[11]这也是质性研究的目的和发展性所在。扎根理论提出了理论何以从资料中产生的路径,它与以往的实证研究不同之处在于:不追求以研究者设计的研究假设作为研究的前提和验证假设真伪为目的;而是把假设变为研究的结果和发现的结果;它不是为了检验某个或某几个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的假设,尽可能减少无关变量的干扰,其结果只是在特定试验环境下的结果,远离人的现实生活,而是增加变量,归复原有人的丰富的生活场景和关系,在已有的文本中通过一定的程序,实现从概念到理论的构建,“一个扎根理论是从构建类别开始的。但除了类别之外,一个理论还包括其他两个因素:特性和假设。”[12]特性是描述一个概念的向度,假设是类别和特性之间尝试性的联结[13]。通过不断比较的方法发展类别、特性和尝试性假设是一个把数据逐渐纳入正在出现的理论核心的过程。这个核心是一个指导进一步收集数据的理论框架。从数据中生发理论,需要对类别、特性和假设进行合并和精细化[14]。从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上可以看到概念到理论是如何建构的:从资料中产生概念,对资料和概念进行比较;发展理论性概念,建立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理论性抽样,系统地对资料进行编码;构建理论,获得力求概念的密度、变异度和高度的整合。例如:在二次编码中,研究者要对各种概念进行种属关系、类属关系内的主次关系的分析以及概念背后所代表的被研究者的意图和动机意义[15]。因此,理论的价值表现在:第一,理论为资料解释提供了模型;第二,理论把研究彼此关联起来;第三,理论为概念和变量配备了框架,从而使之获得实质意义。理论使我们能向自己和他人解释我们的发现的深远意义[16]。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不是简单地吸纳扎根理论,而是遵循“实践性、全面性、开发性和创新性原则”[17]以及本学科的开放性、兼容性特质,有创造性地吸纳扎根理论的精华,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扎根理论结合的理论架构特色。前者具有内容、方向价值,后者具有途径、操作价值。具体而言,扎根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操作理论工具,它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为服务方向,在进行了解、收集和分析人的思想道德、政治意识等思想资料的基础上,构建理论、解释人的思想状况、提出教育对策,为当下和后续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实施依据和策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以扎根理论为操作理论工具的综合理论架构,是目标与方法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属于宏观理论,也是形式理论,扎根理论属于中观理论,也是实质理论。形式理论、实质理论和人的思想意识现状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的结构要素,其运行路径是不断从现存的思想意识、思想形式的事实到实质理论,再上升到形式理论的演化过程,推进形式理论的发展。实质理论主要是从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理论,不排除建立有普世性特征的形式理论,形式理论需建立在实质理论基础上[18],实质理论是形式理论的基础,实质理论来源于实践,是从实践中升华的理论,是理论的原生过程。形式理论有宏观理论之特征,实质理论有中观理论特征,中观理论是宏观理论与微观现实生活的过度。将扎根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的中观理论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理论与方法现代化的具体实现,也是深度认识人的思想和改变人的思想的重要途径。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篇10

[论文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 范式转换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范式的优劣对大学生的成长及国家的未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给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和文化的多样化也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带来了多重压力,社会转型时期教育价值观念面临着冲突与整合,在时展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只有审时度势,主动求变,转换范式,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一、教育范式转换的含义

为做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各高校都在竭力进行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研究仍缺乏宏观的视野、哲学高度上的提炼与标本兼治的气度。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实现教育范式的转换。

“范式”是由美国科技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来的,他认为:“范式主要是指科学研究中,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它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也就是说,范式是指一套被普遍接受的信念、理论或世界观,是一个在新的、迫切的环境下进一步清晰和细化的对象,它可以为实践者提供主题、工具、方法以及前提。当各种情况发生变化,原有的范式不再适应新情况便需要与新的思想整合形成一个新的范式,这就是“范式转换”。它是哲学观点、理论体系、研究规范和研究方法进行整体性改变的一种革命过程。受库恩的影响,人们常用“范式”来衡量学科发展的水平,界定某种基本的研究方法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都遵循着一定的思维方式、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或者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和典型范例。这些规范、范例、模式、模型、经验、思维方式等通常都称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范式,是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性认识的结果,是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发生的现象所持有的见解、思维方式及思维框架的总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范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其核心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历史和现实生活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形成了以封闭性、知识化、教条性、理想化、泛政治化为特征的文本教育范式,它的“唯上”“唯书”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没有完全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学生的消极倾向。社会转型期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使得文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弊端日益凸现,迫切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范式的转换。“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价值观,正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也必然以其为指导思想。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范式转换的必然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其范式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拓展。

1.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范式转换的哲学依据。教育范式密切依赖于哲学思维方式,哲学思维方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思维方式,它包含着基本价值态度的世界观的核心,从根本上规定着人们的认知取向和实践态度,哲学上由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到生成性思维方式的转换必将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范式发生根本转变。所谓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即先设定对象的本质,然后用本质去解释对象的存在和发展。这种思维方式认为,一切事物都只有一个本质,一切存在物都由它构成,最初都从其产生,最后又都复归于它,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具有终极的、绝对的意义,认识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意味着认识的完成,从而使这种思维方式有了绝对化的倾向。实际上这种思维方式,是用片面的、静止的、孤立的眼光看事物,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所谓生成性思维方式,即认为事物没有一个固定的本质,一切都是未完成的,都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这种思维方式认为事物、人、世界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认为事物没有先在的本质,不存在预定,一切都在完成中,一切都是可能的,是一种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即辩证的思维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向生成性思维方式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生成性思维方式已成为当代哲学的主导思维方式,必然体现在其他理论体系中,因此,哲学上的思维方式的转变要求思想政治论教育的范式也必须转变。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范式转换的价值基础。在大力提倡创造教育的今天,立足生命存在,提升生命质量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内涵,从社会需要出发规范教育活动的同时,关注个体需要,实现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一,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文本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本位的教育,它是以社会,特别是以国家的需要为导向的价值定位,认为社会才是真正的存在,人实际上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应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首要目的,服从于社会的意志,为适应社会塑造“社会我”而不是“个体我”,使年青一代社会化,并且将个性化完全看成为社会化的绝对对立物。社会本位论忽视个体所存在的独特、内在的需要,割裂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内在联系,忽视了社会要求还必须通过个体的认知和内化才能真正转化为个体的社会素质和道德修养。个人本位论则把个体的人作为社会问题的出发点,突出个人价值,强调个人的发展,认为在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个人是始点、核心和目的,反对具体的社会现实对个人的压抑和限制。但它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制约性和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提供的支持,而片面追求个体发展。社会本位论偏重人的社会属性,个人本位论则偏重人的自然属性,都有相对真理性,但各自又都有偏颇,因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不周全的,都会直接影响人的全面发展。个人的发展一方面是社会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个性化的过程,因此,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在研究和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基础时,既不能独睐个人偏废社会,也不能独睐社会偏废个人,应当使二者相互融合、相互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承认社会需要,同时提倡以人为本,从个人和社会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上来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范式转换的时代要求。21世纪,信息化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潮流,打破了传统教育中“你讲我瞬”的单一被动的信息接收方式,尤其是互联网以信息传播新媒锋的身份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信息资源的局面,网络信息传播的超地域性客观上加剧了不同文化价值体系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引发一些人思想混乱、价值转向、道德失范,部分人开始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产生怀疑、动摇,甚至否定。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正以经济全球化为契机,利用经济上的强势和主动权,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强行推行其政治制度,有意识地灌输和渗透其价值观、意识形态,从而严重冲击着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主流文化,进而威胁其国家利益。这些变化对人的素质,尤其是对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独立个人的出现,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一切,始终保持一种清醒的批判姿态。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努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就是对人的“物化”,使人成为物质人、经济人,使人片面发展。它对人的发展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市场经济要求并实际造就了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又容易使人们走向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导致物欲主义膨胀,沦为物质的奴隶,形成物对人的主宰和奴役。市场经济的物质主义的冲击使教育变得功利化,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没有为人的发展服务,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物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人本思想政治教育以发展人为旨趣,可以引导人们关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走出被“物化”的迷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推动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必然要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实现教育范式的转变。

三、转换的途径——从文本到人本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范式只有实现从由守旧、专断、片面的文本教育范式向创新、民主、全面的人本教育范式的根本转换,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符合社会的发展,顺应时代的需求,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真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1.状态的转换。要从封闭式的文本教育范式向开放式的人本教育范式转变。传统的文本教育范式是一种封闭系统,有 自说自话的倾向;而现代人本教育范式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向世界、社会、每个个体、其他学科开放。此外,文本教育范式是一种平铺性的发展,其评估标准往往采用作报告的数量、开会的次数、学科点发展的数量等量化指标,属于传统的外延型思想政治教育;而人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是一种递进式的发展,是以提高大学生实际思想政治素质和认识水平、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大学生的真正发展为中心的内涵型思想政治教育。

2.本质的转换。传统的文本教育范式是规范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价值,注重教育为政治服务,强调构筑思想防线的价值意义,强调人的驯服性;而人本教育范式是发展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价值意义,着重培养人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素质,在教育本质上强调人的发展性。

3.方式的转换。由教育者为中心的灌输式、注入式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平等对话的双方互动式,说教法与体验法相结合,改变过去以单向互动为主的教育方法,积极拓展以双向互动为主的教育方式。将专题讲座、课堂讲授与瀑堂讨论、教《摹导学和学生自学结合起来,师生可就重点、难点和热点闻题避行深人交流和探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把所学理论用于实践,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育心、育德、育人的“文化——心理”活动,是一种人与人心灵的沟通,其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信息的传递、加工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感染的过程,是教育主客体在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同时进行的交互作用过程。教师的职责现在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将逐渐成为顾问、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帮助发现矛盾的人。要改变传统教育中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不平等关系,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