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3-08-04 17:35:58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篇1

Abstract: The thought politics pedagogue i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in body, but pedagogue's quality is its display leading role foundation. Its quality's height, is restric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 directly, thus, is clear about the new time thought politics pedagogue quality important question, regarding further strengthen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to have the important guiding sense.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者 素质

key wor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edagogue quality

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一样,能不能做好,是否取得好的效果,关键也是人,关键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的素质。

一、 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内涵

素质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即包含先天的遗传天赋,又包含在后天环境的教育和影响下所形成的基本品质和能力。在这里我们所讲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主要是指后天养成的成分,具体说来是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思想,政治,知识,能力,品德,心理等各方面的基本条件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威力,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思想面貌,甚至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因此,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者,除了要求具备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外,还要求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素质,比如坚定地政治立场,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高尚的人格,优良的作风和出众的能力等等。

二、 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在任何一个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想更好的发挥其主导作用,其最终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高低。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可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决定了它必须保持与我们党相一致的方向性。党的历史证明,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之所以能取得不断的胜利,就是因为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理想,坚持了优良的传统作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沿着这一正确的方向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但是主要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及其素质高低。它要求从事这一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高举科学发展观这面旗帜,必须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拥有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道德品质,在当今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和时代挑战面前,必须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政治水平,较强的分析能力,预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智力支持

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代表着,其最终目的是要使受教育者沿着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还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调控者,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离开了他们则会杂乱无章,迷失方向无所适从。那么要想使得这一过程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不难看出这与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的素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者素质越高,越能充分的发挥其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从而更好的把握和理解社会的要求,找出更有效的方法,承担起输送社会要求的神圣责任,使自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成功的组织者和调控者。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打动人、说服人,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所谓真理的力量,就是教育者讲的东西必须符合实际,反映事物 的本质和社会进步的趋势。所谓人格的力量,就是教育者必须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带头实践自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而不管是真理的力量还是人格的力量都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来体现。在进一步说主要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素质的高低。高素质的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事实上,只有你真正按照自己说的去做了,人家才会相信你说的是对的,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人家才会心服口服。信了服了,你讲的道理人家才能听得进去,才能照着去做。正如古代圣人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如我们现代教育也奉行着“身正为师,德高为范”的准则。可见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积极地树立自身的榜样模范作用,坚持言教和身教相结合。既要重视言教,用科学的真理说服人,又要注意身教,以模范的行为带动人。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教育学》修订版.王礼湛,于萧枫,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9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篇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当下各大高校内,互联网技术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影响重大,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高校必须及时把握大学生思想的新动向,改变工作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将大学生引导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形成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格局。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根本目标,高校要从思想上、行动上正确处理好教学、科研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既要改变重教学科研、轻思想教育的片面认识,努力增强“渗透”意识,提高“结合”本领,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教学科研业务之中,努力避免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两张皮”,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也要努力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与改进、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思想政治教育要迎接新挑战、取得新成绩、开创新局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新贡献,关键在于打造一支政治意识强、熟悉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有较高的素质,一方面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高度的责任感,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提高信息把握和处理方面的素质,能够熟练使用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出现的问题,努力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变得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支队伍不仅要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懂得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又要懂得网络信息技术的新型思想政治,还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修养与实践经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并能熟练进行网络操作,可以从网上搜集信息,掌握社会动态,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

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网络作为新的信息传播媒体,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可以说,在当今世界,谁掌握了网络这个思想舆论的制高点,就意味着谁掌握了斗争的主动权。”因此,高校必须积极主动地占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首先,大力建设优秀网站,使网络成为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阵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用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组织力量制作一批思想性高、教育性强、趣味性强、适用于网络运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在网上轻松而愉快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其次,加强校园论坛建设,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积极回答其提出的各种问题,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对于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校园论坛要给予特殊关注,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既严格把好政治关,又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再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及时转变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辅导者、启发者,不断运用网络以及其他高科技知识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特点和优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现多媒体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衔接。

努力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网络。网络中的信息既有时事性的,又有数据库的。内容广泛的信息为使用者展现了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如若思想政治工作者善于利用,就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和帮助,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就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达到理想效果,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而网络技术正好为三者的结合提供了方便。通过网络技术,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长可以随时了解子女的在校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情况,有利于学校和家庭沟通,有利于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共同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便利的网络也保证了学校和社会的及时沟通,促进了社会和学校的联系,可以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据社会的不断变化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这样,就形成了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轮驱动,三个方面形成一股“合力”,更有力地推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网络中,大学生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寻找信息,选择信息,接受信息,他们不仅仅充当受教育者的角色,相反,在网络上他们常常扮演教育者的角色,他们喜欢交流信息、信息,常常通过操纵信息的行为来影响其他网民。教育者应该抓住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和网络的开放性特点,大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与领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一方面,在鼓励学生从网上获取广泛信息的同时,不断增强学生对信息的识别和选择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即教会学生克制自己,抵制各种诱惑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把网络作为获取知识的来源和学习的手段,而不是作为猎取不良信息的途径;引导、帮助他们学会如何使用信息,判断各种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增强自身的抗干扰力和免疫力。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网站主体的作用,使学生在建设、完善和管理网络的过程中,自身也不断成长,最终引导学生达到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律能力。鉴于当下网络道德失范现象频发的现实,高校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努力完善网络管理机制,确保网络正常运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律能力。一方面,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和有关要求融入网络道德教育之中,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正确区分网上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和虚拟社会中都能够保持严格的道德自律,承担起维护网络社会秩序的责任;另一方面,建章立法,规范网络运作。通过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网络行为准则,来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通过审查、监控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对网上反动的、不健康的内容进行清理。同时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的网络规章制度,如《校园文明公约》、《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条例》等,以规章的力量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篇3

论文摘要:青年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思想政治教育将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中心来开展。同时,大力在青年大学生中开展普法教育,致力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的维权意识,帮助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为我国建设法治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文章从青年大学生心理特点、普法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将专业的法律知识大众化、如何依托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等方面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青年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针对目前国际格局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结合我国当前青年大学生的实际特征。在目前知识经济爆炸、信息渠道多元化的形势下,如何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引导他们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等等,是我们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一、明确对象,深入了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变化

作为高校工作者,首先就是要对我们目前教育对象——青年大学生有非常透彻了解,运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经验和所学知识来引导和帮助他们。伴随着性的成熟,身体发育的急剧变化,自我意识的形成,认知能力的发展,青年大学生日益显示出与童年完全不同的特点:

(一)交往对象的变化

青年大学生由于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发展,交往对象的重心开始向同龄伙伴转移、感情的重心也逐渐偏向关系密切的朋友。因为与同龄伙伴交往的平等关系能提供父母所不能提供的心理稳定感、认同感和发挥自身能动性的机会和场所,通过朋友之间分享共同的情感、矛盾、忧虑和困难,在相互帮助和尊重中满足了自我发展的需要。中学时期是学生结交知心朋友的高峰期,到了高中阶段,青少年几乎达到了一个结交同性朋友的猛增期。

(二)交往方式的变化

青年大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身心方面的矛盾的出现造成心理上的不安和焦燥。他们需要一个能倾吐烦恼、交流思想、表露自我并能保守秘密的地方。团伙式的交往已满足不了这种要求,因而他们交友的形式开始注重个人内在素质的特征,交往内容也逐渐从活动的外在层面向内在认识和体验方面发展。他们选择朋友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2) 有共同的苦闷和烦恼,(3) 性格相近,(4)在许多方面能相互理解等,这一阶段朋友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所建立起的友谊相对稳定和持久。

(三)择友特征的阶段性变化

青年大学生对朋友的选择是以其对交友意义的新认识为基础。过去朋友的选择主要以活动为中心,只要愉快相处就是朋友,朋友之间要绝对忠诚、坦白、保守秘密,遵守无形的伙伴关系准则,齐心斥责对朋友的叛变等。

大学时期的学生友谊要比少年时稳定和深刻得多,他们在择友时更注重内在的品质和情趣,即强调对方的气质、性格、能力和兴趣爱好等。由于此时青年大学生的判断力、自我调节能力都得到了相对的提高,因而能够做到求大同、存小异,朋友间的一些非原则问题不会影响友谊的继续。由于青年大学生志趣爱好不断的拓展,内心的丰富使大学生的交往领域比中学生广泛得多,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不同的朋友来满足自己不同的需要。

(四)“拜金主义”日渐成风

有些青年大学生存在着拜金心理,认为有钱就理直气壮,没钱就“英雄气短”。所以很多大学生都不好意思承认家庭贫困,即使家里非常拮据,却还是经常伸手要钱用来与同学攀比,完全不理会父母已经早早地累白了头、累弯了腰。

在学生中间也形成了一个拜金的圈子。就拿过生日来说,许多学生过生日一定要请客吃饭,请不起同学吃饭的孩子一般都被排斥在“圈子”之外。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之间的贺礼都是档次较高的运动包或鞋子等。学生之间把自己过生日时来祝贺的同学多少、礼物轻重作为衡量自己“面子”大小的标准。

(五)逆反心理较严重,自控能力不强

逆反心理是广大青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个人的表现欲望、标新立异的想法成为他们无视家长、老师和校纪校规的重要原因。一旦造成后果,以他们的能力又无法弥补。

二、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青年大学生法制宣传教育,是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近年来,受社会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治安案件频繁发生,违法犯罪案件逐年增加,这不仅扰乱了社会秩序,更为严重的是给他们自身、他人及其家庭带来不幸和灾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加强青年大学生法制宣传教育,有利于他们提高抵御违法犯罪的免疫力,遏制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促进社会秩序稳定。

加强青年大学生法制宣传教育,是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仍存在不少有害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一些不健康书刊、非法出版物和不良网站,宣扬色情、暴力、吸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对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同时由于家庭监护、学校教育、社会管理等方面也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使不法分子有空可钻、有机可乘。而青年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差,自控能力弱,容易误入歧途。加强青年大学生法制宣传教育,有利于他们增强其自我防范意识,学会排除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加强青年大学生法制宣传教育,是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目前,有些学校的日常管理还没有真正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现阶段的学校教育还是侧重于应试教育,法制宣传教育仍停留在形式上,没有真正纳入学校教育主课内容。加强青年大学生法制宣传教育,有利于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和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促进学校日常管理走上法制化道路,形成一套科学的教育管理体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三、求真务实,推进青年大学生普法工作的全面开展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深入了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的各方面的特点变化,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和帮助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在大学生中普及法律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损害大学生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各级团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充分挖掘团组织自身的潜力,进一步培养服务组织,拓展服务阵地,构建服务网络,建立和落实青年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切实维护和保护好青少年的合法权益”。①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各项社会事务,使全社会都树立起法律至上的观念,形成依法办事的强烈社会氛围,建立起“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今天的青年大学生就是明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青年大学生法制宣传教育,有利于他们增强法治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从而为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格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法律,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②

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要掌握青年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启蒙教育到系统教育的原则,设定相应的学习内容、目标要求和方式方法。

1、首先必须让他们了解合法与违法的界限,知道什么是犯罪,这是法制宣传教育的最低标准。而“易”的标准就要求我们在法制教育过程尽量做到通俗易懂。高校学生中接触法律知识最多的应该是学法律专业的学生,而我们现在所谈的法制教育是面对整个青年大学生群体,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将专业的法律知识运用我们的方式将其大众化,让更多的学生能接受和了解。既然法律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就是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法制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讲述一些和大学生生活、成长息息相关的法律案例,并且在讲述过程中尽量将一些法律专业术语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词语,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

2、理解是第一步,在理解的基础上采取丰富多彩的法律案情模拟活动则是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印象的有效途径。在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模拟扮演某个法律事实角色,模拟某段法律事实行为,以及该行为发生后将承担怎样的法律后果等等。

3、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法制宣传教育是培养自觉、自愿的守法精神和塑造体现民主、正义、公平、公正等现代法治理念的宣传教育。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要在传统的课堂说教形式上,不断改进方法,创新形式,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实践活动中明白为什么要遵守及如何遵守这些规范。通过影像资料、普法园地、图片巡展、现身说法、知识竞赛、法制文艺等丰富多彩、参与性强的实践活动,寓教于乐,激发他们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帮助他们在活动中了解掌握法律知识。

四、结语

法制教育所具有的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人才以及预防与减少违法犯罪等特有功能,奠定了它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思政教育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就必须高度重视法制教育,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注释

①张昌尔同志在团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09年1月8日.

②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view/17641.htm.

参考文献

[1]钱端升,王世杰.比较宪法.商务印书馆,1999.

[2]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龚根法,朱建民.试论学校职业指导工作新体系.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15).

[4]黄迪皋.试论学校职业指导的意义与实施策略.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1).

[5]郭利,林杰钦.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考.昌吉学院学报, 2008(6).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篇4

1.1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认为,模仿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通过模仿学习,主体建立习惯化的行为反应模式。班杜拉提出了“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概念,认为替代强化包含了个体在观察他人时所看到的积极结果或消极结果。因此,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当某个个体看到他人由于恶作剧行为而受到社会群体的认同、嘉奖或瞻仰的时候,就会有表现出恶作剧行为的可能性。

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决定论从环境因素、个体认知因素和个体的行为因素的交互决定关系来研究人的行为因果模式,认为人的个体因素和人的行为相互影响、相互决定,人的个体因素与人所处的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决定,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班杜拉强调个体的认知因素对其行为具有主动影响;个体的行为不仅是个体内部因素的驱动所致,也是环境和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班杜拉的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并非绝对地受环境的影响,而是认为个体通过自己选择环境和选择其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从而主动去掌控自己的未来。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解释个体的行为动因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所强调的榜样的作用应用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在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要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少数民族“四有新人”,为社会主义社会多民族大团结、大繁荣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做好正面的引导、疏导工作的同时,积极地培养未来的少数民族干部,为和谐稳定的边疆作出贡献。

1.2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有55个少数民族,人口达到1亿多,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1%左右,我国国土面积的64%都是民族自治地方,边疆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居住区。”囿于地理条件、经济水平、民族历史和文化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社会文化有着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在少数民族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民族价值取向呈多元化趋势。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尤其是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社会的到来,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文化交往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切。

“在我国2.2万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上,有1.9万公里都是在民族地区,居住在边境的边民大多数都是少数民族群众。”随着高考扩招等一系列教育改革,在众多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毛入学率已经达到90%以上,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再加上国家通过“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等优惠政策,很多少数民族学生走入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再一次强调:“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该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但是,由于各种敌对势力的诱导,有极少数少数民族群众被利用。因此,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如果高校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上是成功的,那么,这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在回到少数民族地区、参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就会起到为周围的少数民族群众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他们就能够用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来影响周围的少数民族群众,成为社会主义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为社会主义民族大团结大繁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反之,如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做到位,就极易可能任其发展为一种消极的力量,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因此必须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思考。

2 切入点:以情感教育理论为视角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提高教育对象的政治觉悟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德育工作往往采用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独白式”的方式开展,这种方式很难应用到具有各自文化背景和具有较强少数民族意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去。例如,“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很难对具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2.1 情感教育理论

在心理学上,情感是指人对客观存在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在哲学上,情感是人主观地对其所感受对象的体验,反映了人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情感具有生物自然本性,同时也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情感受社会生活制约、在社会生活中形成。认知观点将情感建构为认知的结果。通过不同的信息处理加工方式,情感对认知有着驱动作用和组织作用。在情感刺激中,认知评价情感发生与否、发生何种情感和发生的情感的强度。情感对认知具有动力作用、选择作用、诱导作用和生理准备作用。

首先,在动力作用方面,由于情感产生于人的需要,需要使得人在社会中形成了一定的欲望、愿望,成为人心理活动或外部行为的动机,从而确认认知目的。如果认知主体在情感的作用下能够持续发展其主观能动性,就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得认知不断发展、促进认知目标的实现。其次,在选择作用方面,一切认知活动均为认知主体在选择的过程中进行和完成的,认知主体对客体的选择恰恰依赖于其情感需要。再次,在诱导作用方面,强烈的情感对认知主体具有极大的诱惑性,当认知主体对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在情感上作出调整,积极地接受情感的指引,全身心地完成某项活动。最后,在生理准备方面,那些精神分裂症患者、情感障碍患者发作的原因就在于其认知功能的损害。由此可见情感在主体认知方面的重要作用。

总之,情感贯穿于认知活动的全程,对认知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认知。良好的情感教育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认知符合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指导和安排、向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当少数民族大学生一旦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民族大团结大繁荣的民族政策从认同、拥护到情感依赖,就会对社会主义社会多民族大团结、大繁荣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起到促进作用。

2.2 注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投资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以自上而下的灌输为主,这就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落到实处,也很难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所接受,于是很有必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来迎接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给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带来的挑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思考、行动。

2.2.1 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体特点

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可能做。”这句话点明,包括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的任何个人的行为的发生都是为了满足其自身的需要,如果人自身的需要被忽视,导致其在生理、心理上没有得到应得到的关怀,人就不可能将其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一旦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错误的需要得不到转换,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会面临主体接受上的内部障碍。故此,把握住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体特点,有针对性地满足其需要,也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一般而言,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的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落后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如果又受到独特的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影响,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会在思想上和文化观念上同其他大学生有着相对的特殊性。在非民族院校的大学校园里,这些特殊性一般主要表现在性格孤僻、不爱参加集体活动、少数民族意识强烈、学业基础差、竞争意识差、心理素质相对较差、综合文化素质相对较弱等特点。

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解决他们的具体困难结合起来,从多方面去满足他们的需要。

2.2.2 注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投资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塑造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而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必须遵循心理变化的一般规律。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感越融洽,心理沟通越微妙,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越好。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乃是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一般而论,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近乎决定性的作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尽管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其他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以及与汉族大学生之间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有一些差别,但是他们有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任何一位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有可能在教育工作者的关爱下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是教育工作者采用何种方法、何种态度与之交流、沟通。一般来说,情感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促进教育者与接受教育者和谐交往的催化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必将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为此,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事先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行为特点、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从而避免在施教过程中的盲目性、机械性、缺乏针对性。同时,也只有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入了大量的情感因素,才能体现出教育工作者的人性化和教育工作的人文关怀精神,最终实现教育目的。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篇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社会生产实践而提炼和浓缩出来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道德规范,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华。以“讲仁爱、重民本”为核心的政治治理观、以“守诚信、崇正义”为代表的道德情操观、以“尚和合、求大同”为特征的社会理想观是其主要内容。红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超越,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由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创造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体现了中国优秀的思想精神、道德情操、信仰追求,成为人们追求的美好远景和高度行为自觉的规范。红色文化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始终。时代精神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追求,是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继承、发展和创新,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志和思想状态。时代精神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精神支撑。

二、中华优秀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坚定高职院校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中国梦是指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要走中国道路,要弘扬中国精神,要凝聚中国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红色文化是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精神保障,时代精神是中国道路不断拓宽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精神的根源,红色文化是弘扬中国精神的优秀素材,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当代注解。中国力量中最具意义的是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时代精神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三大支柱。通过学习中华优秀文化,高职院校学生可以认识到中国梦是历史的,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辉煌,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有文化上的原因。因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需要文化的复兴。中国梦又具有现实性,这就要求学生去实践,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红色文化和时代精神恰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学生通过认识和理解红色文化和时代精神,激励自己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总之,中华优秀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加深了高职学生对中国道路选择的必然性、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性和凝聚中国力量必要性的理解,进而增强他们对中国梦的理解,坚定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二)助力高职院校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浓缩,反映了中华民族和当代中国的精神追求和?r值标准。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想信念、诚信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高度凝练,因此,中华优秀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在学生当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的道德营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之一的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体现的精神和价值,传承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蕴含着中国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重要资源,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时代精神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弘扬时代精神的归宿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目标。改革实践中形成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是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因此,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连接国家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重要纽带,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人学研究; 人学视域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5-0028-04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范式转换,对于丰富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增强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建构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分支体系,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着重大理论意义。笔者试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成果作以概括,以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深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意义和必然性

1.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人学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意义重大。张耀灿等指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以及人与人的权利和义务、人的自由平等、人的理想和信念等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视野。只有以此为指导,以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为出发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才能在当今多学科体系发展中,扬各家之长,避各家之短,融合提炼,自成一家,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有相对稳定性和坚实理论内容、并为社会认同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1]

思想政治人学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确立学科独立地位的需要”、“走出既有研究模式困境的选择”和“对当今时代要求的回应”。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普遍存在“学科边界模糊”、“理论移植”、“借船出海”、“解题低效”等诸多问题,其症结在于:学界更多的是从政治和社会需要研究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而忽略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人的内在需要;更多地关注“为谁教育”、“教育什么”、“如何教育”的研究而相对忽视对“教育为了谁”这样一个事关教育本质的深层课题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要在鲜活的实践面前继续持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理论穿透力,要实现新的提升和发展,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必须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找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走出理论和实践困境的方向”。“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人学原理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2]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生动实践,是回归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从二者的逻辑关系分析,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人学理论的一次革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基础。“人之现实存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点,人之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方法和途径,人之全面自由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目标和归宿”。[3]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蕴含着丰富的人学底蕴,体现着人性张力和教育诉求。“人的未完成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人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人的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4]

2.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必然性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张耀灿等认为,首先,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人学的关联点。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价值是追求人自由全面发展。其次,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基本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才能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最后,人文关怀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要求。用马克思主义人学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从“现实的人”出发,用符合人性的方法实施教育,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可以更好地促进这一实践活动的开展,从而更好地提升人、完善人。[5]对此,郑银娟等人也持同样观点。[6]

二、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追问

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思考,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人的本质论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从实践论入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思考。曹清燕等认为,马克思的实践乃是由物质生产、再生产、人的自身生产、社会关系和意识五个方面或因素相互交织、相互缠绕的、共同组成的统一整体。作为人的一种精神生产实践活动和人的一种精神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人的存在的一种状态,是人的现实生活的一种表现和现实化。人的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和人的生存性存在引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在于人的存在和人的生存,其理想总是指向人自身存在的完善,其根本意义在于对人的生存的关切,对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的唤醒与提升。人的存在和生存的完善就是人的生成、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7]

从人的本质论入手,反观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于人的哲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则的学问”。[8]“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及与之相对应的需要构成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三大人性基础,同时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必然性的哲学根基”。[9]从马克思人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来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社会关系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逻辑方法,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出发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定了目的。”[10]从人的本质来看,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实践性,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根源。“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根源于人的本质属性之间的制约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根源于人的本质的普遍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根源于人的本质的实践性和社会性。”[11]当然,人的本质不是既成的存在,而是通过实践活动不断生成的存在。“人的本质生成性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根据,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多维性的人性依据,促进人的类本质占有和实现是人的当展的突出需要。”[12]

三、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

基础理论是学科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科建构的条件和保障。学科理论的成熟和完善是学科体系确立的标志。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理论研究代表性成果体现在万光侠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基础》一书,作者以人的存在论、人的本质论、人的发展论,深入系统地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意蕴,不仅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研究,而且为创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理论大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3]随后,他指出,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确立“以人为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把现实的人作为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把生活化作为现代人本思想的立足点,构建人性和谐作为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核”。[14]

雷骥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人性基础研究》一书,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该书以六章加上导语和结语共八个部分结构全书框架,全面系统梳理了古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的思想形成和发展脉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指导,多维度地论证了‘现实的人’是现代人性基础研究的逻辑起点,从本原性上全面论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人性依据,深入分析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具体规律、主要原则和方法的人性基础,为我们今天自觉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15]

理论与时俱进才有恒久的生命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保持生命力和实效性,就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在人性基础视野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人性化和现代化超越。即:从以抽象化理想化的人格为本到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本,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念的人性化超越;从单纯注重社会价值到坚持关注个体价值与关注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人性化超越;从片面的无个性的听话人到全面发展的具有自由个性的完整人,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论的现代性超越;从灌输模式到关心模式,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人性化超越;从单一价值标准到二元价值标准或多元价值标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超越。”[16]

四、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研究

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探讨,主要研究如下:

一是人学研究方法论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张洪根认为,从人学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理论基础的逻辑完整性之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特殊性之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对象化活动之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功能科学之要求。”[17]同时,他还认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必须坚持历史性原则,实施系统开放式教育;坚持对象性原则,实现主体、客体和环境的有机协调;坚持个性化原则,促进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坚持民主性原则,始终贯彻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18]

二是理论演绎和实践归纳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张增孝等学者认为,理论演绎和实践归纳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和问题探究精神为依据力求体现四个原则: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原则,力求展示我军思想政治教育在人学问题的特殊性;坚持点面结合原则,力求在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人学化方面有所为,进而以点带面,寻求整体突破;坚持贯彻指导理论为主原则,适当借鉴国内外相关进步理论,力求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发展有所建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力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能给部队以切实可行的指导,遵循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基本思路—要素人学化的逻辑框架进行研究。”[19]

五、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建构

这一研究主要从整体和局部两个层面进行:

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建构研究。人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目的,蕴藏着对人的生成、发展和完善的功能。“人是目的”这一根本法则应始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追求的至高目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指导思想,以“人之生成”为切入点,以“人之主体性生成”为现实途径,从一个全新的视域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建构出以“生成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宗旨的本真的属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开放性与超越性决定了之生成的可能性,从而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构建基础;如何生成主题性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构建途径,生成自由而全面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建构之目的。坚持理论维度和现实维度的统一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20]

人学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部建构探讨。这一层面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目标、价值、主体、方法、功能和对象等方面进行人学分析和转化。从教育的根本目的来说,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由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创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功能、价值中蕴含建设人本身的因素”,因此,“人是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大法”。[21]人的目的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应体现不同的内涵和层次特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的价值取向,现实性原则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的基本原则,促进和谐的社会主体之生成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现实定位”。[22]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应从“道德本位向能力本位依次递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3]“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应达到个人的社会价值与社会的个人价值、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内在统一”。[24]“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确立教育者主体性与受教育者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新观念”[25]“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选择,应实现社会规范与激发创造的双向互动”。[26]“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表现为个人与社会思想道德文化的双向建构”。[27]“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德育对象不是抽象的人,是现实的人、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人”。[28]

六、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层面的研究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强人意的原因,在于实践操作层面上存在着偏差。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上,片面追求社会目标价值,忽视了个人价值的实现,异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过于突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一且相对滞后,难以满足人的需要;曲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原则,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29]因此,用马克思主义人学来指导,破除和纠正传统思想政治实践工作理念,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新的思路。“以人的本质二元性取代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中的一元性,使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科学的价值论基础之上,以人的价值的多元统一取代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单向定位,使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科学的价值论基础之上,以人的主体性双向互动取代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单向灌输,使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之上。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注重现代人格的培育,注重人的独立个性重塑,注重从道德本位到能力本位的依次递进,注重与人本管理的有机统一,注重社会规范与自主创造的双向互动,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30]

总的来说,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值得肯定。研究涉及到教育目标、价值、主体、对象、方法和功能等诸多方面,学者在不同领域提出了创建性的观点,为我们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研究,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学科体系,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提供了丰富的宝贵资料,意义重大。但是思想政治人学研究毕竟是一个前沿性课题,起步较晚,总体来说还是比较薄弱,不够系统深入,主要问题如下:

其一,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尽管引起部分学者关注,但总体而言,学界关注程度不够,认识不足,参与不多,有代表性和创建性的成果自然也就有限。其二,理论研究欠缺。正因为认识和重视不够,理论研究自然欠缺。现有研究比较分散,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的基本理论、价值目标、主要内容、原则方法、运行机制、模式规程等系统整体性研究还非常欠缺。因此,对于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什么”、“如何进行思想政治人学教育”等问题没有上升到理论化的高度进行研究,表现在理论基础、对象范畴、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等没有理论深度。其三,理论借鉴偏颇。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学者大多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指导并以此作为研究的理论资源,而对于近现代西方人学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学思想涉足较少,实乃理论研究的重大缺憾。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指导,但不是拒斥和否定西方和中国传统人学思想,其思想精华理应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只有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和博大的胸怀来审视、批判和汲取人类思想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才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理论内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视域。其四,理论与实践失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而相对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层面的探讨和观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求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的理论研究只有切实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才能实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96.

[2] 林伯海,李 堂.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微思[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11-13.

[3] 胡 凯,王灵芝.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之维[J].求实,2009(2):81.

[4] 刘翠玉.人学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2010(26):241.

[5] 张耀灿,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2):38-41.

[6] 郑银娟,张凤阁.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的几点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11):302.

[7] 曹清燕,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解读[J].理论前沿,2007(11):11-13.

[8] 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

[9] 吴惠林.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谈思想政治教育与人自由全面发展[J].政治研究,2010(3):19.

[10] 温汉雄.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审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2(11):25-26.

[11] 侯玉基.论人的本质与思想政治教育[J].山东社会科学,2003(3):56.

[12] 陈 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根据和多维目标[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11):170-171.

[13][31] 张耀灿,曹清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述评[J].理论研讨,2008(3):161,162.

[14] 万光侠.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建构的几个理论问题[J].济南大学学报,2007(6):30-31.

[15]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理论研究的开拓性力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评价》[J].思想教育研究,2009(2):93.

[16] 雷 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和现代性超越[J].济南大学学报,2007(6):40-42.

[17] 张洪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人学基础[J].思想教育研究,2001(4):19-21.

[18] 张洪根.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方法论原则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146.

[19] 张增孝,郭 政.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初探[J].思想政治工作,2003(1):87.

[20] 宋 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构建[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5:3-4.

[21] 曾长秋,曹清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属人性——兼从人学视角谈思想政治教育目的[J].湖湘论坛,2011(2):123.

[22] 张耀灿,曹清燕.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J].江汉论坛,2008(1):162.

[23][24][25][26] 张 立.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6):94-95.

[27] 孔祥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个人和社会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山东社会科学,2006(8):83.

[28] 王宏伟.马克思主义人学视界下的德育新探三题[J].扬州大学学报,2005(4):45.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理论;实践;对偶范畴;辩证关系;研究意义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1)04―0127―04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已经初步建构了自己的范畴体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存在的性质和状态不同,可以分为实体范畴、属性范畴和关系范畴;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在范畴体系中的高低层次不同,可以分为核心范畴、基本范畴、一般范畴和具体范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关系范畴,是指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现象之间的对应联系、联结联系、综合联系等普遍关系的那些范畴。相应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关系范畴主要有对应范畴、联结范畴和综合范畴。其中,对应范畴是两个范畴之间相对矛盾关系的范畴,通常称为成对范畴或对偶范畴。对偶范畴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是数目众多的一种范畴群。除了思想与行为等诸对基本范畴之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还有理论与实践、表扬与批评、主导性与多样性、继承与创新等其他一些重要对偶范畴。本文主要对理论与实践这个重要对偶范畴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理论与实践的含义

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含义,可以从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两个层面上进行理解。从哲学层面上讲,所谓理论,是指概念、范畴、原理和规律的体系。理论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的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是在同错误理论不断进行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理论一旦被人们所掌握和运用,就对人们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所谓实践,是指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主要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三种基本形式。其中,生产实践是处理人类和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因而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关系实践是指在社会内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实践活动。它也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被生产实践所决定,又反过来作用于生产实践。在阶级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阶级关系,由于人们总是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的,因此,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主要地表现为阶级斗争。科学实验是在一定的科学知识指导下,有明确目的的、具备一定的设施而去探索规律性知识的活动。科学实验的产生和发展要受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实践的制约,反过来又促进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实践的发展。

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层面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它属于科学形态;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则是指人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实际活动,它属于经验形态。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论概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立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科学抽象和理性认识基础之上,这种科学抽象和理性认识既不是对个别的、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成熟经验和认识的概括和总结,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最普遍的、系统的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它能正确地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并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的前提条件、基础和源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其建设、创新和发展也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理性思维而形成的一门学说。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如前所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层面上,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仅不能孤立存在、互相分离,而且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两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的基础,如果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科学,也失去了这门科学的意义。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如果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便会带上很大的盲目性,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指导作用的必然要求。在21世纪,面对现代科学技术迅猛进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断发展的崭新局面,要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一是要实现学科化。实现学科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经验、知识、理论不断积累的基础上,以系统的知识体系、科学形态出现,从而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二是要实现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要贯穿和体现真理性、规律性。它既不能由宗教、迷信和神学来取代,也不能用经济规律来取代。因此,同任何一门堪称科学的学科一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是在理论形态上要求有一个各个范畴和原理之间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的极其严密的科学体系。具体来说,这个科学体系只有同时具备客观性、规律性、辩证性、具体性和整体性等五个方面的特性,才算是具有了现代的科学的完备形态,才算实现了科学化。三是要实现现代化。实现现代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内容、机制和方式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四是要实现民族化。实现民族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中国特色,积极继承和吸纳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走古今相承、中西交汇、综合创新的道路,可以说这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成功之路。

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作用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又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并不是一系列抽象概念的堆砌,而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出发,明确地回答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要在思

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一是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我们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解决好“四个如何认识”的问题,这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政治影响。对于这些重犬问题,只有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才能做出有说服力的分析,并得到及时解决。比如,在如何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这一问题上,应当看到: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人们思想活跃,各种观念大量涌现,正确的思想与错误的思想相互交织,进步的观念与落后的观念相互影响,这是不可避免的。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正确的、进步的思想观念是整个社会思想的主流,而违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落后的思想观念尽管是支流,但必须认真对待。如果任其发展,就会造成极大的社会危害。二是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青况新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日趋明显。这种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复杂性,是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的必然。同时,也给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增加了新的难度。因此,我们要不断地研究新情况,科学回答和切实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新问题,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三是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根本上避免大话、空话、套话和形式主义的现象,必须努力学习,扩大知识面,加强对社会环境的研究,加强对人的变化和需求的研究,跟上形势。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比如,我们要针对社会发展中人们普遍重视物质利益追求的现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务实性,还物质利益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当然,这里必须强调指出,坚持物质利益原则时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性,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四是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着重要在为群众多办实事、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上下工夫。一方面,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把宣传引导群众与热情服务群众紧密结合起来,把思想、观念、道德等无形的东西融人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有形载体之中,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引导,使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变为升华思想、提高觉悟的过程,营造思想引导与利益驱动相结合的新机制新途径。另一方面,领导干部要自觉起表率作用。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结合,身教重于言教,言行统一,知行统一,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在艰苦奋斗、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等方面做出表率,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有吸引力、感染力、号召力和凝聚力。

再次,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辩证统一。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与时俱进,要特别重视理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提供指导。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停顿,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上不能停顿。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就会严重滞后,甚至就有丧失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指导资格的危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必须自觉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加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和时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离开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就无从谈起。脱离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挥指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不是为新而新,而完全是为了研究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成果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去贯彻落实,并且在贯彻落实的实践中进一步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三、研究理论与实践这个重要对偶范畴的意义

研究理论与实践这个重要对偶范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理论意义在于:

第一,有助于揭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某些规律。首先,揭示了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规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条中观规律。所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要掌握科学理论,因为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另一层是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当前遵循这一规律,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善于运用理论回答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解疑释惑;二是要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生活。其次,有助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经济业务工作一道去做的规律。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经济业务工作一道去做,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条中观规律。这里所说的“一道去做”,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于经济业务工作的全过程,要渗透到经济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应主动深入到经济业务活动中去,主动同经济业务干部沟通情况和交换意见,主动帮助经济业务干部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业务知识,使其在布置、检查、总结经济业务工作时,也布置、检查、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次,有助于揭示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辩证统一规律。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条中观规律。这里所说的解决思想问题,既包括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又包括解决思想意识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一定要同解决实际困难和给群众办实事紧密结合起来。一名好的政工干部,应始终把教育群众和为群众服务密切结合起来,从而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第四,有助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辩证统一规律。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条中观规律。我们党历来重视两者的结合。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人们的物质利益观念日益强化,更要强调两者相结合,以便从精神动力和物质动力两个方面去调动人们的积

极性。

第二,有助于人们充分认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原则是人们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所依据的准绳。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们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制定和确定教育目标和内容、选择和运用教育途径和方法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并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一个系统整体,是一个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无疑是统领全局的最基本的指导原则,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如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经济业务工作一道去做的原则、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原则,都是对它的拓展、延伸和具体化。因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系统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其他原则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相比,则处于从属的地位,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

其实践意义在于:

首先,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在《论联合政府》中强调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在这三大优良作风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最根本的,强调的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之所以能够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因为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任务、对象,虽然不同于战争年代,但是党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优良作风仍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必须继承和发扬。

其次,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与新时期的环境、任务和要求不适应的情况,产生了软弱、涣散等问题。在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下,确有一些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丢掉了党的光荣传统,忘记了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良作风,嘴巴上讲得头头是道,行动上却是另外一套。有的甚至成了腐败、犯罪分子,落入罪恶的深渊。他们搞的是言行不一,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背离,群众怎能信你讲的东西,这种教育又怎么能收到效果呢?广大群众是最讲实际,最讲现实的,他们不仅看你怎么说,更重要的是看你如何做,他们能通过实际行动和日常生活表现,判断党的干部,并以此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接受教育的程度。如果言行不一,理论脱离实际,甚至搞,侵占群众正当利益,广大群众不仅难以接受其教育,而且还会产生强烈的反感情绪。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败坏党的声誉,破坏党群关系,使群众失去对党的信任,这是十分危险的。这些人的所作所为,败坏了党的风气,降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威信,严重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战斗力,它已成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障碍之一。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严重挑战。面对党内理论脱离实际不良现象的不断滋生,更说明继承和发扬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良作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从而取得好的效果。可以这样说,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各级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论联系实际是关键。

参考文献:

[1]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2]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若干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6,(9)

[4]彭京华,何绍铭,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篇8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定位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存在的问题剖析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存在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十分关注,有学者将其症结大致归结为六点:“一是教育内容有点动荡化;二是工作内容失之泛化;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手段有些僵化;四是思想工作管理出现简单化趋势;五是有些人和地方弱化思想工作的阶级性,以纯学科建设来冲击本学科建设;六是思想政治工作有些市场化倾向。”有学者认为,这一学科建设中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存在着“杂、散、疑、平、虚等问题一。

应该说,立足于宏观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整体性研究,学界所列举的上述问题已经触及到了这一学科的某些症结,但当我们对这一学科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时,又会发现这些观点尚缺乏实质性的解释,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和深化。鉴于此,本着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笔者认为这一学科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学科定位与归属认识混乱。过去在学科编排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归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但在现实中,却未取得一致认识,较难操作。有人认为它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应该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也有人认为它的重心在思想政治教育,应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甚至可归为教育学一级学科。归属上的混乱导致了人们关于学科名称的争论。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重心的人认为,此学科应改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而主张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重点的人主张改名为思想教育学或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政治学学科和教育学学科交叉性的学科。应当正名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至于划归哪一个门类,是法学还是教育学,可以讨论。将之划归教育学门类,它可以是一个一级学科,也可以是一个二级学科。”

第二,专业方向缺乏明确性、稳定性。与其它学科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向相当繁杂,可谓“杂而泛”,既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政治、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科技进步与现代文明、舆论与宣传等研究方向。也有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实践、宪法与宪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等研究方向。由于研究方向包罗万象,特色因此而消失,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把既非马克思主义又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硬挂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名义之下;二是研究方向虽与马克思主义或思想政治教育有关联,但到底研究什么,单从专业方向名称上不能判断;三是内容不实,研究范围之大不着边际;四是同一个人的两个研究方向差异较大,大到人类社会发展,小到具体个案研究;五是有的研究方向直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这与专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社研究划分不明显。

第三,学科课程设置混乱。在部分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课程集中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相关内容,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却只字未提,该学科已演化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单一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共运史、文化史、革命史、党史等专业与学科。有的学校考虑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史等课程,却只讲西方资本主义的内容,对于马克思主义只字不提,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的学校课程设置既有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表面看起来设置合理,但仔细深究,则空而不实。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

现今,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需要,国家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并将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分离,分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两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这一学科不但区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也区别于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其实质就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与灌输。它注重的是如何让群众、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属于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应用学科。这既需突出政治性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也要考虑如何让群众接受的问题。也就是说要突出它的教育功能,教育的始终都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立足点,关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等问题。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教育实践活动,普遍存在于阶级社会的一切国家和一切历史发展阶段。不论各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称谓如何不同,它都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是途径,是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从教育的规律;其二,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以教育为手段,更要以思想教育为渠道,把人的思想作为教育的对象,从转变人的思想着手开展工作;其三,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必须把受政治限定的阶级思想,即一定阶级主要的意识形态灌输给社会成员,以期改变人们的思想,维护或实现阶级的统治。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是阶级社会实施意识形态影响的重要手段。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与政治优势,这一优良传统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着时代精神,不断向前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虽然由来已久,但这一概念是由中国共产党人率先明确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立也是在马克思主义建立之后,因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理论与方法论基础。也就是说,虽然历史上的各个阶级有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观点,却不存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不同.学科本身具有科学性,而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就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科学。早在1987年5月,中共中央在《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综合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科学,必须有专职人员作为骨干,并且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教授和理论家。”‘关于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定的研究对象内涵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内容指向性。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基本理论基础、充分体现党性和政治性的学科。它虽然在专业知识构成上借鉴了多学科的知识,哲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美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知识都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有所体现和渗透,但其研究对象与主旨相当明确,这一学科主要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教育培养人的规律问题。它一方面要从受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出发,遵从教育规律,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教育人、培养人。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既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又具有政治性、意识形态性。从一定意义上说,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表现,也是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之处。任何一个阶级都注重意识形态教育,任何一个统治阶级都把意识形态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根本内容。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进行意识形态教育自然是以马克思主义教育人民群众。具体到学科建设,就是要建立一个专门从事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学科体系,那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这一学科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并存,而在实践中,为强调意识形态性而无视科学理论性、学术规律性的情形时有发生,特别是近几年“马克思主义非意识形态化”的呼声渐高,这都是极端错误的做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并存的特点,是对这一学科功能、作用,甚至归属的界定和说明,科学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而意识形态性则是目的和保证。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更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学成为一门治党治国的学问,政治性明显,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政治学原理的研究,它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与接受问题的研究。

三、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应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从以下三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第一,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必然要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作用重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所取得的成果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传播给人民大众,另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本身就是这一工程建设的应有之义,同时也为这一工程建设提供了经验总结与人才支持。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着眼世界变化,立足新的实践,加强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和研究.澄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要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编写充分反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在此基础上运用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教育党员群众,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

第二,“返本开新”,即从学科的原有意义上理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意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从学科原有意义上来理解,这是一个学科发展最根本的认识基点。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是如何产生的”,“人在社会中生存为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如何进行的”等问题,进而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也就是说要返本开新。返本开新是研究的思路,是在探求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史中,探知思想政治教育为何在人类社会存在,人在社会中生存为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上的各个阶级各个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是什么,等等。因此,返本不是对历史事实的再述,返本的目的是为了得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的解答,也就是所谓的开新。开新的主旨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以及对现实的意义。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内涵;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6-0225-02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其目标就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的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学科密切配合,加强合作。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为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素质优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提供了正确的政治方向。

一、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内涵界定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要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引下,揭示并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研究内容,学术界亦存在争论。有的学者将其归结为学术研究科学化、人才培养科学化、教育实践科学化三个维度。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应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发展的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用的科学化三部分内容。也有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归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的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科学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的科学化等内容。通过梳理学界观点,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实现其目标需要多要素的交集与整合,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助力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本身也是系统工程,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过多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层面那必将是顾此失彼,最终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目的与旨趣,也难以为培养政治素质过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因此,就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内涵而言,从宏观视角可以大略归结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科学化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科学化等三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科学化

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理论又为实践提供指引与方向。人才培养中应该重视夯实其理论功底。这也是基于理论架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考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一样,有着自己的理论根基和植根的土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科学化,就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化,确保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思想理念等理论要件不断爆发青春与活力,与时俱进,不能搞僵化教条、本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能丢,否则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实现过程中就会迷失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像一条红线一样规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旨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在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础上,把这些思想观点转化为一种意识自觉,灵活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进程之中。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科学,这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走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虽然时代风云在变幻,但马克思主x内涵的精髓、内核是不变的,其内容外壳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推陈出新。实践已证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及科学发展观理论都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必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注入生机与活力。

2.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科学化

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关注培养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能将其视作被动的接受者,即要实现教育范式的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本领域内公认的问题和理论本质研究所持的共同的信念或看法。正是基于这些共同的信念或看法,衍生出诸多思想政治教育分支,才有了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多元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倚重思想政治教育指令性模式,过分强调其工具性,过分凸显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阶级性色彩;而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更倾向于思想政治教育展延性,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性同时,更偏向于为学生个体全面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照,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科学化根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矛盾的运动发展。马克思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依据和动力,规约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与走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进程,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中不断前进,不断摒弃旧的范式,创新出新的范式。

3.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科学化

人才培养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循规而行,往往事半功倍,反之亦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人的对象化活动,在科学化理论的指导之下,经过科学的范式转换,必须要通过理性的、科学的实践活动,从而将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水准、行为规范准则内化到受教育者的心灵之中去,指导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变成意识自觉,外化为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品质与政治素养。这是一个能动而艰辛的过程。然而,如果理论仅仅停留在抽象层次,成了格式化的思维形式,在范式转换中不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固有的活动规律,要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科学化、规范化就只能是一厢情愿的事情了。马克思指出,理论已经掌握群众,也能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面对多样性教育对象的时候,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与途径,自觉探索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规律,看到教育对象的可塑性与弹性,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受教育者的头脑,久而久之,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潜移默化到他们自觉的实践活动当中去。

二、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实现路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培养政治立场坚定、政治目标明确、政治素质优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应该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为切入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党的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其重要性自不待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想达到预期效果与目的,就必须借助于科学的方式、手段与路径。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活动进程是多因素、多环节的交集与磨合,因而,选择科学的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主客体的平等对话

人才培养能否达到既定目标,很大程度上与培养过程中如何处理主客体关系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两个关键性环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把一定社会、阶级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内化为教育客体的意识自觉与价值诉求,从而实现受教育者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自省自律、自查自纠,自觉践行社会对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要想达到社会所要求的理想目的与价值归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就必须将教育客体视为与己同等的地位,教育主体首先要尊重教育客体的身份与存在价值,而不能将其视作空灵的、呆板的、无生气的对象。否则,如果前者强行把自己的价值观念、思想观点等意识形态的东西加给后者的话,那只能引起后者强烈的心理逆反与不满情绪。因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平等对话,实现二者的心理交融、息息相通,摒弃心理隔阂,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还有学者建议把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视为教育主体,将教育资料、教育媒介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需的软硬构件看作是教育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彼此融通、交融互动,共同探索追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规律,不断提升二者的思想素养、道德水准与政治价值,这也是不无道理的。

2.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科学化的价值观理论为导向

价值观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政治思想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教育人、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思想素养及政治诉求为己任,理所当然地需要科学的价值观理论作为自己活动的风向标。党的十之前,业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证存在争议,有学者简单化、机械化甚至拼图式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同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实上,前者是关于社会主义构建的一整套理论体系,可以视作方针、政策层面的东西,是指引我国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罗盘。而核心价值观则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行为时依据的参照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党的十报告提出了积极培育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从顶层设计视角规约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及践行取向,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努力方向。2014年2月,指出,我们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这更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夯实了最新的理论基础及行动指南。

3.思想政治教育要厘清学科体系构建进程中继承性与现代化的关系

人才培养需要继承过往,更亟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应用学科,经过近年来业界工作者不断探索,理论层面日臻完善,实践领域日渐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有着自身独特的学科构建规律。学科构建的日臻成熟与完善,是在遵循学科建设规律,批判继承前人优秀文化成果,而又不断推陈出新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与完成的。继承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过程中是一以贯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包括知识建构、范式转换、方法创新等层面存在着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既有成果的吸纳和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就是要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形式、方法等诸方面不断注入现代性元素,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转型升级并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继承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的,承继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学科精华,推陈出新,有助于加快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现代化的进程,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J].教学与研究,2011(3):20-27.

[2]张耀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1(21):4-9.

[3]李军.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重要问题促进科学化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1(20):130-133.

[4]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6.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摘要】 “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课题”课题组开发的“严肃游戏”注意到了这问题,在形式和内容的结合点上做文章,取得了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如何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可以从多个维度思考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低效甚至无效的原因之一,是理论上没有认清、实践中没能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式、内容与效果三者的辨证关系。“新媒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实际上是一个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内容与效果的辩证关系的有益尝试,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理论成果和初步的实际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内容与效果三者的辨证关系存在四种情况和六种表现,即无形式当然不会有内容和效果;有形式(不论适当与不适当)无内容,也不会有效果;有形式有内容不一定有效果,形式、内容都不适当没有效果,形式与内容其中一个方面不适当也不会有效果;只有形式与内容都适当且两者关系协调时才会有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适当是指时效性、对象性和政治性的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适当是指时效性、对象性和生动性的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两者协调是指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同一性、兼容性、互补性。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时效性、对象性必须同时兼顾,即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同时兼顾时效性、对象性;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为生动而生动,更不能为形式生动而丢失政治内容;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并不表示僵化、古板,缺乏生气、活力;相反,越是深奥的道理、政治性越强的内容更需要容易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形式,这样才能达到灌输的目的。

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丰富的传播内容,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新媒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对2865名大学生和137名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分析了新媒体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理论依据和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指出了新媒体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有机融合,探索了适合新媒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提出了新媒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方法途径;强调要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新媒体素养;特别是开发了辅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严肃游戏,开拓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新渠道、新空间,构建了教、学、研一体的网络平台,尝试了新媒体背景下的主体性实践教学、网络及移动扩展教学、严肃游戏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和途径。实践表明,这些新的途径和方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有力的补充,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新媒体作为一种有效的、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价值尺度、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新媒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更好地发挥新媒体的教育功能,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手段,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进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形式新颖、受众欢迎的特殊作用,也要注重新媒体内容的正面教育功能,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要让形式为内容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