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十篇

时间:2023-08-03 17:29:31

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

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篇1

1.1研究背景

在如今这个社会,风险投资从出现至今,在全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跟进步。它在促进科技生产化等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很快被大家认可。高风险性是风险投资的最大特征,现在很多国家的风险投资公司因为财务的管理方面的不足而受重创。例如希克斯-慕斯下面的Tate&Furst公司,把投资重心放在电信新兴公司,但是投资效果并不理想,在1999-2000年期间投资获得的收益并不乐观。中国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是我国首次成立的风险投资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欠缺,经营失败,吊销营业执照的同时也欠下60亿的高债。这常些失败的案例不得不让我们提高警觉,在进行风险投资的同时注意财务管理的优化,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这些失败的案例不得不让我们提高警觉,在进行风险投资的同时注意财务管理的优化,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

1.2研究意义

目前研究风险投资的论述数不胜数,但是站在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讨论风险投资的却并不多,一些失败的案例在带给我们悲痛的同时,也让我们深思。虽然从 90 年代开始风险投资业务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但大多数风险投资项目以失败而告终,极少数的能有好的收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第一,是因为风险有固有的高风险性,第二,是因为风险投资机构的财务体系不健全,管理财务的能力不够强。再者,接受投资的对象企业处于创业阶段,这一阶段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开发新产品,获利能力很低,存在很高的技术和市场风险,如果不注重财务管理的优化,很容易导致创业失败,从而也导致风险投资公司投资项目的失败。

本文致力于研究在风险投资过程中的主体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投资对象企业(接受投资的对象企业)财务管理优化问题,探讨财务管理对风险投资成功的重要性,具体包括风险投资方和被投资方两方面的财务管理问题,涉及筹资、投资和撤资等多个经营过程,分析发现风险投资的财务风险,探讨风险投资中财务管理面临的困难,寻找规避风险的途径,通过优化财务管理把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对风险投资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3篇章结构

本文共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论文结构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风险投资与企业财务管理”.主要介绍风险投资中财务管理概述,风险投资的财务管理特征以及风险投资与企业财务管理的互动关系。

第三部分“我国风险投资中财务管理出现的主要问题”.通过介绍风险投资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引出风司在筹资,投资,资本退出阶段出现的问题以及对象企业在融资和投资方面的问题,最后通过对MC公司的案例分析,举例说明在风险投资中财务管理所出现的问题。

第四部分“风险投资对优化财务管理的要求”.分别对主体企业和对象企业提出优化财务管理的要求。

第五部分“在风投中优化财务管理面临的主要困难”. 主要有投资机构与对象企业的矛盾、资源的限制、行业环境的限制三个方面。

第六部分“在风投中优化财务管理的主要措施”.从风险资本筹资,投资,退出,评价四个方面着手,提出在风投中优化财务管理的主要措施。

1.4 文章创新点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在于明确了风险投资与财务管理的互动关系,且分别从主体企业和对象企业阐述了风险投资对财务管理的要求,并进一步分析了在优化财务管理的过程中投资机构与对象企业的矛盾,最后提出了在风险投资中优化财务管理的主要措施。

2、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风险投资中财务管理概述

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投资;风险规避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小企业在经济建设中已显示出举足轻重的地位。据2009年的国家统计数字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近5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提供了全国80%的就业岗位,上缴的税收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因此,没有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的平稳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的发展。

然而,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许多问题已逐渐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对中小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会遇到巨大的障碍。其中投资及其风险的规避问题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将就中小企业投资及其风险规避问题作初步地探讨,试图为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做一铺垫。

1.中小企业投资及风险的概念

中小企业投资是指中小企业为了获取投资收益而将其所拥有的资金或其他自有资源进行投放以获取投资回报的经济行为。中小企业在投资的过程中,遵循投资项目产生的收益能最大限度地超过投入的资本成本原则,在保证投资能够获得一定投资收益的同时,又能有效规避投资风险。

中小企业做出的投资决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在很大的程度上与其所选择的投资方式紧密关联。中小企业的投资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一般而言,根据投资的方向可分为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两种。对内投资可分为长期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长期资产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及其他长期资产投资等;流动资产投资又可分为现金、应收账款、存货投资等。对外投资主要是为了实现自身资产的最大化而将其拥有和能使用的资金予以投放到外部的企业或项目以获取更多收益的经济行为。对外投资根据流动性和投资目的的不同可分为短期对外投资和长期对外投资。

中小企业的投资风险是中小企业在投资的过程中由于受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使中小企业的投资收益发生变动或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也是指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这就是说只要投资前预期的投资收益和投资后实际获得的投资收益不相等,就存在投资风险。投资风险并不是仅指其不利的一面,而是指其正反两个方面,可能是实际收益大于预期收益,也可能是实际收益小于预期收益。当然,对企业而言,总是喜欢投资能获得较稳定的收益,都喜欢投资风险低一些。

投资风险可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两个方面,系统性风险是指投资过程中由于宏观大环境变化而使所有投资者的投资收益的稳定性都受影响的风险,如国家经济政策的改变、大规模战争等。这种风险是资金市场上任何一个投资者都无法避免的,因此也叫市场风险和不可分散的风险;非系统性风险是由于被投资对象的个别原因而导致的投资者的投资收益不稳定性,如被投资企业存在的各种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这种风险由于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投资对象而予以分散掉,因此也叫做企业个别风险和可分散的风险。

2.中小企业投资及风险的规避

2.1中小企业的投资决策机制

中小企业投资风险的防范最重要的是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决策机制主要包括决策人、决策对象、决策程序、决策理论和手段、决策结果五个方面。全面把握分析这五个方面是中小企业有效规避投资风险的关键因素。

2.1.1决策人

决策人在中小企业作出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决策人采取类似家族制管理的作法,在决策上,有如企业中的“家长”一个人说了算,凭“家长”个人的好恶选择投资对象(投资企业和投资项目),那么,这种“家长”独断的结果往往是造成决策风险增大。决策对了,企业得到发展;决策错了,累及企业的生存,甚至倒闭。

2.1.2决策对象

决策对象的选择是决策问题的核心。选择决策对象(投资的企业或投资的项目)的关键是有效的预测和可行性分析,根据有效的投资预测结果,正确选择对企业而言最适合的投资方案。投资预测是投资决策中最为重要的前置环节,没有准确的投资预测,投资决策肯定不会科学,要做好投资预测,各方面信息的收集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

2.1.3决策程序

一个较大的投资项目,必须有一个决策的过程,经过投资项目的提出、可行性分析(即预测和评价,不仅包括财务可行性分析,还包括技术可行性分析、经济可行性分析等)、项目选择(即具体的决策)、组织实施、信息反馈调整等步骤。如果企业没有科学的决策机制,这个规范的决策程序可能就不会按部就班地遵守,投资决策也就可能失误。中小企业尤其是家族制民营企业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一定要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对于小型的投资项目决策,程序虽简单些,但原理应该是一样。

2.1.4决策手段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投资决策所依据的决策理论也不能是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老一套,而必须依据市场经济条件下先进的财务决策理论,采用的决策手段和方法也必须创新,必须与决策企业、决策项目的具体情况相适应。只有这样,投资决策才可能更正确和科学。

2.1.5决策结果

所有的决策机制对决策对象的作用,最后都体现在决策结果上面。决策结果输出后,还要进一步审核验证。组织实施过一段时间后,还要反馈,如果出现新情况,还要对项目投资进行一些调整。

除预测、决策环节外,防范投资风险还需要在投资项目进行过程中实施全程的风险控制,如事前的预算、事中的控制、事后的分析等

2.2中小企业投资风险规避的方式

风险规避是指企业对其面临的各种风险辨识、衡量、预测和分析之后,准确把握其中的不确定因素,采取适当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或使不确定性降至最低水平。中小企业投资在进行风险规避时一方面要控制、减少风险产生的影响和损失,另一方面也要控制那些被认为是产生风险的各类行为与事件。中小企业投资风险规避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2.1风险回避

有效的风险回避可以完全避免某一特定风险可(下转第359页)(上接第369页)能造成的损失。风险回避的适用条件:一是某种特定投资其风险所导致的损失概率和损失幅度都相当高;二是应用其他风险规避方法的成本将超过其产生效益。

2.2.2风险控制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控制风险因素,减少风险发生;二是控制风险发生时的损失程度。控制风险因素主要是指企业在发生损失前未消除或减少可能引起损失的各种风险因素而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具体有防止、阻碍风险因素的产生;减少业己存在的风险因素;改善风险因素的基本性质,加强风险单位的防护力等。

2.2.3风险分散

风险分散是中小企业将不同类型投资风险单位加以集合,以便对未来损失进行预测并降低风险的一种有效方式。中小企业通过多元化投资可以分散市场风险,可以分散不同种类的投资风险,最大限度降低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

2.2.4非保险的风险转嫁

中小企业通过降低风险单位的损失概率和缩小损失幅度,将损失的法律责任和财产负担转嫁给非保险业的其他经济实体的有效方法

2.2.5风险保留与承担

风险保留与承担中小企业投资在面临着某种风险无法避免,或因风险收入超过风险损失,能获得较大收益时,而采取的风险规避方式。常用于下列情况:一是处理风险的成本大于承担风险所付出的代价;二是预计某一风险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在企业可安全承担范围之内;三是不可能转移的风险,或者不可能防止的损失;四是缺乏风险管理的技术知识,以至于自身愿意承担风险损失等。

2.3中小企业宜采取的投资方式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总体特点是企业规模不大,资金不宽余,市场竞争力有限。因此,中小企业进行投资操作时,会面临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的两难选择,总体上应该选择投资风险较低项目,而投资收益的高低却成了第二位考虑的事情。也就是说,中小企业的投资决策更应该侧重投资风险的高低上,基于这样的原则,对中小企业宜选择的投资方式予以下列分析:

2.3.1在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的选择中 宜选择短期投资

从理论上讲,长期投资的投资收益高于短期投资,但其投资数额往往巨大,投资周期长,见效又慢,不确定因素多,投资风险自然也大。一般中小企业从事这类投资,必须拿出自己的很大一部分资金,这可能会影响到正常的生产经营,甚至倾其所有,东挪西借,赌徒式的奋力一搏,孤注一掷,而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一旦产生大的风险就难免导致破产结局。不少家族制中小型民营企业在这方面的教训很多。因此,为尽快回收投资,中小企业的在作出投资选择时,应多选择中、短期投资项目为佳。

2.3.2在对外投资和对内投资的选择中 宜选择对内投资

相对而言,对外投资的风险大于对内投资,因为中小企业对自身的情况相对而言了解得总是多一些,而外部的情况不确定性总是多一些;另外对内投资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和扩大企业的再生产,而对外投资的目的要么是获得高额短期收益,要么是想去影响、控制对方企业的生产经营,为己所用。这两种情况的风险都较大,而且第二种情况的对外投资目的,对中小企业而言,还比较难以实现。

2.3.3在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选择中 宜选择直接投资

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一般都是对外投资的方式。有条件的中小企业需对外投资时,宜多采用直接投资的方式。采用直接投资的好处主要有:一是采用直接投资可用现金投资,也可用实物资产和知识产权进行投资,而间接投资只能用现金去购买股票或债券;二是直接投资对被投资企业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权,可以影响和控制对方企业的经营,为我所用,而间接投资对中小企业而言就难以达到这一目的。因为发行证券的都是大企业,一个中小企业去购买一部分证券肯定达不到控制或影响这个被投资的大企业的目的。

当然中小企业为了有效利用自身暂时闲置的资金,也可以搞一点对外的短期间接投资,但要特别需要注意投资的流动性和风险性。

【参考文献】

[1]谢绚丽,赵胜利.中小企业的董事会结构与战略选择.管理世界.2011,(1).

[2]陈乃醒.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杨世忠.管理咨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8.

[4]林汉川,夏敏仁,何杰,管鸿禧.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

[5]陈林龙.管理:风险管理、财务计划.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11.

[6]陈新平,何冰.企业管理自我诊断.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7.

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篇3

[关键词] 风险投资 风险企业家 风险企业 管理监控

风险投资过程中的管理监控是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的管理参与、咨询和监控,是减少投资风险、确保预期的投资收益率的重要手段,也是风险投资区别于其他融资投资方式的重要标志。风险投资家对企业的监控主要内容包括:对象监测、逆境识别、逆境诊断、一般对策、危机管理等5个部分。

一、对象监测

对象监测是指风险投资家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环节(如生产、经营、融资、决策等)进行全过程的监测。它的任务是描述企业真实状况及发展动向。一般来讲,风险投资家监测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参加企业董事会;(2)查阅企业财务状况资料、产品资料、生产设备资料以及经营计划;(3)向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进行咨询;(4)了解企业所在行业市场竞争情况的变化以及客观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变化等等。在这一过程中,风险投资家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企业家可能对风险投资家隐瞒了某些重要信息,特别是有关技术方面的信息。这就需要风险投资家密切关注与企业相关的技术创新情况,必要时要请有关科研机构提供帮助。

二、逆境识别

逆境识别是指风险投资家用特定的评价指标,判识企业的具体经营环节已发生或即将发生的逆境现象,如产品成本太高、市场成长缓慢、不当的财务控制,企业家无法有效管理等等。斯威庭对风险投资家所作出的实证研究(见表1)发现,风险投资家较为关注的是利润、投资回报率、销售额及市场占有率这4个指标,因为这几个指标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生产、管理、资金以及技术状况。一旦风险投资家发现这些指标出现了异常的下降趋势,便会认为企业在某个环节上出了问题。当然,对于不同的风险投资家以及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评价指标选取及重要性评估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在企业种子阶段,风险投资家可能会关注知识产权问题,而在企业发展壮大阶段,风险投资家则会关注供应商和客户的变动情况。

表1 风险投资家的监控目标 重要程度

均值 方差

1、净利润 1.29 0.59

2、投资回报率 1.57 0.53

3、销售额 3.15 0.90

4、市场占有率 3.71 0.95

注:5表示最重要,0表示不重要,4、3、2、1表示重要程度从强到弱。

三、逆境诊断

逆境诊断主要是对已被识别的各种逆境现象,进行成因分析、过程分析和发展趋势的预测。这里,我们将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的因素分为两类:技术问题和管理失误。由于风险投资家的投资对象主要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是决定企业成败的最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将技术问题单列出来,它主要包括产品无法在有竞争力的成本下完成、产品原型测试不满意、新技术出现使产品过时、替代性产品出现、后续新产品开发失败等等。管理失误是指企业管理层因企业内外环境的突变或个人认识错误而造成的错误管理行为,它包括错误的行销策略、不当的财务控制、管理层内部的斗争等等。对于企业出现的每一问题,风险投资家都要认真加以诊断,以分析哪种因素是主要的,起丰导作用的;哪些是从属的、派生的。比如由于竞争加剧导致企业销售额下降,风险投资家应分析这是由于企业产品成本较高,缺乏竞争力,还是企业营销系统出了问题。

四、一般对策

一般对策是风险投资家在对企业逆境诊断基础上,针对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对策。当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技术问题时,风险投资家首先应判断技术有无更新改进的必要和可能。若风险投资家认为企业技术已经过时,并且没有开发新技术的基础和条件,风险投资家便会考虑在适当时机撤出资本。若风险投资家认为企业技术只是在一些细节上还不够完善,风险投资家便会利用其资讯网络向企业提供支持和援助,以便企业及早走出逆境。当企业管理出现问题时,风险投资家首先会利用自己在财务、营销方面的专长向企业提供帮助,比如企业资金短缺,风险投资家便有可能以担保形式向企业提供短期资金融通。而如果企业销售渠道不畅,风险投资家也可以帮助企业设计适当的营销战略。

五、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是指风险投资家应付企业逆境的一般对策不能有效扭转逆境现象,企业陷入危机状态(如持续亏损、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生产停顿等)时,风险投资家所采取的一种特别管理活动。它是一种“例外”性质的管理,风险投资家在企业管理层已无法控制经营局势时,通过撤换企业管理人员,执行特别计划等应急措施来积极介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一旦企业恢复正常,风险投资家便重新履行其日常监控职能;但如果风险投资家的措施失败,风险投资家就不得不撤出资本,在企业出现危机时,风险投资家通常会采取的措施是撤换企业的CEO。

为了减少风险,风险投资家除了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进行监控以外,一般在契约中设立一些限制条款,限制企业家从事有可能损害风险投资家利益的行为,包括禁止企业家未经风险投资家同意将股份转移给第三方;禁止企业改变经营范围;禁止企业从事与企业主体不相关的投资业务;企业必须将流动比率、营运资金或净值维持在一定水准;企业必须维持与同业相同水准的负债比率。

参考文献:

[1]成思危: 成思危论风险投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焦方义 刘春燕:中国风险投资市场体系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蔡 莉 杨如冰:风险资本市场的生成与演进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篇4

关键词:风险投资 市场机制 问题 对策

一、风险投资的概念

风险投资是指由风险投资者提供风险资本,风险投资公司以风险企业为投资对象进行投资、管理、运作的一种融资过程与方式。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产业的助推剂,它在高科技产业化的关键时刻切入,填补了高科技产业化过程中,研究与开发阶段的政府拨款或企业(个人)自筹与工业化大生产阶段的银行贷款之间的空白,使高科技产业化的各个环节由于有了资金的承诺而成为可能,在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风险投资自产生开始就与高新技术企业密不可分,二者的融合是源于彼此的内在需要、符合两者本质特性的自然结合,也正是这种互利的融合决定了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赢的关系,所以完善和发展我国风险投资非常重要。

二、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缺乏专门以风险投资为调节对象的法律法规,风险投资处于一种法律保护相对薄弱的境地。与风险投资密切相关的《公司法》存在一些不利于建立风险投资体系的条款。如最新的《公司法》第143条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票,但为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权或者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时除外等等。这一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内风险投资公司以股权回购方式退出资本。

2.缺乏适宜的文化环境

风险投资主要用于高新技术创业及其新产品开发,由其投资对象决定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需要投资者具有冒险精神,但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所形成的惯性思维,阻碍了一个适合风险投资发展的文化环境的形成,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分析,不适宜性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传统文化中诚信观念的淡薄和企业道德的缺乏,对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直接的影响,导致市场的严重失序;二是由于长期的计划安排方式,使许多科技人员产生了安于现状、依赖国家的思想,缺乏用于冒风险的创业精神;三是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中,普遍存在着论资排辈、讲关系讲人情的现象,没有真正形成“以人为本”的文化气氛。

3.风险投资方面的优秀人才匮乏

现行从事风险投资的人才队伍,多为技术干部转业,他们虽具有技术专业知识,但缺乏金融知识,也缺经营管理和开拓市场的经验。而新引进的人才,虽有现代科技知识、金融知识,但对风险投资的基本过程没有实践经验,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也没有亲身的经历,往往以一般项目投资理论来指导风险投资运作,容易忽略风险控制而导致投资战略的失误。风险投资退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专业人才的缺乏将导致不合理的退出行为发生,最终影响到退出和价值增值的实现。

4.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不畅,各种退出方式所占比例不合理

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调查报告中指出,受金融危机影响和对经济前景的担忧,2008年全球股市暴跌,部分股市创下历史最大年度跌幅,市值大幅缩水,投资者蒙受惨重损失。股市的持续低迷,使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减,新股发行频率降低直至停滞。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主要以股权转让为主,而其他退出方式仅占很少比例,各种退出方式不合理。

三、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策略

1.拓宽资金来源,实行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

我国应拓宽资金来源,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应逐渐淡出投资人的角色,鼓励更多的民营和个人资本参与到投资中,以规范市场运作。除了借鉴国外发展产业风险投资的经验,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使从事养老基金、保险基金、住房基金等民间资本的这些机构、投资者以及一些具有良好市场业绩的上市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来介入风险投资领域,将为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直接融资来源与渠道,促进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

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篇5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3-0093-03

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总是存在的,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相关影响主体的个人、企业以及社会,都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减少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当风险发生后,应该按照预先的控制方案实施,将风险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或者把可能的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以避免在风险事件发生时带来难以承担的损失。

一、个人层面上的风险控制

每个被投资的个体都对自己的未来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个人要想避免人力资本投资对自身的发展造成影响,就必须在自己的可控范围内进行风险控制。个人层面上的风险控制应该从信息获取、职业规划以及环境适应三方面来探讨。

(一)信息获取

个人在风险控制方面首先要提高风险防范控制意识,准确地认识自己的健康状况和业务水平,认清自己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获取途径、工作年限、工作合同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然后通过参加培训等方式来完善和提升自己。

个人需要很好地获取关于自身发展的信息,包括企业内部的信息、市场信息以及其他相关的业务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合理地对自己进行投资,选择恰当的培训方式,争取用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培训产出。

(二)职业规划

个人做好职业生涯设计工作,可以减少投资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动态协调。员工在制定公司、部门或本岗位的工作计划时,还需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一份计划。员工职业生涯设计是指员工根据组织的发展战略和自身的兴趣爱好,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作出规划,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直接体现。个人职业生涯设计的前提是在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指导下进行。企业要在了解员工个人发展愿望的前提下,帮助员工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为其创造实现目标的条件,并使员工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设计进行必要的评估与修订,实现企业与人力资源之间的良性互动,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归属感,从而能够降低企业员工流失的风险。

个人为了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必须考虑人力资本载体的成长和发展,即要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和自己的志趣、目标、能力、潜力等,进行综合考虑,作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条件,促进规划的实现。

(三)环境适应

个人要想很好地控制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也需要适应企业的人文环境以及工作环境,协调好与领导、同事的关系,协调好自己娱乐休息与工作的时间,减轻工作带来的压力。为了适应工作环境,员工应该以虚心学习的态度,对工作负责任的态度面对工作,正确地解决和处理好工作中的问题,感受工作带来的愉悦感。同时,员工应该搞好人际关系,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一方面要提醒自己自主、自立、自信,另一方面要解除思想上的束缚,与大家和谐相处,自利利他,遇到问题虚心请教他人,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只有调整好了自己的工作心态,提升了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避免因为工作压力大带来健康、工作等方面的损失。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地控制人力资本投资风险。

总之,个人层面的人力资本投资要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天赋条件、个性偏好的基础上慎重选择。同时也要加强身体锻练,增强体质,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又可以减少人力资本投资的意外风险,增大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

二、企业层面上的风险控制

企业层面上的风险控制可以从选择恰当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加强人力资源内部培训体系建设以及适当地规避与转移风险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选择恰当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

企业可以通过选择间断性投资和组合性投资两种投资方式来控制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在对人力资本投资项目进行投资开发时,企业往往并不需要一次投入全部的资源,而只须注入项目发展所需资本的一小部分,后来的融资与中间目标的成功完成挂钩,或者说与投资公司对个人努力程度与人力资本投资效果的观察结果挂钩。这能使每个投资对象了解他的努力程度决定是否能到下进一步的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对人力资本投资对象起到激励的效果。同时投资机构也保留了在投资项目前景暗淡时放弃该项目的权利。对于投资者而言,分段投入资本保留放弃项目和对项目进行增资的期权,这两项期权对投资对象的行动是一种激励和约束,对投资公司具有很大的价值,也能够有效地避免人力资本投资风险。

组合性投资是指人力资本风险投资机构不把全部的资金投入到某一单独的投资对象,而是根据投资机构自身实力选择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风险程度、不同地区的多个投资对象作为其投资对象。这样,当一项投资失败时,其损失可以从成功的项目盈利中得到弥补,以求达到分散和控制风险的目的。

(二)加强人力资源内部培训体系建设

企业要想很好地控制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就需要不断加强人力资源内部培训体系建设。首先要全面系统地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是系统培训的首要环节,培训需求能否科学地测定,将直接关系到其后各环节,如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评估等的操作及其价值和意义。从需求主体来看,企业应从公司整体战略发展层面、工作层面和员工个人层面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培训投资必须满足组织发展经营战略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在进行培训投资决策时,要结合组织经营战略和员工的需求,全面进行培训需求分析,要满足和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其次要合理选择培训对象。由于信息不对等,企业在选择培训对象时并不能保证这些受训员工在培训后对企业的忠诚。所以,为了规避员工的逆向选择,如何选好培训对象是关键。企业可以通过向求职者提供相对较低的现期工资,或者份额相对较大的退休金福利。如果员工的时间偏好率比较强,也就是说他越偏好于当期的收益,那么他就会拒绝这种报酬,企业也因此可以从安排这样的报酬计划来筛选出时间偏好率较低的员工来进行培训。

再者,企业应该增加一般培训所含的特殊成分。这类培训往往与企业的特殊环境有关。如果员工离职,那么他到其他企业的价值就会降低。如果企业解雇了员工,那么企业也会面临投资报废的结果。因此,员工在当前企业的边际收益产品与他们能够在别的企业要求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距,也是一种“剩余”,而这种“剩余”可以在企业和员工之间进行分享。从而企业特殊培训有助于对员工和企业都产生一种继续在企业中工作以及留住员工的动力。但是,必须合理安排特殊培训的成本收

益分担。如果培训的成本全部或大部分由员工来分担,那么员工将会逐渐丧失特殊培训投资的动力。如果培训成本由企业承担,那么企业就会要求获得培训的收益,而只支付给员工市场工资。而此时,企业会面临员工的“道德风险”,如偷懒怠工,甚至离职。为了保证企业和员工的长远关系,最好的方法是企业和员工一起分担培训成本,从而共享收益,即受训员工以在培训期间接受低于市场工资的工资来为培训支付费用,而在培训结束后获得比市场工资高但是低于其边际生产力的工资。

最后,从现代企业理论看,企业被看成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只有二者的比例适宜、有机协调,才能实现企业内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才能使企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在进行培训投资决策时需要考虑两方面的均衡问题。一方面是对员工知识、技能和健康投资的均衡,改善员工的身心健康状况,也是增加企业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是在职培训投资与实物资本投资均衡问题,在职培训人力资本投资与实物资本投资的结合比例要充分考虑企业的产品特性、技术特性和企业的规模,使企业总体投资收益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区间。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对象、方向等是复杂的,企业可以进行适当的投资组合,对各种类型的投资进行必要的选择,以减少各种投资风险。

(三)学会适当地规避与转移风险

没有一个企业可以完全控制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所以在恰当的时候选择恰当的方式规避与转移风险也是一种风险控制方法。回避风险是指主动避开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回避风险的行为总希望考虑到风险存在和发生的可能性,主动放弃或拒绝实施可能导致风险损失的方案。在完成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估后,如果发现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很高,而且可能的损失也很大,又没有其他有效的对策来降低风险时,应采取放弃项目、放弃原有计划或改变目标等方法,使其不发生或不再发展,从而避免可能产生的潜在损失。此做法本身具有简单易行、全面彻底的优点,能将风险的概率降低到零,但回避风险的同时也放弃了获得收益的机会。

同时,企业在面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时也可以选择相机退出。相机退出指的是投资机构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有时会要求不按预定的方式获利退出,而是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而灵活作出的退出决策。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的相机退出又分为止损退出与止赢退出。由于对人的投资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经过一定阶段的投资后,部分投资对象会达不到预期的投资目标,或者对投资对象的投资培养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此时如果继续按原来的计划行事,则会给投资机构带来更大的财务损失。为了控制损失,防止损失的进一步扩大,投资机构需要考虑止损退出,不再进行后续的投资。与止损原则相对应的是止赢原则。在人力资本风险投资机构的目标已部分实现,但进一步实现有一定难度或当有其他更好的投资机会时,风险投资家就应该及时止赢,选择适当的时机以最合适的方式退出,以保存投资,投入新一轮人力资本风险投资。

三、社会层面上的风险控制

社会层面上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控制,主要是指政府、行业内组织以及人力资源持有者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控制人力资本投资风险。

对于政府而言,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未来经济及政治等诸方面的预测研究。为了在将来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应当由国家出面组织一些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加强对未来的预测。尽管未来是未知的,我们的研究也许并不一定完全符合未来的情况,但加强对未来的预测研究可以减少我们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盲目性,减少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性。其次,要研究、收集、社会人才需求的预测,指导各类组织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矫正人力资本投资的偏差。最后,要提高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使各类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减少人才外流的人力资本投资损失。譬如政府对市场经济运作的管理能力,完善市场结构,维护市场运作的公正秩序,创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谋求社会公平与效率的适度平衡。

对于行业内组织而言,行业内组织要加强协调合作,一要加强对政府施政行为、法律法规、人力资源政策的研究和把握能力,加强对市场的调查研究,避免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盲目性。另外,选择适当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对象、方向组合,减少单一投资的风险和竞争性风险。同时,行业内各个企业之间也要通过各种合作,在合作中共同应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为人力资本投资创造更加和谐有效的行业环境。

对于人力资源公司、学校等人力资源持有者而言,要加强人力资源质量的提升,通过各种方式提升人力资源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同时,为人力资源提供更多的发展渠道,拓宽发展环境,实现人力资本的合理有序流动,控制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的风险。

总之,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保障,所以,我们需要很好地协调企业的风险评估、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的关系。这一套紧密相连的复杂体系中的每一环节都是不可忽视的,在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各个环节的关系,从而保证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活动在一个合理的、可以承受的风险范围内运转,防范和化解不利风险。

[参考文献]

[1]詹姆士・J・海克曼,提升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M],曾湘泉,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赵宏斌,人力资本投资风险[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程承坪,谢科范,防范人力资本投资风险[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1)

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篇6

关键词:风险投资 市场机制 问题 对策

一、风险投资的概念

风险投资是指由风险投资者提供风险资本,风险投资公司以风险企业为投资对象进行投资、管理、运作的一种融资过程与方式。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产业的助推剂,它在高科技产业化的关键时刻切入,填补了高科技产业化过程中,研究与开发阶段的政府拨款或企业(个人)自筹与工业化大生产阶段的银行贷款之间的空白,使高科技产业化的各个环节由于有了资金的承诺而成为可能,在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风险投资自产生开始就与高新技术企业密不可分,二者的融合是源于彼此的内在需要、符合两者本质特性的自然结合,也正是这种互利的融合决定了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赢的关系,所以完善和发展我国风险投资非常重要。

二、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

.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缺乏专门以风险投资为调节对象的法律法规,风险投资处于一种法律保护相对薄弱的境地。与风险投资密切相关的《公司法》存在一些不利于建立风险投资体系的条款。如最新的《公司法》第条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票,但为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权或者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时除外等等。这一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内风险投资公司以股权回购方式退出资本。

.缺乏适宜的文化环境

风险投资主要用于高新技术创业及其新产品开发,由其投资对象决定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需要投资者具有冒险精神,但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所形成的惯性思维,阻碍了一个适合风险投资发展的文化环境的形成,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分析,不适宜性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传统文化中诚信观念的淡薄和企业道德的缺乏,对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直接的影响,导致市场的严重失序;二是由于长期的计划安排方式,使许多科技人员产生了安于现状、依赖国家的思想,缺乏用于冒风险的创业精神;三是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中,普遍存在着论资排辈、讲关系讲人情的现象,没有真正形成“以人为本”的文化气氛。

.风险投资方面的优秀人才匮乏

现行从事风险投资的人才队伍,多为技术干部转业,他们虽具有技术专业知识,但缺乏金融知识,也缺经营管理和开拓市场的经验。而新引进的人才,虽有现代科技知识、金融知识,但对风险投资的基本过程没有实践经验,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也没有亲身的经历,往往以一般项目投资理论来指导风险投资运作,容易忽略风险控制而导致投资战略的失误。风险投资退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专业人才的缺乏将导致不合理的退出行为发生,最终影响到退出和价值增值的实现。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不畅,各种退出方式所占比例不合理

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调查报告中指出,受金融危机影响和对经济前景的担忧,年全球股市暴跌,部分股市创下历史最大年度跌幅,市值大幅缩水,投资者蒙受惨重损失。股市的持续低迷,使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减,新股发行频率降低直至停滞。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主要以股权转让为主,而其他退出方式仅占很少比例,各种退出方式不合理。

三、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策略

.拓宽资金来源,实行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

我国应拓宽资金来源,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应逐渐淡出投资人的角色,鼓励更多的民营和个人资本参与到投资中,以规范市场运作。除了借鉴国外发展产业风险投资的经验,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使从事养老基金、保险基金、住房基金等民间资本的这些机构、投资者以及一些具有良好市场业绩的上市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来介入风险投资领域,将为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直接融资来源与渠道,促进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由于风险资本存在着周期性特征,因此能否有效地兑现资本收益,即将其所投的资金由股权形态转化为资金形态即变现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促进风险资本的顺利循环以及增量风险资本的进入,就必须考虑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我国风险投资最现实可能的退出方式为企业购并,其他几种较为现实可能的退出方式依次为创业板交易、风险企业回购和买壳上市。

  

.优化风险投资的投资环境,加快制定有关风险投资的法令法规

建立规范风险投资运营机制的法律制度,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立法和监督是促进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保障。风险投资是为风险企业提供创业资本,通过管理上的参与将科技成果“孵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特殊投资,它不同于任何形式的传统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法制化的市场行为,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因此,严格规范风险投资的运营机制,是保证我国风险投资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

.加快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及项目评估机构的发展

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篇7

[关键词]风险投资 市场机制 问题 对策

一、风险投资的概念

风险投资是指由风险投资者提供风险资本,风险投资公司以风险企业为投资对象进行投资、管理、运作的一种融资过程与方式。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产业的助推剂,它在高科技产业化的关键时刻切入,填补了高科技产业化过程中,研究与开发阶段的政府拨款或企业(个人)自筹与工业化大生产阶段的银行贷款之间的空白,使高科技产业化的各个环节由于有了资金的承诺而成为可能,在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风险投资自产生开始就与高新技术企业密不可分,二者的融合是源于彼此的内在需要、符合两者本质特性的自然结合,也正是这种互利的融合决定了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赢的关系,所以完善和发展我国风险投资非常重要。

二、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缺乏专门以风险投资为调节对象的法律法规,风险投资处于一种法律保护相对薄弱的境地。与风险投资密切相关的《公司法》存在一些不利于建立风险投资体系的条款。如最新的《公司法》第143条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票,但为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权或者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时除外等等。这一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内风险投资公司以股权回购方式退出资本。

2.缺乏适宜的文化环境

风险投资主要用于高新技术创业及其新产品开发,由其投资对象决定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需要投资者具有冒险精神,但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所形成的惯性思维,阻碍了一个适合风险投资发展的文化环境的形成,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分析,不适宜性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传统文化中诚信观念的淡薄和企业道德的缺乏,对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直接的影响,导致市场的严重失序;二是由于长期的计划安排方式,使许多科技人员产生了安于现状、依赖国家的思想,缺乏用于冒风险的创业精神;三是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中,普遍存在着论资排辈、讲关系讲人情的现象,没有真正形成“以人为本”的文化气氛。

3.风险投资方面的优秀人才匮乏

现行从事风险投资的人才队伍,多为技术干部转业,他们虽具有技术专业知识,但缺乏金融知识,也缺经营管理和开拓市场的经验。而新引进的人才,虽有现代科技知识、金融知识,但对风险投资的基本过程没有实践经验,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也没有亲身的经历,往往以一般项目投资理论来指导风险投资运作,容易忽略风险控制而导致投资战略的失误。风险投资退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专业人才的缺乏将导致不合理的退出行为发生,最终影响到退出和价值增值的实现。

4.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不畅,各种退出方式所占比例不合理

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调查报告中指出,受金融危机影响和对经济前景的担忧,2008年全球股市暴跌,部分股市创下历史最大年度跌幅,市值大幅缩水,投资者蒙受惨重损失。股市的持续低迷,使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减,新股发行频率降低直至停滞。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主要以股权转让为主,而其他退出方式仅占很少比例,各种退出方式不合理。

三、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策略

1.拓宽资金来源,实行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

我国应拓宽资金来源,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应逐渐淡出投资人的角色,鼓励更多的民营和个人资本参与到投资中,以规范市场运作。除了借鉴国外发展产业风险投资的经验,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使从事养老基金、保险基金、住房基金等民间资本的这些机构、投资者以及一些具有良好市场业绩的上市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来介入风险投资领域,将为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直接融资来源与渠道,促进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

2.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由于风险资本存在着周期性特征,因此能否有效地兑现资本收益,即将其所投的资金由股权形态转化为资金形态即变现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促进风险资本的顺利循环以及增量风险资本的进入,就必须考虑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我国风险投资最现实可能的退出方式为企业购并,其他几种较为现实可能的退出方式依次为创业板交易、风险企业回购和买壳上市。

3.优化风险投资的投资环境,加快制定有关风险投资的法令法规

建立规范风险投资运营机制的法律制度,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立法和监督是促进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保障。风险投资是为风险企业提供创业资本,通过管理上的参与将科技成果“孵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特殊投资,它不同于任何形式的传统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法制化的市场行为,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因此,严格规范风险投资的运营机制,是保证我国风险投资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

4.加快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及项目评估机构的发展

风险投资中介机构是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筹集者和投资者服务的专业性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顾问、资信评估机构、技术信息咨询机构、专业市场调查机构等专业机构。建立具有高度权威性的投资项目评估专门机构,由有经验的评估专家对风险投资项目经行评估等专业服务,以指导投资者进行有效的投资。

总之,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日益紧密结合,风险投资也越来越显著地发挥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采取政策鼓励,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开拓风险投资资本来源,引进风险投资人才,提供最佳退出渠道及加强风险投资机制建设等措施,积极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健康发展,使风险投资更快的推动我国的科研成果商品化、技术产业化和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海峰.风险投资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篇8

国家明确提出对包括天使投资在内的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等创新活动的风险投资,统筹研究相关税收支持政策。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风险投资税收政策,与主要发达国家风险投资所得税政策进行比较,为我国完善风险投资税收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风险投资;税收政策;国际比较

风险投资是一种长期权益性资本投资,投资对象是新兴的、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高技术企业或新业态公司。风险投资的主要经营方式为在投资对象处于初创期、种子期等起步阶段进行投资,待投资对象进入成熟期后(如上市后)通过出售股权、企业回购等方式获取收益。“天使投资”作为风险投资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投资对象一般为具有专门技术或独特概念的原创项目或小型初创企业,更为前端,因此冠以“天使”之名。风险投资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巨大推动作用。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或者新业态公司的发展由于存在较大风险和不确定性,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加以支持。税收政策,尤其是所得税政策,能够通过影响投资收益或净收入预期,进而影响风险投资在组织形式、投资规模、投资方向等方面的选择以及管理者的劳动供给,对风险投资的投资者和管理者行为影响较大。因此,发达国家税收政策中普遍都有鼓励投资新创办中小企业、鼓励创业和创新的所得税政策。本文通过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风险投资所得税政策进行特点总结,为我国完善风险投资税收政策提供参考。

一、我国风险投资税收政策

(一)不同收入来源适用不同的所得税政策风险投资企业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股权转让收益、股息收入和管理与咨询服务收入。其中,股权转让收益和管理与咨询服务的经营性收入适用普通企业所得税政策;股息收入适用股息所得税政策。

(二)不同风险投资市场主体适用不同的所得税政策风险投资市场主体除了风险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外,还包括风险投资资金的管理者。对于不同主体及同一主体中的不同类型,适用的所得税政策不同。一是风险投资企业取得收入的所得税政策。风险投资企业主要有两种组织形式:法人制和有限合伙制。法人制风险投资企业须缴纳企业所得税;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企业则适用“流经”原则,在企业层面不纳税,合伙人按分得的收入缴纳个人(或企业)所得税。二是风险投资资金管理者的所得税政策。风险投资资金的管理者在法人制风险投资企业是“职业经理人”,收入主要体现为工资薪金及投资利润分成收入,按照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风险投资资金管理者在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企业中为“普通合伙人”,一般为自然人,收入主要体现为投资利润分成收入及少量工资薪金,按照“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二、我国现行风险投资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在推动社会资本进行风险投资的激励作用稍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方式单一我国现行的直接针对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只有一个,即创业投资企业投资于未上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24个月)以上的,投资额的70%可抵扣该公司应纳税所得额。优惠政策所针对的投资对象为经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未上市中小企业。具体而言,享受税收优惠政策需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投资对象符合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中小企业标准;二是投资对象经科技部门等单位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三是投资主体为符合条件的创业投资企业。现实中大部分的风险投资活动难以同时符合上述三个条件,也就无法得到该项税收优惠激励,使得上述政策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二)税收政策对非上市的中小企业重视不够根据我国目前的税收政策,对于投资上市公司股权取得的收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主要有:个人投资者转让上市公司股票的收入,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个人投资者从上市公司或证券投资基金取得的股息收入按照持股期限给予一定税收减免。相比之下,投资者转让非上市公司股票所取得的收入,在减除相应的股票购买原值和合理费用后,一律按20%的税率征收所得税;而在股息和红利收入方面,从非上市公司取得的股息收入按20%的税率全额征收个人所得税。因此,对投向创业初期未上市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税收激励力度不够。

(三)有限合伙风投的所得税政策存在缺陷现行税收制度下,有限合伙制的风险投资企业的自然人和法人合伙人都承担了较高的税收负担:一是有限合伙企业的法人无法享受税收优惠。由于现行制度规定合伙企业先分后税,合伙企业分回的收入要记入应纳税所得额,但税法中缺乏“穿透”的制度设计,合伙企业中的法人无法享受投资额抵免的优惠政策,造成了有限合伙风司的法人合伙人税收负担高于直接进行股权投资的创业企业。同样,由于缺乏“穿透”的制度设计,有限合伙中的法人无法享受股息收入免税的税收优惠,相应的流转环节就要重复征税,其对应的税收负担也高于法人制创司的股东。有限合伙制作为参与风险投资的典型组织形式,相对偏高的税收负担明显制约了风险投资企业的发展壮大。二是有限合伙制风投企业的自然人合伙人税收负担较重。有限合伙的自然人取得的收入按照“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的相关规定执行,适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创投企业的自然人合伙人实际上是作为投资人的角色存在,其收入的主要形式为股息或股权转让,本质上应该属于投资收益。因此,将这类收入纳入生产经营所得的范围进行管理缺乏合理性,而且其使用的税率也明显高于个人投资者所取得的投资收益的实际税率。

(四)个人投资者参与风险投资的资本损失无法进行抵扣依据我国现行税法,参与风险投资的自然人投资者在股权转让过程中发生投资损失,不能抵扣个人其他股权转让所得。即个人投资者如果亏损,政府不会以税收形式提供补偿,投资人个人承担相应的投资风险,结果是一个自然人投资者总体如果亏损,依然要为盈利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这挫伤了个人投资者的积极性。

三、发达国家风险投资税收优惠政策的主要特点

(一)税收优惠方式多样,多采取投资税收抵免发达国家采取的税收优惠从时点角度划分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对投资额给予税收抵免或抵扣,属于不论投资成功与否的前端优惠;二是对资本利得给予减免税优惠,属于仅对投资成功者提供的后端优惠。美国对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主要为资本利得税减免,是一种后端优惠。而英国规定个人投资者在投资发生当年可按其投资额的30%进行税收抵免,加拿大联邦政府规定,劳工保证创业投资基金投资者投资额的15%可以抵减投资当年应纳所得税额,法国的巨富税投资抵免,这些则是一种前端优惠。相对而言,投资抵免由于不考虑投资是否成功,对投资者来说更为优惠。从优惠路径的角度来看,各国采取的税收优惠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对投资者向中小企业的投资行为提供优惠,属于直接路径税收优惠;二是对投资者向风险投资基金(企业)的投资行为提供优惠,从而间接鼓励投资者对中小企业的投资行为,属于间接税收优惠。法国通过税收优惠,鼓励缴纳个人巨富税的纳税人向中小企业投资,属于直接路径税收优惠;韩国的税收优惠主要针对风险投资公司和有限合伙制基金,属于间接税收优惠。相对来说,直接路径税收优惠激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效果更为显著。

(二)税收优惠对象一般限于未上市中小企业加拿大的风险投资税收优惠主要针对劳工保证创业投资基金,这类基金的主要目的是向非上市中小企业提供风险投资,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美国《国内税收法典》规定,投资小企业并持有5年以上股权的,可享受资本利得税收减免、再投资税收抵免等税收优惠,这些小企业需要满足的条件是:第一,属于公众型股份公司;第二,总资产在发行股票之前以及包括发行的股票在内,不能超过5000万美元;第三,资产的80%必须用于除农业以及金融类服务、建筑、旅馆、法律等行业以外的贸易或商业活动。英国被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需满足的主要条件有:第一,不得从事房地产、投资业、金融保险业、旅馆业等相关产业;第二,为非上市公司;第三,股权融资前总资产不超过700万英镑,之后不超过800万英镑;第四,全职员工不超过50人。法国巨富税税收优惠也规定巨富税纳税人必须投资于非上市中小企业才能获得税收抵免。

(三)为激励长期股权投资,税收优惠一般有持股期限要求各国政府为进一步激励长期股权投资,规定风险投资必须持有被投资企业股权达到一定年限才能获得资本利得减免或投资抵免。英国政府对个人投资者的税收优惠要求持股期限为3年,加拿大的投资税收抵免年限为8年,韩国获得税收优惠的持股期限为5年,美国的资本利得税减免也要求持股达5年以上。

(四)风险共担,资本损失允许抵扣对资本利得课税,本质上属于政府与纳税人共享收益,而如果对于出现的资本损失不予退税,纳税人就要独自承担资本投资的损失。大多数发达国家为降低资本投资风险,一般规定资本损失可以抵扣(其他)资本利得或普通所得,不足抵扣部分允许结转(对公司与个人的规定可能有所不同),但有些国家对于可以冲抵的普通所得规定了金额或比例限制。美国的资本利得税制规定,个人的资本损失首先可以冲抵当期其他资本利得,不足冲抵部分可继续冲抵普通所得,但最高不能超过3000美元。韩国则规定风险投资公司从法人税税基中最多扣除资本损失的50%。英国规定个人投资者持有符合条件的小公司股份达一定年限后进行转让的,发生的资本损失可抵扣转让当年的其他资本利得,不足抵扣部分还可以用投资者当年和以前纳税年度的普通所得冲抵。

四、完善我国风险投资税收政策的建议

(一)税收政策要更加突出对长期性风险投资的激励未来政策优化的方向应是根据风险投资期限的不同,有条件地实施差异化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持股达到一定期限的长期性风险投资取得的资本利得,在税率、税收抵免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对自然人长期投资的可以按照持股期限设置不同税率的税收优惠,持股时间长的自然人投资者给予更低税率的优惠待遇,缓解因长期投资而产生的风险。从税种角度,不仅要有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也要有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尤其是需要对个人投资者的资本利得结合我国个人所得税分类与综合改革设计税收优惠政策。

(二)特定领域支持与普惠政策相结合针对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不仅要体现对于特定领域的支持,同时也应体现出一定的普惠性特点。针对当前税收优惠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建议未来的政策优化工作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考虑到绝大部分初创企业无法满足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条件,建议把股权投资抵扣政策可以适用的投资对象范围从“未上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扩展为“设立不满2年或者3年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由科技部门牵头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标准。二是把享受优惠的投资主体扩大到包括天使投资在内的所有风险投资者。

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篇9

风险投资是指由风险投资者提供风险资本,风险投资公司以风险企业为投资对象进行投资、管理、运作的一种融资过程与方式。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产业的助推剂,它在高科技产业化的关键时刻切入,填补了高科技产业化过程中,研究与开发阶段的政府拨款或企业(个人)自筹与工业化大生产阶段的银行贷款之间的空白,使高科技产业化的各个环节由于有了资金的承诺而成为可能,在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风险投资自产生开始就与高新技术企业密不可分,二者的融合是源于彼此的内在需要、符合两者本质特性的自然结合,也正是这种互利的融合决定了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赢的关系,所以完善和发展我国风险投资非常重要。

二、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缺乏专门以风险投资为调节对象的法律法规,风险投资处于一种法律保护相对薄弱的境地。与风险投资密切相关的《公司法》存在一些不利于建立风险投资体系的条款。如最新的《公司法》第143条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票,但为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权或者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时除外等等。这一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内风险投资公司以股权回购方式退出资本。

2.缺乏适宜的文化环境

风险投资主要用于高新技术创业及其新产品开发,由其投资对象决定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需要投资者具有冒险精神,但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所形成的惯性思维,阻碍了一个适合风险投资发展的文化环境的形成,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分析,不适宜性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传统文化中诚信观念的淡薄和企业道德的缺乏,对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直接的影响,导致市场的严重失序;二是由于长期的计划安排方式,使许多科技人员产生了安于现状、依赖国家的思想,缺乏用于冒风险的创业精神;三是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中,普遍存在着论资排辈、讲关系讲人情的现象,没有真正形成“以人为本”的文化气氛。

3.风险投资方面的优秀人才匮乏

现行从事风险投资的人才队伍,多为技术干部转业,他们虽具有技术专业知识,但缺乏金融知识,也缺经营管理和开拓市场的经验。而新引进的人才,虽有现代科技知识、金融知识,但对风险投资的基本过程没有实践经验,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也没有亲身的经历,往往以一般项目投资理论来指导风险投资运作,容易忽略风险控制而导致投资战略的失误。风险投资退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专业人才的缺乏将导致不合理的退出行为发生,最终影响到退出和价值增值的实现。

4.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不畅,各种退出方式所占比例不合理

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调查报告中指出,受金融危机影响和对经济前景的担忧,2008年全球股市暴跌,部分股市创下历史最大年度跌幅,市值大幅缩水,投资者蒙受惨重损失。股市的持续低迷,使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减,新股发行频率降低直至停滞。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主要以股权转让为主,而其他退出方式仅占很少比例,各种退出方式不合理。

三、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策略

1.拓宽资金来源,实行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

我国应拓宽资金来源,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应逐渐淡出投资人的角色,鼓励更多的民营和个人资本参与到投资中,以规范市场运作。除了借鉴国外发展产业风险投资的经验,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使从事养老基金、保险基金、住房基金等民间资本的这些机构、投资者以及一些具有良好市场业绩的上市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来介入风险投资领域,将为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直接融资来源与渠道,促进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

2.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由于风险资本存在着周期性特征,因此能否有效地兑现资本收益,即将其所投的资金由股权形态转化为资金形态即变现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促进风险资本的顺利循环以及增量风险资本的进入,就必须考虑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我国风险投资最现实可能的退出方式为企业购并,其他几种较为现实可能的退出方式依次为创业板交易、风险企业回购和买壳上市。

3.优化风险投资的投资环境,加快制定有关风险投资的法令法规

建立规范风险投资运营机制的法律制度,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立法和监督是促进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保障。风险投资是为风险企业提供创业资本,通过管理上的参与将科技成果“孵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特殊投资,它不同于任何形式的传统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法制化的市场行为,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因此,严格规范风险投资的运营机制,是保证我国风险投资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

4.加快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及项目评估机构的发展

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篇10

关键词:矿业权投资;财务风险;防范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近几年,我国探矿权项目风险管理有了很大的进步,但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矿产品供应的不断需求,探矿权数量也越来越多,市场风险也越来越大。如何对探矿权项目进行财务风险控制和管理,如何使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更有效地控制探矿权项目投资、工期和质量是摆在每个勘探行业面前的难题。

一、矿业权投资的方式

当前,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普遍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拥有探矿权而不实际投资,即跑马圈地、圈而不探的现象,二是拥有探矿权而投资失控的现象。产生第一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近几年过热的矿业权市场造成,问题的根治需要政府主管部门严格加强探矿权的行政管理;第二种现象的原因有管理不善和手段落后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对影响和制约勘查的风险因素估计不足,导致在探矿权项目中由风险引起大量的损失。同时,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对微观勘查单位而言,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包括资金计划、勘查计划、转让计划和开发计划等等,从勘查行业宏观而言,又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二、商业性勘查的风险管理

实施探矿权项目风险管理,应确保将风险控制在与项目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确保探矿权人内部、与地质勘查单位、上级管理机构及政府相关部门之间实现真实、可靠的信息沟通,包括编制和提供真实、可靠的年度勘查报告等;确保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确保有关规章制度和为实现探矿目标而采取重大措施的贯彻执行,保障探矿权项目管理的有效性,提高投资活动的效率和效果,降低实现投资目标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风险监控这几个过程。

风险识别是管理探矿权风险的第一步。探矿权项目外风险包括政治风险、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政治风险包括政府或主管部门对探矿权项目干预太多;探矿法规发生变化或不合理;在国外实施探矿中,国家间的关系发生变化等。自然风险包括恶劣的气象条件、现场条件,不利的地质条件、地理位置等。

三、矿业权投资的财务风险防范

1.由多个探矿权项目构成的组合性投资,可以减少单一投资带来的风险

虽然单一探矿权投资因为资源和资金的集中,在探矿权项目选择正确的情况下,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但单一探矿权投资的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放大的风险只要发生一次,就可能使投资者多年积累起来的财富毁于一旦。如果由多个探矿权项目构成的组合性投资,可以大大减少单一投资所带来的投资风险。

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要听取地质专家对探矿靶区的选择意见,保持投资探矿权项目的数量和区域设置,并注意在项目与资金之间达成平衡。

2.矿业权投资的流动性风险防范

作为资源开采类企业,矿业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往来款项,占用企业的流动性资金,且某些款项拖欠时间已较长,受拖欠企业经营不力的影响,这些款项实质上已成为呆账,若占用比例过高则会使企业陷入资金周转不力的窘境之中,从而引发严重的流动性危机。

为了有效规避流动性风险,各矿业企业集团应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建立集团资金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实现对权属单位自有资金的有效集中,从企业整体角度出发合理利用资金,防止资金的过于分散或沉淀现象,提高企业整体的资金利用效率。

其次,对于应收款项的管理,各矿业企业应适时转变现实理念,不断提高应收款项管理的水平和手段,借助先进的管理软件,实现对客户信息、信誉、资质的动态分类管理,运用各种营销手段逐步降低应收账款比例,提高现金回收力度,改善矿业企业资金流不足的状况。同时对于一些长期应收款项可以尝试其他债权理财方式,如出售债权、债转股、债权保理等都是行之可效的解决方式。

3.矿业权投资筹融资风险防范

矿业权投资对于属于高能耗、高污染的采掘类企业而言,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获取信贷资金支持的压力会更大,高成本的融资风险开始显现。

为破解当前的融资难题,各矿业企业应积极转变传统的以银行信贷为主体的融资模式,开展多元化融资,根据自身实际选择最优的融资组合,加速融资方式创新。以融资租赁为例,融资租赁可有效的转移企业的筹融资风险,使企业在短期内可获得巨额的实物资本支持,而融资租赁的发展形式即为售后租回模式,某些矿业企业可引入的战略投资者,将其所拥有的煤制气、煤制油以及发电项目与相关国内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共同开发利用,在实现双方未来能够互利共赢的前提下,解决建设期自有资金不足的问题。

4.矿业投资并购风险防范

为了有效的规避投资风险,各矿业企业在投资实施前一定要做好充足准备,对其外部政策风险、项目内部风险进行准确估测,并适时引进技术力量对所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根据估测得出的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报率判断其投资所需资金量,并据此制定合理的融资策略。矿业企业在对外投资时尽量选取实物资产的出资方式,降低实际资金的出资比率,并以现有矿区的采矿权而非实际资产作为抵押,以降低投资失败的损失率。

在海外并购风险的防范上,各矿业企业应借鉴同行业企业的先进经验,通过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来合理规范其投资行为,减少投资的盲目性,增加投资的科学性。各矿业企业在制定并购决策前,首先需全面了解被并购企业的相关信息,以及所处国家的政策稳定性,这包括被并购方的核心技术、财务信息、资产质量、企业文化等。其次,企业需在信息对称基础上形成对被并购方的合理估值,对于后者刻意隐藏的债务关系、诉讼纠纷、资产潜在问题等关键情况要调查明晰,这可通过与被并购方的供应企业或关联企业处调查获得。最后,企业还要加强对被并购方企业文化的整合,这一点对于海外并购而言极为重要。

总之,矿业权投资的财务风险管理已成为矿业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识别重要,而风险的控制和预防更加重要,如何建立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体系,运用内部控制的有力工具,并有效发挥其价值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一种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