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十篇

时间:2023-08-02 17:35:45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1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地解决学习语文的困惑。在困惑中去实践,去探索,去创造,找到解决困惑的对策。

[关键词]教学;困惑;探索;对策

目前,全国的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茶地进行,我们教师更是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努力探索新课改理念。然而,通过我们基层教师近两年的新课改实施体验,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伴随新课改的一度推进,却产生的诸多困惑,致使我这位小学语文教师,时时有种凌驾于新课标课堂而无法适从的感觉。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这些困惑,一天得不到解决,教育部推进实施的新课改理念也就一天得不到突破,语文教学的意义更将随之付诸东流了。所以,它们如鲠在喉,必须得说出来,望各位资深同仁能予以“解惑”。

首先,新课改下语文课堂的教学时间不够用。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并通过方法驻点学生勇于探索,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可是,在一个班级中,有一大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动起来,一节课的时间就到了,学生发言时间少,老师的个别指导难以开展。这样就是使得学生的个体体验不充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失效。

其次,怎样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而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课堂上只有少数同学能参与,其余学生仍是被动,似乎“无事可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于是,就成了我们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虽然新课改下新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也能常见诸于各种级别的色彩斑斓的公开课。但是具体到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当我们常态地去审视当下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现实,甚至去了解那些常年司职小语的教师的内心愿想时,却发现他们常常心存思惑。

农村小学教育基础薄弱,小学生语文能力低下,是有目共睹之事。就笔者任教的班级来看,学生是源自全乡数所村小的三年级学生。接班之始,班级39多个学生百分之九十几的学生书读不成句,字写得东倒西歪,课堂说话出语结巴,且词不达意,声若蚊蝇,更不肖说其它语文能力了。而面对着语文基础这样偏低的小孩子,除了循序渐进,除了细育漫化地牵扶而外,恐怕就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虽然其它农村语文教师所面临的学生景况或许有较好的机遇,但未必好多少。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英语教学;困惑;对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广大英语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转变观念,还要由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好帮手和引路人。在从事高中英语教学的十几年来,遇到了许多困惑与难处,深深体会到了普通高中英语教学的难度。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并结合自己的尝试和摸索,试图把自己的经验和成果与大家分享。把自己教学上遇到的困惑与大家一块儿探讨。笔者相信,只要通过努力,这种局面定会改变。本文试图浅谈普通高中英语教学困惑及造成的原因与应对措施。

一、产生困惑的原因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老师们经常听到学生抱怨高中英语难学:词汇量大、知识点细、语篇长、语法难。面对这种情形,尤其是普通高中的英语老师更加无所适从。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困惑呢?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帮助学生从根本上解决困惑,尽快适应高中英语学习的特点与方法,掌握高中英语学习要领还需要我们从产生困惑的根本原因上下工夫。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总结原因如下:

1.招生体制和管理体制不健全

普通高中在学生录取上占劣势。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先从重点学校录取,最后才是普通高中,导致普通高中录取的学生刚过普高录取线或大部分学生在录取线以下。这样普通高中的老师们在英语教学中就显得疲惫不堪。

2.初中英语教学与高中英语教学严重脱节

刚过普高线的学生大多都是严重的“跛子腿”学生,英语学科显得尤为突出。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英语底子薄、单词量少、句型掌握不多,普通高中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更显得苦不堪言。

3.英语学习兴趣不浓厚

小学和初中刚接触英语的时候,学生兴趣较高,教学要求相对较低,教学内容相对简单。但是,进入高中后,学科较多,并且随着学习内容难度的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逐步减退,产生厌恶的情绪,有的学生甚至开始放弃,无形中就给英语教师带来了难度。

4.学生认识偏低,认为学英语无用

笔者所在的高中地处城乡交界,随着城中村改造,农村生活水平的大大改善,随之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质的改变。许多孩子受家长错误认识的影响,认为上大学没用,毕业难找工作,大多数学生认为拿到高中毕业证即可。这样就给广大英语教师的教学带来巨大的困难和障碍。

二、教学的实际困惑

针对教学中产生困惑的原因,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英语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也面临着种种困惑与挑战。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历练,总结了作为普通高中英语教学的诸多困惑: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内容太多、要求太高、课时太紧、任务太重。笔者作为多年从事英语教研组组长的英语教师,各种酸甜苦辣,深有体会,下面就普通高中英语教学的困惑谈几点感受:

1.新教材带来的挑战与困扰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新教材给教学带来了一系列的难度:新教材的生词量、阅读量、话题量大、单元板块多、教学步骤多。这样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更高,教学中普遍出现“课时紧”的困扰。无形中英语教师要面临如何重组教材?如何教会一群参差不齐的学生?如何让学生不反感英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和兴趣?等问题。

2.学习方法的不得当

随着教学容量加大,高中英语老师在课堂上的工作更富于指导性,学生的学习也更趋于个体化。但是,有些学生并没有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是单纯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而不去进一步地挖掘教材内容、拓宽知识。这样,致使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不会的知识也越来越多,与别人的差距愈来愈大,无形中便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3.学生由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迁移的能力不足

高中英语检测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高中试题侧重语篇阅读、短文改错与短文写作,与初中试题相比,难度大大增加。这些难题是高一新生始料不及的,因为初中学生从未练习过,这样只能让学生望而生畏。教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做好迁移工作的确是值得深思的事情。如果没有把握好这个过渡期,学生一定会产生放弃学习英语的念头。

4.班额过大,不适合语言操练和分层教学

语言学习是信息输出和信息输入的过程,需要大量反复地操练,而我们目前高中的班级人数均在五六十人以上,老师根本无暇顾及每一个学生的英语学习状态,更谈不上有效地交流了;另一方面,学生练习的机会也不多,致使许多学生索性养成了不开口的坏习惯,运用英语的能力得不到锻炼。笔者到大连保税区高级中学学习孟氏的“第六种教学方式”有效教育,发现孟教授提倡小班教学,班额一般不超过30人。这样做非常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所学的知识能得到反复的操练。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更有利于分层教学,充分发扬学生的个性和能动性。

三、解决困惑的措施

面对种种困惑与挑战,解决问题是教师的当务之急。笔者作为普通高中的一名一线英语教师,做了深入的思考,认为要想提高英语教学成绩,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彻底转变家长和学生传统的观念

教师应该跟他们讲道理、举实例,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让家长、学生们目光长远,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学英语是大势所趋,是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让家长和学生站在统一战线上。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难度也会大大降低,易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2.呼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采取适当措施

笔者认为教育资源要想得到很好的协调,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采取重要举措。应该按照就近上学的原则,不要只抓所谓的重点名校高中,而忘了其他普通高中学校。从社会发展的长期目标看,普通高中学校在社会稳定和发展中显得特别重要。同时,我们也要呼吁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体系作相应的改变,与时俱进。

3.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上课时,要注重将知识传授与兴趣培养结合起来。精心设计课堂活动,防止搞花架子,搞花架子只会使学生得不到很好的锻炼,耽误时间,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找到适合普通高中现状的教学方法,努力寻求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来组织教学。

4.大胆重组教材,重视初高中之间的衔接

在教学中,要尽量保持原有教材的特点与亮点,努力重组教材的不足之处。我们没有必要全部完成教学任务,教材只是一种教学资源,我们应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删减、增补和重组教材内容,简化教学步骤,增补和拓展教材内容。基于教材的不配套,我们必须努力做好初高中教材的衔接,使学生过渡自然。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钻研和了解初中教材,这就需要我们在高一时就要对学生进行摸底考试,找出学生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为他们扫除英语知识不全面的障碍,帮助学生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工作,使学生学得轻松,老师也教得轻松。对学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这样做,教师这个纷繁复杂的工作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普通高中的英语教学工作难度大、任务重,但只要我们找到教学中的困惑并能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并且得到上级领导部门的重视,我们焕然一新的日子还会远吗?

参考文献:

[1]丁往道,吴冰.英语写作手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本社,1994.

[2]潘文国.汉英对比纲要[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4.

[3]武月明.英语写作教程(2).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0.

[4]汪东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和有效的解决方案.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6(10).

[5]王丽敏.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思考[J].外语研究,2006(10).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3

论道德想象力及其培养

“德智一体化”辨析

“男孩教育”研究综述

美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分析及启示

课堂里的和谐与关怀: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内心需求

进城务工人员亲子两代对亲子关系感知差异的比较研究——以某公办小学的调查为例

让所有流动的花朵都绚丽绽放——上海市华灵学校的融合教育实践

户籍改革困境下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

对人的关切是一切教学艺术的灵魂——记钱梦龙老师的为师为学为人之道

“沉默的大多数”,需要怎样的教育?——论班级建设实践之教育理论内涵

习惯养成:学生成长的重要引擎

关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绩效考核的现状调查与思考

以人为本,改进中学哲学教学(二)

从“年”的传说故事、图画书、图像话文化传承和时代变迁——以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第三单元的教学为例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发展性问题

党组织参与学校重大问题决策的思考

不换不知道 一换吓一跳——在“角色换位”中体味师德内涵

给儿子的信——谈爱情

我拒绝接受你的礼物

以小见大:班主任的工作智慧

让德育活动少一些形式,多一些实效

教师的“礼”:“选举意外”考量民主管理的真实和有效——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这样的民主程序何以会出现意外?——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并非什么事情都必须走民主程序——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如何完善民主程序——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对班级民主建设的辩证思考——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尽量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教育因生成而美丽——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程序公正大于结果公正——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民主教育,我们还需要探究——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德国学校职业指导简介

日本着手解决“小一问题”

南京市中小学教师的15条礼仪中美学生责任教育的比较分析——简析奥巴马对全美中小学生的讲话

价值分层: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论道德教育的“高标”与“底线”

家长组织建设的理论意义、实践特点及发展趋势

演绎世博主题回归生活德育本位

世博科技点亮未来希望

世博“低碳盛宴”的“绿色财富”

文化:震撼心灵的力量

把握世博育人契机 升学生社会责任感

党员教育培训:党建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局党工委“党员进党校”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中职校团委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生命,责任与爱意——怀念霍懋征先生

博客,承载教育反思

班主任工作中的语言策略

高中校园民主模式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为例

从学科知识到课程价值

历史教学莫忘“国际理解教育”

活用教材,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从特殊个案看校园危机干预

当教育遭遇“科学”——一个“多动症”学生的个案研究

学生偷窃:一个值得深思的教育问题

母女之争:你的头发你做主

学生教会了我宽容

清明的思念

笋娃娃漫游聪明国——“00后”学生的习惯教育

苦恼的一年级

“摘菜”

唤醒自尊——回应《信任》

给他个台阶——回应《信任》

批评教育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回应《被激起来的耳光》

在教育叙事中凝练出实践智慧——回应《被激起来的耳光》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4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 职业倦怠成因 应对策略

Maslach的倦怠三维度理论把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1)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即是个体对压力的评估,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2)非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即是个体对他人的评估,表现为个体以消极、否定、麻木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3)低个人成就感(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即指个体对自我的评估,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Maslach,1997)。事实上,职业倦怠并不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即时反应,而是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期里,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各行各业职业倦怠的形成及危害都并非偶然。大学英语教师这一群体是比较容易受到职业倦怠伤害的一组群体。职业倦怠不仅对教师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起着明显的阻碍作用,而且对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教师专业发展、全球化人才的培养起到制约作用,值得引起社会及个人的广泛重视。

一、大学英语教师的困惑及职业倦怠成因

笔者先后于国内两大外语院校从教大学英语八年整,常有这样的体会:非英语专业(俗称大外)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学习兴趣及热情相对较低,而教师较早出现职业倦怠现象的机率也较高。面对大学英语四、六级等考试压力与课堂改革势在必行的迫切要求,教师不得不在应试教育与课堂创新二者中游走,企图找寻中间道路的同时却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工作付出与其成就感难成正比,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出于社会偏见,或是传统的错误看法,大学英语教师在专业圈子里似乎被看作是处于类似二等公民的位置。同样令人忧虑的是,许多大学英语教师本身也有着较强的自卑感,认为自己在长期的大外教学中,专业没有增进反而退化,在教学科研、业务发展及专业深入研究方面不如英语专业教师。于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思进取,面对压力困惑感到力不从心,放弃努力的情况不在少数。以下,将从通过了解大学教师中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种种困惑入手,分析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成因,进而从教师个体的视角提出有关应对方法。

成因一——教学工作量大、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的困惑

众所周知,大学英语很难像专业英语那样实行小班教学,通常都在50人以上,多则是上百人的大课堂,其教学工作的强度是小班教学的多倍。而面对学生人数众多的课堂,教学效果实则难以把控。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课后备课及作业批改量都异常繁重,迫使教师处于非正常的高负荷运转中,极易导致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且身心互为影响,健康状况亦令人堪忧。长此以往,不少教师尚不到七年之痒的工作阶段,就已经在工作中提前出现衰退的迹象,职业倦怠状况由此产生。

成因二——应试压力与教学创新冲突的困惑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地深入,传统的应试教育有待逐步改革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上教师的教学日程。然而,一方面要求素质教育,一方面却仍需强调考试的重要。传统的教学方式虽不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但却可以帮助学生应对复杂的考试,掌握足够的应试技巧。尤其是当下的诸多考试仍将一些连英语是母语的人也常犯的细微的错误来体现考试难度,大外教学自然就难以脱离应试教育的轨道,而教学创新、兴趣课堂则无从谈起。事实上,作为教师,深知这样的教学活动与提高实际的英语应用能力毫无关系,反而往往会把学生引入歧途,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同时也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则和测试目的,但也只能慨叹一己之力实在有限,但求不要误人子弟。于是,面对课堂上无精打采的学生,不少教师也坦言其内心迷惑而无助,甚至会感莫名的亏欠与自责。

教改原本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校方如若过度强调教学创新,学生也一味期望课堂的趣味和新颖,教师则不得不否定自身既有的传统教学经验,以迎合多方的期待,把原本熟悉并行之有效的老方法都抛掉,竭尽全力使自身在课堂上改变原有的风格。即便如此,跟前卫的教法相比,仍自觉落伍老套,岂能不心有戚戚焉?

成因三——疲于教学,无暇顾及科研,职称上不去的困惑

由于教学任务过重,备课量大,同时还必须兼顾家庭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师业余能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其实是相当有限的。疲于教学,无暇顾及科研,职称因此也久久上不去,这也令许多教师叫苦不迭。尤其是评职称期间,不得不以牺牲睡眠及健康为代价,经常挑灯夜战,以期早日,评上相应的职称。为此不少教师选择去研究容易的其它领域,无法兼顾专业兴趣。写论文成了疲于应付,毫无成就感可言。为了评职称,大外教师们还不得不花大量时间来补习那些完全没用武之地的第二外语。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职称评定大多是以发表相应档次的论文及规定数量为重要参数指标的,这使得长期以教学为重,经历了多年论资排辈等待的教学型教师们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教学能力平平,亦或是刚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尽管上课时间不长,但由于有相应,很快评上了高级职称,其岗位和工资都遥遥领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挫伤前者的工作积极性,或导致原本敬业爱岗的心理失衡。

成因四——教师进修发展的困惑

许多大外教师作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属于教学型的人才,多年以来紧紧地围绕着四、六级英语考试的指挥棒转,如何提高本校学生的过级率几乎是他们工作的全部意义。他们在无私奉献的同时也失去了进修学习的最佳时机。令人深感困惑的是,虽然大家都知道专业危机感和生存危机的存在,却没有合适的办法加以解决。

国内外语类的硕博点、进修点较少,竞争激烈,入学门槛高。对于当年的一批因本科成就优异而留校任教的教师而言,校方并无专门的继续培训计划,于是随着新进的硕士、博士的涌入,前者就由先进变为落后,此种落差难以调试。不少人也自行完成在职研究生学习,但要拿到学位的关键却不在专业上,而是取决于全国的二外统一考试,为了体现“宽进严出”的宗旨,其试题难度之大,非一般研究生考试可比,通过率之低堪称众考试之冠,其本末倒置程度着实令人匪夷所思。此外,公派出国进修的机会名额相当有限,能落到大外教师头上的更是鲜见,加之僧多粥少,校方更无力顾及这一群体的广泛需求,亦无法做到以人为本,照顾最迫切需要提高的教师。正如戴曼纯(2004)曾尖锐指出的那样:“大学英语教师的进修和科研经历非常有限,这也影响了他们的业务水平的提高。” 如果此类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产生倦怠心理是无奈的,但也将会是难以避免的。

成因五——教师评估求全责备的困惑

当前,各类评估盛行,学生给教师打分,学校对教师进行考核,虽然有其特定意义,但过多片面的甚至不公正的负面反馈深深刺伤教师们的自尊和热情。多年的观察发现,学生们喜欢教学方法灵活,课堂气氛活跃,幽默开朗,能做学生良师益友的教师。这样的老师善于与学生交流,也往往会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但由于科研成果不够理想,学校的考核成绩平平,无法客观体现该教师的综合素质。而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灵活性和幽默感、课堂气氛较为沉闷,虽也是一心一意搞教学,却也往往遭到学生有失公允的比较和排斥。这样的情况,表面看来是学生或校方的原因造成,但实际上却是继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后的另一主要矛盾的体现,即教学型和科研型教师没有单独的评价体系,都不得不共同面对的双重素质评价标准这一矛盾。由此可见,我们一贯呼吁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却往往忽略了教师也需要人文关怀。

成因六: 学校人际相处的困惑

学校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组织,它对个体行为既有助长作用,又有削弱作用。学校氛围好,尊师重教,上下级关系融洽,沟通顺畅,教师就会有安全感、自信力,就有助于缓冲其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降低教师倦怠的发生。如果学校同事关系紧张,则容易丧失归属感,并感到压抑,迁移到工作中则是导致压力加剧,从而诱发倦怠。通常来说,缺乏直接上级(如教研组长、系部主任等)的支持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而上级缺乏同情心、办事效能差,通常是教师抱怨的内容,也极易导致倦怠的产生(曾玲娟,2002)。因此,当职场人际关系恶化,并缺乏一个宽松和谐的外环境,也会导致职业倦怠。

二、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综上所述,职业倦怠起源于个人、组织与社会等各个环节,大外教师中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是客观事实,具体到个人或各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又有较大差异。对于组织和社会方面的改良和应对策略,已有很多的文章涉及,本文毋庸赘述。但是自身的能动作用不可小视,基于上述倦怠成因分析,笔者有以下几点教师个人应对策略可供参考,一旦发现倦怠状况,第一时间从自身做起,使危害尽快消除或缓解。

首先,作为任何一名大学教师,面对知识更新迅猛的时代,自身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工作中也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更新知识。在这个“publish or perish(不发表就淘汰)”的时代(Hanson,1998),更应当不断提高学习和研究能力。尽管存在教学与科研的压力,但科研工作是大学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素质具体表现的形式之一,故大学英语教师自身有责任克服对科研产生的畏惧心理。刘润清教授在《一个英语教师的自述》一文中指出:“科研是一个艰苦的历程,关键是有没有科研的意识,能不能处理好科研和教研的关系。”科研上去了,职称上去了,内心的底气和自信也就充满了,成就感就必定取代倦怠感。

那么,如何应对教学科研的双重压力,处理好教研和科研的关系呢?夏纪梅教授提出较好的解决方法: “在大学任教必须具备研究能力。任教者应该为教学搞科研,或为科研搞教学。能够用量化手段和质化手段研究语言教学及语言学习(2002)。” 因此,这意味着大外教师要在强化科研意识的同时,还要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科研理论和量化手段。再结合自身的兴趣或结合本校、本学科的需求,尽早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积极地培养自身科研兴趣,变压力为动力,变课堂为科研的基地,努力使科研与教学相长。只要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再通过教学工作的积累和结合教学改革中所发现的问题,使科研工作走上正轨,最终就有望获得教学科研的双丰收。

其次,进入任何一个专业领域,都应始终保持一个虚心受教的心态,这样才能在比较和借鉴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借助他人的引领, 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常言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时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会胜过自己许多次课的摸索。同理,经常与那些科研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同事交流,不但能帮助自己尽早确立科研方向,还能少走些弯路。有时同事的一个观点,一句话,一种做事的精神和态度都会使自己终身受益。比如,当前,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组织教学是大学英语改革的重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冲击,一些中年教师缺乏学习新技术的冲动并难以开口向青年教师请教,只对新事物加以抱怨。殊不知师亦不必贤于弟子,另一些同龄教师却能在技术上虚心请教同事,甚至学生,主动抓住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交流创新体会,改进原有教学的模式,因而深受学生好评。这正如Donald Freeman所言,心态是先于技术和知识的。只要勇于尝试和探索新事物,掌握先进的教学辅助设施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难。

此外,有意识的改变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如耐心、坚强、乐观、幽默等,也可以很好的帮助已出现倦怠症状的教师在自己有意识的情绪调整过程中克服倦怠。当然,还可借助于他人力量,找同事朋友倾诉、或找有关专家咨询都是缓解倦怠的良好途径。

再次,有了良好的心态,接下来就要有一个合理的目标计划克服职业倦怠,如制定一个一年、三年、五年的自身发展规划,静下心来分析并逐步解决工作中的困难。然后将计划付诸行动,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胜利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作为教师本人,应清醒认识到倦怠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是问题的关键。同时在制定计划和实施过程中,通过学习时间管理技巧,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中学会适当放松,也有利于防止倦怠的出现。

三、结语

教师的职业倦怠对自身、学生、学校乃至社会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现实生活中许多活生生的教训让我们看到其危害无异于庸医误诊病患所造成的伤害。虽然这二者有诸多不可比之处,但却都属于不可轻视的社会问题范畴。大学英语教师在高校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解决其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个社会都应该关心支持。衷心期待有关部门切实关心教师的困难和需要,建立对教师的合理的角色期待,给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大学英语教师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挑战和压力,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需要,教师自身应该加强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端正心态,逐步挖掘自身潜力,从大局出发,努力克服职业倦怠心理。创建和谐社会首先从个人做起,愿广大教师们早日告别或远离职业倦怠,重塑美好师者形象。

参考文献

[1]Leiter, M. P., & Maslach, C. (2005). Banishing Burnout: Six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Your Relationship with Work[M].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2] Farber B. A. (1991). Crisis in Education: Stress and Burnout in the American Teacher[M].San Francisco, CA: Jossey Bass.

[3] Kathleen M. Bailey, Andy Curtis & David Nunan, 2004, Purs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Self as Source[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 曾玲娟.《新世纪的关注热点:教师职业倦怠》.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2.6.

[5] 夏纪梅.《大学英语教师的外语教育观念、知识、能力、科研现状与进修情况调查结果报告》[J].外语界,2002,05.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5

特殊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残疾人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而且提升了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特教事业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文明和社会的进步。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特殊教育要和其他教育均衡协调发展,而改革和发展特殊教育是我们每位教育人必须履行的责任,更是我们特教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一、巴州区特殊教育学校成绩与经验回顾

巴州区下辖特殊教育学校1所,创办于1992年,是一所对视力、听力、智力障碍适龄残疾学生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也是巴中市唯一一所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职教育为一体的残疾学生寄宿制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102平方米;现有学生264人,18个教学班级;现有教职工46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4人,省级骨干教师5人,本科学历28人。

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有爱无碍,启智增能”为办学理念,以“自强不息,知行合一”为校训,以“以学生技能发展为目标,以教师专业成长为重点,以学校特色发展为方向”为办学思想,坚持走“语训-康复-学习文化-艺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就业”的办学之路,以学习文化为基础,艺术发展为特色,职业培训为重点,全面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先后组建了声乐、器乐、舞蹈、话剧、手语、书法、美术、手工、篮球、网球、羽毛球、田径等社团。毕业的盲生全部就业,多名聋生先后毕业于湖南长沙职业技术学院、郑州师范大学等高校,现已走上工作岗位;同时学校艺术方面成绩斐然,孩子们因为个人的才艺展示了各自的精彩。编创的舞蹈节目《门》获四川省第二届残疾人艺术节舞蹈类银奖,舞蹈《爱•无尽》获四川省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节舞蹈类一等奖;学生张秋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六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荣获网球团体第二名;秦晓芸在第四届巴中市运动会羽毛球比赛中获团体、单打两枚金牌;徐鑫在第四届巴中市运动会网球比赛中获团体、双打两枚金牌。

巴州区特教学校呈献给党和人民无数教育奇迹和灿烂微笑,呈献给残疾孩子无数生存本领和精神力量,巴州特教事业蓬勃发展,巴州特教学校在川东北独树一帜。巴州区曾被国家教育部、民政部、中残联评为“特殊教育先进区”,学校被国家教育部、中残联命名为“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先后被评为“四川残疾人之家”、“四川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四川省文明校园”、“四川省无烟学校”、“四川省卫生单位”、“巴中市最佳文明单位”……。

二、特殊教育的困惑和思考

1.送教上门的困惑与思考:

①困惑:不被人理解,有家长说:不需要送教,送了也没有效果;有的家长开始是高兴接待,后来也不怎么热情了;还有就是送教上门送什么?效果怎么样?

②试行:如我们学校利用周末、双休日开展“送教上门”服务活动,全校教师分成6个送教小组,按照计划各自驱车下乡,开始了对分布在各个乡镇的重度、极重度、多重障碍特殊儿童的送教行动。送教老师给孩子们送去文具、图书和学习教材,给他们捎去零食,部分教师还对特别困难的家庭捐了款。老师们陪他们画画,给他们讲故事,教他们唱歌,与他们互动游戏。

通过送教上门,让我们看到了特殊孩子的孤独,也看到家长的无奈与悲伤,我们作为特殊教育老师,无法做到满足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的教育需要,我们只能尽自己最大努力为这些家长们带去一些康复教学理念,引导她们进行家庭康复。但是送教上门需要付出很多,我们没有方法可循,没有经验可借鉴,教学过程充满困难,这些不能自理的孩子们总带来很多突发状况,充满挑战。

③思考:为使“送教上门”活动更有针对性,学校因人而异,我们的方法是拟定“一对一”个性化教育方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感统、言语、情绪、心理等康复课程;二是洗脸、穿衣、吃饭、如厕等生活和社会适应课程;三是生活语文、实用数学等文化课程;四是畅游、体育、美术、娱乐等艺术休闲课程。

送教上门是送教育、送康复、送温暖。“送教上门”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特殊教育工作,平凡而又艰辛,任重而道远!也许我们不能改变孩子们的人生轨迹,他们的生理缺陷也无法逆转,但只要我们“关注于心,关爱于行”,用实际行动切实保障这些特殊儿童拥有受教育的权利,让他们体验到教育关怀的幸福,我们就能缩小甚至改变上帝对他们的不公平!

2.资源中心的困惑与思考

①困惑:资源中心建设:各地建设标准不一样,比如成都特校投入1500万,建筑面积一幢楼,很大气很规范;我们缺场地、缺经费、缺人员;

②思考:资源中心应该发挥的作用:一是全区随班就读工作的检查指导;二是全区特教师资培训;三是家长的接待和培训;四是残疾儿童少年的筛查鉴定;五是规范随班就读资料要求及管理档案;六是送教上门一人一案管理档案。

但是这些工作光靠学校是不能完成的,必须行政领导重视,层层落实责任,才能正确开展。现在目前条件不成熟,大家无法完善资源中心的作用。今天我提出这个问题,有待于今后共同探讨。

3.职业教育的困惑与思考

提升计划中要求扩大非义务教育阶段的规模,向两头延伸:学前教育、高中教育。提法是对的,但实施起来困难,残疾学生的职业教育是重要,要让学生学得一定的技能,融入主流社会,将来自食其力才是根本……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6

一、冲破以‘教’为中心的陈旧教学方法,实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据此,我们在语文新课标的理念下,大胆冲破“以‘教’为中心的旧教法,实施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勇于进行“三改”:

一改,以“教”为中心的灌注式教学,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我认识到: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导学”,应强调在导学过程中“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去求新知、练能力。如教学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的第一单元。我在引导学生掌握“遵路、入境、悟神”的阅读方法后,便极力鼓励学生自主运用学法去略读、精读,边读边思,在略读时初思,在精读时深思,并在读、思结合中生疑,在生疑基础上质疑,在合作学习中交流、探究,然后在质疑的基础上析疑、解疑。由此使学生的学习别开生面,发挥了主体学习精神。在自己动口、动脑中感悟到:我们要学习课文作者在生活的感受中,去展示多姿多彩的生活。

二改,“指令型”教学为“创生型”教学,卸除不顾学情、不看生活语文,以己定的主观臆测进行教学的陋习,大胆拆除妨碍学生灵性思维与创造激情的教学樊篱,尽力使课堂能洋溢“希望的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的魅力”,从而吸引了学生自主地发展,变“认知的困苦”为“求索的乐趣”;变学习的负累为“生命的享受”。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和朱自清的《春》在教学前我先引领学生到田野感受大自然的美,到村上敬老院去感受充满关爱之情。然后,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由于学生先有观察和有感悟,因此,在课中阅读课文时,很快进入课文境界:旎的春光,多姿的冬天,美好的画面一一顺畅跃入脑际,读完课文后都像课中描写的人们那样,对大自然和人际和谐交往产生一种眷恋和热爱,达到了课程教学的目标。

三改,对学生的评价体系,由“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变为“全面关怀学生的发展”。在课程实验初期,我们老是停留在传统的应试型困惑中,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只考虑分数高低,卷面好坏。实验一段时间后,笔者在进一步学习课程改革纲要中认识到“只看分数”,“只管书面答案”有悖于课改精神,于是主动创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于是一改应试教育的做法,在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方面,建立自评、他评相结合以鼓励发展为主的评价体系。

二、甩掉呆板、落后的“五环节教学”模式,打造“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语文学科有语文教学的特点,除了和其他学科一样要注重工具性、基础性、科学性之外,还有它的人文性、语文性,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科的教学特点,通过“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教学去实现提高知识水平,培养实践能力,提高对人的思想、态度、价值观的素养。基于上述认识,我在实验新课程教学前期,便意识到学科特点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因此,下意识甩掉教育全盘苏化时期所留下的落后、呆板的凯洛天“课堂教学五环节”模式(每节课都呆板地进行“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样呆板的教学五环节),注重着力打造充满“语文味”的语文教学,把它上成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语文课堂。

我的做法:一是,首抓教师与文本的早期对话。认真研读文本,提前走进文本,成为文本的知音,为课中能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打好基础,接下来,我再用心挖掘文本中的教育资源,最后再科学地预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本手段和流程我还特别着重考虑如何突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位置,促使学生学会读书的达成。以利在具体操作时能“以读为‘经’”,以字、词、句、段、篇及其写作手法的理解为“纬”,做到读中有感,感中有悟;二是,在课中着力抓住基础,注重积累,努力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例如教学《勇气》一课,我课前不惜时间与文本做好先期对话,走进文本,并且细挖文本中的教学资源,然后结合学情、预设教学流程,在课中则在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情况下,引领他们进行“主学、主问、主探、主评”,从中创设“生成”,这样便形成了课堂生成的亮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测课堂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我在课中引导学生“主读、主问、主探、主评”中,还注意不拘泥于课前预测,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变动,由此便实现了动态生成,既有预约的精彩,又能呈现出动态变化,实现“动态生成”。

三、从只局限于课本教学资源中解脱出来,大力拓展语文教学资源。语文是一门具有丰富内涵的学科,“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语文,语文教学中也处处离不开生活”。有专家说:“我国幅员广阔,风俗习惯各异,语文教材本身即使编得再好,也不免有先天不足的缺陷,由此决定着了课本资源的局限性”。由此可见,我们的语文课程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教学,而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把学生学语文放在大社会大环境中。我在这个问题上,首先实验的是认真开发校本教材,把学校所在地和校园里的自然风景、名胜古迹、校园文化,民俗风情都列入语文学习范围,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并根据各自熟悉的情况选择自由作文。当学生对校本教材的学习有了兴趣后,再拓展到在看电视、看报纸时留心国内外的主要事件和家庭生活、社会进步等现象与课文教学结合起来,带进课堂的范文学习之中,把课文与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从中提高语文素养。实践证明,这样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分析更为透彻,练习作文内涵也更为丰富。

诚然,我们的语文课程教学还正在实验中,应该说我们的课改欲要达到理想境界,路程还很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7

【关键词】中升本;护理;情况调查

辽宁省实行普通高等教育中升本考试是我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研究者所在单位也从2012年起开始招收护理学(中升本)专业的学生,但是“中专毕业生”身上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本科生”的一些特质,逐渐对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日常管理等工作提出了挑战。在这种情势下,对中升本护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深入剖析显得尤为重要。

一、调查对象、内容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级护理学(中升本)专业学生323例,2015级护理学(中升本)专业学生333例。

(二)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包括自我认知、家庭特点、学业困惑、求职就业等四个维度,38项内容。

(三)调查方法

采取自设调查问卷法。由研究人员向受试对象讲解调查的意义、方法后,由受试对象独自填写,当场发放当场收回,发放问卷656份,回收650份,回收率99%。

二、结果

(一)自我认知

这部分从自身欠缺的素质、日常表现等方面对中升本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2014级与2015级之间无明显差异。受访者认为自我管理能力或学习能力是自身欠缺素质的达到60%以上,课堂纪律方面选择好的也不超过20%。具体见表一。

(二)家庭特点

第二维度从家庭基本情况、家庭经济情况等方面,四项内容,了解中升本护理专业学生的情况。家庭基本情况的结果显示各年级现状基本趋同,家庭经济情况方面中升本护理专业学生中家庭贫困学生占1/3。具体见表二、三。

(三)学业困惑

学业困惑包括专业理论、临床技能、英语学习的感受、习惯及需要加强的课程教学等方面内容。在学习感受的三项内容中,表示对专业理论、英语学习感觉吃力高于临床技能。在复习考试这项中,有半数受访者选择期末突击复习这一不良学习习惯。护理专业实践教学被排在需要加强的课程教学的第一位。具体见表四、五。

(四)求职就业

第四维度求职就业主要通过是否有职业生涯规划、是否有明确的实习意向、是否有明确的就业意向、是否了解本专业就业情况、求职定位等项目,对中升本护理专业的学生看法进行了解。在对中升本学生培养中,被认为最需要改进的是就业服务。非常明确有职业生涯规划、实习意向、就业意向均不足20%。具体见表六。

三、讨论

(一)在各维度调查中不同年级中升本护理专业学生基本趋同

两个年级的护生在自我认知、家庭特点、学业困惑、就业目标等四个维度,共38项内容的调查中的观点相近,说明这一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相近,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他们做整体的规划和统一的目标。

(二)在自我认知方面得出的结果比较客观

中升本护理专业学生对课堂表现,有无迟到、旷课现象等问题的看法,2014级、2015级分别有90%和79%的学生认为有旷课、迟到现象,这与对中升本学生欠缺的素质的看法相互印证(两个年级认为中升本学生欠缺自我管理能力或学习能力的均已超过半数),由于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缺失,导致迟到旷课的情况发生,课堂表现也因此不太理想。因此,中升本学生的辅导员老师应重视日常管理,帮助学生提升自律意识。

(三)家庭特点

结果显示,2014级和2015级中升本护理专业学生中只有18%和15%的家庭父母双全,但是却分别有21%和24%的学生不同时与父母亲生活在一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注意这部分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心理状态的情况。另外,两个年级共有30.5%的学生处于贫困家庭,这是一个较庞大的数字,提示我们应该重视帮扶助困工作,以引导贫困家庭的学子自立自强。

(四)学业问题突出

首先,知识结构不均衡。虽然在中专阶段学习过护理专业,但中等职业教育“重技能轻理论”造成中升本的学生在技能方面能够比较轻松地驾驭,但在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就显得比较吃力。再加上初中基础比较薄弱和高中阶段缺失,造成中升本学生进入本科阶段后,在文化课提别是英语学习方面的巨大困难。其次,学习习惯较差,缺少主动性。调查显示,受访者中只有7%的2014级学生和15%的2015级学生有上自习的习惯,而靠期末突击来应付考试的达到半数。在学习非常吃力的内容中,中升本护理专业学生将英语排在第一位,然而在加强英语学习过程中2014级和2015级分别有62%和54%的学生并没有采取措施,缺乏学习主动性。

(五)求职缺乏计划,就业好高骛远

就业服务在本次调查中被认为是最需要改进的,这说明中升本护理专业学生非常关注未来的就业去向,但是他们却缺乏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表现在对本专业近年来的就业没有充分了解,实习与就业意向明确的学生均低于20%。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普遍对毕业后就业定位过高,选择三甲级以上医院的学生占到70%,这与整个就业市场对中升本护理专业学生的定位不符。以上均提示就业指导工作者应引导中升本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择业观,帮助学生制定符合自身特质的职业生业规划,鼓励学生用“先就业再择业”的心态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小结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8

关键词: 新理念 困惑 自主 生产 对话

数次的学习和培训,确实让广大一线教师耳目一新,教学观念也逐渐明朗。然而,现实课堂教学并不乐观,教学中时常出现与新理念相矛盾的境况,让很多教师无所适从。我综合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真实感受,将几点困惑呈现如下,望得到同行和专家的指导。

困惑一:“自主”该如何收放自如

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若引导过多,教师过于强势,学生的自主性就会受到影响,学习效果也不会理想。因此,新课程理念倡导,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今,自主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但一谈起课堂教学,很多老师跟我一样很苦恼,觉得“让学生自主学习”只能是备课时的一种美好愿望,而真正要在课堂上实施却难以实现。

就拿我们学校来说,每个班的学生人数都很多,少则50,多则70以上,学生挤满了课堂,加上学生大多来自基层,素质参差不齐,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上的问题很多。一节课下来,一些教师,特别是低年级教师,课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纪律维持和行为规范教育上,教师若稍稍松一松,学生就会信马由缰,各行其是,教学无法正常开展。教师释放空间想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提问和回答,结果不是无趣、无意义的回答居多,就是举手的寥寥无几,能主动回答的也总是那几个孩子。老师努力让学生自主,学生却不想做主,甚至不喜欢做主,课堂往往陷入僵局,大部分学生还是习惯等待答案。无奈,自主教学在课堂上的“屡试屡败”,让教师只得放弃事先的教学设计,重新牵着学生一步紧跟一步,学生被拽得紧紧的,课堂节奏紧张,一节课下来,教师很累,但欣慰的是教学内容终究完成了。因此很多教师感慨:让学生自主是奢望,还是教师盯紧点好。

也许有人会说,肯定是因为教学枯燥单调,学生不感兴趣,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但在很多大赛和观摩课堂上,孩子们学得不是挺津津有味、自动自主的吗?那样的课毕竟不是常态课,且为上好那样的一节课,需执教者非常规的付出,如教师要对课件、教案、课堂反复地修改和打磨等,可以说,这样的高效课堂是高成本换来的,这不是常态课能做到的,也不应该是常态课所追求的。如何在常规课堂上,让大班额背景下的孩子更自主、更有效地学习,是我校教师普遍难解的困惑之一。

困惑二:“生成”该如何自然绽放

课堂是个动感地带,学生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因此,教学时,我们不仅要有充分的预设,更要随着课堂进程及时捕捉生成资源,并予以敏捷回应,这样的课堂才具真正的灵性和开放性。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也很羡慕那些名师课堂,教师的一次次启发,让学生绽放一次次精彩,给人印象深刻。我也尝试在课堂上以精心创设的情境和宽松的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以期待生成之花自然绽放,可往往事与愿违,正如很多教师苦恼的一样:现在的孩子怎么都怕开动脑筋?如在教学《丑小鸭》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画面想象丑小鸭离开家之后,可能还会遇到什么情况?学生的回答基本跟课文描述的一样;不是被某某动物讥笑,就是被某某动物追赶……我没有灰心,继续启发道:大胆想象,哪个还有不同的想法吗?一片沉寂后,学生回答的还是某某咬它、某某啄它之类的,我心里虽有些不甘,但学生已经尽力了,考虑到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我赶快进入下一环节。一节课就这样在按部就班中结束了,虽然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听课老师们给出了“教学扎实,但生成很少,课堂有点沉闷”等评价。我也尽力了,这让我感到有些困惑。无独有偶,在一次全县观摩教学活动中,我听到的杨老师执教的也是《丑小鸭》一课,当时很兴奋,心想:这下我可以好好学一学她在课堂上是如何启发生成的了。杨老师是一位年轻的老师,朝气蓬勃,语言很富有感染力,课前互动就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杨老师的开课自然顺利,接下去的教学各环节也很顺畅,孩子们在杨老师的引导和不断鼓励下感情朗读,自由交流,积极回答。巧的是,杨老师也设计了和我那次课上同样的问题,我静静地看着听着: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课堂气氛很活跃,可遗憾的是,孩子们回答的不是重复,就是相互模仿,杨老师笑容可掬地频频点头,又极尽耐心地启发道:丑小鸭会不会遇到其他不一样的情况呢?接下来的回答仍如出一辙,杨老师的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苦涩。课后评课教师对杨老师给予了很高评价:教学设计精致,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教师的评价语精彩得当。但也提出了美中不足的一点:课堂生成太少。是呀,为什么现实课堂生成就那么难?

困惑三:“对话”该如何深层推进

在以“人本”为核心价值取向的新课程改革中,对话教学理念已成共识。因此,课堂上如何实施有效对话就成了教学必需。静观近几年的课堂教学,我们都在努力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将对话积极引入课堂。怎样通过巧设问题和创设情境催生精彩对话成了课堂的主题。于是,李老师的课堂上:读题质疑,初读设疑,逐段学习,逐段提问;吴老师的课堂上:创设情境,以问题开道,从问开始到问结束。可见,课堂无问答,对话就无法持续。可是,课堂上有问答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了吗?这让我们深感困惑。如《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中,课堂是这样展开对话的。

1.师:想想课文中哪几个小节写了大自然的语言?(生答)

2.师:你们发现大自然的这些语言都说了哪些方面的内容?(生答,师评价)

3.师:瞧!大自然的语言上到天文,下至地理,涉及方方面面。你们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生答,师评价)

4.师:再想一想,大自然的语言“妙”在哪里呢?(生答,师评价)

5.师出示句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自由读文后回答,师评价)

6.大自然用这些语言和我们说话,它真的说了吗?(生答,师评价)

7.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发现、读懂这些妙不可言的大自然语言呢?(生答,师评价)

8.师: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说说你还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生答,师评价)

细究以上对话,这些问题基本上不需深入思考就能问答,有的在课文里就能找到,如第1、2、3、4、7五个问题;有的在老师的暗示下稍作思考就可以回答,如第5、6两个问题;只有第8个问题具有不确定和开放性。

其实,不论是常态课,还是大赛课,师生对话与上例大多大同小异,教师都是心里揣着现成的答案,让学生在限定的问题里猜想一遍,回答老师已有答案的答案,学生极少提问,更没有反问和追问,对话在浅表层上来回,不及内里,甚至极少触碰学生的已知经验和生命世界,这样的对话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而我们已然习惯,如何超越,如何改变?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

[2]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11).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9

邢广莹 邢 蕊 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 300350

【文章摘要】

课堂教学是所有教育层次的主要教学手段,也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中职教育虽然在人才的培养定位上更加倾向于应用型,但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手段。但是作为一线的中职教育工作者却对中职的课堂教学充满了困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来源于多方面的,本文就将主要以中职教师课堂教学困惑及其原因分析为切入点,简述中职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困惑,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探析。

【关键词】

中职;教师;课堂教学;原因

1 中职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困惑

1.1 管理方面的困惑

中职教学课堂的纪律问题一直是困扰众多中职教师的一个难题,如果课堂纪律得不到有效保障的话,那么很难进行有效地课堂教学。虽然教师具有监管课堂纪律的重要责任,但是鉴于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使得课堂纪律的管理成效一直不高,这也成为了困扰中职教师的一个重要难题。

1.2 组织教学方面的困惑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中职教师关于课堂教学的困惑却愈加增多。主要表现在组织教学以及运用教学方法等两方面。其中组织教学方面的困惑主要体现在教师对于教材内容的把握上缺少准确度,不知道该如何掌握教材授课的尺度。许多专业课教师都很苦恼的就是,如果拿到一本书,哪里需要讲,哪里适合中职学生或者哪些内容能够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呢? 大多数中职教师都知道最难的知识点通常都会作为被放弃的内容,不光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是由于这部分知识属性决定的。许多高难度的知识点都属于认识型的而不是认知性的。可是到底如何有效选择教学方面的内容却成为了一个使中职教师困惑的问题。

1.3 运用教学方法的困惑

另外一个困惑就是,虽然大多数教师都知道选择轻松幽默类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大程度上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但中职教师不可能每节课都保持同一种教学方法的使用,这不仅要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和兴趣来选择,更要根据授课的内容和需要来选择。虽然近些年来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是真正适合中职学生的却少之又少,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就造成了中职教学在新型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方法和形式教学方法之间的选择上出现了困惑。

2 中职教师课堂教学困惑的原因分析

2.1 来自学生方面的因素

在中职校中,大多数学生在初高中时期的学习成绩都不是很好而且学习能力也不强,在班级通常是处于边缘的学生。这些学生们的基础相对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自然不能像成绩优秀的学生那样学习。难度较大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更难理解,这就为教师的教学内容选择增加了阻碍。另外,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这些学生自制力都不强,对于中职院校相关的规章制度也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经常出现违反学校的各种制度以及班级纪律的现象,如果不及时解决处理很可能导致其他学生的效仿,继而产生一个恶性循环阻碍学生以及中职院校的发展。这种客观性的因素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课堂纪律的管理难度,也会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实行带来更多的阻碍。另一方面,由于中职院校在定位上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层次上与其他高等院校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并且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相对不足,会使部分教师会出现内心的偏差。而且教师们长期面对学习基础较差学生的过程中,还会不断地遇到来自学习和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又由于许多学生在知识理解上跟不上进度,使得其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一直持无视态度,所以,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很多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缺少应有的信心,进而产生相应的困惑。

2.2 来自教师方面的原因

此外,在现实客观因素的基础上教师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首先,从思想层面来讲,部分教师就没有做到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而积极的探索应对,每当发现困难较大时,并且较长时间不能取得相应成效时便会放弃努力。其次,在教育专业的知识储备上还不够丰富,经验也存在欠缺,不能有效平衡学生兴趣与教学任务之间的关系,在相关教学工作的设定上还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对于自身的教学工作还缺少应有的反思,不能从自身的工作经验中去总结出实用的内容,使得其不能很好地去应对课堂教学的变化。

3 解决中职教师课堂教学困惑的重要意义

3.1 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才规格、层次以及类型方面的要求

消除中职教师教学课堂上的困惑不仅对于中职学校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具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应当符合发展人才需求的不同标准,而且知识面和技能等级以及相应的适应力也要更强一些。这是由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所决定的。劳动力的培养已经逐渐从低学历转变为向高学历的方向发展,并且劳动密集型也在向知识密集型发展。在这个大背景下,对于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所提出的要求也就更加严格。因此,消除中职教师课堂教学困惑不仅可以促进学校的发展,更加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才规格、层次以及类型方面的要求。

3.2 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对于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才的需求逐渐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方向偏移。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过后,各大中型企业对于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更高的准则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以及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发挥出中职学校的应有作用,就要对中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予以适当调整,首先就要从消除中职教师的课堂困惑开始。只有消除了中职教师课堂困惑,才能够使教师和学生都对课堂教学充满热情,进而强化人才的培养质量。最终既能强化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率又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4 结束语

中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了彻底解决中职教学课堂中存在的各种教学问题,解决教师的课堂教学困惑,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就应当仔细寻找问题, 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从根源上减少或消除低效或无效的教学行为,消除教师的困惑,使中职教师能够以最饱满的热情去进行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彭茂清. 中职教师课堂教学困惑及其原因分析[D]. 华东师范大学,2011.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10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新课改困惑思考本人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面对当前的新课改以及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形成了很多困惑。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困惑一:面对新课改,课堂互动该怎么办

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确实让学生耳目一新、热情高涨。但是,在课堂上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只是少部分个性张扬、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还有部分学生始终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逐渐形成了一部分学、一部分看、一部分在玩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越来越严重。

困惑二:面对农村学生,阅读空间该如何拓展

阅读能力提高带来的影响就是学生的阅读空间将会更加广阔。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其所需求的阅读信息是成正比的。因此,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农村初中非常有限的阅读条件和相对闭塞的信息渠道已严重制约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我们学校缺少城市学校所具有的阅读资源,学生回到家也没有相应的阅读兴趣,家长从自身的知识素质上也没有让孩子阅读的意识。再加上现在媒介的发达,孩子的兴趣已经发生了较大的转移,所以农村孩子的知识面越来越窄。

困惑三:面对弱势群体,我们该怎么做

新课标在学习方法上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但由于同班学生存在着智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在课堂交流活动中,那些性格内向,生性胆怯,基础差的学生,表现很不主动,学习动机明显不强。久而久之,成为课堂活动中的旁观者。另外,由于学校多数班级是超额大班,老师为节约时间,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往往偏向那些活跃的学生,以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那些性格相对内向、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得不到发言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就出现了比传统教育更为严重的两极分化,弱势群体增多。而对这些弱势群体,我们该怎么做?

困惑四:面对新课改,作文教学怎么教

提起作文,老师们就感到头痛,目前,我们的学生害怕作文,一布置写作文,他们就愁眉苦脸。编造作文,抄袭作文现象较为普遍,加之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基本功较差,学生写出的作文,内容干瘪,语句平淡,没有一点真情实感。教学中老师们也尝试了许多方法,如积累好词好句好段、范文引路、讲解写作技巧、开展活动、运用多媒体激发写作兴趣等。通过这些方法,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水平有一定提高,但对少数特困生收效甚微,怎样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丰富写作素材,全面提高学生整体写作水平,老师们还在进一步探究。

以上的困惑,是我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真切感受,也是我们在教学中所遇到的新课程要求与现实情况的距离。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让新课程带我们更多惊喜?我们值得深刻思考:

思考一:与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不如倡导师生互动学习

现在说到“自主性学习”,教师便不敢“多言”,唯恐因循了“满堂灌”“满堂问”的老路。其实与学生生活相重叠的选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疑、自己解答,或者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互助学习,然而对那些与他们的生活有距离的课文还是应该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把语言放在特定的语境和课文背景中去解读,必须要教师“扶上马送一程”。真正有效的教学既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也不是学习者盲人,原地打转,而是要在教师桥梁作用的引导下建构学习者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学习者自己的见解。否则,就会形成缘木求鱼。

思考二:挖掘校本资源,充实阅读教材

新课程让我们感受到的最直接的变化莫过于教材的变化。与过去的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浓郁的人文气息,选文的精美时尚,编排体系的别具一格,都深深吸引了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但是新课程的高能力要求,绝不可能通过有限的教材训练来达到。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自主提高的过程。作为边远农村初中,提供阅读的条件有限,作为农村初中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有限,这是我们一线教师不争的事实。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作为一个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来研究,让师生在专题研究中共同寻找,解决信息渠道会有许多。首先是办好学校图书室,还有就是利用好电脑室。如果教师能根据阅读信息补充,那会更直接,学生的收效又会因其较强的针对性而更大一些。

思考三:创设和谐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因人施教

教学模式受到教学观念、教学条件等制约,要靠语文教师自己去摸索、探究。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善于捕捉课堂中有利于教学的信息(比如对关键词句的品读),调适学生的心理状态,因人施教,才能焕发语文课堂教学的勃勃生机和师生的生命活力。

创设和谐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课堂气氛是由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以及教室中的环境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创设和营造,才能形成和谐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保持并发展和谐、积极的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有助于教师教学效果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