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素质培养十篇

时间:2023-08-02 17:35:28

青少年素质培养

青少年素质培养篇1

1. 心理素质的涵义

所谓心理素质,也就是指个性心理品质,它是以人的自我意识为核心,由积极地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它包括人的认知能力(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

心理素质有能动性、中介性、稳定性、独特性等特点。

2. 心理素质对青少年足球成长的作用

古今中外,大凡有作为和有成就的人才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从容面对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对心理素质在新世纪青少年人才的作用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现青少年足球成长目标的基础;②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足球的动力;③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足球事业成功的保障。

3.心理素质在素质中的地位

从各种素质发生顺序和重要程度看,心理素质是第一素质。当一个人进入社会以后,除了先天俱来的遗传素质以外,最先出现和形成的是心理素质,其他各种各样的素质都是伴随着心理素质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的。素质总水平=心理素质(遗传素质+基本素质+专门素质)

4.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掌握足球运动心理训练意义及训练内容

训练意义:①增强抗外界环境的干扰的能力。比赛的胜利与失败,不仅仅受运动员自身条件制约,同时还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如天气,场地,观众和裁判员等。这些外界环境的干扰,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到运动员的心理活动。②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加强心理教育,提高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运动员健康人格水平。③加强赛前的心理控制。良好的赛前心理状态,能使运动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体力,形成最佳的比赛心理状态,全力以赴参加训练和比赛,并取得优异基础。④进行自我暗示,形成良好的比赛心理状态。通过自我暗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坚强的信心,更好地进行比赛。

青少年足球运动心理训练的内容:①提高和完善运动员的运动心理能力。主要有肌肉运动感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视野,时空知觉,动作反应速度,动作准确性,注意特性,运动记忆,运动表现和念动能力,运动思维,感觉的自我监控能力等。②提高运动员的一般智力水平。这是因为现代心理学强调特殊能力,是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智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③改善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指运动员的性格、气质、兴趣、动机等方面,心理学家对优秀运动员的个性特征的研究表明,他们的个性特点是:情感高度稳定,性格坚强自信,善于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在训练和比赛复杂形势下,意志坚强,作风顽强,勇敢而有主动精神。

5.青少年足球心理素质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明确训练比赛动机。培养和激励运动员正确的比赛动机,淡化比赛名次,减轻心理负担。正确分析比赛中对手的情况,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才会调节他们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作为教练员不仅仅要注意到训练中的心理因素训练,还要加强赛前的心理控制,有目的地、长期系统地进行心理因素训练,并贯彻于训练的始终。这对于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竞赛意识,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发挥良好的技战术水平,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6.小结

青少年素质培养篇2

关键词:篮球运动;心理状态;身体素质

青少年篮球队员在比赛中,经常会受许多客观因素的干扰,如新的比赛场地、裁判、观众、成绩以及对手比赛风格情况等,都会给青少年队员造成心理压力。因此,在平时对青少年篮球队员进行科学的心理素质的干扰是有必要的,只有在比赛前做好饱满的心理准备,充分重视对手,才会逐渐提高青少年篮球队员身心的综合素质。

青少年时期篮球队员的年龄相对较小(12至18岁),其正处于文化知识、智力思维、肌体发育和心理成熟的重要阶段。在个别青少年运动员群体中存在身材条件、基本技术、道德素质高低不齐,心理相对不成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等特点。

一、培养青少年篮球队员稳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培养青少年篮球队员稳定的心理素质与专业的心理训练是息息相关的。通过专业的心理训练和心理培养,可以促进青少年篮球队员身心全面发展、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培养优良的场上作风、心理品质和构造独特的技术个性。

二、青少年篮球队员心理训练与文化知识磨合的必要性

在12至18岁这个年龄段,由于青少年篮球队员正处于文化知识学习的关键时期,课余的篮球训练与比赛需要篮球教练员与学校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协调与沟通,并争取学校政策上的支持与帮助。同时应理顺青少年篮球队员监护人与班主任老师的关系,改善生活、文化课学习、训练的条件,在文化课学习上请老师给予适当帮助与照顾,创造一个良好的学环境,做到文化课学习与课余训练两不误,进而可以全身心地积极投入训练中,让训练帮助学习,学习指导课余训练。

三、培训青少年篮球队员内在训练动因

青少年篮球队员内在训练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是推动其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刻苦训练以及创造优异理论学习、比赛成绩、为球队争取荣誉的重要条件。在组队初期,每个青少年篮球队员都会有自己的原始动机。作为教练员,应该重点培养青少年篮球队员比赛动机、明确技术动作的应用目的,采用合理、正确、科学的比赛技术动作。针对不同的比赛对手情况而随机调整自己的心理与身体状态,同时也需要加强场上思想品德的教育,使队员内在动机与团队目标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球队的每一份子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训练水平,形成合力,取得最后比赛的胜利。

四、训练与青少年篮球队员个性的关系

篮球运动是一项身体抗性强、场上比赛激烈的运动项目,青少年篮球队员的个性、气质、拼劲在场上训练和竞赛中都会充分体现出来。作为一名基层篮球工作者,平时要善于观察青少年篮球队员的行为、举止、心理变化,贴近青少年篮球的心理想法,真正了解每个青少年篮球队员的性格品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抑制和克服内心个性中的不足与缺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训练手段。

五、青少年篮球队员制订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

通常在组建篮球队前教练员应该做好组队前的每一项前期工作,如了解队中每位青少年篮球队员的个性、气质、行为特点、身体差异、训练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有针对性地制定一整套既要适合集体训练水平,又区别对待个别青少年篮球队员心理、身体的训练方案。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基层体育工作者,应多掌握青少年篮球队员的个性、气质、行为特点,训练中应该重视心理素质这一环节,发挥其个性和气质长处,抑制其弱点、不足。通过科学、合理的心理调节手段,调节青少年队员心理状态,既能保持高昂斗志又能情绪稳定,发挥或超常发挥球队水平,取得优异成绩,达到预定目标。打好篮球运动基础,为中国篮球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中国篮球协会.中国篮球协会审定篮球规则[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青少年素质培养篇3

摘 要 青少年运动员是整个运动界最具有生命力的生源,在我国运动员新老交替,成绩日益翻新的历史洪流之中,青少年运动员则代表了鲜活的希望与源源不断的动力。由此可见,关注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并对其特点研究针对性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河北省第七届青少年田径运动会为中心,展开了对于青少年跳高运动员的一系列调查,拟在试研究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方向及其突破点,希望可以对该项目的训练有所裨益。

关键词 青少年运动员 身体素质 训练方法

青少年运动员,这里尤指16岁到19岁的运动员。介于这个年龄之间,我们不难发现,基础力量和速度,包括节奏和协调性,都是在这四年期间逐渐起步直至成型的。一个成年运动员的各方面条件基本稳定,所以如何抓紧青少年培养应具备的身体素质,如何制定计划方针,是本人此次研究调查的重点。

一、成绩与运动员水平的研究

在河北省第七届青少年运动会的调查中我们得到了这样的数据:石鑫成绩1.65米,史欣欣成绩1.62米,孙凯彤成绩1.59米,年龄均为17岁,我们发现,前八名运动员的成绩上下浮动是较大的。本人调查得出了几点结论:一,运动员从业年限并不相仿,获得冠军的运动员训练五年有余,而二三名的运动员均在三年之内从事跳高项目,接触技术的时间并不深。二,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相差甚远,通过统计我们发现,运动员的基础力量的差距,是此次比赛名次差别的一个诱因所在。力量达到120公斤(深蹲)的运动员成绩较90公斤的运动员存在明显的实力差异。此外,运动员之间的能力也是良莠不齐的,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实际的训练手段以解决。三,技术能力的差异,从事跳高项目时间较短,另有其年龄承受能力与适应能力的原因,在专项技术课的累积训练时长是有明显不同的,这导致了运动员在赛场上发挥的能力,在相对于累积消耗运动量的对比上,具有较多训练技术能力的运动员明显占优。

二、青少年跳高运动员的现状以及训练办法

在后续的问卷调查中,我们针对几名具有一定身体素质基础的运动员的脚踝力量,短程速度(30米),以及起跳高度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跟进。拟在调查青少年运动员在跳高项目中所需具备的能力,在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之后有何变化。

在为期一周的第一次调查中,我们发现脚踝力量和短程速度及起跳高度能力较强的运动员能发挥出更好的成绩,而相对较差的运动员则成绩略低。进行这三项的练习,是根据本人从事跳高多年训练经验所采取的试用手段。在跳高项目中,我们不难发现,脚踝力量占优的运动员,在起跳瞬间的发力相对集中且巨大,足以支撑运动员在挑战高度时的需要。而短程速度是运动员在比赛时相对速度要求的一方面保障。另外在调查过程中,我们特地增加了起跳高度这个测试项目,这是对新型研究项目的一种探索,在本人调研考察过程中,有所发现的是,起跳高度,作为一个运动员非先天性条件的一个指标,可以通过专一的、具有针对性的手段加以练习,而非依靠大力量的身体训练或者随年龄增长的能力提升而提高,在青少年阶段经过有计划的身体素质培养,是可以令该运动员产生质的飞跃的。

关于脚踝练习我们采取的手段有:平衡垫转腿。运动员单腿站立于平衡垫上,另一条腿抬起做横向摆动,幅度尽量摆到最大,双臂保持侧平举,要保证身体的直立,不能倾斜或摇摆。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可以加强脚踝的能力,膝盖的力量,这种重复训练不仅可以单纯的防止伤病,还能够增强在转体过程中的蹬伸能力,是脚踝稳定性的必要手段之一。

在30米速度方面我们采取的手段有:一周两次30米短速度课,第一次练习采取计时跑的手段,一组6次,共两组。第一组的30米跑不计时,令运动员去适应30米冲刺的速度。在此期间应督促其跑的步频及技术动作,并以良好的技术动作完成计时的第二组。第二次练习为30米折返跑,采取不间歇的方法,共6次(即3次折返),锻炼运动员的短程冲刺能力,以及心肺功能。

关于起跳高度我们采取的手段有:跳高起跳动作50米,垫步跳动作50米两个动作为一组,共计6组。跳高起跳动作应注意反应灵敏,脚踝发力集中,不拖泥带水。按照要求做到,爆发力与身体动作协调一致,动作流畅不僵硬,发力意图明确。垫步跳则更多的要求了运动员的双侧协调性,有张有弛,注意动作的正确性。

三、总结

青少年运动员正处在身体和智力的开发阶段,如何制定其发展方向,制定发展方向之后如何分布计划,这是影响青少年运动员未来成绩水平、技术水平的关键所在。此次研究的跳高项目,本人具有一定从业时间,相对较为了解该阶段运动员的发展动向,此次调查研究的结果也是非常可观的。这可以证明,对于青少年跳高运动员,或者对于青少年阶段的运动员来说,有针对性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应该更多在比赛及训练中发现青少年运动员所存在的不足与长处,通过有明确计划的训练,达到成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培菊,贾庆彬.田径运动训练和比赛中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归因分析[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1.10(27).

青少年素质培养篇4

关键词 篮球运动员 心理素质 心理训练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1心理训练的意义

心理训练是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通过各种训练手段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运动员的心理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其目的是使运动员产生适宜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的变化,具有自我动员、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而比赛时心理上的变化对运动成绩有着很大的影响。落后时能沉着应战、冷静对待、关键时候能掌握战机,进攻成功率高,甚至超水平发挥。当队员心理准备较差时,比赛中就容易出现顾虑重重、动作犹豫、精力不集中、表现失常。在比分领先时就松劲、处理球随便、落后时就急躁。打法简单、失误增多,因此,教练在平时技、战术训练中要设想和估计比赛中队员的心理变化,作好应有的训练和准备,这样队员才能在赛场上发挥出较高的技、战术水平,使球队立于不败之地。

2少儿篮球队员在赛前和赛中常见的心理状态

运动员临赛状态是运动员赛前、赛中产生的情绪状态,这些情绪状态使他们身体机能发生某些条件反射性变化,其中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变化,物质代谢过程、脉搏、呼吸、血压、体温及汗腺、血糖水平等变化,这一系列变化是由于队员对竞赛的认识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对竞赛产生重要影响。

2.1亢进状态

求胜心切、自我表现欲强、高度兴奋、过分激动、动作不协调、比赛中失误增多、完成技术动作质量差,造成技术发挥不稳定。

2.2消极状态

情绪不佳、无斗志、力不从心、反应出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不振、注意力分散、体力下降、反应迟钝、动作缓慢缺乏战斗力。对比赛缺乏取胜的信心、缺乏克服困难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导致临场出现斗志不高动作犹豫、缩手缩脚、紧张失常的情况。

3少儿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心理训练方法

3.1激发和引导少儿篮球队员树立正确的运动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行动的原因,只有明确奋斗目标,才会有为目标而努力的行动。在所有的心理训练中,动机的培养是首要的。无论情感的变化,训练态度的建立,意志品质的巩固,都来自于动机的激发。动机的培养是长期、细致的工作,应善于引导,切忌简单化。因此,在培养兴趣的同时,要不断地向队员进行理想教育,进行从小锻炼长大后夺冠军为国争光的大目标教育。并为此制定出争创成绩的小目标。使队员明确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应付出的努力,并了解小目标的实现是大目标的必由之路。

3.2重视对集中注意力的训练

少年儿童时期是处于情绪波动较大的一个阶段,集中其注意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注意力集中是坚持全神贯注于一个目标,不为其它内外刺激所干扰。由于篮球基本技、战术熟练掌握的复杂性和赛场的千变万化,要使运动员从容对待,对注意力的训练就显得格外突出。训练中要提高队员注意对技、战术练习的指向和集中,提高优势兴奋中心,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3促进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发展

在运动训练极度紧张的条件下,决定运动员行为最重要的个性心理特征是运动员的动机、对比赛和训练的兴趣程度、个人的性格和气质等,心理训练可以对运动员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改善运动员的兴趣品质,发展或改变运动员气质的某些特征,促进运动训练所需的特殊能力的形成。

3.4念动训练

念动训练是指运动在感知觉的基础上,利用大脑中回忆出的动作表象、比赛或表演情景、身体感知和情绪状态,强化动作技能的一种心理训练方法。念动训练时运动员可在安静和放松的情况下,集中注意力在头脑中想象自己正在进行某一技术动作,或以运动经验想象出比赛的场景。念动训练开始可每天进行5分钟,随着控制表象的提高,可每天增加训练10分钟。念动训练可以帮助运动员形成精确的运动知觉,促进动作技能的形成和巩固,提高技术水平。

4结论

要培养出优秀的少年儿童篮球队员,除了在人员选拔、进行严格的篮球基本功训练、体能训练、技战术训练外,一定要从小进行有目的的心理训练,使不同个性的少年儿童篮球队员在长期的运动训练中适应心理机能的调节,调动各级的心理机制,克服胆怯、紧张情绪,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最终达到在比赛中始终保持精力充沛、情绪稳定的良好竞技状态,发挥出最佳竟技水平。篮球运动心理训练是现代化技术发展的需要,运动员心理训练就是对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的教育过程,使运动员具有提高运动水平所需要的心理品质,掌握自我调整能力,挖掘心理潜力,为在训练和比赛中身体和技战术的正常或超常发挥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民治.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 王惠民等.心理技能训练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青少年素质培养篇5

    但是,以实际情况而言,当下青少年的人文素养、文学素养普遍不高。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自1992年我国宣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进入急剧变革和加速发展的转型时期。以经济体制转轨为基础的中国社会转型,不仅是工业和经济领域的转型,即从农业国向工业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而且是一场广泛的社会领域的转型,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及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等正在发生全面、深刻的变革。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一方面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负面效应,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环境恶化、贫富分化、心理疾患等等。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素养的下降。以青少年而言,受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良思想、风气影响,一些青少年迷恋金钱,贪图物质享受,沉醉于感官刺激;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经济主义与工具理性主义的泛滥,还由于单纯强调专业化的实用主义教育所造成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对人文精神及其与之有关的文学艺术和文学艺术教育造成了巨大冲击;再加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在不断侵蚀文学的领地,挤缩着文学读者群,特别是由于近年来大众传媒所存在的娱乐化、媚俗乃至低俗风气影响,文学艺术教育受到空前严重的削弱,导致青少年的人文素养较低,滋生了诸如价值混乱、道德失范、缺乏责任、理想消解、精神萎靡、漠视生命、违法犯罪等比较严重的现象。

    人文素质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危及到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培育、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滋养。特别是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加速期,如果不重视培育理性和谐的理念和精神,不注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稳定”。[1]因此,如何加强青少年文学素质教育,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重大课题。特别是在我国出生率下降,人口红利面临枯竭,并且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农村留守未成年子女激增的大背景下,怎样有效培养我国青少年的文学素质,以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为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后备建设者,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素养有多种路径,但通过文学教育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素养是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文学作为人学,作为文化的集中体现,它包含着人的全部生命要素,具有娱情悦性、育美启智、锻造品德、增长知识、促进交流、讽谏教化、建构人心的多重复合效能,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般滋润着读者的心灵,对人的影响是深入、长久和全面的。因此,文学承担着丰富青少年精神世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提升青少年精神境界的崇高使命。

    通过文学教育培养青少年人文素养的主导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更新观念,提升文学素质教育的层次。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的精神家园,尽管它具有增长知识、讽谏教化、锻造品德、开发思维的功能,但它最终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使人获得精神的支持,得到心灵的自由和解放,给人提供的是终极关怀。因此,搞好文学素质教育必须更新观念,全面、深入认识文学教育的价值和作用。文学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完整地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使每个人都有一个理想、完美的生命,都能自由全面地发展。那种把文学艺术教育视作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等同于文学艺术知识传授和技艺训练的狭隘的功利化的认识和做法,弱化了文学艺术的价值和功用,是十分短视和有害的。

    2. 建构文学教育主体。通过文学教育培养青少年人文素养,入手点是文学教育,目标指向是青少年的人文素养。因此,要基于文学教育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素养,必须重视文学教育主体的建构。文学教育主体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方面。建构主体性文学教育模式必须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1)发挥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文学教育者的主体性表现为教育者在文学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前瞻性。主导性指文学教育者在文学教育中起着组织、指导、引导作用。能动性是指文学教育者能积极主动进行文学教育,并通过文学教育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素养。前瞻性是指文学教育既要立足现实,从受教育者的现实情况出发,又要放眼未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培养人。创造性是指在文学教育中,教育者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要不断优化文学教育内容,创新文学教育的机制、方式、方法、手段,取得良好的成效。文学教育者主体性发挥程度如何,决定着文学教育的功能与效率,决定着青少年人文素养培育的效果。

    (2)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文学教育者在文学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受教育对象的积极参与、配合,文学教育是很难收到很好效果的。传统文学教育过分地强调教育者权威、过分强调政治思想道德内容的灌输,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受教育者的思想,阻碍受教育者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文学教育目标的实现。要克服传统文学教育模式的弊端,就不应只是把受教育者当作被动的接受对象,而应把受教育者视为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学教育过程中来,从而使文学教育、青少年人文素养培育收到更加理想的成效。

    3. 提高文学教育者的人文素质,为青少年立表率。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素养既是内化于心的养成工程,更是外化于行的实践工程,既要使青少年学习人文知识、人文思想,将人文精神内化于心,使他们得到人文精神的浸润滋养、感受到人文精神沉厚博大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要躬行实践,知行统一,将人文精神化为有形的力量,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事业中通过言行举止体现出自己的人文修养。

    这就要求文学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加强文艺理论学习,准确把握文学的性质、规律,深刻认识、运用文学教育培养青少年人文精神的重要性,熟练掌握并创造性地运用文学教育培养青少年人文精神的特殊规律和操作策略;深入领悟几千年来中外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内蕴,涵养人文精神,锻造高尚的人格。另一方面,身教重于言教,文学教育者的人格对正处于快速发展形成过程的青少年的人格起着感染、激励和垂范作用。因此,文学教育者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人生境界启发、影响青少年,以自己的行为、做法感动、带动青少年。同时,在文学教育工作中要将人文精神、人文关怀融入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关心青少年生存、生活,尊重、关切青少年的需求、尊严与价值,让青少年在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中健康发展和成长。

    4. 政策导向,制度保障。青少年文学素质培养不只是文学教育者的行为,要搞好青少年文学素质培养工作,必须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和管理职能。

    (1)确立明确的培养青少年文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政策指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政府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以产值及其增长率衡量发展成就,GDP成为政绩考核的最重要指标。多年来唯GDP是论的畸形发展观,造成生态环境、食品安全诸方面的危机,损害社会的公平正义,对社会和谐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难以弥补的巨大伤害。要实现社会和谐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使经济建设与社会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就必须强化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提高以青少年为核心的全民人文素质,对于繁荣民族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国家和人民的文明程度,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具有根本性意义。为此,政府必须彻底转变发展观念,摒弃以GDP为核心的落后的发展观,确立和落实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更重要的是要尽快建立并完善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制度设计,以制度保障经济社会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尽管文学艺术只是对青少年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但是由于文学艺术以语言为媒介,具有深广的文化蕴涵,易于生发人的情感和想象,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给人以长远影响的特点和功用,决定了以文学教育为手段对青少年进行人文素质培养是一种简便易行、低耗高效的方式。因此,党和政府应强化管理和引导职能,大力推进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繁荣,坚定不移地以文学教育的方式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及高尚人格的锻造,不断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质。

    (2)建立有效的目标考核制度。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质,是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重要内容和价值目标。政府要切实履行管理职责,加强统筹安排和组织指导,构建培养青少年人文素质的长效机制和考核制度。但是,相比经济考核,青少年人文素质培养成效的考核是软性、不易量化的。因此,一方面要加强理论研究,建立全面、科学、完善、量化的考核体系,在当前情况下,要认真研究总结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使青少年人文素养的有效做法制度化、管用经验长效化,这样才能真正使青少年人文素质培养常态化,使培养青少年人文素养通过文学教育得到全社会重视。

青少年素质培养篇6

【论文摘 要】本文阐述了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容,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开展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必要性,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对青少年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四项措施。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海量般递增。鱼龙混杂的大量信息,令人应接不暇,无所适从。如何引导青少年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准确地获取信息,并有效地处理加工,让信息最终为我所用,是摆在公共图书馆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在信息社会,人们只有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公共图书馆利用其自身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的人才技术及服务优势,对青少年进行信息素质的引导与教育,是当前形势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探讨公共图书馆在全面提高青少年信息素质中的角色和作用,对提高青少年信息素质,为国家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

信息素质(Information Literacy),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 于1974年提出来的,定义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信息素质是指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效获取、正确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质不仅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在信息社会中必备的基本能力。

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信息意识教育。信息意识是人们对眼前的繁杂信息的正确判断与捕捉,也是人们对信息的敏感度。要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就是要培养他们敏锐的信息观察力,善于发现信息,利用信息,让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为自己的学习研究服务。2)信息能力教育。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的组织处理能力与信息的利用能力等。信息能力是青少年自主学习和创新研究的基础,也是未来社会必备的基本能力。3)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是个体在获取信息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和规范。信息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青少年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活动。要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质,有信息责任感,能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活动,那么未来的信息社会才会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2 公共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普遍注重应试教育的分数,升学率,忽略了对青少年人生很重要的图书馆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与培养,加之中小学的图书馆条件简陋,不成规模,学校义务教育中也没有一整套完全针对中学生的完备的图书馆知识教育体系的理论或教材做支撑,导致青少年图书馆意识淡漠,更不用说利用图书馆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信息能力了。

在2010年初的一份公共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现状调差统计表中,在被调查的18个公共图书馆中,只有4个图书馆开设的中小学生利用图书馆知识的早期教育业务还只占到22%;只有3个图书馆开展了信息检索知识教育培训课,培训内容包含的信息检索知识教育只占到16.67%;只有2个图书馆开展了现代信息知识教育的培训,培训内容包含的现代信息知识教育只占到11.1%。在被调查的公共图书馆中,竟没有一个图书馆开展过关于读者信息素质状况相关调查和网络培训,也没有几家图书馆开展信息知识讲座与培训。由此可见,公共图书馆对读者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视还很不够,需加大力度开展此项服务。

信息素养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国家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精神,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能力,关系着个人、团体、社会在信息时代的生存与发展,关系着整个民族的国际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青少年信息素养培养不但能促进未来信息社会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且能使青少年获得知识创新的基本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起青少年获取信息、分析判断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他们将来的生存、竞争及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今天的信息素质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升,既关系着个人将来在信息时代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着整个民族的国际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有社会教育职能的公共图书馆,应肩负重任,为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撑起一片蓝天,做出应有的、不懈的努力。

3 公共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优势

信息时代的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系统的重要窗口,作为学校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是知识和信息的主体,其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便捷的文献检索系统、 得天独厚的人才技术及特有的服务、在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中具有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优势。

3.1 公共图书馆具有资源方面的优势

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系统的文献信息中心,肩负着为社会大众及青少年提供精神食粮、传递情报信息和传承人类文明等重要职能。它所蕴藏的丰富多样的文献信息资源,无论是纸质文献,还是电子信息文献及网上期刊数据库,其专业性、系统性、连续性,是任何其它信息机构所不能比拟的。所有这些都使公共图书馆成为社会首选的重要的信息素质教育基地;也使其成为普及社会大众及青少年信息素养的中坚力量。

3.2 公共图书馆便捷的文献检索系统、特有的人才技术及服务,使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更容易实施

公共图书馆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是集信息储存、开发、检索、评价、使用等为一体的信息管理部门,其便捷的文献检索系统,对青少年的信息素质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在这里汇集了一批既有专业水准、又能熟练应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公共图书馆通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先进的技术手段,完善的服务设施,使各类杂乱无章的知识信息经过分类、排序、编目,成为有有章可循便于查找的有序信息,这种便捷的文献检索方法使信息素质教育更容易实施。

4 公共图书馆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措施

公共图书馆承担着社会教育和信息资源开发的双重功能,事实上已成为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承担者。应当充分利用图书馆自身信息资源和优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发挥其应有的引导作用。

4.1 通过公共图书馆入馆教育的专题宣传,培养青少年的信息意识

公共图书馆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应根据自身的信息资源特点及服务优势,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做好关于信息素养实践的宣传。把新生入馆教育课做成网络专题宣传片的形式,放在图书馆主页的醒目位置,便于读者浏览与学习,也便于读者更快地学会利用图书馆的能力。入馆教育的内容是关于如何利用图书馆的信息导航:如图书的借阅方法,纸质期刊的查阅方法,电子期刊的网上查阅及下载方法,必须遵守的信息道德准则及规范等。图书馆在青少年首次入馆时便做好信息导航工作,引导其观看新生入馆教育宣传片,便于他们更快速地了解图书馆的各类信息资源及服务。图书馆的一线服务部门也要张贴有关本室服务的说明, 并备有相关资料的目录查询及索引、导航指南,与网上宣传相得益彰。这种周到细致的宣传,让青少年更快速的了解与熟悉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而增强他们发现并获取信息的能力,因而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青少年的图书馆意识、信息意识。

4.2 制定针对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标准教材,有计划地开展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

我国目前还没有适合国情的专门针对青少年群体的信息素质教育的标准。应该尽快制定出满足青少年需求的信息素质教育标准,有计划地开展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使青少年在接受能力、学习能力最强的学习阶段就能具备熟练的查询各类文献信息资源的本领和技能,为他们将来进一步的专业信息素质教育的学习与研究打下良好基础,也为国家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信息人才奠定基础。

4.3 公共图书馆可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与人才优势,不断培养青少年利用图书馆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信息能力

公共图书馆凭借完备的文献信息资源、人才技术、及服务优势,可充分发挥在信息素养方面的教育、指导作用,不断培养青少年利用图书馆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信息的获取和加工处理能力。国家要加强对图书馆的政策性支持及资金投入,支持公共图书馆不断拓展自身的社会教育职能,增强全社会的图书馆意识和利用图书馆终身学习的能力。

图书馆可以设立专人专室,专门从事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实践。在信息素质教育方面可以多借鉴国外先进的信息素养教育理念及经验。作为具有社会教育职能的公共图书馆,有义务与责任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学习与培训。青少年可以利用周末去图书馆,完成信息素养课的学习与实践。有了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习与实践,相信在青少年的心里会种下信息素质理论与知识的种子。

对青少年开设的信息素养理论的基础课、拓展课由公共图书馆的信息专家专门讲授。在信息素养课的授课过程中,将计算机检索和电子信息资源的利用作为授课重点,网络信息检索课,文献信息资源检索课贯穿其中,从提升青少年信息素养的高度来统筹实践这些课程。在青少年对信息素质理论进行初步实践阶段,公共图书馆会安排专业馆员对青少年进行相应的指导,以此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信息获取、加工处理能力。这期间,青少年要学会如利用图书馆的文献检索系统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无论是纸质资料还是网上电子期刊文献,最终要为我所用,最后以论文或报告形式完成本次信息课的学习。随着青少年年级的增高,图书馆的信息素养课的级别、课题研究、课业的难度也会相应增加,相信通过这样的信息素质教育课启蒙、实践、及拓展,青少年有效利用图书馆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这将会为他们未来终身利用图书馆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4.4 馆员的专业素质提升刻不容缓

要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 公共图书馆员的信息素养水平首先要提高。图书馆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要重视馆员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应持有积极的态度,开放的思想为自己量身定制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学习计划,不断地、主动地、自觉地坚持自我学习、终身学习,关注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未来产生的影响,熟练掌握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包括图书馆专业知识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具备对现代信息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用全新的理念、现代化的手段、新颖的方式主动为青少年信息素养培养提供服务。要尽快构建包括信息教育专家在内的多学科领域内的专家指导队伍,以此来提升并拓展青少年的信息素质能力及综合素质,以满足未来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专业信息人才的需求。

公共图书馆是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否具备必要的信息技能,熟练地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并有效的加以利用,体现了当今青少年的个人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也是未来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最基本要求。而探索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真正发挥公共图书馆在提高青少年信息素质中的作用,这又是当前信息教育管理者,特别是图书馆员将会长期面临的一项任务。面对信息社会的新挑战,公共图书馆需要做出新的尝试,做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引领者。

【参考文献】

青少年素质培养篇7

[关键词]科技辅导员 青少年科技教育 发展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提高广大青少年科学素质,既要遵循科学知识宣传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青少年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教育青少年掌握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重大影响。

我们需要在基础教育中开始抓起,坚持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科技教育,使学生掌握结构合理的基本科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为科学奉献的精神,使学生具有初步良好的科学素质。

一、科技辅导员对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提高的作用

青少年科技活动是培养他们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活动中,辅导员的地位举足轻重,正确认识辅导员在青少年学生科技辅导中的地位及作用,提高青少年学生科技活动的综合效益都有着重要意义。

1.辅导员是学生科技素质智慧之光的启迪者,是和学生一同进行科技活动时的参与者。用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以自己的科学素养科学知识去影响学生的对待科学的态度,教师是学生科技素质智慧之光的启迪者、引路人。

2.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研究性学习探索,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科学发现探索的情景和途径。

3.辅导员的世界观、创新能力、知识结构、教育方式方法等对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高都起着重要作用。信息时代辅导员应能熟练运用信息化进行教育,具有开放性的思维,多角度看待问题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他给予了学生思维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二、科技辅导员要有创新意识

科技创新既是学习求知的大课堂,又是实践创新的大舞台。科技辅导员带领青少年投身科技创新活动可以使学生从小体会发明创造的价值,享受发明创造的乐趣。

创新的思想就是要求青少年们面对现实,能产生新念头,能提出新想法。科技创新既要想,更要做才能实现。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你想得对不对,你做的对不对,在做的过程才能发现更好的办法。否则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成为空想。现在全社会都在重视素质教育重视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通过教与学在学生成才的同时科技辅导教师也能实现自我价值。

三、怎样促进青少年科技素质的提高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好的科技辅导老师队伍对青少年科技教育起着关键作用,要加强科技教育的主渠道,把科技教育纳入整体教学计划之中,优先安排专(兼)职的科技辅导教师,将学科与活动课程相结合。

2.学科渗透、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教师应根据校本资源、学生认识水平,挖掘教材中一切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积极因素,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科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因此借助学科课程进行教育也是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3.开发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开展科技活动是科技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科技活动中,我们应着重从以下二方面去开发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素质。

(1)开展艺彩纷呈的科技活动,培养创新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是开放式的,活动不能仅仅封闭在教室里,学校、家庭、社区以及大自然都是学生的活动空间。

许多科学门类都是学生涉足的领域,都应该让他们去了解、去探索,提高他们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技能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科技辅导员精心的“教”和学生勤奋的“学”,科技知识和能力对青少年素质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如我校定期举行小发明小制作比赛、讲座、科普知识竞赛、科幻画比赛等活动,为了制作一个作品学生们积极的收集素材,上网查资料;与同学合作,积极动脑、团结协作;与家长合作,增进亲子间的交流等等。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创造精神。如我校定期组织学生到农业基地参观,到农户家实践,这样一来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因此,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为学生搭建展现一技之长的学习舞台,寻求具有积极与实际意义的活动,开发学生潜藏的智能,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

从教师延伸到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书本延伸到生活,从获取间接经验延伸到直接经验,从知识学习延伸到情感体验。为学生在各方面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实践情景中获得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创造性劳动的体验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获得创新精神和品质的培养,也培养了学生的科技素质。

青少年素质培养篇8

关键词: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 科技馆 科技馆作用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134-01

中国在进步,科技更新速度非常的快,大力提倡国民综合素质,这离不开社会科技的发展。想要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就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提高国民的素质是很有必要的,民族的素质离不开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教育,青少年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国家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创新发展,创新也要从青少年培养开始,培养孩子们的开阔思想和创新思维能力是很重要的。对青少年良好的教育和创新决定着国家的命运,科技馆作为为大家服务的一个平台起到了不可取代的社会意义。

1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意义

青少年肩负着国家未来建设的重任,我国目前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国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习教育。在一些大城市科技创新教育模式已经很健全,在教育设施方面和教育内容方面随着国家对青少年的重视都已经逐步完善,这些对国家和国民有利的因素吸引了很多青少年参加到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中来,很好的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想教育并且提高了青少年自身的科技素质,这些对青少年来讲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具有现实意义,比如,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就有全国性的科技竞赛。青少年培养对科技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思维能力的掌握对自己来说是一项很好的事情,而且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 科技馆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在发展科技馆事业上已经有很多年的历程了,最近的几年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青少年科技馆也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青少年创新教育的科技馆开始走向全面发展的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科技馆对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教育非常的重要,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这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唯一途径。青少年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法宝就是教育和经济,青少年要想成为前辈的接班人,从小就要培养出探索、创新的能力。青少年正是学习科学知识的最好阶段,需要对科学知识的掌握,青少年科技馆满足了青少年的这一愿望,科技馆可以让青少年在学习创新教育的阶段起到引导和增长知识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认识到科技馆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性。

3 科技馆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随着科技发展,现代社会形成了一个大经济体,传统的思想已经跟不上现代社会的步伐,在青少年从小的学习中引导他们学习创新教育,引导他们参加科技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科技馆形式多样,可以满足不同青少年的个性和兴趣,利用科普活动在青少年中普及和传播科普知识和科学创新精神。还可以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弥补了黑板教育模式的不足,让青少年在教室外可以学到教室内学不到的知识,激发出他们对科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3.1 科技馆在科技教育中的作用

我国得以发展靠的是科技,一个国家想要科技兴国,就要从青少年开始抓起,科技馆是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部分,在青少年创新教育中,实施科学发展,让科技在实践发挥作用,把他们培养成未来的创新人才,为国家的创新技术带来更大的突破做贡献。

3.2 科技馆在教育中的启迪作用

科学创新就是求知答案的过程,是求知欲的动力。要培养青少年问为什么的习惯,我国教育喜欢让学生回答一些有唯一明确答案的问题,对于那些发散思维的问题很少。科技馆通过灵活的方式,让学生做出一些根据他们内心真实想法的题目,这样可以更好启发学生散发自己的思维,培养创新的能力。科技馆更好的在启发教育方面帮助孩子,科技馆在启发教育上为青少年做出了很做的努力和贡献。

3.3 科技馆培养竞争意识的作用

科技馆在开展的一些科普活动中,有青少年科技竞赛,它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这样可以更好的培养孩子对科技创新的主动性,通过一些实验参加实践活动丰富了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模式。通过比赛的方式,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在这个竞争的环境中做到了对科学知识实践普及的效果,让他们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具有竞争的意识。

3.4 科技馆起到了青少年创新的作用

科技馆培养了很多教育科技人才,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是一件很大的教育工程,它是帮助青少年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的环境条件。科技馆是否能不断的培养创造型的人才,这关系到科技馆能否继续下去的因素,直接关系到科技馆的前途。利用可行的有限资源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具有创新能力,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

3.5 科技馆起到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作用

科技馆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科技馆以学习对象为中心,对学习者建立了责任和义务,学习中主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意识学习。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来强化教育恩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强了学生的团结意识。科技馆教育除了科技知识教育以外,还有专题的科普讲座,有人文关怀主体,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青少年学生建立自己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青少年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有一个很好的素养。

4 结语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国的教育成败与否不能只凭借考试成绩的多少,要看孩子在生活中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在以学习为主的同时还要发挥主动的符合每个孩子身心健康和身心发展规律的作用。科技馆和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之间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对青少年开展各式的科普活动,还要提高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科技馆就是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的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吴俊锋.试析科技创新教育对青少年的重要影响[J].大观周刊,2013(14):376.

青少年素质培养篇9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心理健康 平衡 全面发展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灵魂和不竭的动力,青少年作为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对其创新素质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我们在对青少年进行创新意识的树立、创新思维的引导、创新能力的提高的创新素质教育过程中,决不能忽视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和对其健康发展的引导。创新素质教育可以解放青少年的创造天性,开启生命智慧,但青少年心理正常、健康状况与否决定着创新素质教育的成败,二者相辅相成。

一、心理健康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心理能力,对青少年创新素质教育,就是指在教育实践中运用科学艺术的形式和方法,全面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培养和实践来挖掘、青少年的创造潜能并加以发扬光大。这种“发掘”过程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有目的地引导来实现的,是外部因素;而学生个体的参与程度、学习兴趣、处理信息能力、价值取向、心理承受能力等直接决定着创新教育的成效,是内部因素。

青少年正值心理和创新能力的生长发育期,有着强烈的创造激情和愿望,但是由于其思维的片面、狭隘,个体认知发展的不完善等因素,使他们在完成学业和对社会的认知过程中不可避免将会遭受各种挫折打击,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俞国良教授用一系列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小学生中有心理行为问题的约占10%,初中生约15%,高中生约20%。而创新能力教育、培养就是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引导,打破原有的惯性思维束缚,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与变通性,调动青少年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此过程如果没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心理素质,如独立性、灵活性、洞察力、责任感、好奇心、自信心、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正确对待挫折的良好心态,就很难实现创新能力的拓展与提高。根据2001年,一项对1087名12―18岁的中国学生和1087名11―15岁的英国学生就创造力方面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英国青少年的创造力明显高于中国青少年,特别在发散思维和技术领域方面差异较大。这与我国的教育模式和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样,北京市一项调查显示,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只有5.5%,这项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的问题意识受到严重压抑,严重阻碍了其创新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心理健康状况对青少年的行为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显得尤为重要。

二、创新素质培养可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创新素质教育,就是通过打破原有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实践来引导学生建立创新思维模式,树立创新观念,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例如通过鼓励青少年大胆设疑、解疑,提出问题并追根求源;鼓励学生敢于破除成规,敢于向权威和传统成规挑战,敢于有根据地对现有知识或结论进行批驳与批评,从而促进青少年批判精神及创新思维的充分发展;既引导学生探讨问题的深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重视学科交叉发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思维深刻性与广阔性得到同步提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有利条件。随着创新教育的深入,青少年在理论知识水平、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等诸多方面得到提高,学会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客观全面地看待世界和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用客观、理性的思维模式去处理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排解成长过程所遇到的各类心理困扰,维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使青少年心理素质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得以提高,加速个体人格的完善和心理的成熟。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由外部教育转化为内部的自我教育,对培养他们坚忍顽强的品格、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创新素质与心理健康相辅相成

青少年素质培养篇10

摘 要 通过排球运动员长期培养发展理论的描述,提出了建立一套完整的青少年排球运动员与其成长过程相适应科学训练理论体系的重要性,为提高青少年排球整体训练的质量及青少年排球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排球 运动 青少年 长期发展 培养模式

一、前言

在没有完善的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理论指导下,过去的排球训练体系、组织体系出现一些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应急式训练作法,让青少年运动员过早地进行成人化专项训练,对青少年运动员施加成绩压力,训练偏离青少年成长正常轨道,竞赛成绩出现异常高水平的状态,而到成人时期运动水平很难大幅度提升,并由于伤病或其他原因运动员不得不在黄金年龄段离开运动场,运动员不能在最好的时期发挥其应有的运动才能。如何延长排球运动员的运动年龄和提高运动水平,本文将根据长期培养发展理论(LTPD)提供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培养新的思路。

二、需要重新认识如何培养我国青少年排球运动员

(一)运动员长期培养发展理论(LTPD)

运动员长期培养发展理论(LTPD)是由加拿大著名体育运动学者伊斯特・巴依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首先提出的。运动员长期的培养模式(LTAD)是一个科学的周期性的运动训练和发展模式,特别是根据青少年生理、心理、情感成熟的不同的成长阶段,针对性地制定适合于运动员长期发展的模式,在提高青少年运动水平和成绩的同时培养青少年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奠定青少年终生体育的基础,世界上体育强国将这套理论广泛应用于本国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上。同样对我国如何科学地培养青少年排球运动员有着指导及借鉴作用。

伊斯特・巴依认为人类一生参与体育运动共有七个运动阶段:

1.运动的开始阶段

人们一出生就开始从这个阶段学习走、跑、跳运动。

2.运动的初步形成阶段

这个阶段是运动基本动作形成时期,通常男孩在6-8岁;女孩在6-9岁。

3.运动的基本技能训练阶段

在基本运动技能形成阶段,通常男孩在9-12岁;女孩在8-11岁。

以上三个阶段是体育运动素养形成阶段,使儿童形成基本的运动技能和体育素养,并打下了人的一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并形成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

4.专项运动训练阶段

这个时期是青少年专项体育运动技能提升最快的阶段,通常青少年男子在12-16岁;女子在11-15岁。

5.专项运动训练及正式比赛阶段

这个阶段是青少年作为运动员通过专门的训练,参与专项体育竞赛时期,通过体育比赛大大提升运动竞赛技能。这个阶段通常青少年男子在16-23岁左右;女子在15-21岁左右。

6.专项训练赢得比赛阶段

这个阶段通过青少年运动员参与专项体育比赛,最大限度地发挥青少年自身的运动天赋及才华,并有能力和机会站在领奖台上。此阶段通常青少年男子在19岁左右;女子在18岁左右

7.终生体育阶段

经过以上各个阶段,人们会在今后的生活中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和健康长寿身体运动。

根据伊斯特・巴依运动员长期培养发展理论(LTPD),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形成过程如图2所示:

(二)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培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排球运动员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约需要10000小时的训练和比赛的时间,使一位运动员能够表现出体育运动才华。也说是说,对于正式参与体育训练的青少年,需要每天二至三小时的训练时间,这相当经历大约10年的培养时间。

2.特别注意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实际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及社会年龄等不同年龄期的活动特点,在适当时机有意识地让青少年进行专项运动的培养。选择的专项运动的培养时机过早,青少年由于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的不成熟,影响到今后青少年对运动的专注及爱好,限制青少年在此项运动更进一步地发展和成功。选择的专项运动的培养时机过晚,运动员可能会错过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3.青少年排球专项培养时机年龄选择在12至15岁之间。在此年龄之前,应让他们广泛参与各项运动,以确保他们运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并形成较高的体育素养。

4.在12至19岁之间,青少年成长和发育成熟过程变化速率是非常快的,它包括青少年身体、心理、情感和智力等各个方面。体育运动训练和培养活动需要根据青少年的快速变化的成长和发育阶段,全面考虑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各方面因素,更加细致地、针对性地设置训练,比赛和恢复方案。在青少年成长时期内,恰当地、细致地、分阶段地制定综合性地训练计划、比赛和恢复计划不失为一个比较明智的解决方案。

5.在青少年成长和发育过程中,将出现对其训练和培养影响最大的时期。这一“敏感期”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机会,将是培养和发展青少年运动技能和体能重要阶段,通过此阶段的训练和培养,将会大幅度地提高青少年的运动水平,其中包括体能(耐力)、爆发力、速度、运动技能、柔韧性及灵活性。

6.体育素养和体育精神的培养是青少年排球训练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心理和智能(文化知识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应是引起各方面足够的关注。运动技能的培养并不是青少年排球运动训练唯一的考虑因素。

7.在青少年专项排球训练阶段,安排青少年参加比赛来提高运动成绩,通过训练和比赛相互结合方式,大幅度提高青少年排球运动技能、体能的同时,防止运动损伤和疲劳的现象发生。

8.制定的青少年训练计划应在实践过程中应不断改进和完善,持续改进是为了更加适合于青少年排球训练要求,提高青少年排球运动技能。

三、结束语

我国急需建立一套完整的青少年排球训练理论体系,适应国家体育体制改革形式,并广泛指导大、中、小学为主的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提高青少年整体训练的质量,完善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为我国输送优秀的排球人才,提高排球竞技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高沈阳等.中国青少年排球教学训练大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 许益芳.我国青少年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的现状调查与研究[J].体育科学.2005(第25卷)第1期:20-25.

[3] 栗燕梅.青少年排球运动业余训练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第22卷第5期):68-73.

[4] 张静静.关于我国青少年排球主要问题与对策的探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09):26-28.

[5] 林耀辉.我国少年男排运动员身体素质的现状分析与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6.6(第25卷第3期):11-13.

[6] 白海波.中日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10(第25卷第5期):104-106.

[7] 李毅钧,柏森康雄,郭荣.中日排球训练竞赛及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1995.9(第25卷第5期):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