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经济专业就业方向十篇

时间:2023-08-01 17:39:50

农林经济专业就业方向

农林经济专业就业方向篇1

论文 关键词:农林 经济 管理  就业需求  课程体系  改革

论文摘要:从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变化入手, 总结 了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部分课程已不能适应毕业生就业需要。针对目前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 发展 高等 教育 进程中较早设置的专业,作为农业经济和农业 企业 管理相结合的本科专业,为国家农业和 农村 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从外部条件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从专业内部来讲,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的特色与定位,而培养目标的实现又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依托。所以,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为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服务,其合理性最终取决于是否满足对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基于此,试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的变化来探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国家就业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日趋严峻,以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 理学 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毕业生就业单位、毕业生就业率发生了如下变化:

(一)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变化

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来看,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在各类农(林)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 金融 财会、政策分析等方面工作。基于此,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分为四大类型即企业、教育科研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其他(包括考取研究生、自主创业等)。其近20年就业方向变化情况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企业就业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教育科研单位就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一方面原因在于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愈加规范,竞争也日趋激烈,行政单位必须参加公务员 考试 ,事业单位也实行统一招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学历层次日益提高,导致进入教育科研单位的门槛提高,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必须具有硕士学位甚至是博士学位。而各类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对毕业生学历、学位的要求不高,所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目前更多就业于各类企业。

(二)毕业生就业率的变化

从1996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实行完全市场化的双向选择。由于就业政策和就业领域的变化,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表2为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经管学院近5年就业数据。

从表2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呈一个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近2年就业率下降明显。虽然与学校的总体就业率对比处于中游水平,但是对比经管学院平均就业率而言明显较低。

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方向及选学课程意愿的调查

学生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在学习过程中,大多选择能快速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就能就业或对就业帮助较大的专业方向和课程。

(一)专业方向的选择意愿

为了给学生学习和就业更多的自主选择,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2003级开始,让学生在大三实行明确的专业方向选择,具体方向为农村发展和企业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分别设置了相应的方向课。近4届学生专业方向选择情况如表3。

从学生专业方向选择的情况来看,除04级学生在两个专业方向选择基本持平外,其余几届学生大部分选择了企业管理方向。经过调查了解,学生的选择专业方向更多考虑的是市场就业需要。

(二)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

为了了解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农林 经济 管理教研室对三、四年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学生最喜欢的专业课程”这一选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管 理学 原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农产品国际贸易。其中,管理类课程占到60%,而经济类课程只占20%。

“在对就业最有用的专业课程”这一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 会计 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经济法。管理类课程具有明显的优势。虽然学生只是一些感性的认识,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目前课程设置上的一些漏洞和问题。

三、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的平衡问题

农林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授予学生的学位从早期的农学学士到中期的经济学学士以及现在的管理学学士,体现了 教育 界对这一专业认识的不断变化过程。最初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农业经济学为主线,强调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际上成为农业经济专业。在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前,国家更多需要具备较强经济学知识的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各级政府的农业经济部门成为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但随着大学生就业体制的变革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 企业 逐渐成为接纳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的是具备较强微观管理能力的学生。针对这一市场需求变化,近年来,专业在教学计划中作了一些调整,增加了管理系列的课程,但与一般的管理专业相比,从课程体系来看,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较大差距。

(二)“重理论,轻实务”的问题

随着大学扩招,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层面上,也由原来的宏观型、理论研究型逐步转变为通用型、复合型和应用型。培养目标的转变,必然要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当前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重理论,轻实务”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这也是全国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个通病),具体体现在:(1)在教学方式中,专业课程的讲授大多依然采用的是“教听式”,而强调实务操作、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较少;(2)在教学计划中,原有的专业课程实习较少,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三门课程;(3)考核方式中也存在一定问题,考核的方式较为传统,很难从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出发来进行。

(三)课程体系的“专”和“宽”的问题

由于农林济管理学科自身的宏观性和宽泛性,以及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 发展 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包含了较多其它学科或专业的课程:如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学、审计学等会计类课程;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农业保险学等 金融 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等贸易类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领域,增加了知识面,拓展了知识结构,但受到学时限制,使得这些“宽”与“专”相互竞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始终是现行农林经济管理课程体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直在不断微调,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要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应市场就业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体系构成等方面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一)课程体系应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民众的 科学 文化素质,二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生的目的除上述外还包含着提高自身社会生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就业竞争力。如果大学是“工厂”,培养的学生就是“产品”,评价这个“工厂”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产品”是否受社会欢迎。社会欢迎就意味着学生就业竞争力强,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才算完成。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调整过程中,应时时把握学生就业需求目标,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更好的为学生实现就业而服务。

(二)把握好专业的“共性”和“个性”

从“共性”的角度来讲,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涵盖经济和管理两大学科,目前授予的是管理学学士学位。因此,在课程设置中,经济、管理通用型课程应是其主体,这是“共性”问题。但同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又有自己的“个性”问题,需要有一部分专业课程来体现这种“个性”,这也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所在。

(三)细化专业方向的划分

为了更好的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全国绝大部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进行了专业方向的划分,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也划分了“ 农村 发展”和“企业管理”两个方向。前者偏重于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研究,是为学生继续深造服务的方向;后者偏重于实践,是为学生就业而服务的方向。但这种划分可以更加细化,如“企业管理”方向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农业企业管理”、“涉农企业管理”等。这样,一方面体现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另一方面增加与工商管理的差异竞争优势,增加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农林经济专业就业方向篇2

关键词:农林经济;经济管理;创新管理

一、引言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林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农林经济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环节。现阶段,我国的农林经济管理问题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建设农林经济科学管理体系迫在眉睫。

二、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来说,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是相对落后于我国的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特别是在农村的基本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关于农林经济管理的相关问题,其在内外部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建设。首先,我国农林经济缺乏核心竞争力。农业包含着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多种基本模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经济发展系统。随着我国农林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农林经济增长方式也相应发生了转变,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农林经济发展仍然缺少核心竞争力,这是由于我国农林种植面积的分散,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的不足,农林经济工作效率的低下造成的。其次,我国农林经济体制存在缺陷。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些相关问题,大量的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导致我国农村的劳动力数量越来越少,对农林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滞后影响。此外,资金及人才方面存在缺陷。我国现阶段的农林经济发展是达不到社会发展的整体需求的,据准确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土地闲置的状况,这就大大制约了农林经济的发展潜力。而且,我国的教育体制下缺少对优秀农林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真正专业的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很少从事农林经济管理工作,这就造成了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先进性和科学性的不足,严重阻碍了农林经济的发展进程。

三、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想切实解决我国的农林经济管理相关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科学的规划和布局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真正的城乡一体化。应该采取措施,减少工业和农业现代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占用,推出相应的政策,使广大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充分激发农民的工作热情,为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生产力保障。同时,农林业应该大胆的应用现代化的先进管理理念,不断完善农林生产的物资完备,以科学的手段改进农林业的生产技术与生产工艺,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土地出产率,科学的提高农林经济的综合竞争力。2.采用现代化管理,建立社会服务体系。农林经济的发展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建设现代化的农林经济管理体系。农林经济要切实得到发展,不论是从物质的基本条件上,还是科学技术上都要共同发展,共同为农林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农林经济管理人员队伍需要大量吸收具有专业素质的相关人才,这些人才不但要掌握专业的农林经济管理相关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管理的过程中更多的向农村的广大农民普及农林经济的相关科学知识。农民掌握了先进的种植和管理技术,才能实现农林经济生产水平的全面提高。另外,农林经济的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作为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通过对广大农民在农业科技、林业信息、农业信息、生产销售等多方面进行科学的指导,充分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林经济管理的快速发展。3.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农林经济的管理关乎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一方面能够推动农林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促进农业集约化的建立,另一方面,它能够促进我国的农林经济水平向世界领先水平不断前进。针对这一方面,首先,必须大力加强我国的农业教育举措,努力提高我国农业人口的各方面素质,杜绝文盲的存在,使我国广大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水平能够满足社会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其次,要加强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在技术服务和科学管理等各方面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以先进的农林科技和管理结构来推进我国的农林经济体制改革,以现代化的科学手段提高我国的农林经济水平。4.深化科教兴农战略。针对我国农林相关专业人才缺乏的情况,应该大力深化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生产力的素质水平是关系着农林经济切实增长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想我国的农林经济水平能够快速增长,就必须依照现阶段对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规划,加强农村地区的素质教育投入,全面提高我国农村地区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此外,还应该加强农村地区科技服务站的建设,针对具体地区的具体农业条件与农业水平,对当地的农业技术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以科学技术推进我国农林经济的不断发展。5.创新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就现阶段来看,我国的农林经济急需大批的相关专业人才,对此,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创新建设显得十分必要。首先,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要不断加强学科特色建设,协调处理好专业中经济与管理、传统与新生、近农、非农与离农之间的辩证关系。其次,要加大教学与科研方面的投入。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最大特色就是服务三农,不断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目前,我国的农林经济正面临着几个重大的转型,一是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二是从计划农业转向市场农业。总而言之,我国现阶段的农林经济建设需要更多,更专业,更适合农业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建立起全新的教育体系,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水平和过硬管理能力的优秀农林经济管理人才,为我国的农林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农林经济还处于发展阶段,随着农林经济管理体系的科学建立,社会服务系统的完善,以及科技兴农,科教兴农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我国的农林经济一定会具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哈媛媛.浅议我国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福建农业,2015,05:43.

农林经济专业就业方向篇3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韦晓菡,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教师,经济学硕士,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2―0149―03

广西是一个农业省,农业人口多,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在广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大批优秀的农村经营管理人才。而从农村调查情况来看,许多用人单位反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虽然具备了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适应能力,但创新能力不足,因此需要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自主创业成为解决就业困难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创业的成功率,扩大就业面。本文首先探讨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并以广西财经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分析了该专业目前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

(一)创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目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目标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创新指的是学生的科研精神、科研态度和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工作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行两个转变:一是人才培养要从过去的侧重理论研究向侧重实际应用转变,毕业生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联系;二是人才培养要从过去的窄深专家型向宽口径通用型转变,毕业生既可以在各级党政机关从事行政管理、研究和制定农林业发展政策等工作,也可以在各类涉农(林)企业从事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统计、咨询等工作。通过两个转变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和复合型的专业人才,他们既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社会调查与分析能力,能够发现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具有动态的思维方式,能够从独特的视角审视不断变化的农村和农村经济,从而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

(二)创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创建“基础+模块”的课程体系,基础教育部分既包括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工具形式的课程,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以文化、音乐、艺术等知识和技能为主的公共基础课。在专业课方面,突出专业基础与专业方向并重的原则,推行“基础+模块”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下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通过专业主干课程使学生掌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知识,通过专业任选课程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划分为若干个专业方向,每个方向为一个“模块”。学生在低年级主要学习公共课与基础课,打下宽厚的基础,在高年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志向和个人兴趣特长选择专业方向,然后根据模块组织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教学,为未来的就业提前作好准备。同时还要通过定期对用人单位的回访了解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的使用意见,根据反馈意见适时地调整课程设置,从而增强课程的灵活性与实用性,使课程体系更符合创新型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

(三)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机制。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学院需要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机制。首先,通过学院学生会、学生社团和班委会等学生自治组织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使得学生在自我管理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转变教职工职能,从以管理为主转为以服务为主,一方面辅导员与专业老师通过提供专业意见,推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活动,使得学生在参加活动过程中实现知识结构的完善并加深对本专业的认识;另一方面老师还可以通过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通过探索自我、了解自我,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

(四)创建探究式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容易忽视学生的特点和个性,不利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导致了学生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探究式学习,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探究式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提倡案例教学,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自主分析和处理问题;二是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调研和科学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增强理论教学的实践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在理论课程中安排外出参观和将课堂知识与自身科研课题相结合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教学中成绩的评定要采用多种考核手段相结合的方式,避免学生只注重考试分数而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

(五)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是集教师、学生、校内外实习基地和相关部门为一体的综合系统。要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采取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采取“请进来讲座、走出去实习与兴趣小组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聘请相关领导和专家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另一方面带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见习和参观,并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兴趣小组,进行有针对陛的社会调查与研究。二是创新实践教学课程,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形势,对实践教学课程的数量和内容进行适度的调整,使实践教学课程能体现学科特色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三是建立和完善质量评价与激励机制,通过制定从职称评定、评优、培训方面的支持制度,鼓励教师深入开展实践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同时也要加大学生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权重,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二、广西财经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在广西财经学院目前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在专业课程模块中设置了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等专业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是对涉及农业经营与发展的前沿问题与热点问题的课程设置还不够系统,可能导致学生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时遇到一定的困难,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对农业经济的兴趣,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在专业任修课模块中开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课程,这些课程中能体现专业特色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课程不足,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和扩大知识面,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三是现有课程中在内容上存在较多的交叉重复现象,这一方面导致学生重复接受不同课程里的相同内容,感觉学习较为乏味,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每个教师在讲授重复内容时都认为其他老师会作详细解释,结果导致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不够系统深入。

(二)学生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广西财经学院2011年新设立的专业,目前还没有毕业生,部分学生对就业情况存在疑虑,同时作为新专业许多学生对专业的了解不足,而学院学生会、学生社团和班委会等学生自治组织在稳定学生专业思想、增强班级凝聚力方面虽然也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够自信,学习动力不足,在学院有涉农专业的年级中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整体成绩相对于其他专业较低,因此学生自治组织在未来工作中如何激发该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仍是一个难题。

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第二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虽然辅导员和专业老师提供了指导,但是课外专业活动得到学生呼应的不多,师生在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上交流不足,这使得学生难以通过这些活动来培养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首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虽然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法,比如以小组形式轮流上台讲述本小组对案例的理解,但是以小组形式完成案例准备工作导致一些学生产生搭便车思想,没有认真完成案例分析,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其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低年级时就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了科研导师,但是学生在低年级时对自己未来专业方向的理解还不清晰,变动可能性大,这就导致了科研导师在学生科研活动中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最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考核过程中多以最后考试成绩或论文成绩为主,这使得学生对日常的课堂讨论、课堂作业和课外实践重视不足,学生无法扎实掌握课程知识,难以在课堂知识基础上培养创新性思维。

(四)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学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中提供给学生的实习、实践机会不足,在将实习、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程体系进行衔接和融合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包括:一是在实践课程教学中容易出现教学时间被理论教学占用,实际操作无法到位的问题;二是经贸学院初步与一些涉农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是目前安排学生前往这些单位进行教学实习还较少,实习基地数量和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三是毕业实习虽然安排的时间较长,但是缺乏相应的跟踪管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是否真正掌握了农林经济管理的基本研究方法和专业实用技能难以判断。

三、完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是适当增加选修课程的备选比例,扩大学生选择范围,增设一些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理论课程和体现专业发展前沿的课程;二是在课程体系中要处理好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关系,解决好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与脱节的问题,使课程结构更科学,课程体系所体现的知识结构更完整。

(二)转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管理机制。一方面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深入学生宿舍等多种形式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专业学习中所面临的困惑和感兴趣的话题,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第二课堂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要制订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首先,通过完善学院学生会、学生社团和班委会的管理制度,使学生自治组织在推动学生自我管理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设置鼓励学生创新的激励措施,结合学校创新学分申请和二级学院创新个人、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的评选等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改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方法。首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科研导师的确定可以在学生进人大学二年级课程学习时再进行选择,因为学生通过一年的大学学习,对自己未来的专业方向和本专业有了初步了解,此时确定科研导师有利于学生在未来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和科研竞赛、撰写毕业论文时由同一位老师进行指导,学生的科研训练具有较好的延续性,并且科研导师也可以让所指导的学生参与到自己的课题中,增加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机会,更好地培养其创新能力。其次,建立侧重于日常工作的成绩评价体系,学生在日常教学中以个人形式或小组形式完成的作业在总体成绩评定中占主要地位,并要求小组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要明确人员分工,在进行小组整体成绩评价时也对个人进行考核,增强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完善实践教学模式。首先,加强与涉农企事业单位合作的深度,通过联合举办一些专业比赛、安排学生前往这些单位进行教学实习等方式,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同时还要积极开拓实习基地,增加实习基地数量,使学生在寒暑假能到基地长期实习。其次,加强对毕业实习的追踪和考核,尽可能引导学生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定期与学生就毕业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并在学生实习结束后对实习单位进行追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实习学生的评价,提高实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徐辉,黎东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0,(12).

[2]吉洁,高志杰,刘书琪。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及机制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1).

农林经济专业就业方向篇4

[摘 要] 为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科技贡献和智力支持是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导向。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需求

>>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问题调查分析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困境研究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调查与分析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调查与分析 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调查与分析 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探讨 地铁运营管理专业本科生调查能力培养与实践研究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与需求研究分析 新时期农林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分析 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 QFD在工业工程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调查与研究 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实施双语教学的调查与思考 230名医学专业本科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模式改革 浅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现状与培养策略分析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年11月22日.

[4]柯水发,李红勋,王庭秦.基于学生视角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调查与分析――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1(5):1-7.

[5]颜华,郭翔宇.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调查与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22):274-296.

[6]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R/OL].,2015年10月21日.

农林经济专业就业方向篇5

关键词:**省林业合作经济

一、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1.1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截止2009年11月,全省共建立农民林业合作经济组织1777个,已经登记注册的1115个,其中林业专业合作社1241个,已经登记注册的有718个,占总数的57.86%;林业专业协会536个,已经登记注册的有397个,占总数的74.70%。

1.2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和分布特点从统计表中已经登记注册的合作经济组织情况

二、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

为促进农民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增强规模优势,增加农民收入,我省各级林业部门因地制宜,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一是加强宣传。省林业厅编制了林改配套改革指导手册下发全省,内容包括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和林业专业协会的登记管理条例、章程样式、财会制度等;沈阳、丹东林业局也编制下发了配套改革指导手册;铁岭电视台新闻部、新闻观察和电台、报社等多家媒体对林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系统宣传。二是广泛开展培训。省厅对全省进行了两次培训,尤其对建立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意义、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章程制度等内容做了重点讲解。培训范围包括各市林改办主任、重点林业县(市、区)林改办主任和部分林改工作人员等共计160多人。各市也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培训。三是实行典型推动。召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请抚顺县、宽甸县专门介绍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做法。现场参观了抚顺县榛子中草药、和山野菜专业合作经验。四是各市县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沈阳、朝阳、铁岭等市,对合作经济组织给予资金支持,每正式登记注册成立一个合作社给予1万元以上的补助;营口市政府出台贴息补助政策,对合作经济组织优先贷款,并全部贴息,市县各承担一半。五是各市县通过项目扶持、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等措施积极引导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抚顺、本溪、丹东等市对合作经济组织给予项目上的倾斜支持,对成立林业合作组织的村组优先落实产业发展项目,并及时编制森林经营方案,落实采伐限额。

三、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初现成效

农民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提高了广大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经营管理成本,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3.1提高了组织化程度,保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林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够把一家一户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进行统一品种,统一配药施肥,统一加工,统一包装销售,降低了成本,保护了农民的合法利益;形成了规模和优势互补,增强了各家各户防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了农民参与市场活动的竞争力;作为“市场+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生产经营链条的中间环节,在三者之间形成了更加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降低了单个农户在市场交易中的成本,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

3.2带动了弱势群体,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农民林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民联合自助的经济组织,在带动弱势群体、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安置富余劳动力、消除贫困、共同走向富裕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3显现了规模优势,增加了经济效益农民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了内部成员专业化分工的优势,提高了生产效率,形成了整体放大优势,有利于创造林产品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增加了经济效益。本溪市07年各林业专业合作社平均收益44.13万元,人均5253元;08年平均收益77.09万元,人均9177元,比上一年增加74.70%;09年平均收益为104.59万元,人均12451元,比上一年增加35.68%。

四、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省的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势态良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地方领导还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对林业发展、农民增收、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的重大意义;二是宣传发动还不够广泛深入。广大农民对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认识模糊,对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意义、组建方式等不清,自愿组建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不高;三是缺乏有力的指导队伍。基层缺乏懂政策、能指导的工作人员,难以很好的指导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四是区域分布还不平衡。东部山区明显多于中西部地区,中部是沈阳占绝对优势,西部朝阳占了一半以上;五是内部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有些农民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章程、财务管理制度、利益分配制度等还不健全,组织不够规范,运行不够顺畅;六是对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引导和支持力度还不够大。大多数农民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自发的,急需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的支持。

五、做好我省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对策

实践证明,农民林业合作经济组织要经历从不规范到规范、从松散型到紧密型、从服务型到实体型、从单一经营向复合经营、从高耗低效到低耗高效的发展过程。为加快农民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步伐,增强合作经济组织的生命力,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农民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持续发展。

5.1是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各地要广泛宣传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意义,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在从事林业生产和产品进入市场整个过程中实现组织化的重要组织载体,是解决碎片化经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农民致富,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和谐稳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5.2是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建立领导责任制,把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采取有力措施,精心组织,系统部署,因地制宜,组织协调,真正推进我省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5.3是加强指导,规范发展。各相关部门要要熟练掌握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和林业专业协会的登记管理条例和章程样式等,指导广大农民规范建立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统一标准,科学可行,不要流于形式,使合作经济组织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5.4是强化服务,加大支持。切实贯彻落实上级对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政策,制定本地支持政策,给予资金、保险、技术、项目等方面的支持,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投入,提高农民技能,增强抵御经营林业风险的能力,创造有利于农民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良好服务环境。

农林经济专业就业方向篇6

关键词:林业技术;资金;经济;建设;服务

三农问题即农村、农业与农民问题,随着国家国民经济发展阶段,这个问题一直被我国高度重视。也就是说,没有农民群体走上小康道路,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集体小康社会。另外,在党的十六大会议上就已经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即实现“五个统筹”的战略方针,旨在彻底或真正意义上实现“三农”建设问题。在“三农”建设背景下,发展林业经济恰恰是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即发展林业经济的最终成果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解决农民温饱问题,而是以林业经济的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经济快速发展,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与突破。

1 当前制约林果经济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观念守旧落后

随着农业产业化背景下的农产品以及附加值较大的农产品发展,农民主体重商轻农的思想情节非常突出。即不少文化层次高,易接受新观念的农民主体逐渐脱离了基础农业劳作与生产,而对传统旧经济体制下的精耕细作相对支持的老一代农民主体成为了农业劳作与生产的主体。这类老龄化农民主体对林果业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先进的思想观念与远瞻性目光,即多数人仅重视温饱,不求投资致富。总的来说,这类人思想观念滞后守旧,把林果产业多半作为副产业去看待,从而导致后期经营管理并没有实现规范化管理,更谈不上精细化管理,造成经济收益成果不佳。

1.2 土地流转问题

林果技术服务的强化与林果经济成果的质量好坏都与林果业发展的土壤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土壤质量的好坏、基本土壤肥力的强弱是最为基本的问题。另外,从林果种植的土地管辖范畴来看,这类土地一般规划给土地管理行政部门进行管理。而在条例规定上这类土地是属于农民保护范围,所以土地管理行政部门或按照国家相关条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会出手阻止。与此同时,不少农户非常期望拥有林业土地的正规处置权或使用权,但受国家土地征用、流转等相关问题的例行制度影响,不少农户实则并不能按自身意愿去开发这片土地,并也不愿意转让给他人。而有能力开发土地的散户却又连基本的使用权也没有,所以种种矛盾问题的逐步形成,导致林果业发展举步维艰。

1.3 技术问题

林果业发展需要较高的技术队伍和大批农村林业技术能人,虽然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加大对技术队伍和农民的培训,但整体技术能力提高较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果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基层林果技术人员用于技术推广工作的时间只有1/3左右,其余时间基本被行政性事务所占用。导致“种了不活, 活了不结果”,从而导致群众积极性降低。

1.4 建设推广资金不足

当前,用于基层推广林果技术服务的建设经费来源渠道多半来自乡镇政府,而乡镇政府对林果技术服务的投入方向主要倾向于技术人员,并兼顾技术人员的工资问题。但值得指出的是,仍然有不少技术人员的工资问题未能良好解决。同时,诸如像技术推广试验、示范建设专用地建设等方面的投入经费更是严重不足,同时也没有其他的专项资金。因此,地方基层林果技术服务建设的推广局面往往很是被动。

1.5 技术人员素质问题

对于开展林果技术服务建设的技术工作人员而言,其素质、专业能力、理论知识等方面的全面培养非常重要。当前,现有技术人员中,虽然有不少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并有着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实践基础,但由于实践从业经验不足、操作能力有限、对某些专业操作缺乏指导等,都会直接影响着这些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与实践从业经验。因此,推广林果技术服务工作的技术人员素质水平高低,也是决定林果技术服务工作成效的关键因素。

2 新农建设背景下加强林果技术服务与促进林果经济发展的实行举措

2.1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观念

2.1.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起由领导班子亲自抓、分级管理、林果技术人员一起抓的领导机制,旨在实现稳扎稳打与共同推进的林果发展经济。另外,运用定点包干机制,把发展林果经济所需的各项管理机制、新工艺技术、以及新果种嫁接技术管理等工作内容部署到具体技术包干人员身上;同时,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制定符合林果技术服务所需的服务计划,并以季度与年度为单位采取可行性较强的服务计划,包括服务技术方案、内容、举措等,且要经过相关责任单位审批后加以执行。

2.1.2 人员发挥到位。在强化专业技术工作人员开展林果技术服务工作的前期下,致力发展林果实用价值技术较高的培训活动,旨在培养一批优秀从业骨干,从而使得农业散户能够投入到生产前线行列中;并通过推广技术的形式传递到农户家中,旨在提高农户对林果服务经济的再认识,扭转农户滞后、守旧的观念。

2.1.3 工作方法转变到位。即由过去单纯抓发展向发展与服务一起抓转变,由过去的行政命令向示范引导转变,由过去的单纯种植向种植、养殖与品种改造并重转变。

2.2 立足资源优势

首先,要盘清林果产业土地资源及认知到林果土壤特征等,才能确立具体的一品林果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如利用好技术扶贫与退耕还林等项目产业模式等,并结合具体地区的新农建设地方政策,加快林果产业经济的整体结构调整,从而才能为解决好土地流转与征用等矛盾问题提供可行性政策基础。

农林经济专业就业方向篇7

关键词:服务面向;独立学院;农林类;教材建设;农村区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4-0092-02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产物,合理确定其发展方向,使其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独立学院大都为一定区域的人才需求服务,通过强化服务功能,构建起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服务型办学体系;通过强化教材支撑建设,增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1 独立学院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环境分析

1.1 从宏观环境看 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反哺农业,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的历史阶段,农村和农业产业急需各种农林类专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振兴发展农业教育,推进部部共建、省部共建高等农业院校,实施卓越农林教育培养计划,办好一批涉农学科专业,加强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文件的出台为我国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独立学院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本科层次高校,应积极主动融入到为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培养“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培养格局中。

1.2 从中观环境看 农林类专业所培养的人才由于其就业面向为农村或农业领域,所从事的工作具有艰辛性、季节性等特点,加之目前我国农业的弱质性,农林类从业者的收入水平与社会地位也相对较低。独立学院农林类专业招生常态是,高分学生少,第一志愿少,但申请转专业学生比例较高。在我国现代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农业、农村对应用技术型农林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

1.3 从微观环境看 独立学院农林类专业所培养人才的直接服务区域为其所处的行政区域或者经济区域,以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导向,根据独立学院所面向的区域经济结构特征、农业资源状况、产业发展方向等特殊性,科学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将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农林类人才作为其社会基础和发展空间,是独立学院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重要的微观环境。

2 基于服务面向的独立学院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教材建设需求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影响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之一。受宏观政策、农业农村转型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众多因素影响,独立学院农林类专业教材建设,应体现独立学院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环境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由于农林类专业涉及专业数量众多,试以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为例,对基于服务面向的独立学院农林类专业教材建设需求进行分析。

2.1 贴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以区域人才需求为导向的教材建设,既要注重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相关的知识、技能的体现,又要注重对在“农村”、“区域”、“发展”方面具有地方区域特性内容的呈现。如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核心腹地,培养的专业人才以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首要区域面向,因此,教材建设过程中应着重加大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关内容的篇幅,增强学生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认知。

2.2 贴近专业对接产业需求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知‘三农’、懂经济、善管理、会规划”,以区域农村和农业为产业服务方向。教材中应增加福建省特色现代农业、美丽乡村等发展内容,增强学生对服务产业的感知,并在产业发展中寻找学习和研究的突破点,进一步深入产业服务。

2.3 贴近职业岗位技能需求 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看,主要集中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涉农企业或农村协作服务组织、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等几个领域。因此,教材内容应更加突出体现相应岗位技能知识要素,如在《农村发展规划》课程教材中,应突出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内容,在《农村发展概论》《农村社会学》课程教材中,应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内容,在《农业推广下》课程教材中,应加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及技能的内容比重。

3 基于服务面向的独立学院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教材建设路径

3.1 搭建专业教材建设框架 在现有课程体系框架下,进行配套教材建设。由于《农村发展概论》《农业推广学》《农村发展规划》等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核心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具有较高水平大学联合统编的部级规划教材,其课程理论框架较为明确,独立学院难以在较短时间内重新编纂出一套教材体系。因此,针对此类课程,应进行以“补充”为主的专业教材建设,在原有教材理论体系基础上,增加具有区域特色的相关案例与实践作为补充,以讲义的形式印发,成为统编教材的有益补充。与此同时,进行以“新编”为主的专业教材建设。针对近年来农村区域发展的热点与焦点,所处地域相近独立学院或者服务区域接近的独立学院联合编写具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的专业教材,如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和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可联合编写《海西地区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分成新农村建设型农村发展实践、小城镇发展型农村发展实践、产业带动型农村发展实践、科技支撑型农村发展实践、文化提升型农村发展实践、特色资源依托型农村发展实践等农村区域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具有针对的理论深化和案例分析,可单独开设《海西地区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成为专业课程配套教材。

3.2 组建教材建设团队 独立学院教材建设团队,要求参编者既熟悉相关领域基础理论,又熟悉相关专业应用技能与岗位需求。这充分调动了一线教师的积极性,发掘了一线教师的潜力,使教师从教科书内容的传播者转变为教学内容的开发者。同时,应加强同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院就业领域中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涉农企业或农村协作服务组织、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等行政人员、企业专家人士、其他院校的专家学者的联系,为教材的完善提供意见建议。在此过程中,专业教师自身应强化学习,积极组织参加培训及实践,努力提高专业发展水平、信息处理技能、与他人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水平,及时进行角色转换,从统编教材的被动使用者、评价者转换为教材开发者、使用评价者,积极参与专业教材开发建设。

3.3 构建多维立体教材建设体系 为适应大多数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层次不尽相同的需求,且受教材篇幅所限,为了同时满足学生拓展学习的需求,还应注重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图像、音频、视频、电子、网络出版物等立体教材的开发,使教材的形式多元化。立体教材的综合配套,可以增加教材的弹性空间,有利于优秀学生的成长,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符合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趋势。尤其应注重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以“网络教室”建设为依托,提供课件、电子教案、课程视频、试题库、案例资料库、延伸阅读等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参考文献

[1]肖雍琴.农林类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2(3).

农林经济专业就业方向篇8

关键词: 农村 林业资源 环境

1 培植林业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实现乡村林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当前,乡村林业主要目的不是生产木材,但在各大乡镇也有一定量的用材林,每年也有一些木材产量。这就决定了每个乡镇不应该都建立一些小的木材加工厂,需要从各个乡镇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区域布局原理,坚持“谁有能力谁牵头,谁当龙头扶持谁”的原则,在交通便利、木材产量较大、地理区位优势较明显的乡镇培植一个林业龙头企业,其他乡镇生产的木材都是为一龙头企业服务的,以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在乡村林业龙头企业的建设中,提倡和鼓励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对现有林业企业进行改制、兼并,通过资产重组以及组建企业集团来增强龙头企业的活力和辐射能力。积极把龙头企业建成规范的现代企业,做到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此外,还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与农林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技术推广部门等,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大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1]

2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宣传

要发展现代林业,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或某些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就要帮助农民转变观念,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确立尊重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离不开科教兴农兴林,要向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向生态化转型,就需要农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要运用媒体力量,通过各种传媒信息或通过观摩、体验、示范和接受培训,使农民提高各项技能。让广大农民了解林业的普通栽培抚育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科普知识和专业化扩展的相关知识,让部分农民专业户了解林业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功能知识,才能使农民肩负起责任,担当起发展现代林业应担当的重任,使知识从书本走向新农村建设实践。”[2]对农民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向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和成果的推广,应该成为媒体、农林院校和各级政府所设种子站、林业站、果树站等技术推广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3 加强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

多年来,林业站发挥懂技术、会管理、信息灵的优势,积极为林农提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通过指导林农发展经济林、花卉、森林食品、林产品加工等绿色产业,通过向林农提供市场信息、法律咨询等社会化服务,为培植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林农增收致富的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基层林业站机构建设,逐步将林业站作为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充分发挥林业站的基础和保障作用,确保各项林业工作在基层的全面落实。引导林农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林经济效益,调动社会和个人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推动乡村业的市场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进林农增收节支、脱贫致富,促进农村林业产业发展,加快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3]

4 发展观光农业和林业

观光型林业具有较大的产业关联度,其开发经营不仅可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食品加工、旅游工艺品加工、餐饮,服务、交通运输与商业贸易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当地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进而带动了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特别是离城市相对较近,又具备财力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农村,要注重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建设,注重发展景观林、经济林、果树园艺业等。形成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为城里人及青少年提供旅游、观光、度假及普及学习现代农业林业知识,增添体验民间生活的实习基地,锻炼他们的自种自收的动手能力,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田园生活的需要。这样既可丰富城里人生活,同时也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种产业,为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市场需求开辟新的

渠道。农村修复传统文化更有基础,这样能促进城乡居民交流、沟通人们的思想,弘扬并传承先进传统文化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形成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和谐社会氛围,促进城乡交融、和谐协调发展。

5 加强林业科技研发创新

目前,我国乡村林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林业科技人才缺乏,教育培训工作相对滞后;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比较薄弱,从整体上看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不高。因此,新时期,乡村林业必须要注重科技含量,加快保护与建设技术的发展,加快自然灾害防治技术的开发,健全乡村科技推广体系,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效果。提供村民愿种、市场需要、效益较好的优良种苗,供其在庭院发展。做好庭院林木资源经营管理的技术指导,让村民比较熟练的掌握培育方法,并协助村民搞好庭院结构调整,做到合理配置、规范种植。开展乡林业站人员的技术培训,系统传授各类林果经营管理和乡村林业评估等知识,让他们认识乡村林业,参与乡村林业建设,并通过他们向更多的人广泛的宣传、传授乡村林业知识。在各村社选择1名对林木资源经营管理感兴趣且有一顶实践经验的村民为林技员,通过他们的示范、试验、指导,带动所有农户积极参与,让每户村民掌握12项林业适用的技术,推动乡村林业的发展。

总之,乡村林业要求在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优化乡村环境的同时,发展乡村经济、增加村民收入,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艾连和,孟祥彬.生态环境建设与林业可持续发展探析[j].林业勘查设计,2005(1).

[2]周生贤.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林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关系[j].中国林业,2004,4.

农林经济专业就业方向篇9

 

关键词: 农村 林业资源 环境 

1 培植林业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实现乡村林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当前,乡村林业主要目的不是生产木材,但在各大乡镇也有一定量的用材林,每年也有一些木材产量。这就决定了每个乡镇不应该都建立一些小的木材加工厂,需要从各个乡镇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区域布局原理,坚持“谁有能力谁牵头,谁当龙头扶持谁”的原则,在交通便利、木材产量较大、地理区位优势较明显的乡镇培植一个林业龙头企业,其他乡镇生产的木材都是为一龙头企业服务的,以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在乡村林业龙头企业的建设中,提倡和鼓励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对现有林业企业进行改制、兼并,通过资产重组以及组建企业集团来增强龙头企业的活力和辐射能力。积极把龙头企业建成规范的现代企业,做到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此外,还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与农林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技术推广部门等,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大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1] 

2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宣传 

要发展现代林业,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或某些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就要帮助农民转变观念,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确立尊重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离不开科教兴农兴林,要向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向生态化转型,就需要农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要运用媒体力量,通过各种传媒信息或通过观摩、体验、示范和接受培训,使农民提高各项技能。让广大农民了解林业的普通栽培抚育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科普知识和专业化扩展的相关知识,让部分农民专业户了解林业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功能知识,才能使农民肩负起责任,担当起发展现代林业应担当的重任,使知识从书本走向新农村建设实践。”[2]对农民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向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和成果的推广,应该成为媒体、农林院校和各级政府所设种子站、林业站、果树站等技术推广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3 加强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 

多年来,林业站发挥懂技术、会管理、信息灵的优势,积极为林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通过指导林农发展经济林、花卉、森林食品、林产品加工等绿色产业,通过向林农提供市场信息、法律咨询等社会化服务,为培植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林农增收致富的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基层林业站机构建设,逐步将林业站作为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充分发挥林业站的基础和保障作用,确保各项林业工作在基层的全面落实。引导林农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林经济效益,调动社会和个人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推动乡村业的市场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进林农增收节支、脱贫致富,促进农村林业产业发展,加快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3] 

4 发展观光农业和林业 

观光型林业具有较大的产业关联度,其开发经营不仅可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食品加工、旅游工艺品加工、餐饮,服务、交通运输与商业贸易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当地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进而带动了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特别是离城市相对较近,又具备财力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农村,要注重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建设,注重发展景观林、经济林、果树园艺业等。形成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为城里人及青少年提供旅游、观光、度假及普及学习现代农业林业知识,增添体验民间生活的实习基地,锻炼他们的自种自收的动手能力,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田园生活的需要。这样既可丰富城里人生活,同时也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种产业,为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市场需求开辟新的

[1] [2] 

渠道。农村修复传统文化更有基础,这样能促进城乡居民交流、沟通人们的思想,弘扬并传承先进传统文化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形成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和谐社会氛围,促进城乡交融、和谐协调发展。 

加强林业科技研发创新 

目前,我国乡村林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林业科技人才缺乏,教育培训工作相对滞后;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比较薄弱,从整体上看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不高。因此,新时期,乡村林业必须要注重科技含量,加快保护与建设技术的发展,加快自然灾害防治技术的开发,健全乡村科技推广体系,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效果。提供村民愿种、市场需要、效益较好的优良种苗,供其在庭院发展。做好庭院林木资源经营管理的技术指导,让村民比较熟练的掌握培育方法,并协助村民搞好庭院结构调整,做到合理配置、规范种植。开展乡林业站人员的技术培训,系统传授各类林果经营管理和乡村林业评估等知识,让他们认识乡村林业,参与乡村林业建设,并通过他们向更多的人广泛的宣传、传授乡村林业知识。在各村社选择名对林木资源经营管理感兴趣且有一顶实践经验的村民为林技员,通过他们的示范、试验、指导,带动所有农户积极参与,让每户村民掌握项林业适用的技术,推动乡村林业的发展。 

总之,乡村林业要求在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优化乡村环境的同时,发展乡村经济、增加村民收入,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农林经济专业就业方向篇10

关键词:林业合作经济组织;作用;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22 文献标识码:A

1 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行业发展中的作用

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与作用随着其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已日益显现出来。

1.1 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完善了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使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进行了有效对接。合作社上连市场、下连林农、中连公司,实现产加销各经营环节和经营主体的联合,既可以改变企业原料供应分散和不稳定的状况,又可以协调产加销诸环节的利益分配关系,在连结林农与企业、生产与市场上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提高了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完善了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1.2 实现规范化经营,提高了林农组织化程度

林业合作经济组织依据国家有关产业政策,按照市场信息,引导林农有组织地进入市场。并对技术标准、生产要求、生产管理模式有了规范和统一,实现了规范化经营。同时,促使一大批农村能人、专业大户纷纷加入,聚集了“能人”效应,有效地提高了林农的组织化程度。

1.3 林业科技含量得到不断增强,林农科学经营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技术交流、培训与推广、引进新技术、发展新产品,促使林农开阔视野,增加专业知识等方面都发挥了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林业科技流向千家万户畅通了渠道,从而解放和发展了林区生产力,林农应运科学技术从事林业生产与经营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1.4 增加就业机会,实现了社会、经济双赢效益

在林权经济制度改革之后,林农可以依靠林业致富,不必外出打工也能增加收入。同时,经济组织本身需要一部分人从事各种经营活动和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为增加社会就业提供了机会。另外,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组织起来,实行规模化运作,使单一的个体农户经营有了集约化和规范化的优势,使得个体农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增强,林农的经济效益有了显著的提高,实现了社会、经济效益的双赢。

2 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现有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经的发展运作来看,还不是很成熟,仍然存在着需要解决和完善的问题。

2.1 认识不到位,发展不平衡

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与林业的发展和林农群众的愿望还有较大差距,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对新时期发展林业合作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和采取具体的政策措施,群众的发展意识也不强。在发展上质量不高,作用不明显。

2.2 运作、管理不够规范

部分合作经济组织由于成立时间不长,还存在着机构不健全、章程不完善;重盈利轻服务、重分配轻积累;与成员的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等诸多问题。其运作管理不够规范,导致凝聚力和带动农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2.3 资金实力不足,综合竞争力不强

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以农民自筹和各种形式的混合出资为主,所筹集的股金与组织发展相比远不能满足需要。由于资金实力不足,合作组织在技术引进、设备改造、企业管理、市场开拓、信息收集以及营业网点分布等方面与专业化的大公司有较大差距,很难向农户提供有效的信息和技术服务,也难与其他经济主体确定经济合同而从事大规模的销售活动,综合竞争能力还不强。

2.4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国家虽然加大了对林业的投入,但就发展的需要来看,力度还不够大,一些相应的政策法规也还未确立和出台,金融信贷部门由于没有政策保障,对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投放也较少,制约了各类合作组织的发育成长。

3 发展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

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把增量和质量同时推进,采取合理的措施,促进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

3.1 加大宣传,提高各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意识

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加大对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和发展意义进行广泛宣传,努力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发展意识。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广大林农积极参与、共同办好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与发展。

3.2 加强服务指导,鼓励多形式发展

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指导监督,提供有效服务,指导农户在林业合作中规范发展。要发挥农村能人和专业大户的作用,鼓励有一定生产加工技术、资金实力、销售渠道和拓展能力的能人牵头联合农民创办合作经济组织,并依托优势加工企业,把产、供、销联为一体,打破区域界线,走“公司+基地+农户”或多形式的联合发展道路。

3.3 有序推进,逐步缩短发展差距

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要积极支持和鼓励欠发展地区围绕区域优势产品开发组建农民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并从政策扶持上给予倾斜,为其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使之建立形成上下贯通、纵横有序、联系紧密,运转顺畅的林业合作经济组织体系,逐步缩短地区之间发展差距。

3.4 加大政策及信贷资金的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应在资金投入、资金安排、计划管理等方面向林业倾斜,增加国家扶持资金对林业的投入份额,农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要积极给予信贷支持,提供各种低息贷款,为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拓宽融资渠道和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登举.我国林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与对策[J].林业经济,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