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健康教育的内容十篇

时间:2023-07-31 17:42:59

小学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健康教育的内容篇1

纵观当前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认为还存在着一些误 区,还有不少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心理课。诚然,每周固定的课时安排,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时间上有了保证,并有了稳定的传播知识的阵地。但从目前各学校开课的情况来看,仅仅开设心理课难以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它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才能获得,而课程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实践机会是极有限的。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除主题内容外,还包括测验、咨询、班队会活动、野外训练等,而这些内容是无法由心理课来涵盖的。再次,心理课侧重解决一般性、整体性及共性的心理问题,而无法深入地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向学生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知识的传授应与心理教育活动相结合,对全体学生的心理教育应与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相结合,心理课程应与心理训练、辅导相结合。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化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

那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涵盖哪些内容呢?

由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全国还没有统一、固定的内容要求,因此,不同的学者会提出不同的看法。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分为3个层次:

一、学生心理健康维护

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 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①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的不同训练话动等;③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③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我表达训练、放松训练等;④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 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冲突解决、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社会交往原则;⑤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⑥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对通过训练和教导帮助学生科学的认识自己,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做到能较好地悦纳自己,如悦纳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培养自信、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等。

二、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 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具体包括:①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②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面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等;③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④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如神经衰弱、失眠、疑心症、神经性强迫症、癔病等。

三、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因此,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渐、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够,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丰舍识与能动性。

小学健康教育的内容篇2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可行性;融合策略

一、心理健康教育和小学德育教学融合可行性分析

德育是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针对小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所开展的教育工作总称。德育的目的是使小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对善恶美丑具有正确的评定标准。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激发学生心理潜能,使学生个性和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小学德育教学相辅相成、关系密切,两者融合具有可行性,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的最终归宿是为了达到育人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品质,都关注学生心理活动;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都大相径庭,如课外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宣传、班主任工作,等等。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教学提供了保障,而良好道德品质又促进了学生心理活动健康的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德育教学的融合策略

1.教学方法的融合

长期以来,大部分小学德育教学收效甚微,仍沿袭“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传统教育模式,小学生在“满堂灌”“说教式”的道德灌输下,参与性不容乐观。往往教师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学生就是不爱听,听不进去。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德育只满足了社会需要的功能,过于强调社会规范、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社会范畴,甚至某些德育教学所讲授的内容照本宣科,这种“上下一般粗”“缺乏层次”的德育教学,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不能满足学生个体需要,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厌倦等情绪。因此,在德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了。如教师在实施德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尊重学生教学主体地位,以满足学生心理需要为目标,致力学生价值感和成就感的实现,关注学生个体心理平衡,有利于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1]。

2.教育内容的融合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由于道德情感体验的空缺,“生硬说教”下的道德教学使学生很难理解道德情感的内涵,容易在人与人相处过程中产生矛盾和冲突。因此,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的融合,就需要对两门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如在思想品德教学为主的德育活动中,引入心理健康知识,向学生讲解人与人如何交往、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等知识内容。对于高年级学生,还可以融入性生理和性心理方面的相关内容,向学生普及性生理卫生、性心理卫生知识。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对于学生不健康的心理行为、心理活动,可以渗透德育知识,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又如对于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的学生,可以让其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以道德为切入点,让其端正自我的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精神品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

3.践活动的融合

实践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实施和开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健康的心理行为和优秀的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的反复实践练习中形成和培养的,都必须经过“知”“情”“意”“行”四个环节,且都需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在“情”“意”的引导下,不断尝试、练习和实践,才能达到内化认知目标、外显行为目标的成效[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如班主任活动、团队活动、名家讲坛,等等。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的融合可以以实践活动为切入点,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有效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如可以组建心理健康咨询社团,开展有关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在社团活动中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精神等。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学校应当为“两课”教师积极创建培训学习的契机和平台,使教育者的德育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一体化,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的融合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湘红.小学德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1).

小学健康教育的内容篇3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3-0261-02

【关键词】 健康教育;教育改革;课程;学生保健服务

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分支。健康教育课程是实施学校健康教育最主要的途径。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健康教育课程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织部分。

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从2001年起,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建国以来改革力度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课程改革,对学校中的各门课程都造成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笔者就新课改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健康教育课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进行了探讨。

1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部、卫生部颁发了《中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定》,提出“要上好生理卫生课,加强青春期卫生教育。”1986年,国家教委召开中小学卫生教育专题座谈会,确立了卫生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地位。1990年,国务院批准颁发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普通中小学必须开设健康教育课。”第一次从行政法规的角度对健康教育课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将学校健康教育纳入正规教育的范畴,标志着我国学校健康教育课程走上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健康教育课从此开始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门独立课程。之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规定:“各级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切实解决师资、经费问题,逐步做到按计划上好体育课与健康教育课。”1991年,卫生部颁布的《中国农村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规划试点阶段评价标准》中提出“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要达100%”。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了《中小学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对学校健康教育的目标、方法、教学内容、课时、教材编写等作了明确规定。1994年颁发的《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教学)计划》明确规定,应在活动类课程“科技文体活动”中安排每周0.5课时用于健康教育。直至2001年新课改前,经过近20 a的建设,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个以独立的健康教育课为核心的,以体育课、环境教育课、青春期教育课等为辅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国家和地方曾先后编写了若干套中小学健康教育课本,为健康教育课的开设提供了保障。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为促进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且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新课改后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独立的健康教育课面临生存危机 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制定了新的学校课程结构。但新课改遗漏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新课改中既没有出台相关文件来明确废除原来文件(《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中规定的独立的健康教育课,也没有对学校健康教育课的开设方式作出新的规定,即对健康教育课是独立开设还是与其他课程合并开设并没有明确说明。新课改后,健康教育课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处境,相关法规文件要求开设这门课,而新的课程结构中却没有安排它的位置。

与此同时,新课改中,体育课程更名为体育已开始替代健康课程,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出要对学生加强健康教育,增加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虽然新课改一再强调“体育与健康课不是原来的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课程的合并”[1],不主张以体育课去替代健康教育课。但新课改后,在许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已经开始替代,更确切讲是挤掉了原有的健康教育课。现在,很多学校已订购不到《健康教育》课本了,只能将《体育与健康》课本替代原有的《健康教育》教材,因此也只能以体育教师上体育与健康课来代替健康教育课了。新课改后,独立的健康教育课正在逐渐消失。

2.2 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基础薄弱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学校健康教育领域,人们的课程意识非常薄弱。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独立的学科地位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确立,多年来该门课程一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此外,由于应试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在对待健康教育课与其他学科课程尤其是考试课程时往往存在着厚此薄彼的倾向。大多数学校的健康教育课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没有专门的教研活动。市、区教研室也没有设置这一学科,“这门课一开始出现就基本上处在无人管理的状态”[2]。而从事独立的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的学者更是凤毛麟角,而在这些研究者中,主要是学校的卫生工作者或体育教师,课程方面的专家几乎没有。

新课改后,这种情况变得更加严重。由于政策法规上的不明确,独立的健康教育课举步维艰,正逐渐在学校课表上消失,这使得独立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研究失去了现实意义,专门的健康教育课程研究几乎停滞。在许多学校以体育与健康课代替健康教育课后,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仅局限于体育课程。

2.3 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离散 受传统卫生教育的影响,学校健康教育课的主要内容集中在生理卫生知识和疾病预防知识上,缺乏心理、道德、审美及社会等健康方面的知识,即使涉及到这些知识,也囿于师资水平,很难将这些内容统合,健康教育课实质上还是生理卫生课。受“体育卫生模式”的影响,除了与体育课程有少许关联外,健康教育课与其他课程的关联程度极小。大量健康教育的内容分散在道德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环境教育等课程中,而这些课程之间缺乏整合,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新课改后,许多学校的健康教育课被合并到体育与健康课程当中去了,健康教育的内容更多局限于那些与体育密切相关的内容,其他大量离散的内容更是难以统合在一起了。

2.4 健康教育课普遍存在着学科课程的各种弊端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学校健康教育认识不足,没有抓住学校健康教育的特点,健康教育课被单纯地看成为一门知识类学科课程,加之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健康教育课也集中体现了传统学科课程的各种弊端:健康教育课程主要着眼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健康知识第一”而不是“健康第一”成为其课程理念,同时也成为其课程目标以及评价的依据;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状况非常严重,远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与学生健康实际相脱节,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的教学中只注重追求知识掌握,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更是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匮乏,健康教育课只是一个更系统或更高级的卫生宣传而已,根本不能体现健康教育本身的学科特点。健康教育课本身似乎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多少“健康”,甚至加大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以至很多学校借“减负”之名将健康教育课从学校课程表中删去。

2.5 健康教育课难以真正落实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及《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教学)计划》规定中小学每周应安排0.5学时的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时间已经很少,但即使这样少的教学时间,在很多学校还是被挤占,这当中除了因为师资缺乏的原因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它不是考试课程,对于学校的升学率来说,健康教育课毫无价值,许多学校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将其编排在课程表上,这使得官方统计的开课率虚高。在很多学校健康教育课早已名存实亡,实际开课率极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成为其现实写真[3]。

新课改后,由于学校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独立的健康教育课,有关部门也没有对健康教育的课时提出相应的硬性规定,很多学校名正言顺地将健康教育课从课表中删除了。而更多的学校则认为健康教育课被合并到体育与健康课中了,体育(与健康)课已经替代了原来的健康教育课了。而体育(与健康)课的开课率几乎是100%,这导致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原本开课率极低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的开课率一下子达到了100%。

2.6 健康教育课师资质量低下 目前我国学校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非常低,师资质量较差。大部分学校健康教育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担任,小学主要由班主任担任,中学主要以校医、生物教师、体育教师等为主,专业的健康教育教师在中小学非常少,健康教育成了人人都可以教的一门课。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不足及角色的混乱,使得健康教育课的质量和效果无法得到保证与提高。

新课改后,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任务几乎全部由体育教师承担了,而目前大部分体育教师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还不能够胜任这一工作,很多体育教师在进行健康教育教学时感到非常吃力,一部分教师干脆选择了放弃,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

3 我国当前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对策

3.1 进一步加强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提高学科地位 现代教育研究和实践早已证明,学校健康教育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和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在我国,早在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就明确指出:“健康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十分重视健康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学校健康教育从此被提升到素质教育的高度,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内容。显然,这些观念还没有被当前的学校教育所普遍接受。因此,当前应通过各种渠道来宣传这些观念,努力提高人们对于学校健康教育的认识,转变人们的教育理念,使人们深刻地意识到健康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中与语文、数学、外语等同样重要的基础学科。

3.2 提高课程意识,加强课程建设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教育认识上的偏差,在学校健康教育实践中,人们更多的是通过“卫生宣传”、“体育卫生”及“心理咨询”等模式来实施健康教育的,课程并没有真正成为学校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当前,在学校健康教育领域应积极强化人们的课程意识,让人们认识到课程是实施学校健康教育最主要、最高效的途径。同时,要对学校健康教育人员进行课程编制理论与技术的培训,并邀请课程专家加入,加强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与建设。

3.3 完善政策法规,在制度上给予保障 为了使学校健康教育课程能够生存,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对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给予明确的说明,使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有法可依。笔者认为,这是当前新课改中最迫切需要完善的部分。

3.4 加强师资建设 为了保障教育质量,同国际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相一致,应尽快在我国高等院校加强学校健康教育专业建设,为学校提供健康教育专业人才,这是解决健康教育师资的最终途径。从当前来看,解决学校健康教育师资则更多要依靠现任教师的在职培训,对于校医一类卫生保健人员而言,应重点加强教育专业方面的培训,尤其是课程与教学理论的训练,对于其他学科的任课教师应重点加强卫生保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起相应的在职培训机制。

4 参考文献

[1] 季浏,主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6.

[2] 王建平,主编.健康教育:世纪的呼唤.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292.

小学健康教育的内容篇4

关键词:小学生 健康教育 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39

1 健康教育及健康素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也日益提高,人们对健康教育的关注度也日渐增加。健康教育作为健康信息和健康实践的桥梁,是现有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健康教育也日渐得到国内外的关注。美国全国教育协会(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NEA)较早认为健康教育是提供对个体和社会的健康有关联系的认识、态度和行为产生有利影响的学习经验的过程。健康教育课的概念就是指通过知识传播提高学生的健康知识水平,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健康信念,掌握自我保健技能;通过干预帮助学生改变不健康行为和建立健康行为。健康素养是个体或群体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健康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健康素质,可作为反映健康素质的重要指标[1]。

学龄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问题关系着国家发展的可能性。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立,就是以保证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为目的的。自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规定:学校应当把健康教育课纳入教学规划。普通中小学必须开设健康教育课。根据中国儿童基金会的相关报告,我国目前有2亿8千万左右的儿童在校读书,但是很多学校未能真正贯彻落实健康教育课时。宿迁市作为近几年江苏新兴发展的城市之一,在开展健康教育课程中存在着不少代表性的问题,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

2 宿迁市小学生健康教育课开设现状

本次调查使用了200份问卷,在宿迁市随机抽取了小学四、五年级的同学进行调查。本问卷以这些学生为调查的对象,是考虑到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能意识到问卷调查的严肃性,有助于真实的反映教学情况,提高了课题进行的可能性。本次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187份,其中有效问卷187份,有效率为93.5%。其中参与的男生有84名,占总数的44.9%;女生有103名,占总数的55.1 %

2.1 宿迁市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开课情况分析

参与问卷的学生的健康课时情况统计如下表1:

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一、二年级健康教育课时应满足每周4学时,三至六年级每周3学时。但《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各个学习领域内容的时数比例。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来确定教学内容的时数比例;还规定小学、初中的健康教育课每周保证0.5课时。“从课程标准上看,我国的小学健康教育课时没有确的要求,每周0.5学时的健康教育也没有在独立的课程中体现”[2]。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课时要求相比,宿迁市的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数明显不足。

经过调查得知在宿迁市,大部分的学校还是开了健康教育课程。在实际的访问中,有的学校是在三至五年级开设了此课程;但在其他年级用语文、数学、英语主课来填充教学内容。

2.2 宿迁市小学健康教育途径

宿迁市各个学校开展教育的途径较为单一,没有什么代表性的方式,没有充分利用宿迁市已有的资源来丰富学生的课堂内容。学生们获得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还是通过学校的健康教育课程,其次才是家长。此外其他的主要途径还有医疗卫生部门和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还有书籍、报纸杂志等。(如表2所示)

2.3 宿迁市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评价

在参与在此次问卷的学生中77.42%的孩子认为学校重视健康教育,2.58%的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健康教育课程,13.55%的孩子认为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一般,还有6.45%分不出学校的重视与否。

在健康知识的范畴中,小学生们最关注的还是营养与饮食习惯方面,其次就是运动与体育锻炼方面,再次就是在危险环境中的逃生技巧。孩子们还关注日常卫生习惯、生活方式、传染病的防治、心理健康以及吸烟、饮酒、等危害的方面知识。如表3。

由此可见,孩子们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现有的教育内容要满足学生的需求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同在亚洲地区的日韩两国“从健康教育内容上看,中国与韩国、日本相比,缺少家庭健康、药物滥用、吸烟饮酒对健康的危害、性教育等有关内容。”[3]

在对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评价中98.40%认为学校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的总体状况在一般以上,其中近76%的孩子认为学校开展的活动很好。仅有1.60%学生认为学校的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得不好,形式单调甚至是没有活动。

3 加强宿迁市小学生健康教育课建设的对策分析

3.1 提升健康教育重视程度

由于学校生活占据了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而且小学生处在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所以这个阶段养成的健康的生活习惯有益于其一生的发展。

针对现阶段的上课情况、课堂效果缺少一个客观的评价的体系,因此一个健全的评价机制的建立缺不了考核的部分。针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阶段教育目标,设置考核的内容及形式。更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以考试内容为依托,教育学生。但不能流于形式,为追求高分而泄露考试内容等不正当的方法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目的。

3.2 加强健康知识的宣传

现有的宣传主要依靠国家制定的各个宣传日来组成,方式仅仅依靠展板、手绘报的形式。学生缺乏对健康的系统性认识;对疾病的认识、预防的了解程度也参差不齐。

针对这个情况,教育部门应呼吁医疗卫生部门的相关人员走进校园,从各个细节方面为学生的健康生活提供保障,让家长们放心。这样,不仅学生的卫生习惯得到了改善,而且学生的家人也受到了再教育。还要利用宿迁的特色文教活动,例如地方戏曲、民间艺术等方式将健康教育的内容传播到有需要的地方去。还可以编写童谣,将教育的内容变得朗朗上口,有利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记住并理解歌曲中的深层含义,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3.3 加强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宿迁市的经济条件在江苏省的总体排名中不突出,吸引不到专业的教学人员,从事健康教育课程的人才严重缺乏。由于缺少教师由主课教师兼任导致原本的健康教育课变成了主课老师们争夺的“战场”,给学生们布置随堂作业。

针对以上的情况可采用多校联合聘用专职健康教育老师的方法,在各校进行轮流授课的方式。宿迁市已有几所高校,其中还有一所卫校,一所师范类高校,一所综合型大学。充分利用在校的大学生,在高校和小学间建立合作的桥梁,既锻炼了大学生,还教育了小学生,可以达到双赢。还可以采用轮换的方式,让非本班级的主课老师兼任班级的健康教育课程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工作。这样不仅解决了师资力量不够的问题,还可以更贴近学生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1).

[2]崔文香.韩国与日本小学健康教育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5):64-65.

[3]崔文香.中韩日小学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9,(7):536-538.

作者简介:倪倩(1993-),江苏南京人,宿迁学院2012级小学教育本科在读,江苏宿迁 223800

小学健康教育的内容篇5

关键词:小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径

在小学阶段各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心理教师以及相关设施的配备不全,加之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设置不完整,因此心理健康教学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仅依靠专职教师或者为数不多的几节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是无法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应当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

一、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深挖教学资源

从当前小学阶段的各学科课程内容来看,课程内容中可深挖和利用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准确把握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源是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学的基础。小学阶段的各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语文、生活等社科类学科中,具有非常丰富的显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仅从课程内容以及题材中即可挖掘很多的教学资源。比如,在北师版《镜子里的我》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己,懂得如何悦纳自己,引导他们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教学过程为:(1)课程导入。教师向学生说:“大家都是好学生,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新朋友,但是它的心情并不好,大家一定要帮助它。”(2)学文明理。采用播放录音的方式,给学生将课本上的故事和内容,然后让学生对小黄莺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学生轮流发言,教师做好录音工作。(3)总结课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了如何正确找到个人的优点与不足,并将其贴在床头上,每天都要看看个人的长处以增加信心。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过程中,虽然内容上没有明显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却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品质。比如,在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要通过演算等教学实践,来有效培养学生的细致严谨以及科学认真的态度。再如,音乐教师在引导学生倾听和领悟音乐过程中,既要调节学生的生理,又要改善学生的情绪,无形中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且在潜移默化中能够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倾听。这既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又是心理健康与否的体现。实践中,我们应当深挖教材内容,为各学科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教学渗透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教师应充分运用心理辅导的原则,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尽可能多的尊重每个学生,千方百计维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运用积极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尽量体验成功的快乐。学校各科的教学应当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等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使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心理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通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来真正提高各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充分挖掘学校各科教学中蕴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

二、各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内外渗透

挖掘出各学科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教学资源以后,若想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内外渗透是关键。

(一)教学内部渗透

1.目标渗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教学目标可分为三级,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借鉴和根据各级目标要求,并将各学科知识技能与心理健康方面的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整合教学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情感态度与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培养,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做快乐的人。上述三级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有利于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有效地渗透到小学阶段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之中。

2.方法渗透。各学科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渗透,属于“内部渗透”的重要方面。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有谈话法、讲授法以及演示实验法和讨论法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采用常规方式外,还应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方法,如角色扮演、移情以及做游戏等方法。在组织学生针对所学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应引导他们分享和感受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这有利于他们更好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并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

(二)教学外部渗透

1.合理的教学评价。在小学学科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特点,既要看到他们的优点,又要全面把握学生的不足之处。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当保持客观公正,多利用一些肯定的评语对学生进行鼓励。比如,在小学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课后会主动整理运动器材。对于这一环节,我们可以“做文章”,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

2.课堂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有效渗透。除教学评价方法外,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也应当渗透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这是非常好的手段和途径。教师在教学课堂管理过程中,可采用民主管理模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使他们获得安全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参与活动;尊重和理解学生,并倾听学生的内心,采用心理咨询方法和技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体验愉悦的情绪,以此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需自然渗透,切忌强硬渗透,而且,还要注意各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应当张弛有度。心理健康教育,切忌喧宾夺主,讲究循序渐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是可行性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深挖各学科包含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点滴渗透心理辅导。

作者:张自泰 单位:甘肃省民乐县洪水镇八一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王斌,胡刚.小学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16(7):88-89.

小学健康教育的内容篇6

关于提倡中小学生到校后先进行20分钟左右的身体活动

近日由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的有关情况。

《意见》要求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结合,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发挥学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体育与健康课教师和教职员工等全员育人作用,构建面向人人、人人有责的健康教育体系。

《意见》提出了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明确健康教育内容、落实课程课时要求等8个方面举措,进一步明确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和改革方向。

一是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以中小学为重点,注重大中小幼相衔接,完善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主题教育为重要载体、以日常教育为基础的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健全学生健康素养评价机制,纳入教育评价改革。

二是明确健康教育内容。构建分学段、一体化健康教育内容体系。修订《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三是落实课程课时要求。完善课程安排,系统设计教学标准、师资配备、评价体系、制度保障,确保各级各类学校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

四是拓展健康教育渠道。构建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鼓励开展健康知识竞赛、健康技能展示等,每年举办全国学校健康教育成果展示。

五是保障食品营养健康。倡导营养均衡、膳食平衡。学校配备有资质的专(兼)职营养指导人员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学生膳食营养监测,实施学生营养干预措施。

六是增加体育锻炼时间。严格落实眼保健操、课间操制度,提倡中小学生到校后先进行20分钟左右的身体活动。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小学健康教育的内容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小学德育;教育融合

小学教育是属于教育阶段里最为基础的教育,由于我国历史的流传与发展,我国的教育理念还是不断的坚持以德教育人、以德育教育为先的贯彻思想,德育教育的工作在学校里有一定的成果。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这两者的教育工作是具有独立性的,又有相辅相成的依赖关系,虽然这两者有着复杂的关系,但是在内容上却具有一致性,所以在教育教学的实施过程里,应该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保持相互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方式。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很多学生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以及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大部分取决与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所以学校结构、教育教学应该更要重视学生的心里教育健康问题。我国近年来教育有很大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渐渐的将心理健康的教育发展推向重要的教学内容,所以在中小学生的教育课程里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为独一的教学内容。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将德育教育的也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当中,使得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的有一定成效的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课程融合

在小学教育教学里,思想品德课程是教学内容的课程之一,所以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适当的渗透到思想品德课程里,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相结合,以此来达到的很好的成效以及最佳的水平。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的教学课堂上,应该合理、适当、有效的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思想品德的每章的书本内容里,并将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渐渐的传授给小学生,让小学生能够很好的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学校建设方面,要不定期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道德模范表扬、心理健康会谈、设立道德品行奖项等等活动,以此来让学生重视德育品行发展,还可以让小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活动,并达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学生的活动的对象,可以让他们更好、更贴切的感受和理解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对自身良好素质养成有很重要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小学生,去学习、去生活。

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虽然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一定的不同区别,但是还是有着不可切割的联系,所以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要着重加强对品德教育的教学以及心理健康的融合。然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小学教师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关键。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有效地促进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的发展,并且很有成效的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的教育里。因为教师是学校教学的参与者,还是教学的实行者,所以教师本身的优良好的素质,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进行、以及品德教育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如果是一个综合素质低、品行差的教师来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的教育,小学生会随波逐流,会形成歪斜的德育观念,不健康的心理发展,不良的行为作风,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能够很好的培养出心理健康的,行为端正的好学生,就要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要更加的专业。学校要确保小学的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的顺利的教学以及教学质量的保障,就要建设、健全的教师队伍,完善各项制度,整段管理体系。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开展教师民主生活会议、思想政治大会、思想演讲活动等等来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加强教师育人的思想观念。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校、教师和家庭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形成一个双教育、双成效的模式,以此来更好的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小学生在家庭里是很受影响,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模范,所以家长一定以身作则做一个有道德、有素质的好市民,才能很好的给自己的孩子树立很好的做人榜样。在一个好的家庭里,生活的繁琐小事都可以作为讲述人生的案例,也能很好的教育他们怎么做人、怎么做事、如何相处等等多方面的教育。家庭的教育要与学校的教育相互的配合交流,为自己的孩子、学生营造出一个很好的成长环境以及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将新鲜的气息注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教育中去。在学校的活动举办方面,应该让孩子与家长多多互动,共同参与。例如:校园亲子活动会、幸福家庭演讲会等等类似的亲子活动。有家长与学生的共同参加,可以给予他们自己家庭一起合作的机会,让小学生能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以及无私的爱,并通过活动进行相应的教育灌输。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教育的不容忽视,学校、家长、教师要重视该教育的发展,兼任起这个长远而又艰巨的任务,教师也要以身作则,为小学生树立起更好的榜样,指引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随着教育的不断完善、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生在启蒙A段的教育问题面临更对的挑战与机遇,所以国家、学校、教师要更加的注重创新、改革,改变原来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好的渗入到德育的教育中去。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相互融合,可以最大化的促使小学生的良好的素质发展,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氛围,并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徐建明.找准课堂探究设计基点带领学生轻松走入课堂――《生活与哲学》课堂探究设计基点的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004).

小学健康教育的内容篇8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针对目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一些心理健康的辅导人员思想观念依然陈旧,教育方法十分滞后,教育内容也严重脱离学生实际情况,根本没有深入地了解学情和整合教材,其教育的有效性有待考量。

1.教育内容空洞,缺乏实用性

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辅导人员一般都是开展满堂灌和内容复制式的教育,很少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加之辅导人员引导不够,教育手法滞后,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日常教育中,心理健康辅导人员只是一味地口述学生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而没有实际性的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挂扣不上,出现抽象化和理论化的教育模式。很明显,这些教育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钩,辅导人员把小学生简单地看做接受理论的容器,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有的心理辅导部门,辅导人员专业能力不强,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和视野去考虑问题,而且引导学生心理教育的内容显得失真、空洞,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也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2.教育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的辅导人员都是采取灌输式、讲授式的教育方式,以期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错误,警示他们不该怎样做、应该怎样做,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格式化教育模式。在教育的过程中,辅导人员由于对学生的实情不甚了解,往往都是采取放羊式的教育,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其目的就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把大量的心理辅导内容直接复制或嫁接给学生。其实,这种教育形式,往往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感,久而久之,他们对心理辅导教育也会失去信心,应付和敷衍心理就应运而生了。

3.心理辅导随意性强,缺乏约束性

心理辅导部门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本意是好的,可以让小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常识,然后可以依据学习的内容调控自己的情绪,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却不尽如人意。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辅导人员几乎没有完整的教育计划和详尽的教学设计,再加上教师不重视教育过程中的学生管理,辅导过程虽然显得轻松,但也极为松散,自由度过大,对学生根本没有什么约束性和督促性,很难实现有效性的教育。

二、优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丰富教育内容,突出实用性

针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不论什么方式和形式的教育都要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切教育内容都要与小学生的发展相联系,贴近他们的生活,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人员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教育,不可空话、套话的讲个没完。小学生需要的是具有实用性的知识,学习的应该是具有实效价值的基本心理健康知识,并且通过理论的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帮助他们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心理困惑和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按照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辅导人员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定要让他们多说、敢说,辅导人员做好相关的倾听和解析工作就可以了。总之,心理健康辅导人员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以实现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目标。

2.提高辅导人员素质,实现有效教育

面对教育大环境和学情的变化,作为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心理专业辅导技能。这样,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才能有的放矢,实现有效教育。另外,在教育的方法和形式上,还要与时俱进,敢于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开展多元化的教育,实现教育过程的知识性、趣味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以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同时,为了实现因材施教,避免一刀切、一风吹的现象,心理辅导人员还要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区域特征和学生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教学,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学生具体引导。

3.强化教育管理,提高教育效能

事实证明,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和辅导人员的管理不到位,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出现了很大的随意性和敷衍性。为此,为了开展有效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须对辅导人员的工作给予规范和约束,实现他们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并定期给予考察和考核。当然,考察一定要做到全方位,包括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至于考核工作,需要严格制定考核的内容、标准、程序和处理意见等,从制度上保障教育过程的有效性。

小学健康教育的内容篇9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渗透式;心理健康

一、渗透式教育简析

渗透式教育是将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一种较为自然的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的一种教育模式。对于小学班主任而言,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等内容融入都班级管理工作中,通过日常的管理工作来传授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时也使学生理解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种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一种潜移默化的行为,它并不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小学班主任工作的重点,而是将相关的知识进行分解和重构,使其与教学和班级管理活动有机结合,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理解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渗透式教育的应用,能够使小学班主任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开展工作,使得各项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并且也有力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创新,从而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二、小学班主任开展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班主任开展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班级管理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使得小学班主任工作内容更为丰富。对于小学班主任而言,以渗透式德育工作的开展作为其工作的重要形式。以学生作为基本出发点,将新课标要求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对其工作内容以及工作的目标等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从而使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基础不断完善并且提高了其工作的效率。

其次,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小学班主任转变其教育理念以及工作方法。小学班主任工作中,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有利于教师转变其工作的理念并且有利于推动班主任工作方法的改变。通过渗透式教学的应用,能够使教师改变传统说教的工作方式,给学生更多的自利和参与的机会,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条件。

再次,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有利于推动班主任工作重点的转变。在小学班主任的工作中,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能够使班主任在关注学生行为的规范性以及约束外,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在很大程度上使班级管理与学生的健康发展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最后,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有利于小学班主任心理素质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在具体的应用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和塑造学生,还应注重自身的学习和提升,从而更好的完成班级管理和教学的相关要求。这种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使得教师的理论知识得以拓展,并且在塑造学生品质的同时也使自己的心理素质等得到综合的提升,为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开展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对于小学班主任的要求不仅是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的专业要求,还要具备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班级管理等工作有机结合、巧妙运用的技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其心理素质。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第一,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影响,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对于班主任有着一定的崇拜和绝对的信任,因此,班主任的行为使其日常生活中模仿的重点,也是其榜样。这对于小学班主任而言,要时刻注重自身的修养对学生的影响,从观察力的提升以及个人思想品质的修养等方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要充分认识到人格修养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从而更好的完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人格塑造的任务。

第二,要注重班级环境的营造。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班级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谐的班级环境能够营造一种较为平静的心理氛围,有利于渗透式教育的开展,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知识、接受班级管理的相关规定,从而对其心理也产生必要的影响。这种班级环境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等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一种友好而轻松的班级环境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从而使其获得全面的发展,也有利于其完善人格的培养。

第三,要注重教学模式的改革。渗透式教育所追求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而在小学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往往是由某门学科的教师来兼任。为了实现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所教授的学科特点有机结合,充分应用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等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且配合有效的心理辅导,实现学生积极性的有机调动,保证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的综合提升。

第四,以心理辅导活动课来推动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在小学中,心理辅导课也是一个必要的环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式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能够为心理健康课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得课堂内容更为丰富多彩,也有利于课堂教学方法和形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五,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实现更多的是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相关的体验,在体验中更好的理解相关的内容,提升其自身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更好的感受心理健康教育,使其从生活中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且实现其人格的修养与品质的锻炼,实现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

结语:

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班级管理以及学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小学生的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及班级管理有机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予以渗透,以实现其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仲莹.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13)

[2]屠丹微.拥有爱,请深爱――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71)

[3]刘佳.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

小学健康教育的内容篇10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教育策略

小学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心智上、思想上,尚且不成熟。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便有必要了解学生基本心理特征,然而根据学生心理上存在的缺陷采取有效引导,进一步使学生能够积极、健康地成长。然而,现状下,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且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此便有必要在分析其不足的基础上,制定并落实有效强化策略。

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1.1认识程度不够:现状下,存在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的情况,这一情况使心理健康教育进入盲区。一方面,表现为教师会将心理健康教育完全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在两者搞混淆的情况下,便难以解决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大大弱化[1]。另一方面,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危害性,未能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等角度出发,在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的情况下,从而难以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

1.2缺乏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现状下,在小学课程体系中,重点课程是语文、数学及英语。虽然大部分学校能够认识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尚且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没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而设置的思想品德教育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端正学生的思想、品行,但这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针存在很大偏差。与此同时,部分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在课时上存在不足,同时缺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这样就大大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难以为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提供条件。

1.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非常重要。比如,最基本的是需要教师具备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但从现状来看,大部分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方面较为薄弱,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质整体不高,这样便很难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优化及完善。

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强化策略探讨

2.1及时转变观念,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要想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强化,有必要及时转变教师观念,加强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2]。对于教师来说,需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学生的日常学习及生活出发,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并为营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制定有效方案。比如:一些小学生为了获得家长或教师的表扬而努力学习,希望考到一个好的成绩,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学生便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针对这一心理问题,教师便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使学生学习的态度得到有效端正。同时,需改变教育理念,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从而促进学生成长及发展。

2.2合理设置课程,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少不了相应课程的支持。为此,便有必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合理设置,并充分挖掘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内容,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得到有效实现。例如:在小学语文课程《理想的风筝》一课中,便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需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提问———“文章中主人翁刘老师是一个残疾人,但是同学们知道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吗?”教师通过问题的精心设置,能够让学生领悟到刘老师对生活保持的积极乐观心态。通过上述教育,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正面的心理,从而使学生在遇到生活上的困难时,不会选择逃避,而是选择勇敢地去面对。

2.3努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教师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结合上述分析认识到现状下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努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针对教师进行心理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教育,同时加强实践学习,不断总结教育经验,以此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例如:教师可以积极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特征,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并在活动中邀请学生家长参与进来,让家长通过观摩、听课的形式,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教师需学会与家长沟通交流,以互相交流经验的方式共同制定并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从而使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优化。2.4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为纠正学生负面心理提供有效依据。因此,可以开展有组织、有目的的心理教育活动,通过活动,教师需留心观察,了解学生基本心理问题,进一步通过心理辅导,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消除。同时,教师可以采取游戏、鼓励等方式,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使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此外,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让学生拥有心理倾诉对象,从而为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保证。

3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现状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尚且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有必要转变传统观念,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合理设置课程,挖掘有利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内容;努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并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等。相信从以上方面加以完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能够得到有效强化,进一步为小学整体教学工作的完善奠定夯实的基础。

作者:程永生 朱希梅 单位:吉林省德惠市布海镇升阳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吴骘霞.新课改下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学周刊,2013,1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