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叙事十篇

时间:2023-07-27 17:01:45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叙事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叙事篇1

关键词:数字化故事叙述;小学英语课程;英语教学

1 数字化故事叙述的介绍

数字化故事叙述是“Digital Storytelling”的译文。20世纪80年代,美国Dana Atchley最先提出“数字化故事叙述”,他运用计算机来讲述故事产生了“数字故事”这种极具创造性的讲故事方式。随后,越来越多教师学习和使用数字化故事叙述,它逐渐成为中小学教学的流行工具,美国甚至有不少大学开设专门的课程来教授学生学习数字化故事的制作。

1.1 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概念

国外研究学者Berna Jean Porter认为“数字化故事叙述是一门艺术,它利用技术工具来对传统口头讲故事的艺术进行润色,整合图片、图形、音乐和创作者讲故事的声音来编制自己的故事。”[1]国内研究学者黎加厚教授认为数字故事是在教学活动中编写故事,并加入文字、图像、声音、音乐等多媒体元素,创造可视化故事的过程。[2]其实,数字化故事叙述就是一种将讲故事的艺术以及内容与多媒体新技术(如文本、图片、声音、视频、音乐等)相结合来讲述故事的新方法。

1.2 数字化故事叙述的特征

(1)真实性。数字化故事一般将教材内容信息有效地组织起来,与真实生活联系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叙述。

(2)多感官性。数字化故事叙述整合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等多媒体技术,需要用眼观察,用耳倾听,用口表达,动手搜集制作,动脑编制分析,让聆听者可以从声音和画面中同时获得故事的内容。

(3)设计性。数字化故事叙述过程独具设计性,一般来说包括选择主题、故事设计、搜集资料、编辑合成、展示与共享、评价与。

(4)合作分享性。数字化故事叙述是将故事与多媒体相结合产生的,依托数字媒体合作与分享,通过网络平台分享和交流,而且传播范围广泛。

2 数字化故事叙述与小学英语课程的契合

2.1 英语课程标准方面

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小学英语课程一级为起始级别,二级为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在“内容标准”的二级目标中,指出“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讲述简单的小故事”,“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童话剧”。[3]由此可见,故事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2.2 小学英语教材编排方面

在湘少版小学英语教材的编排上,自四年级起,每册教材Assessment中设置“Let’s read more”故事部分。这些世界故事结构简单,内容主题意味深长,一般以文字、图片和活动设计安排相结合的形式呈现。例如,五年级上册中的中国故事“The story of Nian”介绍了春节的来历;六年级上册中“The helping Hand”,通过在地铁站发生的故事传达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主题等在故事中传递人文知识。一般为单元所学内容做背景延伸,将语言内容和教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故事之中。

3 数字化故事叙述应用于小学英语课程中的价值探讨

3.1 利用数字化故事叙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字化故事叙述以教材内容为主题,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经历,由学生根据主题通过可视化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在数字化故事叙述中学习语言的文化、词汇、语法等,体现了“从做中学”的教育基本理念。值得强调的是,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评价是一种动态性的综合评价。如果充分利用其所带来的积极因素,无形中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学习投入程度,从而提升学习绩效。这种方式寓教于乐,不仅保证学生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还重视学生的情感倾向,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学习要素。

3.2 引导学生数字化故事叙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数字化故事叙述通过搜集资料、安排设计、编辑制作、录制与展示等将学生情感态度等以多种媒体组合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的方法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老师讲授,它真正使教材中的内容“鲜活”起来,学习到的知识不是文字上的“搬运”,而是真正理解掌握。这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多媒体运用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养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3.3 运用数字化故事叙述,促进教师的发展

数字化故事叙述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的辅助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数字化故事提升了教师运用电脑软件、信息搜集处理等多媒体信息技术素养,推动了教师教学的信息化进程。其次,教师要从整体出发来合理安排数字化故事叙述,如依据课本内容、学生生活及社会热点来选择故事主题,按照异质性原则来划分学习小组并制定相关学习计划。最后,进行作品成果的课堂展示并进行教学活动总结与评价。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考验,需要教师的整体安排与规划,做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从而锻炼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3.4 利用数字化故事叙述,共享教学资源

数字化故事的成果虽以课堂展示为主,但可以将数字故事借助网络平台分享给所有人。如今微课、慕课、网课发展如此迅速的环境下,数字化故事作为一种优质教学资源,可以促进校本课程的实施,学校间的交流,网络课程的辅助等等。当学生们看到自己参与的作品被网站收录并共享展示,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能力的肯定,动力的推助。同时,在网络平台上的数字化故事,可以引发学生们的主动阅读思考,促使他们融入其中。

参考文献:

[1] Berna jean Porter Consulting[EB/OL] . http://.

[2] 黎加厚.数字故事,不一样的精彩[J].远程教育杂志,2011(5).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叙事篇2

关键词:高中英语;数字化故事叙述;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培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研究与探索的方式获得分析、解决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进行沟通与交流。另外,新课程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学科间的结合以及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教学方法带来的教学效果正好与这些目标不谋而合。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教学方法是指,从学生的天性出发,用信息技术制作数字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将故事内容与教学相结合。该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通力合作,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数字化故事叙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让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英语教学效果。

一、数字化故事叙述在我国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数字化故事叙述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应用得比较广泛,应用形式也多种多样,如与语言教育相结合、与探究式项目相结合、通过竞赛的形式开展等。而我国的数字化故事叙述应用情况则非常少,目前关于数字化故事叙述的研究力度也不够,相关的实践活动就更少了,仅有陈静娴、郑江艳等曾经开展过相关的实践活动。由于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非常高,而当时进行实践的又是小学生,因此实践效果不理想,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并不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实践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都比较高,二者的结合为学生的口语练习提供了机会,而数字故事作品的制作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收集故事素材以及编辑与加工故事的过程中通力合作,树立团结合作的意识。由此可知,数字化故事叙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必要,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以及提升英语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数字化故事叙述教学的流程

1.确定学习主题。数字化故事叙述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属于一种创造性活动,因此学习主题的确定非常重要。教师在确定学习主题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为目标,围绕社会问题以及学科知识选择主题,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比如:在社会环保需求的号召下,教师可以以“打造低碳城市”为主题开展教学,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以及想法提出意见,遵照异质分组的原则让学生负责不同的部分,如组织、朗诵、写作以及电脑操作等。为了便于学生的发挥,教师可以将这一环节的英语学习目标定为学习使用祈使句,让学生在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过程中以祈使句为主进行叙述,通过提示学生两者结合点的方式增强活动效果。

2.拟订详细的学习计划。活动的开展是整个数字化故事叙述的主体,学生知识的获得以及能力的提升都在这个环节中完成。在所选主题的基础上,学生首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英语故事,既可以通过单独学习的形式进行学习与探究,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在合作过程中深入地探讨。在学生自行拟定学习计划并深入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随时掌握学生的活动进度并给予一定的引导和指导,让学生通过阅读、参观、调查以及讨论等多种形式来开展活动,让数字化故事叙述更加丰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仍以上面的“打造低碳城市”为例,该环节需要由不同的学生分别承担叙述稿本的编写与输入,图片、背景音乐的收集,场景的配图以及串联处理,PPT制作等板块,这样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并得到认可,增强信心。

3.制作小组作品。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帮助下,结合之前收集到的相关资料,找出与活动主题之间到的联系,形成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脚步,然后根据自己的创意辅以个人解说以及配音,完成最终的作品。学生在解说以及配音过程中,英语口语能力可以获得较大的提升。

4.成品展示。待学生完成自己的数字故事以后,可以在小组间进行分享和交流,彼此交流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这样的经验交流过程可以促进学生的反思,让学生在分享经验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在下次的数字化故事叙述活动中有意识地加以改进,在一次次的锻炼过程中取得进步。对于非常成功的作品,教师还可以通过展览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进而对英语的学习投入更多的热情。最后,当学生经过多次的锻炼,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且动手能力以及各方面技能都获得提升以后,就可以通过竞赛的形式开展数字化故事叙述活动,让学生在竞赛的良性压力下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比赛也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以及英语口语能力。

综上所述,数字化故事叙述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让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英语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文娣.数字故事叙述在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中的运用[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叙事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方法;精读

对于小学语文来说,精读和泛读的意义同英语并不完全一致,精读主要是针对教材中的课文,认识并理解教材中的生字,读懂课文的意思,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泛读是对课内外知识进行广泛浏览,以增加阅读量,培养语感,增加知识储备。小学语文教育需要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一、小学语文精读重在“精”字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学习了超过2000个汉字,已经有了自我学习能力,因此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精读首先在于自读,自读的关键在于感悟。课文中的生字,每篇课文后面都有列出,并用拼音标注,学生可以自学认识。在精读的过程中,首先要辨析生僻字,理解词组句子的意思,其次是内容,读过一两遍后,便要知道文章主要写了什么,第三要理解作者思路,文章是用了顺叙、插叙还是倒叙,课文的文体是什么?最后要善于总结作者的表现手法。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可能对文章理解不全面,但这不要紧,教师在给学生充足的自读时间后,再对课文进行精讲,这样曾经有疑问的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一定会更加印象深刻。

例如,六年级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安排学生自读。在课文后面列出十二个生字,学生需要自己查字典标记他们的读音,在第一遍默读的过程中,理解文中每个句子的含义;在读过几遍之后,学生需要大体明白文中一共讲了几件事,并对课文进行分段;课文用了倒叙的叙述方式,并且前后呼应,这需要学生阅读过程中自己理解;作为记叙文,文中用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方式刻画鲁迅形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对这些一一标出。学生自读之后必然会存在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在教师讲解的过程当中,需要着重注意一些学生自己难以完成的地方。例如,在给课文划分段落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便会划错,本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分为五个主题“深受爱戴”“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五个主题各自成一大段落,在让学生明白怎么划分的同时,也要明白划分的道理。

二、小学语文泛读重在“量”

泛读并不局限于教材,可以是图书馆的书籍、书店的书籍或是家中藏书,内容以传统文化、科普知识、育人故事为主。在泛读的过程中,要保持匀速阅读,遇到生僻字也要及时查阅,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认识更多汉字,了解更多的习俗、故事与知识。同时,在学生泛读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培养语感,大量阅读可以让学生敏锐感受文章中语言的优劣、写作手法的好坏。语感是较抽象的词汇,一个人的语感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人语文的好坏,因而只有多读多看,才能提高语文水平。

小学教育本身便是一种养成教育,小学语文教育更是培养学生文化底蕴、表达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重要学科,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精读和泛读两种能力,精读在于细致,不漏掉课文中的任何知识点,一旦掌握,反复复习直到记住为止。泛读在于积累,语文的学习要靠量的积累,如果学生知识面很广的话,那么他的语文基础知识一定不差。总之,小学语文需要将精读和泛读二者相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叙事篇4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学科,掌握工具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在学懂语文知识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往往有些时候,我们语文老师只看着试卷分数,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训练。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工具,作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注重以下语文基础能力的学习。

一、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训练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让学生取得识字的主动权。其方法如下:首先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好汉语拼音;然后掌握好汉字的基本规律和一些自学汉字的方法,教师并进行具体的辅导。中华语言虽博大精深,但大部分都有一定的规律,比如:形近字、形声字,只要仔细观察后,便可发现它的正确读音和意思,音同义不同,义同音不同,激发他们认识汉字的趣味性和积极性。经过独立性学习,学生初步养成了学习习惯,能够达到每篇课文中的字词句学生全部理解,即使遇到课外阅读中发现的生字,学生也能根据汉语拼音和查阅工具书主动学习掌握。学生有了识字能力,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就提高了,读书、语言表达交流、习作的能力也相应随着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项长期而复杂艰巨的语文常规教学任务。我们要把握好每天的早读或晨读时间。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此话讲的就是:每天早晨的时光是非常重要的。早上空气好,是人的精神状态最佳的时间段,此时人的记忆力也好。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落实早读或晨读,掌握好最佳阅读时间,再入情入境地去阅读——这样的阅读效果非常好。小学课本里出现的课文多半是属于记叙文。对于记叙文,该怎样培养阅读能力呢?根据我平时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记叙文里文本对话部分比较多,教师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阅读。记叙文的写作顺序基本上都是按照“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来写的。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以上写作顺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按以上写作顺序自学,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讨论,从而使他们清楚、明白、深刻地懂得课文内容,受到启发教育,学到知识,并初步培养阅读和写作这类记叙文的能力。学生平时接触的大多是记叙文,因此,只要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搞清楚了,学生阅读起来就会很轻松。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的自学能力从哪里来呢?我认为,学习语言文字还得主要来源于实践。同任何事件一样,自学能力是从实践中来的。勤于实践,才能提高能力。因此,我们要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不独占课堂教学时间,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养成自学习惯。我们要让学生遇到不懂的字词句会查阅字典等工具书,多读多背好词佳句篇章,善于记读书笔记,抄写好的字、词、句、节、段,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方法写自己生活中可写的事情。

四、给学生更多时间锻炼,培养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叙事篇5

关键词:指导;小学;作文;结构;语言;修改

笔者认为,中年级作文能力及兴趣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文章结构

起始阶段写作的题材一般以记叙文居多,而记叙文中,最基础的是顺叙这类作文。因此,在写作前,应教给学生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样,学生的在下笔的时候,就知道该怎样去写和写什么。以记叙文为例,首先应该交代时间、地点、作文中需要交代的人物和事情。接下来就要介绍事情的经过,或简或繁,或详或略,当把事情的经过交代清楚了,最后要告诉读者事情的结果。这就是记叙文的基本结构。在小学生初学写作时,教给学生这些必备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学生写作文时,就知道如何着手了去写了。

二、段落层次

学生了解了写作的内容和先后顺序之后,接下来就应该教给学生写作中的段落和层次了。在初学写作时,主要是记叙文的写作,一般有三个段落,第一段简要介绍基本的信息,就是关于时间、地点、人物等方面内容的介绍,要简单扼要,不宜过长。这部分内容介绍完之后,另起一段,也就是文章的第二段。这段是文章的重点,需要详细的介绍事情的经过,包括起因、怎样发生的等等。这一段的内容多,所以,写作的时候特别需要条理和层次。写作时,应教给学生写作的顺序,也就是事情发展的顺序。如果学生能将事情的发生经过基本叙述清楚了,那么这部分内容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文章的最后一段,既是事情结果的交代,也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可以简要叙述事情的结果,在结果之后,可用一两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这件事情中获得的感悟等。这样,文章三大段的结构模式就基本清楚了,学生也掌握了文章的基本写作要点,当然,在写作中还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段落的格式、层次的顺序等,需要教师在作文时及时予以指导。

三、语言文字

语言的组织,也是初学作文时需要指导的一个方面。在低年级我们已经训练过句子及简单的段落,但没有提及真正的作文格式,到中年级的时候,作文概念的提出,意味着作文到了正式写作的阶段,也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口头叙述事情发生的经过,然后把叙述的经过写下来,怎样叙述就怎样写,把口头的内容变成书面的文字,这样,语序就不容易混乱了。但在具体的写作中,会出现语病等问题,教师应适时予以修改。

四、标点符号

作文是用来表情达意的,而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能更准确的表达作者的情感。所以,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是初学作文时训练的内容之一。教师在作文指导时应将这部分内容列入指导内容,这样学生在作文时就不容易用错标点了。

五、反复修改

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修改。都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其改,应该是有道理的。在小学中年级初学作文的过程中,作文的修改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中年级作文的修改不仅仅是成型作文的修改,更重要的是底稿的修改。中年级作文的习惯会对整个小学阶段的作文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影响中学阶段乃至整个一生的写作,因此,教师培养学生好的作文习惯意义深远。

中年级学生的作文底稿,修改起来是费神又费力的。需要教师逐字逐句的修改,错别字的修改、标点符号的使用、作文的格式、段落、语义的层次等,都是必须修改的内容。底稿的修改,往往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需要几次。教师可每修改一次,让学生誊写一次,经过数次的修改,作文的基本雏形就出来了。开始写作时可能会很艰辛,特别是教师的指导和修改,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当学生初步掌握了写作的要领后,写起作文就会很轻松。

六、逐步提高

随着作文训练的继续,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包括对作文基本知识的了解,对作文结构的掌握,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个时候就应该适时对学生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在运用描写性的语言文字时,可以在其中融入作者主观的情感,这样会使表达更加准确、形象生动。也可在必要时,使用恰当的表达手法,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七、兴趣培养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叙事篇6

一、用拼音做工具,打好基础一年级第一学期,拼音教学一结束,教师就引导学生用拼音写词、造句、写日记,要求学生"用我手写我口"、"用我手写我心"。在单纯教学拼音时,通过让学生抄写纯拼音课文,既练习了汉语拼音的书写,又学习了写文章的基本格式,如每句话写完用标点符号,每段要另起一行空两格等。随着汉字课文的出现,小学写作教学沿着"拼音--拼音夹汉字--汉字夹拼音--汉字"的路子,绕过识字难关,提前写作。

二、用图画做桥梁,激发兴趣看图作文是培养初入学儿童具备观察客观事物能力的一个桥梁,是培养儿童提高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

1.整体观察,理解图意。观察一幅图画首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图画的主要内容,即这幅图画的是什么?或什么人在干什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概括能力。

2.细致观察,合理想象,叙述图意。看图和观察客观事物一样,要有一定顺序。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做到言语有序,如按方位和空间顺序观察;按主次观察;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观察等。观察后引导学生叙述图意,依据画面联想前因后果、人物心理活动和语言等,这样,一幅图画就变得完整、连贯,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逼真,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

3.借助例文,从说到写。通过例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初步懂得:写事的记叙文要写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重点写事情发生的经过;写景的记叙文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变化,按一定的顺序描写;状物的文章,写小动物要突出小动物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写植物要突出植物的特点、不同季节的变化。

然后引导学生仿照例文的形式"说",最后仿照例文的形式"写",引导他们领悟如何把观察到的、想象到的事物由口述转为笔述,这样才能由读转入写,做到读说写结合。

三、挖掘生活源泉,启迪思路1.游戏表演、创设情境。好动、贪玩是孩子的天性,我把游戏活动纳入了写作。在组织学生搞"捉迷藏"、"击鼓传花"、"传话游戏"后,接着引导学生把活动过程记下来。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叙事篇7

关键词:城乡结合校;初中生;问题;记叙文;对策

一、城乡结合校初中生写作存在的问题

1.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的道德意志品质具有薄弱性、不平衡性和多层次性,再加上城乡结合校学生接触外界极少,生活经验很少,每天以教室―家两点为一线。所以城乡结合校的初中学生知识面窄,很多学生一提到作文,就一脸茫然。

2.城乡结合校大部分学生从小与人交流,用得最多的是当地的方言、语法。极少数同学虽然偶尔能用一些普通话交流,但也夹杂着方言。因而,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汉语言知识贫乏,会话表达能力低下,所有这些都成了城乡结合校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城乡结合校记叙文写作的对策

1.克服惧怕心理,培养写作习惯

在平时训练和考试中,一提到作文,学生最容易产生一种莫名的惧怕心理。特别是城乡结合校的学生,语文基础差,他们总认为没东西可写或写不好。因为“怕”字当头,写起作文来总是力不从心,质量粗糙,甚至敷衍了事,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要让学生克服写作时的惧怕心理,就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训练。比如,一开始,教师可以从片段作文入手,因为其训练目的明确,学生不会感到有压力。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写观察日记或周记、通过写周记,日记来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写作习惯。

2.留心观察,广泛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城乡结合校学生接触外界极少,生活经验不丰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善于观察身边的小事情――写小事,抒真情。

城乡结合校的图书馆藏书量少,学生的家长因经济困难,很难有余钱给学生买书,所以城乡结合校的初中学生阅读量少,知识面窄,很多学生一提到写作文,便一脸茫然。因此,老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1)要充分利用好每周二下午第三节的自习课,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2)要求学生阅读时对自己喜欢的故事、片段、佳句进行朗读、摘抄,并对它们进行或内容,或语言,或写作技巧等的点评,三言两语都行;(3)同学交换各自的摘抄本,或点评、或充实各自的摘抄本,共同提高;(4)教师定时抽查点评学生的本子,对摘抄内容或学生点评精彩的给予表扬。

3.系统训练,争取质的飞跃

记叙文的写作,是我平时在教学中训练的重点,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其写出有个性化的作文,这是初中写作教学的难点。在学生刚进初中之时,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学情,结合城乡结合校的特殊情况,制订相应策略,针对记叙文进行全面系统地训练。

(1)对语句进行扩写训练。扩写是写作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扩写训练是按照材料要求,围绕中心,抓住重点,展开想象,进而扩展成一定字数的语段。

例如:我在纸上写字,写了很多页,自己看着很高兴。

扩写成:你听,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像春蚕咀嚼桑叶,又像暖风吹拂白杨,像秋雨轻吻梧桐,又像泉水叮咚欢唱。笔随着手腕运转,字随着思路延伸,一个个、一行行、一页页,横看如群蚁排衙,纵观如阅兵方阵。秀丽、整洁、赏心、悦目,捧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你不认为这是一种乐趣吗?

扩写的语段在原句的基础上,运用了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和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充分发挥创造性,使语言生活形象。通过扩句成段的训练,克服了城乡结合校的学生语言贫乏空洞的障碍,让学生的思维开阔了,积累丰富了,从而降低了其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增强了写作信心。扩句成段训练,对城乡结合校这些写作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而且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叙事篇8

阅读中的概括能力是贯穿于整个阅读之中。广义上讲:将阅读中的理解形之于文字,均是概括能力的体现;狭义上讲:主要指阅读中的段意、层意、主题等的归纳。概括能力的强弱,直接体现出阅读理解的深浅。因此,加强对学生概括能力的指导和培养,应是阅读教学中事半功倍的重要举措之一。

如何进行概括能力的指导和培养呢?教学心理学认为,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一般有三个:即学习方法、学习心态和智商数值。而三者中方法是最为重要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就要在概括的方法上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以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

具体来说,指导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

一、系统地讲解文体知识,引导学生注意阅读内容的文体特色,明确概括的主要内容

初中现代文阅读所涉及的文体主要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有计划、较系统、分年级逐步讲解这三种文体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在阅读概括前对文体知识有较好的掌握,是有助于学生把握概括内容的重点。如记叙文的六要素知识的学习,就有助于对记叙文阅读内容的概括。记叙文的六要素分别是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若明确阅读的内容是记叙类,那思考的重点则应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怎样的一件事,按这一思路进行概括,所概括出的内容是不会有所偏差的。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关冬天的百草园一段描写。根据文体知识可知属记叙类,再据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可知这段文字是写了“冬天”(时间)、“百草园”(地点)和“雪地捕鸟”(事情)等,而这些就是这段文字概括的主要内容。

二、根据文体特点,提供一定的语言表达格式

学生把握了阅读内容的重点,但要诉之于文字也非易事。初学之始,根据文体特点,提供给学生不同文体内容概括的语言表达格式,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能力。

根据不同的文体特色可将概括的语言表达格式分为以下三类:(一)记叙内容的概括语言表达格式:记叙了?摇?摇 ?摇?摇事(人)。(二)说明内容概括的语言表达格式:介绍了?摇?摇 ?摇?摇的特点。(三)议论内容概括的语言表达格式:论述了?摇 ?摇?摇?摇的观点。文无定法,概括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之所以提供给学生这样的表达格式,是因为试图让学生学习之初“有章”可循。

三、概括时注意选用文中关键性的词语和自己选用一些概括性较强的词语

作者在行文中,对所写的事、说明的对象、表述的观点等常有一些关键性的词语隐含其中,引导学生注意这些关键词语并在概括时使用,无疑事半功倍且概括准确。如说明文中那些说明对象特征的词语就是说明类内容中的关键词语,在概括时选出并用于概括,无疑增加了概括的准确性。对那些文中缺少关键词语的内容概括,则应在阅读后自己选用一些概括性较强的词语来进行概括。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关夏天的百草园一段文字,其中写到了“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叫天子、油蛉、何首乌藤”等等,在概括时将以上词语都罗列上来显然不妥,这就要考虑用一个词来概括,选用“景物”一词应是较好的概括。综合上述三种方法,这段文字可概括为“描写了百草园夏天的景物”。

四、根据阅读内容的内部结构关系,选用相应的方法进行概括

阅读中遇到结构上较为复杂的文字时,可先将阅读内容作层次结构分析。层次结构一般的来说有以下三种关系:一是并列关系;二是主次关系;三是层进关系。据此,可用三种与之相应的方法进行概括。即归并法、摘要法和归纳法。其中归并法又可分为归并中心语、归并限制语和归并层意三小类。现举例阐述如下:

例:“研墨,我喜欢。墨以它特有的光泽,在砚池里转动着,留下一圈圈光亮细腻的轨迹……边研边揣摩字帖上的范字:像龙跃、像鹰搏、像苍石、更像一股清泉,仿佛从石隙间直流下来……”

这也是一段记叙性文字,其结构可分为两层,且也是并列关系,所不同例一的是两层所写的事,都表现出一种乐趣,“乐趣”两字应是这段文字概括的中心语,其前可用“研墨”、“读帖”加以修饰限制。这样可用归并法中的归并限制语来概括,这就是:“描写了研帖、读帖的乐趣”。

当阅读内容结构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写的内容不一且无共同点时,则可用归并法中归并层意法来概括,将各层层意相加在一起则可。

摘要法主要用于层次间有主次关系的阅读段中,概括时就主要的层次进行概括,舍弃次要的层次。这种方法简便,易于掌握。归纳法主要用于层次间有层进或递进关系的阅读段。

五、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方法

基本的阅读规律、方法乃至思路,还需教师认真研究总结,传授给学生。我总结有以下几点:一是要学会精读。茅盾先生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快读。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要细细地一段段地读,要注意它的炼字炼句。”这第二遍第三遍指的就是精读。只有精读,才能把握文章精华,体会到文章的精妙。读后要品味,要反思,如同牛的“反刍”一般,含英咀华,直至读到文章的精髓。初中生阅读往往比较粗心,教师应认真指导,培养他们的精读能力。二是指导学生制作读书卡,我们把标题定为:每周一读,奇文共欣赏。有下列几项内容:(一)篇名;(二)精美语言集萃;(三)文章中心(40――100字);(四)对本文感受最深的地方(50字以上);(五)掩书而思。特别是“掩书而思”一栏,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由天地,激发了他们读课外书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思考,有意识地学习写作技巧,培养作文能力。三是大胆尝试研究性阅读。研究性阅读是一种比较高级的阅读方式。比如,我指导学生作一次文学作品的研究性阅读,提出下列问题来了解有关情况:你最喜欢读哪类文学书籍?你最喜欢哪一位作家的哪一部作品?你认为他的这部作品最成功之处在哪儿?你认为这位作家的作品有令人遗憾的地方吗?在这个基础上加强个别指导、帮助学生确立研究阅读的专题。学生一旦选择了有兴趣的研究阅读的专题,便有了热情,便有了主动性,其思维也便会十分活跃。

上面所谈的几种方法,在运用中还可综合使用,掌握了以上几种方法,是有助于概括能力的逐步提高。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叙事篇9

关键词:记叙文;写作指导;优化;提高;结合

文体类型不同,其对学生的写作要求就不同。记叙文是初中作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记叙文写作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1]。新课改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有效性的重视,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正确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教学,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一、我国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教材内容的问题。教材内容的设置强调学生全方面能力的培养,但是为了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教材中经常出现针对同样的主题反复训练的情况,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第二,教师的问题。教师侧重于学生在写作技巧和审题等方面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对学生的作文评价标准较为传统,无法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反而会打击学生的写作自信,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2]。第三,学生的问题。学生是记叙文写作学习的主体,但有相当部分学生对于记叙文的文体类型与其他作文类型的认识不清,导致写作过程中经常出现文体混乱的情况。此外,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采用背诵范文的形式进行学习,不利于学生的记叙文写作。

二、初中记叙文写作指导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教材内容

教师要以教材为基本,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完善,优化教材内容,进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记叙文写作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在为学生讲解记叙文六要素的基础上,脱离教材的限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500字的记叙短文写作训练[3]。又如,在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阅读课本中的内容,如《观潮》,或让学生欣赏其他文章如《济南的冬天》《秋天来到我家的院子里》等,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写作素材,帮助学生拓展写作思路,促进学生写作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记叙文写作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例如,在以亲情为主题的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亲子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亲情的可贵,并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传奇人物的一生,然后让学生以记叙文的文体进行写作。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视觉上的需求,因此,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也有着明显的作用。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提问法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对记叙文写作的兴趣,促进学生记叙文写作水平的提高。

(三)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记叙文写作基础,还要让学生对记叙文的文体和写作重点进行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要将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相结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学习积累更多的知识,包括字词句知识、文章结构和写作思路等,从而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助于写作教学水平的提高。例如,在《背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线索是“父亲的背影”,而线索是记叙文中的重要因素;对比《变色龙》一文,它的线索则是主人公对狗咬人事件的处理。综合二者可以看出,线索的分类有多种,如中心事件、人物、事物以及时间和空间等,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另外,阅读教学还可以直观看出记叙文与其他文体,如议论文、说明文、散文以及诗歌等体裁的不同,加深学生对记叙文的认识[4]。如对比《敬畏自然》《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可以发现,《敬畏自然》属于散文文体,《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属于议论文文体,这些文体在写作要素、结构等方面均与记叙文明显不同,如此可以加深学生对记叙文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提升其写作水平。

三、结语

在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优化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并采用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进而实现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德彦.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以2012年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4):157,159.

[2]郑小玲.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J].求知导刊,2015(14):19-20.

[3]吴爱钧.观察生活,依托教材,捕捉细节:试论初中记叙文细节描写的教学指导[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8):114-115,120.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叙事篇10

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必要研读蒋老师的《桥边的老人》的课例,因为它体现出了好课的标准,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线路中“一根筋”到底的巧妙运用。

教学中的一根筋,在王荣生教授的《“美”、“巧”、“活”、“实”――欧阳代娜老师〈岳阳楼记〉研习》这篇文章中,有很好的论述。王荣生认为,教学“一根筋”就是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指向核心教学内容的核心点,在课堂教学中整个线路上连贯的落实教学内容。“一根筋”教学就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这个“筋”,这一根“筋”贯穿课堂始终。要善于抓住筋,抓得稳和准,当然“筋”就是能与体现课文核心紧密相关的最关键的语文知识。仔细研读《桥边的老人》的课例,我们会看到“一根筋”的影子到处都是,不仅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而且已经深入执教者的灵魂和思想。

蒋老师是一个在预习上很有策略的人。如果要我们布置这篇小说的预习题,可能就是字音字义、段落划分、主题概括,或者是环境人物,甚至笼统的让学生熟悉课文,至于熟悉到什么程度,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再看一下蒋老师布置的预习,她布置的作业是《桥边的老人》的改写,要求是换人称改写,并写成文字材料。笔者翻看了学生改写的作业,角度各异,精彩纷呈。有的是从老人的角度改写的;有的另外设置了一个人物,从自己设置的人物的角度改写;有的甚至还从动物的角度改写。改写的文字也很活泼、具体,可以推测学生是积极认真的完成这项作业的。学生以这样一种心理投入课堂教学,在无形中形成教学感召的磁场。预习最基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刚才说这是一个很有想法的预习,是指老师的预习都围绕核心的教学内容――叙述角度来展开,其实熟悉课文内容只是一个手段,目的就是为了形成课堂上的思维导向。教者的内心或许不是让让学生去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而是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只有让学生也明确教学目标,师生之间才能达成共识,形成默契,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比那些泛泛而论,指向性不明确的预习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每堂课都有不同的轨迹。老师的目标有了,后面主要就是落实怎么讲的过程,蒋老师在导入的时候采取单刀直入式的闪电战,抛出了一个引爆性的问题:“什么样的小说算是好小说?”由这一问题引申到外国小说欣赏的角度:叙述角度。紧接着直接投影出现两个概念“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以及对新概念的解释:全知视角指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全部的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和命运,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有限视角是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采用第一人称时,“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全部的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和命运,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这样的解释虽花了点时间,但很有必要。对于陌生的概念讲解到位的话,可以为下面的教学程序设好伏笔。

我们注意到蒋老师的第二部分的投影,出现了一道类似于填空的题目,具体的问题如下:从小说中的时间、地点、形势入手,回答文中的“我”是谁?“我”注意到了谁,通过交谈,“我”了解“老人”的哪些方面的信息?“我”的态度怎样?“我”猜测的结果是什么?这些问题就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小说的感知,她在有意的淡化传统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问题设计的出发点都是以小说中的“我”为指向,从“我”的角度来设计问题,问题环环相扣,最关键的是“叙述角度”这“一根筋”没有移位,更没有错位,这样的设计,是本节课令人振奋的一个亮点。因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会无意识的偏离原来的既定目标,一旦偏离了目标的轨道,再丰富的过程准备,再精致的教学技术,也只能是天马行空,势必造成学生思路的混乱。问题过于分散,使学生无法在有效的时间里抓住主要矛盾,而变成跳跃着的意识流。文本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支脉勾连,文气贯通,前后呼应。课堂流程的安排应努力使文本的解读保持立体、鲜活、流畅。

任何一节好课,总需要合宜的材料作铺垫。用何种材料作铺垫,抓住什么时机进行铺垫,铺垫之后怎么办,这又是颇显功力的问题。《桥边的老人》的教学中,在完成“我的叙述角度”后,老师发问:“刚才我们从小说的人称来叙述,下面我们换个角度,从老人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在不知不觉中,叙述角度出现峰回路转,使课堂出现了波动状态,学生的思维也被激活,教与学产生了和谐的共振,本节课第二个亮点就出现了。像变换角度这样的设计,很多执教者都能想到,也不见得有特别高明之处,但后面的一招是进一个进步,值得我们借鉴,蒋老师推出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和电报体新概念,还穿插了曹禺《雷雨》中的潜台词的说法,让学生从老人的对话语言来揣摩人物的流动心理。看似偏离了一根筋的核心,但老师是从“老人的角度”(注意从老人的角度)来组织课堂讨论,尤其组织了“老人心灵对话”这一个环节,将重点落实到了对老人语言的品味揣摩上,抓住了文本阅读的要害。语文教学尤其是文学类的作品,对语言的品味揣摩是重点,是课堂上最易出彩之处,语文的魅力也主要体现在此。举几个例子,“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中“最后”一词的点评;“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为何“微笑”?“我只是在照看动物”中的“只是”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强调一点,老师的高妙之处就在于把品味语言和叙述角度有机巧妙的结合了起来,可以看出设计者的高超技艺和了熟于胸的设计思想。即使在教学的结尾部分,蒋老师还是咬住教学的核心内容不放,这完全是教学的自觉意识,是教者智慧的体现。这不是任何一位老师都能在实际课堂中能够做到的,也是我们应该仔细揣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