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的经济发展十篇

时间:2023-07-25 17:19:05

当地的经济发展

当地的经济发展篇1

关键词:温州人经济 三大板块 相互联系 回归作用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223-02

一、温州人经济的三大板块

温州人有经商做工的传统.温州人以四海为家,善于在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求生存、谋发展.故此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时至今日,温州人经济已形成三大经济板块,第一板块是温州本土经济,第二板块是温州人在全国各地经商办企业板块,第三板块是温州人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商务工板块。

温州本土经济为第一板块。温州市辖8县、3区、11个县级单位,温州全市780多万人口,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是全国12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是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地方政府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显著提高。2009年与1978年比较:国内生产总值由13.21亿元上升到5377.06亿元;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由6.29亿元上升到1264.72亿元;财政收入由1.34亿元上升到360.72亿元;温州民间资本由上亿元上升到6000亿元;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由350元左右上升到280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3元上升到10100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由上千万元美元上升到132.5亿美元,年利用外资从零状态上升到2.34亿美元。温州本土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好的路线、方针、政策,善经商的温州人,遇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代,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使温州几百万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

温州人在全国各地的经济为第二板块。温州人除本土经济以外,全国各地都有温州人,目前在全国各地的温州人有175万人,其中从事贸易业有114万人,占65.1%;从事服务业30万人,占17.1%;从事工业18万人,占10.3%;其他行业13万人,占7.4%。175万温州人在我国东部有92.03万人,占52.59%;中部有57.98万人,占33.13%;西部有24.99万人,占14.28%。

温州人分布在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人数最多是上海市,已达20万人,其次是北京市和武汉市,各有17万人,人数达10万人的有天津市、石家庄市、新疆自治区,人数最少的省份,也有2万多人。

温州人投资100亿以上的城市有3个,50亿以上的城市有8个,20亿以上的城市有22个,以项目为单位,投资在5亿元以上的项目有22个。

温州人在全国各地投资超千亿元,达1764亿元,实现工业产值超千亿元,达1600亿元.经销温州产品超800亿,在全国各地创办各类市场100多个,摊位5万多个,实现商业贸易额2880亿元。

温州人在全国各地投资创业,在全国形成许多温州街、温州城,甚至“北方温州”、“西部温州”。4万温州人在云南省的昆明、大理、个旧、荣自等地建立10条“温州街”。在石家庄.温州人投资39亿元,建设“金世界”商业步行街,在山东泰安建设泰山温州步行街。

在山东烟台投资36亿元建设北方温州城,在天津投资11亿元建设北方五金城,温州人在上海创办轻纺城,在南京创办陶瓷城,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建设“北方温州”,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被费孝通先生称为“西部温州”。

温州人在世界各地的经济为第三板块。温州人不仅走遍全国。而且闯荡世界。建国前,就有华侨3.8万人。现在旅居各国的温州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已有50多万之众(以户主计算),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主要集中在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俄罗斯、美国、新加坡、港澳等。在华侨华人居住的地方,逐渐形成华人社会.通称华埠,外国人叫它“唐人街”。目前,五大洲76个国家有60多条“唐人街”,温州人居住的地方叫“温州街”。世界上著名的温州街有:法国巴黎“温州街”,在法国居住着10万左右的温州人。意大利米兰“温州街”,在意大利有4万余温州华侨,居住在佛罗伦萨附近的冈北市,有50%是温州人。美国纽约、洛杉矶、旧金山的唐人街居住着4万余温州人,经营着皮革业、餐饮业和小百货。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瑞典、奥地利、挪威等中国餐馆近7000家,其中温州人占半数。据纽约《美华世界》杂志披露.温州人在国外以车衣业、鞋业占多数。其次是皮件业、服装业。再次是百货、家具、杂货业。并逐渐由服务行业、手工业扩展到制造、金融、珠宝、房地产、旅游、外贸、远洋运输和超级市场等行业,向稍高层次发展。同时由于闯荡世界的温州人居住比较集中,所以同乡联谊互助式的侨团组织比较多.比较著名的有旅法华侨俱乐部、法华工商联合会、旅荷华侨总会、西班牙王国温州同乡会、罗马华侨华人联合总会、新加坡温州会馆、美东纽约温州同乡会、旅港温州同乡会等30多个团体,为温州人走向世界架起了桥梁。

二、在外温州人经济回归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

温州人走南闯北,四海为家是有历史、经济、环境多方面原因的。一是产业组织形式随经济发展而变化。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总部会向大城市转移,因为大城市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各种生产要素高度集聚,信息、资本、技术、人才高度汇集,不仅应用方便,而且获得相对低成本,大城市还具有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所以,企业总部集中到大城市是经济规律决定的,温州也不例外。二是资源配置效率是随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大而提高的。世界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效率高于全国范围的优化配置效率,全国范围的配置效率高于局部区域的配置效率,这也是温州人走遍全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三是温州人有外出经商做工的历史传统,早在南宋时期,温州的小商品、手工业就比较发达,温州人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比较强.是有历史渊源的。四是环境制约,人多地少是温州的特点,用地紧张和高地价是温州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电力缺口也是突出问题之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是流动的,包括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从低效益向高效益流动,从低效率向高效率流动,要素流动是市场经济实施资源优化配置、获得高效益和高效率的机制性原因。

在外温州人经济不仅放大了温州,也放大了温州精神。一些城市认识温州的过程从否定温州,到怀疑温州,到肯定温州。到羡慕温州,在外温州人的创业历程给全国各地现身说法。在外温州人发扬光大了温州精神,丰富了温卅l精神的内涵,改善和提高了温州的形象和地位。进人大城市的温州人,自身也得到提高,打开了眼界,实现思维、观念创新,提高了自身素质。大城市很有吸引力,具有区位优势、信息优势、人才优势、人文

优势等,大城市也是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通道和利用国际资本的桥头堡。

175万温州人在全国各地投资1764亿元,50万温州人在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商做工,更多的是从事劳务。在这个双向对流中,资本自然有流出也有流入。在温州实施对外开放中.从1985年至2009年的20多年中,温州签定外资项目14.32万项,实际利用外资29.37亿美元,相当于200亿人民币。在利用外资过程中.约有50%-60%的项目同华侨的直接投资和间接牵线搭桥有关。特别是近10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温州人经济转为温州经济.通过温州人在全国各地的190多家商会,发动和鼓励温州人回家乡投资发展,提升温州经济,推动温州经济上台阶.升等级、上规模、提占占位,收到很好效果。

近几年来,温州人返乡投资成为一种大趋势,形成一股回归流。2010年温州市新增项目124个,其中属于温州人返乡投资的项目有73个,占58.87%.总投资21137亿元。以苍南县为例:

当地的经济发展篇2

>> 论旅游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旅游文化开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案例研究 构建“环京津体育旅游圈”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 论在外温州人经济回归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 劳动经济学研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探析 叶广芩《青木川》对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少数民族文化对当地经济发展影响作用的典型调查 节庆旅游成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新引擎 乡镇政府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论乡村旅游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地方高校推动经济发展的路径和策略研究 谈公路经济对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浅谈“工程经济分析”对推动贵州建筑经济发展的作用 广州亚运会对当地体育旅游业的推动作用之研究 试论林业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回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推动宁南山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研究 论产学研政联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论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浅析产业集群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熊焕业、张冉:地市级党报发展中的困难原因及对策,人民网,

[3]刘方棠:市州党报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新闻界,2004(02).

[4]张颖霞、王鹏玲:大众传媒对后奥运旅游的影响——基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研究,现代商业,2009(04).

[5]李洁:浅析大众传媒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新闻知识,2012(01).

[6]杜付贵:大众传媒与城市文化发展的作用,新闻爱好者,2008?9(下半月).

[7]张鲁:关于着力提升地方党报影响力的思考,新闻传播,2011(09).

[8]百度百科

[11]刘方棠:市州党报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新闻界,2004(02).

[12]百度百科 http:///view/973096.htm

[13]数据来源:丽江市统计局 http:///canton_model58/default.aspx?departmentid=6043

[14]大理州统计局 http:///canton_model63/default.aspx.departmentid=5789

[15]张颖霞、王鹏玲:大众传媒对后奥运旅游的影响——基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研究,现代商业,2009(04).

[16]李洁:浅析大众传媒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新闻知识,2012(01).

[17]杜付贵:大众传媒与城市文化发展的作用,新闻爱好者,2008.9(下半月).

[18]张鲁:关于着力提升地方党报影响力的思考,新闻传播,2011(09).

作者简介:杨青山(1979-),男,汉族,传播学硕士研究生,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新闻系主任,讲师,主要从事财经新闻史论、教育研究。

当地的经济发展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家乐;经济效果

乡村旅游一开始就与振兴乡村经济密不可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就业、推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深远的影响。在一些乡村旅游先发地区,乡村旅游能较大程度地增加乡村的经济收入,提高当地生活水平,并促进乡村经济由单一农业经济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和谐农村社会;创造不少就业机会,扩大乡村居民的就业途径。

一.乡村旅游发展对旅游地经济贡献的分析

(一)乡村旅游的乘数效应与适用条件

乡村旅游的初次消费,实现GDP与消费同步增长;更重要的是,随着消费向下一个企业的流入,在乘数效应作用下,GDP还将成倍增长,与此同时还将带动就业、税收乃至投资,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经济效益分析方法的测算

2007年当涂县园艺村全村农家乐旅游收入达300多万元,2007年园艺村有50户农家乐,2007年马鞍山市共有农家乐100户,对于刚刚起步的马鞍山乡村旅游来说,可以初略估算2007年马鞍山市农家乐旅游收入至少600万。即乡村旅游收入至少600万。为计算方便,以下以600万元计算。

基于第一部分的宏观经济效益分析方法,在本节以2007年为例,测算以下经济值。

(一)2007年马鞍山乡村旅游对GDP贡献的测算

(5)税收效益终值。考虑到乡村旅游的消费过程中可能存在不需要缴纳营业税的消费,因此,还应对税收效益值进行相应调整。实际纳税值要小于337.6万元。

三.总结

由于数据获得有困难,只能进行初步估算得到如下结论:20O7年马鞍山乡村旅游才刚刚起步,2007年乡村旅游收入至少使GDP增长了1621.6万元,带动的GDP增长率为0.038%;对社会增加了48个宝贵的就业机会;为马鞍山增加了略小于337.6万元的税收。

参考文献:

[1] 顾筱和,黄郁成.试论乡村旅游的经济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06,(2):53.

[2] 季俊杰,沈红.国家助学贷款的宏观经济效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69-70.

[3] 黄蔚艳.乡村旅游市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产业观察.2003:244-246.

当地的经济发展篇4

关键词:秦地;传统音乐;区域经济;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069-02

陕西乃古秦地,素有“三秦大地”之称,极具历史厚重感,承载着西周乃至唐代十三朝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代表着东方文明。此地音乐文化繁盛,地杰人灵,留下了诸如:长安鼓乐、宫廷燕乐、宗教音乐、等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遗产。印象中,秦地、秦腔、秦人是非常神秘、淳朴、激昂的,当今社会,如何运用我们的古代文化服务于经济建设,是“三秦人”值得深思的一个话题。

陕西号称“天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在这里蕴藏着很多音乐文化瑰宝,她让我们看到了此地所具有的历史沧桑感和自豪感。陕西的音乐总体高亢、激昂,但是也有不乏陕北信天游的宁静和悠扬,不乏陕西山歌的缠绵和婉转。

当今社会,经济基础是一个省份也是一个国家的基础,然而,“文化经济”是一个新概念,是文化与经济共同作用催生出来的新名词,且是以经济为依托以文化为内涵的“文化的经济化”或“经济的文化化”共荣共和的新名词。文化产业带动经济产业的发展,当然文化对经济对政治的的渗透作用也成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随着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与经济的高度融合使得艺术也对经济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力,本民族、本地域的传统音乐更应该受到重视,这样使得当地的经济产业才能具有特色。

一、秦地传统音乐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当今社会,有人认为传统音乐老掉牙了,已经不适合灯红酒绿的社会发展,还是现代音乐更吸引眼球,其实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有着不同的服务对象,内容形式也不同。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并非水火不容相互对立,重点在于它们蕴含的思想情感能带给人们什么样的审美取向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凡能给人以有益的影响,它就有存在的价值。

历史上,古长安是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是歌、舞、乐文化繁荣的国际大都市,2000年前在西安郊区秦遗址出土的“乐府丞印”等说明秦代已有乐府,秦汉时期的“鼓吹乐”“相和歌”“大曲”到“雅乐”再到隋唐时期的“教坊”“梨园”,从周时期秦国的歌师秦青到唐玄宗李隆基,都说明三秦大地传统音乐极为丰富。如何让传统音乐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三秦大地”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趣味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例如:京剧这门艺术,其特殊的表演方式和表演内容与我们的生活节奏不符,很难看懂,已与我们越走越远了。传统音乐作为国粹,是经过历史的检验的,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让我们值得骄傲的根本,是中国现代音乐确立独特乐风的重要途径,或许这就是立命之本。现代音乐的发展是传统音乐在当代的整合,是传统音乐在当代的发展。

(一)继承、发展和保护秦地的传统音乐势在必行,也是当代中国经济、文化持续发展的需要。

秦地传统音乐文化是秦地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这样的艺术特色是秦地生活方式的折射。它的艺术特色持续而鲜明,千百年来秦地百姓一直秉承着特色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经受了现代生活的冲击,秦腔作为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已经失去了其作为生活方式的现实空间,巨大的生活压力和拘谨是生存空间已经把秦腔挤到了特定的场所――广场。如果不注意引导,恐怕慢慢的秦腔也会在广场上消失的一干二净了。老百姓心里的那种豪迈,那种秦地音乐特征产生的内在气质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对传统音乐的保护是音乐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人类生活的内在需要。作为当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必须有根,必须接地气,秦地百姓是生活方式就是根,秦地传统音乐就是根,继承、发展和保护秦地传统音乐势在必行,是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需要。

(二)继承、发展和保护秦地传统音乐,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经济的扶助。

秦地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的挤压下已经在生活中渐行渐远,继承、发展和保护秦地传统音乐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需要政策的支持和积极的扶助。

陕西的传统音乐也是一样的,有些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已经渐趋不适应,我们应该在这种冲撞下认识到人们的审美对传统音乐的冲击,借助于我们的传统音乐的本质来适应甚至促进经济的发展。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现代经济的冲撞,反映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现状,我们应该实行切实可行的保护和传承措施,让传统音乐在发展中求得传承,成为一种“流动的音乐”。我们的秦地传统音乐,也正是由于融会了当代的意识才得以流传下来的,既融合了浓厚的传统文化,又吸收了当代的风貌。在继承中,把当代的艺术形式融入到秦地传统音乐中,形成传统与现代相互补充的局面,让传统秦地音乐不断注入新的创作理念,源远流长。

秦地传统音乐的保护需要政策的优化,需要政府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保护性干预,更需要经济的扶助,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没有经济的扶助很难实现传统文化的持续健康的发展。政府应当拿出切实有力的措施,把保护、传承和弘扬秦地民族音乐文化的这而大旗高高举起,共创秦地传统音乐的繁荣时代。

(三)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与传承人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人力资源的发展,秦地传统音乐的发展同样需要传承人的培养。应该加强秦地传统音乐的传承,在中小学校、甚至地方院校应该设立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教学科目,使得本地的传统音乐得以传承发展,这样一些传统音乐才能不断传承发扬下去。

二、秦地传统音乐在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在对秦地传统音乐传承和保护的基础上,适当开发利用,促进当地经济与旅游等事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丰富的三秦文化,滋养了传统音乐的发展。这片土地艺术品种丰富,影响广泛、深远。陕西单被列入中国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歌就有紫阳民歌、陕北民歌、镇巴民歌,戏曲乐种就有秦腔、眉户、碗碗腔、商洛花鼓、汉调二黄、阴老腔、华县皮影、合阳线戏、陕北说书、西安鼓乐等等。仅陕北就有信天游、小调、酒歌、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受人文风貌的影响,秦地传统音乐形成了豪迈激昂,粗犷且淳朴典雅,并以特有的形态与民众朝夕相处,生活即是艺术。如此种种都记录了百姓的生活,记录下了三秦大地的沧桑。

(一)秦地传统音乐在发展区域经济中的新使命

秦地传统音乐作为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在推动区域经济中发挥着独特的使命。

首先,秦地传统音乐作为特色艺术形式是陕西形象的文化窗口。大家知道,音乐是一扇窗口,是一扇认识世界、认识人的独特窗口,是一个地域音乐文化和人类生活的表达形式。透过秦地传统音乐,我们可以洞悉三秦悠久的区域文化。向世人展示自己富于特色的地域文化,恐怕惟有盛行于民众中的传统音乐。它音声依旧、风采依旧,能揭示出区域文化的深厚内涵。只有使世界认识自己,才能赢得发展机遇。

陕西应该借文化氛围浓厚、地域色彩鲜明的传统音乐,让世界了解自己秀美的陕南、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和具有浓郁特色的“陕北”,让世界认识我们三秦大地卓越的历史和文化。让世人感悟我们这个大胆思考、勇于创新、诚实守信的“三秦之子”。我们应该借助优美的音乐,开展良好的秦地音乐文化导向作用,不断招商引资,把陕西作为一个优秀的投资发展宝地。

其次,传统音乐是陕西旅游、饮食经济赖以发展的一部分。秦地传统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仅秦腔就能够拨动人们的心弦,激起人们心灵深处的冲动,诱发人们把这种冲动传递出来化为一种情感或意志。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同样也滋养的一个地区的音乐文化。秦地传统音乐作为文化载体,要映射出“此地”所区别于“他地”的不同之处,我们希望在陕西的旅游业、饮食业等方面都能和本地的“传统音乐”挂钩,这样既能继承了传统音乐,同时这些不同场合的表演也同样使得经济得以创收。

(二)运用传统音乐促进秦地经济发展的措施

经济发展赋予了音乐文化新的使命,我们也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实施。

首先我们应该从传承方面进行努力,不管是学校还是政府部门艺术院校,要努力以一种新的文化思维,为传承传统音乐这一“新兴产业”建立一套新的文化政策和技术规则,保证其传承后继有人,可以在中小学阶段甚至一些地方艺术院校设立一些针对本地区的特色课程,这样使得传统音乐可以会更好的继承下来。

其次,应该由本地文化部门建立一支具有本地特色的表演队伍。这些表演人员应该定期去一些本地旅游、餐饮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演出一些代表本地特色并受当地民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的传统音乐。从而通过不断地演出练习形成强大的传统音乐表演体系。从而促进旅游产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另外,传统音乐是一条流动的河流,我们应该鼓励新作品的创作和演出,这样传统音乐在时代的驱动下也会融入新鲜血液。在旅游甚至文化产业上可以进一步设立“陕西传统音乐节”,使得八方宾客来观看我们三秦大地的音乐文化、历史遗迹、以及陕西每个地方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通过以上这些资源,和政府大力的宣传导向,使我们秦地的传统音乐能够展示新时代的陕西形象,成为创造经济发展的文化“平台”。以音乐为媒体,来为发展经济营造良机,通过旅游、文化产业的带动引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新时代下陕西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宪.治学之本实践第一―读[J]音乐研究,1994,(3).

[2]林谷芳,林大雄,靳捷.人类学与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理论重建[J]中国音乐,1994,(2).

[3]钱茸.古国乐魂[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当地的经济发展篇5

县域经济既是区域经济的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单位。从宏观角度看,发展县域经济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实力提升,从而壮大国民经济。在这个意义上,发展县域经济就是发展国本经济。从微观角度看,发展县域经济可以解决辖区内居民的就业问题,从而提高其生活水平。在这个意义上,发展县域经济又是发展民生经济。然而,对于不发达地区而言,这个既关乎国本经济,又关乎民生经济的县域经济,其发展战略客观上不得不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常规发展战略的选择,另一种是超常规发展战略的选择。在当前区域竞争几近白热化的背景下,常规发展战略的选择,实质上是选择亦步亦趋的跟进战略。实施这一战略,将会使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永远处于落后状态。因此,我们只有选择超常规的发展战略,才可能给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带来前景和希望。

选择和实施超常规发展战略的根本着眼点在于:避免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后发劣势,使之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在区域和县域经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取得发展格局上的持久战略优势。事实上,战略的本来含义,就是指在竞争和对抗的关系中,通过出奇谋和用奇招来扬长避短,以达到小胜大、弱胜强的目的。早在战国时期,《孙子兵法》就有有关战略的经典论述。用现代 语言 讲,战略就是用辨证思维,来审视现实竞争和对抗关系中的内外两方面情况,在此基础上首先建立起局部优势,尔后实现整体优势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的总和。为了在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中首先建立起局部优势,最终赢得发展格局上的整体优势,我们在选择和实施超常规发展时,应当明确以下几个战略思路:

一“拿来主义”的战略思路

“拿来主义”就是对外开放。这是推动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的首要思路。众所周知,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最大劣势是资本匮乏。由于资本匮乏,使得自然资源和劳动等生产要素无法结合成现实生产力。因此,要使自然资源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结合成现实生产力,并推动其快速发展,就必须首先着力解决好资本的来源问题。解决资本来源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内部积累的方式获得资本,另一种是通过外部引进的方式获得资本。前一种是小农经济思维支配下获得资本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资本获得的规模小、速度慢。依靠这种方式来解决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来源,其目的是无法达到的;后一种则是 市场 经济思想 指导 下获得资本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只要能够创造出适宜的条件,资本就会受利益的引导,源源不断地流向这里,将沉睡的自然资源和劳动魔术般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其他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已证明了这种方式的有效性。成安县近几年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事实,也使我们深切体会到:只有坚持“拿来主义”,坚持外部引进的方式,坚持以开放统揽经济工作全局,才能克服资本匮乏这一制约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劣势,从而在战略上解决其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来源问题。

“拿来主义”作为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谋求超常规发展的战略思路,不应当是盲目的,应当是有针对性的。必须针对资本流动的规律。当前,国际资本是按照两种规律来流动:一是按照梯度转移的规律来流动,二是按照跨越式转移的规律来流动。以国际市场为主要开拓对象的资本,通常遵循前一种流动规律,即首先落户于最方便进行国际交往的地区。当资本积聚到相当水平,生产 成本 也上升到不经济的程度时,再由近及远地梯度式向扩散;以国内市场为主要开拓对象,或者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要 投资 对象的资本,则通常遵循后一种流动规律,一开始就会把资本投放于方便国内市场交易的地方,或者是自然资源的富集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国内市场向国外资本的进一步放开,资本跨越式流动的规摸也会越来越大。认识到资本流动的两种规律,可以使不发达地区在“外资中移”的机遇中,自觉依据区位条件和自然资源来选择资本的主攻对象,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资本来源的不同,还使资本具有不同的运动方式。搞清楚这一点,对于增强“拿来主义”战略思路的针对性,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把国外引进资本称之为外源性资本,国内土生土长资本就是内源性资本。外源性资本的运动方式是:在国内投入资本,将盈利转往国外;内源性资本的运动方式是:在国内投入资本,将盈利留在国内。盈利转往国外还是留在国内,是外源性资本和内源性资本的一个根本区别。这个区别决定了它们对内地不发达地区的投资倾向是不同的。比较而言,内源性资本具有更强的内地投资倾向。基于此,不发达地区在面对“南资北移”的机遇时,可以根据不同资本所占的比重,正确判断出哪类“南资”具有更大的“北移”性。“珠三角”和“长三角”是人们普遍公认的“南资北移”发源地。但由于“珠三角”外源性资本的比重大于“长三角”,“长三角”内源性资本的比重大于“珠三角”。所以从实际角度看,“长三角”资本的“北移”概率,比“珠三角”资本的“北移”概率相对更大。认识到不同来源资本的不同运动方式,可以使不发达地区在“南资北移”的机遇中,有针对性地确定招商引资的重点区域,减少工作的盲目性。

近几年来,成安县通过运用上述“拿来主义”的战略思路,实现了招商引资工作的重大突破。截止目前,已引进项目108个,总投资达30亿元,使县域经济呈现出超常规发展的态势。

二 “创造优势”的战略思路

优势就是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具体包括资源优势、区位优势、 环境 优势、人文优势和产业优势等。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于把优势仅仅看作是现实既有的有利条件。实际上,现实既有的有利条件是优势,现实没有的,通过主观努力创造出来的有利条件也是优势。这后一点,对于发展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同样至关重要。那么,缺乏既有优势的不发达地区,如何能够创造出优势?

首先要辨证地认知优势。在一种情况下是优势,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是劣势。比如,靠近中心城市的不发达地区,“靠近”是一种优势。但这种“靠近”可能会阻挡其成为中心经济区的崛起。在这个意义上,“靠近”又是一种劣势。而远离中心城市的不发达地区,“远离”是一种劣势。但这种“远离”可能会促成其作为中心经济区的崛起。在这个意义上,“远离”又包含有优势。优势与劣势的相互包含、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必须用辨证的视野,来选择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道路。在靠近中心城市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可以充分发挥“靠近”的优势,利用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资本梯度转移的规律,一开始就直接从推进 工业 化切入,用工业化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在远离中心城市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则可以充分发挥“远离”的优势,从创建商贸集散地入手,进而推动相关工业的发展。如果不是这样,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就可能在始终找不到最佳切入点的情况下,一再丧失发展的机遇。成安县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里,实现工业项目的超常规发展,正是得益于对本地优势的这种辨证认知。

其次要做强放大局部优势。这可以弥补不发达地区整体优势的不足,从而实现相对优势。我们知道,优势是包含有许多内容的。既使是发达地区的县域 经济 ,也不是在完全具备了各种优势后才开始发展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县域经济,甚至是在严重缺乏自然资源这一关键优势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这也就是说,一个地区只要具备了一项或几项优势,就可以通过做强和放大这一项或几项优势,来降低企业的发展 成本 。从区域 经济学 的角度看,一个地方能够降低企业的发展成本,就能够对资本产生吸引力。这恰恰是一个地区实现和发挥优势的根本所在。因此,对于优势十分缺乏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应当及时抓住为数不多的少数优势,并尽可能将其发挥到极至。唯此,才能增强不发达地区的相对优势,形成对资本的吸引力,达到实现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目的。成安县在寻求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过程中,就运用了这样的思路,将有限资金投放于靠近邯郸市的主要 交通 干线两侧,以解决资本投入所必须的供排水和 电力 设施问题。这不仅强化和放大了靠近邯郸市的“靠近”优势,还降低了企业的发展成本。这是成安县在不长时间内,能够吸引大量外来资本的又一重要原因。

第三要用创新的方法创造优势。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曾提出过一个沿用至今的创新概念。这一概念将企业生产过程中新生产要素的引入,以及新生产要素组合方法的引入定义为企业创新。实际上,这一概念同样可以用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创新问题。因为在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优势中既有客观性因素,也有主观性因素。但无论是客观性因素,还是主观性因素,都存在一个能够用创新方法获得的问题。不同点在于: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客观性因素,其创新获得一般需要支付较大成本。比如,在交通不便的地方修建公路,不支付很大成本是根本做不到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主观性因素,其创新获得一般不需要支付较大成本。更新理念、创新办公方式、优化 社会 环境 、改善政府服务和制定优惠政策等,都可以降低企业的发展成本,从而使我们能够从无到有地获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主观因素,也就是创造出新的优势。从不发达地区的现实状况看,我们应当首先从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主观因素切入,来创造新的优势。成安县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实践也证明,开展以“扩大开放”为核心的思想解放运动,制定以“降低企业发展成本”为核心的优惠政策,实行以“提高工作效能、提高服务质量”为核心的政府“通透式”办公,以及将 行政 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等,都起到了创新优势的作用。

三 “重点突破”的战略思路

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不仅缺乏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优势,还缺乏必要的经济积累和产业基础。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突破原有的停滞状态,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根本跃迁,就必须按照“重点突破”的思路分阶段开展工作。

第一阶段,要首先解决产业“从无到有”的问题。这是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第一阶段的发展重点。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的工作重心,就是千方百计通过实施“拿来主义”和“创造优势”,来尽可能多地引进资本和项目,而无需过多地考虑单个资本和项目的规模大小。大量的招商引资实践表明,在这一阶段,不发达地区还不具备对资本和项目挑肥拣瘦的条件。如果在这一阶段就开始对资本和项目挑肥拣瘦,结果必然会延缓不发达地区产业基础的形成。不能尽快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就无从谈起,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有些同志认为,不发达地区缺乏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这正好如同一张白纸,我们一开始就可以通过引进高技术含量的资本和项目,在上面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其实,这是一种缺乏经济工作操作实践的看法。在现实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高技术含量的资本和项目,大都需要一定的产业平台,需要相关的产业与之相配套,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和人才队伍。没有这些条件,引进高技术含量的资本和项目,就如同在无水的沙漠里种植莲藕一样,是很难收到好的效果的。要想获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创造引进高技术含量资本和项目所需要的条件,就必须尽快不分大小、从无到有地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否则,我们会既拣不到西瓜又丢掉芝麻。还有的同志认为,现在提倡均衡协调的科学发展观,在这种情况下,搞重点突破怎么行?其实,这些同志忘记了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是发展,落脚点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因此,当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尚缺乏必要的产业基础时,用“拿来主义”和“创造优势”的办法实现重点突破,尽快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这就是实事求是地落实均衡协调的科学发展观!

第二阶段,要解决产业“从有到好”的问题。这是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第二阶段的发展重点。经过第一阶段富有成效的努力后,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客观上就会具备向更高层次变迁的产业基础。在 市场 经济背景下,这个产业基础不管它是否完备,(在县域经济这个狭小的范围内,完备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都会受到市场机制的有力调节,并按照区域产业生命周期的自我更新规律,自发地进行优化与重组。在这个过程中,不适应市场需要的产业,会被适应市场需要的产业组合掉,形成更大规模的产业。这个更大规模的产业,又会通过前向和后向的产业关联,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这个能够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主导产业。同时,适应未来需要的前瞻性产业,也会萌生并开始发展。问题在于:产业内部的优化与重组完全处于自发状态时,结构重组的阵痛和资源浪费是不可避免的。要减轻结构重组的阵痛和减少资源的浪费,就必须在尊重市场机制基础性调控作用的前提下,有效地发挥地方政府的调节作用。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的工作重心,就是通过制定区域产业政策,来选择、扶持和培育主导产业。那么,在已有的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上,如何选择主导产业?首先要选择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也就是说,把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需求会有更大增加,市场会有更大前景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其次要选择劳动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劳动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一定是科学技术水平高的产业;再次要选择前后向关联度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关联度强是一个产业具有强带动性的主要标志。

然而,对于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而言,我们只有首先完成好第一阶段的任务,才能接下来完成好第二阶段的任务。当我们处于第一阶段,并在倾力打造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时,我们要同时具备开始实施第二阶段任务的背景思路。不是用这种背景思路,来操作完成第一阶段的任务。而是用这种背景思路,给第一阶段的工作以未来的前进方向,减少盲目性。

四“长期坚持”的战略思路

发展经济本身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发展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就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推动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那就是难上加难的事情。我们之所以这样说,首先是因为不发达地区不仅底子薄、基础差,而且还缺乏经济发展所必要的积极理念和人文精神。启蒙和培育这种积极理念及人文精神,需要花大的力气,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奏效。否则,落后的理念就会反过来扼杀经济发展,更惶论经济超常规发展了。成安县近几年在推动经济超常规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了持续不断的思想解放运动。通过观念更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其次是因为不发达地区存在一种低水平的系统稳定性。这种低水平的系统稳定性,不仅仅体现于 人口 增长会吃掉经济发展的成果,使人均收入始终处于低水平状态;还体现于 财政 供养人员的增加会吃掉经济发展的剩余,使政府本应承担的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功能无法正常发挥,致使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劳动力,也始终处于低水平状态。要打破这两种状态,突破经济运行的低水平系统稳定性,仅靠常规发展是不行的,必须要靠持续不断的超常规发展。根据国内外经验,这个过程大约需要20-30年的时间,更短时间则无法实现基本经济的根本转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能在20-30年的时间里,持续不断地推动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不发达地区低水平的系统稳定性,就会通过内在的均衡机制重新复制不发达状态,或者在一个放大的规模上复制这种状态。第三是因为在区域或县域经济竞争中,不发达地区如果不能通过持续不断地超常规发展,尽快形成相当规模的产业基础和相当程度的产业竞争力,发达地区就会在产业积聚和极化效应的作用下,进一步拉大与不发达地区的差距,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相对边缘化甚至绝对边缘化。当然,发达地区的产业积聚和极化过程不会是无限的,达到一定高度后,就会反过来向周围不发达地区扩散。既使在这种情况下,不发达地区也只能处于亦步亦趋的跟进状态。但无论是差距拉大带来的绝对或相对边缘化,还是亦步亦趋的跟进状态,都不利于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都会使其深陷难以进一步发展的困境。

因此,为了使不发达地区的县域 经济 ,既走出当前的发展困境,又避免陷入未来的发展困境,就必须按照“长期坚持”的战略思路,持续不断地开展思想解放运动,以培育有利于经济超常规发展的人文精神;持续不断地招商引资和推进项目建设,以突破经济运行的低水平系统稳定性;持续不断地扩大产业规模和尽快形成产业竞争力,以做到后来居上。只有这样,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才有可能真正完成经济起飞的 历史 任务。

此外,为了确保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在寻求超常规发展的过程中能够落实好“长期坚持”的战略思路,我们还需要与之相应的 政治 安排。具体包括:增加领导机构中的专业人才,维护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性,以及有针对性地扩大干部队伍的培训力度等。

五 “和谐稳定”的战略思路

推动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必然会对原有的产业结构、 社会 经济关系、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等产生重大冲击,使其发生大的裂变。这种裂变既可以在自为的方式下发生,也可以在可控的方式下发生。如果在自为的方式下发生,社会就会陷入动荡和不稳定状态,从而破坏经济发展;如果在可控的方式下发生,社会就能保持和谐与稳定,从而维护经济发展。因此,要成功地推动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就必须把可能由此引起的种种社会剧变,都置于可控的方式下。为此,也就必须把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作为超常规 发展战略 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们能否把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与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下的超常规发展?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与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有着内在统一性的。这种内在统一性,不仅仅体现于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无法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还体现于在不发达地区普遍存在贫困的情况下,不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就更无法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大量的国内外实践已反复证明,贫困绝不能带来和谐稳定。因此,要消除不发达地区业已存在的贫困状态,并彻底拔除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源,就必须坚决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一是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二是坚定不移地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在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中,推动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在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中,达到社会更高层次的和谐稳定。

当地的经济发展篇6

【关键词】农村经济 经济发展 思考和分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使现代国家的经济水平不断的提升。但是相对于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讲,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虽有显著性的提高,但是距离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已经是促进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措施。

一、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自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以来,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越来越快,但是在农村的经济发展当中还是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使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如何挖掘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力,真正意义上实现农村富裕,还是需要政府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积极的采取扶持政策以及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通过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的研究,发现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当前农村经济的工业化基础薄弱

当前农村地区的经济主要还是以种植业为主,工业化发展为辅,这种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严重的制约了当地经济水平的提高。现在社会提高的是科技的发展、网络化的发展,但是在农村的经济发展中,基本化的工业发展都不能保证,更别说网络科技化的发展了。因此,若是要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首要问题就是促进当地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2.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足

虽然我国现在的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大部分都己进入机械化的时代,但是还是有少部分的地区采用以前人力耕作的方式,进行农作物的种植、收割。相比发达国家而言,中国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还是与其存在一定的距离。其次,农业生产的发展中,除了机械化水平不高这样的外在因素以外,还存在耕地水平不高、土地肥力不足等内在因素的制约。加上现今农产品销售价格的起伏波动大,单位土地使用价格逐年的增加,就致使农民的经济收入低下,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

3.城纠史入差距导致农村人口外流现象严重

现代经济的发展,逐步带动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前的差距也逐渐增大。在一些农村地区,当地的村民为了更好的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都相继进入城市发展谋生。这样就导致农村劳动力大大的减少,很多农村地区只剩下年长的老人和年幼的小孩。农村人口严重的外流现象,农村经济也就因为劳动力的缺乏而陷入发展受限的窘境。

二、改善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政府加大对农村经济的工业化资金投入

要想在根本上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就需要推进农村经济的工业化发展,鉴于农村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工业化经济的投入,引进先进的工业化器械设备。利用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带动整个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提升。并且,对农村地区的居民,进行定期工业化知识、技术水平的培训,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水平,使之认可工业化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在认可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的创新。

(二)推动农村地区的文化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之所以落后买,是因为农村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水平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思想状态,并且其思想观念已经脱离现今的时展。因此,要想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提高农村居民的思想意识,改变其守旧的思想观念,将先进的社会文化、人文观念植入到其思想观念当中,达到解放当地人们思想的目的。

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如医疗设备的投入、教育设施的投资;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当地农民积极的参加工业化技术技能的培训,这样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够加强农民向职业化技术工人的转变,促进当地的经济化水平的提升。最后,还需要聘请专业化的技术人才,对当地的农民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和管理经验的传授。

(三)提高当前农业发展的机械化水平

农村地区的经济化发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但是在农村完全采用工业化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还是需要重视农业生产的提高,引进先进的机械化生产设施,逐步的用机器代替人力,在减少人力的同时还能提高农作物产量,使中国的农业化发展逐步的向发达国家迈进,当然在发展的进程中还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提高自身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四)转变现在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农村经济水平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过于单一化,大部分是依靠农业经济的发展,带动整个农村地区的发展。这样单一化的发展模式,难以有效的改变当今的农村发展的经济形势,所以需要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创新化的发展,比如由单一化的经营模式向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开展乡村旅游、乡村生态化发展等。

当地的经济发展篇7

关键词:林业资源;辽东山区;林下经济;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2.046

进行林下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重视对辽东山区林下经济的长效持久发展,能够有效的改善辽东山区的社会经济。

1辽东山区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资金不足,导致林下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在我国的辽东地区,有着非常丰富的林业资源,林下经济作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方式,受到了农民的拥护,但是,林下经济发展,需要投入非常多的资金来支持,但由于资金在林下经济建设之初被大量地投入到建设中,所以后续建设环节中就会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让林下经济的发展进度变得非常的缓慢,不能有效地提高辽东山区农民的经济生活水平[1]。

1.2缺乏科学的技术指导,技术相对落后

在辽东山区的林下经济发展中,多数由农民自发的进行组织,这样的组织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林下经济中许多技术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和一系列的实践,才能够投入到林下经济的建设中。但当地农民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没有很好的进行技术培训,盲目的发展林下经济,不仅给农民带来了损失,同时打击了其积极性,不利于林下经济的有效开展。例如在辽东某区,进行林下经济的实践,在介绍了林下经济带来的好处之后,当地的农民非常积极的进行林下经济的建设工作,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进行林下养鸡项目,但是,在养殖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2]。缺乏科学指导的林下经济产业模式对农民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大,同时由于实践的失败打消了农民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不利于林下经济的顺利发展。

1.3农民思想落后,不能有效的适应市场需求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受长期的小农思想制约,农民不能灵活的运用信息,而且也不能很好的了解市场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林下济之所以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管理人员对市场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以及应用[3]。但是当下辽东山区林下经济的发展还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处于一种非常自然而散漫的状态中。例如在某县,当地的农民准备充分利用林业资源,有效开展林下经济,但是,农民们没有共同的想法。到了收获的季节,有的农民由于种植的作物在市场中占据的比例很小,于是,卖出的价钱很高,但是也有人盲目的跟风,导致市场上一些物品的泛滥,遭到不小的损失。

2充分结合实际,有效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2.1充分的引导农民,用榜样的力量让农民进行有效的林下经济发展

在辽东地区的林下经济发展中,当地政府要进行广泛而全面的指导工作,政府可以通过电视、报纸以及广播等传媒进行有效的宣传,让农民充分的认识到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深入到群众当中,积极地宣传林下经济的有效开展对当地的重要作用,政府要充分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做好积极示范带头作用,对当地的资源环境以及土地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之后,开展林下经济发展的实践活动,在林下经济的发展中,培养出优秀的企业进行重点的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让当地的林下经济逐渐活跃起来。

2.2运用科学的方式,促进林下经济的有效开展

在发展林下经济的过程中,必须运用科学的方式来促进辽东地区的林下经济发展。一是运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充分引领林下经济的开展;二是科学的技术支持,发展林下经济需要运用很多技术,在种植方面,需要非常多的技术支持保证种植业的良好发展。例如在发展林下经济中,当地政府经过充分的思考和不断研究,决定进行作物栽培,在实践过程中,必须运用科学手段进行不同品种的栽培,让植物能够更加良好的发展。植物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病虫害危害,可以充分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效地对植物进行科学的防护,保证植物健康良好生长,促进当地林下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3结语

辽东地区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以及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充分让群众了解林下经济,并对林下经济的发展做出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鼓励群众运用科学手段进行林下经济的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健康良好发展,提高林下经济可持续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董明水,史前,张晶.辽东山区林下经济发展初探[J].辽宁林业科技,2012(03):35-37.

当地的经济发展篇8

(一)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

林权配套改革实施后,很多地区对林下经济发展有了新的看法,越来越多的地区将发展林下经济发展与当地民众致富以及改善生态紧密联系起来。为了能够实现这一良性循环,各地政府应当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首先,政府应当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信誉上的担保,银行也应当适当降低经济林下经济项目的资金借贷的门槛,及时满足林下经济发展资金方面的需求。举个例子,2013年甘肃省泾川县被国家林业局纳入首批20家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名单之中,省财政加大了对当地林下经济发展的投资力度每年预算列支1000万元发展林下经济;其次,农村金融融资平台也应当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充分结合项目和林农的实际情况给予其一定的资金支持,尽可能地减轻林农发展林下经济负担,以促进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失现象的发生,间接地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

(二)完善政府管理结构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建立领导责任制度的方式,明确各个部门以及个人的权责,使各个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能够明确自己的工作重点,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落实到具体人员,促进各级党政齐抓共管,使政策能够得到落实;其次,政府还应当实现职能的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举个例子,广西省为了能够更好地建设服务型政府,针对当地林下经济发展相继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计提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简化了一些不必要的程序,为林农利用林业资源自主创业和外来资本进入市场营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最后,地方政府应当不断完善林权流转机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对流转到外资企业、社会投资者手中的林地进行规范,建立产权市场,实现林地的公开拍卖,使林农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

(三)实现林下经济产业化

首先,各地区应当重视林下经济发展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充分结合当地环境,谨遵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建立规模化规模化生产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可以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社的方式将一些家庭经营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定的规模,以参与规模经营和市场开发;其次,应当重视林下经济作物种养新模式的引进,加强科技协作,积极与教育、科研、技术推广体系之间的沟通交流,二者相互配合深入研究新品种,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新机制,提高作物产值;再次,在发展林下经济过程中应当严格制定行业发展标准,实现产业链。由于林下经济所涉及到得内容很多,所以一套科学的林下经济项目检验检疫技术标准非常重要。对此,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出台技术规程和行业守则的方式来避免一些作物质量不合格以及恶性竞争等问题,科学合理地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当地林下经济的稳健发展;最后,重视技术培训工作,安排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向企业、示范户和农民技术骨干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优化其专业技术知识结构,以促进当地林下经济的发展。

(四)树立正确的林下经济发展意识

对于一些林农没有正确认识林下经济发展重要性的问题,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重要性的宣传力度。首先,政府可以通过专题活动、讲座、广播等形式让农民和企业了解和掌握林下经济发展的概念、可能带来的效益;其次,政府可以树立一些林下经济发展的正面典型,给群众现身说法;最后,可以通过组织企业和林农去林下经济发达地区学习的方式,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当地企业和农民的生产热情。

二、结束语

当地的经济发展篇9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对策

引言

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交通运输行业既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主体,又是辅助市场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帮助者之一。因此,帮助交通运输进行更加合理、科学的经济管理既是幫助市场经济不断良性发展,又是交通运输行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一面参与到市场运作当中的重要体现。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不仅要提高速度,更要重视质量,只有坚持科学的经济管理,才能够保证交通运输行业的全面健康发展,保证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而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1低碳经济视域下加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路径探索的意义

低碳经济实质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打造的一种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是随着时展变化打造的一种新型发展理念和发展机制。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传递一种自然生态和环保、绿色、节能的发展理念。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公路运输经济之间也具有紧密的联系,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仅要扩大发展规模,同时,还应当从生态发展的视角,注重生态能源的科学利用,减少对大气造成了污染等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公路运输经济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此,加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公路运输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一方面,紧密围绕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对公路运输系统整体的发展规划进行统筹设计,对相关的资源如何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化利用进行全面统筹安排,进而有助于不断降低废气污染等排放,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科学的利用模式,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实现低碳运营和低能耗发展,降低污染带来的不良影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同时,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公路运输经济发展路径探索,也有助于创新发展理念,结合目前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找出制约因素,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统筹生态、自然资源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效益等之间的平衡关系,更好地推动公路运输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动力支持。

2交通运输行业如何进行经济管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交通运输行业想要实现自身更快的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国家生产力提升贡献更大的力量,就必须积极进行科学的经济管理,以经济管理制度来保证自身的发展质量,并保证自身的发展符合国家前进的方向。因此,如何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交通运输行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就成为了行业内部改革的重点之一。对此,本文进行如下分析。

2.1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管理应当坚持以市场经济、经济手段为主,并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不能一味地以市场经济或行政手段进行经济管理

在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初期,行业内部一味地以行政手段来管理自身的发展,这样虽然能够最大限度听从国家的调配,为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服务,但是却不能适应国家目前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行业应当积极以经济手段,也就是市场调控为主,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不能以行政手段作为自身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首先,在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管理中,政府应当弱化自己的调控地位。例如在一些大型交通项目的建设投资过程中,应当积极引进其他行业的招投标制度,加大其他企业的参与力度,弱化政府的参与度。政府虽然具有公共职能,但是在交通项目的投资建设中一味地以政府的财政投资为主会导致项目审批周期过长,无法真正切实有效地提升项目的完成率,这会导致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同国家现代化建设市场经济发展不匹配的问题。其次,虽然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管理体制应当以市场调节、经济手段为主,但是依旧应当坚持行政手段在经济管理体制中的重要辅助地位。交通运输是国家发展的命脉之一,因此,它同其他市场行业发展也有所不同,政府也应当在该行业中积极发挥自身的行政管理地位。政府部门应当通过合理的利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来调节交通运输行业的整体发展,保证交通运输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合规发展、合理竞争和良性竞争。

2.2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管理体制要求企业内部应当以更加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来提升自身的经济管理有效性和合规性在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过程中,预算管理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正常、全面的预算管理工作能够减少交通运输企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为企业接下来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并帮助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另一方面,预算管理工作也是交通运输行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坚持科学、合理、高效的预算,才能够保证交通运输行业重大建设项目的有效落实,保证交通运输行业的整体向前发展。因此,在交通运输行业经济管理体制中,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交通运输企业应当不断提升领导层的预算管理意识,加大对于预算管理的关注度,并不断优化自身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企业培养具有前瞻性的预算管理人员,保证企业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其次,在培养员工的预算管理意识的过程中,企业应当加大员工的内外两方面的培养层次。在内部培养中,企业应当积极开展座谈会或组织员工进行培训,不断强调预算管理在员工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在外部培养中,企业应当积极聘请具有预算管理意识的员工,保证这些员工作为工作骨干能够为企业的预算管理带来更加科学的改变,能够提升企业整体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后,企业应当依据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方案,并按照预算方案进行企业未来发展的规划。

2.3政府部门也应当积极发挥在交通运输行业经济管理体制中的行政手段的作用

以更加严格的稽查管理来保证交通运输行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和可实施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缺乏对交通运输行业必要的行政管理,将会导致行业内部的无序发展,进而无法提高行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坚持以更加严格、科学、高效的稽查管理体制来进行行政管理,使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管理体制有重要的行政手段进行支持,严厉打击在交通运输行业中可能存在的扰乱市场正常竞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确保市场竞争的合理性和良性,确保交通运输行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可实施性和科学性。

当地的经济发展篇10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增长,人民不断追求高经济水平的大环境中,环境恶化与生态危机日趋严重,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各项资源均在极度浪费的现象当中,人们除了注意到即将枯竭的化石能源,亦对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森林资源产生了关注。采用何种方法能够保护林业生态,成为了当前社会各界均极为重视的课题。为此,我国提出了在林业当中实行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为了探讨对当代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本文首先阐述了对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在详细分析了当代林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后,提出了一定有效的发展措施。

关键词: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资源

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林业的发展方式亦在不断更新,民生林业、生态林业已经成为了当代林业经济发展的重点。但是,在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部分林农并未对时展要求下的林业经济产生时代性的认知。由此使得当前的林业经济发展中仍旧存在一定问题。现阶段,我国林业经济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思想的支持与指导下,保护好林业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由此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鉴于此,深入分析与研究当代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十分必要。

1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1.1循环经济基本理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鲍尔丁最初提出了“宇宙飞船理论”,主要倡导在经济活动当中,建立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生产与开发流程。通过该流程,实现低量开采、高效利用、低量排放的目的。该理论主要针对传统工业经济发展而言。而循环经济比较强调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发展循环经济需要遵守再利用、再循环、减量化的基本原则。其中,再利用主要强调产品能够以其自身比较原始的状态被反复、多次地使用;再循环主要强调,在一次使用过程中,产品完成其使命后,可以被生产成为新产品再次使用,产生循环往复的过程;减量化则是指强调在利用的源头上恰当地借阅资源或者物质,减少污染的排放量。由此可见,循环经济的基本措施比较符合当前环境、社会、资源、经济等多方面和谐发展的要求。

1.2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1.1.1社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当中的社会可持续发展,主要将社会进步作为其发展的核心。为此,在当前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逐步提高全面的生态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在此情况下,逐步使人们认识到其自身的行为、生产活动等,均可能对其自身所生存的环境产生重大的不良影响。通过该种方式,培养人们具有良好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各个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由此可见,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的重要内容。

1.1.2环境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可持续发展战略当中,必须将环境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内容。通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恰当地衡量当前社会的发展质量、发展水平等进行。当前,社会发展中,环境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人们在继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反思过去的环境破坏行为,并且深入了解当前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必须明确,只有拥有良好的环境作为保障,方能够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保证人们的生存质量。

1.1.3资源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当中涉及的问题十分广泛,除了将社会进步作为其发展的核心以外,亦将资源问题作为了重要的中心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资源利用与人类生存、发展相互协调。将其作为基础理论的情况下,合理地开发与利用新的资源,深入分析资源的承载力。每一次的开发利用均必须在资源承载力的范围之内。此外,合理规划利用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采用科学的人工措施,促使新资源能够获得再生产。对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则应该尽量通过有效的措施提高对其的利用率。亦可以适当地创新与利用可替代资源的,尽量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

1.1.4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当中,实行可持续发展,将满足人类的愿望以及需求而服务。该点亦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为此,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保证社会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们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投入到可持续发展当中,由此支持可持续发展进程逐步加快。

2当代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2.1有利于摆脱经营困境

我国林业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沿用着粗放式的、外延式的经营方式。该种经营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即大部分林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现象。加之生产中的技术比较落后,设备亦比较陈旧,基本上均属于落后的、分散的小作坊生产形式,该种情况占据着生产市场中极大的比重。同时,小作坊形式的林业企业,在林木产品转化率方面具有比较低的技术含量,此时产生的附加值亦比较低。因此,导致出现了十分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根据我国当时的部分数据资料显示:大部分林业企业仅有20%左右的科技工薪份额,只有34%的成果转化率。与其他行业相比较而言,水平比较低。总而言之,该种情况导致林业企业在经营当中出现了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情况。但是,林业实行循环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方式,促使林业企业在经营当中逐渐能够实现节约、综合用材,摆脱传统的经营困境。

2.2有利于解决林业经济与生态效益矛盾

林业发展对改善自然环境、绿化山河、促进林业企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若出现了林业资源不足的情况,林业发展将产生严重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矛盾。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林业经济若能够逐步转变其发展的观念,将极大程度地将国家制定的政策作为发展导向,促使林业经济成为循环经济。在该方面,首先,木材产业自身的利益必须得到保证,在此情况下积极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例如,林业发展中,对木材的采伐需要制定明确的限制条件。此时,为了保护木材原材料,解决原材料的来源问题,将必须重视防护林业火灾、病虫害。由此,将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其次,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保护生态林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促使各大企业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进行生产方式的创新,转变原本粗放式的生产方式。最终,促使林业企业进入“低投入———高产出———低投入”的良性循环。

2.3符合国家林纸一体化发展要求

当前,世界各国均逐步认识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并且世界范围内的造纸业,均主要希望通过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林纸一体化。我国虽然国土广袤,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但是,人均森林资源则十分匮乏,相对于其他资源丰富的国家而言,总体的森林资源亦呈现着严重匮乏现象。当前,我国的木材蓄积量仅为120亿m3左右,人均只有8m3左右,相较世界人均水平,占比仅为14%。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对于木材的需求量比较大,每年均存在一定的木材需求且缺口,在2015年时木材缺口已经达到了近2亿m3[1]。此时,若对于森林资源的培育不予以重视,对木材不加以循环和节约利用。则不仅会导致林纸方面出现巨大的花费量,更会加大成本,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面对该种情况,我国将发展林纸一体作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因此,在此时发展循环经济,将完全符合国家提出的林纸一体化发展要求。

3当代林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林业科技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当代林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已经认识到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仍旧存在着科技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况。该问题可以成为当前我国林业循环经济发展当中的关键性问题。在我国现阶段的林业经济发展当中,在林业生产与林业作业方式上,存在着比较突出的滞后问题。大部分比较现今的生产与作业技术、方法等均未得到有效、广泛的普及。由于该问题的存在,使得大多数地区的林业经济在发展当中,仍旧在使用比较传统、比较陈旧、比较落后的林业生产与作业方式[2]。因此,大部分地区的林业生产效率均比较低,相应的,该部分地区的生产建设水平亦比较低。未来,林业循环经济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对科技发展水平的提升予以高度的重视,不断提升生产效率,为林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2林业环境污染情况比较严重

林业发展的过程中,若要实现循环经济发展,除了重视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外,亦需要从思想与理念方面进行相应的改变。但是,当前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情况。在某方面而言,主要由于我国当前并没有针对林业经济的发展,更新相关的理念[3]。尤其对循环经济的理念,更是未产生比较深刻与清晰的认知。该种情况使得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林业管理,仍旧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与阶段上。直接导致当前我国的林业与生产水平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亦比较难以得到提升。在此情况下,更加使得我国林业生产与作业当中,会出现比较严重的污染情况。尤其农村的林业污染排放量,更未得到有效的控制,甚至呈现着逐渐增加的迹象[4]。在林业的环境污染方面,尤为重要的应该是土地污染和森林污染。面对该种严重的环境污染情况,继续制定可行的、有效的对策进行控制与整改。

4当代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4.1发展有机林业

当代林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必须大力发展有机林业。通过发展有机林业,将能够有效促进林业循环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工作当中,必须详细地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发展规律等[5]。并且要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严格地遵守生态环境发展存在的观念与法则等。由此,推进林业循环经济的大力发展。另外,在发展有机林业时,需要研究与创新新型的、无公害的防病虫害药物。以此加强林木当中病虫害有效的防治。同时,可以建立完善的、健全的轮耕体系,采用动物肥料、绿色化肥等精心培育土壤[6]。最终,将能够帮助林业的发展上升一个阶段,保证有机林业发展中产生的产品等,能够符合当前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7]。此外,有机林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适应气候以及季节方面的变化,具有比较良好的发展前景。

4.2发展循环经济林业

我国人口众多,虽然土地面积比较广阔。但是,人均土地占有率比较低,人们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和问题等十分突出。鉴于此,我国林业循环经济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要针对该特点入手,解决人与土地之间的矛盾、问题。为此,在林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当中,必须要针对当前林业发展的形式,分析与改变其经济发展的方式,并且使之成为真正的循环式经济发展形式。通过循环经济林业发展形式的实现,亦能够稳定与协调当前我国人口、土地、环境、资源等多方面因素之间的关系[8]。同时,在建设与发展新型林业资源过程中,将能够提高与促进生态和经济的发展水平,实现林业经济发展形式的逐步改革。

5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前环境问题与资源浪费十分严重,各个国家均开始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此,当前各国均逐渐发展的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在此情况下,我国林业经济若想要获得良好的发展,亦必须遵守可持续发展战略,使林业逐渐向循环经济发展。但是,当前,我国林业循环经济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仍旧存在着科学技术水平较低,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等问题。面对该种情况,我国林业必须积极发展有机林业,并且要发展循环经济林业。通过该种方式逐渐解决,我国人口与土地之间存在诸多矛盾,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相关工作能够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赵静芳.可持续发展理论引导下的林业循环经济分析[J].北京农业,2015(18)

2俞花美,葛成军.海南省热带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26)

3黄道京.广西林业循环经济现状及发展模式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2011(3)

4陈宝刚,刘爱华,李朝晖.关于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2012(1)

5陈绍波,卢璐,邓红兵.云南省农林业循环经济发展及其在低碳发展模式中的作用[J].经济问题探索,2012(2)

6谷鹏,支玲,郭小年,等.云南省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2014(1)

7吴晓军,张发.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发展及其历史性贡献[J].甘肃理论学刊,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