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航空的意义十篇

时间:2023-07-25 17:18:47

航天航空的意义

航天航空的意义篇1

(一)

“两航”是指原中央航空公司和中国航空公司,解放前位于上海,都是直属于政府交通部的官僚资本企业。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两航”奉命搬迁到香港,仅留少量的设备和人员留守。

1949年5月,随着上海即将解放,司令员开始关注“两航”问题。他知道,接管各交通部门企业,确保交通畅通无阻是整个接管上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航”作为大型企业,也首批列入了重点解决的议程。他派蒋天然负责接管“两航”在上海的资产和人员。蒋天然原在中央军委航空处工作,1949年3月被调到华东航空接管委员会任主任,接管第二、第三野战军所辖范围内的空军、民航和航空系统,同时担任上海军管会空军部长。蒋天然到沪后马上与中共地下党组织上海市委情报委员会主任吴克坚、张承宗取得联系,并转达了的指示:对的航空工业人员,只要他们爱国,不反对革命,就要团结他们,对他们一视同仁。这与当时中央的精神也是一致的。早在1947年10月,为中国人民起草的政治宣言(双十宣言)中,就提出了对蒋方人员的政策是“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对待各级知识分子,只要其不就应该采取团结政策,在团结中加以教育。

就这样,上海市委情报委员会将“两航”的地下工作班子交给蒋天然、王月英、陈来生、华斌、吕明等,负责战争结束后的各项接管工作。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蒋天然等开始了对“两航”的接管工作。在接管工作的过程中,蒋天然从“中航”留守人员处发现了“中航”总经理刘敬宜留下的一封信,是关于对留下来的“中航”设备物资的处理意见,上面写着“妥善交给新政权”,署名“刘敬宜”。蒋天然读完这封信,立即意识到刘敬宜与其他企业负责人不同,似乎对共产党新政权没有敌意,而是尚在犹豫不定,处于十字路口。刘敬宜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也许可以争取他领导“中航”起义。“央航”的陈卓林总经理已经与共产党保持友好联系,共产党正在策动其起义。如果刘敬宜也能有这种打算,搞个“两航”起义,那影响就大了,可以有力推动中国解放的进程。蒋天然想到这些,便马上安排人员调查刘敬宜的情况。

得到的反馈信息很令人振奋。“中航”人谈起他们的总经理,好话说得多,其至有一些钦佩,包括一些没见过刘总经理面的人。这种情况在中比较少见。赵际唐是曾被人民俘虏后释放回去的“中航”员工,他说:“刘敬宜对我被俘的事情―清二楚,但他从不追究,而且还几次听我讲解放区军队和政府的事情。对共产党好像没有恶意。1948年底俞大维逼压‘中航’南迁时,我见过共产党的传单,我便积极配合共产党反对南迁的精神,劝刘敬宜不要迁台湾,刘敬宜对我的这些话虽不同意,但也不反驳。在搬迁时我又提出尽量多留下器材和钱款,并主张我自己也留在上海,他肯定知道我的意思,但还是采纳了我的建议,将许多器材留在上海。”地下党员王月英也谈了他的看法,认为刘敬宜不像坚决追随的人,他对政治不很关心,事业心很强,对共产党的一些宣传活动也不坚决禁止或去告密。蒋天然听了他们的介绍,认为刘敬宜是一个正直的有爱国心的企业家,说服他率‘中航’起义是很有可能的。

(二)

蒋天然很快把了解到的情况向、粟裕作了汇报,他们对这个情况十分重视,同意制定争取“两航”起义的工作计划。经同意,粟裕让蒋天然起草“争取两航起义”的方案,上报中央等待批准执行。

蒋天然根据的意见,很快作出了促使“两航”起义的方案,并对“两航”起义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一、争取“两航”起义的必要性。“两航”人员中绝大部分是航空技术人员,拥有飞机和飞机维修厂,他们的起义可大大加快新中国民航的建设。二、刘敬宜、陈卓林在上海留下了美钞、黄金和银元,这些东西完全可以让飞机运走,但他们却留下,并嘱留守人员妥善交给新政府,是对我们的观察和试探,同时“两航”人员的家眷大多在大陆,因此有争取他们起义的可能性。三、已经撤退到台湾的,在台湾还没站稳脚跟,留在大陆的嫡系部队还没完全撤走,还没有力量顾及“两航”,这是策动“两航”起义的有利时机。与此同时,蒋天然在方案中还提出对起义的政策,主要有四点:首先,“两航”虽然在解放战争中为运过兵,运过武器弹药,但他们是被迫的,这笔账一律不算;其次,不能把“两航”视为官僚买办,他们和美国人还有关系,东西还在香港,对他们如果没有恰当政策,他们就不会起义;第三,对“两航”现在留在大陆的财产不能没收,留下人员一般应原职原薪;第四,起义回来后,仍允许他们营业“两航”。

这个方案得到了、粟裕的首肯,但也有人反对,认为这是―个“右倾方案”。他们认为:“两航”回来后仍是半官半民性质,仍有官僚资本在里边,因此也可以列入官僚买办,财产可以没收。也有人提出争取“两航”起义本身就是错误的,没有必要,我们不争取,他们也没有路走,最后还是我们的。这种不同的意见交锋是很自然的,国共两大阵营对抗尚未结束,人们看到更多的是阶级对立的一面,对如何减少革命阻力和革命损失、创建新的事业考虑较少。

对于不同认识,粟裕亲自作了解释。他说:“‘中航’、‘央航’两家公司约有80架运输机和价值几千万美金的飞机修理厂、设备、器材,大量资金和飞行机械人员均已转移香港,但在上海还留了一些黄金、银元、美金,并有少量的航空人员、器材和几架待修的飞机,他们完全可以全带走,这是他们留后路、侦察我们的动态、试探我们的政策。当前,也正在拉拢‘两航’去台湾,并且开始台湾香港通航,他们不想去台湾,但对我们又不信任。虽然他们过去和我们的地下工作者有过联系,但仍对我们党的政策不理解,因此刘敬宜和陈卓林尚在犹豫不决,这种情况很敏感。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政策,只要走错一步棋,就可能把他们推向敌人,从而增加了革命的阻力,让我们犯下严重错误,所以,我们要对‘两航’采取特殊的政策:保留其原职、原薪、原机构不动,这可以立即影响在香港的‘两航’职工,并给刘敬宜、陈卓林等一颗定心丸。”

反对者依然认为:革命不应该有特殊照顾,否则都特殊就没办法革命了。

经多次协商,仍然达不成共识,有些着急了,“我同意这个计划,但有人不同意,时间不等人。不能再扯皮了,请粟司令员将他们的意见一同上报,由中央军委决定,同时派出可靠人员去香港活动。”这时是1949年6月下旬。

策动“两航”起义的方案很快报到了处。当时全国解放战争尚在进行,军仍在西南地区支撑残局,挣扎顽抗,等待时机。拼命从空中给其西南各部送给养,但因空军运输力量不足,于是命令“两航”协助其空运枪枝弹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断绝西南地区军队的空中援助线,对于解放大西南将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当时,除了布置全国各地战事外,正设法发动四川军阀刘文辉、潘文华和平迎接解放,“亟欲切断的西南交通运输”,现在听说华东局报来争取“两航”起义的计划和建议后,说:“这是个好消息!”他指示办公室立即给华东局回电:“争取‘两航’工作计划,同意粟蒋吴(吴指吴克坚)的决定。”又指示:中央由李克农同志负责,日常具体安排请罗青长同志联络,动用中央情报部的香港系统和上海系统,全力策动“两航”起义,以蒋天然为争取“两航”起义工作首席代表,吴克坚为第二代表,派人去香港进行“两航”策反工作。、粟裕领导的上海军管会与李克农领导的中央情报部协作完成任务。以他过人的睿智对争取“两航”起义的工作进行了全面布置。

争取“两航”工作的方案,一经的批准,立即行动起来。吴克坚与“中航”地下党员何凤元联系,开始着手做争取刘敬宜的工作。同时,在香港的情报系统负责人潘汉年也指示另一位负责人张唯一,请他迅速调派人员与“中航”的地下党员何凤元、陆元斌、陈耀寰等联系,开始策划“两航”驾驶员的起义。不久,上海方面派人劝说刘敬宜起义,但因未获其信任没有成功。这样,到了7月间,经吴克坚和粟裕面谈,再次选定吕明和查夷平前往香港负责“两航”策反的领导工作。

(三)

再说“中航”迁到香港后却遇到了诸多困难。首先是航空业务不能开展,由于中国大陆解放在即,“中航”挂的是国民政府的招牌,作为主要业务对象的东南亚各国,大都不愿与濒临灭亡的政府航空部门签订合同,使得“中航”面临无处可飞、生意断绝的困境。其次是英国人对“中航”百般刁难。当时,英国政府很是看好中国这个大市场,意欲与未来的中共政府建立外交关系,不希望香港有的民航基地,以防惹恼中共,引起麻烦;再加上“中航”是当时远东最大的航空公司,其来到香港将对英国商人在港航空业务构成巨大威胁。于是,英国政府极力排挤“中航”,先是以英国空军需拓展基地为托词,征用“中航”在启德机场的发动机厂,后又提出要征用“中航”的仓库。刘敬宜又急又气,几次找港英当局交涉都没有成功,请驻港领事馆出面与港英谈判也毫无结果。一时间,“中航”陷入了困境。

“中航”在香港受迫害的消息及时地传到北平,认为争取“中航”起义的全面策反工作刻不容缓,他命令上海市军管会推荐赴港的同志立即前往北平,听候中央的全面部署。在蒋天然的陪同下,吕明和查夷平于8月中旬抵达北平。作了三点指示:首先,要发动“两航”员工全面起义,停止单机起义的策反工作;其次,先把“两航”基地拖在香港,拒迁台湾;第三,新中国需要强大的民航事业,争取人是最重要的。“两航”员工回来后,保证都有工作做。希望查、吕二人找刘、陈两位总经理做工作,并代表党中央和他本人欢迎刘、陈两位总经理回来同商祖国大事和参加祖国民航建设,新中国的民航一定会超过旧“两航”的规模。重申中央的政策是“两航”起义后原封不动;不在公司下面搞策反;回来后保证继续营业,发展民航,保证私有财产不动等;人员来去自由,不加干涉。

航天航空的意义篇2

2003年,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任务的成功完成,实现了中国人对未知领域的初探。也是从那时起,飞亚达开始为中国航天员们提供专业计时腕表。而后,历经神舟六号凯旋、神舟七号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神舟八号、神舟九号手动对接天宫一号的太空探索。……一路走来,飞亚达航天表始终伴随中国航天员执行地面训练和太空飞行任务。今年6月,神舟十号顺利升空并成功返航,又一次,我们在飞天文化的历史上留下世人瞩目的一笔。戴在三位航天员腕上的,依旧是不断创新设计的飞亚达航天腕表。

传承经典,志在超越

从接手航天腕表设计开始,飞亚达的设计者们即要面对-80~80℃的温差、高强度太空辐射、瞬间真空的压力变化、航天器起飞和降落时巨大的冲力等苛刻的腕表使用环境和特殊航天特征计时要求,多年的实践经验让设计者在技术层面突破了一道道难关。此次飞亚达神舟十号纪念款手表GA8602,WBW重点突出了技术因素,精确无误的计时、100米防水功能、钛合金的材质以及45分钟特征计时功能等,都是对技术和功能重视的结果,而对技术的强调是对品质的保证与承诺。因此,这块航天表的意义就在于,它表达了一种对于技术的向往,一种探索永无止境的精神。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飞亚达航天腕表发展之初,通过技术驱动创新的理念并逐渐形成了飞亚达腕表精益求精的产品形象。

同时推出的新款航天系列陀飞轮腕表,也是为纪念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10周年而设计的。这款腕表除了技术上的继续完善,更创新性地使用了陀飞轮机芯,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对腕表技术内涵意义的传达。这款腕表采用纯银质的表盘,盘面嵌刻太空星球表面图案,更加突出航天腕表意义的因素,图案处理得非常含蓄,不会损害读时的功能,机心旋转擒纵系统中支架以三个匀称的F字符构成,既满足了功能的需要,又突出了品牌形象,是一款集功能、形式、意义于一体的优良的设计。

大器精琢,微妙玄通

在当今时代,技术所带来的产品性能上的提高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人们越来越要求物品能够满足自身深层的价值诉求。飞亚达研发团队在航天腕表技术和形态都取得很大突破的同时,开始思考设计更深层次的意义。正如飞亚达集团副总经理李北所言:“腕表不仅仅需要精准,在精准计时之外,有历史意义者,更为上品。”无论是飞天之路、对某一领域极致的钻研,抑或人类更高的梦想,而究其初始,人类所成就的一切,无不是源自同一种探索精神,而这种精神,可以用一只身经盛事的腕表来承载,这,大概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

飞亚达为纪念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1周年限量发行的典藏款腕表,是对传统设计理念的一个挑战。它一改常规设计对功能和形式因素的强调,为突出和保持表盘画面的完整性,时间指示功能是被隐藏起来的。在你需要视读时间时,轻按表盘2点位置的按钮,时间读数就会在表盘6点位的金雕莲花中出现,这种打破常规的新颖功能配合强调腕表不同寻常的意义。而这款腕表的意义应该从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中去寻找,因为物品的意义是在历史符号中得以延续,是历史符号承载了物品的意义和全部的文化内涵,并且优秀的设计一定是那些将企业自身的文化与民族文化中独特的气质相结合的设计。此款航天腕表的设计和研制,以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为设计灵感,以中国航天员中心的“飞天文化”为契合点,以创新的时间指示开合视读功能为特色,以先进的3D打印技术和CNC精密制造为支撑,以传统掐丝珐琅和细微金雕工艺体现文化和技艺传承,形成品牌所独有的设计语汇与内涵,这是非常难得和特殊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1周年典藏款腕表的设计具有丰富的语义:表盘上源自于敦煌莫高窟盛唐时期302号窟的飞天神女形象,经过工艺美术大师细作微刻“金雕”工艺,细若游丝的流畅线条,勾勒了神女翩然升空的情景。采用掐丝珐琅工艺的幽蓝盘面,仿佛浩瀚宇宙般深邃,表盘6点位的金雕莲花同样以18K金手工雕刻与盘上的九朵掐丝莲花呼应了盘面掐丝制成的“拾”字。这个用毛体书法写就的“拾”字意味“十全十美”,象征着中国载人航天飞行十年历程和十位进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腕表底盖亦以18K玫瑰金打造航天老人李老先生的书法墨宝“龙腾太空”,以纪念中国航天航空事业的丰功伟绩。腕表底盖和表扣等处运用飞亚达“FIYTA”专属鼎铭纹饰,以现传世意义之重。把的造型源自中国古典建筑“天坛祈年殿”,把的顶端处镶嵌天然蓝宝石,闪着晶莹剔透的高贵颜色。飞天、莲花、书法、鼎铭纹饰、掐丝珐琅工艺、精微金雕工艺等将这款腕表所具有的文化层面上的意义表达出来。此外,这款腕表还表达了一种深层次的意义,即对人类自古以来的飞天梦想的传承的纪念,是对历史不在场的纪念,是对今天必将镌刻在历史上的纪念。

航天航空的意义篇3

关键词:公共服务义务、管理模式、资金保障、承运人选择

一、欧洲公共服务义务计划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欧盟各国开始实行“天空开放”。随着政府逐渐放松管制,市场对航空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越来越大,各航空公司纷纷放弃原来承担的一些偏远和贫瘠航线,集中运力竞争干线和海外市场。这种牺牲支线航空的做法引起了欧盟各国偏远和贫瘠地区民众的不满,并对政府的调控能力产生了质疑。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各国政府维持基本航空服务,欧盟委员会Reg.2408(92)Article4规定:

“成员国……可以在其国界内的任何边远地区或被认为是航线资源贫脊地区的机场,为加强该地区与外界的联系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而指定‘公共服务义务’航线。任何这样的航线都被看作对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航空运输企业在满足自身商业利益的同时,必须在航班的连续性、定期、载客量和运输价格等方面作出必要的保证。航空运输委员会将通过欧盟官方文件有关公共服务义务航线的设立文件”

在相关法律附件中,欧盟对评估和指定PSO航线的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做出了规定。同时为保证各国政府能够在欧盟法律框架下实施“公共服务义务(PSO)”,还在Reg.2408(92) Article4(d) 中规定:

“如果航空公司承担了PSO航线后,在提供符合PSO航线标准的航空运输服务方面存在困难,则:

成员国可以在市场准入上设定至少三年内在该航线仅允许一家航空公司运营的限制性规定;

这种运输服务可以获得公共补贴(政府补贴)。”

该规定适用于在指定航线运营的航空公司。立法允许各成员国政府在任何偏远或不发达地区的机场,或者对当地经济发展比较重要的瘦薄航线承担“公共服务义务”。在指定民用航空领域负有“公共服务义务”的航线称为PSO航线。

如果没有航空公司愿意按照政府指定的要求提供服务,成员国政府可以指定一家航空公司独飞,并且给予适当奖励作为对履行公共服务义务的补偿,这种航线叫做限制进入航线;而其他可能吸引多家航空公司提供服务的航线叫做开放航线。大量PSO航线是国内航线,但也可以是跨越成员国之间的国际航线。

二、欧洲公共服务义务计划的管理模式

欧洲不同国家对PSO航线的管理方式不尽相同。芬兰、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和瑞典是由国家政府部门直接管理PSO;而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则由地区政府管理。在英国,苏格兰只有一条PSO航线,苏格兰行政院负责管理格拉斯哥出发的PSO航线,而相应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奥克尼群岛,设得兰群岛和西部群岛的PSO航线。

以法国为例,由于法国领土存在很多离岛和海外飞地,居住着约60万法国国籍的居民,这些地区与法国本土的人员往来和交通联系必须使用航空运输解决。作为欧洲的航空大国,法国政府非常重视对PSO航线的管理。

(1)在欧盟的法律框架下,法国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对本国PSO航线做出了很多限制条款,包括:

* “PSO航线的票价必须遵守民航行政主管部门(DGAC-法国民航局)制定的规则和限额;

* 独家执行的航线航班量必须保证在每个工作日有2班以上,且为满足上下班需要,航班间隔应在6小时以上;

* PSO航线的淡旺季航班比例应达到至少4:1,即旺季如为4班/日,则淡季必须至少保证1班/日;

* 各机场(包括戴高乐机场等繁忙枢纽机场)必须对PSO航线的时刻予以保证。执行这些航线的航空公司,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时刻和航班密度执行航班计划。”等

法国民航行政主管当局依照法规随时对PSO航线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管。

三、欧洲公共服务义务计划的运行机制

所有限制进入PSO航线都要求承运人在服务期限内必须满足固定服务水平。大多情况下,管理当局都对航空公司每天提供的航班以及座位数有最低要求。有时候还会要求承运人必须遵守具体的时间。所有这些都是方便旅客可以当天往返以及便于转机。另外,各国还对所使用的飞机有要求,有时还会要求机组人员中包含具有某种语言技能的乘务员。

以法国为例,法国根据自身的领土情况,指定了飞往贫瘠地区、海外领地(面积很小,人口极少的岛屿等)等地的76条航线为PSO航线,并核算了执行这些航线的基本成本,确定了政府补贴的基数。PSO航线补贴由法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负担,其中中央政府的补贴由财政划拨法国民航局(DGAC)具体执行,金额大约为每年3000万欧元,一些欧盟指定的外交航线由法国外交部补贴。地方补贴由地方政府视自身财政状况自愿补贴,中央政府不做强制规定。

在具体方法上,法国政府采取招标的方式吸引欧洲的航空公司在这些航线上投入运力,一旦中标,该航空公司可以连续拥有该航线三年的航权。对于在一条航线上两家以上的航空公司的投标均低于标底的情况,法国政府则认为该航线虽然是公益航线,但存在竞争和利润,可以不进行政府补贴。目前,在76条指定的PSO航线中已有48条有公司执行航班,占总量的63%;享受政府补贴的航线共37条,占总量的49%。这37条航线中:

四、 欧洲公共服务义务计划的资金保障

总体看,欧洲PSO航线的资助额度在增加,有些航线增幅比较大。比如爱尔兰,2000年对四条航线(Dublin 和Donegal, Galway, Kerry 和Sligo)的资助额度为420万欧元,2003年增加到1440万欧元。2005-2008年新一轮竞标中,爱尔兰境内6条航线总的资助额度达到1530万欧元。图1是欧洲PSO航线补贴总体情况分布。

图1欧洲的PSO航线(红色为享受政府补贴的航线;绿色为不享受政府补贴的航线)。

以法国为例,2005年法国民航旅客吞吐量超过1.4亿人次,运输国内旅客超过2000万人次,而PSO航线运输旅客约35万人次,仅占其全部旅客吞吐量的0.25%,国内旅客运输量的1.75%。但法国政府每年对PSO航线的补贴超过3000万欧元,大约折合每名乘坐PSO航线的旅客平均获得85欧元的补贴。

德国平均每位旅客补贴120欧元,挪威、瑞典和苏格兰平均每位补贴60欧元,而法国和葡萄牙平均每人补20欧元。

五、 欧洲公共服务义务计划的运营效果及政策评价

1.航线数量

2007年,上述欧洲10个成员国中共有226条PSO航线。如图2所示,法国限制进入PSO航线最多,其次是意大利,葡萄牙,英国和希腊。在226条航线中,139条是限制进入航线,而其余是开放航线。到2007年5月底,81%的PSO航线都已开始运营。

2.航线性质

所有PSO航线中,除了法国、爱尔兰和芬兰有国际PSO航线外,其他都是国内航线。75条岛屿之间的航线,68条连接岛屿及周边内部的航线。其他航线中,63条连接国内大陆,16条国际,4条法国国内长航程航线,如图5所示。

3.航线票价

大部分PSO航线都规定最高票价。因不同国家财力有区别,对PSO资助程度不同,同距离和同流量航线的票价差别比较大。

4.航线运力投入

不同国家PSO航线投入运力情况也不尽相同。葡萄牙PSO航线投入的航班量以及座位数比例最高,原因是内陆和太平洋岛之间市场需求大。

而且PSO航线投入的座位数占总数比例要远低于航班比例,说明PSO航线使用的都是小飞机。

5.航线使用机型

不同国家PSO航线使用的机型也不相同。法国、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大部分航线飞机座位数都在60座以上,而英国大部分PSO航线使用的飞机是20座以下的窝浆机或活塞机。机型的不同也反映了航线客流量以及航程距离的长短不同。

法国长航线中一般用A310和A320,航程距离一般在1400公里,时长约2小时。个别航线比如巴黎到阿雅克肖到夏天旺季时一般用400多个座的B747飞机,另一个极端是,奥克尼的Westray 和Papa之间只有2公里,飞行时间只有2分钟,使用的是9座的飞机,如图7所示。

6.航线航程距离

不同国家航线距离中,法国PSO航线平均航程最长,约480英里,其次是葡萄牙,约390英里,英国的平均距离最短,只有不到80英里。具体见图8。

7.政策评价

尽管欧盟成员国必须遵守1008/2008航空运输服务管制法案的16条,但对于“航空服务充足性”的解释权在各成员国自身。因此,欧洲不同国家对PSO的管理和具体实施情况差别较大。有些国家的PSO航线是用于偏远地区的,比如英国;有些是用于瘦薄航线,有些也同样用在了存在地面交通替代方式的地区,比如法国、爱尔兰和挪威。而处于偏远地区的将PSO航线作为唯一一条与外面连接的居民对PSO航线的定价和航班安排就非常敏感。这种政策的差别不利于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共通共融。而正基于此,PSO由欧盟统一集中管理是与之矛盾的。

另外,在具体运营中,挪威和设得兰群岛的瘦薄PSO航线中,承运人使用很小的飞机作为偏远地区重要的交通工具。而法国则一般使用A320或者波音777-300运营PSO航线,因为这些航线客流量较大。由于这些PSO航线经常面临地面交通方式的竞争,有人对PSO航线的实施意义提出过质疑,但更多研究表明该项目的实施可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同时拉动机场效益,非常有实施的必要。

关于竞标,很明显已经或者曾经承担公共服务义务的航空公司比新进入者有优势。一般竞标航空公司都提供三年服务,尽管时间不长,但还是有很多航空公司计划提前退出。原因在于有些航空公司低估了运营成本,还有的航空公司破产,鉴于此,目前有些航线还处于试验阶段。

航天航空的意义篇4

空天飞机及其舰载化特点

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出现了发展空天飞机的热潮。20世纪90年代以后,空天飞机的预先研究和技术验证工作节奏在加快、强度在加大,相关关键技术也逐步获得重大突破,美、俄等国再次掀起了空天飞机研究热潮。此外,法、日、印等国也开展了研究,提出了种种方案和设想。

美国在空天飞机研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如X-37B空天飞机已进行试飞,同时以最先进的普通战斗机进行执行某些航天任务的试验,以使这类普通战斗机执行的任务具有空天飞机的某些特征。俄罗斯有多家机构长期进行高超音速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并在亚/超燃冲压发动机、燃料技术、耐高温材料及一体化设计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已经进入了空天飞机飞行验证阶段。而法、英、德等欧洲国家的军事技术实力无法和美国相比,比俄罗斯也稍逊一筹。德、法已联合开展高超声速技术的应用研究,主要任务是评估2?12马赫速度范围内工作的氢燃料双模超燃冲压发动机;日本航空宇宙研究所也建成了一座超燃冲压发动机试验台,可进行4?8马赫速度的工程性试验;印度国防部则启动了名为 A-VATAR的空天飞机计划,采用涡轮冲压/超燃冲压/火箭组合循环发动机,可作为一种高超声速飞机,用于对地攻击或侦察。

由于空天飞机集飞机、运载器、航天器等多重功能于一身,既能在大气层内作高超声速飞行,又能进入轨道运行,与普通飞机相比具有很多优势,因此如果用于舰载机也会具有很多独特的优点,如速度快、航程远、突防能力强、作战功能多等等。

舰载空天飞机作战运用

由于前述特点,空天战机上舰将使航母平台实现质的飞跃,具有多重作战功能,可超越现有航母一大步。

舰载空天飞机既能在大气层内以高超声速飞行,又能进入地球轨道机动,到达目标所需的时间将大大缩短,航程也大大增加,因此大大提升了全球投送和特种作战能力。舰载空天飞机速度极快,具有超强的机动部署能力,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敌发动迅雷不及掩耳的 “点穴式”打击。空天飞机又可作为动能武器、波束武器等各种武器的发射平台,对敌方部署在任何地方的陆、海、空、天目标实施攻击。

由于空天飞机也具有航天器的特点,因此空天飞机可根据作战的需要灵活搜索并击毁或俘获军用卫星等敌方太空目标,也能够利用其携带的侦察探测设备对陆、海、空、天目标实施监视,周期性地获取敌方情报信息资料,掌握作战地区的敌情变化。与侦察卫星相比,空天飞机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综合侦察能力更强。同时,空天飞机可以像通信卫星一样实现通信中继,信息传输能力强、可靠性高。因此,舰载空天飞机执行信息支援作战时,按照战前信息支援计划,采用计划出动方式,战前展开部署;若需要执行应急信息支援任务时,则采用紧急起飞的方式,总部署数量要能够覆盖信息支援区域,并形成一定的重叠。

在执行“航天器”类的任务时,此时空天飞机上舰可以做为“从海上发射的航天飞机”使用,如同从海上发射卫星一样,大大提高部署的灵活性,对地面基地的要求也可以降低。

空天飞机上舰的军事意义

即使在未来多年内,“空天飞机上舰”的计划都具有相当大的技术难度,但并非意味着它是不着边际的空想,而且该计划一旦成为现实,产生的军事意义丝毫不亚于20世纪初的“飞机上舰”。

首先它可以提高航母战斗群的综合作战效益。航母战斗群作为海军快速机动力量,可以在远离本土,不依赖陆上机场,实施全球部署、全球作战。在高强度局部战争中,航母的重要任务是实施大规模海空作战,夺取制海权、制空权、制天权,以进行全球兵力投送。传统航母舰载机通常每次出击的飞行距离不会超过600多千米,并且只能执行几小时的任务。如果要保护距敌较近或深入打击敌内陆目标,就必须驶入对方的主要防御区,这将加大航母受威胁系数。航母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低、中、高三层防御体系,而庞大的卫星网络却开始受到反卫星武器的威胁。因此,着力发展空天飞机很可能就是要打造一种绝对安全的通用空天平台,用具备躲避反卫星导弹能力的空天飞机,固守住太空战略制高点。传统意义上的航母舰载机只能在空中或低轨太空战场空间执行任务,而新型航母将能在所有战场空间执行任务,新型航母主要搭载空天飞机,因为制天权和制空权实际上决定了制海权。因此,这就需要把成本较低、速度快、作战能力强的空天飞机编入航母航空联队,以增强航母的作战能力和作战效益。

其次它可以扩展海军的作战空间。在航母出现以前,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海军的作战空间一直局限在海平面的二维空间之内;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航空母舰的出现,使海军的作战空间从海平面扩展到海洋和陆地上空的立体空间,海军与空军一起,成为夺取和使用制空权的一支重要力量。未来,随着航空母舰搭载空天飞机的成功,海军的作战空间将进一步扩展到大气层外空间,海军建制内的空天飞机,将能够与天军一起履行夺取和使用制天权的使命,承担在太空中侦察、空战、轰炸、反导、摧毁或俘获敌航天器等作战任务。

除了执行空天任务以外,航母最主要的任务是“由海向陆”投射火力,而空天飞机将海军作战空间扩展到尽可能广大的陆地空间。随着舰炮、舰载机、巡航导弹、弹道导弹的使用,海军“由海向陆”的打击纵深越来越广,但以上几种武器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舰炮、巡航导弹的射程有限;舰载机可以通过空中加油延长作战半径,但如果用于打击敌纵深目标,则空中加油必须在敌方陆地上空进行,增加了作战行动的风险;海军武库中的洲际弹道导弹射程可达1万千米以上,足以覆盖所有陆地空间,但是到目前为止,洲际弹道导弹仅用于战略核打击,如果将其改用于常规打击,很容易造成敌方的误判而引发核战争。相比之下,空天飞机的特别之处在于:起飞后可以利用地球轨道作长时间快速(十几倍声速)惯性飞行,在这一过程中只需要消耗极少的燃料用于轨道调整和姿态控制。因此,不管其从哪里起飞,都可以不受航程限制地打击地球上任何一点的目标。航母搭载空天飞机后,将真正实现以常规手段“由海向陆”全纵深打击。空天飞机上舰所带来的海军作战空间高度和广度的扩展,将使海军第一次实现“在所有战场空间执行任务”。

第三,航母可以为空天飞机提供机动、安全的起飞平台。航母产生的最初意义,在于以水面舰艇的远距离运载能力弥补岸基飞机续航力不足的缺陷,靠舰体平台的机动来延伸舰载机的作战距离,从而达到远距离投送兵力火力的目的。空天飞机虽然具有从任何机场起飞全球到达、全球打击的能力,几乎不需要依靠搭载平台的机动来延伸作战距离,但这并等于平台的机动对于空天飞机来说毫无意义。

航母平台的机动,可以使空天飞机以较小的燃料消耗进入地球轨道,航母可以通过海上机动使空天飞机在起飞时就在海面“对准”预定进入的轨道,从而节省了横向机动变轨消耗的燃料。航母还可以机动到赤道附近的海域,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减少空天飞机升空所需要的燃料,例如,从北纬5.2°的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将同样质量的物体送入地球静止轨道,要比从北纬28.2°的美国卡纳维拉尔角节省15%的燃料,空天飞机减少了燃料载荷,就可以相应地增加武器载荷,从而提高打击能力。在战时,航母还能为空天飞机提供一个相对陆地机场更安全的起飞平台。因为对一个在广阔大洋上高速机动的平台进行侦察、监视、定位、打击、判断打击效果,其难度远远超过对位置固定的陆地机场作同样的工作。而且航母编队本身就是一个大纵深、多层次、高度集成、立体多维的防御系统,在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攻破这一防御系统都绝非易事。依托航母这个机动、安全的起飞平台,空天飞机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战效能,成为极具威力的空天战略武器。

舰载空天飞机对未来战争的影响

新型航母尚未建成,空天飞机测试加速,未来舰载空天飞机的出现及大量运用将改变航母作战使用方式,对未来战争产生深刻的影响。

由于空天飞机的特性,舰载空天飞机将成为将空战、太空战、海战整合为一体的“三栖明星”,因此在未来夺取制空权、制海权和制天权的斗争中,可能将出现以舰载空天飞机为主要力量,在内外两层空间围绕保障已方军事设施、击毁对方军事设施而展开的激烈斗争。

空天攻击是传统空中攻击的拓展,运用空天飞机进行海空天攻击,可对海上、陆上及空中以及外层空间目标进行攻击,可快速达到战略目的,拥有舰载空天飞机的国家也将真正具备更强意义上的全球到达、全球交战以及快速反应能力。

此外,作为新式武器,空天飞机的出现,将使现代防空、反导、防天作战从技术到理论到实践都受到颠覆。舰载空天飞机能够从航母上起飞,并进入轨道,以变轨的方式规避敌方的侦察或攻击。空天飞机超高的飞行速度将使得防空系统的拦截窗口大大缩小,并可有效地制约预警系统和地面防空武器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可见,空天飞机的出现将使防空作战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空天飞机也可能碰上它的天敌,但无论如何,空天飞机上舰必将促使未来防空作战发生质的改变,最终催生新式防空作战样式。

空天飞机的技术难题

从军事意义来看,“空天飞机上舰”的前景是美好的,但空天飞机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更不要说走上航空母舰了。因此,从技术层面来看,“舰载空天飞机”在短期内还没有进入实战应用的可能。从现实状况来看,空天飞机上舰不可能一帆风顺,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难题,其中主要有四大因素阻碍着舰载空天飞机具备战斗力的进程。

一是空天飞机与常规舰载机的关系。空天飞机上舰后,是否会取代常规舰载机,如果不能取代,空天飞机与常规舰载机的关系如何处理,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空天飞机不可能取代常规舰载机,在未来的航母舰载机序列中,将形成“空天飞机为骨干、常规舰载机为主体”的兵力结构,其理由如下:①,空天飞机上舰,将航母的作战空间扩展到太空,但并没有取消航母在海洋、陆地、天空和电磁空间的作战任务(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航母在海战场上的霸主地位仍将是不可动摇的),如侦察、预警、防空、反导、反舰、反潜、水雷战、对岸打击、电子战等任务,不可能由空天飞机完全“包揽”下来,还需要大量使用常规舰载机;②,为维持整个航母编队的正常运作,需要一些常规舰载机担负空中加油、运输、通信、搜救等保障性任务;③,从成本角度考虑,空天飞机不可能完全取代常规舰载机。以美国刚刚研制成功的X-37B空天飞机为例,其造价3?4亿美元,其每次发射成本即使如美国军方所说降低到“航天飞机的几十分之一”,也会达到数千万美元,远远超过目前最昂贵的战斗机F-22(造价1.377亿美元,每小时使用成本4.9809万美元)。因此,空天飞机即使上舰,也只能少量装备,用于打击敌方少数设防严密的高价值目标,大量的一般性打击任务仍需常规舰载机来完成;④,从战机的再次出动准备时间来看,空天飞机目前需要一个星期,而常规战机只需15?20分钟,即使未来的技术进步能够大幅度缩短空天飞机的再次出动准备时间,但由于其本身系统的复杂性和对安全性的苛刻要求,空天飞机的再次出动准备时间缩短到常规战机的水平仍有较大难度。因此,为保持航母的持续作战能力,其舰载机必须以常规舰载机为主体。

二是空天飞机与航母的适配性。空天飞机要想在航母上部署和使用,必须满足航母对舰载机的特殊设计要求和使用维护特点――即所谓机对舰的“舰载适配性”。首先,空天飞机的结构必须紧凑,最好能通过某些构件的折叠来进一步减少占地面积,以方便航母的甲板调度,还能够方便地进出机库、升降机。其次,空天飞机,包括其机内系统和武器载荷,必须在几何、结构、气动力等方面与弹射器及拦阻装置的使用相协调,以实现在舰上短距离的弹射起飞、拦阻着舰。空天飞机的机体结构需要大幅度加强,以适应弹射、拦阻时的过载和快速着舰时的撞击载荷。空天飞机的起落架装置必须适合在摇摆不定的甲板上运动和固定。从保障的角度,要求空天飞机能基本上在自身投影面积内进行补给和维修,所需要的外部保障设备应尽可能地与其他舰载机通用,尽量减少专用的保障设备和备品备件,以减少占用的贮存空间。由于存在海水、蒸汽、烟气及油液的影响,空天飞机应避免使用某些材料和设计技术,以减少机体腐蚀。

三是空天飞机所用燃料和氧化剂的安全性。到目前为止,各国所研发的空天飞机,其燃料多为液氢、煤油,氧化剂多为液氧、过氧化氢。这其中,煤油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适合在舰上储存和使用,而且海军已经积累了很丰富的管理经验;而液氢、液氧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都极为活泼,在使用中稍有不慎,很容易引发火灾、爆炸、中毒、腐蚀等事故。液氢、液氧在常温下还需要加压密闭保存,一旦泄漏并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又遇到明火,就会瞬间将周围的环境变成一片火海,而航母恰恰是个需要大量明火作业的场所,飞机起降、武器射击、电器设备运行、发动机的启动试车、维修保养中的电焊切割作业等,都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大量明火。如果不能解决空天飞机所用燃料和氧化剂的安全性问题,确保在补给、导移、储存、加注、回收、废弃等环节的万无一失,则空天飞机上舰就会遇到极大的阻力,海军数十年来一直不愿意在舰上使用液体燃料的导弹,其原因就在于此。不过,这也许是为空天飞机研发新型的高能、无毒、易储存燃料的新契机。

四是空天飞机本身的诸多技术难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受航空航天技术水平和经费的限制,研究困难重重,实现空天飞机的技术难度比航天飞机更大,主要是几种动力装置的组合和切换,高强度、耐高温的材料和具有人工智能的控制系统等。这些都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技术攻关。另外,控制系统、天地往返系统等还不够成熟稳定,太空武器现在大都处在理论阶段,所载武器的再入大气层技术和再入后的制导控制问题都是个难点,在航母上的发射与回收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航天航空的意义篇5

关键词 航天文化创意;产品创新;科技传播;调整改进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036-02

航天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的综合体现。中国航天作为我国高科技战略性产业,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积累和沉淀了独具特色的航天文化。

今天,面对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大潮,面对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如何通过文化创意让普通百姓体验和分享到航天事业的发展成果,进行有效的正能量传递和科技传播,已经成为一些有责任感的企业在创新产品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他们正在用一次次的创新与努力,为航天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寻找有力的支点。

本文以北京神舟创意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神舟传媒)为例,探索航天文化创意企业在产品创新与科技传播中的经验与得失。

1 紧握航天内容 创新产品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类文化创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数量之多超过之前数年。在此情况下,若想在万马千军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唯有“创新”两字。

创新,顾名思义,创造新的事物。在文化创意企业里,什么样的创新才算是成功的创新呢?我们认为,如果企业的文化产品既得到了社会热议、同行称赞、市场好评、品牌凸显、企业获利,同时又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那么,这就是成功的创新。

毋庸置疑,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航天文化创意产业是在中国航天事业50多年发展所积累的航天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以航天事业积累的事件、历史、人物、故事以及工业遗存作为题材和支撑的文化创意活动。

作为高科技产业的代表,创新是航天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依托于航天事业的航天文化创意产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要携带更深、更广的创新基因。其创新的核心在于:对航天内容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再提升,将有形的高科技技术与无形的人才创意力量有效结合,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对产品创意“一意多用”,创造出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上或精神上巨大满足的高附加值文化产品,最终实现企业的赢利。

1.1重大航天事件中的产品创新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航天发射逐年增加,呈现井喷态势,取得的成就更让世人瞩目。特别是载人航天,每一次发射都会掀起规模不小的航天热潮。对于企业产品创新来讲,这无疑是最好的时机,也是最佳的创作素材。

2011年9月29日,我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于2011年11月、2012年6月分别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飞船成功对接。

借助于“天宫一号”的发射契机,企业自主创新研发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航天互动科普体验舱”项目。体验舱外形接近真实的天宫实验室,采用4D动感座椅系统,配合高科技视听、互动和集成控制等多项技术。参观者只需通过操作桌面上的操控手柄,就可以真实体验到火箭发射、躲避太空碎片、太空维修、交会对接、安全返回等太空任务。震撼的发射场景,专业的任务指令,紧张的躲避环节,让观众在身临其境的体验环境中,尽享高科技带来的愉悦感。

航天互动科普体验舱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市场的热捧。在北京科技周上,体验舱项目成为全场最受欢迎的展品,参观者络绎不绝,等待队伍长达百米。刘延东、郭金龙、万钢等领导同志也走进体验舱内,亲身体验太空之旅的神奇。

应该说,航天互动科普体验舱是航天文创企业产品创新的一次成功尝试。它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交会对接的过程,将严肃的航天事件变成普通百姓可以亲身体验的文化产品,使航天内容与娱乐体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次尝试为企业日后创造出更多受大众喜爱、市场认可的航天文化实体产品,提供了一个有利的例证。

1.2重大展览活动中的产品创新

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之一,会展业成为带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航天文化创意企业根据重大展会、主题展览的需求,围绕航天内容创新研发相关产品,提高产品创新速度,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太空侠》是企业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为“太空家园馆”量身定做的3D立体电影,讲述的是小乌鸡皮皮在太空中的奇幻经历。世博会期间,作为“太空家园馆”的镇馆大片,该动画电影吸引了数十万国内外观众的目光。2010年9月《太空侠》成为中国大陆唯一一部入选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的3D动画影片,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

珠海航展是我国重要的国际性专业航空航天展,每两年举办一次,以实物展示、贸易洽谈、学术交流和飞行表演为主要特征。针对历届航展的不同需求,企业创新研发了形式各异的展品展项。2010年第八届航展上推出“卫星应用天地一体化沙盘”展项,沙盘直径7m,高2m,全面展示了卫星系统在通信、导航及遥感方面的应用情况。2012年第九届航展时,企业历时数月创新研发了三维动态十米长卷“航天,让人类生活更美好”展项。该展项运用3D动态影像,全面展示了航天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此外,在2012年“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航天展”香港巡展期间,企业设计实施的“中国未来载人空间站全息影像”展项,以新颖的全息成像技术演示了中国未来空间站的构型。幻影的画面结合音乐与解说,呈现出美妙的视听体验,让香港同胞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未来空间站的样子,成为此次航天展的一道亮丽风景。

2寓教于乐 传递正能量

我国的航天事业从起步至今历时50余年。50年间航天事业经历了坎坷与辉煌,也记录了一个民族的自强、自信与自豪。伟大的事业催生先进的文化、孕育伟大的精神。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之一。

以航天文化为背景的航天文化创意企业,势必要担负起弘扬航天文化、推进科学普及、传递正能量的责任和使命。

但是,今天青少年受众的阅读习惯已由过去的文字阅读为主,发展为读图为主,如何利用文化创意手段,让孩子们在轻松的环境下自觉自愿地了解科学知识,享受科学世界的乐趣呢?

秉承快乐科学、寓教于乐的创作理念,企业将一向被大家视为枯燥的航天知识、航天原理融入到互动体验项目及相关文化产品中,通过悬念迭起的航天任务设计、身临其境的太空环境渲染、以及生动活泼的卡通人物造型,激发孩子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在体验快乐获得自信的同时,积极地吸纳科学知识,享受科技世界的美好。

2011、2012年期间,企业研发的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交会对接模型,就充分体现了寓教于乐的创作理念,让参观者零距离体验航天发射过程的同时,轻松地学习到航天知识点、了解航天专业术语。

此外,文化资源的跨界整合也是弘扬航天文化、传递正能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2010年9月27日以“勿忘国耻、励志腾飞”为主题的航天科技成就展在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开展。展览作为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由“起跑”、“聆听中华的脚步声”“飞天圆梦”“太空出舱”等16个版块组成,详细介绍了建国来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重大成就。期间,还穿插了观看航天立体电影、体验大型航天科幻舞台剧等文化活动。

圆明园航天展通过创意把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有机地融合起来,实现了跨界资源的整合。在圆明园罹难150周年之际,通过鲜明的对比,使参观者深刻体会到“国强则民强、国弱则园毁”的道理,起到凝聚民族士气、激发爱国情怀的作用,有效地传递了正能量。

3调整改进 谋求跨越发展

坦率地讲,我国的航天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并且由于保密资质等原因的限制,使得许多文化创意企业难于进入航天与军工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因此,知名的航天文化品牌如同凤毛麟角,实体性的文化产品也远未形成规模,整个产业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

但是,随着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扶持力度的加大,以及航天事业的井喷式发展,航天文化创意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最佳机遇期。处于产业变革中的航天文创企业,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改进,弥补自身不足,巩固发展优势,才能在产业发展的巨大浪潮中,顺势而为,取得跨越式发展。

3.1从作品观念向产品观念转变

众所周知,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对于创意人来说,一个创意就是一个作品,是具有个性化和差异化的独立作品。但是,对于文化企业而言,只有将一个具有经济价值、新颖独特的创意,迅速产品化,并实现“一意多用”,开发出多种类型的产品,延长产品链,才能够降低成本实现盈利。

3.2注重航天文化内容资源的挖掘

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了50多年,期间积累了大量生动鲜活的事件、历史、人物和故事。但现有的创意产品还仅仅浮于表面,热衷于对航天发射及领军人物的描述和表达,这些显然只是航天文化内容资源的冰山一角。加强对内容资源的深度挖掘,通过创意以不同的角度和形式加以诠释,创造出让人们可亲近、可消费、耳目一新的航天文化产品,是每个航天文化创意企业的责任,也是使命。

3.3强化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科技和文化是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腾飞的双翼。企业运用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可以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今天,中国市场正处于全面消费升级阶段,人们的文化消费已经由浅层次的消遣型、娱乐型向深层次的知识型、发展型、智能型方向发展。与新技术紧密结合的文化产品更能符合现代人的文化消费习惯。

3.4借力新媒体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新媒体所具有的多屏、移动、互动的传播特征和规律,带来了受众数量的激增,也创造了更多的文化消费需求。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航天文化创意产业,应加强与新媒体的互动与合作,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跨平台、多屏幕、一体化”的传播特点,使其更好地为航天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逸帆.中国广播.不是创新,就是消亡,2013,6.

航天航空的意义篇6

S着最后一架模型在吉水中学操场上安全降落,中国航空学会党建强会科普行走进南昌活动圆满落幕。2016年9月20-22日,中国航空学会携北京、陕西、广西、山东、江苏、江西本地等15家学会会员单位的航空专家50余人以及洪都公司、昌飞公司、南昌航空大学、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西安航空学院、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6家航模队,深入南昌市全国科普日活动主会场及所属莲塘县 、安义县、进贤县和吉安市吉水县的5所中小学,为师生们送去了航空科普书刊700多套,科普挂图300余幅,模型1 400多架、航空科普报告数十场、航空模型表演6场。活动得到中航工业洪都公司和南昌航空大学的大力支持。

短短3天,活动组的专家与队员辗转多地,每天奔波几十千米。最后一站吉水中学距活动组驻地南昌200余千米,乘车前往需3个多小时。虽然行程繁忙,但各位专家与队员们不顾疲惫,始终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每场活动,希望将航空、航模知识传播给每个孩子,将航空的种子播撒到他们心中。

无论是洪都小学、安义县逸夫小学等具有航空科普教育特色的学校,还是其他几所还未开展或刚刚开始航空科普教育的学校,师生们聆听专家团的精彩报告、观看航空模型的炫酷飞行时,超乎想像的热情无不令人激动、感动。每个人都觉得,这次科普活动不虚此行。特别是航模表演,好像天生就有一种吸引人的魔力,成为航空科普最生动的“教材”。从见到“飞机”的第一眼,孩子们就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等到飞行表演时,大家的情绪瞬间就被点燃,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在这热烈的气氛影响下,航模队员们都纷纷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

9月20日下午,当天各项讲座表演结束后,《航空模型》在洪都中学组织了一场以“公益类航空模型表演”为题的主题沙龙活动,与会的老师和航模队员们踊跃发言,从自己参加或从事航模活动的点滴及经历谈起,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这项活动对培养青少年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中国航空学会组织部部长周竞赛在总结发言时,则鼓励航模队员们以后积极参加面向学生的航空科普活动,通过航模表演进校园活动的深入展开,让更多的孩子爱上航空,为祖国的航空事业贡献力量。

虽然每场航模飞行表演都深受欢迎,但因表演器材及场地所限,队员们在校园里的飞行表演并未完全发挥出水平,无法展示更精彩的飞行动作。本次活动到访的5所中小学校,除吉水中学拥有良好的场地和空域外,其他学校大都地处繁华的闹市区,校园面积局促,周围又高楼林立,活动场地狭小,周围楼群还导致场地上空气流复杂多变,并不太适合航模飞行。全国各地的学校大多如此,限制了学校航模活动的开展。队员们正是考虑到这种情况,只携带了一些适合小场地飞行的小模型,而更大、更漂亮的模型则无缘和大家见面。面对如此现状,一方面要求队员们进一步苦练技术,在小场地也能表演得游刃有余;另一方面,希望广大模型厂家甚至航模老师能开发出更多适合校园活动的模型,给孩子们创造更多感受航模魅力的机会。最后,呼吁各级政府及教育等相关部门,在校园的规划建设上投入更多的资源,为孩子们打开更广阔的蓝天。

航天航空的意义篇7

去年,即将年满48岁的空军招飞局副局长兼心理选拔主任张洁面临三个选择:在体制内待到55岁退休;部队安排转业;自主择业。对于已在体制内工作了三十年的张洁来说,前两个选项似乎更容易、更理成章,但他选择了最后一个。今年3月,由张洁担任秘书长的“北京助航者空天科普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助航者”)正式成立。这是一家社会服务组织,目标在于对青少年开展航空航天科普教育,进行航空人才早期选育。要培养热爱飞行的优质航空人才,早期的科普、选育工作非常关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同盟国空军首位战绩―一人击落62架德国飞机的苏联空军王牌飞行员伊凡・尼・阔日杜布,早在16岁时就加入了乌克兰绍斯特卡市航空俱乐部;同期被称为“王牌中的王牌”的德国空军飞行员埃里希・哈特曼在德国正式投降前击落352架敌机,而早在10岁前他就随爱好飞行的母亲一起飞上过蓝天,14岁时加入了母亲成立的滑翔俱乐部。1992年,成立50周年的美国实验飞机协会(EAA)开展“雏鹰计划”,目标是在20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100周年之时,让总数100万、年龄8-18岁的少年儿童学习航空知识并上天飞行。截至2005年12月8日,已有120万名美国孩子通过雏鹰计划体验过飞行的乐趣。当下,中国空天事业发展迅速,然而人才的培养和供给仍明显不足。从早期选育工作来看,目前最早只小规模覆盖到13~16岁的青少年:空军在全国11个省市遴选16所优质普通高中设立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面向应届初中毕业生开办航空教育实验班,从2015年开始每届招收大约一千名,由空军出钱进行精英式的培养。“这一千个人,三年中身体还会发生变化,真正录取的时候,可能只能录取三百人,那七百人就浪费了。” 张洁任空军招飞局副局长时参与建立了这16所青少年航空学校,深知目前的局限,“为什么空军不再扩大呢,它现在没有力量了,这16所学校投入成本太大,现在每年1.5个亿。”缺乏顶层统筹设计,相关机构各自为政,社会资源分散,专业指导缺乏持续性与系统性……许多导致航空航天人才缺乏的现存问题仅凭体制内的力量无法解决,张洁想做一些事情,借助更广大的力量,让更多孩子在更早的时候就有机会接触航空知识、热爱航空事业。在任时,张洁就经常与他的前任―空军招飞局前副局长吴建国讨论这个想法。去年初,张洁面临转业,吴建国将要退休,二人都觉得,是时候将想法落地了。2016年7月的一天,张洁在一个学术论坛上偶遇汤锡芳。汤锡芳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退休干部,热心于公益,积累了不少公益领域的资源与经验。张洁向汤锡芳说起,自己即将离开空军招飞局,但是割舍不下对航空事业的热爱,想继续从事与航空科普和飞行员早期培养有关的工作。感怀于张洁对航空事业的情怀,看到他做这件事的优势所在,汤锡芳鼓励张洁成立一个公益性质的社会组织,作为一个平台,凝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来做这件事情。2016年国庆节前,张洁与汤锡芳到商玉生先生家中拜访。商老先生是中国公益界的元老,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专注于第三部门研究,十年前推动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公益孵化器“恩派”(NPI)。他对他们回忆起少年时期在哈尔滨参加少年航校对自己一生所产生的影响,非常赞同“助航者”的立意,并且欣然同意作为发起人之一与名誉理事长加入。“助航者”的轮廓越来越清晰,张洁与吴建国又去邀请在空军招飞系统中德高望重的原空军司令部军务部副部长兼空军招飞局局长白力牛,希望他能出任助航者的理事长一职。白力牛年近古稀,但看到自己的部下为飞行忙活了半辈子,在可以名正言顺选择离开的时候,仍然不离不弃,遂义无反顾地答应加入。事实上,退休后白力牛就曾多次帮助珠海一中、山西太谷二中等学校建设具备航空特色的校园,并授课、提出布展建议、进行招飞宣讲,甚至将自己心爱的全套飞行装备都捐给了珠海一中。飞行装备凝聚着一个空军特级飞行员往昔的一身荣光,谁听着都心疼,但白力牛说,“我这么大年纪了,无儿无女的,这些东西谁来继承啊,而且继承人他对这些东西感兴趣吗?给少数人不如给多数人。”至此,助航者的五位核心创始人员悉数出场,平均年龄63岁。此后,专业委员会不断扩大,目前已有100多位从事空天相关领域的退役飞行员、机务工作者,以及从事招飞工作多年的飞行专家和心理学专家加入。一些现役的航天员与飞行员,得知此事后也都表示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大力支持,包括于去年11月牺牲的女飞行员余旭。多年来,张洁看着余旭一路成长为八一飞行表演队的“金孔雀”,余旭也曾答应过他,要作为助航者的义务宣传员来帮忙。那样的事故是极其偶然的,但是在那之后一个月的时间里,张洁都很难受,他甚至觉得,如果十年前不招余旭为空军飞行员,今天她是不是还好好活着。助航者奉行“大航空”理念,希望搭建一个有效平台,尝试整合各类航空院校、飞行俱乐部、航空博物馆等力量,促进交流与资源共享的同时,也打破现在人才培养“各自为政”的局面,从早从小选育飞行相关人才“苗子”,根据军航、民航、通航系统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向其输送优质生源。从今年开始,助航者计划以北京市2所中学、广东省5所中学和海军授牌的6所青少年航空学校为重点,通过“四室一堂”(航空展室、航空模拟飞行教室、航空科技活动室、航空保健室和航空课堂)进行校园航空文化建设,以及组织航空特色实践活动等,建立航空科普基地,覆盖周边中小学,并尝试进行早期航空人才特色培训和选拔。曾经,助航者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张洁等几位核心创始人对于公益机构应该如何运作并不了解。最开始时张洁觉得,做这件事不图钱,哪怕自掏腰包也要推动助航者运作下去,后来他发现,商业化的市场运作方式有助于组织持久发展,有条件的学校可向助航者购买服务,没条件或条件欠缺的学校则由助航者出钱支持,如此能够让更多人与更多机构受益。目前,已有几家航空相关的企业明确表示将赞助助航者的活动。不久前,助航者被北京市社会组织孵化中心选为“全孵化机构”,将得到办公场所、政策支持、资源对接、培训提供等方面的帮助,张洁悬着的心落下不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干一件自己愿意干又非常有意义的事儿,张洁由衷地高兴。“我一辈子只干这一件事,以前是自己飞行,现在是帮助别人飞行。”他说,“我们为什么叫助航者呢,就是助力航空的人,为青年学生圆梦蓝天,搭建桥梁。”

航天航空的意义篇8

关键词:中国民航法律;英译;功能对等;“读者反应论”;内容对等;语言色彩对等

一、中国民航法律英译概况

中国民航法律体系涵盖三个层次的法律。第一层次: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它规定了中国民航的基本法律制度;第二层次:国家总理以国务院令或授权中国民航局的27部行政法规,它们明确了民用航空活动的种种规范;第三层次: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制定的115部现行有效规章。

目前,中国民航法律的英译并不盛行。中国民航局官网上,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和《民用航空危险品运输管理规定》有英文译本。顺应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大趋势,民航“十三五”也将启动,中国民航未来势必要开启国际化发展的新局面。相应的,中国民航界的法律体系注定也要与国际化接轨,其英译也就势在必行。比如,行政法规和规章中包括一些与国际合作息息相关的法律(如《外国民用航空器飞行管理规则》《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外国航空运输企业航线经营许可规定》等),随着民航国际化新局面的开启,有相应的英文译本便显得至关重要。

二、功能对等理论

翻译是一种实践活动,往往需要理论的指导。中国民航法律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具有专业、严谨、规范、法律效力等特性,其英译需要精益求精。因此,找到一种翻译理论作为支撑,对于保证其英译质量大有裨益。在翻译界,功能对等理论可谓公认的权威性翻译理论。本文将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出发讨论中国民航法律的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为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所创,该理论强调 “功能”上的对等。“功能”是指语言在交际上所起到效果,翻译中的“功能”即“读者对文本语言(包括源语和译入语)的理解效力”。简言之,功能对等的核心内容为“读者反应论”,即译文文本的读者基本上能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文本。

鉴于该本质,功能对等理论兼顾两方面的对等:译文较原文的内容对等和语言色彩的对等。一方面,就内容而言,只有译文准确无误再现原文信息,译文读者才能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理解;另一方面,语言色彩的对等也必不可少。语言色彩是区别不同文体的重要指标,文体不同则色彩迥异,若译文无法再现原文的色彩,则译文读者也无法体会到原文读者对原文的感受。所以,语言色彩的等效传递是功能对等的另一方面。译文和原文只有做到了内容和色彩对等,才真正实现了读者反应的等效性。

三、功能对等理论对中国民航法律英译的指导意义

中国民航诸多法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最具权威,且有着官方英译本,是诠释功能对等理论指导意义的最佳例子,故此,下面选取了该法的部分条文,从内容对等和语言色彩对等两方面阐释该理论对中国民航法律英译的理论指导意义。

1. 内容的等效传递

内容对等指译文和原文在内容上保持高度一致,这是译文读者准确理解原文并且达到和原文读者同等理解力的前提。对原文的曲解、漏译或不适当的增译都是内容不对等。内容对等要兼顾两个方面:内容的等量传递和等义转换,前者侧重于将原文内容等量无遗地传输到译文中,后者侧重于原文内容在译文中的准确无误性。

根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译文的研究,可以看出,它从量和意义上都毫无遗漏地传递了原文的内容,这种对原文忠诚使得译文的读者能够面面俱到地理解原文信息,进而保证了译文在读者视角中的完整性。

内容对等涵盖两个方面:内容的等量传递和等义转换,前者侧重于将原文内容等量无偏差地传输到译文中,后者侧重于原文内容在译文中的准确无误性。两者兼顾,中国民航法律的效力在译文中便得到了等效再现。

(1)内容的等量传递。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第五十三条为例。原文:“军民合用机场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另行制定管理办法。”

译文:The measur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irports used by both military and civil air operations shall be separately formulated by the State Council and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jointly.

可以看出,原文中的内容元素均在译文中呈现了出来:“军民合用机场”“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管理办法”“由”“另行”“制定”在译文中分别对应“airports used by both military and civil air operations”“the State Council”“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the measures for the man-agement”“by”“separately”“formu-late”。此外,值的一提的是,原句中D号的含义是指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共同”制定管理办法,因此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的意义,而译文将其翻译成“jointly”,毫无遗漏、准确地再现了原文细节。

(2)内容的等义转换。内容的等义转换是指译文与原文内容在意义上等效。下面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关于民用航空器租赁中的第二十七条为例。

原文:“民用航空器的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按照承租人对供货方和民用航空器的选择,购得民用航空器,出租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定期交纳租金。”

译文: The financing lease of civil aircraft means that the lessor acquires a civil aircraft pursuant to the selection of the lessee with respect to supplier and civil aircraft, and leases it to the lessee, who shall pay rental periodically.

译文将原文中的“购得”一词翻译成了“acquire”,而非“buy”或“purchase”。在法律上,“acquire”意指“通过购买获得某物的所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二十八条“融资租赁期间,出租人依法享有民用航空器所有权”,不难看出,出租人是航空器法定所有人,拥有航空器所有权。那么,这种情况下,用“acquire”更为精确,是对原文中“购得”一词意义的最佳翻译。

综上所述,内容的等量传递保证了译文原文在信息量上的完好无缺,而等义转换则保证了译文原文在含义上的准确无偏差。两者结合,便实现了中国民航法律翻译的内容对等。

2. 法律色彩的等效传递

法律文本在语言色彩上追求严格的规范性和连贯性,因此,其英译也必须将该色彩复制到译文中,进而传递给译文读者,这样做能让读者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体会到原文读者阅读原文时的敬畏之心。

(1)规范性。中国民航法律是民航界的规范,法律文本的字里行间都有着高度的规范性,在英译中准确地传达了这种规范性,就有效传达了原文的法律效力。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第四十八条为例。原文:“未经机长允许,机组人员不得擅自离开民用航空器。”

译文:No crew member shall leave the civil aircraft unless authorized by the pilot-in-command.

该译文中,“不得擅自离开”并没有翻译成“shall not leave”,而是采用了“no+主语+shall”的形式。很明显,否定词“no”置于句首,便赋予整句话浓烈的否定色彩,原句中的不容辩驳的命令性语气也就准确无误地传递给了读者,译文的读者便能像原文的读者一样,对这句话的警示作用了然于心。

(2)连贯性。连贯性是指句子中各元素自然顺畅的衔接。中国民航法律语言虽然句式复杂,但句子各元素之间却有着严格的连贯性,绝对不会出现搭配不当、语法不通、衔接不畅等漏洞。这种衔接性是保持法律威严色彩的必备前提。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的第一条为例。原文:“为了维护国家的领空……,制定本法。”

译文:This Law is enacted with a view to safeguarding the national sovereignty of territorial airspace...

原文中,“制定本法”是主动语态,其主语被省略,而译文用了被动语态“This Law is enacted”。这是一种保证连贯性的译法。众所周知,汉语是重意合,即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所以,本条文原句中的“制定本法”的主语(国家)被省略,这并不影响中文的连贯性。而英语重形合,即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英语本身的这个特质决定了它必须保证句子中各成分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所以,英语译文改为被动,这样既按照原文的做法省略了立法人,也保证了译文句子本身的连贯性。

四、结束语

通^在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的英译本研究,可以看出功能对等理论对中国民航法律的翻译具有如下的理论指导意义:

第一,在内容对等方面,通过保证译文的信息量和意义与原文一致,译文的读者便能够接受并理解到原文读者所能得到的同样的信息。

第二,在语言色彩对等方面,通过使译文完整再现原文的规范性和连贯性,译文的读者便能够像原文读者一样感受到该法律权威、严肃的风格。

第三,风格对等和信息对等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将中国民航法律的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在译文中得到准确重现,达到了读者反应的等效性。

参考文献 :

[1] 杨万柳.和谐视域中的中国民用航空法观照――以民航法律体系的完善为视角[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4(5):27―31.

[2] 王继慧,王宪生.读者感受因素对译文的影响[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3):116―117.

[3] 钱莉绚. 英语的“形合”与汉语的“意合”之比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2):62―65.

航天航空的意义篇9

第十四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典礼在北京成功举行,中国航天事业所创造的这些有形和无形的财富,是中华民族不竭的物质和精神宝藏。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第十四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典礼学习心得感悟5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第十四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典礼学习心得1航天员们以筑梦太空的实际行动,挺民族脊梁,壮国威军威,成为强国强军伟大征程中民族的骄傲、时代的标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纪多说,要向航天员学习,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党的报告提出建设航天强国,为新时代航天事业发展描绘了新蓝图。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研人员在学习航天员群体先进事迹后表示,要在航天事业发展的新征途上勇攀高峰、不断前行,为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建功立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八一学校、北京市第五中学师生代表,与航天员景海鹏、王亚平、陈冬座谈交流后说,梦想能到达的地方,总有一天脚步也会到达。

航天员群体时刻准备为使命而战、为荣誉而战、为祖国而战的“满格状态”,鼓舞和激励着广大官兵。解放军驻晋部队某基地官兵表示,向航天员群体学习,就要扛起亮剑制敌、敢于胜利的使命,努力加强技术创新和实践创造,发射更多“争光星”,不断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解放军航天工程大学组织师生座谈交流,大家纷纷表示,航天员群体用军人的无畏和血性搭起筑梦天梯,用军人的果敢和睿智不断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为广大青年立起了新时代的“价值标杆”。

航天员群体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崇高境界,感动了数以万计的网民。许多网民表示,一个正在走向复兴的民族,不能失去自己的精神高地。尽管航天员们少了些儿女情长,少了些安逸舒适,但因为有了大格局、大情怀,也就有了对忠与孝、苦与乐的独到诠释,对小我与大我、个人与集体的独特理解,向英雄航天员群体致敬。

第十四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典礼学习心得2航天精神就是爱国精神!弘扬航天精神首先要树立报国之志。为了伟大祖国的繁荣兴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一颗爱国之心,把爱国作为做人之灵魂,为中华之崛起而发愤读书、而锻炼身体、而努力奋斗、而团结拼搏、而不断创新、而竭诚奉献;要发扬爱国传统,像中国历史上的岳飞、陆游、文天祥、戚继光那样“精忠报国”、“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便是中国精神、中国气概和中国力量,这就是民族气节、胜利信心和前进方向。

航天精神就是钻研精神!我们要学习、传承和弘扬航天精神,就是要发扬航天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不懈钻研的精神。不学习、不吃苦、不实践、不探索、不积累,何来成绩、何来发现、何来成功、何来创新?在一次次勇攀科技高峰、一次次刷新中国高度、一次次彰显中国力量的艰难征途上,正是经过了以航天员杨利伟为代表的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艰苦创业和顽强拼搏,我国航天事业才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航天精神就是求实精神!设立“中国航天日”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沈荣骏说的“面向未来,我们要瞄准前沿和颠覆性技术,把自主创新放在首位”,就是相信科学、依靠科学、运用科学的科学精神以及求是精神、认真精神、精细精神、精致精神、精准精神、精确精神,也是我们各行各业的建设发展都需要的精神。只有求真务实、科学严谨才能有真作为、出真成绩、见真效果。例如日前教育部拟对高校学术不端行为严严重者给予开除或解聘就是弘扬航天精神的典范,是促进风清气正的良好开端和福音。

航天精神就是奉献精神!作奉献和牺牲,奉献于航天事业、奉献于脱贫攻坚、奉献于农业发展、奉献于生态产业、奉献于旅游开发、奉献于环境保护、奉献于教育文化、奉献于集镇建设等等,顾全大局、勇挑重担、恪尽职守、身先士卒、公而忘私、廉洁自律、勤俭节约、服从安排、迎难而上、服务群众,不斤斤计较、不拈轻怕重、不推三阻四、不逃避责任,这就是在当今实施“四个全面”战略的时代各阶层、各行业、各地方都需要的正确的认识、作风和态度,就是甘于奉献的航天精神。

当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和爱国主义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精神,“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自强不息精神,“头悬梁、锥刺股”的勤学钻研精神以及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都是航天精神另外的表现形式,是延续和补充。

由是观之,树立报国之志,弘扬航天精神,当是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神圣的、永远的、光荣的职责也。

第十四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典礼学习心得32011年11月3日01:40左右,神州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顺利对接成功。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三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第一次是东方红卫星上天,标志着中国人民自力更生问天成功,那是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在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完全有能力独立发射自己的卫星了。第二次是杨利伟乘坐神五顺利升天并安全返回,这标志着中国人实现了载人航天梦想。神州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的对接成功标志着中国人探索外太空以及登月的成功为期不远了。

神八天宫对接成功激励中国人自力更生的精神,也激励着同学们的学习态度。为什么有些同学的成绩差,有些同学的成绩好呢?那可能是因为有些同学太懒,不好好学习;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学习成绩老是不能提高。我们可以借助航天员刻苦勤劳、细心钻研的精神,在学习方面:平时,要刻苦学习,上课要认真听讲;考试前要认真的、反复的复习;写完试卷,要细心的检查。这样,成绩肯定会提高上去的。中国的航天人通过辉煌的航天成绩,给全体中国人打了一针强心剂:要相信自己,发展主要依靠自己,学习外人的同时一定不能失去自我造血能力。

中国人有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也只有依靠自力更生创造出的成绩,才是真正的值得自豪的成绩。中国人都应该学习中国航天人的自力更生精神,都应该有航天人的底气和勇气,把所有的行业都做成航天事业一样的地步,这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所在。祖国真伟大!向中国的全体航天英雄们致敬!我也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

第十四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典礼学习心得42014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飞船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托举下腾空,并将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顺利将3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送入太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再次开启新征程,为实现航天梦谱写新的篇章,中国人航天梦的不断美梦成真,让未来的中国梦演绎的更加精彩。

从1992年开始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确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两艘无人飞船和一艘载人飞船,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建立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我国经历了“神舟一号”到“神舟九号”再到“神舟十号”的艰苦探索阶段,目前正处在由第二步向第三步迈进的关键阶段,神舟十号飞行任务顺利进入应用飞行阶段。这意味着,中国未来的航天技术应用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航天科技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类。让人在太空长期健康生活、有效工作,充分发挥人在太空中的作用,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如今三名航天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航天梦,展现了中国人“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团结人民为国家富强而奋,让中国梦更加精彩!

第十四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典礼学习心得5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6月26日8时07分,遨游太空15天的神舟十号飞船,在顺利完成我国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首次应用性飞行后,其返回舱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

至此,中国十艘神舟飞船、一个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飞行全部取得成功。中国人朝着建设空间站的梦想,又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

如同每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一样,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组织、实施,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牵动着全国各族人民。

情牵神舟,梦圆太空。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太空行走到交会对接,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从天地对话到太空授课??载人航天工程的每一次跨越,都凝聚着党中央的殷切期望,都响彻着我们国家追求科技进步的时代强音。

党中央科学决策,引领中华民族筑梦太空

2013年6月11日,承载着中国载人航天新使命的神舟十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

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第一阶段的收官之战,对巩固和完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推动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是最早诞生飞天梦想的民族。新中国的成立,让人们看到了梦想变为现实的曙光。

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党中央的一系列决策推动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步步向着既定目标前进,用短短21年时间,一举跨越了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面向未来,党中央以长远的眼光超前谋划,相继对新一代航天员选拔、大型运载火箭研制、深空探测等作出部署。

在太空,中国人的脚步将走得更快、更远??

党中央深情关怀,激励中国航天人不畏艰险勇攀高峰

“你们进入太空工作生活已经有13天了,我们大家都很牵挂。你们现在总的情况怎么样?身体状况如何?工作进展如何?”

“感谢主席的关怀!我和晓光、亚平的身体状况都非常好,各项工作按计划进行。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航天梦想贡献力量,我们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指令长聂海胜回答。

飞船发射之前,他专门指示有关方面,一定要让航天员在太空吃上粽子,过一个有特殊意义的端午节。

鼓舞激发斗志,关怀催生力量。

作为一个承载着责任、使命和荣誉的特殊群体,中国航天员队伍成长发展的每一步,无不凝聚着党中央的深切关怀。

何止是航天员队伍,从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那一天起,每一位航天人都能够亲身感受到来自中南海的暖流。

在载人航天工程实施进程中,党中央始终关注着工程的进展。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听取工程进展汇报,到研制和发射现场看望科技人员,鼓励他们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坚持自主创新,奋起直追。

每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成功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都褒奖参试人员;每逢春节、元宵节等传统佳节,中央领导同志都亲自登门看望航天工作者或邀请他们参加联谊活动;每次召开有关会议,都征求航天老专家的意见;国家设立专门的航天人才特殊津贴,鼓励年青一代早日成才??

在载人航天工程发展的许多重要时刻,中央领导同志或亲临发射现场慰问科技人员,或深入科研一线解决实际困难??把来自中南海的关怀和激励送到广大航天人心头。党中央的深情关怀,化作了中国航天人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巨大动力,我国航天事业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自力更生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党中央大力倡导,载人航天精神助推航天事业不断跨越

“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

中国梦牵引航天梦,航天梦助推中国梦。

就在这次通话中,勉励3名航天员说:“这次载人航天飞行,你们身上体现出了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这种宝贵的意志品质对全国人民都是启示和鼓舞。”在梦圆九天的壮丽航程中,中国不仅取得了技术上的跨越和进步,而且培育形成以“四个特别”为主要内涵的载人航天精神。

2003年11月7日,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在长期的奋斗中,我国航天工作者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而且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永远值得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学习。”

从2003年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成功,到2013年神舟十号胜利归来,在十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成功将十名航天员送上太空。支撑起这“十全十美”辉煌战绩的巨大动力,正是党中央大力培育和倡导的载人航天精神。

十全十美,靠的是科学求实搭就的登天之梯——

载人航天,成败系于毫发,质量重于泰山。党中央坚持把质量第一作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根本要求,强调指出要“严而更严、慎而更慎、细而更细、实而更实”,要“一丝不苟,分秒不差”。

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要求,中国航天人把质量当作载人航天工程的生命,把确保航天员绝对安全作为工程建设、研制、试验的最高原则,狠抓规章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努力培育和锻造良好的科研作风,使每次发射试验都真正做到设施设备零故障、技术操作零差错、组织指挥零失误。正是中国航天人创造的“归零”,成就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成功飞行。

十全十美,靠的是团结协作凝聚的飞天合力——

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规模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协调面最广的工程,直接承担工程任务的科研院所有100多家,如果算上协作单位,共有十几万人参与到工程之中。

工程实施以来,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坚持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努力实现着人力、物力、财力的最佳组合。依靠团结协作、万众一心,依靠现代化的交通,在西安生产的火箭发动机,在天津制造的飞船太阳帆板,在上海制造的推进器,在四川制造的元器件,在哈尔滨制造的控制器??最终组装成完美的船箭组合体。

十全十美,靠的是爱国奉献奏响的动人旋律——

2004年2月20日,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从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时,7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这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任总设计师动情地说:“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只有把自己的事业同祖国、同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大有作为。”

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相连,把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紧紧相连,把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紧紧相连——这,就是中国航天人不断创造非凡业绩的根本原因。

与精神铸就同样重要的,是精神的传承。

中国航天人在用心血和汗水铸就载人航天精神的同时,培养造就了一支事业持续发展的人才方阵——今天的中国航天人,比世界同行平均年轻15岁,工程各系统总设计师大多在40至50岁之间,3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占工程科研人员的80%。

神舟翱翔,青春作桨。60后唱主角,70后挑大梁,80后当中坚,他们因伟大的事业而出彩,伟大的事业以他们为骄傲。坚守理想、勇于创新、艰苦奋斗、敢于担当的年轻一代航天人,正在为实现中国载人航天新的突破积蓄强大力量??

航天航空的意义篇10

那么,这种被称为“下一代航天飞机”的高科技飞行器到底是怎么回事?

中国人习惯将头顶上这片无边无际的苍穹称作“天空”,但从科学的角度看,我们通常所说的“天空”,包括了“天”和“空”两个范畴。“空”,是指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气层空间,而“天”,则是指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也可以称为外层空间或太空。所以,航空与航天是有区别的,是两个不同的领域。

比如,各式各样的飞机、热气球、充气飞艇等等,是航空器。运载火箭、人造卫星,乃至深空探测器,则是航天器。

前苏联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有一句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活在摇篮里。”可以说,飞向太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20世纪初,正是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科学研究,为人类飞离地球进入宇宙空间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支持。空天飞行的梦想之树,正是由航空和航天两条腿共同支撑起来的。

1903,一切开始

也许是历史的一种可爱的机缘,人类的航空和航天事业,都是从1903年才开始的。这一年,莱特兄弟制造出人类第一架动力飞机,让人类首次实现动力飞行,齐奥尔科夫斯基发表了世界上第一部航天技术理论著作《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为研究火箭和液体火箭发动机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之后,这位耳聋的中学数学教师将一生都奉献给了航天理论研究,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他也因此被尊为“宇航之父”。

在齐奥尔科夫斯基、赫尔曼・奥伯特、罗伯特・哥达德、冯・布劳恩和科・罗廖夫等现代火箭/航天先驱们伟大贡献的基础上,人类才真正开始了“飞天之旅”。随着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等的出现,人类开始了对太空的探索研究,逐步认识到,太空蕴含的资源潜能,可以为人类提供许多发展机会,包括对地观测、通讯导航、材料加工、生物技术、太空医学以及军事应用等等。

二战之前,西方各国政府就已经意识到了航天技术的重要潜力,纷纷开始在这一领域进行投资。而空天飞行器,则体现了航空和航天技术的融合。

开启空天时代

人类发明飞机以来的一百年,航空技术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一步不停。涡轮发动机、冲压发动机的发明,以及各种先进外形的飞机也使得航空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期。当然,人们也意识到,航空活动只能在大气层内,而航天活动只能在外太空,中间存在着一个“断层”。随着人类航空与航天活动日益增长的需求,航空技术与航天的融合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空天飞行器(或者叫空天飞机),是在吸收航空飞行器和航天飞行器两者优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型飞行器,是航空航天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它可以像普通飞机一样起飞,可以在大气层内高超音速飞行,最终加速进入地球轨道执行空间任务,返回大气层后,可像飞机一样在机场着陆,使用起来非常的灵活便捷。众所周知,由于运载火箭是一次性使用,且造价非常昂贵,因此也就造成了当前的航天发射费用高居不下,可重复使用便是降低发射成本的一条可行有效的途径。

可重复使用的空天飞行器能够自由往返于天地之间,可以把各种卫星载荷送入地球轨道,也可以向空间站运送各种物资或接回宇航员,通过多次重复使用从而使发射费用大幅降低。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执行诸如拦截、侦察、远程打击以及进入空间实施空间对抗等各种军事任务。因此,世界上的航天与军事大国都在竞相开展空天飞行器的研究。

大国逐鹿空天

你可能想不到,第一个研制空天飞行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国家,是纳粹德国。二战爆发前,德国已经开始研制代号“银鸟”的空天轰炸机。科研水平由于超前其他国家至少50年,而被赞誉为“德国末日科技的最高杰作”,其研究成果在战后被美苏等国利用。

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开展了空天飞行器的探索性试验研究工作,是空天飞行器研究时间最长也最为系统的国家。1986年美国实施了国家空天飞机计划(NASP),意图发展一种水平起降单级入轨空天飞机,相对于传统的运载火箭可大幅度降低航天发射的成本,能够彻底且革命性的改变航天运输的状况。但由于技术、资金等多方面原因,该计划最终下马。汲取经验教训后,2001年美国提出了国家航空航天倡议(NAI),协调有序的发展高速/高超声速技术、太空进入技术和空间技术。目前,美国正在NAI的规划下开展相关的技术研究,为发展空天飞行器提供技术支撑。

2010年,美国的X37-B空天飞机第一次成功试飞。它由火箭发射升空。在太空遨游了7个月后,自主重返大气层,于当年12月3日着陆。

此外,美国空军近年来提出了采用火箭动力的XS-1亚轨道飞行器;民间方面,Space-X公司正在进行可重复使用的垂直起降火箭的探索研究。

德国、英国等国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也都开展了大量的空天飞行器研究。在美国提出NASP计划的同期,德国于1986年开展了“桑格尔”(Sanger)两级入轨空天飞行器研究;英国近些年发展的“云霄塔”(SKYLON)空天飞行器是世界上最为著名也是唯一在研的单级入轨空天飞行器。近期英国公布了Skylon的研究进展,所采用的“佩刀”发动机(Sabre)的预冷器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计划2019年开展发动机试验,2024年实现商业运营。

由于空天飞行器蕴含着巨大的民用价值与潜在的军事用途,美欧等国家已经持续开展了半个世纪的技术研究。然而,由于其大空域、宽速域的飞行,包含着航空与航天领域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复杂程度高、难度大,许多机理人类至今未认识清楚,所以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研制成功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空天飞行器。

近些年,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高频次、大规模的航天发射任务需求越来越强烈,作为新一代的航空航天运载工具,空天飞行器无疑是首选目标。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主要研究火箭动力空天飞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主要研究组合动力空天飞机,即喷气式发动机、冲压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两两相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