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工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9:50:07

航天工业

航天工业范文篇1

【摘要】分析了航天企业民品管理所存在的弊端,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对航天企业民品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

从我国目前状况来看,航天工业是高科技综合性产业,拥有其它企业和部门所不及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设备优势和资金优势。但是,目前大多数航天企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困境,民品事业总体上还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率比较落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其根本原因就是管理落后。对航天企业来说,民品管理改善之时,就是民品效益提高之日。

一、管理落后的表现

当前,虽然我们国家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由于航天企业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民品管理主要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管理人才相对缺乏,造成民品发展中的“瓶颈”效应,严重阻碍了民品发展。

二是领导干部的经营管理和观念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要求。有的领导干部市场观念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对民品不重视,没有系统的规划,不做长远打算;缺乏必备的经营管理知识,盲目参与经济活动,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是在民品开发中,缺乏科学预测和决策,普遍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少,重复建设多,造成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分散,难以形成集约性战略,形不成具有竞争力的民品规模经济。

四是管理体制制约了民品的发展。没有健全的竞争激励机制,领导干部职责不明,奖惩不严,职工积极性不高。

二、改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

实践证明,不同的管理水平会产生出不同的生产力。例如,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某电子机械厂在日本东京建立了一个半导体配电盘装配车间,此车间与美国国内的一个车间的人数相同,装配线采用的技术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日本人按日本的方式进行管理,结果单位时间生产量比美国国内的车间提高15%。这个例子说明,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条件下,管理对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起着决定作用。当今管理和科技被看作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两个轮子,注重管理是当今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社会化日益提高的必然结果。航天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利用自身优势,合理地改善管理模式,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增强企业的活力。

1.解决管理人才短缺问题

航天企业应该重视管理人才,一方面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招纳各级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对原有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航天企业要自始至终把培养管理人才,留任管理人才,引进管理人才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把具有真才实学的管理人才充实到各级民品岗位,建立完善的竞争激励机制,实行领导责任与经济效益挂钩的政策,采取能者上,庸者下的人事制度,切实解决好民品发展中的管理“瓶颈”的制约问题。

2.实行柔性管理

日益成为企业管理新特色和主流的企业柔性管理,代表着新技术革命时代企业管理和发展趋势,受到国内外许多企业的青睐。现在,航天民品管理总体上说还是属于刚性管理,航天企业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来实现柔性管理,以增强企业的活力、适应力和竞争力。

第一,以对人的管理为核心。注重感情投资,塑造企业文化,推行民主管理,重视人才培训、人力资源开发等。

第二,强调组织的柔性化。由集权向分权过渡,金字塔型向大森林型过渡,组织机构的弹性权变设置等。

第三,实行“例外”原则。即高级管理人员实行权力下放,把处理一般日常事务的权力授予下级管理人员,只保留对重要事项(如基本政策的制定和重要的人事任免)的决策权和监督权。这样既有利于发挥下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又能使上层领导集中精力解决重大问题。

第四,体现战略决策柔性化。增强战略的灵活性,实行弹性预算,推行滚动计划法等。

第五,组织生产的柔性化。在制造业中采用柔性生产线来灵活生产适应市场变化的产品。

第六,注重营销的柔性化。利用各种灵活多变的营销方式,吸引消费者,刺激购买,促进销售。

第七,利用高新技术进行管理。如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等使管理具有更灵敏、快速的特点。

第八,追求全方位优质。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全系统的产品开发,全方位的优质服务等。

3.大力开展科学预测的研究工作

社会发展使研究对象错综复杂,随机多变,探索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作出科学预测可以避免或降低决策的失误。国内外的一些资料表明,有无经营规划,对企业经营效果的影响十分显著。一般的讲,每年预测费用约占企业科研费用的1%~10%,通过预测开发新产品所获得的利润,相当于预测投资的50倍左右。在我国,科学预测还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但已显示其活力,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它必将得到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1)明确民品任务和目标,确定预测期限。

(2)收集所发展民品的资料、数据,预估有可能出现的偶然事件。

(3)选择适当的预测途径和方法。如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可采用“德尔菲法”;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可采用“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依靠专家背靠背地发表意见,各抒己见,管理小组对专家们的意见进行统计处理和信息反馈,经过几轮循环,使分散的意见逐步收敛集中,最后达到较高的预测精度。该法的不足之处是时间较长,费用较高。而“头脑风暴法”是请一定数量的专家,对预测对象的未来发展趋势及状况作出判断。通过专家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引起思维共振,产生组合效应,进行创造性思维,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果。

(4)建立预测模型。

(5)根据预测模型进行预测。

(6)分析预测结果,进行评价,最后确定。

4.经验决策须上升到科学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技术更新和产品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企业面临的市场和环境越来越复杂,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在机遇和挑战面前,航天企业如何统观全局,在千头万绪中找出关键所在,加快民品的发展,仅靠几个“聪明人”的“拍脑袋”恐难作出正确周密的决策,只有科学的决策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决策可以弥补经验决策的不足,使可能产生的决策失误降低到最低限度。

航天企业要实现科学决策应该采取以下三种措施:

一是严格实行科学的决策程序。决策程序一般为:发现问题,确定目标;寻求决策技术和方法;拟定可行方案;分析评估方案,选择最优方案;实施方案;进行信息反馈,追踪调查。

航天工业范文篇2

第一,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与国家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而且往往与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威望、利益密切相关;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为国家提供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战略工具。核工业的发展,起源于原子弹制造;航天工业的发展,起源于冷战中洲际导弹的研究、制造。有关国家发展这些产业往往着眼于国家的政治、军事等公共政策目标,在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经济决策与政治决策往往是合一的。这就使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着一种远离市场,与政府活动密切相关的倾向。这也同时导致这些产业中企业的发展,在起点上就存在着偏离一般企业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的倾向。

第二,这些产业的主要产品,在相当大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购买者主要是政府。如人造卫星、洲际导弹、原子弹、F18战斗机等等,只能由政府购买,而且是有关国家的中央政府。有关国家政府支出中相当大一部分,被用来购买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产品,如武器装备、民航飞机、通讯设备、核电站等等。如此之大的政府支出,足以在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产品市场上对产业形成决定性影响。“所有的美国商用飞机生产商都曾是大宗防务合同的承接者,至少是在它们发展的关键时刻。来自联邦政府的庞大的合同为它们带来了利润,使它们能够用其开发商用飞机。比如说,波音公司成立后的前20年,在商用飞机领域一直亏损,空中客车的情况也是如此。波音公司之所以能够承受这些损失,完全是由于它在军事合同方面有所作为”。

第三,这些产业的主要产品往往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一个国家的人造卫星可以向世界许多国家免费发送气象、地质、教育等方面的信息,使更多的人受益。核电站如果不注意安全问题,将造成类似切尔诺贝利那样的悲剧。

第四,正是由于这些产业具有上述特点,因此这些产业的产品销售中,从来不存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这些产业的国内市场往往由几个大公司形成寡头垄断或垄断竞争,在某些情况下,则存在着垄断。在发展中国家,以国家的行政力量集中有限的资源,发展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时,常常出现这种状况。如我国的原子能工业、宇航工业都是由一家企业垄断市场的。在这种情况下,该企业的市场供给量,就是该产业的市场供给量。该企业的规模,也即该产业的规模。实际上这些企业也面临着一个高度买方垄断的市场。产品往往只有一个买主——中央政府。买主的出价决定了该产业主要产品的利润。而买主的购买量往往取决于国家财政的状况以及国际形势,买主做出的决定一般来说属于政治决定。

这些产业面临的国际市场是高度管制的。这些产业的产品出售,往往与国家的安全战略联系在一起,作为国家安全战略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间由政府直接进行交易或者对其国际市场流通进行控制。例如,冷战时期,西方国家通过“巴统”(COCOM)对相当多的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产品、技术、材料进行市场管制。继“巴统”之后成立的“瓦森纳安排”(WA),则负责专门对军品、军民两用技术、物质的出口进行管制;“桑戈委员会”(ZanggerCommittee)负责制定对非核国家出口核材料、设备、技术的控制条件和程序。由于这些产业在国际市场中受到高度管制,购买者有限,需求有限,必须以国际市场为目标才能达到经济规模,才能生存(例如任何一个欧盟国家的市场都不足以支持航空工业的独立存在),因此,这些产业在国际舞台的竞争,往往是以国家为后盾的竞争,有时就直接是国家间的竞争。正因为如此,美国政府在波音公司与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向沙特阿拉伯出售飞机的竞争中,由中央情报局提供了支持。也正因为如此,某些国家才冒着与中国搞坏关系的危险,向台湾出售战斗机。

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进入,有较高的政治门槛。已经进入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大国,可能会组成某一领域的大国俱乐部,对有关产业的技术、产品的出售、转移,进行垄断、封锁以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维持一定时期内的力量均衡和国际秩序。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后发国家,往往会遭到这些大国的联手“封杀”或制裁。这样,企图发展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后发国家,难以在市场中获得有关的资源,难以依靠私营企业去在一个极为不利的市场环境中发展~个风险极大的产业,不得不以政府的力量去打破封锁,求得发展。

第五,这些产业的发展需要极大的投入,这种投入以及大投人带来的高风险,已大大超过了私人企业的承受力。以宇航工业为例,卫星发射的保险业务,除了国家的保险公司或世界上有数的几个大民间保险公司外,一般保险公司根本不敢问津。因此在发达国家,对这些产业的投资也往往是由政府进行的,或者是由政府资助大公司进行的。在发展中国家则一般是由政府进行的。以原子能工业为例,目前5个核大国的原子能工业,都是由政府投资发展起来的。美国“由于宇航业、电讯设备和电子元件具有军事意义,它们也同样获得了为制造业提供的财政拨款的几乎80%”。①

第六,某些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具有足够的规模。所谓“足够的规模”是指足够的市场空间与自然空间,国家规模是量(国家幅员、人口、资源状况)的概念,也是质(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人口素质等)的概念。“某些巨大而不可分割的资本单位的技术优势和专业化劳动力的使用都取决于巨大市场的存在,这一事实表明:大国,特别是拥有大量人口和较高人均收人的大国可以比收入水平相似的小国更能有效地发展大规模工业。”①正因为如此,中小国家对航天产业的参与,往往采取合作购买卫星、购买卫星转发器、租用卫星等方式。对它们来说,单独购买一个产品,已是太昂贵了,或是不具备使用它的足够大的市场。日本经济学家著作中有所谓“地球规模产业”的概念,某些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就是“地球规模产业”。只有具有足够大的国家规模,甚至进行国际合作,这些高技术产业才能获得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益,才能具有国际竞争力。

第七,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是国家经济中最具创新能力的部分,往往带动一个创新产业群,对其他产业具有较强的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使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大大提高,极大地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极大地改善了国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以航天工业为例,它的发展带动了自动控制技术、遥测、遥感、遥控技术、温控技术、计算机技术、密封技术、精密加工技术、特种工艺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测试技术的发展。宇航工业还造就了一系列太空产业。正因为如此,从经济角度出发,这些产业也会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与照顾。正因为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具有极大创新能力,同时也是一个高风险产业,因此在其发展初期,即便是最自由化的发达国家也往往是由政府予以扶植的。发展中国家则由于处于赶超发达国家的位置,因而政府更是对这些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百般呵护。有些国家政府还把战略性高技术产业领域,列为禁止外资进人的领域,以保证国家战略工具掌握在自己手中。如美国就把核能源、民用航空作为禁止外资进人的领域。

在当代,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重大生产、科研开发项目,往往是政府经过深思熟虑后,采取的计划性很强的、着眼于国家长远利益和发展的战略行动。第八,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产业组织结构,往往趋于高度集中,几家乃至一家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并且占有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大企业居于主导地位。在产业的核心部位尤其如此。

在某一产业中,企业所有制结构如何,取决于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生产力、科学技术超越一般国家规模的发展,是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中政府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国有企业占有重要地位的根本原因。某一产业的产品性质、外部交易条件、交易环境、交易手段和交易方式的选择,对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正因为某些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与国家安全战略密切相关;外部环境、交易条件远离自由竞争的市场;交易手段和交易方式带有很强的政府色彩,受到很强的政治影响,因此这些产业中真正意义上的私营企业生存是较为困难的。

二、航天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分析

1.国际航天工业的组织结构

拥有航天工业的国家,航天工业的核心部分都是只有一家国有机构或一个研究开发体系。世界各国的航天工业基本上采取了建立国家航天局或类似机构的管理模式。国家航天局是一个实际负责国家宇航重点研究项目,负责组织协调本国或国际宇航项目的发展和实施,甚至直接管理本国宇航工业,组织生产宇航产品的机构。在不设立国家航天局的国家,政府也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如印度政府设有航天部、航天委员会、航天研究组织。日本政府则设立了宇宙开发事业团,负责组织、领导和推动日本宇航工业的发展。国家对航天工业研究、开发的投资,大多是通过国家的研究、开发机构实施的,有些则通过招标方式向民间企业扩散。核心技术的开发、核心产品的发展方向,由国家研究机构控制。所有拥有航天工业的国家,都是以国家航天管理机构以及相应的国家科研机构为中心,形成一个研究、开发、试验、发射、规划生产组织系统,由几家甚至一家企业垄断主要产品的生产。

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经济、科研实力比较雄厚的国家,航天工业是由政府负责科研开发与规划,产品生产则通过招标交给民营企业来完成的。国家的科研、实验机构对航天工业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是航天工业体系的核心部分。航天工业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从属于政府的航天系统。因为研究、开发、试验、产品鉴定的主体部分是在国家航天局进行的;民营企业对政府科研投资有极大的依赖性,政府定货更是对民营企业起着指导其生产、开发方向的作用。尽管如此,在发达国家航天工业中也仍然存在着较多的国有企业。如法国的航空航天公司政府控股93%,在法国航天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法国火药炸药公司同样是法国政府拥有的大型航天企业。德国的工业设备公司是由国防部合资的航空航天企业。1998年,俄罗斯政府提出了军工综合体停止私有化的480个企事业单位名单,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属于航天工业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俄罗斯航天工业至今仍是国有企业居于主导地位。

在规模较小的发达国家航天工业中,国有企业所占比重明显要高于规模大的发达国家,如以色列、西班牙、挪威、加拿大等国。为了与美国、俄罗斯相抗衡,欧盟不得不在国家一级组织起来,这就是由欧洲14个国家组成的欧洲航天局以及阿利安航天公司。

耐人寻味的是,发展中国家航天工业一般来说都是国有企业居于主导地位的。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印度尼西亚、巴西、南非等国的航天工业体系,不仅由政府控制科研开发,而且由政府拥有、管理的军工企业进行生产。

2.中国航天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

中国航天工业从一开始就是由政府从维护国家安全角度,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经过40余年成长,中国的航天工业现在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广泛地为国防和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高技术产业。

中国航天工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全部为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后,到目前为止仍然是国有企业占有主导地位。虽然在航天工业的民品部分已有若干企业在股票市场上市,但这些企业也是国家处于控股地位。中国航天工业中也有一些合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一般与航天工业的主要产品无关,属于“军转民”后生产一般民品的企业。

三、空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分析

1.国际航空工业的组织结构

由于航空工业的技术经济特点(所需研究开发经费与航天工业相比较低,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国际市场管制程度较松,民品较多等等),因而进入门槛较航天工业低,这导致了较多的国家进入航空工业,同时也导致了国际航空工业的组织机构与航天工业略有不同。

国际航空工业的组织领导机构一般分为三种形式:由国家的航空航天局管理;由国防部管理;由政府有关部门如航空部、运输部、工业部等机构管理。尽管管理方式与航天工业有所不同,但是核心的研究开发机构仍然大部分掌握在政府手中,这一点与航天工业没有本质上的不同。由于航空工业产品开发门槛较低,因此航空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产品开发主导权要比航天工业中的企业大。与航天工业相同,规模较大的发达国家航空工业中,由受到政府支持的私人企业起主要作用。在法国、意大利等国,国有企业或国家持股企业在航空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俄罗斯、乌克兰的航空工业仍然由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占有主要地位。在拥有航空工业的规模较小的发达国家中,以色列、西班牙等国国有企业在航空工业中占有主要地位。

发展中国家航空工业受政府控制的程度,几乎同等于航天工业。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伊朗、巴基斯坦、土耳其、埃及、智利、南非等国,政府既在科研开发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政府拥有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也在生产经营方面处于主导地位。

各国航空工业的产业组织基本相同,在主要产品的开发、生产方面有几家甚至一家企业处于垄断地位。需要指出的是,在大型干线飞机的开发、生产领域,全球只有三个生产体系:欧盟国家的空中客车公司;美国的波音公司;俄罗斯的大型客机生产系统。由于前苏联解体后,协作配套系统被打乱,原来占有的东欧市场丢失,俄罗斯航空工业的大型干线飞机生产、销售受到严重影响。全球大型干线飞机的实际竞争者只有空中客车公司和波音公司两家。

2.中国航空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

中国航空工业诞生于1951年。当时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空防问题,中国航空工业一开始就是从生产军机起步的。经过40多年努力,中国已成为世界少数几个能研制生产多种飞机、发动机和机载航空设备的国家之一。中国航空工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3位。

中国航空工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全部由国有企业组成。改革开放后,在中国航空工业的“军转民”部分①出现了一些股份制企业、合资企业,这些企业从总量上看比航天工业要多。这些企业中相当一部分生产与飞机无关的产品,有些则生产一些可以为飞机配套的通用产品,有些则兼产与飞机有关的产品以及民品。如西安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既研究开发了数百种非航空产品,也与英国罗罗公司建立了西罗航空部件有限公司,与美国普惠公司、以色列叶片技术公司建立了西安安泰技术有限公司。②有些民营企业正在试探进入航空工业(如开发生产轻型飞机)。在中国航空工业的核心部分仍然是国有企业居于主导地位。

四、核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分析

1.国际核工业的组织结构世界有核工业国家的政府,都把核工业置于直接的、严格的管理之下。政府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核工业(包括原子武器)的生产、研制进行管理(如美国管理核工业的部门是能源部)。政府部门的核研究、试验机构,核产品生产企业,核安全管理机构,核废物处理回收机构,在核工业中处于主要地位。

核工业中,从核材料生产到制造武器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流程;核材料(包括民用核电站产生的核废料)要确保由政府或对政府负责的机构掌握;对核产品的生产、运输、处理要绝对安全;核工业企业的运行(包括核电站)要绝对安全和予以监督;核武器生产的企业除了从事政府指定的产品生产外,很难通过其他途径获利。正因为核工业具有上述特点,因此国际核工业中国有企业的比重要大大高于航天工业、航空工业。

在世界拥有核工业的国家中,核武器③以及相关核材料的生产企业,几乎全部是国有企业。5个核大国的有关部门直接拥有和管理着核武器生产厂。美国的核工业从一开始就是为核武器的开发、生产而建立的。迄今,美国能源部仍然拥有和管理着庞大的核武器研究、生产联合体。俄罗斯同样如此。

发达国家在核电站、同位素生产和利用等领域,存在着私人企业。即便是私人企业也置于政府的严密监管之下。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些潜在的核国家,即便是民用领域的核设施,也由政府直接拥有和管理。因为民用领域核设施的产品同样可以用于核武器制造。

拥有核工业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巴西、南非、伊朗、伊拉克、利比亚等国家的政府既直接控制核工业的研究开发工作,也直接拥有核工业企业。

拥有核工业国家的核产业内部也是高度垄断的,尤其是在核武器开发、生产领域,基本上是一个国家拥有的研究制造系统。在核电站领域则是由几个大公司瓜分国际市场。

2.中国核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

中国核工业从建立之日起,就是为了研究开发核武器的军事目标。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集中资源,建立了一个完全由国有企业组成的核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后,中国核工业的边缘部分,“军转民”部分,研究开发部分开始有了一些股份公司、合资企业。但是由于核工业的技术经济特点,核工业主体部分仍然是国有企业占有主体地位。广州大亚湾核电站是中国核工业主体部分出现的合资企业(中法合资)。今后在核工业民用部分,非国有企业会逐步增加。

五、中国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中国有企业调整与改革的思考

1.国际比较的启示

(1)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个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产品性质、外部交易条件、交易环境、交易手段和交易方式,对某一产业内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从上面的国际比较可以看出,不同领域的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中企业所有制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客观规律。因此,不能用抽象的民间企业效率高、国有企业效率差的理论,去对有关产业的所有制结构做出主观的评价与设计。

(2)一个国家在战略性产业中以何种企业为主要力量,既取决于这一国家当时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所处的发展阶段,也取决于其国际地位,取决于其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其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军事战略态势。正因为如此,越是在某一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具有明显优势的发达国家,其国有企业所占比重越是相对较低。发达国家在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中由于具有先发优势,私人企业无论从技术、规模上都具有优势,因此可以由私人企业来承担战略性高技术产品的开发生产任务。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处于劣势,私人企业规模小,能力差,在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中更是力量薄弱,因此不能不由政府以行政手段集中资源,承担起发展这些产业的任务。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在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中国有企业比重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

(3)发达国家在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中最必要的部分保持最必需的国有企业,同时通过委托、招标把任务分配给私人企业的体系,对政府来讲是最经济的。有利于技术成果的军民兼用,有利于以最低成本购买“国家安全”这一公共产品,有利于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灵活调整。

(4)在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边缘部分,通用部分往往是非国有制企业最容易进入的部分,也是发展中国家在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中进行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最容易进行的部分。

2.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

(1)为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统一,中国政府必然把发展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放在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央政府仍然要保持对这些领域国有企业的扶植力度。

(2)国际市场中,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资源流动从来就是受到高度管制的。中国发展战略性高技术产业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技术封锁,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核心部分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基本依靠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3)国际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发达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已经由“军转民”逐步转向“民转军”。这样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大的政治、经济、军事综合效益。

(4)国际上联合起来发展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已成为潮流。

3.对中国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展望

(1)从中国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产业的技术水平、规模、产业中企业的实力,外资的进入趋势,中国非国有企业的实力和水平看,21世纪前10年中国的航天、航空、核工业中,国有企业居于主导地位。到2015年仍然将是国有企业居于主导地位,但随着非国有企业的成长壮大,随着国有企业逐步股份化,外资的逐步进入,非国有企业将发挥重要作用。

(2)非国有企业对中国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进入,必然是在那些技术水平、规模经济壁垒较低,管制程度较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领域进入较快;技术水平、规模经济壁垒较高,管制程度较高,市场化程度较低的领域进入较慢。因此,非国有企业在航天、航空工业的进入速度,会大大快于核工业。

4.对中国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国有企业的调整与改革的建议

(l)可以在这些产业中的边缘部分(包括某些配套件、零部件的生产)首先进行非国有化的改革,把与主体部分关系不是十分紧密的部分逐步代之以非国有企业,逐步缩小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国家通过与有关研究部门、企业定货、招标或承包的方式,满足战略性产业中与国家安全有关的产品的生产、开发要求。经过相当长时间内逐步的推进改革,使国家只控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核心部分,而保持一个围绕核心部分的灵活的、规模较大的边缘部分。这样既有利于战略性高技术产业进行产品、技术升级,又保持了足够的动员能力。

(2)鉴于在相当长时期内这些产业的主体部分仍然将是国有企业,因此要加速在这些产业主体部分的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推进产权的多元化。使这些国有企业具有与非国有企业相近的机制,具有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航天工业范文篇3

第一,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与国家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而且往往与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威望、利益密切相关;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为国家提供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战略工具。核工业的发展,起源于原子弹制造;航天工业的发展,起源于冷战中洲际导弹的研究、制造。有关国家发展这些产业往往着眼于国家的政治、军事等公共政策目标,在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经济决策与政治决策往往是合一的。这就使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着一种远离市场,与政府活动密切相关的倾向。这也同时导致这些产业中企业的发展,在起点上就存在着偏离一般企业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的倾向。

第二,这些产业的主要产品,在相当大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购买者主要是政府。如人造卫星、洲际导弹、原子弹、F18战斗机等等,只能由政府购买,而且是有关国家的中央政府。有关国家政府支出中相当大一部分,被用来购买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产品,如武器装备、民航飞机、通讯设备、核电站等等。如此之大的政府支出,足以在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产品市场上对产业形成决定性影响。“所有的美国商用飞机生产商都曾是大宗防务合同的承接者,至少是在它们发展的关键时刻。来自联邦政府的庞大的合同为它们带来了利润,使它们能够用其开发商用飞机。比如说,波音公司成立后的前20年,在商用飞机领域一直亏损,空中客车的情况也是如此。波音公司之所以能够承受这些损失,完全是由于它在军事合同方面有所作为”。

第三,这些产业的主要产品往往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一个国家的人造卫星可以向世界许多国家免费发送气象、地质、教育等方面的信息,使更多的人受益。核电站如果不注意安全问题,将造成类似切尔诺贝利那样的悲剧。

第四,正是由于这些产业具有上述特点,因此这些产业的产品销售中,从来不存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这些产业的国内市场往往由几个大公司形成寡头垄断或垄断竞争,在某些情况下,则存在着垄断。在发展中国家,以国家的行政力量集中有限的资源,发展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时,常常出现这种状况。如我国的原子能工业、宇航工业都是由一家企业垄断市场的。在这种情况下,该企业的市场供给量,就是该产业的市场供给量。该企业的规模,也即该产业的规模。实际上这些企业也面临着一个高度买方垄断的市场。产品往往只有一个买主——中央政府。买主的出价决定了该产业主要产品的利润。而买主的购买量往往取决于国家财政的状况以及国际形势,买主做出的决定一般来说属于政治决定。

这些产业面临的国际市场是高度管制的。这些产业的产品出售,往往与国家的安全战略联系在一起,作为国家安全战略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间由政府直接进行交易或者对其国际市场流通进行控制。例如,冷战时期,西方国家通过“巴统”(COCOM)对相当多的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产品、技术、材料进行市场管制。继“巴统”之后成立的“瓦森纳安排”(WA),则负责专门对军品、军民两用技术、物质的出口进行管制;“桑戈委员会”(ZanggerCommittee)负责制定对非核国家出口核材料、设备、技术的控制条件和程序。由于这些产业在国际市场中受到高度管制,购买者有限,需求有限,必须以国际市场为目标才能达到经济规模,才能生存(例如任何一个欧盟国家的市场都不足以支持航空工业的独立存在),因此,这些产业在国际舞台的竞争,往往是以国家为后盾的竞争,有时就直接是国家间的竞争。正因为如此,美国政府在波音公司与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向沙特阿拉伯出售飞机的竞争中,由中央情报局提供了支持。也正因为如此,某些国家才冒着与中国搞坏关系的危险,向台湾出售战斗机。

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进入,有较高的政治门槛。已经进入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大国,可能会组成某一领域的大国俱乐部,对有关产业的技术、产品的出售、转移,进行垄断、封锁以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维持一定时期内的力量均衡和国际秩序。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后发国家,往往会遭到这些大国的联手“封杀”或制裁。这样,企图发展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后发国家,难以在市场中获得有关的资源,难以依靠私营企业去在一个极为不利的市场环境中发展~个风险极大的产业,不得不以政府的力量去打破封锁,求得发展。

第五,这些产业的发展需要极大的投入,这种投入以及大投人带来的高风险,已大大超过了私人企业的承受力。以宇航工业为例,卫星发射的保险业务,除了国家的保险公司或世界上有数的几个大民间保险公司外,一般保险公司根本不敢问津。因此在发达国家,对这些产业的投资也往往是由政府进行的,或者是由政府资助大公司进行的。在发展中国家则一般是由政府进行的。以原子能工业为例,目前5个核大国的原子能工业,都是由政府投资发展起来的。美国“由于宇航业、电讯设备和电子元件具有军事意义,它们也同样获得了为制造业提供的财政拨款的几乎80%”。①

第六,某些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具有足够的规模。所谓“足够的规模”是指足够的市场空间与自然空间,国家规模是量(国家幅员、人口、资源状况)的概念,也是质(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人口素质等)的概念。“某些巨大而不可分割的资本单位的技术优势和专业化劳动力的使用都取决于巨大市场的存在,这一事实表明:大国,特别是拥有大量人口和较高人均收人的大国可以比收入水平相似的小国更能有效地发展大规模工业。”①正因为如此,中小国家对航天产业的参与,往往采取合作购买卫星、购买卫星转发器、租用卫星等方式。对它们来说,单独购买一个产品,已是太昂贵了,或是不具备使用它的足够大的市场。日本经济学家著作中有所谓“地球规模产业”的概念,某些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就是“地球规模产业”。只有具有足够大的国家规模,甚至进行国际合作,这些高技术产业才能获得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益,才能具有国际竞争力。

第七,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是国家经济中最具创新能力的部分,往往带动一个创新产业群,对其他产业具有较强的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使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大大提高,极大地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极大地改善了国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以航天工业为例,它的发展带动了自动控制技术、遥测、遥感、遥控技术、温控技术、计算机技术、密封技术、精密加工技术、特种工艺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测试技术的发展。宇航工业还造就了一系列太空产业。正因为如此,从经济角度出发,这些产业也会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与照顾。正因为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具有极大创新能力,同时也是一个高风险产业,因此在其发展初期,即便是最自由化的发达国家也往往是由政府予以扶植的。发展中国家则由于处于赶超发达国家的位置,因而政府更是对这些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百般呵护。有些国家政府还把战略性高技术产业领域,列为禁止外资进人的领域,以保证国家战略工具掌握在自己手中。如美国就把核能源、民用航空作为禁止外资进人的领域。

在当代,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重大生产、科研开发项目,往往是政府经过深思熟虑后,采取的计划性很强的、着眼于国家长远利益和发展的战略行动。第八,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产业组织结构,往往趋于高度集中,几家乃至一家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并且占有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大企业居于主导地位。在产业的核心部位尤其如此。

在某一产业中,企业所有制结构如何,取决于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生产力、科学技术超越一般国家规模的发展,是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中政府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国有企业占有重要地位的根本原因。某一产业的产品性质、外部交易条件、交易环境、交易手段和交易方式的选择,对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正因为某些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与国家安全战略密切相关;外部环境、交易条件远离自由竞争的市场;交易手段和交易方式带有很强的政府色彩,受到很强的政治影响,因此这些产业中真正意义上的私营企业生存是较为困难的。

二、航天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分析

1.国际航天工业的组织结构

拥有航天工业的国家,航天工业的核心部分都是只有一家国有机构或一个研究开发体系。世界各国的航天工业基本上采取了建立国家航天局或类似机构的管理模式。国家航天局是一个实际负责国家宇航重点研究项目,负责组织协调本国或国际宇航项目的发展和实施,甚至直接管理本国宇航工业,组织生产宇航产品的机构。在不设立国家航天局的国家,政府也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如印度政府设有航天部、航天委员会、航天研究组织。日本政府则设立了宇宙开发事业团,负责组织、领导和推动日本宇航工业的发展。国家对航天工业研究、开发的投资,大多是通过国家的研究、开发机构实施的,有些则通过招标方式向民间企业扩散。核心技术的开发、核心产品的发展方向,由国家研究机构控制。所有拥有航天工业的国家,都是以国家航天管理机构以及相应的国家科研机构为中心,形成一个研究、开发、试验、发射、规划生产组织系统,由几家甚至一家企业垄断主要产品的生产。

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经济、科研实力比较雄厚的国家,航天工业是由政府负责科研开发与规划,产品生产则通过招标交给民营企业来完成的。国家的科研、实验机构对航天工业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是航天工业体系的核心部分。航天工业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从属于政府的航天系统。因为研究、开发、试验、产品鉴定的主体部分是在国家航天局进行的;民营企业对政府科研投资有极大的依赖性,政府定货更是对民营企业起着指导其生产、开发方向的作用。尽管如此,在发达国家航天工业中也仍然存在着较多的国有企业。如法国的航空航天公司政府控股93%,在法国航天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法国火药炸药公司同样是法国政府拥有的大型航天企业。德国的工业设备公司是由国防部合资的航空航天企业。1998年,俄罗斯政府提出了军工综合体停止私有化的480个企事业单位名单,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属于航天工业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俄罗斯航天工业至今仍是国有企业居于主导地位。

在规模较小的发达国家航天工业中,国有企业所占比重明显要高于规模大的发达国家,如以色列、西班牙、挪威、加拿大等国。为了与美国、俄罗斯相抗衡,欧盟不得不在国家一级组织起来,这就是由欧洲14个国家组成的欧洲航天局以及阿利安航天公司。

耐人寻味的是,发展中国家航天工业一般来说都是国有企业居于主导地位的。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印度尼西亚、巴西、南非等国的航天工业体系,不仅由政府控制科研开发,而且由政府拥有、管理的军工企业进行生产。

2.中国航天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

中国航天工业从一开始就是由政府从维护国家安全角度,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经过40余年成长,中国的航天工业现在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广泛地为国防和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高技术产业。

中国航天工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全部为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后,到目前为止仍然是国有企业占有主导地位。虽然在航天工业的民品部分已有若干企业在股票市场上市,但这些企业也是国家处于控股地位。中国航天工业中也有一些合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一般与航天工业的主要产品无关,属于“军转民”后生产一般民品的企业。

三、空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分析

1.国际航空工业的组织结构

由于航空工业的技术经济特点(所需研究开发经费与航天工业相比较低,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国际市场管制程度较松,民品较多等等),因而进入门槛较航天工业低,这导致了较多的国家进入航空工业,同时也导致了国际航空工业的组织机构与航天工业略有不同。

国际航空工业的组织领导机构一般分为三种形式:由国家的航空航天局管理;由国防部管理;由政府有关部门如航空部、运输部、工业部等机构管理。尽管管理方式与航天工业有所不同,但是核心的研究开发机构仍然大部分掌握在政府手中,这一点与航天工业没有本质上的不同。由于航空工业产品开发门槛较低,因此航空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产品开发主导权要比航天工业中的企业大。与航天工业相同,规模较大的发达国家航空工业中,由受到政府支持的私人企业起主要作用。在法国、意大利等国,国有企业或国家持股企业在航空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俄罗斯、乌克兰的航空工业仍然由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占有主要地位。在拥有航空工业的规模较小的发达国家中,以色列、西班牙等国国有企业在航空工业中占有主要地位。

发展中国家航空工业受政府控制的程度,几乎同等于航天工业。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伊朗、巴基斯坦、土耳其、埃及、智利、南非等国,政府既在科研开发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政府拥有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也在生产经营方面处于主导地位。

各国航空工业的产业组织基本相同,在主要产品的开发、生产方面有几家甚至一家企业处于垄断地位。需要指出的是,在大型干线飞机的开发、生产领域,全球只有三个生产体系:欧盟国家的空中客车公司;美国的波音公司;俄罗斯的大型客机生产系统。由于前苏联解体后,协作配套系统被打乱,原来占有的东欧市场丢失,俄罗斯航空工业的大型干线飞机生产、销售受到严重影响。全球大型干线飞机的实际竞争者只有空中客车公司和波音公司两家。

2.中国航空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

中国航空工业诞生于1951年。当时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空防问题,中国航空工业一开始就是从生产军机起步的。经过40多年努力,中国已成为世界少数几个能研制生产多种飞机、发动机和机载航空设备的国家之一。中国航空工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3位。

中国航空工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全部由国有企业组成。改革开放后,在中国航空工业的“军转民”部分①出现了一些股份制企业、合资企业,这些企业从总量上看比航天工业要多。这些企业中相当一部分生产与飞机无关的产品,有些则生产一些可以为飞机配套的通用产品,有些则兼产与飞机有关的产品以及民品。如西安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既研究开发了数百种非航空产品,也与英国罗罗公司建立了西罗航空部件有限公司,与美国普惠公司、以色列叶片技术公司建立了西安安泰技术有限公司。②有些民营企业正在试探进入航空工业(如开发生产轻型飞机)。在中国航空工业的核心部分仍然是国有企业居于主导地位。

四、核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分析

1.国际核工业的组织结构世界有核工业国家的政府,都把核工业置于直接的、严格的管理之下。政府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核工业(包括原子武器)的生产、研制进行管理(如美国管理核工业的部门是能源部)。政府部门的核研究、试验机构,核产品生产企业,核安全管理机构,核废物处理回收机构,在核工业中处于主要地位。

核工业中,从核材料生产到制造武器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流程;核材料(包括民用核电站产生的核废料)要确保由政府或对政府负责的机构掌握;对核产品的生产、运输、处理要绝对安全;核工业企业的运行(包括核电站)要绝对安全和予以监督;核武器生产的企业除了从事政府指定的产品生产外,很难通过其他途径获利。正因为核工业具有上述特点,因此国际核工业中国有企业的比重要大大高于航天工业、航空工业。

在世界拥有核工业的国家中,核武器③以及相关核材料的生产企业,几乎全部是国有企业。5个核大国的有关部门直接拥有和管理着核武器生产厂。美国的核工业从一开始就是为核武器的开发、生产而建立的。迄今,美国能源部仍然拥有和管理着庞大的核武器研究、生产联合体。俄罗斯同样如此。

发达国家在核电站、同位素生产和利用等领域,存在着私人企业。即便是私人企业也置于政府的严密监管之下。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些潜在的核国家,即便是民用领域的核设施,也由政府直接拥有和管理。因为民用领域核设施的产品同样可以用于核武器制造。

拥有核工业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巴西、南非、伊朗、伊拉克、利比亚等国家的政府既直接控制核工业的研究开发工作,也直接拥有核工业企业。

拥有核工业国家的核产业内部也是高度垄断的,尤其是在核武器开发、生产领域,基本上是一个国家拥有的研究制造系统。在核电站领域则是由几个大公司瓜分国际市场。

2.中国核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

中国核工业从建立之日起,就是为了研究开发核武器的军事目标。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集中资源,建立了一个完全由国有企业组成的核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后,中国核工业的边缘部分,“军转民”部分,研究开发部分开始有了一些股份公司、合资企业。但是由于核工业的技术经济特点,核工业主体部分仍然是国有企业占有主体地位。广州大亚湾核电站是中国核工业主体部分出现的合资企业(中法合资)。今后在核工业民用部分,非国有企业会逐步增加。

五、中国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中国有企业调整与改革的思考

1.国际比较的启示

(1)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个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产品性质、外部交易条件、交易环境、交易手段和交易方式,对某一产业内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从上面的国际比较可以看出,不同领域的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中企业所有制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客观规律。因此,不能用抽象的民间企业效率高、国有企业效率差的理论,去对有关产业的所有制结构做出主观的评价与设计。

(2)一个国家在战略性产业中以何种企业为主要力量,既取决于这一国家当时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所处的发展阶段,也取决于其国际地位,取决于其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其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军事战略态势。正因为如此,越是在某一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具有明显优势的发达国家,其国有企业所占比重越是相对较低。发达国家在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中由于具有先发优势,私人企业无论从技术、规模上都具有优势,因此可以由私人企业来承担战略性高技术产品的开发生产任务。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处于劣势,私人企业规模小,能力差,在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中更是力量薄弱,因此不能不由政府以行政手段集中资源,承担起发展这些产业的任务。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在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中国有企业比重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

(3)发达国家在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中最必要的部分保持最必需的国有企业,同时通过委托、招标把任务分配给私人企业的体系,对政府来讲是最经济的。有利于技术成果的军民兼用,有利于以最低成本购买“国家安全”这一公共产品,有利于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灵活调整。

(4)在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边缘部分,通用部分往往是非国有制企业最容易进入的部分,也是发展中国家在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中进行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最容易进行的部分。

2.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

(1)为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统一,中国政府必然把发展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放在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央政府仍然要保持对这些领域国有企业的扶植力度。

(2)国际市场中,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资源流动从来就是受到高度管制的。中国发展战略性高技术产业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技术封锁,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核心部分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基本依靠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3)国际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发达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已经由“军转民”逐步转向“民转军”。这样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大的政治、经济、军事综合效益。

(4)国际上联合起来发展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已成为潮流。

3.对中国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展望

(1)从中国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产业的技术水平、规模、产业中企业的实力,外资的进入趋势,中国非国有企业的实力和水平看,21世纪前10年中国的航天、航空、核工业中,国有企业居于主导地位。到2015年仍然将是国有企业居于主导地位,但随着非国有企业的成长壮大,随着国有企业逐步股份化,外资的逐步进入,非国有企业将发挥重要作用。

(2)非国有企业对中国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进入,必然是在那些技术水平、规模经济壁垒较低,管制程度较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领域进入较快;技术水平、规模经济壁垒较高,管制程度较高,市场化程度较低的领域进入较慢。因此,非国有企业在航天、航空工业的进入速度,会大大快于核工业。

4.对中国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国有企业的调整与改革的建议

(l)可以在这些产业中的边缘部分(包括某些配套件、零部件的生产)首先进行非国有化的改革,把与主体部分关系不是十分紧密的部分逐步代之以非国有企业,逐步缩小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国家通过与有关研究部门、企业定货、招标或承包的方式,满足战略性产业中与国家安全有关的产品的生产、开发要求。经过相当长时间内逐步的推进改革,使国家只控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核心部分,而保持一个围绕核心部分的灵活的、规模较大的边缘部分。这样既有利于战略性高技术产业进行产品、技术升级,又保持了足够的动员能力。

(2)鉴于在相当长时期内这些产业的主体部分仍然将是国有企业,因此要加速在这些产业主体部分的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推进产权的多元化。使这些国有企业具有与非国有企业相近的机制,具有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航天工业范文篇4

关键词:新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运营管理

高校作为新一代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大数据信息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技术平台,对高校宣传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微信作为一种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入渗透进高校师生的学生和生活当中。因此,本文就高校空乘专业官方微信公众号运营管理进行分析,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空乘专业官方微信公众号运营管理现状

1.发展现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微信公众号已经逐渐成为各大高校传递信息、表达精神文化内容的重要平台。据《2016年高校新媒体蓝皮书》中的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校园微信公众号数量已经达到80000个,与微博、头条号、直播等信息传播平台相比较,微信公众号的覆盖率为93%,在各类信息传播媒体中位列第一,高效官方微信公众号已经发展成为各大高校信息传播的最主要载体。截止到2017年为止所有高校微信公众号中,官方公众微信号占比为35.2%。当前我国不光很多高校基本都已经开通了官方微信公众号,而且还有一部分高校在微信公众号的基础上建立了平台联盟,因而微信公众号的开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各大高校快速、健康发展。2.管理现状。随着官方微信公众号在各大高校的日益普及,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有效管理也成为了各大高校发展的首要工作。由于微信公众平台的不断更新与改进,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安全性、便捷性、功能性以及良好的用户体验满意度越来越受到高校管理部的重视。下图1是对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空乘专业的学生进行的,关于对专业官方微信公众号《桂航空乘》使用评价的问卷调查结果。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空乘专业48.2%的学生对学校的微信公众号使用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也有4.22%的学生表示他们对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的使用不满意;甚至还有1.13%的学生表示非常的不满意。由此可见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空乘专业微信公众号管理工作总体来说做的还是不错的,但是也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因而影响着学生微信公众号的使用效果。另外,由于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空乘专业设立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时间还较短,因此官方微信公众号的管理体制还不健全,使得官方微信管理还存在着服务功能不够完善、消息界面排版不美观、推送更新不及时等问题。见图2。图2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存在的不足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空乘专业官方微信公众号在使用过程中,有51.6%的学生表示原创作品较少、抄袭现象严重;49.2%的学生表示推送内容可读性低;还有33.2%的学生表示微信公众号服务功能不完善。由此可见,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空乘专业官方微信公众号在管理上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以后的发展和管理过程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二、优化高校空乘专业官方微信公众号运营管理的策略

1.建立专业、稳定的运营团队。目前高校空乘专业官方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管理团队主要由学生组成,但是学生平时既要上课又要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用于官方微信公众号的管理精力和时间都有限。再加上学生毕业、换届等原因,也使得学校微信公众号的管理缺乏稳定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扩大公众号的管理人手。例如从每一届都抽调一部分学生投入到公众号的管理当中来,或者招聘一些专业实习学来进行管理。另外还需要增强对学生的培训,提升公众号的运营团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而保障微信公众号的稳定发展。2.提高推送内容的可读性。(1)推送实用性高的信息学生与老师是公众号的受众主体,那么公众号在内容推送上要针对学生和老师的一些实际需求来选择推送内容。例如推送一些关于空乘专业的就业信息、空乘面试技巧和新闻报道等。这样不仅节省了学生们获取相关学习信息的时间,同时也增强了用户对公众号的依赖性和忠实度。(2)推送具有创新习性的信息当前高校空乘专业采用的是订阅号进行信息的推送。这种推送方式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每天只能群发一次信息,当推送错误时无法在当天更改再次推送。那么高校空乘专业在进行信息推送时就一定要以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精品文章为主要推送内容,这样不光能够树立公众号良好的口碑,提升公众号美誉度和知名度,还能促进信息的广泛传播,进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3.开拓平台功能,提供个性服务。健全的服务功能可以促进官方微信公众号的良好发展。高校空乘专业在进行微信公众号管理时,要注重微信公众号服务功能的更新以及链接的有效性。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后台的用户管理功能,针对不同的用户进行信息的推送,实现用户的精细划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例如针对空乘专业的学生在微信公众平台的会话界面的菜单,设立“空乘之星职业技能大赛”并配备上相关图片、文字,吸引更多的用户关注平台,进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公众号服务功能体系。4.开展互动活动,加强交流沟通。与其他新型媒体传播平台相比,微信公众号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因而为运营者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高校空乘专业可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设置留言板等用户反馈渠道,对于用户的一些使用意见给予及时的回应,提升平台服务质量。其次,高校空乘专业微信号在管理过程中还可以设立一个微社区服务,将学校的一些新鲜事、交友等趣味性信息进行分享,从而激发用户的互动积极性,增强用户对平台的专注度和忠实度。另外,高校空乘专业微信公众平台还可以加强与学校官方微博、校报等校园媒体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例如在高校空乘专业微信公众平台设立效仿的官方微博、校报等媒体的链接;或者在学校的官方微博网站设立空乘专业微信公众平台的二维码,学生们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对空乘专业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关注。进而提升空乘专业微信公众平台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关注用户。

三、总结

当前高校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成为高校最重要的信息平台和舆论平台。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空乘专业自开设微信公众号以来,也得到了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关注,但是由于官方微信平台在高校实施的时间还较短,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微信公众号管理体系。因此,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空乘专业的官方微信号在管理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针对这种管理现状,我们提出了:建立专业、稳定的运营团队;提高推送内容的可读性;开拓平台功能、提供个性服务以及开展互动活动,加强交流沟通等管理策略。希望为构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空乘专业官方微信号完善的管理体系,促进官方微信号的良好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斌,王萍.新媒体背景下青年意见表达的特点分析:以社交网站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2,(3):49-52.

[2]李明德,高如.媒体微信公众号传播力评价研究——基于20个陕西媒体微信公众号的考察[J].情报杂志,2015,(7):141-147.

[3]张蕊,王尧葵,鲍玲,等.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大学生思想引导规律探析及方法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16,(5):1-3.

航天工业范文篇5

关键词:航空工业;财务管理;创新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正在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趋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风险性的投资,这主要体现在财务管理方面,这是因为企业在投资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应该更加慎重,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这有助于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在航空工业的发展进程中,主要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只有更加有效的运用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应用于航空工业中,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航空工业长远发展的目标,这具有极其重要的发展意义。

1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与财务管理创新

首先,应该认识到的是,在航空工业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变迁发展史,同时也经历了在不同阶段的创新性发展,正是因为如此,才更加应该运用所学到的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对航空工业进行进一步的发展,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因此,转变发展方式,进行产业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发展的重要目标,创新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财务管理作为航天工业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就要做到将这二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航天企业是社会发展中的主要企业类型,在航天企业中实现财务管理的创新发展是十分可行的,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航天企业已经由过去的负债逐渐转化为盈利的模式,这不仅要归功于体制上的改革,同时也要归功于观念上的创新。在发展的过程中,航天工业在财务管理中主要凸显了以下几种特点。其一是组织结构的转化,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航天企业主要是以总分的形式进行管理的,即在总的管理体系下又分别创设了不同的管理部门,具有不同的职能,各个部门分工合作,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这样在共同发展的模式下实现了航天企业的创新化管理,在此基础上,还将自主经营权与业务管理权进行了有机的分离,以成本管理为中心,航空工业由此实现了大发展、大转变。在传统的管理中,航天企业是以三位一体的管理方式实现发展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逐渐朝着新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转变,主要变革的内容是将企业品牌形象的提升作为发展的重点环节,品牌形象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在整个行业间树立起积极的形象,还有助于在国家的发展中树立起榜样,企业的品牌价值就是新的商业模式开展的契机,所以说企业品牌价值的实现有助于促进航天企业在我国地位的提升,有助于人们对于航天工业具有更加深刻的认知。

2我国航空工业财务管理创新之路

在我国的众多行业中,航天工业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因为这一行业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与整体实力的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在朝着技术密集型的模式进行转变,未来的社会必然是科学技术为主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因此,航空企业作为这一领域中的佼佼者,所肩负的责任是十分重要的,正是因为如此,才有必要大力开展财务务管理的创新之路,因为财务管理是企业中的中心环节,企业的发展与财务管理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只有做到加快创新,才能实现未来发展的目标。刚柔并济是财务管理中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在这一过程中,航空工业需要投入的资金量更大,这一点可以在其他国家的发展中借鉴相关的经验,航空工业具有系统复杂、工程量大,并且专业性要求高的特点,因此,只有加大资金成本的投入,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科技成果,研究工作是一项漫长的过程中,在这之中会经历多次失败,并且也会面临众多的不确定因素,只有勇于突破,勇于挑战才能实现成功,才能获得更大的价值,这就要求财务管理实现刚柔并济的发展目标,将研发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针对投入与产出的特点进行资金的投入,将风险降到最低,这样财务管理才会在企业的发展中稳定下来,实现更加有序的管理,刚柔并济中,柔主要是针对环境的变化而言的,无论是外部的环境还是内部的环境,都要做到快速而又准确的进行决定,对于不确定性的因素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长久的发展航空工业。刚则是指任何决策的制定都是以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基本前提的,所有的活动,包括研究工作、研发生产都不能违背相关政策法规的规定,只有做到将刚与柔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共同为财务管理的创新性发展服务,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财务管理创新性发展的目标,促进航天工业的长远发展。除此之外,航天工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要努力实现纵向价值链的发展,当前,国际上的竞争环境应该使人们意识到这一环境的变化不仅是一次重要的机遇,同时也是一项挑战,只有抓住国际环境变化的大机遇,才能令财务管理朝着创新的趋势变化着。航天企业要更加重视产品的实际价值,不断优化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流程,从生产、供应以及竞争等各个环节形成链条式的发展,并且以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发展航天工业,不再以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企业进行约束。在过去的纵向链条式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已经认可了价值链的重要作用,并且价值链的实现可以最大化的凸显产品的实际价值,在财务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将财务战略进行了统一的调整,并且保证财务信息的有效性以及准确性。当价值链上的信息活动在一个个信息孤岛进行时,集团总部将财务管理制度和政策层层“下达”,集团成员单位将财务信息层层“上传”“、汇总”等活动的协同性、及时性、有效性无法得到保证。基于传统虚拟价值链的财务管理方式,虚拟价值链上的信息孤岛将使集团的财务政策、制度的执行力和控制力大大弱化,进行价值链重组和优化,实现整个集团的信息集成。最终实现集团能够做到集中管理和配置关键资源。

3结论

新经济条件下,创新是我国航空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动力,财务管理创新是其战略实现的基础和保障。本文针对我国航空工业产业财务管理创新的特殊性、重要性及迫切性,有效、有针对性并有重点地解决了我国航空工业财务管理创新的难点问题。对于提高我国航空工业产业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实现其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卜嘉音 单位:海军驻沈阳地区航空军事代表室

参考文献

[1]王宏起,武建龙.企业核心能力形成机理研究综述[J].软科学,2007(1).

航天工业范文篇6

研制和操作各个阶段的管理决策,决策问题包括设计替换、危害优化和减少风险方案的选择;②必须针对各个项目采用与之相适应的风险分析方法,灵活、综合使用各种风险分析方法;③先用定性分析方法(如危险分析、FMEA),在定性方法不能精确描述风险时再用定量风险分析方法;④必须逐步采用新的定量风险分析方法,并与旧的定量风险分析方法的分析结果对比,然后进行综合评价。所使用的数据必须准确、可靠;⑤应跟踪、评价和记录各种减少风险的方案,如果实践证明这种方案不可行,应采用其它风险减少效果好的方案,应收集各种元件每次风险分析数据供下次使用。

欧洲空间局(ESA)的风险管理

因此,ESA在标准中(PSS-O1-401)规定进行定量风险分析应说明用于风险评价的数据源的主、客观性,并加以分类。用于风险评价的数据源有:①专家经验数据(完全主观的);②相似工程中获得的数据(部分主观);③从过去产品中得来的数据,如通用零件数据(客观);④直接从相关试验中获得的数据(客观)。同时还应考虑如下因素,鉴别所用数据的可信度:①专家的数量与类型;②试运行数;③与系统正常使用有关的数据量。应规定一个可接受的最小数据置信水平,由此来决定哪些数据可用于分析,应使用所有的可接受数据(无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应考虑独立的风险参数和主、客观数据的置信水平,应给出分析结果数据的置信水平及其主、客观性质。ESA还制定了降低风险的准则:①在保证系统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合理和符合实际地减少风险;②系统风险不应超过由相应系统环境引起的风险。项目经理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性采取相应的降低风险措施[9]。

我国航天试验的风险管理现状

航天工业范文篇7

关键词:航空制造企业;质量;知识管理;产品全寿命周期;改进

一、引言

在21世纪,促进企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企业拥有知识的质量以及如何利用拥有的知识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和持续竞争优势。航空制造企业面临着国际一流航空企业的技术封锁以及先进民营企业的不断竞争,这对以实现以世界一流为愿景的航空制造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目前,航空制造企业为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来引进精益六西格玛、精益制造、TRIZ等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和创新方法,短期内的确带来了一定的管理和生产效益。然而在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又难免落入“中等管理”陷阱,虽然通过一些项目的应用和实践,培养了一批管理专家和技术人才,但推到一定阶段后又都进入瓶颈期,造成理念和方法只掌握在少数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手中,未能有效地将经验和知识进行积累和传承。知识管理的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并逐渐引起人们重视新的管理形式,倡导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包括对企业内部的知识资源进行明晰化、系统化的管理,以及组织、传递、利用和开发这些知识的过程。文章从质量知识管理的定义出发,分析了航空制造企业质量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产品全寿命周期的质量知识管理的改进建议。

二、质量知识管理的定义

质量知识管理是指对质量知识、质量知识创造过程和质量知识的应用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活动。质量知识管理的目标是使最恰当的质量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合适的人,以实现最佳的决策。质量知识管理强调的是支持经营管理过程的企业人员之间的信息和知识交流,而不只是存储已有的知识。一个组织要进行有效的质量知识管理,关键在于建立起系统的质量知识管理组织体系。一个组织要建立质量知识管理组织体系,首先需要明确质量知识管理涉及组织的哪些层面和哪些部门。质量知识管理的基础是积累质量方面的知识,包括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的所有信息资源,如数据库、文档、规章制度、标准规范、过程手续等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方式表达的显性知识,甚至包括人员大脑中的未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方式表达的隐性知识。因此,质量知识管理的组织体系,就不仅仅包含质量部门、生产部门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应包含与产品实现相关的其他部门,如技术管理、科研管理、生产管理、物资保障、条件保障等部门。可以说,质量知识管理组织体系涉及到与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的所有层面和所有部门。质量知识管理要在组织中构建一个量化与质化的质量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质量知识与信息,通过获得、分享、整合、更新等过程,不断回馈到质量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组织智慧的循环,成为质量知识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质量决策,以适应市场日益增加的对产品高质量的要求。

三、航空制造企业质量知识管理的现状

航空制造企业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开展精益六西格玛、精益制造、QC小组活动等质量改进项目,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也通过信息化建设建立了信息系统,但在质量知识的收集、管理、共享以及结果运用方面离世界一流企业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设计、生产和可靠性等数据融合不够。对于质量知识的认识停留在标准体系、质量问题案例、质量工具方法等显性知识的存储上,未能从产品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将与产品实现相关的设计、生产和可靠性的数据进行整合,造成了设计部门、生产部门、质量部门各有一套数据,未能有效地对数据进行融合利用。例如,某铸造叶片的一次交检合格率总是在较低水平波动,这种情况下产品工程师忙于现场救火,将大量精力浪费在如何解决生产质量波动问题,而事实上大量的问题在设计阶段是能够避免的,究其原因是产品试制阶段的PFMEA(生产失效模式分析)数据和设计阶段的DFMEA(设计失效模式分析)数据未能有效衔接和共享利用。(二)质量知识以“信息孤岛”的形式存在,未能形成统一的知识库。航空制造企业虽然通过质量管理体系明确了不同职能部门、科研生产单位的知识管理要求,但部门之间、部门与生产单位之间的质量知识,如缺陷溯源、CTQ(关键质量特性)识别、故障诊断、过程质量控制、供应商质量监控、设备健康管理等,以“信息孤岛”的形式存在于管理和技术人员手中,未能实现在一个平台上进行管理和共享。例如,对于供应商的质量监控,涉及到生产单位(对物资提需求和使用)、生产管理部门(管理供应商准入)、物资保障部门(采购物资)、质量管理部门(对供应商定期审核)、质量检验部门(对物资复验)等,上述单位、部门中的管理或技术人员在在业务运行过程中都积累了一定的供应商质量数据,但这些数据却分散在业务流程相关人员的电脑、审批表单或者大脑中,未能形成针对供应商质量监控的数据库,造成重复的监控,也延长了流程的管理周期。(三)质量知识的收集、整合和利用的职责不清晰、分工不明确。对于质量知识管理的职责和分工,部分航空制造企业还未弄清楚或明确下来,造成只有生产单位或质量管理部门在收集过程合格率、质量问题、监督审核问题、监视测量分析报告等信息,而与产品实现过程相关的其他质量知识,如设计过程的失效模式、人员培训的有效性评价、设备的维护保养、计量管理台账、供应商质量监控等数据,则未能加以收集和整合利用。

四、质量知识管理的改进建议

(一)基于产品全寿命周期进行质量知识积累。移动互联、智能传感器、在线自动检测、机器人、3D打印、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为基于大数据的质量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实现与工业4.0相匹配的质量管理4.0,需要进行大量的质量数据和知识的收集和管理。质量知识积累是实施质量知识管理的基础,首先需要明确哪些是已有的质量知识和需要的什么样的质量知识,然后不断地进行积累。质量知识不仅包括与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程序、作业文件、规章制度、过程手续、质量信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及规范等显性知识,还包括存在于设计、管理、生产、采购等与产品实现相关人员大脑中的隐性知识。对于以“质量为生命”的航空制造企业,需要在将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相关的知识系统化的基础上,重点将存在于设计、管理、生产、采购等人员大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不断进行质量知识的迭代完善,实现基于产品全寿命周期的系统化质量知识管理。(二)不断完善质量知识管理组织和质量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在现有质量管理体系中,建立跨职能部门的质量知识管理组织系统。在统筹策划人力资源、质量管理、科技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检验检测及科研生产等部门知识管理职责分工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计量管理、物资管理、条件保障、信息管理等部门纳入知识管理组织系统,明确与产品实现相关的所有部门和单位的知识管理职责及分工。以质量知识管理信息系统为载体,将人员培训、标准建立、工艺管理、检验检测、物资采购、设备维保、创新管理、供应商管理、科研生产实施等过程相衔接,形成上岗标准、质量规范、工艺标准库、产品族技术库、供应商档案、科研生产过程档案等质量知识库。质量知识管理组织系统和质量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的关系和示例如图1所示。(三)适度公开质量知识库,供组织内的每个员工学习和利用。首先,需要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界面,使每一个需要的员工都能接触和使用企业的质量知识库,按照管理和职责权限查找和浏览相关内容。其次,应形成质量知识地图,将复杂的质量知识显性化,使那些需要的人能容易获取。还应建立可共享的接口,供企业每个员工按权限进行存取和更新。最后,由信息部门定期维护和检测信息系统,确保正常预期的使用。(四)建立知识管理激励制度,提高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和知识管理效率。质量知识管理的主要驱动力是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有利于交流的组织结构和文化氛围,使员工之间的交流毫无障碍,这就需要建立知识管理激励制度,对在知识积累、整合、分享、利用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实施适当奖励,促进全员参与知识交流,进而提高知识管理的效率。

五、结语

基于产品全寿命周期的质量知识管理是提高航空制造企业产品质量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质量知识管理改进需要在不断完善质量知识管理组织体系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形成系统的质量管理知识库,并借助信息化平台和知识管理激励制度,实现质量知识积累、共享和交流的良性循环,促进航空制造企业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承文.关于航天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思考[J].航天工业管理,2005(2)

[2]常春,张云飞,刘迦明,周平.知识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航天工业管理,2016(5)

[3]张国胜,杨静,邓春,武青芬,郑卫杰.在质量知识管理中推进知识管理的工作实践[J].航天工业管理,2017(4)

[4]王平,郭小星,刘博,王云燕.GB/T23703在航天产品质量与可靠性知识管理体系构建中的应用[J].航天标准化,2017(4)

[5]乔淑欣,曹志杰,才华,任湘,许怡婷.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航天型号全生命周期知识管理模式研究[J].航天工业管理,2018(4)

航天工业范文篇8

关键词:机械制造;数控技术;应用领域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深入,日本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机械制造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已经对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产生了强烈冲击。而且由于数控技术的持续稳定发展,其在机械制造领域的重要价值也日益凸显。所以,我国必须持续对数控技术展开全方位的研究,不断开拓创新,并且将其灵活运用于机械制造领域,进而让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先机,由此看来研究机械制造中数控技术的应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数控技术的概念与优势

所谓的数控技术,具体指的就是灵活运用数字化的高端控制技术,精准高效地控制机械制造。和传统的技术相比可以发现,数控技术有三点明显优势。一方面是数控技术具有非常强的灵活性,能够有效展开编程控制制造及加工,仅凭单次操作就可以在同一时间控制多个施工环节。另一方面则是数控技术的操作流程非常简单,能够参照不同的程序对相应的加工设备的运作进行控制监督,降低了工人们的工作强度。除此之外,数控技术具有非常强的工艺适应性,能够在数学模型的帮助之下,高效准确地描述极其繁琐的曲线。当然,其制造效率也是传统技术不可比拟的,其可以对结构极其复杂的零件进行加工制造,在保障零件质量的基础上,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机械制造效率更上一层楼。

二、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的应用

(一)机床设施

在机械制造领域,机床设施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在当代机械制造的整个过程之中,通常都需要机床设备实现一体化及综合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数控技术与电脑技术结合形成的计算机数控技术,让机床的总体工作效率有了极大改观。在电脑系统的帮助下,对机械部件实施高端的数字化管理。专业工作者们在制定了相应的程序之后,也可以在电脑系统中实施人工手动操作,进而强化驱动电路的应用,从而强化对整个机床的控制。倘若要更改某个部件的应用程序,只要在电脑进行改写程序即可,非常方便。所以数控技术的运用,让机床的使用效率有了显著提升。

(二)汽车工业

近些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升,汽车的消费量也在逐渐扩大。随着人们对汽车功能要求的日益严格,数控技术的控制程度也在随之进步。如今数控技术已经被频繁运用于汽车工业当中,推动了汽车功能的多样化。由于当代数控技术日趋完善,有许多汽车制造企业均开始着手使用无人自动化生产线,比方说自动化车身前板生产线,这种生产模式主要是通过自动化技术以及数据技术的配合,根本不需要工人进行制造加工,而且制造出来的零件质量非常高。,焊接速度极快。

(三)煤矿机械设施

在一般情况下,开采煤矿需要借助于大型的机械设备,而且由于施工条件极其恶劣,所以对机械设备的要求非常严苛。以往的机械机械制造具有极大的漏洞,无法有效满足煤矿的多样化环境需要。而数控技术则可以凭借简单的智能操作,对机械产科的精准度进行有效确定。凭借科学的程序设定让旷工的施工安全得到充分保障,一旦出现紧急情况,自动报警装置便会启动。对精准度的合理设置,也让整个工程的总体效率有了显著提升,从而避免了工人们做重复的无用功。除此之外,随着我国机械制造业的飞速发展,采矿机的类型也日趋多元化。一般情况下,均是小批量地生产采煤机器。所以在机械制造当中,是不能够一件一件地生产传统机床的,但是在数控技术的帮助下,凭借数控机床当中的龙骨板程序,可以展开下料处理,做到采煤机的生产制造。

(四)航天工业

航天技术一直以来都是全世界的尖端技术,由于其所具备的超高科技含量,所以常常被视为国家综合国力及科学水平的象征。实际上,在航天工业领域,数控技术的身影也无处不在。尤其是许多关键的技术和具备特备质量要求的机械零件,都必须借助于数控技术,方可确保零件的质量过关。比方说高速切削技术,如果在切削环节产生的热量太少,切削的力度不足,那么零件基本不会发生形变。反之在航天工业领域引入高速切削,就必须灵活借助数控技术严格监控高速切削,进而满足航天机械制造加工的具体要求。而且,航天设备关系到航天英雄们的生命,所以设备的精准程度必须达到极限。航天设备当中有许多零件的体积都非常小,若用传统机械工艺加工时行不通的,所以必须使用数据技术。此外,航天设备中需要大量使用铝材,数据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铝材的加工效率,能够在一次程度上节约资源,减少铝材的浪费。。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深入分析数控技术的概念、优势以及主要应用领域,不难发现,在机械制造过程当中,数控技术作为一项关键基础技术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具有非常大的实际使用价值。在全球制造业都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全面提升机械制造领域中数控技术的使用频率和使用范围,能够让我国在机械制造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强化,让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得到改观,进而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海全,杨明瑞.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发展[J].环球市场,2017,12(33):387.

[2]乐海威.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发展应用[J].南方农机,2017,48(22):81.

航天工业范文篇9

1.1航空航天事业的支撑技术———力学。力学是航空航天与材料科学和能源科学的三大基础学科之一,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航空航天的发展对力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样,力学的发展也推动了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航空航天的整体规划得到了大量的力学分支的支持,可以从最基础的部分进行分类,包括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和材料力学;复合材料力学;材料的疲劳性能;振动力学;损伤力学和断裂力学;气动动力学;非定常空气动力学;气动弹性力学以及粘弹性力学,除了进行了细分,还开发了许多与力学相关的技术,如有限元技术。1.2力学与航天航空技术的相互促进。力学发展的动力是航空航天技术的跨学科、多学科集成。航天工业的研发和生产包含了所有已知的工程类别。伴随着许多学科融合,力学的进步必然会与更多的学科交流,这也许会将带来问题的变得更加复杂,但同时也将丰富力学的研究领域。

2电流体力学对航天航空事业的影响

MOD技术在航天航空事业中的广泛使用。MHD技术的用途之一,是有关等离子体工程学方面的书中早先说明的MHD加速器。其原理极其简单,电流i被从管道外强制流入管道内的磁场m,利用洛伦兹力来使气流加速。作为模拟再次进入大气层时的高焓高超声速流的装置,一般都采用电弧加热型或感应耦合加热型等离子体风洞。在这些风洞中,用气动喷管加速贮气槽生成的高温、高压等离子体,然后MHD加速器可以利用电磁力再次提高气流的速度,在没有变化贮气槽的热和压力的条件下进一步使气流的速度和热焓上升。由此看来,MHD加速器对于航天事业未来的飞速提升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为航空技术的腾飞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为航空动力方面的能源消耗和燃料燃烧所带来的缺陷的解决提供了可能的方案,更为人类涉足神秘莫测的太空,前往更加遥远的星球甚至星系提供了新的设想,我们由此不难看出,MHD加速器在航天领域的广泛应用可以加速推动人类航天梦的实现,而支持MHD技术的电磁流体力学更是对航天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空气动力学对航天航空事业的影响

3.1空气动力学简介。我首先说的是空气,空气是人类的生命,总是联系在一起,没有空气,很多人在地球不能生存,而对于空气动力学的科学研究,人们也不太了解。空气动力学是许多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这是因为它的应用才推动了航天器的发展。二十世纪初,飞机研制成功,空气动力学逐渐受到重视。许多问题已经找到并一一解决了。人们开始研究飞机周围的力的状况和飞机周围的气流,这极大地促进了流体力学的发展。二十世纪初,JukovesKi、Punun和Prand等研究人员开创了最早的机翼理论,解释了机翼是如何被提升的,以及飞机是如何升空的。通过翼型理论,当时的人们对无粘流体这一理论有了全新的认识,认为它对工程设计有很大的指导作用。3.2空气动力学方面的成就。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能够发展比空气重的飞行器。从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可压缩空气动力学得到了很大发展。同时,人们发现了跨音速区域定律,最终实现了“声屏障”的突破,实现了超音速飞行。苏联和美国研制的喷气式飞机,如美国的F86、苏联的MIG-15等。50年代以后,我们研究了超音速问题。第二代更先进的飞机已经研制出来,例如美国飞机F4、苏联的MIG21、法国魅影3等。

4结论

由此可见,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密切相关。在航天工程的发展中,到处都存在机械阴影。随着航天工程的发展,人类社会也越来越发达,人们可以乘飞机旅行,大大缩短了旅行的时间,也随着航天工业的发展,人们可以把目光转向遥远的空间,探索无边无际的空间。虽然人类对空间的认识是有限的,但科学家和机械学家一直在努力研究它。人类可以对空间有更深刻的理解。正是在力学的帮助下,新一代的新型战斗机才能投入使用,这是我国国防力量的一大进步,无疑为创造和平的国内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力学对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百灵,朱涛,李益文,吴云,陈峰,张杨.超声速气流磁流体加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力学与实践,2013(02).

[2]夏军宝.空间科学大数据存储模型SP-HDF及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3]嵇醒,仲政,戴瑛.应用力学方法初探(摘要)[A].力学史与方法论论文集[C].2003.

航天工业范文篇10

2014年,教育部明确提出有50%的普通高等学校将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桂航)积极响应,率先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课程开发和创新是学校和教师的立身之本,因此,高校转型路线确定后,课程的改革就成了关键。公共关系学作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之一,在应用型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以桂林多家企业为实习场地,将“空乘之星大赛”“山水文化节”等大量实践项目带入课堂,为课程提供了真实的教学环境,积极地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

二、公共关系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课程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教育的产教融合,一方面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从教育的发展来讲,课程的改革是教育的必然趋势。新技术的发展、高校的扩大招生,都给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带来巨大的挑战。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必须改革,而教育改革的根本就是课程的改革。目前,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仍根深蒂固,应用型课程建设大部分重视形式,学生并未从中真正受益,距离职业所需要的能力还有一定的距离。(二)公共关系学传统课程体系不能满足需要。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当前大部分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结构大同小异,课程组成都是以理论为主的传统形式,在课程最后阶段开展实验课。教学方式采取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形式,然而,这样的课程体系属于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的方式,并不能满足当前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原本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最终也变成了“黑板公关”,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教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少;务虚的多,务实的少。应用型课程的改革,必须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结构,进行重组和创新,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三)师生教学观念急需改革。教学的前提是学生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学,教师要知道自己为什么教。部分学生认为公共关系这门课程与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关系不大,比如空中乘务专业学生认为他们最重要的是民航专业知识,如客舱服务技能、空乘礼仪等,公共关系学学习不会影响到他们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因而忽略了知识的前瞻性和延伸性。教育改革要从改变学生和教师的观念开始,教师要知道课程设置的真正目的,最终让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由被动变成主动,让教师成为学习的主导,培养出适应时展的应用型人才。

三、公共关系学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

应用型课程的建设应该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课程设置符合社会需求,实现真正的跨界融合、理论联系实际。公共关系学的课程改革总体思路是课程开设前,先由教研室和授课教师确定一家企业作为校外的实训基地,与基地共同商讨公关项目,然后将项目带入课堂,在课堂上根据项目指导学生完成《策划书》《活动方案》《活动分工》等。课程的实践阶段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完成项目具体操作,最后提交报告,由授课教师根据平时表现和报告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一)选定实践基地和项目。应用型课程改革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产学融合的实践性课堂一定要有合适的场地和项目。目前,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桂航公共关系学教学团队选择与桂林大地公共公司、桂林万达有限公司、桂林东西巷有限公司、桂林草坪小镇等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基地,与基地保持长期友好的合作。先后联合举办了多届“空乘之星大赛”和“山水文化节”“中国旅游日”等活动,综合多方面考虑了可操作性、安全性、现实意义等。(二)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应用型课程改革的首要步骤就是课程的分解与重组。传统的理论型教学计划和“理论+实践”型的教学计划已不适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应当穿插进行,实践课的比例至少达总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业务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的主要目标,并以通过学生掌握知识和操作能力来评定成绩代替传统的考核方式。边学边实践,将工作任务课程化、教学任务工作化,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当然,项目的开展还要考虑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共享等问题,如图1,以“空乘之星大赛”为例,将学科体系进行分解,然后重构行动体系,使课程之间不脱节,相互支撑,为专业技能的培养服务。(三)组织公关项目实践。应用型课程改革并不是将课程变成实习,而是在带有任务的前提下,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再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公关关系学课程理论知识仍旧很重要,我们不能忽视,不过改革后的理论知识讲解结合实际,强调了公关活动策划书的制作方法的讲解,让学生实践、调研并动手完成。如带有“空乘之星大赛”任务的学生就要完成公关“空乘之星大赛策划书”“赞助策划书”等,接着边学习公关实施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思考并进行任务分工,每个小组承担活动的一个子项目,讨论并列举活动需要的物品、活动具体的流程等内容。接近课程后四分之一时,组织学生完成项目任务。教师要协助学生完成媒体报道,这样在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同时,也提高了学校、单位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四)反思与成绩评定。活动结束后每位学生需提交一份课程报告,将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总结,对活动完成情况自我评定;教师根据平时表现情况和课程总结报告评定成绩。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应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形成课程总结,在一定范围内共享课程改革成果。

四、总结

应用型课程模式更注重高校服务社会经济的功能,提高了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经验支撑,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科研平台,帮助高校和企业提升了知名度和美誉度。将项目带入课堂是公共关系学在课程改革中新的尝试,让学生在具体的项目驱动下学习,由“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由“理论大于实践”转变为“知行合一”。然而,改革任重道远,其中显露出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改进,争取全面提升学生的现场应变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闫绪 熊越强 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航空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果林,李修清,廖桂湘.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49).

[2]张莉莉.应用型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研论丛,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