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银行发展趋势十篇

时间:2023-07-04 17:24:10

自助银行发展趋势

自助银行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 我国商业银行 个人理财业务 发展趋势

个人理财(financial planning)是指由理财师通过收集整理客户的收入、资产、负债等数据,倾听顾客的希望、要求、目标等,为顾客制定投资组合、储蓄计划、保险投资对策、财产继承及经营策略等财务设计方案,并帮助客户施行的过程。随着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们对理财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意味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的步伐,未来几年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将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一、个人理财市场环境的优化将推动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1.外资 金融 机构大举进入

二、国内商业银行及时适应个人理财业务 发展 趋势的转变

1.从单一的银行业务平台向综合理财业务平台转变。随着国内 金融 市场的发展和个人金融需求的多样化,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范围逐步拓宽,品种逐步丰富,除向客户提供传统的银行业务外,国内银行已经逐步向着为客户提供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甚至黄金买卖等金融服务,各类支付结算业务以及理财规划服务等金融产品综合服务平台的方向转变,客户可以从银行获得一揽子金融服务。加入wto和开放金融市场后,国内银行将充分依托渠道优势,进一步深化与同业合作,整合服务资源,搭建完整、统一的个人理财综合业务平台,为个人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2.从单一网点服务向立体化 网络 服务转变。银行个人理财服务渠道未来的发展将不受营业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能提供24小时的银行服务,传统的分支网点数量比重逐年下降。客户对银行服务渠道的选择日益向安全、快捷、方便等方面发展,个人理财网络的发展趋势是一个随时、随地可进行个人理财服务的立体网络。自助服务、电话银行服务、网络服务将进一步整合服务系统平台,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向个人客户提供 3a(anytime、anywhere、anyway)理财服务。

3.从同质化服务向品牌化服务转变。作为金融业竞争发展新趋势的金融品牌竞争,正越来越受到各家金融机构的重视。随着市场竞争的逐步深入,各家商业银行陆续推出了自己的品牌。个人理财面对的是广大个人客户,因此,个人理财品牌将进一步体现出个性化、情感化、人文化的发展趋势,体现银行服务的准确定位、文化内涵。个人理财品牌一旦在用户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声誉,就会大大提高金融品牌的附加值和银行的商誉。

4.从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银行逐步引入市场细分理念,以目标客户为基础,有差别地、选择性地进行金融产品的营销和客户服务,把有限的资源用于重点优质客户。因此,商业银行将逐步对客户服务实行分流,低端客户主要使用电话、网络、自助设备等自助服务,而高端客户则主要通过客户经理实行“一对一”服务。个人客户经理制正以其服务的全面性、主动性及人性化特点,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吸引黄金客户的重要服务手段。

5.从无偿服务逐步向收费服务转变。商业银行提供服务会发生一定的成本。银行作为 企业 ,依据服务成本和市场竞争情况合理地收取费用,为投资者带来回报,是无可非议的,也将进一步体现银行服务的价值。从客户角度来讲,付出费用就要获取相应价值的服务甚至超值服务;从银行角度来看,既然实行了收费机制,就要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来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与满意度。

个人理财业务是随着 现代 金融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金融创新而诞生的。人民群众日益殷实的小康生活,为个人理财业务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个人客户的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个人理财业务已逐渐成为国内银行产品和服务创新的主要领域,凭借银行服务网络和科技手段的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呈现组合化、品牌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国内商业银行将加大创新力度,完善个人理财服务体系,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 文献 :

[1]李 彦: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中的问题和趋势[j].大众商务,2009,(2)

[2]刘素琴: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现状与发展[j].消费导刊,2008,(9)

自助银行发展趋势篇2

摘 要: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同时,银行的发展又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在认识商业银行产生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究其发展规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总结 出国际化、业务趋 同化、基层化、电子银行发展迅速、个人银行业务与中间业务比重提升等 6个特点,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景预测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集团化、虚拟化、垄断逐步弱化等趋势。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发展;金融机构;电子银行 ;国际化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 ,货币、信用 、银行等金融因素已经完全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且各个金融因素的地位在不断提高,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可以说 ,生活在 当今社会 ,从事任何经济活动都要考虑金融因素的影响。金融体系一旦运转失灵 ,必然会危及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 ,引发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 ,甚至会爆发严重的社会或政治危机。历史不断证明,在几次大的世界经济危机 中,都先是金融危机爆发 ,而后开始扩散 ,最终造成全球经济的衰退和萧条。在诸多金融因素中,金融机构 ,尤其是作为金融机构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对经济肌体的作用力更是不容忽视。伴随着技术更新步伐的 13益加快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将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会有哪些发展的新特点,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商业银行 ①(commercialbank)是指从事吸收存款 、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 ,以获取利润为经营 目的的信用机构。它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其产生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出现了货币兑换业和兑换商。11世纪 ,威尼斯是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各 国商人很多,交易非常频繁 ,市场上货 币种类也非常多,繁杂的流通手段 、支付手段阻碍了经济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为改变这种状况,一部分商人从商品贸易中分离出来,专门在商品贸易往来中对货币进行鉴别与衡量 ,从事货币兑换业务。

第二阶段 :货币兑换业演变成货币经营业。许多商人将 自己的货 币交给货币兑换商保管 ,货币兑换商开出的收据演变成早期“汇票”。货币兑换商在货币兑换业务基础上增加 了货币保管和收付业务,出现了货币经营业,货币经营业被认为是银行早期的萌芽。

第三阶段 :银行业与银行的产生。银行一词源于意大利语 banca,意思是板凳 ,早期的银行家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时使用。英语转化为 bank,意思为存放钱的柜子 ,早期的银行家被称为“坐长板凳的人”。货币经营商开始不满足在经营中收取手续费,而是想获得更多的收益 ,当他们利用积聚起来的暂时闲置的货币开展放贷等其他业保定学院学报 2011年第 6期我 国的商业银行与国外银行的竞争已经展开 ,按照国外银行混业经营的原则,商业银行可以涉足于证券、保险业 、养老基金 ,甚至是房地产市场 。如果我国还把商业银行的经营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 ,在制度层面,这种竞争显然并不在一个层次上。第三,客户需求。混业经营的商业银行可为客户提供全面性的服务,客户在一家银行就可以享受到存款 、贷款 、投资,保险和证券等广泛的金融服务 ,不仅有利于节约时间、减少成本,而且也有利于抓住投资机会 ,增加收益。在 2003年 l2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商业银行法》第 四十三条做出了修正 ,“商业银行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 向非 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 ,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这也为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预留了法律空间。

2.集 团化 经营

看到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就不能不提我国商业银行可能选择的集团化经营 ,集团化经营除了提高混业经营的优势外 ,还可以在关闭重叠机构 精减管理部门、缩减开支等方面发挥规模经济作用。有学者建议我国采用金融控股集团模式实现银行业混业经营 ,因为虽然金融混业经营是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 ,但 目前必须尊重我国还不具备混业经营条件的现实 ,作为中间模式的金融控股集团化综合经营将是现实选择。我国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 阶段。第一阶段 :政策性原因形成的金融控股集 团。因执行 1993年分业经营 、分业监管的政策 ,由原有 的混业经营企业分离成的金融控股集团,如光大集团和平安集团。第二阶段 :产业集团、民营资本纷纷大举进入金融行业 ,朝金融控股集团方向发展 。招商局集 团、宝钢集团等 国有背景的产业集团通过人资银行 、证券 、保险等多种金融机构 ,有朝金融控股集团方向发展的倾向。除产业集团外 ,民营资本也曾试图打造金融控股集团 ,德隆系、万向系、希望系等曾经被认为是我国民营“金融控股集 团雏形”最突出的代表 。第三阶段 :由具备一定实力的金融机构作为投资主体组建的金融控股集团。由产业集团、民营资本为主导组建的“金融控股集团雏形”大多存在问题 :首先 ,它们拥有银行 、信托、保险的牌照较少 ,更多的是控股或拥有证券、基金管理公司、租赁公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 ;其次 ,它们对金融机构的持股基本上达不到控股 ;第三 ,它们大多并不具备对金融资源的整合能力。先天的脆弱性加上外部环境的急速变化使得这些产业集团、民营资本大部分放弃了朝金融控股集团方向发展。我 国的商业银行大多实力雄厚 ,最有可能采取集团化经营【7】。不远的将来 ,我 国的商业银行集团可从事银行 、证券投资 、信托 、保险、咨询 、信息服务的业务 ,这样 以银行业务为核心,依托商业银行网络优势,完善多元化业务平台,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为 目标,实现商业银行 、保险、投行联动发展,商业银行就成为一个“大型连锁的金融超市”。

3.合作经营越来越多

未来的经济社会 ,竞争对手时常在某个时期会成为合作伙伴 ,这种“亦敌亦友”的关系在我国商业银行领域也会频繁出现 。世界经济包括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化背景下 ,面临的竞争 日趋激烈,面临的风险也 日趋增大 ,为避免竞争造成的两败俱伤,也为了分散较大的风险,它们可能采取合作经营。此外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趋同,也为它们进行合作打下基础。为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受经济区域的限制问题 ,也为避免地方资金市场的弊端 ,及同业拆借在时间上对双方的不利 ,商业银行间合作的方式可能是跨经济区域的合作经营 嗍。此外 ,国内数家商业银行也可进行大合作 ,共同走出国门,必要时可到国际上寻求合作伙伴 ,开办真正的国际业务 ,比如“银团贷款”等,寻求利润的国际转化,这是全世界商业银行发展的共 同趋势 。

合作经营的另一个层面是产业资本与商业银行的合作。这种合作不是集团化的经营 ,而可能是商业银行通过参股的形式参与到产业资本 的利润分配中,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这可能是比较遥远的事情 ,但商业银行本身作为一个市场经济中活动的主体之一,会不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合作经营也是其发展的趋势。

4.虚 拟化经 营

随着网络技术和全球金融电子化高速发展 ,货币形态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电子化支付越来越成为 日常生活的主流 ,商业银行也可能逐渐虚拟化:实体机构可能逐步萎缩 ,而依托网络的电子银行发展规模将突飞猛进。

这是因为:第一 ,电子银行能给客户带来便捷 、高效和全天 24小时的金融服务 ;第二 ,银行出于成本考虑,推广自助服务 ,加速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从银行 自身业务发展趋势来看 ,银行基于成本的考虑正在将大量低端客户的低附加值业务(如小额现金存取款及第三方 中间业务 )转移到 自助服务终端上,这样就对电子银行设备产曹朝晖: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预测3oo25o2ooⅱ150l0o50o量蚕 蚕 蚕 量 萤 量 蚕 蚕 萤年 份图 1 中国工商银行 2000---2010年企业网银客户数增长情况12 o0o100ooⅱ 80oo6o0o4ooo20ooo萤蚕量n蚕蚕n n 萤蚕n萤蚕萤年 份图 2 中国工商银行 200(t---2010年个人网银客户数增长情况30o250l 200皎 150l0o5oo年份图3 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交易额增长情况(金融创新 )、求快(网络银行),这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银行业总体的发展趋势 。从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可以看出,银行业的发展与经济贸易发展情况及科学技术的更新密切联系。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也必然符合这一规律 ,我们可以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前景预测一些其发展的趋势。

1.混业经营仍是大势所趋

我国在 199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中确立了严格 的分业经营原则,但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仍是大势所趋。这是因为:第一 ,内部冲动 。分业经营本意是防止风险的跨业传染 ,从而降低系统性风险 ,但把商业银行 、投资银行、证券业 、保险业的业务范围分别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商业银行的利润也就被限制在一个狭隘的空间内,银行的风险反而会扩大。另外 ,逐利性要求也会促使商业银行有混业经营的冲动。第二 ,外部压力。

60保定学院学报 2011年第 6期

施行《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以来,截至 2009年末 ,全国共有 148家村镇银行成立 ,尽管村镇银行扩张速度较快,但距离中国银监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2009--2011年工作安排》设立 1027家村镇银行的目标却相距甚远。

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 2009年末 ,全国的 148家村镇银行累计发放农户贷款 55亿元,发放中小企业贷款 82亿元 ,多数机构 已实现赢利,目前这些村镇银行总体运行 良好 ,正逐渐成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 。虽然我国的村镇银行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但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 ,从弱小到壮大 ,一步一个脚印,它的发展代表了银行基层化发展的一个方向。

 3.业务趋 同化

2010年 5月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在第六届中国金融改革高层论坛主题演讲中表示 ,必须解决 中国商业银行在战略、产品、机构 、服务 、收入结构 、治理结构 、创新 、机制、文化 9大方面的趋 同问题 。这些趋同趋势演变下去 ,将导致中国商业银行出现“千行一面”的格局 ,不利于提升银行业的发展水平 ,不利于提高民族金融业的竞争力 。但不可否认的是,撇开传统的银行业务 ,当前一个银行开办了新的业务 ,其他银行不久就会竞相开办相同的或相似的业务,各个银行的业务在趋同化。随着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 ,银行业务在不同地创新 ,而又不 断地趋 同。 ‘4.中间业务 比重 日益加 大在银行诸多的业务中,中间业务的比重逐步增大,各银行在这块业务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还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它在巩固传统业务同时 ,大力开拓现金管理 、投资银行 、资产托管和各类理财等高成长性 、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兴中间业务市场,形成了 9大类 400多个品种的中间业务体系,中间业务收入由 1996年的19.4亿元增加到 2004年的 123亿元。2010年的各项中间业务仍保持迅猛增长势头 ,与 2009年相比,银行卡 、对公理财 、资产托管三项中间业务同比增长率分别为 45.5%、55.0%、53.o%,见表 1。

表 1 中国工商银行 多项 中间业务增 长情况(单位 :人民币亿元 )5.不断开拓 个人 银行 业务在银行和客户的关系中,银行强势与客户的弱势地位 已经在发生转变,客户选择银行的空间 日益扩大 。不管是个人还是公司,客户群出现细分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客户结构出现高端 、中端 、低端的分化 ,自认客户的需求也就 日益多元化、个性化。2003年以来,我国的银行纷纷推出各种理财产品。国内商业银行贵宾理财领域的尝试 ,包括打造顶级的理财 团队,为私人客户提供证券 、保险、期货 、房地产投资甚至律师服务等众多领域的专业理财服务等 ,为国内私人银行服务奠定了基础。中国银行 的中银理财 、中国农业银行的金钥匙理财中心 、中国工商银行 的理财金账户、招商银行的“金葵花”理财等各式各样的理财 中心(财富管理 中心 )都在 向私人银行业务挺进。目前我国正积极 向金融业混业经营方向靠拢,例如商业银行可以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从事 qdii境外理财业务 ,保险公司允许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并可参股和控股商业银行等,这些措施从某种程度上正好迎合了个人对私人银行业务全能化 、个性化、复杂化的要求 [51。

6.电子银行发展 迅速

以中国银行为例 ,2010年中国银行加大了 自助设备投放力度 :2010年投放 自动取款机(atm)2.4万台,比2009年的1.8万台增加了 33.6%;其网上银行也快速发展:2010年的个人网银客户数达到 25l4万户 ,比 2009年的 1254万户增加了 100.4%,2010年的企业网银客户数达 41.9万户 ,比2009年的 15.2万户增加了 176.2%。

我们再来看看 中国工商银行的情况,见图 1、图 2和图 3,可以清晰地看出电子银行发展之迅速。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趋势预测

郑先炳总结出西方商业银行发展的 5个趋势嘲,即:求大(收购兼并 )、求全(混业经营 )、求广(国际化 )、求新59务时,货币经营业便发展为银行业。1171年 ,威尼斯银行成立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银行 ①,随后意大利的其他城市以及德国、荷兰的一些城市也先后成立了银行。 ‘第四阶段:现代银行业的兴起及商业银行的产生。早期银行主要的放款对象是政府 ,并带有高利贷性质 ,这一特点显然不能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17世纪 ,欧洲各 国纷纷要求降低利息率 ,使生息资本服务于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 。1694年,英国国王帮助商人们在英格兰建起第一家现代股份制银行——英格兰银行 ,它 以工商企业为主要业务对象,发放低于平均利润率的贷款 ,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它的建立标志着现代银行业 的兴起,也标志着商业银行的产生。

商业银行的发展是在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下进行的,也是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体系的大家庭 中逐步完善和壮大的。到 18世纪末和 19世纪初,规模巨大的股份商业银行纷纷建立 ,成为资本主义银行的主要形式。另外一些原有高利贷性质的银行业为适应经济发展要求 ,调整放款原则而逐渐变为现代的商业银行 。随着信用经 ’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干预的不断加强 ,又产生了建立中央银行的客观要求。1844年改组后的英格兰银行可视为资本主义国家中央银行的鼻祖。早期的商业银行 以办理工商企业存款 、短期抵押贷款和贴现等为主要业务。现在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已扩展到证券投资 、黄金买卖 、中长期贷款 、租赁 、信托 、保险、咨询、信息服务以及电子计算机服务等各个方面。20世纪以来,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在世界各地陆续建立起一批世界性的或地区性的银行组织 ,如 1930年成立的国际清算银行、1945年成立 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 )、1956年成立的国际金融公司、1964年成立的非洲开发银行 、1966年成立的亚洲开发银行等 ,在跨越国界和更广泛的领域里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史料记载 ,我国远在周朝时期就出现了从事货币信用业务的金融机构。唐朝时期金融业逐渐发展起来 ,“飞钱”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汇兑业务。明朝中叶就形成了具有银行性质的钱庄。但数千年的封建社会 ,使我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金融机构长期处于分散 、落后的状态。直到 1897年,我 国才出现了中国人 自己设立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次使用银行名称的国内银行 )。最早的国家银行是 1905年创办的户部银行 ,后称大清银行 ,1911年辛亥革命后 ,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 ,一直沿用至今。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基础相当薄弱,在 1994年才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 ,以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商业银行)为主体 ,其他各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llj。

二 、我 国商业银行现状 分析

我 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主要包括国有商业银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 ,还有一些外资银行 ,从区域上可以分为全国性商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等)、区域性商业银行 (深圳发展银行 、广东发展银行等)、地方性商业银行(各地城市商业银行 )。从我国商业银行 当前发展状况看 ,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

1.国际化步伐在加快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商业银行都要面对来 自全球同行的竞争 ,银行业与其他许多行业将不得不选择跨国经营。以工商银行与中国银行为例 :工商银行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 ,截至 2010年末 ,已在全球 2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营业性机构,分支机构总数达到 203家 ,境外资产规模由 2009年的 522.1亿美元增加到 757-3亿美元 ,增加 了 45.1%圆;而中国银行 ,截至 2010年末 ,境外机构达 986家 ,海外资产 由 2009年 17568亿元增加到23283亿元,增加了 32.5%[31。

2.银行 基层化

如果说银行国际化是银行把触角向外延伸的话 ,那么银行基层化则是把触角向下延伸。众所周知 ,我国经济总体发展不平衡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十分薄弱。为进一步帮助解决三农问题,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对这些地区金融机构的设立和金融业务的办理实施 了一些优惠政策。自银监会 2007年 1月并正式①世界上第一家银行究竟建立在哪一年,成立于何地,时于这个问题,史学界的看法很不一致。一些学者认为,1171年建立的意大利的威尼斯银行 ,是世界上最早的银行。例如:美国《新哥伦比亚百科全书》的“银行业务”条就是这么写的。而有些学者却认为世界上第一家银行的建立要比这晓得多。

58曹朝晖: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预测生大量的需求。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上也印证了之一趋势。可以想象 ,随着无现金社会 的到来 ,货币的不断数字化 ,现有商业银行在具有一定经营实体和支付终端的基础上 ,大部分业务会在虚拟的网络上开展。

5.银行 垄断局面会逐 步改观

我国银行业 中存在 的垄断现象饱受诟病,曾有学者举例 ,有消费者在商业银行存款 100元 ,9年后只剩 60多元。也就是说,商业银行收取了占存款总额近 40%的费用作为手续费。这样的收费标准 ,肯定令国外的同行们瞠 目结舌 。至于中国的商业银行为何敢于如此肆无忌惮 ,不仅费用繁多而且说涨就涨 ,原因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垄断 。但我国商业银行垄断的局面会逐步改观,这是因为:第一,我国银行的数量在增加 ,银行业除了四大商业银行以外 ,还有几十家股份制银行 ,上百家地方性商业银行 ,还有一大批外资银行 ,竞争在逐步加剧 ,激烈的竞争会消除垄断 ;第二,美国有反托拉斯法的规定 ,我国也在制定出台类似反垄断的政策法规,鼓励 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监管的主要方向。我国银行业中的一家独大的现象不会出现 ,几家垄断的局面也不允许产生。

总之,我国商业银行不管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必然和着社会发展的节拍 ,必然伴随着与外资银行的合作与竞争 ,必然需要不断的创新。随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毋容置疑的是我国未来的商业银行仍会在国内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助银行发展趋势篇3

关键词:金融监管组织架构;变迁;趋势;原因;启示

金融监管组织架构主要是指一国金融监管主体体系的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职责分工、目标安排和协调运作的状态或模式。为了全面分析金融监管组织架构变迁的趋势,本文主要选取了两个样本进行分析,一个是大样本,采用了全球共102个国家金融监管组织架构的数据,这102个国家包涵了目前所能得到金融监管资料的国家,数据来源于Donato Masciandaro,Marc Quintyn(2009)数据库;一个是小样本,采用了16个典型国家的金融监管组织架构的数据,这16个国家囊括了世界上所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其中包括大型发达经济体、小型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从这两个样本,我们可以全面的总结世界各国金融监管组织架构的特点及变迁趋势。

一、 世界各国金融监管组织架构变迁的趋势

运用这两个样本进行统计,可以看出,目前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组织架构有以下几个特点和发展趋势:

1. 目前完全分业监管组织架构依然占据主流地位,完全统一监管组织架构的国家依然较少。但实行部分统一监管(双支柱监管)和实行完全统一监管组织架构的国家总和与实行完全分业监管组织架构的国家数目相差无几,这显示出金融监管组织架构有从完全分业监管架构向完全统一监管组织架构过渡的趋势。

从全球来看,在本文所选取的102个样本国家中,实行统一监管组织架构的国家有23个,占比为22.55%,实行部分统一监管组织架构的国家有32个,占比为31.37%,而实行完全分业监管组织架构的国家为57个,占比为55.88%。由于部分统一的监管组织架构可以看做是分业监管向统一监管组织架构的阶段,从而可以看出,全球约44.12%的国家已经转向统一监管机构或者正在朝统一监管组织架构模式的过渡。而且,从本文所选取的102个样本国家来看,实行统一监管组织架构的国家多数为欧洲国家,且多为发达国家,这可以看出,统一监管组织架构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从本文列举的16个典型国家来看,以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金砖五国除南非外主要采用分业监管组织架构,南非已经实现了证券和保险的统一监管。而一部分发达国家已经率先建立起统一监管组织架构,如英国、德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瑞士,而另一些未建立统一监管组织架构的发达国家,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如美国、意大利、法国,这三个国家已经或者正在建立金融监管沟通机制,另一种情况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已经实现了部分统一监管。具体如表1所示。

2. 目前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仍然行使监管职能。从全球来看,在本文所选取的102个样本国家中,中央银行做为统一监管者的国家共5个,中央银行参与监管银行的国家共53个,中央银行参与监管银行业同时监管证券或者保险行业的国家共13个,中央银行不负有直接监管责任的国家共有31个。加总起来,中央银行负责监管的国家占比为69.61%,中央银行不负责监管的国家有30.39%。在我们选取的16个典型国家中,中央银行做为统一监管者的国家有一个,中央银行参与监管银行的国家有9个,中央银行参与监管银行业同时监管证券或者保险业的国家有1个,中央银行不负有直接监管责任的国家有5个,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总体来说,中央银行一般都会行使金融监管职能。

3. 随着金融监管集中程度的提高,中央银行行使监管职能的数目在逐渐减少,这也被称为中央银行的分离效应。从全球来看,在本文所选取的102个样本国家中,在完全分业监管的国家中,中央银行负责银行监管的国家有41个,其他部门负责银行监管的国家有6个,在实行部分统一监管的国家中,中央银行做为一个支柱参与监管的国家有23个,无中央银行参与监管的国家有9个,在统一监管的国家中,中央银行参与监管的国家有9个,非中央银行参与监管的国家有14个。即随着金融监管集中度的提高,中央银行行使监管职能的国家数目在逐渐减少,而其他部门负责银行监管的国家数目在增多。

在本文选取的16个典型国家中,实行完全分业监管的国家有8个,其中中央银行负责银行监管的国家有7个,其他部门负责银行监管的国家有1个;实行部分统一监管的国家有2个,其中中央银行做为一个支柱参与监管的国家有1个,无中央银行参与监管的国家有1个;完全统一监管的国家有6个,其中中央银行参与监管的国家有3个,非中央银行参与监管的国家有3个。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随着16个典型国家监管集中程度的提高,中央银行参与监管的国家在减少,而非中央银行参与监管的国家在增加,即中央银行呈现分离趋势。

二、 原因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世界各国金融监管组织架构变迁有三个趋势:统一监管趋势;中央银行行使监管趋势;中央银行分离趋势。下面分别对这三点趋势做一个系统性分析:

1. 统一监管趋势的原因分析。目前理论上关于实行统一监管的原因主要认为。统一监管组织架构更适应混业经营的趋势,便于对金融控股集团进行监管。随着1999年美国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世界各国混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统一监管组织架构一般被认为是对混业经营趋势的回应。那么,统一监管组织架构是否适应混业经营的趋势呢?下面主要通过实证进行分析。

为了说明统一监管组织架构与混业经营的关系,我们引入金融混业指数MIX这一指标。本文参考了James R. Barth, Gerard Caprio, Jr. & Ross Levine所编制的银行监管数据库(更新至2008年)并构造了金融业混业经营指数。本文认为,一国的金融业混业程度主要决定于该国对银行参与下列四种非传统业务活动的限制程度:

证券:银行参与证券承销、经纪、交易和共同基金业务的所有方面的能力;

保险:银行参与保险承销和销售的能力;

房地产:银行参与房地产投资、开发和管理的能力;

非金融企业所有权:银行拥有和控制非金融企业的能力。

在评估了各国的管制之后,每种活动被赋予从1到4的一个值,来表示对这4种业务的限制程度。每个值解释如下:1表示禁止:无论是在总行还是分支机构,银行都不能参与上述活动;2表示限制:不论是在总行或者分支机构,银行只可以参与上述活动的一部分;3表示需许可:银行可以参与上述所有活动,但这些活动或者这些活动中的一部分必须在分支机构中进行;4表示不限制:银行总行可以直接参与上述所有活动。将各国对以上四种业务的限制程度赋值并进行平均后便构成了金融业混业经营指数MIX。

结合Donato Masciandaro, Marc Quintyn(2009)数据库与James R. Barth, Gerard Caprio, Jr. & Ross Levine所编制的银行监管数据库(更新至2008年),通过计算FAC与MIX的相关系数矩阵,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金融监管集中度与金融业混业经营指数呈正比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289,即金融混业经营程度越高,则金融监管集中程度越高,这说明,统一监管组织架构更适合混业经营。

2. 中央银行行使监管的原因分析。关于中央银行行使金融监管的职能,理论界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可以产生信息互补的作用,有利于金融风险处置。为了维持金融的稳定,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与救助非常重要,金融监管相当于事前防范措施,而救助相当于事后补救措施,两者同等重要。这就是早期的中央银行一般都身兼两职,既行使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又行使金融监管的职能的原因。在这种金融监管组织架构下,中央银行可以全面了解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在银行遇到困难时,又可以及时进行救助,这种组织架构客观上有利于维持一个国家银行系统的稳定。假如将中央银行职能与金融监管职能相分离,且央行和银行监管部门信息沟通不畅,将会产生很大的问题。如英国的北岩银行的救助问题就是一个例证。英国北岩银行一直是英国东北部地区两家富时指数100(FTSE 100)公司之一,是英国国内的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2007年9月14日、15日和17日,北岩银行发生了挤兑事件,这是自1866年以来英国的银行首次出现挤兑,也是“次级债风波”影响欧洲金融业的标志性事件。事后,由于英国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并不行使金融监管职能,导致英格兰银行错失了对北岩银行救助的最佳时期。挤兑事件发生后,英国政府宣布对北岩银行的存款进行全额担保,挤兑队伍才消失。为了加强中央银行与银行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英国于2010年1月在英格兰银行理事会下成立了金融政策委员会(FPC),主要通过监控英国的金融支付系统来判断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并在必要时采取一定的政策工具防范系统性风险。这再一次说明,中央银行最为最后贷款人掌握金融监管信息是多么的重要。

3. 中央银行分离效应的原因分析。中央银行产生分离效应的主要原因是路径依赖。所谓路径依赖,主要是指在其他外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制度变迁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轻易走不出去。对于金融监管制度来说也是一样。

从金融监管组织架构的变迁来看,在实行统一监管组织架构之前,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是由中央银行来行使银行监管职能(甚或监管其他金融行业)。假如初始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参与金融监管的程度较高,且中央银行具有很高的声望,那么该国形成统一监管组织架构就比较困难。其原因在于,在建立统一监管组织架构的过程中,由于路径依赖的原理,该国政府较难处理央行的架构。假如中央银行包含在统一监管组织架构之中,则政府会有两方面的担忧,一方面是对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担忧,因为假如将中央银行纳入统一监管组织架构,将会使得央行行使货币政策时和金融监管形成冲突,同时会扩大中央银行救助的范围,引发其他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另一方面,假如将中央银行纳入统一监管组织架构,将会使得金融监管机构的权力过于集中膨胀乃至垄断,进而形成规模不经济,导致官僚和腐败等问题。但反之,假如初始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参与金融监管的程度不高,且中央银行的威望不高,或者中央银行由于金融政策失误,导致中央银行的声誉受损,则该国较容易实现统一监管组织架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该国政府较为容易摆脱路径依赖的影响,这样该国在实行统一监管的过程中,中央银行会被排除在统一监管组织架构之外,因此,该国将较为容易实现统一监管组织架构。

总结起来,即只有当中央银行参与金融监管的程度较低的情况下,或者中央银行由于监管不力声誉受损的情况下,一国才比较容易实行统一金融监管组织架构,同时将中央银行排除在统一监管组织架构之外单独行使货币政策职能。假如一国中央银行参与监管的程度较高,且声誉较好,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害怕道德风险和权力垄断,则该国不太可能走向统一监管组织架构。

三、 对中国的启示

1. 从金融监管组织架构变迁的趋势来看,目前中国的金融监管组织架构有向统一架构转变的动力。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的逐渐加深,中国分业监管组织架构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从内部来说,随着金融业混业化的加剧,监管盲区、监管交叉也大量存在,这客观上对金融监管改革提出了要求,从外部来看,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且随着国际化是深入,中国金融业客观上也需要自由化改革,否则将会丧失竞争力。在金融业混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趋势之下,目前中国金融监管有转向统一监管的动力。

2. 由于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不负责金融监管,因此,要注意央行与银监会之间的信息沟通与行动协调,防止类似于北岩银行之类的问题在中国的出现。

3. 虽然金融监管组织架构变迁的趋势是逐步走向统一,但由于监管集中度受中央银行的地位和作用影响较大,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并不行使金融监管的权力,但其地位较高,影响力较大,所以目前中国转向统一金融监管组织架构还存在较大阻力。面对金融业逐渐混业经营的趋势,中国目前的当务之急是逐渐加强金融监管机构联席会议机制,增强三个监管机构的沟通协调,防范监管套利。在条件成熟时将金融监管机构联席会议机制转变为类似于美国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的金融稳定监管机构,加强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防范。随着金融业混业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中国应该采取渐进的模式走向统一监管组织架构,先像加拿大或澳大利亚一样建成部分统一的金融监管组织架构,待条件成熟后,再将其转变为统一监管组织架构。

参考文献:

1. Abrams,R.K., M.W.Taylor,Assessing the Vase for Unified Sector Supervision,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1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Inte- rnational Conference,2001.

2. Donato Masciandaro,Unification in financial sector supervision:The trade-off between central bank and single authority,Journal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Compliance,2004,(2).

3. Donato Masciandaro, Marc Quintyn, After the Big Bang and Before the Next One? Reforming the Financial Supervision Architecture and the Role of the Central Bank-Review of World wide Trends, Causes and Effects (1998-2008) [EB/OL].省略,2009.

4. Robert Pringle,How countries supervise th- eir banks, insurers and securities markets 2010. Central banking publications, London,201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金融监管制度优化设计研究”(项目号:09&ZD03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中国金融发展中的创新与监管问题研究”(项目号:10JJD790011)以及中央财经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各国金融监管比较研究”资助。

自助银行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云计算 央行信息安全管理 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应用的深入,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需要处理和计算大量数据,利用云计算模式可以提高计算效率、准确性与精确度,将云计算技术引入到央行信息安全管理是央行发展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央行提出的新要求,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需要。

1 云计算的概念及其内涵分析

云计算是一种新型服务计算模式,是一种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它面对的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环境,核心是提供计算资源、数据存储和网络服务。用户不需要了解云内部的细节,也不必具有云内部的专业知识或直接控制基础设施,能利用云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提高其工作效率,云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2 央行信息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机房安全隐患较大

基础设施均部署在机房,机房的安全性直接影响信息安全管理。地市级机房建设基本符合要求,但县级行机房的网络设备、UPS、空调设施等都存在不同问题,对央行的信息安全管理起到阻碍作用,尤其发生一些特殊情况,可能出现一系列问题,总体机房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2.2 设备老化、维保不足

通过对同地区的央行进行调研,省会中支维保较好,区县行中支维保率偏低。在区县行中支,一些重要网络设备有维保,其他设备在首次购买设备的质保期过后均无维保,例如应用系统服务器基本没有维保,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央行信息安全管理的隐患。正视设备维保以及科学管理设备运行年限,对故障设备及时进行维修,提高央行信息安全管理的效率,减少信息安全管理中的问题起到关键性保障作用。

2.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现阶段,基层央行工作人员普遍存在学历较低、年龄偏大、业务知识更新慢的特点,一些信息安全问题是由用户操作不当造成的,即专业技术水平不足是主要原因,加强央行科技知识培训是保障央行各业务系统安全运行的基本保障。

3 云计算对央行信息管理发展的趋势化影响

3.1 技术虚拟化趋势

云计算技术在央行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可为其数据高效处理提供技术支持。虚拟化技术在未来信息化发展中扮演越来越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云计算技术以虚拟化为核心技术的大环境下,未来的央行信息管理建设,在部署服务器、开发数据中心等关键技术中将越来越多地趋向于虚拟化。云计算这种新型技术模式,拥有数据中心整合优势,实现集中控制、集中管理,总体成本不断下降,并且能提供可靠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提升数据处理能力,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3.2 开发模式智慧化趋势

智慧化是央行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也是提高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智能能够在异类的计算环境中运行,单独或与其他共同工作,获取用户委托目标的自动化信息系统实体。智能自动地行动,这明显区别于传统人工智能系统必须在用户的即时控制下才能操作的特点。央行管理信息的智慧化发展趋势,是银行业发展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银行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3.3 功能应用服务化趋势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云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IT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之间借助于“虚拟化”的功能,将原来的软件资源及云产品等变成功能应用服务,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向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用户利用互联网技术享受相应的服务,对于完善其实际应用效果就业一定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其云计算央行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体现功能应用服务趋势,符合现代银行业发展需要。

总之,在央行现有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础上,结合云计算特点建立健全安全防护体系,强化安全管理和数据隐私保护,不仅会提高央行信息系统安全以及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并将改变央行数据的传统处理模式,充分运用云计算的大数据处理能力,带动银行业相关安全技术和服务发展。

⒖嘉南

[1]吴卫华.云计算”环境下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研究[J].情报杂志,2011(05).

[2]张亚俊,陈丰照.浅析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2011(20).

[3]罗军舟,金嘉晖,宋爱波,东方.云计算: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J].通信学报,2011(07).

[4]萍.云计算背景下电子商务发展的新趋势[J].国外社会科学,2011(05).

[5]张兴旺,李晨晖,秦晓珠.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模型的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08).

作者简介

李宏峰(1972-),男,黑龙江省宾县人。现为中国人民银行伊春市中心支行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信息安全、科技管理。

自助银行发展趋势篇5

效益。

关键词:自助渠道;发展;转型

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已由“粗放型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精细化经营”,由高成本的“量的优势”转向高经济效益的“质的优势”,希望并积极引荐客户使用低成本的自助金融交易服务渠道(以下简称自助渠道)进行交易。

自助渠道发展至今,已被社会广泛认可并接受,对扩展银行规模、分流柜面业务、减轻柜面压力、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服务效率、提高竞争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为关注、发挥“长尾”效益提供了实现途径。

一、银行经营面临新形势

(一)城镇化为银行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地域空间和集中富有的新生客户资源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化的过程是我国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城镇化发展形成的人口聚集区域,为银行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地域空间和集中富有的新生客户资源,是新常态下的高速增长点,是渠道布局关注的重点,在网点规模扩张受限的情况下,自助渠道将大有作为。

(二)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影响深刻

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官方储备货币之一,将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在内的各项金融改革。现阶段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正走向全面、有序放开阶段,利率市场化导致竞争加剧、存贷利差缩窄。从利润形成主要来源看,存款利率提升引起支付存款利息增加即负债业务成本增加,贷款利率特别是大量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下降引起利息收入下降,导致银行利差水平缩窄,使以存贷利差收入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经营模式难以继续延续。

(三)互联网金融加速了利率市场化

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据央行《201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2014年全国共发生电子支付业务333.33亿笔,金额1404.6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28%和30.65%。其中,网上支付业务285.74亿笔,金额1376.0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70%和29.72%。

互联网+金融是银行业发展的方向,它颠覆的是商业银行的传统运行方式,而不是金融的本质,金融的本质在于提高社会资金配置效率。银行业务的互联网化,互联网化的各基金公司网、“余额宝”、众筹等金融产品销售,电商供应链金融化,三者共同作用加剧了跨界竞争,加速推动了利率市场化。

二、银行渠道交易分析

从经营角度来看,发展客户是基础,销售产品(服务)是目标,渠道是手段和纽带,体现了银行核心经营能力。

(一)现有各渠道优劣势

目前银行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渠道有物理网点、自助渠道、电子渠道等。物理网点是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按照营业执照和金融许可经营各类金融业务的营业网点;自助渠道是客户通过银行自助设备办理金融交易的渠道,自助设备包括现金类设备和非现金类设备;电子渠道包括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等电子支付渠道。服务对象是对公、个人客户,下表是各渠道经办业务种类方面优劣势简要分析。(见表1)

(二)大力发展自助渠道,提高竞争优势

营业网点是银行与客户进行信息交流、营销金融产品、提供服务及树立品牌的重要途径,是业务发展和竞争的前沿主战场;自助渠道是对外服务的重要窗口,突破了网点在时间上的限制,为客户快捷、高效、标准化的服务;电子渠道是利用Internet技术,突破时间、空间限制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是在这两渠道基础上的进一步服务延伸。

由于营业网点是吸引资金来源最主要的执行机构,为彰显银行实力,选择区域显著位置,造就了豪华、宽大的风格,造成营运成本上升。自助渠道是以布放自助设备为抓手,以贴近客户、完善服务为目标,交易种类日趋丰富,降低了运营成本,同时发展了电子渠道的忠实客户群体。

(三)自助渠道特性

自助渠道的发展在未来金融扩张舞台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取决于它特有的趋势定位特性。一是提供7*24小时服务,解决了网点服务时间短板;二是相对网点,占地面积小、运维成本低,实现了大量日常交易的低成本转移;三是提供现金等日常交易,是电子渠道无法替代的;四是分流柜面业务,弥补网点服务能力不足,实现企事业单位对公、个人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五是网络化触角布局,肩负“最后一公里”服务重任,发挥个人客户“长尾效应”贡献;六是实现“客户在哪里,银行就在哪里”布局的重要“棋子”,标准化的服务,降低了服务成本,提升了竞争力。

三、自助渠道发展与转型的建议

在2015年11月GCE第十届全球金融峰会上,全球ATM行业协会主席迈克・李(Mike Lee),预测了银行业未来的10大趋势,他说ATM正在变得更重要而不是不重要;ATM总是一种不可或缺的24小时服务;ATM有很高的信任级别、优越的地理位置,是现金的主要分销渠道。他所指的ATM是广义的概念,泛指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自助设备。

在互联网思维模式(开放、分享、创新、普惠)的冲击下,金融服务自助机具不断推陈出新,远程视频银行终端等相继出现,为未来自助渠道多类型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渠道定位转变

随着市场、客户及业态的发展变化,自助渠道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基本定位上,由网点的辅助和补充向线下核心渠道的重要构成转变;二是业务功能上,由单纯业务分流替代向线下交易主渠道附加营销服务转变;三是服务内涵上,由单一金融服务向综合服务转变;四是选址布局上,由城区主导向城区和县域并重转变。

(二)自助渠道分类

自助渠道依据其区域定位、建设规模、布放形式以及所提供的服务形式、营销服务能力等,大体可分为单台自助设备和自助银行。

单台自助设备是指在目标区域布放1台自助设备的服务点。

自助银行是指独立于营业网点之外单独设立的(离行式)或在营业网点内部开辟一块专门的服务区域(在行式),利用多种自助设备,向客户提供存款、取款、转账、查询、修改密码和代缴费等各类金融服务产品的场所,可进一步分为以下2类。

1.传统型自助银行。在客户流、资金流密集,交易需求旺盛的成熟商圈、专业市场、高教区、交通枢纽等区域,通过现金、非现金类设备提供综合银行服务,满足客户快速便捷的金融交易需求,设备数量、类型根据客户交易情况进行有选择的布放,这是目前最常见的形式。

2.新型自助银行。增加远程视频终端(VTM)等相关智能设备,通过远程柜员“面对面”服务,集营销和服务于一体,提供一站式、全天候金融服务,同时根据客户工作、生活需要,引入密切相关的商户合作服务,实现“无人值守、有人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客户面对面服务、复杂业务咨询办理的需求。

(三)发展建议

自助渠道发展要与银行业务规模水平相匹配,保持竞争优势。

1.扩大规模。从目前客户需求来看,现金服务、转账业务仍是主要业务,应继续大力投放现金自助设备,特别是存取款一体机,发挥其柜面替代补充作用;结合设备布放位置调整,实现设备布放及数量结构上的优化。

2.合理布局。自助渠道建设应以网点为中心,提高周边核心区域、重点经济强镇的覆盖度,通过服务延伸,提高服务渗透率。

3.强化管理。城区、县域从机构数量、设备数量、管理水平来看差异明显,应因地制宜,实施集中专业化管理,实现专业、专注,逐级建立自助渠道客户服务队伍,规范服务流程,特别做好应急客户业务处理,做好舆情快速响应。

(四)发展策略措施

自助渠道应秉持“渠道协同、流程互通、信息共享、业务互联”的理念,打造客户现金交易主渠道,需全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型。

1.功能创新。结合周边客户群、客户交易习惯、建设规划等,按照传统型自助银行、新型自助银行等进行分类建设,提供差别化服务和功能;引入第三方非金融行业设备,实践体验式营销,如提供票务(飞机票、火车票、电影票、景点门票)销售与优惠券打印、自动售货机等便民非金融增值服务,开展IC卡电子钱包、手机支付等新型支付结算工具的体验式营销,实现服务类型多样化发展转型。

2.布局优化。做好不同渠道的整体规划和协同布局,强化离行自助渠道的网络填充、功能延伸、业务拓展作用;优化城区建设,加大县域投入,利用自助银行有效覆盖城区目标区域和县域重点地区,落实“最后一公里”服务,使自助渠道成为拓展、服务客户的主阵地,实现服务渠道网络化、整体布局最优化转型。

3.效能集约。以客户为中心,从功能优化入手,按照有利于客户体验、提升愉悦度的原则,持续对自助设备功能进行全面优化、完善,提高客户满意度。从效能管理入手,完善评价标准,综合考量自助渠道的效能水平,加强监测和数据分析,持续关注低效设备变化情况,通过“一台一策”减少低效设备数量,实现从“重投放、轻经营”向“投放、效益兼顾”转型。

4.管理完善。一是提高科学布局、准确选址,持续完善业务规章制度,强化风险管控能力,推动自助渠道业务健康发展。二是通过对设备运行服务、交易变化等重点监控和分析,强化对某项指标异动或计划执行迟缓等特殊事项的督导管理。三是实施专业化管理,提升集约化水平,建立包括运行效率、运行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指标的配套管理和考核体系。四是加强客户问题处理,规范处理流程,建立应急处理机制,提升客户体验,推动自助渠道从“指标任务管理”向“流程精益管理”转型,向管理要效益。

随着城镇化、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发展,自助渠道低成本、高替代优势明显,必将成为提高物理网络覆盖的重要手段,成为“服务提升、营销转身、创新助生”的依托平台,通过加强自助渠道建设,积极创新服务功能和模式,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通过服务及产品销售向自助渠道迁移,降低运营成本,实现由高成本的“量的优势”向高经济效益的“质的优势”转变。

参考文献:

[1]人民网.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http://.cn/.

自助银行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营销渠道;核心资源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066

1 引言

随着金融全球一体化趋势以及互联网金融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不仅面临着国内外银行同台角逐的市场竞争,同时还需要应对新兴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业务冲击。在多重竞争压力下,国内商业银行如何实现持续健康发展逐渐成为实践界与理论界共同关注的新话题。银行营销渠道作为联结商业银行和银行客户的通道,是金融服务和产品由商业银行转移到银行客户的途径,除了完成产品及服务销售基本功能外,还承担者向潜在消费者宣传银行新产品、为营销部门和广告机构反馈市场信息、提升营销策略实施效果等诸多职能。因此,构建科学完备的营销渠道体系是商业银行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式,也是商业银行在日益激烈市场竞争和客户需求不断提高的环境下求生存,谋发展的关键出路。然而,目前国内文献对商业银行营销渠道体系缺乏系统性的梳理与分析。鉴于此,本研究试图在界定清楚商业银行营销渠道概念内涵基础上,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归纳与分类,并分析商业银行不同类别营销渠道的特征,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理论分析基础,以及为商业银行在不同营销渠道、客户群体和银行业务间实现资源合理布局与协调,整合多渠道金融服务体系优势提供支持。

2 商业银行营销渠道的概念内涵

营销渠道作为现代营销理论一个重要分支,是商家产品加工生产完成以后,经过一系列途径或通道使得产品到达消费者手里。简而言之,营销渠道是指产品由供给者流向最终消费者所经过的所有直接或间接路径。营销渠道作为嫁接商家与客户的桥梁,能够实现产品销售、服务提供和信息交流等诸多功能,是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路径。

人们在日常消费等方面以及公司在投融资和理财等方面对金融服务和产品具有刚性需求和弹性需求,同时商业银行作为盈利性机构,需要通过提供金融服务和销售金融产品来获取利润,而将两者联结起来的就是商业银行的营销渠道。结合营销渠道的概念逻辑,笔者认为商业银行营销渠道是指实现金融产品和服务由供给者(商业银行)到达消费者(银行零售业和批发业客户)所有方式与路径。

3 商业银行营销渠道的分类及其特征

依据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和销售理财产品方式的不同,商业银行的营销渠道可划分为直接营销渠道和间接营销渠道。如果商业银行通过自己建立的营销网络将金融服务和产品提供给银行客户,该营销渠道称其为直接营销渠道。如果商业银行利用外部营销网络将金融服务和产品转移给银行客户,该营销渠道则称其为间接营销渠道。

3.1 直接营销渠道

商业银行的直接营销渠道主要以物理网点为主,物理网点被称为银行传统营业网点,是商业银行最为重要的营销渠道,扮演着建立和维护银行与客户直接联系的枢纽角色。商业银行的物理营业网点地点较为固定,为网点周边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银行物理营业网点可分为以下几类:(1)全方位物理营业网点渠道。该营销渠道主要为批发业务客户和零售业务客户提供全面综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2)专业化物理营业网点渠道。该营销渠道主要是针对银行业务具体细分后设立的专业营业网点,如为客户方便办理住房贷款而设立住房金融贷款中心等。(3)高端物理营业网点渠道。该营销渠道是为高价值优质客户提供服务,以满足高端客户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如个人理财中心等。(4)批发型物理营业网点。该营销渠道是针对大中型公司提供金融服务和理财产品,如说银行通过批发型物理营业网点为这些公司客户提供代收代付、存贷款等业务服务。(5)零售型物理营业网点。零售型营业网点是专门针对个人和家庭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和理财产品,如银行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现金存储、信用贷款等金融服务。

从服务功能看,银行直接营销渠道(物理营业网点)是商业银行渠道中服务种类最多、功能最完善的渠道,能够办理银行几乎所有的业务。从服务方式上看,物理营业网点是面对面沟通的服务方式,商业银行服务人员与客户直接面对面沟通交流,能够清楚的了解到客户的需要,并提供相对应的金融服务。从服务时间和空间上看,物理营业网点主要以银行人员服务为主,由于人员服务时间有限,物理营业网点不能像自助渠道一样24小时全天候服务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此外由于物理网点较为固定,银行物理营业网点的服务空间地域存在局限,主要为周边区域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从服务对象上看,物理营业网点可为个人和家庭客户办理零售业务,也可为公司客户办理批发业务。从建设和运营成本上看,银行建立物理网点的成本最高,其单笔业务费用约是自助银行的50多倍。从发展趋势上看,物理营业网点虽不及自助设备和电子银行办理业务便捷,但是功能上占有绝对优势,未来一段时间内物理营业网点仍是商业银行营销渠道的中坚力量。

3.2 间接营销渠道

商业银行间接营销渠道包括自助设备和电子银行。电子银行渠道是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商业银行兴起的营销渠道。

3.2.1 自助设备渠道

商业银行自助设备是通过整合和利用电子设备技术为银行客户业务受理提供自助服务,可被看作是一种自行操作和无人值守的营业网点。商业银行自助营销渠道包括自动取款机、自动存款机、自动存取款机以及自助其他服务终端。由于银行自助设备的界面功能清晰和使用便捷,其不仅可减轻银行营业网点柜台压力,降低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提高银行服务的柔性,还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整体形象。依据自助渠道是否依附于商业银行物理营业网点,可将其分为附行式自助设备和离行式自助设备两种,前者是物理营业网点一种扩展形式,依附于营业网点而建立,后者不依附于银行营业网点,是银行单独建立的自助渠道,如自助银行等。

3.2.2 电子银行渠道

电子银行渠道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以及商业银行营销服务模式革新的集合产物,指商业银行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借助互联网、电话、手机等通讯载体,为银行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业务服务的渠道。商业银行通过搭建这种电子化服务平台,有助于拓宽金融服务时间与空间,满足银行客户足不出户全天候办业务的需求。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电子服务渠道有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

3.2.3 网上银行

网上银行是目前普及程度最高的电子银行渠道,是商业银行通过借助互联网载体,在线实时为银行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及综合业务服务。随着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到目前为止国内各商业银行陆续开通网上银行渠道,推出网上转账、在线支付、代缴费用及个人理财等一系列功能,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需要。

3.2.4 电话银行

电话银行是商业银行通过客户服务中心利用语音自动应答和人工话务方式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渠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客户服务中心已从最初集中处理客户来电,逐渐演进可通过电话银行渠道为银行客户办理对公和对私业务以及提供账户挂失、转账等多种金融服务。电话银行可以实现双向服务,既能处理银行客户办理业务的要求,还能主动跟进客户,销售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全方位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3.2.5 手机银行

手机银行是商业银行为了应对信息移动终端化浪潮,以随时随地服务于银行客户的宗旨,创新推出的一项新兴银行营销渠道。手机银行是商业银行通过借助移动电话通讯载体,实时实地为银行客户提供金融业务服务的渠道。手机银行作为网上银行的延伸,整合货币电子化与移动通信优势,使得银行客户可在任何时间和任意地点享受金融服务,客户甚至在旅游、出差中都可高效便捷处理金融业务。

从服务功能上看,电子银行渠道除了现金交易外可为客户提供几乎所有银行金融业务,这些业务包括代缴代付、结算查询、网上支付等标准业务,基金、保险、证券等投资业务以及综合全面理财产品和信息服务。从服务方式上看,电子银行渠道和自助银行渠道一样,依托于互联网和电子通讯工具,通过识别和执行客户提交的交易指令来完成其所对应的服务。电子银行渠道更多的是提供以客户需求为依据的单向交易平台,无法实现与客户深层次的沟通互动。从服务时间和空间上看,电子银行渠道所提供的服务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制约,能随时随地为客户提供服务,且基本不受客户流量影响,能有效突破物理网点服务能力瓶颈,将银行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不断拓展商业银行服务能力和规模效应。从服务对象上看,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讯工具普及率提高,电子银行渠道所服务客户群体逐步扩大,从最初只服务少数客户扩展到如今服务大部分客户类群。从建设及运营成本上看,电子银行渠道成本是所有渠道中最低的。电子银行渠道只需支付一次性软件研发和服务器购置等硬件投入费用,不像物理网点和自助银行渠道那样需要固定的营业场所,因而其建设成本最低。电子银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只需要承担服务器运行、软件升级以及日常维护等成本,由于电子银行设备和人员是集中投入和集中管理,相比其他营销渠道分散和持续的投入,其运营成本也是最低的。从发展趋势上来看,随着互联网、手机通讯工具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银行逐渐被社会公众所接纳和使用,其普及率也会越来越高。

4 结束语

在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和银行客户需求不断提高的复杂变化外部环境下,如何求生存,谋发展是商业银行必须要思考的现实问题,也是值得研究者关注的理论话题。商业银行营销渠道作为银行与客户联结的桥梁,是商业银行吸引和留住银行客户的重要途径,更是商业获得差异化优势、争夺金融市场份额以及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本文对商业银行营销渠道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归纳梳理,并分析了不同类型银行营销渠道的特征,可以为后续商业银行营销渠道理论研究铺石引路,也可为推进银行商业营业网点转型和网上自助银行等电子金融渠道建设,发挥多渠道金融服务体系整合优势,提升银行营销渠道自身适应能力和竞争力,采用合适的现代化营销渠道来解决客户金融需求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谢治春.互联网金融与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金融业务营销渠道的变革[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48-57.

[2]孙波.我国商业银行营销渠道的选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09):35-37.

自助银行发展趋势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 规划 利率市场化 电子虚拟技术 金融脱媒

一、前言

今年9月17日,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编制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规划》的以及当前经济、科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经营企业(这是中西方学者对商业银行所下定义的概括)。而我国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业改革至关重要的对象之一,本文通过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经营状况,分析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发展和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影响,着重从《规划》的提出和、利率市场化、电子虚拟技术的发展以及金融脱媒四个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研究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和改革趋势。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至今,从最初1995年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体制的确立,规定国有商业银行不得对非金融企业投资,对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银行业实行分业经营;到后来严格的分业体制模式成为金融市场改革和发展的障碍,在分业监管下开始混业经营的尝试,银行与同业间的合作与深化,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开始各种其他金融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可涉足同业拆借市场、国债回购市场等,使得银行资金能够跨市场流动。混业经营发展至今,银行业务也从最初单纯的存贷款、转账结算等传统业务发展为包含资金类业务、融资类业务、中间类业务、投资银行类业务和创新类业务等多种业务类型,并不断加以丰富。加入WTO以后,外资银行进驻、抢滩中国市场,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商业银行的发展纷纷呈现出业务趋同化、中间业务比重上升、个人银行业务比重上升、电子银行发展迅速等特点。竞争的日益激烈无疑对各商业银行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当前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大环境、大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我国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相对的也承受着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方方面面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

(一)《规划》提出和带来的影响

“一行三会”和外汇局共同编制的《规划》的提出和,从完善金融调控、优化组织体系、建设金融市场、深化金融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维护金融稳定、加强基础设施等方面,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重点任务,勾勒出未来五年我国金融业发展全景图。

从《规划》第五章提出的六方面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的改革方向来看,未来金融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规划》强调了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从更宏观的角度对利率市场化问题给予明确,同时,《规划》对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步骤也表述得很清晰。《规划》在讨论利率市场化时,主要涉及到三个部分,即完善基准利率并扩大应用;提出通过放开替代性金融产品的价格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路径,这实际上是鼓励金融产品创新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路径;强调了完善宏观层面的利率调控体系以及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这些对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2.在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方面,《规划》强调要“进一步研究建立人民币对新兴市场货币的双边直接汇率形成机制,积极推动人民币对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周边国家货币汇率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挂牌”。这一方面有助于降低贸易成本、促进人民币的使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加强市场在进一步强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中的作用。

3.在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规划》对不同方面问题的开放层次和程度界定很明确。《规划》提出“以直接投资便利化为出发点,实现直接投资基本可兑换”,明确了未来直接投资的开放程度为“基本可兑换”;而在证券投资方面,《规划》则表述得更为审慎和稳妥,指出要“以开放国内资本市场和扩大对外证券投资为重点,进一步提高证券投资可兑换程度”。这些都是以我国金融环境与市场的稳定为基础的,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在改革中的稳定过渡与发展。

4.在继续深化金融机构改革,《规划》很有新意地提出“推进金融机构股权多元化,研究国家对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的合理持股比例,完善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就此,专家表示,这个改革其实很有必要,也是当前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这是因为国有控股金融机构规模都很大,只要腾挪一定比例的资金出来,就可以有效支持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使其发挥更大的资金效用,同时适当调整持股比例也不会对这些机构的国有控股特点造成影响,所以从这方面提出改革,实际上很可行。

同时,在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方面,《规划》也明确了两大方向,一是要引导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在明确综合经营战略、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开展综合经营试点;二是要引导试点金融机构根据自身风险管控能力和比较优势选择金融业综合经营模式。

5.在引导民间资本方面,《规划》鼓励民资参与金融改制。《规划》明确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制和增资扩股。”这不仅为民间资本未来发展“正了名”,也指明了其在我国金融服务领域发展的路径和方向,这些都或多或少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改革和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影响

前文提到的《规划》中强调了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以及今年中国人民银行接连推出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举措,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化。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一场革命,尤其是对中小银行而言,更是影响巨大。

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将改变传统主要依赖存贷款利差收入作为商业银行经营收入主要来源的模式,因为利率市场化以后,客户对于存贷款利率的选择就可以做到“货比三家”,而各家银行为了吸引客户,就不得不缩小利差以争夺客户资源,尽管也可以从服务、产品等其他方面来留住客户,但不可否认,存贷款利差是吸引与留住客户的主要方面。同时,商业银行也需要在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方面进行权衡,就存贷款利差做出选择。由此可见利率市场化将引起各家商业银行其市场结构的改变。

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使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在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和服务质量占有优势的外资银行纷纷抢滩中国市场的情况下,银行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银行的实力、信誉、存贷款利率报价水平、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等都将成为银行业竞争的关键。从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美国银行数量呈持续下降中,我们可以看到,优胜劣汰是改革中不可避免的主旋律。

(三)电子虚拟技术发展带来的影响

随着电子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其在生活中多方面的应用推广,银行业务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业务正面临着移动支付、“人人贷”等新兴业务的冲击,网上银行正在取代物理网点,银行呈现“全能”的综合化经营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足不出户转账付款,网上银行取代物理网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上银行办理转账付款、缴费、购买理财产品等业务,不再需要到柜台排队办理,借助互联网的发展,网上金融对传统网点有超过90%功能的替代效用。虚拟渠道打破了传统的区域分割,对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2.随时随地手机付款,移动支付取代传统支付。所谓移动支付,就是指银行客户将账户与手机绑定,从而实现随时随地转账消费。移动支付的兴起,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及手机上网普及密切相关。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由此可见,虽然商业银行是一个传统行业,但是科技进步能够改变社会需求,进而也能改变银行的服务功能,如果银行能够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就会面临非常广阔的市场。

3.享受一站式服务,银行呈现全能化特征。随着金融市场以及客户需求多元化的发展,银行业务与非银行业务之间正在出现交叉、合作乃至竞争的态势,银行综合化发展势不可挡。实际上,当前中国银行业早已显现出全能化的发展趋势。许多银行拥有保险、基金、信托、证券等多个金融牌照,并发展理财、投行、国际业务等多种业务。未来不同的产品、服务将更进一步整合在银行业的金融服务中,形成银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平台。

(四)金融脱媒形势带来的影响

金融脱媒是指资金绕过商业银行等间接金融中介机构,直接由资金的供给方流向资金的需求方,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等间接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在经济市场化、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金融管制放松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不可避免出现金融脱媒的长期趋势。这对于我国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尤其是对公业务,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当前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对于大中型客户的依赖程度较高,而金融脱媒使得大型客户的有效信贷需求日渐减少,贷款利润空间不断降低,在这种趋势下,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成为商业银行的现实选择。一是小企业客户分布广泛,风险集中度低;二是小企业股权结构简单,资金链条较清晰,融资需求以短期流动资金为主,期限短,金额不大,累积信贷风险的可能性较小,一般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三是小企业经营灵活,行业分布广泛;四是小企业业务风险溢价能力高,银行在融资价格方面有较大的主动权和议价空间,利率通常上浮,能够带来较大的利润空间。

同时虽然金融脱媒趋势明显,但大客户仍是商业银行最为重要的优质客户群体,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因此,对大客户仍然要持续加大营销力度,将融资与融智并重,既要发展信贷业务,也要重点加强新产品、新业务的营销,满足客户投资银行、现金管理、财务顾问等融智业务的需求,寻求与大客户在资金、管理、人才等多方面的合作,为商业银行拓展大企业业务创造良好的机会。

四、结语

从以上四个方面因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将呈现国际化、集团化、虚拟化、垄断性逐步弱化等特点。

首先,国际化趋势。经济和金融全球化不仅推动大量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也将引导我国的商业银行走出国门,开拓国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其次,在竞争的浪潮中,商业银行的业务将日趋综合化、多样化,使得银行的规模日趋扩大,呈集团化趋势。再者,科技手段的日益发达,为商业银行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载体,电话银行、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产品的创新,及其功能的完善,使得未来银行业将出现虚拟化的趋势。最后,由于市场的全面开放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银行的垄断地位将逐步变为以买方地位为主,目前商业银行的竞争就已经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买方地位。

参考文献

[1]杨开明,宋志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自助银行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金融监管; 各国金融监管改革 ;国际金融监管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D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373-01

一、各国金融监管立法的变迁

(一)美国: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到《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1992年经济危机后,美国国会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其中规范政权与银行业之间关系的一些条款被合称为《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中的规定使银行与证券公司在机构、人员、业务范围上严格区分开来。随后,美国国会又先后颁布了《1934年证券交易法》、《1940年投资公司法》、《1968年威廉斯法》等一系列法案,从而逐步形成了金融业分业经营制度的基本框架。1999年11月12日,克林顿总统签署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此法案的签署正式确立了混业经营和功能监管制度。

(二)英国:高度集中的单一监管

英国的金融监督管理体制最明显的特点是自律,这种自律监管方式的优点在于灵活、较有弹性,缺陷是人为因素比较明显。1998年7月《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案》颁布,成为英国金融业的一部“基本法”。该法明确了新成立的金融监管机构和被监管者的权力、责任及义务,统一了监管标准,规范了金融市场的运作。①这一系列立法措施宣告了英国传统的以自律性管理为主的金融监管体制全面让位,为英国适应新世纪金融业的发展和监管,提供了一个空前崭新的改革框架。

(三)德国:“全能银行”模式

德国金融业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全能银行”。然而,90年代德国金融业在内外竞争的压力之下,也开始寻求改革之路,将原银监局、证监局和保监局三个机构合并,成立了金融监管局,根据原有的《德国银行法》、《保险监管法》和《德国证券交易法》三部实体法,履行对德国金融业统一监管的职能。金融监管局的监管目标主要包括:第一,确保德国金融业整体功能的发挥;第二,确保德国金融机构的偿付能力;第三,保护客户和投资人的利益,从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二、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

在金融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都经历了从20世纪80年代的自由到90年代的监管的回归,这是监管下的自由和自律基础上的监管。各国的金融监管立法都是顺应国内国际金融的产物,这种法律制度的趋同也表明全球金融监管正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一)强调安全与效率并重的金融监管目标

20世纪70年代以前,国际金融管制主要侧重于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进入70年代之后,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传统的金融管制法案逐渐显得不能适应需要。各国的金融监管当局积极应对这一趋势,调整监管目标,开始越来越注重金融自身的独特性,金融监管实践向着管理金融活动和防范金融体系中的风险方向转变。各国通过金融立法改革,从单纯强调金融安全转而强调安全与效益并重的目标。

(二)强调机构性监管向功能性监管的转化

国际金融的发展趋势和本质要求是由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功能型监管是在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内,由专业分工的管理专家和相应的管理程序对金融机构的不同业务进行监管。功能型监管的优点在于管理的协调性高,管理中的盲点容易被发现并能得到及时处理,金融机构资产组合总体风险容易判断。

(三)强调从分离监管到统一监管的转变

统一监管体制是指由统一监管主体对从事银行业、保险和证券不同类型业务的金融机构实行统一监管,有利于判断混业金融机构的总体风险。统一监管具有如下优势:①可以消除监管死角;②如果监管内容类似,可以提高监管效率;③可以降低分业监管带来的信息分享成本;④可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⑤可以避免因监管机构的不同而带来的监督程度和监管力度的差别;⑥有助于加强对混业经营金融集团的监管。

(四)强调外部监管与自律监控的结合

金融监管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施,主要包括政府的外部监管和金融机构的自律监控两个方面。1998年2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原则》,提出了评价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14条原则。这些原则及于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内控制度进行监管以及健全内控制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强调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长期以来,巴塞尔委员会一直努力在两个领域内展开工作,一是制定共同的监管最低标准,供各国监管当局遵循,以求达到监管标准最低限度的统一。二是划分东道国与母国的责任。1997年,巴塞尔委员会推出了适应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新文件-《银行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致力于把10国集团(BIS)多边安排的成功监管扩展到越来越多的对金融体系有重要作用的新兴国家,以加强国际金融体系。在充分合作基础上的全球化监管已是大势所趋。

三、对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启示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相对而言,金融监管立法还比较薄弱,面对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新的变化,当前我国金融立法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一)金融监管在重效率的同时还要兼顾安全

金融监管要处理好安全和效率关系,要两者并重。金融创新能够推出新的具有吸引力的金融资产,使市场工具多样化,有助于建立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但同时金融创新也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风险,如监管不力,则会有害金融市场。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金融创新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发展潜力巨大,在金融过程中,必须处理好风险防范与金融创新的关系,既不能以风险为由抑制金融创新,也不能为创新而忽视风险防范。

(二)监管体制须不断完善以避免落后于金融创新

我国金融监管采取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 ,货币监管职能由中国人民银行行使 ,机构监管职能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行使。这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已不应国际金融的全球化的现实。在金融场日益全球化及金融创新产品日益复杂的今天 ,传统金融场之间的界限已经淡化 ,跨市场金融产品日益普遍 ,跨部的监管协调和监管合作显得日趋重要。因此 ,我国必须加金融监管方面的立法 ,确立新的金融监管体制。金融监管逐渐实现由分业监管向统一监管的过渡及由机构性监管功能性、目标性监管过渡。

おげ慰嘉南祝

[1]贺小勇,金融全球化趋势下金融监管的法律问题[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2]唐双宁. 21 世纪国际银行监管新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研究 ,2001. 1.

自助银行发展趋势篇9

“‘智慧银行’不仅是一个体验中心,更是一家全功能的综合性网点,”建行内部人士如是表示,“这里汇聚了市场上最前沿的技术应用,利用智能设备、数字媒体和人机交互技术为客户带来‘自助、智能、智慧’的全新感受和体验。”

新一代网点转型支点

走进建行“智慧银行”的网点,客户能感觉到很多变化。它比传统网点增加了两个功能区,一个是电子银行服务区,在这里有大堂经理辅导客户通过电子渠道完成各种交易。在自助区,除了大家熟悉的ATM,还设置了远程银行VTM,通过它,客户可以在远程柜员的视频协助下自助办理开户、电子银行签约、充值缴费等各项业务。在“智慧银行”,传统的柜台在逐渐减少,人们通过电子渠道和自助渠道完成业务办理,更多的银行工作人员也不再守在柜台后,而是穿行在大堂中随时发现服务客户的机会。

在“智慧银行”,客户了解银行产品变得轻松和简单,业务办理前的等候时间也不再枯燥乏味。网点临街的玻璃幕墙看起来像一个镜子,实际上则是应用了AR增强现实技术,通过人脸识别和动态捕捉系统,客户可以和建行的交互式智能系统进行互动。

据建行人士介绍,在金融超市,客户只要在货架上拿起感兴趣的产品卡片,旁边的屏幕就会自动播放该产品的动漫介绍。等候的客户能够通过ipad登录建行开发的APP,了解投资理财资讯和各类特惠信息。

在移动金融场景运用区,客户可以通过二维码支付、闪付、刷卡支付,现场体验现代化支付方式的魅力。“智慧银行”展示的贵金属也和传统方式大不相同,通过虚实结合和全息影像技术,形成立体的视觉交互效果。当前,建行在加大力度提升信息化、流程化、智能化水平的道路上已有成效。智慧银行无疑是新一代网点转型的新支点。

小微增信水到渠成

长期以来,建行将支持小微企业作为服务实体经济、实现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重要着力点,把小企业业务定位为全行基础性业务、战略性业务重点推进。

为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特点,建行持续推进小微企业“小额化、标准化、智能化”产品创新,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模式,在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技术、多方增信等产品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建立了包含30余项基础性产品、400余项区域特色产品的产品体系,有效满足各生命周期阶段的小微企业金融需求。

小微企业融资难,根源在于“缺信息、缺信用”。建行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力量,借助政府财政部门、税务机构、保险公司等资源共享,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和客户管控平台,陆续推出“助保贷”、“税易贷”、“政府采购贷”、“保贷通”等批量化服务产品,实现小微企业增信基础上的互惠合作。

与地方政府合作,“助保贷”、“政府采购贷”助力多方共赢。建行与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合作,创新推出“助保贷”产品。由地方政府和建行共同筛选企业组成“小微企业池”,由政府提供风险补偿资金、企业缴纳助保金组成“助保金池”作为风险缓释方式,通过助保金管理机构推荐和政府增信,小微企业只需提供部分担保即可获得全额贷款,降低了融资门槛。同时,通过发挥政府信息、资源优势,解决了小微企业缺少信息、缺少信用记录的问题,实现了企业、政府、银行三方共赢。

小微企业“政府采购贷”则充分运用了供应链融资理念,与政府集中采购部门开展合作,通过政府集中筛选、推荐,依托采购中标通知、政府公告、采购合同、履约凭证等进行客户营销和风险管理,可以实现小微企业的批量化营销服务,提升业务处理效率。

之后,与税务机构合作,“税易贷”以“纳税信用”享“银行信用”。建行针对按时足额、诚信纳税的小微企业群体,创新推出了小微企业“税易贷”产品。

与中国人民银行合作,“供应贷”契合供应链融资需求。建行与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开展合作,探索创新应收账款融资公共服务平台业务合作模式。运用大数据技术,对供应链企业在平台上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实现小微企业客户融资需求的智能获取;依托平台优势优化“供应贷”等供应链融资服务流程,批量服务小微企业客户,实现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快捷办理。

与第三方机构合作,“保贷通”引来风险保障资源。建行与信达、安诚、华安等保险公司合作创新“保贷通”产品,借助保险公司的评价能力,对客户的履约能力进行审查和判断,简化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办理流程,降低了经营成本;采用履约保证保险等手段进行增信,提高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缓释能力。

生态网络满足小微企业“融资、融智”需求

建行紧紧把握电子化发展趋势,将“开放、平等、创新”的互联网思维植入了银行小微企业业务,在传统客户经理和网点服务的基础上,搭建线上线下、快捷便利的“智慧银行”生态网络。

满足小微企业“融资、融智”需求,建立“小微e家”金融服务平台。建行以客户为中心,为小微企业打造集企业和企业主对公、对私信息为一体的金融一体化综合服务模式。通过智能化、可视化操作,企业主可实现企业信息与个人账户信息的整合,基于平台实现信贷业务、账户管理、支付结算、投资理财、信息推送各类金融服务,有效满足小微企业及企业主的全方位金融需求。

提供互联网快捷信贷服务,打造“快贷”在线信贷模式。建行针对民生消费、小微企业创业经营等实体经济领域,依托互联网技术构建信贷业务流程,创新网上“快贷”业务。在互联网站、企业网银建立全流程自动化在线网络融资模式,通过数据分析对小微企业及个人发放贷款,实现互联网在线申请、实时审批、网上签约支用的全流程线上自助操作。

自助银行发展趋势篇10

【关键词】 中国商业银行 会计和审计 现状 未来

下文主要讲述了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工作的特点以及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1. 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的特点

1.1中国商业银行审计工作受国家保护和制约,具有强制性的特点

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比较迅速,传统的经济审计工作已经不能满足发展越来越快的市场经济。因此,经济审计工作必须要进行快速和强有力的改革措施,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而为了减少经济审计工作的大量成本费用,加快经济审计工作的改革速度,政府在其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通过政府对经济审计工作的介入,可以保障经济审计工作的有效实施,还能保障中国商业银行的经济审计工作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控制。

1.2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工作的标准是由国家政府制定的

中国的商业经济是国家社会发展和人民进步的保障,因此商业银行的会计和审计工作的标准都是由政府来制定的。由于国家政府对会计和审计工作的介入,商业银行的会计和审计工作就具备了国家性质,因此会计和审计的工作就受国家的制约和保护,这样可以保障会计和审计工作的完整性和可实践性,便于为中国银行的经济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

1.3中国不同的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工作存在很大的差异

虽然中国的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工作的标准是国家和政府制定的,但是不同的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工作的差别却很大,针对不同商业银行的制度不同,会计和审计工作在商业银行的地位和表现形式就会有所不同,而且由于银行经营活动的范围不同,会计和审计工作的内容就会千差万别,因此不同商业银行的会计和审计工作存在差异,是现今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工作的特点。

2. 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

2.1中国商业银行的会计工作的标准与国际化的会计工作标准接轨

中国商业银行因其会计的涉及范围不同,所执行的会计工作标准也有所不同,但是这种会计工作标准的不一致,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市场经济和维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公正性十分不利,通过实行国际化的会计工作标准,可以改善这种不一致的局面,利用国际化的会计标准对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会计进行统一,可以有效避免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标准不统一问题,减少对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竞争力的困扰,推动市场经济良性发展。因此,中国商业银行的会计标准与国际化的会计标准接轨是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发展的趋势。

2.2中国商业银行的会计工作的管理上的统一

一般情况下,中国商业银行较多地关注经营活动的壮大和发展,往往忽略会计工作,导致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工作管理不能实现统一,有的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比较先进,已经引进了信息化管理手段,但是有的商业银行的管理方法就相对比较落后,还采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办法对商业银行的会计进行管理,传统的管理方式存在很严重的滞后性,有很多人为的因素对会计工作造成不公平的影响,因此中国商业银行的会计工作管理的统一是未来商业银行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

2.3中国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手段趋于现代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手段不断发展与完善。由于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极大提高会计核算的信息化水平,同时计算机数据库也在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中占据重要地位,各种网络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中,如网络银行、支付宝、手机银行、ATM自助银行等,网络通讯技术在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中的体现,都预示着中国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手段趋于现代化。

3. 中国商业银行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

3.1中国商业银行审计工作渐渐呈现集中稽核的趋势

中国商业银行审计工作往往是针对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事后的审计,这种审计存在很大的漏洞,难以将审计的结果付诸于实践,审计工作流于形式,中国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应该转移重心,对经营活动进行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便于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补救的措施,做出适当的奖惩,将经营活动的风险扼杀在萌芽阶段;在商业银行实行垂直集中稽核的前提下,对总行的法人负责,实现审计工作与相关人员分离,中国商业银行审计工作渐渐呈现集中稽核的趋势,是中国商业银行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

3.2中国商业银行审计工作渐渐与国际化的审计标准靠拢

对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来说,虽然由政府制定相关标准,但是不同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出现的差异,影响了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审计工作的质量,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已经向国际化靠拢,因此商业银行的会计的审计工作渐渐与国际化的审计标准接轨,已成为中国商业银行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

3.3中国商业银行审计工作渐渐呈现专业化和社会化趋势

中国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是对商业银行经济活动的监管和控制,是商业银行开展一切经济活动的必经之路。以当前发展来看,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主要由于审计工作没有实现专业化,缺乏严格、统一的执行标准,经济审计的工作也得不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有效的改善,造成经济审计工作的观念和模式的滞后。但是随着经济活动的透明化,中国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就会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理解,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就会呈现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为经济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

结束语:

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工作与国家化的标准接轨,已成为当前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会计和审计工作的社会化、现代化和专业化是商业银行的发展目标,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要想得到较快较稳定的发展,必须要重视商业银行的会计和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 夏博辉.深圳发展银行会计部.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的现状与未来.2010.05.06.

[2] 李峰,赵健伟.遏制会计信息失真加强金融风险防范[J] . 经济师, 2008.04.05, (1) : 167- 169.

[3] 劳埃德 B·托马斯. 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M].马晓萍译.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04.28.